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妖與寶塔

    在嫡庶之前,想講一下正側之別,就是妻妾的區分。

    在很多小說中,傾向於縮小妻妾間的地位差距,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妾儘管會受寵,但是其地位與奴婢相差無幾。

    金瓶梅中提到過,妾如不中男主人意,可以隨意令媒人賣掉。

    明代法律對民間妻妾之別做了區分,絕不允許,妻妾失序。

    像知否中提到的寵妾滅妻的行徑,不能說沒有,但絕不會是主流,可以說是違法行為。

    說回嫡庶之分。

    北朝以及之前,漢族高門嫡庶區別比較厲害。到了唐宋以及之後,

    在身份繼承方面,重嫡輕庶,在遺產繼承方面,嫡庶之別日趨淡化。

    嫡庶子女在禮法上都是正妻的兒女。

    除了繼承權,嫡子庶子在生活環境,接受教育方面,沒有太大差別。

    更大的差別在於嫡子與庶子哪怕得到一樣的家族教育,得到的母族資源是不同的。

    對於沒有繼承權的庶女來說,差別更小。

    畢竟,古代女兒本就是作為大戶人家的一種資源存在。

  • 2 # 蕭慕蓮

    嫡庶之別,來源於一夫一妻多妾制,這可是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精神啊。因為妻妾之間地位不平等,所以她們各自生的孩子們地位也不平等,妻的孩子叫嫡子嫡女,妾的孩子叫庶女,就連皇家也把皇后生的男孩(一般是嫡長子),作為重點的下一代繼承人去培養。當然在這裡,就不探討立嫡立賢的問題了,如果看過《知否》,都知道里面在明蘭讀書時期,先生面前,顧廷燁、齊衡等人是辯論過這個問題的,後來明蘭也參與了,並且一段話說的他們讚不絕口。

    但注意的是,孩子們雖然身份有差別,他們只有一個母親,那就是父親的正妻。這就是為什麼,電視劇《知否》中,明蘭只能稱呼自己的生身母親為小娘。孩子們的父親畢竟是一家之主,因此通常情況下,他們在家中的身份地位甚至要比自己母親的高。但在對家庭地位和權力的繼承中,嫡子比庶子要佔優勢。可如果家中男主人在傳家之時,更偏重於庶子,外人反對也無用的話,這就另當別論了。再如果家中女孩不論是嫡是庶,都沒有繼承權的話,那麼二者嫡庶之分的區別就更小了。

    最後需要說的是,其實嫡庶之分在唐宋以前可能比較明顯,不過在經過元明清等朝代的洗禮,這些正在逐漸被弱化,例如平妻的出現,在宋代以前只有極少數人才被允許;妾被扶正為妻從宋元時,才開始普遍。

  • 3 # 史可小姐

    嫡庶是指嫡子與庶子,而嫡庶制度更是我國古代婚姻制度當中的核心內容,嫡庶觀念在我國唐宋之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經過了元、明、清之後,這種觀念也在逐漸地減弱,但依然還是存在的。因為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因此為了保證家庭財產或是地位的順利繼承,免去許多不必要的爭奪,因此一名男子只能娶一位正妻,也就是“嫡妻”,而嫡妻所生的子女就被稱為嫡子或是嫡女,由嫡子所生的兒子又被稱為“嫡幼子”,如此順延下去。

    在中國古代,娶正妻一般都要講究門當戶對,而且大婚的儀式非常隆重,婚後男女雙方在生活上的吃穿用度等都是平等的,而且在家庭當中是按最高規格來定製。除了嫡妻之外,其他被納進門的女子就是庶妻,也就是電視劇上所說的妾。妾的待遇往往都會低於正妻,而且“寵妾滅妻”在古代可是犯法的,就比如《知否》中明蘭的父親過於寵愛的小妾,讓小妾輕視嫡庶之分和尊卑有別,而明蘭的父親也因此常常遭到祖母的苛責,最後還是他親自處罰了那位惡毒的小妾。

    不過,一夫多妻制最初也只是在貴族階層盛行,大多數的平民還是一夫一妻。但如果誰娶了兩位正妻,則是觸碰了律法,一經查明男方則會被處以對應的刑罰,而且還會被強制離婚。另外,娶正妻也是有要求的,正妻要求與男方的家庭背景相當,如果娶到地位高於男方或是低於男方的正妻,事後也會被強制解除婚姻,當然這只是在部分的朝代中有,比如唐代就非常看重這方面。

    嫡庶制度的嚴重,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能寵妾滅妻。

    2、不能把正妻降為妾。正妻只有在犯下七出的情況下才能被休,而七出是指: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

    3、即使正妻犯了七出,但是正妻已經主持過公公或婆婆的喪禮,或是正妻的母家已經散亡,也不能拋妻。

    但是嫡庶之分在明清後就逐漸地減弱了,甚至有人趁著正妻亡後,就把寵愛的妾室給扶成了正妻。

    在朝鮮王朝時,嫡庶觀念更為嚴重。正妻只能是階級地位相當的女子,高了或是低了都不行,女方階級高過男方,男方則犯了誘拐之罪,而女方階級低於男方,則只能為妾不能為妻。另外,妾室在家庭當中與一般的奴婢無異,事事都得侍奉於正妻和由正妻所生的子女,把正妻當成主人一般侍奉。

    而在越南和琉球,這種嫡庶制度和中國古代的差不多,也可以說是相當的。但無論是哪一種嫡庶之分,最後都歸結於繼承人和繼承權。而繼承的順序就是:嫡長子,嫡長孫,其他嫡長子次之,再到庶子。不過在一般的普通家庭中,財產的繼承並不由嫡長子全部佔有,而是由長輩分配,當然,嫡長子還是會高出一些。

  • 4 # 和者運昌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嫡庶之分呢?大約在商朝就有了,經過周公定禮之後,成為法規定律,才有了流傳千年的嫡庶之分的階級差異。

    首先是怎麼分辨誰是嫡誰是庶?這是根據其母親的出身來判斷的。現在人多認為古代都是三妻四妾,這種觀點是根本性的錯誤,我國自古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位,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子嫡母,其他女人所生的在根據地位的不同再分等級庶生子,奸生子等等。其中特別說明的一點,就是當原配夫人去世,男人再明媒正娶的夫人,也享有正妻的地位,其所生也為嫡子嫡女。

    嫡庶確立之後,他們各自享有的社會地位也是不同的。周公定禮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以這條為準繩確立法統理統。我國古代因為這條制度發生過很多的正統之爭,如宋英宗時期的濮禮之爭,大家熟知明朝嘉靖時期的大禮儀之爭,都是圍繞嫡長子繼承製發生的。

    在春秋時生育技術低下,男性人口都是寶貴資源。這種情況下嫡庶之分不是不可以逾越的,當時私生子也比較多,要是能力強也可以得到超過嫡子的待遇,著名的有春秋趙國的建立者趙襄子,他就是以庶子的身傷繼承家主,最後建立趙國。

    到秦漢之後,嫡庶之分就有了嚴格的界限,嫡子得到最優等的待遇,庶子也就比家中奴婢高一等,要是不受家中長輩喜愛,也與奴婢同等了。庶子還好一點,要是庶女就更慘。在宋朝時不受喜愛的皇家庶女,也經常下嫁給富豪商戶,士、農、工、商四等,連皇家庶女也被下嫁最下等商戶,就可見普通人家的庶女是什麼待遇了。

    庶子女的母親多為主家買來,或是奴婢之身受寵後提拔為妾室。妾的身份卑微在家中僅作為取悅男主的工具,蘇軾就曾將懷孕的妾室送於他人,然而不管悲哀與否,合理與否,這便是我國千年以來的社會規則倫理。

  • 5 # 義御

    很重吧,尤其是女孩,紅樓夢裡面就體現的很強烈。庶出的女孩,即使是賈府這樣的豪門大戶,也找不到好人家。想找個門第好一點的,也只能嫁個庶出的子孫。想嫁給嫡出子孫,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個門第不如自己的。門當戶對,那是對於嫡出的子孫之間來說的。最重要的是,庶出的女兒,家族也根本不會重視

  • 6 # 德懿雙馨

    嫡庶之分實際上比電視劇上的嚴重。庶子甚至可以說有那些沾花惹草生下來的棘手貨,男人都不願意承認的。這不是針對皇帝,而是指一般的貴族。

  • 7 # 使用者6031109895772

    上下五千年的思想規矩,怎可撼動,也就現在的人沒幾個在意了。也可以說社會發展了,思想進步了,個人想法也不一樣了

  • 8 # 楚邾

    傳統社會,從整體來說,嫡庶觀念是被社會普遍認可的,比如所熟知的嫡長子繼承製,無論先秦時期,還是在明清時期,這一制度始終存在。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個。

    其一,嫡庶之分是由生母的地位決定的,所以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正妻的保護。傳統社會,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在歷朝歷代,均對妻進行保護,嚴禁妾的地位超越妻,制定嚴格的法律。

    再者,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嫡庶身份上的差別伴隨著的是利益的分配。傳統社會強調的是多子多福,兒子多了,繼承人的選擇就是很頭疼的問題,如果主觀選擇,勢必會因視角不同產生分歧,比如以賢、仁等作為標準,可能好幾個兒子都符合這個標準,所以乾脆以先天條件為定,先選妻生的孩子,再選妾生的孩子,有多人時就按照年齡順序。

    此外,從宗族角度來說,嫡庶還是區分宗族大宗、小宗的標誌之一。也正是因為夾雜在宗族之中,所以在宗族發展興盛的傳統社會,嫡庶之分也就成為社會的一種普遍觀念。

    當然,如果具體來說,肯定有個別事件或者個別朝代並不是那麼重視嫡庶觀念。

  • 9 # 漢未央

    且不說古代人。我一大學要好同學衣食節儉,家境貧寒,誰料到他爺爺曾是當地全縣首富,他家之所以貧窮因為姨太太所出

  • 10 # 飛矢之歌

    當然嚴重啊,這涉及到等級的問題呀,就像皇帝只有一個兒子能登基當皇帝,其他人只能當王爺。在春秋分封時期,只有嫡長子能繼承爵位,其他人是要降格的,比如侯爵,侯爵的爵位只能繼承給嫡長子,其他人最多隻能到子爵男爵。就拿天子、諸侯、大夫、士來說,諸侯的庶子只能當大夫,大夫的庶子只能當士,士的庶子就更慘,只能淪為平民了。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就是這麼來的

  • 11 # 小公子49

    有過之而無不及!告訴你一個真事!袁世凱,她生母是小妾,袁世凱本身就是庶出,袁母去世的時候袁世凱想把老媽進祖墳,當時他已經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大清紅人,但是他的嫡兄袁世敦就是不幹,他也沒轍!!即使袁世凱這樣的人物,想把他親孃葬進祖墳,但是無奈嫡庶之分,也必須要透過他嫡母生的哥哥同意,然而他這哥哥偏偏還不同意,袁世凱卻是沒一點辦法,只好把母親另葬別處!封建禮教,有的時候就是皇帝都必須要遵守,更何況其他人!所以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12 # 薩沙

    古代嫡庶觀念還是非常強的。

    大家可以看看紅樓夢,嫡出的兒子賈寶玉和庶出的兒子賈環,地位簡直有天壤之別。

    賈寶玉基本就是內定的榮國府繼承人,即便他行為怪異,不愛讀書,性格軟弱,留戀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來,賈環比較愛學習,也不那麼喜歡女人,但仍然沒有什麼資格繼承家業。

    其實,中華文化圈的國家都是如此。

    朝鮮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稱自己的貴族父親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洩慾工具,並沒有什麼地位。

    比如紅樓夢裡面的趙姨娘,為榮國府當家賈政生了2個孩子,不亞於嫡妻王夫人。

    然而,趙姨娘的地位很低,連八竿子打不著且輩分很低的王熙鳳,也能將她罵的狗血噴頭。

    這種人生的兒子,只有一種情況下才會被比較重視,就是嫡妻沒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麼庶出的孩子就沒機會。

    第二,妾的關係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經濟,因為不是自由戀愛。

    這種婚姻強調門當戶對,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兩家結合,對雙方都有很大幫助。

    不過,妾的社會關係就差了。她們說白了很多就是女僕,家庭也都是僕人或者底層市民。

    在重視門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兒子因為這些背景,導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繼承權。

  • 13 # 古代哲學思考

    先立嫡長子;無嫡長子或有罪疾,立嫡長孫;無嫡長孫,以次立嫡長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長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准此。——唐律

    以上摘自唐朝的律歷,從中我們可以窺探一絲關於嫡庶的區別,而真正的嫡庶制度,比唐律所規定的這簡單一條複雜的多。

    嫡庶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嫡庶制度起初是“為天子諸侯繼統法而設”,只實行於大夫以及以上級別,約束的只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也就是說,嫡庶是貴族產物,嫡庶制度是要有家族的延續性為基礎的。

    春秋時期,孔子堅持復古周禮,本質而言就是為了恢復嫡庶制度。後來我們若說的喪服制、宗法等等,都是由嫡庶發展而來,可見其影響深遠。

    孔子為什麼說完恢復“周禮”,而不是是說恢復殷商之禮?這是因為,殷商之前的君主是以弟為主,子為輔的,也就是說君主退位後,是由其弟弟繼位,如果沒有弟弟才能輪到君主的兒子,這個時期是沒有“嫡庶”之分的。西周時期,統治者看到了因為之前的繼承製度極容易造成內亂,才由此確定了嫡庶制度。正如之前所言,嫡庶制度本身就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秩序的產物。

    嫡庶制度真正發展到民間是在戰國時期,這一點我們從儒家的歷史軌跡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孔子出生於春秋,創立儒學,孔老夫子一直感喟“禮樂崩”,一生致力於周禮復興。戰國以及後世,以宗法、服制為表,以嫡庶為本質的階級制度日趨完善,深入到各階層各個方面,這其中少不得孔老夫及其後世門生的努力。

    有一點我們得說明的,就是嫡庶制度本質是政治手段和策略,儒家只是發展完善而已,且儒家並非是唯一的發展者,這個問題不能單單歸結到儒家一系。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統治的需要。

    嫡庶制度的具體表現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公羊傳》

    從《公羊傳》中我們其實就看的出,所謂嫡庶,所謂長幼,其實最終只落在一個字上,就是“貴”。在一個氏族家庭中,什麼是貴?在之前也許很難界定“貴”這個問題,但是總會有人為“貴”劃出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嫡庶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執行。

    很顯然,嫡為貴,庶居於下。嫡妻,嫡女,嫡子,相對於“庶”這個階層而言,必然是更高一等的。而在“嫡”的階層,也是有嚴格的階級劃分,這也是嫡庶制度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一、嫡長子/宗子和庶子

    嫡庶制度中有明確的規定,嫡長子擁有絕對的繼承權和財產的分配權。也就是說,嫡妻所出的男性後代都是嫡子,但是嫡子中,又以長子為最貴,享有最高的身份和地位,至於其他嫡子,是遜於嫡長子,庶子又遜於所有嫡子。

    嫡長子又被稱之為宗子。“宗之道,兄道也”,嫡長子繼承大統,且統領其他兄弟,其他兄弟無論嫡庶都以嫡長子馬首是瞻。嫡子中,除嫡長子外,其他嫡子稱之為別子。別子只有分封資格,沒有身份地位的繼承權。但是別子分封以後可以自成一系的始祖,身後又是以嫡庶制度來以此類推自己的後代。一個家族開枝散葉,一枝枝有序繁衍,這定然就會產生很多的宗子和別子。在一個大的姓氏家族中,一脈相承下來的就是大宗,其他分支出去而成為宗子的被稱為小宗,這是個相對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在皇權中,嫡庶制度最為顯著。就比如皇帝與皇后的嫡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其他皇子無論是否是皇后的孩子都是封王爺。王爺也會有嫡長子、別子、庶子等,那麼王爺也要按照嫡庶制度,讓嫡長子世襲身份地位,別子再另立家業。那麼在王爺這個體系中,王爺就成為了始祖,他的嫡長子就成為了宗子,以此類推。在皇族中,一直做皇帝的那一位就是大宗,王爺自立門戶以後成為自己家的大宗,相對於皇帝而言王爺還是別子。

    二、嫡妻

    宗子的妻子稱之為宗婦,婦憑夫貴,位尊。其實,到了這裡,我們就很容易理解所謂嫡妻的真正含義和意義了。嫡妻,也就是正妻,古人奉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之前我們說過,嫡庶制度的出現本來就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的,所以在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定然有嚴格的標準規範,嫡妻就是最典型的表現形式。

    現代社會我們也經常講到門當戶對,這也是傳承於古人的。嫡庶制度給了嫡子絕對的地位和身份,為了鞏固這項特權,在正妻的選擇上定然不能馬虎。

    嫡妻只能有一位,且必須是門當戶對,所以在嫡妻的家世、地位方面的稽核是非常嚴格的。在唐朝,如果有違嫡庶制度,若被發現,被強行接觸婚姻關係不算什麼,更嚴厲的懲罰是還要遭受一年的牢獄之災。可見,為了維護統治秩序,也真是盡力了。

    明媒正娶,說的就是嫡妻,這是作為宗子,或者即將開枝散葉的別子的最正式的婚禮,一般情況下,有且僅有有一次。所以,禮節、流程、婚禮規格,定然都是非常講究的。寫到這裡,讓我不僅想起那些極力擁護俞敏洪老師的女人導致國家墮落的說法的男性同胞們,說是要回到古代……其實古今一樣啊,不上進的男人,回到古代估計連衣服都討不上。

    古人不可輕易休妻,否則也屬於犯法。

    三、姬妾

    姬妾一般是沒有正式婚姻形式的女子。姬妾的地位低於正妻,且姬妾一般出身都比較低,甚至又都姬妾是可以相互贈送買賣的。

    在一些朝代,正妻亡故以後,可以扶正妾,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

    嫡庶制度中的女性

    其實在嫡庶之爭中,女性只是個輔助角色,權利中心的人物主要還是家庭中的“兒子”。所有嫡妻庶妻嫡女庶女等等都是依存於“宗子”而言,無論嫡庶,最後的地位還是由男性身份而定的。嫡妻所出女子為嫡女,嫡女的這層身份必然高於庶女,在門當戶對的要求下,嫡女一般還是嫁與同地位氏族的宗子,然後以此……

  • 14 # 大紅豆468

    妻是做堂的,以前都是糟糠之妻不下堂,妾是隻能站的,還要正妻允許,現在呢?只是以前的婦人都不用養家,現在的還要負擔多一點,大多數平凡人的生活就是這樣的,還不如以前,以前只和女人鬥,現在是不管男女老少工作家庭多要照顧。

  • 15 # Mer86

    在古代肯定是有嫡庶觀念的,否則也不會有嫡子和庶子的概念了。但是,古代的嫡庶觀念其實是包含了兩部分概念:一是正妻與小妾,二是嫡子與庶子,真正在身分和地位上有巨大懸殊差距的是正妻與小妾。嫡子和庶子之間的差距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尤其是在清朝,嫡子和庶子在待遇上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畢竟庶子也是子,豪門大族會盡可能的給每一個兒子都安排出路。

    下面舉兩個具體的案例來說明,先說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和他母親劉氏。

    袁世凱就是庶子。他的生父叫袁保中,一生沒當過官,只是靠使銀子,捐過一個正五品的同知。袁世凱在家中排老四,他的母親劉氏是侍妾出身,所以袁世凱和他媽媽就是典型的庶出身。不過,庶出身並不影響袁世凱在後來的飛黃騰達。因為在袁世凱還小的時候,他父親就把他過繼給了叔叔袁保慶。而袁家是家大業大的豪門,必然會給每一個晚輩都安排前途。

    比如說,袁世凱的嫡子哥哥袁世敦,就是由他父親袁保中出錢,用銀子捐了一個八品的後補官缺。而袁世凱則是由他叔叔袁保恆出錢,為他捐了一個從七品的官缺。兄弟兩人雖然是一嫡一庶,有一些地位差距,但是袁家的叔父輩們,還不至於不把袁世凱當袁氏子孫來看待。

    不過,袁世凱還能沾點袁家的光,他媽媽劉氏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袁世凱與其母劉氏)

    前面說過,劉氏是侍妾出身。這個身份在古代是很低賤的。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劉氏年輕時在袁家的遭遇。但是依常理來推斷,劉氏以侍妾之身在袁家生活,必然少不了被各種欺負。

    劉氏去世前夕,袁世凱一路高升,當上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慈禧太后面前的紅人。於是當劉氏去世後,袁世凱就有了一個想法:讓媽媽進袁家的祖墳,和早已去世的父親袁保中葬在一起。

    可是對於讓劉氏進祖墳這件事,袁世凱的嫡兄袁世敦就是不同意。

    當時袁世敦不同意,也不是袁家有祖訓,不讓侍妾出身的女人進祖墳。而是袁世敦因為義和團一事,替袁世凱背了黑鍋,官職被擼了,對袁世凱有火氣。

    回到老家待職的袁世敦越想越氣,兄弟間的裂痕越來越大。於是,他也就把火氣撒到小媽劉氏身上了。他以劉氏非袁家正妻為由不準其葬在袁氏祖墳。儘管此時的袁世凱已經是叱吒風雲的直隸總督,然而在封建禮教面前,他只能乖乖認慫。

    後來袁世凱耐著性子給兄長反覆做工作,甚至是低聲哀求,但袁世敦就是死活不肯讓步,無奈之下,袁世凱只得讓人尋找一處新墳安葬母親。

    這件事對袁世凱的刺激非常大,既讓其憤怒痛苦,又充滿屈辱之感,於是他發誓此城永不回項城老家。

    歸隱安陽洹上村“垂釣”的袁世凱

    再說第二個故事——公孫瓚欺辱袁紹。

    這個事情說起來就比較搞笑了。據東晉史學家孫盛在《魏氏春秋》中的記載,袁紹與公孫瓚在河北互相攻伐的時候,公孫瓚曾經向朝廷上疏,指責袁紹有十大罪狀,其中的第九款罪狀就是指責袁紹的出身。

    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後,以義不宜,乃據豐隆之重任,忝汙王爵,損辱袁宗,紹罪九也。——《魏氏春秋》

    公孫瓚的意思是說:袁紹的媽媽只不過是個婢女,地位很下賤。現在袁紹勢力大了,他居然讓自己的婢女出身的母親,享受到了與禮法不合的待遇(享受正妻待遇),真是太罪惡了。

    後世很多人看了這段記載後,都會覺得公孫瓚是不是腦子有病?因為,公孫瓚生母的地位其實也一樣很低賤。

    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三國志》

    但是,只要研究一下三國的相關史料就可以發現,公孫瓚確實有實力辱罵袁紹。

    因為,公孫瓚的母親雖然下賤,但他媽媽屬於小婦和妾室級別,而袁紹他媽的地位,是比妾室還要低下的侍婢。

    雖然,他們兩位的母親都不是正妻。但是袁紹媽媽的地位太下賤,而公孫瓚他媽的身份要高一點。

    也就是說,在東漢時期,大家都認可的妻妾鄙視鏈是這樣的:

    侍婢受妾室鄙視→袁紹受公孫瓚鄙視

    妾室受正妻鄙視→公孫瓚和袁紹一起受袁術的鄙視

    這個鄙視鏈,表面上是男人之間的鄙視,是嫡子對庶子,是庶子對私生子的鄙視。但是歸根到底,是舊社會對女人的身份鄙視。

    總的來說,古代社會確實有嫡庶之分。但是嫡庶都是兒子,除了某些歷史階段外,嫡子和庶子的區別不算大。尤其是豪門大族,嫡庶都是家中的合法孩子,都能享受少主人的地位,除了個別禮儀外,得到的物質、教育等待遇,區別並不大。要說有區別,那也僅僅在繼承權上的區別——嫡子的繼承權要高於庶子,現在不也一樣麼?

    相比於嫡庶兒子,古代真正有鴻溝差距的是正妻與小妾。妻就是妻,妾就是妾,一日為妾,終生為妾。即便丈夫把小妾給扶正為妻了,這個當了正妻的小妾也一樣會被社會給歧視。這才是古代真正可悲的嫡庶之分。

  • 16 # 四川達州人

    嫡庶當然很重要。

    商代最為嚴格。比如商紂王。

    紂王是一母同胞兩兄弟,他最小卻壓倒哥哥微子啟成為繼承人,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母親是王后,哥哥出生的時候,母親只是妾。所以商紂王就是唯一的嫡子,哥哥微子哪怕母親同樣是一個人,也是妾出的庶子。

    整體上說,漢代之前庶子如同奴隸,不僅分不到財產,年長甚至沒有結婚就要被驅逐。西漢時期,局面略微有所鬆動,庶子開始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可以分到一些財產,但家族資源顯然是傾向於嫡子的。

    明清時期,國家政權以正式條文規定,家庭財產無分嫡出妾出婢出,一體均分。能夠證明身份的私生子半權。但是嫡母作為管家人,有足夠多的辦法分薄公共財產,或者逼迫庶子放棄繼承權。

    因為,法律同樣有缺口,家庭財產分配之前要剔除與官、爵、世職相關的土地住宅及族產之後才能平分。嫡母做一件事就可以,比如大肆購買土地當祭田,而族產是嫡子管理。

  • 17 # 升斗小女的感情世界

    嚴重很多~

    因為庶,永遠不能成嫡~

    古代規定,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如果寵妾滅妻或者扶妾為妻,男人就要遭受朝廷杖責~

    且,納妾也是有條件的,需要妻生不出兒子才能拿妾,只要生出女兒,男子絕不能休妻,寵妾滅妻這樣小說裡的情節根本不可能發生,一旦發生,男子的前途、宗族都要嗝屁~

    所以,只要是庶出,一輩子都是,小說裡生母從妾變妻成為嫡女嫡子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 18 # Tryeverything3173

    首先,大家都聽過的三妻四妾,要清楚的敘述一下,男人可以娶三妻,這是正房,分別是正妻一位,藤妻兩位(一說偏妻,下妻,朝代不同略有差異),子嗣都是嫡出,但是長幼有序,分孟(伯)仲叔季。

    四妾,三位妻室,都有陪嫁的丫鬟,一妻一個,三個。夫家父母送一個丫鬟,總共四妾。這還得說是有背景,有來歷的妾。後門順進來的,那可視財力喜好而定。但是地位豬狗不如。

    這個妻妾待遇有多麼天差地別呢?推薦給大家一本書,書名,姑妄言。描述的是明末清初民間百態。相當之翔實清楚。

  • 19 # 老秦人講故事

    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確實很嚴重,甚至可以因為這個觀念導致國家政權的更迭甚至顛覆。即使是國家最高統治者,也很難不遵守這個觀念,即便有不遵守的,後面也會引發國家的動盪。在傳統觀繼承觀念中,順序一般是這樣的:立嫡、立長、立賢、立愛。

    舉幾個例子:漢高祖想立趙夫人的兒子,結果呂后殺了趙夫人,最終劉盈繼位;曹操再怎麼喜歡曹植,可是群臣還是堅持曹丕為繼承人;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白痴,可還是一樣立他為太子,最終成功引起八王之亂;唐太宗也是在兒子們鬥得死去活來後,不得不立李治為太子等等。立嫡以長,這個是必須遵守的,也正是由於這個觀念,那些兒子們才互相殘殺,鬥得血流成河。凡是沒有這麼做的朝代,那個階段必定是一個極為動盪的朝代。

    換句話來講,現代不也深深被這個觀念所影響嗎?一個家庭,基本上都是長子當家繼承。

  • 20 # 歷史百家爭鳴

    嫡庶觀念,是中國的一大傳統,為的是解決眾子之間對於財產的爭奪。而嫡庶觀念的產生與宗法制緊密聯絡在一起,宗法制是古代貴族憑藉血緣關係對族人進行統轄管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它在商朝後期已經存在,到周朝變得更為典型和系統。在百姓家裡便家裡的嫡子繼承家業的,其他庶子只能分得一點,而且嫡子的地位遠高於庶子。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印證嫡庶有別。我們都知道袁術袁紹是兩兄弟,可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就非常瞧不起袁紹,因為袁術是嫡次子,袁紹是庶子,可見嫡庶觀念的影響力有多深。再舉個例子,也是個姓袁的名人,那便是袁世凱,他是個庶子,所以他在袁家的地位就不高,因為好事都是給嫡子。而且袁世凱的母親死後也不能入葬祖墳,因為她只是個小妾,不是正妻。當時袁世凱是名震四方的人,可是他母親還是在家族中沒有地位。

    透過這兩個例子,電視劇中的嫡庶觀念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在社會中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並且社會中的嫡庶觀念是很濃厚的,嫡子地位遠高於庶子。當然這種方法也有好處,可以使兒子之間減少鬥爭,因為東西都規定留給了嫡子,庶子就不必要與嫡子爭奪。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當今社會,嫡庶觀念依舊存在,即老大的地位高於其他兒子,老大比其他兒子有更多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華才女武亦姝800字軍訓感言,有人讚譽,有人詆譭,你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