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色冷瘋
-
2 # 第一節歷史課
其實說白了,孫權一方不是不想吞併蜀漢,而是遠遠還沒有那個實力,縱然在劉備一方“夷陵之戰”傷亡這麼大的情況下。
首先,孫權一直對劉備這邊是抱有恐懼之心的。
劉備在出徵之前,三國當中勢力最弱的一方,當屬孫權。而劉備這邊又大張旗鼓、聲勢浩蕩的喊著為弟報仇的口號,去討伐孫權。從這剛開始孫權就一直想議和,但無奈議和無果,只能一邊被動防禦,一邊向曹魏求和。後來當劉備大敗向西逃走時,陸遜等人一直在後面趁勝追擊。劉備逃到永安就不逃了,把散兵收攏下,趙雲也趕來支援,這時候陸遜就已經沒有了攻克永安的機會。並且,孫權聽到劉備在永安時,還在滿心恐懼,索性就議和吧。
然後說下孫權乘機吞併蜀漢的可能性,這、這、根本太渺茫了!雖然“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了很多軍隊和大將,可有句俗話說怎麼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一方再不濟,防守孫權的攻擊還是可以的。再說了,蜀漢的國都那可是在“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蜀”,易守難攻,還有諸葛亮坐鎮,吞併蜀漢,談何容易!
還有一點,是雙方都擔心的,就是曹魏政權的攪和!在劉備出發之前他就擔心這點,於是派了鎮北將軍黃權在江北防禦魏軍,後來黃權後路被吳軍斬斷,沒辦法被逼的向曹魏那邊投降了。而“夷陵之戰”中,雖然劉備大敗,但也不是說孫權那邊一點損失都沒有,他那邊傷亡也不小。如果這時候,孫權乘機去吞併蜀漢,而曹魏大軍趁機插上一手,有可能孫劉兩家都得完蛋,畢竟曹魏的實力最強!
-
3 # 司馬砸光
孫權想不想吞掉益州?做夢都想,甚至在周瑜沒死的時候都做過這個夢,夷陵之戰後當然更想。之所以沒乘勝西取益州,並不是孫權有多高尚,只是說明他還沒膨脹到頭腦發熱:一則孫權並沒有吃掉劉備的絕對實力;二則如果攻擊劉備本土,江東老巢可能就被曹魏一鍋端了。
雖然曹丕沒有接受劉曄等人趁蜀國伐吳也渡江攻擊吳國的建議,至少說明曹魏對孫權也蠢蠢欲動了。
再來看看夷陵慘敗後,劉備是不是已經無可戰之兵了?此次劉備帶的兵總數不超過六萬:親自帶了本部四萬,加上蠻夷兵一萬,舍長江在陸路攻擊前進;鎮北將軍黃權率一部駐紮在江北。劉備在秭歸收攏殘部後逃到白帝城駐防,應該兵力還為數不少,要不然也不至於“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求和”。
估測此時蜀國總兵力應該還不少於七八萬,而陸遜統率參加夷陵之戰的東吳兵力也不過五萬而已。
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戰後僅僅一個月,曹丕就對孫權出手了。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今安徽鳳陽),大將軍曹仁出濡須口(今安徽無為),曹真、張頜、徐晃圍南郡,這三大豪華陣容簡直能亮瞎孫權的眼睛,你說他還有心思再去做吞併蜀漢的春秋大夢?
所以,不是孫權不想搞掉蜀漢,是不能,瘦死的蜀漢他也啃不下。相反,夷陵之戰之後,蜀吳聯盟反而更加穩固,再也沒出現過大的裂痕,一直到蜀國最先滅亡。
-
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原因很簡單:
一、孫權也知道蜀吳同盟的重要性,唇亡齒寒唄!
吳、蜀同盟,是當年孫權、劉備、魯肅、孔明共同訂下的,大家都是明白人!
二、孫權雖襲佔荊州、勝夷陵,東吳也傷痕累累。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東吳在呂蒙、陸遜主持下,表面看來風生水起,多佔了荊州一塊地,又在夷陵大敗劉備,收繳甚多,但東吳也已成強弩之末。
三、曹魏已大兵南下,想趁勢攻吳。
曹丕已率軍南下,虎視眈眈,正準備坐收漁翁之利。
四、劉備雖死,孔明堪稱幹才,蜀漢實力雖大損,但仍不可小覷,況且蜀漢借地形之利,易守難攻!吳即便吞下蜀,自己也幾乎打殘。
-
5 # 密探零零發
夷陵之戰,不是孫權不想乘機而吞併蜀漢,而是他有餘而力不足,搞不好的話,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具體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夷陵之戰,為了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帶了數萬精兵,進攻吳國,吳國將陸遜,利用火攻,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差一點劉備就成了吳國的俘虜,可謂損失慘重。吳軍一路勢如破竹子,一直達到了白帝城,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援軍的及時趕到,劉備總算是站住了腳步,吳軍喪失了繼續擴大戰果的機會,兩軍處於相持階段。
除此之外,魏國一直虎視眈眈,吳國擔心在自己進軍蜀國的時候,魏國乘機攻打吳國,因此吳國處處也在防備魏國,因此不敢全力攻打蜀國,果不其然,不久後,魏國進攻吳國,吳軍回防。同時,劉備一病嗚呼,諸葛亮主持軍政大事,在曹魏大軍面前,吳蜀兩個家又重歸於好,走上了聯合抗曹的道路,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戰,劉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一命嗚呼,時也命也!
-
6 # 縱然似夢依然追尋
是啊,為什麼不趁勝追擊滅了蜀漢和魏國二分天下呢。這要從幾方面分析。
一、孫權個人的性格是比較保守的,之前有機會直接幹掉劉備,卻狠不下心,讓劉備集團發展越來越壯大。即使大敗劉備自己也有損失,保守還是窮寇莫追。
二、劉備集團還有實力,趙雲正在趕來的路上,趙雲單騎救主孫權是明白的,他也不敢繼續追擊,目的就是自保能打退劉備就可以了。
三、北方的曹丕一直對孫權虎視眈眈,在大戰之前為確保不讓劉備聯手曹丕向曹丕稱臣。大敗劉備後,孫權主動向劉備示好再度結盟以抗曹丕。
-
7 # 魚包同學
第一,東吳集團內部沒有奪取蜀漢的意願
魏、漢、吳三國以東吳方面的鄉土情結最重,縱觀整個三國曆史,東吳守衛家園的戰役普遍都能夠同仇敵愾,一舉而勝,比如赤壁之戰、石亭之戰、夷陵之戰。可是向外進攻的戰役都沒什麼收穫。
江東計程車族門閥作為東吳集團的大股東,守土重家的思想極重,江東是他們幾世基業的所在,必須要捨命維護,可是蜀中?他們的興趣不大,作戰的渴望並不高。
第二,曹魏方面的壓力極大,東吳沒有餘暇侵入蜀漢夷陵之戰對於曹魏勢力是一個重要的機會,當然這個機會不太好拿捏。如果發兵早了,蜀漢和東吳就會迅速聯合,如果發兵晚了,又會錯過最好的加入作戰的機會。
即便夷陵大戰前,孫權為了減輕曹魏方面的壓力,已經向曹魏稱臣納貢。但是夷陵之戰勝利後,東吳方面重奪荊州,馬上就開始面對曹丕帶領曹魏將領的親征。以往東吳只需守住合肥一線即可據守,可是現下要堅守荊州江陵線和江北合肥線,兩線作戰,分身乏術,何來滅蜀的分身?
第三,入蜀之難對於東吳來講,簡直可怕我是湖北人,湖北以西就是重慶、四川,我深知蜀道之難,真的不是開玩笑的。崇山峻嶺跋山涉水,談何容易呢?如果不是張松、法正“引狼入室”,劉備取蜀也絕非易事,那麼東吳方面有自己的“張松、法正”嗎?
東吳的糧草極重在江浙一帶,攻取蜀漢,那麼千里之遙的補給線實在太過複雜,風險太高,難度太大,怎麼算東吳攻蜀漢都是一筆賠本買賣。
第四,山越少數民族的新問題要先解決劉備伐吳的時候,其中用了一個很聰明的辦法,就是發動東吳統治下的嶺南山越少數民族的叛亂。這些欠發達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劉備大軍的帶領下加入了戰鬥,雖然劉備失利後,他們隨即鳥獸散,但是東吳對於嶺南大片地區的失控已經成為不能逃避的問題。
東吳必須要趕緊解決這個問題,否則之前在嶺南地區做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
第五,蜀漢是有實力做好防守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其實是對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李嚴負責什麼呢?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永安就是東線入蜀的門戶所在,劉備死前就做好了準備,李嚴就是阻擋東吳入蜀的重要力量,永安的兵力應當在三萬上下,而按照哀兵必勝的作戰士氣,東吳如果大軍勞頓來到永安,蜀漢軍隊以逸待勞,東吳方面未必能夠佔到便宜。
簡單樹立如下,都沒有展開談,主要還是打字太累,希望大家有收穫啦。
-
8 # 平安讀歷史
夷陵之戰是三國期間一次重要轉折點的戰役,此戰中,劉備軍隊精銳損失慘重,但是孫吳想一舉吞併掉劉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蜀漢所佔據的四川等地,山川險要,只需要少量兵力據險而守,孫吳很難打進去。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佔據絕對優勢,又有現代化武器,飛機,大炮坦克之類的,都對四川無可奈何,更何況是那麼早的冷兵器時代。當然,四川那塊地資源實在有限,雖然很多佔據四川的政權能夠據天險割據一方,但也只能偏居一隅,想要打出來逐鹿中原,爭霸天下也是非常困難的。再就是曹魏的牽制作用,當時曹丕已經磨刀霍霍,攻打孫吳了,孫權如果執意伐蜀,主力不在江東本土留守,四川不一定打下來,江東老巢恐怕就要丟了。
-
9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對於孫權來說,吞併蜀漢是他日思夜想的夢想。因為這樣一來,他不僅可以和曹魏二分天下,且手握荊州,益州等富庶之地。更有吳蜀兩處易守難攻之地,完全有了和曹魏爭奪天下的實力。
可是這也只能想想,根本做不到。
理由有二
一 沒有這個實力
雖然當時劉備夷陵大敗,但是蜀漢國力並未傷及根本。當時趙雲在江州有一部分兵力,魏延在漢中也有屯駐的大軍。危急時刻漢中軍隊完全可以不顧一切回援西川。
而且當時劉備夷陵大敗之後,趙雲立刻就從江州出發救主,憑藉著地理優勢將孫吳軍隊擋在國門之外。況且孫吳軍隊水軍很強大,陸軍卻一般般,夷陵大戰還是陸遜用計贏的,要是正面硬剛,孫吳軍隊還是沒有多大勝算的。
二 大環境不允許
當時孫吳和蜀漢大戰時,曹魏正在北邊虎視眈眈,如果孫吳不顧一切拿下蜀漢,曹魏絕對會趁著孫吳立足未穩之際南下伐吳,當是時,孫吳立足未穩,軍隊分散,且剛剛經歷惡戰,國力還沒有恢復,絕對不是曹魏的對手。打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必然的事。
-
10 # 仁勇校尉
很簡單,沒有這個能力。劉備雖然損失很大,但依託地理優勢防禦還是沒問題的。考慮歷史問題要了解基本的地理因素。
荊州與巴蜀之間的通道,在古代只有長江三峽,三峽地區地勢險要,無論從荊州進攻巴蜀,還是從巴蜀進攻荊州,都非常困難。夷陵之戰,劉備就是被陸遜堵在了三峽地區進入荊州的出口,陸遜方面有極大的防禦優勢,最終遭遇大敗。
孫吳要進攻蜀漢的話,也只能走長江三峽通道,相對來說,從荊州進攻巴蜀比從蜀進攻荊州更困難,防禦方優勢更大。蜀國滅亡時,孫吳想乘機撈一把佔據一些地盤,蜀將羅憲率領2000人在白帝城擋住吳軍近兩年。東吳方面精銳盡出,東吳後期名將陸遜的兒子陸抗領軍三萬圍攻多時也奈何不了羅憲的少數孤軍。
(羅憲)
劉備雖然夷陵之戰損失慘重,但形勢比起羅憲時要好無數倍,蜀國內部基本還算穩定。蜀漢方面堅守抵禦東吳即使舉國進攻問題也不大,東吳不小心的話進攻不利很容易重演劉備的夷陵慘敗。況且孫吳也不可能盡起舉國大軍去進攻蜀漢,孫吳的主要敵人還是曹魏。
-
1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竊以為東吳不敢吞併蜀漢,理由有二。
火燒連營七百里
首先,劉備雖敗,諸葛還在。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大起傾國之兵東伐孫權,但是劉備真的沒有留後手嗎?荊州是劉備的寶貝,可漢中才是劉備的命根,沒了漢中,西川不保,劉備就徹底沒了根據地。所以劉備出發前將自己的文臣武將一分為二,願意跟著自己伐吳的黃忠,關興等人跟著自己走,反對伐吳的,如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留守益州,所以劉備雖然夷陵大敗,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但是還有力量,東吳沒那麼容易吃的下,也不敢吃。
為什麼不敢吃呢?因為有隻大老虎在中原盯著呢!這就是孫權和劉備重新修好的第二個理由,曹魏還在中原看戲。曹魏這隻大老虎雄踞中原,領有青,幽,並,冀,涼,徐,豫等中原九州,天下郡縣六成歸魏。事實上孫劉兩家任何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對手,孫權看得很清楚,如果他趁機伐蜀,曹魏肯定不會閒著,不是趁機伐蜀就是趁東吳主力在西川東征伐吳,所以孫權也不敢亂來,估計孫權同學會很憋取,但沒法,誰讓他是政治家呢。
-
12 # 顧解駿
如果是我就部署好北面防禦,然後趁機快速滅蜀,師出有名,又是趁勝追擊,你有諸葛亮,我有陸遜,誰怕誰呀?滅不掉搶些地盤也好,一直窩在江東,有什麼出息?再說孫權這貨不會打仗啊,一開始打合肥被張遼擊潰我就看出來了,這壽春你打下來也守不住啊,腦子裡都是漿糊吧,同樣是被兩面夾擊,朱元璋就做的很好,一路死守,另一路決戰,哪像孫權前怕狼後怕虎的,還讓劉備跑了,說實話,只要你大兵壓境,對面一定會有叛徒,劉備才收西川多少年?立足未穩,當初劉璋的部下健在,你只要打著替劉璋復位的旗號過去,大把的人投靠做內應,多好的機會,孫權這貨真的不如他哥和他爹!
-
13 # 棍哥觀史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回顧一下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反擊劉備的。
夷陵之戰中,兩軍對峙期間,酷暑來臨,劉備面對水軍遭到太陽暴曬,軍士疲憊不堪的問題,決定將水軍調派上岸,與陸軍何並紮營休整,準備入秋後再戰,因為山地崎嶇,不便集體紮營,劉備選擇在森林茂密處連營百里。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而劉備水軍又全部撤回岸上,無法與陸軍形成呼應,也解決了陸遜的後顧之憂,所以陸遜抓住這個破綻進行了全面反攻。
反攻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勝馮習。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絡。蜀將張南、馮習及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肜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進駐永安白帝城。由於黃權所部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中,劉備真正損失的是黃權所部的五千餘人,和交戰時戰死的萬餘人馬,而據孫權向曹丕稱丞請援時說劉備支黨四萬,再加上參戰的少數民族沙摩柯的萬餘人馬,劉備參戰總人數應該在五萬以上。但大量軍械輜重是肯定都損失掉了,而全軍多半是擊潰後逃散,並不是集中殲滅,畢竟火勢一起,蜀軍兵士不會坐以待斃,蜀軍本就擅長山地作戰,利用地形逃散者眾多。而在戰前,相信劉備會做戰爭失利後的撤退路線部署。劉備逃到白帝城後,收攏散兵不下萬人,再加上趙雲引援軍抵達永安,永安守軍應該接近兩萬。
劉備進駐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是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的。但陸遜是個明白人,吳軍長途奔襲至永安,補給戰線太長,且永安為蜀國重要戰區,防禦工事完備,糧草供應充足,且背靠蜀國轄區,補給容易,不是一朝一夕能打的下來的,加之顧忌曹魏乘機襲擊後方,所以才停止追擊,主動撤兵。
-
14 # 優己
主要原因是滅不了!這裡有三個原因共同決定的。一個是國力問題!從公元219年開始,孫吳滅關羽奪荊州開始就一直在打仗,夷陵之戰前後又打了兩年多,雖然孫權在戰爭中損失兵力不多,但是糧草軍資等等的消耗也很大,孫權沒有那麼強的國力去連續發動滅國大戰。尤其還有一個地形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夷陵山地七百里,這裡的山路十分崎嶇,糧草轉運十分不便利,劉備自己就是生生被這條山路給吃窮了,7.2萬人的部隊竟出動22萬人的農夫壯丁來服徭役,戰勤比例高達1比3,總共30萬人吃糧,每天消耗糧草1.5萬擔。當時的陸遜部隊也有7萬人,基本持平蜀漢劉備兵力,如果孫權想要入川去打蜀漢,那麼孫權的消耗也會這麼多,孫權根本耗不起。
其次就是曹魏的軍事壓力了。當時的曹魏就在一旁坐山觀虎鬥,時刻想要坐收漁翁之利。曹魏當時兵分三路,一路在襄陽屯兵10萬人,直指江陵城,這是孫吳通往蜀漢的戰略後方;一路5萬人在江夏,直指夏口,過了夏口就是柴桑,孫權的軍事大本營;一路5萬人在合肥,直指廬江,孫權在江北的唯一基地。假如孫權發兵蜀漢那麼國內必然空虛,根本擋不住曹魏偷襲。
最後,防止蜀漢狗急跳牆跟魏國結盟或者直接投降魏國,那麼自己的努力就等於在給曹魏做嫁妝。蜀漢面臨亡國之危機肯定什麼都會做出來,如果蜀漢說服魏國出兵相救或者夾擊吳軍,吳軍毫無勝算。
-
15 # 大大的浪漫人生
誰說夷陵之戰劉備主力幾呼全部損失,一把火就能燒了連營七百里那不是扯蛋嗎,除非是天火。吳魏聯合滅蜀漢下一步就等著魏滅吳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孫權是明白不能再明白的了。
-
16 # 五味社
夷陵之戰後東吳士氣旺盛,諸將紛紛表示乘勝追擊,但遭到陸遜反對。
夷陵之戰中,陸遜巧妙利用天時和地利,並加以火攻,大敗劉備。蜀軍大將張南,馮習,番王沙摩柯戰死。
夷陵之戰東吳大獲全勝,東吳將士士氣旺盛,徐盛、潘璋、宋濂紛紛上表,要求乘勝追擊,攻克白帝城,生擒劉備,遭到陸遜的拒絕。
雖然夷陵之戰時,東吳與曹魏結盟,但彼此同床異夢,各懷鬼胎。如果東吳深陷蜀漢地區,曹魏突然來攻,東吳必然難保。
果不其然,東吳軍隊剛班回,曹魏三路大軍來攻。
另外,劉備退守永安白帝城。永安在蜀漢政權具有極大的戰略地位,為蜀漢三大軍事重鎮之一,蜀漢在此設立永安都督,防備東吳。如果白帝城被東吳攻破,東吳將進入廣袤的成都平原,這樣蜀漢政權危矣。因此劉備必然在白帝城殊死抵抗,最終兩敗俱傷,得便宜的還是曹魏。
-
17 # 鐵馬冰河wu
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218年),劉備接受法正的建議,親自率軍北攻漢中。經一系列激戰,劉備擊退曹軍,全取漢中。接著,他又派劉封、孟達等人攻佔了房陵(今湖北房縣)、上庸(今湖北竹山)等地。彼時劉備的人生與事業均達於巔峰。那段時期,是其所佔地盤最大、勢力最烜赫的興旺時期。
幾乎同時,劉備派驍將關羽自荊州出兵攻打被曹魏佔據的襄樊地區,並一舉擊敗曹魏大將曹仁, 於水戰中逼降於禁,斬殺龐德,於是關羽威震華夏,唬的曹操都欲遷都以避其鋒芒。不久,正當關羽率大軍全力圍攻樊城時,已和曹魏暗通曲款的孫權見有機可乘,趁機派大將呂蒙率奇兵渡江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猝不及防,大敗虧輸,後在南郡臨沮縣彰鄉被吳將潘璋、馬忠設伏擒殺。
220年正月,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於洛陽,時年66歲。子曹丕繼為丞相,稱魏王。之後,劉備聽說曹丕(魏文帝)篡漢自立,建立魏國,還將漢獻帝貶為山陽公,也趁機於次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建元“章武”,史稱蜀漢。劉備稱帝建國後,倚重諸葛亮、法正,著力整飭內政,推行法治,使兵戈擾攘不斷的西蜀初步穩定。
221年,劉備為重奪荊州和報關羽被殺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大臣的反對與勸阻,拒絕孫權求和,一意孤行,親率四萬大軍( 加上隨徵的武陵蠻王沙摩柯率領的一萬少數民族軍隊,共五萬餘人)順江東下,自巫峽建平至彝陵(今湖北宜昌)界立營40餘座 ,樹柵連營700餘里,蓄時以待,討伐東吳。
東吳都督陸遜見蜀軍兵鋒甚銳,咄咄逼人,知道硬拼會吃大虧,於是力排眾議,主動收縮防線,將兵力佈防於夷道、猇亭一帶,據險堅守,與大舉進攻的劉備軍形成對峙之勢。
吳、蜀兩軍相持6個月之後,陸遜抓住有利戰機,採用火攻之策,大破連營700裡的劉備軍於猇亭(今四川奉節以東)。這一仗史稱“彝陵之戰”。這場戰役,蜀軍除少數人馬僥倖逃脫外,基本全軍覆沒。
是役開始後,陸遜見蜀軍大營已陷入一片火海中,遂令吳軍發起全線反攻。大將朱然奉命率5000兵馬擊破蜀軍先鋒,接著向劉備側後迂迴,準備一舉切斷蜀軍的退路。
劉備見四下裡火勢洶洶,且火借風勢,吞噬一切,忙下令退軍,吳將韓當等率兵緊追不捨。蜀軍敗退時,吳軍不依不饒,大舉追殺,蜀將張南、馮習、傅彤、程畿、蠻王沙摩柯等相繼戰死,杜路、劉寧等人進退無路,被迫投降。
劉備收拾殘軍往北潰逃至馬鞍山,部署兵力據險固守,準備組織力量發起反攻。陸遜絲毫不給劉備喘息之機,他督促吳軍從四面發起猛攻。蜀軍連戰連敗,士氣低落 ,面對吳軍的大舉圍攻,很快土崩瓦解,數萬兵馬基本損失殆盡。劉備乘夜色組織突圍,僥倖逃出後沿三峽拼命往後撤。陸遜命吳將孫桓、李異、劉阿率軍銜枚追擊。
劉備好不容易逃到秭歸,他在此收集殘兵敗將,準備利用這裡已有的防禦工事反擊吳軍、站穩腳跟。但吳將孫桓等人窮追不捨,很快就大舉襲來,根本不給劉備立足的機會 。秭歸一戰,蜀軍再遭重創。
秭歸慘敗後,蜀軍所剩無幾,基本沒有還手之力了,劉備只得率殘軍放棄該地繼續西逃,為了阻撓追兵,劉備命軍士在大路上焚燒車杖鎧甲。就在這危急時刻,又傳來吳將孫桓走小路欲搶先佔據夔道的訊息。劉備大驚,知道如果被孫桓佔了夔道,自己的退路就被徹底堵住,於是他急忙率殘部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搶先抵達夔道,這才僥倖逃出生天,倖免罹難。
就在這時,翊軍將軍趙雲率軍抵達白帝(今四川奉節境內),巴西(今四川閬中)太守閻芝也派小將馬忠率5000人馬前來接應。趙雲、馬忠擊退吳軍追兵,劉備這才得以進入白帝城。
彝陵之戰,劉備的大部分兵馬被陸遜殲滅,舟船、器械、輜重、糧草損失殆盡。劉備率數百殘軍狼狽退回白帝城後,羞愧難當,追悔莫及,憂心如焚,加上年老多病與勞累過度,終於在白帝城永安宮一病不起了。
劉備起於蓬蒿,能禮賢下士,有識人之明,更有用人之能。然而在處理與盟友東吳的關係上,他卻欠缺戰略家的眼光與政治家的氣度。下決心與東吳為敵,甚至撕破臉大打出手 ,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此外,劉備的軍事才能似乎不咋地,他在彝陵之戰時犯了兵家大忌——戰線拉得過長。曹丕評價道:“劉備不知兵法,豈有連營700裡與敵對峙作戰的道理呢”? 他一語道出了劉備大敗於猇亭的原因所在。
223年4月,劉備病死於白帝城永安宮。他臨終前將兒子劉禪託孤於諸葛亮、李嚴,又叮囑趙雲盡心輔佐嗣君。劉備歿年63歲,在位3年。諡號昭烈帝。
劉備死時,因他之前舉兵空國遠征,慘遭失敗,給蜀漢帶來了深重災難,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上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此時的蜀漢人才也是迅速凋零,有些後繼乏人了。
隨著關羽、張飛、馬超、許靖、劉巴等文武大才相繼死去,蜀漢陷入了人才匱乏的窘境。彼時,外有虎視眈眈的曹魏與得勝後氣勢逼人的東吳,諸葛亮面對劉備留下的這一副爛攤子,深感責任重大,壓力也是巨大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非常擔心孫權“恐有異計”。他深知彝陵慘敗後,孫權之所以沒有繼續派兵攻伐巴蜀,是因為畏懼北邊強大的曹魏,是為了全力應對曹丕當時派兵攻打江南所施加的壓力,這才繼續與蜀漢通好的。之後,孫權擊退了魏軍的進攻,取得了小勝,為免事態擴大, 他繼續向曹丕表示臣服,劉備病死後,吳蜀之間的聯絡告一段落。諸葛亮一方面派李嚴率重兵駐守白帝,以嚴密防備東吳,待劉禪即位、朝中大事基本安排妥當後,他就開始考慮和東吳重修舊好的最緊要之事情了。
諸葛亮認為,以統治區域以及各項綜合指標而論,蜀漢最小,實力最弱,如果總是以暴易暴同時去對抗兩個強敵,絕對是不明智甚至乃自取滅亡的昏招。從基本立場來看,和實力雄厚、野心勃勃的曹魏是不可能握手言和的,而自己當初制定的“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在客觀上仍然十分必要。
而先主為了爭奪荊州要地,使吳、蜀劍拔弩張,最終不得不大動刀兵。因此,在當前蜀軍新敗、局勢危殆的局勢下,必須急速和東吳和解,這才是當前最緊要之事。
於是諸葛亮決心與吳國重新建立盟友關係,爭取與江東孫吳政權和睦相處,不僅能攜手對付共同的敵人——咄咄逼人的曹魏,還能贏得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以求得自己的生存與發展。
諸葛亮主動放棄了對荊州索討,在戰略方針上進行了合乎實際的修訂,蜀國主動示好的誠意得到了孫權的充分理解與積極迴應,兩國間信使往來不斷,關係日益密切。
諸葛亮派鄧芝、費褘等人頻繁出使東吳,與孫權重修盟好,不僅減少了蜀國的邊防壓力,還解除了他率軍鎮壓南中叛亂的外部威脅,而且為他後來揮師北伐曹魏創造了有利條件。
諸葛亮非常重視與東吳的關係,畢生維繫並保持著兩國的盟友狀態,在他死後,乃至於蜀國滅亡前兩國間再也沒有發生過重大爭端,從而可以充分證明“聯吳抗曹”政策的重要性與正確性。而且由於雙方關係親密,唇齒相依,曹魏不敢輕易集中力量進攻任何一方,而且兩國間“驛使往來,冠蓋相望”,民間的商業貿易交往也日漸頻繁,這對於吳、蜀兩國的經濟發展自然是十分有利的。多虧了諸葛亮力挽狂瀾,重新與東吳盟好,否則劉備彝陵慘敗後,若孫權繼續發兵窮追猛打,蜀國恐怕很快就要遭受滅頂之災了。
【插圖源於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
18 # 離相如如
一方面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二方面殺人一萬,自損三千!是兩國相持,吳國也是大傷元氣!勞師遠征,也討不到什麼便宜!
三是曹魏兵強馬壯,正在旁邊虎視眈眈,隨時可能撲上來咬孫權一口呢!
-
19 # 北玄武
第一,東吳北面面臨著曹魏嚴重的威脅,一旦主力全力攻擊蜀地,則東吳空虛,可能還沒有拿下蜀地,東吳核心地區就早已經被滅。如果分兵,一路進擊蜀地,一路防禦曹魏,則兩個拳頭打人,可能既沒有滅蜀,吳地也遭毀滅打擊。如果趁勝交好蜀地,一方面將主力部隊防禦曹魏,另一方面蜀國則因為興漢滅曹的主張會攻擊曹魏,也會減輕東吳戰略壓力,說不定到時東吳可以得漁翁之利。就算蜀國實力不濟,沒有攻取曹魏,也可以和東吳形成掎角之勢,互相支援。保留蜀漢,是東吳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
第二,避免走劉皇叔失敗老路,皇叔激憤出兵,感情用事,同時輕敵,最主要的是遠離蜀中大本營,造成戰線過長。這都是兵家大忌,最終敗北。而東吳如果深入蜀地,則又走上了劉備老路,教訓就在眼前,遂罷兵。
-
20 # 回顧流金歲月
夷陵之戰最終以劉備大敗而告終,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劉備敗走白帝城,最終也是在白帝城鬱鬱而終。話說劉備大敗,孫吳為何不接著對蜀漢用兵,將其吞併呢?
其實仔細想想,孫權最終還是沒有對蜀漢用兵,反而將夷陵之戰的俘虜盡數歸還,和蜀漢重修舊好,這之中離不了幾個人的從中牽線搭橋,他們也是對於夷陵之戰之後的局勢看的最清楚的人。孫吳這邊首推陸遜和諸葛瑾,蜀漢這邊則是諸葛亮,諸葛亮自然不必多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定下了自己的方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和漢中,以成鼎足之勢,同時又有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方針.
東吳的陸遜和諸葛瑾也明白,雖然夷陵之戰以東吳勝利而告終,但是此次戰役對於東吳也是損耗不小,勞民傷財,而北方的曹魏依然佔據著華夏最大的土地和人口,綜合實力而言曹魏肯定是強於吳蜀的,如果盲目對蜀漢用兵,勢必給曹魏以可乘之機,況且西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旦僵持不下,東吳的壓力可想而知。而且眾所周知,孫權用人方面強於其父兄,但是征戰和開疆拓土方面則遜色的多,比如後來的逍遙津之戰,大敗於張遼,而且東吳水軍在三國裡面最強,但是陸戰這塊可能是最弱的,所以前後斟酌,還是放棄了對蜀漢用兵的想法,而且兩者聯合抗曹,對於彼此其實是有益無害,屬於唇亡齒寒的關係
回覆列表
1、你當諸葛亮是擺設?孫吳沒有能力吞併蜀漢,諸葛亮的一個八卦陣就讓吳國的陸遜止步不前了。
2、即使有能力也不會,君不見魏國在北部虎視眈眈嗎?孫吳吞併蜀漢,對於魏國來說整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恰好統一三國。這一點 劉備、孫權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