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祿貝爾
-
2 # 義俊
不該打,我也曾打過孩子,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1、 古話說的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想想咱們自己的童年,有沒有捱過打,小時候爸爸媽媽掄著棍子打咱們的時候心裡怎麼想的,有沒有要反抗的衝動,等到大一點,有反抗能力的有反抗的、有離家出走的,有鬧自殺的,更有甚者在父母打罵的時候和父母大打出手,落下不孝的名聲。反倒是家庭關係融洽,不打罵的孩子更出息。不同的教育方式收穫不同的結果
2、說說打罵孩子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多數自己也沒有多大成就,一遇到事情就開始暴躁,各種抱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給予疏通,只是一味的指責打罵,其實折射出來的恰恰是父母的無能,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會去模仿父母的生活方式,遇事只知一味指責抱怨甚至大打出手,造成世代傳承
希望咱們的父母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斷的給孩子創造和諧與融洽的氣氛,讓孩子知道事情的結果是與自己的處理方法是有很大關係的,願我們每個家庭都可以幸福!
-
3 # 心跡粼粼
我覺得不該打,可很慚愧我打過她一次,那次是在她3歲時,因為安全問題提醒了數次都沒用,還一直用言語頂撞,加上當時心情不佳就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打了娃的屁股。當她眼淚流下來的剎那我就後悔了,在她平靜下來後向她道了歉也說了自己之所以會失控的原因,但她可能並不理解。在回答孩子該不該打這個問題時,我們先要明白打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孩子認識到錯誤以後改正,好像孩子捱打後會停止之前的錯誤行為可他們並不知道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下次遇到相似的事情他們還會再犯,這就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並且會極大地破壞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我覺得給孩子講清事情的原委與道理並讓她明白這樣做會造成的後果會效果更好些。這麼做可能父母付出的時間耐心和寬容要比打罵多很多,養育孩子的同時也是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磨練自己的過程。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期待的。
-
4 # 童書媽媽三川玲
孩子當然不能打,這是非常嚴重的心理傷害!
第一,父母用“打”這個行為就意味著父母已經不能用“智力和理性”來引導孩子,而只能用“我人比你大,所以你不聽我的,我就會傷害你。”這種管理效果建立在孩子對父母的畏懼,對傷害的逃避上,它並不能讓孩子真正的意識到行為的錯誤,而是一種為了保全自身的妥協。
第二,父母打孩子就是在身體力行教授孩子“用暴力使別人屈從”!我們肯定不願意孩子在外依賴於用暴力解決問題,也不願意孩子有暴力傾向,那就從本源上不要埋下暴力的種子。
第三,如果父母打著“打你是為你好”的旗號,會讓孩子把傷害與愛混淆,覺得愛就應該攜帶著暴力。那麼孩子將來在面對情感時,要麼會對愛的人實施暴力,要不會尋找暴力的人來愛的。也就是孩子一生都會生活中暴力的陰影中。
第四,從長期的教養效果來看,打是無效的。打併不能讓孩子真正明白道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看起來當下是讓孩子屈從了,但是孩子並不明白應該如何去做,到底行為錯在哪裡。而且家長不得不面對孩子的報復行為,比如孩子故意把事情做錯、做事情的速度越來越慢、能逃就逃等等。
家長只要透過科學文明的教養手段,就可以達成教養目的,不需要使用“打孩子”這樣傷害親子關係的手段。
-
5 # 育兒路上紅綠燈
也許打孩子對於我們而言,只是一種教育方式,或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但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那一幕可怕的經歷會給孩子年幼的心靈和未來漫長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傷害和影響。打是最簡單、最粗暴、最懶惰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無效、副作用最大的一種。
家長打孩子的原因——①孩子是我的所屬品,我有權利。
②面對孩子的弱小,自己的力量愈顯強大,以強制弱的本能。
④自己有被打的親身經歷,自然認為打孩子是正常的教育方式,且有受用之道。
⑤上癮心理和習慣,自動化機制已開啟,更加失控、惡性迴圈。
打孩子的危害很大,最大的弊端在於孩子歸屬感的缺失。兒童的心理核心是歸屬感,因為兒童生存所必須的穿衣吃飯,他自己解決不了,他必須有所歸屬。孩子歸屬感在誰那兒,他就願意聽誰的話。
六種情況不要打孩子——①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6歲以後儘量少打,12歲以後不要打。
②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說清楚,導致孩子犯錯,不要打。
④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要打孩子。
⑤十分敏感的孩子,或曾受過情感傷害,或有神經障礙,不要打。
四種情況下可以打孩子——①如果孩子喜歡觸控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
②孩子的某些行為、習慣、心理傾向,違背道德,或有可能發展為違背法律。
④父母或老師已多次提醒規則,但仍故意犯規,或者犯規後絲毫不認錯,屢教不改。
怎麼打——How:不能逮哪打哪,不能用任何工具,不能打頭、臉、眼睛、耳朵、屁股。
When:及時懲罰,不倒舊賬。
Why講明道理,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Where: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How often:不能經常打孩子
不同性格的孩子,也非同等對待。什麼樣的孩子能打,什麼樣的孩子不能打?您可以測試一下——
有一天,你帶著孩子去逛街,孩子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於是就想讓你買給他。這時,你說:“媽媽帶的錢不夠,今天不能買哦!”你的孩子會如何表現呢?
A:“你把錢包拿出來我看看,到底是不是沒有錢。。。”
B:“我下次考100分,你就給我買吧!”
C:“好吧,那就不買了吧。”
D:“不嘛不嘛!我就要買嘛。”開始哭鬧。。。
B.完美型(唐僧)
C.和平型(沙僧)
D.活潑型(豬八戒)
如果你的孩子是B C型,請不要打罵孩子,否則孩子會更加內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打孩子這門學問和藝術,你Get到多少?
-
6 # 正面教育侯思遠
在你們打孩子的時候,你覺得孩子眼中的你是怎樣的形象?我猜測可能是這樣的:一個情緒和行為失控的成年人、一個蠻橫殘酷的獨裁者、一個恃強凌弱的惡霸……
在你們打孩子的時候,你在用行為告訴孩子怎樣的事實?我猜測可能是這樣的:不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發脾氣時可以傷害別人,可以用暴力解決問題,強大即是真理……
這是我們要孩子看到和學到的嗎?
曾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在孩子12歲之後再也沒有打過孩子,因為她打不過兒子了,然後她就學會了妥協和商量。難道我們一定要等到打不過孩子了,才能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嗎?那個時候,孩子還願不願意好好和我們商量呢?
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有沒有哪件事情是沒有其他解決方法,唯有“打孩子”這一種方式可以解決的?還是說,“打孩子”其實是一種藉口,可以讓我們打著教育的旗號理直氣壯地發洩情緒,可以讓我們偷懶而不用去學習更難掌握的教育方法,可以讓我們體驗到高高在上的掌控感和優越感。
也許我的措辭有些尖銳,但這不是針對各位家長,我也是需要反思這些問題的一員,這些正是我在為數不多的打孩子的經歷之後思考過的問題。當然,我們不是聖人,不可能永遠不會情緒失控,但這也不是我們縱容自己情緒失控的理由。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內疚自責,不是我行我素,而是覺察和反思,從錯誤中學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打了孩子的話,記得和孩子道歉,真誠地。
-
7 # 08娃de小史記
當孩子出錯,而家長沒辦法跟孩子講清道理時,家長會生氣發火,這其實表明家長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再動手打孩子,實際上錯上加錯。
表面上看起來,孩子被打的短時間內,似乎有所觸動,聽話了一些,這也是某些家長打孩子的理論根據。但長久來看,過不了幾天,孩子還會恢復原形,家長再打,再老實兩天,次數多了,家長會發現打沒有任何用處了。而且孩子要麼變暴力,要麼軟弱自卑,極容易兩極分化。
其實想想孩子學說話的過程,通過幾千遍的重複,孩子才能學會說話,這個漫長的過程,家長一直很耐心。那麼對於行為習慣,孩子應該多少次可以學會呢,家長可不可以給與同樣的耐心呢?如果教育就是棍棒,那教育也太容易了吧。所以家長首先要放平心態,像等待他說話一樣等待他學會改錯。
沒有學不會說話的娃,也沒有學不會改錯的娃。只有不會學習的爹媽。
-
8 # YoKID育兒寶典
優兒學堂心理專家李嬌老師:
透過這個問題可以看到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現在的社會並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打罵寶寶也不是正確和理智的方法。父母要做的不是怎樣去打寶寶,而是要先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
明確自己的教養方式,選擇正確的教養方式。對自己寶寶的教育要親歷親為,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比如說,寶寶犯了錯,對寶寶打罵,讓寶寶長記性,不再犯錯誤。爸爸媽媽就要糾正自己的錯誤育兒方法,及時調整。寶寶犯了錯,先安撫寶寶的情緒,弄清楚緣由,把損失降到最低,然後再去想解決辦法,這才是科學的育兒理念,而不是動不動就打罵,說自己是為了寶寶好,這種落後的教育理念已經不符合當代教育的潮流。
遇到寶寶的行為問題,要去引導,讓寶寶知道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怎樣做才會更好。遇到和寶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寶寶的想法。父母對寶寶的要求不要太強硬,忽略了寶寶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在寶寶還沒有完全獨立的時候去替寶寶做決定,這些決定只是代表父母的想法和期望,並不一定是寶寶想要的。這對寶寶的性格發展極為不利,容易讓寶寶壓抑自己的情緒,造成寶寶的焦慮,消極,易退縮。亦或等到寶寶爆發的那一刻,性格就會變得易怒,暴躁,容易形成性格混亂的狀態。父母要及時醒悟,不要真的到了寶寶爆發的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方式存在問題。
-
9 # 淅爸育兒記
不邀自答
打孩子,大多是因為孩子不聽教,不聽講,可以一定程度上歸結為家長不耐煩
孩子能不能打?該不該打?這真不能一概而論
打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打孩子可以分為兩類:
1.洩憤
這種情況是比較少的,但還是存在
例如最常見的就是當想好好教育孩子的時候,被老人攔著,本來不想打也變成了開揍。
這時候更多的是洩憤,對老人干預的不滿
2. 讓孩子聽話
讓孩子聽話=讓孩子安靜下來,並接受我們的意見
這以教育為目的的,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可取
通常打完孩子,家長都是心裡後悔的。孩子心理也受到影響
既然是讓孩子安靜下來,那麼可以採取的方法就很多了
例如轉移注意力,例如旁敲側擊…
而實際上,個人認為打孩子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長的懶惰!
打罵是最懶惰的教育方式!藉口就是不耐煩!
要引導孩子得抓到孩子需求,抓孩子需求意味著要花心思,花心思又意味著麻煩!
第二個問題,我是否打過孩子
老實交代,我打過孩子,還打得不輕
在我家大寶兩歲的時候揍過她,而且不止一次,只要不聽話肯定捱揍
那麼,在一次揍她的時候,她突然回話,那會兒她差不多三歲,一邊捱打一邊對著我罵:
你這樣的爸爸才要打!奶奶會像你打我這樣打你的!
很難想象,三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當時愣住了
然後開始惡補育兒知識,越吸收得多,越是覺得自己前面就是懶惰教育
打這以後,我再也打過她,教育方式也從粗暴懶惰的打罵,換成讀懂孩子心理。
以上…
-
10 # 禪悟132491406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如果犯了錯需要他長住記性,知道自已錯了就行。打與不打應根據孩孑的性格去決定。
-
11 # 美女四小姐
首先這個問題提法很抽象。能不能打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孩子?...…… 居如這樣的問題,當然孩子是感情高階動物,在成長的過程中是以教育為主,還要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條件進行感化孩子幼小的心靈,讓孩子逐漸健康成長!當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重複犯錯誤,打是可行的,並且要用方法和尺度,讓孩子接受深刻教訓!
其次,打孩子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用方法“打"是一種深刻的教育!蠻橫地打反而適得其反。打要打出方法,打要打出成果,一味地打那是懦夫和愚蠢的行為,別把聰明兒變成糊塗豬!
最後,以身示範,以身作標,不打不罵孩子,正確地引導孩子和健康地教育孩子,用心去感化孩子才是最好的方法!
-
12 # 言勸
有一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是扮演著“狼爸虎媽”,對不動就打罵孩子,認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就變壞”,其實這種打罵式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害處多多。
(一)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叛逆、更調皮。有不少父母只是從表面看打罵有效果,其實,孩子心裡的牴觸情緒更大,更要與家長唱反調。
(二)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膽怯、失去安全感。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每天提心吊膽,畏首畏尾,膽小怕事。
(三)打罵孩子,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父母打罵的方式對孩子潛移默化,被感染和效仿。長大後在人際交往上會受到限制。結婚生子後,也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教育孩子。
(四)打罵孩子,還會影響親子關係。父母打罵孩子覺得是為他好,實際上看似被“制服”了的孩子,內心裡充滿了對父母的"恨"。
(五)打罵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長期打罵孩子,會影響孩子的食慾和睡眠;還會使孩子降低免疫力,容易生病。
因此,教育孩子採取打罵的方式是大錯特錯的。但是,孩子犯了錯也不能說不管教,適當懲罰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是讓孩子面壁思過。讓孩子罰站,對著牆來反省自己的錯誤,直到想明白了,知道錯在哪,怎樣改正為止。
二是用戒尺打孩子手心。戒尺打手心,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家教方法。這個要看犯錯的大小,一般過錯不要這樣體罰。
三是罰孩子做事情。孩子有了過錯,讓他去多做事情來處罰,這就如同老師處罰犯錯的學生,讓其抄寫課文一樣。
四是說服教育為主。孩子犯了錯還是要以說服教育為主,動之於情曉之於理,平時還要有好的家風影響,和嚴格的家規約束。
-
13 # 孩子王育兒顧問
1、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尤其是做錯了事後,都不敢跟父母講,讓孩子心裡有陰影,嚴重的話,打孩子會導致孩子恨父母。
之前看過《王貴與安娜》,剛開始安娜打兒子時,不敢打,可是一回生,二回熟,打著打著由最初的空手不敢打到最後升級為拿著棍棒,雞毛撣子追著滿屋子打,導致後來安娜抬手想摸摸孩子,結果孩子條件反射的以為要打他,就躲開了。
2、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強的,父母如果經常打罵的小孩,小孩會容易從父母的打罵行為中,學得暴力和攻擊的手段,養成暴力傾向。
3、孩子雖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對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個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捱打時,他會覺得很沒面子,傷害了自尊心。尤其是十歲之後的孩子是萬萬不能打的,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心強,簡單的打罵只能造成孩子的叛逆。
4、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因為害怕捱打,為自己的過失找理由,撒謊,不敢承擔。
5、在孩子犯了錯時,如果父母打罵孩子,往往會失去分寸(父母正在氣頭上),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
總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父母在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14 # 親子成長手冊
B天性的孩子,教育嚴格要求,制定細則,不建議打。
但是其他象限的孩子可能不能打,尤其是C天性的孩子必須寵愛,而且是無條件的。
D孩子好玩才重要
不同的孩子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建議看看《你的蜜糖他的毒藥》,希望對您的教育有幫助。
-
15 # 寧媽育兒
我認為,不該打孩子,我也沒打過孩子。
原因有:
1打孩子是家長無能的表現,是失敗的教育方法。就因為搞不定孩子,才用打來證明對孩子的掌控權,讓他屈服於你嗎?
2打孩子會破壞親子感情,很難修復。當孩子被打時,他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了。孩子會害怕,即使是屈服,變乖變聽話也是因為怕,而不是因為認識到錯誤。
3打孩子會影響孩子心理。可能會讓孩子膽小怕事,也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
4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家庭生活。從小捱打的孩子,以後為人父母了,會覺得打孩子是件很正常的事,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5可能導致意外發生。新聞看到過父母失手把孩子打成腦震盪了,打殘了,甚至打死了。悲劇往往發生在一念之間。
方法總比問題多,解決熊孩子問題的方法一定不是隻有“打孩子”這一種方法。用一顆愛孩子的心以及保持穩定的情緒積極想辦法,一定能找到比打孩子更好的方法。
-
16 # 黃衣心理
孩子並非打不得,這是我的觀點。我認為完全不打不教訓,和孩子做朋友的親子關係,是不負責任的親子關係。
在帶養孩子的過程中,既不要過分的壓制、替代孩子的感受,也不要一味的寵溺。這個分寸的把握並不容易做到,孩子的通常會觸碰到家庭底線。在這個時候,小懲大誡就是必須給孩子的。
而在家庭中,守護家庭底線的,必定是父親,父親的威權和力量的呈現,引導孩子自主管理、一路向前。靠母親教育孩子,小學3年級就會失控。
至於打孩子會使孩子內心受刺激形成創傷的說法,也並非沒有道理,所以我的做法是,打孩子,要保護孩子的安全感,不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
具體做法如下:
2.引導孩子把他的情緒感受表達清楚。
3.看到孩子的情緒。
4.表達我的想法和建議,指出這個行為觸及了哪個底線問題。
6.請他脫褲子趴好。
7.打。商量好的打幾下就打幾下。
-
17 # 雞蛋白
孩子不聽話,就是令家長頭疼。一方面,自己很有讓孩子順服的慾望,孩子一不聽自己的話,自己就會非常的惱火。另一方面,孩子確實有時候會做錯一些事,在大人眼中可能是錯失,但是在他們眼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犯了錯,該不該打呢?家長的本意是進行教育,可是久而久之,孩子更加的叛逆。所以我們要學會教育的方法,孩子犯了錯,用什麼樣的方式懲罰他們?
確實我們也教育過孩子,批評過孩子。都非常的不容易。
-
18 # louanhuamingyouyicun
♥♥【孩子該不該打?】我明確表態【打孩子不是教育的好辦法;我一生沒打過(屁股上拍兩巴掌算嗎?)要是算也打過。】♥♥俗話雲【小樹不括不成;小孩不打不行】,又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這些都是舊封建觀念。我年愈花甲,見慣了多數人教育孩子一味只用【棍棒.辱罵.恫嚇】,其結果是效果極差。舉幾個例子:①一個小孩A從小養成偷雞摸狗的習慣,惹得左鄰右舍不安寧,他的父親(還是國家公職人員)非常生氣,多次將其吊到梁頭上毒打,問其改不改,打時就說改啦改啦!過後【外甥打燈籠一照(舅)舊】。等長大了,流竄各地作案,多次拘留、判刑,出來後繼續作案,最後在一次作案中最別人亂棍打死。②有一家兄弟姐妹多,家法很嚴,動輒就打,致使三個孩子都留有【神經後遺症】。③有一家因為家長脾氣太暴,經常毒打孩子,致使15歲男孩喝農藥自殺。……如此事例在全國是很多的。
♥♥我父親脾氣不好,我從小也捱過打,心中很討厭這種教育方式,所以我教有自己的孩子多采用【說服教育】,有時急了在屁股上蓋兩巴掌,打過後自己有偷偷抹淚。然而,我的兩個男孩長大後都很懂事,鄉里鄉親都誇俺【有好命】。其實,做人的道理經常給他們講,比打罵有效多了。我常對他們說【您爺愛打孩子,我不打你們,但是你們要爭口氣,別讓別人笑話咱!】孩子也爭氣,又聽話且孝順,所以我家其樂融融,很幸福噢。♥♥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擺事實講道理,觸動孩子心靈;言傳身教,自身站的直行得正,做正氣表率。】總而言之【棍棒打不出孝子,只是屈從,口服心不服。靠打罵管出的孩子成功的少之又少。】所以我說【孩子不要打;教育是辦法。】
-
19 # 十里桃花萬里香
你這問題問得真搞笑哈!打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做過的事,包括我自己在內!
但在打孩子的前提下,你一定要弄清楚這件事究竟值不值得去打孩子!並不是孩子一淘氣跳皮搗蛋,你就二話沒說的棍頭侍候!
這樣可是不成的!跳皮可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主要他(她)不做錯事,都是不用藤條炆豬肉的(挨棍子)!
本人是很少打孩子的!俺可以接受他們跳皮,考試不及格,但絕對無法容忍他們做壞事!結識一些不良嗜好的同學或朋友!平時在這方面,俺也是經常教導他們的,做人要腳踏實地,可千萬別行差踏錯了!
一個孩子,讀好書是其次,然而先學會做人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學壞了,那可就是一輩子的事了!
所以說,做家長的,除了打孩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好孩子!光打不教,永遠都是白打!
-
20 # 菈媽親子
然有時候被孩子氣得不行,也冒出過無數想要狠揍他的念頭,但我沒打過孩子。不是有個段子說,孩子再怎麼調皮再怎麼惹你生氣,深吸一口氣,默唸:親生的,親生的……
從古至今,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有人覺得不打不成器,但是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孩子教育不能光靠打,越打越反叛的例子多不勝數。如果不能靠武力解決,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1、 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想法和大人是不同的,他們總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並且想要嘗試。雖然我們很想一下子就告訴他們哪些是不必要走的彎路,但是他們未必會聽。這時候只要不是危險的事情,大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嘗試,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不是嘮嘮叨叨,認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
2、 孩子有時候做錯事,但動機可能是好的,我們一定要問清楚事情的始末。比如孩子可能想幫忙打掃衛生,卻不小心把盆裡的水弄灑了。這個時候,如果恰巧大人的心情不好,可能就會認為孩子在添亂。其實,孩子是好心的。
3、 即使孩子非常任性和固執的時候,也要先冷靜一下再做下一步打算。大人之所以會打孩子,首先是因為孩子是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反抗的能力;其次是因為大人覺得你是我的孩子,就應該什麼都聽我的,不聽就別怪我不客氣。這種思想是不對的,通常情況下,我允許孩子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你必須為你自己的行為和想法負責。
回覆列表
我們傳統觀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打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打不是目的,教育孩子讓其明白道理才是目的。“打”是懲罰的一種,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換成其他的方式也許更理智。換一種方式的同時也傳遞給孩子你的教養。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新時代的父母,已經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支招
1.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2.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3.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會誤傷孩子)
4.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5.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