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可以改變一個東西,我希望現在的快捷方式適應老人的生活節奏。你有沒有遇到過父母長輩不會用智慧機的情況?取個快遞還要用手機掃碼難倒了很多的老人?等等這些科技的進步缺沒有關注到老人們的需求,我想如果商人們可以真正為了老人而考慮,他們也會有的賺的,畢竟人都會老,無法適應現在的快節奏生活。真心為了老人著想,也會有消費者願意買單。
下面分享一則文章
在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天下的今天,許多老人卻因為不會掃碼,無法打車代步,不能享受商場優惠,甚至連放在快遞櫃裡的快遞都取不出來。究竟是什麼讓老人在便捷的當下變得不方便了呢?
以便捷的名義忽視老人
高鐵、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被外國友人稱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而這“新四大發明”帶來的便利快捷,幾乎都與移動互聯技術緊密相連。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掃碼”的時代。然而,究竟有多少老人能用支付寶微信付款?有多少老人會用滴滴叫車?有多少老人會用摩拜小黃車代步?這是一篇名為《對不起,由於你超過70歲,你已經不適合活下去了》的文章提出來的問題。
前不久,這篇文章在老人群體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作者小奧說,她給快90歲的爺爺奶奶網購了護膝和膝蓋按摩儀,本以為老人只需要在家中靜靜等待就可以享受到孫女的孝心,卻發現自己想得過於樂觀了。
原來,現在有一種智慧快遞櫃,快遞員往往會把貨物放進這個櫃子裡,然後傳送一串提取碼,讓收貨人自己取。如果超過24小時沒有取走,就必須用微信關注,然後掃碼才能開啟快遞櫃。這對於一個只會接打電話,走路都不穩的九旬老人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
像這樣讓老人難以完成的事情還有許多。小奧還提到,老人們對已經普及了的滴滴打車尚不能坦然接受,大街上掃碼就能騎走的共享單車,老人們也不能理解。這樣的尷尬,相信老人們遇到過很多。而這往往是熟悉了這種“便捷”的人們所體會不到的,這不但是老人的尷尬,也是社會的尷尬。
小奧說,在我們看來給生活帶來便利的高科技,隨意改變了老人積澱一輩子的社會規則,而這種新的規則對老人缺少“善意”。
總讓老人“學”並非善意傳達
在北京,“夕陽再晨”的志願者們為社群老人們開展了專業的科技助老服務,透過一系列的課程,幫助老人融入資訊社會。6年來,他們改變了10萬多名老人的生活。在“學”這個問題上,“夕陽再晨”創始人張佳鑫有著自己的體會。
張佳鑫說,他對這個問題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最開始,他們的教學物件是對網路感興趣的老人。慢慢地,有一些老人主動找過來,表達了想學習上網、學習使用智慧手機的意願,他們才意識到,這不是一種興趣,而是需求。這個需求得到滿足,無非有兩種解決途徑,一種是老人改變,一種是社會改變。“我們當時覺得,老人也該透過學習來融入新的社會,我們叫‘夕陽再晨’,也是希望老人能夠老有所為,體現昂揚積極的一面。”
不過,隨著公益活動的不斷深入,社會應該建立更好的幫扶體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透過學習來融入資訊社會。“社會應該更加適應老人的需要,考慮到老人群體的需求,而不是讓他們費盡力氣去學這個學那個,被動地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才是真正對老人群體的尊重和幫助。”
“不可否認有很多老人想學,但是也有相當多的老人不想學,不想改變。”顯然,僅靠老人學習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他認為,社會應該建立一套關懷體系,讓老人能夠從其中得到關愛。
適老也要考慮老人心理需求
其實,要想做到“適老”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老人的眼神都不大好。而這僅僅是最表層的差別。”張佳鑫說,現在市場上的一些老年桌面、老年手機賣得都不是特別理想,就是因為老人這個群體很複雜。尤其是現在許多中年人都用上“華為”“蘋果”了,等到他們成為老人時,就更不會選擇老年手機了。到那時,如何滿足這些新型老人的需求就又成了一個問題。
如果說推出大字版是考慮到老人的生理特點,那麼,企業在設計適老產品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老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老人因為經歷了歲月曆練,看待事情要比年輕人更透徹,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而現在,年輕人反而成為家庭中懂得最多的,什麼都明白的人了。相反,在現在的社會中,是老人一直在追趕這個時代,好不容易看到了能趕上的希望,結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現了。
這就讓老人會有一種挫敗感,讓老人在家庭、在社會中處於一種不平等的地位。這種不平等、不公平是時代造成的,而不是老人的錯。
張佳鑫認為,社會應該營造一種尊老敬老的風尚,讓老人的優勢和價值能夠顯現出來。作為企業而言,也應該給老人提供基本的關愛和禮遇。企業要做的關愛不僅僅是把APP的字型調大這麼簡單,而是應當提供一種彌補。這樣做可能少賺了錢,但贏得了人心。
如何可以改變一個東西,我希望現在的快捷方式適應老人的生活節奏。你有沒有遇到過父母長輩不會用智慧機的情況?取個快遞還要用手機掃碼難倒了很多的老人?等等這些科技的進步缺沒有關注到老人們的需求,我想如果商人們可以真正為了老人而考慮,他們也會有的賺的,畢竟人都會老,無法適應現在的快節奏生活。真心為了老人著想,也會有消費者願意買單。
下面分享一則文章
在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天下的今天,許多老人卻因為不會掃碼,無法打車代步,不能享受商場優惠,甚至連放在快遞櫃裡的快遞都取不出來。究竟是什麼讓老人在便捷的當下變得不方便了呢?
以便捷的名義忽視老人
高鐵、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被外國友人稱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而這“新四大發明”帶來的便利快捷,幾乎都與移動互聯技術緊密相連。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掃碼”的時代。然而,究竟有多少老人能用支付寶微信付款?有多少老人會用滴滴叫車?有多少老人會用摩拜小黃車代步?這是一篇名為《對不起,由於你超過70歲,你已經不適合活下去了》的文章提出來的問題。
前不久,這篇文章在老人群體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作者小奧說,她給快90歲的爺爺奶奶網購了護膝和膝蓋按摩儀,本以為老人只需要在家中靜靜等待就可以享受到孫女的孝心,卻發現自己想得過於樂觀了。
原來,現在有一種智慧快遞櫃,快遞員往往會把貨物放進這個櫃子裡,然後傳送一串提取碼,讓收貨人自己取。如果超過24小時沒有取走,就必須用微信關注,然後掃碼才能開啟快遞櫃。這對於一個只會接打電話,走路都不穩的九旬老人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
像這樣讓老人難以完成的事情還有許多。小奧還提到,老人們對已經普及了的滴滴打車尚不能坦然接受,大街上掃碼就能騎走的共享單車,老人們也不能理解。這樣的尷尬,相信老人們遇到過很多。而這往往是熟悉了這種“便捷”的人們所體會不到的,這不但是老人的尷尬,也是社會的尷尬。
小奧說,在我們看來給生活帶來便利的高科技,隨意改變了老人積澱一輩子的社會規則,而這種新的規則對老人缺少“善意”。
總讓老人“學”並非善意傳達
在北京,“夕陽再晨”的志願者們為社群老人們開展了專業的科技助老服務,透過一系列的課程,幫助老人融入資訊社會。6年來,他們改變了10萬多名老人的生活。在“學”這個問題上,“夕陽再晨”創始人張佳鑫有著自己的體會。
張佳鑫說,他對這個問題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最開始,他們的教學物件是對網路感興趣的老人。慢慢地,有一些老人主動找過來,表達了想學習上網、學習使用智慧手機的意願,他們才意識到,這不是一種興趣,而是需求。這個需求得到滿足,無非有兩種解決途徑,一種是老人改變,一種是社會改變。“我們當時覺得,老人也該透過學習來融入新的社會,我們叫‘夕陽再晨’,也是希望老人能夠老有所為,體現昂揚積極的一面。”
不過,隨著公益活動的不斷深入,社會應該建立更好的幫扶體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透過學習來融入資訊社會。“社會應該更加適應老人的需要,考慮到老人群體的需求,而不是讓他們費盡力氣去學這個學那個,被動地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才是真正對老人群體的尊重和幫助。”
“不可否認有很多老人想學,但是也有相當多的老人不想學,不想改變。”顯然,僅靠老人學習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他認為,社會應該建立一套關懷體系,讓老人能夠從其中得到關愛。
適老也要考慮老人心理需求
其實,要想做到“適老”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老人的眼神都不大好。而這僅僅是最表層的差別。”張佳鑫說,現在市場上的一些老年桌面、老年手機賣得都不是特別理想,就是因為老人這個群體很複雜。尤其是現在許多中年人都用上“華為”“蘋果”了,等到他們成為老人時,就更不會選擇老年手機了。到那時,如何滿足這些新型老人的需求就又成了一個問題。
如果說推出大字版是考慮到老人的生理特點,那麼,企業在設計適老產品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老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老人因為經歷了歲月曆練,看待事情要比年輕人更透徹,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而現在,年輕人反而成為家庭中懂得最多的,什麼都明白的人了。相反,在現在的社會中,是老人一直在追趕這個時代,好不容易看到了能趕上的希望,結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現了。
這就讓老人會有一種挫敗感,讓老人在家庭、在社會中處於一種不平等的地位。這種不平等、不公平是時代造成的,而不是老人的錯。
張佳鑫認為,社會應該營造一種尊老敬老的風尚,讓老人的優勢和價值能夠顯現出來。作為企業而言,也應該給老人提供基本的關愛和禮遇。企業要做的關愛不僅僅是把APP的字型調大這麼簡單,而是應當提供一種彌補。這樣做可能少賺了錢,但贏得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