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和血2017
-
2 # 西湖邊的耕田人
毀掉了漢人的創新,探索,思想,積極,自信的人格特質。以西方稱呼中國區別為證。明朝時,西方人叫中國東方神秘大國,清朝時,西方人叫中國黃禍。
-
3 # 鯤鵬國學
第一位的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也正是因為這個,才有了後來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了幾十萬人!
清初的髮型真的太醜了,就是一個光頭上一個豬尾巴!極醜的髮型!這對於華夏後人的我們簡直是無法接受!明代之前幾千年的二十加冠說明成人多好,明代之前的髮型多好看!帥氣,想想一個光頭,大家都是光頭能帥到哪裡去!噁心死了!醜死了!!
包括現代人也是如此,讓所有男人都留光頭,肯定不願意!有幾個願意的呢?除了謝頂嚴重的和頭髮白的老頭外,絕大多數都不願意!
第二位就是,文字獄盛行,不知殺害了多少漢族文人,閹割了文人的性格和血性!
第三位就是,四庫全書編纂時,燒壞了很多典籍,絕對是一次文化的閹割,比焚書坑儒要嚴重幾十倍!
增加一條,第四位,就是服飾文化,從漢服轉化到旗人服飾,馬褂,旗袍等!其實現在看起來,還是漢服更好看啊,比清朝官員的服飾好看多了!
-
4 # Bobbi在NY
清代對漢族文化衝擊最大的是漢族的冠服文化。清代皇室廢止了沿用三千年左右的漢族皇室衣冠,以旗服代替漢服,在形式上做出了改變,形成一套全新的衣冠等級制度,但其核心內涵未變,仍是以衣冠反映等級。
圖為漢朝—晉朝—明朝的皇帝冕服,以及唐朝—宋朝—明朝的皇后翟衣。這兩種皇室最高等級的禮服可以追溯到周代,在《周禮》中有明確記載。歷代以來,僅在細節上有所變化。
在民間,清朝政府同樣廢止了有幾千年歷史之久的漢族男子髮型,強迫漢族男子剃頭留辮子,並且強迫漢族男子穿旗裝,即“剃髮易服”。但這一政策不包括女性,女式首飾衣冠得以保留。而且剃髮嚴於易服,民間漢服在某種程度上並未完全消失。在清中後期,旗袍變得寬大便是受了漢服的影響。
綜上所述,清朝廢止漢族貴族衣冠、剃髮易服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是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破破壞。
另外,乾隆時期政府編纂四庫全書,蒐集民間藏書。名為整理典籍,但實際上焚燬了大量不利於滿族和清朝統治的書籍,在編纂謄寫過程中也對原書內容進行了刪改,至今我們閱讀四庫全書,仍能發現不少因修改而造成的文義不通生澀之處。四庫全書雖然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科技文化的又一次深刻總結,但給傳統文化帶來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
-
5 # 7O後的我大不了最後一個人走
徹底毀滅漢人最後一絲血性→秦王掃六合虎視君何在/楚雖三戶忘秦必楚/將相王候寧有種乎/匈奴不滅何以歸家/犯我強漢天威者隨遠必誅/渴飲匈奴血餓食胡虜肉等漢族豪言再也沒了→只剩下奴才奴才
-
6 # 手指一點地球顫1
我感覺清朝對中華文化破壞遠遠沒有南方人大,特別近代百年,從洪秀全開始不知道南方人怎麼對中華文化這麼大仇恨,洪秀全使用西方基督教改變的太平天國,基本就是一個西方思想政權,不過春節不拜祖先,砸關帝廟孔廟家族祠堂,孫也差不多一味追求西方文化,還要去漢字,還有一個就是幾十年前的他做的事堪稱中華文化五千年前所未有大災難,北方許多家譜祠堂毀於那個時期,畢竟南方人不是什麼中華正統,自然不會愛惜中華文化,還不如滿族對中華文化保護的好。
-
7 # 穿越再現彼岸
滿清入主中原後,吸取元朝很快滅亡的先例,對漢族傳統文化進行了有目的的摧毀,以達到禁錮民心,鞏固清朝的統一。清朝統治者的做法起到了預期的效果,清朝國祚自皇太極建立大清,享國276年,歷經11帝。(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如果算上他是12個皇帝,享國296年。)
清朝摧毀了那些漢族文化呢?
“剃髮易服”,漢族等民族改用滿族服飾傳統。一、剃髮令。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代表的滿洲貴族們釋出了“剃髮令”,讓關內各個民族效仿滿族的髮式。不過剛剛入關,全國的局勢不明朗,又遇到漢族的不滿和抵抗,這一政令隨即取消了。(清朝初期的金錢鼠尾髮式)
1645年,清軍消滅了南京的南明政權,多爾袞又想實行“剃髮令”。此時發生了一件事情,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員孫之獬(現在山東淄博人),率先效仿滿族髮式,自己剃髮留起了辮子。上朝時,滿漢大臣是分列的,服飾髮型也不一樣,孫之獬來到後出了問題,滿族官員認為他是漢人應該列在漢族官員的行列,漢族官員認為孫之獬剃髮易服了,不屬於漢族官員行列。孫之獬被滿漢官員共同羞辱了一番,他氣不過,於是上書要求滿清通知區域的各個民族剃髮易服。多爾袞從更高的政治角度觀察剃髮易服問題,同意再次推行“剃髮令”,隨後又推行“易服令”。以“剃髮令”最為嚴格。(清朝末期髮式已經變化了很多,如圖)
“剃髮令”嚴格規定時間,接到政令的10日內完成剃髮。地方官員急功近利,將時間縮短為3天或者1天,結果導致大範圍漢族的反抗。著名的反抗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明朝服飾)
“文字獄”和禁燬圖書。為了禁錮漢民族的思想,清朝統治著大興“文字獄”,對抱有反清思想的人進行肉體消滅,對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圖書進行有目的的銷燬。
一、著名的文字獄。清朝的的文字獄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別厲害。下面列舉幾個例子。
1.莊廷鑨《明史》案。這個莊廷鑨是個瞎子,不過古代左丘明做《左氏春秋傳》,他有錢就請人做了部《明史輯略》。不過裡面將滿清統治者稱為“夷寇”,本來出版後也沒有什麼事,這時一個官員吳之榮想利用此時敲詐一下莊家,不過沒有得逞。他居然告到了北京鰲拜處,從而掀起該案,一時間寫書的、印書的、賣書的、買書的紛紛被牽連,處死了一大批人。
2.“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案。這時乾隆時期的案件,徐駿(顧炎武的外甥孫)又一次在曬書的時候,風颳動書頁,於是作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詩句,他自己也記錄了下來這樣的詩句。到乾隆43年的時候,有人告發了他,他被處斬了。
在這三朝時期的文字獄還非常之多,直接禁錮民眾反清的思想。
二、編著《四庫全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禁燬圖書和篡改圖書的過程。清朝統治者編修《四庫全書》看似不錯,但是它對有些圖書進行有目的的禁止、銷燬,對以前的歷史典籍銷燬了不少。(清四庫全書)
一、禁燬圖書統計。根據王彬等主編的《清代禁書總述》統計,僅僅是收錄的就有3236種圖書,現在只能看到書名,內容絕大部分已經不知道是什麼了。
清代乾隆帝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了對滿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
修《四庫全書》的同時就是銷燬書,篡改一些書籍,它和明朝的《永樂大典》完全不是一回事,《永樂大典》是收集整理圖書。(明永樂大典)
二、銷燬明代宮廷和各部檔案。清軍入關時期,明朝宮廷和各部檔案還是比較齊全的,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的檔案進行有目的的銷燬。目前我國存有的明朝檔案有3000件,清朝銷燬的估計超過1000萬份明朝檔案。保留下來的一些檔案估計也被清朝統治者篡改了不少。(明代檔案圖)
三、蒙古和滿族檔案的銷燬和篡改。清朝統治者不僅僅對明朝的檔案銷燬篡改,對蒙古和滿族自己的檔案也進行銷燬篡改,凡是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都進行了系統的處理。
清朝統治者預想不到的結果?一、雖然進行了“剃髮易服”,但是清朝統治下的服裝和髮型也在進行改變,原汁原味的入關前的滿族髮式服裝也和漢民族的習俗進行了融合。清朝剃髮從只留一點,演變為保留三分之二的頭髮了。可以看一看前面的髮式圖樣。
二、滿清統治者以“滿語”、“滿文”為國家的正式標準。都要學習滿文,可是滿文的推行卻發生了非常大的偏差,畢竟滿文和已經非常成熟的漢文化不可同日而語。大批的滿族人和滿族官員直接使用漢文書籍閱讀,而不用翻譯的滿文,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完全表達漢語的意思。乾隆皇帝時期,深感滿族人學習漢文化、用漢族習俗,忘記了滿族的習俗,希望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不過根本扭轉不了這個發展趨勢,也只能哀嘆了。
三、到了清朝的末期,滿族人和漢族人的區別已經不大了,滿族人和漢族人已經融合,只保留了少量的滿族特有風俗,滿族人也遍及全國各地,民族融合是一個大的趨勢。
-
8 # 卓爾艾米
氣節,就是我們漢人的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曾幾何時,崖山之戰,十萬人蹈海殉國,這是何等的氣概?艾米認為,清朝毀掉的漢人的傳統文化中,最嚴重的是綿延幾千年、令漢人引以為傲的氣節風骨蕩然無存。
滿清奴性文化是導致我們氣節風骨丟失的根本原因。說起來,今天很多人都不喜歡清朝,除了因為滿清統治者給國人帶來的近代百年屈辱史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奴才文化的植入:因為正統文化被毀,蠻夷文化反而被強化了。
你可能會問,這個奴性文化不是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的嗎?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古人有各種禮儀,它表面是“儀式感”,但禮儀儀式背後塑造的卻是我們民族的“禮儀之邦”的文明形象。
那我再問你,一度霸屏的清宮劇,宣傳的是什麼?
你會說,封建帝王?對!一方面,他們以歌頌封建帝王為己任,通過後宮佳麗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美化暴政,粉飾太平,一片歌舞昇平。
另一方面,他們把滿清盛行的奴性文化演繹到了極致,讓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心裡有一根辮子。而辮子文化也好,奴才文化也罷,都源於滿清入主中原後,對中國曆朝歷代漢文化的篡改。
其中,有清一朝,體現奴性特色的跪拜文化被髮揮到了極致。
我們來看看,滿清是如何把奴性文化根植於漢人心裡的。滿清之前,我們有跪拜文化,但是,跪拜從來不是不分場合的,而是極其重要場合才行如此大禮,後來被滿清氾濫化了,人的精神也因此被逐漸改變。
所以,我們就先從明朝的跪拜禮儀說起。
明代跪拜禮儀只在新皇即位以及祭祀等場合出現,這時候,要行“五拜三叩”的“君臣之禮”。
這套規範源於《周禮》,隆重場合、場面都離不開這個大禮,要求,前四拜都得是稽首,而且還是“五體投地”式的。我們常說,佩服誰佩服的“五體投地”就是這個。然後,最後一拜是“頓首”,接著就是磕三個頭。
這是明朝的跪拜禮。注意,普通場合是不需要行如此大禮的,君臣之間,行君臣之禮就是“雙手抱拳”對皇上“四拜或者五拜”,根本不需要“下跪”。這體現出君臣以禮相待,臣子具有平等的人格,備受尊重。
如果在更早的隋唐,君臣可以“同坐議事”,當臣子有事情奏報的時候,起身向皇帝作長揖,然後如實稟告。這樣,皇帝既不失君威,又享有天子之尊,可謂,恰到好處,禮數齊備。尤其是宋代,君臣之間行禮,還可以是“空首”,即只拜不跪。
概括地說,從宋代到明代,君臣之禮,講究平等,一般站立議事,不損人格。
那麼,到了滿清時代,變成什麼樣子了呢?很多人說,清承明制,但很多細節是篡改了的。比如,跪拜禮,滿清摒棄了“五拜三叩禮”,改為“三跪九叩”之禮。
《清會典》規定,文武百官,祭天祭地,見皇帝,都要“三跪九叩”。也就是哪個大臣今天要面見皇帝,你可千萬別嫌事多,這個禮節很不簡單。
“稽首頓首五拜。乃臣下見君上之禮。先拜稽首四拜,後一拜叩頭禮成。”
這是怎麼個跪法呢?
說通俗點就是,上前一步,跪下,磕頭三次;再上前一步,再跪下,再磕頭三次,接著,再上前一步,再磕頭三次。如是,禮成。
韓國拍了一部電影《南漢山城》,裡面把朝鮮國王歸順皇太極的場面表現的極其隆重,用的就是三跪九叩禮。
你會問,誰搞出了這個三跪九叩禮?就是皇太極。
在他父親努爾哈赤時代,無論祭祀、會盟、君臣之禮都是三跪三叩。而皇太極認為還不夠隆重,心還不虔誠,改成了九叩首。
等到了滿清入關後,除了繼承三跪九叩禮外,君臣奴僕凡事必跪,有時候是半跪,開始還是單膝蓋半跪地作揖請安,慢慢膝蓋變得越來越軟,動輒雙膝全跪——奴才就這樣養成了。
這一改,可不得了。君臣之間過去平等的人格,蕩然無存。
這個跪拜禮還鬧過笑話。英國使節馬嘎爾尼來拜見乾隆皇帝,清廷堅持人家用“三拜九叩”大禮,可是這個大使也不示弱,堅持用單膝半跪禮,否則威脅打道回府。雙方相持不下,都尷尬萬分。最後,乾隆皇帝妥協了!應允了洋人的半跪禮儀。
事實上,馬嘎爾尼之所以堅持,其實他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而這種平等的禮儀,直到清朝滅亡後,西方的握手禮傳入中國,人與人之間才終於有了平等的禮儀。
再看看滿清的朝堂之上,大臣們,畢恭畢敬,跪的習慣,跪的舒服,誠惶誠恐,個個都是奴才相,個個都是奴才命,開口閉口,奴才罪該萬死。
總之,滿清時代把跪拜禮作為常規禮儀氾濫化,助長了朝中萎靡之氣,君臣之間,以奴僕之禮相待毫無人格可言,更無平等的清流之風氣。而後三百年,更是透過文字獄、毀書禁書,讓漢人從精神上被嚴重禁錮奴化,以此防漢制漢。
為此,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著名學者教授周思源指出,“康雍乾時代,把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活力徹底扼殺,而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落後的部分——奴性發揮到了極致。”
據統計,滿清毀滅書籍有17萬卷之多,毀滅明朝各類檔案几萬件,不但明史被篡改,而且,到了晚晴時代,國人變得懦弱、愚昧、麻木甚至冷漠,這都和過度強調“跪拜大禮”的順從感以及“剃髮易服”之風氣開啟的奴化模式有重大關係。
綜上,大家別小看一個“跪拜”。我們自古崇尚的是“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蒼天和父母”。但滿清氾濫的跪拜,讓人下跪成了潛意識的習慣,這就造成了無數人的軟弱甚至懦弱。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一百多萬,而助紂為虐的偽軍卻達到了200多萬。漢奸更是遍地跑,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漢奸,還打出來了曲線救國的冠冕堂皇的幌子欺騙民眾,可嘆可恨!
所以,滿清篡改的跪拜禮,重新塑造了清朝的國民性格、形象和國民心態,形成了懦弱的民族性格,讓無數漢人這一跪,跪了三百年,徹底毀了一個民族的精氣神!一直到今天,很多人跪了就起不來了!可謂,根深蒂固,影響深遠!
-
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在王朝的交替過程中,新王朝總會剔除舊王朝一些不利於統治的制度和文化,比如始皇帝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自古皆然。滿清其區區幾十萬八旗子弟入關後,深感統治中國力不從心,於是也對中國漢人的傳統文化加以篩選,不利於統治的書籍統統毀掉,造成了極其惡劣的歷史影響,那麼清朝毀掉了哪些漢人的傳統文化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有清一代,統治者勵精圖治南征北伐,將外東北,西藏,新疆,蒙古等地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之中並直接控制,可以說清朝的國土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但是清朝統治者對於漢文化的破壞也是極其嚴重的。
沒錯,清朝統治者對漢文化還是很仰慕的,但是這是在漢文化不影響其對中國統治的前提下。清朝以區區幾十萬滿人統治過億的漢人,皇帝時常坐立難安害怕漢人反抗,於是清廷破壞了中國漢人的尚武精神和進取精神,去除了血性,培養了奴性,造成了封閉和落後。對於很多儒家典籍都是斷章取義。如把孔子“以直報怨”宣傳成“以德報怨”等等。將儒家經典《三字經》、《論語》閹割成《二十四孝》、《弟子規》,作為幼兒啟蒙教材,從而把君正臣忠、父慈子孝等都變成了單方面的服從,一種由下而上的情感,使之變成了愚忠愚孝。小編以為滿清的愚民政策才是中國近代落後最主要的原因。
-
10 # 夢香寒冰
我從別的角度來說說,這個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樣。
我不覺得剃髮易服是缺點,清朝的長袍馬褂到今天進入西方世界都被認為是中國國服,比燕尾服氣派大,國外認為只有貴族的軍裝制服才能比得上長袍馬褂,當然需要是呢子的。
清朝對中國最嚴重的破壞是海洋。明朝對中國最大的繼承也是海洋,因為大明建國,海洋力量代替巨大作用,有明一代,海軍都是世界頂級強國水平。當時日不落西班牙,五國聯軍等,都不是大明對手。但是清朝馬上治國,不重視海洋,甚至害怕海洋,所以清朝海軍很弱。要知道中國人海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甚至更早,特別是海外仙島等傳說。
對中國文化最大的破壞,體現在飲食上,就是魚的種類減少。
中國文化一大流派就是飲食文化。中國人吃熱食,用筷子吃飯等等文化習俗是中國名片。在明朝人的菜譜中,比如金瓶梅的記載中,有奶製品,也有魚,特別有舟山群島的海魚。
我們知道大航海時代和明清時期是一個時期,歐洲人飲食中大量有魚就是這個時期。相比較歐洲的深海鱈魚出現在餐桌的時間,我們的時間就太晚了。這就是中國落後的標誌。
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中國文化瑰寶,但是去查一下可以知道,裡面的魚很少,海魚更少,這就是中華文化落後的體現。
因為深海魚的打撈是一類高技術行業,中國在清朝這個領域幾乎沒有進展,落後到今天都沒追上前。
-
11 # 夜溶月
辜鴻銘先生曾有言:
“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諸君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細思極恐。
滿清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三大傷害:
剃髮易服,毀滅中華衣冠傳承,打擊漢人民族自尊心孔子說過:“非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從周朝開始,束髮戴冠、交領右衽就是華夏文明的標誌。
滿清入關後,用暴力手段強迫漢人剃髮留辮子穿滿族服裝。
清朝前期,男人留的辮子並不像清宮劇裡常見的那種“陰陽頭”,而是“金錢鼠尾”。
頭皮上留出銅錢大小的一塊頭髮,編成老鼠尾巴粗細的辮子,要多醜有多醜。
直到滿清統治穩定了,才漸漸放鬆對漢人留頭髮的限制。
大興文字獄,鉗制思想滿清入關以後,對漢人知識分子極盡拉攏、打壓的手段。
僅在乾隆時期,文字獄共發生一百三十餘起,其中,四十七起案件的案犯被滿門抄斬。
在高壓下,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將大量精力投入訓詁考據之學。
列舉影響較大的幾次文字獄:
整個社會毫無生氣,龔自珍的詩句“萬馬齊喑究可哀”就是這樣的寫照。
專制統治,奴化臣民滿清入關後,還保留許多相對落後的奴隸制度殘餘。
比如:
八旗中,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是上三旗,名義上由皇帝親自統領。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鑲白旗,是下五旗。
每一旗下管轄許多包衣,“包衣”是滿語,意為家奴,這些人地位極低,形同旗主的私人奴才。
這種落後制度殘餘滲透進了滿清統治。
孔子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主先要對臣子以禮相待,臣子回報君主以忠誠。
明朝之前,大臣們敢當面懟皇帝。
到了清朝,就變成皇帝高高在上,大臣跪舔:
“皇上聖明。”
“奴才該死。”
到乾隆年間,英國使團來訪問,他們驚奇地發現,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如此落後,百姓如此愚昧無知。
-
12 # 庭州行者
實際上清朝更多地是繼承了漢族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毀掉了漢族文化。至於說,哪些漢族文化在清朝被強行禁止,更多地是在一些習俗之上,比如服飾,髮型以及裹三寸金蓮。
先說剃髮。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接受了明朝舊臣孫之獬的建議,頒佈了《剃髮令》。實際上,多爾袞本人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改變漢族百姓的髮型,但是漢臣孫之獬為了討好多爾袞,於是自己主動改變自己的髮型,此舉遭到了其他漢族大臣的嘲笑。於是,孫之獬為了報復,上書建議多爾袞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剃髮。剃髮令在順治時期執行的非常嚴格,到了康熙時期,由於社會漸漸安定,所以朝廷就放鬆了對於剃髮令的執行,即使不剃去頭髮,只要紮上辮子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剃髮令僅僅針對男性,女性依舊保持著傳統髮型。再說易服。易服也僅僅針對漢族男性,要求穿著馬褂。但是,易服這一項命令執行的比較松,儒生,以及底層的百姓都可以穿著舊的漢族服飾而不被問罪。不僅如此,清朝的皇帝甚至有不少喜好穿著漢服,如雍正皇帝。如這幅 郎世寧所畫的《羊城夜市圖》,可以看到,圖中的成年男子依舊身著漢服,頭上束髮,與明朝時的打扮無異。但這的的確確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社會風貌。
至於三寸金蓮,滿族由於婦女需要從事生產,所以並無此習俗。清軍入關之後,曾經多次下令禁止纏足,但是收效甚微。從現代的角度來看,裹小指令碼身就是一種惡習,所以清朝意圖廢除這種習慣也並無可指責之處。因此,總體上,清朝對於漢族文化的改變,就在剃髮易服方面。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項禁令的執行力度愈發鬆動。
至於說四庫全書毀壞書籍,實際不甚恰當,因為很多朝代都存在這種行為,比如明朝修永樂大典,會壞的民間藏書和名著遠多於四庫全書;而文字獄也自宋代的 烏臺詩案開始,後世朝代也不少見。故,可以說,修書和文字獄,對於文化的進步造成了阻礙,但說這些措施“毀掉了文化”,則並不準確。
清朝,從本質上來說,是處於中華文明正常發展軌道上的一個王朝,對於中華文化,它更多的是繼承。
-
13 # 圖文繪歷史
清朝統治者毀掉漢人的傳統文化,如果分開理解,剛好是兩大塊,一個是傳統,比如剃髮易服,二個是文化,大興文字獄。
一生抗清的顧炎武曾說過,明亡是亡國,而剃頭易服是亡天下,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從此而來。
在《孝經》裡有句話:體身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我們漢人看來,剃髮是嚴重違逆孝道的,漢人也一直以頭髮衣冠而自豪。當年清軍南下剛攻佔南京,多爾袞就命令下發《剃髮令》並全國佈告,大概意思是,全國人民要跟滿族人一樣剃髮易服,遵從者是我們子民,如果不遵從以逆寇罪殺無赦,限期10日。於是就有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歷史,滿清強制讓漢人改換了沿襲千年的髮式和衣冠傳統,極大的摧殘了漢人的傳統文化。
明朝軍事書籍在清朝皆數被毀,特別是火器書《軍器圖說》流落國外,而清朝火器全部喪失。
再就是文字獄,歷史上各朝代統治階級為了鉗制思想,都有“以吏為師”、“獨尊儒術”、“焚書坑儒”等手段,文字獄也很早也有,比如漢代楊惲因《報孫宗會書》被斬,宋朝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明朝高啟因《上梁文》被殺等等,但只有清朝的文字獄是最為橫暴、兇殘和卑劣的。對於漢人文化來講,僅乾隆時期為了“歸正思想”編撰《四庫全書》,全國收繳銷燬的“違礙書籍”就有3000種,共10多萬部,還銷燬了5萬塊書板,這場毀書改書的文化浩劫從此把中國帶入了無比的深淵。
順治時期的呂留良案,為清朝文字獄之首,圖為浙江桐鄉呂留良紀念亭。
文化如何儲存?書籍就是最好的載體,而清朝統治者對文化的毀滅和對歷史的篡改,使我們今天無法窺視當年的真相,僅有極小一部分流落海外的書籍才得以倖存繼承下來。檢閱清朝已知的文字獄案例,真正反清的只有雍正時期的曾靜一案,其它的全是無中生有、刻意附會、羅織構陷,有時候文字獄甚至成了統治者整人的手段,先炮製罪名再抓人,比如雍正的查嗣庭案、乾隆的胡中藻案。清朝的文字獄不僅使文化遭受浩劫,為填補空白文人在記述時又不敢提筆,一旦經人摘詞斷章就釀成大獄,只能圍著程朱理學繞來繞去,嚴重禁錮了文化思想和文化傳承。
屈大均,有廣東徐霞客之稱,因文字獄,其著作悉數被毀。
諷刺的是,清朝由於文字獄的盛行,使得註疏校勘古籍和字詞章句的考據有了空前的發展,但是社會風氣敗壞、士風文風墮落、官民爾虞我詐。最痛心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學術研究的發展和吸收都嚴重受到壓抑和阻滯,形成了思想僵化,文化凋零的局面,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也使清朝無一不在加速滅亡。
-
14 # 西府趙王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與“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抗爭,怎麼說都是一場非人道的野蠻行為!
清兵入關宣示著清朝的建立,清朝統治者為了同化人們的思想,用強令逼迫人民改變他們的日常習俗。
一是要求人民易發,就是要求他們留辮子,要求把前顱,兩鬢的頭髮都剃光,只留後腦一片頭髮,並紮成辮子,美其名曰金錢鼠尾辮,說實話,怎麼看都像是豬尾巴!這樣的金錢鼠尾辮,是真的醜!
早在清兵入關之前,他們就在佔領的遼東地區實行易發的措施。最開始這項措施僅僅是針對那些被俘虜計程車兵,到後來慢慢推及到百姓中。甚至於最後皇太極還明令要求留辮子,採取高壓措施,在民間都流傳著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說法。
在1644年清兵入關後,此措施被進一步強化,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我們漢族人對於頭髮是十分看重的,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
滿族人採取強硬的措施要求全國百姓易發留辮,他要改變我們千年來的文化習俗,是對漢族人的一種侮辱,是要斷絕我們的文明。
可笑的是,兩百多年後,抱著自己剪掉的辮子大哭的漢族人卻大有人在。
第二條就是要求上至官員豪紳,下至平民百姓都只能穿滿族的服裝,不能再穿漢服。我們漢服的傳統樣式是寬衣寬袖,而滿族服裝是寬衣窄袖。我們的漢服是在千年歷史變遷中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一種屬於我們漢族人民的一種服裝,是我們的文化象徵,禮儀象徵。
當時朝鮮使者出使清朝時,人們對他們穿的衣服十分好奇,紛紛圍觀他們,笑道“你們穿的這是什麼衣服呀,那麼奇怪!”朝鮮使者,冷漠的回道“這是明朝服飾”。可見這是人們已經被滿族人同化了,十分可悲。
清朝是的易發易服讓在我國流傳千年的漢服都消失殆盡,甚至於現在有人穿漢服,還被人說成不倫不類,被人嘲笑。不過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穿漢服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再現光輝。
-
15 # 譚少盛老鴨
很多歷史學家。都講過明朝滅亡後中國不再是天朝上國。從朱重八片板不能下海再到康熙的遷界禁海中國人越來越來保守。和世界脫節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是該睜眼看世界。中國人反而更保守。日本人在黑船,在叩關。明治維新改革馬上成功
-
16 # 剛日讀史
“剃髮易服”什麼的都是小事情,文字獄和《四庫全書》也是小事情。
滿清取代明朝,遊牧文明入侵了中國先進農耕文明,耽誤了中國的發展,讓中國落後世界三百年,這才是最大的毀滅,不僅是文化的毀滅,而且是文明的毀滅。
(剃髮令滅漢族骨氣)
一、思想方面的毀滅
明朝時期,中國人的思想在世界上算是領先的。明朝王夫之提出了虛君立憲思想,黃宗羲怒批君主專制: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則提出了先進的監察思想:“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
明朝思想家們普遍主張以人為本,張揚個性。
“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在經濟思想方面,明確主張皇帝也不能侵犯私有財產:“王者雖為天地之子,天地豈得而私之,而敢談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為己土乎”。
黃宗羲:
所以明朝是皇權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才有萬曆的任性不上朝,可惜制度沒能完善就夭折了。
二、科技方面的毀滅
明朝中晚期,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一個群星燦爛的高峰時期。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等人將明朝的科學推向了一個新高度。特別徐光啟積極學習西方,翻譯先進的西學幾何著作等。
十七世紀中葉,中國的和歐洲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它們完全融合,渾然一體。
明朝已建立以數學為基礎的整個科學技術發展的學科構架;明朝還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天文望遠鏡;《遠西奇器圖說》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引進西方機械工程學與物理學的著作。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鉅著,有人稱它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三、經濟方面的毀滅
從明中期到明末的一百多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7000噸到10000噸之間,約佔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那時的中國是世界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 還有很方面,唉,歷史讓人心酸,那些輝煌的成就,豈是滿清鼓吹的紅薯盛世能比的。就不一一說了。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我們中華文明有著極強的同化能力,滿清人想征服中華文化,沒想到最後被我中華文明所征服,被中華文化所同化,這肯定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吧。
唉,歷史總是讓人心酸的。好在咱們現在慢慢追趕上世界的腳步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
17 # 貓眼觀史
有人說,滿清那長達300年的統治期間,都是對待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一次大毀滅和大倒退,在滿清所統治下的華夏民族可以說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噩夢和悲劇。從嘉定三屠再到揚州十日等等,我們中國文化當中所有的氣節和文化,都沒這些異族分子給輕易的毀滅,有數不清的知識分子遭受到了屠殺,一座座古老的城池在戰火的席捲之下遭到了焚燬。
從一個簡單的數字當中,就可以看出滿清族人對我華夏民族的殘害,在大明王朝的末期,中國還有著大約一億的人口,可是自從滿清入關盜了康熙剛剛上位的時候,中國人口的數量就已經不到兩千萬,那麼,這消失的八千萬人都去哪了?
原本高度發達的華夏文化在深深的自卑面前都被消滅了,不僅如此,滿清族人還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將所有華夏子民都給奴化。
服飾和髮飾、書籍他們在稱呼漢人的時候,向來只會喊道“奴才”二字,搞得好像自己有多麼的高貴,而漢人就有多麼的卑微一樣,滿族人為了消滅華夏族的民族意識,還滅絕了漢人所有的傳統服飾和髮飾,並留下了一個標誌著被征服象徵這恥辱的標記“辮子”。
從那時起,華夏人在面對滿族人時,都自卑的抬不起頭,而滿族的高層也只會高高在上的俯視著我們,然後再露出鄙夷的眼神,口中高聲呼喊著“奴才”二字。
但是,他們也會感到害怕,因為漢族人到底來說還是聰明的,也有過絕對強勢的時期,所以,他們便為了消滅中國人的這種“聰明”,開始修纂《四庫全書》,並大量的焚燬和篡改了技術手冊這樣代表華夏族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他們大興文字獄,使中國人的文化陷入了最低谷的時期。
再透過滿清經常會吹噓所謂的“康熙盛世”、“乾隆盛世”等等來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從前性格高傲頭腦聰慧的華夏族人,在滿清異族的統治之下已經變得奄奄一息,開始變得野蠻化、落後化。
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放下曾經那高傲的身段,逐漸淪為了苟且偷生最為卑微的奴才,可笑的是,現在還有這麼一群人在不斷的抨擊所謂的劣根性,這些不都是做奴才的本質麼?
更何況所謂的那些康乾盛世雖然被描述的很好,但是其真實性還是會讓人懷疑,這些也可以透過資料來了解,在大明王朝的末期,就算是崇禎時期也有著田地七百八十三萬頃,可是到了的三十一年,中國的田地也僅僅只剩下七百四十一萬頃,單憑這個數字上來看,康雍乾的治國水平還是很低下的,他們的生產恢復速度並不高。
其實,滿清族人對華夏族人的控制應該是早早就已經有預謀的,早在清軍剛攻下了南京之後,多爾袞就立即釋出了這麼一條施令,他下達了一種名叫做《剃髮令》的全國公告。
這個公告的大概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說讓我們全國人民都要像滿族人那樣剃髮易服,只有遵從的才能夠在這片大地上生存,如果不遵從的話就會被冠上違逆的罪名,然後被處決。
當然,關於這個施令還是有特別多有骨氣的華夏族人是不同意的,他們鐵骨錚錚,誓死也絕不會妥協,然而卻並沒有什麼用處,反而還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這樣的血腥歷史。
所以,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反抗的力量都是徒勞的,滿清僅僅只是用一條施令,就強制的讓華夏族人改變了已經使用上千年的髮式和衣冠傳統,極大的摧殘了漢人的傳統文化。
一生抗清的民族英雄顧炎武曾說過,這麼一句感人至深的話,他說:明朝滅亡了是亡國,剃頭易服卻是亡天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這句至理名言也是由此而來,在中國的《孝經》裡面也有這麼一句話:體身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在中國人眼裡,剃髮是一種嚴重違返孝道的行為,中國人也一直以頭髮衣冠而自豪,可自從滿清族人在下達了《剃髮令》這條公告之後,這一切都被改變了。
-
18 # 若愚趣談
希特勒曾經說過:“要征服一個民族,必先毀滅他們的文化。”滿清入主中原後,為了從精神上徹底征服漢民族,便頒佈了“剃髮令”,最初,全國的漢人都起來反抗,但距政治中心較近的北方首先臣服了。由於南方人都是多次“衣冠南渡”的華夏後裔,他們用生命捍衛者自己的文化,多次組織義軍抗拒滿清“剃髮令”,於是便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針對漢人的血腥大屠殺。
滿清為什麼一定要“剃髮易服”而不是採取讓漢人學習滿文和認同滿俗的辦法呢?其實滿清對於自己文化是非常自卑的,從文字上來說,在滿清入關前,雖有文字,卻不足百年,而且還是根據蒙古文發展而來的,和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漢字相比,滿文簡直是蜈蚣螞蟻千腳蟲,連滿人自己看著都起雞皮疙瘩的文字,當然不好讓幾千萬人來學習。於是,就只能採取了“剃髮易服”了。
“剃髮易服”給華夏民族造成的傷害整整300年之久,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革命軍要求國人剪辮子時,還有很多漢族人抵制剪辮子運動,這一幕有些滿清入關頒佈“剃髮令”時的心理。因為漢人已經習慣了那根豬尾巴似的辮子,他們認為那就是“體統”。然而,在滿清統治的三百年裡,除了漢字保留下來外,漢人的自尊徹底垮掉了,屈服於強權300年。
有“滿吹”“清吹”總是對滿清的“康乾盛世”大吹特吹,津津樂道。可是,誰看見滿清300年有一項文化科技影響到中國或世界的呢?沒有。有人說,滿清給後世留下了比宋明時期大很多的版圖,這就是滿清的貢獻。可是,我們說的是文化,版圖再大,在滿清時期也只是皇家的。那個時代的英法等國國土面積極小,但卻是世界強國,因為他們有先進的科技文化的支撐。
可笑的是,號稱寫了幾萬首詩詞的乾隆皇帝,竟然沒有一首像樣的詩詞流傳下來,而且還主持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滿清皇帝根據自己的好惡大量篡改中華傳統典籍。連岳飛的《滿江紅》也被改得亂七八糟。如此文盲般的亂來,誰能相信“康乾盛世”的存在呢?
-
19 # 假進士
廢話不多說,直接切入重點。
第一:飲食習慣。以前漢族人的重要場合宴席都是分餐制。滿人入關以後大家都聚在一塊吃了。
第二:髮式,漢人一直都是束髮,而滿人來了以後,就是剃成金錢鼠尾頭。
第三:衣著,漢人傳統服飾是交領右衽,滿人入關以後是對襟,馬蹄袖,馬褂等。
第四:文化方面的改變。漢人傳統的文化都是以包容,吸收。但是滿人來了以後將文化閹割,使得中國人保守自大。
第五:奴性。以以前下級見上級或者晚輩見長輩,都是自稱下官或者晚生。在清朝都是自稱奴才。而且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獄,文人都沒有了脊樑骨。
-
20 # 水心不惑
前面各位都談到了
中華民族氣節變短,奴性
服飾,頭飾
飲食
文字獄,阻礙文化發展。
閉關鎖國,和世界脫軌。
最最重要的是愚民政策,讓文化大國淪為文盲大國。
再有,終止明朝已經萌發的資本自由經濟的萌芽。
還有一點是藝術審美,變得纖細繁密,從建築,繪畫,音樂,到文學作品詩歌,各個藝術領域,完全失去了中華文化的簡約博大雍容之美。
最後,國土淪喪,很多人會認為清朝給予中華更多的國土,事實上,清朝失去了更多,包含所有的附庸國,這些附庸國本來是盟國朋友,中華文化的崇拜者,獨立後有些變成了我們的敵國或者威脅。
回覆列表
“欲滅其國,先去其史”,滿清大搞殘酷的文字獄,在滿清皇帝的屠刀之下,任何一丁點的思想火花、一丁點的獨立人格、一丁點氣節的人,盡遭撲殺!所謂“康乾盛世”在某些文人筆下寫得像花一樣美,但某些文人偏偏忘了“康乾盛世”正是文字獄最盛的時代。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個,大興文字獄,一個比一個瘋狂。有文人寫道“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作者便被吹毛求疵的乾隆殺掉。滿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凡是有思想,有氣節計程車大夫皆遭毒手,幾乎殘酷到變態的程度:對生者動輒“棄市”、“凌遲”、“滅族”,對已死的作者亦不放過,非要開棺戮屍、挫骨揚灰才解心頭之恨。長期的文化殺戮,留下來的成績是一部經過抽改、“消毒”(民族思想)的四庫全書,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禁燬書目,超過七十萬部的被焚燬圖書,還有幾萬萬被壓迫人民的仇恨。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最重要的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些中國人陳陳相因的民族氣節不見了,只剩下阿諛奉承的奴性跟齷齪的辮子一起留了下來。中國傳統的為官是直言敢諫,為史應秉筆直書,然而這些觀念被徹底摧毀,在刀斧面前,只剩下一大幫唯唯諾諾的只會三跪九叩,口稱皇上聖明的奴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權交替時代屢見不鮮,但從來沒有一個像滿清統治者這樣,用屠刀和殺戮摧毀漢人衣冠,其宗旨是“留髮不留頭”,摧毀漢人的民族脊樑,徹底絞殺漢人的民族意識,滿清統治者企圖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外形上徹底把漢人弄成完全順服的走狗!並且成功了。(以上部分摘錄自“逍遙飛翔”)。說句題外話,一段清史其實就是一段中國被殖民的歷史,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不能說。至始至終,滿清從心理上和行為上都沒有把自己當做中國人,前有雍正說“朕夷狄之君”、“非中國人”;後有慈禧說“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滿洲貴族剛毅說的更露骨“漢人一強,滿人必亡”…以上這種,使我們從充滿自信,思想活躍,眼界開闊的文明民族變成了封閉狹隘,愚昧無知,膽小猥瑣的東亞病夫。
今天有很多人依然在為滿清歌功頌德,猶如清時的奴才對主子一般,大清已亡許久,但奴才的精神依然流傳,可想而知,滿清的破壞力之強。今天我們要復興中華文明,就要還原中華文明的本來面貌,只是前途光明,但道路還很曲折,任重而道遠。
多說一句,今天的滿族是中國大家庭的一員,認同作為中國人的身份,我們不要將今天的滿族同胞和寄生在中國的滿清等同起來,民族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