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身體會產生糖尿病?
2
回覆列表
  • 1 # 人有悲歡離合71488002

    我摩的出租十幾年,出門總是以車代步,自二0一五年發生身體不對,去醫院查驗,血糖高於九點多,當時醫生說我這輩子都要服藥,我當時就想,也許我缺少運動,醫生給我開了藥,但我沒拿。回家後就改行,出外幹苦力活,到如今,沒吃一顆藥,但身休正常,肌肉反而緊湊了,信不信由你。

  • 2 # 首醫楊金奎

    糖尿病是由遺傳與環境等各種因素作用於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和/或胰島素作用不足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的綜合徵,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表現,可造成多種器官的慢性損傷和功能障礙、衰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糖尿病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顯著上升,已成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之後的第四號殺手。而2010年我國的研究也顯示我國20歲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已經分別達到9.7%和15.5%。因此糖尿病已成為世界及我國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症狀。

    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併發症,導致腎、眼等部位的病變,並且糖尿病患者合併大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的風險也顯著增高。

    糖尿病可分為1型、2型、其他特殊型別和妊娠糖尿病四類,其中最常見的一類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診斷標準為:有糖尿病症狀,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小時血糖≥11.1 mmol/l,或隨機血糖≥11.1 mmol/l。在無明確高血糖症狀時,應透過重複檢測來證實。需要指出的是,在確診糖尿病時,需要參考的是靜脈血糖值,而非快速血糖儀所測得的指血血糖值。

    糖尿病前期是介於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間的一種狀態,是糖尿病的預警訊號。具體說就是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小時血糖在7.8mmol/L到11.1mmol/L之間(即糖耐量低減),或空腹血糖在6.1mmol/L到7.0mmol/L之間(即空腹血糖受損)的狀態。已經屬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會有很高的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且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顯著提高,如高血壓、冠心病等。但同時,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可以透過生活方式干預,如改變飲食習慣和增加體育鍛煉來防止發展為糖尿病。處於糖尿病前期的部分人群甚至可以使血糖水平恢復正常。

    若確診是糖尿病前期,應該積極採取飲食、運動等干預措施。具體有:(1)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少食飲料、薯條等高熱量的食物,控制油類、肉類及主食攝入量,多食青菜。(2)適量運動,根據個體的耐受能力逐漸增加活動量。(3)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等。(4)注意監測血糖情況,定期複查糖耐量試驗。若飲食、運動干預無效,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者透過及時、合理的飲食、運動等干預措施,部分患者可以推遲或避免糖尿病的發生。

  • 3 # 我的瀟灑歐巴

    1,與1型糖尿病有關的因素有:自身免疫系統缺陷:因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種自身免疫抗體,如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抗體),胰島細胞抗體(ICA抗體)等.這些異常的自身抗體可以損傷人體胰島分泌胰島素的B細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島素.遺傳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遺傳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這種遺傳缺陷表現在人第六對染色體的HLA抗原異常上.科學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發病的特點-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麼與無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病毒感染可能是誘因:也許令你驚奇,許多科學家懷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這是因為I型糖尿病患者發病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常常得過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現在病毒流行之後.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質炎的

    柯薩

    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2,與2型糖尿病有關的因素遺傳因素:和1型糖尿病類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發病的特點.因此很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這種遺傳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為明顯.例如:雙胞胎中的一個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個有 40%的機會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則另一個就有70%的機會患上2型糖尿病.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遺傳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樣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體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餘脂肪集中在腹部,他們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與大腿上的人更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年齡:年齡也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歲以後發病.高齡患者容易出現糖尿病也與年紀大的人容易超重有關.

    現代

    的生活方式:吃高熱量的食物和運動量的減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認為這也是由於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樣,在那些飲食和活動習慣均已“西化”的美籍亞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為普遍.3,與妊娠型糖尿病有關的因素激素異常:妊娠時胎盤會產生多種供胎兒發育生長的激素,這些激素對胎兒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但卻可以阻斷母親體內的胰島素作用,因此引發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週期是這些激素的高峰時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發時間.遺傳基礎:發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將來出現2型糖尿病的危險很大(但與1型糖尿病無關).因此有人認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與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關.肥胖症:肥胖症不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樣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4,其他研究結果青島某研究所聲稱已經發現了糖尿病的致病主要原因,並解釋了產生併發症的原因.其研究結果是:解剖學證明糖尿病可能是弓形蟲引起的.大量的弓形蟲寄生於大腦細胞內和神經細胞內.使人的各種腺體的分泌都有可能發生紊亂,其中也包括胰島素的分泌.如果弓形蟲同時寄生於胰臟,就直接破壞胰臟的細胞.當β細胞受到破壞時,胰島素的分泌就會受到影響.認為弓形蟲的破壞導致神經系統的失調和胰腺細胞的破壞,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該所認為糖尿病之所以出現遺傳性,是因為這屬於器官易感性遺傳疾病.該研究所研究發現弓形蟲破壞胰腺分三個階段.亢進階段(亢進期),這一時期神經細胞和β細胞破壞較少,在蟲子的干擾下胰腺處於亢進狀態,胰島素分泌有時過多,往往造成低血糖或一過性低血糖,此階段往往是在青少年時期;紊亂階段(代償期),這一時期神經細胞和胰臟的β細胞有相當數量受到破壞,在正常情況下,胰島素的分泌就會不足,機體便會啟動代償功能.因此,這一階段的胰島素分泌時多,時少,處於紊亂狀態;衰退階段(衰退期),這一階段神經細胞和β細胞破壞更多代償功

    能達

    到極限.胰島素分泌呈現不足,出現持續的血,尿糖偏高.隨著弓形蟲進一步破壞便產生了失明,糖尿足,冠心病,高血壓等一系列併發症.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大量研究已顯示,人體在高血糖和高遊離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進而啟動氧化應激.氧化應激訊號通路的啟用會導致胰島素抵抗(IR),胰島素分泌受損和糖尿病血管病變.由此可見,氧化應激不僅參與了2型糖尿病的發病過程,也構成糖尿病晚期併發症的發病機制.氧化應激與糖尿病相互促進,形成一個難以打破的怪圈.胰島素抵抗可以先於糖尿病發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島素代償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當胰島素抵抗增強,胰島素代償性分泌減少或二者共同出現時,疾病逐漸向糖耐量減退和糖尿病進展,血糖開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導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應激,也啟用應激敏感訊號途徑,從而又加重胰島素抵抗,臨床上表現為糖尿病持續進展與惡化.體外研究顯示,ROS和氧化應激可引起多種

    絲氨酸

    激酶啟用的級聯反應.最近的抗氧化劑改善血糖控制試驗也證實,ROS和氧化應激會引起胰島素抵抗.β細胞也是氧化應激的重要靶點β 細胞內抗氧化酶水平較低,故對ROS較為敏氧化應激成為糖尿病發病的核心感.ROS 可直接損傷胰島β細胞,促進β細胞凋亡,還可透過影響胰島素訊號轉導通路間接抑制β細胞功能.β細胞受損,胰島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遲,血糖波動加劇,因而難以控制餐後血糖的迅速上升,對細胞造成更為顯著的損害.2004年Ceriello教授提出共同土壤學說,即氧化應激是胰島素抵抗(IR),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發病基礎,04年是學說,09年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動脈內膜的沉積是動脈粥樣硬化(AS)始動因素在血管細胞分泌的ROS作用下,“原始”LDL成為氧化型LDL(ox-LDL),刺激內皮細胞分泌多種炎性因子,誘導單核細胞黏附,遷移進入動脈內膜,轉化成巨噬細胞.ox-LDL還能誘導巨噬細胞表達清道夫受體,促進其攝取脂蛋白形成泡沫細胞.同時,ox-LDL是NADPH氧化酶啟用物,能增強其活性,促進ROS產生,也更有利於LDL氧化為ox-LDL.另外,ox-LDL能抑制NO產生及其生物學活性,使血管舒張功能異常.糖尿病加強氧化應激,氧化應激又促進糖尿病及其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發展,由此形成惡性迴圈.總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葡萄糖的氧化發生障礙,機體所需能量不足,故患者感到飢餓多食;多食進一步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超過腎糖閾時出現尿糖,糖的大量排出必然帶走大量水分故引起多尿;多尿失水過多,血液濃縮引起口渴,因而多飲;由於糖氧化供能發生障礙,大量動員體內脂肪及蛋白質的氧化功能,嚴重時因消耗多,身體逐漸消瘦,體重減輕.這就形成了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減輕.如何打破糖尿病這一桎梏,走出怪圈,是廣大醫學工作者肩負的重任.研究應用安全可靠的抗氧化藥物,已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新方向.

  • 4 # 康之家養生

    是啊,可能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會得糖尿病?”簡單來說,糖尿病的產生是因為機體胰島素的分泌不足,或者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造成血液中糖的含量過高,超過人們身體過濾的極限,從而讓糖分也作為尿液的一部分排出體外。當然,這只是從醫學原理的角度來看的。不過我相信大家並不關心這些知識,我們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麼在自己身上會出現這種病變,糖尿病是由哪些因素誘發的。目前已經有一些因素被證實與糖尿病發病緊密相關,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都是哪些因素。遺傳。現在,醫學界公認的是,糖尿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有大量的遺傳學研究證明,糖尿病發病率在直系親屬與非直系親屬中是有顯著差異的,前者是後者的5倍之多。在1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遺傳因素的重要性佔到一半之重,而在2型糖尿病中竟然達到90%以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引起2型糖尿病的遺傳因素明顯高於1型糖尿病。

    不良的精神狀態。近十年來,較多的中外學者透過一系列的調查與實驗,確認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肥胖。肥胖也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現代社會,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生活越富裕,身體越豐滿,糖尿病越增多”的現象。

    透過我們科室接診的病例統計得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體形都比較肥胖,而且肥胖的程度與糖尿病的發病率成正比。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飲食越來越精,運動量越來越少,於是,膳食結構的不合理和運動量的日益減少讓我們身邊的肥胖者越來越多,尤其是小胖墩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小小年紀體重就嚴重超標,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格外注意了。飲食不節制,營養過剩,使得具有降低機體血糖作用的胰島β細胞的負擔過重,從而誘發糖尿病。所以,我們還是管住自己的嘴巴,飲食有點節制吧。

    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發病誘因中也佔據著非

    常重要的位置。對於1型糖尿病來說,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誘發因素。我們在動物實驗的研究中發現,許多病毒(包括腦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薩奇B4病毒等)都能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產生糖尿病。對於隱性糖尿病來說,儘管感染本身不會誘發糖尿病,但是可以使隱性糖尿病得以表現出來。

    體力活動少。在一次和對口鄉鎮醫院的幫扶交流活動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農民的糖尿病發病率要明顯低於城市居民。後來我們就問鄉鎮醫生,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在當時也沒有找出明確的原因,畢竟可能的因素太多了。後來一個醫生的玩笑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她說:“農村人天天下地幹活唄。”後來我們對市裡幾所醫院接診的糖尿病患者的職業進行了一個大致的統計,發現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比如民工,他們患糖尿病的機率遠遠低於白領階層。我們推測這可能真的與城市人口參與體力活動較少有關。要知道,適當參加體力活動可以減輕或防止肥胖,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充分被利用,從而避免被糖尿病盯上。相反,如果體力活動減少,就容易導致肥胖,從而降低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利用受阻,最終引起糖尿病。

    多次妊娠。對於廣大的女性來說,當你懷孕的時候,可能比較容易患上糖尿病。有關專家的研究發現,妊娠次數與糖尿病的發病有關,多次妊娠容易使遺傳因素轉弱從而誘發糖尿病。這是因為,妊娠期間女性機體分泌的雌激素會增多。一方面,雌激素可誘發自身免疫,導致胰島β細胞被破壞;另一方面,雌激素又有對抗胰島素的作用。所以我們說,多次妊娠,誘發糖尿病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不良的環境因素。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環境因素在導致糖尿病發病的誘因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種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汙染、噪音、社會競爭等,如果長期處於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中,就很有可能誘發基因突變。突變基因隨著上述因素的嚴重程度的加重和持續時間的增長而越來越多,當突變基因達到一定程度(醫學上所謂的“閾值”)時,也就是你發生糖尿病的時候。

    營養不足。我們大家都知道營養過剩會造成肥胖從而誘發糖尿病,但是你一定想不到,營養不足其實也是會導致糖尿病的。很多醫學家們已經注意到了,某些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會得此病,不是因為肥胖,而是因為營養不足,這些患者大部分都很消瘦。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透過減少營養物質造成動物慢性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不足。餵養一段時間之後,透過測定發現能夠產生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首先分泌增多,隨後功能衰退,分泌減少,其減少的數目與營養不足持續的時間成正比。我們認為這是由於必需氨基酸的缺乏影響了胰島β細胞的新生和複製,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衰竭從而誘發糖尿病。這個實驗已經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對營養不足,應該像營養過剩一樣予以高度重視,這樣才會減少糖尿病的發生機率。

    透過上面的講述,我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哪些因素很可能引起糖尿病的發生。大家也應該看到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多注意,很多糖尿病的發生還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大家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這些誘因,為了自己的健康生活,一定要時刻提高警惕。

  • 5 # 慕凌寒影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糖尿病是由於遺傳和環境因素(長期精神刺激,長期暴飲暴食,長期的缺乏運動)相互作用,引起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徵,其中以高血糖為主要標誌。臨床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少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症狀,而有些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

  • 6 # w42573663康瑞行義

    糖尿病是症不是病:病因1喝酒,肥甘過度,實際上就是暴飲暴食形成食火,很多人認為所謂的暴飲暴食就是大口喝酒大口吃嗎?不僅是這樣,是指打破了飲食的正常規律,飲食無度。

    病因2:情志鬱結,就是壓在內心深處不被外人所知。心思太多!

    其實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中國人最累的一點就是活在面子上,所以很容易出現情志鬱結!一旦情志鬱結和食火兩項湊齊,就會出現中醫所說的糖尿病前兆!

    三多一少:1多喝2多吃3多尿!少是消瘦!

    西醫對症是沒有方法治療的,這種症狀其實就是脾臟分泌胰島功能在衰退,而不是完全不能用,現在人打胰島素是完全代替了胰島工作!脾臟是比較懶得!你越不用它它越懶!

    這種可以透過調理整體調理身體,把機能恢復正常,這就是糖尿病在中醫不叫病叫症的原因!

  • 7 # 家庭醫生線上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內分泌一代謝疾病,其特點為由於胰島素的絕對或相對不足和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電解質和水的代謝紊亂。一般空腹血糖大於或等於7.0毫摩爾/升或餐後兩小時血糖大於或等於11.1毫摩爾/升即可確診為糖尿病。

    糖尿病會導致出現三多一少的症狀,引起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現象,其病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遺傳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但這種遺傳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體力活動減少、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鍛鍊等。因此,患有糖尿病的後代子女在這幾個方面要比沒有家族遺傳者更加重視,才能降低患糖尿病的機率。

    第二、過度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發2型糖尿病,特別是腹型肥胖者,因為肥胖者本身存在著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可以使胰島素與其受體的親和力降低,導致胰島素作用受阻,引發胰島素抵抗而出現糖尿病。

    第三、不當的飲食習慣。高脂肪飲食可抑制代謝率使體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發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常年素食者,主要與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質熱量較高有關。

    第四、精神緊張因素。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心理的壓力都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這些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勢必造成內分泌代謝調節紊亂,引起高血糖,導致糖尿病。

    總而言之,為了身體健康,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鍛鍊身體,控制飲食,減少肥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多關注疾病資訊和養生知識,保持愉悅的生活心態,預防疾病的發生。

  • 8 # 健康之初

    糖尿病人群數量逐年攀升,為什麼人們會得糖尿病呢?糖尿病病因是什麼呢?

    糖尿病從古至今,每個人的發病原因都是各異的,為什麼糖尿病治不好呢,然而至今糖尿病尚未完全闡明,但經專家指出,與下列因素有關聯。

    一、肥胖:它不是IDDM糖尿病發生與發展的重要的環境因素,然而導致肥胖者是脂肪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對胰島素的親合力降低,肥胖的程度與肥胖持續時間均能影響高血糖的出現。肥胖程度越重,持續時間越長,則越易發生糖尿病。

    二、遺傳因素:有家族史的,會的糖尿病的人機率是非常大的,不管是Ⅰ型還是Ⅱ型糖尿病都有明顯的遺傳因素存在,然而糖尿病本身是不會遺傳的,而外界的環境因素存在促成其發病。但是糖尿病到底透過什麼基因、什麼方式遺傳的,也要經過時間的見證和研究。

    三、自身免疫:自身免疫主要與1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因素有關。糖尿病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惡性貧血、甲亢、橋本氏甲狀腺炎及重症肌無力等;

    四、神經因素:經過很多專家研究發現,精神過度緊張、情緒幅度比加大等,都是引發高血糖激素分泌的增加。這些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因此使血糖升高。另外,各種應激,感染、手術、外傷、心肌梗塞等;以及分娩、缺少體力活動及年齡增高等都可能導致糖尿病。 總而言之,上面就是引發糖尿病病因的一些知識,同時也是由於這些因素導致產生了糖尿病的,那麼對於預防糖尿病也要從這幾方面入手,要告訴病人雖然不能根治,但也不是絕症,只要堅持日常的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運動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等,相信一定有可以治癒的一天,祝早日康復。

  • 9 # 康復科岑醫生

    近3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齡化,肥胖率上升,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據統計,現我國成年人患病率達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達15.5%,預計有高達1.5億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更為嚴重的是在糖尿病前期如果不進行干預,大約有1/3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會發展為糖尿病,但無論是哪一種型別的糖尿病,都不是一步到位就得了糖尿病的,總有個發展過程。而在糖尿病前期就進行干預,大多數人可以不發展為糖尿病,比如體重減輕1公斤,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就能減少16%,可以說處於糖尿病前期(血糖增高階段)的人是我們預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因此,瞭解糖尿病的發展過程,及早進行干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麼今天就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糖尿病發展的過程吧!

    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不同型別其病因也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型別中也存在異質性。總的來說,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發病。在糖尿病的自然程序中,不論其病因如何,都會經歷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患者已存在糖尿病相關的病理改變(如自身免疫抗體陽性、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相當長一段時間,但糖耐量仍正常。

    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要經歷一段“潛伏期”,即為糖尿病的“高危時期”,而處於“高危時期”的人群稱為糖尿病“高危人群”,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族史陽性、具有某種遺傳學標誌和免疫學標誌的人群,比如家中有人是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某些白細胞抗原或胰島細胞抗體、抗穀氨酸脫羧酶抗體陽性者。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家族史,或存在代謝綜合徵,包括高體重(超重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和高胰島血癥,一個人存在這7個“高”中的3項以上,即使血糖不高,也很容易得糖尿病。總之,這個時期如果不注意,血糖就會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走進下一個階段。

    第二階段:隨病情的進展,出現糖調節受損(IGR),包括空腹血糖調節受損(IFG)和糖耐量減少(IGT),兩者可分別或同時存在。

    1型糖尿病或因自身免疫性的破壞,各種胰島細胞抗體檢出,β細胞減少,胰島素分泌不足等出現糖耐量減少;2型糖尿病或因β細胞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以代償胰島素抵抗時出現糖調節受損。這個階段,血糖水平升高,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血糖處於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狀況,即處於臨界狀態。主要包括以下情況:

    1、空腹血糖調節受損(IFG):是指空腹血糖高於正常,但又達不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者,他們的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爾/升之間,當然他們的餐後血糖也沒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2、糖耐量減少(IGT):是指在作糖耐量試驗時,空腹和服糖後兩小時都沒有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後者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另外,糖耐量減少只能是糖耐量試驗的結果,若是沒有作糖耐量試驗,僅僅餐後血糖介於7.8~11.1毫摩爾/升則不能診斷為糖耐量減少(受損)。

    3、餐後血糖受損:是指餐後半小時、1小時血糖升高,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和糖尿病診斷之間的狀態,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

    總之,這個階段已經不再是正常人,糖尿病的帽子就懸在他們頭頂之上,隨時可能掉下來,如果這個時期再不採取措施,早晚有一天會戴上糖尿病的帽子。

    第三階段:糖調節受損情況持續惡化,在不久的將來則會進展為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主要表現為β細胞幾乎完全消失,不打胰島素就難以維持生命,變成了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主要表現為血糖持續增高,最後變成2型糖尿病患者。

    怎麼樣現在對糖尿病的進展過程有了一定的瞭解了吧?在我們出現糖代謝水平異常時,控制飲食和適量運動,同時定期監測血糖水平,使之處於正常範圍內。總之,透過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就可有效的預防糖尿病,做到“未病先防”,另外在干預期間所養成的良好習慣也會使我們受益終身。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因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及其複雜,至今未被闡明。因此,本文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而進行的闡述,可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也足以讓大家瞭解糖尿病的進展過程了。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有關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內科學》葛均波,徐永健主編,p734~737

  • 10 # 糖尿病食譜營養師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遺傳,一個是環境。

    首先說遺傳,有很多人說我的父母都是在好幾十歲才得的糖尿病。這時我已經出生很多年了。還會遺傳給我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的基因和父母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說父母的身體狀態,如果容易得糖尿病。那我們的身體狀態也是易發人群。所以如果有父母得糖尿病的人,一定要格外的注重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狀況,防止糖尿病在自己身上發生。

    再看看有哪些環境,容易得糖尿病。一個是飲食。比如說經常愛吃一些肉類的人。還有一些素食主義者炒菜用油過多的。還有一些經常喜歡吃快餐的。只要是自己吃的熱量過高的人群都容易得糖尿病。當然包括天天喝飲料,還有肥胖。二是運動。久坐不動是糖尿病的高發因素。那什麼又是久坐不動呢。通常把每天運動量在5500步以下的人群稱之為久坐不動。三是經常熬夜的人,熬夜使機體的免疫力下降也是糖尿病的高發因素。四是經常吸菸的人,煙中的尼古丁能夠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易發生糖尿病,五是即在55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年紀的增長,體內器官的狀態也不如以前,也是糖尿病的高發人群。六是孕育巨大兒(出生體重在4kg稱為巨大兒)的媽媽和孩子。都是高發人群。七是精神壓力過大的人。常處於緊張狀態的人。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 11 # 突發應急

    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都知道!三十多年以前你曾聽說過什麼叫糖尿病?只有從事醫療衛生和一些民間老中醫才知道一種叫消渴症!但為數極少。為什麼?它就是自然生活帶給的自然健康!關於以上的問題?答案就是,1:現代生活太優越、暴飲暴食!2:魚肉海鮮主於五谷雜糧!3:啤酒飲料主於茶水湯汁!4:激素、新增劑、防腐劑加工品佔領餐桌!5:精神壓力大、心態不平和!6:生活方式不良、睡眠不足、日夜顛倒!7:缺乏運動鍛鍊,出門以車代步!這些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帶來的罪魁禍首。要端正這個生活方式和習慣?希望恢復正常健康狀態,必須採用傳統的“自然療法”,向自然要回我們的健康!也必須確立吃苦在前,健康在後。

  • 12 # 使用者61893757853

    什麼是糖尿病的罪魁禍首,我認為糖尿病的罪魁禍首,主要是脊椎的神經,所產生的,因為由於我們活動的失誤和勞動的過度過用,或久坐不起,所產生的脊椎的受力過度,造成的受熱發炎,影響自治氣感神經,造成無法控制脊椎和周邊肌肉的炎症,和腎臟功能的炎症,由於炎症的過久,又產生便尿系統,難以及時排出,又吸收進了身體內,和危害了胰腺功能的血液迴圈,所以造成了糖尿病主要原因。

  • 13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它與人體胰腺所分泌的一種激素有關,叫胰島素,是唯一具有降糖的激素,正常人在胰島素的調節下,不管進餐還是空腹,血糖都能保持在正常範圍內,當體內胰島素缺乏或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時,血糖就會升高。導致糖尿病。具體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定,主要是胰島素分泌減少和胰島素作用減弱的原因,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結果。如長期營養過剩,肥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心理壓力等都會引起體內某些應激激素的大量分泌,而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更容易促發糖尿病。

    它的危害。如果糖尿病得不到良好的控制,能造成腦,心臟,神經,眼和腎臟等重要器官的損害,甚至導致殘疾或死亡。

    飲食。一,控制飲食,控制主食量,做到定時定量。二,蛋白質的攝取量不易或多。三,脂肪量不應過高。四,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五,多補充維生素B的攝取量。

    食物的選擇。一,應禁忌食物:糖,糖果,糕點,果醬,蜂蜜,甜食,奶油,冰淇淋,藕粉,土豆,動物脂肪,各種酒類,油炸,油煎食物,及碳水化合物高的水果等。二,可食食物:各種豆製品,豆芽菜,葉菜,瓜茄類,蘿蔔,西紅柿,青椒,萵筍等新鮮蔬菜。還可食一些瘦肉,牛,羊,雞,鴨,魚的瘦肉。和脂肪少的甲魚,海參,蝦等,最好用植物油烹調。如芝麻油等。

  • 14 # 王旭峰營養師

    如今糖尿病越來越普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口味要更鮮美,做工要更精細,味道要符合大眾的口味,正是因為要順應大家的胃口,更多的商品做得更加精細,更多食物更加油膩高脂多糖,更多的食物用油炸、燒烤、爆炒等很多人更喜歡的烹飪方式,然而這樣的後果卻是導致了更多的生活慢性疾病。

    糖尿病引起的原因是綜合而複雜的,一般如果祖輩父輩有糖尿病,兒女患糖尿病的機率會大幅升高,這類人群一定要注意平時控制飲食,良好自己的飲食習慣,儘量清淡飲食,適量運動,避免高油高脂高糖食物過分攝入。另外保持好情緒、改善生活環境、做好個人衛生(病毒入侵也是可能導致糖尿病的),改善飲食習慣對於預防糖尿病都有重要意義。

    高油高脂的飲食讓人肥胖,而肥胖引起多種疾病,例如最常見的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脂在血管壁囤積脂肪,阻塞血管,從而又有了高血糖,包括油膩高脂的食物也大多富含膽固醇,尿酸,久而久之又有了高膽固醇或者高尿酸。肥胖也是會誘發糖尿病的,身體代謝遊離脂肪變得更積極,不僅影響整體激素的分泌,同時也降低了葡萄糖代謝,給胰島素增加了負擔;另外,高糖食物(包括果糖、葡萄糖、碳水化合物)過量攝入也是會誘發糖尿病的,高糖食物會讓胰島素過於積極,增加胰島負荷,也可能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從而誘發糖尿病;另外,大量三高人群由於日常工作忙,生活習慣不良等原因普遍缺乏運動,無法消耗多餘的葡萄糖、熱量,日常飲食由於壓力大、情緒差等原因又容易出現暴飲暴食的現象,多種原因加起來,生活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越來越普遍,甚至越來越年輕化。

  • 15 # 糖人健康網

    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近幾十年來爆炸式增長:從80年代的0.67%升高到2010年的11.6%,增加了17倍!區區30年間,為什麼中國人就變得這麼容易得糖尿病了?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來吃大魚大肉

    中國人有節約基因,“由儉入奢”之後,就更容易肥胖、糖尿病!

    所謂節約基因,意思是人在吃糠咽菜時,身體的某些基因會最大限度地吸收營養。

    改革開放後,吃得好,活動量減少,屬於經常坐著不運動的生活方式。人們開始“敞開吃、悶頭睡,出門靠車”,營養物質得不到充分消耗,就造成營養過剩

    糧食吃得越來越細

    中國傳統的飲食以五穀為基礎。就在三十年以前,我們大多數人吃的還是糙米,沒有經過深加工。

    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糧食越吃越細,現在精白米麵是我們經常選擇的,可精米精面幾乎不含纖維,吃進體內,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謝,會讓血糖急速升高

    活動量越來越少,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馬上消耗掉,活躍的胰島素只能把盈餘的葡萄糖儲存起來,但如果我們每天吃進去的熱量總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島素相對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來越高了。身體若是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便會得糖尿病。

    如何防治糖尿病?1.別拿吃糠咽菜的基因吃大魚大肉

    現在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容易得糖尿病呢?還是吃出來的!

    要免受慢性病之苦,從現在開始跟老祖宗學習“穀物為主、少油少鹽、吃八分飽、辛勤勞作”的生活方式,或許還不晚!

    粗細搭配,給白米飯添些雜豆(紅豆、綠豆、芸豆、豌豆等)、雜糧(糙米、大麥米、玉米碎、燕麥等),如果愛吃麵,就在精白麵粉中加些玉米粉、黃豆粉、紫薯粉。

    2.肌肉是天然降糖藥

    然後從三十歲左右開始,如果您不刻意鍛鍊肌肉的話,逐年丟失,逐年丟失,丟的速度還很快,到75歲,您的肌肉剩多少?50%,一半沒了。

    所以運動鍛鍊,特別是負重鍛鍊,是保住肌肉最好的辦法。很多同志一說就會想到健身房,那麼實際上是不是需要一定到健身房去呢?不是,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運動鍛鍊

    3.沒有哪一種食物是真正降糖的!

    老實說,沒有哪一種食物是降糖的,所有的食物吃進肚裡,都會消化吸收,引起血糖升高,只不過速度快慢而已

    所以,一頓飯不要只吃某一種食物,即使是認為是血糖指數較低的食物。葷素搭配、幹稀搭配、粗細搭配去吃,總熱量不要高。

    4.最怕體重和腰圍同時增加

    男生畢業後的5個階段,從畢業2年、4年、8年到畢業十年以上,有什麼變化?除了頭髮掉得越來越多,就是腰圍越來越大。同學聚會,真正腰圍控制還不錯的同學有幾位?寥寥無幾!這時就要提醒自己,腰圍越大帶來的慢性併發症就相對更高,壽命相對越短。

    體重跟腰圍同時增加,帶來的不只是糖尿病,還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等風險也是極高。所以今天開始進行腰圍的控制,男性不超過85釐米,女性不超80釐米。

    5.防治記個數字歌

    糖尿病不是一種孤立的疾病,患者往往有高血壓、血脂紊亂、高尿酸血癥、高血脂症等,必須看到代謝綜合徵這個整體。代謝綜合徵是一個典型的“不良生活習慣病”,治療必須從改變生活習慣入手。必須記住:

     一個信念:與肥胖決裂;

     兩個要素: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

     三個不沾:不吸菸,不飲酒,不熬夜;

     四個檢查:定期查體重、血壓、血糖、血脂;

     五六個月:減肥不求速成,每月減一兩公斤即可,五六個月就見成效;

     七八分飽:飲食上要“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吃序顛倒”,即每餐只吃七八分飽,以素食為主,同時保證營養均衡;進餐時先吃青菜,快飽時再吃些主食、肉類。

    不想得病,這幾個防治措施要記牢哦~

  • 16 # 之太陽下的森林

    從理論上講,糖尿病是現代文明社會,多發的代謝性疾病。

    在代謝過程中,如果原料,酶(或一組酶),激素(或一組激素)的紊亂都可能導致不同的全身性代謝障礙。此種改變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獲得性的。可以呈顯性表現,也可以呈亞臨床型表現。

    糖尿病中年以後常見,也愈來愈有年青化驅勢,糖尿病的風險需要一定的誘條件,一旦形成適應環境,就易於發病,長期以來經過沉澱,認為肥胖、缺乏運動、營養過剩、外傷、手術、妊娠、垂體或甲狀腺或性腺激素的分泌異常以及感染等,皆可成為發病的誘因。尤其是肥胖是主要的罪魁禍首。

    也有研究闡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者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為發生糖尿病的重要罪魁禍首。

    糖尿病是在豐衣足食,飽食終日,營養過剩情況下觸發的富貴病,過剩的飲食才是糠尿病真正的罪魁禍首。

  • 17 # 我有一條阿柴

    糖尿病是一種由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患者最初口渴難當,喝水不解渴,長期下去食量增加,餓的快,瘦的快,開始出現各種併發症。糖尿病典型症狀“三多一少” ,另外還有乏力,視力下降的症狀。

    引發糖尿病有3大原因:

    一,遺傳因素。如果雙親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發病率為 4%~11%;兄弟姐妹間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發病率為6%~11%;同卵雙生子1型糖尿病發生的一致性達到50%。

    二,肥胖。肥胖會使得脂肪細胞膜和肌肉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數目減少,對胰島素的親和能力降低、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導致糖的利用障礙,使血糖升高而出現糖尿病。

    三,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誘發因素。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島炎,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產生糖尿病。

    因此要做到均衡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保證睡眠,經常運動,戒菸戒酒避免情緒過大。

  • 18 # 老唐133672562

    糖尿病的直接罪魁禍首是溼熱,吃冰鎮的食物和滋膩的食物太多,就容易患糖尿病。因這些食物直接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內分泌和吸收功能,這是主因。滋膩和辛辣食物直接影響到胃粘膜的腐熟功能,使人體內分泌功能產生異常,這是主因。第二是血液迴圈功能減弱,加強心肺保養很關鍵,要多對肺俞穴,心前穴按摩,增強心肺生理功能。三是增強排洩功能,多吃豆類和粗纖維食物有利胃腸消化吸收排洩。四遺注意氣候變化而變化生活。五是有針對性或整體使人體受力,使人體內外生理功能協調平衡,各司其職,血液迴圈保持常態執行就可以預防和治癒糖尿病。信不信由你,請別噴。

  • 19 # 白樓情話

    糖尿病飲食十法則:①控制每日攝入總熱量,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②平衡膳食;③食物選擇多樣化,穀類是基礎;④限制脂肪攝入量;⑤適量選擇優質蛋白質;⑥減少或禁忌單糖及雙唐食物;⑦高膳食纖維膳食;⑧減少食鹽攝入;⑨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定餐;⑩多飲水,戒菸和限制飲酒。除了以上那些調整飲食措施之外,還要同時進行有氧運動,即每天快走半小時,遇到天氣不好時,就在家裡陽臺上,開啟窗戶,原地踏步跑13分鐘,其頻率為每分鐘70~80步,每步要將後甩的腳尖甩得離地25釐米以上,如果已有糖尿病併發症或者年老體弱時,每次運動到剛剛感覺氣喘吁吁即可,直到能輕輕鬆鬆得一氣走完半小時或跑完13分鐘為止。除了運動和飲食的雙項調節外,患者的精神狀態也很重要,要對控糖有信心,永遠充滿希望才好,因為怨天尤人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破壞心情寧靜而削弱各項內分泌及其血糖的控制!祝早日康復!

  • 20 # 手上的鬱金香

    糖尿病,簡單的來說,就是指血糖高於正常範圍。血糖則是指血中的葡萄糖。健康人群中,由於血中葡萄糖的來源和去路保持平衡,所以,血糖水平相當恆定,維持在3.89~6.11號mmol/L。也就是說,當血液中葡萄糖的來源和去路的平衡被打破時,機體的血糖含量將發生變化,高於或低於正常範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於正常範圍。

    血糖的來源主要有:(1)食物經消化吸收入血的葡萄糖和其他單糖。這是血糖的主要來源;(2)肝糖原分解釋放的葡萄糖,這是空腹時血糖的主要來源;(3)由非糖物質轉變而來。禁食超過12小時的情況下,血糖主要由某些非糖物質轉變而來,即糖異生作用。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1)氧化供能,血糖的最主要的去路是透過氧化分解為各組織提供能量。(2)合成糖原;(3)轉變成其他糖及糖衍生物,如核塘。、脫氧核糖、氨基酸等。(4)轉變為非糖物質,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5)當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閥(8.89~10.00mmol/L)時,由尿排出血糖。

    在打破血糖來源與去路的平衡中,胰島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胰島素是體內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其分泌受血糖控制。血糖升高,立即引起胰島素分泌;血糖降低分泌即減少。胰島素透過抑制體內血糖來源以及促進血糖的去路來降低血糖的。一旦胰島素因為某些原因而分泌不足或不能起作用時,將會引起血糖升高,進而發展為糖尿病。

    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不起作用的原因有:(1)長期的暴飲暴食致使血糖的來源增加,而有限的胰島素不能維持血糖平衡;(2)由於自身的衛生和體質等問題而導致自身免疫破壞了胰島中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進而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3)體內的胰島素的分泌是足夠的,但由於自身的衛生和體質等原因致使機體對胰島素產生了抵抗,體內足夠的胰島素不能進一步發生反應,也就起不到降血糖的作用,故血糖升高。

    所以要想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須做到:(1)注意飲食,忌暴飲暴食;(2)注意自身衛生問題;(3)增強自身體質。如合理的鍛鍊以及充足的睡眠時間。

    〔1〕姚文兵,楊紅,吳梧桐,等.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4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說出十部最經典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