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求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翫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在經濟上: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我認為:對諸葛亮的評價應該秉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分為二看待。縱觀諸葛亮一生,應該說,他是光輝的,但是人非聖賢,當然,他有很多缺點。首先,他的功績應該肯定。四川今天北稱為:天府之國。究其根源,來自於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劉備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蠻荒之地。人民矇昧,野獸出沒,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經過諸葛亮的治理,生產力躍居全國前茅。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境地。蜀地開始成為中國富庶、繁華的地區之一。諸葛亮還發明瞭很多農耕器具,以利於農業生產。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還懷念諸葛亮的功績。這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 2 # 先啟歷史

    首先,諸葛亮在劉備集團有以下幾點貢獻:

    一,卓越的戰略規劃。別以為是紙上談兵。諸葛亮提出佔據荊益二州,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以待天時,徐圖進取的戰略無益是正確的。

    二,卓越的外交才能。在劉備集團在即將覆滅的時候,促成了孫劉聯盟,在東吳的赤壁大戰的勝利後為劉備爭取到重大利益,為劉備入川打下了基礎。

    三,卓越的治國才能。蜀漢建國後平定各地叛亂。在魏吹魏粉眼裡,蜀漢的經濟很糟,實際他們狗屁不懂。實際上,在諸葛亮治下,四川的蜀錦紡織業,川馬,鹽業,冶鐵都有較大發展,諸葛亮還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農業,這些在史料上有據可查的。另外給魏吹魏粉狠狠一耳光的是,整個蜀漢人口,在蜀漢滅亡時並未減少反而增多了,而且逢中原旱澇天災時,中原百姓還不少入川。這些也是諸葛亮的功績。

    四,卓越的鞠躬盡粹精神。被人詬病太多的是諸葛亮多次率兵北伐。用現在的眼光來評判古人本身就很滑稽。為了蜀漢的生存和理想,諸葛亮耗盡了一生,務以成敗論英雄,他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閃光的文化財富。

    一些人不懂裝懂地讓閱讀《三國志》,三國志是敵國西晉的陳壽書寫的,何以單獨為諸葛亮立傳?何以沒有單獨為魏吹魏粉的郭嘉,荀彧立傳?而且對諸葛亮的評價也不低。敵國的史家都不得不尊重諸葛亮的功績,怎麼到了後代一些阿貓阿狗小編面前就這樣的一錢不值?

    以下是我對一些狗血問題的回答:

  • 3 # 揮弓探賾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熟讀三國演義,臥龍諸葛亮是這個時代智慧的代表,他協助劉備打下了蜀漢江山,更是輔助劉禪立志匡扶漢室,數次北伐中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每當我們拜讀三國演義,總會感慨諸葛亮的偉大,知陰曉晴,經天緯地,神機妙算,未卜先知,多謀善斷,深韜略通曆史的等等詞彙都會在他身上出現,運籌帷幄,幾乎是百戰百勝。

    羅貫中在書中添加了很多文學色彩,有很偏劉的個人觀點。其中當屬神話諸葛亮,基本上整本書都在美化諸葛亮,吹捧蜀國,貶低魏吳,把別人的事蹟功勞強加到蜀國人身上。

    比如周瑜赤壁之戰,實際上跟諸葛亮沒一毛錢關係,周瑜病逝時諸葛亮只是個文筆小吏,連去弔唁的資格都沒有,蜀國弔唁的代表實是龐統。周瑜氣量寬宏,器量廣大,性度恢郭,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更不會嫉妒諸葛亮,甚至當時並沒有注意過諸葛亮,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所以,諸葛亮根本沒有三氣周瑜。

    草船借箭:也是無此事,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借東風:純屬虛構,冬至時日,都是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空城計這個故事,雖然婦孺皆知、膾炙人口,但並非史實,因為228年諸葛亮率軍發動第一次北伐時,魏明帝曹叡派出來抵擋諸葛亮的是張郃,不是司馬懿。據《資治通鑑》記載,那時候司馬懿正在千里之外的湖北收拾叛變的新城太守孟達。所以,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不過,三國時期確實有一些成功運用空城計的例子。195年夏天,呂布與陳宮帶著一萬多人來攻打曹操,碰巧曹操手下計程車兵去外地割麥子了,只留下一千來人守城。曹操大膽讓城中的婦女都到城頭上站崗,呂布來了以後,看見城牆上站的都是女人,便懷疑城外有埋伏。呂布就跟部下說,曹操這個傢伙很狡猾,我們不要上當。便兵退十里安營紮寨,等到晚上呂布派細作打探,原來是空城計。呂布氣壞了,於次日拂曉親率大部隊氣勢洶洶的就衝上來了,不料曹操在外地割麥子的兵也趕回來了,城裡城外一塊夾攻,結果打得呂布落荒而逃。此外,226年魏國大將文聘鎮守江夏時,也擺過一次空城計,因為數日連雨,防禦工事都被沖壞了,孫權率五萬兵馬突然包圍了文聘所在的石陽,出城打吧人家孫權有五萬大軍、自己就那麼點人,閉城守吧估計這麼點人守也守不住,進退兩難的文聘決定讓大家都去幹脆睡覺。孫權在逍遙津嚇破了膽,對魏國名將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他見石陽毫無動靜,就對部將說此人是曹操大將,決非等閒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其中必定有詐,我們撤。於是,引兵退走了。

    在三國把空城計玩得登峰造極的,還有程昱。200年曹操正在官渡與袁紹打持久仗,袁紹兵多將廣,一邊跟曹操對峙,一邊派人襲擊曹操的老窩鄄城。曹操已經擔憂自己的後方失守,準備從牙縫裡擠出三千兵士馳援程昱鎮守的鄄城,因為程昱只有七百將士。程昱得知後,拼死反對,對曹操說,袁紹心氣高傲,他看我的守城兵士僅有幾百人,必不會攻打我,太掉價;若主公今給我補充兵員,他必會來攻,那時我必敗無疑。果如程昱所料,袁紹認為用十萬人打七百人是大材小用,於是瀟灑的飄過此地,攻打其他地方了。羅貫中以宏大的結構、從宏觀的角度,描繪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期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朝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貶曹傾向,而且人物的事蹟大多能找到歷史原型,不過是加上了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喜惡,因此可讀性非常強。《三國志》拘於權帝之威下筆,內部成文,毫無群眾輿評基礎,權門遺物而已。《三國演義》思想,是經過歷代民間輿論淘洗後得出的在非正義的起義年代的結論,亂者不如維持穩定不亂者。現在流行以陳壽的三國志為據,揚曹操順流之勢,指責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尊劉漢正統為逆流糟粕思想。甚至有人質疑,諸葛亮的形象幾乎走上了神壇,堪比妖人。

    不過,歷史歸歷史,倘若你我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又何必在意臥龍諸葛亮是否如考證那般名不副實,至少他諸葛亮萬古長青的氣節和品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僅此足矣。在那個人人都想問鼎榮華的年代,如果以讓人民安寧為正義,漢之腐朽可非議,而讓代漢者統治,民又如何?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曹操功勞震肅,掃天下,漢無德而從曹,有何不可?

  • 4 # 大武人風雲錄

    諸葛亮諸葛亮

    巴蜀TV年度人物

    時勢造英雄 英雄造時勢

    二十七歲白衣少年的個人奮鬥史

    但凡英雄 都值得敬重

  • 5 # 看鑑

    諸葛亮在大家心中一向都是......,似乎諸葛亮總能把對手玩弄於鼓掌之中。但實際上很多事諸葛亮壓根沒幹過,就比如......

    空城計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諸葛亮只用了一把琴就把司馬懿嚇跑了。但其實,歷史上真正使用空城計的人是曹操。據《三國志·魏書》記載:公元195年,呂布想趁曹營空虛時,率軍攻打曹操。但是等呂布來到曹營陣地時,卻發現曹營城樓上居然還有士兵在把守,並且城門還是敞開著的。呂布見此情景,害怕曹操有詐便下令撤兵。但其實,這個時候的曹營卻只是一座空城,曹操只是讓一些殘兵站在了城樓上而已。

    說到草船借箭更是讓人津津樂道,諸葛亮用了十幾艘小船就把曹操耍得團團轉。而事實上,使用這一計的人是孫權。 據《三國志》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次交戰曹操就吃了敗仗,一天孫權見江上起霧,便去駕船去曹營觀察,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之前的敗仗,唯恐有詐,便下令亂箭齊發......接下來的發生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吧。

    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已經成了現在的鬼畜必備素材,但事實上,諸葛亮跟王朗壓根就沒見過面。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記載:諸葛亮初次伐魏是公元228年春,魏國大將軍曹真在街亭擊敗了諸葛亮,而王朗並沒有隨魏軍出征。不僅如此,王朗在同年十一月就去世了,所以他倆根本沒機會吵架。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並不能影響,諸葛亮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那就是......

  • 6 # 臥龍吟73419251

    三國演義不是抬高了他,而是曲解了他。

    諸葛亮,181年生人。那是漢朝末年,天下動亂,沒有歌舞昇平,所見之處皆是滿目瘡痍。

    他沒有選擇委之天命,沒有選擇順應潮流,他選擇與命運鬥爭,用一生守護自己降生的朝代。

    歷經動亂與逃竄,隱居隆中。閱書無數,獨觀其大略。

    公元208年,受皇叔三顧之禮,出山相助。後過江促成孫劉聯盟。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此前漢中王劉備賜諸葛亮一劍,名曰章武劍。“孤之有孔明,有如魚之得水也”有此言此行,則千古君臣之稱,不可破矣。

    劉備伐吳失敗,白帝託孤。劉禪稱帝。諸葛亮為相父,掌大權,無篡位之心。

    諸葛亮平南蠻。“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孟獲如是言道。

    諸葛亮上書劉禪,題為《出師表》。此篇字字盡忠,字字使千古忠臣同悲。

    北伐。收姜維,數次奪魏多城,魏帝幾欲遷都。然後方常不濟,非孔明之咎也。

    六出祁山時曾駐紮五丈原,亮自覺時日無多,遂報知後主,並將平生所學傳與姜維。

    亮死之日,內無餘帛,外無羸財。蜀中哀聲震地,男女老幼,上至皇帝,下至山野百姓,乃至被孔明貶之人,皆為之悲慟。

    軍事:入唐代武廟十哲之列,雖後期數次人員變更,但武侯之位不曾動搖。足見其軍事之神,歷代帝王為之讚歎。

    治國:後世帝王多有惜武侯之心,惟願得此人相助,以使天下禮樂大興。

    為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武侯是也。使被貶之人不怨,敵對之人嘆惋。教子有方,諸葛瑾之子曾過繼至武侯膝下,後武侯有子,諸葛瑾復得其子,此子較其兄,賢之多矣。

    綜上,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不可詆譭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後世杜甫、陸游、岳飛、張居正等輩皆以他為榜樣,推崇備至。而且這些人,誰也沒看過《三國演義》。

  • 7 # 歷史凌煙閣唐儉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蜀國的實際掌權者。可以說,他耗盡了自己的心智,用盡了自己的所有才能和精力,完成了劉備交給他的艱鉅任務。

    諸葛亮在施政治國中,十分重視“斟酌損益,進盡忠言”,以“裨補缺漏,有所廣益”。他常常規勸後主劉禪,“誠宜開張聖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不要阻塞了“忠諫之路”,而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從諫如流,廣採群僚之謀。

    諸葛亮言行一致,在處理軍政事務時,常常主動徵求手下人的看法和意見。如劉備徵漢中時,關於是否發兵的事,他位求楊洪的意見後,急速派兵支援前線;劉禪初登帝位,他徵求鄧芝的意,派人出使吳國,重申兩國盟好;南征前,他曾向在南中任過太守的馬謖請教,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使南中戰事得以迅速結束;北伐時,他曾就留守總管丞相府的人選徵求蜀郡太守楊洪的意見,在楊洪講了張裔“不可專任”之後,他就以張裔,蔣琬二人共同管理後方事務,收到了“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之效。

    諸葛亮將去南中平叛時,長史王連勸諫說:“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他不贊成諸葛亮親自領兵到南中那種荒野和瘟疫流行的地方去。諸葛亮考慮到南征事關重大,他人難以勝任,還是決定親自出徵。事實證明,諸葛亮的決定是對的。然而,諸葛亮並沒有因王連提過反對意見而疏遠他,反而讚賞他的懇切進諫。王連死後,讓他的兒子承襲了官爵。

    諸葛亮是具有非凡才智的人,但是他更能看到別人的長處,優點。正是這種可貴的自知和知人之明,使他能夠虛心納諫,聞過則喜。在《出師表》中,他告誡後主,要“開張聖聽”,“察納雅言”,避免阻塞忠諫之路。這不僅僅是對君主的勸誡,也是他發自肺腑的治國經驗。因此,他嚴於律己,從不文過飾非。北伐中街亭失守,罪在馬謖,他卻引咎自責,主動承擔戰敗的責任。認為自己身為主帥,用人不當,授任無方,應當受到責罰。於是,降職三級,從丞相降為右將軍。

    不僅在用兵打仗上,在施政中他也是如此,勇於自責。每當出現失誤,他從不推諉,而是首先自我反省。將軍來敏犯法,他在《黜來敏教》中,檢討自己“暗於知人”,“違議者之審見,背先帝之疏外”,對來敏寬容過度了。李嚴被免官時,他也承認自己幾次遷就李嚴,“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是臣不敏”,失於審察。因此,後人說諸葛亮做到了:“己有功則讓於下,下有闕則躬自咎,見善則遷,納諫則改”。這是對其公允的評價。

    在建立和鞏固蜀國的過程中,諸葛亮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從不居功自傲,以此追求名利和特權。李嚴與諸葛亮同時受託輔政,李嚴傾心於名利,在封侯後不久,就想當王。他先勸諸葛亮受“九錫”,晉爵稱王。諸葛亮嚴正加以拒絕,他寫信對李嚴說:“我與您可算是老朋友了,難道還不能相互瞭解嗎?您現在用光耀國家來指教我,告誡我不要拘泥於常規。因此,我不能再沉默不語了。我本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誤被先帝重用,成為地位最高的大臣,俸祿和賞賜極多。現在,討伐敵人的大業還沒有成功,對先帝的知遇之恩還未能報答,您就叫我比照著齊桓公,晉文公,享受那種尊寵,自尊自大,這就不合道義了。假如滅掉魏國,斬了曹睿,讓皇上返回故都洛陽。到那時,我同諸位同僚一起升官晉爵,即使是十種賞賜,我也接受,何況九錫呢?”

    諸葛亮不追求名利,專志於討賊滅魏,興復漢室,把國家的興衰置於個人名利和榮辱之上,其情真之意切,品德之高尚,令人肅然起敬!

    請葛亮不辭辛勞,事必躬親,他大事要抓,許多看來瑣碎的所謂“小事”也管。他親自校閱各種文書,處理各種事務,“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肇焉”。他還喜“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等,凡事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都一一過問。

    諸葛亮一生最突出的品質是獻身精神和忠貞氣節。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和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目標,他歷盡坎坷,盡心竭力,慎始全終。劉備在世時,他為之奔走效勞,劉備死後,他總攬軍政大權,更加兢兢業業,終日操勞。

    在輔佐劉禪的十多年裡,他出將入相,日理萬機,南征北伐,知難而進,追求執著,百折不撓,直到殞身於五丈原軍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無數英雄豪傑感懷不已。

    諸葛亮不但沒有像曹操,司馬懿那樣搶班奪權,反而忠貞不二,以死相報,完成了復興漢朝江山的願望。

  • 8 # 另眼看世界江雲

    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丞相。如果曹丕命長點,那怕曹睿命再長點,也許魏武揮鞭,就真換了人間。劉備及其集團可能是個狗都不如的叛國者、分裂分子。歷史就是沒有歷史,全是憑現實政治的需要而編纂的故事

  • 9 # 巴山夜雨涮鍋

    劉備評價:我得到諸葛亮,就和魚得到水一樣。

    蜀漢大臣黃權在被迫投降曹魏後,經常當面宣揚諸葛亮的德才兼備,以至於司馬懿寫信給諸葛亮說:黃權真是個直性子,說您的好話一點都不顧忌。

    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過五丈原一帶的蜀軍營地,嘆息道:“諸葛亮實在是天下奇才!”

    諸葛亮死後,劉禪下詔書,表彰了諸葛亮的功勞,將他比擬為伊尹、周公。最後,給諸葛亮上了諡號——忠武侯。整個蜀漢境內,官吏、民眾、士兵,哭聲動地。

    憤青廖立,當初因為嫌官小,胡言亂語攻擊朝廷,而被諸葛亮罷官放逐到汶山。這次他聽到諸葛亮去世的訊息,淚如雨下道:“諸葛丞相去世了,看來我只能一輩子在這荒涼的地方待著了。”

    同樣被諸葛亮罷官回家的李嚴,竟然因而發病而死。他原本曾希望,諸葛亮可以恢復他的官職,讓他將功補過,重新回到以前共赴國難的狀態。如今這希望也破滅了。

    另一位廣漢憤青李邈,跳出來說諸葛亮的壞話,大意是諸葛亮終於死了,國家和人民因此得到保全,可喜可賀啊!然後,這傢伙就被劉阿斗砍了。

    傳說一百餘年以後,東晉大將桓溫進入四川,遇上一個一百多歲的老頭子,曾經是諸葛亮手下的小吏。桓溫問:“諸葛亮和當代的誰可以相提並論啊?”老頭子回答:“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大家都不覺得有多了不起。但等他去世後,這麼多年裡,真的就再也找不到可以和他相比的人了。”

    又據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四川人戴白頭巾,就是在為諸葛亮戴孝。現在有學者考證,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然而,能夠被人附會出這樣一種說法來傳播廣泛,或許本身便說明了諸葛亮在民心中的地位。

    諸葛亮死後,蜀漢各地紛紛要求給丞相立廟,加以紀念和祭祀。劉禪從禮儀的角度,禁止給諸葛亮立廟。結果逢年過節,人們紛紛在街頭巷尾或者路邊點蠟燭插香火,祭拜諸葛丞相。一直燒了二十多年的野香,最後終於有人忍不住了。步兵校尉習隆和中書郎向充報告說:

    “西周時候老百姓懷念召公,連他在樹蔭下坐過的甘棠樹都不忍心砍伐;越王勾踐感激范蠡的功勞,專門鑄造他的銅像。這幾百年來因為有些小善小德而被立廟紀念的人多了。諸葛亮道德足以為天下的楷模,功勳彪炳末世,咱們漢室還能儲存,實在是全靠他啊。現在不給他立廟,使得老百姓在街頭巷尾祭祀,少數民族在野外燒香,這不成體統。當然,皇上的顧慮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完全順應民意,到處立廟,不符合禮儀;如果在成都立廟呢,又把成都的皇室祖廟給喧賓奪主了。所以我們琢磨了個主意,可以在漢中地區諸葛亮的墓地附近立一座廟,使得他的親屬可以按時去祭奠,而官員和崇拜者要去祭祀,也都必須到那個廟去,禁止再燒野香,這樣也是符合禮儀的。”

    劉阿斗批准了。263年的春天,在漢中地區給諸葛亮立了一座廟。當年秋天,魏國的鎮西將軍鍾會就帶著大軍殺到漢中來了。鍾會親自去廟裡進行了祭祀,並且下令所有官兵不許在諸葛亮墓地附近砍柴放牧。隨即,蜀漢就滅亡了。

    又過了兩年,西晉代魏。晉朝以魏為正統,蜀漢屬於“對抗歷史潮流的反動派”;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打過兩次。晉朝對這個“敵人”的評價,卻多是褒揚之詞。

    西晉初年,譙周的學生陳壽專門給晉武帝司馬炎上了個摺子,把諸葛亮猛吹了一通,說他從小就又高又帥又有才;說赤壁之戰全靠諸葛亮聯絡孫權,才得以打敗曹操;說諸葛亮治理四川,簡直就是千秋聖賢,太平盛世;最後還把老百姓對諸葛亮的懷念說得發人深省,催人淚下。總之,他對諸葛亮的描述到了肉麻的程度。這可是晉朝官方歷史學家陳壽在對西晉皇帝講故事啊。從中也可看出晉朝官方對諸葛亮的態度。

    司馬炎聽了,也感慨道,要是我有這樣的大臣,就不會自己累得和狗一樣了。

    另一位叫袁準的,擔任晉朝的給事中。他在《袁子》中專門寫了長篇大論,不遺餘力地讚美諸葛亮,還就質疑諸葛亮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晉朝統一後,很快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在這華麗的血腥時代中,諸葛亮這樣道德楷模就更加反襯出神聖祥和。前秦皇帝氐族人苻堅與他的漢人謀士王猛推心置腹,他們就自比為劉備、諸葛亮。

    公元674年,唐高宗建立一個“武廟”,祭祀歷史上的軍事家。“武成王”是姜太公,又從歷朝選了10個人來分列兩邊。這10個人包括:春秋戰國時的孫武、田穰苴、吳起、樂毅、白起;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以及唐朝的李靖、李勣。

    782年,唐德宗對武廟“擴編”,將祭祀人擴大為72個,這才把皇甫嵩、關羽、張飛、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羊祜、杜預等人加了進去。

    當然,物極必反。一個人的位置被抬得太高了,自然會引來質疑,甚至攻擊。更何況諸葛亮身上本來就揹負了一些有過其實的光環。於是對諸葛亮的負面評價和爭議,也是一直不斷的。

    隨著出版業的發展,思想的解放以及網路的普及,廣大群眾有了更多獲取知識資訊的途徑,於是“拿著三國志批三國演義”成為一種時尚。大家驚喜地發現,原來《三國演義》上這裡也是編的,那裡也是假的。驚喜之下,再回首自己過去把《三國演義》當做歷史,不禁痛恨上當受騙。再進而,在逆反心理的鼓舞下,便開始揭批《演義》的最大受益者諸葛亮來。

    在剝光了諸葛亮“能掐會算”“擅長奇謀”“用兵如神”等偽裝之後,大家意猶未盡,遂從多個角度,開始了新的一輪深入揭批。

    而位於爭議中心的諸葛亮,假使泉下有知,想必是不會在意這些的。

  • 10 # 洛囈羽

    諸葛亮之所以在未統一華夏的情況下名垂青史,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其忠君無私。在蜀國主政期間,軍政大權獨攬的情況下,沒有濫用職權滿足私慾,更沒有改朝換代篡權異主。始終兢兢業業操勞國事整頓民生,讓整個蜀地蒸蒸日上。為啥說有人黑諸葛亮,其實是不吹諸葛亮。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是治世能臣,善於治國安民,軍事能力並非三國演義中那麼神。事實上六出祁山無果也是事實,選擇伐魏本身就非明智之舉。其重用的馬謖和姜維都非帥才,一個紙上談兵,一個連鍾會和鄧艾都打不贏。最具帥才的魏延臨了也被諸葛亮帶走,六出祁山期間為數不多的勝利基本上都是魏延完成,最後兵權交給魏的死對頭楊儀,那不就是是要間接害死魏延。善治國,奇謀短。

  • 11 # 魚包同學

    以下我不舉太多史實去剖析,畢竟關於諸葛亮的史料、演義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如果讓我來評價,我很難做到客觀,因為書籍知識可以客觀,可情感終究無法客觀,尤其是面對我的信仰和偶像。

    所以,我們聊一聊歷代名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從這些評價中我們試著去“認識”諸葛亮。

    先說說著作《三國志》一書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摘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以上大家應該都能看的明白,我就不翻譯了,綜合一句,陳壽保守地說,諸葛亮在管仲、蕭何的級別,這個評價保守而小心。

    陳壽記錄史料是非常客觀、謹慎的,可謂惜墨如金,遍觀全篇《三國志》,只有八個人分別單人作傳(其他人都是合併為一傳,描述簡略)。這八個人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蜀漢昭烈帝劉備、後主劉禪、蜀漢丞相諸葛亮、吳大帝孫權、陸遜。

    除了眾位皇帝(曹操是有名無實)不得不單獨作傳,以示身份尊貴外,只有諸葛亮和陸遜獲得了單獨作傳的特權,而陳壽花大筆墨去刻畫諸葛亮的生平為人那更是遠高於劉禪、曹睿之流了。

    諸葛亮傳結尾,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更像是一個粉絲在對自己的愛豆表示無限憧憬。

    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街亭之戰失敗,陳壽的父親由於是馬謖的參軍,在兵敗後受到了侮辱性的懲罰(削髮),陳壽自己也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再輕慢的情況之下。

    可見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崇敬而客觀。至於最後的“蓋應變將略非所長”就有點,我家愛豆即便摔了一跤都很帥的調皮了。

    接下來,建立晉朝的開國之君,司馬炎對諸葛亮的評價——

    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你是否可以想象到司馬炎拍著桌子對滿朝文武大臣吼出這樣一句話的情景?而司馬家的滿朝文武大臣只能低頭不語,滿面羞愧。

    之前有人發起評價“最無能的開國之君”,司馬炎高票當選!

    可是,就像司馬炎自己說的,如果有諸葛亮來輔佐,那麼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呢?諸葛亮應該想象不到,在自己去世後的僅僅三十一年後,他就成為了一代國君豎立的群臣典範吧。

    再說說,孟獲——三國時期南中少數民族的領袖,是他將南中少數民族捏合在一起,成為一股聚合的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他評價諸葛亮——

    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出自《漢晉春秋》

    諸葛亮的南中的平叛,與其說是一股軍事行動,不如說是人格魅力的一種核變擴散吧。於是,南中平定,孟獲隨諸葛亮回到成都,擔任御史中丞。此後直到諸葛亮死前,蜀漢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

    再談談晉朝時期的文化名人,王羲之,他的評價中對比了曹魏集團第一謀士荀彧和諸葛亮兩個人——

    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

    應該還是很容易看懂的,我就不翻譯了,而王羲之評價的“命世大才”,成為後世人評價諸葛亮的必用詞語之一。

    談文化繞不開蘇軾,蘇軾是極有名氣的“孔明粉”之一,他對諸葛亮的評價有一篇專做的文章,此處我不多引用,我只拿出一句——

    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蘇軾的治學精神向來嚴謹理性,可是面對自己的愛豆,什麼肉麻的話都說的出來啊!

    說說康熙大帝吧——

    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康熙大帝,手下名臣有不少,而他說“只有諸葛亮才能做到這一點”有些太過絕對了,當然也可見康熙帝對這位三國名臣的嚮往,而我們也不禁非常好奇,如果康熙大帝和諸葛亮聯手的話,國家會是什麼樣子,歷史的發展會進入怎樣的歷史新時期?

    最後說一說,我的歷史啟蒙老師,錢穆先生的評價——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你是因為誰而去了解三國那段歷史,喜歡那段歷史,鍾愛那段歷史?有一諸葛,足以。

  • 12 # 使用者53311601059

    對於諸葛武侯,我們一定要客觀!不以《三國演義》而神孔明,不能反對《三國演義》而貶武侯。

    未出隆中,三分天下。戰前聯孫,深諳兵法。

    臨危受命,不負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街亭用謖,不聽備言。自貶三級,以身作則。

    出師表道不盡的兢兢業業!!

    借子身聽不完的讚揚稱道!!

    雖不能一己之力抗天命,卻還想逝後孤墳守邊疆。

    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和口碑

    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瞻才能相較於他父親真是差的太遠了,而每次朝廷裡一有利國利民政策的時候,就算不是諸葛瞻提的建議,百姓還是會認為這是諸葛瞻的。這說明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口碑很好。以至於孔明死後,出現的好的政策,百姓還只認這是諸葛家所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這麼一句話說《出師表》南宋文學家謝枋得在其著作《文章軌範》中曾引用安子順的言論,對古代三篇抒情散文(即《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加以評論:“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事實上諸葛武侯確實做到了,白帝城臨危受命,死於北伐途中,死後葬於漢中定軍山,以孤墳守護著蜀漢國境。)

    強大的自信和遠見,未出隆中,早已三分天下。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通曉兵法、不苟全性命。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三國志·曹操傳》一眼看破了曹操的疲敝之師。

    賞罰分明

    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歷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三國志·諸葛亮傳》

  • 13 # 青年史學家

    潘昶東投稿

    不一樣的諸葛亮,了不起的諸葛亮

    在我國,諸葛亮可謂是一個婦孺皆知的人物,甚至在整個世界,諸葛亮也能夠被認為是一個傑出的中國人的代表。套用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諸葛亮,對諸葛亮的認識可以來自於演義小說,可以來自於民間傳說,也可以來自於正經歷史。本文將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對諸葛亮的形象作一個綜述。以便為大家正確區分歷史人物與文學文化人物提供一些資訊。

    一、演義小說中的諸葛亮

    一般來說,人們對諸葛亮的印象都是來自於羅貫中先生所著的小說《三國演義》。小說不免需要追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為了塑造諸葛亮的形象,作者不惜違背真實歷史,把一些與諸葛亮無關的事情記載在諸葛亮頭上,甚至虛構一些故事來加工諸葛亮的形象。如同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的點評:“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國小說史略》),我也認為,《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的誇獎,並沒有把諸葛亮給寫神了,而是把他給寫歪了,最後一不小心寫成了一個神棍。下文將以《三國志》為藍本,對照論證《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故事,以此說明演義裡的諸葛亮僅是文化上的諸葛亮,而非歷史上的諸葛亮。

    總所周知,有一個與諸葛亮相關的諺語,“新官上任三把火”,指的是諸葛亮在出茅廬之後,指揮了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這三場以火取勝的戰役。但實際上,羅貫中先生把這三場戰役與諸葛亮聯絡起來,是為了彰顯諸葛亮的才能以及讓小說的情節更通暢,在歷史上,這三場戰役是否與諸葛亮相關,甚至是否發生過,都是存疑的。

    《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敘述了諸葛亮用火攻大敗夏侯惇十萬大軍的事情,“孔明令曰:‘……雲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但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火攻之策卻是由劉備提出的。“表疑其心,陰禦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至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劉備傳》)劉備提出火攻之計之實,在《三國志·李典傳》中可以得到印證,而且由於《三國志·武帝紀》和《三國志·夏侯惇傳》兩篇對這場戰役並沒有提及,可以判斷這場戰役的規模較小,並沒有三國演義中渲染的那麼重要。更何況這個時候劉備還沒有設諸葛亮為軍師,軍師初用兵之說更是無稽之談,因為直到赤壁之戰後的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才被任命為軍事中郎將。

    根據《三國演義》第四十回的記載,火燒新野一戰緣於曹操引大軍徑望襄陽而來,劉表正此時去世,立劉琮為主,而劉琮軟弱,降獻荊襄九郡與曹操。曹操率兵來領,對駐紮在新野的劉備造成了極大威脅,劉備只好領兵帶著新野百姓前往樊城暫避,並在新野城內埋伏軍馬,待曹軍至便與曹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正此時孔明獻計火攻,即“孔明曰:‘主公且寬心,前番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人馬,今番曹軍又來,必教他中這條計。’”。但《三國志》所描述的事情的經過是“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喚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三國志·蜀書·劉備傳》)對比這兩處可以發現,劉備本是駐紮在樊城而非新野,更並沒有發生新野一戰,由此判斷,這一場戰役是否存在尚是存疑的,更遑論與諸葛亮有關。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赤壁之戰的準備階段作出了巨大貢獻,提出草船借箭之計,並為赤壁之戰作出了最核心的貢獻——借東風。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諸葛亮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這一場戰役完全是吳國都督周瑜所指揮。先說草船借箭一事,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這一件事情並沒有記載,而根據裴松之注的三國志,這件事不但和諸葛亮沒關係,甚至和周瑜也無關,真正的借箭者,是孫權。“裴松之注:……《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且孫權借箭發生在建安十八年,而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兩者相差了足有五年。羅貫中先生後事前置,把此事記載為為赤壁之戰做準備,並言此計出於諸葛亮,也是為了增強小說的趣味性。不論裴松之之注是否符合史實,也不論借箭一事是否為孫權所為,至少諸葛亮沒有做過草船借箭一事。至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中諸葛亮“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借東風的情節就更可以忽視了,與《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十回中諸葛亮設七星燈擺陣法強行續命的故事類似,這些神化諸葛亮的情節均系作者虛構。

    這裡提到了我所喜愛的周瑜,就涉及到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問題。為了營造戲劇衝突,羅貫中先生加重了周瑜諸葛亮兩人之間關係的戲份,並抑周瑜揚孔明,即所謂“既生瑜何生亮”。實際上歷史的這兩位人物之間並沒有多少瓜葛,而且周瑜乃“性度恢廓”之人,不是小說中說的那樣善妒,這一點從他如何解決和老將程普之間的矛盾可以看出來。他最後病死於西征途中,與諸葛亮沒有絲毫關聯,這也可以從側面去掉諸葛亮氣死周瑜的汙點。

    羅貫中以正史為框架,加入了許多民間傳說的元素,創作了《三國演義》這本歷史演義小說。儘管書中有很多違背史實的情節,但瑕不掩瑜,杜撰的歷史並不妨礙它成為一本文學上的千古名著。三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是和這本書密不可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本書也可以算作是三國史的啟蒙讀物,是大多數人關注三國史的源動力。在這本書中,羅貫中殫精竭慮所塑造的諸葛亮的形象,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大到一個什麼程度呢?可以說,我們現在所崇拜的諸葛亮,是文化上的諸葛亮,而非歷史上的諸葛亮。

    二、民間傳說中的諸葛亮

    單獨列出這一部分略有牽強附會之嫌,因為上文也已經提到,羅貫中先生創作三國演義借鑒了很多民間的傳說中的故事。民間傳說中的諸葛亮往往是羅貫中先生創作諸葛亮之形象的藍本,而在此之後,民間的諸葛亮形象又往往以《三國演義》為藍本。因此這兩者是互通有無的。

    但與演義中極力塑造諸葛亮足智多謀,無所不能的神奇形象相區別的是,民間更注重塑造諸葛亮的忠、義等個性特徵。民間塑造的諸葛亮形象承載著儒家的理想人格,代表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

    根據儒家對人生理想的認識,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則,諸葛亮被塑造成為一個能讓所有儒士追求的理想目標。修身,可見於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齊家,狹義上可見於與諸葛亮與其妻黃月英之忠貞,教子諸葛瞻之有方,廣義上也可見於與劉關張等人的良好關係;至於治國平天下,可見之處甚多,尤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句為代表。

    對民間故事的記載,在前期往往是詩歌形式,後期又往往被改編成戲劇作品。以諸葛亮為題材的詩歌非常之多,這類詩歌主要歌頌諸葛亮之建功立業與其忠義之品格。如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以及更廣為流傳的杜甫的《蜀相》、《八陣圖》等,陸遊的《書憤》等。以諸葛亮為題的元曲也有不少,也大致是歌頌諸葛亮的功業。如蒙古族詩人阿魯威的《雙調·蟾宮曲》,王舉之的《雙調·折桂令·讀史有感》等。由於元雜劇更加市民化,因此關於諸葛亮的元雜劇裡記載的故事多與《三國演義》之風格類似,如《博望燒屯》、《黃鶴樓》、《隔江鬥智》、《七星壇諸葛公祭風》等,這類作品強調故事性,也把諸葛亮樹立成無所不能的智多星。

    關於諸葛亮的傳說之所以流傳千年而不朽,除了因相通的文化心理之外,還因各個社會階層在諸葛亮身上都能各取所需。簡單來說,統治者需要像諸葛亮這樣的臣民,諸葛亮被劉備賞識以及他的成就象徵著知識份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平民也需要這樣一個理想化的偶像來崇拜。因此,關於諸葛亮的民間傳說得以廣泛傳播,且在各個年代都有人以不同的文學藝術形式作為載體創造諸葛亮,最終合力塑造出了一個完全符合中國傳統價值取向的諸葛亮形象。

    三、正史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不足以用神來形容,但對他在各方面取得的造詣,還是不需吝惜溢美之詞的。可以說,諸葛亮是一個達芬奇式的全才。曾經有一個調查顯示,諸葛亮是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國人,這裡的諸葛亮是歷史上的諸葛亮而不是文化上的諸葛亮。在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眼中,諸葛亮有著過人的馭民和制戎之才,和精細的巧思,高臥優容,被世人所重,被賦予國家大任。這個評價雖然已經很高了,但也並不全面,除了政治軍事才能之外,諸葛亮在經濟思想,法制思想,甚至在哲學與倫理思想上也是十分傑出的,而他的文學造詣也有《出師表》等文為證。

    高中語文學過的《出師表》一文以及《後出師表》基本闡述了諸葛亮對治國理政的認識,即以“興復漢室”為政治綱領,前期有《隆中對》一文,描述了“興復漢室”的整個政治藍圖,後期又有《出師表》、《絕盟好議》等文延續了隆中決策的內容。對內修理內政,舉賢任能且對官員的廉正有嚴格要求。對外前期主張“東和孫權”,後期主張“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為北定中原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些戰略都被實踐證明是非常正確的。可以說,諸葛亮的一生都在為他的這個政治構想付出實幹。在軍事上,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在軍事指揮中,諸葛亮對古代兵法“八陣”的研究,和八陣圖的發明,是他最出彩的地方。這裡的八陣圖並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實用的軍事戰鬥的陣法,這種陣法配合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更是能發揮奇效。“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諸葛亮傳》)木牛流馬的發明更是極大地提高了蜀軍的持續作戰能力。在練兵擇將方面,諸葛亮也是一把好手,在他的操練下,蜀國有了一支紀律嚴明,素質優良的強軍勁旅。

    除此之外,諸葛亮的經濟思想是被演義小說和民間故事忽視的但十分出彩的。我認為諸葛亮的經濟思想極具代表性,囊括了在此之前主流經濟思想的精華。諸葛亮的經濟思想以管仲為基礎,主要的經濟主張為:在產業方向上以農為本以維護統治基礎,並維修都江堰鞏固農業;實行鹽鐵官賣以保障國家的財政;發展蜀國特色的紡織業,大力發展並推廣“蜀錦”。在這種經濟策略的指導下,蜀國的經濟取得了大繁榮。

    諸葛亮非常注重法治,他的法治思想也是以管仲為範本的。主要受法家思想影響,但並沒有失去儒家的根基。諸葛亮非常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及同一性,“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但同時諸葛亮也強調德治,反對濫用刑罰,主張明罰思過。他的具體法治成果有《蜀科》,這部法律對蜀國的治理也有著巨大的貢獻。

    總之,諸葛亮在政治、軍事、經濟、法治上都有著他的神奇之處,但無論什麼方面的主張,都是為其政治綱領“興復漢室”服務的。可以說,諸葛亮為報先帝而忠陛下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顆忠誠之心,恰是歷史上的諸葛亮最神奇偉大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餘明俠:《諸葛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2、陳壽 撰,裴松之 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3、內藤湖南:《諸葛亮》,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

    4、崔延平:《從人到神:對諸葛亮歷史形象兼神話形象的考察》,浙江萬裡學院學報,2008年第一期

    5、常崇宜:《元代散曲中的諸葛亮——兼談元雜劇中的三國戲》,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6期

  • 14 # 黃生君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蜀國的建立和開拓及穩固建立無人能與之比肩的卓越功勳。但他一生太勞碌了,大小事情要一起抓。他如果只抓政治方向問題,只抓重大決策問題,而把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讓別人來幹,他可能會長壽一些,從而會更多地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 15 # 新人類醫學創新者李傑

    戰術手段高超,戰略策劃一般。是治軍之大才,不是治國之大才。當然也是受時代環境限制有關,民間雲: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看帝王,劉備與朱元章沒法比。劉備是沾了漢室皇親的光,上馬不能衝殺,下馬不能治國;而朱元章,上馬能打天下,下馬能治國家,是開國的馬上皇帝。劉伯溫的才能可發揮到極致,而諸葛亮被上下左右制衡,很難真正發揮全部才能,也可謂遇主不強,生不逢世。

  • 16 # 布衣閒人10

    一、諸葛亮是個志存高遠的大帥哥。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高八尺(約合今1.84米),容貌甚偉,時人異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遮元直與亮善,謂為信焉”。從這段記載來看,諸葛亮不僅相貌堂堂,是個“大帥哥”(易中天先生語),而且才氣超群,志向遠大,其才幹得到了時人崔州平、徐元直的認可(這二位也是不同凡響的人物)。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瑯琊陽都(今山東沂水南)人。漢未天下擾亂,隨叔父諸葛玄避難於荊州,躬耕於隆中,不求聞達於諸候。漢獻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左將軍劉備以亮有雅量,乃三僱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此後,追隨劉備,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二、諸葛亮的輝煌業績。

    諸葛亮追隨劉備,大展宏圖,取得了光耀史冊的輝煌業績。

    一是縱觀時勢,未出草廬,判定三分天下。諸葛亮初見劉備,便為劉備謀劃說,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之士眾多,只可以為援而不可以圖之。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乃將軍用武之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建議劉備先取荊州、益州,作為基地,再出師北伐中原,復興漢室。這是總覽天下的大謀略。

    二是定鼎荊州、益州、漢中。諸葛亮佐助劉備,按既定方針,與孫權結盟,於建安十三年經過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並陸續取得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兩國鼎足三分的局勢。其大謀略得以實現。

    三是勸劉備稱帝,位居丞相。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廢去漢獻帝,自己當了皇帝。諸葛亮也勸劉備稱帝,說:“昔吳漢、耿弇等勸世祖(光武帝劉秀)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所從公也'。世祖感純之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劉備於是即皇帝位,以諸葛亮為丞相,總理國政。

    四是輔佐劉禪,連年北伐。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蜀國政事均由諸葛亮決斷。於是繼續與孫吳連合,結為與國;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努力充實軍資,治兵講武,準備北伐。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出駐於漢中,從此頻年出師北伐曹魏。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秋,病死於軍中。

    五是革新“連弩”,製造“木牛流馬”。諸葛亮一生都志在恢復中原,振興漢室。為此目的,諸葛亮始終不逾地整飭內政,開發邊疆,積蓄財富,充實軍資。為了提高軍隊戰力,保障後勤供應,他竟親自革新“連努”,製造“木牛流馬”,以至“工械技巧,物究其極”。諸葛亮的這些舉措,一方面充實了軍資,提高了軍隊的戰力和運輸能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當時西南地區生產的發展。

    六是治蜀有方,政績卓著。陳壽在所著《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百官,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微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勤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簫之亞匹矣”。陳壽對諸葛亮治蜀的平價頗為衷肯,勿須筆者多言。

    七是善於治軍。諸葛亮之才,以“治戎為長”,善於整肅軍隊。諸葛亮死後,蜀軍退走,司馬疑觀其營壘處所,讚歎道,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以上是對諸葛亮輝煌業績的簡要概括,如有遺漏和不確,望方家指正。

    三、諸葛亮的短處。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短處,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那麼,諸葛亮的短處是什麼呢?對此,前人亦有評價。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還說:“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國,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可見,諸葛亮理政治軍,實屬幹才,統兵作戰,非其所長。這就是諸葛亮的短處,拿現在時髦的話說,是諸葛亮的“短板”。連年北伐無果,就是例證。

    此外,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上也有不足之處。對於馬謖,劉備早已有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對馬謖卻十分信任。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令馬謖守街亭,結果大敗,導致首次北伐全面破產。在識人用人上諸葛亮比劉備遜色得多。過於謹慎,也是諸葛亮連年北伐而不能克敵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雖有短處,但他仍不失為智慧的化身,他的言行足以垂範於後世。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 17 # 孤獨的老狼647

    諸葛亮是個理想主義者,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情分,為了匡扶漢室的理想,在關羽失掉荊州、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託孤白帝城之後,放棄了最最應該做的修養生息,而選擇以傾國之力去攻打曹魏,六處岐山,結果每次都因為糧草不濟而功虧一簣,最終病倒在五丈原。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天動地,但以他的智慧,不能不說這樣的舉動是一個錯誤的戰略決策,令人唏噓!

  • 18 # 蜀山筆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是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師表》裡面的一段,課本里面我們也學過。加上“三顧茅廬”這個典故,在我們心中,諸葛亮就是一個隱居山林的世外高人形象。

    諸葛亮

    然而,始終有一個疑問縈繞在我心中:不問世事的諸葛亮,透過什麼方式將天下的局勢瞭如指掌的呢?在通訊極不發達的漢末三國時代,這些情報是誰傳遞給他的呢?難道真像《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諸葛亮是一個經天緯地之人?

    帶著疑問,筆者仔細諸查閱了葛亮的家世,這不查不知道,一查讓人瞠目結舌!廢話少說,我們來看諸葛亮的幾個重要親人:

    1、父親和叔父

    諸葛玄

    諸葛亮是漢元帝時期京師公安局長——諸葛豐之後,他的家族是琅玡郡望族。父親諸葛珪在附近做官,諸葛珪早死,諸葛亮兄弟就投靠了叔父諸葛玄,諸葛玄先在劉表手下做官,諸葛珪死後,諸葛玄回山東照顧諸葛亮兄弟,結果遭遇亂世,輾轉在袁術手下做官,又往荊州投靠劉表,結果又遭遇瘟疫,最後病死在南陽。當時“醫聖”張仲景就在南陽,還專門被請去為諸葛玄治病,可是還是沒有救活諸葛玄。諸葛亮兄弟不願意為劉表做事,所以就在南陽“躬耕”了下來。

    2、哥哥

    諸葛瑾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孫吳的重臣,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後來權傾朝野,成為孫吳的二把手。諸葛瑾就是在諸葛玄從袁術那裡投靠劉表的時候走散的,他一個人到江東創業,其功業不比諸葛亮小。

    3、姐姐

    蒯良

    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荊州的名門望族子弟——蒯祺,二姐嫁給了荊州的當地名士龐山民(龐德公的兒子、龐統的從兄)。蒯家的蒯良、蒯越兄弟和蔡家的蔡瑁兄弟是荊州的實際掌權者,劉表死後,他們就帶著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你說這些人牛不牛?龐家在荊州的名氣也是相當牛的,經他們推薦的人,基本上都能在當地做官。

    4、老丈人

    黃承彥

    諸葛亮的妻子叫黃月英,老丈人叫黃承彥,黃承彥娶了荊州蔡家的大女兒,劉表娶了蔡家的二女兒,蔡瑁則成了他們的小舅子。

    好了,現在來理一理,荊州上下,從州牧劉表開始,到掌權派的蒯家和蔡家,再到民間的龐家,諸葛亮幾乎每個階層都有背景關係,而且還不是一般的關係,是近親。所以,諸葛亮完全有資本在南陽“躬耕”、做“布衣”,因為遲早有一天,會有人自動找上門來。

  • 19 # 知常容

    諸葛亮從人品上面,從能力上面是沒得可挑剔的。但這裡面需要更正的是取得天下不是諸葛亮主要的功勞。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扶佐阿斗守護了劉備的天下,選拔的人才是蜀漢得以延續,這些應該都是諸葛的功勞。

    我最近正在整理我寫的關於諸葛亮的文章。我把它分成不同的時期,然後分不同的文章,從各個角度去闡述諸葛亮。

    主要分為諸葛亮的生平介紹。

    隆中對時期

    赤壁之戰時期的諸葛亮

    關羽失荊州的時候,諸葛亮的

    託孤時候諸葛亮的行為,也在我那裡整理好了。

    現在整理的是諸葛亮治蜀

    接著還要整理諸葛亮北伐

    最後整理的是諸葛亮的評價。

  • 20 # 大師之聲致敬經典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文學家、書法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人物生平可用35個字概括:躬耕隴畝、隴中對策、赤壁大戰、足食足兵、先主託孤、北伐中原、病逝五丈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獨杆瓜子黃楊升值空間如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