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門太守
-
2 # 福氣945
如果只在三國演義小說背景下說,首先劉備是主角,主角光環很強大,其次他兄弟也是主角,再其次,他丞相還是主角。他對手一直是次書中的反派,還能有什麼原因。把框架限制在小說之中,有什麼可談。主要是羅貫中想這樣。
-
3 # 船塢說
我看了好幾遍三國演義,我有一個很中肯的原因,從就被闖江湖開始就宣揚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人稱劉皇叔,在當時可以說名號很唬人,對於想守住大漢的人來說對皇叔畢恭畢敬,比如劉章劉表等人,對於曹操等人也需要他這種人存在,可以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在大漢江山搖搖欲墜的時候雖死而未僵,當初討伐董卓曹操說缺一道聖旨,而後雖然軍閥割據,但始終不敢稱帝,種種原因都可以說明劉備是藉助了當時皇室權威才可能獨立於此,像呂布,三姓家奴,根本不可能獨立存在,其次開出討伐董卓劉備被稱為第十九路諸侯,身邊有關張二人
-
4 # 潘家銘
呂布在投靠劉備的時候,孫策在投靠袁術的時候都是以主公的姿態存在的。
另外像黃祖對於劉表,劉表是請黃祖出兵而不是命令。孟獲對於蜀國也是。
甚至劉備入蜀之後,關羽的地位雖然是臣子,但基本屬於獨立狀態,連出兵這種重大決定基本也是獨立執行的。
-
5 # 靈臺主人
因為劉備在桃園結義後,帶領關、張,在整個平定黃巾起義的數年中,戰功卓著,在戰場上名氣很大,因而周倉、廖化等深深敬佩關公,最終周倉甚至甘願以死相隨。但由於當時,天子年幼昏庸,有所謂“十常待”把持朝綱,買賣官爵,導致忠良、賢人遠退,有戰功者很多都不能受封,而趨炎附勢的宵小則可以得勢。如多董卓屢遭敗仗,但因賄賂“十常待”,可以得到擔當鎮守西涼的重任,而曹操、孫堅等由於都有門路,因而也都可以受封,但劉備因無有門路只得到個縣尉的職務。但後來董卓把持朝政,天下又復大亂,這時劉備又有用武之地,在虎牢關各路諸侯束手無策之際,“三英戰呂布”名動天下,更兼其皇室宗族的身份與本身過人之德能,自然成為當時天下英雄之首。
更有身邊謀臣、勇將始終相隨,而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既有關、張、趙雲等的一路相隨,身份自然能與各路諸侯至少是相平等的,因而自然也就不能等閒對待了。
-
6 # 春秋史苑
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劉備在東漢末年,一個極度少有的能力,縱觀整個三國時代劉備也是數一數二,當時其實謀臣武將都是一抓一大把,但是這幫人都是搞破壞的能力非常強,但是真正能治理地方搞建設的人少的可憐,而劉備恰恰是一個治政能力一流的頂尖高手,他在管平原縣時平原縣大治,當時有一個平原豪族請刺客去刺殺劉備,居然把刺客感動的下不了手,說明劉備治政非常厲害,後面劉備在徐州也是很快人心歸附大治,大家去看三國志這樣的人才可以說不超過五個,而且劉備收徐州原來的當權者都很支援,就好比你家開了一個公司,突然來了一個員工,大家一致支援他當老闆。正是劉備這種治政能力和表現,曹操才說天下英雄咋使君與操爾,因為曹操最初也只是想當一個治世能臣,是時代逼著他們最後成為嫋雄的,他們都能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已的影子。而公孫瓚、袁紹、袁術、劉表、劉璋、馬騰、張繡這幫人哪個不是地盤比他倆大,最後被他們倆收拾,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治理建設人才,實力發展沒有跟上消耗,輸一次就沒本錢最後被耗死。而當你正處於為了資源焦頭爛額的時候,有一個劉備這樣的治政人才過來投奔,他們當然要好好招攬,東漢末年這些軍閥都想讓他當自已的蕭何,只是他們沒有劉邦的能力而已。縱觀後來的孫權、司馬懿也都是治政高手,所以劉備如果沒有這種舉世無匹的治政能力,當時能稱皇叔的人沒有幾百也有幾十,為什麼就他這麼受重視了,何況劉備是織蓆販屐的出身,在那個講門第出身的年代,本身就是讓人放心的原因,他們想的是得了天下,正需要劉備這樣的人才來治理。
-
7 # 銫媒體
其實很簡單,劉備跟過的人,除了曹操,都掛了。如果沒掛,很難說劉備繼續待著還有沒有獨立性。
實際曹操陣營,有自己勢力的也比較多,比如張繡和臧霸。獨立性一直存在,不過張繡有愧於曹操,主動放棄自己的獨立性,跟隨曹操一起在河北跟袁紹作戰,否則可以完全鎮守在南陽一帶。臧霸在青徐一帶獨立性一直比較強,不過隨著北方平定,曹魏的建立,獨立性也漸漸消失。其實馬騰的狀況跟臧霸類似,自己進朝當官,曹操跟袁紹作戰時,馬騰聽從朝廷詔令拍龐德跟袁紹軍的郭援作戰,時間久了一樣會喪失獨立性。可能馬超怕喪失自己的獨立性,於是就自個先反了。
獨立性比較強的,除了劉備,還有呂布。呂布除了在董卓那沒啥獨立性,在投靠袁紹劉備也保持很強的獨立性,在劉備那甚至反客為主。馬超也一樣,馬超在張魯那獨立性也比較強,只不過沒遇到呂布那樣的機會。
至於為啥馬超去劉備那不靈了,不是馬超不想。馬超開始稱呼劉備大兄弟就是想維持自己的獨立性,劉備吃過呂布的虧,還會再吃馬超的虧嗎?
-
8 # 道密圖解
因為劉備是以團隊投靠的,這樣的人不管投靠誰,誰都不敢怠慢,你有一個團的人馬走到哪都是團長,這就叫實力決定論。還記得水滸中的宋江嗎?他就明白這個道理,在上梁山之前拉了好多的兄弟,這樣以團隊投靠梁山,晁蓋敢怠慢嗎?回到劉備,不過劉備投靠的主沒有晁蓋那麼仗義,每次打仗都是把他放在最前面,比如袁紹,陶謙,劉表,沒關係我們的劉備大哥也不是傻子,他是越打人越多,越打名越大,他的總體戰略先籠絡人才,後佔地盤,最後獨立建國。
-
9 # LDY80242540625
1、三國演義中劉備一出場即有欲為帝王乘此羽葆蓋之語,以抒不甘人下之志。2、桃園時亦已明說,桓靈無道,漢家貴胄欲代為天子。故三人結義之初目標即為重建漢朝。3、劉備乃自有勢力,雖有依附卻從未失去自主權.跟隨公孫瓚時,是跟隨師兄但獨立團隊作戰;屯於平原為一方諸侯;雄踞徐州已有爭雄天下之本;前投曹操乃為漢臣,後奔袁紹亦為幕下之賓;終能棲身新野也是宗兄所借之地。觀其一生未曾屈身於人。
故謂寬厚弘毅、仁而待人。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
10 # 感受家的溫度
不算以主公的身份吧,只能說還算獨立。劉備投靠別人只能算相對獨立,依然被人當槍使。劉備做過好幾個地方官,但是根基都不深,不是世家大族,前期也沒有世家大族支援他。劉備前期遇到強敵的時候都是守不住地盤,落敗實力大減,核心原因就是根基不強,缺乏運籌帷幄的文人集團支援和地方世家大族豪強的支援。後期得到臥龍鳳雛輔助聯合江東孫權赤壁打敗曹操,得荊州佔益州奪劉璋地盤才算站穩了腳跟。
-
11 # xin空1
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大漢劉皇叔!我覺得主要是這頂帽子夠大。你說堂堂劉皇叔到了你們的地盤上,你能當皇叔的主公嗎?那不成僭越了。那是大逆不道啊。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理不成。你無理別人就有討伐你的理由。這不划算啊。那你認皇叔為主公,名是順了,但劉備雖為皇叔但兵微將寡。就一小工頭,你兵多糧足地盤廣,就一大公司老闆,你願意把一切都交給他嗎?!不甘心啦!那就只能皇叔來了就好吃好喝招待,只要不出格你想幹嘛幹嘛,咱還是各搞各的。當然皇叔也是有理想的人,不會跟別人幹,自己組團隊,想自己把公司做大。畢竟以前總公司是自己家的。大家也看得出劉備不是屈居人下之人。雖說他到哪哪完蛋。但既然來了最起碼的尊重還是要給。畢竟是皇叔嘛!試問三國時期還有幾個那麼拼的皇叔。只有劉皇叔!所以這就是別人不能而他可以以主公姿態獨立的原因。
-
12 # 赤誠子
關鍵是劉備不是真心去投靠的,他是去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的。他連投靠皇帝都是為了,獲得名號而強大自己的勢力。一個有獨立堅定理想的人,又有誰能把他降服。而且他還有一批始終支援自己的兄弟們,有什麼理由不堅強!
-
13 # 艾斯瑞恩恩
首先集團性太強,劉備集團有一套完整的班子。有文臣有武將有金主有說客各具其才,手底下的兵都是自己花錢招募的窮苦老百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規格就比較高。
其次就得具體分析了,多數人沒有領導才能沒做打散建制收編的打算像陶謙呂布,而在劉表手下的時候劉表並不信任他,供給糧草讓他替自己打仗,算是僱傭軍性質;到曹操孫權袁紹那裡他們倒是想給劉備收編了,但劉備手底下鐵板一塊,再者曹操孫權袁紹在當時都是頂級勢力,也不好強來斷了以後招賢的路,一來二去劉備就自成一家借勢而起。
最重要的一點,劉備並沒有效忠別人的打算。這從集團建制也看得出來,有保持自己獨立性的原則和意識。
-
14 # 使用者81237336269
首先劉備是漢皇后裔,漢左將軍,宜城亭侯,算是血統高貴,況且劉備一直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投奔到哪裡哪裡都不敢也不好意思怠慢;其次劉備每次投奔各路諸侯都要給人打先鋒,要給敵人玩命,比如投奔陶謙,投奔劉表,都要為了諸侯的地盤抗拒曹操,不計生死,耿耿效忠,為自己積累了名聲和名望,在東漢末年這種亂世,能做到這樣的人可圈可點,況且他手下有關羽 張飛 趙雲等武將,還有孫乾 簡雍等文臣,每次投籃都是一個團隊,不是單槍匹馬.最重要的兩點是她投靠的這些人要麼死了,要麼胸無大志,袁紹這個人用曹操的話說就是外強中乾,剛愎自用,所以在官渡大戰前夕,劉備或許已經意識到袁紹的性格不足以成大事,所以藉口去荊州搬救兵離開了他,投奔了劉表,後來袁紹兵敗於官渡,劉備巧妙的避開了戰敗,如果此時在袁紹身邊,說不定早以成為冢中枯骨,談何大業,劉表和陶謙一樣,既無在諸侯中稱霸的決心,更無匡扶天下之志,最後劉表和陶謙最後都病死,劉備雖然前期潦倒,但是一直心存大志,自古以來,性格決定命運,也許是劉備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屈於人下,一個想自己創業的人,怎麼可能去打工,即便去打工,也是為了過度一下,時機不到,資金不足,一旦有合適的機會一定會東山再起的.
-
15 # 優己
其實當時的情況來說大家都這樣。比如,曹操也投奔過袁紹,孫堅孫策也投靠過袁術,呂布更是投靠過袁紹也投靠過袁術。這是當時的制度造成的。當時施行的是有點類似於僱傭兵制度的軍隊制度。比如,劉備投靠袁紹的時候,袁紹會從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劃出一部分來讓劉備屯兵駐紮,但是,袁紹卻不會在劉備內部安排自己的武將進入,劉備不過是袁紹的僱傭軍,劉備可以自行募兵,打仗的時候,袁紹一紙命令到來,劉備就得起兵前往,然後袁紹統一調撥糧草,安排作戰物資。如果沒有打仗則不需要消耗自己的作戰物資,因此,這種方式被認為是最佔便宜的方式。
-
16 # 傳奇歷史觀
至今為止的影視作品對劉備形象的刻畫都沒有英雄氣概,讀《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會讓人精神為之一震,讓人不禁感嘆於劉備的志向之大,人脈之廣。我們都知道,孤木難成林,做大事一定要集合有才能的人為自己所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資源整合能力。曾國藩雖然自己打仗不行,但是他有識人之明,善於用人,於是今天提起鎮壓太平天國的首功,人們想到的就是曾國藩。劉備雖然祖上也是官宦,但是他少孤,他的父親死的早,所以他自幼家貧,但是難得得是這並沒有影響他結交權貴,成為有影響力的人物。
如何從平民做到皇帝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中年的劉備還在城門口賣草鞋,這一幕真實中可能發生嗎?
“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你能想象一個太守的學生,喜歡犬馬,音樂,華麗的衣服的人到中年還在賣草鞋嗎?劉備十五歲開始師從太守盧值,其實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他的出身絕對不是普通平民。劉備從小被同宗劉德然的父親資助,可以享用“狗馬,音樂,美衣服”這些奢侈品,可見他並不是賣草鞋的貧困戶。而且他在當時應該是結交了不少的大人物和豪傑,很有名氣,所以才會有商人出錢給他。
少年的人脈和結交,為劉備的事業起步起到關鍵的作用。他為什麼能不把督郵放在眼裡?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 討伐黃巾的時候,劉備已經有自己的屬從,這和前面的“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相呼應,也就是說他從小並不忙於織草鞋,而是結交豪俠,年少。眾所周知,後來劉備把督郵毒打一頓,“棄官亡命”,何其壯哉!但是為什麼他敢這麼做呢?因為他結交的人很多都比督郵厲害,從下一句就可以看得出:“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都尉去募兵,劉備和他一起去。這裡說的是“與俱行”。此後劉備又屢立戰功,得些小官,“復去之”,可見劉備的抱負不小。再後來“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這時候又可以看出年少時的結交的作用,回看前文,“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劉備拿公孫瓚當大哥的,因為劉備本身少孤,沒落的官宦,所以他從小就結交官宦子弟,但是又只能屈居他們之下。
劉備身經百戰
成為一方諸侯離不了結交地方豪族
劉備在打哥公孫瓚的手下只得個防守袁紹的職責,陶謙的信任才使得他真正走上政治舞臺,成為一方諸侯。“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劉備帶兵去幫陶謙的時候的隊伍規模:自有一千多兵,少數民族的散兵遊勇,饑民數千人。可以看出,家底太薄,來者不拒。而陶謙相當闊氣“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更重要的是他直接把劉備表為“刺史”,後來陶謙一死還直接讓劉備做了州牧。這時,劉備卻不敢受,一再推辭。為何呢?當然不是虛偽。你一個外地的縣令,來了本省就要做省長,雖然前省長支援你,地方豪族能答應嗎?所以這時先要看看他們的意思,麋竺,陳登,孔融都先後表達了劉備做州牧他們沒意見。這時劉備才“遂領徐州”。而且大家都知道,劉備還麋竺麋竺的妹妹,結為姻親了。這一點就像劉表去了荊州首先結交蔡氏,也是結為姻親,臨死還傳位於蔡氏之子。
至此,劉備的諸侯之路才剛剛開始,而且也走的並不順利,不過可以看出他的形象基本上是一個領導者的形象。不像《三國演義》描寫的仁慈,也不像新《三國》牽強附會的虛偽。人際關係搞得好是他最大的特點,結交權貴和豪傑,而且也得平民的人心,雖然家道沒落,但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也是名聲遐邇,所以曹操才會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
1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他是漢室後裔,雖然有人質疑,但朝廷是認賬的——曹操控制朝廷後為拉攏劉備,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等於承認了劉備的合法性,之後曹操又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左將軍,使劉備的地位更上一個臺階。漢室宗親、朝廷高官的身份使劉備成為一面極具象徵意義的旗幟,所以當他投靠別人時人家也能容忍他帶著關羽、張飛、趙雲這些老部下一起前來投奔,而並不拆散他們之間的聯絡。
其次劉備雖有自己的班底,但這套班底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武將,而缺乏謀臣,直到他獲得了諸葛亮。這也就是說在劉備投靠的那些人看來劉備手下雖有幾個猛將,但無謀臣,而且劉備一直沒有自己的基本盤——今天投奔這個,明天投奔那個,卻又和三姓家奴——呂布不同:劉備從不打自己投奔物件的主意(劉璋是例外,因為這時劉備已下定決心結束四處投奔他人的狀態),他每一個投奔物件都不將其視為威脅,否則誰敢讓他以主公身份帶著人馬前來投奔?
再次不得不承認劉備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能得人心:即使在他最窘迫的時候關羽、張飛依然對其不離不棄;趙雲自跟隨劉備後也曾七進七出、單騎救主以報劉備知遇之恩;諸葛亮被劉備的三顧茅廬之盛情折服,之後終生許劉備以驅馳。
最後劉備一直心存大志,不願久居人下,所以他無論投奔何人都刻意保持著盟友而非部屬的身份——我來投奔你不假,但我們是作為盟友共同匡扶漢室,我不是在別處混不下去才上你這兒打工來的。
-
18 # 被老鼠咬的大肥貓
我覺得有點誤導,我猜想原本就是考實力說話的,所有將領都統兵的,軍銜越高統兵越多,其封地越廣。比如孫策以玉璽換取袁術兵馬,他說不要袁術的兵馬,只要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人。話說的很輕只要四人,而四人為將,親兵必跟隨,一走何止四人呢?所以劉備投靠也是如此,將都團隊為單位,而不是交軍權,個人依附。劉表也說:劉備駐軍新野,所有軍糧由我提供。
-
19 # 一千三百多個使用者名稱
事實上三國的部屬結構分為直系和旁系兩支……並不是只有劉備保持著相對獨立的部屬結構……他投奔過多人都是作為旁系客將身份的……除他之外……孫策也以客將身份投奔過袁術……高順在呂布軍中也是客將身份……還有黃忠甘寧等等
有點類似日本的譜代家臣制,這種制度起於戰國時期,秦滅六國之後被商鞅廢除,漢朝建立後又恢復……所以到了西漢末年滿地都是劉姓諸侯,三國時這種制度還是很普遍的……一直到五胡亂華之後這種制度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因為大家族都被殺的差不多了……進來的都是異族人哪兒來這麼多親族什麼的玩這套……
直系的一般都是親族血脈……比如曹家的曹族和夏侯一族,還有出身小家族的就會吸收關係親密的作為直系部屬,比如劉關張和呂布的旗本八將……
特別說明的一點就是呂布前後換了兩個主公都是作為直系親將的身份……只有長安大敗投奔張楊的時候是作為客將……所以他才特別被人看不起……
我想劉備被人特別記住的一點只是因為他每跟一個主公總想方設法的要跑路……而且每次都成功了……
-
20 # 國史拾遺
其實,其他人也是能夠保持獨立的。比如呂布就投靠過很多人,他投靠過劉備(後來又把劉備的地盤搶了),又投靠過袁紹、袁術。孫堅、孫策也是依附於袁術的。這些人都能儲存自己的獨立(或半獨立)。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本部人馬,部下對他們也很忠誠。
再來說說劉備,各大勢力都給了他極高的禮遇,包括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等。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劉備有名氣,為人仁義、得人心。這樣的人,大家都是願意拉攏的。世人公認劉備是英雄人物,接受了他,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當年劉備投奔曹操時,郭嘉、程昱都勸曹操殺掉劉備、或者將他軟禁。曹操擔心這樣做會失去人心,所以就拒絕了。最終讓劉備逃了出去。
劉備為人仁義,跟各方的關係都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麼仇人。即使他曾經背叛過曹操,但曹操卻依然允許關羽去投奔他。可見曹操也沒那麼仇恨劉備。劉備很會做人,讓他可以左右逢源。
劉備還是有自己的部將、軍隊的。他的兵馬不多,通常在一萬左右。這點兵力並不會威脅到他人的利益。所以各方都願意接受他。劉備首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而且對他非常忠心,讓別人也不敢輕易對他下手。
回覆列表
劉備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除在公孫瓚手下外,劉備的確保持了很大的獨立性,這是因為:
第一,執行特殊任務使地位變超脫劉備在公孫瓚手下先後任別部司馬、平原令、平原國相,這時他是公孫瓚的屬下。不久劉備去了徐州,此行並不是擅自行動,而是受公孫瓚指派去的,目的是救援公孫瓚的戰略盟友陶謙。
郯城之戰中劉備幫了陶謙大忙,陶謙躲過一劫,為感謝劉備同時能讓劉備繼續幫自己,陶謙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這樣劉備就得留下來,這件事是否徵求過公孫瓚的同意不得而知,筆者傾向於認為是徵求過公孫瓚意見的,而公孫瓚也應該是同意的,因為劉備走後平原相可任命他人,而劉備到豫州又使公孫瓚在對手袁紹、曹操的身後多了一個支援力量。
劉備就任豫州刺史是人生的一次轉折,他由默默無聞而成為地方要員,而且他的地位相對超脫:公孫瓚事實上再也管不了他,而他又不同於陶謙的那些直接下屬。
第二,被朝廷任命了高階職務陶謙不久病死,臨終以徐州相托,徐州官民派代表前往豫州的小沛迎請劉備前往徐州主持事務,這是劉備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轉折。
陶謙死後劉備獲得了更大自由,他就任的徐州刺史一職比豫州刺史更有含金量,因為徐州的可控地盤相對更大更實在,而他的徐州刺史也不再用別人表奏,是徐州官民共同擁戴的,與曹操此時擔任的兗州牧一樣。
後來曹操控制了朝廷,為拉攏劉備,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等於承認了劉備的合法性,之後曹操又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左將軍,使劉備的地位更上一個臺階。
對照一下此時的孫策,雖然也竭力示好曹操,但僅被曹操任命為討逆將軍,比劉備差了3級都不止。
第三,儘量只與他人保持盟友關係劉備來到徐州幫助陶謙,是盟友的身份,就任豫州刺史,也是盟友。
劉備後來無奈之下再投呂布,又去豫州上任,雖然雙方沒有明確是什麼關係,但《三國志》說劉備“求和於呂布”,“求和”顯然不是投降,雙方之後仍應為盟友關係。
劉備擁有朝廷任命的左將軍頭銜後,身份地位無疑大增,所以後來無論投袁紹還是投劉表,他們二人都不好把劉備直接當成下屬看了。孫權後來與劉備結盟,從自身力量來看其實劉備已經很弱了,但僅左將軍這個身份孫權也不能把劉備當成下屬看,因為單從職務去論,時任討虜將軍的孫權還得接受左將軍劉備的領導。
第四,手中始終握有自己的力量劉備在平原國時,手下的人馬已經有一定規模了,孔融在北海國被黃巾餘部圍困,求救於劉備,劉備一次就能發兵3000去救援,可見實力不小。
但劉備奉公孫瓚之命去徐州救援時僅“有兵千餘人”,顯然公孫瓚做人很小氣,把人馬留下了,劉備不去爭這個,能自由就行,他一路收集“幽州烏丸雜胡騎”,同時“又略得饑民數千人”,讓自己手中有本錢。
官渡之戰前劉備在徐州起兵反曹,被曹操打敗,這一仗劉備輸得較慘,人馬損失怠盡,投袁紹後雖然受到敬重,但劉備明白手裡沒有刀把子說話就不硬氣,所以趙雲復歸後劉備馬上交給他一個任務,讓他秘密召募人馬,“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正因為有自己的人馬,所以後來才能說走就走。
第五,心中早存大志不甘屈居人下劉備小時候還在騎著竹杆亂跑時,就指著家中屋外一棵巨大的桑樹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這話的意思是自己將來要當皇帝,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天生不簡單。
據記載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代,儘管離這位先祖已十分久遠了,但劉備想必從祖父劉雄、父親劉弘那裡經常聽到他們是大漢皇族後裔這樣的話,想到自己身上流著皇族血液,劉備可能就會生出自豪感,不甘於人下的品性從小就養成了。
對於那些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的人來說,只有自己給自己當老闆他們才會覺得適應,劉備就是這樣的人。迫於形勢,他也曾給別人去打過工,但他心裡明白那都是暫時的,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會去發展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