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名雨
-
2 # sdqst聖殿騎士團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以嚴刑峻法作為治國的主要手段,秦代法律的苛嚴難以想象。短短十幾年時間,秦始皇一場場急驟的變革,一項項浩大的工程已經耗盡了這個時代的國力民力,也為他的王朝掘好了墳墓。他死後第二年,全國性的農民起義便爆發了,仍有實力的六國貴族乘機起而響應,在短短几年時間裡,秦王朝便煙消雲散了。
-
3 # 矛與盾1949
秦朝滅亡,很多人說是因為秦法暴戾,民不聊生所致,我要說“成也商鞅,敗也商鞅”。商鞅之法,讓秦國鶴立雞群,短短數年一躍成為獨立抗衡六國的強國,所有人都預見了變法的好處。但是,商鞅卻因為得罪太子而身首異處,以致秦國只學會了強國之法,而遺漏了統一後的治國之道,王朝在短短數年也傾然崩塌了。
商鞅入秦時,實際是帶了三套治國方案供秦王參考的。商鞅雖被認定為法家,卻並沒有首先將法家強國之霸道推薦給秦王,而是把五帝、西周時期的帝道、王道作為首選。帝道的目的在於百姓安居樂業,王道的目的在於維護禮法統治,對緩和階級矛盾,增加人民福祉頗有益處。但秦王對這兩套方案卻並無興趣,僅以打哈欠來回應商鞅的侃侃而談。第三次覲見時,商鞅才將春秋時期盛行的霸道和法家的強國之術交給了秦王。此時的秦王,不僅沒有絲毫無趣,更是連續幾天幾夜都拉著他暢談國政,最後竟力排眾議命其為“大良造”,主持全國的變法及國政。
結果已眾所周知,秦國完成了變法,屹立於六國之首,商鞅卻被“車裂”,後人諷刺其作法自斃。隨著變法的現世利益,秦國此後朝著變法的“通途”便一去不返了,再也沒人提及商鞅覲見秦王時首先拿出的帝道、王道兩套方案了。商鞅為什麼不一上來就向秦王推薦變法的強國霸道呢?因為他知道變法有利有弊,掌握不好,隨時有亡國的危險(正如秦二世而亡)。
以商法治國,好處自不必說了,這裡只談談商鞅看到的壞處。需要指出,不管主觀上我們是否承認,事實上人的身心都是有極限的。基於此,人都需要休養、調節自身,才能繼續後來的工作。人是如此,一國也是如此,基於當時的生產水平,一國的國力也是有限的。戰國時期,國家尚且可以透過擴張來彌補一些戰爭中的消耗,倘若敵國被消滅,甚至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
所以,商鞅變法正如一股興奮劑,把國家的力量短時間集中到一點,爆發出無限潛力,其中的損耗依靠戰爭獲取。此時秦國猶如虎狼,而六國卻是圈中羊群,羊都吃完了,狼卻不改變生存策略,最終也只能被自己消耗殆盡。長期高強度的作業,卻得不到有效補充,人民最終不堪重負,鋌而走險,致使一個夢想千秋萬代的帝國,二世終結,也情有可原。
很多人假設秦國是否可以改變嚴苛的律法,或者扶蘇即位來緩和階級矛盾,給秦國以喘息甚至延續的機會。殊不知,現實利益面前,如沒有商鞅般經國濟世的才能,和秦王力挽狂瀾的決心,變法難,不變法更難。所以說,秦國興也商鞅,敗也商鞅,他人根本無從著手。
-
4 # 達o芬奇密碼
商鞅變法之後,視人命如草芥。兩個村的村民械鬥,八百老百姓全部死罪。法殘酷到動不動砍手砍腳割鼻子,十戶一甲,一人犯事,全部株連。統治幾百萬人口的秦國可以。統治千萬人口的秦朝就不行了。劉邦和陳勝吳廣就是因為遲到了,延期當斬,殘酷之至。大家要去思考,別把人當草芥,把史當兒戲,清末兩次農民起義殺的農民用萬和千萬來計算(義和團,太平軍),是非要公正對待,別書上說什麼就信,不然我們有什麼理由指責別人篡改歷史。中國人愛面子,覺得秦朝強大,所以秦朝什麼都是好的
-
5 # 小廝
秦朝短命原因很多,本人以為秦朝開創一統帝國,時移世易,需要做出穩妥的調整才行。然始皇帝好大喜功,昏了頭,用現在政治術語講,沒有與時俱進,才是秦亡的主要原因。也別跟我講得民心者得天下,勢到了啥都不管用,如蒙元帝國的成功,誰給解釋個?
1、先說酷法。秦法嚴酷,是沒人否認的,然自商君施行以來確實把貧弱秦國改造成人見人怕的虎狼之國。是時,秦法順應了戰國時代的潮流,不管是獎懲還是連坐,都有存在的理由,暴秦又怎樣?以現在的說法那叫戰時體制。可是統一天下後,情況變了,這些律法需要改變或改革,要從戰時體制撤出來。並且你不改 ,總有人要替你改,那就叫革命了。同時,秦法本來聲名不好,卻不管能否接受,在全國統一實施,沒有緩衝,就是強制施行,壓力越大,反彈也就越強烈。其實秦朝還是改了一些東西的,也為漢朝發展奠定了基礎,如度量衡和文字的統一。
2、始皇帝統一全國的革命運動,還犯了一個錯誤---------革命不徹底,雖說滅了六國,可是六國遺族在帝國的勢力未妥善處理,到最後還是這些人起來合著整倒了大秦大廈,摁下葫蘆浮起了瓢,烽煙四起,別說是二世這個小屁孩,就是嬴政活著也難應付。
3、始皇帝有點傲嬌。統一天下後所有作為的朝代,都是首先修養生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即使有外敵也要忍忍。嬴政有點高興過了頭,死的時候還在擴張領土,把幾十萬士兵扔在了南越。還弄了好幾件勞民傷財的事:修阿房宮,修長城,修皇帝陵墓。
4、接班人問題沒處理好。始皇帝死的太突然,沒安排好後事就掛掉了,讓傻傻的胡亥接了班。
不過話說回來,有人說,短命的秦朝給漢朝的強勢做了鋪墊,像後世短命的隋朝之於大唐盛世以及短命的中華民國之於本朝。
-
6 # 冬郎乎
任何朝代在建立之初總會對前一個朝代極盡可能的進行批判和抹黑,我們不談原因,不進行猜測,只說事實。
不只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總是習慣於將秦皇定義為殘暴、苛刻等一系列暴君的字樣,卻選擇性的遺忘了其統一六國的功績。
1.修築長城旨在抵禦匈奴,保境安民,且六國均修築長城,後世也一直修繕長城,無長城漢族政權將以血肉之軀抵擋遊牧鐵騎,正如宋朝,之所以給人羸弱的感覺,就是因為北方屏障丟失
2.南滅百越,北擊匈奴,只因這兩個政權威脅到了漢族政權,漢朝也從未斷絕和匈奴的爭鬥,且此後朝代也都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百越被秦所滅,後世得以免除南方威脅,北方未平,後世與北方爭鬥千年不止。
3.秦之“焚書坑儒”與漢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拋去字眼修飾(而修飾是最不靠譜的),目的是一致的,讓人轉換信仰和思想談何容易,正如我說服不了你一樣,所以手段可以想象
還有很多不再贅述,個人認為秦朝短命與秦皇密不可分,可卻無深罪,妄想以一人之力打造萬世之基,導致操之過急,過度徵用民力,此為最大罪,卻也可以理解,雄心勃勃的秦皇終究抓不住時光的流逝,只能與時間爭分奪秒,奈何民以食為生,不以志為生
-
7 # 歸去來兮Roc
秦一掃六合,統一文字度量衡,開創了此後2100多年的大一統王朝時代,不得不用偉大來稱讚她!其二世而亡為後人留下深刻的教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
秦朝的“耕戰”制度不適應於已經安定的社會,但強大的政治慣性卻帶著秦朝走向了滅亡。自從秦國實施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強盛。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其實質是用重刑規範民眾,用獎勵鼓勵耕戰。商鞅將整個國家打造了成戰爭機器,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十足的虎狼之國(軍國主義)!
秦透過兼併統一全國之後仍然實行商鞅的“耕戰”制度,不適用於安定的社會。耕戰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將戰功同土地、社會地位等聯絡在一起,在亂世肯定可以激發戰鬥力。但到了治世沒有戰爭,很容易讓下層士族產生不滿,因為上升通道變窄了。始皇帝滅了關東六國之後,還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也有安撫下層士族的政治意圖。
陳勝吳廣為陽城人(今河南登封東南),徵發至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去防守,途徑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起義。本是戍邊卻不遠千里的徵發內地人民,說明當時是全民皆兵。這種兵役制度在戰國時期是合適的,有打滅國戰的需求,內地民眾離邊境線也不太遠。然而在秦國統一之後,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看,這絕對的屬於勞民傷財。
歷史慣性是可怕的,本應該休養生息,讓老百姓恢復生產,享受太平盛世。但始皇帝沒能給這臺暴躁的戰車降降溫,“天下苦暴秦久矣!”秦遂亡……
秦朝的地方分離勢力太強大,作為制衡,造成了中央權力高度集中,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尚不成熟,很容易出亂子。秦朝是中央集權國家,在全國實施郡縣制,地方上的財政權、軍事權、人事權、監察權等都歸中央直接管轄。這種制度很明顯有其先進性,可以很好的調集全國的力量。這套制度在商鞅變法之後逐步在秦國推廣實施,秦滅六國的兼併戰爭期間在全國其他地方也迅速實施,短短的十年間要完成商鞅一輩子都沒有完成的事,確實操之過急!各地的前貴族們利用他們的政治影響力與秦朝中央對抗,肯定會產生許多問題。
秦朝是大一統國家,除了統一國土、人口、權力之外,還統一了書寫和度量衡,甚至焚書坑儒,試圖統一思想!從這個角度講,始皇帝確實雄才大略。俗話說: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O(dan)。當時關東六國初定,人心不穩,各地的風土人情差異也非常大。用暴力的手段強行將七國融合在一起也就罷了,統一思想可能還需要幾代人自然更替。自稱“楚人”的項羽遠遠見到秦始皇時說“彼可取而代之”,可見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實際上真正的將華夏族民融合到一起還要等到一百多年後的漢朝中期。
由於權力都集中在中央,特別是集中在皇帝一人,因此皇位繼承製度是非常重要的。秦二世而亡的直接誘因就是權力交接出了問題。據史料記載,公子扶蘇為人寬厚,是替始皇帝實施仁政的接班人。始皇死後,卻不想被趙高鑽了空子,殺了長子扶蘇而立幼子胡亥,這就是典型的制度問題。
綜上所述,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與當時社會實際狀況不相適應,當出現諸多矛盾時又濫用暴力試圖強行壓制,最後激起民憤被民眾拋棄。
-
8 # 單目1
這是好幾年前看電視科教片得到的訊息,秦朝滅亡固然與苛䅌雜稅,大興土木,繁重勞役,酷刑嚴律分不開,但是,最主要的是在遙遠的非洲,發生了一起意外大爆炸,也是加速秦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這次大爆炸,當時各地宗教及國家的歷史文獻中都有記摘並有詳細敘途。史記中更是把當時的情景描寫甚是清楚,是這樣介紹的,這一天午後,咸陽西南方天際一道藍光,次日清晨,黑壓壓沙塵暴撲壓而來,遮天蔽日,伸手不見五指,來往行人相撞,不分男女,從開春到入冬延續半年之久,落雨如灰漿,至使糧田斷收,水混如泥。境象十分殘烈。具說是一顆巨大隕石撞擊地球所治。加速了秦朝滅之!
-
9 # 史無止境
秦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但它在中國歷史上卻留下了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開創了此後2000餘年的封建帝制當秦始皇初起時,山東六國莫敢與之爭鋒,爭相賄秦以自救。
當秦王統一中國後,卻不知道與民休息,只知依靠暴政維持統治,殊不知建立在強權之上的統治猶如沙地築樓,失去基礎,自然是不會長久的,秦朝實際上滅亡於自己制定的苛刻的嚴刑峻律上。
同時,篡位稱帝的秦二世,他生於秦朝興盛之際,一生享盡繁華,從小耳濡目染秦始皇的殘暴統治,造就了他貪婪而暴戾的個性。二世對秦始皇的治國政策不僅沒有作出任何改變,反而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的荒淫無道、馭人無術,以及變本加厲的殘暴統治,也加快了秦朝滅亡的腳步。秦始皇的禍根深埋,秦二世的昏庸暴虐,終於使秦朝邁上了萬劫不復的亡國之路。
-
10 # 彼山之陰
秦時百姓負擔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賦稅;刑法嚴苛,稍有不慎便犯法;掃滅六國後普通人難以從戰場上獲得軍功,向上通道漸漸關閉;秦朝後期法度混亂,陳勝吳廣延誤戍期,“失期當斬”,於是掀起大澤鄉起義,然而有關秦簡出土卻表明遇雨誤期無罪,當時地方法度混亂可見一斑。
-
11 # 莫柏順
秦朝為什麼短命?孟子說得好:“民者水也,帝者舟也。水之載舟,水亦覆舟”。秦的橫徵暴掠,至生靈塗碳,民心思變。上天有好生之德,除暴安良乃天下之大義,故有陳勝吾廣,項羽劉邦大義之舉。後人在反思秦亡時曾有詩曰:“竹帛煙消帝業墟,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末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所以說雄心不及仁心,王夫之在總結秦亡時說:“秦亡於政,非制也”。秦所創立的郡縣制沿用之今,而他的苛政王朝三代僅十二年。所以柳宗元和劉伯溫都曾深有感慨的說:“苛政猛於虎也”。
-
12 # 儒姐在北京
秦朝短命的原因在於,秦國的整個功勳制度,都是建立在戰功基礎之上,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均以英勇作戰、獲取軍功為己任;然而當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秦國上下失去了軍功獲取目標,而政策並未能及時作出調整,這才導致了秦皇朝的分崩離析。因此秦國的強,不在於始皇帝本人有多強,而在於政策的有力支撐;秦王朝的短命,也不在於始皇后代有多渣,而在於政策的無力。所以人們常說:打天下易而守江山難啊。
-
13 # 兩眼侃世界
在中國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統一的王朝當中,秦朝毫無疑問是最短命的,自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到公元前206年滅亡,不過區區15年,覆滅如此之快,讓後世人讀史書時感到不可思議、大跌眼鏡。
按照以太史公司馬遷為代表的儒家史學家的說法,秦朝滅亡的原因可以總結為如下幾條:秦始皇殘暴不仁,秦朝嚴刑峻法,橫徵暴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百姓不堪其苦等等。從表面上看,這些因素似乎都客觀存在,但是仔細分析下來,似乎都值得商榷。
首先來說說始皇帝的殘暴不仁。
嬴政無論是當秦王還是做了始皇帝,行事風格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秦國的領地內卻很少甚至幾乎沒有百姓造反的,是秦人太能忍,還是秦始皇其實沒有史書中所記載的那麼變態呢?筆者是傾向於後者的,因為這更合乎邏輯——秦國奉行的是法家學說,強調的是依法治國,雖然秦王超然在法律之外,但需要他直接干預的事情並不多,何況嬴政並不是個昏庸的君王,知道如何把握。
至於焚書坑儒,顯而易見的被後世的儒家們過分的誇大了,實際上燒掉的是秦國以外的歷史書籍,以及民間收藏的《詩》,《書》之類的作品,也就是說,燒掉的主要是六國的歷史書,至於其他類別被燒掉的書,在博士那是有備份的。
坑儒,《史記》中也只說總共是460名儒生,殘忍確實是殘忍,但在統一六國之前,各國之間戰爭頻繁,斬首動輒千人、萬人,與之相比,坑儒的影響實際上並不大。此外,儒生這個群體與後面揭竿而起的平民、六國貴族之間並沒有太多的交集,前因後果是搭不上的。
接著咱們再來看看秦朝的嚴刑峻法。
秦國基本上是按照法家的理念治理國家的,嚴刑峻法確實是有的,新徵服的土地上老百姓難以接受,可以理解,但考慮到實際情況,從秦朝統一六國,到209年大澤鄉起義,不過十餘年的時間而已。當時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方法都相當的原始,在這種情況之下,秦朝到底有多大的施政能力把法律完全的推廣開來,顯然是個問號,更不用說讓天下百姓普遍明白接受了。
合乎邏輯的推斷應該是,在新徵服的土地上,都是儘量以安撫為主,法律和制度,乃至地方政府和官員,先直接沿用之前的那一套,然後再慢慢的改變。也就是說,嚴刑峻法,在秦朝的大部分地區,應該是還沒有完全普及到。
最後,考證一下橫徵暴斂,大興土木的說法靠不靠譜。
這項指控主要是指修建秦始皇陵墓和長城兩個大工程,其中,皇陵的修建是從公元前246年,即秦始皇13歲就開始了,到公元前208年結束,考慮到當時的交通運輸能力,90%以上的勞役肯定是秦人自己負擔的,與六國關係不大。
修長城的主力則是秦軍,這可是《史記》中記載的,“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按照筆者的推測,徵發的勞役,更多的是負責保障秦軍的後勤補給,以及運輸建築材料而已。
綜上所述,秦朝滅亡的必然性的幾個因素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更何況,大澤鄉起義軍起事之初,竟然還打著公子扶蘇的旗號,扶蘇是誰啊?可是秦始皇的大兒子,假設老百姓真的把秦朝恨的咬牙切齒,痛恨秦朝,怎會把假想敵的太子來做旗幟人物?
此外,秦朝用來統一六國的強大戰爭機器並沒有損壞,派駐漠北和嶺南的兩隻秦軍主力更是實力未損,故而,秦王朝滅亡實際上是個低機率的偶然性事件。
秦朝滅亡的偶然性在於秦始皇的猝死,由於秦始皇沒有能事先安排好接班人的事情,結果讓無能、殘忍的二世在陰謀之下登上了皇位,從而引發了內訌,內部的混亂給了各路叛亂人馬以可乘之機。
試想一下,假如秦二世是個有能力的皇帝,趙高就沒機會大權獨攬,那麼章邯自然不會輕易投降,假如皇帝命令嶺南和塞外和關東的秦軍悉數回撤關中,據潼關黃河天險,坐山觀虎鬥,看六國的叛軍自相殘殺,然後再出來收拾殘局,誰能抵擋?
秦軍的戰鬥力怎樣,想想項羽破釜沉舟,鏖戰數日,才把章邯麾下那些臨時徵集的以囚犯為主體的軍隊擊敗,假如面對的嶺南的或者塞北的虎狼之師,還有勝算嗎?
-
14 # 江西鄒老闆
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實行了各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並創立了君憲制的後是顏韻的制度。但他的統治具有急於求成和暴虐的特點。他對農民徵收沉重的賦稅,迫使農民將2/3的收穫物上交國家,它又連年在全國大規模地徵掉名利,扶搖一盒冰,已如修建立山林和阿房宮17十多萬人。征伐南方掉髮了50萬人當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萬。農民階級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民眾稍有不慎即觸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親組合鄰里都要受到牽連,當時的刑法極其殘酷,有各種殘害肢體的肉刑,單是死刑就有車裂要炸,活埋的十多種。秦朝實行的法律非常嚴苛
-
15 # 列子御風
很直接一點,不與時俱進。孫中山曾說過: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國家統一了,人民謀求安定的生活,這個時候應該是重點發展經濟民生,而不是過度徵發徭役,適當的調整國策,應該奉行以防禦為主的國防政策。修建水道、馳道、萬里長城利國利民,什麼事都得有個輕重緩急。這是一個,民生。
二是民享,老百姓過的日子比統一之前還苦,得到的比列國的時候更少,他還會維護、擁護你這個政權嗎?
三是民治,法律嚴苛,說秦苛政猛於虎,漢高祖劉邦就是吸取秦滅亡教訓,進關中“約法三章”,統一之後奉行黃學說“無為而治”,發展經濟。
四是規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家也是一樣,統一了,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貪圖享樂,滿足往日的榮耀,不好好考慮國家人民,這樣的國家能長久嗎?
-
16 # 等等蝦小影片
趙高在周邊搗亂,在秦始皇死了之後,趙高開始操控假傳昭示,並且暗中殺死了扶蘇太子以及蒙恬、蒙毅一文一武兩大能臣。這樣一來鎮守北方的軍隊沒有了頭,軍力下降,所以才有了後面的被項羽殺崩
當時六國的餘孽的幫助,其實陳勝起義只能算是一個導火索,後面項羽等等六國貴族和一些想要分一杯羹的人物都看準了時機衝了出來,這時候秦軍一部分在北方。
秦朝是一個封建王朝,而在這之前還是奴隸制的國家,所以一個時代的變換。秦始皇也沒有借鑑的經驗,所以說這些負面影響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
-
17 # 洛陽美家Deep
不知道各位愛不愛看新聞,或者電影。
清朝覆滅之後,中國各個軍閥,袁世凱,段祺瑞,或者張勳,馮國璋,或者後來膽小的張作霖,能成為一軍統帥已經是人中龍鳳,在各自割據的地盤裡經營,也算是一時風光。在戰爭動亂的年代裡,你打我我打你,有想當大總統的,有想當皇上的,各自打的算盤亂響,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可在那個年代,無辜百姓的人命如薺草,誰都不是善茬兒,不是救世主。秦國那個時候的大環境就類似,一個國家一個國家打下來,殺了不少對手計程車兵,佔有了其他小國的土地,最後算是統一全國,也是看似圓滿。能征善戰的人,只能作為將軍,當不了國君。治理一個國家能夠和諧,必須得讓所有人有文化認同的觀念,思想上至少得統一,得有生活在這個國家的安全的歸屬感。雖然有了郡縣,那僅僅是國家空降安排的官員,每個郡縣都有歷史存留的名人志士,享有盛譽的家族,哪怕一個小村莊也有人數眾多的大家族,這一類人都是享有話語權的基層,下面都有一幫歸從的老百姓。這部分就是秦朝需要團結的基層力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指的就是他們。團結好了,秦朝就能世代傳承,團結不好,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就會連活下去的資本都沒有,短命就是理所應當了。
-
18 # 我是義志通語
我認為秦朝命運不好,秦始皇其實是把公子扶蘇作為法定接班人!自己把髒活、累活都幹完了,把一個基本成型的帝國交給他。扶蘇民間名望極好的,陳勝吳廣起義都是以扶蘇的名義起兵的!
可是歷史老人詭異的變軌了。秦始皇暴斃於巡遊的路上,天殺的趙高改變了歷史的方向。
不然,扶蘇是個文學皇帝。說不定能給我們留下六國春秋典籍!文化盛世啊!!
-
19 # 格致研學
第一,集權制度建立過急過快。一刀切式的推行郡縣制,忽視了六國各地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脫離客觀實際。
第二,秦滅六國後,在大一統基礎上推行郡縣制,徹底結束先秦貴族分封,使六國貴族徹底喪失社會地位,與秦形成不共戴天之仇。激燃各地復仇與復國的火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一咬牙切齒的信念,就是歷史最透徹的寫照。
第三,高都集中的權力體制,使底層百姓與最高統治者直接形成對立,底層能夠直接感受到來自最高統治者的暴政,民怨沸騰。
綜上所述,制度的變遷是秦短命而亡的直接誘因。但集權制度的建立本身沒有錯,而錯在推行過急過快,未給全社會提供緩衝與過渡的適應,也未能周全考慮對六國舊勢力量的撫綏安置。
秦朝滅亡後,漢初大舉分封,採取郡國並行之制,實際上就是對秦朝一刀切式集權體制的糾正,在緩衝與過渡中逐步實現社會轉型。
-
20 # 大明湖畔的二狗
因為轉型失敗。
商鞅變法,軍功制以及其他制度,締造了一個絕世龐大的戰爭機器,整個國家都是為侵略而生,侵略也捆綁了所有人。
但是當天下一統的時候,沒有敵人了,整個國家就都需要轉型,最典型的:如果軍人無法殺敵領功,上百年的晉升通道就斷了,那麼他們的刀會放下還是再次指向誰?;如果沒有敵人,農民增加,糧食供需嚴重失衡,不但農民的晉升通道會斷,而且糧食供應會出現大波動大問題,進而導致社會動盪。
其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做的很多事,如果去掉那些刻意的誘導說辭,就能看到另一個秦始皇。
農民是國本,不能輕易動,可是糧食總得消耗掉,那就修長城,修皇陵,修宮殿,修驛站,修路,直把秦始皇修成了最能搞建設的皇帝。一直以來,說起這些工程,很少有人聊這些動輒幾十萬工人的吃飯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是後世幾千年都沒人能再做到的事,也可從側面看見當年秦朝糧食供應體系的可怕:統一天下過程中各種天災,糧食沒拖過後退,天下平定後,多了那麼多吃飯的嘴,居然還能空前絕後地大興土木。
至於軍隊,就以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名義,讓一部分渴望軍功的軍隊滿世界探險。神仙,長生,恐怕也是一統之後唯一能忽悠這些熱血青年到處跑的理由了。其實,到底是方士忽悠了秦始皇,還是秦始皇忽悠了軍隊,倒還真的很難說。畢竟滿世界跑的是軍隊,而且,要是秦始皇真的相信有長生藥,那他怎麼能相信這些人找到不會自己吃了然後覬覦他的位子?畢竟那可是長生藥。
總而言之,秦朝統一天下後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化全民皆兵的戰爭體系為馬放南山民事農桑的正常體系,中間還得防範破落貴族的各種反撲。秦始皇其實做得很好了,可惜死的早,又信了韓非子的鬼話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從培養到交班一錯再錯,導致最後上臺的領導核心把個火山口當成了享樂樂園,最後巍巍帝國二世而亡。
秦始皇是否暴政,其實可以看看楚漢之爭,沒有秦朝留下的底子,他們能打幾十年?能動輒幾十萬地送人頭?最後他們倒是打贏了,人口牲畜也打沒了,搞得個山河破敗。當然史書是他們寫的,漢高祖自然光輝萬丈,秦始皇必須是汙點多多暴政多多。這裡不是給秦始皇洗白,但橫向對比,其他的開國皇帝,給他掛個殘暴的名頭,總是牽強。
回覆列表
二點原因:一是沒有建儲,以法定形式確認皇位繼承人。以至於祖龍暴斃後,李趙從容發動“沙丘之變”,害死扶蘇,蒙恬。改變帝國命運。二是功過參半的郡縣制,全國各地劃為郡縣,皇帝派人直接管轄。有點是中央集權了,缺點的宗室沒有了權力,一旦中央有變。無法拱為政權。輕易為奸人篡取(後世曹魏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