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地圈
-
2 # 教你攝影教你美
我是江西人,但我從小是在杭州長大,對於端午,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這些非常常見的習俗,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掛艾草,吃“五黃”。掛艾草就是在家門口的牆上掛上艾草,它是將艾草、榕等東西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著或者懸在門上。這個是源於古時候的一個習俗,傳說水怪想要淹掉一些地方來作為自己的地盤,然後天上的神仙憐憫百姓,就去與水怪決鬥,最後水怪答應只要是神仙的後代,他們都不會去侵犯,而作為神仙后代的標誌就是掛上艾草。而且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它掛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體健康。
而“五黃”顧名思義,就是五種黃色的食物,它一般是包括黃鱔、黃魚、黃瓜、蛋黃以及雄黃酒。其中,雄黃酒是起源於神話傳說中的《白蛇傳》,在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也有演繹過這個橋段。在端午那天,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然後就現出了蛇身的原形。所以,大家就都認為喝了雄黃酒就可以破解掉像蛇、蠍、蜈蚣等毒蟲,而且我們喝了這個雄黃酒也可以祛邪解毒,使自己身體健康。而且還特別說了如果是在正午吃五黃會更加好。反正我們家的黃酒就是很隨意的,買了那種袋裝的黃酒,加熱了以後就直接喝了,喝完之後還是很暖的,感受很不一樣。吃黃鱔的原因是因為在端午時節的黃鱔格外肥美,而且此時的黃鱔肉質方面也很好,而且黃鱔也有各種功效,像是補虛損、除風溼等等,甚至在民間有“端午吃黃鱔賽人參”的俗話,所以說在端午時節會吃這個。吃黃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這個時候的黃魚味道鮮美。而且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好處。我也超級喜歡吃媽媽做的小黃魚,超級好吃。而黃瓜在民間是有“第一瓜果”之稱,而且黃瓜的成熟也正好是在端午時節,所以它也就成端午的必吃之物。雖然黃瓜在我們看來是綠色的,而不是黃色的,但它也是屬於五黃之一,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它的名字中有一個黃字,而且黃瓜的花也是黃色的。最後,鹹蛋黃會入“五黃”之一純粹是因為它的黃字,當然,鹹蛋黃本身也是很好吃的。
不過因為有在端午吃五黃的習俗,所以很多時候大家都需要提前準備購買食材,如果去晚了食材可能就被買完了。當然,如果沒有了那個食材,我們也有其他的食材可以替代,像是黃豆、黃豆芽,反正我們家因為沒有買到一些食材的時候都會選擇用其他的黃色的菜來代替。
-
3 # 蘭州微導航
甘肅端午節習俗
隴南,比如說崔皓景的老家康縣,用的是艾草,端午每年都會不一樣,但是家家插的都是艾草。每年那一天大人都會起早自己去折或者到街上去購買。之後才是粽子、雄黃酒、五彩繩、粽子。
蘭州端午這天忙著防瘟驅蟲、趕做花飾荷包。一大早,人們開始打掃衛生掃院子、灑水,同時將艾草、柳枝(注意是柳枝)懸在大門之上。由於這一時節天氣變熱,端午節便成為人們主動防疫
靜寧縣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
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在民勤、民樂、秦安、莊浪等地區,家家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的民俗;
敦煌、瓜洲、嘉峪關、酒泉、臨夏地區盛行野外遊玩,穿新衣稱“遊百病”。
另外,端午節的食俗以吃糯米粽子、甑糕為主,農村地區也有吃油餅的習俗。社火也是端午一種民間的文化娛樂活動,每逢春節或重大節日,在甘肅各地的農村都有社火表演,稱為“耍社火”。社火是由村鎮組成的集體活動,因表演時常常伴有煙火,而稱之為“社火”。還有唱戲也是其中一項。
-
4 # 看影片學化妝
首先來說一說端午的起源。
大多數人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不過在山西北部(晉北)地區,還有一種紀念明初大將軍常遇春之母的說法。大概的意思就是常遇春父親為進京趕考舉子,母親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強虜山洞,成婚生子。後來其父攜幼年的常遇春逃離山洞,母親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後,於五月端午節投粽子於江以祭母。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傳說,作為一種特殊的地方特色與文化。
端午節的內涵,源於古人的驅邪避瘟活動。盛夏,是黃土高原上各種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躍的季節。古人解不開這個謎,便認為是邪祟作怪,並由此創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進行抗衡。後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動。
“端午到,包粽子”
現在民間一般在五月前就開始了包粽。傳統粽子以糯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現在亦有配以各種豆類、麥類以及江米為餡,佐料加柿餅、栗子、果脯等等。粽以錐形為主。習慣用幹馬蓮繫住。幹馬蓮也就是去年割的馬蓮,在浸水後系粽子。現在粽子也比較簡單,以黍米或糯米包本地紅棗制粽為最多,美其名為“黃金白玉裹瑪瑙”。在這裡簡單提一下山西的棗,從南到北有九大名棗,如平陸屯屯棗、運城相棗、稷山板棗、臨汾堯棗、太谷壺棗、交城駿棗、柳林大棗、保德油棗等,均可成粽子餡料,稍加變化又有棗泥餡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意在讀書郎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家有中考、高考學生的,有些家長也要做棗粽給考生吃。涼糕也是端午期間主要食品。夏鋤大忙時期。勞動歸來,渾身燥熱,從涼水中撈得吃一個粽子,解渴、充飢、打涼、下火,周身上下說不出的舒坦。因此,這種食品一直在民間常盛不衰。
“端午到,插艾蒿”
艾蒿,也單叫艾。艾蒿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蚊子、蒼蠅往往避其味而遠逃。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在門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一般初一前就插上,不只是院門,連院裡的房門也插著。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端午到,貼黃符”
五月初一起家家戶戶大門帖黃符門神避邪。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主要內容有門神秦瓊、尉遲恭和佛教如來、觀音,或者聖獸神牛、金雞、老虎。也有會在農戶大門上看到神牛金雞或剪刀錘子的剪紙貼在黃紙上。
“端午到,戴香包”
端午節辟邪表現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點保護物件。當母親的要在節前用碎布做成禽獸、花卉等各種形狀的小包,內裝雄黃、蒼朮、香需等中藥材及香料,稱為香包。佩帶在孩子身上。男孩多為老虎、獅子之類,女孩多為花卉鳥類。傳說可以防止病毒人身。
除香包外,還要用五色花錢搓成索,在神靈前擺供祈禱後,掛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脖子上,一般初一掛上,到端午節的早晨太陽出山前解下,埋在車轍下,意思是讓鐵車輪砸爛五毒蟲。對於不會走路的小娃娃,做母親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裡睡上一會兒,稱作“躲午”。
現如今好多傳統習俗慢慢的淡出我們的視線。希望我們時常記得我們的國粹,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等等~ -
5 # 知秦味
陝西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陝西人過端午節一般從農曆四底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送五毒肚兜、五彩縷、香荷包、雄黃chi等,懸掛艾草,點雄黃酒,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
1、綁五彩縷
“五彩縷”顧名思義是由五種顏色的綵線合成的,據說在漢代時就有了這種習俗,當時是將白線染成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然後擰成彩縷。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沖走。陝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蹟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裡,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
2、製作荷包
荷包又稱“香囊”。在陝西,端午節前,各家各戶心靈手巧的婦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綢布縫製各式各樣的荷包,裡面裝上香草和中藥材,如雄黃、蒼朮、香藿、丁香、白芷等,在節日當天給孩子們佩戴香包,這種香包就叫“祛災包”。荷包製作工藝十分精美,又裝有藥材和香料,帶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香包的大小,形狀沒有規定,小則直徑只有半釐米,陝西關中人稱之為杏核,一般串在彩縷上。
3、穿五毒肚兜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陝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具體是指哪五毒,民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是指蛇、蠍、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後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4、懸掛艾草
端午節時,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艾草藉以避邪。《本草綱目》說:“艾葉氣芳香,能通九竅,灸疾病。”是一種中藥材,它可以用來防病和治病。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採之入藥,可以防病治病。所以在端午節的早晨,人們都要到野外去採摘艾蒿。按陝西關中人的說法,懸掛在門口能夠起到防護家宅安寧的作用。懸掛在門上和床頭,具有避邪作用。
5、點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蚊蟲、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中國四大傳說之一的《白蛇傳》中,講述五月端午節時,蛇精白娘子因為飲了雄黃酒而現出蛇的原形。
6、吃雞蛋、粽子、油糕、臊子面等
端午節的早晨,陝西人一般要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臊子面。其中粽子作為節令食品,風行全國。以地域而言,南方盛產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節的普遍食品,花樣繁多,多用於祭祖、敬神和饋贈親友;而北方人則根據當地的物產,製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現在粽子已經成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節都能吃到。不過每當端午節來臨時,粽子仍然是最暢銷的食品
-
6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我是魯東地區的,每年端午最高興的就是吃粽子,不過在我的家鄉最令人羨慕的習俗是吃粽子的前一個步驟-包粽子,到了這個時候無論是父母還是兒女都是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因為孩子們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所以團聚很難,於是乎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互動聊家常,包粽子年輕人會的很少,所以婆婆教媳婦成為了一個難得的好傳統,這樣在學習中不僅能夠使婆媳關係得到很好地鍛鍊,也是促進家庭和睦相處的催化劑。
所以過節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促進家庭和諧,這也是我們所有民俗活動的根本,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習俗。
-
7 # 哈爾濱吃喝玩樂
小時候的端午說起來還真是一個很有情懷的節日,奶奶家在鄉下大院住,時逢端午,老太太就會一大早起來,用院子裡的晾衣杆撐著繩,搓一段五彩繩來給家裡的孩子帶上,很細的那種,但真心覺得比現在的要好看,不到下雨天有水窪都捨不得摘掉的,時常三五個小夥伴會帶著家裡老人搓的五彩繩比一比看,誰的顏色好看,嘰嘰喳喳吵個沒完,若是繩端拴上一個鈴鐺紐扣之類的,那必然分分鐘成為十里八村最驕傲的一小隻,還是很懷念家人在身邊的節日,總能過出歡天喜地的熱鬧勁兒!
-
8 # 一李
端午節,你家“辟邪”了嗎?
端午節,也就是每年的老歷五月初五,漢族人民都會以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等形式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不用踏出國門就能看到各種豐富多彩端午節習俗。之前在微博上就有人爭論粽子該吃甜的還是鹹的,北方人說吃甜的,南方人說吃鹹的。小編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寧仔,表示粽子能吃就行……除了粽子的口味不一,南北的端午節習俗一定也是不一樣噠。
所以你家的端午節是哪一種呢?
山東:插艾蒿、戴五毒兜、拴祿壽線
很多地方都會在門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膠東部分地區還加插桃枝,臨沂地區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邪。
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在肚臍處戴“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還要在小孩子的手腳腕部拴上“祿壽線”(五色線),叫“軋五絲”;用五彩絲線扎製成非常小的笤帚、炊帚送給小女孩,用意皆是祈福求平安,祝願女孩將來做活計好。
陝西:蜂蜜涼棕
除了掛艾草、製作荷香包、給小孩戴五毒肚兜以外,陝西的端午節習俗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粽子的口味。陝西的蜂蜜涼粽可以說是聞名全國並且是全國獨有的。這種粽子製作起來特別簡單,先將糯米先製作成粽子,無餡,煮熟後晾涼,待涼透後撒上蜂蜜、桂花就即可以食用了。
河北: 掛葫蘆、吃櫻桃
端午節當天,要把紙葫蘆掛在門口。傳說在端午節這天,神仙會把仙藥放在門口的紙葫蘆中,這樣一來,家中的人就不會生病了,即使有病毒,也被門口的葫蘆擋住了。葫蘆的顏色主要以紅色為主,因為紅色代表著吉祥,同時也預示著家中吉祥如意。
端午節那天可以隨便吃櫻桃。有河北的同學表示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端午節吃櫻桃,是為了避免誤食蒼蠅。河北省的集市,在端午節前後除了賣粽子和粽子材料最多外,賣櫻桃的小販也不少,場面很壯觀,也很有過節的氣氛。
河南:田文
在河南,老百姓都說端午節源於歷史上一個叫田文的宰相。傳說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剋星,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才倖免於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
田文長大以後,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後,便有了端午節。
湖南:賽龍舟
湖南可以說是中國端午節的發源地。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殺的地點就是現在岳陽市境內的這一段水域。
賽龍舟,發源於湖南,繁盛於湖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跡。在這之後,人們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作為紀念屈原的一項重大活動,用意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四川:拜訪親朋好友
四川人過端午一般不會想到那些已經作古的祖老先人,這一點和春節、清明節明顯不同,他們關注的目光大都是安健的親戚、老師、朋友,走親戚,拜師友,送節日,送祝福,就成了四川人端午節在人際交往上的必備內容。
川南人喜歡提著自己過節時早已準備好的粽子、雞鴨等為禮品去走親戚。川西壩子的四川人還習慣給老年人送蒲扇,蒲扇是用棕櫚加工編製成的一種扇子,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端午節,女婿都要買兩把蒲扇孝敬岳父岳母。成都以北的廣漢等地嫁出去的女兒,在端午節這一天要燉一鍋豬腳,恭恭敬敬的給父母親送回去。
浙江:吃麵食、送扇子
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麵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紀的人會告訴你,那是因為端午時節,正是當地小麥成熟之際,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端午節又稱“女兒節”,過去在寧波民間,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帶著“端午擔”回到孃家來避一下,離開時要帶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稱“送扇子”。如寧海等地丈母孃要給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
可見,扇子承載著一種美好的願望和祝福。扇子按性別分出等級,送女兒、婆母、姑嫂的,多是製作精緻的細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則贈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則一把摺紙扇就夠了。
山西:逮蛤蟆、抓金雞頭、逛城牆
端午節前,晉南地區舊俗要逮回一隻蛤蟆儲存。端午節當日把墨錠塞進蛤蟆腹內,陰乾,稱為“蛤蟆墨錠”。傳說可以塗抹腫毒,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故民間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說法。
晉北地區端午節,講究尋覓“金雞頭”。就是在端午節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剛吞進時,將蛇頭剁下,讓蛇頭蛤蟆在一起陰乾。據說是一種貴重藥材,可消無名腫毒。但只是傳言,實際很難找得。
在山西的其他地區還有逛城牆的風俗習慣,當地稱為“竄城牆”。歷史上,店鋪作坊各行各業在端午節照例放假半天,學堂師生全部休息。就連在封建禮教束縛下,街上逛上半天。這一日,九里長的城牆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熱鬧。
南寧人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用“龍船花”洗澡,也就是採集青蒿、菖蒲、香茅等草藥煮水洗澡。要是在過去,南寧人還會在端午節的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叫“龍船水”,用於煮飯、熬藥之用。
南寧人包涼粽有不少講究,比如要求包裹粽子的竹葉葉闊無毛且清香性涼,涼粽的形狀一般會包成細長形或三角形。甚至還有些習俗,是把稻草燒成灰來泡水,取此水浸泡糯米之後包成粽子。涼粽在食用時,人們喜歡蘸取蜜糖或是白糖食用,基本就以甜味為主。
希望大家都有個富有傳統韻味但不失時代特色的快樂端午節!
-
9 # 風雪無邊雨
我們家鄉除了吃粽子其他活動也不少。
“遊百病”:聽長輩講,端午節當天出去踏青走上一遭,可以去除體內邪穢身體健康,故名“遊百病”。
在門口掛陳艾、菖蒲,還說端午當天掛上的陳艾、菖蒲便是包治百病的藥了。雖然現在知道這不靠譜,可很小的時候單純的我曾深信不疑。
和上兩點相關的活動還有采草藥。長輩說端午這天所有野外生長的草木都是藥,出去“遊百病”的時候順手採摘野草回家,與陳艾、菖蒲一起掛在門口。
晚上做飯祭祀。現在好像父母都不做了,所以並不清楚祭祀的理由是紀念屈原還是家中亡故的先人了。
記憶中端午過節很隆重的,只是現在越過越沒有節味了。那種記憶中的場景也許再無不會重現,在罵別人搶我們文化傳統的同時,是不是可以自己先去把傳統繼承下來呢!
-
10 # 兔子覓食記
在東莞,端午的習俗除了吃粽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賽龍舟了。
還記得小時候,跟著大人們一起去河邊圍觀賽龍舟,長長的河堤上站滿了人,熙熙攘攘的,好不熱鬧。我們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個不錯的位置,在烈日下等待著比賽的開始,又興奮又激動。
之後,隨著一條條龍舟爭先恐後地劃過水面,整個河岸邊的氣氛都熱烈起來,大家齊聲喊著“加油!”“快D!”之類的,周圍全是沸騰的加油聲。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雖然那時候懵懂的我都不知道該支援哪一條龍舟,卻還是興奮地跟著人們大喊,給遠處的龍舟鼓勁。看著龍舟上的人們整齊劃一地、用力地划著船,有人在船上用力地打著鼓給大家鼓勁,那種感覺真的超級令人熱血沸騰!雖然已經過去多年,那種興奮的心情依然記得清清楚楚。
在東莞的水鄉片區,扒龍舟每年基本都維持一個月,各個鎮輪流來,放眼整個珠三角也少有城市像東莞這麼集中。而龍舟節期間,吃龍船飯,送龍船餅,親友齊去觀看龍舟競渡等,節日氣氛都是很濃烈的,可以說龍舟文化是東莞的端午民俗最大的亮點之一。
除了傳統水鄉片的水龍舟,一些片區也有旱龍舟的巡禮。比如,厚街橋頭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舞木龍,其實跟水上龍舟相似,只不過是出街巡遊、祈福。在常平橫江廈也有端午遊木龍。
-
11 # 小蛙餐飲大學
座標遼寧大連某縣級市。南方在端午節還有什麼賽龍舟的活動,在北方是不可能有了。公共的活動會有:踩高蹺、扭秧歌。主要在市中心的某廣場舉行,小時候還回去看,感覺很喜慶和新奇。表演這些的人一直是老年人,對此我一直比較奇怪。
自己的活動無非三樣:
吃粽子。我媽媽一開始自己不會包,後來跟朋友學會了,每年都自己包粽子。粽子一般蘸著白糖吃。
綁紅繩。五彩線。小時候手腕、腳腕都要綁上,後來只綁手腕,到現在我乾脆不綁了。到了端午後的第一個雨天,就要把紅繩剪斷,扔在雨裡。有的小女生愛漂亮,會把紅繩編成各種花樣。
配香囊。小攤會有賣各種香囊,有一股草藥的味道。不過我很少帶。
-
12 # 休閒讀品雜誌社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著上千年的傳承歷史,但是由於中華民族地大物博,一到端午節,各省市縣鄉鎮以及各民族都呈現出不同的風俗習慣。
作為陝西南部安康市紫陽縣人,我的家鄉端午節,主要有五個比較重要的習俗。
習俗1、早晨上山採植物。
這是我們端午節最後要的習俗,據說在這裡採集的植物葉子和草類,具有驅蟲治病的作用。在這一天,植物生長的最旺盛,所以採集一些植物放在家裡,如果有人得了面板病或者別的病,可以用端午節採集來的植物熬藥洗澡或飲用。採集的植物有艾蒿、金銀花、楓葉、夏穀草、河邊草(方言叫法)、菖蒲等等。
艾蒿
菖蒲
習俗2、在門口掛菖蒲和艾蒿。
艾蒿掛門上,菖蒲掛在艾蒿。每個正門都要掛。
3、端午到,包粽子。貌似全國各地對吃粽子這一習俗都保留的很好。不過我們那邊的粽子用桐樹的葉子包裹,用玉米麵做的,比起別的地方用米做的。我們這邊的粽子到不像粽子。
4、吃團圓飯,一般吃團圓飯都是過年吃,但是我們那邊端午節也會吃。趁著過節,家人聚在一起,做很多好吃。包括很多野生植物做的飯菜。
5、洗藥澡,藥澡是由植物莖葉熬製而成,用一口大鍋,把植物放在鍋裡,放很多水。
燒開後,放溫熱洗澡。
這一習俗隨著經濟發展,現在基本已經很少了。家家戶戶都有熱水器和洗澡的地方。所以也很少有人洗藥澡。
-
13 # 職場圈兒
我弟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端午節算得上是一年中比較重要的節日,家鄉的各種習俗也代代相傳。
掛艾蒿在端午節把清晨採摘的艾蒿用紅線或紅布紮起來掛在大門前,艾蒿陽氣很重,味道清香撲鼻,燒乾艾蒿可以用作艾灸,艾蒿水可以祛風溼,有的人家也會在大門上掛小斧子(一斧壓百禍)或者用續滿香葉的孫悟空(有驅魔法鬼之神效)或者有的乾脆就演化成了掛紅布。
綁五彩線小時候大家都被綁過五彩線吧,五彩線由紅、黃、黑(藍)、綠、白等五個顏色組成。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系五彩線也就成了端午節不可缺少的部分。
端午節早上脖子、兩隻手腕、兩隻腳腕在睡醒之前就都會被媽媽綁上五色絲線,然後叮囑“在端午後第一個打雷下雨天”摘掉扔掉。拿著粽子跑出去和小夥伴們一塊玩,彼此看對方的綵線:誰的媽媽給打了漂亮的結、編了好看的花樣、誰的五彩線顏色最豔。
佩戴香囊(香荷包)文人的叫法叫“香囊”,我們家這邊都叫“香荷包”,上等的香荷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彩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普通的香荷包彩布做成生肖或如意,內含香草或香料。端午節小孩佩戴香荷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吃餃子沒錯,你沒有看錯,萬能的餃子,我們就是這樣簡單粗暴,各種節日都必不可少,除了吃粽子,我們就還吃餃子,吃餃子不是關鍵,全家人坐在一塊包餃子才是最開心的團聚時光。這個季節可以包:韭菜蝦仁、酸菜豬肉、豬肉芹菜等等,吃餃子的時候,最好配上幾樣小菜,小酒一喝,那才愜意吶!但是還有個別地區喜歡吃茴香餡,想不通。
賽龍舟(沒參加過)我至今還未參加過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標誌性的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可能東北這邊適合賽龍舟的湖泊不是很多,很少有見到“真·賽龍舟”的端午節。
飲雄黃酒(沒喝過)飲雄黃也沒有見過。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
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
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
14 # 有間食堂
我們每年端午必定的儀式有吃粽子,綠豆糕、雞蛋糕。
在端午那天早上菜場賣得最瘋狂的就是艾草,幾乎人手一把,每家每戶都會買一把回去掛在門上用以驅邪;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被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中國古代以艾草為藥,針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於穴道上,進行燒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認為艾草可以招福驅邪,中國古書中記載:“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古時認為端午節之後天氣開始炎熱,蚊蟲滋生,易發傳染病,因而在這一天以所謂“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來驅除各種毒害。
粽子是用蘆薈葉包的三角粽,吃白粽多,最多里面放紅豆或紅棗之類 , 沾白糖食用;綠豆糕和雞蛋糕是過節吃的點心。
再就是正午時分之前會有划龍舟比賽,有的家庭會去藥店買艾草雄黃藥包在正午十二點點燃家中,一為驅蚊蟲,二為驅邪魔。
在安徽的其他地方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
安徽歙縣:端午節跳鍾馗捉鬼
位於安徽南部的歙縣每年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懸艾草、舞龍舟等風俗外,還有獨具特色的跳鍾馗施威捉鬼活動。鍾馗小鬼們扛著“鍾進士出巡”、“肅靜”、“迴避”的牌子,鍾馗手持利劍,戴著破傘,還有小鬼捧酒缽等民俗表演。
據瞭解,跳鍾馗是民間避邪驅鬼的方式之一。過去歙縣許多村落端午節都有跳鍾馗表演,鍾馗出巡範圍只限本村,村頭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驅鬼之徹底。事先準備接鍾馗的人家,為了達到求神驅鬼的目的,將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聲中,塵土四揚,氣氛威嚴。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清代詩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詠鍾馗的詩,也許是這時天氣溼熱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請鍾馗來驅邪捉鬼。
在舒城一帶,端午節流行“吃水果”,當地民諺說:“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個桃到老不用愁”。端午節那天,淮北、蚌埠一帶的小孩,手腕、腳腕和脖子上,要“縛花線”,據說可以辟邪、防溺水。在民間,還捉蟾蜍做藥等。
在合肥地區,有種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鱔鱉,叫 “箭桿黃鱔馬蹄鱉”。此外,環巢湖一帶,還流行一種“躲午”習俗,就是到了端午節正午,家家戶戶不舉火,帶著粽子等食品到野外進食,女兒嫁出去的,回孃家過節。一方面,這裡是楚國故地,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另外當地傳說有一兇獸 (實際是血吸蟲、瘧疾之類傳染病的代稱),到五月初五正午出來覓食,聞到哪家有炊灶香氣,就來撲食,連帶吃人。廚灶之事,多為女人所為,所以媳婦要回孃家“躲午”。肥西就有接女兒、女婿回家過節,岳父買草帽、毛巾送給女婿,送太陽傘給女兒。郎溪等地也流行姑娘們走親戚,已婚婦女歸家省親。
和縣一帶,端午節中飯稱為“賞午”,要喝麥酒,吃鰣魚、幹鵝等葷食,中午還要在庭院中插筷子,以驗正午。懷寧一帶除了吃粽子,還要吃“端午粑”,就是用精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甜美清香。黃山一帶,除了吃粽子、綠豆糕外,還要吃“五黃”:黃瓜、黃鱔、黃魚、雄黃酒、鹹蛋黃。另外,還有掛香袋習俗等。蕪湖、當塗的龍舟比賽,都很有地方特色。
-
15 # 遊戲不遊你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也正是因為重慶人對節日的分外重視,自然的也就有許多話要說。在重慶方言中,一般都不叫端午,更多的是端陽,請多多見諒。
無粽子,不端午
傳統粽子以糯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現在亦有配以各種豆類、麥類,肉類以及江米為餡,佐料加柿餅、栗子、果脯等。
掛艾葉和菖蒲
除了紀念屈原,端午其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古人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端午節蘊藏著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端午插艾條,除了“驅邪”的說法,更重要的與古代人對端午時節的“保健”有關,因為此時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端午時潮溼,而艾葉和菖蒲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汙濁,淨化空氣。
飲雄黃酒: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大人們都會喝點酒,而小孩子都是往額頭點一點,祈求平安。
採黃荊陳艾驅蚊蟲:端陽節的一天,各家各戶用山上採來的黃荊和陳艾、苦蒿捆綁成掃把掃地,一邊掃,一邊念: 五月端陽五月五,趕快走,不准你來吸人,薰死你來過端午,百病驅除六畜旺,五穀豐登把龍舞 。然後點燃陳艾、苦蒿來薰屋,這樣做的意思是:蚊子、蒼蠅等永遠不敢回來。做完這些事,再到外面用指沾點露水點,表示一年到頭做事明眼亮,好壞分得清。
鬥草
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用草作比賽物件,或對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對“雞冠花”;
或鬥草的品種多寡,多則勝,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
吃鹹鴨蛋
老人說“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不僅是因為端午節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旺盛階段,還有就是氣候潮溼,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眾多疾病。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近年流行起來的端午節吃蛇肉
重慶素有“巴渝大地”之稱,所謂“巴”就是蛇,古時重慶人崇拜蛇,以蛇為圖騰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紀80年代起,重慶人選擇在一年之中的端午這天烹製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慶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響,蛇作為圖騰崇拜的象徵,婦女相信在吃下蛇後便會繁殖後代,類似“有邰氏之女姜?,踩了巨人的腳印生了后稷”的傳說。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後,祖宗進入到身體裡便會與自己同在。但蛇可不能肆意濫殺,也不能在自己家裡烹煮,一般情況下是在打穀場上煮一鍋蛇羹,全村人分享。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精彩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榮昌路孔古鎮過端陽節要在瀨溪河舉辦划龍舟比賽,他和其它地區不同的地方是,首先要舉辦傳統的古典儀式活動。除了龍舟比賽,現在路孔古鎮還保留有一些傳統民間風俗。
老年“千歲”龍舟隊引關注
最後一首蘇東坡的詞,祝願大家端午節快樂。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
16 # 南寧吐槽君
說到端午節,不管你對端午節知道多少,在這裡還是要普及一下關於“端午節”的一些常識,畢竟端午節對我們中華兒女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節日(看完常識,記得看看我們那習俗哈):
一、端午節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二、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為了紀念愛國忠臣和詩人屈原,這個說法是流傳最廣的,也逐漸成為中國老百姓“官方”說法。(坊間也有說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
三、端午節與哪三大節日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清明節、中秋節。
四、端午節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8年開始,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五、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以及賽龍舟、喝雄黃酒習俗的由來。
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作為大臣的屈原因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接下來說說我們這在端午的時候比較有趣的習俗(粽子,賽龍舟就不說啦):
一、 吃艾葉餈
艾草餈粑,我們那又叫艾葉餈(因為用的是艾草的葉子做材料)。說到艾草餈粑不知道你們知道是什麼嗎?但是看圖片,你肯定認識。有沒有流口水啊?
艾葉餈,主要用艾草的葉子和糯米加上一塘或鹽,再包入餡做成。(具體工序自己你應該懂的啦)
記得小時候,那時還不怎麼記事,每到端午,除了家家戶戶包粽子之外,家家戶戶還會做艾葉餈。那時我們就跟大人到山上、菜園子的籬笆邊和田埂去摘艾草,因為艾草跟一種叫艾蒿的草很像,傻傻分不清,等摘回來的時候,大人總要再揀一次,現在想來,也是很有趣。(到現在我也分不清,尷尬)
圖:艾葉餈
圖:艾葉餈
圖:艾草
二、 用菖蒲塗雄黃酒:
小時候我們同個祖輩的都是大院子生活,一到端午,老人就端著個碗,裡面裝著雄黃酒吆喝我們一幫小的站成一排,一一的在我們腦門和額頭用菖蒲沾著雄黃酒給我們塗上,講真,雄黃酒那股味小時候真不喜歡,簡直一萬個不願意,最後還是在恐嚇下皺著額頭塗的。有的小孩子,還一個勁的到處躲,最後還是被抓回來了。老人說,塗了就能快快長大,嚇走鬼,防止附身。(長大了才知道是驅蟲害,辟邪和保佑的意思)。還有,老人還會拿著雄黃酒在家的周圍撒上一圈,也是辟邪的意思。
圖:塗雄黃酒
圖:菖蒲
-
17 # 抱朴言
我的家鄉是湖北漢江邊上,和屈原也算是老鄉~。說起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諸如包粽子、賽龍舟之類的習俗總是免不了的。像這些人人皆知的習俗就不贅述了,和大家分享一個比較小眾的端午習俗——吃“蝦散”。
我說的蝦散中的蝦和小龍蝦沒有半點關係,其實我都不確認鄉音中的(xia san)這兩個字該不該打成蝦散。為此我百度了一下,可惜沒有找到關於蝦散的更多資訊,只找到一個叫“麻油饊子”的食物。如下圖所示:
這種“麻油饊子”和家鄉的“蝦散”一樣,都是一種油炸食品,是用麵粉搓成細條狀,並且潤上油。一般都放置在一個圓形的盆子裡面,這樣做既不會令搓好的細條兒打結,又便於取出煎炸。由於潤面的油用的是小磨麻油,所以又脆又酥,越嚼越香......
每到端午前後,許多煎炸小攤,特別是炸油條的小攤都會全天營業,支開架子、升起爐子,先前搓好的細條兒在筷子的指揮下,在滾燙的油鍋中拉伸、捲曲,直至炸到金黃、焦脆、酥香。攤位前總會聚集著三三兩兩的人,等待著一盤又一盤的“蝦散”出鍋,然後裝袋帶走。
雖然這不是什麼高檔食品,也不是製作十分講究的食品。但是每到端午節,它總會如期而至。如期而至的到來,如期而至的品嚐。不也是一種回味嗎?記憶的味道總歸是要比食物的味道更深更遠些。
就如同端午習俗一樣,說到底,我們品嚐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而已。
最後祝端午節快樂!
/完/
-
18 # 廈門日記簿
筆者家鄉福建廈門,感覺福建省內文化都大同小異的。
1.划龍舟
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廈門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其他地方差不多,由於筆者母校是集美大學,在每年的這個時候航海學院都會組織在集美龍舟池舉辦划龍舟比賽!
2.泡飲雄黃酒
取少量雄黃泡於酒中,少量飲服;或加入少量硃砂,再用毛筆塗於小孩的手心、腳心,並在小孩額頭上書寫“王”字;或用黃紙染溼,再貼上於門後。因雄黃有殺菌功效,酒有揮發性,不論飲用、塗抹或讓其慢慢揮發,都有一定殺菌效果。小孩面板幼嫩,塗抹手心腳心,可以消毒殺菌。至於額上“王”字,與送虎仔帽含意同,即盼望小孩能成長得像生龍活虎一般
3.吃粽子
在廈門粽子有分兩種,一種是沒有包任何東西的直接粘糖吃的“甜粽子”(圖例)。另外一種是有普通常見的燒肉粽!
-
19 # 覓源良食
除了吃粽子,你的家鄉還有哪些端午習俗?
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農諺早就告訴我們“春捂秋凍”,儲存了陽氣,也拒絕了疾病。這句俗語農諺從我記事開始,就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我也是湖北人,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風俗?我也來說說。
風俗一、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喝雄黃酒、吃綠豆糕和鹹鴨蛋這三種涼性食物
在湖北過端午節,為尋求身體平安健康,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喝雄黃酒、吃綠豆糕和鹹鴨蛋這三種涼性食物,可以避免因為夏至到來所帶來的褥夏的疾病。
端午節到了,芝麻樓(綠)豆糕,齊(吃)了不長包”。湖北人端午前後最興吃綠豆糕。說到武漢最有名的綠豆糕,綠色印花紙包裝,招牌大字印中間,對了,就是在武昌的那家在端午期間永遠需要排隊購買的那家,溼溼的那種綠豆糕。武漢的同學應該能猜到是那家。呵呵
風俗二、自家門口掛著的艾蒿(學名艾草)
自家門口掛著的艾蒿(學名艾草),這也是武漢過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五月也是蟲子昌盛的時候,特別是一些小白蟲,家家戶戶都會有艾葉或者是菖蒲來清掃衛生,有的都會掛在屋外或者是室內,可以避免小白蟲。
小時候,每到春夏之交,身上有時會長“狗風疙瘩”,家中大人就用艾蒿煮水泡澡,拿著艾葉戲水的場景,至今難忘。
風俗三、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
古時在湖北秭歸端午節是比春節還要重大的節日。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於端午時吟頌楚辭或作賦,相互唱和,這在全國各地端午習俗中獨具一格。
風俗四、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一般端午分三次過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歡愉。一般端午分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祭奠屈原貫穿端午節慶活動的始終
風俗五、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湖北這邊各地也是有賽龍舟的習俗的。
風俗六、小孩子掛鹽蛋網兜的習俗
鹹鴨蛋在武漢這邊,叫鹽蛋,我記得有給小孩子掛鹽蛋網兜的習俗,我小時後,每到端午一個鹽蛋網兜在端午節那天從早掛到晚,網兜裡的鹽蛋都捨不得吃,鹽蛋網兜掛在胸前,其他小朋友都是投來羨慕的眼神。現在仔細想來估計是那個年代鹽蛋還是稀罕食物,來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
風俗七、舉辦家宴,圖個熱鬧
家庭聚會,舉辦家宴不知道算不算,每年端午,家裡的親戚都會聚會,圍桌吃飯,好不熱鬧。
風俗八、買鹽蛋、粽子、綠豆糕,還有那種乾乾的芝麻糕作為禮物去看望家裡的長輩
每年端午節,作為晚輩都會買鹽蛋、粽子、綠豆糕,還有那種乾乾的芝麻糕作為禮物去看望家裡的長輩。一般都會說,端午節到了,我買點粽子樓豆糕來看您啊。
下圖是湖北這邊比較常見的清水粽子,糯米做的,也只有糯米,帶著粽葉的香味,蘸著白砂糖來吃。
-
20 # 大話寧波海南洗龍水
大學寢室有一個海南的,海南端午就有最具海南特色的習俗——洗龍水
洗龍水,是海南端午節必須進行的神聖“儀式”,在海南可以不吃粽子,不賽龍舟,洗龍水卻是一定要進行的。
海南洗龍水的過程
1、在端午節前一天的晚上,在家裡要準備好五種花草:檳榔花、海棠花、野菠蘿花、艾草、一種蘆葦的芯。五種花草會根據不同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一定是五種!五種花草,暗合5月5日的數字寓意。一般人家比較難找齊,所以經常需要你家一種,我家一種,大家一起湊齊五種花草才行。
2、五種花草準備好之後,端午節這一天到水井(一般是大清早),先將五樣東西用龍水洗淨。
3、放在水桶或水盆裡用龍水泡著端回家放在祖屋門口。
4、中午的時候祭祖,放在門口泡著五件花草的龍水讓祖先們先行享用洗漱。
5、傍晚時分,人們再用泡了一天花草的芳香撲鼻的龍水來沐浴。
洗龍水的地點和方式可以不同,海邊的一般去海里洗,河邊的一般去河裡洗,不靠河海就在家裡洗。
洗龍水的儀式很講究,一定要在正午時分的十二點整。海南人的說法:洗早,龍神還沒下水,對龍神不敬。洗晚,洗的不是龍水,而是龍的糞水(估計就和現代人喜歡在游泳池解決生理問題一樣,龍神在洗澡時也喜歡這樣)。傳統認為正午十二點龍神入水,這時下水正好與龍同浴,才是真正的龍水,才能在沐浴中沾得龍神恩澤,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無病無災、一帆風順。
回覆列表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