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北一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南宋自己都自身難保,哪兒還有心思管別人家的事兒!況且南宋和西夏也並不接壤,中間還隔了一個金國呢?
從上面這張形勢圖中可以看到,在當時對於南宋威脅最大的,不是蒙古而是金國!金國在蒙古鐵騎的打擊下,竟然異想天開地試圖北失南得!圖謀攻滅南宋,然後再憑藉長江之險,阻止蒙古人的兼併腳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南宋才和蒙古達成了聯合滅金的協定!最終在蒙古與南宋的南北夾擊下,雙方的共同世仇——金國滅亡了!
試想南宋既然同蒙古是“盟國”,且還要直面金國的威脅,更兼與西夏還不接壤,他們又豈能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去幫助原本是北宋敵人的西夏呢?雖然說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可是在那個時候蒙古人卻還沒有對南宋顯露出吞噬的野心呢?那麼南宋又怎敢將其視為敵人,從而聯合世仇金國和西夏對抗蒙古呢?
所以在那個北方強敵屢仆屢起,此起彼伏的複雜國際環境下,作為弱國的南宋是無從做過多選擇的!南宋的命運也猶如朝露一般脆弱,不知何時便被風兒吹散太陽曬乾!
-
3 # 歐洲軍武通訊
有兩種原因:(1)宋朝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救西夏;(2)宋朝就是要看著西夏滅亡。
歷史上,宋朝的歲幣,一直被認為是宋朝對外軟弱無能的代表。所謂的歲幣,其實就是進貢的另一種稱呼而已。
以北宋和西夏為例:西夏那麼小的國家,北宋卻每年還要給西夏送大量的錢財,由此可見北宋的對外戰爭簡直是太無能了。
北宋和西夏的兩次求和北宋和西夏的兩次著名的和議:除了“景德和議”,還有宋仁宗執政時期的“慶曆和議”。這兩次和議的共同內容包括宋朝每年必須給西夏送大量數額不同的歲幣。
以下就是這兩份和議簽訂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一、景德和議自從夏太祖(李繼遷)徹底與宋朝決裂到景德年間,宋夏雙方對戰已經連續二十多年了,所以,在李繼遷去世之前,他囑咐兒子李德明(即夏太宗),一定要儘快結束與宋朝的戰爭,不然西夏很快就會亡國。公元1006年,宋夏雙方達成和解。但是宋朝必須取消青白鹽禁令;而且每年都要給西夏送白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消青白鹽禁令了,這是宋朝給西夏百姓的一條生路。
二、慶曆和議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繼承王位後,他在公元1038年,取消了與宋朝的藩屬關係,隨後稱帝,並建立了“大夏”國,取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他希望得到宋朝政府的承認。但是,宋朝不僅拒絕了,而且還準備攻打“大夏”國。但是,沒想到李元昊卻親自率並迎戰宋軍,於是宋夏兩國就爆發了持續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更可氣的是,在兩國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中,宋朝竟然敗給了“大夏”國,狼狽而逃,宋朝只有在定川寨之戰中,稍微有了一次小勝利,但是宋朝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體來說這三次戰役以宋朝全部失敗為結局。
三次大戰之後,宋夏兩國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公元1042年,李元昊派大臣李文貴到汴京求和,宋仁宗竟然痛快地答應了。雙方簽訂的合約內容是:(1)李元昊取消帝號,但是保留了夏國和年號;(2)宋朝每年必須向西夏進貢白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兩萬斤,並且逢年過節再給西夏白銀二萬二千兩、絹二萬三千匹、茶一萬斤。和景德和議相比卻漲了不少,估計是因為宋朝在這幾次戰爭中被西夏打怕了,於是加碼買和平吧。透過以上分析可知,對於這樣一個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宋朝來說,連一個西夏小國都收拾不了,更別說去對抗強大的蒙古軍隊了,只有捱打的份了。 -
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蒙古興起來滅西夏的時候,事實上已經是南宋的時候了。當時的南宋王朝在宋高宗趙構之後,就只能夠偏守南方的半壁江山,對北方的領土根本沒有任何的掌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南宋和西夏之間領土根本就不接壤,即使想幫助西夏也沒有可能,因為中間還隔著一個偌大的金國呢,南宋即使真的想出兵幫助西夏,也得經過金國的領土,這還要問金國同不同意呢。而且南宋自開國之日起就和金國是生死仇敵,兩國多年來雖然打打和和,但是絕對不是盟友,所以宋朝的軍隊想從金國土地上經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南宋軍隊的戰鬥力恐怕也絕不是蒙古人的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南宋也不可能為了和自己沒有多少關係的西夏,去得罪強大的蒙古人。西夏也不可能去求宋朝,因為從當時的條件來講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當時西夏是想請求金國幫助自己抵抗蒙古人,因為西夏和英國可能有一些小矛盾,但是至少在明面上關係還是不錯的,並且西夏也向金國稱臣。
不過自從野狐嶺一戰,金軍的主力被蒙古人給消滅之後,金國也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傳說中的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恐怖的蒙古人實力,金國也不敢去幫助西夏。畢竟當時蒙古人攻打的是西夏,還沒有攻打金國,金國如果貿然衝上前去的話,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可惜蒙古人是非常兇殘野蠻的,滅掉西夏也不可能放過金國,還有後來的南宋。
-
5 # 四川小劉在廣州abc
不是沒有求援而是宋朝根本就不理睬西夏巴不得西夏早點滅亡,因為宋朝哪個時候根本就過得安逸的日子,根本不想打仗,君是昏君官是貪官,武將不培養,怎麼去打仗?根本就沒有唇亡齒寒哪種概念,所以說為宋朝滅亡埋下了伏筆,如果有一位明君,可以全力支援西夏擊退蒙古,南宋再延續幾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
6 # 珊珊歡樂姐
宋朝立國之處就沒有獲得傳統的河套,河西等軍馬產地,所以難以組織大規模騎兵,軍隊以步兵為主,難以對抗騎兵。
其次是宋朝鑑於唐末五代軍閥割據,軍閥混戰的教訓,立國之初就非常重視對軍隊的控制,軍官地位地下,高階指揮官都是文官出身,對軍隊戰鬥力有不小的影響
-
7 # 龍馬人文歷史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當時南宋已經不和西夏接壤。如下圖,救援西夏要跨過金國疆域,而宋金之間連年征戰,高宗時期的不用說了,後來大規模開戰的又有兩次,一是宋孝宗時期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南侵戰爭,二是宋寧宗時期韓侂冑主持的開禧北伐,宋金兩國關係已經非常緊張,要讓宋軍透過金國疆域,對金國而言,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就算金國同意,由於後勤線被抓在金華人手上,金國翻臉宋軍隨時可能全軍覆沒,因此也不敢輕易透過金國疆域去支援西夏,
第二,宋和西夏是世仇。檀淵之盟後,宋遼兩國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於是宋軍將主攻方向放在了西夏,從1038年到1119年,宋夏之間爆發了五次大規模戰爭,也就是說,北宋直至亡國前,都在打擊西夏,在北宋的不斷打擊下,西夏已經接近亡國。後來,靖康之變突然爆發,北宋滅亡,西夏這才緩過氣來,重新獲得生機,並趁機收復失地。
第三,對南宋而言,蒙古不僅不是假想敵,還是潛在的軍事盟友。當時是鐵木真時期,金國依然有相當實力,依然是南宋的主要敵人,而南宋和蒙古還隔了個金國,蒙古根本對南宋還構不成威脅。相反,南宋一直想恢復故土,出於打擊金國的需要,當時南宋一直尋求和蒙古結盟,後來也的確這麼做了。因此,從當時南宋的角度看,南宋根本沒有必要去管西夏這個世仇的存亡。
第四,西夏唯一可能求援的物件是金國,西夏一直向金稱臣,金夏之間是傳統同盟,不過金國當時也是自身難保。
綜上,西夏向宋求援根本不具備現實可能性。
-
8 # 聊一聊歷史
主要有兩點,一是宋夏關係一直不算太好,宋遼澶淵之盟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和西夏打的次數最多,也最厲害,而且北宋末年幾乎要滅了西夏。
二是鞭長莫及,北宋滅亡後,南宋就與西夏不在接壤,救西夏就必須經過金國,以宋金直接的關係來說,那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且再加上當時宋蒙的關係還不錯,成吉思汗一直都有連宋滅金的政策。
最後就是從當時南宋的角度來看,救西夏無任何意義和實際好處。
-
9 # 聰仔vlog
西夏初期是宋朝的附屬國,到李袁昊時期國力到達頂峰,所以李袁昊利用自己精銳的部隊和地形頻頻打敗宋朝自立建國和文字,導致宋和西夏矛盾重重,在加上李袁昊的狂妄周邊幾個國家都被他得罪了,他死後其他後代都是自保,和其他國家關係也沒有緩和,導致蒙古攻打他時沒有國家幫忙求援。
回覆列表
1227年,西征歸來的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猛攻西夏,面對國破家亡之際,陷入絕境的西夏曾向金國求援,但卻未曾向南宋請求援助,這是為何?
能想象的到,當初西夏內部,肯定有要請求宋廷支援的聲音,但為何最後沒有實施,個人認為,不外乎以下兩點原因!其一:宋廷君臣歷來目光短淺,從北宋聯合金國滅遼一事,西夏就將此事看的透徹。
其二:當時的南宋,更是偏安一隅,國力遠不及北宋時期,為求自保,怎敢得罪風頭正盛的蒙古?
為何說宋廷目光短淺?
很簡單的,當初遼國滅亡一事。遼國開國之時,與北宋大戰多次,但自從《檀淵之盟》後,兩國之間可以說是平安無事。
即使是遼國遵守協議,算是正人君子,但遼國強大的實力是北宋無法抹去的噩夢,因此,當金國崛起後,聯合金國,就成為很好的辦法,來牽制遼國。北宋可以在遼金戰爭之初,幫助金國,但在遼國要滅亡時,轉而幫助遼國。也就是說,要留下一個弱小的遼國在宋金之間,這樣一來,三國間的戰略主動權,就會掌握在宋朝手中。
可是北宋泱泱大國,朝堂之上達官顯貴無數,卻不懂變通,按著一個遼國就真的要將他置之死地,最後的結果呢?遼國滅亡,金國撕毀兩國協定,南下攻宋,北宋滅亡,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
因此,北宋朝廷的目光短淺,西夏在一旁看的真切,知道求他無用,不如保留党項人最後的尊嚴!而當時南宋偏安一隅,就連金國都不是蒙古的對手,除非是三國合力抗蒙,但西夏知道此事絕無可能,都想儲存實力,金國如此,南宋更是。
南宋的算盤打的挺好,以前你西夏和金國欺負我,現在想要我幫你們?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