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參見赫本大人

    這個歷史上就有好多啦。

    第一個就來說說龐涓啦

    這個人作為一個失敗的例子,不得不提啊,哈哈哈,龐涓是戰國初期魏國的名將,他的“名”從哪兒可以看得出呢,當時的龐涓憑藉著吳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橫行天下,向北攻打趙國,向西攻打定陽,還差點霸佔了趙國南面的領土,

    他有一個同學,叫孫臏,龐涓也是個腦子清晰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遠遠比不上孫臏,但是,他又不服氣,就假裝召見孫臏,見面之後二話不說對孫臏施一酷刑,孫臏逃到齊國後,和田忌一起,透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徹底澆滅了魏國稱霸的野心,也使得龐涓自殺。

    再說一個秦朝末年著名的將領

    章邯吧,章邯是秦朝末年最後一個名將。

    從哪兒可以看得出他的“名”呢?先說一下他的開始階段,最開始在秦朝做官,是少府。秦朝末年全國各地反叛,起義軍一直打到了函谷關外,正當統治階級一籌莫展之際,章邯提出,用關押在驪山做苦役的犯人充當士兵,用來抵禦起義軍。

    就這樣,章邯帶領著幾十萬驪山犯人開始反擊,打敗了當時的起義軍首領周文。並殺死了他,後來又和陳勝打,又把陳勝打的不敢出城,可憐的陳勝在12月被自己的車伕殺了。章邯又出擊,打敗了項梁的部下,這還不算完,後來的定陶之戰,章邯又打敗了項梁部隊,殺了項梁。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章邯幾乎把各個地方的起義軍都打了個遍,沒有人是章邯的對手,甚至在這個時候,秦國都有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但是,有一個名將的出現,使得章邯的努力都成為了泡影。那就是項羽,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既讓自己樹立了無上的威望,也讓秦國統治者死了東山再起的心!

  • 2 # 史海魅影

    一般在動亂年代之時,也是名將輩出之時,元末明初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過很多名將,比如徐達、常遇春、張定邊、王保保等都是這個時代的人物。一個名將被另一個名將打敗,我們就說張定邊與常遇春吧!張定邊是漢軍陳友諒手下,被成為元末第一猛將。在陳友諒與朱元璋決戰的鄱陽湖水戰中,在決戰雙方僵持階段,張定邊在沒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率領自己的旗艦和兩艘副艦殺向了朱元璋,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完全沒有準備,被打蒙了。當朱元璋反應過來的時候,張定邊已經到了朱元璋中軍,眼看就要殺到朱元璋面前了,而且朱元璋著急躲避,船居然擱淺了,這可是要了朱元璋的命了。千鈞一髮之際,常遇春拉弓搭箭,一箭射中張定邊,才解了朱元璋的危機。朱元璋這方可能是驚魂未定,居然沒有去攔住受傷的張定邊,讓他又跑回到了漢軍中。這是朱元璋打仗以來第一次這麼狼狽,就是拜張定邊所賜,但是奈何常遇春一出,打敗了張定邊,一個名將打敗另一個名將啊!還有徐達這樣的長勝將軍,被另一個名將王保保打敗,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詳細說明了。

  • 3 # 方仙客

    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

    顏良(?-200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漢末年天下分崩,豪雄割據。袁紹虎踞河北擁有冀、青、幽、並四州,是實力最強大的軍閥。袁紹手下文有沮授、田豐,武將裡面最傑出的當屬麴義,袁紹消滅公孫瓚佔據幽州,麴義功勞最大,可惜後來驕縱被殺。麴義之後,顏良、文丑、張頜、高覽號為河北四庭柱,尤以顏良為最。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都(今河南許昌)。建安五年(200年),兵進黎陽(今河南浚縣),遣顏良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沮授曾勸諫袁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可見顏良的個人武力值很高,軍事素養也是不錯的,只是脾氣性格不大好。曹操北上救援,採用荀攸之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

    曹操命張遼和關羽為先鋒(這裡也可以看出張遼足與關羽相匹),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麾蓋所在就相當於顏良的位置定位),縱馬直衝,顏良手下如翻波捲浪無人可擋,在千軍萬馬刺顏良於馬下 ,白馬之圍就此化解。

    關羽後來一步一步走上神壇,被封為武聖,全國立祠祭拜。但是,據說在顏良的家鄉,是沒有關帝廟的,他們也從不祭拜關羽。

  • 4 # 文化百說

    所謂名將之戰,即是亂世之戰,我們都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浮屍百萬,哪來的一代名將。而戰國時期,正是各諸侯國兵戈不斷,相互攻伐的階段,時勢造就英雄,此間就誕生了兩位名將:王翦、李牧。王翦和李牧乃戰國末期的四大名將,他們兩人的對決,也是秦國和趙國間的生死較量。

    戰國時期,各國積弱,唯秦國不斷強盛,雄踞函谷關而虎視天下,經常出兵攻打鄰國,諸侯王莫能與之相抗,盡皆俯首聽命與秦王,唯趙還能相較一二。不過好景不長,趙王昏庸無能,聽信讒言,長平之戰換掉主帥廉頗,讓趙括上陣,結果被秦國名將白起的打潰不成軍,趙國損失了幾十萬精銳,元氣大傷,只能苟延殘喘。自此,再無哪國可擋秦國的鐵騎,秦始皇雄心勃勃,欲吞併六國,一統中原。

    然趙國氣數未盡,關鍵時刻出現了一位力挽狂瀾的將領,他就是李牧,正是在李牧的支撐下,趙國才多延續了幾十年。而李牧既要收拾殘局,還要面對秦國名將王翦,這兩個強者交鋒,必是一場龍爭虎鬥。先說李牧,他原是趙國北部邊境將領,一直在和匈奴打交道,匈奴時常北下燒殺搶掠,百姓不堪其擾。於是,李牧定下策略,構建軍事防禦基地,堅城固守,每天操練士兵,敵犯我守,敵退我打,搞得匈奴沒有絲毫脾氣。漸漸地,敵越弱而趙軍勢越強,決戰時刻,李牧抓住時機,佯敗誘敵深入,再出其不意,兩翼包抄大敗匈奴,一鼓作氣殲滅敵軍十多萬。此後,李牧擴大作戰範圍,繼續深入,滅襜襤,敗東胡,收林胡,征戰四方,威名赫赫,單于聞風喪逃,十幾年不敢露面。

    李牧強兵愛民,懂得修生養息之道,並沒窮兵黷武,空耗國力。見趙國慢慢恢復元氣,西邊的秦國坐不住了,趕緊出兵攻打趙國。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率兵攻打趙國平陽,趙守將扈輒抵禦不住,身死武城,折兵十萬。公元前233年,桓齮乘勝率軍越過太行山,自北繞到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趙王見形勢危急,忙調李牧回來,任其為大將軍,抵抗秦軍。李牧自北而來,見此時敵盛我疲,立馬採取築壘固守,不正面交鋒,伺機而動的方針。秦將桓齮見李牧不出,領兵攻肥下,想誘李牧來救,然後回殺過去,前後夾擊。但此計被李牧識破,李牧堅守不出,秦軍久攻不下,開始鬆懈,疏於戒備,李牧看準時機,率騎兵一舉襲佔秦軍大營,繳獲大量物資。桓齮見老巢被端,趕緊回來援救,而李牧早已料到,率兵從正面和兩翼同時進攻,大破秦軍,斬敵十多萬,李牧一戰成名。

    公元前232年,秦王不甘心如此無功而返,又分兵兩路進攻趙國,一路由鄴城北上攻打邯鄲,一路從井陘繞背截斷邯鄲援兵,同時又命令韓、魏兩國攻擊趙國南境,可見秦王是下了血本的。面對如此局勢,李牧臨危不亂,依託地勢,他決定採取南守北攻策略,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他命司馬尚守南面長城一線,自己親率精銳北上抗秦,果然,秦軍抵不住李牧的猛攻,受阻大敗而歸,韓、魏本來就是做做樣子,看到秦軍敗了,自然就撤兵回去了。此戰之後,李牧的聲望達到了頂峰,百姓都說“李牧在,趙國在”,本來於國來說這是好事,但是對趙王來說,這是功高震主,成為李牧最大的隱患。

    公元前229年,趙國北部發生地震,出現大面積饑荒,百姓大量流亡,這對趙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秦王見機立馬派主將王翦,副將楊端和,率幾十萬大軍殺奔趙國而來,王翦部隊直下井頸關,欲切斷趙國後路,而楊端和所部則圍困邯鄲,正面硬剛。趙王即命李牧和司馬尚出兵抵禦,李牧久經沙場,經驗老道,對北部的王翦以固守為主,自己則集中兵力攻打楊端和部隊,王翦也不弱,他於楊端和互為犄角,可以相互救應,戰況陷入了僵持的局面,幾番拼殺下來,雙方平手,誰也奈何不了誰。在此進退兩難之際,王翦不愧是官場老手,想出了一招反間計,硬的不行,咱可以來陰的呀。於是,他派奸細入趙國都城,用重金收買了趙王身邊的寵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說什麼李牧、司馬尚故意堅守不出,是想要背叛趙國,自立為王。昏庸的趙王遷疑心太重,竟然相信了,派趙蔥和顏聚來接替李牧、司馬尚,李牧不從,被趙王所殺,而趙國三月後,城破國亡,豈不悲哉。

    我們知道,秦國在統一過程中,王翦功勞最大,大半的城池都是他攻下的,躋身四大名將之,名副其實,而李牧的軍事謀略也獨樹一幟,兩人棋逢對手,不相上下。可是在政治上,李牧卻是輸王翦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取信於君,王翦這一點就做的很好。君不見,明末的袁崇煥帶兵十幾萬直入北京城,嚇得崇禎皇帝魂不附體,最後也是被殺,冤屈而死。

  • 5 # 文史探客

    就著這個問題,在這重溫一下秦末楚漢之間最後的戰役《垓下之戰》吧。此戰楚漢兩大陣營對決,最有名的將領應數韓信與項羽,兩人鬥智鬥勇,都是硬核。

    時 間:公元前202年10月

    軍 力:楚軍10餘萬,漢軍主力20萬會和各路諸侯約百萬

    主要將領:劉邦、韓信、英布,漢軍陣前指揮官為韓信;楚軍主要將領為項羽

    01 序幕

    鴻溝和議後,劉邦本欲西撤,後採用張良、陳平卻建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打算“趁你病 要你命”。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責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徴靈璧東南沱河北岸),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造成了“十面埋伏”的景象。

    02 第一階段:正面戰場交鋒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項羽看準時機打算追擊,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03 勝負手:韓信是否能夠頂住項羽的衝擊

    劉邦會和各路諸侯,大軍雲集約有百萬之巨。但是戰役的關鍵點還在韓信與項羽正面戰場交鋒上,因為他們之間的交鋒會出現這四種情況:

    1、如果韓信勝,項羽敗退時四面出擊,可一舉擊敗項羽大軍。  

    2、如果韓項相持不下,左右兩軍齊上,也可敗楚軍。  

    3、韓信戰敗,退卻,左右軍齊上,韓信軍再回頭,三路出擊,可敗項羽。 

    4、韓信潰敗,潰不成軍,則項羽軍可橫掃劉邦各路大軍,劉邦大敗。  

    所以,只要韓信能堅持不至被打得潰不成軍,就一定可勝。反過來,項羽唯有將韓信軍徹底擊潰,才能取勝。也就是能不能擊潰韓信大軍,為此戰的關鍵所在。

    俗話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而事實也是像上面第3點所說那樣,韓信進攻受挫主動敗退,項羽留下必要的防守人員,拼了命博一線生機,結果漢軍左右軍齊上,項羽力竭敗退,項羽也因

    此失去了最後翻盤的可能。

    04 第二階段:四面楚歌,楚軍失去最後士氣

    項羽所率的十萬子弟,歷經多場大戰,轉戰多處要塞,後路被斷,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兵馬疲憊,士氣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項羽與韓信第一次正面交鋒沒有取得理想的戰果,後又與漢軍多次交鋒還是戰果聊聊,戰損也很嚴重,更使軍心受到打擊。

    為了瓦解楚軍鬥志,劉邦命令士兵大唱楚國歌曲。楚軍聽了,人人思鄉厭戰,軍心大為動搖。

    可以說此時的項羽深陷絕境,已無回天之力,心亂如麻,非常絕望。於是,項羽趁夜帶著還願意追隨自己的800精騎突圍而去。

    番外:《一日夜裡不禁流著眼淚,唱出一首慷慨悲涼的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反覆地唱了幾遍。虞姬也作歌相唱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完歌,便自刎身死了。》05 第三階段:追擊戰,項羽最後的掙扎

    天亮以後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身邊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是因為受到種田老大爺的欺騙,指了相反的方向,使他們陷入沼澤中),被漢軍從後追上,項羽小宇宙爆發,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最後手下僅剩28人。

    06尾聲: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項羽自刎烏江

    面對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周殷,劉賈等善戰之士和張良,陳平等智慧謀臣所率領的百萬漢軍,項羽已經盡力了。

    但項羽還是沒有放棄最後的掙扎,指揮這最後的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但是都已經走到了江邊,才發現自己實在是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命令最後的戰士下馬,用短兵器與漢兵搏殺,史書上說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

  • 6 # 史海獵奇

    孫臏打敗龐涓,項羽打敗章邯,韓信打敗章邯、韓信打敗項羽、呂蒙擊敗關羽、祖逖擊敗石勒、謝玄擊敗苻堅、陳慶之擊敗爾朱榮,陳霸先擊敗王僧辯、侯景,李存勖打敗耶律阿保機,狄青打敗儂智高,岳飛、韓世忠、劉琦、吳階打敗完顏宗弼,完顏陳和尚擊敗窩闊臺,徐達擊敗王保保,朱棣打敗耿炳文,于謙、石亨擊敗也先,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多爾袞吳三桂擊敗李自成劉宗敏,李定國兩厥名王,曾國藩曾國荃擊敗陳玉成李秀成,葉挺擊敗吳佩孚,楊成武幹掉阿部規秀,陳毅粟裕擊敗杜聿明,林彪擊敗廖耀湘、白崇禧,彭德懷擊敗麥克阿瑟和李奇微。

  • 7 # 歷史直男A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到處歌功頌德,各種自戀後,突然在一個名叫沙丘的地方暴斃,終年49歲,後半生矢志追求長生的他,始終還是沒能等到徐福的仙藥,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秦始皇的功與過,千百年來爭論不休,但是無論怎樣都邁不過去的一個坑,那就是他沒有處理好後嗣這個事實。

    他的暴斃對於剛剛創立未到二十年的龐大帝國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但更為致命的是,他錯信了趙高,趙高不但只擅改他的遺詔,還順帶把他用鹹魚包裹著,秘不發喪,迅速將二世祖胡亥扶持上位。胡亥一上位,立馬在邊疆和匈奴人死砸的太子扶蘇給辦了,從此以後,秦帝國陷入了混亂時代。

    一年後,陳勝吳廣戍邊失期,不願束手等死,喊出驚天動地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宣言,揭開了反秦的大旗。攻城略地,建立了張楚政權。關東少年紛紛殺死秦朝官吏起兵響應,頃刻間關中之外狼煙四起,天下不再是秦國的天下。

    更要命的是8月,陳勝派周章收兵數十萬西向伐秦。秦朝廷大夢初醒,卻沒有足夠兵力可用,一片驚慌,秦朝危在旦夕。

    就在秦王朝無計可施的時候,少府(掌管山海地澤收入和皇室手工業製造的官員)章邯挺身而出,建議釋放刑徒,迎擊叛軍。秦二世當即應允。章邯從此開始了叱吒風雲的軍旅生涯。

    章邯帶領著軍隊出函谷關,擊殺周章大軍;又繼續東進營救滎陽,殺田臧、李歸;破鄧說、敗伍逢、殺張賀、降宋留,擊敗陳勝;殺魏王咎和齊王田儋;最終,在定陶大戰,斬殺氣勢洶洶的楚國實權人物項梁,逼迫楚懷王親自收兵,項羽、劉邦守城不出。六國湧現出的名將盡沒,人心惶惶。

    於是章邯判斷河南諸侯不足為慮,北上聯合長城防軍王離部隊在鉅鹿圍困趙軍,準備一舉平定河北。諸侯援兵畏懼章邯,只敢觀望,不敢出兵。

    沒想到,楚軍陣營裡殺出了超級殺神項羽,突破了章邯的防線,擊殺王離。章邯和聯軍進入相持階段,彼此都沒有能力吞下對方。

    這時章邯已經在外領兵3年,屢戰屢勝,但是反叛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於是胡亥向章邯問責。章邯派司馬欣回咸陽解釋,司馬欣回來告訴章邯:“趙高掌權,你戰勝了,趙高必然嫉妒,殺害你;你戰敗了,更是必死無疑,不如投降楚軍好了!”

    公元前207年7月,在和項羽軍隊相持了8個月之後,章邯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帶領20萬秦卒投降項羽。

    因為秦卒戰鬥力依然強悍,項羽擔心秦卒作亂,設計坑殺了20萬降卒,從此被秦人恨之入骨。而章邯作為投降項羽的將領,也被認作罪魁禍首,成為秦國罪人,身敗名裂。

    項羽拆分關中,一分為三。章邯被分封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但是人心不附,終於在漢軍回定三秦的時候兵敗自殺,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輝煌卻悲劇的一生。

    論章邯的軍事能力-和項羽不分上下

    章邯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憑一己之力掃蕩天下,在鉅鹿之戰後,和項羽領導的聯軍相持8個月不分勝負。

    章邯在謀略方面佔優勢,而項羽在勇氣方面佔優勢。綜合判斷,在不考慮劉邦的情況下,章邯軍事能力和項羽不分上下,韓信第一,章邯和項羽角逐第二。

    一句話總結秦末戰爭,就是:勇戰派顛峰項羽和謀戰派高手章邯互毆,最後都被謀戰派巔峰韓信吊打。

  • 8 # 心向青山

    公元前202年,是一個神奇的年份。這一年東西方的四大名將展開了決戰,並決定了羅馬和漢朝的走向。

    1,漢尼拔和大西庇阿――扎馬之戰

    漢尼拔是迦太基名將,被譽為西方四大名將之一。

    大西庇阿是羅馬名將,被譽為“阿非利加征服者”。

    兩大名將的決戰發生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

    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這兩位偉大的統帥在迦太基城與烏提卡之間的一片平原上相遇了,這便是西方軍事史上著名的扎馬之戰。

    此戰,漢尼拔將步兵分為三線佈置:

    第一列是輕裝步兵,後兩列是重灌步兵,象兵位於步兵前面。

    漢尼拔的戰術,就是用戰象衝擊羅馬軍團開啟缺口,然後用騎兵和重裝出兵插入羅馬軍團。

    與之相對,大西庇阿改進了羅馬傳統的佈陣法,他在步兵陣形中留出了讓敵方戰象透過的距離,並將西西里騎兵部署在左翼,努米底亞騎兵部署於右翼。

    西庇阿的佈陣破壞了漢尼拔的計劃。迦太基戰象發起衝鋒時衝進了羅馬軍團事先留好的空隙,無法開啟缺口,不能擾亂羅馬陣型。

    最終,羅馬軍團大勝迦太基軍隊,大西庇阿擊敗了漢尼拔,取得了扎馬之戰的勝利戰爭。

    扎馬之戰,標誌著羅馬共和國取得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勝利。從此,迦太基再無實力與羅馬對抗。

    之後的第三次布匿戰爭則屬於秋風掃落葉,羅馬徹底毀滅了迦太基。

    2,韓信和項羽――垓下之戰

    韓信,是漢朝開國名將,兵家四聖之一。

    項羽,西楚霸王,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公元前202年初,韓信、彭越、英布與劉邦會合後,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此戰,漢軍以韓信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為預備軍。

    戰鬥開始後,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然後詐敗後撤,再由兩翼夾擊,大敗楚軍於垓下。

    項羽在垓下戰敗後,在漢軍“四面楚歌”之下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

    之後,漢軍再烏江追上項羽,項羽力戰,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

    垓下之戰,標誌著漢朝徹底擊敗了項羽,自此大漢王朝得以建立。

    公元前202年,韓信在垓下擊敗項羽,大西庇阿在扎馬擊敗漢尼拔,從此,漢朝和羅馬開始成為東西方的兩大霸主。

  • 9 # 汐水柔情

    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戰爭莫過於名將與名將之間的對決,這裡我例舉兩個個名將與名將之間的決戰:

    齊國軍事家孫臏與魏國名將龐涓

    故事:馬陵之戰

    戰役之初,按照孫臏的計策,齊軍長驅直入把攻擊的矛頭指向魏國的都城大梁。時過不久,孫臏得知龐涓回師都城的稟報,便對田忌說:“魏軍一向自恃驍勇,現急於同我軍決戰。我們要抓住這個心理,誘使他們上當。”田忌說:“軍師的意思是……”孫臏介面道:“我們可以裝出膽小怯戰的樣子,用迫兵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隨後,孫臏如此這般地對田忌敘說一遍。當龐涓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本土,傳令抓住齊軍主力,與其決一雌雄。不料,齊軍不肯交戰,稍一接觸即向東退去。龐涓揮師緊緊追趕不放。頭一天,見齊軍營地有10萬人的飯灶;第二天,還剩5萬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萬人的灶了。龐涓見狀高興,得意地說道:“我早知道齊國計程車兵都是膽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於是,傳下將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資,集中騎兵輕裝前進,追殲齊軍。

    孫臏得知龐涓輕騎追擊的探報,高興地對眾人說:“龐涓的末日到了!”這時,齊軍正好來到一個叫馬陵道的地方。馬陵道處於兩座高山之間,樹多林密,山勢險要,中間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可走,是一個伏擊殲敵的好戰場。孫臏傳令:就地伐樹,將小路堵塞;另挑選路旁的一棵大樹,颳去一段樹皮, 在樹幹上面寫道:“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隨後,命令1萬弓箭手埋伏在兩邊密林中,吩咐他們夜裡只要看見樹達出現火光,就一齊放箭。說話間已到傍晚,龐涓率領的魏軍騎兵果真來到馬陵道。聽說前面的道路被樹木塔塞,龐涓忙上前察看。朦朧間他見路旁有一大樹,白茬上隱約有字,遂命人點起火把。當龐涓看清樹上的那一行字時,大吃一驚,知道中了孫臏的計謀。他急令魏軍後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齊軍,萬箭齊發,猝不及防的魏軍死傷無數,亂成一團。龐涓身負重傷,知道敗局已定,拔出佩劍自殺了。齊軍乘勝追殺,將魏軍的後續部隊一氣打垮,連魏太子都給俘虜了。馬陵大捷後,孫臏名聲大昭。

    三國蜀國傑出軍事家諸葛亮與魏國軍事戰略家司馬懿

    故事:滷城之戰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將魏將賈嗣、魏平圍困在祁山。而此時魏國方面曹真剛剛病逝,於是以司馬懿為都督,提督雍、梁二州軍事,統率張郃、費曜、戴凌和郭淮等救援祁山。張郃獻分兵策,意圖兵分兩路,一路全力救援祁山,另一路則駐守關攏,意圖前後夾擊,全殲諸葛亮軍於隴右。司馬懿則認為,如果分兵後的兩路大軍都能獨擋諸葛亮,分兵自然是個好辦法,如果不能擋,那麼就會被諸葛亮各個擊破。司馬懿的戰略是以將軍費曜和徵蜀護軍戴凌率軍四千協助郭淮鎮守上邽,自己則親率大軍救祁山迎戰諸葛亮。司馬懿沒有分兵,諸葛亮卻分兵了,他料定魏軍必定會前來營救祁山,於是諸葛亮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圍攻祁山吸引司馬懿,自己則親率另一路從祁山至上邽。

    諸葛亮北伐的最大困難就是後勤運輸,所以諸葛亮趁著司馬懿親率大軍救援祁山,後防較為空虛的時機,“這也源於諸葛亮對司馬懿的瞭解,他認為司馬懿在得知自己繞道後方之後,必定會率軍前來攻擊自己,而不會選擇繼續進軍祁山。

    由於蜀軍駐守在南北兩邊,因此司馬懿也兵分兩路,使張郃領兵攻擊南部的王平,而自己則率軍攻向北方的諸葛亮。而諸葛亮的部署是將主戰場放在北方,令南方的王平依據防禦工事堅守不出。在北邊,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也就是沒有選擇死守,而是令魏延等人對魏軍展開反攻。司馬懿對北邊的諸葛亮發動進攻之後,迅速突破了北方的蜀軍,諸葛亮又給跑了,於是追擊。

    而司馬懿卻不知這是諸葛亮玩了一次誘敵深入,如此被輕易突破的北部防線顯然不是蜀軍主力,諸葛亮“一戰擊潰”,魏軍追擊,然後再由以逸待勞的主力對魏軍來了個迎頭痛擊。

    而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必然不足,久而久之蜀軍自會撤去。然而令司馬懿沒想到的是,蜀軍的軍糧沒有出現問題,魏軍的糧草卻開始緊張了。加上部將強烈要求出戰,於是在五月,司馬懿終於對蜀軍發動了進攻,於是司馬懿被“破甲三千甲首”,潰敗而逃。

    滷城之戰以司馬懿的戰敗而告終,諸葛亮這一戰繳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甲首通常是由伍長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著“滷城之戰”曹魏損失一萬五千名左右計程車兵。之後,魏國方面為戰敗的司馬懿再次增兵,雙方對峙一個多月,蜀軍由於糧草不濟開始撤退,而魏軍的援軍也已經到達,於是對蜀軍再次展開追擊。諸葛亮卻設下伏擊,再次戰敗魏軍,而且射殺了魏國大將張郃。

  • 10 # WILLSON39

    歷史上,一代名將被另一個名將打敗的事例很多,真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其中直接扭轉乾坤、改變格局的大仗主要有:黃帝與蚩尤的逐鹿之戰、周武王與商紂王的牧野之戰、白起與趙括的長平之戰、韓信與項羽的垓下之戰等。

    逐鹿中原,奠定華夏一統之基

    大約在4600多年前,華夏部落首領黃帝與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在逐鹿進行了一場一決勝負的大仗,黃帝部落戰勝而九黎部落失敗,由此奠定了華夏一統中原的根基。

    逐鹿之戰前的局勢:一、疆域上,由於黃帝在板泉一戰中戰勝了炎帝,炎黃部落佔據了太行山以西的地區,而蚩尤部落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富庶地區(今河北、河南、山西東部及山東)。二、經濟上,黃帝部落可能主要是遊牧為主,善舟車、醫藥;而蚩尤部落可能主要是農耕部落,並善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理教化、定刑法。三、軍事上,由於蚩尤部落有先進的金屬兵器,因而處於優勢,兩軍交戰多年,黃帝“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

    逐鹿之戰:向東擴張的黃帝與向西擴張的蚩尤交戰多年不能勝,遂聯合降服的炎帝在逐鹿之野與蚩尤決戰。最終蚩尤兵敗,炎黃部落統一中原。蚩尤部族一部分降服炎黃部落,一部分南遷。但降服黎民在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乃封蚩尤為“兵主”,“宇於少昊,以臨四方”(由此可見蚩尤應為部族首領名稱而非人名),“黃帝遂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牧野之戰,定鼎中華文化形態

    戰爭背景:距今3000多年前,延續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傳到了第31世的商紂王帝辛手中,商紂王本人應該武力較強,因此也自負、霸道,生活奢侈淫靡,因此諸侯極為不滿,遂群起而反抗,周武王姬發率軍滅了商朝而建立周朝。

    首先是西伯侯周文王招納了姜子牙後,勵精圖治,到周武王時,商紂王因寵信愛妃妲己及一幫佞臣,而妄殺伯父比干、囚禁伯父箕子等忠臣。周武王與姜子牙稱商朝首都朝歌內部混亂、國防主力軍隊東征東夷諸侯之機,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兵)三千和萬餘將士,邀約西部諸侯起兵攻打朝歌,時“八百諸侯不期而遇”,總兵力約4.5萬人(可見諸侯也就是各個部族而已,沒有多少兵力)。

    其時朝歌防衛空虛,紂王無奈只有把囚犯、奴隸都拉上戰場,湊了17萬兵力(言70萬似不可能),看似旌旗招展、人頭攢動,實則軍無鬥志,被姜子牙帶領虎賁一陣衝殺便陷入混亂,那些囚犯和奴隸更是紛紛倒戈,因此紂王大敗而自殺,東征的幾十萬商軍後來也不知去向。

    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以後,歷經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奠定了後世的中華文化基礎。

    長平之戰,奠定秦滅六國之基

    戰爭背景:距今2280多年前,戰國七雄因多年爭戰,強弱漸顯,秦國因商鞅變法後獎罰分明而強盛,此外就是北方長年與匈奴對抗的趙國和偏安南方的楚國。而秦國採取了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的戰略,先發兵攻打韓國。韓國無力抵抗,遂決定將上黨一地割讓給秦國。但上黨郡守不服,自行決定投靠趙國。趙國得地後派名將廉頗鎮守。廉頗採用堅守待遠來之敵疲憊之計應戰,秦國久攻三年不下,便採用離間計,重金使近臣對趙王說:廉頗老了,無力再戰,已準備投降,秦國最怕的是年輕的趙括等等。不幸的是趙王居然相信了,於是以趙括替換廉頗。

    秦國得知情報後,暗中派名將白起出戰統帥大軍。紙上談兵的趙括意氣風發,到任後便整兵出戰,白起假裝不敵而潰退,趙括一路猛追至長平,進入白起的伏擊圈,白起派兵斷其後路糧道,將45萬趙軍圍擊一個半月,擊殺了包括趙括在內的5萬突圍將士,坑殺了40萬無力再戰而投降的趙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損。更不幸的是,過了三十年,當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爭戰趙國時,再用了離間計讓趙國將名將李牧斬殺,從而使王翦所向無敵,一舉滅掉六國。

    垓下之戰,楚漢相爭局勢扭轉

    原本反秦義軍中力量最強大、驍勇善戰的項羽楚軍,因為坐失良機,讓劉邦的漢軍不斷壯大。至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的鴻溝(運河)東西已對峙了兩年。劉邦聽張良之計,調新封的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並劉邦本軍和劉賈五路大軍共60多萬人(其中韓信就率有30萬),將潰逃的10萬楚軍圍在了垓下,一時四面楚歌,使楚軍軍心動搖,因此楚軍打敗,一代梟雄項羽自刎。由此,劉邦掃清了一切障礙,順勢建立了漢朝。

    楚漢相爭給予我們的啟示正如毛主席詩中所言: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 11 # 聰聰看歷史

    中外歷史上名將很多,一個名將被另一個名將打敗的例子也很多,但是影響歷史程序的就沒幾個了,外國的出名的如滑鐵盧之戰,中國的楚漢之爭等,但都是本文化之間的交戰。現在我來講一個真正的中西名將之間的交戰,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中西名將交戰,結果是中國名將大敗西方名將,一個後來做了開國元帥,而另一個做了五星上將,而這場戰爭直接影響了世界格局直到現在,這就是朝鮮戰爭,而這兩個名將就是中國的開國元帥彭德懷和美國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彭德懷:一個放牛娃,寒門子弟,15歲時參加饑民鬧糶,被官府通輯。18歲加入湘軍。20歲任連長,30歲任軍長,中國軍隊的二號人物。中國十大元帥排第二,一生戰功赫赫,軍事才能發揮到顛峰是1950年10月毛澤東主席召喚他出任志願軍總司令出兵朝鮮,參與抗美援朝的戰爭中。麥克阿瑟:美國五星上將,西點軍校高材生,參加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准將,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美國國防部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一個傳奇式軍事人才,二戰中率兵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把日本天皇踩在了腳下,於1945年8月15日在投降書上籤了字,終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大東亞共榮的美夢。一個戰功赫赫的名將卻陰溝翻船,敗在了朝鮮戰爭中,被撤職告老還鄉。

    1950年6月25日,朝鮮的金日成軍隊誇過了38線,發動了統一朝鮮的戰爭,7月7日,聯合國授權美國組建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法國,荷蘭,土耳其,菲律賓,泰國,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盧森堡,南非,埃塞等國)。支援南韓抵抗北朝鮮的進攻,麥克阿瑟出任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8月中旬北朝鮮已攻至釜山一線,朝鮮90%已落入金日成手中。9月15日,麥克阿瑟充分發揮了其軍事才能,演了一出朝鮮版的子午谷~~仁川登陸。

    登陸成功後,對北朝鮮的軍隊有攔腰絕斷的危險,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麥克阿瑟甚至發出了聖誕回家過節的口號,10月19日時麥克阿瑟率領的聯合國軍已反功至離鴨綠江不到100公里之處。1950年10月8日,彭德懷臨危受命,率領著只有小米加步槍的志願軍出兵朝鮮。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後,彭德懷彙集了各方情報分析,知道麥克阿瑟還不清楚志願軍出兵朝鮮,於是布了一個大口袋陣,經過四天四夜扦插急行軍,終於在10月25日把聯合國軍的先頭部隊二萬多人包圍了,發起了第一次戰役。而麥克阿瑟還矇在鼓裡,而這處戰役共殲敵15000多人,彭德懷透過這次戰役終於在戰場上站穩腳,併為以後勝利打下了基礎。

    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殲敵15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0.62。

    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1950年11月25日~12月4日,東線作戰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殲敵36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0.85。

    第三次戰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殲敵19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0.43。

    第四次戰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曰。殲敵78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0.67。

    第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5月21日。殲敵82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1.038。

    而這兩人的對決勝負在土耳其旅的到來及覆滅就可見一斑。併成為戰爭折點。土耳其為了響應美國的要求,派出了其一個精銳部隊~土耳其第一旅共6000多人,他們手裡都是新式武器。麥克阿瑟為了慶祝土一旅的到來,決定在38線附近的金化舉行閱兵歡迎儀式。而彭德懷也剛好收到蘇聯提供的新式榴彈遠端大炮,正沒處試驗,聽到這個情報後大喜,決定搞一次突襲行動。土耳其一旅正精神抖擻,衣冠亮麗,列隊整整齊齊地等代檢閱時,志願軍萬炮齊發,在不到兩個小時裡殲滅了土耳其一旅4000人,傷2000多人。而麥克阿瑟因戰機晚點而躲過了一劫。而整個戰爭因土耳其一旅的速滅而在聯合國軍發生很大心理影響,因在戰場上閱兵是愚蠢的,也直接道至麥克阿瑟被撤職。史稱"金化慘案"。而這也體現了彭德懷的軍事果決完勝麥克阿瑟。這就是中西名將之間的顛峰對決,而朝鮮戰爭的勝利也釋出了中西軍事家的區別,中方是完勝的。透過朝鮮戰爭,毛澤東主席也看出了美國的弱點,難怪他說美帝只是個紙老虎。確實從朝戰到現在美國單打獨鬥的從沒有一次是完勝的,每次都拉上小弟才有勝的可能。

  • 12 # 溫讀

    談到名將被名將打敗的故事,大家應該會想到項羽和劉邦吧?項羽被劉邦打敗,雖然他倆不是單槍匹馬地面對面作戰,但是劉邦使用了自己的作戰戰略使項羽走投無路最後自刎,這種間接性打敗敵人的方法,先不講劉邦是否仗義,但這也算劉邦擊敗了項羽,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先來介紹一下劉邦,劉邦是漢太祖高皇帝,他在歷史上很出名,地位很高,他是偉大的政治家、指揮家和戰略家。項羽又稱“西楚霸王”,他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是歷史上傑出的武將。劉邦有自己的優點,他樂意汲取別人的建議,作戰從不正面打,處事圓滑,斷絕項羽的糧路,對比項羽不會變通,最後迎來四面楚歌,悲劇收尾。

    項羽是一個重情重義(婦人之仁)的人,本來在鴻門宴上有機會刺殺劉邦,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他遵守道義,擁有自己的底線,做好沒打算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決定,就算機會來了他也沒有違背自己的內心。他認為自己和劉邦的戰鬥,要麼依靠戰爭去評定,要麼就算兩個人單挑,這樣違背良知的作戰方法是不被項羽所認可的。但是回頭看看劉邦,雖然他建立了豐功偉業,相比項羽的為人,他可謂一個無情的小人。想一想四面楚歌的時候,項羽想到了什麼?他想到的是自己的愛馬和自己的虞姬,留下了《霸王別姬》的經典故事,他把心愛的戰馬送給烏江亭長,在被追到絕境之時,他成全了自己的老朋友馬童,將自己的首級獻給馬童,讓他拿回去領賞。回頭看看劉邦又做了哪些呢?劉邦也有逃亡的時候,然而在他遭遇險境時,他想到的只有他自己,他曾經為了方便逃跑拋棄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親要被項羽煮了的時候,他說出了分我一杯羹的話,雖然劉邦知道項羽不會這麼做,但是他竟然拿自己的父親道出此話,令人心寒,令人鄙視。個人的觀點,雖然項羽最後的結果是戰敗,但是他贏得了人格上的高尚,如果項羽可以狠下心,以贏為最後的信念,放棄自己的優柔寡斷,劉邦最後未必會稱帝,歷史也不會是如今的歷史了。

    除了項羽和劉邦這樣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名將被更厲害的名將打敗的史實之一還有孫臏和龐涓。孫臏和龐涓曾經是同學關係,兩個情誼深厚,並結拜成兄弟。有一年,當聽到魏國國君用優厚的待遇招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也忍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想過著富貴的生活。孫臏覺得自己的學業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另外也捨不得離開老師,就先不出山。

    下山後,龐涓去魏國見了魏王,並跟魏王說出自己的志向,魏王見識到他的才能,任命他為元帥,執掌魏國的兵權。而此時的孫臏依舊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先生喜歡他的為人誠懇正派,又傳授他孫子兵法十三篇,如此一來,孫臏的才能已經遠超過龐涓。後來,魏國派人上山請孫臏,孫臏便和龐涓一同處事。但是時間一長,龐涓怕孫臏威脅到他的地位,想除掉孫臏,孫臏在經歷一些陰謀後以裝傻求生。後來像魏王推薦孫臏的墨翟把孫臏的遭遇告訴齊國大將田忌,田忌派人去魏國把孫臏救出後為齊王所用。在齊魏大戰時,孫臏瞭解龐涓的弱點並加以利用,透過製造假象引誘龐涓,因此孫臏便處於主動的位置。在這次戰爭中,龐涓自己知道再沒有其他戰略可以施展,軍隊已經失敗,只好拔刀自刎。齊國趁機殲滅了全部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被天下人所知,人們開始學習他傳授的兵法。

  • 13 # waterworld

    很多。孫臏擊敗龐涓;項羽擊敗王離章邯;韓信擊敗項羽;周瑜擊敗曹操;張飛擊敗張頜;劉備擊敗夏侯淵;司馬懿擊敗公孫淵;諸葛亮擊敗司馬懿張頜;岳飛擊敗金兀朮等等等等

  • 14 # 寰宇戰神

    對於這個問題,比較顯著的或許就是孫臏和龐涓這兩師兄弟的事情了吧!話說這兩人是同門師兄弟,但關係卻並不和睦。當初這兩人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鬼谷子看出龐涓為人自私自利,嫉賢妒能,所以並沒有把真本領傳給他,而是傳給了孫臏!

    後來龐涓到了魏國,受到重用,但魏王知曉他的師兄孫臏更加厲害,於是想趁機拉攏!這讓龐涓感覺到了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脅,於是設計陷害孫臏,並且把他弄成了殘疾!

    不過所幸最後孫臏靠裝瘋賣傻逃過一劫,在別人的幫助下逃到了齊國,並且靠著出色的才能受到重用。而在不久之後,魏國進攻趙國,趙國抵擋不住,便向齊國求援,最終齊國出兵援助,孫臏為軍師!

    之後孫臏採用圍魏救趙之法,令魏國自趙國退兵,而在魏軍經過長途跋涉之後,又遭遇了齊軍的埋伏,最終遭遇大敗,這便是桂陵之戰!不過這一戰龐涓敗的不甘心,之後便整軍再戰,結果於馬陵之戰再次敗在孫臏手裡,而龐涓也因此自殺身亡。

  • 15 # 良人說史

    章邯遇項羽,項羽遇韓信。

    章邯大秦國最後的名將

    說章邯就不得不提陳涉。

    陳涉少年便有大志,給人做長工在田間勞作,一日陳涉很不爽,對著一起幹活的同事說:“苟富貴,勿相忘!”結果呢,同伴很看不起他,陳涉同學很受傷,裝逼失敗,於是很惱怒:“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用這句話自我寬慰吧!

    陳涉後來負責徵派徭役,帶著900人趕往大澤鄉,結果很失敗!陳涉同學以為能富貴了,誰知道老天爺給他開了一個玩笑,遭遇大雨,困不能行,已經超出了約定的期限。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秦國律法森嚴,觸犯法律一定是要做出處罰的,至於“失期”處罰是什麼標準,大家都是六國的人誰知道是什麼?

    《秦律·徭律》規定:“失期三日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誶是訓誡,貲是罰款。遲到5天以內的,只是訓誡,也就是批評教育。遲到六天不足十天的,罰款一盾,超過十天的罰款一甲。按照這樣的處罰,最多相當於今天我們駕車違章,還不是酒後駕車。再怎麼加重處罰,也不能殺頭!

    陳涉覺得自己富貴的機會來了,嬴政駕崩朝局不穩,原各國人馬摩拳擦掌,此地起兵必有人響應,先下手為強這個吃螃蟹人,我當定了!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他對眾人說:失期,法皆斬。

    法律可不管你是什麼原因遲到的,一律殺頭。這可嚇壞了眾人。

    這明顯是誆騙大家,行伍征夫有幾個讀過《秦律》呢?但是隨軍的秦尉一定知道,所以秦尉必須死。被逼到牆角的眾人只好起義,陳涉判斷的不錯,各地聽聞紛紛響應。

    東征西討聚集了數萬人馬,第二年派遣大軍進攻咸陽,這時候章邯該出世了。

    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

    大軍來襲,高坐咸陽宮的秦二世慌了。他沒想到一群烏合之眾有這麼大的聲勢,這群叛賊的父輩、君王都臣服了,他們怎麼能翻出浪花?

    歷史給秦二世深刻的教訓,永遠不要小看任何對手。

    章邯出身不詳,出場的時候任少府。

    秦始皇統一全國在秦國官制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的制度,三公九卿制,少府便是九卿之一。

    按照秦國的尿性,軍功授爵,少府雖然是文官,但是不立功肯定是當不上。

    從這一點來看章邯確實有真材實材。

    甚至章邯可能參與了秦國滅六國的戰爭,但是功勞不及王翦蒙恬等人,因此沒什麼名聲。

    一出場既是巔峰,力挽狂瀾絕地反擊,敗周文、滅陳勝、破魏圍齊、擊殺項梁……差點一人之力就滅了六國叛亂。

    章邯給秦二世出主意,可以用酈山徭役退敵。

    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秦國的精銳部隊分為三支:

    第一支嶺南軍團,在趙佗手中,受阻於嶺南來不及救援。

    第二支北方軍團,駐紮邊疆預防匈奴。原本是蒙恬掌握的,但是蒙恬已死,王離又被趙國包圍,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指望不上。

    第三支就是中央衛駐部隊,這支部隊是趙高的“命根子”,趙高不會將自己的部隊投入戰鬥。

    除此之外便是駐防酈山保衛咸陽的中尉軍。

    嬴政這個人有些理想主義,好大喜功,統一六國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偉大工程。

    一方面修築長城,一方面修築陵墓,陵寢位置便在酈山。

    因此酈山聚集了大量的原六國勞工,是一個極大的不安定的因素,需要軍隊時刻監督。

    章邯諫言的實質就是,調遣中尉軍+酈山勞工。

    酈山勞工我們都知道是什麼水平,跟陳勝吳廣的叛軍差不了多少,但是在章邯手中卻發揮了極大的戰鬥力。

    史書對章邯的治軍之法描述不多,戰爭的情況也語焉不詳,甚至只概述了結果。

    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出道既是巔峰,未嘗一敗。

    胡應麟:“章邯,白起之亞也,衂於羽而名。”

    蔡東藩:“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且山東各國,無敢敵邯。

    結果他遇到了項羽。

    破釜沉舟,一往無前,九戰皆勝,虜王離,殺蘇角,焚涉間,消滅秦軍主力,奠定霸王基業。

    與章邯不同,項氏是楚國有名的貴族,代代皆有良將,也就是將軍世家。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羽是項燕的後人,一身本領可以說源於“家傳”。國破山河在,這種世代貴族底蘊非常深厚,項羽也受到了嚴格的教育。

    《項羽本紀》中記載: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這種說法很可能是司馬遷故意醜化項羽所寫的,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怎麼可能江東子弟心悅臣服?

    韓信、英布、龍且,季布,鍾離眛,可都是他的手下之人啊,韓信投劉邦與其說是棄暗投明,倒不如說在項羽門下難有出頭之日,論打仗項羽不輸給韓信。

    不學無術的是人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要不然我們現在也不必上學了,跟著劉邦有模學樣就好了。真實的項羽很可能是,詩書禮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真是天生的霸王。

    閒話少說,時間回到陳涉吳廣起義。

    大澤鄉揭竿而起,項梁、項羽叔侄也要搞事情。

    項梁項羽誅殺會稽郡守殷通,起兵造反,又收編了陳嬰,聚集了六七萬人馬,駐紮在不邳。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項梁戰死,章邯發兵四十萬攻趙,趙國君臣被包圍在鉅鹿。

    時天下莫敢與秦軍爭鋒者,唯獨項羽率兩萬士卒渡河營救趙國。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破釜沉舟,士卒皆曉勇死戰,結果大敗秦軍。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章邯與項羽相持不下,秦二世埋怨章邯畏懼不前有反叛之心,章邯恐懼與項羽和談。

    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窮途末路,無計可施只好投降項羽。

    至此項羽無人可敵,直至韓信出。

    《史記高祖本紀》載: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小結

    章邯未遇項羽時無人可敵,項羽遇韓信時無人可敵。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切莫自大狂枉。

    毛主席感嘆項羽曾做詩,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當為今人所戒啊!

  • 16 # 帝國烽火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歷來將軍在戰場上就是一場角逐,這種角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名將之間的較量也是屢見不鮮,如:戰國時期的龐涓與孫臏之間的較量,楚漢之際韓信與項羽的較量,二戰之中隆美爾與蒙哥馬利的較量,解放戰爭中粟裕與杜垏明的較量以及朝鮮戰爭中彭老總與麥克阿瑟的較量。

    高手過招都是招招致命,在解放戰爭中中原大地上就上演了一番國共雙方的大決戰,一方是以粟裕大將、劉伯承元帥等組成的總前委,一方是以劉峙、杜垏明為首的國民黨徐州剿中司令部。而中共方面粟裕所指揮的華野承擔主要的 作戰力量,國民黨方面戰役指揮基本都是杜垏明負責,所以此戰是可以看成粟裕與杜垏明的較量。

    杜垏明是黃埔的高材生,抗日戰爭期間擔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崑崙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取得了崑崙山大捷。解放戰爭初期,杜垏明在東北將林彪打到了松花江以北,是國民黨內為數不多的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被解放軍俘虜到功德林之後,在所有國軍被俘將領對解放軍入朝作戰進行評估時,只有杜垏明的報告上寫到“以解放軍的鬥士,有可能打贏美國”這樣的結論,雖然結論比較保守,但是也體現了他的見解超越當時的國民黨將領很多。所以說杜垏明絕對可以算的上一名名將。

    淮海戰役爆發後,蔣介石無人可用,不得已將杜垏明從東北緊急調往徐州,而此時徐州戰場已經被粟裕前期謀劃的差不多,整個局勢解放軍佔盡先機,並且已經將黃伯韜包圍。

    杜垏明與粟裕在淮海戰役的第一次較量是解救黃百韜。1948年11月10日杜垏明到達徐州戰場後,立即令邱清泉兵團主力星夜向徐州東南集結,李彌兵團向徐州以東苑山集結,他力主尋求解放軍之一翼實行迂迴包圍,擊破後再將其主力攻擊。粟裕則令華東野戰軍第7、第10、第11縱隊組成阻援兵團,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阻擊徐州國軍東援。到最後國民黨軍隊被華東野戰軍阻於離碾莊12公里處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22日,黃百韜兵團在碾莊地區全部被殲。

    粟裕與杜垏明在淮海戰役的第二次較量是圍殲杜垏明集團。這是粟裕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刻之一,因為當時杜垏明集團有30萬人,而華野調了一部分兵力去殲滅黃維兵團,從兵力對比而言,粟裕已經將部隊用到了極限,而粟裕若是不能準確預計杜垏明的突圍路線,對整個局勢影響非常大,但是這一次博弈粟裕又對了。杜聿明各兵團按計劃向永城方向撤退,而且中途被蔣介石要求“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蚌埠北進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擊,解黃維兵團之圍。”最終杜垏明沒能逃過粟裕佈下的天羅地網,被解放軍俘虜。

    杜垏明作為國民黨的救火隊長,也是國軍中的名將,但是他不敵粟裕大將,不僅僅是因為粟裕將軍有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還因為解放軍背後有千千萬萬的人民支援。

  • 17 # 度度狼gg

    陳明仁的第71軍本來下轄第87師、第88師和第91師共三個主力師,然而在三戰四平死守待援的戰役中,他手裡卻只有第87師是完整的,其它兩個師哪裡去了呢?無它,一個月之前已被林彪在野戰中消滅,若不是杜聿明報警及時,陳明仁早就成為我軍俘虜,恐怕也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這就是東北我軍轉守為攻的1947年“夏季攻勢”(前一年是杜聿明佔據主動),在松花江以北整補之後的東北民主聯軍,終於有力量在是年5月主動出擊,大舉渡江南下,李天佑、劉震、鍾偉等名將赫然其中,而韓先楚也率部配合從南滿殺來。另外一方孫立人、廖耀湘、陳明仁等敵將也傾巣而出,在黑土地上演了巔峰對決,從此以後,東北我軍越戰越勇一發不可收拾。

    林彪發起的夏季攻勢多少有點冒險,因為此時東北蔣軍的總兵力仍然處在微弱優勢,並且控制著各要點和交通線,一旦東野作戰失利,已經解凍的松花江和其它河流,反而會制約各部安全撤回北滿根據地。但為了配合全國戰局,東北民主聯軍義無反顧,5月14日,劉震的第二縱隊以迅猛動作突然包圍懷德城,這是一座位於長春與四平之間的要點。

    懷德守敵為新一軍一個團和一個保安團5000餘人,劉震指揮所屬第4、第6兩個師迅即發起攻擊,同時以第5師配合一縱在南北兩線阻援,5師的師長是誰呢?正是後來的12縱司令員、四野名將丁偉。要說當時的東北蔣軍,無論是心氣還是戰鬥力都還可以的,所以援軍來的非常之快:長春的新一軍和四平的第71軍幾乎同時出動。

    次日下午,敵71軍的先頭部隊第88師已經與我5師阻擊部隊接火,第91師也隨後趕來投入戰鬥,在軍參謀長馮宗毅的統一指揮下,發動瘋狂進攻試圖給懷德解圍。鍾偉率部死戰不退,在一縱一部的支援下牢牢守住了陣地,鍾偉在電話裡對司令員保證:“叫4師、6師放心打,只要5師還有一個人,敵71軍休想越過二十里堡一步”!

    二縱主力於5月16日傍晚發起總攻,至次日凌晨攻克懷德全殲守敵,所有參戰部隊馬不停蹄迅速轉兵南下,直撲正與5師激戰的敵人。在4師與6師左右兩翼的突然夾擊下,毫無準備的第71軍頓時陷入混亂,戰至5月17日下午,蔣軍精銳第71軍的兩個師徹底崩潰,參謀長馮宗毅和第88師師長韓增棟雙雙陣亡。

    此時第71軍中將軍長陳明仁正率領第87師兼程趕來,滿腦袋想的都是如何救出自己的兩個主力師,軍部剛剛到達公主嶺(吉林省轄市)時,陳明仁突然接到了杜聿明的緊急電話,才知道第88和第91師已經不復存在。陳明仁大驚失色,立即命令部隊掉頭撤回四平,其危急情景正如杜聿明後來所述:“陳明仁之免於被圍,真是間不容髮”!

    如果第71軍軍部和87師沒有及時接到戰情通報,一定會落入張網以待的林彪口袋,李天佑和劉震的兩個縱隊完全可以在野戰中全殲之,那陳明仁的下場可就難說了。在此之前,從北面來援的孫立人新一軍兩個師發現情況不妙,也已經立馬縮回長春,鄭洞國和孫立人緊急命令關閉城門全城戒嚴,長春一時人心惶惶。

    林彪並沒有下達攻擊長春的命令,因為時機尚未成熟,此時南滿我軍第三、四縱隊在韓先楚的指揮下,兵臨重鎮梅河口,經過五天四夜的苦戰於5月29日全殲守敵184師,並相繼解放了松花江以西、長春東南的大片地區,使兩個解放區連成一體。更重要的是,被敵人隔絕了一年多的北滿、南滿主力終於會師在四平城下,東北解放戰爭的形勢進入新時期。

    所以無需盲目抬高陳明仁的作戰能力,在四平攻堅戰失利之前,林彪已經給陳明仁結結實實上了一課,在野戰中痛擊第71軍並吃掉其兩個師,迫使陳明仁率殘部逃回四平,在運動戰中他根本不是林彪的對手。當然,東北我軍彼時還沒有掌握大規模攻堅作戰的要領,因此在稍後進攻四平的戰鬥中功虧一匱。

    但是歷時50天的1947年夏季攻勢,我軍仍然斃傷俘敵多達83000餘人,迫使蔣軍在東北完全轉入守勢(孫立人戰後也被杜聿明釦上帽子調離),在戰略上完全取得成功。

  • 18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孟良崮之戰!!!!

    解放軍的粟裕大將,直面國民黨最能打的整編74師,師長就是抗日名將張靈甫。當時解放軍方面的指揮官就是粟裕和陳毅,國民黨方面的就是張靈甫。

    首先來看看一代抗日名將張靈甫的戰績:

    1937年9月參加淞滬會戰。

    1937年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並且受傷。

    1938年9月升任一五三旅旅長,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3月參加南昌會戰。之後升任陸軍第五十一師步兵指揮官。

    1939年9月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

    942年4月,參加浙贛會戰;

    1943年5月,參加鄂西會戰;

    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獲雲麾勳章;

    1944年5月,參加長衡會戰,獲寶鼎勳章;後升任陸軍第七十四軍少將副軍長。

    1946年4月,張靈甫升任陸軍第七十四軍中將軍長,併兼任首都(南京)警備司令。

    看看張靈甫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的功績在整個國民黨軍隊中都是少見的。張靈甫的部隊也是全部的美式裝備,蔣介石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後來國民黨整編把74軍又編為整編第74師。

    當時解放軍的指揮官就是粟裕和陳毅,不過當時陳毅主要的工作還是在政治方面,軍事方面主要還是粟裕指揮的。所以這裡說一下粟裕大將。

    參加過南昌起義,後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

    長征時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第六師師長。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主要指揮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這兩個名將碰到一起的戰爭註定會永遠的載入史冊,那就是孟良崮戰役。

    整個戰役當時國民黨投入的部隊不光是74師還有整編83師19旅57團等等,總人數差不多有45萬人,而解放軍方面是華東野戰軍大約有27萬人。所以從人數規模上來看這場戰爭都是史詩級的。

    而且當時許世友,王必成等名將都是直接上了前線的,解放軍集中十萬人主攻張靈甫的74師三萬人才得以圍困住他,想想張靈甫的戰鬥力。

    當時張靈甫三萬多人被解放軍圍困,蔣介石更是向四十多萬 人下達了死命令救不出張靈甫就的全部軍法從事,但是最後張靈甫還是戰死在了孟良崮。一代抗日名將就這樣倒在了粟裕大將的面前。

  • 19 # 寰宇長劍

    彭德懷PK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名將,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創造下的“蛙跳戰術”和兩棲戰,把日本鬼子在太平洋上打得滿地找牙。二戰結束後,麥克阿瑟擔任美國遠東總司令,之後介入朝鮮戰爭,再度發揮其兩棲登陸戰的特長——面對飲馬日本海的朝鮮人民軍,麥克阿瑟指揮三個美軍師從朝鮮人民軍後方的仁川登陸,先是切斷人民軍後勤補給線,然後與扼守釜山的美韓軍南北夾擊,大破朝鮮人民軍,一舉扭轉了朝鮮戰局。隨後,麥克阿瑟又指揮各路大軍一路跟蹤追殺,直到鴨綠江。這時,他碰上了一個更加兇狠的對手,這個對手不僅粉碎了他企圖統一朝鮮半島的夢想,並且終結了他的軍旅生涯。這個對手就是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農民出身的彭德懷。

    從美軍登陸仁川開始,中國就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全程參加過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戰功卓著的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臨危受命,指揮已經集結在中朝邊境上的30萬大軍以“志願軍”的名義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中國軍隊以隱蔽、突然的動作進入朝鮮,這是麥克阿瑟所始料未及的。結果在第一次戰役中捱了當頭一棒,被志願軍殲滅了1.5萬餘人,被迫暫時停止進攻。

    得知中國軍隊參戰的訊息後,麥克阿瑟並不以為然,他深知中美兩軍的巨大差距。兵力數量雖然相當,但是裝備著萬國牌陸軍輕武器和少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怎麼能是擁有強大地空火力掩護、步兵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的對手?就算中國軍隊在經過國內戰爭的錘鍊驍勇非常,然而經過太平洋戰爭洗禮的美軍又豈是等閒之輩?

    所以,麥克阿瑟雖然吃了一次敗仗,還是沒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稍微調整了部署,緊接著又發動了進攻,叫囂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

    沒想到的是第二次戰役敗的更慘,部署的東西兩路大軍分別在長津湖和三所裡遭遇志願軍伏擊,大敗而歸。東路大軍直接被趕下了日本海,西路大軍丟了平壤退到三八線才停下。裝備精良、功勳卓著的美軍第一騎兵師、海軍陸戰隊第一師這兩支部隊都被打得死裡逃生。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更是在撤退途中因為翻車丟了性命。

    第二次戰役後,麥克阿瑟在美國國內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名義上雖說還是遠東美軍總司令,實權卻已經操在新任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手中。第五次戰役後,麥克阿瑟因為過分鼓吹擴大朝鮮戰爭到中國本土而引起美國朝野憤慨,最終被勒令脫下穿了大半輩子的軍裝。而他的對手彭德懷,繼續將李奇微、克拉克這兩位接替他的美軍名將一個一個打敗。

  • 20 # 彈史遇見你

    一個名將,被更厲害的名將打敗的故事,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

    一位名將只有在打敗另外的名將才能體現他的高超指揮才能,假如都是虐菜,勝之也不武。當然如果是以絕對兵力碾壓,也體現不出這位名將有多厲害,下面我要列出來的是一個名將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故事。

    孫臏與龐涓

    這是一對最經典的名將與名將對決,師兄與師弟對決,最後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故事。

    龐涓:龐涓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的人,出山輔佐魏王,曾經打敗過強大的趙國,並且長期佔領趙國都城邯鄲,並且不斷對周邊鄰國用兵,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可以舉兩個例子:①龐涓執意滅秦,他認為秦國乃虎狼,不滅會後患無窮,這個是很有戰略遠見的;②【少梁大戰】秦獻公佔領魏國河西,魏王命龐涓率領魏武卒揮師西進,收復河西,並攻佔函谷關。這是繼吳起之後,又一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將領,因此功勞,成為魏國的大將軍。所以龐涓絕對是戰國的名將之一。

    本應該是莫逆之交的兄弟,因為龐涓的氣量狹小、嫉賢妒能、致使兄弟反目,兵戈相見,歷史上最精彩的故事也就隨之展開。

    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

    趙國自覺能耐大,欺負弱小的衛國,佔領了衛國的不少土地;

    魏國看不下去,認為趙國你欺負小孩,算什麼本事?便讓龐涓率兵把趙國的都城邯鄲包圍了;

    趙國眼要滅國了,急忙向齊國和楚國求援;

    齊國兵分兩路,去救援趙國,其中一路就是孫臏、田忌這一路;

    田忌是個二桿子,想要硬鋼魏國主力魏武卒;

    孫臏趕緊勸阻,說:“田將軍,萬萬不可,魏軍天下精兵,你這是要兩敗俱傷啊;別人沒救上,把齊國自個也搭上了,這賠本買賣可不能做啊,聽我一計,要這麼這麼的……”

    佯攻魏國堅城平陵,讓龐涓誤認為齊國統帥是個二桿子(差不多);

    然後輕騎直奔魏國兵力空虛的都城大梁,讓龐涓吐血;

    最後結果是,孫臏在桂陵設下埋伏,擒獲了氣急敗壞的龐涓。

    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減灶誘敵的馬陵之戰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

    這次是魏國欺負韓國;

    韓國向齊國求救;

    孫臏又故伎重演,再來了一次圍魏救韓;

    龐涓吃一塹長一智,趕緊回援都城;

    齊軍一路向西,在路上狙擊魏軍,採用不斷做飯減灶之法,迷惑魏軍將領,使他們以為齊軍損失慘重,吃飯的人一天比一天少;

    而孫臏又故伎重演,在馬陵早早埋伏起來,等著龐涓;

    結果魏國很慘,龐涓被亂箭射,自刎死,太子都被腐乳了,魏國霸業也成空。

    龐涓與孫臏的對決結果,直接導致了魏國的衰敗,可以說是龐涓斷送了魏國的霸業,假使龐涓能夠容下孫臏,魏國直接滅了秦國的可能性不小,歷史又將是另一種軌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闆經常請員工吃夜宵燒烤喝酒,但總是隔開幾個員工不叫,你就是其中之一,你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