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汐水柔情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諸葛如果想取而代之,對於諸葛來說太過於簡單了,或者說諸葛如果想稱帝還幫劉備打天下幹嘛,他傻嘛,劉備沒有諸葛前,百戰百敗,有諸葛後一步步到稱帝,最後拋棄諸葛。夷陵之戰把家底都敗的差不多了,諸葛完全具備稱帝的實力。但是諸葛追求的不是稱帝,而是追求崇高的品德。諸葛也成功的流傳後世,他的精神被後人所稱讚學習!

  • 2 # 董武興

    諸葛亮若未遇見劉備則還是“山人”、“臥龍先生”,遇見了劉備則是偉大的軍師,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丞相。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託孤之情而始終如一地忠於劉備和劉備的事業。也正如其本人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絕對不會有取而代之和稱帝之心。敬請所有讀者不要懷疑諸葛亮的忠心。

  • 3 # 歷史笑春風

    從歷史上來看,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的實力,更不要說野心了。

    我們可以看諸葛亮的經歷,在他加入劉備集團之後,劉備只是把他當作蕭何使用,軍隊的事情基本不讓他插手。在軍事謀略方面,他還不如法正。主要讓他搞好行政管理,後勤保障的工作。所以,諸葛亮在軍隊中的威信不高。諸葛亮的定位就是文官之首。

    到白帝城託孤,劉備還給他配了一個副手,讓李嚴專門管軍事。但是,諸葛亮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直接把李嚴排出軍事領導層,自己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

    但是,由於諸葛亮在軍隊裡沒有根基,軍隊中的劉備提拔的老將魏延等人對他不感冒。諸葛亮便想起用像馬謖這樣的新人,結果徹底暴露了自己的軍事水平。

    街亭一戰,馬謖大敗,以後諸葛亮再沒有和老將講價錢的資本,只能和老將們妥協。自己又沒有提拔人才,使用人才的能力,只能依靠團結這些老將。而團結軍心的辦法就是北伐。

    如果諸葛亮想取代劉禪,他立刻就死無葬身之地。他以法家治國,而劉備也是法家傳家。絕不可能給諸葛亮篡位的機會。行政上諸葛亮可以調整,但軍隊不可能聽從。這支軍隊是絕對忠於蜀漢的。首先魏延等人都不會答應。

    到最後劉禪投降,整個軍隊放聲大哭,拔刀砍石,怎麼可能跟從諸葛亮造反?

    所以說,諸葛亮想取代劉禪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劉備早早做好了準備,各處制約死了諸葛亮。他即便有野心,也沒有那個實力。

  • 4 # 當代曹植

    野心有,但是實力不夠,壽命又短,還沒準備好,就先走一步了,成全了諸葛亮賢相之名。

    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之後,劉備只是把他當作蕭何使用,軍隊的事情不讓他插手,主要讓他負責行政管理與後勤保障的工作。所以,諸葛亮在軍隊中的威信不高。

    到白帝城託孤,劉備讓李嚴專門管軍事。但是,諸葛亮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直接把李嚴排出軍事領導層,自己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然後自領益州牧(前任益州牧是劉備),己然篡國。

    諸葛亮借北伐之名,奪取了魏延的漢中軍權。至此,劉禪只能管管祭祀,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

    但是,諸葛亮軍事能力不強,六出祈山,徒勞無功,空耗國力。政治能力不夠,想取代劉禪更不現實。諸葛亮文治武功不怎麼樣,實力就不可能強大。

  • 5 # sunjin6278

    權力這個東西,人一旦得到,就不願放棄,大權在握,呼風喚雨,為所欲為,宗親家族也為之顯耀,可一旦失去,不但地位一落千丈,有時甚至有亡家滅族的危險。因此在得權失權的問題上,只有忠貞智慧之士方能善始善終。三國時候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劉備白帝託孤後,軍政大權盡握,成了名符其實的權臣。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後世,他是否有取代劉禪的野心和實力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諸葛亮的志向是克復漢室,還於舊都。既然是恢復漢室的統治,諸葛亮就只能扶保漢室宗親做皇帝,他自己只想做管仲樂毅那樣的將相,成就一翻功業,然後功成身退,因此他在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助劉備時,就對他弟弟諸葛均說,在家好好看護,等他幫劉皇叔完成一統漢室後,就辭官歸家,繼續他的躬耕隴畝。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說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見他是淡薄名利的,更沒有想過自己有朝一日去稱王稱帝。劉備的道德綁架,把諸葛亮捆在了忠義的戰車,再也下不來了劉備三顧茅廬,讓諸葛亮一心跟隨劉備。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諸葛亮,其讀書求學的志向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滿腹經綸的諸葛亮,自然十分想將自己的所學用於建功立業,但他又是一個“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的有自尊的高潔之士。曹操曾欲招諸葛亮,但從沒親自登門拜訪;孫權聞聽諸葛亮是賢才,也想徵辟諸葛亮為江東效力,但也沒親自登門拜訪。只有大耳劉備,不嫌諸葛亮地位寒微,屈尊降貴,親自三顧茅廬,求諸葛亮出山。劉備的行為深深感動了諸葛亮,也讓諸葛亮暗暗立下了跟定劉備的決心。劉備的白帝託孤,讓諸葛亮只有終生盡忠蜀漢。劉備在白帝城,因夷陵之敗,整日羞愧憤恚,以致病重將死,臨終將荷國之重託付給了諸葛亮。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能說出如此之言,也足見劉備內心的無奈,和對諸葛亮寄與的厚望,諸葛亮感激涕零,只有發誓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回頭又對床前的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父為子綱,這就等於讓劉禪以後事事都要聽諸葛亮的。面對如此的重託,向以忠貞面世的諸葛亮,從此也只有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同時呢,諸葛亮即使有篡逆之心,也無力實施。雖說蜀漢是在諸葛亮一手策劃下建立的,但領導建立蜀漢的是劉備,留下的班底都是劉備的人,都是忠於劉備的。這和曹操不一樣,曹魏的基業都是曹操一手打出來的,手下有一批甘為其生甘為其死的忠勇之士,漢獻帝只是個傀儡,是迎合政治的需要,曹操半路劫持過來的,可以說曹操的功業完全是靠曹操自己打拼出來的,只是借用了漢家的名號,掛羊頭賣狗肉而已,漢獻帝沒有什麼勢力能和曹操對抗,曹操想做什麼,漢獻帝根本無力干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因此在蜀漢陣營,真正一心效忠跟隨諸葛亮的人很少,諸葛亮如果行篡逆,馬上不得人心,被眾人棄之。再者蜀漢的立國口號就是“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諸葛亮服務的是劉備建立的蜀漢,是標榜的漢室正宗,沒有足夠效忠自己的勢力,諸葛亮冒然行篡逆,馬上不得人心,馬上就會被蜀漢作為亂臣賊子進行討伐。

    因此,忠貞智慧的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取代劉禪的想法,即使有這種野心,他也不會去實施,因為自己的實力和蜀漢的形勢,根本就不允許他代蜀漢自立。都說歷史上的權臣不行篡逆很難善終,霍光如此,張居正如此,多爾袞如此,但諸葛亮卻能很好善後,不但保持了自己沒有被清算,還在千秋萬載留下了自己忠賢智慧的美名,不能不說諸葛亮才是歷史上最精明的智者。

  • 6 # 康為清

    老實說,憑諸葛亮的遠見和智慧,他完全有能力取代,但他不會那樣去做,因為他一心向漢,只有輔佐劉姓蜀漢,他也才能建功立業。

  • 7 # 想聽山歌來柳州

    實力是有,當時蜀國一切權力都在諸葛亮手中,想取代劉禪易如反掌,但諸葛亮是位忠臣,沒有奪位的野心,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8 # 唐寶楨

    我個人認為有實力但沒有野心。觀諸葛亮的一生就是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就是實現西漢初期的開府治國相對獨立與皇權的相權。

    中國傳統文人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必然是將其寄託在賢明的君主身上,從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以來無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從他的隆重對策上就可以看到有步驟分階段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縱觀他的一生也確確實實是這麼做的。

    讀書人都有一個三顧情節,當千里馬遇到伯樂以後。是伯樂為其提供廣闊的草原,這樣才使得自己的才華有發揮的平臺。無論是出於感恩之心還是對父子兩代人的感情諸葛亮都是萬萬不可能取代劉禪的。

    讀《出事表》我們讀出的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聽其言觀其行。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那一次不是為了國家。

  • 9 # 文史學徒夢九霄

    諸葛亮有取代劉禪地實力,但沒有取代劉禪的野心,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個諸葛亮,其實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諸葛亮真要取代劉禪也不是什麼遭人詬病的事,因為諸葛亮的內心活動其實只有諸葛亮自己本人知道,但是諸葛亮一生的行為卻是表現了自己有實力無野心的舉動。

    一、後主劉禪地試探

    史料中對諸葛亮的描述基本都是正面的,但有一個史料曾記載劉禪曾讓李嚴上書諸葛亮,勸諸葛亮加九錫,九錫這個詞是從王莽開始,那就是權臣想要奪取帝位,先封王,然後再加九錫。

    九錫是種很高階的禮儀設定,曹操,孫權,曹丕都曾加過九錫,所以在當時的人看來,加九錫就是奪取皇位的前奏。

    然而當時作為蜀漢第一權臣的諸葛亮既沒有拒絕,也沒有痛斥對方,卻說了這麼一句:“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那意思是我要是滅了魏國,別說九錫,就我的功勞,你就是搞出個十錫,我也敢受著。

    二、諸葛亮死後劉禪地態度

    從諸葛亮看待九錫的態度上諸葛亮是不是有野心,是不是忠心那還真是諸葛亮自己的事,但是從劉禪對待諸葛亮的態度上或許還能窺見一二。

    在劉禪眼裡“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那意思就是國家大事都是諸葛亮說的算,我就是個打醬油的,沒事幹幹祭祀之類的事。

    諸葛亮剛死,就有蜀國大臣給劉禪上書說“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今亮殞歿,大小為慶。”這擺明了說諸葛亮死了,大家都很開心呀。

    當然這也不排除諸葛亮的政敵對諸葛亮有詆譭之故,但是諸葛亮死後,劉禪在蜀國就再沒有設立過丞相這個職位,這倒是真的,可見劉禪心裡可能對諸葛亮一直掌握大權也是有些不滿的。

    三、非淡泊無以明志,諸葛亮不會謀反

    諸葛亮是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哪怕他有對待九錫的看法,哪怕他把蜀國的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也可能是他對蜀漢忠誠的另一種體現。

    畢竟效忠蜀漢27年的時間裡,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不少帝王提到諸葛亮佩服的不是他的智謀而是他的忠心耿耿,至少是當時形式下的忠心耿耿。

    我想諸葛亮自己也許也有自己的苦衷,北伐都要自己上,蜀漢已經沒什麼能成大事的人了,和曹魏不一樣,甚至不如東吳,周瑜死了還有魯肅,呂蒙,諸葛瑾,陸遜.....

    諸葛亮要是死了,蜀國還有誰,也就是勉強自保了,所以諸葛亮雖然專權,但真不見得想自己代之,反而以攻代守一直幫助蜀國苟延殘喘於亂世。

    總結:諸葛亮絕對有奪取蜀漢政權的能力,當然那是在劉備去世之後,北伐掌握所有兵力的情況下,並且在漢末魏晉的時代,忠君思想並不是牢牢佔據所有臣子的心中的,司馬懿家族就是典型的反例,所以要是諸葛亮真是受到上天眷顧整個皇帝噹噹,估計也不是多大的事,但是諸葛亮沒有,反而千古流芳,這也許正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有這個能力,但不這麼做,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 10 # 平凡人讀史記

    沒有野心,更沒有實力。

    諸葛亮是個被小說高度神化的人,真實的諸葛亮,在蜀國也沒有像小說《三國演義》中那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葛亮更多的功績在於發展蜀地生產,鞏固後方。

    首先,我們先分析諸葛亮為何沒有這個野心。

    1、諸葛亮沒有王者之心和王者之氣。他自己的定位就是輔佐明主,得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2、諸葛亮信奉忠君、孝義,是個追求忠孝之人。他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廢了劉禪,自己做蜀國的皇帝。3、諸葛亮一生懷著報恩之心,不會背叛。諸葛亮在劉備一事無成的時候加入,後來經歷了攜民渡江的流亡逃難,是與劉備共患難的,怎會去奪劉備兒子的江山?

    其次,諸葛亮並沒有實力取代劉禪。還是那句話,永遠不要小瞧劉備,他才是曹、孫、劉三人最厲害的雄主。

    劉備的文武百官,基本分為三派:創始派、荊州派、益州派。創始派主要是指關、張、趙,荊州派主要以諸葛亮為首,益州派則以法正、李嚴等為首。

    劉備臨死時,為了劉禪能順利繼位並鎮壓住文武百官,他考慮了許多。白帝城託孤之時,他叫去了三個人,也分別代表了三派:諸葛亮、趙雲、李嚴。

    可以說,蜀國本身的派系也是三足鼎立。劉備特意讓三派各自的代表人物,互相制衡,互相牽制,保證自己的兒子能夠穩穩當當地坐上皇帝。

    諸葛亮如果有心取代劉禪,無非是兩個辦法:和平手段廢了劉禪;武力手段滅了劉禪。

    下詔廢了劉禪,這一點,毋庸置疑,益州派李嚴為首的一夥人,絕不會同意。甚至,創始派的趙雲,更不會同意。關、張的後人,同樣不會同意。

    武力滅了劉禪,實力遠遠不足。

    此時的諸葛亮,手下的文臣武將、士兵、地盤、糧草、兵器,並不足以消滅擁護劉禪的創始派和益州派。

    綜上所述,諸葛亮既沒有取代劉禪的野心,也沒有這個實力。他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也為了實現自己當初的政治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一次又一次地北伐、北伐、北伐……

    最終,累死了自己,窮死了蜀國!可惜一代忠臣和智者,逆天而行,最終身死五丈原。

  • 11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的野心,不然不會得到“鞠躬盡醉死而後已”的美名,在他的《出師表》中,“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足見諸葛亮淡薄名利對劉氏父子的忠心。對於劉備來說,有沒有擔心就不好說了。在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吾子不才,可取而代之。又告訴劉禪,如與丞相從事,應事之如父。這裡面就包含著兩層意思,既表現出對沒有完成興復漢室大業的無奈,寄諸葛亮於厚望,又包含著對諸葛亮取而代之的預防,說明劉備知識自己的兒子不才,生怕諸葛亮取而代之,提前打個預防針!

    對於諸葛亮有沒有取代後主的能力,似乎沒有!因為一些文武大臣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幾十年,一向對劉備忠誠,劉備死後,雖然諸葛亮掌握軍政大權,可這些文武大臣,對後主劉禪還是忠心的,諸葛亮的人馬,當然沒有劉備的人馬多,若提出取代劉禪,似乎不好辦。說句實實在在的話,諸葛亮沒有這個心,他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明!

  • 12 # 梅溪沐雪客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諸葛亮是否有取代劉禪的野心

    我們看諸葛亮是否有這個野心,主要是看他的行為是否有叛變的行為或者徵兆,我們看到:諸葛亮為蜀漢積勞成疾,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他的兒子和孫子為蜀漢政權殉國死在戰場上,諸葛亮的親弟弟諸葛均,也只是一個長水校尉,他並沒有以權謀私,如果要造反,相信很多人會把自己的弟弟給提拔上來,輔佐自己。諸葛亮的一生真的可謂忠心耿耿,所以說從他的行為上我們是看不出來他有取代劉禪的野心的。

    圖:諸葛亮

    諸葛亮是否有取代劉禪的實力

    劉備於223年駕崩,此時諸葛亮已經跟隨了他十六年。在這十六年中,諸葛亮大部分時間是劉備內政的負責人,葛亮已完全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實權,是具備造反的實力的,廢立皇帝只在他的一念之間。

    圖:諸葛亮

    綜上所述,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於漢室,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13 # 迷宮中的Joker

    毫無疑問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的想法。

    現在的人受這種各樣的陰謀了影響太深了。很多人似乎不願意相信那個在五丈原病逝的諸葛亮是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更願意相信想諸葛亮這種聰明人,不可能沒有謀反的想法。事實上,這種陰謀論是完全錯誤,根本不值得推敲。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有不臣之心,是否想要對君主取而代之,我們從諸葛亮自己的做法,其他人對諸葛亮的看法幾個方面就能得出結論。

    諸葛亮的做法

    所謂“觀其言,查其行”,從諸葛亮的個人言行上看,是不存在謀反的想法的。

    首先,諸葛亮沒有留下一個有影響力的繼承人。

    對比一下曹操的長子曹昂,早年就跟著曹操征戰四方了。這是曹操有意在培養曹昂在軍中的影響力,若不是被宛城張繡反殺,憑藉資歷,曹昂就是曹操穩穩的接班人。

    次子曹丕,公元211年,就擔任五官中郎將,比兩千石,行使副丞相之職能。公元217年,被立為魏王世子,篡漢的道路早就已經鋪好了。

    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暗中養著三千死士,親自參與高平陵政變。次子司馬昭能廢立皇帝,在滅蜀之後進爵晉公、晉王。這都是司馬懿留給他們的權勢。

    再對比一下諸葛亮的子嗣,從兄長過繼過來的長子諸葛喬228年就早逝;另一個兒子諸葛瞻,227年才出生,能力平庸,僅靠父蔭當上了駙馬。

    換言之,如果諸葛亮真的有心篡漢,他會再長子病逝的情況下,不積極進行造人行動?甚至第二個兒子直到諸葛亮46歲才出生(諸葛亮生於181年,這也證明了諸葛亮在生育能力上沒有疾病,如果他想生育,完全能在之前就多生幾個),這是離諸葛亮去世也僅剩七年了。等到諸葛亮去世時,留給諸葛瞻的也僅僅是一篇《誡子書》,告訴他要做一個修身養性的君子,要淡泊名利。

    某種程度上說,諸葛亮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他沒有對子嗣進行精心的培養,到死也不過是留下一封書信教育他要好好做人。

    其次,諸葛亮曾有機會學曹操加九錫,他拒絕了。

    《三國志·李嚴傳》中記載: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憑藉諸葛亮在蜀中的威望,進爵稱王甚至都不是難題。李嚴曾近勸諸葛亮進位,但遭諸葛亮嚴詞拒絕。

    再次,諸葛亮生前並未黨同伐異。

    很多人會把魏延之死怪罪到諸葛亮頭上。但是,諸葛亮遺計除魏延完全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與歷史事實完全無關。蜀漢本身就人才疲敝,對於魏延這種兩朝元老、蜀漢之依仗,憑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本就不可能直接殺掉。

    《三國志》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可見諸葛亮並未安排除掉魏延的計謀,若魏延不聽話,僅僅是讓其他人不必管魏延,隨他去吧。

    而對於魏延之死,除了他本身的性格缺陷之外。若要最後給真兇定罪,無非就是蔣琬、費禕、馬岱等人。蔣琬、費禕先跟後主劉禪擔保楊儀不會謀反,言外之意就是讓劉禪相信魏延才是謀反的那個,隨後馬岱行使劊子手的職責對魏延進行追殺。

    其他人的看法

    在諸葛亮剛去世之時,劉禪親自穿素服為諸葛亮哀悼。蜀漢的益州從事李邈這時上疏後主,詆譭諸葛亮。劉禪聽後大怒,直接將其關押,隨後誅殺。

    再對比一下漢獻帝圖謀衣帶詔除曹操、曹髦親自率兵馬要除掉司馬氏,他們的行為,才符合正常情況下一個帝王對威脅到皇位的權臣的態度。

    此外,晉武帝司馬炎對待諸葛亮的態度就更有代表性了,他是一位諸葛亮的粉絲。

    《三國志》作者陳壽是前蜀漢將軍陳式之子,對於投降晉王朝的他,對魏、晉方面多有讚美,對蜀漢方面的人和事或不誇讚,或者乾脆不記載。某日司馬炎看了陳壽的著作,對諸葛亮非常讚賞。

    司馬炎甚至感嘆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意思就是,如果我有諸葛亮這樣的臣子來輔佐,哪裡會像現在這樣累啊。

    此外,司馬炎特地讓陳勰學習諸葛亮的排兵佈陣方法,用以教導禁軍。

    滅蜀後,受命學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晉武帝以為殿中典兵中郎將,遷將軍,為帝所重

    司馬炎不去推崇其他人,唯獨崇拜諸葛亮,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才高於世,在人品上也是堪稱完美。

    總結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沒有像霍光、曹操那樣獨霸朝政,結黨營私。更沒有像司馬懿、楊堅、趙匡胤那樣圖謀篡位。後世蜀地的百姓,對於諸葛亮的感情也是十分懷念的。唐代建立過武侯祠堂,大詩人杜甫也曾做詩一首“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無數人民群眾的眼光無疑是正確的,他們沒有人會去懷念霍光這種獨霸朝綱的權臣,都選擇了自發去懷念諸葛亮。所以說,任何有關他圖謀篡位的陰謀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 14 # 全新視角觀歷史

    說起諸葛亮,那可謂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輔佐劉嬋,力保蜀漢。如此豐功偉績之人,究竟有沒有實力取劉禪而代之呢?正可謂是有實力但無此心啊。

    一、知遇之恩

    早在諸葛亮在隆中躬耕田畝的時候,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了諸葛孔明。諸葛亮當時是個未出茅廬,沒多少人認識他,要不然孫權、曹操怎麼不請他出山呢?

    當時劉備將諸葛亮視為知己,出入同行、寢則同床,十分器重諸葛亮。諸葛亮也深感知遇之恩,獻上了三分天下之計,勸說劉備先奪下荊州、益州,再謀取天下,恢復漢室。劉備深以為然。

    諸葛亮因此頗受敬重,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滿。劉備卻說,“我有了孔明,猶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什麼了。”如此敬重,可見一斑。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才有了後來的六出祁山、五伐中原。

    二、託孤之重

    諸葛亮輔佐劉備,平定荊襄、攻取益州,三分天下有其一,奠定了蜀漢的繁榮,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蜀漢可謂是一日比一日昌盛,國富民強。但終因呂蒙攻佔荊州,殺死關羽,結下了世仇。先主徵吳失敗,在白帝城一臥不起。

    先主喚來諸葛亮,想要託付後事。劉備說:“如果我子劉禪可以輔佐,便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如此託孤,足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

    三、知恩圖報

    諸葛亮因此話,必然感恩圖報,用心侍奉劉禪,協助處理國家大事,這是劉備預料之中的。劉備此言,既是安定其心,讓他放心處理國政,不希望他因為主公年少而畏手畏腳。更是以此言來表示自己對諸葛亮才華的認可和能力的尊重啊。

    如此說來,諸葛亮即使有謀反之心,也會被劉備的仁德所感動,盡心輔佐少主劉禪的。更何況,諸葛亮不是司馬懿那樣有才能的奸臣,而是忠臣。所以諸葛亮即便有能力替代劉禪,他也沒有這份心去做的,他只會用心輔佐,力保蜀漢江山的。

    諸葛亮有實力,但他只是一心輔佐,為蜀漢奉獻了他的一生。先是與吳通好,共伐曹魏;之後是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諸葛亮用心盡力、鞠躬盡瘁,堪稱能臣、忠臣、重臣。後世評價他,“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興王室之不壞”。這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了。

  • 15 # 歷史奇聞趣事

    為什麼沒有取代之心

    1,諸葛亮被捆綁上了忠義之臣

    劉備三顧茅廬到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已被捆上了忠義的名號,以忠義與智慧獲得眾人的認可。他要反了,天下人怎麼想?老劉三顧茅廬給你請來了,你卻要搞小劉?

    2,不是所有人都想當皇帝

    諸葛亮是愛惜羽毛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利不圖了,就圖個名吧,流芳百世對文人來說,誘惑不比當皇帝差。蜀漢還很弱,盡其全力也是拗不過曹魏的,當一時的皇帝,子孫被搞還不是早晚得事?

    為什麼沒有取代的能力

    劉備何其鬼精,白帝城託孤,會給自己兒子埋雷?李嚴魏延這些老臣可不是吃乾飯的?諸葛亮畢竟是文臣,要造反沒有軍權怎麼取代。你也許會說,諸葛亮沒有軍權怎麼北伐?那要看對誰了,對外可以,目標一致軍權老臣還聽他的,你諸葛亮要搞小劉那可不能答應哦

  • 16 # 海量說歷史

    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已經充分說明了,他是有取代劉禪的實力的,但是他沒有取代劉禪的野心,否則也不會被歷代所推崇了,諸葛亮之所以在百姓中廣為流傳,與官方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帝王永遠希望自己的臣子象諸葛亮一樣,忠誠而不背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諸葛亮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劉備死後,蜀中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由諸葛亮做主的,其實就和皇帝差不多了,只是沒有名號而已。劉禪只不過是掛個名而已,他也樂得清閒,其實這才是智者的作風。放開手讓屬下去做,不是每個帝王都能做到的。

    諸葛亮受劉備知遇之恩 ,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來,待如兄弟 一般,從沒有把他當君臣看,他們之間的感情是很深的,這從劉備託孤時就看得出來,劉備死前跟諸葛亮說,君之才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定國,若劉禪可保則保,若不可保,可自立為成都之主。

    很多人說這是劉備虛偽,我看卻是真情流露,知子莫若父,劉備心裡明白,劉禪並非君王之才,而如今蜀國風雨顠搖,危如壘卵,隨時有亡國之風險,要救國於危難,劉禪是做不來的,只有依靠諸葛亮才能扭轉局面。

    劉備是明智的,所以才真情相托,他怕自己死後,他們君臣相互掣肘,導致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與其這樣,還不如讓諸葛亮做成都之主。但諸葛亮沒有讓他失望,以頭杵地,願竭股肱之力,盡忠心之節,兩人相對而泣,此情此景,催人淚下。

  • 17 # 拋磚引玉y

    實力絕對有,野心肯定無。若有野心,在劉備死後,也不會出將入相,事無鉅細,親力親為;甚至幾次自貶,從不居功。反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死猶未稱帝。二者相比,答案自明。

  • 18 # 柔情似水—政委

    作為劉備的合夥人,諸葛亮恰恰是最不會將劉備基業據為己有的人

    223年,劉備稱帝兩年後,預感到自己不久於人世,便將諸葛亮、李嚴召集到成都,囑託後事。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比曹丕高了十倍不止,你一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收復中原,恢復漢家天下的大業。如果我的兒子有能力,你便盡心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華,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

    諸葛亮哭著回答劉備說:“我一定會盡心輔佐少主,報效忠貞的氣節,直到死去!”

    對於諸葛亮的回答,劉備很滿意,不過他還是給了自己的兒子劉禪兩張底牌:

    一、讓李嚴為中都護,掌管內外軍事;

    二、讓劉禪以對待父親的禮儀,對待諸葛亮,這是感情牌。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託孤,是蜀漢政權權力交接的關鍵劇情,這場看似溫和的試探下,它決定了蜀漢由誰掌權的問題,關係到了政權的延續。

    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從接受託孤,到幾次北征,諸葛亮盡心盡責,並未有想要取而代之的想法。

    以至於,劉禪給了他“參伊、周之巨勳”“忠武侯”【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這樣讚譽非常高的諡號和評價

    劉禪的話,等於從官方角度,給諸葛亮定性:這是堪比伊尹、周公那樣一心為國家服務的賢臣。

    關於我為何覺得諸葛亮並不想取而代之,有三個理由。

    220年,曹丕篡漢,自稱魏文帝。

    曹丕稱帝,是劉備後來在蜀中稱帝事件的導火索。

    這件事,才真正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因為,在此之前,曹操、劉備和孫權三方,名義上仍然屬於漢家臣子。

    不過,劉備託孤時,蜀漢的處境並不好,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已經去世,手下堪稱將才的老一輩中還有趙雲尚在。

    至於文臣方面,蜀漢政權中更無一人可以和諸葛亮比威望,劉備深知這一點,他在託孤時,用曹丕比諸葛亮,言下之意:你可以像曹丕取代漢獻帝那樣,取代劉禪

    上有劉備親口承諾,下無一人可做對手,如此局面,若是換一個如袁術、董卓這樣野心勃勃的人,恐怕早就應允下來,把劉禪取而代之了。

    “士為知己者死”對於古代的文人,這句話可不是空口白話。

    以至於,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多次表示“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合夥人之間,可以說是共享創業福利,這份待遇對於渴望遇到知己的諸葛亮而言,是比什麼語言都要來得感人。

    這份信任,讓諸葛亮對劉備,一直心懷感激,願意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諸葛亮對待人才的態度上

    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勢必會注意培養自己的勢力,好為自己的野心埋伏筆。

    但諸葛亮不一樣,他很直白的告訴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做丞相不易,做一個一心為公的丞相更不易,站在諸葛亮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們會發現蜀漢在三國中地盤最小、人口和資源也比不上魏吳兩國。

    也就是,看似諸葛亮位高權重,只有他自己明白,蜀漢處於風雨飄搖中,隨時有傾覆的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任免人才,私情和為公之間,諸葛亮很坦蕩,選擇了為公。

    所謂“為公”,指的是不徇私、不枉法,能者上,不足者退。

    諸葛亮用人方面,不考慮出身,他把重心放在對方品格、能力上,盡心盡力為蜀漢尋找治國能臣。

    綜上,若是諸葛亮有取而代之的野心,早已將實施了,而不是教劉禪如何培養人才。

  • 19 # 山野苦樵

    諸葛亮不可能有取劉禪而代之的野心,他有治國安邦的實為。

    從《隆中對》中,可看出他的遠見卓識,韜略權謀;讀《出師表》,可瞭解他的忠肝義膽和良苦用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的座右銘,一生中始終如一,是那麼說的,也是那麼做的。不然,不可能被後人奉若神明。

  • 20 # 一直奔跑的小樓

    我們從兩個方面分析下諸葛亮的權力和野心是不是是想篡奪王位。

    權力方面:劉備死於223年,諸葛亮已經跟著他16年。在這16年中諸葛亮是劉備的內政負責人。在他之後負責的蔣琬、費禕、董允等,都是他親自挑選的。俗話說的好,人死政亡,諸葛亮死後20年,蜀漢政權仍在控制手中的諸葛亮的繼任者,如果不是費禕被刺,可能更長。你可能注意到魏國高平陵和淮南三叛,吳也很多亂子,只有蜀漢相對穩定在這一時期,足可以見諸葛亮對政治控制能力。

    軍事力量:軍事領導人如關羽、張飛,黃忠,甚至馬超d等等,都死了。結合幾次諸葛亮征討後,可以看出,軍隊沒有人可以動搖他的地位。軍隊最盛名的大將魏延也一直死心塌地跟隨諸葛亮。。因此,在軍政方面的蜀漢,諸葛亮無疑做了全面的控制。雖然李嚴在江州,但是犯了一個小錯誤就被貶為普通民眾。

    野心方面:我們無法想象,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過,可能有過念頭,也是一閃而過。

    雖然不敢斷定諸葛亮一定沒有過野心,但至少他有這個實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去除桑葚酒的白酒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