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狼嘯月31600808
-
2 # 滴水載舟
一開始並不是大辮子,清入關後不久強制推行剃髮令,剃髮即要求漢人(,當然肯定不止漢人,其他民族也同樣)必須遵從滿州習俗,不準多留頭髮,除後腦勺留金錢大小一塊,束成小辮,被漢人讀書人戲稱為金錢鼠尾,其餘頭髮都要剃去。
隨著後來清朝統治穩固了,規定就有所放鬆,慢慢發展成長頭髮大辮子了,等於又回到過去的長髮陋習了。
題主所問,禿頂和光頭怎麼辦?能怎麼辦,沒發可剃,只能算了,還能怎麼著。去當光頭和尚,朝庭也不能禁止的。
我認為留長髮是讀書人的陋習,迂腐觀點。生活上一點也不方便,也不衛生,傳統觀念毒害(讀書)人。我就不相信普通老百姓平時不剃髮不修發,否則剃頭匠是幹什麼的。
根源就是這條陋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是為孝也。這雖是中原文明,但不可否認,這是文明的糟粕。
還有如漢服唐服的寬袍大袖,裡三層外三層,很不方便,祭祀時、重要節日、重要場合可穿,平時生活穿著就是遭罪。
還有女人裹小腳,纏足,三寸金蓮。
聯絡到現在,還有誰要留長髮,穿漢服,裡小腳?
所以客觀一點,滿人的髮式和衣著確有其先進性,一是便於行軍打仗,二是確實也衛生。
滿人釋出剃髮易服令,肯定有鞏固其統治,強調民眾服從的意涵,統治者不都是這樣嗎?秦始皇統一文軌,統一度量衡,不也是為鞏固統治嗎?
出發點可能出於統治者自私,但是卻反而辦了件好事,難道不是嗎?
再談本質一點,題主問這個問題,你以為他是問禿頂光頭的事嗎?問問題是假,其實想挑起滿漢的矛盾,製造民族事端,居心叵測。
把滿清推行剃髮易服,說成是改我“漢家衣冠”,聯絡到孔子所說的蠻夷“披髮右衽”,就擴大成所謂滿清意在消滅華夏文明。
實際上滿清不僅沒有消滅華夏文明,而是徹底融入華夏文明,而且將華夏文明更加發展壯大。
而滿人最終徹底放棄了滿文滿語,只會寫漢字說漢話,甚至連所謂“龍興之地”都丟了,這應該比歷史上融進漢族的鮮卑還更徹底吧?
-
3 # 三生有畫
禿頂的,不是沒有頭髮啊,有幾根是幾根。古代人不當和尚,是不會剃掉的。
但是掉光頭髮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有錢的,會買個假髮戴著。
-
4 # 丁姑娘講歷史
一、禿頂的人,只要有頭髮,就編起來就行,不管辮子大小粗細。
二、光頭的人,清朝有種帽子,帽子裡面有假辮子,出門戴著就行。
老鐵,你是看戲入迷為古人擔憂了,不存在的,放心。
-
5 # HuiNanHistory
清初推行“薙法令”時,曾有一位前明官員,因為年老謝頂沒有剃髮,最終被判處斬刑。
這個人名叫陳奇瑜,字玉鉉,山西保德州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曾經出任洛陽知縣、延綏巡撫以至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諸省總督軍務,後來被彈劾降職,其生平歷經萬曆、天啟、崇禎、南明和清朝。
《明史》稱陳奇瑜最後“卒於家”,沒有交代死因,其實他是因為剃髮令的緣故被清朝處死的。此事的全部經過可見於順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份題為“山西巡按劉漪為審擬紳民違制蓄髮並糾參州官貪銀事”的內閣揭帖。
根據揭帖透露的資訊,順治二年(1645年),清朝正式頒佈“薙法令”後,已經被革職在家的陳奇瑜,由於“年老剃頭髮脫,遂將兩鬢及腦後頭髮未剃,一面遮護”。至順治四年(1647年)四月,山西太原府保德州知州賀雄飛到任後,陳奇瑜經常與他一道宴飲,賀雄飛沒有察覺剃髮的事情。後來,賀雄飛以太原府催解加增錢糧為由,向陳奇瑜之弟陳奇璉借銀百兩,又和曹現、錢有庫、嚴可奇等每人借銀十兩。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初八日,賀熊飛從偏關回州,先拜會陳奇瑜;幾天後,陳奇瑜回拜,“用黃傘乘轎,頭戴帽套,內包見獲網巾一頂,前至迎賓館相見”。賀熊飛斥退左右,與陳奇瑜單獨談話時,見他蓄有頭髮,就人將他拘執,摘下其網巾,又將黃傘一併沒收。
陳奇瑜遂即令人請原任北直薊州知州王皋、賓山縣知縣陳時務等人,前來哀懇保領,並寫了擔保的狀子,將陳奇瑜保領到家。陳奇瑜的妾室王俊秀要為他遮飾死罪,就用剪刀將他的頭髮剪去。
賀熊飛將此事上報祝都御史,得到批示:“事幹蓄髮,速查。” 即將陳奇瑜收監。為了脫罪,陳奇瑜狀告賀熊飛貪贓,說賀熊飛到任以後常與他宴飲,宴中數次借銀,貪饕無厭,二月十九日又勒要銀子,並從袖內取出網巾一頂,誣陷自己,待眾人將他保領回家後,又差人向他索要銀兩等。
那麼,陳奇瑜有沒有剃髮,賀熊飛有沒有藉機勒索、誣陷他呢?為了弄清這件事,清朝派人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這兩件事或許是同時存在的。賀雄飛作為州官貪圖錢財,敲詐陳奇瑜,而陳奇瑜確實沒有剃髮,其理由並不是有懷念故明的情節,僅僅是由於“年老發脫,止有肉皮”,“兩鬢與腦後發亦不多,亂紛紛的”,因而有所不忍。最終,賀雄飛被革職,陳奇瑜被判處斬刑。
-
6 # 大連機床生產部楊
為什麼還有人提出這個血腥和痛苦悲慘的問題呢?
是何居心!
剃髮易服,是我們漢民族巨大的恥辱
孫文先生剪掉了辮子,一聲驅除胡虜,恢復中華,振聾發聵。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給別人當奴才當習慣了吧,膝蓋打彎直不起來了吧
-
7 # 君箋雅侃紅樓
清朝前期對於“薙法令”的推行是十分嚴格的。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那時候因為剃髮而冤死的人,無數。滿清當初進關可是打著“替君父報仇”的旗幟,可進關後,卻又撕掉面具,強制百姓剃髮易服。
順治二年頒佈“剃髮令”,稱“自今佈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
歷史慘劇,“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在此背景下發生。至此,留頭髮,留明朝衣冠都是死罪。
清朝前期的髮型,是女真遺風,頭上大面積頭髮剃掉,只在後枕部留有一小撮頭髮。所以,禿頂,只要不是全部掉光,只要腦後有頭髮的,也是要剃光兩側,只留後枕下部,梳一個細細的小指粗細的小辮子。
隨著清朝統治越來越往後,頭髮保留的也越來越多。直到清末,已經變成了我們電視中見到的,只在前額上剃掉一部分。其他保留。
所以清朝前期,禿頂的人並不妨礙剃髮令,只要剃掉兩側就好了。但光頭是沒辦法的。總不能殺光光頭吧?所以光頭是最沒壓力的。而清朝中後期,連皇帝都經常明代衣冠做模特繪畫(雍正,乾隆),剃髮令已經越來越寬鬆了。
太平天國時期,乾脆留起了頭髮。清朝也只罵一聲長毛。該圍剿圍剿,卻沒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那樣殺光,屠光!這也變相說明,清朝的統治力變得薄弱。
-
8 # 奧格工作室
殺平民冒功在入關初期非常嚴重,多爾袞嚴令剃髮首先是為了逼服子民,這是臣服的象徵。 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這種現象嚴格的說就是冒功。現象已經無法收拾,隨即頒發了嚴酷的剃髮令,而再有剃髮者首級也不再列入戰功,此後濫殺無辜被遏制。 但剃髮令也有規定,先天原因的,比如禿頂謝頂的,不蓄髮即可,另,喪葬入土,可著漢服,現在的壽衣就是這麼來的。 另外14歲以下的娃娃,可以不剃頭。可以不換裝 可以尊漢制蓄髮。清代繪畫上可見娃娃都是漢服漢發。
-
9 # 北國清雪
清朝時人們都會留辮子,這是當時的嚴酷的法律規定,有許多人因為不願留辮子而被殺害!至於那些天生禿頂和不願長頭髮的人怎麼辦呢?一句話就是想法設法弄個假髮戴戴!相信那個時代背地裡做假髮,賣假髮,買假髮的人一定很多吧?畢竟人的命還是比假髮值錢的不是。
-
10 # 老春開聊
因為牽扯到身家性命,估計禿頂和光頭的都戴假髮吧。再者說,禿頂後腦勺總是有頭髮的。光頭就麻煩了,只能戴假髮或者冒充和尚。
-
11 # 橘子貓cherry說道
您的問題很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吧。
清朝推行削髮令,就是所謂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當然,這個法令的實施力度與執政時間相對應,關於禿頂和光頭的人在不同時期,也就有了不同的後果。
在清朝初期,滿清王朝為鎮壓漢人,決定從物質到精神的雙重統治,剃髮,也就意味著對漢人幾千年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的顛覆,所以,剃髮,也稱之為“剜發”,每次剃髮都是相當於被千刀萬剮一般,這種折磨對於讀書人尤其大,所以,今人總會說清朝人沒有骨頭,那就是因為,骨頭早已經隨著剃髮一起被剔除了。
『金錢鼠尾辮』
在清早期,即乾隆以前,清朝比較流行此種髮型,該髮型為女真族習俗。
從圖中所見,可以看出為什麼當時漢人不願剃髮了,太醜了!
『豬尾辮』清朝中期
『牛尾辮』清晚期比較流行,也就是現在影視劇中比較喜歡用的一種髮型——月半頭。
縱觀整個清朝,在對於剃髮令最嚴的順治時期,出臺有: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如果跟朝廷規定的不一樣,哪怕只是辮子粗了點也被視為犯法,當斬。所以,光頭者斬,禿頂者視情況而定。
而等到康乾時期,國家平定,老百姓對於剃髮已經習慣,滿清政府開始崇尚漢學,統治階級的獎懲開始充滿人性化,並不太在意剃髮樣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適當的加粗,無傷大雅。這個時期,光頭和禿頂沒有人會特別追究,當然,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因此,催生了假髮這條產業鏈,但由於這個時期的髮式在腦後,假髮穿幫的可能性極大,但頂多也就是教育批評罰款罷了。
清晚期,滿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導致朝堂上下漢人居多,儘管已習慣剃髮,但骨子裡的儒家思想還是讓他們在規則範圍內有了小小的對策,逐漸形成了月半頭。這個時期,頭禿頭者無所謂(或帶假髮,或參假發一起辮),光頭者(如為底層老百姓則頂著光頭,如是富貴人家,則多會戴假髮或帽子)
-
12 # 德厚致遠
在順治元年(1644)吳三桂降清,李自成戰敗,清兵 入關。隨著清兵直下江南,形勢變得對清有利,攝政王多爾袞遂在順治二年六月頒發薙髮令,凡清兵所到之處,限十日內盡行薙頭,削髮垂辮,改從滿族的髮式服飾,否則格殺勿論。這一高壓政策的實施,激起江南士民乃至全國人民的反抗,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民族矛盾,給中原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是清初統治者的一大惡政。
事情的起因在於漢奸孫之獬,孫之獬本是明朝進士,也可謂滿腹經綸,卻清軍一到北京就投降,還第一個剃髮易冠,可上朝時,朝臣分為兩班,皇族血統的滿族貴人說他是漢民,不許他進班;五十步笑百步的漢族大臣說他是滿人裝扮,不讓他入列。孫之獬羞愧難當,遂奏請漢人一律剃髮。朝廷也就頒佈了剃髮令。 自古以來,漢人就重視衣冠服飾,孝經講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未成年的兒童,把頭髮覆頸披肩,成人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髮成髻,盤在頭頂。都對頭髮非常重視,不敢妄動,曹操也有割發代首的典故。 然而,剃髮令的政策,本是清朝消弱漢人的反抗意識,卻破壞了漢民族的習慣生活方式。
本來清廷推行的官來複其職,民來複其業的政策,安定了民心,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引起漢人的強烈反抗和牴觸,造成漢人起義大爆發,誓死捍衛顱上頭髮,結果又導致滿清的血腥鎮壓。 歷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九九之禍,南昌大屠殺,廣州大屠殺,湖廣填川。這湖廣填四川,就可憐的四川人,是明軍也殺、清兵也殺、張獻忠也殺、吳三桂也殺,誰殺的多又是個謎。
剃髮令歷時三十多年,後來漢化程度較重的順治帝執政,決定以文治國,也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才施行十從十不從。 即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釋道不從,娼從優伶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國號從官號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
禿頂的人還能梳個小辮子,光頭的既不是僧人又沒有度牒,出門只能帶個假辮子吧。
-
13 # 紅雨說歷史
想起,留辮子,不由想到了令人髮指的清兵“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清兵攻佔史可法遵守的揚州以後對揚州城進行了十天的屠殺。嘉定三屠,這是李成棟先後三次對嘉定平民進行了屠殺。高壓政策的時候,禿頂和光頭肯定會有一些遭到殺害的現象,只不過歷史上沒有特別的記載因為他們和留頭髮被殺的情況其實是一樣的。當然,如果遁入空門的話,這個是可以躲過劫難的。
而這兩次屠殺都跟清政府頒佈的“剃髮令”有著不小的關係。甚至提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孝經》以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鐵律被打破,很多百姓一時難以接受,被殺。這是一種當時滿族封建統治者為了弱化漢族民族意識的,一種精神壓迫。其實脫髮的人,他只是頭頂沒有頭髮,但是周圍還是有頭髮的。清朝前期的時候是一,是隻有,腦袋後邊有一撮小頭髮叫“金錢鼠尾”。這是脫髮也可以實現的。清朝並不是像現在清宮戲裡邊一樣,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陰陽頭。網上流傳說陳奇瑜是因為晚年禿頭然後被殺的,其實不可信因為,陳奇瑜在明朝當官後來南明任命他為東閣大學士時候,清朝還沒有滅掉南明,那時就已經病逝了。到了後來,其實清朝對於留頭髮的政策也逐漸的寬鬆起來。甚至,宮廷裡邊很多的阿哥都喜歡穿漢人的裝扮。到太平天國的時候,清政府也只是將太平軍罵為“長毛”,也並沒有特別強調要頭髮怎麼怎麼樣。
-
1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我覺得問此問題的人沒從根本上搞清清朝執行剃髮令的實質核心,如果弄清了此事,那麼就不會有以上的疑問了,下面,我就來說說清朝留辮子那些事。
最初,這是滿人的小聰明。實際上,滿人統治東北期間,剃髮令就開始執行了,並非在入關後的順治二年。滿人在東北被明朝統治時代,明朝政府也沒有讓他們蓄髮穿漢服,為啥他們一反叛,就要求東北的漢人留辮子呢?因為統治的地域一擴大,漢人多了,不知道他們當中誰不服,當然你不能讓任何人對你這個政權絕對忠心,但要剔除最不忠心的一批人,剃髮易服,這就是最邊緣的事,連這事都幹不了,那肯定是危險分子,要予以剷除。
別說什麼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之類的話,現在摸摸你頭上的髮髻還在嗎?我們還是漢人,可誰還穿漢服?沒人威脅你的生命不讓你穿吧!頭髮,服飾確實不是我們文化的核心,真別拿這說事,只能說滿人夠聰明,總比小日本發良民證強多了吧,就這個,滿人智商甩小日本幾條街那是沒跑的。
然後,這個剃髮易服也是個此消彼長的事。開始就強調了,這是一項政治舉措,而且很有臨時性,所以這種臨時性政策也有伸縮度,就像清初,滿人雖然進了京,他也不知道他能立住不,所以剃髮令也是一會兒執行,一會兒暫免,這都根據他的發展隨時調整的事。到後來,隨著他的軍事進展越來越順利,剃髮令就越來越強硬。很多人說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都是反對剃髮令而遭到屠殺的,而這些抵抗都被看作是英雄之舉,可是,歷朝歷代都有死忠之人,不能因一個剃髮令而區別對待,改朝換代,老百姓不一定都要去死,很多時候,留著性命才有將來,都死了是壯烈,但也永遠翻不了身了,細想想,不值。那些光頭大多是聰明人,自然知道怎麼辦,真不必太操那份閒心。
最後來說說關於一個人性的問題。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很多漢人的地方官,為了積極傳達上峰的命令,把本來10天的任務縮短到3天,更有甚者,非得找出一些不剃髮的斬了以表忠心,更更有甚者,藉助剃髮令排除異己,公報私仇,什麼樣的都有,有時候你不得不替那些天生光頭的擔心,祈禱他們沒有結什麼仇家,否則被反攻倒算就不值了。好多事情,就是被這些心眼多的人給搞毀了,好在人們逐漸熟悉了這政策,宵小之輩沒有啥油水撈了,隨著清朝的發展,頭上頭髮也越來越多,最後連溥儀都剪了,一個時代結束了。
-
15 # 鄭老師回頭客
清朝沒頭髮的人怎麼辦?
古代好多少數民族的人,特別是極具尚武精神的少數民族,男人都是要剃光頭或者是光頭上某一部分留少許頭髮,估計是和他們的圖騰有關,在他們看來可能有一些象徵意義,亦或在他們看來那樣的髮型會顯得威武,對他們的敵人有震懾作用。
至於後面留辮子,最初他們留很細的一綹,大概和滿族人的薩滿教信譽有關,現在在東北有些小孩身體不好總長病,家長就會給他們剃個光頭,在後腦勺留一小縷頭髮,這樣孩子就會健康成長了。估計最初滿族人就是這樣的,後來在漢民族裡面推行這種漢族人難以接受的髮型時,折中了一下,整體效果是滿族統治者要求的形式,加入了漢族人對蓄髮的情懷,變成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那個樣子。
到了清朝男人的髮型就基本固定下來,前面光光後面拖著長辮子。清朝統治者對包括漢民族在內的所有男子規定為:大致意思就是各地人民百姓都一律剃規定的髮型,不管是堅決不剃的,遲疑觀望的,甚至上表章請示儲存明朝制度的,都將視為亡命草寇,殺無赦。
清政府指派的江南地方的官員,到處張帖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佈告,同時,還派出一些八旗子弟兵,帶著剃頭師傅,挑著剃頭用的擔子,在大街小巷到處巡邏,如果見到沒有按他們的要求剃規定的髮型,就強行拉過來剃,如果誰膽敢反抗,當場就會把他們的頭砍下來,掛在剃頭擔特製的竿子上,起震懾威脅的作用。
清朝統治者是想在精神上,打壓漢族人讓他們在屈辱中生活,到後來習以為常了漢族人也不覺得這是一種民族性的恥辱,到推翻了清朝統治者要求剪辮子的時候,有一些人反倒接受不了了。
那麼,如果天生就禿頂或者光頭者怎麼辦呢?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應該是沒有什麼制裁辦法,進一步分析應該允許男人光頭。不過當時的這種光頭或半光頭者,如果是當時的時尚達人他們應該帶假髮,那種假髮應該比較簡單,只要把假辮子縫製在帽子上就行。
每個人的尊嚴來自國家的強盛,警鐘長鳴。
-
16 # 小板凳看電影
從金國開始,女真人就這樣了。清朝的女真人沿用了這種風俗。客觀上講,這是為了騎馬,頭髮不會擋在眼前設計的髮型。和女真人、滿洲人相比,契丹人的髡髮更具有當代性,非常時髦。目的也是類似,易於打理,不擋眼睛,而且起範兒。
禿頂的好說,有多少頭髮,就梳多長的辮子。
光頭強屬於自然災害,估計政府核查清楚,也只能得過且過了。
-
17 # 時拾史事
清朝前期為了更好的統治,對於“薙法令”的推行是十分嚴格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因為剃頭被冤死的人很多,強制百姓剃髮易服。順治二年頒佈“剃髮令”,稱“自今佈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律令寫的清楚,是那些不肯剃頭的人會被定死罪。
很多答主也提到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不過單純就禿頂和光頭的並沒有聽說冤死的案例,禿頭的只需按照要求剃髮就行。留頭髮,留明朝衣冠是死罪。清朝的髮型,一提起大家就會說到金錢鼠尾,但是清朝的髮型其實一直有在變化。
早期髮型是頭上大面積頭髮剃掉,只在後枕部留有一小撮頭髮,所以禿頂只要沒掉光,就照著剃頭就行了。
清朝中後期,連皇帝都經常明代衣冠做模特繪畫(雍正,乾隆),剃髮令已經越來越寬鬆了。
如果確實有冤死的案例可以提出,但是有個答主說的陳奇瑜那個真的有點扯。。。。
-
18 # 北洋海軍炮手
清初基本沒人反對易服,因為易服主要針對官員、軍隊、知識分子的公務服裝,對於老百姓的服裝和燕居的服裝沒有要求;而且每個王朝都會“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易服沒人反對,人們反對的主要是剃髮。而且所謂剃髮易服,不過是誇大的結果,下面我將用資料進行證實。
根據美國中國史學者孔立飛在《叫魂 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一文中描述,所謂剃髮易服,執行並不嚴格。
大清是一個歷史檔案儲存非常完整的王朝,所以人們可以很方便的查閱清朝的歷史檔案。根據順治十三年的《諭飭衣冠服制》以及《撫浙檄草 再諭剃髮服制》可以看出,這個剃髮易服執行的並不徹底,否則順治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地方嚴格執行剃髮易服。
根據《清初遺民社會》一書,康熙親政後放棄了之前的強制執行剃髮易服的手段,而是換成了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方式。所以,康熙年間,老百姓不給朝廷扛活就恢復了最初的髮型,從《康熙南巡圖卷》上看,基本上看不到老百姓有剃髮易服的。《康熙南巡圖卷》河工部分《康熙耕織圖》當中也有所體現
時間再到清朝中期,從清朝中期的《百工圖》可以看出,雖然這時候老百姓大多已剃髮結辮,但是服裝上並未受到影響。而且我們仔細看一下,還有穿左衽服裝的未成年人。
而且,我們可以從郎世寧的《羊城夜市圖》中瞭解到,剃髮易服對於民間來說,壓根就等於放屁。而且,如果不說這是郎世寧畫的,諸位一定以為這是反應明朝夜生活的圖畫。
再者,官員致仕以後,穿什麼也不受干涉。晚清武官鄭之材的官服像和歸德像。燕居也不受影響——清末法部大臣沈家本的燕居像,清帝退位後沈家本憂憤而終。甚大清遺民也有一輩子束髮古裝(明朝打扮)的——清末關中大儒牛兆濂,以同清帝君臣名分已定為由,拒絕出山,還給民國軍閥寫信要他們收復長春,奉溥儀回北京重登帝位。還有夏震武,人家是鐵桿的大清遺民,居然被百度百科寫成了“華夏遺老”,真是讓人貽笑大方。
所以,今天所說的“剃髮易服”,只不過是別有用心的誇大而已,類似的問答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我自己都覺得煩了。
最後說一下,《投名狀》裡關於清末男子的髮型還是比較寫實的。
-
19 # 小小嬴政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以後頒佈了剃髮令、易服令、解足令。而對於剃髮令,當時要求沿路居民、官員10天內必須剪成官方指定髮型(金錢鼠尾型),也就是清朝的辮子頭,否則就砍頭,這就是著名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每個人都要留一小條辮子。
那麼,問題來了,禿頂或者光頭的人怎麼辦 呢?
縱觀整個清朝,在對於剃髮令最嚴酷的順治時期,出臺有: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如果跟朝廷規定的不一樣,哪怕只是辮子粗了點兒,也會被視為犯法,當斬。
所以,光頭者斬,而禿頂者視情況而定。
如果你就是任性,而不想留官方髮型,還不想被砍頭,那就只剩下出家當和尚這一條路了。
而等到康乾時期,國家平定以後,老百姓對於剃髮已經習慣,滿清政府開始崇尚漢學,統治階級的獎懲開始充滿人性化,並不太在意剃髮樣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適當的加粗或者前面多留點也無傷大雅(蛇尾型),在這個時期,對於光頭和禿頂的沒有人會特別追究,當然面子上基本要過的去。
而在之後,慢慢催生了假髮產業鏈,但清朝的辮子在腦袋後面,假髮穿幫的可能性很大,但穿幫的人被抓住以後,頂多就是被教育批評,行為惡劣的罰點款罷了。
之後的清晚期,滿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導致朝堂上的漢人反而比滿人還多,儘管已經習慣了剃髮,但骨子裡的儒家思想,還是讓他們在規則範圍內有了小小的對策,逐漸形成了月半頭(牛尾型)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大多是這種樣式。
所以說,不同時期對於光頭和禿頂的人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論金錢鼠型,還是蛇尾型,乃至後來的半月型,顯然都不符合漢人的習慣。
儒家文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20 # 漂浮菌
題目就問錯了,清朝不是要求留辮子,而是要求剃頭。清政府的目的也並不在於讓人們去留辮子,主要是禁止留前朝的髮型,要把頭髮踢掉。所以光頭是完全沒問題的。
在當時漢人的觀念裡,頭髮是不能剃的,剃髮是不孝的行為。清朝為了打擊漢人的信仰,消弱漢族的反抗意識才推行剃髮令,讓漢人剃頭,留成跟他們一樣的辮子。
在這個過程裡他們要的只是剃頭這個過程,透過剃頭這個行為打擊到漢人的內心,他們的目的的就算達到了。
至於是不是光頭不重要,你如果願意剃光更好。反正他們要求是剃一半。
所以禿頭和光頭的人是不用擔心的。
回覆列表
當時這種髮型的寓意是:削平四夷,平定中原。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遵照滿人的習慣而來的,表示滿州人入主中原後,各族人對滿人的臣服.
這種髮型不能簡單的叫做"留辮子",而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打成辮子.
東亞民族普遍有一種習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男子的髮型也是剃去一部分,從浮世繪上可以看到.這種習俗跟南洋群島鑿門齒的習俗可能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體某一部分的殘缺,是一種成人禮.只是清朝搞成了一種臣服的標誌.
禿頂是頭頂沒頭髮,下邊有的頭髮也會搞一個小辮,只是那個小辮的確不倫不類,禿頭連頭髮也沒有,算是特殊人群,自然也就沒人要求留辮子了,這不算違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