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討厭蘿蔔的兔子

    方孝孺被誅十族較官方的說法見於《明實錄熹宗實錄卷二十二》,文中對於這一事件是這樣描述的:己亥,詔恤先臣方孝儒遺胤。孝儒在建文朝,以侍讀學士直文淵閣。當靖難師入,以草詔不從,致夷十族。 而如今誅十族流傳如此之廣,恐怕與祝枝山所著《野史》脫不了關係。畢竟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正史》多是對於皇帝豐功偉績的歌頌,或是帶有名族情感的記敘,遠不如《野史》所記生動有趣。

    至於方孝儒是否被誅十族,我們已無從得知。但無論此事是否屬實,由於方孝儒的死,給明朝的文人們帶來的恐懼之感確實無疑的了。

  • 2 # 短閱讀之家

    首先說,這種事情只能發生在明朝,只會發生在明朝朱姓皇帝身上。從朱元璋開始,明朝諸帝對知識分子都是極不信任的,知識分子抄家滅門、被當堂打屁股這種事情在整個明朝一直存在,而朱元璋、朱棣又是最為殘暴的人。當方孝儒這個最有骨氣的“讀書種子”(姚廣孝語)遇到朱棣這個最殘暴的朱皇帝,方孝儒站道統的高度絕不屈服,朱棣理屈詞窮、氣極敗壞之下,便發生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誅十族”的事件。

    方孝孺曾從元末明初大儒宋濂學習,文章、學問為宋濂諸弟子之冠。但他輕文藝,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朱元璋喜其舉止端整,對皇太子說:“此莊士,當老其才。”

    但是,由於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而朱元璋則主張以猛治國,運用嚴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沒有對方孝孺加以重用。但是朱元璋一代梟雄,深知逆取順守的道理,他雖然沒有重用方孝儒,可是卻深深地被方孝儒的學問人品所折服,他是想把方孝儒留給自己的繼任者 ,以寬代嚴,以仁易暴,大明的江山才能長久。

    所以,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朱允炆繼位,立即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講學士,次年,值文淵閣,尊師以禮,帝讀書有疑,即召講解。凡國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成為當朝重臣。這種安排,顯然是朱元璋的遺命。

    只是方孝儒學問雖好,卻不是平亂定叛之才,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毫無作為,最終建文帝下落不明,方孝儒卻沒能逃出南京城。

    朱棣的重要參謀姚廣孝非常瞭解方孝孺,南京破城之前,曾請求朱棣,稱看重氣節的方孝孺不會輕易歸順,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明史·方孝孺列傳》記載: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當場答應,因為他亟需方孝儒這樣的道德名人為其合法性背書,所以對方孝儒非常尊重,並讓方為自己起草自己的登極詔書: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這是《明史》的記載,當時朱棣尚在,所以迴避了“誅十族”的對話,但是事實卻無法迴避:

    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和兩個兒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死了,兩個女兒投秦淮河而死。家人都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他的親戚朋友可都遭了殃。每抓到一個,都帶到方孝孺的面前,讓他看看,再行千刀萬剮,一共殺了七天,873人。方孝孺鎮定自若,不為所動,還忙裡偷閒,做了一首絕命詩。八百多人殺完了,輪到方孝孺了,他被五馬分屍處死後拆散骨骸拋棄。

    方孝儒死後“天下的讀書種子”卻真的絕了!雖然,明朝的科舉還在繼續,每三年還有大批的進士及第,但是並不是所有識字就算是讀書人,既然皇帝不尊重讀書人,既然皇帝只崇信強權暴力不信仁義道德,讀書人只能抱團取暖,——這就是明朝“黨爭”的根源;皇帝既然不尊重讀書,自然也就不識大義,所以倚重宦官,於是“閹黨”專權;讀書人不敢批評皇帝,只能批評皇帝的走狗——“閹黨”,於是朝中不聞正道,只剩下沒有原則,沒是非的一片罵聲。

    表面上看,似乎是大家在相互叫罵,其實心裡罵的都殘暴的朱姓皇帝,結果李自成來了,崇禎擊鼓,竟然無一人上朝;南明歷經四帝,卻內訌不斷,除了一個史可法竟然沒有一個死藝之臣,對比之下南宋滅亡時十萬軍民蹈海殉國,南明無法儲存半壁江山也不足為怪了。

    ——從這一點上看,天下讀書的人種子即使沒絕,也被摧殘的差不多了!

  • 3 # 國家人文歷史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親近的大臣,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朱允炆穿喪服啼哭。朱棣招方孝孺來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嚎啕大哭,聲徹殿宇。朱棣走下殿來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再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國賴長君。”方逼問:“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門的朱棣只好撒潑:“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筆於地,哭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氣急敗壞的朱棣凌遲了方孝孺,並將方的朋友門生也列為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除此之外,發配充軍的無數。

    方孝孺殉難之時,他的朋友景清因為與朱棣有舊,不但活了下來還官復原職,虛與委蛇,等待機會。一天,景清身穿紅衣,暗藏利劍入朝,奮躍而前準備刺殺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知道行刺失敗,遂大罵朱棣,朱棣命衛士敲落景清的牙齒,景清以血口噴龍袍。朱棣命令處死景清,並將景清剝了皮,在腹中裝進茅草,懸掛在長安門示眾。接著朱棣又誅滅景清九族,大肆株連,凡景姓的族人幾乎斬盡殺絕。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莊成了瓦礫遍地、滿目瘡痍的廢墟。這種妄引株連式的殘酷誅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為“瓜蔓抄”。

    “誅十族”、“瓜蔓抄”的具體執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錦衣衛和其下重新開張的詔獄。其中十族指的是,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兒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媽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門生之門生。

  • 4 # 歷史凌煙閣唐儉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人。小的時候就很聰明,長大後,跟從宋濂學習,常以實現天下太平為己任。惠帝即位後,找方孝孺為翰林侍講,國家重大的政事常向他諮詢。惠帝喜好讀書,每當有疑問時,便召方孝孺講解。在朝廷上讓群臣議論事情時,也常會讓方孝孺在殿上就批示作答,方孝孺對惠帝也是赤膽忠心,全力扶持。當時在編寫的《太祖實錄》,《類要》等書,總裁都是方孝孺。“靖難之役”發起後,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也都是方孝孺擬定的。燕王取得“靖康之役”的勝利後,眾多惠帝朝的大臣紛紛向燕王投降,唯獨方孝孺拒不投降,燕王召他前去,他不理不睬;一班舊朝大臣將他拖去見燕王,他身著喪服,當庭哭號,燕王讓方孝孺的學生勸說他,他則對他的學生厲聲斥道:“你們跟了我這麼多年,難道分不清是非嗎?”燕王便將方孝孺關進監獄,派人繼續勸說他。燕王舉行登基典禮,登基前按照舊例要有人寫勸進表,眾大臣都說:“此事非方孝孺莫屬。於是燕王再一次召方孝孺出獄。誰知方孝孺仍是當眾哭號。燕王一直很受感動,從殿上走下來,用手撫著他的背說:“先生不要痛苦,我只是想效仿周公輔佐成王罷了。”方孝孺反問:“成王在哪裡?”燕王說:“他自焚了。”方孝孺又問:“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燕王道:“國家應依靠年長的君主。”方孝孺逼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燕王道:“這是我的家事!”一邊說,一邊示意左右,將筆札等塞給方孝孺,並說:“草詔天下,非先生莫屬!”方孝孺接筆在手,馬上寫下“燕賊篡位”四個字,並叫罵到:“不過是個死,詔書我是絕不會寫的!”燕王終於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威脅到:“你死,你難道就不顧你的九族親戚了嗎?”方孝孺回答道:“就是十族又能怎麼樣?!”燕王大怒,說道:“我就要滅你十族!”盛怒的燕王果真來了個“誅十族”,把方孝孺的朋友學生也算做一族,派人大肆搜捕他的“十族”人員,押解到京城。每抓住一個就押給方孝孺看一下,方孝孺始終不為所動。成祖下令在午門內誅殺方孝孺及其十族,方孝孺被磔死,受此案株連的人很多,據最後統計,被磔殺於市的人就達八百七十三人,流放邊疆充軍的更是數不勝數。

  • 5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滅十族本身就是謠言:《方何宗譜》卷首記載:

    方孝孺

    位列翰林侍講。父親遭殺後,幼子聖公由

    浙江台州

    遷往

    安徽歙縣

    ,生四子,長子通公後遷至安徽

    廬江

    ,改姓何。何瑚,方氏七世孫,輔公次子,字希賜,號新溪,

    歲貢生

    。大明河南

    彰德府

    臨漳縣

    知縣,擢升河南道監察御史,兼廣西道監察御史、

    巡按御史

    ,誥授

    中憲大夫

    。配鄧氏,誥封恭人。繼配丁氏,誥封恭人。公生平實績載江南通志、安徽省志、廬州府志、

    廬江

    縣誌。鄉里嘉之,崇祀鄉賢祠。大明嘉靖三十三年誥封

    臨漳縣

    知縣何瑚父母之聖旨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士以才能列官朝廷,國家恩典施及其親者,所以勸忠也。爾何輔,乃河南

    彰德府

    臨漳縣

    知縣何瑚之父,|樹心旁+享|德履善,篤於義方,訓子有成,居官稱職。揆其所自,恩典宜頒。茲特贈為文林郎、河南

    彰德府

    臨漳縣

    臨漳縣

    知縣何瑚之母,善著閨門,訓成令子,溯惟所自,卹典宜加。茲特贈為孺人,命服之華,永光泉壤。敕命嘉靖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之寶光緒十五年賜何乘鰲曾祖父母之聖旨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宣暢國威,統三軍而奏績,採甄世德,溯四世以推恩。積慶有源,流光自遠。爾何大猷,乃武童投效

    淮軍

    ,存保記名,遇缺題奏,簡放提督,現任兩江督標差委何乘鰲之曾祖父。醇心抱質,善氣儲祥,丕建乃家,允肇|字像虧|裘於奕葉,克昌厥後,誕膺節鉞於高門,爰齎徽章,俾揚令聞。茲以覃恩,贈爾為

    振威將軍

    ,賜之誥命於戲,簪纓

    赫奕

    ,式隆一品之殊榮,綸誥輝煌,用慰九原之夙志,祗承寵命,長播徽音。制曰:德門積善,衍餘慶於後人,幕府策勳,賜殊恩於先世。家聲克大,閫範攸彰。爾金氏,乃武童投效

    淮軍

    ,存保記名,遇缺題奏,簡放提督,現任兩江督標差委何乘鰲之曾祖母。佩服女箴,嫻明姆道,惠風肄好,留懿訓於閨中。今緒三傳,毓奇才於閫外。爰辦茂典,俾闡徽音。茲以覃恩,贈爾為一品夫人於戲。渙汗誕敷,用播深遐之澤,湛恩遍|三點水+麗|,益揚賢淑之名,顯命丕承,恩光允齎。敕命光緒十五年二月十七日之寶何隱南,方氏十世孫,汝恆公次子,諱夢豹,字隱南,大明祠部省祭郎。出任江浦,敕封登仕郎。何燕翼,方氏後人,科舉進士。少而敏慧,克紹書香,腹簡萬卷,走筆千行。何家驥,方氏十七世孫,字伯稱,號力庵,邑庠生。敕封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敕贈奉政大夫。生於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三月二十日寅時,公卒於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月二十五日亥時。配高全信女,敕封孺人,敕贈宜人。何家駒,方氏十七世孫,字仲千,號春谷,一號昂裡,稟貢生。嘉慶戊寅科順天鄉試舉人,朝考宗室教習,道光癸巳科貢士,賜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以知縣用。部選山東博山縣知縣,調補章邱、蓬萊等縣知縣,升授東昌府同知,署理東昌府知府,欽加道銜,賞戴花翎。道光丁酉庚子科山東鄉試同考官,壬子科山東鄉試內監試。誥授中憲大夫,誥贈資政大夫。生於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正月二十日午時,配夏氏國學生甲佩公女。何維翰,方氏十八世孫,家駒公長子,派名乘翰,字瀛望,號萊峰,貢生。工部都水司主事。部選湖北歸州知州,升授宜昌府同知,誥授奉政大夫。生於嘉慶十三年戊辰八月十四日子時,公卒於咸豐四年甲寅九月十五日丑時。配王氏國學生德新公女,誥封宜人。何維階,方氏十八世孫,家駒公三子,派名乘階,字庚堯,號芝田,國學生。河南候補州吏目,特授南陽府鄧州吏目,敕授登侍郎,誥贈奉政大夫。生於嘉慶十八年癸酉二月初一日午時,公卒於同治六年丁卯六月初二日戌時。配陳氏國學生化鵬公次女,敕封孺人,誥封宜人。何維城,方氏十八世孫,家駒公四子,派名乘城,字誠意,號哲甫,國學生。直隸大名府庫廳,欽加知州銜,誥授奉直大夫。生於嘉慶二十三年戊寅十月十八日子時,公卒於光緒十一年乙酉正月二十五日卯時。配沈氏國學生|檀-木字旁|聰公女,繼配浙江錢塘縣諸氏。何維|方方+土|,方氏十八世孫,家駒公五子,派名乘|方方+土|,字子厚,後少谷,貢生。山東候補知縣,歷任臨朐、長山、福山、濟陽、|鐸-金+山|縣、滕縣等縣知縣、同知銜。軍功賞戴藍翎,升用同知,直隸州知州,欽加運同銜,賞換花翎,加六級。誥授資政大夫。生於道光九年己丑十月二十日甲時,公卒於光緒十六年庚寅七月二十日巳時。配江蘇泰州宮氏,繼配江蘇如皋縣陸氏。何乘鰲,方氏十九世孫,大清兩江督標差委,存保記名,遇缺題奏,簡放提督。且甚哉,譜之難修也!前人之述已盡矣!我族遷廬以來,自康熙至同治二百餘年,譜僅四續,其間代有聞人,後先繼起。凡某為某之祖,某為某人之孫,理斯譜者,不知幾經訪查,幾費勤勞,乃使支分、派別、世系昭然。世世相傳,遵循弗失,前人之功不甚偉哉!然歷觀厥序,云云類多,代遠年湮,人丁星散,無從查考,恐不免有舛訛遺漏等語。由此觀之,則家譜之修,不可不勤也審矣!是以我等於光緒己亥冬長至日,大家詣祠祭祖。瞻拜之餘,不覺談及譜事,眾皆同聲相應,曰:“家譜宜修也!”一時歡心鼓舞,不約而同比書議字,立定章程,較前人所派丁糧規模,更寬一局,其費甚覺有餘。次年春,各房復行到祠,重議籌費、投稿、請譜師開局等情,眾曰:“此非易事也!必須俟稿清費齊,然後開工用力少,成功自速。慎勿輕舉妄動,以致半途而廢。秋以為期,可耳!”詎料人心不齊,各執己見,竟悖前議而倉猝行之,以故大事參差,難於告竣,所以遲至今歲。七月間,覆被洪水將所重新整理譜,盡行淹壞。理當重刷,方為盡善。奈年荒歲歉,用費無處增加。不得已,勉將所淹之譜,敬心整治。翻曬之,拂拭之,雖屬稍有可觀,然細衡之,總不免有泥痕斑點跡。恐後之披斯譜者,賢者見之或為原諒,愚者視之難免怨言。每於譜堂,相向而歡,曰:“前人之難,有功可述;後人之難,無善可稱。我輩所為,誠是也!”茲當家乘告成之日,聊登數語,同明我輩愆尤。雖無一功,尚冀先人默佑。是為序。光緒辛丑,大呂月之吉,十八世裔乘勢敬撰。《方何宗譜·五續宗譜序》十族都被滅了這還有後人?鄭曉在《文學博士方先生傳》中記載此事說:"置左右授筆札,又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儒大批數字云云,投筆於地,又大哭。且罵且哭曰:"死即死,詔不可草。"文皇大怒,命磔諸市。孝儒慨然就戮,為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時年四十六。復詔收其妻鄭(氏),鄭先已經死,宗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鄭曉在這裡並沒有提到明成祖誅方孝孺十族。談遷在記惠宗建文四年事中提到誅方孝儒事雲:"促草詔,孝儒擲筆哭罵不已。上曰:"吾能赤人九族。"對曰:"即死安能加族我乎!行見後之叛俑今日也。"下獄,逮其宗戚相踵示之,哭罵如故。上怒,命抉其吻,剔其舌,孝孺猶噀血犯御座,磔之。" 朱彝尊對此事亦不以為然,在《遜志齋文鈔序》中說:"公既死,朝廷嚴文字之禁,而鄭氏所輯,凡四、五冊,餘皆叔豐補完之,公之文卒賴以傳。然則諸君子或為公友,或在公之門,當日鹹不及難,吾是以知門人故友為十族之說,亦傳之者過也。" 朱彝尊認為,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之說,乃士人傳說之過,有所誇張。清代史學家夏燮對此事曾加考異,說:"當日或加三為四,或加九為十,傳聞異詞不足辨。" 對誅十族之說亦言不足為信。引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言廖鏞亦被"詔磔於市",《明史》卷一百四十一《方孝孺傳》則雲"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二者對此的敘述相矛盾。相比較而言,《明史》所言更為可信,可見確如朱彝尊所說,朱棣並沒有收盡方孝孺十族而誅之。不過,針對廖鏞與廖銘兄弟,張朝瑞在《翰林院文學博士方孝孺》中有不同的說法:"籍九族。文皇怒不已,必誅十族,乃以門人廖鏞等為一族,誅之。" 似乎廖鏞與方孝孺同時被誅,而又在《都督廖鏞》中敘此事始末雲:"靖難後,文皇以廖侯兩子鏞與銘嘗受學方孝孺,令召之。孝儒怒曰:"汝讀幾年書,還不識個"是"字!"兩子覆命,文皇大怒,令收孝儒,刑之聚寶門外,凡七日,罵聲不絕。廖兩子拾遺骸,葬聚寶門外山上。甫畢而廖氏亦見收,兩子逃去。永樂元年四月,錦衣衛鎮撫司奏獲鏞、銘,送刑部,論死。鏞弟鉞及從父淮安指揮僉事升俱謫戍邊,鏞母東甌王長女也,並銘女送浣衣局。" 這裡說廖氏兄弟是先收葬方孝孺遺骸,而後被錦衣衛所逮後處死的。在《翰林院文學博士方孝孺》中還提到"當時孝孺所與遊,有魏澤、王稌",並附有魏澤、王稌二人小傳。魏澤之小傳雲:"字彥恩,溧水人,有學行。洪武中累官至刑部尚書,後謫寧海典史,時方逮捕孝孺族黨,澤悉力周旋,藏其幼子,以故方氏有遺育。謝文肅公詩所謂"孫枝一葉是君恩"也。後澤過孝孺故居,為詩悼之曰:"筍輿衝雨過侯城,撫景令人感慨生。黃鳥向人空百囀,清猿墮淚只三聲。山中自可全高節,天下難居是盛名。卻憶令威千載後,重歸華表不勝情。"聞者無不歸澤之義矣。"魏澤藏方孝孺幼子事,後人有辯誣,實無其事 。王稌之小傳雲:"王稌字叔豐,禕之孫,紳之子。積學能文,有祖父風,受業方孝孺,孝孺甚器重之。孝孺之及於難也,稌周旋其間,又與孝孺表侄鄭殉至聚寶門外求負其遺骸歸葬,不可得,坐逮繫獄。文皇念禕忠,特宥之,方欲向用,而稌以疾辭還金華,讀書青巖山下,將終身焉。棕與童景庸書,言痛念遜志名跡日就湮沒,欲執事與同志商榷,搜輯其學行幽潛生卒始末為行狀以傳,凡有愛慕之心者自能默識謹藏,或可待時發揚於萬一,稌遂輯方氏遺文為《侯城集》以傳,人鹹義之。"即真如《忠節錄》所云,廖鏞與廖銘兄弟確實被誅,如魏澤、王稌等人亦確實沒有被誅,所以說方孝孺被誅十族之論是不完全準確的,確實有他人誇大的成分,使得這次事件在以訛傳訛中被放大。有關方孝孺後代情況的記載《明史·卷141:列傳第29·方孝孺傳》: 孝孺絕無後,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復。意指方孝孺沒有後人,只是其叔父方克家有個兒子叫方孝復。那麼實際上情況又是如何? 1、《上胤海著姓望族》《南匯縣方孝孺後裔方德宗家族(餘氏家族)》記載: 據《松江府志》載,明初建文朝忠臣方孝孺遇胤難時,其幼子德宗被浙江海寧丞魏澤匿藏之。託餘學夔攜避松郡華亭俞允所。俞允者,方孝孺門人也。德宗遂冒俞姓,後欲入贅為婿,又改姓餘。子姓繁衍,至萬曆17年(1609)己酉督學楊廷筠令複本姓,建‘正學書院’雲胤雲。及考明史,方孝孺傳有異,又朱國楨《遜國名人傳》載始末頗晰,未知孰是。餘環,為方孝孺7世孫。其先避亂隱居松郡泖上。餘環復遷南匯縣十九保大鳧涇南村。餘採(環子,方孝孺8世孫),字元亮,號竹癯。餘採剛毅不能容人,有志操,不妄取。嘗與婺源士子同舟,後該士子卒,餘採出資含殮還其喪。晚歲以明經教授江右、閩粵,多所造就。餘採子道南、道東,皆方孝孺9世孫,複方姓入學,重刻《遜志齋集》行世。 2、張群胤發表在《尋根》雜胤志2002年第6期之《方孝孺後人之謎》一文記述: 據六先生講,方孝孺共有四子,二子殉胤難,一子流落江陰,一子避禍至松江(今上胤海市松江縣),現家中有家譜可為佐證。方孝孺十族全誅時,幼子方朗被義士冒著生命危險悄悄送到江陰的外公家撫養,後依外公家姓“陸”,方朗長大得知自己身世,乃將“陸”改為“六”,以示不忘方姓,延續至今。寧海方氏這一支,據崇禎十四年(16胤41年)夏盧演的記述及《松江府志》等記載,是為當年謫貶在寧海任職的刑部尚書魏澤所救。……據寧海方孝孺第22世孫方功勝講,如今浙江寧海尚有方氏後人四房三代300多人。據《遜志齋集》外記、《江陰六氏宗譜》等載,當年魏澤冒死救出的應為兩個孩子,一為三子德宗,一為四子朗,方朗當時4歲。德宗被送到松江避難,方朗則被一個叫袁柳莊的人藏於箱子裡,輾轉送到江陰方朗的外婆陸氏家收養,以缺方字末筆之“六”為姓。安徽省廬江縣何姓一支,有近2萬人,是方氏後人中人數最多的一支。當年方孝孺被殺之際,方氏遺孤方中憲在忠僕方良的護侍下逃亡,以父名(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中的“才”字為姓,以“隱士”為名,逃至湖北茉花村漁崗臺娶妻生子。永樂二胤十胤一胤年(1423年),因為有人告密,官兵又追殺而至,只有才隱士及其長子得以逃脫,後遷到河北永平府昌黎縣河泥莊,即現在的河北省昌黎縣沙井鎮才莊。據介紹,方氏後人除方、六、何、才四姓外,還有餘、亢等姓氏…… 目前生活在美國、加拿大、朝胤鮮、中國臺胤灣等國胤家和地區的方氏後人,就有數萬之眾。這些資料證明,方孝孺的四個兒子中,就有兩個逃脫了死刑,並得以繁衍後代。3、鄭大中在《誅滅十族後裔何有——上饒方孝孺後裔談家世》一文中記述: 在上饒,信洲區沙溪鎮英塘村、上饒縣篁固鎮路邊方村和鄭方鄉樟塢村的方氏人,弋陽縣方氏人家,就是方孝孺的後裔。沙溪方氏宗祠至今供奉著方孝孺的像,方氏宗譜明確記載了方孝儒是方氏子孫引以為榮的先祖。據英塘村今年60歲的方表孝說,隱初公就是私塾先生用自己的兒子頂替方孝孺偏房的一個小兒子。……隱初公娶陳氏生三子,長子方正錄居宋宅村,次子方正賜居路邊方村,三子方正誼居樟塢村。方正錄的長孫後又遷居英塘村,並鑿泉井兩口,建宗祠一座、宗廟兩座。每年,這三地方氏後人都來英塘進行祭祖活動,祭奠方孝孺和方隱初。直到萬曆年間,神宗皇帝為方孝孺“平胤反”時,方孝孺的後代才得以恢復方姓,重見天日。方誌敏、方誌純都是方孝孺的後裔。4、安徽何競芬為方孝孺第25代孫 據安慶何競芬女士說,祖輩相傳,方孝孺遇胤害時有一子一女脫險,得何姓漁夫相救,遂改何姓。何競芬即何氏後人,算來應是方孝孺的第25代孫(宏字輩)。其父何世英解胤放前長期在安慶地區任教,還辦過職業學校,頗有人望;恢復方姓的叔叔方世雄於1926年在南京募捐籌建了方孝孺祠堂、方亭、方墓和碧血亭,惜均毀於日本侵華的兵燹。 ——據安徽原省政協委胤員、何競芬之女李姍回憶摘編《方孝孺後裔在安慶》,《江淮文史》,2005年第1期方孝孺作為“歷胤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卻竟然又有如此多的方氏後人,而且當時死裡逃生的方氏子孫與今天方氏後人的數量對比,和當時人口(不足1億)與現今中國人口(10餘億)對比太過離譜——前者是以個比十萬,後者是千萬比10億,相差了3個數量級。固然可以懷疑大部分自稱為方孝孺後代的人的真胤實祖先,但他們卻是言之鑿鑿,都以宗譜等為證。明成祖對方孝孺誅十族,竟“誅出”如此多的方家後代(方家如此強大的繁衍能力),大概是成祖怎麼也想不到的《方正學年譜》和《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關於方孝孺批字內容的矛盾 《方正學年譜》載孝孺所書之字為“建文五年,永樂篡位”。《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載為“燕賊篡位”。《年譜》既用建文年號,又用永樂年號,即是矛盾。朱棣尚未登基,何來年號。 ——張樹旺《方孝孺殉難原因考》,台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方孝孺不可能會使用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上一例是《年譜》較為可信,此例為《年譜》不可信。

  • 6 # 秉燭讀春秋

    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並誅十族,這事在歷史上有爭論,有的學者認為,這本是子虛烏有的事。究其原因,為什麼人們更相信朱棣做出了這事呢。還不是他嗜殺成性嗎,和他老爸朱元璋一樣,平時口碑不好造成的。凡事有因必有果,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的始末是這樣的。

    靖難之役,朱棣憑著自己的能力和軍師姚廣孝的計謀,成功奪得了侄子朱允文的江山社稷了。攻進南京城,大火燒了數天,侄子朱允文,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憑空消失了。

    朱棣繼皇帝位,首先得昭令天下,需要找一文人,但這個人,要有一定的號召力。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這個文人首領,表示了臣服,那麼天下就太平無事了,朱棣繼位也就合理合法了。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軍師姚廣孝曾言,南京城破時,千萬不要殺了方孝孺,殺了他,就絕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了,殺了他,也就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了。燕王你可要千萬切記啊!

    朱棣當然知道,方孝孺就是讀書人的榜樣,有他出面寫“告天下詔書”是最好的人選。

    朱棣奪得了朱允文的天下,滿朝文武有半數以上的官員,不願臣服和輔佐他。也從側面說明了朱棣篡奪侄子江山得來不明不白。方孝孺更是表現的寧死不屈,誓死不給朱棣寫繼位詔書。為了表示憤怒,方孝孺憤然寫下了,“燕賊篡位”,並破口大罵,奪侄子江山,背叛先祖遺願,何異於禽獸!朱棣強忍怒氣,說,我只是效仿周公輔佐成王而已。方孝孺大聲質問道:成王何在?成王都不在了,哪來的周公?朱棣啞口無言,弱弱的說:這是我們朱家的家事,你就別管那麼多了,只要你寫了繼位詔書,高官厚祿不會虧待你的。

    方孝孺昂著頭,堅定的說,你就死了讓我寫詔書的心吧,大明文人的脊樑從來不曾垮掉。朱棣見他軟硬不吃,氣急敗壞的說,你就不怕我殺了你嗎?來人,把方孝孺的三族給我殺了,讓他親眼看著,他的至親在他面前一個個的死去。

    方孝孺心在淌血,但眼裡充滿了憤怒和仇恨。

    朱棣冷冷的問,寫還是不寫?難道還要我誅你九族才寫嗎?方孝孺牙關緊咬,一聲不吭,朱棣以為他有回心轉意之念。假惺惺的走到近前,哪知方孝孺狠狠萃了朱棣一口,恨恨的說道,誅十族又何妨!

    朱棣惱羞成怒,狂叫道,給我誅十族。乖乖,劊子手蒙了,只聽說過九族,這十族從哪說起呢?

    還是手下的大臣有辦法,把方孝孺的學生和好朋友,湊在一起,勉強成為第十族,於是血流成河

    。殺了一天一夜,只殺的天昏地暗。最後朱棣把方孝孺凌遲處死。

  • 7 # 扣毛

    方孝孺自找的

    方孝孺是明朝的典型文官,但朱棣不是明朝的典型皇帝

    明朝的文官以頂撞皇帝為榮,以受廷杖為傲,明朝的大多數皇帝,事實上過得是比較鬱悶的。你肯人家乾隆,六下江南,留下無數小吃和佳話,而正德就去了一回還是輕裝簡從偷著去的,結果沒被文官給噴死,什麼昏君啥的大帽子使勁往上扣。嘉靖想給自己爹上個封號,滿朝大臣拼著屁股打爛都要阻止。

    所以明朝的典型文官就是犟。方孝孺作為一個典型就是這樣。

    明朝皇帝大部分對文官都沒什麼好辦法,不過有兩個意外,朱元璋和朱棣,朱棣時期,內閣制度尚未起來,加上朱棣是戰火裡一路披靳斬棘闖過來的,根本不跟你BB那麼多。老子是皇帝,一個方孝孺頂撞皇帝不可怕,怕的是其他讀書人有樣學樣,把頂撞皇帝當一種時尚,那這皇帝還做不做了?

    朱棣是很欣賞方孝孺的,最開始並不想殺他,所以才打算給他個臺階,說了句:“你不怕朕誅你九族嗎?”真要鐵了心殺他像朱元璋那種那裡還會詢問你的意見,你越怕朱元璋越開心。朱棣這麼問表示自己已經是要發火了,你方孝孺就好歹給皇帝個面子,別說話了就行了,可方孝孺好死不死還是要頂撞:“縱誅十族又何妨。”這下問題就很尷尬了,以往最高罪名就是誅九族,按照常理推測是不可能誅十族的,所以方孝孺自認為給朱棣出了一個難題,在一個問題無解的情況下,一般人就不理會問題了,可是,朱棣不是一般人。氣頭上被人懟,普通人都要殺人,何況暴脾氣皇帝,你說朕誅不了你十族嘛,那我就誅十族給你看。

    於是方孝孺的學生當作第十族,為啥,因為之前優待方孝孺就是害怕寒了這些讀書人的心,現在方孝孺都殺了,那心反正已經寒了,索性就把身子也寒了吧!

  • 8 # 程老師侃史

    青年學者團—程世利,季我努學社青年學者

    南京市雨花臺區雨花石景區內小山丘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墓葬,墓裡葬著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思想家方孝孺,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師,但卻不幸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在封建社會因謀反等重大罪行時才會誅九族,九族即親屬。一般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兒之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此刑法己極為殘酷,為何方孝孺遭受十族?

    建文元年明朝統治者內部發生爭取權利之戰,燕王朱棣揮師南下發動靖難之役,並最終戰勝建文帝奪取了最高統治權,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正式稱帝。方孝孺遭受此難原因主要一下幾點,建文帝即位後,著手削藩,方孝孺曾積極參與其事;朱棣起兵後,明王朝討伐的詔書、檄文都由方孝孺執筆;方孝孺長期擔任建文帝的教師,充當師傅和朋友的角色,在燕王起兵前後出謀劃策。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建議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躡其後,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燕兵至江北,方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江上,勝負未可知也。”

    燕王稱帝后鑑於方孝孺的影響,“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命方孝孺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拒絕為燕王服務,惹怒燕王,最終創造性的下令誅十族,出去九族外牽連其親友學生計870餘人遇害。方孝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被誅十族的人。

  • 9 # 國史記聞

    方孝孺墓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在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南下之時,僧道衍(即姚廣孝)曾經勸誡他:“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答應了僧道衍,但最終他不但殺了方孝孺,還製造了歷史上唯一的一場“誅十族”的大屠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誅十族”到底是真是假呢?

    被殺始末

    方孝孺畫像

    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方孝孺被殺的原因倒是比較一致——祝枝山在《野記》中說朱棣政變成功之後問姚廣孝誰可以起草詔書,姚廣孝推薦了方孝孺,但是方孝孺不僅嚴詞拒絕還披麻戴孝地大哭,不僅大哭,還大罵朱棣,並說:“不過夷我九族耳!”朱棣卻把方孝孺的朋友也算進去,最終殺了他十族。

    各種版本

    明成祖朱棣

    但是,方孝孺到底是怎麼死的,“十族”中又有多少人被害,卻有很多版本。比如,《明史紀事本末》說“磔之(方孝孺)聚寶門外”,意思是方孝孺死於凌遲,受株連而死的共有873人。《明史·方孝孺傳》也是說他死於凌遲,遇難者共847人,但沒有說“誅十族”的事。還有其他版本則說方孝孺被腰斬(或者車裂)之後還在地上寫下了十二個半“篡”字。

    疑點叢生

    方孝孺紀念碑

    方孝孺被誅十族之事歷來受到學者們的質疑,因為此案疑點太多:

    誅十族之事最早見於祝枝山《野記》,這本書本來可信度就很低。並且,朱棣在公元1402年稱帝,但祝枝山在公元1461年才出生。其他記載誅十族的成書時間更晚,如《寧海縣誌·方孝孺傳》成書於明崇禎年間、《明史紀事本末》大概成書於清朝康熙年間。而《方何宗譜》記載,方孝孺的幼子並未被殺,他的後人改姓何,方孝孺的七世孫還受到嘉靖皇帝的冊封。

    可見,方孝孺被誅十族之事未必是真。另外,說此事完全是清朝抹黑也站不住腳,畢竟首次記載此事的是明代的祝枝山,但清朝對此大肆渲染倒有可能是真的。但如果方孝孺真的因為“氣節”而被誅十族,萬古流芳的他,是不是愧對另外八百多冤魂?

  • 10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方孝孺因不肯投降朱棣被誅十族

    朱元璋死後為了讓自己的孫子能夠坐穩皇位,他給建文帝留下了一些能臣,當然主要是文臣,武將都被他殺光了,這些文臣中朱元璋最為看重的是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十分機敏,聰明好學,成年之後師從明初大文學家宋濂,成了宋濂的得意門生。雖然殺了方孝孺的父親,但是朱元璋對於方孝孺依然寄予厚望,他時常對太子朱標說:“你以後一定要重用此人。”在太子去世之後,朱元璋對皇太孫朱允炆說:“我給你留下了一個人才,他將來一定會忠於你,必定會輔佐你將國家治理好。”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重用他,到了朱允炆繼位之後,立即任命他為翰林侍講,之後又將其升為侍講學士,國家大事都會向其諮詢。

    在靖難之役爆發之後,方孝孺輔佐建文帝平亂,並親自草擬了檄文,言辭犀利,讓燕王朱棣坐立難安。而且方孝孺還多次參與重大的軍事決策,深知燕王奸詐的方孝孺多次建議建文帝拒絕燕王的求和請求,而且還設計利用燕王世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之間的矛盾,企圖分化他們兄弟倆,當然最終沒有奏效。不管如何,方孝孺為了平定燕王貢獻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當朱棣的大軍攻破南京城時,建文帝不知所蹤,方孝孺被俘。當時朱棣的軍師道衍和尚建議朱棣一定不能殺害方孝孺,因為方孝孺在讀書人中的地位太高了,一旦誅殺他恐怕會失去天下讀書人的心。

    因為方孝孺在天下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相當高,所以得位不正的朱棣希望方孝孺能夠為他草擬即位詔書,為此朱棣親自召見方孝孺。但是方孝孺根本不領情,而且當面指責朱棣篡位。

    朱棣無言以對,他知道無論如何他是辯論不過眼前的這個人的,無奈之下只得以武力相逼,但是這正是方孝孺所求的,方孝孺說:“就算你滅我九族又如何?我是不會給你起草詔書的。”

    朱棣惱羞成怒,他將道衍的忠告拋諸腦後,他不僅要殺了方孝孺,要滅他九族,而且這還不夠,因為方孝孺並不畏懼“誅九族”,所以朱棣決定誅殺方孝孺的“十族”,可是我們都知道“九族”,從來沒有聽說過“十族”,這個時候朱棣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將方孝孺的師生和朋友作為一族和其他九族合併,並稱十族,因此,受方孝孺牽連被殺的人數眾多,方孝孺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

    方孝孺一生忠於建文帝,努力為建文帝出謀劃策,但是他終究不是張良劉伯溫,沒有能夠為建文帝平定叛亂,但是他面對篡位成功的朱棣的威逼利誘選擇不妥協,為建文帝盡忠,可敬可佩。

  • 11 # 手機使用者53123493851

    首先,該問題具有誘導性,誘導人民往為什麼去?其實方孝孺還是有後代存世的,還有學生為其收屍的等,一系列汙衊的太祖和成祖的傳聞,大約是在明末徐有貞?寫的小說什麼的。。。如果是正史記載的話,那麼這部史的客觀性可能比較差的。。。

  • 12 # 懷疑探索者

    方孝孺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文時期的知名文臣,也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

    方孝孺一生都恪守儒家傳統的綱常倫理,為建文帝朱允文賣命。朱允文為了加強封建集權,在方孝孺和其他一批文人的鼓動下,開始削蕃運動。燕王朱棣,是朱允文的叔叔,他在朱元璋創業時期,就跟著父親南征北戰,是有軍事才幹的血性藩王。朱允文執意削蕃,又無妥善安置的對策,逼死了一些藩王,引起天下震動。

    朱棣自知侄子皇帝遲早要對自己下手,於是在姚廣孝等謀士的指導下,以“清君側”為名義,起兵反抗,與各路來清剿的朝廷大軍進行了殘酷的拉鋸戰。當時局勢有利於朱允文一方,朱棣雖然能征善戰,畢竟是造反,師出無名,而朱允文是皇帝,他代表了朝廷,可以名正言順的從各地源源不斷的調兵。但是朱允文這個人有很多弱點,比如有婦人之仁,以至於多次可以擒殺朱棣,最後都讓他安然脫身。朱棣突然出動了奇兵,急襲長江,最終打進了朱允文所在的京城。所謂“打蛇要打七寸”,朱棣這著棋,確實走得出人意料,堪稱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於是,朱允文在一場宮廷大火之中失蹤了,沒有找到屍首。朱棣宣佈朱允文已經死了,就打算自己即位做新君,得償所願。

    而作為朱允文舊班人馬的方孝孺,由於姚廣孝的力薦,被朱棣禮遇,希望方孝如可以轉投燕王,為新朝廷效命。燕王朱棣還親自給方孝孺紙筆,請他書寫燕王的即位詔書。但是,方孝如拒不從命,對朱棣破口大罵,怒斥其為“奸臣逆賊”!其實,朱元璋的兒子和朱元璋的孫子爭奪皇位,他們誰做這個位子,對天下老百姓來說,並沒有兩樣。就是朱元璋的皇位,也不是繼承的,也是爭奪來的。方孝孺主要是處於維護封建倫理綱常制度,與朱棣死抗。

    方孝孺慷慨赴死,感激他的僅僅是朱允文的孝子賢孫,而朱棣卻成為了一代有作為的明君。明朝有15個皇帝,堪稱傑出的皇帝明主,不過二三人而已,其中就有明成祖朱棣。

  • 13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一朝君子一朝臣,各為其主,死而無憾,方孝孺不愧為一代忠臣,寧死也不為二主,可圈可點,而朱棣就顯得有點不能容人之君,而況殺無辜,株連九族不說,還殺十族,能不讓呈病呼?所以說,朱棣的濫殺是一次血雨腥風的清洗,也為他的統治而奠定了基礎。

  • 14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大位初定,他卻急著削藩,不意軍事力量最強的燕王朱棣,打著遵祖訓、誅奸臣、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

    朱棣率師南下,軍師道衍臨行囑託,一定要保住城破之日必不肯降的方孝孺。

    道衍和尚說,莫看方孝孺只有四十多歲,如果殺了他,“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明史·方孝孺傳》)。他期待朱棣能夠萬萬不可殺了他,應該想方設法收服他,作為收攬人心的經典案例。

    案例,因為朱棣無理的造反成功,而即將變為現實。然而,建文四年(1402)六月,當燕軍攻破金陵,建文自焚宮中,眾臣紛紛歸降時,方孝孺披麻戴孝,被押解到朱棣的面前。

    朱棣恭請方先生能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輔佐自己,當然也歷數建文帝的諸多不是,也彰顯自己的為天下正義。

    方孝孺問:“成王安在?”

    朱棣回答:已經自焚!

    朱棣答的是建文帝。而方孝孺繼續發問,為何不立建文之子、建文之弟。朱棣回答說,建文已死,國家已亂,要立長君。但是,方孝孺就是不想這位建文之叔搶班奪權。

    二人唇槍舌劍地熱鬧了一陣子。朱棣說來說去,就是希望這位曾給建文帝包攬了全部討燕詔書的方大學士,為自己寫一份即位詔書,以示即位上順天意,下達民心。

    哪知,方孝孺提筆狂草“燕賊篡位”。方孝孺不臣不說,還大罵燕王為燕賊,朱棣是篡位。

    朱棣惱羞成怒:你就不怕我滅了九族?

    方孝孺大義凜然:殺我十族又何妨?

    哪來的十族?書呆子方孝孺加一族,以示自己不畏死,而主宰者朱棣硬是弄出一族彰顯自己的威權,即將他的門生和朋友算作第十族,連同其九族,一一誅殺。方孝孺也被凌遲處死。

  • 15 # 歷史雜貨鋪

    每次提到古代的酷刑,人們都會想到株連九族這個詞,實際上在真正的歷史中,沒有幾個皇帝用過這種酷刑,因為牽連的人實在是太多,過於殘忍,歷史上真正受到這個刑罰的人也不多,株連十族更是罕見。在這裡要說一下,株連九族中的株字就是這個,株,植物,樹木常常有藤曼纏繞,比喻一個人犯罪牽連很多人,當然用誅字也不算錯。

    方孝孺也算是個另類了,能夠被誅殺十族,當然目前有一部分史學家認為這是假的,他們認為真實的歷史中並沒有這件事。方孝孺這個人自幼就很聰慧,十歲的時候就成天閉門讀書,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他父母逼的,而是他自己選擇的,鄰居們更是稱他為小韓子,有人將其比作韓愈。

    朱棣篡位得到皇位之後,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他想找個人寫一個即位詔書,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合理性,朱棣似乎挺喜歡弄這些的,比如後來還專門找人編纂了《永樂大典》。當時人們給朱棣推薦了大儒方孝孺,方孝孺之前一直是在朱允炆手底下做事,此人的才氣已經名揚天下,朱棣也很高興,就召見了他,讓他寫個即位詔書。

    萬萬沒想到,方孝孺不僅拒絕了他的要求,還破口大罵,把朱棣罵的是豬狗不如,並且他主動喊話即使誅了自己的十族也要繼續罵,這可是把朱棣給氣壞了,他現在已經是九五之尊了,哪能被人這麼罵,既然你想誅十族,那就滿足你。

    於是乎,方孝孺十族被誅,他的老師和門生被抓起來湊了個數,湊成了十族。方孝孺案一共有八百多人死亡,數千人流放。那麼方孝孺到底有沒有被誅了十族呢,目前為止史學界關於這個的分歧非常大,以現在的情況來看,更多的人認為並沒有誅連十族。

  • 16 # 吳叔滇遊記

    吳叔認為: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是一定會發生的,至於“誅十族”則是激怒之下“君無戲言”造成的。

    一、為什麼說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是一定會發生的?

    明成祖朱棣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哪裡奪得皇位,其正當性和合理性不管怎麼分析,歷史都已經成為歷史了。

    作為建文帝最親近和依賴的大臣方孝孺,除非是真心歸順朱棣,要不然一定是會被殺的。話說回來,就算歸順了,難道就不會被殺了嗎?

    而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古代社會、特別是中原民族統治的明朝,作為名字中都帶個“儒”的方孝孺,要背叛原來的皇帝和主人朱允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這樣就決定了方孝孺必死的結局。

    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想死都死不掉!方孝孺就是這樣,即使要死,只有被朱棣殺掉一種可能。

    二、為什麼說“誅十族”是激怒之下“君無戲言”造成的?

    從各種版本的記錄來看,並不是說,明成祖認為方孝孺罪大惡極必須被誅滅。而是明成祖為面子工程非要讓方孝孺寫什麼即位詔書,方孝孺當然不會做這樣喪失氣節的事情,於是就有了那段著名的對話。明成祖威脅,方孝孺死頂!

    一個是大儒的氣節不容褻瀆,一個是皇帝君王的尊嚴不容冒犯。

    都是為“不蒸饅頭爭口氣”,於是,就有了九族之外,加上朋友門生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誅滅的事情。

    反正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 17 # 小豪說的小號

    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動不動就誅別人九族,而歷史上除了誅九族,還有一個唯一被誅十族的人,他就是明代的方孝孺,說起方孝孺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他在明代確實鼎鼎有名的讀書人,是一代大儒,被姚廣孝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勸朱棣無論如何都不要殺他,這可以看出方孝孺在當時讀書人眼裡的地位,而經過四年靖難之役的朱棣,為了讓自己的登基更加的體面,為了拉攏天下讀書人,想要讓方孝孺為他 起草登基詔書,不過,方孝孺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儒士,對於忠誠看的最為重要,方孝孺無論如何都不起草詔書,朱棣大怒之下把方孝孺得鼻子給割掉了,方孝孺還是不肯就範,最後朱棣說我誅你九族,方孝孺說你誅我十族又如何,於是朱棣大怒之下誅了他十族,第十族是他的學生!

  • 18 # 阿慶還是阿慶

    方孝孺這個人在明朝朱允文當皇帝時期可謂是三大頂樑柱之一,自己標榜為道德典範。

    然而認真看一看你就會知道,這個人是個純純的“腐乳”。為什麼這麼說呢?早在朱元璋時期,方孝孺就以他自己的熟讀經書而聞名遐邇,連朱元璋都知道他還召見了他,可是朱元璋還是很不客氣的把他發配邊疆之地,讓他繼續好好讀書學習。估計方孝孺到死都沒有搞明白朱元璋到底讓自己學什麼。不過朱元璋前腳剛剛去世,這個方孝孺就屁顛屁顛跑回來了。投靠了朱允文皇帝,偏偏朱允文字身被自己的老師教育的也有點過度重視讀書人,於是與方孝孺一頓聊天之後大為欣賞,派他參與內政。

    其實這個人讀書太死,壓根也沒有給朱允文出過什麼像樣的主意。

    儒家文化從漢朝董仲舒開始結合到了君權之中,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法最後變成了君臣父子,也就是全部的東西圍繞皇帝轉,忠君就是愛國,就是愛家,就是愛民族人民,這一點在方孝孺身上得到了極大的彰顯。尤其當作為叔叔的朱棣謀取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之後,朱棣本著愛才的心,想要留下方孝孺一命,但是方孝孺把自己的忠誠盡數體現,對朱棣是百般辱罵,但求一死,以成就自己的“名節”,朱棣也大為光火,為了自己的皇位,另外朱棣這人性子本來也不好,像朱元璋一樣好殺,於是給方孝孺來了個十惡不赦,“株連十族”。雖然最終後來的明朝皇帝為了維持統治,繼續推崇忠君思想,又把方孝孺從故紙堆裡扒拉了出來,立為典範。

    古代思想從孔子確立儒家思想開始,確立了一個“名”,儒家之名,在於個人的名垂青史,個人的流芳百世,這個“名”學的問題也造成了一些問題,正名,虛名,威名,偽名不一而足。當儒家與皇權充分結合之後,皇權成為了儒家之名的靠山,已經拋棄了之前的理念。

    方孝孺之死,本應該死於反對朱棣攻破南京城之前,卻死於朱棣的殿堂之上,實在是死非其所,徒有虛名而已。

  • 19 # 鍾二

    我認為他當時對朱棣說這句“誅十族又何妨”時肯定是氣話,他認為朱棣剛篡位成功需要穩定人心,而自己又是朝廷重臣不然朱棣也不會讓他代為擬即位詔書。基於這些判斷他認為自己不能死。

    但是他不知道朱棣和朱元璋十分相似崇尚暴力解決問題。十族就十族離了你方孝孺照樣可以寫詔書,於是歷史上唯一一次誅十族就這樣誕生了。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誅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

    九族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自己本身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孃家,姨母及兒子。

    妻族二:岳父一家,岳母孃家。

    還有種說法就是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正好九族。

    古代統治者如此殘忍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斬草除根,徹底消滅家族復仇的種子。

    再說方孝孺建文帝時朝廷重臣,號稱明初第一大儒,滿朝文武皆對他恭敬有加。朱棣“靖難之役”後為了穩定人心決定讓方孝孺為他寫詔書,方孝孺進宮後披麻戴孝,見了朱棣不行禮、不說話就是一個勁的哭,哭的那叫一個傷心。

    朱棣起初還有所顧忌便低聲下氣請他寫詔書,但方孝孺就是不從,後來被逼急了在紙上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完了,這下徹底完了,朱棣最怕別人說他是篡位,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來掩蓋自己的篡位事實,這下好方孝孺直接戳到他的死穴上了。

    你不怕死嗎?

    要殺便殺,詔不可草!

    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

    不要說九族,十族也不怕!

    就這樣九族之外又將方孝孺的門生作為一族湊成十族合計870多人全部殺死。有人說正是因為朱棣一時衝動殺死方孝孺之後導致他所代表的文官派系沒有得到收編,而朱棣也對他們產生了不信任感,這也成了朱棣遷都的原因之一。

  • 20 # 開心_73258937

    燕王朱隸在率軍攻擊南京之前,燕王的輔助軍師道衍就跪在燕王馬前,說有密事相求。燕王問他到底是什麼事如比鄭重。道衍回答說:"南南朝中有一個恃士方孝儒,他的學問品德很好,您用武力政破城池之日,他一定不肯投降。還請殿下千萬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儒,天下的讀書的種子就絕了。"

    燕王朱隸,當時就答應下來,也暗暗記在心裡,後來南京城攻破時,燕王朱棣抓來方孝儒,確實沒有殺他的意思,還想讓他為自已起草即位詔書。可是性情堅貞的方孝儒誓死不從,終於激怒燕王,使燕王違背了他曾經對道衍許下的諾言,不但極其殘忍的殺害了方孝儒,還株連十族,一口氣殺了近千人。

    雖然不見得像道衍所說,斷絕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卻一下打斷了讀書人的英銳之氣。

    燕王起兵反叛,發動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名不正言不順。朱允炆身邊向大臣都自殺,抱著一臣不視二主之心。特別像方孝儒,跟定也不為蒸王服務。燕王就抱著不為我所用之人,就是被殺之人,由於方孝儒誓死不從燕王朱棣,朱棣也一氣之下殺了他,還株連十族。

    這也可能是皇帝的視角不同而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第一“巨人”詹世釵,身高3.19米娶英國妻子,如今子女現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