回覆列表
  • 1 # 西安—豐鎬遺子

    光緒二十九年,清朝開始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到清朝覆亡的時候,全國已練成新軍16鎮(師)和16個混成協(旅),其中一鎮就是皇室禁衛軍。

    皇室禁衛軍主要兵員為滿族,仿照日本近衛師團建制,編制將近2萬人,裝備有亞洲國家僅有的18門野戰重炮,還編有一個30挺馬克沁的機槍營,裝備十分尖端,戰力十分彪悍。

    宣統三年十一月,禁衛軍首領換成了北洋軍的馮國璋。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16師,服從馮國璋,不聽袁世凱。馮國璋去世,16師移駐察哈爾,後投降奉系張作霖,直奉大戰,被直係軍閥吳佩孚收買。戰爭結束,16師被裁撤。清朝的皇家禁衛軍最終煙消雲散。

  • 2 # 一壺濁酒笑江山

    清朝結束後御林軍去哪裡了要從清帝接受退位開始說起,袁世凱提出優待條件讓溥儀退位,當時皇宮內將近有2萬多的御林軍作為清帝的護衛。那麼怎麼處理這支軍隊呢?袁世凱把這個棘手的問題交給了馮國璋處理。為什麼是個棘手的問題呢?第一,這兩萬多的御林軍都是滿人,他們很效忠於朝廷,一旦處理不好隨時可能會發生兵變。第二,是清帝退位後,擔心他們解散了自己安全得不到保障。(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時遭到御林軍的反對)

    馮國璋接到這個任務後,親赴禁衛軍總部召集全體官兵,高聲宣佈大清皇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並保證他們俸餉亦仍維持不變。當馮國璋唸到"大清皇帝辭位"的時候,隊伍裡立刻出現了不小的騷動,雖然沒那麼大,但是隨著馮國璋越往下念,隊伍的稍等越來越嚴重,其中還出現了不少反抗的行為。

    馮國璋唸完有待的條件後,看到這種情況,立馬說:“你們當中不管官階的高低,有什麼話可以直接跟我說。隊伍裡他們各自商量完後派出幾個代表。他們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安全,你是否能夠擔保?二是禁衛軍今後歸陸軍部編制了,會不會取消?你能不能對此擔負完全責任?馮國璋聽後,立刻答覆說:"兩宮的安全,我馮某敢以身家性命擔保!並且,我敢擔保兩宮絕不離開宮禁,仍舊由我們禁衛軍照常護衛。”而以後軍隊有什麼任務我一定是和你們一起的。接著又說如果我說的又半句假話允許你們殺了我,你們可以選出兩個代表在我身邊。御林軍挑出代表後,馮國璋分給他們每人一支手槍。之後這兩個人一直跟隨著馮國璋。自此御林軍全部成為馮國璋的麾下。

  • 3 # 完美

    清帝溥儀在袁世凱逼迫下於1912年退位,自此清朝滅完,同時封建王朝也徹底結束,迎來民主共和時期。當時皇宮中的御林軍有2萬之多,其中有漢人和滿人。 袁世凱

    其實,御林軍的漢人在袁的後賞下主動退出了,他們不過是謀一份工作而已,況且清朝已經滅亡,也沒必要非以死相報。但是其中一下滿人還是忠於清朝,畢竟這是給了他們厚祿的王朝,他們開始擔心自己以後的日子,沒有王朝的庇護,他們開始迷茫了。這時,袁把這個任務交給馮國章(也就是馮鞏的曾祖),讓其處理這些人。 馮國璋

    對於處理這件事情,馮處理起來也是廢了一番功夫,先是告訴他們大清朝已經滅亡了,再反抗就是死亡,有些人動搖了,然後再予以高管厚祿,保證他們的後續生活,還有想繼續當兵的可以在他手下繼續幹活,於是馮就這樣成功的解決問題,可算的上是非常巧妙解決了。於是這次危機成功化解了。

  • 4 # 白馬嘯長安

    跟著馮國璋。滿族骨幹,武器上乘,是清王朝精心打造的。馮到哪,他們到哪。馮到南京,他們也南下。本來是要力保大清。但清帝自己遜位,他們只能接受。感情上接受了懷柔的馮國璋,不能接受袁世凱指揮。但註定是悲劇。

  • 5 # 青言論史

    清朝是沒有御林軍的,“御林軍”這個稱謂在唐朝以後就基本沒有了,宋朝稱禁軍,明朝稱京軍,而清朝比較特殊,他們有八旗。

    八旗是一個蠻特別的組織,總的來說是一個軍政合一的編制,他們被派往全國各地各大城市駐防,並且構築了所謂“滿城”,和漢人相隔離開來。但是清朝紫禁城裡是沒有御林軍的,只有宮廷侍衛。

    這些宮廷侍衛都是由上三旗子弟來充任的,而且是選滿蒙勳戚子弟(漢八旗不行)及武進士為侍衛,分三等,又在其中特簡若干為御前侍衛及乾清門侍衛,為最高階。

    這些侍衛既然都是貴戚子弟,那麼就不可能一直幹下去。事實上,就是清朝不滅亡,這些公子哥也就幹個幾天然後就會外放做官,畢竟他們是特權階級,不需要像漢人那樣升遷得辛苦。

    清朝完蛋以後,這些貴戚子弟並不會像那些前朝的苦大兵一樣沒活路,因為他們家裡有的是錢和勢力,而且由於《優待條例》的關係,他們甚至還可以繼續在紫禁城小朝廷裡面繼續當差。前途很美好,畢竟他們是旗下大爺嘛。

  • 6 # 大獅

    清朝實質沒有“御林軍”之說,如果有,也只能叫做護軍,只是有個“御林軍”的名目罷了。至於高手如雲這事,還真無從考證,這幫出身自上三旗的護軍們,高手有沒有未曾可知,但是大煙鬼倒是不少。不過好歹在當年來說這屬於皇家衛隊,相對於那些地方官軍在待遇方面強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這些護軍,也可以叫做御林軍吧,全部來自上三旗,而且世襲罔替,老子幹不動了,兒子就頂班,按現在話說就是“鐵飯碗”。不過這些公子哥平日也不騎馬也不射箭的,早就沒有祖上那種威風。清代護軍又分皇城護軍和圓明園護軍,而且不少還賞賜過黃馬褂。這些傢伙越往後越飯桶,到了嘉慶年間,基本已經有名無實。嘉慶年間一個要飯的叫花子神經病犯了,跑到了皇城之內,20幾個所謂的御林軍愣是沒給制伏,你說廢物到什麼程度吧。

    當時有名的“林清造反”一事足以證明這些護軍基本成了酒囊飯袋,當時百十個人勾結了幾個太監,手持刀棒就差點打進隆宗門了,當時的護軍2000多人愣是抵擋不住。這事平息後,宮內大事小事常犯,護軍基本就是個擺設。

    到了庚子年,八國聯軍打進了,慈禧和光緒逃命之時,這些護軍也跟著逃了出去,一路之上連搶帶奪,沒少幹缺德事。對付洋鬼子沒能耐,欺負欺負老百姓能耐大著呢。

    後來慈禧迴鑾,這些護軍她就不要了,因為這會子張勳帶了一支新軍過來,論精神面貌和戰鬥力比以前那些廢物強多了。

    但是這些原來的人也不能就此遣散,都是上三旗家的子弟,老祖宗的規矩要善待他們,慈禧沒轍,就只能養著他們。到了1905年,重新編練禁衛軍的事兒,才提上議程。畢竟讓漢人給自己看門,老佛爺心裡還是不踏實。

    但是直到老佛爺翹辮子,御林軍編制的事兒才開始施行,這事開始有攝政王載灃管理,後來交給了弟弟載濤,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才好歹將這些御林軍編成了兩個協。但是這些公子哥兒只會鬥蛐蛐遛鳥吸大煙,你讓他拿槍打仗,他連槍栓都拉不開。後來滿人中最爭氣的留學派良弼回國管理這群禁衛軍,但是依舊搞不出個名堂,這群八旗大爺們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後來清帝宣告退位,這群人也成了禍患,雖然沒有什麼戰鬥力,但是兩個協的人馬鬧起事兒來也不好處理,最終這事袁公交於馮國璋辦理。

    馮國璋那是什麼人物,北洋三傑之一,論口才論智謀簡直可稱文武兼備,最終憑藉口才和氣魄震住了這群傢伙。最後將這些人改編為自己麾下的第十六師,但是這群傢伙,雖然名銜換了,軍服從號衣變成了制服,但是依舊性情不改,大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兒。

    馮國璋養著這夥子人一直到自己死,直皖大戰之時,這個八旗子弟組成的第十六師,剛聽見炮響,立馬倒戈。然後,每人給了幾塊大洋打發他們回家,就地解散了,誰也閒錢養廢物啊。至於這些人後來的日子,那就不知道了,總之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 7 # 五葉談

    被收編了

    先說一下題目所問的“御林軍”,應該是清朝由八旗子弟組成的禁衛軍

    在清朝滅亡前幾年,禁衛軍中士兵雖然都來在八旗子弟,但禁衛軍中的很多職務已經被袁世凱的北洋系控制了

    而到了1911年,乾脆連禁衛軍總統官都換成了“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

    袁世凱和馮國璋雖同為“北洋系”,且還是師生關係,但兩人關係後期並不和

    因此清朝滅亡後,禁衛軍便成為了馮國璋的私兵,連袁世凱也調不動。馮國璋去哪做官,禁衛軍就跟到哪。

    1914年,禁衛軍被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但還是隻聽從於馮國璋。而在馮國璋1918年下臺後,這支十六師還是聽他統率,1919年,馮國璋去世,十六師移駐察哈爾。而在1920年直皖戰爭後,十六師被奉系吞併。1924年,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十六師被吳佩孚用60萬大洋收買,宣佈投降,後不久,十六師被裁撤。

    而被撤的十六師,有的被編入其他師,有的解甲歸田了……

  • 8 # 非官方歷史

    御林軍也被稱為“羽林軍”,其實清朝時並沒有這個或者說叫護軍,是從滿八旗上三旗挑選的精良優秀的人充當,護衛皇家宮苑的任務。

    1.到了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時,因為途中經歷過當著護軍的面被搶劫,甚是感到不妥,回北京便讓袁世凱訓練的的新軍護駕,由北洋六鎮中一六輪班充當護軍,這時護軍中漢人八旗人都有北洋大將馮國璋任統領,(我們現在的知名相聲演員馮鞏就是後來做過民國大總統的馮國璋直系後代)。

    (圖為馮國璋)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想死你們啦)

    2.清朝滅亡後根據條約規定護軍編制進中華民國軍隊,切以後不許招募軍隊,自然而然跟隨馮國璋編進第十六師,到了馮國璋任民國大總統第十六師就是總統護衛軍,下臺後仍然歸馮國璋節制最後因為倒戈,也就解散了。

    3.至於說去哪了可能回家種地又或者另投他路應該都是有的,總得來說這些“御林軍”還是樹倒猢猻散各有各的路走,希望回答對題主有用,感謝閱讀。

  • 9 # 讀史知天下

    清朝結束以後,皇宮當中的御林軍該如何處置?

    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徹底推翻了清朝276年的統治,這個在歷史上近300的王朝土崩瓦解,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然而很多人有疑問:清朝結束以後,皇宮當中的御林軍該如何處置?

    御林軍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他們是皇家衛隊,專門保護皇宮安全,據統計當時皇宮中尚有2萬左右御林軍,這些人的安置問題成為一大難事,因為這些人個個驍勇善戰,處理稍有不當便會造成難以預估的後果。

    御林軍大部分為滿人,他們對清朝及皇帝的忠心非常人能比,為了不引發兵變,當時的禁衛軍總統馮國璋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採用安撫政策首先穩住了軍心。

    然後親自向御林軍保證了皇室成員的安全,最主要的是每個御林軍的俸祿保持不變,願意繼續當兵的可以跟著自己,假如不願意的給路費回家,這樣的舉措使得每個人都能夠接受。

    願意跟著馮國璋繼續當兵的人後來被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不過沒多久便在直奉大戰中吃了敗仗,被吳佩孚重金收買投降了,之後被撤銷番號,就地解散了,基本上都解甲歸田了,從此流落民間,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 10 # 隨口華歷史

    御林軍,皇傢俬人衛隊。

    畢竟御林軍的主要職業是保衛皇宮的安全,所以大多數時候御林軍是歸皇帝直接統領管理的。清朝的御林軍首先在成分上要正,都是八旗子弟。說白了皇帝感覺自家人用起來放心。這些人大多對清政權,對皇帝還是非常忠心的。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清帝退位,隨之而來的就是退位以後附屬單位以及附屬單位的人員怎麼妥善的安置才會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騷動和麻煩。在這其中御林軍最為棘手,人數多,還都是些八旗死忠人員。

    提到御林軍的安置就業問題,就不得不說馮國璋了。

    暴力強拆不是辦法,畢竟御林軍不是吃素的,個個能武善戰,不乏有武林高手,來硬的肯定會引起不必要的騷動。兩萬人啊,那可不是小數目。

    所以馮國璋就採取,大眾性安撫,安撫大眾心。先穩住大局,薪水照發,工作性質不變還讓你保護“皇家”安全,但是卻由他本人統管。畢竟御林軍也要吃喝啊,薪水不能停,我讓你吃不飽你還不給我玩命啊!工作性質也不能改變,我一個堂堂皇家護院御林軍,你總不能讓我去掃大街吧。

    等到安撫住大眾民心之後,馮國璋才還是實施他最重要的行動,個個擊破。在御林軍中培養自己的嫡系。畢竟你御林軍再純,也不可能是鐵打的牆滴水不入吧。慢慢分化,一點點的肢解御林軍。願意入我陣列的,留下。不願意的那些冥頑不靈的,我慢慢的解散你。

    到了後期御林軍從馮國璋的手裡幾經轉手,最後也是投入到了打擊侵略的隊伍中,畢竟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在對待外在侵略者時候,還是有情懷的。

  • 11 # 阿斗不傻

    《八旗子弟,鬥鷹走狗何謂御林》

    首先,清朝沒有御林軍一說,高手如雲是拍的電視劇說的不是真實的,清朝只有護衛,護軍和皇家侍衛。其次,他們的戰鬥力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渣渣,最後,清朝滅亡,也不存在御林軍如何安置問題,只有八旗子弟那一鎮廢物軍如何安置問題。下面我們一個個分析下。

    第一,為何沒有御林軍。

    清朝軍制,只有護軍而沒有所謂的禁衛軍,或者御林軍的名目。護軍又分為守衛宮廷的內侍衛和守衛圓明園外護軍。他們人員一般都由上三旗,旗人子弟中選拔,精良之士組成。

    第二,為何說戰鬥力不是一般渣渣

    之前說到護軍組成,是上三旗精銳組成,恩恩,精銳的八旗子弟在北京城都成啦老炮兒,每天都是些光吃飯不幹事的頑主,誰也不比誰好到哪兒去,飛鷹走狗是一流,,平時發神經,打起仗來,不是綿羊就是兔子。

    事列一;神經案例——從嘉慶起,宮裡護衛,就老出事,當時有個護衛,是上三旗的頑主,因為賭博輸光家產,精神錯亂,拎一根棍子,就混進宮去,見人就打。最後被制服。還在喊我是皇家侍衛。(真丟人啊)

    事列二;綿羊案例——當時有人叫林清,在皇宮造反,他帶領百十人,勾結幾個小太監,就差點打進隆宗門了。清庭所謂皇家侍衛,看見被打上門來,戰戰兢兢,不動。連太監都可以在他們面前耀武揚威,你說感動不感動。(最後是綠營軍平定的叛亂)

    事列三;兔子案例——義和團的時候,北京危機,西太后藉口巡獵,避禍出逃,雖是倉皇出逃,但是身後也跟有數千護軍。可惜,太后皇帝一路逃跑時,八旗護軍那真是屁用沒有,丟人到家。遇到亂兵搶劫,都可以搶到太后鑾駕前,所謂護軍也不敢把他們趕走,更可怕的是,還有一半做鳥獸散,直接跑啦。

  • 12 # 司馬長史

    成為了馮國璋的私人武裝。

    清末,清廷改革禁衛軍,按照普魯士軍事制度改革成一支近代化的部隊武器皆採用當時最先進的,兵源主要為滿人。

    武昌起義後,清廷再次起用袁世凱,袁世凱派馮國璋進攻武昌,不久,馮國璋便攻佔了漢口和漢陽,經過此役,馮國璋被封二等男爵,馮國璋喜極而泣,準備一鼓作氣攻下武昌,但是袁世凱有他自己的小算盤,他阻止馮國璋攻打武昌,並迫使清廷任馮國璋為禁衛軍統領。

    由於馮國璋力戰起義軍,並發表過“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的通電,使得王公貴族都信任他。

    隨後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進行南北議和,北京城的二萬禁軍是反對議和的,北京的形勢就掌握在了馮國璋手裡,馮國璋用全家性命保證皇帝只是讓權而不是讓位,其尊位個大家的待遇不會變,這才防止了這兩萬禁軍的騷亂,這兩萬禁軍就開始了追隨馮國璋之路。

    二次革命爆發後,馮國璋率領禁衛軍南下,與張勳一起討伐反袁軍,經過一個月的激戰,攻下了南京。

  • 13 # 小馬侃歷史

    首先更正一件事,清朝是沒有御林軍這種叫法的軍隊存在的,但和御林軍職責差不多的軍隊是有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但民間還是會稱之為御林軍。清朝的皇宮及京城衛戍部隊編制有好幾個。分別是親軍營、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火器營、健銳營及神機營。以上七個軍隊各司其職。都是守衛皇城的禁衛軍。但是真正能稱之為御林軍的應該就是七支軍隊中的護軍營了。

    護軍營

    所謂護軍營,是皇帝的禁衛軍,平時守衛宮殿門戶,皇帝出巡時,任御營警衛,挑選自滿、蒙八旗的高手,共計15000人組成的這一支禁衛軍,上三旗守衛紫禁城內,下三旗守衛紫禁城外。這就是清朝的“御林軍”,當然其真正叫法不是御林軍,是護軍營。民間稱之為御林軍。

    那麼現在回答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清朝滅亡之後,這些御林軍高手是如何處置的呢?

    這支禁衛軍,雖然人數不多,僅僅一萬多人,但是個個都身懷絕技,這樣一群人組成的軍隊,其戰鬥力肯定不能小視。而且這支軍隊是效忠朝廷的,清末皇帝投降之後,革命軍卻不知道怎麼處理這支軍隊,當時革命軍把這個問題交給了馮國璋處理,這個馮國璋也很有方法。

    馮國璋表示儘管你們不需要再做禁衛軍了,但是你們依然有稱號,並且受到應有的待遇,我們不會直接解散你們,讓你們解甲歸田的,只要是你們擁有的,我們就一概不會動的。所以在當時很多御林軍都非常的感動,他們沒有一個有怨言的。其實馮國璋採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先安撫,在慢慢的一個個解散。後來慢慢的,這支特殊的軍隊,就全部解散了,不存在了。

  • 14 # 歷史救生圈

    清朝最後的御林軍其實就是北洋軍第一鎮和禁衛軍2個部隊,這都是八旗軍改編出來的近代化陸軍部隊。

    清朝末年編練新軍時,其步驟是一面練新軍,一面裁汰舊軍,並且逐步以新軍代替舊軍。因此到了清末最後幾年,實際上八旗軍已經基本上失去了軍事職能,有實力的旗人都編入了北洋軍第1鎮。

    1902年開始,挑選八旗健壯者交付訓練,1903年開始叫京旗常備軍有3000人。到1905年擴充被北洋軍第1鎮。駐紮北京北苑同時宿衛宮禁。1912年2月,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北洋第1鎮也改名北洋第1師。

    全軍進駐張家口,多倫,歸化等地駐防,1917年調往綏遠駐防。1922年,北洋第1師進入江西,1925年,北洋第1師成為孫傳芳五省聯軍的一部分。1926年這個師在北伐戰爭當中的南昌戰役被殲滅。那是北伐戰爭最慘烈的攻城戰。

    第1任師長,滿洲鑲白旗鐵良,第2任師長漢軍鑲白旗鳳山,第3任師長察哈爾都統何宗蓮,最後1任師長是鄧如琢。另外清朝的禁衛軍呢?

    根據《清室優待條例》,清朝的禁衛軍保留原編原餉,改編為北洋陸軍第16師,王廷楨任師長。在直皖戰爭當中北洋第16師失敗,被奉系軍閥吞併。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戰場倒戈投降直係軍閥。在東北還有一些八旗騎兵輾轉加入了張宗昌部隊,後來也在北伐戰爭被消滅。

  • 15 # 貓眼觀史

    御林軍是皇宮中保護皇帝的軍隊,裝備也是最先進的,每個士兵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據說個個都是武功高強,在清朝滅亡之後,皇宮中海油數萬御林軍,那麼這些御林軍最後的去向如何?

    據說溥儀退位之時,宮中還有兩萬御林軍,而如何安置這兩萬御林軍的任務最後落到了馮國璋手中,要知道御林軍大多都是滿族人,他們對清朝要比漢人對清朝要效忠的多,如果不處理好的話,很有可能會引發不比要的戰亂。

    後來馮國璋為了防止御林軍混亂,聲稱自己不會將紫禁城保護起來,也不會限制他們的自由,御林軍照樣可以每個月拿俸祿。

    (馮國璋)

    另外還宣佈,如果有不願意從軍的就回到家鄉,還補發路費,當然還有願意投靠馮國璋的,自然可以繼續留下來。

    御林軍也能看出個好歹,即使反抗也討不到好處,與其這樣還不如接受馮國璋的建議,本來他們從軍大多就是為了養活家人,如今馮國璋能給他們更多的好處,他們自然願意緊隨其後。

    加入馮國璋麾下之後,很快就被整編成了北洋陸軍16師,然而在第一次交戰時(直奉交戰)就被吳佩孚收服。

    吳佩孚直接撤掉御林軍的番號,解散了這支軍隊,讓他們各自回到家中,過著自己的生活。

    然而真實歷史並非如此

    御林軍雖說聽起來很霸氣,就和聽到了錦衣衛一樣,但是真實歷史上並沒有這個御林軍稱號,只有西漢武帝時期的羽林軍,御林軍這個稱號大多隻能在小說上見到。

    【感謝關注】

  • 16 # 漩渦鳴人yy

    清朝的御林軍說實話,這得分成兩部分來看,一部分是由滿清的八旗子弟組成的,負責皇城安全的,也就是從八旗子弟上三旗挑選族中子弟組成的一支部隊,另外一部分就是慈禧自己創立的一支部隊,北洋六鎮的第一鎮,這是當時皇帝唯一一個能夠隨心所欲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一支部隊,是當時慈禧從袁世凱手底下扣下來的一支部隊,這一支部隊常年駐守在金城地區,是當時滿清政府最放心的一次部隊。

    這兩支部隊加起來應該有兩萬多人了!姑且就按照問題主的說法,把這兩支部隊稱為御林軍吧。

    滿清當時簽署了退位投降書以後,實際上他並沒有擁有軍隊的權力,這一隻當時獨立在袁世凱北洋軍隊體系外面的一支部隊,也自然落入了袁世凱的眼光,不能夠讓這支部隊壞了自己的大事,所以袁世凱派出專人對這支部隊進行掌控,處理這件事情的人是我們熟悉的相聲演員馮鞏的爺爺馮國璋。

    當然,袁世凱也不是什麼善茬,他把自己的行政首府定在了北京城,也就把北京城下屬的所有部隊全部換了,這些御林軍,則是交給了馮國璋來控制,編入北洋16師。

    當然,這些人原先是吃著朝廷給他們的俸祿,享受著朝廷給他們的特權待遇,那是一個天差地別,所以很多人心生不滿,出工不出力,馮國璋自己心裡也明白,這幫人是什麼個德性,所以對於他們使用馮國璋顯的很,隨幹消耗你的時候就消耗你該把你扔到一邊的時候就把你扔到一邊兒,反正就沒把你當做主力使用。

    最後這幫人受不了了,就跟馮國璋說能不能放我們回家。馮國璋也樂的高興,給了他們一點兒路費就打發他們走了,至於說你說這些人高手如雲,這一點倒真的有待商榷。

  • 17 # 五味社

    清朝的御林軍稱為“護軍”,基本是一些遊手好閒的八旗子弟。

    兩宮迴鑾之際,八旗護軍就已經被慈禧拋棄,改用袁世凱的新軍。此後,皇宮的護衛一直由北洋六鎮和一鎮擔任,但漢人看家護院遭到滿清權貴的擔心,為此1905年開始,禁衛軍編練之事提上議程,直到宣統年間才正式實施。

    攝政王載灃將此事交由載濤和鐵良主辦,到辛亥革命前夕,組建禁衛軍兩個旅。組建人員的挑選極為艱難,八旗子弟不堪重用,只得挑選北洋一鎮的滿人,但還是湊不足,兩旅四團中,還有一團是漢人。

    雖然禁衛軍有一團是漢人,但還是遭到袁世凱的防範,袁世凱派馮國璋擔任禁衛軍的總統。後來的清帝退位詔書也是馮國璋給禁衛軍宣佈的。

    最終禁衛軍一直跟著馮國璋,並改編為第十六師。馮國璋下臺後,新上臺的徐世昌還把這支軍隊交給馮國璋,仍有他節制。

    馮國璋死後的直皖戰爭中,第十六師被奉系吞併。後來的直奉戰爭,第十六師被直系收買,最終遭到解散。

  • 18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唐朝以後已沒有“御林軍”這個稱謂,宋朝稱禁軍,明朝稱京軍,清朝只有護軍,護軍又分為守衛宮廷的內侍衛和守衛圓明園外護軍。紫禁城的宮廷侍衛都是上三旗子弟,並且必須是選滿蒙勳戚子弟(漢八旗不行)及武進士為侍衛。

    開始的宮廷侍衛都裝備精良,武藝精湛的高手充當,但後來的上三旗子弟整天在北京城溜鳥泡妞兒抽大煙,每天光吃飯不幹事的頑主,平時耀武揚威,打起仗來,跑得比兔子還快。

    嘉慶年間有個護衛,因賭博輸光家產導致精神錯亂,在宮裡一通狂砸亂打,大叫大喊我是皇家侍衛。但義和團時北京危機,慈禧太后藉口巡獵,倉皇出逃,數千護軍護駕。但遇到亂兵搶劫,一半做鳥獸散直接跑啦。

    慈禧回北京後,再也不用八旗護軍。直接讓袁世凱派一部新軍保護自己,由北洋六鎮中一六輪班充當護軍,這時護軍中漢人八旗人都有北洋大將馮國璋任統領。

    清朝滅亡後根據條約規定護軍編制進中華民國軍隊,切以後不許招募軍隊,自然而然跟隨馮國璋編進第十六師,但是這群傢伙,雖然名銜換了,軍服從號衣變成了制服,但是依舊性情不改,大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兒。1919年,馮國璋去世,十六師移駐察哈爾。

    1920年直皖戰爭後,這個八旗子弟組成的第十六師,剛聽見炮響,立馬倒戈,十六師被奉系吞併。1924年,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十六師被吳佩孚用60萬大洋收買,宣佈投降後不久,十六師被裁撤。被撤的十六師,有的被編入其他師,有的解甲歸田了……

  • 19 # 深度工場

    清朝建立新軍以後,從1902年開始,已經把京城八旗,具備洋槍操練能力的部隊全部編入北洋第1鎮。

    北洋第1鎮就駐防在北京北苑同時宿衛宮。另外,清軍還有一支規模不大的禁衛軍,數量很少,遠遠沒有數萬人。後來,這支禁衛軍被改編為,北洋第16師。

    在1901年開始編練北洋新軍的時候,首先從,直隸正定、大名、廣平、順德、趙州、深州、冀州各地,精選壯丁六千人,分別帶往保定訓練。1902年,在北洋常備軍創練之際,為加強旗軍力量,清廷宣佈八旗挑練兵丁萬人,由魁斌、溥倫、桂春、景灃、榮慶、鐵良等人交給袁世凱訓練,這就是後來的北洋第1鎮。

    1905年,京旗常備軍編練成鎮後,兵部尚書長庚、署兵部侍郎徐世昌即練兵處以“此軍為京師禁旅,開練最早,編列號數宜居各鎮之先”,改京旗常備軍為陸軍第一鎮。這些人員,是從八旗滿洲、蒙古、漢軍以及健銳、前鋒、護軍、內外火器營、圓明園八旗及包衣三旗等各營挑選出來的。

    陸軍第一鎮及後來1908年建立的1.2萬兵力的禁衛軍,是清政府在新軍籌建階段,嘗試以旗籍兵源組建的軍隊。進入民國後,如何審慎處理具有旗籍色彩的兩支新軍(陸軍第一鎮與禁衛軍),不致出現“叛亂”的可能就需要考慮了。

    所以招募新兵,主要招募漢人,慢慢等待旗人士兵退伍。到1916年,北洋第1鎮已經絕大部分都是漢人。而禁衛軍在1917年改編為北洋第16師的時候,也已經用漢人新兵慢慢取代了旗人士兵。

  • 20 # 江湖小曉生

    按照道理,御林軍就是當時保衛皇族們的侍衛。早在康熙年間,御林軍的作用是相當大的,而且御林軍中確實有高手。不過越往後,御林軍就成了一種擺設,常常變成世襲罔替的職位,老子退休了兒子上臺。

    到了晚清時期,御林軍就成了擺設中的擺設。

    當年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時候,慈禧和光緒還不是撒腿就跑,因為他們也明白,所謂的御林軍壓根就擋不住八國聯軍的進攻。在嘉慶年間,天理教徒不過百人的隊伍,就能橫衝直撞地攻打紫禁城,並且還闖進去了,開創了唐宋明三朝從未發生過的荒唐政變,可憐御林軍兩千多人,居然擋不住不到一百人的隊伍。題主所說的武功高強,可能真的未必。

    晚清時期的御林軍逐漸成為了一種世襲的鐵飯碗,反正朝廷發錢養著他們,他們只需要按時上班就行了,關鍵時刻他們也沒什麼大用處。八國聯軍打來的時候,慈禧太后讓他們護駕逃命,這些人一路上搶掠老百姓,跟洋人打的時候卻一點本事都顯示不出來。所以慈禧老太后對這些人趕到非常失望,等到張勳帶了一支新式衛隊前來護駕的時候,慈禧想要裁撤掉過去那一支御林軍,可惜這些人都是旗人,屬於他們自己家的人,所以無奈之下,滿清政府還得養著這幫人。

    1905年的時候,慈禧打算重新編練新軍。

    畢竟張勳帶來的人都是漢人,她心有芥蒂,果然不是個好東西。可是這支隊伍實在是太慵懶了,常年累月的好日子讓他們都廢掉了,所以一直等到慈禧去世,這件事都沒辦成。直到載灃攝政的時候,才想起來改練新軍的事情,將這隻軍隊改成了兩個協。不過說實話,沒有戰鬥力就是改稱兩個軍也沒有用處。

    清朝還是照樣玩完兒了,袁世凱做了大總統以後,也發現這兩千人馬不是很好處理。所以就找來了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來處理這支所謂的御林軍。馮國璋心想著還白給他一支軍隊,這不是好事嘛!過去一看,我的天,全都是一幫玩鳥鬥蛐蛐的主,不少人還抽大煙,這哪裡是軍隊,簡直就是難民營。馮國璋打心眼裡不想要這支軍隊,可是這是袁世凱的命令,他也就不得不服從了。

    接管了御林軍以後,馮國璋將其編入成為了自己的第十六師。

    雖然換了新裝備和制服,可是大爺的風範是一點都沒有改變。馮國璋1919年就去世了,直到這一年,這幫御林軍大爺他還供奉在自己的軍隊當中。

    1920年,曹錕和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向當時的北洋政府代表段祺瑞發起了進攻,當時十六師已經落在了段祺瑞手裡。這幫子大爺,一聽到槍炮響,立刻掉頭就跑,完全沒有任何職業軍人的形象。隨後這幫人不管是回到段祺瑞這裡的,還是投降吳佩孚那邊的,全都給了他們幾塊錢,打發他們回家,這樣的大爺他們可供不起,直線影響了他們的整體戰鬥力。

    所謂的清朝御林軍就這麼潦草收場了,這些旗人大爺們,過去有糧餉,所以能夠勉強度日,回到家裡,就算天天把自己是御林軍的事情掛在嘴邊,那也養不活自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在關注長三角板塊兒的樓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