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
14
回覆列表
  • 1 # 程氏子

    翁最多是書生之見,攔截北洋的軍費是有多方面因素考慮的!其一,北洋組建於淮軍,出自李鴻章的嫡系,卡住北洋的軍費對遏制地方軍閥擴大是符合當時清庭的利益的!其二,北洋海軍腐敗橫行,每年國家撥款海軍軍費中北洋佔絕對大頭,而北洋軍費開支中被貪汙掉的更佔絕對大頭,別說炮彈開支,就連煤炭都是按照最大貪汙方法來運作的(甲午時北洋海軍用的還是高價買進的煤渣),所以減少國孥撥款也是一種沒辦法的辦法,與其被貪汙腐敗掉,還不如用在其他地方!其三,李鴻章屬於慈禧太后的後黨,與光緒的帝黨有著根本的政治衝突,翁除非腦子抽了,否則不可能不抓北洋的辮子!其四,國家頹廢,國庫空虛,休說北洋就連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用的還是左宗棠自己的身家和借來的錢,北洋耗費國孥甚巨,如今既成也該克服下困難!綜上所述,翁老頭就算再蠢也會這麼做。更何況李鴻章貪汙有錢是出了名的,真要到了緊要關頭翁肯定會以為李鴻章一定會動用自己的財產的,結果……!

  • 2 # 澹奕

    身為帝師的翁同龢,文采出眾,在晚清地位尊崇,一向被塑造成一個謙謙君子,為國為民的形象,而事實上,翁同龢公報私仇的小人。

    眾所周知,晚清漢臣勢力龐大,身為滿清根本的滿臣與漢臣之間就形成了巨大矛盾。權勢煊赫的李鴻章也不得不處處掣肘,而翁同龢為了一己之私,只考慮個人而不顧全大局。

    翁同龢兄弟翁同書因太平天國時代棄城逃跑,李鴻章替曾國藩背黑鍋參了一本,結果翁同書被充軍流放,翁同龢父親翁心存一命嗚呼,翁同龢毫不考慮自己兄長有錯在先,從此處處與李鴻章作對。

    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掌管財政的翁同龢處處刁難,北洋水師看似強大,內部其實相當脆弱,這也是為何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時一直不敢輕易出戰的原因。

    戰敗以後,翁同龢又藉此攻擊李鴻章,議和之時,眾人默不作聲,裝聾作啞。只有李鴻章前往日本,然而割地賠款之後,道貌岸然的翁同龢又開始攻擊李鴻章“賣國”。

    作為儒臣的翁同龢,根本不知外界究竟是什麼樣,卻非常主張變法,重用康有為,但真正開始變法,又以領袖自居,處處指手畫腳,最後與皇帝起衝突而被冷落。

    這位老先生雖位極人臣,但卻仍計較小仇不顧國家大義。只知道玩弄權術,耍政治手段,卻沒有一丁點的經世致用之能。說到底雖非貪贓枉法之徒,但也就是一個只顧虛名之輩。

  • 3 # 宏dIscuz

    多少年了被欺騙,翁同和,康有為一直認識他們心懷強國夢,竭盡彈心為國日益操勞,最後認清他們真實面目真是噁心死人了,被愚弄的感覺讓我看清了另類人的面目,為什麼要把這兩個私慾橫流的傢伙捧成愛國者,玷汙歷史的清白。而李鴻章一直被賣國的帽子壓者,可他才是為國家而不惜自己,在國家和私慾之間一清二楚。有功於民族。政府腐朽綱常紊亂,一個人如何得以支撐,建立的水師亞洲第一,可敗與倭寇,建立的二十六鎮新軍成了推翻政府的主力軍,可見清朝廷腐朽沒落,天意要絕此而換。

  • 4 # 佛家惡魔OK

    走向共和的翁詳細的給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清流誤國,這幫人事不做,就會噴做事的人,來顯示自己的志趣高潔,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 5 # 點綴凡塵

    清朝,後宮干政帝后爭權、民族矛盾滿漢奪權、農民大起義、清流書生誤國、外族列強入侵……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爛事兒都tm遇上了。

    翁同酥麼,從滿清統治者角度講,壓制漢族勢力發展是沒什麼問題的,後來老袁逼清帝退位確實也證實了他所擔心的事情是實際存在的,但是滿漢大臣之爭終究屬於黨爭,而且切切實實的誤國了。奸臣算不上,但是是個敗類,昏庸誤國的大臣。

  • 6 # 好人一生平安143945148

    表面看是翁同龢的不作為把海軍葬送了,從政治上看大清從立國到滅亡對漢臣從來都是用和防兩面心裡在做怪。曾國藩.李鴻章這些帶兵起家的政治明星更是防範的滴水不漏曾國藩手握重兵也沒稱王,李鴻章更是為大清背了賣國的黑鍋!

  • 7 # 尋常看客

    翁同和是絕對的奸臣,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為了和李鴻章爭一己之私,對北洋海軍的建設處處掣肘。貽誤軍機,致使清軍慘敗日本人之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既割地又賠款。從此助長了日本侵華的狼子野心,給中華民族帶來無盡災難,遺害至今。

  • 8 # 孤獨的人166816293

    一句話,慈禧老母狗,翁同龢,李鴻章都是賣國殘民的中華敗類。它們的心中只有它們及其小團體的利益,維護的只是小團體的利益。它們口中也高喊國家利益愛民如子,在實際中卻是殘民媚外,貪汙腐化……翁同龢是奸臣鐵定了。

  • 9 # 璀璨的雙子星

    翁同龢當然是奸臣,而且是鉅貪。不過跟普通貪官所不同的是,普通貪官貪得是錢,這貨卻貪名!不可否認這貨在財上算得上兩袖清風,可這貨打著不與那些“貪墨者”同流,攜私報復,置國家利益而不顧,可以說這貨是甲午戰敗的直接責任人。能不算奸臣?

  • 10 # 閒雲野鶴燕歸來

    對翁的評價不能僅從私德上出發,因為他是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關頭(甲午戰爭)時最高決策的幕後策劃人和執行者(慈禧和光緒都信任、光緒最仰仗的人),無論是戰還是和,他的想法、觀點、影響力都是別人無法企及的。那麼,翁考慮戰還是和的出發點,並不他基於對世界局勢、日本和中國的力量對比,他根本就沒有把和日本的戰爭當回事,而是把和日本的戰爭當成一個機遇,開始主戰的目的有二:

  • 11 # 歷史哨聲

    算不上。首先當時除了李鴻章之外,包括慈禧,光緒,張之洞等人對於北洋水師的概念還是停留在長江水師這種江湖式水師。沒有人認識到北洋水師在海權中的作用:保持威懾,而非如同陸軍保持進攻態勢。

    因此翁的扣減北洋軍費,不過是認為北洋水師只花大筆銀子卻一仗不打,沒有攻擊的觀念上。

    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關於北洋水師儲存實力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只要北洋水師儲存實力,保持對日本的威懾力,就能繼續控制黃海和東海的制海權,日本吞併朝鮮,臺灣並不如如此輕鬆,將會把日本拖入泥潭。

    只要採取拖延戰術,即便沒有西方的干涉,日本也會因為經濟困難而不得不主動談判求和。

  • 12 # HannibalLecter

    翁同龢這輩子,擅權誤國,應該說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但是如果說他一生中還有那麼一丁點的優點可數,值得人們去提及,去紀念,其實正是他的忠。

    翁同龢不但不是奸臣,而且是忠臣,大大的忠於光緒皇帝,忠於慈禧太后。然而,忠臣不等於就是好人,不等於就是利於朝廷,利於國家,利於民族。宋朝有秦檜、岳飛,明朝有于謙、嚴嵩、張居正、東林黨,清朝有劉統勳、大貪官和珅、曾國藩......從忠奸的角度上來說,不管這些人做的事情是好還是壞,互相是不是看得起對方,後世評價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他們對自己的主子,也就是封建帝王,都是忠貞不二的。

    要知道,有的忠,符合時局,符合當時的道德標準,符合國家民族利益,有的忠,是迂腐的擺設,誤國誤民。

    在晚清,列強蹂躪,小日本覬覦,國家經歷了太平天國的浩劫,積貧積弱的時代背景下,相比起實業強國,實幹報國的李鴻章、盛宣懷,比起拼了老命去抵抗外敵的左季高,一個翁同龢,一個張之洞都屬於傳統的封建士大夫,眼光不夠開闊,心胸不夠寬廣,理想遠大,但是思維迂腐。他們有心報國,強國,對主子,對那個腐朽的王朝也無限忠誠,然而已然是跟不上時代。他們對傳統封建社會權力結構以及運作規律的完美理解和紈絝堅持,使得自己在反世界潮流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對最後真正在力挽狂瀾的李鴻章無限掣肘,最終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也變相給中華民族帶來無比的屈辱和苦難。

    張之洞,好在是人在地方,還比較接地氣,曉得興南陽實業,翁同龢一直在朝廷中樞,高高在上,作為帝師,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大書法家,清流領袖等等,早就飄得來雲裡霧裡,他是不可能理解李鴻章的心急如焚的。而且不但不理解,還要為了加強和鞏固皇權,自動去噁心李鴻章。

    有人說,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任戶部尚書期間,財務上處處刁難北洋水師,導致軍備採購落後。其實這個是他的私德問題,先擱下不表。作為一個資深的封建帝國中樞的政治家,翁同龢習慣了只對皇權負責,所以,他內心對限制,打壓李鴻章這個手握重兵,還在找朝廷大量要銀子的漢大臣,肯定是積極主動的。

    現實中,翁同龢的忠,就是對李鴻章的制約,而他的制約,恰恰在一個要害問題上給北洋艦隊的覆滅埋下了伏筆,當時世界的海戰潮流已經在從大艦巨炮向快艦多炮過渡,可以說,誰船快,射速快,誰就是狼群屠殺野豬。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然後翁同龢和李鴻章一玩權力制約之術,一控制北洋艦隊軍費,不要說添置新式快艦,就是舊的艦隊的升級換代,彈藥武裝都無法跟上。

    人們常說,日本人的吉野,是清朝沒有買,最後被搶走的,現實往往比歷史更殘酷。吉野(よしの)於1892年於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建造,委託英國造艦專家菲利浦·瓦茨爵士的力作之一,1892年9月30日完工,當時世界上最快的、日本帝國海軍最先進的防護巡洋艦。而定遠1885服役,還是老式的大艦巨炮,而1886年才向阿姆斯特朗造船廠訂購穹甲巡洋艦致遠和靖遠。

    實際上傳言中清廷訂購失敗的快艦,是在日本海軍已經購得吉野後,阿姆斯特朗造船廠也推薦給清廷的吉野號的改進設計同型艦布蘭科‧恩卡拉達號,而這條船因為清庭的猶豫,最後被智利海軍訂購,該艦配有八英寸炮兩門、六英寸速射炮 10 門、47毫米速射炮 12 門、魚雷發射管五門,除航速慢半節以外,火力和裝甲都在吉野號之上。

    而再補刀,智利原本已同意轉讓,北洋海軍已經在爭取,但由於當時清廷已停止購艦一年,加上要為慈禧太后祝壽作準備,該艦最終在1895年竣工後由智利買走。試想如果甲午海戰的時候布蘭科‧恩卡拉達對吉野......

    只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當然,翁同龢之所以敢大搖大擺的噁心李鴻章,也是因為他深知太后是忌憚手握重兵的北洋大佬的,所以限制李鴻章,就是對太后盡忠,而太后也在撥款給海軍,修園子之間反覆權衡。也就是說,與其說是翁同龢在報私仇,害李鴻章,不如說,他是幫著太后一起限制李鴻章。

    所以封建王朝,腐敗皇權自己作的死,埋下的死局,是誰也救不了的。

    翁同龢卒於1904年,在清王朝覆滅八年前,他其實就已經被革職了,可見當時的光緒,慈禧,已經意識到了這個人除了道德文章,清流楷模,對於挽救朝局是沒有任實際意義的。更重要的是,他噁心、掣肘李鴻章,搞垮了北洋海軍,最後卻據傳支援康梁的戊戌變法。為此得罪了西太后。

    忠了一輩子,最後關頭晚節不保。足見這老頭子的迂腐和糊塗。

  • 13 # 雲臺山閒人

    先不說翁算不算奸臣,我們先探討下翁和李的矛盾是怎樣產生的。

    在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先是棄城逃跑,後來戴罪立功不成反中苗沛霖圈套;曾國藩因顧忌其父翁心存的帝師身份,加上文采相對差點,所以讓李鴻章代為上書;結果李鴻章文采非凡義正言辭,翁同書被判斬監候,翁心存知道後就掛了,然後皇帝體恤翁同書改發配充軍。。。父死兄徙,這二人樑子算是結下了。

    至於後來翁掌管戶部後截扣北洋水師的軍費就不提了,因為有認為李是大貪官,北洋水師其實不缺錢。

    在甲午開戰前,李鴻章是主和的,並且請俄國出面調停斡旋,因為他明白中日海軍的力量發生了變化。但翁在此時鼓吹李多年來花費錢財無數,為何避戰;並在光緒面前煽動李鴻章要弄李家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在他的鼓吹之下決定對日一戰。。。結果就不提了。陸戰方面這位讀聖賢書的老先生還是指手畫腳,大放闕詞,結果還是戰敗。

    後來李鴻章簽了馬關條約,背了賣國賊的大帽,而翁同龢卻又開始進行人身攻擊,還派袁世凱忽悠李鴻章把內閣大學士的官職讓出來。戰敗後,儘管沒有懲罰翁同龢,但皇帝太后都心知肚明,接著光緒積極維新,這時候翁老頭為了給自己掙回一絲榮光又開始上躥下跳。翁只是個儒生,不知道變法維新為何物,卻積極地開展了變法運動。只好尋覓了狂狷康有為來變法。而翁老頭卻又以領袖自居對康的上書指手畫腳;比如,在康的外交禮儀中廢除跪拜一項嚴厲斥責。總之這次跟皇帝有了直接衝突,被罷了。。。翁老先生雖位極人臣,但卻仍計較小仇不顧國家大義。只會玩弄權術,耍政治手段,卻沒有點的經世治國之能。雖非貪贓枉法之徒,但也是一個只貪圖虛名之輩。在走向共和裡面,光緒對他說,名在利先哪,翁師傅。他不貪財但貪名,這也是一種貪。

  • 14 # 艾米麗艾拉

    翁同龢不算奸臣,但比起奸臣他也不差什麼。

    世人都知道甲午戰爭起於朝鮮東學黨之亂,那是明面上的原因。內在的原因可謂淵遠流長,最初的源頭就是翁李之隙。甲午之敗,固然敗給了清廷的腐敗和日本的明治維新,但那是表面上的。究其根本,就是敗在翁同龢。

    咸豐十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任安徽巡撫,他先是駐守定遠縣城時不敵捻軍而逃走,到了壽州時又遇到了壽州團練首領互相仇殺事件。

    其時太平天國已成強弩之末,清廷舉全國之力圍攻洪楊軍。英王陳玉成率部攻打壽州,被壽州守軍和團練逼退。仗打得很好,但壽州團練首領之間卻不和。城內守軍頭領孫嘉泰、蒙時中與城外守軍頭領苗沛霖勢同水火,互不相讓,大有火拼之勢。

    苗沛霖其人及其狡詐陰險。他先是借洪楊起事之際辦團練起家,然後截留稅款大肆搜刮。壽州之亂他要負大半責任,因為他身為官軍卻私通洪楊,與太平軍內外勾結。當時的統兵大員曾國藩、僧格林沁、多隆阿等對他印象極差。尤其是曾國藩,認為苗沛霖必反,不除之必成心腹大患。他為此專門給朝廷上奏章,力主藉此機會殺掉苗沛霖。朝廷也深以為然,密令安徽巡撫翁同書就近處置,務必不要節外生枝。

    誰也沒想到,翁同書反其道而行之。

    他先派與苗沛霖往來密切的安徽按察使張學醇勸降。苗沛霖提出兩個條件:1.朝廷赦免他私通洪楊的罪過;2.殺孫嘉泰蒙時中,用他二人的首級祭天。明眼人一看這條件就不能答應。戰時通敵罪無可逭;孫嘉泰蒙時中剛打了勝仗,不僅不賞卻要掉腦袋。任哪個統兵的將帥都不會答應這樣的條件,更何況是朝廷。

    翁同書腦殘,居然一口答應了。於是,打了勝仗的孫嘉泰自殺,另一個功臣蒙時中被捕。翁同龢第一時間砍下倆人的首級送給了苗沛霖。苗沛霖也沒有讓翁同書失望,他收下了孫蒙二人的首級,呼嘯而去,投了太平軍。

    曾國藩得知後氣得吐血。他恨極了翁同書這些盡說風涼話又不務實的頑固派。在翁同書革職逮問後,曾國藩一門心思要他死。要翁同書死很難,因為翁同書的父親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是皇帝的師傅,在皇帝心中差不多是杜受田一類的人物。這麼硬的後臺,基本殺不了他。

    殺不了也得殺。因為此時兩江總督何桂清也和翁同書一樣,洪楊軍攻來時棄城逃跑,躲到上海租界裡了。放過翁同書就得放過何桂清,因為何桂清是總督,比翁同書影響更惡劣。有清一代殺總督巡撫,簡直匪夷所思,但這倆人一定要殺。大敵當前,督撫如不能禦敵,至少與城共存亡,當時浙江巡撫王有齡就是在杭州城破時投繯自盡。翁何的棄城逃跑對淪陷區軍民的情緒是個巨大的打擊,讓他們有了被朝廷拋棄的感覺,不殺不僅不能平民憤,還給封疆大吏們一個極壞的示範。

    就在曾國藩苦思不得良策時,李鴻章到安慶看望老師,曾國藩就命李鴻章代筆。李鴻章兩榜進士出身,筆下很來得。他太后和皇帝高高架起,一下子就命中要害。李鴻章在奏章裡寫到:“臣職分所在,理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這封奏摺一上,立即在官場傳開,李鴻章文名大盛。皇帝收到這封暗藏殺機、夾槍帶棒的奏章,沒法為翁同書脫罪,不得不判翁同書斬監候。翁心存得此訊息一命嗚呼,朝廷這才就坡下驢,宣稱翁心存教導皇帝有功,現在已死,遂加恩改判翁同書充軍,饒了翁同書一命。

    由此,李鴻章得罪了翁同龢。此後幾十年裡,翁同龢就像專門為找李鴻章麻煩而生,處處刁難,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1883年,北洋水師初成。看著雄霸亞洲的艋艟鉅艦,李鴻章躊躇滿志。他萬萬沒想到,之後的10年,北洋水師竟沒有錢補充彈藥。到甲午戰爭前,北洋最大的戰艦定遠艦隻有一發炮彈,鎮遠艦隻有兩發炮彈。李鴻章多次請求朝廷撥款解決彈藥不足的問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多次批准北洋添置彈藥,但戶部不撥款。

    皇帝和太后都同意了,誰還敢頂著不辦?只有一個人能做到,那就是翁同龢。光緒皇帝親政時,翁同龢已經是軍機大臣兼領戶部事務。他是光緒皇帝的師傅,對皇帝有巨大的影響。戶部的事,別人都能辦,就是北洋不能辦。最可惡的是,甲午戰爭前,李鴻章辛苦做通了太后和皇帝的工作,同意給北洋撥60萬兩銀子購置彈藥。去戶部找翁同龢商量,翁同龢斷然拒絕,卻把庫存僅有的60萬兩銀子撥給內務府用於圓明園工程購置木料。而這次內務府木料採購實際上是江湖騙子李春生做的局。李春生賄賂內務府,出錢給翁同龢的父親印書,翁同龢輕易上當。結果60萬銀子被李春生騙走,圓明園木料也沒著落,而北洋水師購置彈藥的計劃徹底泡湯。

    一方面給李鴻章添麻煩,另一方面又天天鼓吹開戰。晚清有許多鷹派主戰,翁同龢與他們不同。別人主戰是愛國,翁同龢主戰是看不慣李鴻章。他身居廟堂,以軍機大臣的身份天天與皇帝見面處理政務,對時局心知肚明。中國當時積貧積弱,明知不能打,但他和他的死黨文廷式、張謇卻天天喊打喊殺,為的竟然只是想看著李鴻章出醜。有翁的好友不解,問他是否知道打不得?翁直言說,李鴻章不是能打嗎?北洋花了這麼多錢,正好拉出去試試。聽的人不禁毛骨悚然。翁同龢是國之重臣,兩代帝師,士林領袖,桃李滿天下,竟然如此不顧大局,因私廢公。為了報私仇,不惜拿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當兒戲。有大臣如此,不得不為光緒皇帝悲哀。正因為如此,甲午戰敗,慈禧太后第一時間把他攆回老家。

    翁同龢的一生非常耐人尋味。他是咸豐六年的狀元。有清一代,狀元、帝師是多少人的夢想,而翁同龢不僅是狀元,更是兩代帝師。更要命的是,他爹也是帝師,他出身於帝師世家。晚清四大極品網紅:帝師王佐,鬼使神差,頭一個說的就是他。他在上書房侍講,連兩宮皇太后都很喜歡聽。某種意義上說,慈禧太后拿他當家裡的西席,倍受尊崇。兩個皇帝都是他的門生,對他如父如兄。但他心胸狹窄,格局不佳,完全沒有大臣風範,也不具備那個時代士大夫基本的修養和情操。

    翁同龢一生唯一值得一提的成就是書法。有清一代論書法,前有劉墉,後有翁同龢。翁同龢在晚清,書法堪稱第一。

  • 15 # 時空穿行者666

    把甲午海戰之敗,算在翁頭上?有點禮義廉恥嗎?這貨雖不是什麼好貨,但讓他來扛責就說不過去了。李自己敗了,就拖翁下水。說是翁不給錢。扯淡。北洋水師錢已經不少了,是自己內部腐敗橫行。以官位謀私財。也不經常訓練戰法。豈有不敗之理。比如一個乞丐,天天好吃懶做,指望政府救濟。政府百般救濟,發現效果不佳,想讓乞丐出點工,再救濟。結果乞丐誓死不出工,乞丐死後,去閻王殿告,就是因為政府沒有救濟。他才死的。你說乞丐該不該死?李也不是省油的燈,李明顯是慈禧一夥。翁明顯是皇帝一夥。李敗了也要把翁搞臭,其心只險惡,不下虎狼。翁不是他的對手,死後還要被拖出來給李背鍋。雖然翁不是什麼好鳥,但要讓他給李甲午海戰背鍋?那還有天理?

  • 16 # 坐古談今

    翁同龢要是算奸臣,那麼李鴻章就該被稱為“李精衛”了。對於翁同龢的責難主要是三個方向。

    (1)對翁同龢的責難都有誰

    首先是喜歡李鴻章的人,希望給李鴻章打敗“甲午戰爭”撇清責任的人;其次是戊戌變法的一些人;再次就是受到《走向共和》這部“傾向性”非常明顯並“閹割”了諸多歷史場景的電視劇。

    (2)翁同龢主張打“朝鮮戰爭”沒有任何錯誤,有些人說“甲午戰爭”不用打還沒有到那個地步,中國花點兒錢就能擺平這場戰爭

    朝鮮作為中國歷史上關係最近的藩屬國,其政治外交軍事文化都與中國相連。從與日本地位同類,朝鮮無權與日本建交到日本勢力幾與中國相類,中國除了軍事實力因為在朝鮮駐紮強於日本外,其他都弱於日本,這個地步還不夠嚴重嗎?

    朝鮮的開化黨(甲申政變)就是日本勢力,差點兒推翻中國在朝鮮的傳統勢力。其後的東學黨起義也是反華是目標之一。由此,袁世凱才有吞併朝鮮的意圖,而遭到李鴻章否定之後,袁世凱才逐漸有逃離朝鮮的意圖。因為,作為政治嗅覺非常敏感的他早已經意識到如此下去,中國勢力必被日本趕走。

    “丁戊奇荒”中,為了救災民,李鴻章從“北洋軍費”中挪用一部分用於救災,可見當時的災荒嚴重程度。然而,救災費用在晚清各種費用中並不多。晚清各種花費非常多,“挪用”幾乎是晚清戶部的慣例!不懂這個,問題說翁同龢首先就是錯誤的。

    (3)翁同龢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不給海軍錢等出處何在?即使有也證明不了什麼。為了80元出賣重大軍事情報

    甲午戰爭以及北洋海軍的失敗不是武器的失敗,而是人的失敗。在李鴻章領導下的北洋戰區(遼寧、直隸、山東、江蘇等)內,各兵工廠、各軍事學校、各洋務企業、三大海軍基地、北洋海軍都充斥著貪汙腐敗,北洋海軍上下搞房地的人並不少,例如方伯謙就在天津、煙臺、威海、福州等地多處購置房產。而這些地區內有多少是李鴻章的親屬(八竿子都打不著的都跑來了)和手下以及手下的親屬?

    日本間諜石川伍一用了80洋銀就從李鴻章的外甥、天津軍械局總辦張士珩衙門的書吏劉棻那裡買走了重大軍事情報,例如得到了“海軍炮城清單”以及“北洋海軍駐防情況”、中國向豐島派兵情況。

    關於軍費問題,我只想說一句話!全國不是僅有一個“北洋”需要錢!就是給你一個“宇宙第一”在你李鴻章領導下也是失敗。

  • 17 # 歷史的小學生

    所謂奸臣者,賣國,貪汙,欺君,擅權,害良也。但這幾項嚴格意義上來講跟翁同龢沒有一點關係。相反,翁同龢非常忠君愛國,是一位謙謙君子。由於《走向共和》的熱播,導致了大家對這為歷史的人物的偏激看法,只能說他是一個恪守禮教的腐儒。實際上李鴻章也沒有電視劇裡的那麼好。晚清有名的小白菜案即是在翁同龢主持下大白天下。翁同龢是帝師,因此屬於帝黨,而李鴻章屬於後黨,因此雙方存在著很大的矛盾衝突。甲午戰爭爆發後,翁同龢就一再上奏光緒帝要主動出擊,不可龜縮港內以免被日軍甕中捉鱉,慈禧太后也一再嚴旨李鴻章和議已無可能,應主動出擊尋找戰機。但北洋水師的主體是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淮軍舊部,為了儲存實力,使自己在朝廷內繼續有發言權,坐擁朝政,因此極力避免與日軍接戰。即使在光緒和慈禧嚴旨催促之下仍然按兵不動,仍寄希望於列強調停,並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脫。致使日軍直接從不設防的威海登陸繞到清軍背後襲擊清軍炮臺和港內的軍艦。當時有人提出眾多戰艦龜縮在擁擠的港內容易被日軍魚雷擊中,一旦一艏被毀,也斷了其他戰艦撤離的可能。但李鴻章就是不聽,導致北洋水師全部被殲。而且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嗜毒如命,原來只是在陸上作戰,並不習水戰,因為是李鴻章的心腹因此被委以重任,最後也是以吸食鴉片而自盡。李鴻章對中國近代洋務運動具有貢獻意義,但其本人奢華無度,任人唯親,並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同樣受儒家思想教育,甲午戰爭開始前,翁同龢等堅決跟日軍決戰,不議和,不割地,不賠餉。這不是書生意氣,而是這麼多年以來他作為戶部尚書非常清楚北洋海軍耗費了國家多少財政,是有能力有條件跟日軍決一勝負的。但李鴻章恰恰相反,找各種理由推脫開戰,主動避戰,刻意示弱,導致清軍大敗。甲午戰爭結束後,帝黨跟後黨的矛盾日益尖銳,作為帝師,站在光緒一方是天經地義的。由於戊戌變法的失敗,帝黨官員全部遭到打壓清算,翁同龢也被安上了一個個大帽子。說什麼扣押北洋水師軍費,反對變法等。恰恰相反,扣押北洋水師軍費的指使者其實是慈禧,大家想想在封建社會,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下旨撥款了,翁同龢有多大膽量抗旨不撥。另外翁同龢是堅定的維新派,支援變法,也就是因為這個也是被慈禧厭惡的主要原因之一。民國建立後,對西方科學技術的追求佔了主流。很多人覺得參與過洋務運動的都是實幹家,都是忠臣,而那些腐儒舊吏都是頑固派,阻礙了國家發展。其實是不管哪派都有愛國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另外《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嚴重美化李鴻章,演到跟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時李鴻章稱自己歲數大了,不怕人罵,簽字的罵名還是由他擔著,因此搶過清政府全權代表奕劻的筆寫上了自己的名字。稍微瞭解國際法的都知道,一方政府任命的全權代表籤的字才具有法律效應,因此即使李鴻章想籤,八國政府也不會答應。

  • 18 # 玉樹臨風175857288

    翁文學雖好,但心胸狹隘,睚眥必報,缺乏大局觀!為師則可,為大臣則禍國殃民!對李鴻章純粹為反對而反對,全無是非,也無底線,最後被罷黜完全是咎由自取!既不知人,也不知已!昏官一個!!!

  • 19 # 洋蔥頭Kg

    翁同龢兩代帝師,慈禧看重的就是人品。清廉,正直,穩重。看待歷史人物,要放到當時的環境下,歷史條件下。翁同龢是透過正規傳統教育系統考上來的,更是狀元。深受幾千年傳統儒家禮教文化薰陶。作為當時的全國文人舉子的楷模。透過努力一步步上來,達到政治巔峰,儒家弟子的榮譽巔峰,兩代帝師。一生克儉,廉潔。至於政治上相較李鴻章改革派的的保守,更甚至說倒退,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當時沒人能看清,更不能拿兩百年之後的結果和認識去看待和評判,這不符合歷史。諸如司馬光與王安石之爭,孰對孰錯。至於細節上,不撥軍費給北洋,原因與李鴻章有嫌疑,這是影視劇的編排而已。翁同龢,國之重臣,為國為民為君,個人好勿已經看清看淡了。“奸臣”一詞有關為人,為官的品行,不關乎能力和政治觀點。翁同龢這一點堪稱晚清一股清流。所以我認為發問者缺乏基本歷史常識。

  • 20 # 趣談國史

    當然算,而且是禍國殃民的大奸臣。

    但是,翁同龢這個奸臣又與一般的奸臣不同。翁同龢是一個最像忠臣的奸臣,所謂“大奸似忠”。

    一般的奸臣,都好貪。以此滿足自己的私慾,醉生夢死。但是翁同龢不貪,他兩袖清風,為官清廉,生活樸素。他不但自己不貪,還痛恨別人貪。他是“清流派”的代表,敢於參劾別人,一身正氣。

    這樣的一個官,簡直是道德楷模。

    但是且慢,滿口仁義道德者,多是滿腹男盜女娼之輩。翁同龢雖然不貪財,但是貪名。他不僅是愛惜自己的名聲,簡直是沉醉於自己光輝的形象中,幾乎到了自戀的地步。

    一個人一旦自戀,就會自以為是,那就離愚蠢不遠了。而且翁同龢身旁還圍著一群拍馬迎合的門生故吏,這更讓翁同龢產生了睥睨天下的錯覺。

    甲午戰爭時,他不顧實際情況,力主清廷與日本開戰,就是在這種錯覺中做出的誤判。

    更可怕的是,他還開始怙恃弄權。李鴻章的北洋搞得蒸蒸日上,翁同龢便站在張之洞的南洋一邊。為何?為了加深兩大封疆大吏的爭鬥。他位於中樞,漁翁得利。

    他以各種藉口,不給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撥銀子,就是為了壓制李鴻章。

    當然,他壓制李鴻章,並非只是為了弄權,還是為了公報私仇。

    翁家與李鴻章是有殺父之仇的。當年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因為怯戰脫逃,導致湘軍陷入險境。曾國藩一怒之下,令人起草奏摺,參劾翁同書的大罪。結果,翁同書被判斬刑。

    起草奏疏的,正是當時的湘軍幕僚李鴻章。

    翁同龢的父親叫翁心存,曾是同治皇帝的老師。聽說大兒子要被砍頭,急火攻心,竟然一下子死掉了。清廷看在翁心存是帝師的面子上,就免了翁同書的斬刑,改為流放。

    因為這件事,翁同龢與李鴻章的樑子就算結下了。一直以來,二人都不和。

    身為中樞重臣,做事不是以國家為重,而是私心代替公心,這充分暴露了翁同龢的心胸狹窄。

    歷史上的那些奸臣,大都知道自己是奸臣;但是,翁同龢到死都不認為自己是個奸臣,他覺得自己一直是個大忠臣。

    這樣的奸臣,才是誤國誤民的鉅奸。

    愚蠢至此,而不自知,枉為兩代帝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快速瘦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