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pHT

    看都沒看,咋個評價?我只能說,諾蘭代表著精品。。說真的,像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還有這個敦刻爾克,如果不是諾蘭的任何人導演我肯定也不會有多大興趣,黑暗騎士不說哈,蝙蝠俠我肯定有興趣。。

  • 2 # 麥克瘋說電影

    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目前暫未公映,美國的公映時間為7月21日,而這部電影目前暫未有何時引進內地的訊息,第一手影評目前也仍未出爐,加上諾蘭的新片公映前保密工作到位,所以至於影片是好是壞,還需耐心等待相關訊息。

    不過《敦刻爾克》則是諾蘭一部重要的轉型之作。除了他依然堅持用IMAX攝影機實景拍攝,並以65mm的膠片格式上映之外,據說影片也會採取三線並列的敘事方式,還原這場”人類戰爭史最大規模的一次撤退”的始末。同時諾蘭還必須把存在時間差的多條線索進行同時敘述,對於他來說,拍攝這部《敦刻爾克》是一次艱鉅的挑戰。從目前官方已經公佈的預告片來看,幾個片段分別刻畫出了即將面對被空襲的陸軍、被困的海軍、以及在空中英勇作戰,擊沉納粹飛機的空軍,雖然這一個個小預告片時間有限,資訊只露出冰山一角,但短小精悍,懸念做足,還是挺能抓人眼球。

    諾蘭的《記憶碎片》、《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等幾部電影下來,諾蘭的電影已經成品質的保證了。任憑觀眾如何猜測劇情,如何憑藉臆想去試圖拼湊電影故事,諾蘭還是能透過最終的正片帶給大家驚喜。這一次不玩燒腦情節,不玩結構魔術,不玩華麗特效的諾蘭又如何詮釋這一個個槍林彈雨的戰爭場面?筆者認為《敦刻爾克》還是有諸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 3 # 量子破裂

    從目前的影片物料來看,這部諾蘭的新片一改傳統戰爭電影的殘酷與血肉橫飛。而是採用諾蘭一貫拿手的非線性敘事的懸疑戰爭片。 曝光的劇情介紹可以看到,這部電影有三條故事線索,被困在沙灘上一週的陸軍,漂泊在海上一天的海軍和燃油只剩一小時的空軍。三線互動敘事,懸疑大逃亡,御用攝影師霍特瑪全程實景IMAX攝影,御用配樂師漢斯季默奪命連環鍾BGM,還有什麼不讓人得期待的呢? 科幻片拿不了大獎,好,我用戰爭片來拿!

  • 4 # 電影娛姐

    好評的理由,有以下幾個:

    克里斯托弗.諾蘭 :票房實力導演

    代表作:《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盜夢空間》 《星際穿越》

    《敦刻爾克》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繼《星際穿越》沉浸2年後的又一部力作,首部執導戰爭片,講述二戰英法聯軍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8天救出33226人,由海陸空三線將觀眾帶進那場撤退。

    好萊塢最偉大傳統之一:70mm膠片拍攝

    影片採用65毫米膠片+IMAX(70mm膠片)拍攝,導演承諾該片是他這麼多年IMAX的頂級水平,全片臺詞不多,但場面喝表演依舊震撼。

    實力派演員老戲骨

    年輕演員:哈里.斯泰爾絲;菲昂.懷特海德

    老戲骨:馬克·裡朗斯;湯姆.哈迪

    據說諾蘭學習了《黨同伐異》《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獄》《扒手》《恐懼的代價》。做足功課,然後反覆研究才拍出了《敦刻爾克》,果然是大神級別的導演。

    網友預測:2018年第9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導演的片子。

  • 5 # 雲飛揚看電影

    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是又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反)戰爭片,其立意不僅向庫布里克導演的《全金屬外殼》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拯救大兵瑞恩》致敬,更是向20世紀上半葉的《日出》《貪婪》《大幻影》《黨同伐異》等電影吸取靈感,本片臺詞不多具有默片黃金時代的情緒渲染力。《敦刻爾克》透過描寫戰爭與人的關係來反思戰爭,至於這部寒冷的電影其影史地位還需要時間去沖洗。《敦刻爾克》在歐美獲得了極高的肯定,顯然其中存在著相當比例的情懷分。畢竟敦刻爾克大撤退在二戰結構中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英法聯軍主力在相當困窘的境地被德軍壓制,逡巡不進的德軍給其留出了逃出生天的視窗。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克里斯托弗·諾蘭,編劇、導演了《敦刻爾克》,選取了三段戰爭中不可或缺、難以忽視的“普通人”的命運軌跡線。不過思考吳京的《戰狼2》與《敦刻爾克》的異同點,註定將是中國影迷和全球電影產業的重大選題。

    《敦刻爾克》完全沒有描述這一歷史大事件的前因後果,觀眾需要自己做好基礎知識的思想準備,諾蘭只負責將觀眾直接帶入海灘、海峽和海空。一個大頭兵,在慌張的尋找廁所,以及尋找離開死地的可能,事實是拘束在海灘上三十多萬的英法聯軍也是這麼想的。一個空軍機組,從海的那邊飛到大陸,尋找戰機。一個普通的英國家庭,父子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橫渡英吉利海峽,在完全未知的旅程後搭救落難的軍人。諾蘭選取了海陸空三個物理空間的故事,在交叉剪輯和神奇配樂的幫助下,將三個倒計時的故事發生的物理時間和銀幕時間做了不同比例的壓縮,節奏感的實驗蒙太奇效果相當出色。德軍以看不見的形象但卻是籠罩在戰場之上的轟戰機、射擊而來的子彈而隨時可能的坦克軍團的迫近。做減法的諾蘭與做加法的漢斯·季默,再一次默契配合,將恐怖氣氛和懸疑結局貢獻給觀眾。敦刻爾克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事件,但是《敦刻爾克》卻是觀眾難以猜度的電影敘述。港口的一週、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時,目的地不同的三條時間線最終有所交叉,諾蘭還是照顧到一部分觀眾的情緒,讓主人公們的視界得以相互確認,而並非是茫茫不知彼此的一路到底。

    海灘上的英法士兵,貪生怕死,本能就是活著,即使如此,基本素質還是在的,排隊的紀律良好,然而整體來說,只能是在殘酷的戰爭等待命運的裁決。進入航程前後的空軍駕駛員和民間救援者,背水一戰依然心情平靜。絕望和希望都不是那麼明確,歷史也是如此。英雄主義的塑造,在事實和精神兩個層面都是儘可能規避到闕如的程度。無數的政治家和學者,都難以精準分析出德軍為什麼選擇了戰略停滯,而讓英法聯軍可以戰略撤退。《敦刻爾克》給出了為數不少的主觀鏡頭,恰到好處的眩暈感迫使觀眾放棄普通戰爭片的旁觀的愉悅感,逆光中的飛機、淒冷的海灘、漂泊的船舶,感同身受的壓抑能夠迅速抓住觀眾本來覺得全知全曉的心。《敦刻爾克》本身又有著冷冷的反諷,最終是回到大不列顛島的懦夫成了英雄,而英雄則成了德軍的戰俘。在七成以IMAX攝影機拍攝的實景鏡頭中,作為21世紀的觀眾,對於遙遠的二戰,很難不發出反戰的喟嘆。然而,歷史是多維度的,從一戰後詩人T.S.艾略特的《荒原》到二戰及二戰後的冷戰,戰爭作為解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向何處而去的選擇還是充分必要條件。假如沒有二戰,歐洲依然在恐怖的對峙之中,而中國則必然還處於四分五裂的軍閥混戰之中。從《敦刻爾克》的冷靜到《戰狼2》的熱血,各自都有著邏輯自洽。以美英為首的北約組織需要再次回顧並重估歷史,而和平崛起的中國則要向前看。

  • 6 # 曾念群

    有人說《敦刻爾克》裡很不諾蘭,我不這麼認為。

    諾蘭最擅長的是時間魔術,這次在現實主義歷史背景的《敦刻爾克》裡也不列外。

    先說說諾蘭之前幾部電影。諾蘭的處女作《跟隨》,用縱橫交錯的時間線來來迷惑觀眾,排程觀眾的細心來辨識並追尋人物線索;《記憶碎片》透過精巧的剪輯來操控時間,進而操控主人公命運;《失眠症》用時空來困住人物,圍繞為人物的過去和當下神傷;《致命魔術》透過日誌手稿玩弄時間的,這也是交叉敘事的重要線索;《盜夢空間》開創了多維夢境,將時間神奇地逐層拉長;《星際穿越》直接引入太空理論,把時空扭曲,以此拯救人類。

    《敦刻爾克》是諾蘭第一次涉獵歷史背景戰爭題材,表面是基於史實的戰爭史詩,但同樣埋伏著諾蘭時間魔術的小癖好。

    故事以陸、海、空三線推進,最後交織,三條線索也是三個不同的平行視角,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一個時間線下三個平行空間的故事,實則不然。影片開篇分別交代過了,陸上一週,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也就是說,這是三條不等長時間線上三個空間的故事,而非一條時間線上三個平行空間的故事。諾蘭的精巧在於,明明是三個不等長時間線的視角,他的敘述和剪輯,讓你產生一條時間線上三個平行空間的錯覺。你以為簡單了,其實人家玩得並不簡單。

    因為時間線不等長,又因為陸海空三個視角平行推進,交織剪輯,最後還要交匯到小船上,這使得全片敘述結構簡單中蘊含變得精巧。空中一小時的視角里,要交織海上一天的故事,同理,陸上一週的故事,也要裝進海上一天的故事。因為平行剪輯,空中一小時的順序裡,必然有一天的倒敘,海上一天的順序裡,也有陸上一週的倒敘。加上主觀視角在三條線上不停切換,又相互關聯,各種倒錯和交織,讓平淡敘事中暗藏智慧。

    現實主義和戰爭史詩顯得不那麼諾蘭,但《敦刻爾克》的時間魔術還是很諾蘭的。

  • 7 # 我叫窩窩也重名

    手機上看了三次,尿點不斷,還差20分鐘,實在看不下去了,不信自己去看!話說回來,那是歪果仁的歷史,跟中國一毛錢關係都木有,國外票房高那是人家的情懷,中國人沒必要買單湊熱鬧,關鍵是進電影院真不值啊

  • 8 # 電影通緝令

    諾蘭在中國有很多粉絲源於他《蝙蝠俠》三部曲的大獲成功,這三部也讓他在好萊塢成為一流的商業片導演,他也是好萊塢片酬最高的導演之一。

    《敦刻爾克》也是一樣,北美評分一出來就炸了,mtc分數95分,這個分數直接引爆國內的社交媒體,直接導致了國內影迷對於這個電影的期待非常之高。

    《敦刻爾克》的敘事還是我們熟悉的諾蘭的非線性敘事,打破線性時空的連貫性,用交叉剪輯在推進劇情的同時開啟全域性,《敦刻爾克》的劇情不足以趣味,獵奇,所以漢斯季莫的音樂來替代了這一部分,把一個傳統意義的戰爭片變成了一部“懸疑驚悚片”。

    《敦刻爾克》一反英雄主義的戰爭題材視角,裡面所有計程車兵都只是帶我們進入“大撤退事件”的一個人,我們跟隨“主角”的“pov”在移動,隨著螺旋形配樂的推進,把我們帶入戰場,體驗每一個“逃兵”當時的情形,從而獲得感同身受”,直到最後一刻釋放情緒。

    海陸空三條線好比三個巨型炸彈的引線,被同時點燃之後,配合音效不斷的滴答倒計時,觀眾在等著最後的爆炸,但是107分鐘的篇幅,諾蘭並沒有給到最後的大高潮,每一分鐘觀眾的心都懸在嗓子眼,但是最後,當引線燒盡,並沒有爆炸,只有一些火花,然後熄滅。

    但恰恰是這個故事最動人的地方,每個人似乎機械,冷漠,在逃命的過程中每一秒都可以看做高潮,鋪滿的音效在不斷地提醒,分秒必爭,沒有高潮又每一秒都是高潮。

  • 9 # 電影審片官

    作為當今世界最具號召力也最成功的導演之一,諾蘭的作品無論是燒腦神作《盜夢空間》、《記憶碎片》、《致命魔術》,還是另類超級英雄史詩《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亦或是科幻大片《星際穿越》,都取得了藝術和商業的雙重成功。

    這部《敦刻爾克》,當然大家也備受期待。

    諾蘭說自己多年來一直想拍這個在英國家喻戶曉的故事。

    但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故事還是有點陌生。

    如果你想去看宏大的戰爭場面和歷史敘述,那《敦刻爾克》可能會讓你失望。

    諾蘭在採訪中就說道,他不會給觀眾上歷史課,片中沒有兩軍的正面廝殺,也沒有各種大人物的運籌帷幄,甚至到影片最後才出現了幾個德軍模糊的身影。

    他只是把鏡頭對準在這場大撤退中的三組普通人。

    此外,《敦刻爾克》也不是各大海報上宣傳的懸疑驚悚片。

    想看戰爭版的《時間碎片》或《盜夢空間》?不好意思,《敦刻爾克》也滿足不了你。

    或是說,諾蘭在營造“敘事迷宮”這一點上是失敗的。儘管影片用了三個時間維度(一週、一天、一小時)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了三組人的經歷,但在我看來,諾蘭極盡剋制和冷靜。

    三條故事線並行敘述,直到最後交叉,非常清晰,觀眾決不會有“時空錯亂”的感覺。那些說看此片要費不少腦力的同學,建議回家充一下腦容量。

  • 10 # 毒舌影視

    《敦刻爾克》是諾蘭導演的一部探索之作,探索戰爭片突破傳統套路的更多可能,所以影迷站在不同的觀影經驗和立場,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吧!

    《敦刻爾克》沒有傳統戰爭片那種形象鮮明、光輝耀眼的英雄形象。可以這麼說,諾蘭拍這部影片並無意願集中打造英雄形象,而是更願意展現人性百態,所以看完讓人感覺這部影片裡英雄和狗熊一樣多,人性光明面和陰暗面也一樣多。在危急關頭,有些人會選擇英雄之舉,有些人則會向恐懼低頭、人性扭曲,而殘酷的戰爭也並不會因人而異,英雄壯舉未必有好報,苟且偷生之人也未必有惡報,不知道這樣的影片基調是否會令“普通觀眾”喜歡。毒舌君也想在此重複強調一遍,你要想理解影片的人性表達,就一定要關注影片的幾位主要角色,集中精力克服“臉盲症”,看清楚他們的所作所為,這樣你才能感知由他們行為所折射出的人性百態。

    《敦刻爾克》甚至是一部“看不見敵人”的戰爭片,片中的德軍連一個正臉都不露,所以就談不上戰爭片中常見的那種兩軍鬥智鬥勇的對決。諾蘭導演採用這種“刻意”的表現手法,也許是想透過這種“看不見敵人”的方式,來強化一種“不知危險從何而來”的命運莫測的緊張感和危機感。所以在影片開頭你只會看到逃命的英軍士兵以及追逐他們的槍聲,卻看不到開槍的德軍,你會看到英軍的船隻被擊沉,卻看不到炸彈究竟從何而來。這其實有點考驗“普通觀眾”的“腦補”能力了,最高難度的挑戰就是一群英軍士兵躲在一艘擱淺的船隻的船艙裡那場戲了,把船艙打得滿是洞洞的子彈是從哪兒來的呢?

  • 11 # 木易電影

    終於,是的,終於,備受期待的諾蘭新作《敦刻爾克》要上映了。

    這部早在7月份就已經登入美國大銀幕的電影,從宣佈開拍那一刻起,就受到了大量觀眾的關注和期待。

    這其中,被稱為“諾蘭粉”的一大批觀眾,更是對這部電影抱持了巨大的熱情。甚至有不少人在電影還未上映之前,就發出了驚歎:諾蘭又一神作!

    而在這樣的驚歎之外,又有另外一種聲音在飄蕩:這是諾蘭最平庸的一部作品!

    那麼問題來了,諾蘭導演的這部《敦刻爾克》,到底是神作,還是平庸之作呢?

    九個看點分析:

    1、影片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其故事的真實性所呈現的殘酷和歷史苦難,是本片一大看點。

    2、該片是諾蘭導演第一次拍攝二戰題材的電影,也是他首部聚焦真實事件的電影,他會如何處理這樣的題材,如何拍出個人風格,也是影迷非常關注的點。

    3、諾蘭在處理這個故事的時候,發揮了他敘事上的鮮明特點:透過海陸空三線交叉敘事的方式,呈現出了沙灘上的一週、海面上的一天以及天空中的一個小時所發生的故事。

    4、儘管三線交叉的敘事可能會給觀眾帶來理解上和情緒上的不夠順暢,卻更能製造懸疑感和緊張感。

    5、全片臺詞不多,主演湯姆·哈迪甚至只有十幾句臺詞,整體很有默片感,卻更考驗導演的排程功力,也更能讓觀眾專注於鏡頭下的畫面。

    6、影片沒有大量的戰爭場面,也沒有太多的血腥鏡頭,卻將戰爭的恐怖與殘酷傳遞了出來。

    7、本片的音樂和音效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僅營造了足夠懸疑和緊張的氛圍,還製造了視聽上頗為震撼的效果。

    8、該片全程以IMAX攝影機拍攝,能夠給觀眾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觀看體驗。

    9、就像諾蘭自己說的那樣,該片並非戰爭片,而更像懸疑驚悚片,全程看似沒有故作懸念,卻十分的扣人心絃。

    此外,影片的幾位年輕演員都還不錯,而湯姆·哈迪和馬克·裡朗斯的表演則更叫人印象深刻。

    值得擔心的是,影片的敘事方式可能會讓部分觀眾覺得有些混亂,故事也會讓人覺得有些平淡。而在交叉敘事的過程中,情緒的斷開可能也會讓觀眾難以產生連續的情感觸動。

    綜合來講,這是諾蘭很棒的實驗作品,談不上是神作,但肯定是值得去影院觀看的佳作。

  • 12 # 娛樂圈聊聊聊

    在新電影《敦刻爾克》中,諾蘭在影片開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開始我最愛的多時間多空間交錯花式非線性演繹了。第一條線是敦刻爾克港口待撤退計程車兵,第二條線是響應號召開著自家遊艇帶著倆小孩趕來敦刻爾克營救的英國老大爺,第三條線是阻擊德國空襲的英國空軍。比起以往諾蘭電影多空間多時間交錯的講述方式,這一次同樣的手法卻沒有留絲毫懸念,所以我不是很贊同把戰爭片拍成《盜夢空間》的說法,也許在敘述方式上很諾蘭,但效果完全不同,這一次層層穿插帶來的更多的是清晰明瞭,三條故事線的互相疊加也使得這場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大片厚度飽滿。拍《敦刻爾克》的想法來自於諾蘭和妻子以及朋友一同駕駛遊船度過海峽到達敦刻爾克,這一次旅行中他看了一本有關“發電機行動”的書。對我們而言,提到敦刻爾克,即使不知道是什麼也知道後面鐵定帶著“大撤退”三個字,更何況對於一個英國人。我想渡過海峽的經歷和渡海時所看的書影響諾蘭選擇了“發電機行動”這個視角。也就是說拋開敦刻爾克大撤退最奪眼球的為什麼希特勒下令停火這個大噱頭,拋棄了更能製造撲朔迷離氣氛的強力迷幻劑:英法德三國政客在這個罕見歷史大事件背後所做的政治博弈。諾蘭所做的不是把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按他的方式重新講述一遍,而是更為實驗性的讓觀眾自己在這個歷史事件中走一遭,親身體驗當時發生了什麼。對於這種讓歷史學家吵的不可開交的二戰大懸案發生這麼多年以後看清各方棋子再去深挖誰做了什麼多多少少有些馬後炮,導演不想帶著觀眾去這種渾水裡遊一通,更多的是給我們體驗當下,德軍包圍,無路可退,活著回家那種緊迫感絕望感以及期待感。電影的開頭是幾個英國士兵在破敗的街道上撿到德軍灑的傳單,傳單上清晰表明四十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德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的小港可做海上退路。接著這幾個士兵就遭到德軍襲擊,一路逃竄跑向正在緊急撤兵的碼頭。作為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來說,這樣的開頭無疑是短小精悍直截了當到讓人驚訝。隨便一個人講敦刻爾克這個故事開頭大多是“二戰開始不久,德國大舉進攻法國……”或者“德國炮火迅猛再把英法四十萬大軍困死在一個小港口眼看就能重寫歷史的節點上希特勒下達停火令……”。沒有采用這種層層鋪墊將故事以及人物烘托的更為飽滿的方式開場,我認為一方面和選題有關,自始至終導演想講的都只是“發電機行動”而不是整個敦刻爾克事件,再者這不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題材電影,主角的臺詞大概不超過十句,三條線穿插在一起甚至讓人意識不到這部電影還有主角,所以並不需要一個冗長的講述來烘托人物。也許我們一開始對於戰爭片想象是觀眾坐好,等待導演一點一點帶你進入年代進入故事進入人物進入氛圍,但這次,導演一來什麼都沒說就安置了一枚炸彈,並用三根引線從三個方向同時點燃,讓觀眾自己感受。有一點同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全篇幾乎沒有出現敵人的身影,除過片末英國飛行員燒燬飛機被德軍俘虜的時候可以看到幾個模糊的德軍身影以外全片沒有德軍出現。諾蘭把調動全片緊張氣氛的關鍵因素,敵軍放在了銀幕之外,安插在了觀眾自己心裡。我們隨時能感受到敵人在這裡,在那裡,在水下,在沙丘後,在天上。這也許是《敦刻爾克》最厲害的地方,無處不在無路可逃一次又一次伴著完美的音效帶動腎上腺素飆升。 電影的結尾和開頭一樣清爽直接,撤退成功,士兵回家。雖然不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卻可以理解為一部集體英雄主義電影,影片中出現過兩次歡呼,一次是英國老百姓響應號召開著遊艇漁船到達敦刻爾克受到士兵們的歡呼,這無疑是整個電影的高潮也是這個題材最撼動人心的部分。第二次歡呼是疲憊計程車兵回到國土,受到國人熱烈的歡迎,士兵自己有些不知所措,說我們只是逃了回來,但對於國人來說,原本計劃接三萬士兵回國最終接回來三十萬本身而言即使是一場失敗的勝利,也是偉大的勝利,所以說這不是一個典型的戰爭片,沒有槍對槍炮對炮的熱血感,而是失敗之中的大獲全勝。片尾英國小哥從報紙上看來的捷訊是丘吉爾的演講,這段演講有原聲保留下來。真實的史料本身放在故事的最後大概更為催淚,但就好像一開頭導演不打算用希特勒做噱頭來賺眼球一樣,結尾導演也不打算用丘吉爾來賺眼淚。這段演講只是按英國小哥視角看到報紙上報道的事件結果,沒有煽動,沒有鼓吹,只有三十萬一起撤退回祖國的同伴。這一點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部分,影片中沒有出現丘吉爾,希特勒,戈林等等圍繞這個事件眾人皆知的幾個歷史大人物,而是完完全全拋開這些站在戰爭幕布之後奪眼球的指揮作戰的人,專心於那些冒著炮火站在最前線的小人物。把敵人藏在觀眾的心裡,把塑造歷史的大人物藏在歷史裡,只是盡導演之責用聲音和畫面好好講故事,可以說《敦刻爾克》是一部達到了我期待值的電影。最後附上片尾出現在報紙上的丘吉爾的演講,因為覺得寫的太好了…… “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 13 # 大鵬逼逼叨

    不夠史詩、不夠緊張、又談不上歷史觀,像大多數還不錯好萊塢大片,好看和感動一會兒,很快就忘了。諾蘭在歷史前極度謙卑,拒絕戲劇化導致敘事很平,又架空歷史意在重塑逃命經驗,但整體視聽排程卻乏善可陳,遠不如斯叔和雷公,大場面就預告片裡那點……因為視聽語言把握得好,所以故事講得好。

  • 14 # 電影味道館

    諾蘭電影,必屬精品!

    8月31日凌晨,觀看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敦刻爾克》,觀影完畢後全場熱烈的掌聲令人感受到了諾蘭電影的強大,簡直就是一部有信念有靈魂的作品。影片全程無尿點,找不到任何吐槽的地方,場面與劇情相互呼應。環環相扣,令人沸騰。海陸空軍民一體化展示整體場面和劇情。

    亮點一:臺詞真是忒少了!

    開場沒有什麼宏大的開場效果,在平穩幾分鐘後槍聲響起,直接進入主題,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直接帶入,毫無瑕疵。從開場好長時間第一句臺詞:我是英國人。英國人!然後在整體100多分鐘的劇情中,大家的臺詞簡直少到想哭。但是每一句臺詞都震撼到了我的內心。

    戰爭沒有公平可言,是恐懼,是貪心...雖然很短但是能看到戰爭的環境中,真真切切的人性,沒有一絲的虛假,描述的就是這麼真實。觸動很大!

    亮點二:海陸空軍民一體化

    海軍:那位靈魂人物的海軍將軍在最後的一句:快走吧小夥子,現在不分上下級了,再不走還想和德軍一起走嗎?嚴肅中帶著一絲幽默。最後一句留下來我還要幫助法國人,頓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動依舊對這位將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那種骨子裡的情懷一下子就控制不住就要迸發了。

    陸軍:陸軍的那位將軍眼神與面部表情深刻的打動了,無論是看見屍體還是最後看見英國民眾,表情似乎都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在談到丘吉爾的時候,那種軍人的自豪感直接表露了出來,不浮誇不做作,甚至我都在想,沒有幾句臺詞,直接就震撼到觀眾了,這是一種什麼感覺。

    在陸軍中一位法國人將英國人的屍體埋葬後,又找到故事的主角,一起經歷的故事,不分國籍互幫互助的感覺,也似乎在刻畫這英國與法國的友好關係。這種戰爭之下,不是敵人就是夥伴的環境下,表露出的人心太現實。

    民眾:以一位優秀的水手帶著兩個年輕人一起去敦刻爾克為刻畫重點,在到最後,英國人看到那些民船出現後的高呼依舊將軍眼眶的淚水,將這部作品再一次的昇華。

    空軍:一位優秀的英雄人物為刻畫重點,只有看到最後才知道這位英雄的全面貌。臺詞總結為,油壓多少,再見!沒有多餘的廢話,沒有很多的臺詞。戰鬥在最後一刻,將飛機停在了海灘上,並將飛機燒燬,我知道,這是一種情懷,一種告別,符合任何一個民族的情懷。

    亮點三:緊張感

    沒有渲染暴力血腥的戰爭場面,以及刻意煽情等戰爭片套路。將焦點凝聚在心理變化和動作刻畫上,步步為營地加強緊張感。紀錄式的鏡頭,真實呈現戰爭中命懸一線的群像。以海、陸、空三個不同時空交織的故事結構,來展現情節的緊迫感,並推動劇情發展。視覺效果磅礴大氣,刻畫計程車兵群像精彩,結尾震撼,餘味悠長。

  • 15 # 影行人

    《敦刻爾克》由克里斯托弗·諾蘭編劇、執導和製片,湯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納、馬克·裡朗斯、哈里·斯泰爾斯、希裡安·墨菲、芬恩·懷特海德等主演。電影改編自二戰真實的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次行動十天之內撤出33萬8千人多人。影片便是對此事件的敘述和表達。影片以陸海空三線交叉敘述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無奈、艱難,以及抗爭與希望,緊張壓抑的音樂不間停歇、牽動著緊繃的心絃直到淡出的一刻。無論是攝影呈現的畫面、場面空間的排程,還是交叉敘述時間與節奏的把控,都從電影本體訴說著這是一場真正用視聽語言和思維表達的視聽盛宴。諾蘭精品,質量保證!這是一場逃離還是救援?一段充滿爭議的歷史,它更是一場“生存即是戰爭、回家便是勝利”的偉大救贖!在事件過程的敘述中,導演同時將人性面臨生死考驗時的弱點與韌性哲理化曝光,發人深省。而最後的讀報與煽情也為事件再一次進行了正名,也留給了觀眾思考和評析的導向和空間!

    PS:《敦刻爾克》(home-祖國)與《勇敢的心》(freedom-祖國萬歲)有異曲同工之妙,別忘了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因此,內地版也讓我等到了電影的特供“彩蛋”~翻譯賈秀琰!

    前香港刷了普通版,今二刷IMAX版,都五星怒薦!

    #敦刻爾克#

  • 16 # 浮生小語

    敦刻爾克沒有英雄,只有掙扎求生,死亡如此正常,值不得一個鏡頭

    昨天午夜0:00,浮生君在萬達imax花了五十大洋看了首映,兩邊是兩對情侶,一直爆米花嘰嘰咋咋,好在突如其來的槍聲:極其沉悶清晰,穿透肉體的槍聲,瞬間讓兩個女生安靜下來。

    死亡來了!

    死亡來了,真實的死亡,平凡的死亡,不會被銘刻的。

    敦刻爾克就是死亡!戰爭製造的一大堆非線性的合乎邏輯的正常的死亡。

    戰爭是一頭髮神經的野獸,無由頭的製造死亡。戰鬥中唯一的遊戲規則就是幹掉敵人,掙扎求生,其實無關規則,正義,偉大,幹掉敵人能使自己得到短暫的安寧,能活到下一次殺人或者被殺。

    死亡是正常的

    死亡是一首平常,冷靜的黑色敘事詩,詩人平靜地給成千上萬的青春的生命畫上句號,無論戰友還是敵人,順便整理一下韻腳,嘴角帶著一絲淡淡的嘲諷。

    死亡是平常的

    比死亡更令人恐懼的是對死亡的恐懼,諾蘭的《敦刻爾克》其實沒有背水一戰,作為主角的英軍士兵,包括整個英國皇家軍隊,沒有一個鏡頭的背水一戰,只有掙扎求生,掙扎求生而不能:

    求生

    1 主角 剝下死去衛生兵的衣服,抬傷員登上求生艦,被炸沉;死亡,上千人的死亡,漂亮溫和的護士,疲憊英俊計程車兵,沒有個一個鏡頭,只有主角在灌滿海水的船艙裡尋找出口,掙扎求生!

    也許在敦刻爾克,死亡如此平常,值不得一個鏡頭!

    短暫的遠離死亡

    死亡來了!

    2 主角從被海水完全淹沒的船艙裡僥倖逃生,救生艇人滿。 掙扎到海灘,累得在淺水裡睡著了。

    求生

    3 主角加入一隊士兵藏到一首擱淺的漁船船艙裡,準備乘漲潮逃離,結果漁船被德軍當做靶子,打成個大漏勺,絕境下士兵開始內訌 , 海水很快淹沒了船艙,士兵們冒著德軍的子彈棄船。

    淹沒船艙的深水中有一雙手拼命抓向通向甲板的舷梯,就差一點點,那雙手緩緩沉入黑暗。

    漁船有多少人成功逃離,有多少人死亡,中彈或是淹死,沒有鏡頭。

    也許在敦刻爾克,死亡如此頻繁,值不得一個鏡頭!

    4 主角登上一艘驅逐艦,修長漂亮的艦身,巨大挺拔的炮管。驅逐艦被炸沉,士兵們從即將沉沒的,從甲板,從船舷,從艦橋無助的,無望地跳入大海,從一個絕望跳入另一個絕望,暫時逃離死亡。一個士兵抓住舷梯,沒有跳,沒有鏡頭交代理由,驅逐艦瞬間沉入大海,海面上一片厚重的油汙瀰漫開來。

    主角和一群倖存者滿臉油汙,拼命划水,逃離沉默的戰艦,逃離陰魂不散的死亡。

    驅逐艦上有多少人死亡,這些年輕疲憊的生命,他們如何面對死亡,沒有鏡頭。

    也許在敦刻爾克,死亡如此正常,值不得一個鏡頭!

    死亡來了!

    5 被擊落的德軍轟炸機引燃了油汙,海上燃起了大火,一個士兵將頭沉入海水深處,躲避炙熱的海面,快要窒息的他

    將頭探出海面,被大火吞噬,沒有特寫。

    也許在敦刻爾克,個體的死亡過於渺微,值不得一個鏡頭!

    求生

    6 主角和倖存計程車兵登上了趕來救援的民用小型遊艇,沒有一個士兵願意去船艙,他們都在等待下一次沉沒。他們滿臉油汙,由於過度的疲憊和驚魂未定而顯得有些木訥,基本沒有臺詞,黑色的,陰鬱的喋喋不休的配樂清晰起來。

    在敦刻爾克,沒有什麼值得傾述,短暫的倖存,也不值得!

    生存還是死亡?

    “黑暗騎士”諾蘭是如此決絕,如此冷酷,如此黑暗,他如此平靜地吟誦出《敦刻爾克》,這陰冷的,壓抑的,絕望的,恐懼的關於死亡的黑暗敘事詩:

    如此真實,真實如一個黑暗的夢境。

    如此平靜,沒有一點崇高,拒絕史詩虛偽的偉大。

    如此黑暗,沒有一盞燈,也沒有一絲光亮,只有黑暗,黑暗的潮汐週而復始!

    “黑暗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看見光明”,突然,光明從黑暗的夢裡逃出來,如此脆弱,如此清新。

    敦刻爾克

    轉換如此決然,從黑暗到光明,你的眼鏡和心靈都來不及。

    在德國炮火的猛烈襲擊下,上千條各色各樣的船向著敦刻爾克方向前進著。這是一隻奇奇怪怪的船隊:顏色鮮豔的法國漁船,拖網漁船,遊艇,維修船拖駁,小型護航船,掃雷艇,驅逐艦、英國空軍救援船、雷達哨船…“英格蘭所有能漂浮的東西,全部都去了敦刻爾克”。

    形形色色的英國、法國人駕駛著這些船。他們是出租汽車司機、快艇駕駛員、碼頭工人、童子軍少年、漁夫,他們是銀行家、牙科醫生、工程師、文職官員……他們中有英姿勃發的海上童子軍,有參加過一戰的白髮蒼蒼的老軍人。他們中很多人是窮人,穿著破舊的毛衣和衛生衫,穿著有裂縫的膠鞋,在海水和雨水中渾身溼淋淋的,徹骨的寒風中他們飢腸轆轆……

    這隻奇怪的船隊在敵機的轟炸,炮火的轟擊下,沒有武裝、沒有護航,勇敢的法國和英國人民卻迎著硝煙烈火,槍林彈雨,在漂著沉船,佈滿屍體的海面,無畏地向前行駛著,向著地獄,無懼死亡,前進。

    戰士們歡呼起來,溫和的飄蕩在敦刻爾克海灘,天空彷彿恢復了明亮,令人絕望的背景音樂突然消散。

    當然,燒腦諾蘭不會拍這樣一部敘事如此平直的電影,浮生君只是淺淺的透露了其中的一條敘事線。

    這次諾蘭在敘事上用極簡代替了燒腦。但非線性敘事當然有,不然怎麼叫諾蘭,不同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結構上的繁複套圈,《敦刻爾克》有陸海空三條線,一週,一天,一小時,具體的情況,浮生君就不劇透了,請觀影,走進諾蘭的黑暗敘事詩。

    “導演其實一生只拍一部電影。”,浮生君忘了是誰說的。傑出導演的每部片子,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個人風格,而他的處女座,往往奠定了這種風格。正因為每位導演有鮮明的個人特點,才能得到影迷的喜愛,稱之為“XX的電影”。

    一個偉大的導演,一定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或者是技術上,或者是藝術上的。或者向斯皮爾伯格,卡梅隆一樣,成為技術和藝術兼得的電影大師。

    諾蘭,從他的處女作《追隨》開始,每一部作品都貼上了標籤:懸疑,解構,燒腦。

    浮生君覺得在電影技術上諾蘭是偉大的天才,如果在人性昇華上再上層樓,他可比肩斯皮爾伯格,卡梅隆。

    如果說《盜夢空間》解構了現實和夢境,《星際穿越》解構了宇宙和存在,《敦刻爾克》是一部鮮明的諾蘭電影,它非線性地解構了戰爭的非英雄性,非史詩性,非理性!它既不同於《辛德勒的名單》,也不同於《拯救大兵瑞恩》,它不是一部人性中理性和感性鬥爭而交融的小說,結構架構合理,情緒層層推進,高潮酣暢淋漓的傳統戰爭大片;它是一首死亡的黑暗敘事詩:非線性的架構,時間被切割縫合;令人窒息的壓抑和恐懼,不斷地沉入人性黑暗的最深處,時而靜止,時而跳躍的敘事節奏;戛然而止的高潮;對史詩性的木訥和反諷。

    這是一部諾蘭的電影,一部戰爭驚悚片,一部關於死亡的黑暗敘事詩,是諾蘭送給自己五十歲的生日禮物。

    “黑暗騎士”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聽了浮生君這麼一大篇“黑暗”“壓抑”“恐懼”“死亡”,你還敢去影院嗎?

  • 17 # 琉璃x星辰

    這電影要是真的提現戰爭中的人性,我倒是沒什麼意見,可是顯然這電影表現出來的是慘。。英國人撤退是有多慘來體現他所認為的人性。那我就有意見了。。。比慘?這群傻逼坑得法國人多慘?同樣一群傻逼兩年後又坑得10萬中國遠征軍多慘?,你特麼英國人比慘?跟中國在二戰比慘?

  • 18 # 迷影生活

    敦刻爾克港位於法國北部諾爾省,歷史上的敦刻爾克與著名的“發電機計劃”緊緊相連。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說過

    “敦刻爾克所發生的一切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生死攸關,與時間賽跑,情況令人非常緊張;這就是事實。透過本片,我們主要想使觀眾懷著對歷史的絕對崇敬親身經歷這一事件,同時為觀眾帶來一定程度的緊迫感,當然還有娛樂性。”

    為什麼他說敦刻爾克偉大呢?因為從當時的情境來看,上有德國空軍不斷的襲擾,正面有德軍主力部隊進攻,而想逃出生天,只有海路。

    但當時的軍艦完全沒有能力運走40萬人,而且龐大的驅逐艦很容易成為德國空軍的活靶子,在電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型軍艦幾乎沉沒殆盡。

    最後完成這一項任務的,是數以千計的漁船、遊船、小型護航船、掃雷艇、拖網漁船……誇張的講,英格蘭所有能漂浮的東西,全部都去了敦刻爾克。

    這就是人民創造的戰爭奇蹟,雖然敦刻爾克只是戰略性撤退,或者說的直白點,是悽慘無比的潰敗,但正是30多萬人的成功撤退,使英法聯軍保留了有生力量。

    說回電影,《敦刻爾克》有驚喜也有失望,驚喜的是諾蘭大神在一部現實題材的戰爭影片中依然可以炫技,用三條時間線從三個不同視角來展現這場大撤退。平民、潰敗的軍人、飛行員,每個人在這場大撤退中角色不同,使得影片各方面做到了均衡。

    失望的是,要不是臺詞提醒我《敦刻爾克》講的是30萬人大撤退,我還以為是3000人呢。場面很大,格局太小。30萬人的潰敗,那會是何等慘狀,但影片中幾乎沒有表現到。

    如諾蘭所講,《敦刻爾克》雖源自真實的戰爭故事,但表現的只是戰爭的幾個側面,我們甚至可以將《敦刻爾克》看作一部懸疑電影。

    影片用港口的一週、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小時將所有角色和線索串在一起,他們中有潰敗計程車兵,有受到徵召的平民、還有承擔與德國空軍殊死搏鬥的飛行員。

    港口那條線主要表現的是受困士兵的絕望,整個海灘雖表面依然有序,但瀕臨奔潰的邊緣。此時,每個人的目標都是儘快逃離這個修羅地獄。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還沒出港的驅逐艦被炸沉,沒有上帝視角計程車兵眼前彷彿只有被俘或者戰死兩條路。

    在敦刻爾克對面,英國海軍徵召著船隻,丘吉爾想盡可能撤退出一些士兵,這些民船是最後的希望。道森先生的船成了影片重點表現的物件,導演顯然想透過道森的歷程以小見大,向所有參與救援的人民致以敬意。

    道森的一天跌宕起伏,期間參與了至少三次以上的營救,經歷了喬治的死亡。被擊落變得不正常的飛行員、從沉船中逃脫不願再進入底倉計程車兵、積極參與營救的飛行員,在這艘民船上,我們看到了殘酷戰爭中的各色人物。

    比起港口的潰逃與海上驚險的救援,空中的較量則直接的多,更有大片的感覺。

    3名飛行員承擔著保護海上軍艦安全航行的任務,與德國空軍的較量既有戰術上的碰撞也有近距離的拼刺刀,全片最緊張刺激的也是這一小時的空戰。

    像敦刻爾克大撤退這種歷史事件,如果拍成大場面,一定也會非常精彩。30多萬人比肩繼踵擠在狹小的海灘、物資的短缺、頭頂飛機的狂轟濫炸,如果一切朝著常規的方向走,定然會有滿地的殘肢斷臂,會有肆意流淌的鮮血,會有人與人之間為了生存的激烈衝突和爭鬥。在前線,會有德軍與英法聯軍的對峙和作戰,會有雙方鬥智鬥勇。

    但諾蘭捨棄了以上所有的可能,化繁為簡,用三個側面表現出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全景事件,十分高明。

    最後是找茬時間,下面劇照中計程車兵你是有多開心?

  • 19 # 曾狄影畫

    導演諾蘭可是位大神啊,但這部電影曾先森真沒覺得好。

    剛開始還算不錯,曾先森彷彿看到了一個小團體的困境,一個個小人物的困局。我尤其喜歡的是這部電影的聲效,確實有身臨其境之感。第二個好的地方在於,用的是逃難者的視角。這一點也算值得鼓勵吧。但是整部電影說的,生存真的和公平無關嗎?這個點沒有深入下去。另外,悲喜之間都做得非常平庸。說到底,沒有強化生如螻蟻的痛感,或者說這種痛感做得不足。沒有國破家亡的慘狀,沒有士兵的職業與榮耀,有的只是一味的渲染著海與空的對戰場面。

    國破家亡這種東西不知道被導演諾蘭為何忽略掉?這是一部沒有了英雄的電影,沒有了英雄,甚至沒有對敵人的刻畫。這就使得這部電影和傳統的戰爭電影有所不同。應該說這是一部及格的戰爭電影,但是它還是存在著一個比較致命的問題,整部電影缺真實感,曾西安森就覺得劇情不夠緊張,儘管它好像看起來很緊張的樣子。

    這部電影用三條線敘事,三條線如何交匯才是重點;而在幾個故事中來回切換次數多了,吸引力到後來遠不如開頭,只能透過回到諾蘭最喜歡和擅長的——傳統的家庭觀念、孤膽英雄的奇蹟等等來激發情感,所以戰爭背景比較模糊,當是冒險求生片吧。如果,從冒險求生的角度看,反而會覺得本片不錯。但是對於排除《星際穿越》和《蝙蝠俠》的大神克里斯托弗·諾蘭來說,這部電影絕非他的佳作。

  • 20 # 韓松落

    我有個朋友,女性,在軍人家庭長大,從小喜歡軍裝,少年時代又讀到埃克蘇貝里,醉心於飛行員那種美,同學們於是送她外號“將軍”,她看了《敦刻爾克》之後,喜歡得不得了,在群裡向大家表示“超級喜歡,所有元素都是我的最愛”,並且自嘲說“我可能是個直男”。

    的確,看《敦刻爾克》之前,我曾以為,這個片子不適合女性觀看,只有軍迷才會喜歡,想想看,它是戰爭題材,事關撤退、轟炸、死亡,而且,整個撤退發生在春寒料峭的海灘上,盡是陰冷和泥濘,它準保又冷又硬又粗暴,不在女性的興趣列表裡。事實上,一位女性朋友在朋友圈釋出的觀後感是這樣的:“bong、bong、bong、pong、pong、pong”。

    何況,諾蘭籌拍這片子,用了三年,其間不斷有拍攝花絮流出,在美國和英國上映,又是在一個半月前,在看到正片前,我們已經看到很多長的短的影評,這些評論,或者探究歷史背景,或者細述戰爭場面。所有這些都給我一個錯覺,諾蘭拍了一部突破自己風格的作品,向著戰爭大片靠攏了。

    真正看過之後,我發現這是誤會。

    《敦刻爾克》拍的不是戰爭,也不是政治博弈,諾蘭把這些都丟掉了,他拍的是能存留更久的東西:“戰爭的感覺”,“戰爭中人的感受”。

    故事並不複雜,雖然有三條線,但都很簡單。一條線是海灘上等待上船計程車兵渡海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週時間裡,核心人物是湯米,他和戰友上了一條船又一條船,每條船都沉沒了,他們最後藏身在一艘擱淺的船裡,等待漲潮,德軍卻拿這條船打靶玩,他們躲在船艙裡,待也待不住,走也走不了。

    第二條線屬於道森父子,講的是他們在一天時間裡經歷的事。他們是平民,擁有一條小遊船,在大撤退開始後,他們帶上兒子的朋友喬治,去接軍人回家。

    第三條線屬於英軍的飛行員,是他們在一個小時裡的經歷。三架戰鬥機編隊飛行,為撤退護航,卻與德軍的戰機遭遇,三架飛機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卻也陸續被擊中和墜落。

    三條線的時間長度雖然不一樣,但諾蘭依然讓三個故事平行進行,而最後,道森父子接上了第一條線裡的湯米,和第三條線裡的倖存飛行員,三條線在這裡交匯了。

    整場戰爭的背景,只是透過片頭的傳單,和片尾的報紙點出來,我們看不到國家元首們的博弈,看不到高階將領的運籌帷幄,只能看到軍人和平民,看到他們的遭遇,他們的感受。

    這樣做無疑非常聰明,敦刻爾克大撤退,作為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事件,結果近乎人盡皆知,已經無所謂劇透不劇透,馬伯庸發微博做劇透狀說“三十三萬人逃走了”,人們都會心一笑。鏡頭裡的元首,表現再精彩,也是衝著某個已知的結果去的,政治博弈的細節再緊張,人們也都瞭然於胸。唯獨戰爭中具體的人的命運,是未知的,是有創作空間的。

    所以諾蘭把視線放在這些人身上,講述他們的逃生、遇難、倖存和拯救,講述他們怎麼爬上一條船,怎麼掉進水裡,怎麼遇到另一條船,怎麼躲過來歷不明的子彈;講述他們怎麼擊中敵人的戰機,怎樣在水面迫降,怎樣在飛機沉沒前獲得拯救。

    故事因此非常揪心,充滿懸疑色彩,諾蘭也再三強調,自己拍的是一個“逃生懸疑電影”。對,它其實是個懸疑片,是沒有時間性和時代感的,可以放在任何時代,和任何一場戰爭中,而不覺得違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