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東站

    賈誼的一篇《過秦論》天下聞名,其中有一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六世之餘烈具體指的是哪六世?他們又有哪些“餘烈”留於秦始皇呢?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在內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富國強兵,並遷都於咸陽,對外和親楚國,盟約韓國,聯合齊、趙攻打魏國,將戰國七雄中最強一國魏國削弱,自此魏國一蹶不振,開疆拓土為秦國統一打下基礎。

    秦惠文王贏駟,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贏駟繼位之初為平息宗室仇怨車裂商鞅,但卻沿用商鞅之法制,公元前325年始稱秦王。當政期間重用各國來投人才,掃義渠,滅巴蜀,出函谷,下商於,為秦國打下巴蜀這個富庶的後勤糧倉,擴大了秦國土地,使秦國進一步強盛。

    秦武王嬴蕩,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時間很短了,在位期間平定蜀亂,攻克宜陽,設定丞相,這位武王是舉重愛好者,公元前307年與大力士孟說比試舉鼎,結果“絕臏而亡”。

    秦昭襄王贏稷,惠文王之子,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歷史上長命君主之一,在位早年其母宣太后掌權,外戚魏冉執政,先後戰勝齊、楚、趙等國,取得河東、南陽、黔中等大片土地,迫使楚國遷都,從此再無強盛起來;後期任用范雎為相遠交近攻,公元前公元前260年,秦名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一戰滅趙軍45萬,徹底打殘強敵趙國,並於公元前256年滅亡周朝和西周國,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之基礎。

    秦孝文王嬴柱,昭襄王之子,公元前250年在位,正式在位時間僅僅三天(主要是昭襄王活的太久了,公元前251年其父死後嬴柱為其守孝,守孝期滿後繼位三天去世)以致功績不顯,屬於打醬油的角色。最大功績可能是立對了太子嬴子楚(秦始皇之父)。

    秦莊襄王嬴子楚,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在位,在為期間攻滅東周國,併吞並韓趙魏三國大片土地。雖也屬於打醬油的角色,但他結交了一個有眼光的政商呂不韋,生下了一個好兒子嬴政。死後其子嬴政繼位,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後,稱始皇帝,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其實我感覺秦孝公之父,秦獻公嬴師隰功績也很大,至少比那兩個打醬油的秦王功勞要大的,但是不知賈誼為什麼不說是“奮七世之餘烈”?

  • 2 # 雪紛呈

    秦孝公

    嬴渠梁,即位時21歲。他是帶領秦國走向稱霸的第一位領導人,所以賈誼的敘述從他開始。轉折發生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135年,一個叫商鞅的人來到秦國

    他希望在秦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祖上也算是衛國的皇室,但因為是支庶,所以皇族身份早就名存實亡了。他從小喜好“刑名之學”,但衛國微弱,不足展期才能,就跑去魏國,但得不到魏王的賞識。這時候秦孝公在國中求賢,於是他決定去那兒碰碰運氣。

    商鞅的治國之道完全打動了當時的秦孝公,《史記》記載,兩人挑燈夜談三天三夜。從此,商鞅開始執掌秦國的大權,而秦國便有了一個延續135年的國策:耕戰。

    秦孝公在政治上的貢獻是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在軍事上從魏國手中奪取了黃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控制了東進中原的大門。

    秦惠文王

    嬴駟,秦孝公之子。惠文王與商鞅之間有很深的樑子。他當太子時曾犯法,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就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施以劓刑。因此惠文王一上臺就往死裡整商鞅,指使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無法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無奈之下回到商邑,集聚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秦王發兵討之,商鞅戰敗於澠池被斬于軍陣之中。屍體被運回咸陽被秦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滅族。

    惠文王殺了商鞅,但他以及之後的幾代秦王,都延續了法制和耕戰的國策,加速向外擴張,四處攻城略地。

    惠文王在政治上,任用魏國人張儀為丞相,行“連衡”之策;在軍事上,攻佔漢中、巴、蜀,打通了南進楚國的道路。

    秦武王

    嬴蕩(好名字!),秦惠文王之子。他是個大力士,並且把一批大力士都封為大官。這位秦王諡號為“武”,但最牛的壯舉不是打仗,而是跑到洛陽去“問鼎”。結果不光問鼎,他還想讓手下的大力士舉鼎。有一個大力士舉起來了,那麼武王覺得自己也舉得起來,結果一舉舉得兩目出血,絕臏(折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有23。自己貪玩沒分寸,害的那位大力士被夷族。

    秦昭襄王

    嬴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無子,諸弟爭位。秦昭襄王在趙武靈王與秦國的魏冉等大臣支援下搶到王位,簡稱秦昭王。

    這位昭襄王一上任就平定了一次宮廷政變,之後一生都在對外打仗。打著打著,終於把六國都打怕了。昭襄王時期,有過一次五國共攻秦,最後秦人割地求和。真正“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戰役,是發生在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6年,昭王滅東周。前251年,昭王死,年七十五。

    昭王在位時間長久,任用有包括有範睢、魏冉、白起等名臣,治軍備戰,富國強兵;軍事上長平一戰將趙國徹底打垮,使秦國奠定了將來一統天下的基礎。

    秦孝文王

    嬴柱,秦昭襄王之子,繼位前被稱為安國君。孝文王上臺後先服喪一年,正式即位後第一天大赦天下,第二天到皇家園林逛了一圈,第三天就掛了。

    秦莊襄王

    嬴異人,為安國君與夏姬所生。後過繼於來自楚國的華陽夫人為嗣子,故賜名子楚。在位三年,對秦國唯一的貢獻就是生下嬴政。

    賈誼說“奮六世之餘烈”是一句概述,嬴政之前的六代秦王並非人人牛逼。但賈誼這麼寫是在暗示秦國能持續走強的秘密:政策的延續性!

    秦國強大靠制度的本質。靠個人等於靠運氣。強人死氣數盡;唯有靠制度才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秦王。

  • 3 # 瀟若扶風

    這六世指代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秦孝公拜商君為相,重用商君,支援他變法改革。秦國由櫟陽遷都至咸陽,一步實行變法。秦孝公派商君帶兵進攻魏國,收復了部分河西的土地。秦孝公命令將商縣等19個縣邑封給衛鞍,從此衛鞍也就是商君。

    秦惠文王繼位之初,以謀反罪處死了商君。秦惠文王13年,秦國開始稱王。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任命公孫衍在河西大捷中大破魏軍,收復了整個河西地區。秦惠文王拜張儀為相國。秦惠文王更元8年,秦軍在修魚之戰擊敗三晉的合縱。秦惠文王更元10年,秦惠文王派司馬率領軍隊南下滅亡了巴蜀。秦惠文王更元13年,秦軍在丹陽之戰大敗楚軍。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公元前307年,秦軍終於攻克了韓國重鎮宜陽。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派司馬錯帶領秦國在巴蜀的軍隊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商於之地。

    秦昭襄王6年,秦、齊、韓、魏四國聯軍在垂沙之戰大敗楚軍。秦昭襄王8年,與楚懷王在武關相會,秦昭襄王扣留了楚懷王。秦昭襄王14年,秦國名將白起在伊闕之戰大敗魏、韓聯軍。秦昭襄王23年,燕國名將樂毅率領秦、燕、趙、魏、韓的軍隊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齊國從此開始一蹶不振。秦昭襄王29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領秦軍攻打楚國,攻佔了楚國國都郢城,秦國設定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秦昭襄王34年,武安君率領秦軍在華陽之戰擊敗了圍攻韓國華陽的趙、魏聯軍。秦昭襄王47年,武安君在長平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40多萬人。秦昭襄王晚年,秦軍滅亡了西周。

    秦孝文王登基後,過了三天就病逝了。

    秦莊襄王元年,秦莊襄王派呂不韋率領秦軍滅亡了東周。秦莊襄王二年和三年,屢次派蒙驁攻打三晉。秦莊襄王晚年,秦國用反間計除掉了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 4 # 賀灝

    答: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為始皇帝之雄才大略之縮影。六世之國君指的是:第一名秦孝公~贏渠梁在位期間開始商鞅變法,遷都咸陽,為強秦之奠基人。

    第二名,秦惠文王,在位時期用張儀連橫之策,深化商鞅變法的成果,並於公元前325年稱王,為秦國第一代王。

    第三名,秦武王,平定蜀亂,設丞相,用甘茂攻撥宜陽,為秦軍東出打開了通道。

    第四名,秦昭王,在位56年,用白起攻伐山東六國,大大的削弱了三晉之實力,也是從他開始秦有了一統天下的思想,及統一的實力。

    第五位,秦孝文王~安國君,在位僅三天,不過他大赦罪人,拆除皇家園囿不失為明君。

    第六位,秦莊王,~異人。在位期間重用呂不韋,攻滅東周,繼續蠶食三晉,六國被進一步削弱,已是殘局,統一已不可遏阻。

  • 5 # TERENCETOH

    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 應該就是這六位秦國先君了 這裡面就秦武王比較弱 舉個鼎把自己砸死了 但是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這個六位國君對比其餘六國之國君來說 可以說強上太多了 始皇帝繼六世之餘烈以滅六國 可以說的上是必然的 因為在昭襄王時期 老秦人就已經把九鼎都給搶了 東周都被秦國滅了 只要國君不蠢笨傻 類似楚懷王這種的 統一天下那是早晚的事情

  • 6 # 歷史知事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商鞅變法之後秦統一秦始皇繼位前的六位秦王,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現在列舉六位帝王功績和同時代影響巨大的秦國人。

    1,秦孝公,獻公嫡子,公子虔之弟,名渠梁。最大功績是重用商鞅完成變法,把落後的秦國西陲之地建設成虎狼之秦,耕戰為國成為全民共識。秦國霸業的奠基者。《大秦帝國》第一部有詳細敘述,小說分部叫《黑色裂變》

    2,秦惠文王,孝公嫡子,名駟,兄弟有公子疾,公子華。惠文王第一次稱王,實施了東進戰略。重用張儀,司馬錯等人,南面攻取巴蜀,北面奪取上郡,東面壓制韓魏。連橫應對合縱,多次打敗六國聯軍。

    3,秦武王,惠文王嫡子,名蕩。20歲繼位,23歲比賽舉大鼎意外去世。聲名不顯。

    4,秦昭襄王,名稷,惠文王庶子,秦武王弟,母親羋八子(宣太后)。秦昭襄王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之一,在位56年,前40年由宣太后和魏冉等楚國外戚把持朝政,後期重用范雎,遠交近攻。徹底解決義渠外患,滅周朝和東周國,與齊國東西互帝隨後組織五國伐齊,發動長平之戰,趙國隕落。昭襄王后期,秦國取得了對六國的壓倒性優勢。

    5,秦孝文王,名柱,昭襄王之子,當了幾十年太子,卻只當了三天王。他的寵姬華陽夫人到秦王政時期仍然是楚國外戚的主要代表。

    6,莊襄王,孝文王之子,嬴政之父,名子楚。信陵君竊符救趙,秦敗於邯鄲城,子楚(當時叫異人)入趙為質子,不受寵。呂不韋幫他認華陽夫人為母親,順利繼承王位,在位僅三年。在位期間華陽夫人等楚國外戚壟斷權利。

    秦始皇的幾位先人中,孝公開基立業,昭襄王取得決定性勝利,說奮六世之餘烈,實際上影響最大的就是嬴渠梁和嬴稷兩位。

    秦始皇比這兩位更厲害,內除外戚貴族,外滅趙燕楚等強國。

  • 7 # 河北人張鵬程

    秦滅六國,統一古代的全國,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在秦國幾位君王的不懈努力下,才有了統一全國的實力,說道這裡,我們不難發現;有句老話說窮不過三代,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換種話來講,其實要擺脫虛弱的實力,逃避過弱肉強食的法則,就只有強大自己,說道強大自己,我們不得不說的是,成功是除了外部條件,剩下的就是內因,而我們作為內因的前提是自己的努力,而說道秦國的強大亦是如此,這些來之不易的成功,實際是透過奮鬥得來的,而其中六位皇帝更是非常勤奮,他們是: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秦莊襄王 ( 前250—前247年),是他們用畢生值得人們深思的勤奮,是秦朝從末位,一路高歌,從而非常順利的縮短了發展的時間和誤區,所以應該為他們鼓掌!

  • 8 # 往事隨風78807807

    按順序應該是,秦孝公,開始變法,孝公去世,他的兒子秦惠文王,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秦武王,秦武王在位三年舉鼎絕臏而死,由他的同父異母弟弟,秦昭襄王繼位,昭襄王在位56年,幹過很多大事,比如吞併東周西周,遷九鼎,我們耳熟能祥的長平之戰,秦昭襄王去又他的兒子秦孝文王繼位,秦孝文王在位很短去世,由他的兒子秦莊襄王繼位,在位三年去世,有兒子嬴政繼位,這就是始皇帝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都是雄主,沒有一個是吃素的,秦國用的是法家,不是立嫡長子,而是立最有能力的,所以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 9 # 清水空流

    賈誼賈太傅的一代雄文《過秦論》首次提出了:"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候。"說明賈誼認為是幾代秦王的共同努力才完成了統一。

    按照賈誼的原文的意思應該是從秦始皇往上倒六輩。基本上應該是:秦孝公在位23年。秦惠文王在位26年。秦武王在位3年。秦昭襄王在位55年。秦孝文王在位1年。秦莊襄王在位3年。應該說六世之餘烈不包括秦始皇。因為到秦始皇已經開始華夏一統了。

    賈誼的核心意思是六代秦王的打下來的雄厚基礎是秦始皇能夠殲滅六國的根本。

  • 10 # 史不知味

    賈誼寫《過秦論》旨在批評秦朝的施政綱領,以秦亡的教訓告誡漢室勿要重蹈覆轍,這句“奮六世之餘烈”看似是在讚揚秦始皇發揚先王的功績,實則是叱責秦始皇仗著先王的功績而得天下,也是為了強化嬴政暴君的形象而有意無意地弱化秦始皇掃六合、統六國的歷史功績,反去突出“六世餘烈”,並且批評始皇不知珍惜,施行暴政以致亡國,即所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六世”又是哪六世呢?賈生在文中已經說明了: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一、秦孝公

    秦孝公,名渠梁,秦獻公之子,在位二十四年。秦孝公在即位以後釋出求賢令,衛人商鞅入秦說服秦孝公,秦孝公以商鞅實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促進農業發展,國勢得到長足發展,秦國也得以位列戰國七雄。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並採取連橫政策,拓土河西,為日後秦國橫掃六國奠定了最穩固的基石。

    二、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名嬴駟,秦孝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貴族無不怨恨商鞅,秦惠文王在即位後,為平復國內局勢,同時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車裂商鞅,當然並沒有終止“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間,攻魏以取河東,亡蜀,繼而挫敗楚國,後又取得義渠重地,自此諸侯再難擋秦國之勢。秦國在秦惠文王當政時,更是“改公稱王”。

    三、秦武王

    秦武王,名嬴蕩,秦惠文王之子,在位四年。秦武王天生神力,因與孟說較量舉“龍文赤鼎”,致使脛骨折斷,氣絕身亡。秦武王在位時亦有所建樹,與魏國結盟並出兵伐韓,與越過聯合制衡楚國,平定蜀國叛亂,同時為了興盛國力,秦武王還施行了諸多改善民生的政策。

    四、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名嬴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弟,因武王死時無子而得承王位,在位五十六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連敗楚魏,曾與齊國湣王並稱“東西二帝”,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為丞相,施以遠交近攻之策,取得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的勝利,後又攻破洛邑,周朝覆亡。秦國在秦昭襄王當政期間實現了“更好更快”的發展模式,為秦滅六國奠定了決定性基礎。

    五、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名贏柱,秦昭襄王之子,繼位三日即死。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孝文王即位時也已是高齡,即位僅三日便死了,並且還處於服喪期間,孝文王根本無暇施政,所以並無政治、軍事建樹可言,正如賈生所說“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六、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名異人,被華陽夫人收作義子後改名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在位三年。異人曾被送往趙國作為質子,異人在趙國時得到呂不韋的“賞識”,呂不韋更是以家資性命為籌碼為異人回秦國奪王位鋪路,事實也證明了呂不韋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能力,在呂不韋的幫助下,異人在秦軍攻趙時成功逃回秦國,並最終繼承秦王位。秦莊襄王在位時,“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蒙驁攻韓以取成皋、鞏,界至魏都,置三川郡,攻趙以定太原,攻魏以拔高都、汲,又攻趙取三十七城,王齕攻上黨,置太原郡,秦國在莊襄王三年期間亦可謂是收穫頗豐,只是可惜異人王三年即病亡。

  • 11 # 會飛的大當家

    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變法,一舉改變戰國格局,為大秦打下了堅實的法制基礎;秦惠文王贏駟孝公之子,秦國第一個使用王號的君主,剷除老世族,廓清朝局,使秦國的權力架構由公室和老世族共同左右秦國的情況變成公室集權,任用司馬錯打下巴國和蜀國,極大擴充的秦國的糧倉,為大秦東出提供了充足的後備資源;秦武烈王贏蕩,惠文王之子,崇尚武力,重用烏獲等力士,兵發洛陽問鼎,但損失慘重,最終舉鼎而死;秦昭襄王贏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烈王之弟;在位時間最長,重用白起,使秦國領土擴大了本土的三分之一,同時極大的殲滅了關東六國的有生力量;秦孝文王贏柱,秦昭襄王贏稷之子,又稱安國君,體弱多病,做了多年老太子,在位僅三天,善待先王功臣;秦莊襄王贏異人,孝文王之子,從小在趙國做人質,後被呂不韋救出,任用呂不韋為相國,開府治國,在位三年傳位嬴政(後來的秦始皇)。

  • 12 # 江雪寒

    原文《過秦論》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前361年,秦獻公壽終正寢,其子渠梁立,是為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秦國之盛由此開始.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秦莊襄王 ( 前250—前247年)

    六世之餘烈。

  • 13 # 張不叄讀秦史

    “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任君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其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三任君王,對秦國的強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過秦論》開篇就提到秦孝公:“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講的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這一段包括了三任秦王。

    秦惠文王即位後,儘管車裂了商鞅,但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對外一方面重用張儀,透過連橫方略不斷拆散六國對秦的封鎖,同時還任用樗裡疾、司馬錯為將,軍事上粉碎六國合縱,奪取巴蜀之地,進一步鞏固了秦國的領先優勢。“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武王的繼位,以及他的盲目擴張,使秦國一度潛伏著危機,好在他很快就因舉鼎受傷而死,他的弟弟秦昭王繼位,任用白起為將,透過一連串的軍事打擊,使魏、楚、趙等國再也沒有足夠能力與秦國抗衡,又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繼續分化六國,晚年還滅亡了周王室。“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從而使天下局勢完全向秦國這邊傾斜,統一已經是水到渠成了。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段時間,呂不韋幫助秦國渡過了短暫的低谷時期,終於迎來了“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秦始皇時代。

  • 14 # 三生有畫

    秦孝公,秦孝公嬴渠梁,這個就是主持商鞅變法的主,開創了秦國強國統一六國的序曲。

    秦惠王,這個嬴駟,是秦孝公的長子。也是一個非常有座位的王者,在位20多年,繼承了維護了大秦帝國的變法成果。並且鎮壓了舊貴族的政變,徹底擊垮了舊貴族的復辟希望。如果沒有他的繼承和堅持,秦國變法,將毀於一旦。

    秦武王,秦惠王的兒子。這個嬴蕩,孔武有力,一身肌肉,崇尚武力,帶著大部隊跑到了東周天子的洛陽,去耀武揚威。結果自己為了顯示是個大力士,親自舉鼎,結果把自己的雙腿砸碎突然暴斃。

    這個人崇尚的是暴力,如果在世更久,秦國將會更加的窮兵黷武。有可能損耗秦國國力,從而放緩秦國統一江山的時間。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武王的弟弟。秦武王還沒有兒子,就死了。嬴稷是繼秦孝公之後,最有作為,也是在位時間最久的秦王。他一生,連橫破合縱,終於粉碎了六國的聯盟,鯨吞了楚國、趙國、魏國、韓國大量的土地,關鍵是把趙國,楚國當時兩大強國都給打殘了,只剩了虛有其表的齊國,尚有一點實力。

    秦孝文王,這個秦王因為他爹秦昭襄王在位太久,結果當了太久的太子,一登上王位三個月,就掛掉了,沒有啥作為。從這裡開始,接下來的兩代人,大清帝國進入到低潮期,因為接下來跌兒子,也是個窩囊廢。

    秦莊襄王,這個傢伙,是秦孝文王嬴柱的兒子,因為他爹突然病故前,在趙國為人質的他,被呂不韋暗箱操作,成功成為太子。他爹死後,就回國上位。在位三年,國事基本上都是呂不韋說了算,自己沒啥主見。三年之後,就掛了。所以也麼啥作為。

    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兒子,就是秦始皇嬴政了。嬴政之前,實際上是五代人,六個前任。奮六世餘烈,只是虛數。

  • 15 # 微史論

    “奮六世之餘烈”出自賈誼的《過秦論》

    六世是指秦國的六代君主,分別是: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王贏駟,

    秦武烈王(秦悼武王)贏蕩,就是舉鼎累死的那位,雖有些窩囊,但可以看出還是很猛的!

    秦昭襄王(秦昭王)贏稷(ji),要搶楚國和氏璧的那位。

    秦孝文王贏式,就是當了五十多年太子的那位。

    秦莊襄王贏異人,就是成語“奇貨可居”的主人公。

  • 16 # 布細特

    賈誼《過秦論》的六世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他們為秦國完成統一做了啥?這個應該大家都比較好奇。

    任何事物發展都是量變到質變,秦始皇能統一中國,除了他自己的能力,更有前人留下的牛逼功績。他不可能biu一聲,中國就統一了。從六世的第一位說起,秦孝公。

    《史記索隱》記載名為渠梁。他在位期間戰國六雄已經形成,秦國在山卡拉的地方,和中原強大諸侯關係不太好,於是秦孝公很不爽,力圖要回復秦穆公時候的霸業(沒想到一不小心就幫秦始皇打下了統一的基礎),他廣納賢才,在那個時候誰的人才多,誰會用人才,贏到機會就大。剛剛好,秦孝公遇到了商鞅,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啊!哈哈開玩笑。總之商鞅變法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軍事基礎,沒有他後面根本沒法玩。接下來,是秦惠文王,名駟。

    當年商鞅得罪了他,於是他上位以後把商鞅殺了。但是你覺得他就是昏君嘛?並不是,他在位期間,先後攻打義渠,滅蜀敗楚。你看,要不是商鞅能有實力幹這些事?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秦國已經是實力比較強的,周圍六國就很不爽啊,本來大家可以相互制衡,結果你一家獨大了,得想辦法。於是六國搞了個合縱,聯合起來搞死秦國。但是秦國也不是吃素的,秦惠文王重用張儀,用連橫破合縱。接下來是秦武王。

    沒錯,就是那個舉鼎而死的武王嬴蕩。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好戰。這個好戰也為秦國奪下不少利益,比如打下了函谷關,秦國進隊軍隊可以直接進出洛陽。可惜他在位才短短三年,兒子都沒有生。

    再來就是秦昭襄王。

    她媽就是羋月傳裡的羋月。誘殺楚懷王和義渠王,幫秦昭襄王滅了最大的威脅。秦昭襄王獲得大權後,聽范雎的話,採用遠交近攻的方式,又有大將白起,可以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實力最強了,後來的長平之戰,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反正沒搞出么蛾子,算是給嬴政留下了穩定的環境吧。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

    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生下嬴政。噗哈哈,其實別看他只在為三年,也做了很多事。比如建立了東郡,還施德布惠於人民,另外奪了趙國的城池,趙國真是慘嘞。總之事為兒子嬴政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秦始皇繼承了這六代人努力的成果,加上自己的努力,biubiubiu,就吞併了六國。

  • 17 # 衛仁閔

    所謂六世,我認為是從秦獻公開始的,獻公自魏回國即位。目睹了魏文魏武變法圖強之過程,行變法之事,遷都以便。勵精圖治復穆公之盛。

    二世,獻公大業末竟而身先死,孝公即位承父志,任用衛人商鞅行變法之策,三年即成。開始會盟於諸侯,射獵中原。

    三世,惠文王車裂商鞅卻並未廢除新政,繼續圖強。任用魏人張儀重用族弟樗裡疾,平巴蜀戰義渠,內政外交,蒸蒸日上。

    四世,秦武王,秦昭王。兄終弟及,且秦武王在位時間短,昭王在位日長。所以我視為一世,繼續蠶食六國,步步坐大。

    五世孝文王,六世莊襄王,雖然在位時間短,但是大秦國策未變,承上啟下,為秦王政一掃六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所謂奮六世之餘烈應自獻公始。

  • 18 # 生說

    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可以看大秦帝國系列,看赳赳老秦是如何崛起的。其中,秦孝公用商鞅進行變法是秦由被邊緣化的國家逐漸走向強盛的開端,其後,秦惠文王繼往開來,他雖然殺商鞅,但商鞅之法繼續實施,他用張儀,司馬錯等文臣武將,吞併巴蜀,使秦國成為令東方六國喪膽的勁敵。而後在位時間很長的秦昭襄王先後用魏冉,范雎,白起等人繼續攻城拔寨,繼續推進統一程序。

    奮六世之餘烈,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是三個關鍵人物,所以,大秦帝國系列分別以三位秦國國君為主角去描繪秦國崛起為帝國的歷史。

    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短,僅作為過渡性人物。秦國國君交力棒傳到嬴政手上,這位雄才大略的秦王用李斯,王翦等人抓住歷史機遇,一掃六合,在祖父輩的基礎上,終於完成統一大業。

  • 19 # 扣毛

    孝公贏渠梁:商鞅變法

    惠王富大龍,哦不,是嬴駟:車裂商鞅,重用張儀,連橫合縱,稱王

    武當淫蕩,錯了是嬴蕩:裝逼舉鼎第一人,有個粉絲叫項羽

    昭王嬴稷:他媽是楚國女人羋八子,重用白起,又殺了白起,遠交近攻。

    孝文王贏柱:體弱多病

    莊襄王嬴異人:奇貨可居

    始皇嬴政:大統一

  • 20 # 書生中泉

    這個問題問得好。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典出賈誼《過秦論》二。則六世自然在賈誼論文之中有所論述。所以需要回到賈誼文章本身。

    《過秦論》共上中下三篇。此句出自第二篇。全文旨在指出秦亡不在於其他,而在於秦皇“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文章首先提及,孝公有地緣優勢,又有商君輔佐,採取耕戰政策,擊敗魏國,取得西河之地,這是一世;

    繼之以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基本上沿襲孝公戰略,攻取了漢中、巴蜀戰略要地,從東西南北四個方面進行了強力的擴張。面對諸侯的抗秦聯盟,秦依照有利地形,採取了以逸待勞的戰略,結果大破諸侯,實現了稱霸天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這是二、三、四世;

    昭襄王死後,秦國是孝文王、莊襄王先後在位,但是在位時間不長,孝文王只有短短几個月,而莊襄王,就是秦始皇他爹,不過兩三年,所以賈誼說“享國日淺”。這兩任秦王,一個年老,一個力衰,在對外征戰方面也沒有什麼建樹,所以說“國家無事”。不過賈誼依舊分別把他們算作五、六世;

    莊襄王死後,還是孩童的嬴政即位,相邦呂不韋執政,稱“仲父”,獨攬大權。嬴政長大之後,借太后醜聞,貶斥呂不韋,並任用李斯、王翦等名相名將,依照前人留下來的積蓄,東出征戰,一統天下。自己改號為始皇帝,不定帝號,規定此後新帝稱二世、三世。

    因此,奮六世之餘烈的“六世”,指的就是從秦孝公開始,延至秦始皇之時的六任秦國國君,分別是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共六任,前後約160年。他們的賡續奮鬥,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實力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皇帝吃喝不愁,為何平均壽命不超過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