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筆不意馳

    放火箭前要單獨準備,箭只要單獨加工,弓箭手也要攜帶引火物。原著裡寫的是江上大霧,又是半夜,曹操來不及事前準備。

  • 2 # 牧漁子

    歷史上本無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記載,老羅讓他借,他就得借。今天我們就聊一聊老羅筆下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一、曹操不可能想到在江上也可以使用火攻

    赤壁之戰,曹軍被一把火燒燬了渡江的戰船,燒出了三足鼎立。不過,曹操自從在北方發跡,征戰無數,但沒有打過水戰。這次到了江邊,看到這“滾滾長江東逝水”,馬上就和北方的陸地戰火做了下意識的區分。即便你自己到了十幾公里寬的江面上,一片汪洋,你會馬上想到火攻?恐怕不會吧?如果你會,是因為你看過《三國演義》。事實上,曹操就敗在這火攻上。因為他的腦子裡一直有個“水能克火”的常事影響著他的判斷。曹操沒想到周瑜會用火攻最終打敗他,當然也不會想到自己用火攻去對付東吳軍隊。因為他壓根兒就不相信江面上的水戰可以使用火攻。所以,他沒有準備火箭很正常。

    二、草船借箭時,屬於突然佯攻,沒有準備時間。

    這點大家都能理解,畢竟還是冷兵器時代。老羅再編得邪乎,也不能編出個火焰噴射器出來。火箭的製作也需要技術,需要加工,需要材料。而且古代沒有現代人們的安全措施,哪些易燃品多數都是在戰場上才裝上箭身,然後點火發射。諸葛亮的船隊突然出現在江面上,鼓聲震天,但隔著大霧就是看不見。情急之下,萬箭齊發,延遲敵人的進攻,給自己爭取準備時間是唯一的選擇。

    三、如果真的使用火箭,那麼草船借箭將立即升級為火燒赤壁。

    東吳軍隊喜水戰,個個都是浪裡白條。諸葛亮出江面的時候,雖然帶足了船,但沒有帶幾個人,船上除了必須的幾十名水手之外,其餘都是稻草人。如果收到火攻,諸葛亮就不是帶著箭回去了,他就會命令將火船開足馬力衝入曹軍船隊,自己和魯肅調轉船頭回南岸便是,士兵們到了地方跳江游回來即可。我們知道龐統已經給曹操出了個“狠招”,就是把戰船用鐵鎖連起來。如果曹操使用火箭,就是逼著諸葛亮他船開進他的船隊裡。你想呀!諸葛亮不帶箭,他敢回去嗎?他能做的就是燒掉曹操的船,解了這赤壁之危。雖然可能沒有東風助力,曹操的船燒不完,但那個沒有高壓水槍滅火的時代,燒得艦隊不能出江還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

    魯肅說孔明留了一手,恩?恐怕不光是留得一手吧?這頭功都可能被他搶去了。

  • 3 # 靈魂的感觸

    草船借箭本是虛構之事,故我們便僅從演義角度來看這件事情。一直以來大家對此事有這麼個想法:“若是諸葛亮的草船遇上的是曹操的火箭,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為何演義中曹操不用火箭攻之呢?若真用火箭攻之,諸葛亮莫非還有妙招?

    曹操不用火攻的三大原因

    其一:水克火的觀念根深蒂固。

    曹操其實也是一個善用火攻的高手,昔日火燒烏巢大敗袁紹便是個例子。善用火自然懂得剋制之道,面對滾滾長江水,曹操無法想象還可以在江面上進行火攻,而這也是後來曹操大意輕敵,戰船盡數被孫劉聯軍燒燬,落個赤壁慘敗的重要原因。

    其二:火箭沒有普通弓箭的效果好

    可能許多朋友存在一種誤解,認為火箭的殺傷力比普通箭要高。其實火箭一般只用與一些特別之處,如燒敵人營寨,糧草或配合火油用於城防等。若單獨只用箭去射殺敵人,普通箭的效果是更好的,首先普通箭的射程更遠,再者普通箭的造價也比火箭便宜,所以不會有人選擇去用火箭射殺敵人。

    其三:即使曹操想用,他一時間也來不及準備

    原著中寫到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第一是當時江上有大霧,曹操根本無法判別到底有多少吳軍來襲。第二是時間選擇了在半夜。當時曹營士兵正處於熟睡當中,忽然被江面上的戰鼓聲驚醒,由於隔著大霧不知敵軍究竟有多少,根本來不及應對只能採取萬箭齊發的方式延緩敵軍進攻,而用火箭必須得佈置一番,而情急之下顯然是做不到的。

    若用火箭,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我想曹操若用火箭的話,首先諸葛亮要弄到十萬支箭肯定不可能了,那麼諸葛亮會如何呢?自然不會心甘情願的就此離開。當時曹操的水軍營盤依水而立,水寨連營數里,戰船也是連著的,諸葛亮勢必會將被引燃的戰船駛向曹軍營寨,如此一來,曹操只得自食惡果了。

    至於魯肅有沒有說孔明還留有一手我不太清楚,但要說諸葛亮真留有一手他會怎麼做呢?個人認為孔明或許會藏火藥於船艙,若曹軍真用火攻,則順勢攻打曹營,留數船接應水手逃離,留一片火海給曹操,立下如此大功,想必周瑜也不能為難諸葛吧!

  • 4 # 歷史公元
    大家所熟知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與周瑜兩人“勾心鬥角”,展示兩人才能的一個平臺。

    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就不過於贅述了。

    在真實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草船借箭”這件事,但是主角卻是孫權與曹操。

    根據比較靠譜的《三國志》記載,草船借箭的起因並不是諸葛亮與周瑜鬥智,而是孫權想要就近觀看觀察曹操的軍威。

    不得已之下,曹操只能亂箭齊發,但是卻沒有對東吳軍隊造成什麼傷亡,反而是因為船上的箭太多了,“船偏重將覆”。

    於是孫權非常機智的掉頭往回走,換另一面受箭,“箭均船平”,非常輕鬆愉快的回營了。

    所以真正的“草船借箭”只是順便為之,絕對不是半夜三更,故意來找茬“借箭”。

    不管真相如何,曹操為什麼不射“火箭”呢?

    古代火箭,對於現代人來說,不過是在箭頭後面綁上易燃物,製造出來的簡陋“火攻”武器。

    但是根據歷史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火箭”是在公元228年。諸葛亮親率蜀漢大軍進攻曹魏,被當時魏國小將郝昭使用“火箭”燒燬了雲梯,完成了“火箭”在戰場上的完美“首秀”。

    而整整20年前的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時,根本不可能有“火箭”,曹操更不可能在軍中準備大量的“火箭”。

    在20年後被“火箭”打了個“措手不及”的諸葛亮,更不可能在這一時期,在赤壁之戰時,就對火箭就心有防備。

    所以不要說孔明,就連孫權對火箭也是一無所知,絕對不可能未卜先知、心有防備。
  • 5 # 棍哥觀史

    歷史上的“草船借箭”並非諸葛亮所為,真正的借箭一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回,一次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孫權身上,一次是發生在唐朝時期的張巡身上,而張巡借箭根據《新唐書》記載是在陸上發生,由草人於城下受箭而歸,因此真正在江上用船借箭的就是吳主孫權。那麼孫權此為,曹操為何不用火箭呢?

    事件背景“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

    草船借箭的真實事件是發生在濡須之戰中,此戰的時間為建安十八年正月,也就是在冬天。此戰與赤壁之戰已經相隔五年之久,自然與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戰爭背景是曹操與孫權對峙於濡須,曹軍初戰失利,堅守河西岸壁壘不出。交代完事件背景,再來分析曹操的顧及所在。

    地理分析

    濡須口古稱柵口水,上接巢湖,下通長江,濡須水是施水的一條分支,根據酈道元的《水經注》所載,施水發源於雞鳴山,入巢湖,又從巢湖流出,巢湖出水口處就是濡須水。現今所見濡須水是經過千年河沙沉澱改向而成,而按古籍記載,孫權所駐紮的地方稱為江西營,但很不巧的是,由於在繁昌螃蟹磯處,河道是直轉90度,為西南至東北流向,孫權所在西營實則也是於東岸。那麼時至正月,中國大地上盛行西北風,孫權將船開到江上,風向還是佔有優勢的,如果曹操用火箭射之,保不齊孫權棄船就走了,而燃燒的船隻會藉著風勢吹向曹操大營,這種搬起石頭咂自己腳的事情,曹操這麼精明的人是不會做的。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吳歷》

    另外濡須一帶古為水澤國,沿江一帶蘆葦、雜草叢生,江面的情況還比較複雜,一旦火起,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再者,曹操於對峙時期新做戰船,大多新船所用桐油、油漆都並未完全風乾,屬於易燃物體,這種用火攻的辦法不一定會燒掉對方,但有可能會引火自焚。

    內因所使

    東吳曾在赤壁之戰上一把火玩垮了曹操的十五萬大軍,當年也是似曾相識的一個夜晚,江面層層薄霧,黃蓋也是駕著船逼近曹營,那一幕也只過去了五年,曹操不會那麼大的忘性,論玩火,東吳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當年曹操一定也不明白為何在冬天就起了東南風,對於東吳江面地理狀況的不自信是有原因的,因此不敢火攻的心裡因素還是有的。

    “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吳歷》

    曹操作為一個軍事家,戰場上的敏感度是出類拔萃的,深知孫權來意,既然是來窺探軍情的,又何必大動干戈的部署軍士準備火箭,曹操很明確的指示“赦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做好姿態,展示軍威,量量肌肉,表明我避戰是跟你打消耗的戰術,而不是怕你,這就達到目的了,慌忙組織火攻反而顯得曹軍忌憚吳軍,不慌不忙的射退敵軍就足夠了。

    孫權的這一草船借箭也並非有意為之,趁大霧天氣試探軍情,遇到曹軍警戒,亂箭射來只能急中生智,也並非演義裡那樣,明擺著就是來借箭的,但孫權這一機智的行為也獲得了曹操那句傳世褒獎——“生子當如孫仲謀”!

  • 6 # 剛日讀史

    三國演義三分虛假七分真,蜀漢集團人物集體被羅貫中神化,尤其諸葛亮,智多近妖。話說草船借箭讓我們歎為觀止,看完大家腦海中不禁紛紛聯想,曹操為何不射火箭呢?這樣諸葛亮的計策就被破了啊。下面來分析一下。

    這段草船借箭的典故,在真實歷史上卻不是諸葛亮的手筆,而是孫權的傑作。羅貫中拿來給諸葛亮修飾神化。真實歷史原文如下: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且曹操在孫權回去後還大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羅貫中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然後安給諸葛亮。來看下三國演義怎麼安排的劇情:

    四更(1-3點)時分出發,當時大霧漫天,江上更是濃密,諸葛亮邀請魯肅共同出發,五更(3-5點),船靠近曹軍水寨。然後一字擺開,擂鼓吶喊,讓船體受箭。曹操卻說,大霧遮江,怕有埋伏,只遠遠放箭就好,遂安排1萬人的弓箭手連續射箭。孔明得夠箭返回。

    此處有大把多朋友問,曹操放箭為何不命令部下放火箭?火箭,就是箭頭纏上布條,用油等可燃物做燃料,點燃後再射向目標。問得好。此處有幾點不允許。

    火箭:

    一,敵情緊急,無法預備

    注意了,諸葛亮是半夜凌晨3至5點到曹操軍寨,因為有大霧遮江,所以來到近前才被曹軍發覺,發現被襲擊後,按照一般思維是緊急集合對抗,曹操又怕有埋伏,所以吩咐使用弓箭遠距離攻擊,免於自己中埋伏得危險。

    這時候算是軍情危急時想到得最好辦法,他根本沒有考慮到用火箭,因為火箭要時間提前準備得,箭頭纏好布條,還要準備好油,還得安排點火手,或者準備好火把。

    提前準備好點燃物:

    這些都要花費不少時間,根據一般敵襲經驗,等你搞好這些,都已經輸掉這場戰爭了。

    二,距離問題,火箭不及

    諸葛亮如此聰明,怎麼會想不到你放火箭呢?就算你曹操早有準備。那麼諸葛亮把船停在箭支剛好射到,但是火箭無法射到的距離。

    為何有這個距離差?因為火箭頭上纏上布條,不但重量增加了,而且受風力也大了,跟普通的箭支比,肯定無法射到普通箭支的距離那麼遠。

    這其中就有一個距離差,諸葛亮就把船停在距離差內,火箭就無法射到了。別問諸葛亮知不知道一個弓手能把箭射到多遠。

    距離差:

    三,神化需要,老羅不給

    這是一本小說,裡面的人不論是武功多牛“嗶”,還是智謀多出彩。在《三國演義》作者面前,不存在的。一筆定你主角生死。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所有大神可以死在作者的筆下。

    他老羅擺明了就是要神化諸葛亮,你給他來個破綻,他當然不寫了。所以,火箭是不可能的拉,除非你來寫《三國演義》。

    所以呢,曹操根本不可能有機會用火箭,就算羅貫中給他安排了火箭,那他怎麼安排孔明借到箭?這個劇情就圓不下去了。所以魯肅說孔明留有一手,那是唬人的。直接開船過去撞曹軍?造成火燒赤壁?明顯作者不會給這個劇情提前,周瑜還沒發揮他的墊腳石作用呢。

    你說呢?

    參考《魏略》,《三國演義》

  • 7 # 執斧談史說事

    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經草船借箭從曹操手中獲得超過10萬之箭,從而贏得和東吳大都督周瑜的賭約避免被其所害,但是許多人好奇曹操當時為什麼不放火箭燒死諸葛亮呢?

    其實要我說不是曹操不想而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不讓啊,要是靈魂人物諸葛亮都被燒死了那這書還怎麼寫下去了。所以曹操也只能無奈的表示,為什麼自己咋就就沒有主角光環呢,難道是哪裡得罪羅貫中大大了?

    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諸葛亮草船借箭其實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情節,真實的歷史裡諸葛亮並沒有草船借箭。因此故事如何發展自然是取決於羅貫中怎麼編了,所以聰明的又怎麼會此時就把諸葛亮給寫死呢?這樣羅貫中不僅不能千古留名,恐怕還會被人唾罵遺臭萬年。

    其實歷史上草船借箭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只不過主人公卻不是諸葛亮,而是和他同一時期的東吳集團老闆孫權。原來孫權在和曹操的濡須之戰中曾經坐大船來窺探曹軍的佈防陣地,結果曹操一看你孫權臭小子竟然看無視我大搖大擺的來,於是就命令士兵拼命射箭想要把孫權射成一個大刺蝟。

    就這樣孫權的大船因為前半部插滿了曹軍射出的箭已經發生傾斜了,所以孫權不得不讓大船掉頭另半部也不滿曹軍射出的箭,這樣船體終於平衡了而孫權也大搖大擺的離開了。後來這事不知怎麼的,就被羅貫中按到了諸葛亮身上變成諸葛亮草船借箭了。

    至於說曹操當時為什麼就沒有想到放火箭來燒死孫權呢?我想首先來說應該是曹操不知道孫權要來因此來不及大量準備火箭,要知道火箭光準備火把點火都非常麻煩,不說人手一把最起碼也要幾個人共用一把火把,才可以實現大規模的點火發射,可等曹軍準備好了孫權早就可以大搖大擺的離開了。

    再有一個就算曹操知道了孫權要來恐怕也未必就舍大規模發射火箭,不僅是因為浸滿油料的火箭不僅成本成倍上升曹操也用不起,還因為包滿浸有油料的破布等物品的火箭射不遠而且射遠了還容易熄滅。所以在古代戰爭中根本就不大可能看到有軍隊大規模的裝備發射帶火的箭支,反而是用火船來焚燬敵人的艦隊非常的常用成為一種戰術。

  • 8 # 三國逐鹿

    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南下荊州,劉琮不戰而降。同年,曹操率百萬大軍功伐東吳,孫劉聯軍在赤壁一帶與曹軍殊死抵抗,諸葛亮被任命為聯絡東吳的代表。赤壁一戰,不僅讓周瑜威震古今,更讓人讚歎不已的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奇謀。諸葛亮進入東吳後,經過舌戰群儒、智激周瑜,成功說服東吳聯劉抗曹。然而周瑜始終認為諸葛亮包藏禍心,又機智過人,將來可能成為東吳的勁敵,因此處處刁難孔明。

    草船借箭,也是周瑜刁難諸葛亮的一個手段,讓諸葛亮十日之內造出十萬只箭,如同刀架在脖子上。事實上孔明只用了三日,透過草船借箭,不但讓曹操失去了十萬多箭,而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務。有人在此便有疑問,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這樣諸葛亮豈不有去無回?也有人迴應:幸虧曹操沒有放火箭,因為孔明還留一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分析草船借箭。孔明承諾三日之內製造十萬枝箭,並讓魯肅尋找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軍士三十人,束草千餘個。前兩日孔明按兵不動,第三日,便叫上魯肅一同前去取箭。出發前,諸葛亮將船隻用鎖鏈相連,當晚大霧瀰漫,面對面都看不到對方,五更之時,已經接近曹操水寨。孔明於是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排開,令擂鼓吶喊。

    曹操大驚失色,並不知道有多少人馬,又懼怕有伏兵,於是令水軍弓弩手用亂箭射之。又讓張遼、徐晃各引三千弓弩手到江邊支援。一萬多人一起向江中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待到日高霧散,孔明便引軍回東吳,船隻上佈滿箭枝,有十萬多隻。周瑜知道後,對孔明拜服,但更加想除掉諸葛亮。草船借箭,雖然只是演義中存在,但不愧為神來之筆,羅公也正是以此來襯托諸葛亮的神勇。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孔明曰:“子敬休言問,前去便見。”遂命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徑往北岸進發。是夜大霧滿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

    其次分析為何說曹操放火箭,結局會更慘,諸葛亮還留一手。其實很多人都曾討論,為何草船借箭曹操不放火箭,這樣諸葛亮的草船就會燒為灰燼,以下做簡要分析。另外我重點解析一下:曹操幸虧沒有放火箭,因為諸葛亮還留有一手。其實說諸葛亮留一手,這大概是說諸葛亮當時會直接火燒曹軍戰船。這個計謀是否存在,又是否能成功,以下做簡要分析。

    其一曹操為何不放火箭。曹操不放火箭,有以下原因,一者曹操的目的是不讓敵人靠近,而不是殲滅。曹操放箭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傷到敵人,而是射住陣腳,不讓敵人靠近。但箭需要射的遠,如果是火箭,會大大降低射程。演義中已經交代,曹操因懼怕有伏兵,堅守不戰,又害怕敵靠近,這才放箭。二者當時大霧滿天,看不到敵人,找不到目標,放箭也是盲射,放火箭更是浪費。三者火箭的成本高,十萬只火箭,耗資巨大,再說者說曹操也不知道諸葛亮用的是草船。

    其二諸葛亮這一手其實是有可能存在的。這有亮兩點原因,一者諸葛亮做事謹慎,考慮周到。他定會想到最壞的情況,如果曹操果真放火箭,諸葛亮也不會坐以待斃,唯一的做法就是將這二十隻火船推向操營,雖然是完不成任務了。能讓曹軍損失,也是一大勝利。二者諸葛亮勝利迴歸後,周瑜對其謀略十分歎服,曾請求諸葛亮制定破曹計策,而諸葛亮當時的計策與周瑜不謀而合,那就是用火攻。由此看來,諸葛亮早已想好用過攻的計策,因此草船借箭之時,諸葛亮用火攻也是有可能的。

    其三草船借箭用火攻有取勝的可能性。如果曹操放火箭,諸葛亮火燒曹軍是有可能的。一者據演義中交代,當日大霧瀰漫,面對面都看不到對方,諸葛亮讓著火的船隻靠近曹軍水寨,很難被發現。等到軍士發現火船,為時已晚,曹軍只能撤退。二者當時曹操軍已經用連環計,將戰船用鎖鏈捆綁在一起,一隻船著火,其餘都會跟著燒起來。

    三者雖然沒有東風,諸葛亮很有可能帶有引火器具,也會向曹軍戰船放過,當時鼓聲吶喊聲震天,曹軍估計都不知道火船會從那裡過來的。諸葛亮善於用火攻,謀劃這點計策,還是遊刃有餘的。當然這些都是依據演義推測,不過萬分無奈下,諸葛亮很有可能這麼做,所以有人就說,諸葛亮還留有一手。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 9 # 我是越關

    草船借箭是演義中虛構的故事,歷史上借箭的原型是孫權探查曹營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13年的濡須口之戰。當時曹操與孫權初次交戰失敗,於是堅守不出,孫權則親自乘船觀察曹營情況,於是曹操下令萬箭齊發射向孫權乘船。

    孫權乘坐的船一側因為中箭過多,幾乎要傾斜。於是孫權下令調轉船頭,讓另一側受箭,平穩了船隻,順利返回。

    這個故事記載於《魏略》之中,曹操之所以沒有放火箭,綜合《吳歷》來看,應該是孫權距離太遠,火箭的射程較短,如果放火箭,根本射不到孫權的船。

    演義中草船借箭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於演義,那麼我們以演義的角度來分析這個事情。

    演義中,諸葛亮接受了周瑜的將令後,在第三天四更天叫上了魯肅去借箭。到了五更天諸葛亮和魯肅到達曹操水寨前擂鼓吶喊,此時曹操下令于禁、毛介調集3000弓箭手射箭,另外讓張遼從旱寨調集一定數量的弓弩手一起放箭,兩者想加共一萬餘名士兵在江邊放箭。

    曹操為何不放火箭

    首先第一點,諸葛亮擂鼓吶喊時,曹操根本沒有準備消滅敵人。原著中曹操說;敵人忽然殺到,必有埋伏,可用弓弩手亂箭射之。這也就是說,曹操的目的在於防範敵人進攻,並沒有想著出擊。

    另外,既然曹操只是不想讓敵人靠近,那麼射程更遠、造價更低的箭支顯然更有優勢。火箭相對於普通箭支射程更近,而且製造成本還高,因此選擇普通箭支才是最正確的決定。

    魯肅猜測諸葛亮留一手

    在原著中,諸葛亮前去借箭之時,有一處明顯的資訊,那就是諸葛亮放棄了詐騙曹操旱寨的想法,而是選擇了水寨。等諸葛亮到達曹軍水寨時,從曹操安排中可以看出,曹軍的佈局為旱寨弓弩手多,而水寨弓弩手少。

    諸葛亮放棄詐騙旱寨,實際上就是害怕曹操放火箭,同時也是在水寨前賭曹操不敢放火箭。

    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在水寨前擂鼓吶喊之時,無數火箭沖天而降,整個船上乾草瞬間點燃,諸葛亮會怎麼做?他必定會放棄船隻,讓其衝入曹軍水寨,到時候指不定誰的損失更大。

    反過來如果諸葛亮去旱寨借箭,那麼曹操完全可以放心射火箭。即便是諸葛亮放棄船隻,船也上不了岸,無法對旱寨造成任何威脅。

    綜合考慮之下,曹操也會想到諸葛亮的各種做法,所以當諸葛亮前來“圍攻”曹軍水寨之時,曹操也只能用普通箭支抵擋。

    當然越關猜測還有一種可能;在羅貫中的想法中,曹操或許已經知道了諸葛亮來曹營“借箭”的意圖。但如果不給足諸葛亮箭支的話,諸葛亮很可能會放棄滿是乾草的船隻,點火衝向曹營。於是曹操為了保住自己的水寨,無奈之下,給足了諸葛亮需要的箭支。

    當諸葛亮“借走”箭支後,命人高呼“謝丞相賜箭”時,羅貫中並沒有交代曹操有任何反應,或許也可以證明這一觀點。

  • 10 # 江暮雲

    “草船借箭”,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就專門來敘述這件事。諸葛亮識破周瑜想陷害他的小算盤,毫不猶豫的答應三天造出十萬只弓箭。最後神機妙算,在船裡喝著小酒就向曹操借來了箭,諸葛亮還蠻有禮貌的,臨走還不忘讓士兵們說:“謝曹丞相贈箭!”

    實際上,“草船借箭”這一故事,是羅貫中吹諸葛亮的,歷史上草船借箭的根本就不是諸葛亮。《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記載了草船借箭的原型:

    “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裡明確記述了借箭的人是孫權,不是諸葛亮。

    再來回到我們的話題,曹操為何不放火箭?要是放火箭的話,諸葛亮的草船早就涼了,上哪借箭去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 事出突然,曹軍根本沒有火箭

    火箭,在古代製造成本比較高,曹軍人數眾多,想要每個人配備一支火箭難度也很大。再者,火箭就是在箭頭上包上一層布,然後再裹上油,一般都是現做現用,不能長時間儲存,否則效果很差。事發突然,曹操那邊肯定一時半會弄不出這麼多火箭。

    二、 曹操怕引火自焚

    製作火箭所用的油等原料在水上肯定不能就地獲得,需要事先配備,倘若放在船上就會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相比諸葛亮的草船,做火箭的原料更易燃,萬一哪個不長眼計程車兵一失手引燃了,那對曹軍來說就是滅頂之災。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還是放普通的箭省心。

    三、 曹操多疑的性格

    諸葛亮虛張聲勢佯攻,江上大霧瀰漫,曹操那邊根本不知道敵方虛實。在這種情況下,內心有些慌的曹操也只能是放普通的箭試探。這種情況下,放火箭就相當於你打遊戲一上來就放大招一樣,太不現實。

    四、 火箭的實際效果並沒有那麼好

    我們都認為火箭能達到“一下一大片”的效果,但實際上,裹了布、沾了油的箭,重心不穩,射程和精準度會大大降低,說不好就射水裡了,這簡直是大大的浪費,還是普通的弓箭划算。

    孔明留的一手到底是啥?

    心思縝密、神機妙算的孔明肯定也想到曹操可能會放火箭。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孔明的對策應該就是魚死網破,借曹操的火箭讓戰船燃燒,將戰船引向曹軍,讓赤壁的那場大火提前燒起來,這應該就是最擅長用火攻的諸葛亮的保底牌。

  • 11 # 大秦鐵鷹劍士

    草船借箭本就是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多智而移花接木的產物,歷史上真正借箭的是孫權,是孫權在濡須之戰時明目張膽的挑釁曹軍,最終曹軍萬箭齊發,使得孫權借得良箭數萬枝。羅貫中在寫諸葛亮草船借箭時,他壓根就沒有想到如果曹操放火箭怎麼辦,事實上曹操給孫權借箭時也沒有想到火箭。那麼諸葛亮去借箭時,曹操為什麼沒有放火箭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其一、曹操深知水能克火,故沒有準備火箭;其二、倉促之間應戰,來不及準備火箭;其三、火箭作為特種武器,數量並不多,殺傷力也不及普通弓箭,因此軍中一般沒有準備火箭。

    弓箭作為一種遠端殺傷性武器,它的主要作用是殺傷敵人,打破敵軍的陣形,一箭斃命的箭十分少。軍隊作戰時,萬箭齊發並不講精度,並不要求一枝箭就要射死一個敵人,而是講求覆蓋得全面而連續。萬箭齊發就是要全面覆蓋的結果,三段連續射擊則是為了保證箭雨的連續性。一旦箭陣的覆蓋面全面且能連續不斷射擊,那麼弓箭的威力就突顯了,一枝箭能傷人,十枝箭就能殺人了。火箭作為一種特殊箭,它的使用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有可燃物,然後箭上要提前綁上浸過油的布,且弓弩手面前要有火源,不提前準備不可以發揮出火箭的威力。

    周瑜想借刀殺人,要求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枝合格的箭來使用,這本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但是諸葛亮想到了借曹操的箭,於是就用借花獻佛之計破了周瑜的借刀殺人之計。諸葛亮讓魯肅準備快船二十隻,各船三十餘人,並布幔束草等物,他算定三天之後江上會有大霧,那時出奇不意的偷襲曹軍,那麼曹操一定會採用箭陣拒敵,如此以來就可以借十萬枝箭了。通常來講,敵軍偷襲營寨,守營之軍都會用常規的箭矢射退敵軍,以免冒然出戰中了敵軍的埋伏。諸葛亮本沒有做草船借箭的事,因此他並沒有考慮到曹操如果用火箭怎麼辦?筆者作一個事後諸葛亮,如果曹軍用火箭射擊,那麼我就撤下草人,立起鐵板,火箭射在鐵板上就會掉到水裡,然後在下游安全距離安排士卒打撈箭矢即可。

  • 12 # 糊塗vet

    你看啊 都說了 那會兒冬天 一直是北風多 所以 借箭那晚上 肯定也是北風 那放箭不是燒自己個兒麼 所以 不能放火箭

  • 13 # 大山裡的幼稚鬼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確實存在曹操火攻的bug。故事裡說當時颳著北風,在江北的曹軍不怕火攻,諸葛亮的草船卻怕火攻,而且船隻是靠在一起的,這邊岸上有一隻火箭射去,魯肅非要變成“烤魯諸”不可,如果草船失火,逃回南岸,搞不好連周瑜的水寨都會被燒掉!

    可是沒有辦法,小說是藝術創作,難免有加工和邏輯不太嫩自洽的地方,同時豬腳們也一般具有主角光環,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當然不能讓曹操“智商線上”了啊,要真放了火箭,諸葛亮的臉不就被打腫了麼?劉備還怎麼聯吳抗曹,天下到底還要不要三分了?

    不過,話說回來,拋開《三國演義》而言,據史書記載,最早的“火箭”出現在比赤壁稍晚的228年,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箭上裝上火把,當時確實身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

    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箭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火箭還不是能大批次生產的常規作戰武器,因為它不可以長期儲存,而且使用前要提前做好準備,還要儲備足夠油料,搞不好反而燒掉自己,曹操倉促之間不可能動用火箭,這個故事於理還是說得過去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靈感大概是來自《三國志•吳書》中記載的一件事情。即在赤壁之戰5年後的建安十八年,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口對壘,兩軍對峙好幾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不料被發現。曹營亂箭齊發,箭如雨下,落在孫權的船上。

    孫權雖然沒有中箭,但面向曹營的船身,因落箭太多而傾斜,隨時可能傾覆。千鈞一髮之際,孫權急中生智,下令調轉船身,讓船另一邊受箭,沒過多久船兩邊中箭數量變得差不多了,船隻平衡,恢復平穩。孫權就是靠著這樣的急智不僅安然脫險,而且還嘰歪獲得曹軍“贈送”的大量鵰翎箭。孫權氣定神閒,隨心所欲地四處遊走,把曹營參觀了個夠,直到天快亮的時候,才戀戀不捨優哉遊哉地回去了。

    《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描寫成熟知天文地理,過去未來無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呼風喚雨的神人。他所做事蹟除了草船借箭,還有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智取成都、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木偶退兵、錦囊殺魏延。這些有哪個是凡人能夠辦到的?簡直就是比穿越者還要神奇的存在。

    草船借箭是一個徘徊在虛構和真實之間的小說家們的藝術加工,它神奇玄妙的故事橋段,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和關注度,如果按照《三國志》那樣乾巴巴地寫,估計其流傳度也僅限於史學研究者的小眾圈子裡面吧。

    至於諸葛亮是否留了一手?筆者想來,這就要看羅貫中怎麼安排劇情了,反正上帝視角的羅貫中,總會讓諸葛亮秀出新高度的。

  • 14 # 策神歷史

    草船借箭,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了,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軍事計謀。到實際的歷史中並無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記載。那麼我接下來就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和人設來分析一下題目。

    孔明早就想好了他的騷操作——三天後江面大霧瀰漫,孔明故意拉著魯肅,領一支草船隊,船板上還扎滿了一堆稻草人,把船開到江對面,去曹營那邊浪去了,曹軍想都沒想直接就衝著這支船隊射箭,把諸葛亮的船隊都射成了刺蝟。

    最後霧散去的時候,諸葛亮計程車兵對曹軍高喊一聲:“謝丞相的箭。”然後揚長而去。時候把箭數了一下,足足十萬多支,周瑜聽說了這個過程之後,氣得當場自閉,堅定了想搞死孔明的決心。

    那麼首要的問題就來了,草船的可燃度那麼高,為什麼曹軍不放火箭呢?

    簡單地來說,從曹軍的角度分析,一是曹操當時沒想到,二是當時的條件造不允許,三是天氣的原因。

    曹操用兵如神這個無可厚非,不過他打了這麼多年仗,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陸戰,赤壁之戰是曹操這輩子第一次跟水師正式交戰(之前取荊州不算,因為劉表死後他的小兒子直接投降了,連仗都沒打,所以不能算交戰)。

    那樣的水上環境,再加上曹操當時因為連勝所帶來的膨脹心理作祟,最重要的是他的首要的謀士都不在曹操身邊(郭嘉在曹操平定河北之前就涼涼了,荀彧和程昱當時還在許昌幫曹操穩定後方,司馬懿當時還不知道在哪貓著呢,還沒出道。但凡這些謀士在場,曹操最後也不能連黃蓋的詐降都信,犯這種低階錯誤。)

    這種情況下曹操想不到用火是很正常的,也可以說那個時候的曹操,懶得想那些騷操作,畢竟袁紹那種大boss都打贏了。

    現在曹操有著巨大的兵力優勢,曹操的思路很簡單,或者說沒把周瑜和諸葛村夫想的那麼有套路,就覺得到時候大軍安全過江,然後再發揮自己的人數和戰術的巨大優勢,就可以碾壓孫權,平定東吳了。

    所以說當時諸葛亮的草船隊去曹營跟前得瑟的時候,曹操想都沒想直接就拿弓箭一通亂射,本想挫一挫敵軍的銳氣,順便展示一下曹軍土豪不缺箭,沒想到真成給諸葛亮送箭去了。曹操倒是不心疼那點箭,不過很來氣倒是真的,畢竟曹操覺得自己被村夫像猴一樣給耍了。

    這是曹操沒想到,就算是想到了,恐怕實施起來也十分的困難。

    這跟火燒博望坡,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連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些“火燒”的戰役,要麼就是把一小部分的火種到大規模的引燃物面前,起到連鎖反應的效果,要麼就是把敵軍騙到大規模引燃物附近,用一小部分火種也能起到核爆那種的連鎖反應。

    由此可見,要火攻至少需要滿足兩點:首先是引燃物一定要足夠多,其次需要的火種越少越好。

    火燒諸葛亮的草船,從剛才的兩點考慮的話,都不符合,再說當時曹軍不知道當時船裡有諸葛亮,就一小的規模的隊伍,可燃物不夠多。火種的話,還要造火箭,還不是一支兩支,雖然不用十萬支都是火箭吧,那取個一半,三五萬支總要做出來吧。短時間做那麼多支火箭是不可能的,當時沒有噴火器,取火都難。

    那可不可以提前把火箭做出來?當然是不可以!那個時候曹軍的水寨都鐵鎖連環了,那麼多個火源,稍有不慎就不用周瑜了,自己都火燒赤壁了。再者說,沒有提前做戰略部署的話,當你看到敵軍突然來了一支船隊的話,在當時沒有火器火炮的年代,正常的做出抵抗的反應,就是投石問路,直接拿弓箭射就完事了,火箭是不可能現做的,等火箭做完了,估計人家敵軍都要回家了。

    再說下當時的天氣,大霧瀰漫,這個天氣溼氣很重的,而且諸葛亮的草船還都是以單個船隻行駛在水面上,這溼氣就更重了,沒有足夠多的火種,船是不可能燃起來的。最重要的是,古代的火箭,不是在箭頭上著火的,火都在箭簇上,箭頭只是引燃的效果,古代打仗,火箭就是用來引燃的,不是當作遠端火器使用的,引燃環境都極差,就算有引燃物也不會輕易燒起來的。

    神機妙算的孔明自然也考慮到了曹軍會用火箭這一種可能,所以魯肅說他還留了一手,那麼到底是什麼呢?

    先簡單說一下孔明借東風是怎麼回事,這個解釋清楚了,大家就明白留的一手到底在哪了。

    首先東風不是孔明真正祈禱上蒼借來的,之所以建造借東風的祭壇,無非就是提高自己的逼格,告訴周瑜老子是你永遠不可能戰勝的罷了。東風可以說是諸葛亮預測出來的結果。正常情況下冬天都是刮西北風的,冷空氣氣旋來自俄羅斯西伯利亞或者是貝加爾湖。那麼在赤壁那個地方,為什麼會刮東風?

    原因就是赤壁處於江邊,容易形成“陸湖風”。

    什麼是“陸湖風”呢,一句話概括就是江邊或者湖邊容易形成的,來自江裡或者湖裡刮向陸地的,不定向的風。

    “陸湖風”的原理是:

    由於陸地的比熱容和水的比熱容相差很大,白天陸地的溫度要比湖水的溫度要高,升溫會引起空氣上升氣壓降低,氣溫變冷的話空氣下降氣壓增高,根據壓強差,風從湖裡吹向陸地。反之,晚上由於湖裡的溫度比陸地高,風從陸地吹向湖面。總而言之就是赤壁由於處在長江邊,其附近的風向是不固定的,不一定就是西北風。影響赤壁之戰的東風就是陸湖風的產物。

    這個解釋完之後,就不難理解了。諸葛亮留的這一手,其實就是陸湖風。

    如果前面所說的可能都不成立,曹軍真就火燒草船了,那這正是諸葛亮所想要的。

    諸葛亮就可以帶著船隊奮力衝向曹軍的水寨,提前給他來個火燒赤壁。那個時候曹軍的戰船已經是被鐵鎖連環了。

    當時據演義記載,草船借箭的時候是白天,那個時候,陸湖風的作用會比較大,曹軍的風向大機率是由湖面吹向陸地的風向,諸葛亮燃燒的船隻要往曹軍水寨一撞,就會風助火勢,火助風勢,要真的能成功,也就沒周瑜什麼事兒了,周瑜在家掛機就躺贏了。

    所以說作為一個軍師,或者說一場戰役的指揮者,不是說你光熟讀兵法就能贏的。那只是紙上談兵,除了實戰經驗足,訓練士兵有方之外,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瞭解戰場的風土人情,打仗都要打得“因地制宜”。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指揮家,才能配得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個特權。

  • 15 # 葫蘆大俠

    我感覺吧,可能是因為在江面上,所以沒有想到用火攻,想著到處都是水,怕火攻很快就會被用水弄滅,所以沒有放火箭,我感覺應該是這個原因吧...

  • 16 # 謝金澎

    題主既然問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暫且不探討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了,要回答這個問題只能先認可這個故事的背景都是真實的。

    故事的主角是諸葛亮和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那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世間所有的事情,都不敢說算無遺策,一謀即準,但是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就是這麼個人物,搖著鵝毛扇子,所謂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諸葛亮明知道第一配角周瑜想弄死自己,還大大咧咧的簽了軍令狀,“造箭不成,提頭來見。”要知道軍中無戲言,這可不是小朋友過家家,真要做不到,就是腦袋搬家。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可見一斑了。

    既然如此胸有成竹,那麼他的計算肯定是萬分周全了。曹操以火箭來射,他考慮過沒有?肯定考慮過。但是他為什麼排除了曹操射火箭的可能?

    第一、他選擇的借箭時機,不是在夜晚,也就是說曹操不需要借火箭來照明,這種意外已經降到最低;況且還是早上大霧天,放火箭對探明敵情毫無幫助,只知敵軍偷襲,人數、陣勢不詳,第一反應自然是射他一陣子,老子財大氣粗,讓江東寡民見識見識什麼叫實力。

    第二、曹操的鐵索連江的大陣勢,在實力上不懼偷襲,只是害怕敵人靠近,大霧之下敵我難分,殺將起來,誤傷自己,給予了敵人可乘之機,這才以箭相射。否則還巴不得吳蜀前來攻擊,省得自己強攻搶灘登陸。但是用火原本是自己陣營的隱憂,曹操不可能一點都想不到,自然是不會主動用火的,說不準內部還有火種管制條令。

    第三、曹軍是北方陸軍,對於水戰原本沒有經驗,這也是他把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全部陳列於江上的原因,他想破腦袋也想不到對方怎麼會在到處是水的江上用火攻呢?再說即便他想到了對方火攻他也就知道了火是自己陣營的短板,更不會用火去攻擊對方了。

    第四、一般人想破腦袋也不會想到草船借箭這樣的餿主意,自然也不會想到射它一陣火箭去探個虛實。

    最後,萬一曹操不按諸葛亮設計的套路出牌,真的放火箭,那就順水推舟,船也不要了,火都省得點了,自己往曹軍陣營一衝,即便不是最佳時機,無法達到一把火燒潰八十萬曹軍的目的,也能把曹操嚇出一身冷汗,驚慌退兵。

    要知道曹軍氣勢洶洶來犯,原本江東早已是人心惶惶、驚弓之鳥,倘若諸葛亮揮灑間,讓八十萬曹軍退兵,也是奇功一件,兵都退了,還要十萬支箭幹什麼?

    這便是諸葛亮所謂的後手了。

  • 17 # 貓眼觀史

    三國演義作為從明朝一直流傳到現在,並且還成為中國傳統小說之中的領軍之一的小說,作者運用了很多的藝術手法,將三國這段時期的故事寫的十分的大氣磅礴,只不過這本書畢竟還只是一本小說,甚至在古代的時候,還經常作為茶樓裡面說書人說書的話本,這本書其實還是有很多的不符合史實的地方的,就比如說我們都很熟悉的草船借箭,這其實就是作者虛構的。

    從書中就能夠看得出來,羅貫中本人是很喜歡蜀漢的,所以說連帶著蜀漢的智囊諸葛亮也寫得不太像個真人,人設極其的完美,為了更加豐富偶像的人設,羅貫中就安了很多的事蹟在諸葛亮身上,比如說氣死周瑜從而突出諸葛亮的人物特色,又比如說這出借箭,表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借箭這件事情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孫權探曹營,這件事情發生在曹操和孫權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曹操吃了敗仗,於是就在營地之中,堅決不出來給孫權再抓到點漏洞,這孫權就著急了,自己親自乘船去探查曹營的情況。

    雖然說不出營地,但是曹操本人也不是泥捏的,孫權這個舉動讓曹操有點生氣,於是他就吩咐弓箭手射箭,一定要把孫權給射死!可是事實就是,曹操失敗了,孫權啥事都沒有就回到了自己的營地。 雖然說史實是史實,但是就單純從這本小說來看的話,可能這一出有個地方讓很多的讀者都很疑惑,那就是既然是稻草,那麼為什麼不放火箭?

    如果說火箭的話,這些稻草肯定都燒著了。

    首先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火箭比一般的箭射程要近很多。

    其次是因為火箭的造價其實要比普通的箭要高上很多,不太值得,所以說選擇普通的箭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才是最佳選擇,而且那個時候的曹營可是有一部分在水上的,萬一真的用火箭的話,他們的船著火了的話,直接把船往曹操的水寨裡一走,曹操的手下的這些船隻可都是連在一起的,一旦著火就全完了,所以說曹操並不是隨隨便便的就選擇了普通的箭,而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畢竟如果說曹操真的敢用火箭的話,諸葛亮說不定還真的會把著火的船行駛到曹營,正好還能大傷曹操的元氣,何樂而不為呢?這也正是諸葛亮留下的一手,無論怎麼看,他自己都不會有什麼損失,而對於這次的借箭,魯肅也表達了幸好沒有放火箭的個人觀點,想必他也能猜得出諸葛亮的這一手後招。

    不過這畢竟是小說裡寫的故事,當個樂子看看還行,千萬不能夠把這個故事當做是真正的歷史之上所發生的故事,而且真正歷史之上的孔明先生其實也沒有書裡面寫的那麼的神,曹操也沒有那麼的奸詐,小說還是有著作者個人的喜惡的,不能夠當真。

  • 18 # 飄零列車T

    為何曹操不放火箭?

    第一,當時沒有火箭。火箭最早出現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率大軍進攻陳倉,魏國守將郝昭把箭頭後部綁著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焚燒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所以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時候,這個“火箭”,還沒有被髮明出來,想來曹操在慌亂中,也不會搞個發明創造。

    第二,草船借箭是小說杜撰內容,所以要遵循故事的發展。在《魏略》記載中,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大船,進入曹操軍水寨前,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曹操下令放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所以說,”草船借箭“,是羅貫中小說里根據孫權觀曹軍的這件事情,改良而來。既然是小說杜撰的故事,那當然要遵循小說的故事發展了,如果一把火把諸葛亮燒死了,與歷史也違背了,小說也沒法往下寫了。

    至於,孔明還留了一手?我想應該就是當時的天氣原因,大霧表示空氣中水蒸氣過多,而火箭的燃燒物是浸滿油脂的抹布,燃燒時間段、燃燒能量小,如果遇上存在較多水珠的空氣,我想即便是射到船上,也會被天然滅火器給滅掉。諸葛亮就是算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在乎。

  • 19 # 蔡公子講歷史

    說起《三國演義》這部大型歷史典籍在很多人的意識當中火燒赤壁是最精彩的,而在赤壁之戰當中最精彩的又是草船借箭,因為諸葛亮運用智慧和勇氣借力使力,不但沒有用東吳的一點資源而完成了造箭的任務,而且是再一次的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計劃,還有就是騙取了曹操的軍用物資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曹軍的實力。想想真的是精彩,羅貫中先生筆下的諸葛亮真的是我小時候最崇拜的人之一。

    但是這個故事在筆者長大之後才知道了是羅貫中先生虛構的故事情節,首先我是非常尊崇羅先生強大的文學天賦,對於他的作品是不表示懷疑的,在史書《三國志》當中是沒有記載赤壁之戰那麼多精彩的鬥智鬥勇,周瑜確實是火燒了曹操的戰船,但是就是沒有記載諸葛亮草船借箭的這件事情。在孫劉聯軍於曹操在赤壁對戰這場戰役當中,諸葛亮的主要作用就是外交,有效的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贏得了在赤壁的戰爭,為劉備以後開拓事業和之後的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是實際上三國的創造者和開發商。草船借箭是要深入敵人的勢力範圍,諸葛亮在當時是沒有必要以身犯險的,這都是小說演義中的安排描述。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在演義當中有這檔子事,諸葛亮和魯肅一起玩了一出草船借箭,當時用兵如神的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射擊直接滅了諸葛亮和魯肅呢?是不是諸葛亮留了一手,不擔心這樣的事情發生呢?面對這樣的疑問,在這裡咱們就不說正史什麼的了,就根據羅先生的《三國演義》把這個問題分析一下呈現給大家,覺得好了給個贊什麼的。

    首先我們先說說曹操他為什麼不敢用火箭攻擊諸葛亮的草人船隊,具體的情節和條件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不在贅述篇幅直接說分析論點,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時的天氣有很大的原因,諸葛亮也是拿捏準了大霧的天氣,料定曹操不敢有什麼大的動作,同行的魯肅就問諸葛亮假如曹兵出動,我們怎麼辦吶?諸葛亮笑著對魯肅說我料定曹操在大霧的天氣是不會出兵的。其實這是很符合常人的邏輯的,換成任何一個人是曹操都不會輕易的出動,深知兵法的曹操一定會認為是疑兵之計或者是有目的的小部隊騷擾,輕易出兵很有可能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所以在書中曹操下出的命令是:

    重霧迷江,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

    第二、曹操這個軍事家在當時是根本不知道對方的虛實的,如果輕易的用火箭去攻擊諸葛亮的船隊的話,一下子就把自己所有弓箭手的位置都給暴露出來了,假如諸葛亮這邊是帶著大部隊去的,曹兵估計是剛剛把火箭搭在了弓弦之上對方的箭雨就會馬上的來一次火力覆蓋了。而且以當時的時間來判斷,曹軍是根本沒有時間來準備火箭的,因為江中的霧氣很大的,能見度很低,諸葛亮也是用擂鼓吶喊才引起了曹軍的注意,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斷當時的曹軍是看不到諸葛亮船隊的,如果用了火箭就等於說是照亮了自己的位置給了敵軍攻擊的方向。

    第三、諸葛亮把時間拿捏的很準,在五更的時候把船隊逼近曹軍水寨,開始進行噪音騷擾調戲曹操(奪漢中的時候諸葛亮也玩過此類把戲),五更是什麼時候呢?古人把夜晚成為更,分五個更,五更就是凌晨的三點到五點之間,正是人們熟睡的時候,曹操和自己的部下都在熟睡中被驚醒而且當時有大霧,得知有敵人來到想到的肯定是馬上先把敵人驅逐出去,等到天氣正常了再一決雌雄。

    第四、還有一點就是作戰的準備,三國時期是沒有《武備志》當中的火箭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使用火箭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程式,火箭的使用是對於固定目標的攻擊,像城門、營寨之類的,還要視野清晰有提前的大量準備。而當時曹軍在晚上三點多起來的時候東吳的船隊雖然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已經到跟前了,要是再去準備油脂碎布火溝火盆之類的,吳軍恐怕早就殺過來了,所以曹操沒有用火箭攻擊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時間緊迫來不及準備先用弓弩手亂箭射擊再說。

    從以上幾點就不難看出曹操為什麼沒有用火箭的原因了,並不是曹操不想用火箭,而是當時的條件有限制,所以說諸葛亮才敢大張旗鼓的跑到曹操的鼻子底下去借箭。如果說曹操真的用了火箭射擊諸葛亮的船隊,那不就是把劉備和孫權的智囊都給燒死了嗎?其實不是這樣的,諸葛亮是留了一手的,他是根本不怕曹操放火箭的,如果曹操真的在當時用了火箭來對付諸葛亮的船隊,諸葛亮可能就是赤壁之戰的第一功臣了。

    這一點曹操當時可能是想不到的,因為他當時可能就根本看不到諸葛亮的船隊,但是諸葛亮是可以看到的曹操的水寨的,曹軍射箭的時候諸葛亮就直接把船開到了曹軍的水寨面前,如果曹操真的是哪根筋不對了我就是要放火箭燒你們一群江東鼠輩,那諸葛亮的借箭計劃不是泡湯了嗎?燒了船隻兵士損失不說造箭的任務是無法完成了。其實不是的,諸葛亮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的,接著往下看就知道諸葛亮他留的一手到底是什麼。

    諸葛亮肯定是能猜到曹操有放火箭的可能,但是以當時的天氣條件來講逃生是很容易的,而且在以前大船的身後都會有牽引著一條小船,有逃生、短駁、還有大船無法靠岸時搭載人員,就是類似於現在的救生艇,以前叫舢板的那種小船。如果諸葛亮乘坐的大船被引燃,但是當時的空氣溼度是很大的,火勢是不會馬上就蔓延起來的,船員們乘坐小船逃生是沒有問題的。草船和曹軍水寨的距離是很近的,當火勢起來了以後完全是可以當做火船來攻擊曹軍水寨的,即使不能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完也能給曹操造成很大的損失,使得曹軍在之後的戰鬥中不再具有優勢兵力。

    然而大家可能會想到,如果諸葛亮的草船沒有借箭而是火燒了曹軍水寨的話,豈不是完不成周瑜交代的造箭任務了嗎?肯定不能這樣去考慮了,最差的效果諸葛亮也能燒燬曹操的半個水寨吧,十萬支箭在這樣的戰功面前比起來實在是無乎其微了。所以說諸葛亮一生謹慎,是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情,草船借箭成功了能完成差事,火燒草船能建立戰功,無論是哪一個完成了,周瑜都是拿他沒有辦法的。

  • 20 # 有書共讀

    草船借箭這個典故大家都很熟悉了。諸葛亮神機妙算,巧借曹操的軍箭,完成了周瑜給自己的那個不可能的任務。

    那有人要問了,當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這樣一來,諸葛亮的如意算盤豈不是要被打破?

    有書君認為,這個問題要從當時的形勢上分析。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與諸葛亮的掐算有關。

    諸葛亮正是算準那天江上有大霧,這才搖著船來騷擾曹操,曹操倉促中迎戰,看不清形勢,只以為船上滿滿都是士兵,才下令放箭的。

    所以,這樣一分析,當時諸葛亮確實行的是一著險棋,他既得算準那天大霧,讓曹操看不清,又得搞個突然襲擊,讓曹操來不及準備,優先採用射箭防禦,如此才能便宜得到軍箭。

    那為什麼又說幸好沒放火箭呢?難道孔明先生還有什麼後手?

    諸葛孔明在這場冒險行動中,有沒有後手沒有可靠的資料證明。據後人推測,他應該是測準了曹操剛剛經歷過博望火攻之計,已經對火攻有所恐懼,不會留些火攻之物在身邊。

    還有一點也可以算作孔明先生的後手:倘若曹操真用火箭射來,一旦引起燃燒,諸葛亮便可以下令將船駛向曹營,而自己與魯肅所坐之船隻需要開走即可!要知道此時曹營所有戰船都中了鳳雛先生之計(所有戰船已經連線在一起),一旦戰船燃燒起來,倒黴的還是曹軍!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已經被神化了,“多智近妖”也。草船借箭被賦予諸多美譽,但有史料稱其實這場策劃並不是他,所謂的後手之類估計也是後人的推測。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再來審視這場完美的計謀,仍然要感慨古人智慧的高妙。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川菜三大靈魂調料,是哪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