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FK9
-
2 # 龍家大總管
他是軍事天才,只是從歷史潮流來講,他是拉歷史車輪倒退是在復避,但是東漢未年,人心思漢(只是指一部分有漢朝家族史的漢臣)。但普通百姓已對劉氏東漢政權失去信心,黃巾起義更是最好證明,百姓期待新的政權給他們安居樂業的生活,而諸葛亮家族世代都為漢臣,從諸葛亮個人角度講,他對漢朝是有感情的,所以政治,軍事上自然奉漢朝為正統,而六出祁山諸葛亮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敗在政體上,一是蜀漢後期,在劉禪的昏庸之下,宦官專權有所抬頭,諸葛亮死後,宦官開始執政,姜為避禍劍閣就是最好證明,這是又在走東漢未年的老路。二是蜀漢後期,諸葛亮始終無法處理好荊州統治集團與益州統冶集團的政治利益集團的柔盾,導致蜀中無大將,瘳化當先鋒的慘劇局面,正因如此,兵微將少,而不是兵多將廣,從而軍事上諸葛亮無法採納魏延將軍的子午谷奇謀,如果兵多將廣,諸葛亮只用派一上將統兵配合魏廷奇襲,而亮自己只用從正面穩打穩紮拖住魏軍大部主力於歧山,這樣長安何愁不破,漢室何愁不興!記得當年魏破蜀,鄧艾之所以成,兵臨成都,直逼劉禪投降,是因為是多路伐蜀,在正面戰場,鍾會率一路魏軍主力拖往姜為蜀軍主力於劍閣,讓他無法救援成都。三是地理位置上蜀漢僅憑益州僅一州之力如何抗衡強大的曹魏,能自保就不錯了。
-
3 # 腦洞大開的歷史
首先,這個問題不太準確。“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別忘了那是小說。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是五次,小說添油加醋了一次。
其次,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具體原因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蜀國國力不濟,比如僅僅是為了準備糧草,兩次北伐之間就要間隔不少時間。不要只看文字記載,有空到現地走一走,從四川到甘肅到陝西,你就會發現那時候不要說打仗了,就是行軍就讓人畏而卻步。
再次,不要說諸葛亮,換了誰,北伐也難以成功。
縱向看,歷史上從四川打出來奪取天下的,太少太少了。劉邦那個事兒,算是特例。絕大多數都是滿足於偏安一隅,最後外面亂夠了大勢定了,四川的土皇帝們就等著被滅,比如公孫述什麼的。他們好像沒想過殺出盆地,只有等外面的人入侵自己地盤時才搏一把。
橫向看,換了三國時代任何一個牛逼人物(比如司馬懿)來坐諸葛亮的位置北伐,成功機率不說沒有,起碼也極低。英雄造時勢也需要前提,那就是他得有一個有力的平臺和條件。歷史上四川的軍閥們不是不想往外打(能當天下的皇帝誰願意只窩在四川當土皇帝呢),而是沒有這個實力,硬要往外打,只會損耗自己的力量,輕則引起外面的武力進入,重則引發內亂,那就啥都沒了。
-
4 # 東東一一
我個人感覺諸葛亮在軍事上就是一個地道的庸才,但不能否定他類似管仲的王佐之才!但管仲有自知之明,治軍和軍事他是從不摻和的!
劉備在世的時候,軍事上的東西是從不讓諸葛亮沾邊的,演義上:火燒搏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軍事指揮,取西川,取漢中!都與諸葛亮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這也反映出劉備的用人之明。
而劉備死後,諸葛亮就領了3萬多的精兵去南中打孟獲幾個不上流的土匪!這種勞民傷才的事只有諸葛亮才做的出來!也是諸葛亮一生唯一的勝積。
之後的四出祁山,(有說五出祁山)無功而還,勞民傷才。給張郃,曹真,郝昭,司馬懿輪毆!一點辦法也沒有。
一出祁山在大好的形勢下錯用馬謖,趙雲,搞的二線都潰敗!(我到現在都想不明白諸葛亮放著那麼多的將領不用,偏偏用馬謖,趙雲這二個門外漢,唯一的解釋就是腦子進水)而死前放著那麼多人不用卻叫楊儀,魏延二個死對頭一個統兵,一個斷後。其實當初費禕也提出過這樣安排怕會出狀況,而諸葛亮卻沒理,最後造成魏延被殺,夷三族!
-
5 # gaosheqin
諸葛亮在三國時期不是一流軍事家,六出祁山基本都是一個套路出牌,沒有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諸葛亮用人唯親,參軍楊儀和武將馬謖都是荊州幫派的,魏延文武全才,卻處處受到排擠。
諸葛亮有軍事才能,但也稱不上歷史上一流軍事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排在姜子牙,張良和司馬懿之後。
荊州的丟失,是劉備諸葛亮的重大決策失誤。拿下益州後,為什麼不重新佈置荊州防禦。荊州打了那麼長時間的戰爭,益州竟然還沒有音訊。只顧在益州忙乎稱帝建國,拜將封侯了。劉備的乾兒子劉封與關羽素來不和,一對冤家守荊州,哪有不敗的道理?如果把益州比作是心,那麼荊州就是肺,丟失了荊州,蜀漢就是‘’有心沒肺‘’了。有心沒有肺,焉能存乎?舉蜀國之力攻打隴西,那可是馬超的地盤,拿下涼州難道馬超涼州軍馬不會反水嗎?打長安有風險,拿下涼州仍然存在風險的。
可惜可嘆,絕世無雙的‘’隆中對‘’戰略決策,最後成了一場夢。
-
6 # 西安數碼軍
諸葛亮一共二出祁山(第一北伐和第四北伐)
除了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失敗,第二次陳倉之戰只是糧盡退兵,而且殺了追擊的王雙。
第三次奪取了武都、陰平
自衛反擊陽溪大捷
諸葛亮兩次北伐對司馬都是贏的。。第一次(對應第4北伐)對司馬(滷城之戰)打的司馬丟盔卸甲,因為李嚴問題退兵還搞定張郃,第二次(對應第5北伐)更是一路追殺畏蜀如虎的司馬到渭南。
又怎麼能說是失敗呢?
-
7 # 全言
首先歷史上沒有“六出祁山”,實際上是五次北伐一次防禦,北伐也只要兩次是出祁山方向。不過這個不是什麼常識,再加上傳統文化有這個說法,所以問題不算什麼,可以理解。
至於為什麼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1.蜀漢國力本來就弱小,能以弱勝強當然厲害,不能的話說是無能也太強人所難,雙方的實力相差太大。
2.諸葛亮手下人才不多,有些人還拖了後腿,比如馬謖、李嚴等,他也很無奈啊!
3.失去了興復漢室的招牌,沒有了群眾號召力,無法制造出隆中對所說的“天下有變”的情況出來。
4.諸葛亮本身確實也有能力上的短板,當然,人無完人。尤其不具備深入一線指揮戰鬥的能力,這點姜維比他好很多,可惜兩人相遇的時候年齡差太大,不然他倆的才能正好互補。
諸葛亮當然不是庸才,這點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官方還是民間都認可,就算是帶兵,他也能在敵國領土上來去自如,還射死了張郃等名將,這說明他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只是若想以少勝多吞併魏國,確實太難了點。
常規玩家能和人民幣玩家對戰成這樣,非常厲害了,不要苛刻歷史人物。
-
8 # 月靈MM
這個問題要首先明白他的正實目的,蜀漢的國力和魏相差太遠(綜合國力相差近十倍),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滅魏根本不現實,就算出祁山成功也沒有能力徹底擊垮魏,諸葛亮出祁山的真實目的應該是以攻代守,讓魏不敢南下。從這方面看,諸葛亮目的已經達成了。
-
9 # 伊耆角木
說不上庸才,但絕對算不上高明。首先說明,歷史上沒有六出祁山,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而且並非都是走祁山。另外有一次跟曹魏交手是曹真伐蜀。
先說說在劉備死前。如果看演義,會覺得諸葛亮如何神武,而實際上,劉備打仗,軍事上最信任關羽,每逢分兵,都是自己領一軍,關羽領一軍。謀略上信任法正。諸葛亮參與的軍事行動只有一次,帶著趙雲收荊南四郡。當然,那時候劉備勝了赤壁之戰,正興盛,四郡望風而降,沒有什麼趙範獻嫂,黃忠大戰長沙這種故事。整個過程就是接受投降罷了。
然後說到正題,北伐。有人會強調,諸葛亮兵少糧少,甚至說出什麼蜀漢對曹魏交戰兵力是一比五這樣的話。其實完全錯誤。蜀漢總兵力確實比曹魏少,但實際在雍涼戰場交手的兵力,蜀漢反而更多。曹魏兵多,但戰線長。以第一次北伐為例,當時司馬懿在徵遼東,東南曹休還要面對東吳騷擾。真正被曹真用來抵擋蜀漢的兵力並不多。以至於諸葛亮自己都知道這點,在北伐失敗後上書自貶,寫道我軍糧草兵力“皆多於賊”。說明曹魏兵少才是事實。
至於後來,同樣如此。第四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的對手才是司馬懿(而非小說中所寫的第一次,前三次對手都是曹真,甚至有時候曹真都沒正面對上,只是跟郭淮郝昭這樣的小角色交手)。司馬懿因為自己兵少,一直都是堅守不戰。曹睿給司馬懿的旨意也是這麼要求的。因為那時候曹睿正親自帶著人馬面對孫權親自率領的大軍呢。那時候魏吳才是主戰場,誰有功夫花大心思對付蜀漢。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不能取得成功,是有他統帥不力的一部分因素的。
-
10 # 看穿明暗
感覺蜀國經濟不如魏國東吳,偏居一隅,交通閉塞,諸葛亮是個不錯的政治家,而不是有什麼大作為的軍事家,三國裡的軍事戰績不過是後人演繹的故事,使他的風頭超過了劉備。其次他用兵謹小甚微,戰線過長,連年興師,勞民傷財,勞而無功,蜀國多方面難超北方,最後在偷襲的鄧、鍾突然出現時不堪一擊,最後亡國,這是個被誇大的歷史人物,三國裡誇大個人英雄人物作用對三國最終結局是不對稱的。
-
11 # 銓齋主人
我以為孔明首先是政治家,然後是軍事家。北伐對增加蜀漢凝聚力和國家使命榮譽感作用很大,以偏域一州之力要扳倒曹魏太難了。不能唯成敗論英雄。
-
12 # 山昌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確定一下,諸葛先生自然是軍事天才!
我們不應該以先生幾次北伐沒成功而扭曲就一個人的功績。因為成功是需要很多條件的,當一個人成功了,那是因為有一大批人同時代出現,圍繞其左右的必然是為其馬首是瞻,大家烘托成為了一個凝聚力,向心力,而這個作為成功典範的人,未必就真的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既然我們說三國,那就舉例來討論一下啊。。
劉備做了蜀國的皇帝,用智不如許元直,用謀不如龐士元,用計不如諸葛亮。其勇猛不如張飛,忠義不如關羽,出身不如馬超,仁義不如趙雲,唯一一個估計自己都懷疑的身世就是中山靖王之後,也就是說這種身世絕對是八竿子打不著,二百五杆子之內,比他更有優越性的劉景升,劉璋反而都被手下人出賣,而這兩個人的地盤卻歸就劉備。怎麼談?
中國人有句話叫做“受命於天”說出來一個真理,那就是孔明先生自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也!
劉備是什麼人呢?朝秦暮楚,背信棄義,三次舍妻,,,這樣的人非要說仁義,估計也只有自己非要相信了。
諸葛先生呢?自認受明主知遇之恩託孤之重,不懼自己年老體邁,滅魏興漢死而後已。事必躬親,為國為民鞠躬盡瘁。
每次北伐,殫精竭慮,每一計讓敵人費解,每一謀讓魏軍抱頭鼠竄,每天我們都在說司馬懿才是最大的贏家,但就是這個頭號的天敵,火燒上方谷,如不是天命不絕早化為灰飛煙滅。街亭,空城計竟然讓司馬懿不戰而退,這還不算先生最風光的,最風光的是“死諸葛嚇退活司馬”。
先生用兵,堪稱如神。一生把握軍權無一人投降,只有死後才反叛了魏延,先生還提前安排了馬岱收拾他。
英雄不是成功者才是英雄。英雄說的是一生為目標而戰的人,雖敗猶榮的人,人生遭遇本不同,何必成敗論英雄。
縱觀先生光明磊落,其出山後沒多久,就堵住了所有噴字,我想沒有人能比得了江東群儒吧。
足見,諸葛亮絕對是軍事奇才。如果不是,正如某人曾說“還有誰”?
-
13 # 用詩歌點亮生活
世上沒有常勝將軍,諸葛亮是軍事天才是不爭的事實。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優秀的人不能過度被神話,三個醜匠都能頂個諸葛亮,團體協作才是強強聯合,一個團體對一個人的成功功不可沒。
-
14 # 90大歷史
真正的英雄不能以失敗論英雄!有時更被人看重的還是過程,在諸葛亮於演繹中的表現來看,他這其實是天才得另一種證明!因為對於國窮民弱遠不如曹魏的蜀漢,只有不失去圖進之心,將安危時刻驚醒自己才能避免蜀漢的過早滅亡,如若蜀漢不進攻,等曹魏花幾年休兵養民主導權就會回到曹魏手中,到時候蜀漢有天險也再難把握主攻的主導權,防守反而對弱小的蜀漢更加不利,持久戰會更加空耗國力。
其次,諸葛亮知道想蜀漢長就必須抓權為自己的內政改革抓住時間,想掌權就必須有充足的理由掌控兵權!有了兵權才能找好接班人,為蜀漢延續提供保障,從而繼續改善提高蜀漢國力!
最後,如果諸葛亮不出岐山北伐中原就再難有所成,最終裡外不是人,而這一切勢必會成為騎虎難下之勢。所以北伐即使一再失敗也要繼續!從大角度說這實際上是敗中求勝的軍事策略!勝了更好,敗了也能讓蜀漢有緩衝的餘地!
基於這些諸葛亮的做法是對的,是個天才的大智慧之人!至於正史中則是可圈可點!
-
15 # 花言9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水太清則無魚,師太嚴則無徒。當時蜀國除了經濟人口都遠不及魏國外。將軍和士兵的綜合素質和體質都不如魏國將軍和士兵。另外你是攻方他是守方地勢不利蜀國。所以天時地利人和魏國已優佔後兩樣,儘管你諸葛亮懂天文,但也扭轉不了必敗的局面。
-
16 # 荒荒洪
諸葛亮最起碼不能算天才,大智。接近歷史的三國志,是那麼多次出征的,只不過三國演義傳記為了豐富人物故事,增加可閱看欣賞性而已。多次出征北伐,只是急切的為了抓緊時間在有生之年,打敗曹政權,定中原。而打下一統中華基礎。但是與初心違背,不等曹有大變而多起兵,連連不利而返。勞民耗國力。此不大智也。天才智慧更稱不上,可以計算那麼多戰術,而算不出啊鬥無大志,小朝廷幾十年而終。算不出他辛苦輔助劉家終被曹滅。算不出自己一生的成績都是白費,幾十年後三國終沒是劉家。只是三國演義把他神話了。只是懂天文地理知識的和精於算計戰術的一個師爺而也!個人理解,見笑了!
-
17 # 嘉龍藏館
大家知道,蜀國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伐魏,卻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不幸身亡。這是什麼原因呢?依我之見,原因共有以下幾點:
一、蜀道艱難,運糧不便。
去攻魏國,捷徑就是去攻長安,然而去長安的路除了陳倉外,其餘小路盤涉艱難。只要魏軍在陳倉艱守不出,就很難進攻長安。在諸葛亮二出祈山時,便是陳倉守將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終只有帶兵回漢中。
二、蜀國智謀之士較少。
大家一定聽過“孔明揮淚斬馬謖”這句話吧?當時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恃於街亭。蜀軍參軍馬謖自告奮勇要求去守街亭。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但馬謖對兵法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而街亭是蜀軍咽喉之路(據點),被奪則蜀兵必敗,馬謖不聽勸告,在山上屯軍,被魏軍斷水且以火攻破之。不可不謂蜀中無人矣!且蜀軍後來也只有姜維這一智謀之士,何為不敗?
三、 魏將較多,而蜀將較少。
當時蜀中馬超、黃忠、關羽、張飛等猛將皆死,勇者只剩趙雲、魏延,但趙雲不久又死,魏延則早有反心。魏國卻又出現個司馬懿,他善用兵,及諸葛亮心腹之患,更兼張郃、曹真、郭準之勇,怎能輕易敗於蜀軍?而後又有鍾會、鄧艾、司馬昭、司馬師等一班文武雙全之人,竭力輔佐,魏國實難攻破。
四、 後主聽信讒言。
在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苟安因途中喝酒怠慢運糧時間,被諸葛亮杖打八十,懷恨在心,便投降魏軍,當時魏軍正節節敗退,司馬懿便叫苟安去成都散佈謊言說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將篡國,後主聽後,使人差孔明回,又一次半途而廢。又一次即第五次出祁山時,都護李嚴因籌糧不濟,恐孔明怪罪,便妄奏天子,說東吳兵犯,後主便再次命孔明撤軍御吳,又一次壞了好事。這些都要歸結於“扶不起的劉阿斗”——後主懦弱無能,寵信宦官之故。
五、 司馬懿智謀過人。
在諸葛亮大破魏軍時,魏主曹睿讓司馬懿總領大軍。從此,諸葛亮就不再容易取得勝利了。正所謂“一生難得逢敵手”。諸葛亮和司馬懿各顯才能,各有勝負。可以說,若魏國沒有司馬懿早就被蜀國所滅了。
六、 天意弄人。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在諸葛亮與司馬懿最後一戰時,諸葛亮成功地誘司馬懿進入了上方谷,隨後以平生最善長三大攻——火攻燒之,就當司馬懿已手足無措時,忽然狂風大作,黑色漫空,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司馬懿因此逃過一劫。而諸葛亮也因此身染重病,不久於人世。可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亂世叼雄認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不明大勢
東漢末年,經過外戚專權、宦官亂政和黃巾起義的打擊後,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事實上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曹操經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成為當時最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再加上此人文韜武略都極為出眾,應該說由他來統一天下,結束分裂局面,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可諸葛亮不明此天下大勢,反而去投靠自言為帝室之後的沒落貴族劉備,幫助他打起“興復漢室”的旗號,來對抗曹操的統一戰爭。確實是逆歷史潮流而行,最終被歷史潮流衝得七零八落,無影無蹤,那是理所當然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確是天下雄論,他對各方態勢的把握瞭如指掌,對劉備所應採取的對策也是成竹在胸,再加上陳壽寫來文氣沛然,讀來令人蕩氣迴腸,讓多少英雄豪傑拍案叫絕。但是,究其實,“隆中對”只能是書生式的紙上談兵。諸葛亮有一個明顯短處,那就是不知天下之變。
天下形勢時刻都在變化,而且有的變化是令人難以預料的,象劉表之死,劉琮降曹,張松的獻地圖,關羽的失荊州,特別是劉備的伐吳。諸葛亮不知此變化,故其在“隆中對”中所作的戰略部署“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也只能成為了空話。
還有,導致天下鼎足三分的赤壁之戰也太玄乎了。寒冬臘月一直都是刮西北風的,可那一天居然颳起了東風,使孫劉聯軍用上了火攻。故詩人杜牧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我以為此句可改為“東風不與周郎便,劉備孔明何處逃”。合孫劉二軍之力量都難以與曹操抗衡,可諸葛亮卻寄希望於僥倖,實在也算是不明天下之大勢。
二、不善用人
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失誤,遠遠不只是錯用馬謖守街亭一事。
在劉備奪佔四川之前,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當然是舉足輕重的,它可是劉備唯一的立足之地。而且,它處在劉、孫、曹三方交戰的最前線這樣一個敏感的位置,是一個幾面受敵的地方。因此,非智勇雙全的大將不足以擔任守荊州的重任。諸葛亮離開荊州入川時卻讓關羽來鎮守荊州,從身份、地位和能耐上說,關羽應該是能擔當此任的,但此人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太狂太傲,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別人,特別是看不起江東之主孫權。諸葛亮並非不知道這一點,他對關羽能否保荊州無虞也是很擔心的,他離開荊州之時一再叮囑關羽,要他一定跟孫權搞好關係,並給他一個“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八字方針。但這種叮囑對關羽只能是耳邊風,人的本性畢竟是難以改變的。
諸葛亮離開荊州時根本就不應該讓關羽來守荊州。當初跟諸葛亮一起入川的將領還有張飛、趙雲等,起碼讓趙雲守荊州就比關羽合適,但失荊州終於成為了比後來的失街亭更為嚴重的一次失敗。從此,蜀漢只能龜縮在三峽裡,再也不能跨出長江一步。也許有人要說讓關羽守荊州是劉備的命令,但《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提到諸葛亮入川時留關羽守荊州,並未說是劉備的命令。就算是劉備的命令,也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由諸葛亮定奪的。
即使暫時由關羽守荊州,劉備取得蜀中政權後,關羽在荊州對東吳的一些荒謬悖亂的做法,出兵襄樊時在用人行政方面的一些失當措施,諸葛亮也是應有所聞的,否則他就枉為“一代軍師”,他完全還來得及換另一個更合適的人去取代關羽。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在史書上從來也沒有見過他對劉備提過此事,大錯最後終於鑄成。這不能不說是他的一個失誤。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也說明他的不善用人。魏延是劉備手下除關、張、趙、馬、黃之外的又一員大將。此人忠而勇,劉備就特別賞識他,曾舍張飛等人而提拔他為震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擔任獨當一面的重任。可諸葛亮就不瞭解他,對他有偏見,說他“腦後有反骨”,終生不予重用,甚至連他所提出的正確建議也不予採納,並在自己臨終之前也給他安排了一個悲慘的結局。
因此,從關羽、魏延和馬謖的例子中得出諸葛亮不善用人的結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三、不懂育才
諸葛亮的不懂培養人才,歷代史學家中都有人提到這一點,這一點也許是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迅速敗亡的最根本原因。
據魚豢《魏略》記載,劉備死後,劉禪“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閒於政,遂總內外”。諸葛亮受託孤之重任,夙興夜寐,不敢絲毫懈怠,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真正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從不好的方面來說,他也是一手遮天,架空了後主劉禪,培養了劉禪的惰性,使他一直不能“閒於政”。他沒有想到在自己死後劉禪如何自保,誰來輔佐他?蜀漢政權怎麼辦,誰來保衛它?
諸葛亮在世時,他身邊的人才本來就不多,他也並沒有去做多少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的工作,唯一值得稱道的是收了姜維。“長水校尉廖立,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副,常以職位遊散,怏怏毀謗無已。亮廢立為民,徙之汶山”(《資治通鑑》)。廖立既自謂才名,也許確有其實,但諸葛亮不能容忍,不加以調查研究,便武斷地廢廖立為民,並且終諸葛亮之世,再也沒有讓他出仕。諸葛亮不懂,有能耐的人往往有自高自大、自我吹噓的毛病。他自己沒有出名的時候就時常“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龐統剛投劉備在張飛手下做縣令時,也是狂傲懶散的,幸虧張飛還能識才。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竟然比不上張飛,真是可惜得很。他不能為蜀漢招攬人才,培養人才,以致使自己所開創的事業無人來繼承。
武將方面,關張趙馬黃之後,蜀漢更是奇缺。一個魏延,只是因為有些“性矜高”的毛病,諸葛亮便不喜歡他,更不加以重用,甚至在自己臨死之前也要為他安排好結局,更別說去發現和培養其他的將才了。最後弄到“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地步,姜維獨木難支,蜀國如何能不滅亡呢?
四、不知進退
蜀漢失去了荊州這一個人口阜盛、物產富庶的根據地和重要的戰略據點後,諸葛亮就應該已知道,“漢室不可興矣”,特別是劉備執意伐吳而遭到慘敗之後,諸葛亮更知道蜀漢大勢已去,他此時應該急流勇退,再回隆中去隱居算了,還可以使天下百姓儘快過上安定和平的日子。孔子就說過“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可諸葛亮執迷不悟,偏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劉備敗死,蜀漢元氣大傷的時候,勉強出來收拾殘局,最後耗盡了自己的生命而無尺寸之功。
元氣大傷的蜀漢,實在象一個大病未愈的病人,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諸葛亮在大政方針上應該採取守勢,保國安民,發展生產,大辦教育,培養人才,而把進兵北伐,統一中原的任務留給自己的繼任者,也許能成功。漢文帝就懂得在實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把反擊匈奴的任務留給自己兒孫輩去完成,自己只是積蓄國力,給他們做好準備工作。可諸葛亮不自量力,固執地一再率偏師深入,以益州據天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人民,來與據天下大半的曹魏爭鬥,確實有點像是項羽式的“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當然是勞民傷財而一無所獲。連年的征戰,使蜀漢的國力進一步削弱,而且也大違愛和平,愛安定的民意,致使後來魏將鄧艾的一支小部隊進入蜀地,如入無人之境。可見,諸葛亮的失策給蜀漢的覆亡埋下了多大的隱患。
綜上所述,諸葛亮有不明大勢,不善用人,不懂育才,不知進退這四大短處,可謂“四大皆空”,他的“興復漢室”的宏偉目標當然是無法實現的。我們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的這四大短處扼殺了他和劉備所締造的蜀漢政權。諸葛亮的一生是輝煌的,可他的一生更是悲劇性的,他勞碌奔波一輩子,雖然建立了蜀漢政權,可又很快滅亡,給自己的家族沒有帶來絲毫好處,他的兒孫都戰死疆場;給天下百姓,特別是西蜀人民更帶來了戰亂。由於他的“努力”,中國統一的時間被推遲了半個多世紀,嚴重地阻礙了社會歷史的向前發展。
諸葛亮的“長使英雄淚沾襟”的悲劇值得我們深思。
-
18 # 福爾豪斯1
諸葛亮是軍事天才毋庸置疑。
為什麼我敢這麼說,眾所周知戰爭打的實際是經濟,而經濟的來源是土地(包括土地的肥沃程度、所在氣候的適宜程度、灌溉水源等)、人口、技術等。而作為農耕時代特點顯著的三國時期,經濟的主體就是農業,商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至於工業還只是家傳小作坊時代。
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發生在五胡亂華時期,也就是三國歸晉後。而之前曹魏佔據的中原地區是全國的產糧中心,經濟成熟發達,人口稠密。西北和北方地區可以為曹魏提供並訓練優秀的騎兵,中原地區可以徵召更多的步兵、將領和文官謀士集團(潁川集團)。這相當於策略類遊戲中先手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富礦資源,只需要抵住敵人的前期進攻,後期經濟優勢會越來越大。
鑑於三國雖基本同時稱帝,但蜀漢的資源確實只能排第二(襄樊之戰前),而且遠遠落後於第一。有人會說漢中之戰後,明明劉備已經壓制曹操了,為什麼還遠遠落後?我的解答是劉備贏在形而輸在勢。劉備集結80%的兵力只是擊潰了曹操的一個方面軍,而曹操之前已經轉移了漢中大部分人口。加之隨後關羽丟失了荊州三郡,徹底讓諸葛亮的兩線對魏作戰計劃落空,劉備夷陵之戰輸掉幾乎所有家底,諸葛亮後期做的只能是以攻代守,以自己一人之力為蜀漢續命。
玩兒過策略類遊戲的人都明白,一個人再偉大也無法改變龐大的經濟差所帶來的後果(劉秀除外,開作弊器不算)。有很多普通人因為不深刻了解當時的情況而小瞧諸葛亮,我只能說那部分人如果穿越了只能做到去提前蒐集人才而已,畢竟經濟規律、兵法等不是一兩天能理解的。
很多優秀的軍事家都崇拜的諸葛亮,怎麼能不是軍事天才?別的不敢說,換了大多數人在夷陵之戰後這種大逆風局基本已經點投降了吧?何況他的戰略又為蜀漢拖了幾十年。
-
19 # 曙汛飛滴
諸葛亮,作為政治家,是傑出、優秀的,似乎無可挑剔,即使對諸葛亮有意見的陳壽,在《三國志》中,也認可他的治理,“行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作為軍事家,諸葛亮也非常優秀,數出祁山,無歲不徵,之所以無功而返者,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諸葛亮自身的原因。《三國志》多次分析,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第二,對手過於傑出。“所與對敵,或值人傑”;
第三,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加眾寡不侔,攻守異勢”;
第四,後主劉禪昏庸多疑。諸葛亮明知連年動眾,未能有克。但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無非是表達自己的對受遺託孤的忠誠。每讀《出師表》,未嘗不令人感慨唏噓。
總之,諸葛亮肯定是軍事天才,木牛流馬,推演兵法,歷史公認。絕非庸才可擬。至於無功而返,這是歷史的遺憾。
-
20 # 江雪寒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我認為是一流的,尤其是在他高超的政略水準與學習能力輔翼的條件下,更能發揮有限資源,產生單憑巴蜀一地所能產生的史上最強軍政效果。
其一,從兼涉軍政兩面的“戰略眼光”角度看,諸葛亮提出並始終努力貫徹執行隆中對提出的全部或部分戰略方針,東聯孫吳、南和群戎,雖歷荊州之失亦能將兩線北伐的隆中對策及時變更為以攻為守的一線北伐方針。洞察時勢,其戰略構想眼光絲毫不亞於當年韓信的漢中對策;因時制宜,其戰略調整思路雖無韓信平定河北之功,卻在思路上與之相彷彿。
其二,從選材任將的“人才選用”角度看,用馬謖、李恢、馬忠等以定南中,用魏延、王平、楊儀、趙雲等以出祁山,儲姜維以繼掌漢中軍馬,除過馬謖失街亭一次“千慮一失”外,其選用的或領軍、或後勤、或參謀人員具是蜀中一時之選。其用費禕調和楊魏矛盾,用書信和費詩兩次調和關羽之不滿,也體現了其善於治將的帥才一面。
其三,從令行禁止的“軍法治兵”角度看,葛公善用軍法軍令,其大軍能在敵境“出入如賓”,不僅作戰令行禁止,而且行軍不擾民。觀其遺世教令,不僅重視軍紀嚴明,而且注重士兵培訓,配合陣法進行號令習教,是當時罕有的能做到“風林火山”那般境界的統帥。
其四,從行軍佈陣的“陣法部署”角度看,葛公陣法不僅在其生前有屢屢反殺追兵大將從容而退乃至“死諸葛嚇走生司馬”的實跡,更有曹魏、西晉、北魏、唐初的歷代統治者或名將學習傳承其陣法並有實效的身後美名。實乃軍隊行止組織能力極強之人。
五,從足兵足糧的“後勤保障”角度看,無論是在臨烝治理荊南三郡,還是後期入蜀佈置進軍、還是在成都保障漢中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後勤供應、還是發明木流牛馬保障北伐行軍,無論是後方帷幄,亦或總率大軍,這一點,堪與蕭何匹敵。而其在五丈原的屯田舉措,更是與曹操屯田之法相仿。
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 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 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 ---------三國志裴淞之注引《袁子》
回覆列表
蜀國國力太弱,又經過劉備兵敗白帝城,早已把那一點家底輸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六出祁山是為了實現對先帝的承諾,不得已而為之。魏國佔領中原大地,吳國佔領長江以南,蜀國那什麼與別人鬥。至於孔明,軍事家是肯定的 ,歷史早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