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斯1945

    那蘇聯是抵擋不住德軍的閃電戰,客觀原因分析,如果美軍沒有參戰,德國沒有兩面受敵的,窘境,那麼德軍肯定會拿下蘇聯,因為在第一波進攻開始的時候,蘇聯沒有一點準備,飛機都甚至都沒有起飛,就被打落在跑道上了,更恐怖的是德軍的閃電戰,直接大縱深穿插戰術,更是打的蘇軍措手不及,所以,蘇聯是抵擋不住德軍的進攻的

  • 2 # 詩雨花魂

    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在二戰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二戰中,美國不僅直接參戰,而且向盟國提供了鉅額的物資。英國、蘇聯和中國能夠頂住對手的進攻,美國的物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認為,美國的物資是蘇聯戰勝德國的決定性因素,沒有美國的物資,蘇聯早就被德國幹掉了。那麼二戰時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能不能擋住德國?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沒有美國的物資,蘇聯也能擋住德國,只是蘇聯付出的代價更大,打的時間更長而已。

    首先,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三大工業國,蘇聯的實力並不弱於德國多少。如果蘇聯進攻德國,蘇聯肯定不是德國的對手。但如果蘇聯依託龐大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資源,蘇聯未必會輸給德國。二戰中,蘇聯動員了4000多萬人參戰,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3.7萬架飛機。雖然蘇聯的武器質量比不上德國,但兵員數量和武器生產速度比德國快的多,補給速度也遠遠超過德國,當德軍推進到蘇聯腹地的時候,德國的補給能力已經遠遠落後於消耗速度,所以蘇軍的軍隊和裝備越打越多,而德軍越打越被動,這是蘇聯能戰勝德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然,二戰中,美國確實給了蘇聯巨大的援助,二戰中美國向蘇聯提供了112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14000餘架飛機、7000多輛坦克、42萬輛汽車等等。不過這些物資僅僅佔到蘇聯生產總量很小的一部分。美國援助的飛機約佔蘇聯產量的10%,坦克約佔蘇聯產量的7%,火炮僅僅佔到蘇聯產量的1.5%。同時,這些物資大部分是蘇聯用真金白銀和其他物資換來的。所以說,蘇聯依靠美國物資擋住德國是站不住腳的。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物資不重要,如果沒有美國的物資,蘇聯肯定打的更艱難,損失也更慘重,很可能蘇聯會徹底淪為二流國家。此外,美國援助大部分是在莫斯科會戰之後到達的。莫斯科會戰之前,一直是蘇聯自己單幹,蘇聯憑藉遼闊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節節抵抗,有效的消耗了德軍的戰略資源,德軍越打越艱難。事實上,德軍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已經到了極限,因為德軍的後勤已經嚴重跟不上,前線的德軍甚至連冬衣都沒有,這是德國輸掉莫斯科會戰的主要原因。

    莫斯科會戰後,蘇聯將戰線穩定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美國也正是看到蘇聯擋住了德國,所以才提供了戰略支援。如果蘇聯輸掉莫斯科會戰,沒能力擋住德國,美國自然沒有必要再援助蘇聯,即使援助也是浪費。同時,當時的美國剛剛進行戰爭動員,能夠提供的武器和資源比較有限,美國直到1942年才有了瘋狂的產能,運輸能力也有了提升,美國的龐大物資才開始源源不斷的運往蘇聯。不過由於德軍和日軍的封鎖襲擊,美國運往蘇聯的物資仍然受到較大的限制,直到1943年蘇聯才真正大規模接收美國的物資。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蘇聯最艱難的時刻,實際上是英華人給蘇聯幫了大忙,當時蘇聯的主要物資來自英國,英華人的物資給蘇聯人打了一針強心劑。莫斯科戰役中,其實是蘇聯人憑著自己的狠勁挺了過去。

    莫斯科會戰後,蘇聯的處境已經大大好轉,蘇德戰爭進入了戰略僵持階段。當然,德華人仍然不斷髮動攻勢,試圖突破蘇聯的防線,就這樣具有決定性的戰役斯大林格勒爆發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德進行了激烈的巷戰,蘇聯憑藉頑強的戰鬥精神和海量的武器,硬是幹掉了德軍。當然,蘇聯在此戰中傷亡慘重,損失巨大,大量的蘇聯男丁消耗在了拉鋸戰,蘇聯丟掉了烏克蘭的糧倉,國內被打的千瘡百孔。當然,德軍也沒佔多大便宜,德國同樣傷亡慘重,已經無法像戰爭初期那樣發動咄咄逼人的攻勢,德華人深陷蘇德戰爭的泥潭。為了奪回戰爭的主動權,德華人在1943年孤注一擲的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但德華人同樣遭到了失敗,蘇聯人抵抗程度絲毫不減。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已經徹底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蘇聯人開始反攻。而就在此時,美軍的海量物資開始陸續達到,雖然此時的美國物資對處於貧血邊緣的蘇聯非常重要,但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因為蘇聯已經成功的掌握了蘇德戰場的主動權。可以說,即使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也能趕走德華人,只是打的更久、損失更大而已。所以沒有必要誇大美國援助的作用。事實上,美國對蘇聯最大的援助其實是來自對德國的封鎖和轟炸,英美的封鎖和轟炸牽制了德國的部分軍事力量,並摧毀了德國的大部分廠礦設施和工業產能,否則如果戰爭再持續幾年,蘇聯可能真就慘了。即使趕走德華人,蘇聯也被打殘了。別說和美國爭霸,能不能保住大國地位都是問題。

  • 3 # 小卒過河拉大車

    又是假設前提的問題。大家都喜歡假設歷史的不同走向。我試著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的回答是依然能擋住德國的進攻,不過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而已。莫斯科會失守,蘇聯可能會退到烏拉爾山一線。以西伯利亞為大後方,依靠烏拉爾山一線形成對峙,積蓄力量反攻。

    原因是戰爭不是單方面的事情,雖然蘇聯沒有了英美援助,沒有了天氣幫忙。可德國做為進攻方就能一路快速推進嗎?

    二戰時期的戰爭已經算現代戰爭了,打的是後勤!德國一個步兵師一天需要的物資至少200噸,一個裝甲師一天需要的物資至少300噸。德國在東線投入了大約150個作戰師,那一天消耗的物資就是3萬噸以上。

    再說運輸方式,靠汽車肯定不行,主力還得靠火車。那蘇聯的寬軌跟歐洲的標準軌可不通用,德國還得去改軌距。

    另外,蘇聯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就算天氣良好,那坑坑窪窪的土路也足夠讓德軍後勤運輸部隊喝一壺的。運不上多少東西,又要損耗大量汽車,從而加重了後勤補給壓力。

    而且越向東推進,則補給線拉的越長,補給困難會直接影響大軍的攻擊速度和攻擊力度,從而使得攻擊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簡單從後勤供應角度出發,也決定了德軍的攻擊極限就是莫斯科以東,能不能到烏拉爾山一線都難說。

  • 4 # 豬豬俠評論

    歷史沒有假設,正義最終會戰勝邪惡,即便沒有惡劣天氣也會有其他的因素,導致他們失敗,為帥者不識天時,必敗無疑!希特勒,拿破崙,都是失敗在狂妄上而不是天氣上

  • 5 # 飛奔而來的橙子

    首先說明,歷史不能假設,更何況,你這個問題假設的條件實在是太多了。

    下面我試著猜測一下二戰的走向。

    先來說結論,蘇聯是可以抵擋住德國的進攻的。

    為什麼呢?

    先來看第一個條件,即使美英不會援助蘇聯,英國也是要自保的。要知道,1940年,希特勒就發動了海獅計劃,意圖滅亡英國,只是在英國的頑強抵禦下希特勒才沒有得逞,轉年開始進攻蘇聯。

    但是,德國給英國的壓力太大了,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英法聯軍在西線不會發動進攻嗎?暫時可能不會,但總要開闢第二戰場的。當時英國的國力是比德國要弱,但海軍實力還是強於德國的,更何況英國法國有著龐大的殖民地,即使沒有美國援助,英法靠人命堆,也要從英吉利海峽打回去。即使在防禦階段,德國也要在西線保持強大的兵力,這就分散了德軍的戰鬥力。

    再說蘇聯。蘇聯的優勢是龐大的人力資源和遼闊無比的國土。當時蘇聯的工業設施和人口大部分在東歐平原,但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政府已經開始向西遷移裝置和人口了,就是為了儲存有生力量。蘇聯人口將近兩億,德華人口六千多萬,人口差距這麼大,德國憑什麼佔據蘇聯?

    即使在德國進攻蘇聯順風順水,日本看了眼紅,然後也開始從東邊進攻蘇聯。德日加起來,仍然敵不過蘇聯+中國。

    當時的戰爭的確是慘烈,但要滅掉蘇聯兩億和中國四億人口,可能嗎?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建立起來了,這個體制的最大優勢就是越壓越強,想讓蘇聯向德國投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歸根結底,還是德國國土面積太小,人口太少,希特勒又不會重用雅利安人以外的人,這極大地侷限了希特勒的迴旋餘地。

    所以說,即使英美不援助蘇聯,德國也沒有惡劣天氣的束縛,德國也不可能佔領蘇聯。與德國比起來,蘇聯的戰略空間要大得多。可能二戰會多打幾年,會多死幾千萬人,但蘇聯是可以抵擋住的。

    這裡我還沒有分析斯拉夫人的民族特性,德國佔領地區的叛亂和德國內部的矛盾。

    總而言之,德國是蛇吞象了。

  • 6 # 前線分析

    問題問得好!我來回答一下

    毫無疑問,如果英美不援助,蘇聯根本抵抗不住。

    換句絕對一點的言論:根本就無法抵檔

    主要原因有五個:

    1.糧食、罐頭短缺。朱可夫和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都寫得很清楚,42年的時候,隨著戰線深入烏克蘭,糧食非常緊張,之前的儲備糧基本吃完或丟失。

    如果沒有美國罐頭和食品,蘇聯就餓死了 而且請注意,美國提供的罐頭、糧食都是成品,這可以解放大批農民,讓他們去參軍。沒有這些糧食,再多的兵源也徒勞,因為實在無法為這支部隊提供足夠的供給。

    2.武器生產跟不上。在這些物資中主要為軍火、戰略物資、機械裝置以及食品。其中各種型號的飛機1.4萬架,汽車49.5萬輛,裝甲戰車1.2萬輛,摩托車3.2萬輛,列車1.3萬臺,各種防空火炮7944門,衝鋒槍10.8萬支。

    到現在還有很多爭議性的言論,說這些武器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單單1.

    4萬架飛機這就比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的飛機高出一倍數量,說是杯水車薪恐怕是想把勝利的果實都塞進自己口袋裡吧。

    3.石油也非常短缺。在我們印象中,蘇聯是一個石油大國,擁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疆域,但是它很難量產高品質石油。高品質的航空汽油和新增劑都是英美提供的,要是沒有高辛烷汽油,IL2飛不起來。

    4.英美在西線的牽制。在我們看來德國生產力似乎跟不上蘇聯,但是這主要原因是英美在西線對德軍的干擾,否則其生產力不會弱於蘇聯。因為德國當時控制了將近3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近三億人在德國的管理範圍內。如果說當時盟軍不干擾德國常規生產,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德國生產力會超越蘇聯。

    5.雖然斯大林格勒是轉折點,但是別忘了之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美國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才真正的加大了援助力度。援助前一敗塗地,援助後勢均力敵,這援助是否重要還需要爭議嗎?

    說了這麼多,援助固然重要,但蘇聯人民勇敢的抵抗法西斯力量也不可忽視。只有相互合作,發揮團隊的力量,才能增大勝利的可能性。
  • 7 # Danny5v

    如果沒有美英援助,蘇聯依然能打贏。理由很簡單,蘇聯不是法國,沒有高速公路,有很長的戰略縱深。德華人玩閃電戰,好聽了講速戰速決,實際上就是缺少戰略資源。一旦停滯是耗不過蘇聯的。所以,沒有美援的結果就是德軍陷入戰爭泥潭,蘇聯緩過勁後獨立反擊,最終打到英吉利海峽。

  • 8 # 朋翔千里

    如果沒有美英的支援,蘇聯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事實上已經被德軍佔領了,俄國佬只能餓著肚子拿著燒火棍和坦克拼了。如果再加上天氣良好,惡魔斯大林只能躲在西伯利亞打游擊了。

  • 9 # 陸戈

    二戰中美英對蘇聯的援助也是為了減輕西線的壓力,沒有這援助蘇聯也應該能戰勝納粹,最多是時間也許更長。你看看蘇德戰場上蘇軍的武器就可從側面看出,蘇聯的勝利主要還是靠的蘇聯人民和蘇聯的實力。蘇軍使用的槍支是莫辛納甘和波波沙,不是伽藍德;蘇軍的坦克是T34不是謝爾曼。蘇聯透過戰勝納粹強大了自身,贏得了世界上的地位,所以才有雅爾塔的三巨頭會議,才能對號稱精銳的關東軍一掃而光,所以要想獲得世界的尊重靠的是自身的強大,中國亦如此。

  • 10 # 度度狼gg

    這兩個條件在1941年的晚些時候有哪個存在嗎?一個都沒有,美英的第一批援助物資是1942年到達的,而1941年的冬天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寒冷,德華人怎麼就沒能突進莫斯科呢?“颱風戰役”打到11月底的時候,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成強弩之末,蘇軍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頂住了攻勢,說到底,不是蘇美英和天氣的問題,而是德華人自己的力量不足。

    首先說天氣情況,普遍的觀點是被古德里安的名言所影響:“如果不是嚴寒的阻遏,我們11月份就在克里姆林宮裡飲酒慶功了”!事實果真如此嗎?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氣溫是零下7度,而11月8日的最低溫度是零度,期間的11至13日氣溫曾短暫驟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這樣的天氣很難被稱之為“嚴寒”。

    真正出現零下40度的嚴寒已經是12月5日以後,也就是說,嚴寒只是在蘇軍轉入反攻時才來臨的,而性命攸關的莫斯科保衛戰第一、第二階段卻是在並不太冷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的。德華人並沒有達成戰役目標,僅在11月16日到12月5日第二階段的作戰中,德軍在莫斯科遠郊就死傷155000餘人,損失坦克約800輛、火炮300門和飛機近1500架。

    實際上,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兵力兵器優勢並不明顯,總兵力大概超過蘇軍0.4倍、坦克超過0.7倍、火炮超過0.8倍、飛機超過1倍,但問題是德軍不斷被消耗,並且由於補給線嚴重拉長,補充完全跟不上。而蘇軍卻源源不斷得到生力軍甚至遠東部隊的增援,別忘記了,莫斯科是蘇聯最大的軍火工業基地,所以蘇軍在防守時彈藥物資比較充足,畢竟是家門口作戰。

    所以10月4日,當德軍第2裝甲叢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佔領奧廖爾之後,古德里安已經清醒地意識到攻入莫斯科已無可能:“儘管坦克(番號應為摩化化)24軍在姆岑斯克附近進行了激烈戰鬥,坦克第4師也投入了作戰,但俄國的大輛T34坦克參戰,使我軍坦克遭受巨大損失,現在敵人佔優勢了,因此,迅速的不斷取勝的前景消失了”,前面的那是戰後吹牛,這才是真心話。

    到了1941年11月29日,進抵莫斯科遠郊的德軍在各個方向上的進攻都被蘇軍遏制,長途跋涉和五個多月的作戰損失,使德軍此刻的實力跟夏天已不可同日而語,許多連隊只剩下60人左右,嚴重的達到20到30人(滿編180人)。整個東線戰場一線作戰部隊的傷亡超過80萬人,我們知道,德軍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投入的地面部隊總兵力也就320萬人,四分之一的傷亡和大量坦克的損失,如果得不到補充是不再具備突破能力的,也不能過高評價德軍的戰鬥力。

    反觀前線蘇軍,由於持續得到兵力和兵器的補充,蘇德兩軍在前線的力量對比逐漸發生著變化,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獲得新補充的3個集團軍,總兵力增至110萬人(還有兩個方面軍呢)。其實在11月29日的深夜,朱可夫就已經接到斯大林的通知:準備反攻!既然蘇軍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反攻,充分說明前線形勢對德軍已經非常不利,而並非是德華人再加把勁就能衝進莫斯科的問題了,整個冬季作戰結束時,德軍傷亡高達1167835人!

    美英援蘇的計劃,是根據1941年10月1日三方簽定的協議進行的,此時希特勒的“颱風行動”已經實施,不要列舉什麼14000架飛機、49.5萬輛軍用汽車、12000輛裝甲車和13000臺機車的無聊數字,因為在莫斯科會戰期間,美英還沒有運到一把步槍和一粒子彈。第一批共三隊裝載援蘇物資的PQ運輸船,是1942年初到達摩爾曼斯克的,此時德軍已經全面轉入防禦,若非希特勒嚴令不得撤退,戰線早就崩了。

    著重討論1941年冬天的戰事,是因為莫斯科會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標誌著德軍已經不可能透過一場快速的戰爭打垮蘇聯,當然也就證明蘇軍完全可以抵擋住德軍的攻勢,儘管損失頗為巨大。什麼嚴寒、什麼美國武器都不是藉口,歸根到底,是蘇聯廣袤的戰略縱深和龐大的人口基數,讓德軍“閃擊戰”的模式沒有奏效,到1942年初,哪怕是精神變化無常的希特勒,也承認戰爭將進入長期化。

    這也就是1942年德軍不再主攻莫斯科的原因,既然不能在第一時間摧毀蘇軍的抵抗,既然戰爭必然陷入長期化,那麼正如希特勒自己所言:“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戰爭”(恐怕還包括烏克蘭的小麥),於是才有了斯大林格勒會戰。

    有人會問,那麼美國巨大的物資援助就沒有用處嗎?當然不是,它們極大地解決了蘇軍在1942年到1943年度的困難,縮短了蘇軍轉入全面反攻的時間,但這不等於,沒有它們蘇軍就會失敗。

  • 11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解史。

    二戰是以德國,日本以及義大利為首的法西斯軸心國和以美、英法、中、蘇為首的同盟國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之間發生的世界大戰,這一次大戰是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席捲了無數國家和人口,戰爭帶來的創傷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在這場戰爭期間,最慘烈的戰場當屬歐洲德國和蘇聯的軍事對抗!

    德國1939年到1941年之間,佔領了歐洲大部分地區,此時在歐洲還能對德國造成威脅的只有蘇聯,英國已經被德國壓縮在半島苟延殘喘,需要大批軍事資源滿足其野心的希特勒終於向蘇聯露出了獠牙,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出兵!

    蘇聯在沒有英美支援以及沒有惡劣天氣的條件下,是否可以抵擋德國?這個問題小果認為沒有可能!

    一、蘇聯的優勢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遼闊的土地讓蘇聯成了整個歐洲的龐然大物。高加索山脈豐富的石油資源保證了蘇聯在戰時可以自給自足,大量的農作物作為蘇聯的戰略物資儲備,也讓蘇聯免去了食不果腹的糧食危機,慢慢復甦的工業設施也讓蘇聯逐漸在壯大,武器的產量和來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並且蘇聯擁有廣闊的戰略空間,即使不依靠盟軍的支援,也可以保證蘇聯在短期內不會被德國一攻而下!

    二、蘇聯的劣勢

    如果真如問題所說,失去了極端嚴寒的天氣,蘇聯也就失去了一個消耗德軍的重要依託,德軍的裝甲部隊可以免去近一半的油料消耗,大量的維修時間和保養成本,雖然蘇聯北極熊的稱號讓人感覺強大,但是這個物件並不包括劊子手的德國!

    英美的支援暫且不說,單就蘇聯自身的劣勢而言,小果以為蘇聯必敗:

    1、蘇聯限制於自身的地理位置,只能選擇拼死抵抗或者投降,失去了寒冷的天然防禦,實際上解決了德軍巨大的麻煩,希特勒在進攻蘇聯的時候曾說“蘇聯就像一個四處漏風的破房子,只要踩上一腳,就會轟然倒塌”,所以德國並沒有給進攻蘇聯的軍隊配備大量的冬衣,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德軍因為天氣原因,對士兵和裝甲車輛的損害太大,常常陷入被動!

    2、德國沒有了後顧之憂,在節約了石油以及維修時間後,德軍的火力優勢以及進攻速度會得到充足的發揮,相比於蘇聯的火力,德軍在前期確實站在了上風!

    3、有人說德國之所以會在蘇聯戰場失敗,就是因為油料的匱乏,甚至到了坦克沒有辦法參加戰鬥的情況。閃電戰是德國成名的絕技,失去了油料的坦克,面對擁有縱深的蘇聯,自然難以施展!

    4、如果德國的速度足夠快速,在蘇聯來不及反應的前提下,一舉切斷鐵路運輸線,失去了人員和物資補給的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只能被迫投降,德國也會節省大量計程車兵!

    總結:蘇聯的優勢在德軍閃電戰的快速打擊下,微乎其微,如果德軍失去了嚴寒天氣的制約,節省下來的大量油料物資就可以配合三個集團軍群完成對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的穿插和包圍!

  • 12 # 飛行的魯斯蘭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說一下部隊素質,按照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客觀資料來看,蘇軍在坦克和戰機的數量上佔優,但是多數是薄皮大餡的輕型坦克,像如T-26,T-38這種坦克,而像如KV和T-34這種坦克,數量也不少,但是都很分散,蘇聯的裝甲部隊是以機械化軍為單位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做好大型決戰的準備,同時空軍是以混合大隊的形式,陸軍無法得到有效的支援,而且開戰之前德軍得到了蘇軍前線機場的資料,除此之外,蘇軍還有數量龐大的遠東軍隊,有句話叫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德華人的閃擊戰就是一種機械化殲滅戰,在區域性造成優勢,然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蘇軍首先對這種戰術已經有過了解,畢竟39年打波蘭,40年打法國就是用的閃擊戰。但是,那時的德軍使用的都是一些過時的裝備,一號二號無法與T-26這樣的坦克相抗衡。

    在坦克裝備上,蘇軍與德軍相差不多,只是戰術堪憂,在汽車工業上,蘇軍可以說是很差勁,普通卡車的技術源於美國30年代的技術,而半履帶裝甲車,蘇軍直接可以說是一塌糊塗,而德軍的半履帶車,優勢很大,既能對付步兵,又能牽引火炮對抗坦克,而且自身的防護幾乎接近蘇軍的輕型坦克。

    說完這個再說說空軍,戰鬥機技術很落後,同時因為大清洗的緣故,優秀的空軍指戰員損失慘重,而新提拔的大都沒有指揮經驗,並且因為德軍的突襲,蘇軍的機場被摧毀來不及修復,導致少數升空作戰的戰鬥機無法進行維修和補給,而部分優秀的戰鬥機也被摧毀在地面機場上。

    在說說指揮將領上,德軍的將領大多數都參加過一戰,西班牙內戰,有著豐富的指揮經驗,而且善於嘗試新戰術和戰法,反觀蘇軍,建立作戰理論的元帥將軍,被清洗殆盡,而少數的幾個優秀的指揮人才或翫忽職守,或在大後方負責一些對日防禦的工作,剩下的大多數指揮官,都嚴重缺乏經驗,且升遷過快,在戰爭初期,士兵很頑強,但是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德軍,無法做出有效的抵抗,而蘇軍的裝甲部隊缺乏空中掩護,各自為戰,被德軍的俯衝轟炸機部隊分次摧毀,德軍的裝甲戰術大多采取V字編隊,3號四號這些主力坦克打頭陣,一號二號以及38T坦克則在側翼和後線負責在主力坦克開啟突破口後分散開來擴大戰果。蘇軍的輕型坦克被這種戰術打的毫無招架之力,偶爾幾個KV,T-34坦克營能擊破這種戰術,但是德國空軍就會立刻出現幫助陸軍消滅這些鋼鐵怪獸。

    這樣的情況直到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才被遏制,因為蘇軍指揮官換成了擅長防守的朱可夫,為了抵禦德軍坦克兵團,炮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高射炮,迫擊炮,榴彈炮,野戰炮在前線形成立體叢集火力,並且不惜一切彈藥損失去轟擊德軍裝甲部隊。此時德軍的閃擊計劃破產,戰爭開始進入相持階段,此時英美並沒有進行援助。

    關於題主說的冬將軍幫助了蘇軍,首先德軍幾乎入冬前擊敗蘇軍,而此時的蘇軍並沒有徹底被擊垮,冬將軍能阻止德軍那麼他也會對蘇軍防禦造成困難,畢竟天氣對雙方來說是平等的。就算沒有冬將軍幫忙,莫斯科依然能守住,此時衛戍部隊開始不顧一切的防禦,並且朱可夫調集一切能用的部隊,至於損失,這個無關緊要。反觀德軍,勞師以遠,經過數個月的作戰也是有比較大的損失的,並且來不及補充,而蘇軍已經開始全國動員,損失可以較快的補充。除此之外在德軍的敵後,游擊隊也在積極行動,德軍既要在前線進行激戰由要維護敵後補給線不被襲擊。所以沒有冬將軍蘇軍也會守住莫斯科,畢竟冬天對雙方都不利,而且1941年底的蘇聯並沒有遇到百年一遇的寒潮。倒不如說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期的冬天才是真的地獄般的寒冷。

    到了第二年,德軍嘗試再次進行閃擊戰,而此時的蘇聯的工廠和企業也在積極向後方轉移,而在位於蘇聯亞洲後方的烏拉爾工業區在積極生產緊缺的軍用物資。而德軍要從相當遠的地區運輸給養和裝備,至於繳獲自蘇軍的裝備,因為彈藥不通用,彈藥耗盡後,他們還要換裝自己的火炮。但是蘇軍的防禦體系也更加穩固,德軍與蘇軍開始了拉鋸戰。

    至於高加索和黑海沿線地區,蘇軍也在和德軍進行激戰,位於刻赤半島的蘇聯空軍部隊持續不斷的襲擊德軍位於羅馬尼亞的產油區。在黑海艦隊和海岸炮的幫助下,德軍舉步維艱。至於高加索地區,蘇軍此時確實危機四伏,但此時最危急的時候已經過去,蘇軍在高加索山區開始重新部署堅固的防禦體系。斯大林格勒的工廠也在源源不斷的為高加索地區生產裝備,提供兵員,希特勒打斯大林格勒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名字,還因為他的戰略地位。而此時,英美依然沒有援助,而蘇聯人則開始了艱苦的巷戰,即使沒有冬將軍,殘垣斷壁也並不利於德軍進攻。此時按照歷史,英美開始援助,但是按照假設的話,英美不援助,那麼蘇軍的航空工業將會缺乏鋁材以及優質燃油,無法制造質量上乘的戰鬥機,但是,木製熱壓膠合板以及鋼鐵會取代鋁材成為飛機的新的製作材料。而蘇聯自己生產的燃油則會加註到飛機裡。

    那麼如果沒有美軍援助的食物比如,午餐肉等,蘇軍僅僅只是吃的比較差,但是依然能吃飽,至於有人說沒有美華人得餓死,那個有點誇大其詞了,失去了烏克蘭,不等於失去了所有耕地,也不代表蘇聯就一定得用農民打仗,蘇聯兩億人口不是鬧著玩的。至於卡車,半履帶車,蘇軍失去了援助只能自己製作了。會嚴重影響坦克生產數量,從月產上千輛縮減至幾百輛。蘇軍會在比較長的時間裡處在防守狀態,而無法與德軍展開決戰。但是,這些僅僅只是延遲蘇軍恢復戰鬥力和收復失地的時間,最後德軍會失敗,如果英美盟軍不打擊德軍的話,蘇軍依然會收復失地,只不過越逼近國境線,戰爭越艱難,因為那裡靠近德國本土,有利於德軍後勤。

    所以結論就是如果蘇聯沒有援助,沒有氣候幫忙,德軍會在早期佔上風(但是,無法佔領蘇聯),中期德軍能在蘇聯境內維持很長時間的防線(蘇軍缺乏援助,無法實施大規模反攻),後期,蘇軍會恢復1941年德軍入侵前的領土(蘇軍要等待生產出足夠的飛機和坦克,以及火炮然後和德軍做決戰以摧毀德軍在蘇聯的根基),但是如果想要一路打到柏林,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非盟軍開闢西線戰場解放歐洲,那樣蘇軍還有機會踏上德國的土地實施復仇。換句話說,蘇軍能擋住德軍的進攻,儘管自身損失慘重。

  • 13 # 歷史雜談驛站

    其實戰爭就是這樣,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勝者王,敗者寇”,如果你不服,也許你也沒有機會來第二次蘇德戰爭,畢竟這樣慘烈的戰爭損耗真的太大!不過還是回答下這個問題,首先蘇聯如果沒有英美援助,會怎麼樣?我們先看下美國是怎麼援助的。

    美國透過租借法案,向其盟國提供物資援助。其中大部分都是給了英國,蘇聯得到的比例並不多。租借法案提供給盟友的總共價值400多億美金,提供給英國的佔300多億,110億美金的東西是給了蘇聯,摺合成現在差不多是1750億美金。

    蘇聯得到的,從1941年10月1日到1945年5月31日,蘇聯總共接收了42萬輛卡車和吉普車,13000輛戰車(裡面有7000輛坦克),還有大量的食物、武器彈藥、機車、飛機、石油產品等。

    這些物資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但是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如果沒有這些援助,當然戰勝德國會困難一些,但蘇聯人的工業後發制人的潛力是可怕的。蘇聯具備巨大的戰爭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蘇聯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早已被歐洲列強垂涎。

    戰爭後期T34鋼鐵洪流可不是美華人給的吧,完全是靠自己硬是把德華人的“虎豹坦克”生吃。所以,即使沒有援助,蘇聯依然可以戰勝德國,只是時間可能會稍久一點!

    另外就是蘇聯的寒冬,不可否認,嚴寒成了蘇聯人幾次戰勝外來的侵略的利器,拿破崙在這方面也吃了大虧!天氣確實幫了蘇聯人的忙,但同樣不是決定因素,這是歷史的誤區。戰爭最後都是拼的硬實力,投機最終是要付出代價的。

    當德軍的閃電戰變成了消耗戰時,其實德國已經輸了,德國軍隊的短板就不斷地暴露出來,所以在後來並不是那麼寒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夏季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都一敗塗地。

    德國和蘇聯相比,畢竟資源和兵力有限,由於德國戰爭初期橫掃歐洲大洲,佔領了歐洲的大部分國家的領土,極大的分散德國的兵力資源。但戰爭越走向後期,德國兵力的大量消耗,但又缺乏充足的補充,前線的失利又失去大量的物質資源,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最後在柏林連婦女和未成年的少兒都徵集上了戰場,所以說蘇聯人後備實力完全碾壓了德國,並不只單單是天氣和援助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該不該打?你打過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