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侄女,八九歲孩子,一點不如意就生氣,然後就是悶不吭聲的在那哭。
6
回覆列表
  • 1 # 宸宸豆豆媽咪

    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家長造成的,比如,在之前,很容易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哪怕是不太合理的,孩子一哭一鬧,就妥協了。所以,一旦哪天不滿意,就會鬧彆扭。

    二是,他之前因為這樣生悶氣,而達到過目的,他一生氣,您就妥協了,所以她覺得有效果,就會一直用。

    我一般會告訴孩子,有什麼想法,直接告訴媽媽,生悶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每個人想法不同,媽媽不可能猜到你心裡想的什麼,所以,我們要溝通。你說了,也許我可以答應,也許不能。但是,你不說,那肯定不能。

  • 2 # 樂媽育兒時光

    個人覺得孩子的習慣都跟原生家庭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孩子到了敏感期應該儘量使她平穩的過度,不一定就要強制改正。提幾點建議:

    1.孩子愛生氣,首先要分清楚到底是一直這樣,還是這段時間是這樣。

    從小就這樣的,說明孩子是個多愁善感的性格,那麼需要慢慢開導,引導孩子如何凡事朝著積極的方向去想,也就是糾正出發點。對於一段時間是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是孩子到了敏感期了,過一段時間自然就好了。需要多帶孩子經歷一些事情,換換環境。

    2.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

    同理心不只是對成人有效,對孩子也是一樣的。對某個事情的看法,可能孩子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只有站在同一角度才能理解她的行為,找到問題的根源。

    3.周圍的人都要尊重孩子,不要給孩子下定義

    不要對孩子說“你就是個愛哭鬼”或者“你怎麼又生氣了”。這樣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這才是自己的常態,更加不願意配合別人,改變自己。

    4.消除原生家庭的影響。

    孩子到底為什麼會經常覺得委屈,是家裡有人這樣,認為這樣可以得到更多的關心?還是一直以來家人都是捧著慣著,以她自我為中心,因此覺得自己的一點小事也是天大的事?

    孩子的表現常常都跟家裡人的態度、反應、提供給她的環境分不開,只有正視孩子的情況不只是她自己的事情,逐步引導過渡,才能形成良性迴圈,讓孩子以樂觀積極的態度,換個角度作為看事情的出發點,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 3 # 真心爸媽

    1、孩子通常是什麼情況下生氣?

    孩子容易生氣,大人通常就會說孩子“一點不如意就生氣”、“動不動就生氣”,遇到有爸爸媽媽這麼問我們,我們會反問:孩子具體是在什麼情況下生氣?

    有的爸爸媽媽會說:提要求不滿足的時候,被批評的時候,大人帶她出去他不想去的時候,大人讓他改什麼毛病他不改的時候……還有各種各樣的情況。

    我們建議您在發現孩子愛生氣的時候,也每次都去觀察下具體,有了這些具體原因,我們才好去分析孩子為什麼會生氣。

    2、孩子生氣的原因之一:要求不被滿足

    孩子提了什麼要求,沒有被滿足,是孩子生氣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一次一個媽媽問我:這幾天我孩子情緒都不好,特別愛生氣,我該怎麼辦?

    問了原因,才知道,孩子想在期末考試後買個玩具,而爸爸媽媽提了一個條件,是考試達到多少分,才能買玩具,所以孩子就不高興了。

    我們不太贊同這樣的做法。我們助長,在孩子的要求不過分的情況下,大人儘量滿足孩子,而且不帶附加條件。經常被滿足的孩子,會心態平和,很少生氣。

    可能有的爸爸媽媽擔心,老是滿足孩子,孩子會不會被慣壞?我們有兩個孩子,我們自己的經驗是,心滿意足的孩子不會被慣壞,倒是要求經常被拒絕的孩子,一有機會,就可能提無理要求。

    3、孩子生氣的原因之二:經常被負面評價,有自卑感

    一些孩子經常被父母負面評價,造成孩子的自我評價也很低,形成自卑心理。自卑的孩子和成人,會很容易覺得別人在針對他、別人在否定他,所以就會刻意地透過生氣、憤怒,來表現得強大、優越、威嚴,這實際上是一種“惱羞成怒”“外強中乾”的狀態。

    4、孩子生氣的原因之三: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被忽視

    如果孩子覺得經常在家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覺得被忽視,也容易表現得愛生氣。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二孩家庭。

    如果家有兩個孩子,就很容易在老二出生後,對老大有所忽視,這時候,老大就可能變得容易為小事生氣;如果家有兩個孩子,而父母比較重視其中的男孩,女孩子就容易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變得容易生氣。

    5、孩子生氣的原因之四:父母很少傾聽孩子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所有的事都由父母說了算,孩子根本沒有表達意見的權力,而且父母也從不關注孩子的意願、感受和意見,孩子就會生活得很壓抑,會習慣用生氣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孩子愛生氣,並不是表面上看來那麼簡單,父母要消除原因,才能改變結果。

  • 4 # 玉堂行佛人

    萬事都有因果關係。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孩子動不動就生氣(不是偶然),那是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一種是孩子的心願總是得不到滿足;二是孩子總感到自己不受家長、老師的待見,受到的批評遠比讚揚多,心裡憋屈;三是孩子總感到自己處處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非獨生子女家庭),感到自己缺乏應有的愛,或者天真的童心受到壓抑,往往就會產生不滿情緒;四是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導致孩子產生驕橫放縱的行為,生氣也就成了家常便飯。所以,問題反映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出在家長身上。

  • 5 # 安娜媽媽

    如果發現孩子動不動就生氣,就需要察覺當下孩子生氣的真正原因,並反省父母在當下自己的情緒和狀態。我曾經也發現孩子在某些時候會動不動生氣,我開始察覺到我當時的情緒是反感的,說話的語氣是和平時不一樣的,雖然內心當中是萬般為孩子好,但出口的語言明顯帶著命令、不耐煩的色彩。這樣孩子反而會更加生氣。

    每一個孩子的壞毛病後面都是對愛匱乏的呼喚,道理是為維護感受而生的。所以,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能體驗孩子當下的真實情感,和孩子的一起面對孩子的問題,並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動不動生氣的這個現象就會自然而然地減少並消失。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練習,勇敢地去面對,讓愛流動。一起努力吧!

  • 6 # 全職二胎媽媽育兒

    首先,喜怒哀懼是人的正常情緒,怒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生氣。那它是不是毛病呢?我覺得不是毛病,如果當我們的情緒經常是喜,我們不會以為它是毛病,同樣,作為正常情緒的怒也不能稱為毛病。

    其次,我們家長要了解,什麼情況下孩子會生氣?生氣總是有原因的,不會平白無故的就生氣。孩子生氣的原因有時候挺簡單,比如,一個在大人看來不起眼的玩笑,孩子可能就會生氣。或者,當孩子的東西都佔有時候,她也會生氣。

    然後,找到原因了,就知道孩子為什麼生氣了,有些家長找到原因後,可能覺得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放在別的孩子身上也許不會生氣,但是,每個孩子的個性和性格不是一樣的,也許,這個孩子就是一個感情細膩敏感的孩子。她就是在乎別人不在乎的事情。所以,她生氣也是很正常的。

    再然後,看看孩子平時的親子溝通,是不是父母對孩子要求太多。沒有給孩子表達委屈的權利,很多孩子心裡不開心時,父母不但不開導反而會責怪孩子。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容易生氣而又不願意說出來,反而自已更願意生完氣什麼也不說,只委屈的哭。他們知道,說出去,只會得到責怪而不是安慰。所以寧可不說。

    最後,看看平時父母的行為模式,是不是也是經常生氣。如果孩子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也會習得這種行為模式。

    所以,育兒是一個需要父母耐心和細心的過程,對待孩子成長當中的任何情況,都需要我們認真負責的真正瞭解我們的孩子,也許,孩子的錯就是我們再無意間犯的錯。

  • 7 # 齊麗娟

    經常有網友向我我提問說,寶寶喜歡咬指甲,膽小怕生,就連小朋友欺負了,也不敢說出來......看都這些我真的替這些媽媽們著急,孩子這些情況都是一種心理疾病,父母千萬別再忽視了

    1、不喜歡吃飯、偏食、厭食

    浩浩父母從小就很重視“餐桌教育”,每次吃飯的時間就是浩浩討罵的時間。現在浩浩4歲越來越排斥吃飯,整個人都很瘦,身體抵抗力也越來越差,最後醫院給的檢查報告“厭食症”。

    其實,孩子不吃飯,討厭吃飯,排除缺鈣缺鋅,消化功能不好,就是生理原因,家長從小總是追著孩子餵飯,或者是經常在吃飯的時間教育孩子,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狠狠的訓斥一頓,孩子哇哇直哭,情緒極度被幹擾,接著家長就一個勁的喂孩子吃,結果孩子吐了一地,這些都會讓孩子厭食。

    家長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愉快的用餐環境,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吃飯。這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

    2、咬指甲

    記得小時候,一個村同學王林,是個很可愛的小女孩,但是一直都有個壞習慣:喜歡咬手指甲。每次她伸手指甲都是光禿禿的,特別是在跟長輩,跟老師講話的時候,只要王林一緊張,就會咬指甲,就算沒指甲啦,也還會繼續啃。她的行為其實是想緩解緊張情緒,慢慢就養成一種習慣

    如果你也發現孩子有這種習慣,那麼你就該好好的反思一下,你是不是經常訓斥孩子,批評孩子,經常按壓孩子的情緒,使孩子處於壓抑狀態。

    3、依賴行為

    悅悅現在7歲了,從小到大就特別喜歡粘著爸爸媽媽,恨不得每時每刻都跟媽媽在一起,不管做什麼,都要大人陪著一起,這讓悅悅媽很無奈。

    但如果孩子在3歲後,還特別依賴父母,就屬於異常情況。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勵孩子交朋友,和小朋友互動遊戲、交流、慢慢改掉的這個習慣。

    4、自尊心

    樂樂現在4歲了,可還是經常在床上“畫地圖”。而媽媽總是因為這件事去“嘲笑”孩子,甚至還講給樂樂同學的媽媽們聽,結果樂樂尿床的行為越來越頻繁,人也變得更內向了。

    其實,孩子在4歲之前有尿床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如果4歲之後,孩子仍然無法控制排尿,還經常尿床,家長就要去找原因,而不是去取笑孩子。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尿床的行為也會讓孩子感到羞恥,當孩子受到家長的責罵或別人的取笑時,孩子就會變得更自卑更內向,嚴重的話孩子會出現社交恐懼。

    5、愛生氣

    在孩子小小的社交圈子裡,孩子應該怎麼講話,怎麼嚇退欺負人的小朋友,怎麼保護自己,都需要家長認真思考,是不是在家被過度控制,內在有很多情緒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就特別招惹其他小朋友,爭執起來又不會處理

  • 8 # 漫步育兒路

    首先,愛生氣不見得是壞事。

    憤怒是人的基本情緒,它和喜、哀、懼一樣都是正常的。

    一個會生氣的人,才是一個正常的人;

    一個愛生氣的人,是一個有自己的標準和處事原則,並且敢於表達自己的心聲的人。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生氣的意義,允許孩子生氣,那麼,問題已經減少了一大半。其次,怎麼表達生氣的感受,有沒有生氣的藝術才是關鍵。

    一生氣就衝別人發飆、打砸東西、使性子不吃飯等等,試圖以此宣洩憤怒,甚至讓別人屈服,是任性、無能(無助)的表現。

    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問題,不是讓孩子不生氣,或者不讓孩子生氣,而是教給孩子生氣的藝術,讓他學會於人於己無害的表達生氣的方式。

    具體怎麼做呢?

    1、觀察和總結一下孩子生氣的情況,看看生氣通常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比較常見的原因有:

    A、身體勞累,如起床氣、睡前氣等;

    B、要求不被滿足;

    C、能力不足,有挫敗感;

    D、爭寵,尤其是手足之間或其他競爭對手之間;

    E、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爭取自己的權利。2、針對不同原因採用不同的對策:

    A、勞累引起的:

    理解孩子不是故意發火的,也不是針對你的,只要給予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恢復體力,他的怒火自然就會消失。

    B、要求不被滿足引起的:

    認同孩子憤怒的感受,同時告訴他你的立場和原則,並且堅持。幾次之後,他會知道你的底線。也就不會再以生氣為手段要挾你了。

    C、能力不足、有挫敗感:

    看到孩子的努力,肯定他已經做到和做得好的部分,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幫助他樹立信心。

    同時,幫助他尋找科學的路徑,小步前進。

    D、爭寵引起的:

    放棄在孩子之間製造競爭的做法,不拿孩子和別人比,不介入他們之間的爭執,注意到每個孩子的特點(而非優缺點),爭寵問題自然就會消失。

    E、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或爭取自己的權利:

    家長放棄高壓或包辦的養育方式,然後孩子敢於表達;

    家長要以身作則,示範在生氣時如何透過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大吼大叫、打砸東西或者冷戰),來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學習。

    這裡介紹一個表達感受的經典句式:

    “我感到很生氣,是因為……,我希望……”。

    久而久之,孩子也能習得這樣的化解怒氣的方式。

  • 9 # 蘇蘇快跑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有很多原因,樓主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並有針對性的解決。

    根據樓主反應,最可能的是原因1。

    原因1:小時候大人太遷就。

    我也有個外甥女,因為長期父母不在身邊,外公外婆都非常寵愛她,基本上什麼要求都會答應。從而使她養成了習慣,遇到不順意就哭,這樣就能得到她想要的結果。

    原因2:大人在交流中經常發脾氣,小孩有樣學樣。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沒有耐心,稍有不對就會對孩子動怒。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小朋友的脾氣也變差了,常常生氣發火。後來我就警醒了,注意平和地跟孩子溝通。

    樓主可以分析一下,是哪種原因。平時要注意的是:

    1、跟孩子提前定好規則。做不到的,就要懲罰。一定不要妥協,說到就要做到。

    2、根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多用“我覺得你不開心,是不是因為……”這樣的句式。以我開頭,是讓孩子不要覺得你太武斷,說出孩子的感受,是讓他學會用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

    孩子容易發火,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關鍵是讓孩子知道,任何問題都可以用語言解決,而且不可以的事情就是堅決不可以。慢慢的,他會改的。

  • 10 # 半職媽咪育兒育己路

    說實話,我看到這個提問,是不太想回答的。首先並沒有講到孩子為什麼要生氣,在什麼情況下會生氣?沒有講到具體的前因後果。其次孩子雖然小,但他也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情感需求。人有最基本的四種情感需求喜怒哀懼,而生氣就是其中的一種。難道家長就從來沒有生過氣嗎?可為什麼孩子生氣,就說這是一種毛病呢?

    當我看了對於問題的一個具體的描述,我其實心裡面非常的心疼這個孩子,是什麼樣的遭遇讓已經是八九歲的孩子一生氣就只能採用哭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緒呢?接下來我可以籠統的給出一些方法,但是具體的需要家人和孩子一起作出努力。

    一、允許孩子哭

    傳統觀念,常常會認為笑比哭好,認為孩子哭這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甚至是個毛病。家長說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不要哭說。我無意挑戰傳統觀念,但是我想問一下家長,你是否哭過?你在哭的時候,你是希望別人問一問你為什麼這麼傷心?還是別人對你一頓怒斥不許哭?所以我們先要能夠接受孩子哭的這個事實,他是在抒發他最真實的情感。

    我們要把孩子成我們的閨蜜知己,你怎麼安慰傷心哭泣的閨蜜知己,你就怎麼來安慰你的孩子。

    二、瞭解原因

    孩子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哭泣,當他寧願選擇哭泣,也不用言語來表達的時候,那很有可能他心裡面已經委屈到極點。或者說在他以往的成長經歷中,讓他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這個事情沒有人可以幫到我,我說了也沒有用。

    我無意去講這個孩子的父母或者說家人曾經怎樣對待過這個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欣喜的看到,在當今的這個社會上,家長已經越來越會學習,家長已經越來越多的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

    也許當你突然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的時候,孩子會有暫時的不適應,他會想,你是真的想幫我解決問題嗎?或者說他會想,就是因為你哪件事情對我不公平,我才會在這裡委屈的哭,我告訴你有用嗎?

    所以不要指望你一改變,孩子也會跟著做改變,這事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當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意的時候,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也建議家長,在選擇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營造一個比較寬鬆的氛圍,也可以選擇晚上睡覺前十分鐘,這個時候孩子會比較放鬆,更容易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三、後續跟蹤處理

    家長需要根據瞭解到的原因進行判斷,應該怎樣去幫助孩子。如果說真的是超出了家長的能力範圍,那麼你可以跟孩子說,媽媽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這件事情,媽媽做起來也有難度,我會盡力,但不一定成功,我希望以後你遇到這樣的事情還是可以跟我來商量,我們一起努力。

    四、薦書

    這個問題也暴露出來,孩子並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去表達自己的不愉快,不知道怎麼跟人去溝通,那麼這個問題有可能是家長平時在相處的時候也沒有使用到正確的情緒表達溝通方式,也有可能是家長沒有教給孩子這樣的方式,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跟人表達溝通自己的想法感受。

    建議家長可以看一下《天天遊戲力》這本書,這本書裡面介紹了很多透過遊戲,用來解決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

    此外還有《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最好的方法給孩子》,《第56號教室的奇蹟》等幾本書也是非常的好,寓教於樂,講了怎麼樣來與孩子溝通,怎麼樣讓還引導孩子在玩的過程裡學習的案例。可能你的孩子身上不一定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像書裡面的幾位主人公去學習解決問題,積極尋求應對孩子的一些方式和方法的思路。

  • 11 # 媽咪愛生活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會不會是因為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家裡沒有人願意傾聽他的心聲?或者經常被指責?

    可以從傾聽孩子開始,跟她聊聊是什麼願意使他生氣了?當然我們不能直接問你為什麼生氣呀?這樣的問題對於五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很難回答清楚的,可以先說出他的情緒,說:寶寶生氣了是不是呀?寶寶可能會說是的,那再根據剛剛發生的事情幫助寶寶描述一下事情的經過,然後幫他說出他心裡的想法,如果不是特別確定,可以猜幾種說出來,如果說到了寶寶生氣的真正原因,他一定會說是的。幫助寶寶說出情緒,說出心裡的想法很重要,慢慢的,寶寶也會喜歡認識情緒,說出情緒,說出心裡的想法,這比一上來就說教要有用的多。

  • 12 # 宋少衛

    許多小學生缺乏情緒自我控制能力,他們經常會因為一些事情而大發雷霆。面對孩子們的這種情況,作為家長說先要分辨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提供幫助,提高孩子的忍耐力、控制憤怒。

    1、關注孩子的憤怒,分辨孩子的情緒。有些孩子不會表達感情,傷心、失望、焦躁、鬱悶時不會表達,只能用發脾氣來表達。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要認真傾聽並給予自己的理解和同情,教孩子正確的表達情緒。這時不需要大人來評判他們的行為是否正確。

    2、利用說明或妥協等言語上的方式對孩子的忍耐力進行培養教育,不要用無條件的大聲責備與強迫性教育。

    3、家長要以身作則。許多時候,孩子發脾氣的方式是從家長的行為方式上模仿而來的。想要孩子學會控制憤怒,家長自己就需要做到遇事心平氣和,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

    4、營造祥和、寧靜的生活環境有利於孩子獲得內心的平和、安寧。

    5、當孩子要發脾氣的時候,建議他暫時離開讓他生氣的環境或事情,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

    6、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以讓他問自己一些問題:為什麼生氣?這件事或人值不值得發脾氣?生氣能解決問題嗎?發脾氣對我有什麼好處嗎?

    7、遇到特別令人生氣的事情時,告訴孩子不妨把怒氣發洩出來。但是也要告訴孩子,發脾氣也要有限度,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不能做出過激的行為。

  • 13 # 小辰大軒讀寫社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然後悶不吭聲地哭,這是孩子在自然地流露她的情緒。不良情緒不是壞事,宣洩它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需要。我們要允許孩子的情緒自然地流動,情緒如潮水,來得快,去得快,允許它自由地流動,孩子發洩出了情緒,才不會鬱積在心裡,導致心理疾病。

      接納孩子的情緒:我們可以默默地看著孩子,或者抱著她,等她平靜下來,針對剛才發生的事,順應著孩子的情緒說:“如果媽媽遇到這樣的事,也會很生氣,也會很想哭。現在告訴媽媽,你感覺好一點沒有?”然後傾聽孩子說,同理孩子的感受,就是生氣是有理的,哭泣是有理的。孩子說一說其實就沒事了,最後還可以說:“如果以後遇到這種情況,你除了生氣,哭泣,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處理呢?”這樣的問題就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們不允許孩子的情緒自由流動,她在生氣,我們也生氣地罵她,她在哭,我們不耐煩,叫她別哭。孩子會更傷心,哭得更厲害。有的父母還打罵生氣,哭泣的孩子,孩子攝於成人的權威強壓下自己的情緒不敢表達,導致情緒鬱結。

      看到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動不動生氣,哭泣,我們要從這些表面行為看到孩子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孩子渴望家長關注她的情緒,渴望家長對她無條件地接納。我們應該少講道理,多關注她的情緒,接納她的情緒,撫摸她,抱抱她,溫柔地迴應她的情緒。有充分的愛的孩子情緒會比較穩定,偶爾宣洩一下,而不是動不動就生氣哭泣。

      家長反思,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她的情緒問題就是家長的情緒問題,家長愛用各種方式掩蓋自己的悲傷,憤怒……帶著面具生活,沒有覺察自己的情緒。孩子很敏感,能接收到家長的悲傷憤怒等情緒。家長面對孩子情緒自然流露時,允許孩子生氣,哭泣。同時,也覺察自己的情緒,看到孩子生氣,發脾氣時,我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孩子哭泣,我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多覺察自己的情緒,也允許自己的情緒自然地流動。即使當著孩子的面,也可以說因為什麼媽媽很生氣,媽媽很傷心,媽媽想哭。孩子看到媽媽自然地流露情緒,她也會學會表達情緒。我們善於覺察,看見自己的情緒,並自然地表達出來,不會帶來任何傷害,孩子就知道了,她生氣哭泣都沒問題,也會越來越少這樣做了。

      孩子是家庭的住家禪師,她敢於表達情緒,也教會我們表達關注情緒。

  • 14 # 朵媽育兒路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人都較深的體會,因為自己周邊肯定有很多這樣的事例。

    孩子遇到一點不如意就生氣,大多數人也許會認為這個孩子太任性;作一個善於洞察孩子每個小舉動的細心媽媽來說,咱們是不是應該想想,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還是孩子有什麼想表達又不好表達的事情呢?首先,來說說孩子為什麼會哭。1、孩子語言表達力弱,透過哭表達“身體不舒服”,以引起你的關注。

    即使孩子已經7、8歲,你先去檢視下孩子的身體狀況,也能避免因疏忽而孩子又表達不清楚而釀成遺憾。

    2、常被親近的人責怪,自尊心感覺受到傷害,透過默默哭啼來掩蓋心裡的傷感。

    不要忽視孩子也有自尊心,最親近的人經常指責,會讓他們覺得被嫌棄、覺得自己正在失去父母的愛。

    3、被人誤解,弱勢方的孩子又無法辯解時,哭能表達他的委屈

    當遇到孩子問題,家長在訓孩子時,一定要先冷靜,弄清事情始末再和孩子溝通。

    4、自我意識太強,做事全憑自我感覺

    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孩子自身性格問題,後期家長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家長溺愛的結果,培養出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

    然後,孩子遇事愛哭的原因我們找到一些,那為什麼孩子只是哭,而不會表達呢,這就需要考慮我們家長的教育方式了。反問下自己,我在用什麼方式教育孩子?

    1、是否遇到問題就對孩子大呼小叫,而不是先了解情況

    如果遇到事情,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批評指責,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會在面對問題是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陳述事實,以後也會對其他人產生很強的戒備心。

    2、是否經常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展示在孩子面前,而不是給孩子積極陽光的引導

    我一直提到,孩子面對家長時,他們就是弱勢方,如果經常面對情緒容易失控的父母,孩子也會敏感的感知到。他們沒辦法勸說你們改變,只能透過哭來表達心裡的恐懼。

    3、是否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而忽略自己孩子的進步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即使他再平凡,只要父母善於發現,也能看到孩子的閃光點,而不是一味的苛求孩子按自己定好的成長軌跡來發展。你對孩子優點的忽略,可能就讓你放棄了一個即將成才的好苗子。

    4、是否太過溺愛孩子,而不是給他正確觀念的示範

    現在獨生子女多,加上隔代親的寵愛,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前,就養成了“我為王”的觀念,面對其他不如意時,就開始無理取鬧,家長的無底線的妥協更會加重這種情況。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反思去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要獨立、要有感恩的心、懂得付出與回報才是正理。

  • 15 # 家庭醫生線上

    孩子的心性還沒有完全的發育成熟,在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或者是自己認為得不到重視的情況下,或者是在受父母、老師的批評的情況下,就容易出現生氣現象,也容易出現大哭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的情況。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毛病,如果不能改掉,這樣是會影響到孩子以後性格的形成的。毛病是需要改掉的,但是也是需要採取正當的方法。

    要想改變孩子的壞脾氣,首先是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要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對正當的需求應儘量滿足,不能滿足時應耐心解釋,幫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二、父母及家人對待孩子的態度要統一,當孩子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時,不能因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三、父母應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能因大人的情緒變化,時而嚴厲,時而嬌慣。使孩子因無所適從而愛發脾氣。

    以上這些主要針對孩子的,以下這些主要是針對父母的:

    一、防患於未然,父母要給寶寶足夠的關注,瞭解寶寶的個性,隨時察覺他們的心理變化,及時滿足寶寶的合理要求,寶寶就不容易發脾氣。

    二、儘量保持冷靜,孩子鬧氣耍賴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輕易的做好處理決定,要考慮利弊。

    三、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孩子生氣發脾氣,也不一定都是無理取鬧,如果是正常的要求,應該滿足他,或者想辦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他從引起不愉快的事件中擺脫出來。不要因為孩子生氣發脾氣,就一味的指責他,這樣是會讓孩子感到委屈,性格更加偏執。

    四、堅持原則不妥協,不能讓孩子覺得哭鬧能有效地幫助自己達到目的,發脾氣就會變成他要挾父母的手段。父母對寶寶的要求一定要有原則,該拒絕的就是不答應。

    五、適時適度講道理,孩子也是有分析和判斷能力的,父母不妨給他講講道理,告訴他亂髮脾氣帶來的壞處,鼓勵寶寶培養健康的個性和正確的處事之道。但是需要在孩子情緒穩定時。

    六、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父母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親切平等的態度對待寶寶,理智公正的方式教育寶寶,努力營造和諧友善的家庭氣氛。

  • 16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孩子很容易生氣鬧脾氣,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過分溺愛,不懂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在實際生活中,其實每個孩子發脾氣都不是空穴來風,總有那麼一些原因存在。家長一味批評或者一味包庇,不給孩子設立規則意識,這是最大的錯誤。想要改變,你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面對容易生氣的孩子,如何舒緩他的緊張與煩躁,這一點相當重要。可以透過繪本,如《傑瑞的冷靜天空》、《生氣王子》等等來引導孩子,在故事中去產生同理心,慢慢感受管理情緒的重要性。家長要多一份耐心,少一點暴躁。

  • 17 # 為你踮起腳尖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是原件,所以當孩子出現愛生氣,鬧情緒的情況時,父母就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做出了錯誤的示範。家長遇到事情很多時候,用發脾氣來解決,孩子就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方式,鬧情緒就是發洩的方式。所以需要父母自己平時多注意。

  • 18 # 妞兒媽媽

    她生氣的哭,就是在用哭引起大人的注意,想讓大人順從她的意願,不然就哭,鬧脾氣。同時也要告訴她,有些事情,可以做就是可以做,不可以做也就是不可以做,哭也沒用。你哭媽媽會心疼,但不會因為你哭,媽媽就妥協。

    我家閨女三歲多,之前有一陣子,一生氣就會跟我說:“哼!我生氣了不知道麼?”然後扭頭跑一邊坐著或者趴著,小可憐似的,我看了她一眼,知道沒什麼危險,就該幹嘛幹嘛去。等她自己情緒恢復,過來時,我會蹲下來和她聊聊,她剛才生氣的原因?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解決處理!如今她幾乎沒有過這樣的舉動了。

    七八歲懂道理了,讓她知道即便是父母,也不能無條件無原則的順從她。互相尊重,有話好好說。

  • 19 # 夕媽育女

    首先要檢查一下家長有沒有動不動就生氣的習慣。如果家長有這樣的習慣,孩子可能在耳濡目染當中就習得了這一習慣,所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改掉動不動就生氣的習慣,孩子生氣的習慣也肯定會有所改善。還要再觀察一下孩子觀看的動畫片裡,有沒有這樣的情景?或者孩子幼兒園裡有沒有這樣的小朋友?壞習慣學得快,找到原因再對症下藥。

  • 20 # 鵜鶘心理

    你說的這種狀況實際上在很多家庭都會遇到,所以針對這種狀況,我們首先還是要從家庭教養模式說起。行為是我們對事件的一種反饋,孩子對家人的細微表情觀察能力往往超過成人的想象。比如,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嬰幼兒一哭鬧,家裡人馬上就會去把他抱起,滿足他的渴求感,長期下來,突然會發現孩子竟然不能脫手,一放下就會哭。隨著孩子的長大,他發現自己只要採取生氣的辦法,他內心的欲求就會得到一種滿足,這樣就固化成他生活中一種行為模板。男孩子還好一點,因為社會賦予家庭對孩子的教養觀念不同,如果動不動就哭,家庭會指責他,這樣就是告訴他的訊號,父母不希望你這類行為的發生。小女孩則不一樣,生氣時,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天生就會勾動父母憐愛的心絃,所以就會跑過去關愛備至,這樣就鼓勵和縱容了孩子的行為反應,在她的腦海中,哭鬧生氣與關愛建立了條件反射關係。要想改變這種行為模式,自然需要家人先改變應對方式,對她不合理的要求採取漠視態度,來中斷她腦海中的這種聯絡方式。並且,需要家人一致的態度,不然,爸媽教養孩子,爺爺奶奶對父母進行斥責,使得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這個年齡階段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叛逆期。俗話說七八歲狗也嫌,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歡喜過家家的遊戲,其實也是內心慢慢獨立的一種投射形式。當他們嘗試探索未知的世界,難免也會遇到更多的挫折和風險。孩子的世界,作父母的沒看懂,家裡人對她的行為不理解,有很多的擔心,會不自覺去阻止。這樣,她的固有應對模式出現了。所以,作父母的要懂得放低姿態,試試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問題,才可能加以正確引導。

    三是,孩子年幼,還沒學會情緒控制管理,也沒學會更多的情緒宣洩方法,生氣和哭鬧是她的唯一立竿見影的選擇。

    其實,除了第一條要注意點,後面的都會隨著孩子的長大,再過一兩年,她的心智會越來越成熟,從而讓類似的行為越來越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火車上,你有哪些難忘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