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豐功偉績的周亞夫為何最終含恨死去?
14
回覆列表
  • 1 # 翻雲史說

    為什麼漢景帝因為一雙筷子放棄了周亞夫?

    周亞夫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並且官至宰相,傳說周亞夫的一生都被一位老婦所預言,老婦預言“周亞夫的命相比較尊貴,三年之後可以封侯,再過八年可以官至宰相,但是再過九年之後會因為飢餓而死。”

    說起這位西漢有名的大將軍周亞夫,大家最熟悉的莫不過是他那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周亞夫為人剛正不阿,從不阿諛奉承,這也是漢景帝最後為何放棄他的主要原因。這位西漢名將戰功累累,軍隊更是驍勇善戰,紀律嚴明。

    平定七國之亂

    周亞夫憑藉著自己對於大局的掌握,和對於形勢的透徹分析成功的抓住了時機,最後順利的平定了七國之亂。周亞夫雖然平定了七國之亂,但是在平定叛亂之中沒有分兵幫梁王解圍,周亞夫從此和梁王結下了樑子,這也是後來周亞夫頻繁遭到彈劾的主要原因。

    悲情結局周亞夫

    周亞夫任命宰相之後,漢景帝起初對他非常器重,但是由於周亞夫的太耿直,直接導致漢景帝慢慢的與周亞夫疏遠。再者因為梁王每次來京城都會到太后面前告狀,對於耿直的周亞夫更是不利。由於對於朝廷的失落,周亞夫請求漢景帝辭官回家,漢景帝也答允了他。

    後來,畢竟周亞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漢景帝想試探周亞夫的性情有沒有變得好些,所以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給周亞夫擺上了一大塊的肉並且沒有備上筷子。周亞夫見狀大喝旁邊的僕人,漢景帝見狀非常生氣,心中長嘆一聲“此等倔強的周亞夫日後怎可扶持吾兒管理江山?於是漢景帝對周亞夫有了殺心”。

    最後因為周亞夫被人誣陷,漢景帝也下令查處他,心灰意冷的他心中抑鬱,在家中幾日閉食臥床,幾日之後吐血身亡。豐功偉績的周亞夫最終被漢景帝放棄!

  • 2 # 古今通史

    可以說是漢景帝印證長期以來對周亞夫的看法是否正確。漢景帝自然知道周亞夫的才幹,但是作為君主他又不得不考慮自己繼承人的“安全”,所以用失禮的行為試探周亞夫,周亞夫連自己的無理都沒有辦法忍受,少主今後登基怎麼鬥得過這等人物,本來周亞夫就令漢景帝頗為忌憚。

    周亞夫是漢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官至丞相,為漢景帝獻言獻策,忠心耿耿。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給他準備了一塊大肉。但是沒有切開,也沒有準備筷子。周亞夫很不高興,就向內侍官員要了雙筷子。漢景帝笑著說:“丞相,我賞你這麼大塊肉吃,你還不滿足嗎?還向內侍要筷子,很講究啊!”周亞夫聞言,急忙跪下謝罪。漢景帝說:“既然丞相不習慣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結束。”於是,周亞夫只能告退,但心理很鬱悶。這一切漢景帝都看在眼裡,嘆息到:“周亞夫連我對他的不禮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年輕氣盛呢”。

    本來周亞夫的才幹就非常令漢景帝擔心,擔心其“功高蓋主、尾大不掉”,漢景帝作為君主儘可以在周亞夫完成“歷史使命”後直接將其處理掉,但也深知周亞夫的才幹,因為惜才,所以雖然有很多人彈劾他,漢景帝也終究都壓了下來,沒有處理,而這次的事件,證明了漢景帝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樣一個強者,留在繼任者身邊,一旦少主氣盛,而周亞夫直來直去的脾氣又不願忍讓,誰又能壓制的住周亞夫呢。

    漢景帝依此推斷,周亞夫如果輔佐太子,肯定會生出些非分的要求,趁早放棄了他做太子輔政大臣的打算,不單如此,少主繼位前的處理工作也該適時的展開了。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漢景帝也算是一位明君,他繼承了父皇漢文帝的純厚之風。繼位後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漢朝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而周亞夫是漢朝開國名將周勃的兒子,他智勇雙全,精通兵法,帶兵有素,漢文帝對其極為欣賞,對漢景帝說,日後天下有亂,用周亞夫可平息。

    漢景帝繼位後因叫信寵臣晁錯之言而"削藩,結果引發"七國叛亂"。周亞夫臨危受命,率大軍以超人謀略和戰略成功打敗了吳王劉濞等諸侯王,保全了漢氏江山的安危。

    立了大功的周亞夫卻不懂得低調做人,常常目中無人,同時,他得罪了不少權貴,包括漢景帝的生母竇太后。政治上的幼稚,這讓漢景帝對周亞夫很是猜忌和提防。為了試探周亞夫的"忠心",漢景帝特意舉辦了一次宴會,專門宴請周亞夫到宮中吃飯,給他準備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也沒給他準備筷子。

    周亞夫覺得自己受了委屈,於是很憤怒地"質問"主管筵席的官員為什麼不拿筷子,漢景帝嘲笑他說,丞相,有這麼大一塊肉還不滿足,胃口太大了吧?周亞夫一聽面紅耳赤,趕緊摘下帽子向漢景帝磕頭謝罪。周亞夫出宮後,漢景帝心裡已有譜:周不是輔佐少子的賢臣最佳人選,於是將他徹底打入了冷宮。

  • 4 # 夢露居士

    漢景帝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錯,他和其父親文帝統治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他倆崇尚黃老無為之治,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但是我認為他對於大臣是比較刻薄的,往往把臣下視為工具。

    比如,忠心耿耿的老臣晁錯,從太子時期就輔佐景帝。晁錯向景帝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損害了諸侯王們利益。所以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七國之亂。結果景帝真的將晁錯腰斬於東市了,甚至滿門抄斬。

    由此可見漢景帝是何等涼薄之人。他如此對待周亞夫,也就可以理解了。一雙筷子只是藉口而已,皇帝真想挑他的毛病,怎麼都能挑出錯來。就像周亞夫的兒子給他買了五百副陪葬用的盔甲,竟被誣為他想在地下謀反,導致最後周亞夫餓死在獄中。

    不過周亞夫的脾氣不好,不懂得韜光養晦,夾著尾巴做人。要不是他的這種性格,在細柳營他的手下也不敢阻撓天子車駕。文帝大度,很讚賞他,景帝涼薄,自然容不下他。

    不過這也不怪他,這種情況是漢初的常態。因為當時中國剛從春秋戰國社會走過來,大家還不適應君主專制。

  • 5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周亞夫,西漢名臣,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粉碎了諸侯王企圖分裂和割據的陰謀,拯救了漢室江山。可惜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臣權和皇權的鬥爭中,周亞夫遭到漢景帝的折辱,最終含冤而死。

    周亞夫的死因其實可以追溯到劉邦立國的時候。公元前202年劉邦建國稱帝,他封手下的功臣為列侯,這些人有封地食邑、在漢朝的政治體系中擁有特權。劉邦設定列候的目的,一是安撫拉攏功臣,讓他們和自己一起對付韓信、英布等異姓王;二是列侯的爵位、特權都是和西漢共命運的,因此這些人會主動拱衛皇權;三是劉邦怕子孫不肖,出現昏君,列候們能夠制衡皇權。

    可以說在西漢初期劉邦的設想都是實現了的。在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剷除呂后家族,還政於劉氏;撲滅劉氏諸侯王的吳楚七國之亂等等能夠顛覆大漢江山的重大事件中,列侯群體出力甚大。

    前154年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劉氏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徹底失去了政治、軍事、經濟等特權,再也無力對抗朝廷。外患既然消失,那麼能夠制衡皇權的列侯們就很礙眼了,說白了吧漢景帝要剝奪列侯的特殊地位,將這些人從“西漢集團”的小股東變成普通員工,對付周亞夫就是皇帝的手段。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的兒子、出身名門,再加上他平定七國之亂的豐功偉績、蓋世才華,因此周亞夫已經成為了列侯群體的領袖。每年列候都會進宮朝拜漢景帝,朝拜完後就會去周亞夫家聚會談論朝政,這種行為引起了漢景帝的忌憚。

    漢景帝在宮中設宴故意不給周亞夫筷子,讓他用手抓著吃,就是在折辱周亞夫的尊嚴、消磨他的威望。西漢建立後對於衣食住行都是有一套禮法制度的,什麼級別的人吃飯用什麼器具都有嚴格要求,因此周亞夫一旦屈服於漢景帝的要求,那麼他就會威嚴禁失、再也沒臉面統領列候了。所以說看似一頓簡單的酒宴,實際上是權利鬥爭。

    公元前143年周亞夫的自尊、自傲讓他受不了屈辱,最終吐血身亡。從此以後列侯群體沒有了領頭人,面對皇帝的打壓節節敗退,大批列候被除爵位、取消封地;到了漢武帝登基后皇權極盛,對於列候、重臣想打就打,想殺就殺,臣子都成為了皇權的奴才,再也沒有尊嚴、地位可言。

  • 6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周亞夫是降候周勃的兒子。要說周亞夫,當然要先說說周勃,做為家庭背景。我總覺得,人的性格與處事方式,與家庭文化背景很有關係的。

    周勃是漢代開國將軍,與樊噲等人一起是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僅以戰功而論,周勃的功勞也未必有多麼突出。周勃青史留名的原因,是與漢初政治鬥爭中能夠正確的站穩立場是有很大關係的。

    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呂氏的核心人物,是呂后。呂后去世之後,漢朝諸臣面臨一個重大的政治選擇。是讓呂氏繼承把持朝政,還是把政權還給劉家?這時,周勃堅定的和陳平一起,平定了諸呂,把政權還給劉氏。所以,文帝繼位之後,周勃是復興劉氏政權最大的功臣之一。所以,他能以很一般的才能,出將入相。史記中說:“勃為人木強敦厚,高祖以為可屬大事。勃不好文學。”這裡的文學,不是現在的文學,是說周勃沒什麼文化,學問不夠。這大概是他們周家先天的不足。周勃雖然出將入相,但他為相之時,在日常政務的處理上,還是不太能勝任的,這一點,史書上有記載,有興趣的可以瞭解。

    也正因此,周勃除了打仗的功勞之外,政治上的功勞其實就是在關鍵時刻站穩立場,拼命一擊。便功成名就。真正當個宰相,對他來說,可能有點累。

    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他一生的功績,主要是在七國之亂中建立的。七國之亂時,他是朝庭的主將。叛亂的平定,與他的戰略制定,及戰術的運用,都有很大關係。可是,他為大漢王朝建立功勳的同時,卻為自身的安危埋下了隱患。戰爭中,他的一個主要的做法,是讓竇太后最喜歡的兒子,漢景帝的親兄弟去打衝鋒。當叛軍進功梁國的時候,周亞夫利用梁國的兵力,拖住叛軍,不去救援,從容佈置,最後打敗了叛軍。從客觀上來說,他的做戰戰略是對的。可是這樣的做法,使他得罪了漢景帝最喜歡的兄弟。

    當叛亂平定之後,梁王有了機會,就會在太后面前為周亞夫上眼藥就很正常了。因為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周亞夫也得到了和他父親周勃相同的政治地位出將入相。打仗的時候,一般是國家危急的時候,將軍做出什麼出格的事來,一般皇帝都能忍受。可是,和平時期就不一樣了。特別是當宰相的時候。在處理國家大政方針上,常常會和皇帝的意見不一致。這個時候,聽誰的,按誰的意志辦事,就很有學問了。如果宰相事事和皇帝意見不一致,恐怕自己就很危險了。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明哲保身。

    分析一下陳平和周勃的處事方式,就能看出差別來。陳平是懂得保身的,遇事的時候,如果他的處理方式和皇帝不一樣,他是可以再拿出另一套副和皇帝心意的方案來。總之,他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皇帝是老大,他自己是為皇帝辦事的。周勃,周亞夫辦事的時候,就沒有這樣的靈活性。相反,他們非常堅持原則。他們認為對的時候,一般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周亞夫細柳治軍,體現的就是這樣,即使是皇帝來了,也不能改變軍中的規定。七國之亂中,即使是皇帝的兄弟,到為國犧牲的時候,也不能說二話。但這種一根筋的處事方式,常常會為自己帶來麻煩。

    周亞夫為相的時候,有好幾個事情與漢景帝的意見不一致,漢景帝為了尊重他,照他的意思辦了。比如,漢景帝想封自己的舅舅王信為候,而且這個意見是竇太后提出的。周亞夫沒同意,他的理由當然是正大光明的。可是,漢景帝心裡肯定會有點意見這是不用說的。還一種事情,當初景帝想廢慄太子的時候,周亞夫也是不同意。我們不能不說,周亞夫的意見都是站在一個公充的立場上,在道德上都站得住腳。可是,他堅持原則固執己見的性格,漢景帝應該是很清楚的。

    漢朝的皇帝們對周亞夫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漢文帝死的時候,告訴漢景帝周亞夫是可用之材:“既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事實也證明了文帝的判斷是對的。漢文帝臨死的時候,告訴自己的兒子,周亞夫是可用之材。可是,漢景帝晚年的時候,也是為了自己的兒子,把周亞夫提前處理掉了。其中的原因,說白了很簡單。漢景帝繼位的時候已經三十歲了。國家的政權可以操之在自己的手中了。漢武帝繼位的時候只有十五六歲。如果是一個固執己見的大臣輔助,那國家是誰的呢?這就是漢景帝處理周亞夫的原因。

    周亞夫最後的死,是因為謀反,這個謀反罪也是挺奇葩的,因為他兒子為他準備後事,買了些甲盾之類的東西。最後,周亞夫被廷尉收捕,廷尉問他說:“君候欲反耶?”周亞夫說:“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耶?”吏曰:“君候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從這些問答中也可以看出,周亞夫謀反,連這些審案子的人都不相信。但是,現在皇帝需要你謀反,你就是謀反。於是,周亞夫“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

    現在,就可以說說筷子的事情了。有一次,漢景帝在皇宮裡邊召見周亞夫,並予賜飯,可是吃飯的時候,在他的桌上只放了一大塊肉。又沒有放筷子。看到這個情況,周亞夫很生氣。用眼睛看宮中管食物的,意思讓他們給拿筷子。這個時候,景帝開始裝糊塗說:“此不足君所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景帝看見周亞夫給宮食的宮人使眼色,以為給周亞夫的食物不夠吃的,還要加。就說:“這些不夠你吃的嗎?”周亞夫免冠謝。趁著景帝起身的功夫,周亞夫離席而去。景帝看著周亞夫的背影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從景帝的這句話中,明白的看出,周亞夫敗亡的原因了。

    在周亞夫死了之後一年,漢景帝又封了周勃的另一個兒子為平曲候。以延續周家的爵位,從這兒也可以看出。漢王朝並非不知周家之功,搞掉周亞夫,是當時的政治需要。

    下面我們看看司馬遷對周亞夫的評價。他說:“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而不遜,終以究困,悲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周亞夫用兵,戰國時期的名將司馬穰苴也不過如此。這是很高的評價。可是,他“足己而不學”,自我滿足,而不喜歡學習。“守節而不遜”,不遜就是不謙虛,好理解。守節二字在這裡就不太好理解了。因為在宋明之後,守節二字,絕對是是正面價值,而這裡好像有點負面的意思,這大概是太史公與後世儒家價值判斷上的不一樣。守節二字,並不是在褲襠底下加把鎖,而是“有所不為”。周亞夫的守節,就是體現在他認為不能做的事,皇帝讓做也不能做。因為守節,所以才不遜,才不聽皇帝的話。才造成自己個人命運的悲劇。所以,太史公才說:“可悲啊!”

  • 7 # 平沙趣說歷史

    凡事有因必有果,漢景帝放棄周亞夫並不是因為一雙筷子,也不設用一雙筷子來試他,而是在之前,由於一系列原故,漢景帝已經對周亞夫非常不滿,不過要找一個藉口而已,這個藉口就是"此怏怏之臣,非少主之臣也"。

    漢景帝算是一位明君,他之所以要殺周亞夫,就是因為周亞夫不會做人,雖然很會帶兵打仗,但周亞夫在政治上近乎孩童,不懂得趨利避害。

    當漢景帝廢慄太子的時候,周亞夫當時當丞相,他認為丞相的職責就是阻止皇帝廢長立幼,所以“固爭之”。結果,就惹惱了漢景帝,“景帝由此疏之”。

    除了在皇帝面前表現不佳導致失去信任,周亞夫還居功自傲,經常目中無人,對那些外戚上位的人不怎麼瞧得上,由此就得罪了竇太后和王皇后。

    比如竇太后要皇帝封皇后之兄王信為侯,周亞夫以漢高祖之約(無功不封侯)勸阻漢景帝,結果“景帝默然而止”。周亞夫就此開罪外戚集團。

    後來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漢,漢景帝出於收買人心考慮,要給他們封侯,周亞夫極力勸阻,搞得漢景帝當場就直接駁斥道:“丞相議不可用。"

    周亞夫儘管戰功赫赫,但他以外人的身份介入皇室之爭,犯了景帝的忌諱;接著又仰仗自己功高,掃了皇帝的面子。

    因此,漢景帝對周亞夫動了殺心,於是就特意舉辦了一次宴會,專門宴請周亞夫到宮中吃飯,給他準備了一大塊肉,但不給筷子。

    周亞夫質問主管筵席的官員為什麼不拿筷子,漢景帝則笑道:“丞相,有這麼大一塊肉還不滿足,胃口太大了吧?”

    周亞夫聽了,趕緊摘下帽子向漢景帝磕頭謝罪。

    周亞夫出宮後,漢景帝心裡已經給他判了死刑。可以說,這頓飯是周亞夫最後的機會,但他沒把握住,不過話說回來,要是他能夠抓住,興許就沒這一出了。

  • 8 # 史書上冬眠的蛇

    肯定不會因為一雙筷子!

    漢景帝對周亞夫起了殺心大多還是周亞夫自己的緣故。下面就來說說周亞夫其人。周亞夫是西漢著名開國功臣降侯周勃的兒子,雖說出身顯貴人家,但是他沒有什麼值得慶幸的,因為他只是周勃的小兒子,而且還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按照西漢的爵位繼承製,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老父的爵位,如果沒有嫡長子,也輪不到次子或庶出子繼承,直接國除!

    所以周亞夫本是沒有機會繼承父親周勃的,然而事有湊巧,周勃的嫡長子周勝之因為殺人罪被除爵,漢文帝劉恆鑑於劉邦曾殺白馬盟誓,不負功臣之後,周勃的降侯又是排在前幾位的功臣,又有恢復漢室,擁立漢文帝之功,所以特例讓周家推舉一個最賢能的兒子續周勃侯位,周家就將周亞夫推舉了出來,而周亞夫不負眾望,深得其父風采,治軍嚴謹,得到了漢文帝的信賴,被封為中尉(掌管北軍,為西漢最重要軍事力量,當初周勃奪呂祿北軍而恢復漢家天下,可見其重要)。

    漢景帝時期,諸侯王造反,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景帝依其父文帝之言,在危難中起用周亞夫為大將軍,僅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再次穩定了漢室,可見其賢能非同一般,甚至超過了父親周勃。本來說,有如此本事和功勞,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周亞夫這個人卻是個極能作的人,最後作到自己將自己弄死完事。

    古來政治最怕什麼?功臣居功自傲,目無君上!所以聰明的能臣幹吏都懂得低調做人,甚至自汙(貪汙,逛窯子或幹些低智商的事)來保全自己和家族。可我們這位周亞夫卻相反,除了漢景帝,他就沒把誰當個人,狂妄之極,就算是漢景帝,他也常常能幹出些出格的事,不過漢景帝看在他有才能,又為國建功還是自己世交的份上,從來都沒計較過,但為什麼漢景帝會在一次宴會上僅僅因周亞夫因為自己桌上少了筷子叫囂了一下,就把他拿下了呢?

    這事根上還是立儲傳位的問題,眾所周知,漢景帝廢過一任太子,後來立的劉徹即漢武帝當時還未成年,而景帝深知自己活不到劉徹成年了,所以就要為他安排一個牢靠的輔臣集團,本來也考慮了周亞夫,可這貨實在囂張,這景帝還活著,他就敢在宴會上當著景帝的面咆哮朝堂,僅僅為了一雙筷子,要是景帝死了,他還不把小劉徹吃了?不好說周亞夫有沒有反心,哪怕是沒有,任誰也不能留這麼個有本事又猖狂的人!景帝肯定是想趁著自己還活著,將這個問題處理了,他是怕劉徹太小,處理不了這個事,因此,周亞夫被圈禁餓死了,當然罪名是謀反,這也就是個罪名。

    所以,一雙筷子事小,動搖漢家根基事大,周亞夫就是太過霸氣外漏,哪怕他稍稍收斂一點,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不過性格決定命運,你讓周亞夫忍著不發作,還不如餓死他好,畢竟,誰也違不了自己的性格不是?

  • 9 # 劉一千五

    周亞夫得罪了漢景帝的關鍵問題是在太子劉榮的廢存問題上和梁孝王身上。

    周亞夫自漢文帝朝開始,一直是"真將軍典範"一個漢文帝勞軍細柳營就傳為佳話。文帝臨終對太子劉啟(漢景帝)說,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漢景帝拜其為車騎將軍。及至漢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與竇嬰聯手,立下粉碎七國謀逆的赫赫戰功。但此事得罪了竇太后,因為竇太后小兒子劉武是梁王。七國聯軍圍著梁國攻打。梁王支援不住,派人向周亞夫竇嬰要支援。周,竇不給。周亞夫是要把梁國當誘餌,以消耗亂兵力量,然後出雄兵一舉摧毀吳楚叛兵。梁王不知究裡,與亞夫結下仇怨。其後,漢景帝廢慄太子劉榮。周亞夫堅決不同意。漢景帝就疏遠了他。梁王一入朝見老媽竇太后,經常提周亞夫不發兵的事。竇太后對周亞夫更加不滿。後又封外姓王信為侯這事,周亞夫一根筋搬出"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來反對。更惹皇帝母子心頭窩火。

    後,景帝設席,召條侯周亞夫赴席。給一大塊邊口燒肉,無刀具,筷子。周亞夫心頭惱火,怒形於色……漢景帝一見他有怏怏不樂之態,便曉得該為皇太子劉徹剔剌了。

  • 10 # 指動濟南

    周勃、周亞夫父子是西漢名將,周勃雖晚年時遭牢獄之災,感嘆“吾嘗將百萬軍,安知獄吏之貴也”,我曾是率領百萬大軍的將軍,不過現在才知道,將軍沒啥了不起,真正尊貴的是獄吏!但周勃總算樂享天年,其子周亞平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1、因一雙筷子,周亞夫被徹底棄用

    《漢書》中記載周亞夫被徹底棄用的導火索是一雙筷子,原文如下:

    頃之,上居禁中,召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管。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上視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亞夫免冠謝上。上曰:“起。”亞夫因趨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不久,漢景帝在皇宮召見周亞夫,並在宮中賞賜他酒食。但是席案上放了一整塊肉,沒切碎,又不放筷子。周亞夫很不滿,回頭讓宴席官取筷子來。漢景帝見狀笑著說:“現在還不能滿足您的需求嗎?”周亞夫摘下帽子謝罪,漢景帝說:“起來。”

    周亞夫就快步走出了皇宮。漢景帝目送他走後說:“這個鬱鬱不樂,心裡不高興的人,不能當未來少主新君的大臣!”那麼,為什麼透過一雙筷子就能讓漢景帝得出如此的結論呢?

    後世對此有解釋通常是這樣的:雖然你周氏父子為我漢朝江山立下不世之功,但是說到底你只是一個臣子,能耐再大,如果我不想讓你吃飯,你也沒有辦法。要明白這個道理,臣終究是臣,君終究是君。

    當然,也有人認為,周亞夫當時處境已是進退兩難:索要筷子顯得心貪、窮講究,用手拿著吃顯得粗魯、失風度。面對漢景帝的這個難題,最好的處理辦法是什麼呢?千百年來真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最合適的辦法來。

    2、周亞夫被徹底棄用,不僅僅是一雙筷子

    僅僅因為一雙筷子,周亞夫就被徹底棄用——如果你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在筷子事件前,周亞夫因為兩次封侯事件,得罪竇太后、漢景帝、皇后。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後升為丞相。後來,竇太后對漢景帝說:“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漢景帝同周亞夫商量,周亞夫說:“高祖規定‘非劉氏者不能封王,沒有功勞不能封侯。誰要不遵守,天下共討之"。王信雖是皇后之兄,無功而封侯,不合祖規。”

    漢景帝沉默不語不再提及此事。周亞夫不知不覺中把竇太后得罪了,也把皇后得罪了。不久,匈奴王唯徐盧等人投奔漢朝。漢景帝為給匈奴人樹一個榜樣,準備給他們封侯。周亞夫說,這幾個人背主而降,封他們為侯,等於鼓勵臣下不守節操、投降求榮……

    史載,上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徐盧等為列侯。漢景帝說:“丞相的意見不必採納。”於是把投降的人全都封侯。周亞夫見狀也來了犟脾氣,稱病不再上朝,宅在家裡休養。無奈,漢景帝免去了他的丞相一職。

    這裡特意交待一下:平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出於戰略考慮,沒有及時出兵解救梁國,因此得罪梁王。而梁王是得罪不起的人,為什麼?因為梁王劉武與漢景帝是一母同胞,倍受竇太后寵愛,多次說“兄終弟及”,意思是漢景帝你死了,讓弟弟劉武繼位。

    耿直、遇事愛較勁的周亞夫,得罪了漢景帝身邊的一圈人。在梁王劉武進京不斷向竇太后說壞話的同時,又因為兩次封侯事件,讓自己置身於極其不利的處境中,而漢景帝成為唯一的靠山。又頂撞漢景帝,並負氣稱病給漢景帝出難題。

    漢景帝在下最後決定前,還是心存了一份隱忍,想用一雙筷子讓周亞夫明白自己的斤兩。但是,周亞夫在漢景帝責怪自己時,選擇以不滿意、不高興甚至氣乎乎的態度不辭而別,這讓漢景帝只能以“非少主臣也”而完全棄用他。

    3、筷子事件餘波爆發,周亞夫餓死獄中

    從一雙筷子開始,周亞夫的結局就已註定了。沒過多久,他兒子給周亞夫購買500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卻不給僱工算錢,僱工怒告周氏父子謀反。漢景帝讓人調查,周亞夫卻拒不迴應。漢景帝大怒:“我不再用你了。”下令把周亞夫交給廷尉處理。

    廷尉問,購買這些盔甲、盾牌是為了造反嗎?周亞夫說,都是殉葬用品的,我拿什麼造反?此時獄吏的一句話,再次證明父親周勃“真正尊貴者是獄吏”的結論——“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即使你不在地面造反,也是要到地下造反。

    史載,周亞夫接著被關進了監獄,他以絕食抗爭,5天不吃飯,吐血而亡。至此,筷子事件的餘波才算抹平了最後一輪漣漪。

  • 11 # 情歡江川

    周亞夫漢名將,司馬遷評價他才能不在戰國司馬穰苴之下,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為漢立下大功,可因宴席間“一雙筷子”禍起蕭牆,景帝因他的“怏怏之心”起了廢除他的決心。其實,“筷子”事件只是周亞夫與漢景帝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周亞夫帶兵軍紀嚴明,威重堅刃。平定七國叛亂後,周亞夫功晉丞相。可週亞夫不似他父親周勃“厚重少文”的性格,把軍營中“威重堅刃”的軍人習性帶到了政治上,帶到了與王室和漢景帝關係的處理上。在漢景帝面前堅持原則,較死理,一根筋,“守節而不遜”埋下深深禍患。”有肉沒筷子”不是宮廷人員的疏忽,而是皇帝起了疑心別有用心的試探。周亞夫不心有畏懼反而憤憤離去,其結果豈能不悲!周亞夫軍事才能突出,細栁駐軍文帝視察時嚴明的軍容軍紀是軍事史上一段佳話,平定七國叛亂周亞夫謀略不愧名將風度,可政治是低能兒。王室的家務事要管,皇帝不合已意的決定也要反對,又怎能善終。客觀評價周亞夫,是漢室功臣忠臣,絕無叛逆之心。漢景帝雖有文景之治美名,可是刻薄寡恩之人,忠心耿耿老臣晁錯死的很寃,周亞夫的結果也就不出人意外了。周亞夫的悲劇是歷史上功臣的反面教材,軍事才能不是政治才能。唐朝的郭子儀又是另個成功的周亞夫。

  • 12 # 峰子奇觀

    周亞夫,是西漢名臣,一個功勞顯赫的原則派,一個老喜歡和皇帝抬槓的“偽槓精”。那麼,周亞夫僅僅是因為一雙筷子,才惹來殺身之禍嗎?

    大將軍 周亞夫(劇照)

    古人出仕,人生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貨賣帝王家”,以期施展畢生抱負,從而“出將入相,光宗耀祖”。多數人奮鬥了一輩子,也未必能實現其一。而西漢的周亞夫,一生卻做到了“出將入相”,權勢赫赫,既當上了大將軍,又當上了丞相,可謂人生圓滿了。

    然而,“出將入相”的周亞夫,為何鬧到和漢景帝水火不容的地步?又為何到最後落了個悲慘下場?

    △漢景帝 劉啟(劇照)

    我們先來說說,周亞夫與漢景帝“一雙筷子”的風波。事情大致是這樣的:

    漢景帝邀請周亞夫吃飯,命人給周亞夫上了一盤大塊肉,卻沒有給周亞夫筷子。周亞夫幹瞅著一大塊鮮美的肉,愣了半天,轉頭用不悅的眼神暗示宮人(暗示:狗奴才,咋不拿筷子?)漢景帝故意佯裝不知,說道:愛卿啊,怎麼,朕賜你這麼大快肉,還不夠你吃嗎?周亞夫窩著火,連聲招呼都不打,起身徑直憤憤不平而去……漢景帝看著周亞夫離去背景,說了句:這樣的人,怎麼能留給我兒子當輔臣…

    如果你以為,漢景帝僅僅是因為一雙筷子,而決定要放棄(除掉)周亞夫?那就太輕率了,真相遠非這麼簡單。

    我們再來說說,周亞夫的飛黃騰達與作死之旅。

    1、治國有方,飛黃騰達!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名將周勃的後代,而周勃是跟隨漢高祖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所以,周亞夫是功臣之後,根正苗紅,政治背景還是不錯的。

    漢文帝時期,周亞夫駐軍細柳,對匈奴作戰。有一次,漢文帝親付勞軍,大漢天子卻遭到了營外守門士兵的阻攔,士兵說:軍中不聞天子令,只聞將軍令。於是,英明的漢文帝大讚周亞夫治軍嚴整,隨後就重用了周亞夫。事實也證明了漢文帝的眼光,周亞夫是個出色將才。

    漢文帝臨死前,還特地跟兒子漢景帝劉啟說:周亞夫是個難得的將才,你一定要重用他。漢景帝繼位後,採用晁錯“削藩策”,實施“削藩”,從而引發了“七國之亂”,以吳楚為首的七個藩王反了,七國聯軍浩浩蕩蕩,攻城略地,這下把漢景帝嚇蒙了。於是,連忙起用周亞夫掛帥應戰,經過數番惡戰,周亞夫最終平定了這次大動亂,挽救了漢室。

    隨後,周亞夫地位扶搖直上,成為漢景帝的重臣,大將軍。甚至後來,作為一介武將的周亞夫,居然坐上文官之首的丞相之位。

    2、恃功而驕,功高震主!

    接下來,周亞夫“恃功而驕”了。

    漢景帝要廢太子,周亞夫反對,當著皇帝的面兒抬槓,搞的漢景帝面紅耳赤。漢景帝要封賞自己舅舅,周亞夫插一槓子,死活反對,搞得皇帝灰頭土臉,只好忍氣吞聲作罷。諸如此類和皇帝抬槓唱反調的事,還有很多事……君臣矛盾日積月累,漢景帝感到自己這皇帝,當得太窩火了,到底你周亞夫是皇帝還是我是皇帝?

    另外,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又因戰略原因對梁王見死不救,又得罪了梁王。梁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竇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梁王為此耿耿於懷、憤怒仇視,這樑子算是結下了。周亞夫的驕縱,很多朝臣也早看周亞夫不順眼了……

    雖然周亞夫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出於為國家考慮,為了皇帝好,但說到底:就是君權和臣權有矛盾了。權臣周亞夫,功高震主,卻不知收斂,屢屢挑戰天子權威,這就使得皇帝動了殺心。

    3、英雄末路,地下謀反!

    大將軍周亞夫,戎馬半生,希望死後能有幾副兵甲陪葬(武將多對兵甲有某種特殊情感),也算是提前安排後事吧。於是,就讓兒子去買幾副兵甲,結果被皇帝的監察官逮住了,說周亞夫私藏兵甲、企圖謀反,周亞夫被下獄,多次辯明原因,而監察官卻笑著說:你周亞夫地上不謀反,恐怕到了地下也謀反!(兵甲陪葬嘛!)

    你看看,連監察官自己都不信周亞夫謀反。何況小小几副兵甲,能謀什麼反啊?還來了個地下謀反?太搞笑了!很顯然,這是皇帝要搞周亞夫了,逮住了一點噱頭,就開始整老周了。

    另外,還有一點核心原因:漢景帝也是怕自己死後,年幼的兒子漢武帝劉徹鎮不住周亞夫,提前為兒子剪除障礙。

    史載,周亞夫五日不進食,嘔血不止,最後活活餓死了。

  • 1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先說筷子事件是怎麼回事。

    漢景帝請丞相周亞夫去吃飯,面前給他放了一大塊沒切開的肉,又沒有放筷子。周亞夫不高興,讓管事拿筷子。漢景帝笑著說:“這麼大一塊肉,還不夠你吃麼?”周亞夫被批評,滿臉通紅,跪地謝恩。漢景帝剛說一個“起”字,周亞夫就站起來,轉身怒衝衝走了。漢景帝很不高興地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不給他放筷子,這事兒有什麼玄機?我們一會兒再說。我們先來說一說周亞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亞夫,影視配圖)

    周亞夫出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他一生主要打了兩場大仗:一場是和匈奴作戰,打敗匈奴入侵;一場是用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七國之亂”。而這兩場大戰,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們有多麼大的戰績,而是另外一些東西。

    第一場大戰,讓周亞夫出名的,是“細柳閱兵”。漢文帝去細柳閱兵,周亞夫對漢文帝作了嚴格的要求,要求漢文帝,就算是皇帝,也得遵守軍營的紀律。因為這一點,讓他在軍中聲威大震,軍隊的紀律性非常高。

    古代名將對軍隊紀律性的要求都很高,孫武為了強調紀律,殺了吳王的兩個妃子。但像周亞夫這樣,要求皇帝也要遵守軍營紀律的,古今還是他獨一個。

    第二場大戰周亞夫得以出名的,是他嚴格執行作戰計劃。叛軍對梁王進行猛攻,梁王讓周亞夫前往救援,周亞夫卻不去救。周亞夫不去救的原因,是他因為他是以十萬中央軍打五十萬地方叛軍。如果直接去救,和叛軍打消耗戰,肯定打不贏。他的策略是先斷叛軍的糧道,再用“示弱”的方法,讓叛軍驕傲鬆懈,最後設伏奇襲叛軍。這套策略要能成功,就必須以梁王為棋子,讓梁王堅持死守以拖住敵人。但這話不能對梁王說,畢竟人家是王,所以只能那樣讓梁王誤解。最後證明這一套組合連環拳非常有效,因而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

    (漢朝軍隊,影視配圖)

    周亞夫做的這兩件事,雖然做得非常好,讓他成為一代名將,為漢朝江山國內外的長治久安,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其實也出現了一些隱憂:一是他讓皇帝產生猜疑。漢文帝雖然表揚周亞夫,但是,如果軍隊連皇帝都不當回事,只聽將軍的,一旦將軍想造反,可就太危險了。所以漢景帝要把周亞夫從將軍提為宰相。明在提他,實際上也是剝奪他的兵權。二是他得罪了梁王等皇室成員,讓周亞夫在政治上樹了敵,這也為他當宰相埋下隱患。

    周亞夫當了宰相後,顯然他很不適應這個角色,他把在軍營裡的那一套,嚴格用在朝堂上,講規矩,講紀律。漢景帝要廢黜太子劉榮,他按規矩堅決反對;竇太后想封哥哥為侯,他按規矩堅決反對;漢景帝想拉攏分化匈奴,封投降過來的五人為侯,他按規矩堅決反對。最後,漢景帝實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有上面咱們講到的,請周亞夫吃飯不給筷子的事件。

    漢景帝做這件事,是想告訴周亞夫什麼呢?

    (漢景帝)

    我認為,漢景帝是想告訴周亞夫,你今天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榮耀(一塊大肉),都是我們皇家給你的。你既然得到這份榮耀,就要按咱們皇家的規矩來辦。不錯,傳統吃飯的方法是要有筷子,是要切了吃。但是我當皇帝偏不按這樣的規矩,我就要你這樣吃,而且是手拿著吃。你要是聽我的規矩,你就拿起來啃著吃吧。周亞夫最後沒有明白漢景帝的打的啞謎,他只是感覺漢景帝是在羞辱他,所以,一謝恩,站起來就走。

    那麼,漢景帝為什麼又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因為這個少主劉徹是漢景帝立的,是周亞夫反對的。既然周亞夫反對,一心只按規矩辦事的周亞夫,肯定會看劉徹不順眼,他當然不會盡心輔佐他了。

    漢景帝決定不用周亞夫,也不能留著他。畢竟他在軍隊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個理由(周亞夫兒子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今後周亞夫葬禮上用),把他下獄。當週亞夫解釋說“這些都是葬禮用的東西,不可能造反”時,廷尉竟然說,那是你準備到陰間去造反。這種荒唐的理由說明,廷尉是明白漢景帝心思的,所以一心要定周亞夫的罪。結果氣得周亞夫自殺。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的立場來看,其實,周亞夫是做得一點兒也沒錯的。後世也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唐朝、宋朝都為他設廟。破壞規矩的是漢景帝。不過在人治的皇權社會,怎麼可能有周亞夫存在的空間呢?

  • 14 # 布夫舟

    怎麼可能因為一雙筷子放棄周亞夫,說到底還是因為周亞夫代表的是漢初功臣集團

    周亞夫是漢初開國功臣絳侯周勃之子,漢朝的第十三個丞相,漢景帝后元元年以莫須有的罪名下獄,嘔血之死。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周亞夫的死給出了四條原因:

    1.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堅持“以梁困吳”得罪了梁孝王;

    2.景帝欲廢立太子,周亞夫據理力爭,得罪了漢景帝;

    3.竇太后要立皇后的兄王信為侯,周亞夫以非劉姓不得王而反對;

    4.罷相以後,景帝賜宴,忘記放筷子,周亞夫有不滿之氣,引起了漢景帝的猜忌。

    周亞夫的死絕不是政治上的偶然事件,他不過是漢代皇權在轉向集權過程中的悲劇罷了。劉邦在破滅項羽的過程中,依靠了很多異姓王。之後,他除掉了異姓王,依靠著是功臣集團。這些功臣集團是西漢的骨幹和基礎,他們憑藉著軍功得到了爵位、田宅,特權,擁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勢力,構成了漢朝初期的統治基礎,並且主宰了漢初的朝政。最有名的就是蕭何、樊噲、灌嬰等人。

    劉邦死後,漢朝的政治權力主要以皇帝為中心的宮廷和以丞相為中心的政府,從高帝到景帝一共有14個丞相,除了呂產等人以及景帝后期的衛綰外,其餘12個人都是出自功臣集團。因此漢朝的政權的中心是長期偏向功臣集團出身的丞相為中心的政府,這便是漢初的“布衣將相”。

    諸呂之亂以後,漢文帝的皇位便是功臣集團所擁立的。不過漢文帝已經開始強化皇權了,他迫使周勃辭去丞相,同時命令長安的功臣會封地區居住,解除功臣集團對皇權的直接威脅。在這期間,陳平、灌嬰、周勃等功臣元老相繼去世,功臣集團的政治影響開始大為下降。

    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的平定使得諸侯王無力對抗中央,加上新興軍功和法吏階層的崛起,景帝時期功臣集團在三公九卿之中的比例已經大為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周亞夫以自己功臣集團領袖的身份,試圖保持相權的獨立地位,來阻止皇權的形成。不過,在景帝一系列的措施之下,衛綰成為第一個出身法吏集團的丞相,自此功臣集團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 15 # 西嶽頑石

    當年,漢景帝的老爸漢文帝就親身領教了周亞夫的驢脾氣。漢文帝在細柳閱兵時,吃了閉門羹,守門衛士不讓進,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漢文帝無奈,派使持節詔面見周亞夫,才叩開了細柳軍營的大門。漢文帝行至軍營,周亞夫手執武器,並沒有行君臣之禮,而是以軍禮面聖。漢文帝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周亞夫大加讚賞,單憑這一點,漢文帝的氣度胸襟甩因下棋爭執而砸死吳王之子的漢景帝幾條街。

    漢文帝駕崩,臨終時向太子劉啟遺言: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果然一語成讖,景帝三年,西漢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升任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叛軍一度猛攻梁國,梁王劉武屢次派人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穩坐釣魚臺,不發一兵一卒。後來漢景帝下令火速馳援梁國,周亞夫仍舊按兵不動,但暗中派出一支精兵,斷了叛軍的糧道。

    叛軍攻打周亞夫,幾次挑戰,周亞夫高掛免戰牌,堅守不出。叛軍缺糧,無奈只得退軍,周亞夫見時機成熟,派出精兵追擊,大獲全勝,叛軍頭領吳王劉濞也被東越王削其首級,獻於漢廷。短短三個月,七國之亂就被平息,周亞夫居功至偉,然而由於他沒有及時救援梁國,梁王劉武懷恨在心,也為周亞夫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非常時期非常對待,漢景帝可以退讓妥協,但從側面反映出周亞夫這個人非常忠於自己內心的想法,他不會輕易被任何人和事綁架,一旦他認定的事情,很難令其改變。

    公元前152年,漢景帝命周亞夫為丞相,周亞夫達到了一生當中輝煌的頂點。然而軍人從政卻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太多的歷史悲劇證明,再優秀的軍人也玩不轉政治,尤其是位極人臣,搞不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周亞夫當然也不例外,由於他性格耿直倔強,經常和漢景帝背道而馳,二人之間漸漸地產生了隔閡。梁王劉武每次進京,都要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形勢對他也很不利。

    有兩件事直接將周亞夫推向了懸崖邊緣,我們逐個來說。第一件事,竇太后想讓漢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漢景帝沒有立即答應,表示與大臣商量之後再做定奪。漢景帝就此事詢問周亞夫的意見,周亞夫說:“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他直接亮出了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漢景帝內心就是有一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也只能啞口無言。

    第二件事,匈奴王唯徐盧等人歸降,漢景帝很高興,想封他們為侯以勸後人效法。誰知周亞夫卻極力反對:“他們背叛自己的主子投降陛下,如果陛下封他們為侯,那怎麼能責罰那些不守節操的大臣呢?”(根據《史記》翻譯)漢景帝覺得很沒面子,說道:“丞相議不可用。”遂將徐盧等人封侯,周亞夫稱病請求退休,漢景帝中元三年,周亞夫因病被免除丞相職務。

    這兩事周亞夫的意見無可厚非,完全是站在國家大義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江山社稷的赤子忠心,日月可鑑。但漢景帝卻並不買賬,認為周亞夫傲慢無禮,存心與他對著幹。自古以來,為什麼奸臣這麼吃香?因為在絕大多數皇帝看來,他們也是“忠臣”,他們忠的是皇帝本人的意志和思想,而像周亞夫這樣的忠臣,他們忠於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他們為了守住原則,不惜違背皇帝的意志。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太待見真正的忠臣。

    不久,漢景帝在宮中召見周亞夫,賜給他食物——只放著一大塊肉,沒有切小的肉,又不放筷子。周亞夫心中憤憤不平,回頭叫尚席拿筷子來。漢景帝看著他,笑著說:“這些還不能滿足你的需要嗎?”周亞夫脫帽謝罪。漢景帝起身時,周亞夫趁機快步離去。漢景帝目送周亞夫離去,說:“這樣牢騷滿腹的人,不能擔任輔佐未來皇帝的重任啊!”至此,周亞夫徹底出局,也許就在此時,漢景帝下了清除他的決心。

    後來,周亞夫的兒子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周亞夫發喪期間使用,當時國家規定甲盾屬於個人非賣品。周亞夫的兒子是個吝嗇鬼,為他搬運甲盾的僱工苦不堪言,他卻不給人家工錢。結果僱工一氣之下,向朝廷告發他購買國家禁止的軍需用品,意圖謀反,漢景帝下令徹查此案。

    漢景帝得此天賜良機,一定會窮追猛打,矛頭直指周亞夫,以至於有了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罪名: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審問周亞夫的官吏也太TM有才了!周亞夫性格剛烈,哪能忍受如此侮辱,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可憐一代名將,就這樣憋屈的死去,令人唏噓不已。

    你可以抨擊周亞夫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但他絕不會整天點頭哈腰揣摩聖意,像狗一樣的活著,對他來說生不如死。這是性格使然,我相信即使讓他重來一次,他依然會那麼做,所以他是站著死的,無愧於心。

  • 16 # 文史磚家

    西漢名將周亞夫有平定“七國之亂”、再造社稷之功,是漢景帝最可倚賴的國家柱石。不過讓人倍感意外的是,這位戰功卓著的名將,最終卻因為一頓飯、一雙筷子讓景帝對他產生了懷疑,逐漸滋生起處決他的心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景帝五年(前152年),丞相陶青因病辭職,太尉周亞夫接任。丞相作為百官之首,上輔天子、下統群臣,重在調和各種矛盾,而非激化它們,更不能把自己置身於同皇帝相對抗的地位。周亞夫在打仗方面是把好手,可惜跟他的父親周勃一樣,都不是做丞相的料。

    景帝起初立慄姬生的兒子劉榮為太子,後來在姐姐館陶長公主的唆使下,又準備廢黜劉榮,改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景帝把想法告訴周亞夫後,卻遭到後者強烈的反對。景帝覺得周亞夫不識時務,漸漸地便開始疏遠他(“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見《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

    與此同時,梁王劉武也在母親竇太后、親哥景帝面前說周亞夫的不是,由此更加深景帝對周亞夫的不滿。劉武之所以怨恨周亞夫,是因為“七國之亂”期間,梁國遭受叛軍重兵包圍,負責救援的周亞夫卻坐視不救,差點讓劉武遇害。劉武的不斷譖毀,讓周亞夫的地位岌岌可危。

    如果周亞夫足夠聰明,他應該採取的策略,要麼是託病告歸,離開朝堂這個是非之地,要麼是夾起尾巴做人,不要事事跟皇帝作對。可惜周亞夫性情過於剛直,凡事總想分出個黑白、對錯,輕易不肯改變心志。接下來的兩件事,讓景帝徹底對周亞夫失去信心。

    第一件事是竇太后想讓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景帝答應下來,但按照程式,還需要進行廷議。結果周亞夫提出反對意見,搬出祖制來勸諫景帝,稱沒有功勞之人不能封侯。景帝自討沒趣,便把事情壓下來。

    第二件事依然是關於封侯的風波。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後,景帝為達到表彰“先進”、分化匈奴的目的,準備把他們全部封為侯爵。結果在廷議上,周亞夫強烈反對,稱唯許盧等五人是叛徒,若封他們為侯,將給天下樹立極不光彩的榜樣。景帝聽後很不高興,指責周亞夫不識時務,然後按自己的心願行事。周亞夫倍感失落,於是請求辭職,並得到批准。

    罷免周亞夫後沒幾年,景帝開始經常生病,自知來日無多,而太子劉徹又很年幼,漸漸地又開始想起周亞夫的各種好,很希望他能輔佐幼主。然而一想到周亞夫的性格,不禁又連皺眉頭。為試探周亞夫是否改掉自己的臭脾氣,景帝便以設宴為由,將他召進宮中進行“面試”。而這場“面試”,非但沒有讓景帝放心,反而讓他大起殺心。

    原來,景帝為觀察周亞夫是否本性依舊,便故意賜給他一大塊熟肉吃,既不給他切成小塊,又不給他筷子食用。周亞夫見狀面露不滿,轉身向侍從討要筷子,氣呼呼的將肉吃完,景帝見周亞夫不高興,便笑著問他:“條侯(周亞夫的封爵名)對朕的安排有所不滿嗎?”周亞夫聽到後羞憤難當,極不情願地伏地謝罪。

    景帝看了看,剛說了句“起身”,周亞夫便氣呼呼地站起來告辭,根本不等景帝把話說完。周亞夫走後,景帝對身邊的人嘆息說:“條侯依舊本性不改,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少!”引文同上。

    經歷這場賜宴風波,景帝覺得周亞夫這個人很危險,如果不除掉他,恐怕將來會惹出很多禍端。但誅殺重臣需要有理由,好在要找周亞夫的把柄,其實並不難。果然沒多久,景帝便利用周亞夫的兒子周陽私買五百甲盾準備給老爹做喪葬品的事件,指使廷尉誣告周亞夫有謀反之心。

    周亞夫受不了廷尉的譏諷、侮辱,於是進行絕食抗議,五天後竟吐血身亡(“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條侯,條侯欲自殺,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引文同上。)。一代名將、名相最終竟落得如此結局,實在是令人心寒。

  • 17 # 劉三解

    漢景帝不是因為一雙筷子放棄了周亞夫,而是因為政治衝突。

    先來說說這個事情的直接起因,《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了這個故事:

    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櫡。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這段話,前半截子是筷子的問題,給你一大塊肉,卻沒有餐具,然後自己要筷子,這一段,其實周亞夫沒什麼失禮的地方,甚至算不上怨望。

    關鍵是後面,在景帝說了“此不足君所乎?”

    這句話的理解,別說現代人,就是古代給《史記》作註釋的各家,也有不同的解釋:

    集解孟康曰:“設胾無箸者,此非不足滿於君所乎?嫌恨之。”如淳曰:“非故不足君之食具也,偶失之。”索隱言不設箸者,此蓋非我意,於君有不足乎?故如淳雲“非故不足君之食具,偶失之耳”。蓋當然也,所以帝視而笑也。若本不為足,當別有辭,未必為之笑也。孟康、晉灼雖探古人之情,亦未必能得其實。顧氏亦同孟氏之說,又引魏武賜荀彧虛器,各記異說也。

    大體上就是善解和惡解兩種,善解就是笑著說,你那兒缺東西啊?惡解就是,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地方麼?

    問題是,周亞夫在面對君主時,無論君主是善言還是惡言,他的反應是“免冠謝”,也就是摘下帽子稱罪,謝也可以解為“辭去”,景帝讓他起身,周亞夫就勢小步快跑地離開(趨出)。

    這個反應,實際上是大不敬的,無論周亞夫認為自己是否有錯,那麼在漢景帝表達了寬宥的態度之後,應該是回到席間解釋,而他在此時的反應是,離開,就說明之前的“免冠謝”完全是虛應故事,並非發自本心。

    而他的快步離開,只能讓人視為負氣而走,所謂“怏怏者”。

    換句話說,對於漢景帝這個長君,一路提拔他的“老領導”,周亞夫還能“虛應故事”,但又毫不避諱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那麼,對於年幼的新君,周亞夫又會是什麼態度?所以,漢景帝此時已經有了殺心。

    而更重要的是,周亞夫在擔任丞相期間,曾多次阻撓漢景帝的提議:

    五歲,遷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與太后言條侯之短。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請得與丞相議之。”丞相議之,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其後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這裡面表面上最觸動漢景帝的是幾條:

    1,廢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

    2,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3,丞相議不可用……亞夫因謝病。

    背後會觸動景帝的有幾條:

    1,拒絕竇太后的提議;

    2,衝突主要涉及在封侯問題上。

    一條條說:

    首先,秦漢丞相地位極為尊貴,幾乎是總攬國政,但是,對於皇帝國本的廢立,丞相卻堅決參與,並阻擊了皇帝的意志,難免會讓皇帝認為其操縱皇室的野心,更深了說,是向儲君賣好,方便其日後把持;

    其次,重申“非有功不得侯”的約定,又強調了後果,那麼,“共擊之”的物件是誰呢?誰有能夠造成這樣的後果呢?這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威脅皇帝,所以景帝“默然而止”;

    第三,你不聽我的,我就稱病,撂挑子,這種屬於硬抵抗,把皇帝逼在牆角,要麼認錯糾正,要麼踢走你,也算是逼迫;

    第四,漢景帝朝,竇太后的影響力非常大,硬懟她的“好意”,本身讓漢景帝也是非常下不來臺,等於是違拗母命;

    第五,開國功臣侯們本身是有一個集團的,漢文帝朝透過令列侯之國,逐步解除了他們對於長安朝政的干預,而周亞夫算是功臣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他旗幟鮮明且強硬地對抗兩次新增列侯的皇帝意志,究竟是站在國事的角度,還是站在本集團的角度?

    重點是,漢文帝時已經有先例:

    封弓高侯,“以匈奴相國降,故韓王信孽子,侯,千二百三十七戶。”封襄成侯,“以匈奴相國降侯,故韓王信太子之子,侯千四百三十二戶。”

    而周亞夫的理由是說這些人“背主之人”,那麼,漢文帝,也就是景帝的爸爸,冊封韓王信家族的這群二五仔,也是有問題的了?

    所以,站在漢景帝的角度,對於周亞夫的質疑,其實已經上升到了政權安危的程度,而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功高震主”,試問,曹參功低嗎?周勃功低嗎?衛青功低嗎?

    讓漢景帝以極為暴烈和不講理的方式陷害周亞夫致死,絕沒有那麼簡單,一定是讓他感覺到了嚴重的威脅,才會如此,而周亞夫的行為方式和價值立場,都決定了,這位勳二代對劉氏皇族,絕對算不得恭順。

    太史公曰: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重點就是這9個字: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細細品品,很有味道。

  • 18 # 納特帕格sfk

    漢景帝放棄周亞夫是因為周亞夫多次違逆漢景帝之意。

    第一次

    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時,周亞夫極力阻止,自此被景帝疏遠,史記記載:

    五歲,遷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

    第二次

    竇太后欲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又拉出劉邦的白馬盟約制止,史記記載:

    景帝曰:「請得與丞相議之。」丞相議之,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

    第三次

    景帝想要封幾個投降漢朝的匈奴將軍為侯,以此鼓勵匈奴其他將領投降,周亞夫又反對。

    其後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唯]徐盧等為列侯。

    我們再來看看這三件事的景帝態度

    第一件事,景帝由此疏之,第二件事,景帝默然而止。

    而第三件事發生之後,周亞夫做了一個極為錯誤的決定,他裝病不朝,結果景帝藉機就免了他的丞相。

    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這三件事之後,便發生題中描述之事,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不給餐具,周亞夫不得其意,惹得景帝大怒,給了他一個要命的評價:

    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而最終周亞夫之死,卻是被兒子坑死的。

    周亞夫兒子周陽買了五百遁甲做喪葬品,結果拖了人家工資,被人告謀反,周亞夫因此下獄,不堪受辱,絕食而亡。

  • 19 # 鳶飛九天2018

    如果有人請你吃飯,卻沒有給你準備筷子,你會怎麼辦?一般人而言當然是給主人要筷子了,如果主人還不給呢?那自然是“友盡”了,友誼的小船必須翻啊。普通人之間絕大部分都會如此。但如果換成了皇帝請客,你還會要筷子嗎?估計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這個膽量,但是周亞夫有。

    平定過七國之亂,也當過宰相的周亞夫,有一次被漢景帝叫入宮中吃飯,但是在周亞夫的桌前只有一整塊肉,不但沒有切,也沒有筷子。周亞夫心裡很不爽,他於是叫人拿筷子來。漢景帝看見後笑著說,“這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嗎”?周亞夫摘下帽子謝罪,漢景帝讓他起來後,周亞夫就快步離開了皇宮。而漢景帝對周亞夫此事的評價是:“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很顯然,這場面試,周亞夫一敗塗地。在漢景帝看來,作為臣子,他連自己的不禮貌行為都無法容忍,一旦少主繼位,手握大權周亞夫必然會更加跋扈,再加上作為功勳之後的周家巨大的勢力,這絕對不利於劉家的天下。不久之後,周亞夫因兒子購買違禁品盔甲被下獄,在獄中絕食5日後吐血死亡。

    作為一代名將和國之重臣,周亞夫既不可能、也不會因為一雙筷子被放棄,這只是一個導火索罷了。其實,雖然周亞夫軍事才華橫溢,堪稱一代名將,也為國屢立大功,但漢景帝對他的不滿由來已久。

    早在漢文帝之時,前去勞軍的漢文帝到達細柳軍營門口,居然被將士禁止入內,直到周亞夫下令,方才開啟軍營大門。雖然漢文帝對周亞夫的這種行為大加讚歎。但是,這件事細思極恐,皇帝駕到,軍中將士卻只聽從周亞夫的命令,任何一個皇帝都會忍不住想:“周亞夫是忠臣還好,如果他一旦有反叛之心,豈不是皇帝性命操於周亞夫之手?”

    而顯然,任何一個皇帝,也不會將自己的安危置於臣子的一念之間。用人之際,大部分皇帝都可以做到禮賢下士,唾面自乾,但是一旦用不著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的故事也不是發生一次兩次了。

    再加上週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中,與竇太后最寵信的兒子梁王有了矛盾,而且性情耿直的周亞夫當上宰相後,屢次與漢景帝意見相左,多次反對漢景帝廢太子、封侯等多政策,使漢景帝對他愈發不滿,最終經過筷子的試探後,漢景帝對周亞夫徹底放棄。

  • 20 # 歷史簡單說

    我們知道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周勃不僅是漢初的開國功臣,而且還是平定諸呂之亂的重要人物,而周亞夫呢,是平定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的指揮者,那為什麼漢景帝容不下週亞夫呢?難道僅僅是一雙筷子嗎?

    當然不是,一雙筷子只是漢景帝的最後的一道測試題而已,但是在漢景帝眼裡,周亞夫答得很不好。那麼具體的經過是怎麼樣呢?

    漢景帝有一次,在宮中設宴款待周亞夫,只有漢景帝與周亞夫兩個人,但是周亞夫的面前沒有筷子,周亞夫就有點不高興了,然後就管事的人要筷子。漢景帝笑著說:沒有筷子,你就不高興了嗎?

    其實漢景帝的意思很明顯,你能不能有筷子,應該由我說的算,即使你沒有筷子,你也不應該有怨言,也不能主動要,如果我想要給你筷子的話,我自然會給你的,如果我不給你筷子的話,你也只能接受。

    周亞夫覺得很羞愧,非常不樂意的向漢景帝跪下謝罪。漢景帝剛剛說了一聲“起”,周亞夫就立馬起來了,然後什麼話也沒有說,也沒有等漢景帝再說什麼,就直接走了,是的,就這樣直接走了,留給漢景帝一個背影。

    漢景帝望著周亞夫離去的背影,嘆息的說了一句:周亞夫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而我們知道漢景帝現在的太子是劉徹,而劉徹繼位的時候才十六歲,這個時候年紀還要更少,漢景帝的內心是有點擔憂的,覺得以周亞夫的性格,很難聽從幼主。

    另外,周亞夫的三個事情,也讓漢景帝對周亞夫有所不滿。第一件事,公元前152年,周亞夫成為丞相,而漢景帝打算廢黜太子劉榮,改立劉徹,周亞夫十分反對,漢景帝就對周亞夫所有疏遠了。

    第二件事情,竇太后想讓漢景帝給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漢景帝就找周亞夫商量,周亞夫很堅決的反對了,他說漢高祖說過,不是姓劉的不能封王,沒有軍功的不能封侯,如果王信封侯,那就違背了祖訓,漢景帝很是無奈。

    第三件事情,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個人投降了漢朝,漢景帝十分高興,想封他們五個人為侯,這樣子就會有更多匈奴人投降漢朝。周亞夫又反對了,他認為匈奴人投降漢朝是不忠的表現,怎麼能夠封侯呢?漢景帝就有點生氣的說:丞相的話太迂腐了!

    漢景帝最後還是將五個人封了侯,周亞夫就賭氣了託病辭職了。而漢景帝為了看看周亞夫的脾氣有沒有改,這才有剛才說的請周亞夫吃飯,但沒給筷子的事情。漢景帝看得出周亞夫不合適留給年幼的漢武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評價李鴻章的功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