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言成蹊2016

    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諡號“高皇帝”,正式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司馬遷著《史記》作《高祖本記》,後世因此習慣沿用漢高祖,漢高帝。

    廟號制度始於商朝,商朝最重祭祀,對於死去的帝王,會建家廟祭祀,直呼其名不尊重,其子孫於是追尊廟號。廟號最開始只有四種:“太”,創基立業;“高”,功高蓋世;“世”,世代祭祀;“中”,中興。非大功大德不足以立廟號。再根據“祖有功,宗有德”配以祖或宗的稱號。

    諡號,始於周朝,傳為周公所創,是臣子對死去帝王的評價,所以周朝有諡無廟。

    秦朝,秦始皇認為廟號、諡號都是以下犯上,遂予以廢除,自稱始皇帝,其後代稱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漢朝又恢復了廟號諡號,尤其重視廟號,很多皇帝都只有諡號無廟號,如景帝。

    到了明清,就都有廟號諡號了。

  • 2 # 每天讀點歷史

    首先說明一下,太祖屬於廟號體系,供奉在祖廟裡的牌匾序列。而且,劉邦的廟號其實也是太祖,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

    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應該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擁有廟號的人。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諡號則是“漢高帝”,而不是人們習慣稱呼的“漢高祖”,那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問題就出在司馬遷的《史記》上。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曰:“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文字相同,只是恐引起歧義,將《史記》中的“高祖”換為“帝”。

    司馬遷《史記》作“高祖本紀”時,首稱劉邦為“高祖”。司馬氏為漢世宗孝武皇帝(武帝劉徹)時人,孝武皇帝之皇考為孝景皇帝(景帝劉啟),孝景皇帝皇考為太宗孝文皇帝(文帝劉恆),孝文皇帝皇考即是太祖高皇帝(劉邦),對武帝而言,高皇帝是自己的曾祖父。

    按《爾雅》:“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照理講,漢武帝要稱呼太上皇(高帝之父)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釋名》雲:“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韜諸下也。”《潛邱札記》雲:“曾祖之父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謂之高祖。”

    《周書·康王之誥》:“無壞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這是以曾祖父、祖父稱“高祖”。因為周文王、武王是肇基建國之王,功高至偉,所以稱高祖,是最上之尊稱。

    同樣,漢武帝稱曾祖父高帝為“高祖”亦是此意,是後世子孫對於先祖的至高稱呼,司馬氏應該是使用當時漢朝對高皇帝的尊稱,以劉邦為“高祖”。

    因此,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稱劉邦為“高祖”,後世多沿用之,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

  • 3 # 伊耆角木

    這裡說的是“高祖”和“太祖”作為廟號的區別,我就不搬書上的話了,儘量用最直白的文字表述一下。簡而言之,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就是“是否白手起家”。首先更正一下,李淵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劉邦雖然稱高祖,但實際廟號是“太祖”。

    劉邦之所以廟號太祖而被稱為漢高祖,因為他的諡號是高皇帝,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把二者結合了一下叫他高祖,後來班固在漢書中沿用了這個叫法,就一直延續下來的。其實按照後來的習慣叫法應該是漢太祖或者漢高帝。

    其實,廟號高祖與太祖的標準區別就是一個:是否白手起家。比如劉邦,本來就是個小混混,父親劉太公,意思就是劉老伯,根本沒名字,就是個普通農民,劉邦一步步坐上皇帝全靠自己打拼,所以他的廟號就是“太祖”。同理,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農民家庭出身,後來還當過和尚,白手起家,一路做到皇帝,所以他是“太祖”。而李淵就不一樣。李淵雖然是唐朝開國皇帝,但是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期已經受封唐國公,擁有了一定的勢力和地位,李淵後來建國的資本很大一部分都來源於祖父打下的基業,因此,李淵建國後,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而他自己死後的廟號則是“高祖”。同樣的,隋朝開創者隋文帝楊堅的廟號也是“高祖”,他的父親楊忠和李虎一樣,也是西魏重臣,受封隨國公(後來楊堅建國後覺得走之底不吉利,把隨改成隋),所以楊堅追尊楊忠為“太祖”。

    順便再說說另外幾個帶“祖”的廟號,一個是“世祖”。世祖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建立時代基業的人。其實就是用來區別開國的“高祖”或者“太祖”,但實際上又確實開創了一番基業的人。比如東漢光武帝劉秀,廟號就是世祖,他實際上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但是用了漢的國號,漢朝的開創者畢竟是劉邦,他就不能叫高祖或者太祖,因此用了“世祖”這個廟號。再比如元世祖忽必烈,他其實是元朝第一個皇帝,之所以不叫太祖,因為蒙古第一位實際意義上的統治者是成吉思汗,所以忽必烈稱帝后追尊成吉思汗為太祖,他自己也並非開國之君,只是正式稱了皇帝罷了,所以叫“世祖”而不叫“高祖”。同理還有比如清世祖順治等等,白手起家的努爾哈赤追尊“太祖”,順治並非開國皇帝,但畢竟是入關後第一個皇帝,所以叫“世祖”。再有兩個特例,一個是朱棣,朱棣是明成祖,其實他最早的廟號叫太宗,因為他其實沒有開創什麼,不能稱祖。而之所以後來叫他成祖是因為嘉靖皇帝,他並非正常順序繼位而是因為正德帝無後而以堂弟身份入繼,所以他特別崇拜明朝歷史上同樣不是正常繼位的朱棣,就將他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抬高了一級。

    另一個康熙,廟號聖祖。康熙也並非開創基業的皇帝,清朝官方的解釋是“雖為守成,實同開創”,其實也是一種抬高。正常情況他還是應該稱宗而非某個祖。

    當然,其實還有例外,比如晉,開國皇帝是司馬炎,但是真正的基業是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三個人打下來的,司馬炎自己的廟號是世祖,他追尊了司馬懿為高祖,司馬昭為太祖。其實按規範,司馬懿算是打下基業的第一人,他才應該是太祖,司馬昭稱高祖比較合適。當然,畢竟晉也比較早,那時候的廟號或許還沒有太嚴格的規範。而之後十六國、南北朝,亂世,一個個小國家小政權為了標榜自己正統,廟號都是一堆祖,這種就爛大街了沒有什麼好分析了。

  • 4 # 流洛之家

    劉邦諡號:漢高帝,廟號:漢太祖,至於漢高祖只是後人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而已

    李淵:廟號唐高祖沒問題 ,至於為啥沒稱太祖 那是因為他追封他的祖先為太祖 自己只能叫高祖了

  • 5 # 寶雞同城

    首先糾正你一下,”某祖”和”某宗”是廟號,”某某帝”是諡號,皇帝死了大臣給上諡號,根據皇帝的功績決定是不是上廟號上什麼廟號。

    另外說一下,祖宗也是我們漢族對祖先的排序,所謂祖宗十八代,就是從自己往前: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等。

    唐代以前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而且諡號就幾個字。從曹魏開始皇帝的諡號變長,而且也不再是客觀,而是和稀泥,於是諡號開始不值錢。從唐代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謂”無帝不宗”,廟號也就氾濫,以後得各個朝代也就沿襲了。

    另外,還要說下年號,年號始於漢武帝,顧名思義是用來紀念的,但是一個皇帝好幾個年號,直到明代才開始一個皇帝一個年號(二次登基的那位是例外)。清代沿襲這一制度。

    綜上,我們一般稱呼唐以前的皇帝用諡號,唐代及以後的皇帝用廟號,稱呼明清皇帝用年號!

    回到問題,稱呼劉邦為”高祖”其實是個誤會,是以訛傳訛,劉邦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全稱漢太祖高皇帝。司馬遷《史記》裡寫”漢高祖”,是因為他所處的年代是漢武帝,而劉邦按照祖宗排輩正好是漢武帝的曾祖父,但是根據《爾雅》和《周書》,對於曾祖父稱“高祖”,是對其功績的尊稱,並不是說的是其廟號。也就是漢武帝或者武帝朝的大臣來說稱呼劉邦為“高祖”是對的,其他人跟著這麼叫都是錯的,應該稱呼其廟號太祖或者諡號高皇帝!

    還有一種說法,太祖是始受封之人(奠定基礎,國號來源),高祖是始受命之人(登基做皇帝的)。劉邦被封為漢王,又是當皇帝的第一人,二者都佔全了。比如曹操受封魏王,司馬懿受封晉王,楊忠受封隋國公,李虎受封唐國公,這四位都被追封為太祖!所以在劉邦這裡太祖高祖沒什麼區別。

    至於後面的漢文帝廟號太宗,武帝廟號世宗,宣帝廟號中宗。惠帝景帝則沒廟號。

    李淵是唐高祖武皇帝,不是太祖,別搞錯!他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封爵唐國公,這也是李唐國號的由來。李虎奠定了李家在關隴貴族集團的地位,所以李虎是太祖,李淵因為建立了朝代所以是高祖,李世民就是太宗文皇帝了。後面高宗中宗睿宗玄宗等等。

    趙匡胤跟司馬懿一樣,欺負孤兒寡母,利用人家的資源奪了人家的產業,這個”太祖”就是給自己粉飾貼金的。而且他不是始受封之人,只是始受命之人,按理應該上高祖,可是他前面也沒什麼人打基礎,純粹是自己篡位,所以被粉飾為太祖。此後的王朝也就沒有高祖廟號出現。

    一般來說打江山的都是太祖,或者個別為打江山奠定基礎的也是太祖。比如隋文帝楊堅,他的廟號也是高祖,他的父親楊忠也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封爵隋國公,這也是隋的國號由來。楊廣和李淵其實是表兄弟,他們的老媽都姓獨孤。

  • 6 # 呦你誰呀

    首先李淵他的廟號是高祖而不是太祖。

    李淵廟號高祖,諡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高祖同義於太祖,說白了其實是一回事…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還有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的話,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另外,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的。

    諡號:分為官諡和私諡兩大類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複雜。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所以,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當然看一個帝王生前的功過是非不僅僅要看廟號,也要看諡號,綜合判斷其一生。

    還有宋朝皇帝對於前朝皇帝的追諡用詞比較中庸,一般都是美諡和平諡。也有當朝皇帝對前朝皇帝給予惡諡的,比如李唐對隋世祖楊廣用的就是惡諡煬帝,楊廣諡號煬帝、明皇帝、閔皇帝。廟號世祖。

  • 7 # 最愛肉丸子先生

    首先得糾正一下這個問題的錯誤之處——

    1.劉邦是太祖高皇帝,不是高祖;

    2.李淵是高祖,而不是太祖;

    中國古代開國皇帝的廟號不僅有太祖還有高祖,其實還有世祖(漢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至於為何會這樣,丸子就為大家看看開國皇帝中有哪些是太祖和高祖的。

    廟號制度起源於商朝,周朝時則不用廟號而起用諡號,秦始皇時“子議父、臣議君”嫌疑廢掉了諡號,到了劉邦時有重新恢復廟號制度。

    根據《孔子家語》記載:“祖有功而宗有德”,可見“祖”和“宗”區別在於有功還是有德,功指開創之功,德指守成之德,可見能被稱“祖”者要麼是始受封者,要麼是始受命者,所以不難看出開國皇帝為何稱祖了。

    對於開國皇帝的廟號其實還有兩種“太祖”和“高祖”。

    其中我國古代廟號為太祖的有以下諸多皇帝,其中開國皇帝為太祖者有19位(石虎、乞伏熾磐、劉義隆不是開國君主),被追尊為太祖者有21位。

    我國古代廟號為高祖的有以下諸多皇帝,其中開國皇帝為高祖者有16位(其中姚興、乞伏乾歸、元宏、宇文邕、楊隆演不是開國君主),被追尊為高祖者有3位。

    從上述可知,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者一般在位時已經追封了自己某一個祖先為太祖,這位祖先是其家族的奠基人,如曹魏太祖曹操就是曹魏的奠基人、李淵祖父李虎始受封為唐國公是唐朝的奠基者。

    我們來仔細分析下歷朝歷代的太祖和高祖之區別。

    1.魏太祖曹操為始受封者,開國皇帝曹丕為高祖(始受命者);

    2.晉朝高祖司馬懿為始受封者,太祖司馬昭為始受命者,開國皇帝司馬炎為世祖,他的皇位是奮三代之餘威。

    3.後趙開國皇帝石勒以奴隸起家稱帝,既是始受封者也是始受命者,功業之高無與倫比,故廟號“高祖”;太祖石虎為石勒之侄,透過發動政變殺光石勒後裔登位,對於他的兒孫輩來說石虎也算得上是始受命者;

    4.前秦太祖苻洪為始受封者,開國皇帝高祖苻健為始受命者;

    5.劉宋開國皇帝高祖劉裕為始受封者+始受命者,劉義隆為太祖,可能是其在位時間較長,元嘉之治的貢獻大。

    6.梁高祖蕭衍是梁朝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為了表示對自己父親的尊敬就追封生父蕭順之為太祖。同理陳霸先亦是如此,雖然自己是陳朝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也追封生父陳文贊為太祖。

    7.對於北朝來說,北魏、東魏和西魏本就是一家人,北魏太祖拓跋珪為北魏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不過為了區別代太祖拓跋鬱律,西魏文帝元寶炬改拓跋珪廟號為烈祖;而孝文帝因漢化改革的功高故廟號為高祖。

    8.北齊的奠基人(始受封者)高歡初諡太祖,後改為高祖,可見沒有章法,太祖和高祖地位同等;而始受命者高洋卻為顯祖。

    9.隋朝的太祖為北周時期的隋國公楊忠(始受封者),高祖楊堅則是大隋的建立者(始受命者)。

    10.唐朝和隋朝類似,太祖為北周時第一代唐國公李虎(始受封者),高祖李淵則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始受命者),也是從唐朝開始古代的皇帝的稱呼多用廟號,之前幾乎都是稱諡號的。

    11.五代十國是個諸侯林立的時期,梁、唐、晉、漢、周的開國皇帝中朱溫、郭威為太祖,石敬瑭、劉知遠為高祖,這些都是受封者+始受命者;李存勖如果能壽終正寢說不定能得到個高祖(其實是莊宗),其父李克用是後唐的奠基人(始受封者)故而是後唐太祖。

    12.對於十國中的南吳,南吳太祖楊行密是始受封者,楊隆演是在其兄楊溥被廢后擁立為主,也算得上始受命者。

    13.李煜家族是靠南吳權臣徐溫起家的,徐知誥受南吳帝楊溥禪位後建立“齊國”,追封養父徐溫為太祖(始受封者),不過後來徐知誥認祖歸宗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改徐溫廟號為義祖;而始受命者李昪為烈祖。

    14.對於南漢則很奇怪,始受封者劉謙,奠基人劉隱均未追封為太祖,而是追封南漢劉氏的始遷嶺南祖劉安仁為太祖,另外劉姓建立的諸多“漢”朝除了南漢之外幾乎沒有漢太祖,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劉邦才是唯一的太祖,故可見很多人認為南漢是阿拉伯後裔建立的是很有道理的;南漢的始受命者劉龑為高祖。

    可見太祖一般多用在始受封者身上,不管其是否生前為帝,不過有時候高祖等價於太祖。

    到了宋朝開始,開國君主多為始受封著+始受命者,故全部都是為太祖(宋太祖趙匡胤、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

    不過期間還有一個“高祖”出來搗亂了,那就是陳友諒,不過陳友諒的“漢”只是曇花一現。

    說了這麼多,你瞭解了太祖和高祖到底是什麼區別嗎?

    順道說一下,古代能稱“太祖”實至名歸者,丸子認為只有劉邦和朱元璋,二者皆起於微末,最終一統江山。

  • 8 # 阿琦說歷史

    這個就是個習慣問題了,秦始皇時期還沒有廟號呢。從漢朝起才有高祖,武帝這樣的廟號。而到了後來的朝代,這種諡號制度逐漸完善,所以才有了太祖,太宗這樣的廟號。但也不是所有的朝代都以太祖開始,翻翻史書,在五代十國,很多小國家的開國皇帝的廟號是非常混亂的。

  • 9 # 覃仕勇說史

    問:為何劉邦開國稱為“高祖”,而李淵和趙匡胤開國稱“太祖”?

    答:先贊一下: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同是開國皇帝,有的稱“高祖”,有的稱“太祖”,實在是混亂。

    其實,不但我們現代人混亂,古代人也很混亂。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講究尊長愛幼。

    尊長的“長”,包括年紀比自己大的長輩,也包括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

    尊長的“尊”,既要表現在行動上,也要表現在語言上。

    在語言上,首先要懂得避諱,不可以隨便直呼“長者”的的名字。

    這麼一來,作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人——皇帝,是沒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的。

    但是,這個皇帝駕崩了,臣子或後人要談論到這個皇帝,就不能再用“吾皇”、“陛下”、“聖上”,或者“今上”這樣的字眼了,因為,皇帝駕崩後又有新皇帝繼位了,“吾皇”、“陛下”、“聖上”、“今上”的稱呼得轉用在新皇帝身上了。

    所以,稱呼已經駕崩的皇帝得稱其廟號或諡號。

    廟號制度始於商朝,商人重祭祀,會對死去的帝王建家廟祭祀,並給該帝王追尊廟號。

    廟號最初只有四種:太、高、世、中。“太”為創基立業;“高”為功高蓋世;“世”為世代祭祀;“中”為中興基業。

    諡號制度則始於周朝,紂王無道,武王替天行道,革成湯殷商之命,不設廟號,對死去的帝王,由臣子結合其一生功過予以評價上諡號。

    則周朝有諡無廟。

    秦始皇一統宇內,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屬以下犯上,予以廢除,自上尊號始皇帝,其後代稱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到了漢朝,既恢復了諡號,也恢復了廟號,尤其重視廟號,認為有功德者才配享廟號,故漢代皇帝都有諡號,卻有相當部分沒有廟號。

    劉邦有功有德,廟號為“太祖”,諡號“高皇帝”。

    這一點,《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很清楚地記述有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可見,後人對劉邦的準確稱呼應該是“漢太祖高皇帝”。

    之所以被稱為“高祖”、或“漢高祖”,全賴司馬遷。

    事情是這樣的,中國人對祖先的排序,按《爾雅•釋親》的解釋:“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從自己往前排,祖宗的輩分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前面也說了,商朝廟號制度裡,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廟號,原本是沒有“高祖”這一項的。

    司馬遷時代的“今上”是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劉徹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漢景帝的父親是漢文帝劉恆,漢文帝劉恆的父親就是劉邦,劉邦的父親是劉太公。按上面《爾雅•釋親》的解釋,漢武帝劉徹要稱呼劉太公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周書•康王之誥》又有“無壞我高祖寡命”的說法。在《周書•康王之誥》中,高祖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康王把曾祖父周文王、祖父周武王一概稱為“高祖”,那是因為他們是周朝的肇基業者,上最上之尊稱。有周禮可以援引,漢武帝就稱曾祖父劉邦為“高祖”。司馬遷和其他武帝朝的大臣也就跟著漢武帝劉徹來稱呼劉邦為“高祖”,在給劉邦寫的本紀也寫作《高祖本紀》。

    而東漢班固在寫漢書時,沒有跟著漢武帝稱呼劉邦為“高祖”,《高祖本紀》改成了《高帝本紀》。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在記述群臣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時,也把“高祖起微細”一語改為了“帝起微細”。

    不管怎麼樣,經過司馬遷這麼一來,後人都弄混了,以為劉邦的廟號是“高祖”,“太祖”被誤認成是“高祖廟”。

    當然,也有研究史學的人認真研讀了《史記》、《漢書》,知道劉邦真正的廟號是“太祖”,但沒注意到被寫成“高祖”的來由,於是乎,很長一段時間,“高祖”和“太祖”就劃等號了。

    即使不劃等號,也弄得很混,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廟號,或者是先有太祖,再有高祖;又或者是先有高祖,再有太祖。

    比如漢朝之後的曹魏政權,曹操廟號為“太祖”,曹丕廟號為“高祖”。

    而到了晉朝這,情況反過來了,司馬懿廟號為“高祖”,司馬昭廟號為“太祖”。

    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廟號為“高祖”,石虎廟號為“太祖”;前秦苻洪廟號為“太祖”,苻健廟號為“高祖”。

    南北朝時,劉裕廟號為“高祖”,劉義隆廟號為“太祖”;南梁蕭衍廟號為“太祖”,其父親蕭順之廟號為“高祖”;南陳陳霸先廟號為“太祖”,其父親陳文贊廟號為“高祖”。北齊高歡的廟號最初是“太祖”,後來又改為“高祖”。

    隋朝楊堅廟號為“高祖”,其父親楊忠廟號為“太祖”。

    唐朝李淵廟號為“高祖”,其父親李虎廟號為“太祖”。

    到了五代,象朱溫、李克用、郭威等廟號為“太祖”,石敬瑭、劉知遠等廟號為“高祖”……

    一句話,“高祖”和“太祖”沒什麼嚴格區分,那些“始受封為太祖,始受命為高祖”的解釋根本說不通。

    不過,自宋朝而後,就只有“太祖”而沒有“高祖”出現了。

    但到了清朝,一下子湧出了很多“祖”,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興祖直皇帝”福滿、“景祖翼皇帝”覺昌安、“顯祖宣皇帝”塔克世、“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世祖章皇帝”福臨、“聖祖仁皇帝”玄燁。

    清朝為什麼要這麼多“祖”?

    《孔子家語》說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祖”有別於“宗”,稱“祖”者,清朝皇帝中建立了偉業的多啊。

  • 10 # 石光匆匆

    這個問題看似很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我對歷史沒有研究,所以也不會像很多人一樣引經據典長篇大論!我只想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對於家庭中生你養你的一男一女那兩位老人家,你們都是怎麼稱呼的?一般的書面用語好像是“爸爸”“媽媽”吧?可是據我所知,很多地方的稱謂都不盡相同哦!所謂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朝天子一朝臣,稱謂這個問題沒有必要人為的賦予那麼多含義吧?!!!

  • 11 # 書生觀世界

    沒有那麼複雜的原因,“高祖”的稱呼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的稱呼,要知道《史記》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的,基本都是以《史記》為準的。魯迅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對後世的影響之大。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中寫到,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諡號是漢高帝,而不是後世習慣稱呼的漢高祖。但是司馬遷《史記》作《高祖本紀》,首稱劉邦為高祖。西漢之後的後世之君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尊敬均尊稱呼劉邦為高祖。

    還有其他的說法,開國皇帝如果追封了他的先輩,那他就是高祖,如果沒有追封的話,就是太祖,而當時劉邦當皇帝的時候,他爹應該還在世,所以為了尊敬他爹,應該追封了他爹為太上皇,自己也只能稱為高祖了。

    李淵繼位後,囯號唐,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病逝後,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

    趙匡胤的諡號是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 12 # 目送歲月

    我國古代的皇帝一般有四個稱號,分別是廟號、諡號、年號、尊號。

    廟號和諡號是皇帝死後才起的,而年號或者尊號是活著時候用的。

    據考證,廟號起源於商代,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祭祀時所用的名號,常以“祖”或“宗”來命名,認為“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開國帝王用“祖”,後世守成的帝王用“宗”。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皆為開國皇帝,後世皇帝即便再牛,功勞再大,一般也不能稱“祖”,只能稱“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當然,也有特例,比如元世祖、明成祖等,最特殊的就是清朝,一朝三祖(太祖、世祖、聖祖)。

    諡號一般認為始於西周早期,也有考證認為始於西周中期,是皇帝或皇后死後繼任皇帝和大臣們結合先帝生前的功績,給予的一種概括其生平的稱號。諡號大體可以分為三類:表揚型、批評型、同情型。一般的帝王死後都是表揚型,比如,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布義行剛曰景等等,像周文王、漢武帝、漢景帝等。批評型的諡號,比如暴慢無親曰厲、壅遏不通曰幽、亂而不損曰靈、去禮遠眾曰煬等,像周厲王、周幽王、漢靈帝、隋煬帝。同情型的諡號,比如短折不成曰殤、恭仁短折曰哀等,像漢殤帝、唐哀宗等。早期的諡號一般就一兩個字,但是發展到到清朝時,帝后的諡號都十幾二十個字了,比如慈禧的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但也有沒有廟號和諡號的皇帝,比如秦始皇,他理想的帝系傳承是按照始皇帝、二世、三世直到萬世,可惜二世而亡。

    再來說說年號,年號最早始於漢武帝。年號都是皇帝活著時候用的,一般新皇帝登基以後,都要為自己起一個年號,不再使用先帝的年號,稱為改元。也有的新皇帝登基後延用先帝年號,等到第二年再改元。在明清以前,一般每個皇帝在位上都會換幾次年號,除非特別命短的來不及換就掛了。其中,改元次數比較多的,一個是漢武帝(11個)、一個是武則天(13個)。明清的帝王一般一生就一個年號了,比如永樂、萬曆、康熙、乾隆等等都是年號。

    最後說說尊號,也稱為徽號,是皇帝活著的時候大臣們給加的稱號。最有名的就是武則天,她這個則天就是尊號,全稱是“越古金輪則天大聖皇帝”。

  • 13 # 峰子奇觀

    1、太祖是事業源頭的開創者或奠基者。

    2、太祖資歷或輩分一般要高於高祖。

    3、源自後世皇帝的追封。這些是一般慣例。

    在這裡糾正一下,並講幾點延伸。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不是高祖。

    之所以被叫成高祖,是因為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司馬遷在寫史記時用了“漢高祖”這一叫法,後來班固《後漢書》就沿用了這一稱呼。劉邦從微末小吏泗水亭長起家,發家於草根底層,屬於白手起家,也是西漢王朝的源頭開創者。故,劉邦的實際廟號是漢太祖。

    李淵的廟號是高祖,不是太祖。

    李淵是隴西貴族,並非白手起家,他的祖父李虎原本就是西魏的權臣,李淵之所以能建立唐朝,一部分原因是繼承了祖父李虎的家底,換句話說,李淵的事業的源頭奠基者,其實是他的祖父。因此,李淵建立大唐後,仰賴祖父恩德,追封祖父李虎為太祖,自己是高祖。唐高祖李淵,也就這麼來的。

    祖宗之別,祖之下,是為宗。

    比如,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建立了北宋,叫宋太祖,弟弟趙光義縱然幹掉了哥哥,也只能叫宋太宗;北宋滅亡後,宋徽宗第九子趙構,逃到南方杭州(臨安)稱帝,建立了南宋,也只能叫宋高宗,不能叫祖,因為南宋實際上是延續了北宋,北宋的源頭開創者是趙匡胤。

    比如,李世民就叫唐太宗,他爹是叫唐高祖。宗是在祖之下。比如,建立元朝的忽必烈,是元世祖,因為蒙元事業的源頭是他爹成吉思汗,那麼成吉思汗就是元太祖。再比如,滿清順治皇帝是入關第一位皇帝,但他是清世祖,而無法稱太祖或高祖,因為清朝事業的奠基者是爺爺努爾哈赤,開創者是爸爸皇太極。

    一般慣例之外,也有一些特例。

    比如晉朝建立者司馬炎,追封爸爸司馬昭為太祖,大伯司馬師為太宗,明顯是抬高他爸爸這一支,而大伯司馬師一支,就淪為宗了。還有南北朝一些國家、五代十國等等,政權更迭快、比較混亂,為抬高自己或家族,叫什麼的都有,深究的就沒意思了。

  • 14 # 應作如是觀

    高祖,太祖,指的是皇帝的廟號,通常用在開國皇帝身上,但是又有所不同。

    在回答之前,先糾正一下題主的錯誤。

    以廟號而言,劉邦,並不是漢高祖,而是漢太祖。李淵,也不是唐太祖,而是唐高祖。

    劉邦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且祖上沒有聲名顯赫的人物,屬於白手起家,死後廟號為太祖。而我們現在習慣稱呼劉邦為漢高祖,是因為劉邦死後,諡號為“高”的緣故。

    諡號是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

    自古以來經常使用的諡號有:

    文武成康獻懿元章景宣明昭正恭

    莊肅穆清定簡憲敏端敬介裕通白

    靖賢孝忠惠和安質靜烈禮威勇義

    剛壯潔節襄愍勤密溫榮順僖純果

    良修顯恪毅思容懷桓慧…………

    高,既是劉邦死後的諡號,所以《漢書》中成為高帝或高祖。後世也就習慣的用了漢高祖的稱呼。

    李淵

    李淵的祖上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李虎,南北朝時期,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封爵唐國公,是李家家族興旺的奠基人,李淵登位後,李虎被尊為皇帝,廟號唐太祖。但李淵是皇族基業的實際第一位開創者,雖然把太祖稱號給了他爺爺,他自己無論如何也得稱祖,於是稱為唐高祖,這個高祖是廟號。

      

    高祖,太祖,原是先祖的稱謂。《爾雅·釋親》:“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後高祖,太祖成為皇家廟號,成為皇帝的一種稱呼。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的開國皇帝有的稱呼為高祖,有的稱呼為太祖,而劉邦本為漢太祖,卻稱呼為漢高祖的原因了。

  • 15 # 嘉佑風雲

    老兄你的提問都錯了,李淵是唐高祖,不是太祖。

    劉邦的廟號也是太祖,他的諡號是漢高帝,之所以被人叫做漢高祖完全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劉邦為高祖,因為史記的影響力太大了,所以人們一直把他叫做漢高祖,其實準確的來說是漢太祖。

    趙匡胤和朱元璋的廟號都是太祖。

  • 16 # 古今花滿樓

    首先對於廟號,魚叔要和大家先畫畫重點。古代皇帝非常重視祭祀,所以死後的牌位都是會專門供奉到太廟,而一般對此也是會有相應的稱號的。這個稱號就是廟號。本來皇帝去世後,後代子孫都是會出於尊崇,予之諡號。可是誰知這“溜鬚拍馬”之輩不僅是在滿朝文武中盛行,就連皇帝都是被感染了,給自己的祖先添加了一大堆“美諡”。就說乾隆帝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這一大串下去,膨脹了吧!所以後人慢慢的不會在日常使用諡號,而是用廟號來稱呼皇帝了。

    首先劉邦和李淵被稱為高祖,雖然都是開國君王,但是他們卻不能放在一起來論證!

    大漢朝開國君主劉邦被稱為“高祖”,看似符合禮儀,但這是合乎當時漢朝背景下的禮儀。而當時的漢朝的禮儀說來,其實還不太完善呢!本來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所以本應被稱為“漢太祖高皇帝”。可正是因為禮儀不完善,規則還不全,所以就造成了之後廟號和諡號混淆了,被大家叫做了“高祖”皇帝。

    可是在唐朝卻是不一樣,關於廟號和諡號的禮儀規則發展到了唐朝其實已經是非常完善了。而為何李淵會被稱為“高祖”還是有緣由的,當時的李家在還未發家的時候,還只是北周和隋朝的一個大家族而已。李淵的祖父李虎當時被封為了“唐國公”,之後就傳給了李淵的父親李昞,而後就是李淵,一共傳了三代。就連之後封禪登帝時,都是用的“唐”作為國號。所以這大唐的天下是這三代人的共同奮鬥才有的結果。在李淵稱帝后,在太廟上就供奉著相應的兩塊排位,分別是“太祖”李虎和“世祖”李昞。因此李淵也就只能是高祖皇帝了。

    而為何趙匡胤、朱元璋為何會被稱為太祖?

    根據唐朝的例子,想必大家也能猜出一些重點吧!宋太祖趙匡胤,很明顯,他是一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才將宋朝給建立起來的。這其中就沒有他的父親或者是祖父的功勞了,畢竟趙匡胤的父親也只是後周時期的一位普通將領而已,也不是什麼大背景,也沒有提供過太大的幫助。所以最後連“宋”這個國號也是來源於趙匡胤自己擔任的“歸德軍節度使”這個官職(其所管轄的區域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都城),所以趙匡胤自己的廟號是“太祖”,這是沒有任何毛病,完全符合禮儀。

    趙匡胤如此,朱元璋也是一樣的,甚至更符合“太祖”皇帝這個廟號。趙匡胤好歹還是官宦人家,但是朱元璋可真是對得起“篳路藍縷”這個詞,憑藉著農民的背景,最後踏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同時還開闢了大明王朝,“明”的歷史就是源於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稱呼“太祖”這個廟號是當之無愧的。

    最後魚叔再總結一番古人關於廟號的禮儀制度:在禮儀完善的王朝,開國皇帝是稱呼“太祖”還是“高祖”,得看看這個開國皇帝的祖先是不是大腕了。若是大腕的話(李淵父親、祖父是唐國公),那就不能稱為“太祖”;反之則能被稱為“太祖”。

  • 17 # 夜溶月

    劉邦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為高祖,《史記》影響巨大,後人習慣了就說成漢高祖。

    開國皇帝的基業和祖先有密切的關係,比如開國皇帝出身世家大族,或者江山基本上是祖先打下來的,這時開國皇帝往往採用“高祖”的廟號,而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祖先。

    所以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李淵的祖父李虎被追尊為太祖。

    趙匡胤和朱元璋都是開創之君,廟號為太祖。

  • 18 # 皓瑋馮建華

    謝!廟號是皇帝駕崩後由後人對其一生之功績的蓋棺定論!起初對廟號的封號比較嚴謹,功績不達或某些因素沒有廟號只有諡號,如漢文景之治中景帝就沒有廟號,景帝是諡號!而後來只要是皇帝都有廟號和諡號(明建文帝除外)!

    太祖與高祖,顯然太比高更上一層次,就象祖比宗上一層次一樣!劉邦、李淵廟號被譽為高祖可能是在其繼任心中的位置雖很重但只到高祖這位置,尚未迄及大祖之高度!或許也有它因,其結果都是各種勢力較力達到最終的妥協平衡!

    趙匡胤的繼任者趙光義也是趙匡胤廟號的確認者,是趙匡胤的弟弟,燭影斧聲後成了哥終弟及的即位者,趙光義的心思只有趙光義自已清楚!朱棣清君側後篡位皇帝,而朱元彰是其親父,朱棣其心思是否與趙光義同,誰也不知!

    飯後茶餘的談資不必認真!呵呵

  • 19 # 陶陶樂遊

    其實廟號是高祖的只有李淵。

    高祖並不是劉邦的廟號,劉邦的廟號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司馬遷把漢高皇帝太祖給縮寫成了“漢高祖”。

    李淵的廟號真的是高祖,因為太祖的廟號被別人佔了。誰佔了呢?他爺爺!李淵把他爺爺李虎追諡為景皇帝,廟號太祖。

    廟號起源於商朝,周以諡號取代之,秦廢除廟號和諡號。漢重新採用廟號和諡號制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兩漢時有廟號的皇帝不多,到了唐及以後廟號才稱為必備品。

    廟號通常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聖、仁、睿、明、章等。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發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不是成例,只是通常如此)。

  • 20 # 仁勇校尉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不是高祖。李淵的廟號為高祖是因為太祖這個廟號被追封給自己爺爺李虎了。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太祖高皇帝劉邦有時被弄錯成為高祖劉邦。劉邦自己的父親劉太公只是位普通人,祖上也沒太顯赫的人物,劉邦只追封了自己的父親劉太公為漢始祖。

    (劉邦)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也是平民出身,做皇帝后追封了幾代先祖,但沒有用掉太祖這個廟號。朱元璋分別追封了高祖父朱百六為明德祖、曾祖父朱四九為明懿祖、祖父朱初一為明熙祖、父親朱五四為明仁祖。元朝規定普通平民只能以數字為名,不能取正式名字,因此朱元璋的祖先名字看起來都這麼奇葩。朱元璋本人原名朱八八,也是數字為名。

    趙匡胤的父祖幾代都是高階官員,但功業也沒有到可以追封太祖的地步,因此太祖的廟號也留給了自己。趙匡胤追封了自己先祖的四代人,分別是父親趙弘殷為宋宣祖、祖父趙敬為宋翼祖、曾祖父趙珽為宋順祖、高祖父趙朓為宋僖祖,到宋真宗時代,又追封了傳說中的祖先神仙趙玄朗為宋聖祖。

    唐高祖李淵家族的真正發跡,始於爺爺李虎,李虎是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一定程度上和實際開創西魏北周政權的宇文泰是平等合作關係。李淵做皇帝后,追封諸位先祖時,將李虎追封為太祖。李淵自己只能用高祖的廟號了。

    和李淵類似的隋文帝楊堅。文皇帝是諡號,楊堅的廟號也是高祖,不過隋高祖楊堅的用法遠不如隋文帝楊堅廣泛。楊堅追封了自己的父親楊忠為隋太祖。楊忠是西魏北周十二將軍之一,十二將軍地位僅次於八柱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娛樂圈活出自我的正能量女藝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