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空雄鷹59477332

    主要被陳勝,吳廣的話鼓動壞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還有就是:天下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因此使天下有一點野心的都想當英雄。

  • 2 # 長安城不良人

    你問的不太嚴謹了吧!

    超過300年的朝代還是有一些的。

    1、夏朝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2、商朝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3、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

    4、漢朝

    漢朝(前202年—8年,23年-220)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407年。因皇室姓劉,故又稱劉漢,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除此外還有宋朝超過三百年,宋如果算上南宋與北宋也是超過300年的。

    雖然有一些朝代超過了300年,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僅佔一小部分的。

    我覺得這其中的根本的原因在於:

    他們沒有處理好自己國家的土地問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每個農民自然都期望擁有大量的良田,但在封建社會,除了開國君主時代,剛剛經歷了一次大洗牌,這些人民都有土地。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將不斷地被地主和統治者透過各種方式收集,以便取得更多資源以供享樂,而普通農民很難有足夠的土地來保證他們的衣食。如果天公不作美,遇上旱澇災害,那麼農民就面臨著肚子是否能飽的問題,甚至還要面臨是否能活下去的問題。所以王侯將寧有種乎?

    除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從自耕農到佃農(就是從自己有土地到給別人種地過活)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00年。一旦超過這個週期,百姓自己的地不僅變少,稅負變多,農民的生活就會被繁重的稅負壓垮。因為賦稅按照人頭繳稅,造成只有地主有能力繳稅的現狀。政府的收入將逐漸萎縮,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只能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去抵禦。

    中國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虎視眈眈,一旦我們的國家實力減弱,財政凋零。這些國家將等待機會超越我們,一旦周圍這些國家的發展水平上升了,第一件事就是發動戰爭。那麼我們國家在危困狀態下根本無法抵禦這些早有預謀的豺狼虎豹,就會出現改朝換代這種事情。

    個人見解,望多指教。

  • 3 # 張開復

    應該說都是因為腐敗,最後連根兒都爛了……上下不通……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就拿最近的晚清政府來說: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老百姓都幫忙做運輸啥的。。為啥這樣呢?在老百姓心中已經不承認這個政府了,恨透了。。。

  • 4 # 豫北老崔

    自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可是縱觀朝代更替我們會發現,幾乎自秦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都沒有超過三百年的。

    或許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夏商周已經超越了300年,可是夏商周屬於奴隸分封制,不屬於大一統王朝。而漢也有王莽篡權,分東西兩漢,宋也是如此,為何古代王朝都如此難以破300年大關?

    君主與地方爭權導致古代王朝很難突破300年大關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沿用郡縣制度加強中央集權,而後世的王朝都以此為基本國策。

    這樣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可是也會走向分封制的老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的經濟、人口、土地和軍事等資源不斷積累,當實力大於君主之時,君主的權利就相對的被削弱。

    當君主無法掌控地方的時候,地方集團會以自身實力強行改朝換代,古代很多王朝都是如此。

    外族入侵也是使古代王朝難破300年大關的原因之一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之中的很多古代王朝基本上都受著外族的威脅,外族雖然被中原視做蠻夷,可蠻夷的軍事力量往往超越中原的古代王朝。

    古代王朝大多重文輕武,加上中國古代王朝佔著資源優勢,及容易驕傲自大,而那些所謂的蠻夷以武為尊,文而次之。

    況且古代王朝歷史中的蠻夷基本上都神奇的可以看出自身的不足之處,時常向古代王朝學習,求得慢慢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蠻夷虛心求教之下發展國力,而古代王朝在驕傲自大之下視蠻夷如無物,可是,突然一天當古代王朝眼中的蠻夷兵臨城下的時候,古代王朝才繁衍醒悟可為時晚矣。

    天災人禍也能導致古代王朝無法突破300年大關

    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生產能力低下,古人又以食為天,土地產生的財富是一個王朝能不能長治久安的根本。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在歷史之中經常會發生大規模的旱災或者水災,大災之下,生產力低下的民眾甚至到了顆粒無收的局面。

    此時的民眾別說上交規定的稅賦,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很難維持,一般古代王朝面對大災都實行賑災之策。可是君主害怕災民生亂基本上會讓災民只能生存,無法生出禍亂之心,但如此之下,必定會激起民變。

    民變之時,古代王朝的君主往往以武力鎮壓亂民,很少有君主實以安撫之策,天災之下必生人禍,加上有心人利用,王朝也隨之走向陌路。

    古代王朝難破300年最主要的原因是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每個古代王朝的開國之君建立一個王朝的時候,都深知穩定局勢來之不易,開國之君吸取前朝的教訓,基本上以民為重。

    開國之君雖然知道以民為重,自然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可是他們都想讓天下人的天下變成家天下,世襲下去並且綿延萬世。而後世之君一出生就是榮華富貴的生活並且擁有無上的權利,雖然後世之君一直被教導和薰陶以民為重。可是在家天下的環境之下,難免會忘記初衷。

    封建社會皇權至上,後世之君權利沒有人能夠約束,為民的君王自然會用權利造福百姓,可貪圖享樂之君卻走向了相反的道路。

    貪圖享樂最直接的結果就會滋生腐敗官員,皇室的成員隨著時間的發展增多,腐敗官員的家室成員也會增加,如此之下形成一個局面。皇室成員,官員家室成員都需要財富來支撐他們享樂,這些財富只能從百姓手中強取豪奪。

    畢竟一個王朝資源有限,皇室成員,官員家室當達到一定數量之後,百姓手中的財富被掠奪的甚至連基本生存都很難維持。當民眾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民眾反抗之下,王朝焉有不滅之理。

    透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地方與君主爭權和天災人禍,以及外族入侵可以說很難影響古代王朝的國柞,古代王朝的國柞不能突破300年主要原因是百姓。

    皇室成員、富甲豪紳他們是幾何倍增的速度增長,王朝開始之初民眾手中的財富還能維持他們富足的生活,當擴張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民眾不堪重負,手中的財富很難讓他們繼續享樂,而他們則用其他手段來掠奪百姓手中的資源,如此之下民眾反抗乃是必然,古代王朝的國柞也隨之覆滅,民眾能支撐他們300年的掠奪已然是一個奇蹟了。

    可是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自古帝王都知道水可載舟也可覆舟,以民為重才是良策,真正做得到帝王少之又少。而民眾以水覆舟,然而覆舟之後的結果又是一個新的輪迴。

  • 5 # 劉記二大碗高粱酒

    一個王朝的建立,就是一個貴族集團的崛起,歷朝歷代,概莫能外!

    然後,就是貴族集團財富的積累,一代、一代、又一代!

    300年,大概10代人。

    貴族集團人口,幾何級數裂變,需要的財富,也是幾何級數的裂變。

    但是,社會財富終究有限。

    於是,貴族集團內部分裂。

    被壓迫老百姓也窮則思變——帝王將相寧有種乎!

    於是,亂世來了。

    於是,舊王朝顛覆,新王朝誕生。

    新的貴族集團,誕生,開始下一個週期……

    以史為鏡,這個道理貴族們都知道,可是人性本貪。

    貪慾,從來都在戰勝理智。

    這就是人性的悲哀、王朝的悲哀。

  • 6 # 西北微生活

    首先肯定有朋友認為漢朝和宋朝不是邁過了300年大關嗎?

    的確漢朝405年,宋朝319年,看似是邁過了300年大關,但是這兩個朝代,漢朝分西漢、東漢,宋朝分北宋、南宋,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邁過300年大關。

    籠統上來說,封建王朝不過300年大關,圍繞著以土地兼併這個代表性的社會矛盾由輕到重的問題,可以視為封建王朝不到300年便崩潰的一大原因。

    但今天宋安之不說土地矛盾的這個社會矛盾問題,而是以大歷史來說說我們中國古代的帝制特色。

    說到中國古代的帝制,可能很多人認為這有什麼稀奇的呢,世界上的帝制國家不是很多嗎,尤其是古代圍繞著中國的東亞體系之中,基本上都是帝制國家,可是為什麼其他國家,諸如朝鮮李氏王朝500多年,東瀛小鄰居更是給力,可謂是萬世一系。

    但大家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中國古代的帝制是中央集權式的,越到後面中央集權越完善。諸如唐朝有藩王之亂、後宮干政、藩鎮割據、太監欺主等弊端,但到了最後一個大一統清朝之時,可以說完美杜絕之前歷朝歷代的弊端,也就是機緣巧合之下形成了慈禧太后干政的弊端,但整體來說,圍繞著皇權的各種弊端,已經被打壓至最低風險。

    正因為帝制的這種中央集權,所以到了中央集權很不錯的明清時代,明清兩朝被人稱之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認為這跟王朝不過300年有什麼關係呢,彆著急且聽宋安之慢慢道來。

    帝制的中央集權,說白了就是集權於皇帝一身,好處就是皇帝能力強大了,遇上諸如秦皇漢武式的雄才大略人物,可以整合國家資源最大限度上開疆拓土。

    壞處是如果皇帝一人能力平庸甚至昏庸,那麼無疑會影響整個國家,不過這個壞處隨著歷朝歷代制度的完善,將皇帝的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之處給補上了。諸如明朝的監、閣共理國政的制度,如果皇帝能力不足,甚至想要偷懶,那麼便有內閣和司禮監替他處理大部分政務,而且雙方互相牽制,使皇帝偷懶期間不至於大權旁落。

    但是還有一個弊端就是,這種帝制的中央集權,造成了一個很不好的現象,那便是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旦大權旁落,往往都會性命之憂,更是會被取而代之。諸如西漢外戚王莽掌握大權以後,篡漢立新朝、北周的外戚楊堅篡位外孫的皇位,建立隋朝、甚至至親之間亦是如此,武則天篡奪兒子的江山,更是篡唐立武周政權。

    而被篡奪江山亡國之君,除了武則天的情況特殊一些,加之兩個兒子很老實並沒有起兵反抗,得以活命以外,其他基本上是被斬草除根了,免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古代的封建王朝,因為帝制的中央集權需要,所以很是務實,如果權臣架空皇帝以後,要麼是幹掉皇帝取而代之或者再立傀儡,要麼是等著被皇帝收拾。如果不取而代之皇帝,那麼早晚有忠於皇帝的勢力,會來反抗乃至顛覆權臣,成為一顆不穩定的定時炸彈,只要被架空的皇帝還在,就一定有忠於皇權的勢力反撲,但是你不知道在多會會爆發,所以每一天都要擔驚受怕。

    也就是說古代封建王朝因為帝制的中央集權式原因,皇帝被架空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而其他國家就不同了,諸如東瀛的萬世一系,為什麼它會萬世一系呢?

    因為他的帝制並非是中央集權式的,或者說天皇沒機會集權。正因為權力分散,天皇即使身為傀儡,也對權臣沒有多大的威脅,因此下面的幕府換了三次,天皇在大部分時間雖然是傀儡,但因禍得福不至於被廢除皇位,因此保持了形式上的萬世一系。

    通俗來說,就是因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帝制中央集權式制度,所以皇帝一旦被架空或者皇權式微之際,就有人要改朝換代,因為這種制度之下,不改朝換代,哪怕是傀儡皇帝,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而正因為這個原因,因為帝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有著很大責任,不像其他國家“虛君”遇有危難之時不至於被指責,中國古代的皇帝享受了大權在握,遇有危難之際自然要承擔風險和民眾對其的失望,而這個原因也是清末沒有君主立憲成功的一大原因所在。

    而諸如東瀛等國古代王朝的帝制,並非中央集權式,所以下面的權臣亦或崛起的新勢力,允許傀儡皇帝一直以“虛君”的形式存在著,所以才有了萬世一系。

    而以帝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來看,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不過300年大關的一大原因,如果帝制在制度上不中央集權,不會威脅到權臣等顛覆中央朝廷的存在,允許傀儡皇帝以“虛君”形式存在著,那麼就沒有那麼多改朝換代了,恐怕就會出現類似於東瀛萬世一系的那種情況。

    當然這只是宋安之以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帝制中央集權式的角度,來詮釋古代王朝不過300年的原因,並非正確,只是以這種角度片面的說說,只是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而已。

    正所謂以史為鑑,那麼大家覺得封建社會的帝制中央集權式制度,到底好不好呢?

  • 7 # 滴水穿石——鍥而永恆

    古代王朝的衰敗其原因很簡單!也是與大自然一切事物一樣,沒有永遠的!和從少年期逐漸步入老年期一樣,生與滅的過程,一切都是不斷成長至衰老!朝廷官員腐敗如蛀蟲一樣!爭權奪利,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利益對人的誘惑力最強大!官商官匪勾結,久之盤根錯節,結黨營私拉幫結派,如九頭鳥一樣,斬了一頭又從邊再長出一頭,使皇權無法控制!國庫空虛,荷捐雜稅重壓民不聊生,最後的結局是官迫民反,軍閥混戰,爭疆奪土各自為王,干戈四起戰火紛飛,使時局權力重新洗牌!這就是幾個朝代難跨越300年的統治根源皆出於此情。

  • 8 # 重要的事情在於思考

    不能順應歷史潮流的朝代,

    不能與時俱進的朝代,

    不能為人民謀福利的朝代,

    都不可能長久,

    八百餘年的周朝也是如此。

  • 9 # 君哥福之瑞

    熟讀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活不到300歲,似乎國運300年就像是一道坎。中華歷史五千年,各式各樣的王朝政權不知出了多少,但是一一數過來國運超過300年的王朝不超過十個,還要加上夏商周這三個奴隸制國家。其中漢朝分為東西兩漢,國運加一起超過400多年,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劉秀算是開國皇帝,東西兩漢的政權並不能連貫一起,真能勉強算一個朝代,才超過了300年。

    秦朝15年,三國時代從曹丕稱帝開始算61年,晉朝也分為兩階段,加一起國運還沒有200年,隋朝國運不到40年,唐朝290年沒能邁過300年這個坎,五代十國曆史加一起73年,你想不到的是被所有人輕視的宋朝國運卻超過了300年,雖然宋朝分南北宋,但是從政權都是一脈相承,所以說宋朝是繼夏商周後唯一一個國運超過300年的國家。元朝雖然強大但是國運也只有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

    看完這些資料你是不是很驚訝,就連唐朝都不能逃過這個怪圈,可宋朝卻可以。從歷史時間上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奴隸制國家過渡到封建制度國家後,朝代的國運就開始大幅下降,所以說一個國家的制度決定了國運的長短。那封建制度到底有什麼弊端,幾乎所有的朝代都只能在300年這條線下徘徊呢?道理其實真的很簡單,中華民族是農耕文明,百姓只要有地種,收穫的糧食夠自己活下去,農民就會老老實實的繼續種地,當農民都活不下去的時候,那這個國家也就到了毀滅的時候。

    只要農民不造反,一個朝代就不會從內部開始毀滅,宋朝的毀滅就是個意外,好不容易在女真手裡活下來了,結果殺出來一個鐵木真將女真和宋朝一起毀滅了,這是不可抗力。土地兼併就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弊端,土地兼併就像是蛀蟲,一口一口的將一個國家吃完了。一個朝代建立後,開國皇帝肯定要大肆分封,這樣一來全國各地都有了貴族的存在,這就是封建王朝毀滅的第一步。

    貴族得到土地後,便可以吃封地的稅賦,農民要拿出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給這些貴族。但是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財富能繼續增長。一開始總會有些農名因為種種原因急需錢財,比如看病。而那些封地的貴族恰好手裡有錢,農民獲得錢財的方式,只有將手裡的土地賣給貴族,然後再從貴族手裡租地種,這樣一來農民一年的收入大半都要進了貴族手裡。一段時期之後,貴族就會採用巧取豪奪的方式從農民手裡奪得地契,長此以往下去,全國的土地一大半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農民每年幸苦勞作,只能混個不餓死的下場。

    到了這個時候,一個朝代就走到頭了,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大批農民起義便會蜂擁而起,農民都快要餓死了,還不如造反而死。一個朝代就這樣走到了命運盡頭。而這個發展的歷程,正好是200多年到300年,這才造成了大部分朝代的國運都超不過300年。

  • 10 # 南朝居士

    打個比喻,西漢立國時,人口一千多萬,到了中期人口五六千萬了,這就超過了土地承載的極限。

    如果看看古代王朝人口趨勢圖,就會發現很明顯了,東漢、北宋、南宋、明朝都是如此

    兩千年來,生產力並沒有發生大什麼變化,土地承載的人口是固定的,王朝剛建立時,因為幾十年來的戰爭,人口大量減少,

    如隋末人口890萬戶,而武德年間,人口只有260萬戶,能養活890萬戶的土地和糧食,養活260萬戶的人口,能不是盛世嘛?所以古代盛世都在中前期。

    而當天下安定了,承平日久,沒有戰爭,生活好了,就開始大量生孩子,隱匿人口也重新編戶,出現人口增長的爆發期,這不就盛極一時嘛?如漢武帝、唐玄宗、康雍乾時期。

    當人口繼續增長,達到6000萬以上人口,人口問題的弊端就出現了,如一個縣土地只能養活50萬人,結果有了一百多萬人,多餘人口怎麼辦?沒人知道,這些人活不下去,那就造反吧!問題是,全國都這樣呢?明末和其他王朝就是如此。

    天下大亂,逐鹿天下,最後經歷二三十年的戰爭,大量人口戰死,最後剩下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剩下一千多萬人口,新王朝建立,開始新的盛世,週而復始。

    而現在工業發展下,這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了,但絕不可忽視,這就有了那啥生育制度。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的,如果當初沒有那個制度,很多事說不準的。

    每個朝代帝王都面臨那個問題,多餘的幾千萬人怎麼解決?解決不了就亡國了。

    有個電影講的就是這個,雪國列車,有興趣可以看下,它是在不斷的慫恿底層人造反,來解決多餘人口,一旦人口過多,威脅列車安全,就慫恿人帶領底層人造反,消滅人口,但是現實中無法解決,無法解決就滅亡了,

  • 11 # ldm8698

    實際上這些以皇帝為國家中心的王朝,能延續將近300年,已經是很了不起了。這些王朝剛開始的兩三代皇帝,還是基本上能夠勤政愛民的,還是能夠秉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嚴懲貪官汙吏、打擊既得利益集團巧取豪奪平民財物,只是後來的皇帝慢慢的就腐朽墮落了,使貪官汙吏和既得利益集團橫行於社會,使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最終導致民不聊生,王朝覆滅。

  • 12 # 聽歷史說話

    最初的時候,我們是氏族社會,在氏族社會下,其實國家的這個概念並不清晰。在這一階段,人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部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而且那個時候生產力水平很低,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全員參與生產,從事狩獵等活動。所以說就不存在什麼剝削階級,自然也就沒有受壓迫者。

    有一句話說的是“有壓迫就有反抗”,那麼沒有壓迫不就沒有反抗了嗎。即使選出來的部落首領,那也是為了部落內部的協調和麵對外來的威脅而設定的,他本身也是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的。

    後來我們過渡到了奴隸制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了,這個時候即使一部分人從生產中脫離出來,其他人生產的物質也可以滿足整體的需要。這些從生產中脫離出來的人,動用武力,建立了奴隸制社會,並且逐漸形成了有別於氏族的國家。

    在奴隸制下,封君、封臣、士組成了統治階級,他們透過對整個社會進行管理,擁有很大的特權。

    等我們正式進入到封建社會以後,皇帝出現了。並且打破了原有的分封體制,那種諸侯國林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取代它的是郡縣制這種新的國家體制,相比於分封制它有什麼特點呢?

    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加強了統治階層對國家的控制力量。透過郡和縣,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君王透過對郡縣長官的直接任命,把手直接伸向了地方。為了管理如此多的臣民,又設定了一整套配置的官僚體系,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形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

    但是從這個時候起,封建王朝就像是受到了莫名的詛咒,很少有一個王朝能夠傳過三百年。像秦朝和隋朝,更是二世而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剛才我們提到,封建制度下統治者建立的一套官僚體系。其實問題就出現在這裡。這一套官僚體系在最初的時候還能夠各得其所,發揮自己對社會的治理作用。再加上配套的監督體系,還是比較不錯的。

    但是不要忘記了,它的本質其實還是剝削,長此以往,由於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特權,那麼就很容易滋生腐敗,然後從內部開始腐爛。這就像我們中國的一句諺語,千里之提,潰於蟻穴。一旦這種腐爛開始,那麼就很難收的住。像明朝後期的時候,官僚體系內部腐敗叢生,對國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

    第二個原因,地主階級的長期存在和政府的掠奪。在封建制度下,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人們的人身依附於土地,土地就是他們生存的基礎。但是土地卻往往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就是所謂的地主階級。王朝之初,很多統治者也意味到這一點,把很多土地分給了農民。但是卻往往並不持久,經歷土地兼併以後,土地又重新回到了地主手中。

    這麼一來,大量的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於地主,成為地主的佃農。但是卻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僅一年的勞動要大部分都給地主,而且人身自由還受到一定的限制。長此以往,農民一直處於被壓迫和剝削的位置。

    這個時候,如果政府再橫徵暴斂的話,就更加劇了社會矛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氣數已盡,又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

    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時候,自然要起來反抗,希望推翻一箇舊王朝,建立一個新王朝,然後對土地重新分配。

    但是新建立的王朝卻又陷入了一個怪圈,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體制本身就具有的缺陷,或者並沒有辦法去解決。即使採取一些緩和的政策,也往往是換湯不換藥,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所以說封建王朝才會像迴圈往復一樣,突破不了三百年的大關。

    以上僅為個人淺見,請各位不吝賜教。

  • 13 # 凌煙閣論史

    王朝的興亡更替,其背後反應的是推動歷史變化的因素。

    有人喜歡說王朝的滅亡是“氣數已盡”,我以前不喜歡用“氣數”這個詞,因為一說氣數,就給人感覺是神秘主義,說不清道不明。但是,中國古代王朝(秦始皇大一統之後的王朝)難過300年的事情,這個問題我花功夫認真研究過,大約得出了一些規律。我覺得“氣數”這個詞大概可以概括這些導致王朝衰敗乃至滅亡的因素。

    為何王朝難過300年大關?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幾條規律:

    馬爾薩斯陷阱,人口與生存資料到了嚴重不匹配的程度,導致社會動盪變革。地球氣候週期性變化,致使生存資料大幅減少,加劇了社會動盪。王朝統治者和統治集團的敗壞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動盪。其他政權的侵擾加劇了社會動盪。古代王朝無法構建出穩定政體,遇到危機無法內部解決,導致必須推倒重來。

    以上幾方面的主觀和客觀因素,最終導致王朝壽命有限。

    下面我們展開來看看上述這幾點。

    一、馬爾薩斯陷阱:土地數量有極限,而人口持續增長,最終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社會開始動盪。

    先宣告一點:馬爾薩斯陷阱在農業時代是有效的。其基本理論是:王朝的人口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土地等生存資料卻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到某一極限後,生活水平下降,社會開始動亂;過多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中國的古代王朝,其改朝換代戰爭一般導致全國人口減少5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70%,非常殘酷。人口大幅減少之後,新王朝建立,此時人少地多,大量的荒地可以逐步開墾種植,人的生活水平開始穩步提升。

    但是,土地總量有限,能夠開墾而擴大的面積有極限的,而人口增長卻遠快於土地的增長。我們用唐朝的土地和人口資料來說明問題。請看下錶:

    (唐朝人口變化表)

    唐朝人口從639年的1235萬,猛增到705年的3714萬,70年增加了3倍。後面到了752年的峰值5997萬,近50年時間卻只增加了不到一倍。古人不搞計劃生育,為什麼人口增速銳減呢?這裡就是基本生存資料在限制人口總規模。在峰值出現之後不久,大唐就爆發了755年的安史之亂,人口隨之劇減。

    唐朝人口變化在古代王朝中具有代表性:初始人口很少,隨後猛增,之後增速放緩。此時也就是人口與生存資料產生矛盾的時候,人均物資減少,生活水準下降,隨著時間推移,動盪開始。唐朝人口變化,是一個典型的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示意圖)

    二、地球氣候的週期性變化:遇到氣候變冷週期,則加劇了人類社會生存資料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導致社會動盪。

    現代氣候科學對全球氣候的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的週期,對人類而言有超長的3億年、10萬年、4萬年、2萬年週期;也有中等的1500-1800年、200年週期;還有60年、11年的短週期波動。這些波動導致氣候在冷暖兩個週期中變化,當達到某個極端時,人類的糧食生產發生嚴重問題,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影響,這將加劇社會動盪。

    大週期的氣候變化過程,大致如下:

    太陽系在繞著銀河系核心運動的時候,其經過的旋臂區域是物質密集區,旋臂之外是物質稀少區。當太陽運動到旋臂區時,太陽系處於恆星系密集地帶,此時由於周圍星體對太陽的引力作用使得太稍有膨脹,太陽內壓變小,於是太陽內部的聚變反應減弱,造成太陽輻射的減弱。而此時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也稍有變大。另外,由於星系密集,星際空間物質增多,太陽光也被減弱。這三方面原因導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減弱。如果同時再趕上太陽活動週期年,地球將處於冰期。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相對位置變化,影響太陽輻射,此處說明一點:太陽系與銀河系旋臂有相對位置運動)

    短週期的氣候變化因素:

    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星體,太陽有一個黑子變化的週期,當太陽黑子活動處於極小期時,太陽輻射將減少。這個週期為11.1年。太陽活動起伏變化,導致地球氣候冷暖週期性變化。

    中週期的氣候變化因素:

    在地球內部還有一個巨大的氣候影響因素,這就是海洋的潮汐變化

    海洋的強潮汐能把海洋深處的冷水帶到海面,使全球氣候變冷,這種情況形成的全球氣候波動週期大約為1800年。當日、地、月排成一線且相互距離最小時,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強而變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規模也最大,這時就會有更多的海洋深處的冷水被帶到海面。這些冷水可以冷卻海洋上的空氣,最終使全球氣溫降低。反之,世界就不會變冷。

    潮汐高低潮還有200年左右的明顯週期變化。其中,1425年、1629年兩次峰值對應小冰期時期,1770年的峰值對應18世紀的低溫,1974年的峰值對應20世紀70年代的氣候變冷。特別是54-56年週期(太平洋十年濤動週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古代氣候變化與中國的王朝更替)

    結合如下的一萬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統計表,我們可以看得更加明顯且清晰:

    (一萬年來地球氣溫變化與中國王朝更替)

    從上述氣候知識來看,最近一千年的氣候變化的週期在200年左右。而這恰好基本與中國古代的朝代變化相吻合。

    其中的邏輯是:氣溫變低,導致糧食嚴重減產,人無法生存,社會就開始進入動盪期。

    三、人的因素:王朝統治者個人能力敗壞、統治階級的集體腐化加劇了社會動盪。

    中國古代王朝,一般其第一第二代統治者都經歷過戰爭和動亂,他們能體恤民間疾苦,個人慾望會比較收斂。之後到了第三第四代人,也勉強還算湊合,沒有經歷過,也被經歷過的人教導過。到第五代開始基本就嚴重脫離現實了,再加上此時國家發展了近百年,社會富裕了,統治者個人慾望也膨脹起來。比如那個嚴重脫離社會“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上行下效。皇帝帶頭膨脹,那些貴族和官僚們也基本保持與最高統治者一致,大家一起腐敗,競相比賽豪奢鬥富。這樣,社會土地兼併嚴重,富人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如果最高統治者還有一些個人特殊愛好,比如隋煬帝的巡遊、宋徽宗的花石綱、明成祖的下西洋、乾隆的下江南,那麼統治集團的敗壞就加劇了。同時,各級官吏藉機盤剝百姓也就更加嚴重了。這都激化了社會矛盾,或者說階級矛盾。

    假如遇上好大喜功的,征服慾望強的,也會加速社會矛盾激化。比如漢武帝打匈奴、隋煬帝打高麗、唐玄宗瘋狂拓邊,等等。

    按時間上計算,西漢在第五任漢武帝身上、西晉在第四代(第五任)統治者晉惠帝身上、唐朝在第五代唐玄宗身上、宋代在第六代宋神宗身上、明朝在第六任明英宗身上,都發生了大問題。這個從“治”到“初步混亂”的週期大約在100-150年,隨後,王朝依靠慣性還能前進一段時間,進入王朝末期。

    整個統治階級的低能化、腐化,促進社會動盪,也助推了王朝的覆滅。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四、北方遊牧政權和西方文明的侵擾加劇中國王朝內部社會動盪。

    在中國古代,主要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中原王朝的侵擾。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為了對抗這些侵擾,中原王朝必然要增加軍事開支,這些開支最終當然是百姓負擔。負擔加重,也會激化矛盾。

    對於草原政權來講,氣溫變低對他們的生存影響更大。他們會加大對中原的侵擾力度,這中因素往往與氣候因素、人的因素疊加起來,大大增加中原百姓的負擔,這時往往就是改朝換代的劇烈動盪期

    比如漢武帝對抗匈奴,最後打得戶口減半,社會凋敝。比如明末未來對抗滿清,加徵練餉、遼餉,對抗流民加征剿餉,還要提前徵收好幾年。這些都極大地加劇了社會矛盾。

    (遊牧政權對中原王朝的侵擾)

    到了清朝末年,則是西方海洋文明來侵擾中國。這加劇了大清內部的社會動盪,比如鴉片戰爭就是太平天國起義的主要誘因之一。

    五、中國古代王朝無法構建出長期穩定政體,遇到危機無法內部解決,導致必須推倒重來。

    中國古代進入郡縣制大一統之後,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變化上,有一個大趨勢,那就是:中央權力越來越大,地方權力越來越小。

    秦始皇廢黜了所有的分封,後來漢朝立國後,又開始分封了。主要是劉邦考慮功臣權勢太重,分封藩王以制衡功臣。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功臣們沒怎樣,藩王們卻造反了。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後,漢武帝時期採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議,把藩王的地盤一步步縮小,終於藩王無法威脅中央了。

    後來,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成了政治的主流力量,世家大族的聯合,能夠左右政局、甚至改朝換代。直到隋唐時期,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唐朝的政治基本上是世家大族與平民官僚各半的樣子。

    後來經過藩鎮割據混戰、五代十國大戰之後,世家大族終於被徹底消滅。從宋朝開始,中國的政治徹底分化為兩極,一頭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另一頭是碎片化的自耕農,沒有中間力量層。

    所以,我有一個比喻:從宋朝開始,古代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就像是山與沙。

    中央皇權是高山,很難撼動。地方沒有了封建領主,全是自耕農和地主,整個是一盤散沙。偶爾風大一點,地方能形成一個個小沙丘,但是永遠無法與高大的山相比。直到發生大地震,山塌了,沙子裡聳起了新的山,才能完成一次新的平衡。

    中晚唐的藩鎮力量是地方力量制衡中央皇權的最後機會。但可惜的是,藩鎮與皇權博弈了150年,始終沒能走出你死我活的博弈邏輯。

    類似於英國那種貴族結成聯盟,最終與王權達成平衡的機制,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形成。他們的鬥爭是在一個政治框架內進行的、有限程度的鬥爭。這讓戰爭的烈度很低,人口不會因為戰爭而大幅度減少。當國王與臣民的鬥爭到一定程度後,大家就坐下來談判,約定好各自的權利義務後共同往前繼續。暴烈的掀桌子游戲在英國曆史中很罕見。

    最終,經過五代十國的大戰亂,徹底把封建領主這個群體消滅了,中國從此進入了皇權極度膨脹的時代。到了天災人禍一起來的時候,王朝社會矛盾大爆發,在這種缺乏穩定政體、勝者為王、多者存一的政治鬥爭中,老王朝必然要被推翻;各路群雄也是死磕到底,看誰笑到最後。

    中國古代的政治可惜在這一點,社會如一盤散沙,民間缺乏力量制衡皇權。同時,中國古代也沒有發育出“權利”、“義務”這些概念。始終在治亂迴圈中走不出來。

    結語:多種因素的綜合,讓王朝難破300年。

    王朝發展導致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劇,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這是導致王朝覆滅的第一因素。在這個因素之上,如果疊加了氣候變惡劣、統治者腐化、外來侵擾加劇等因素,則王朝覆滅在所難免。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天時(氣候)變化和人慾望膨脹的變化,導致古代王朝的普遍週期是200年左右,而不是300年。你看西漢、東漢,北魏、南朝、南北宋、遼等,都在200年左右,反而唐、明、清卻是個異數。

    這裡簡要解釋一下。

    唐朝因為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龐大和強盛,依靠其慣效能向前多走一些距離。深入瞭解的話,實際上從唐憲宗之後,藩鎮割據嚴重,唐朝中央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因為唐這個正統在,底下又沒有哪一方有足夠的力量把整個社會重新洗牌,因此唐朝又多存在近100年。

    明和清,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制度成熟之後的社會,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力很強。再加上北方草原的內亂(明時),因此明能夠延續得更久。清則統一了草原、中原、高原和西域,因此其外部威脅更小,稅負低,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到來,恐怕清還能延續更久。

    實際上,從王朝生命週期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推動歷史發展的“第一因”,這就是人性與天道反覆博弈。

    人性總是充滿了慾望,慾望爆發(統治者的膨脹、普通人的多生多養都是慾望)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共同導致社會動盪。而天道所追求的是秩序,你看天體執行多麼規律、多麼秩序井然。天道在人類社會中的表現也是秩序。天道透過它在人心中的力量(德),讓人類已經失序的社會加速走向新的秩序。人類的歷史就在人性與天道的反覆博弈中前進。

    (完)

  • 14 # 景行行止1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天下,由此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從此直至清朝亡國,中國曆經了漫長的兩千多年封建帝制時代。

    封建王朝的特色是什麼呢?

    是帝制!

    也就是說自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起,封建社會就開始形成了由皇帝制度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式體制。

    在這段漫長曆史之中,大一統封建王朝除卻那些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還有元朝這個不足百年的特殊情況以外。一般大一統王朝都是二百多年以後壽終正寢,諸如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大一統王朝中就沒有邁過300年大關的,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肯定有朋友認為漢朝和宋朝不是邁過了300年大關嗎?

    的確漢朝405年,宋朝319年,看似是邁過了300年大關,但是這兩個朝代,漢朝分西漢、東漢,宋朝分北宋、南宋,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邁過300年大關。

    籠統上來說,封建王朝不過300年大關,圍繞著以土地兼併這個代表性的社會矛盾由輕到重的問題,可以視為封建王朝不到300年便崩潰的一大原因。

    但今天宋安之不說土地矛盾的這個社會矛盾問題,而是以大歷史來說說我們中國古代的帝制特色。

    說到中國古代的帝制,可能很多人認為這有什麼稀奇的呢,世界上的帝制國家不是很多嗎,尤其是古代圍繞著中國的東亞體系之中,基本上都是帝制國家,可是為什麼其他國家,諸如朝鮮李氏王朝500多年,東瀛小鄰居更是給力,可謂是萬世一系。

    但大家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中國古代的帝制是中央集權式的,越到後面中央集權越完善。諸如唐朝有藩王之亂、後宮干政、藩鎮割據、太監欺主等弊端,但到了最後一個大一統清朝之時,可以說完美杜絕之前歷朝歷代的弊端,也就是機緣巧合之下形成了慈禧太后干政的弊端,但整體來說,圍繞著皇權的各種弊端,已經被打壓至最低風險。

    正因為帝制的這種中央集權,所以到了中央集權很不錯的明清時代,明清兩朝被人稱之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認為這跟王朝不過300年有什麼關係呢。

    帝制的中央集權,說白了就是集權於皇帝一身,好處就是皇帝能力強大了,遇上諸如秦皇漢武式的雄才大略人物,可以整合國家資源最大限度上開疆拓土。

    壞處是如果皇帝一人能力平庸甚至昏庸,那麼無疑會影響整個國家,不過這個壞處隨著歷朝歷代制度的完善,將皇帝的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之處給補上了。諸如明朝的監、閣共理國政的制度,如果皇帝能力不足,甚至想要偷懶,那麼便有內閣和司禮監替他處理大部分政務,而且雙方互相牽制,使皇帝偷懶期間不至於大權旁落。

    但是還有一個弊端就是,這種帝制的中央集權,造成了一個很不好的現象,那便是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旦大權旁落,往往都會性命之憂,更是會被取而代之。諸如西漢外戚王莽掌握大權以後,篡漢立新朝、北周的外戚楊堅篡位外孫的皇位,建立隋朝、甚至至親之間亦是如此,武則天篡奪兒子的江山,更是篡唐立武周政權。

    而被篡奪江山亡國之君,除了武則天的情況特殊一些,加之兩個兒子很老實並沒有起兵反抗,得以活命以外,其他基本上是被斬草除根了,免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古代的封建王朝,因為帝制的中央集權需要,所以很是務實,如果權臣架空皇帝以後,要麼是幹掉皇帝取而代之或者再立傀儡,要麼是等著被皇帝收拾。如果不取而代之皇帝,那麼早晚有忠於皇帝的勢力,會來反抗乃至顛覆權臣,成為一顆不穩定的定時炸彈,只要被架空的皇帝還在,就一定有忠於皇權的勢力反撲,但是你不知道在多會會爆發,所以每一天都要擔驚受怕。

    也就是說古代封建王朝因為帝制的中央集權式原因,皇帝被架空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而其他國家就不同了,諸如東瀛的萬世一系,為什麼它會萬世一系呢?

    因為他的帝制並非是中央集權式的,或者說天皇沒機會集權。正因為權力分散,天皇即使身為傀儡,也對權臣沒有多大的威脅,因此下面的幕府換了三次,天皇在大部分時間雖然是傀儡,但因禍得福不至於被廢除皇位,因此保持了形式上的萬世一系。

    通俗來說,就是因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帝制中央集權式制度,所以皇帝一旦被架空或者皇權式微之際,就有人要改朝換代,因為這種制度之下,不改朝換代,哪怕是傀儡皇帝,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而正因為這個原因,因為帝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有著很大責任,不像其他國家“虛君”遇有危難之時不至於被指責,中國古代的皇帝享受了大權在握,遇有危難之際自然要承擔風險和民眾對其的失望,而這個原因也是清末沒有君主立憲成功的一大原因所在。

    而諸如東瀛等國古代王朝的帝制,並非中央集權式,所以下面的權臣亦或崛起的新勢力,允許傀儡皇帝一直以“虛君”的形式存在著,所以才有了萬世一系。

    而以帝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來看,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不過300年大關的一大原因,如果帝制在制度上不中央集權,不會威脅到權臣等顛覆中央朝廷的存在,允許傀儡皇帝以“虛君”形式存在著,那麼就沒有那麼多改朝換代了,恐怕就會出現類似於東瀛萬世一系的那種情況。

    當然這只是宋安之以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帝制中央集權式的角度,來詮釋古代王朝不過300年的原因,並非正確,只是以這種角度片面的說說,只是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而已。

  • 15 # 大國布衣

    翻來歷史記載來看,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沒有一個王朝有超過三百年的,這一切的原因很多人都歸咎於土地兼併、朝廷腐敗、外敵入侵以及統治者無能的等因素。

    但我個人認為,這些看似造成王朝滅亡的重要因素只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主要的問題其實是糧食和人口引起的矛盾。

    糧食產量和人口劇增引發的社會動盪。

    眾所周知糧食產量受耕地面積和糧食畝產量的影響,人口數量受戰爭和疾病饑荒等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把人口數量為一億作為分水嶺的話,那麼中國古代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

    從秦朝到唐朝的1100年間北方人口占多數,而南方的土地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因此耕地面積一直在5億畝上下浮動,直到宋朝太突破這個數字。

    而事實上,如果沒有天災疾病或戰爭造成的人口銳減,一個王朝反而不會超過三百年。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歷史上那些穩定發展的王朝時間大概只有三百年一半的時間,穩定的王朝建立不到一年內人口就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再次之後如果沒有其他因素人口減少,那麼就會開始發生內亂。

    秦到隋的王朝更替。

    秦隋兩朝的時間過於短暫咱們不提,東西兩晉加起來也不過155年也不用說。西漢自公元206年人口1300萬到武帝登基公元前172年人口增長到4000萬僅僅用了34年。

    武帝時期北伐匈奴、開拓西域、收復南越、吞併朝鮮等一系列戰爭耗光了文景兩代的積蓄,也使得人口減少到了3000萬。

    西漢人口在漢平帝的公元前8年達到頂峰,人口數量超過6000萬,這舉例漢武帝去世的公元前87年也不過78年時間。在這之後歷經王莽之亂到公元25年建立的東漢人口只有西漢的30%,也就是1800萬人。僅僅用了80年時間,漢和帝病逝時就恢復了西漢人口的巔峰狀態。

    俗話說的盛極而衰就從以上的資料看的出來。因為在百姓在安居樂業的環境下生活,人口就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那麼糧食問題和人口問題就會產生極大的衝突。可以說,如果不是後來的漢羌戰爭以及天災疾病的原來是的人口銳減,東漢甚至挺不到後來的黃巾起義。

    唐朝的糧食增長使的王朝存續時間最為長久。

    為什麼自秦朝以後唐朝是持續最久的王朝?

    因為755年的安史之亂僅僅用八年時間就讓唐朝的人口從開元盛世的8500萬下降到唐代宗的1700萬,其死亡率高達80%以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處於藩鎮割據局面,各藩鎮之間更是戰爭不斷。

    但在唐朝時期南方的人口卻在持續的增長,超過唐代總人口的43%,這是因為從三國到隋末戰亂後,北方的人口大量遷移到南方。而育秧移植栽培技術的普及和曲轅犁的發明使用是的唐朝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糧食的增加就提高了唐朝可承受的人口極限,百姓不在因為糧食問題而對抗朝廷。

    南北宋王朝短命的問題在於土地兼併。

    南北宋持續的時間都剛好超過150年,這時間宋朝對兩湖的開發使得南方人口繼續增長,但宋真宗時期將佔城稻普及到了兩浙、江淮等,農業精耕細作的技術日益成熟,而其中鐵質的耕具的普及和各種農作物耕具的發明,是的農民的收穫大幅度增加。

    在這樣的環境下,宋朝的平均畝產達到了2石,比唐朝時期增加了30%,這就使得雖然宋朝的土地遠少於唐朝,但養活了卻比唐朝更多的人口。宋朝時期對土地並不抑制兼併,鼓勵土地自由買賣、重視商業,是的宋朝時期在技術、經濟方面進入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時代。

    北宋人口巔峰近1.2億,加上遼國的900萬和西夏、大理等,中國境內人口已經超過1.4億。如果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最起碼的宋朝百姓不會因為人口爆發而產生的糧食問題產生矛盾,那麼王朝將會持續超過150年。

    但也是因為土地的兼併問題導致大多數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進而產生大量的流民,廂軍無法吸納如此眾多的人口。於是,兩宋時期總體雖然富庶,但農名的造反次數和頻率越來越高,而這也是王朝短命的其中原因之一。

    明朝末期憂患在內不再外。

    朱棣的靖難之役不過31年,中國人口就從元朝後就得到了恢復,洪武二十四年已經達到了六千多萬人。但之後的朱棣徵蒙古、吞越南、下西洋、修長城、建故宮、北京城、建武當山、大報恩寺、長陵等等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和工程建設雖然沒有引起大的動亂,但也抑制了人口的增長。

    但在不久後的1449年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也先入寇京師導致明朝軍民死傷慘重;

    1519年寧王叛亂;

    1583年明緬戰爭;

    1592年寧夏之役

    1592年朝鮮之役;

    1599年播州之役;

    中間還穿插了白蓮教叛亂以及和後金的大戰等等,在這裡軍師戰爭中明朝軍民死傷慘重,但每次都堅持了下來,雖然有外敵一直騷擾明朝,但明朝也都堅持了下來。

    而唯獨明末的小冰河時期導致的北方連年大旱引起了農民起義,才是壓死明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北方農民田地顆粒無收,朝廷高層黨派林立、尸位素餐。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口和糧食產生的矛盾就極度的突顯了出現,人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而明末最大的憂患就在於國內的農民起義,並非對後金的戰爭。

    清朝康熙王朝的“番薯盛世”。

    清朝從建立就沒有停止過動亂,統一臺灣、準噶爾戰爭、和俄羅斯衝突、大小金川之戰、白蓮教動亂等等,在這些重大的軍事戰爭中清朝人口減少接近1億。

    太平天國運動死亡近5000萬、陝甘屠殺死亡2000萬人,然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於東、八國聯軍進攻等,每次都是大批次的人口銳減。

    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依舊屹立幾百年,就因為從康熙時代開始的番薯大批次種植,救活和穩定了數千萬的國人。隨著小冰河期的結束以及玉米在乾隆時期大規模的普及,中國糧食產量又有了飛躍的增長。

    因為玉米、土豆、番薯等作物耐旱易存活,它們不與一般農作物爭地,這就進一步的提高了中國的耕地面積,人口的上限一下子提高到了4億多,“康乾盛世”並非空穴來風。

    為何中國歷史朝代都撐不過三百年的原因總結。

    從以上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朝代是否有土地兼併、朝廷腐敗、皇帝昏庸這些因素都無法阻止王朝在達到人口上限後走下衰落。

    如果沒有疾病、戰爭、滅國或新增糧食產量,那麼一個王朝的存活時間在150年已是極限。其原因很簡單,人工在糧食充足的情況下,50年的時間就足夠讓人口增長到3倍,150年增長到27倍。

    洪武年間的6000萬人增長到27倍就是16億,而以當時的糧食產量,就算把全世界的耕地都拿來種糧食,也不夠滿足明朝百姓的需求,這不是光靠透過武力爭奪土地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許多人喜歡把朝代滅亡的原因歸咎於戰爭、階級矛盾、土地兼併的原因,雖然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這些真不算是根本原因。民以食為天,一旦農民沒有吃的,那麼朝廷的根基就動搖的了,離覆滅也就不遠了。

    因此說,王朝撐不過三百年的原因,主要還是兩個字:糧食。

  • 16 # 大話說史

    兩千年王朝史,治亂興衰的往事彷彿仍在眼前略過,自古以來封建王朝就難逃:新興—發展—興盛—衰落—滅亡這個怪圈,我們稱之為歷史週期論,也可以說是王朝宿命論,那麼為啥古代王朝難破300年的大關,這要從王朝的誕生說起。

    為什麼會出來封建王朝?

    所謂封建王朝,是人類從奴隸制社會向前跨越的一大步,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的進步。舉個簡單的例子,原先的奴隸制社會,是奴隸主們驅使著奴隸們進行漁獵生活,保障社會運轉,這叫做掠奪。但是這一時候有一個奴隸主靈機一動,我和我的奴隸談一談,給他們自由身,他們給我出人出力,這樣我不就能吞併其他的奴隸主,獲取更多的錢了,這叫做納貢。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路徑是:交易體制的變化,也就是說,我不再透過控制我手下人的人身自由,讓他們給我納稅,給我出人出力。這樣一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我手下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交的稅越來越多,這樣我就能有人、有錢!

    這在當時的奴隸社會,其他奴隸主看了,說這哥們瘋了,給奴隸們自由,還只收他們一步們勞動果實,這不是當大善人,但是由於人性的因素,奴隸們也想老婆孩子熱炕頭,過不被壓迫的日子,那就只有拼命的幹,因此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會帶動了社會的興盛。

    漸漸地,其他奴隸主頂不住了,為啥?打不過啊!為啥他的兵打起仗來那麼狠,我的兵打起仗來焉了吧唧的?原因就在於,財富的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產生階級,因此,封建社會的統治機器只要提供給底層人一定的上升通道,那麼就會迸發出巨大的潛能!

    秦國採用的就是這一套,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兵哥哥們看到敵人的人頭,看到的是爵位、土地以及未來,那可不磨刀霍霍向豬羊,爭取多殺幾個。所以封建王朝的核心是:調整了統治集團與人民的利益分配,不再掠奪,而是納貢。

    封建王朝的命門在哪?

    如上所說,統治集團調整了利益分配法則以後,能調動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戰爭中,其他的勢力逐漸被消滅,統一的王朝開始出現。但是大一統王朝出現以後,面臨一個問題:地方那麼大,人那麼多,該咋收稅?

    答案就是找人幫忙幹活,給他們發工資,這些人後來就有了一個代號:官僚,官僚們拿著國家的工資,收窮人的稅,做一個賺差價的中間商。隨著時間延長,窮人內部發生了分化,有的人好好幹活,地越來越多,於是成了地主,好多農民給他幹活,於是官僚收稅的物件逐漸變化,成了收大戶的稅。

    大戶的稅可不好收,畢竟人家地多,有錢,說不定還和自己的上司有關係,在經濟最大化的前提下,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還要完成上級交下來的任務,那咋辦?多收窮人的稅唄,你說要是碰到年成好倒還湊合,但是洪水、旱災一來臨,這可咋辦?

    答案是買地+賣身,把自己的地和自己都賣給地主,這樣一來,能活下去。於是,封建政府就把巨大的人力資源推向了地主手裡。當地方上的官僚勢力和地主勢力勾結在一起的時候,土地兼併就會想2的n次方一樣不可逆的越來越快。

    但是地主這個開銀行的也不是一直有錢,他可容不下那麼多農民啊,於是好多人成了流民,流民們飯都沒得吃了,還怕政府來收稅,和丫的拼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農民起義的烽火便會席捲整個帝國。

    所以封建王朝的命門是:賴以生存的收稅體制能不能起作用,如果稅收合理,官員完成任務,農民溫飽,國家能夠運轉,但是如果收不上來稅,惡性迴圈,王朝離崩潰就沒多遠了。

    知道自己命門的封建王朝為何還難過三百年大關?

    馬克思有一個著名定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反映在封建社會,也就是說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能調和的,但是細一點來說,可以這麼理解。

    首先,王朝的中間商們:官僚,他們也是人,並且不是聖人,因此不僅僅有吃飽穿暖的需求,還有往上爬、追求高階趣味的需求。因此,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手中的權力就會成為謀求利益的工具。恰巧在君主制國家裡,本來就是人治,法律的監督並非雙向,於是官員們就開始結成了聯盟,上行下效,叫做官僚階級。

    權力越大,資本越大,這樣帶來的極端後果就是腐敗,當整個代理人集團腐敗以後,所有的一切壓力都會層層轉移,最終轉移到老百姓的身上,並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皇帝是這些代理人的老闆,不餵飽了代理人,沒了草吃的馬兒可不會好好跑。

    所以歷代王朝澄清吏治,降低百姓賦稅,抑制土地兼併,都是為了讓自己多活一點。但是記住一句話,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階級的階級。歷代統治者可能有過向自己開刀的勇氣,但是由於體制的原因,疼了以後就會縮過去,最終一群人的無所作為導致整個統治集團的覆滅。而新的王朝建立以後,這個迴圈的死結就會再度重演,治亂興衰終究是王朝逃不過的宿命。

  • 17 # 老蟲

    這個說白了,就是王朝後期的資源分配嚴重不合理,極度需要重新將現有資源,再次分配的一個過程,這也是王朝末年總是亂世爆發的一個根源。

    1、人口達到高峰

    在封建王朝那個較為低下的生產力面前,能養活的人口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經過近300的和平發展,沒有戰爭、沒有飢餓的威脅,人口就會劇增。

    當人的數量接近飽和,現有的資源就無法滿足每個人的正常需求。糧食、布匹等資源無法匹配到每一個人,但得不到這些資源的人們也有生存本能,他們會為了生存而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

    2、封建集權加重不公

    封建王朝制度下的人民和土地,被皇帝看作是自家的“後花園”,他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翻整”。封建王朝的統治太過於依賴皇帝本人的能力,這就讓統治方式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寬容的君主實行的政策相對寬鬆,人民稱為“盛世”;殘暴的君主統治就比較嚴苛殘酷,人們是生活水平就會下降。

    封建統治還是一個集權統治,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以及為皇帝辦事的人手中。資本會向權力集中,擁有的權力越大,手中的資本就會越多。這種少數人掌握大部分資本的分配方式,讓更多的人無法生存。

    越是到王朝後期,隨著權力集團的不斷壯大,權力集團就需要更多的資源。然而資源是有限的,那就只有從人民手中奪取,這就是貪汙腐敗。腐敗的統治只會加大人民的怨氣,民怨到達高點,就是民亂的爆發期。

    3、單一的生產結構

    封建王朝的生產力低下,生產結構也太過單一。在封建社會,農業是大多數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地也就成了資源分配的重要選項。

    而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權力集團手中,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而土地的數量並沒有增加,這就意味著人們平均擁有土地土的數量在減少。單一的生產結構使得人們除了獲取土地,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於是為了生存,對土地搶奪之戰必然越演越烈。而戰爭又可以消耗大量人口,人口劇減之後,土地再次被分配,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可以生存的土地。

    封建王朝就這樣往復迴圈,週而復始,也就形成了300年的"怪圈"。

  • 18 # 靈石蘊

    到也不是難突破300年大關卡,王朝不超300年,其實是大漢之後的事

    比如傳說中的夏朝,他們家享國祚400年;那個酒池肉林的商紂王家,享受了600年國祚;建立大周王朝的西伯侯姬昌家,足足享有800年江山

    這三家哪一家不比300年高?

    不說這三家,就算漢高祖劉邦家的大漢,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后220年,也是有422年的國祚

    對比那四家,我們來分析一下唐明清三家為何沒有超過三百年

    首先,有一點極大不同,很容易看出來,那就是這三家比那四家少了諸侯國

    夏朝太遠,我們不清楚狀況,大商我們知道,他有東南西北四大諸侯領銜的八百諸侯國;大周呢也是開國就分封,到春秋時有春秋五霸,戰國時有戰國七雄,在這些雄霸之下,還有不計其數的諸侯封地;漢朝呢,劉邦搞死自己分封的異姓諸侯後,馬上就搞出來了劉氏子孫的諸侯國,還下個非劉氏子孫不得封王的旨意……

    對比那四家,唐明清三朝全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雖然大明搞出了個封國,大清也搞出個三藩王,但他們不是很早就拿掉了嘛

    其次,還有一點極大不同,不過得想一想才能看出來

    上古先民,大家過的日子基本是茹毛飲血,絕大部分的人每天光搞飽肚子就花費了全部的時間,壓根就沒什麼時間搞什麼讀書寫字吟詩作畫。甲骨文也好,金文也罷,這些全都掌控在諸侯王或者祭祀或者那些士大夫手中,就算到了漢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文字還是記載在竹簡上,成本很高,普通人家想讀書,難

    讀書難,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然都是文盲、民智未啟,而民智不啟,老百姓只能像羊一樣被放,不會反抗。比如說,漢朝時,大點的官員都叫牧,有徐州牧、荊州牧

    而大漢之後,文字已經記載到了紙張之上,雖然成本也高,但相較於千金難求的金文、甲骨文、竹簡文,紙質書本老百姓勒勒褲腰帶,已經看的起了

    有書讀、有字識,老百姓民智大開,民智大開的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時,忍耐之後自然要發起抗爭,去改朝換代

    綜上,漢之後,封建王朝不超三百年也就說的過去了

    當然,並不是說中央集權比分封好,像分封王朝,雖然時間長,但他們國祚大部分都處戰亂時間吧,什麼八百諸侯、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沒一年不打仗的,都打出狗腦子了

  • 19 # 蘭臺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換言之,每一個沒有突破三百年壽命的朝代都有獨屬於它自己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更沒辦法總結出什麼規律來。

    就以唐朝、明朝和清朝為例。

    唐朝滅亡直接原因是黃巢之亂,可要說黃巢之亂時唐朝中央究竟有多大的責任,我覺得也未見得。

    為什麼呢?

    因為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中央與地方就處於一種分治的狀態,唐朝中央在安史之亂後已經很難完全控制地方勢力。

    比如說土地兼併,唐朝中央也就只能控制關中與兩京等有限地區,如果這些地區爆發起義,那可以說是橫徵暴斂導致;可是黃巢起義發生于山東,那屬於平盧淄青節度使轄地,你說這和唐朝中央關係大嗎?

    而黃巢起義打破了唐朝中央與地方100多年的默契,使得地方節度使開始互相兼併,而東南地區原本朝廷是可以控制,結果黃巢起義後東南地區也冒出一大堆大小節度使,分割東南財源,使得東南財富不再向關中運輸,緊接著四川、河中鹽池等財源接連丟掉,這樣一來唐朝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按照唐代自然衰落軌跡,雖然最後可能還是避免不了滅亡,但是挺過300年是沒問題的,可是黃巢起義過於猛烈導致唐朝中央與地方平衡被打破,以至於最後的滅亡。

    明朝吸取了唐宋的教訓,對於軍隊控制甚至比宋朝還嚴格,而且從朱元璋當上皇帝的那一天開始,朱元璋就無時無刻不在打擊地方豪強勢力。可以說明朝政府控制力是歷代最強,崇禎十六年,一個縣城的小吏就敢向一個擁兵萬人,馬上要去北京勤王的豪強索賄,索賄不成還敢告這個人謀反。這都是明朝朝廷控制力的表現。

    但是明朝誰能想到東北滿人崛起這件事啊?

    明朝雖然最後看似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但事實上明朝是亡於外患,如果沒有東北軍事形勢的惡化,屢次慘敗於滿人,不得不加徵遼餉,不得不增加軍費開支,那麼李自成等農民軍絕對不會到歷史上那樣的規模。

    如果沒有滿人崛起,或者薩爾滸之戰明軍順利的戰勝滿人,那麼我覺得明朝突破三百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而明朝滅亡的原因和唐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清朝確實是集2000多年封建王朝經驗之大成者,確實可以說清朝完美的規避了歷朝歷代滅亡所有原因。

    清朝沒有強大的宦官集團,也沒有強大的外戚,更沒有權臣,也沒有軍頭,傳統意義上的王朝邊患被清朝全被解決了。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清朝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遇到了西方文明的東擴。

    清朝滅亡表面上是因為辛亥革命,其實深層次原因是對近代化應對不利,這又和唐朝、明朝滅亡原因完全不同。

    綜上所述,雖然歷朝歷代少有超過三百年的王朝,但是這些王朝之所以滅亡都有各自獨特的原因,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共同的規律。

  • 20 # 張永科38

    這個沒有什麼規律可尋,主要是人類社會是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當社會的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矛盾積累到不用戰爭不能解決的地步,就會發生戰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於是,新王朝取代舊王朝,頒佈新政,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哪個王朝管理好的統治時間就長一些,管理差的統治時間就短一些。比如漢朝(西漢加東漢)約400年,而隋朝才37年。所以,唐,明,清三朝都不過300年,並沒什麼天意或規律可循,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否則,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又作何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文藝到爆炸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