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紅塵終是夢
-
2 # 鬱郎侯
兵法有云,兵不在多,而在精!清雖大,很破敗,且不團結!日本雖小,但樂於改革和學習,對內親民生,選拔精兵良將,重效率和發展,對外抵禦外侮,遠交近攻!周旋於世界列強之間
-
3 # 海南鄂人
一個是為維持統治閉關鎖國墮落保守的腐朽沒落之國,一個廣開門戶積極進取大搞工業現代化!並有野心勃勃的開疆擴土瓜分世界爭當世界一流強國!還有可比性嗎?兩個國之間人的思維精神,一個在天 一個在地!輸贏一目瞭然
-
4 # 燃燒的島群
主要是“為何而戰”這個根本問題沒解決好。日本子有強烈的殉國動力,清兵只為混口飯吃,軍官還有升職可能所以偶有拼命的,小兵計程車氣極低。
-
5 #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從戰略戰術以及海軍實力的角度來講。到19世紀90年代發生轉折。由於北洋水師成軍,以渤海灣為重點的海上防禦體系已初步形成。但由於為慈禧太后歸政而興修頤和園和三海園囿、光緒皇帝大婚典禮、黃河河工等鉅額開支,清政府的財政變得極為拮据。1891年戶部奏準暫停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隻、機器兩年,將所省銀兩解部充餉。這一決策使得中國海軍的發展停下腳步。正是在此期間,日本卻在加緊完成海軍擴充套件計劃,其中包括專為對付北洋海軍“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而購造的“嚴島”、“松島”、“橋立”三艘海防艦;向英國訂造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吉野”號等。
甲午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經過長期戰略準備並精心策劃的一場侵略戰爭。中日兩國隔海相望的地理態勢,決定了兩國海軍艦隊在這場戰爭中的重大戰略價值。894年6月5日,日本政府組建對華戰爭的最高統帥部——日軍大本營;6月17日,大本營御前會議決定發動對華戰爭,並確定了日本海陸軍作戰的基本方針。其作戰計劃是:將陸軍主力從海上輸送入渤海灣擇地登陸,在直隸(今河北)平原與中國軍隊進行決戰,然後進攻北京,迅速迫成城下之盟。
1894年7月25日,中日兩國海軍初次交鋒的豐島海戰,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大幕。此戰為日本蓄意挑起,對中方而言,屬於遭遇戰。但戰端既起,中國方面仍未積極周密應對,則為大謬。7月27日,丁汝昌率北洋海軍主力出海尋找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李鴻章給北洋海軍的訓令是“惟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妥”,主張北洋海軍實行“保船制敵”的戰略方針。以後,在朝廷的壓力下,北洋海軍雖多次出海,都只是敷衍了事。表面上奔波於威海衛、旅順口、大同江一線,實際上不敢越出北緯37度線以南,更不敢前往日本艦隊錨地隔音群島;名義上是搜尋日本艦隊,實際上卻是迴避主力決戰。黃海大海戰後,北洋海軍更是放棄爭奪制海權,坐視日軍部隊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登陸,先後完成對旅順口、威海衛兩大海軍基地的海陸合圍,使戰爭的局勢完全倒向了日本一方,最終導致了北洋海軍的覆滅和中國的戰敗。
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是甲午戰爭留給中國最大、最積極的政治遺產。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說,“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後始。”“四千餘年”稍嫌誇張,但中國確實因甲午戰敗而“大夢初醒”,一個全新的民族國家漸漸呈現。這就是甲午戰爭在近代中國思想轉型中所具有的意義。
-
6 # 90大歷史
清朝制度上的腐朽與盲目性自大觀使得一個日本就能將其打敗是必然的,畢竟說真的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並不弱,甚至還很先進,位於強國的水平,可是敗就敗在當家做主的不是代表廣大百姓的階層,而是一味媾和求全的腐敗貴族和掌權者手裡!
-
7 # 過去即歷史
甲午海戰原因估計都清楚,武器的落後,軍隊的腐敗都是表象,再往裡深究是清朝體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這個時代;清王朝還想用冷兵器戰勝炮彈;更荒謬的是妄圖在冷兵器體制之上嫁接上洋槍洋炮,一場甲午海戰,清王朝的妄想破產。這場戰爭敗因就是清王朝在被迫現代化過程中極力想保持封建社會的一些東西和君權,可他們天朝上國觀念太深,打骨子裡瞧不起外國人,一直認為自己很優秀;對手是脫美入歐的日本,他代表的新興事物,而清王朝已是耄耋之年,未開戰前,勝敗已定。
-
8 # 群眾參謀部
其實答案很簡單,最核心的問題,中國的軍事作戰指揮理念沒有將中國兵家思想與西方軍事裝備完美結合起來。
舉個例子,古代私塾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隻能適應所處之時,所處之世。一旦進入現代國家新型的時局裡,懂變通者尚且掙扎存活,更遑論那些固步自封的老頑固了。
同理,明朝還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滿清一朝,幾乎與海洋絕緣,自鴉片戰爭始,也就勉強被開通港岸,做做生意而已。看整個北洋水師,所謂的留學生學了一肚子洋理論,但在實際操作中傳統兵法的指導思維與洋理論發生衝突而不是融合,不能做到因時制宜,充分發揮,反而相互掣肘。就算最後來個同歸於盡,殺身成仁,於戰敗又有何益?
沒有學會,吃透,利用現代至少是當時符合潮流的新式軍事裝備,沒有真正將新式軍事思想與中國國情,兵家相結合,去偽存真,就算滿清富足,官員清廉一樣必敗。
如果說之前的洋務運動給泱泱中國,袞袞官貴造成了一種虛幻的假象,甲午戰爭才是真正的打臉,痛徹的指出,徒有其表的洋為中用是多麼的可笑,是多麼的虛妄。就算用什麼搞清楚了,怎麼用勉強也知道了,選擇或者說塑造什麼樣的人才來用不搞清楚,最終一樣失敗。
怎麼就沒人明白,人換個地都會水土不服,更何況一個新的體制,一個新的改革。
甲午之戰,應該充分的把中國傳統兵法與現代軍事指導充分結合起來應戰。比如 ,陸軍大舉進入朝鮮,造成攻日態勢,至少擺出永駐朝鮮的局勢,必將深深刺激日本,因為日本的國策就是從朝鮮登陸,進攻中國。日本的陸軍必會脅迫內閣,督促海軍放棄甲午決戰的戰機,轉而拱衛朝鮮半島。滿清應誘使日本陸軍登入朝鮮,在地面擺出決戰態勢,將北洋尾隨日本艦隊,利用噸位的優勢堵住日本撤退的路線,先把口袋紮上,然全力發動外交,適當的做出一些通商方面的優惠政策讓步,利用外交輿論,壓實使日本進退兩難,即使日本陸軍腦子發熱,和滿清決戰,一可邀外軍參戰,反正是在朝鮮打,不算引狼入室。二,尋找戰機,或先發制人,攻擊日本海軍,或枕戈待旦,發動輿論,製造煙霧彈,例如從英德美俄購買了大量炮彈軍火,利用間諜,在日本,國際上拼命造勢,徹底把水搞混。
總之,中國的優勢在地面,不在海洋,至少當時不在,圍城打援,死間造勢,遠交近攻,利益交換,這哪一條不是老祖宗留下的兵法?你李鴻章為什麼不用,不會用?
李鴻章不是口口聲聲需要時間整頓軍紀,購買軍火嗎,為什麼用中國兵家思想駕馭西式武器這一層都想不透徹呢,這不是捧著個金飯碗要飯嗎?
他再難,能比得過曾國藩兵,糧全無,外有已與朝廷足以抗衡的叛軍,內有滿族貴族,皇帝的猜疑,明刀高懸的腹背受敵,動輒殞命的情況難嗎,至少,當時甲午戰爭前後,除了日本,其他各國暫無滅我中華之心吧。
甲午之敗,明,敗於國是,暗,敗於文化淪喪。
-
9 # 偷偷吃炸雞
上個月才去了山東威海的甲午海戰紀念博物館,我想還是有點發言權的。甲午海戰時期的北洋艦隊,除了噸位,航速和火力恰恰是都不佔據優勢的。
北洋艦隊各主力艦在剛剛服役時,日本尚未有一艘排水量超過5000噸級的大艦,因此“定遠”,“鎮遠”二艦服役時,日本是極其眼紅的。在那之後,日本上下勒緊褲帶,全力打造日本的艦隊,在甲午海戰之前,日本終於打造出一支亞洲第二的艦隊出來,但是最大單艦排水量還是比不上北洋艦隊的“定”,“鎮”兩艦,這也就造成清政府上下自滿意得,自認為北洋艦隊仍然是亞洲第一,日本不堪一擊爾,甲午海戰前一年,李鴻章多次上書清政府要求繼續購買新型主力戰艦並槍支彈藥和艦炮炮彈,均被清政府以現役裝備足夠使用,無需購買新艦給反駁回來,直到甲午海戰爆發,北洋艦隊都無一艘新艦入役。但是,從北洋艦隊建立到日本艦隊建立的10來年裡,正是造艦技術迅猛發展的時候,以北洋艦隊“定”,“鎮”兩艦為代表的厚裝甲,低航速,低射速的戰艦早已被射速更高,航速更快的軍艦所取代,得益於冶煉技術的大幅提高,新型裝甲艦的裝甲厚度變薄,但是防彈能力卻更提高一籌,而日本以“吉野”為代表的主力艦,恰恰就是這種新型軍艦。也就是說,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的各主力艦雖然建造時間只相差10來年,但技術上卻相差一個時代。
在甲午海戰中,技術上的差距導致北洋艦隊在面對日本艦隊時,被對方像放風箏一樣拖著打,北洋艦隊的平均航速是10.3節,最高12節;而聯合艦隊平均航速是14.5節,最高19節。聯合艦隊的主力艦主炮口徑要小於北洋艦隊主力艦主炮口徑,但是射速卻是北洋艦隊的六倍。面對受重傷的“吉野”號,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竭盡全力都沒能追上,反而被魚雷擊沉,這就是技術等級的差距帶來的戰爭層面的被動。
在火炮戰艦時代,軍艦的戰鬥力不僅僅表現在火炮口徑,還表現在軍艦的航速,火炮發射速度,射程和精準度上。跑得快,不容易被攻擊且容易佔據有利射擊位;發射速度快,意味著單位時間內火力投放密度高,更容易形成火力優勢;射程遠,意味著可以將自身置於敵方火力射程之外從容攻擊,而精準度就更不用說了,那是決定能否擊沉對手的關鍵。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既跑不過日本聯合艦隊,火力密度又遠低於對手,火炮射程也不佔優勢,怎麼可能不輸?
-
10 # 華李25319433
這個提問有很多問題。首先,“大清國的艦隊”這個說法就不恰當,這是北洋的艦隊,而不是大清國的艦隊。有人說,這不一樣嗎?大不一樣。北洋的艦隊,是北洋軍閥出錢養活的,作為大清國的統治者——滿清貴族,是不會出錢的,甚至他們還想方設法削弱軍閥實力,免得危及滿族統治。第二,噸位、航速、火力都佔優,也是沒有的事。如果說有什麼優勢,就只有定、鎮兩艦的烏龜殼算是優勢吧,其他?不存在的。說北洋艦隊是一流的,那也是十幾年前的一流而已,到了甲午大戰時已經不是一流了。海軍是進攻性、技術性的兵種,需要持續投入、不斷進步。用不進則退已經不能形容,甚至要說:不進則死!北洋買來了艦隊,就十幾年沒想過再進步了,國內各方掣肘,也沒有了進步的氛圍,不但沒有進步,還在退步。反觀日本,他們是傾全國之力,明確針對北洋水師的優缺點佈局,做得非常認真、具體。可以說,這一戰的勝負在戰前已經決定了,而不是打過才知道。
至於戰術、訓練、士氣等等,我就不說了,已經太多人吐糟了。如果有了“不進則死”這種精神,那麼戰術、訓練、士氣等等都會有的。如果沒有了這種精神,那些東西都是空中樓閣——白搭。大家看看幾百年前英國皇家海軍的歷史,就知道真正強大的海軍是怎樣練成的。再看看今天的皇家海軍,就知道是怎樣衰敗的。
-
11 # doneperfect
大清的戰艦有些老化了,除了噸位佔優,火力航速均不佔優。
航速:日軍戰艦航速基本在20節以上,清軍的不超過15節。
火力:日軍大炮五分鐘可打25發,清軍的只可打1發,且日軍多為爆炸力大的開花炮彈,這個差距特別大。據說日軍甲午海戰打出2萬發炮彈,清軍只打出2千多發,部分船都沒炮彈了。命中率高過日軍,但炮彈威力小,曾打中日軍戰艦彈藥倉結果都沒什麼爆炸,戰艦沒什麼事。
清軍戰艦老化,加速跑還容易出火災,有艘加速跑,結果還沉了。
清軍戰艦雖大,但戰艦老化,火炮和彈藥都過時了。
-
12 # 螺旋槳飛機1
這說法就不對,航速火力都不佔優,噸位沒有卵用。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裝備戰法有代差,北洋水師大艦巨炮路線,火力配置在在艦頭和艦尾,炮口徑大,威力不俗,主力艦防護很厚,十分堅挺,海戰時排成一排,類似大雁南飛,相互掩護,但硬傷是機動性差,射速慢,而且缺乏標準化,甚至有的炮彈和炮尺寸都不匹配。日本窮,日本聯合艦隊組建晚,戰艦比較輕小,但恰恰後來居上,戰法先進,火力安排在側弦,射速快,航速快,機動性好,海戰時排成一列,密集射擊,艦炮質量不行數量來補,代表當時世界海軍的發展方向。
打個比方,甲午海戰好比猛虎戰群狼,主力艦定遠鎮遠確實堅挺,但清自己仿造的艦不是那麼給力,群狼拿猛虎沒什麼辦法,但狼跑的快,打著打著把猛虎身邊的獵狗隊友都咬死了,猛虎再能打也只能被圍著咬。
其實當時還有一個能逆轉戰局的秘密武器就是魚雷艇,以小日本那種戰艦的防護水平,當時的魚雷炸船隻要命中就是一發一條船。很可惜的是我們的魚雷艇沒有發揮想要的作用,訓練不抓緊,關鍵時候就掉鏈子,射出去的魚雷無一命中,實際上這些魚雷只要命中一發,就能成為左右戰局走向的變數。
-
13 # 影片大觀
甲午戰爭戰敗是中國百年國恥,我們不能忘記。至於在艦隊一流、航速、噸位、火力都佔優的情況下,為何還會戰敗,我就斗膽說一下,僅僅代表個人觀點:
1、北洋水師是清政府建立的三隻近代海軍中最強的一支,也是甲午戰爭的主角。那時候的清朝已經是相當腐敗了,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清政府還是不思進取,在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減少的經費幹什麼了,我估計各位看過歷史都知道,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沒有再購置一艦一炮,而日本在戰爭爆發前經費充足,一直在購艦,這說明當時的北洋水師在數量、技術上已經落後於日本了。
2、政府腐敗,可想而知下面是什麼樣了,再加上經費減少,部隊工資都快沒有了,哪還有多少錢用來演練,就算是當時艦隻技術、航速、噸位一流的情況下,沒有經過演練計程車兵,也不可能在戰爭中有出色的表現,軍事裝備是一方面,人的因素則是另一方面。
3、最後一點就是當時李鴻章主張“避戰保船”,這一策略極大地影響了士氣,這在戰爭中是很要命的,儘管這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大戰時軍心都散了,你怎麼能贏得戰爭呢。
這些只是根據我的理解總結出來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還希望大神在下面補充。
-
14 # 海研會
清王朝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海戰中失敗,其軍事層面的主要原因在於裝備的落後,在國家戰略層面的主要原因,則是統治者對海軍、海洋戰略的短視、無知,對海軍發展淺嘗輒止,沒有持續投入的決心和考量,導致了曾經一度在東亞領先的北洋海軍被自廢武功。
(日本美術作品:甲午黃海海戰)
眾所周知,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軍時,曾是東亞海域最強大的海上武裝,但短短几年後,清政府一方面認為海防已經無虞,一方面因為朝中的黨派傾軋,下令停止了北洋海軍的裝備更新,日本海軍奮起直追,超越了中國北洋海軍,直接導致了1894年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在戰場上出現的慘敗悲劇。
在軍事層面,北洋海軍失敗的原因正如前面有朋友所說,是裝備和日本海軍存在著代差。具體而言,可以歸納出下面的幾點。
1、戰鬥艦艇數量過少
一度被稱為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實際上在編軍艦隻有25艘,人員不過3000餘人,規模遠遠小於日本海軍。其25艘在編軍艦中,真正具有出海作戰能力的軍艦實際只有“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超勇”“揚威”共9艘(不含魚雷艇,北洋海軍在編大型魚雷艇6艘,編外1艘)。甲午戰爭時,除這9艘軍艦之外,北洋海軍自身還有一艘無國家編制的“平遠”艦可以出海作戰,另外李鴻章的哥哥、兩廣總督李瀚章將廣東水師的主力軍艦“廣甲”“廣乙”“廣丙”借調給北洋海軍使用。由此,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能夠出海作戰的軍艦共計13艘。
(廣東水師“廣丙”。甲午戰爭前,兩廣總督李瀚章將廣東水師的全部3艘主力艦調往北洋海軍隨同訓練,這3艘軍艦是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唯有的裝備著中口徑速射炮的軍艦)
這13艘軍艦,既要承擔守護渤海門戶,巡弋大連灣、旅順、威海等使命,還要承擔守護朝鮮仁川、牙山海域的任務,可謂疲於奔命。可作戰軍艦數量過少,也使得包括李鴻章、丁汝昌在內的高層排程指揮人員,對於北洋海軍的使用充滿了畏首畏尾的態度。
(日本海軍“大島”號炮艦。與北洋海軍編制內那些無法出海作戰的蚊子船不同,日本海軍的炮艦不僅樣式新穎,也都可以出海執行作戰任務)
與僅有13艘主戰軍艦的北洋海軍相比。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共在編軍艦31艘,其中具有出海作戰能力的軍艦共計26艘,恰好是北洋海軍的一倍(不含魚雷艇,日本海軍在編大型魚雷艇26艘)。而且,在李鴻章被動守勢戰略的指引下,整個黃渤海都成了隨時可能被外敵入侵的戰場,可用作戰軍艦數量本不多的北洋海軍,要照顧到漫長的防守區域,使得戰力更為分散。而日本海軍則將26艘主力攥成拳頭,前出到朝鮮西海岸監視北洋海軍的活動,將日本本土徹底變成了安全的後方。
2、動力老化
甲午戰爭時北洋海軍可用的13艘主力軍艦中,除了“平遠”和廣東水師借調的“廣甲”“廣乙”“廣丙”等4艘外,其餘9艘北洋海軍在編的軍艦都是1887年之前建造。按照當時軍艦鍋爐大約十四年的報廢年限規律,9艘北洋海軍在編軍艦中“超勇”“揚威”的鍋爐已經過了報廢年限,“定遠”“鎮遠”“濟遠”的鍋爐接近報廢年限,“致遠”“靖遠”“經遠”“來遠”4艘主力巡洋艦,至甲午前夕艦齡也接近7年,鍋爐狀況同樣不樂觀。
1893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曾申請為全軍9艘主力軍艦更換鍋爐,總計需要150萬兩銀。由於預算巨大,最後被調整為分期10年陸續更換,即從1894至1904年逐漸更換,由於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事實上沒有一艘軍艦更換了鍋爐。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主戰軍艦就是這樣使用著即將報廢的鍋爐與日軍作戰,其直接的後果就是艦隊的編隊航速十分遲緩。
3、火力薄弱
比動力老化更為嚴重的是火力,因為火力直接關係到在戰場上能否擊沉敵方軍艦的問題。
戰前北洋海軍擁有的13艘主力軍艦中,只有“廣甲”“廣乙”“廣丙”裝備了德國克虜伯公司的新式速射炮,其餘各艦所用的幾乎全是低射速的架退炮。不僅如此,與當時的日本軍艦相比,北洋海軍軍艦還存在著火炮數量裝備過少的問題。
(北洋海軍“定遠”級鐵甲艦裝備的305毫米口徑巨炮,曾經稱雄東亞,到了甲午戰爭時已經成了昨日黃花)
以1894年9月17日爆發的大東溝海戰為例。第一時間參戰的北洋海軍10艘主力艦共裝備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44門,其中40門屬於低射速的架退炮。
(日本主力艦“嚴島”炮房中密佈舷側的120毫米口徑速射炮)
相比之下,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時間參戰的10艘主力艦共裝備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101門,其中速射炮多達70門。
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採用艦首對敵作戰的陣形,此時44門中大口徑火炮中,可以使用32門。日本聯合艦隊採用縱隊作戰,其101門中大口徑火炮中,單舷作戰時可使用57門(包括42門速射炮)。
日本57門艦炮PK北洋海軍32門艦炮,其戰況可想而知。
而日本艦隊單舷可用的57門艦炮中,42門是射速每分鐘10-12發的速射炮,北洋海軍的32門艦炮均為1分至15分鐘發射1發的架退炮。
不僅如此,由於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雙方交戰距離經常逼近到3000米以內,因而使得100毫米口徑以下、47毫米口徑以上的小口徑炮、機關炮有了用武之地。在這種小口徑火炮方面,北洋海軍的問題同樣嚴重。
(日本軍艦“松島”上裝備的47毫米口徑哈乞開斯機關炮。這種火炮射速快,也配有穿甲彈、爆破彈、霰彈等彈種,在近距離作戰時具有不容小視的威力,北洋海軍軍艦恐怖的中彈數中,很多都是這種小機關炮所導致)
總計,黃海海戰第一時間參戰的10艘北洋海軍軍艦,共裝備47毫米及以上口徑的機關炮43門,而日本聯合艦隊參戰10艘主力軍艦裝備的這類機關炮為99門。又由於機關炮大量安裝在舷側方向,而北洋海軍採取的是艦首對敵的陣形,採用這種陣形時,北洋海軍各艦可用的這類機關炮只有5門,而日本海軍採取縱隊作戰,其單舷可用的這類機關炮多達48門。
日本聯合艦隊的48門機關炮PK北洋海軍的5門機關炮,結果可想而知。
曾經參加黃海海戰的北洋海軍洋員對當時雙方火力差距懸殊的情況,曾有過一個生動的回憶。即作戰時,日本軍艦上可以安然散步,而北洋海軍的軍艦上是彈如雨下。
4、彈藥效能低下
火炮之所以能發揮殺傷力,其最終決定因素的是炮彈,在這方面,北洋海軍也是完全被日本海軍碾壓。
發射藥
(日本軍艦“高千穗”裝備了和北洋海軍一樣的克虜伯架退炮,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炮手拿著裝有發射藥包的帆布筒。所以在甲午戰爭中,大部分北洋海軍軍艦上絕不可能出現亮閃閃的炮彈殼,電影《甲午風雲》中那種所謂炮彈殼裡都是沙子的故事其實是後人不明就裡的演義)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軍艦除個別速射炮外,其餘中大口徑火炮所使用的發射藥均為藥包式,並不像電影《甲午風雲》裡表現的那樣會出現亮閃閃的黃銅藥筒。北洋海軍的藥包為絲綢質地,其中包裹的是鈍化的黑火藥,即褐色火藥,燃燒後伴隨產生較大的白色煙霧,會直接影響到炮位上的觀瞄作業,拖慢火炮的發射速度。
(預備裝彈的日本軍艦“秋津洲”艦速射炮炮員,可以看到手持的彈頭、藥筒)
日本海軍方面,甲午戰爭已經完全不使用褐色火藥作為火炮的發射藥。其新銳的巡洋艦“吉野”使用的是英國產無煙火藥,發射後不會產生煙霧,其他日本軍艦,大多使用E·X·E稀煙火藥,發射後只會產生輕量的煙霧。
原本火炮型號落後、射速慢的北洋海軍,受發射藥影響,射速變得更慢,日本聯合艦隊則可以順暢地發揮出速射炮射速較高的優勢。
彈頭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軍艦所使用的彈頭包括穿甲彈、實心彈(填砂彈)、開花彈三種。其中實心彈因為沒有裝藥,命中目標後不會爆炸,只是依靠動能破壞敵艦結構。北洋海軍所用的穿甲彈多為德國克虜伯式,由於克虜伯公司當時沒有研發出相應的彈底引信,這類彈頭命中目標後發生爆炸的機率也非常小。開花彈是北洋海軍唯一的一種命中目標後會發生爆炸的炮彈,但是內部填裝藥是黑火藥,實際的威力並不大。
(甲午戰爭中日軍繳獲的清軍炮彈。前排個子較矮、頭部尖銳的彈頭是穿甲彈、實心彈。後排個子較高的是開花彈)
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軍艦所使用的彈頭主要是穿甲彈,根據彈體材質不同,日本海軍分別稱為鋼鐵榴彈、通常榴彈。均配有彈底著發引信,彈頭內混合填充黑火藥與下瀨火藥。炮彈命中目標會發生劇烈爆炸,而且同時將伴隨有中心溫度極高、燃燒時間長的大火,以及黃色的有毒煙霧。
由此,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在炮彈效能方面徹底碾壓北洋海軍。
-
15 # 山東石化王大剛經理
清朝國力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就落後於日本了,只是在人口和經濟總量上優於日本,日本已經擁有了現代軍隊,同時日本的民族單一,形成了現代國家概念,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反觀大清朝,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一盤散沙,大清朝還是老式的大刀長矛,日本已經發展起來了現代軍事工業,大清朝還是農業國家,政治腐敗,有錢人在抽鴉片,雖然購買的鐵甲艦,但是根本沒有現代海軍觀念,其實還是在船上的陸軍,後勤保障跟不上,戰艦就是鐵棺材,甲午海戰的失敗是必然的。
-
16 # 我也來講說
日本資源缺乏,有向外擴張掠奪資源的野心。所以會為此備戰,而且是海戰(四周環海,向外擴張,必走海路,難免海戰)。大清乃是由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素來只重視陸地,而且極度不擅海戰。二國的管理基因先天不同。這也是大清艦隊大敗的其中一個原因。
-
17 # 劇透歷史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分水嶺。開戰前,清政府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綜合國力等諸多方面均勝於島國日本。但清政府貌似強大的表象之下,已顯露出多處敗相。 第一、清政府缺乏完整“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的國防工業體系。洋務運動是建立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礎上的國家工業化運動,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洋務名臣的主持下,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等現代化工業企業拔地而起,“同光中興”的曙光初現。但洋務企業很快陷入了官辦(國營化)與商辦(私營化)的體制糾紛,企業效率、產品質量均成問題,甚至連北洋海軍的炮彈都不能自給自足。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初期,就確立了“殖產興業”的國家工業化目標,並透過高薪聘請外國技術顧問、培養本國技術人才的方式大力構建國家軟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果斷推進私營化,鋼鐵、軍火、鐵路都實現了自產供應,其本國生產的“下瀨火藥”號稱連軍艦鋼鐵都能點燃。 第二、清政府拒絕現代化政治制度改革。在清政府士大夫、知識分子精英中一貫堅持“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停留在器物革新層面的洋務運動雖是為了富國強兵,但更為本質的方面是為了扭轉清政府封建專制統治危機。因此,現代的徵兵制度、軍隊建設、軍事供應都未建立,對陣日本的除北洋海軍稍顯現代面貌外,其餘由淮軍、湘軍構成的陸軍仍然處在舊有的組織體系中,武器裝備也只是由長矛換槍。但日本方面,政府至始至終、上上下下都在追逐全然西化,從服飾、企業制度、經濟體系、政治結構、外交模式等方面都在向西方國家看齊,旨在調動每一個國民的積極向上精神,甲午戰爭前日本早已建立起完整的徵兵體系,具備了迅速調集兵力、快速投入戰爭的能力。 第三、清政府內部意見不一,前線戰爭多受後方混亂決策耽誤。中日甲午戰爭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以李鴻章一人抵擋全日本,清廷內部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集團,不僅在戰略部署層面給李鴻章施加壓力,更將戰爭看成是削弱北洋、打擊李鴻章的絕好時機。在此國內局勢下,李鴻章保船牽制敵人、拖垮日本經濟的既定戰略難以施行,更談不上調集所有的兵力、財力、物力與日本殊死一戰,指揮體系的混亂由此可見一斑。在種種不利因素下,清政府一敗於朝鮮、二敗於黃海、三敗於馬關,至此淪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淖難以自拔。
-
18 # 考貳拉
提問題的人實在缺乏必要的邏輯, 什麼叫做清朝國力遠高於日本?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清楚國力這個概念。提問的人國力的概念似乎就是一個國家所有財富加在一起的總和,就是國力。其實這明顯是錯誤的。如果是這樣,因為中國龐大的領土和巨量的人口所生產的財富總額的確是比剛剛實行明治維新二十多年的日本要多。如果這樣說,那麼,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和法國恐怕在財富總額上也不是中國的對手。
但是,很不幸,晚清時期中國對西方和日本的幾次戰爭,包括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無一不是以中國大敗而告終。所以,國力的概念顯然不是提問者所假定的概念,而是有著另外一種標準的。
其實,綜合國力除了土地、人口、資源和傳統之外,更加重要的是生產方式,那時的西方人的工業革命進入到大機器生產,生產效率不是還處於手工業所能比擬的;進而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這是在全世界範圍內調動資源和各種生產要素並以全世界為銷售產品的物件的體系,其積聚財富的力量,又非封閉的滿清帝國所能比擬;資本主義的法權體系,資本主義需要一整套的法權體系來提供保障;制度層面,英國、日本的制度調動了幾乎所有人的力量為民族主義國家做貢獻,並主動願意承擔責任;教育系統,保障了科學技術和思想自由發展。
最後才是軍事實力,包括軍火、軍艦製造,還包括軍隊的組織方式。以上種種,都構成了現代國力,而這些都不是滿清帝國所具備的。
所以,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一次次的脆敗。
-
19 # 乘著幸福去追夢
關鍵原因有兩個,外在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晚清政府極度腐敗同時統治階層愚昧不堪(甚至在1900年做出向萬國宣戰的壯舉);內在原因是封建國家的資源整合能力、動員能力遠遠低於近代國家或者說是近代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晚清空有字面上的百萬軍隊,但與日軍作戰時確實永遠的寡不敵眾。
-
20 # 懷疑探索者
甲午戰爭,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場國運轉折的戰爭。如果不是清朝戰敗,也不會有後續的一系列改變。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上下保守勢力佔據上風,改革派居於弱勢,甲午戰爭清朝一敗塗地,激起舉國上下的極度震驚。過去在印象之中區區的彈丸之地的日本,居然可以擊敗巨無霸大清帝國。於是,變法圖強的聲音開始佔據上風,直接有了後續的一系列大改革運動。所以說,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很有影響力的一場戰爭,甚至可以說是近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引子。
龐大的一個大清帝國,為什麼會輸給區區小國日本呢?除了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還有就是政治上的落後。政治上的落後,一言之,就是滿清朝廷激烈的黨爭,是黨爭造就了一批無能的官僚。他們只會站隊,卻沒有業務技能,這樣的人做高階指揮官,自然帶領不出真正的有現代意義的海軍。黨爭的代表認為就是李鴻章和左宗棠,他們為了一己之私,變著法的提拔“自己人”,對真正有才幹的,經歷過現代化教育的形式人才,卻棄之不用。酒囊飯袋丁汝昌,一輩子沒有接觸過現代化海軍,吃喝嫖賭葉志超,只擅長求神拜佛,這樣的兩個昏庸的低能兒,就因為他們分別是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自己人”,就提拔到了海軍和陸軍的高階將領的位置上。李鴻章提拔丁汝昌之前,李鴻章的弟弟寫信告誡哥哥,說丁汝昌這個人不行,從來只會拍馬屁。李鴻章思前想後,最後還是把北洋艦隊總司令的職位給了丁汝昌,因為丁汝昌忠心李鴻章,是淮系軍的老將,也就是“自己人”。
丁汝昌上任之後,每天就是混日子,搞弄虛作假,把心思都花在討好上司上。李鴻章來視察海軍,丁汝昌就搞個軍事演習,用大炮去轟擊靶船。靶船是固定不動的,自然百發百中,於是丁汝昌被大大大褒獎一番,這就是丁汝昌的治軍之道。但戰場上有固定的目標嗎?丁汝昌這樣的搞法,只適合取悅上司,上了真正的戰場就一敗塗地了。這樣的人做大清艦隊的海軍總司令,焉能不敗?
75
回覆列表
封建制度腐朽的守舊文化 清末處於封建制度的沒落期,宮廷文化的靈魂與核心便是皇權獨尊,一切以維繫其搖搖欲墜的王朝為基。1894年適逢慈禧太后60誕辰,為老佛爺操辦一次規模盛大的花甲壽慶,既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更有深層的政治動因。
甲午期間,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有5人。慈禧太后是掌門人,她想在60壽慶中捲簾歸政,大肆建設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壽慶有可能是中國內部政治的權力交接,結束慈禧垂簾聽政的一場國家大典。當有人因戰事緊迫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時,慈禧放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光緒皇帝俯首聽從慈禧,但躊躇滿志,尋機登基掌控實權,他一直提防著李鴻章,將北洋海軍事務“能收就收”。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官位戶部尚書,他同李鴻章爭奪權勢,對北洋海軍實力“能削即削”。光緒父親奕譞,主持海軍衙門,一切以光緒平穩掌權為先,海軍衙門只是一個平臺,表現得“謙卑謹慎,翼翼小心”。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控北洋海軍,但受制於朝廷權鬥,北洋海軍孤軍奮戰,形成“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的困局。
慈禧太后也感覺到:“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私”為宮廷內鬥,“例”指“祖宗之法不可變”。任何變革的“越軌”最終都會被拉回到封建制度沒落的軌道。所以,慈禧的60壽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甚至影響到甲午戰爭的程序和結局。
國內政治環境制約著戰爭準備和對外交涉,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再重開外交談判”。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慈禧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
當一個封建王朝把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必定走向窮途末路。正當日本發動全民戰爭,傾力開動軍國主義戰車向中國殺來時,清政府沒有戰爭動員,更無作戰方針,毫無抗敵氣氛。正如李鴻章自嘆:“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