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走著believe

    之所以說“詬病”,是有一定道理的,鑑真東渡的積極影響我們在這裡不說。主要說說“詬病”!

    唐朝年間,即663年,唐朝和日本在白江口有一次激烈的海戰!結果是日本兵敗,損失慘重,徹底被征服!這一次戰爭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東亞政治經濟格局!

    但是日本人是講究學習和創新的,用中國古話講: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 所以從此之後,日本就不斷的派遣使者來唐朝學習,具體學什麼,啥都學!小到百姓作業方式,大到唐朝中央集權政體!也就是說幾乎涵蓋所有,如經濟、農業、政治,日本在此基礎上開始本國內大化改革!

    當時的客觀情況是海上航行技術落後,唐朝和日本之間往返是很困難的事情,海上的人都面臨著生命危險,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日本來唐的使者,死亡率高達一半。

    第二個原因就是唐朝禁止私自出海!律法有明確規定。鑑真的幾次出海計劃均受到他人惡意告發、天氣原因而失敗!但是鑑真沒有放棄,始終一次次的準備,等待東渡!

    終於在第五次時成功出唐,但是路上又發生了意外,在外停留了一年後返回揚州,此時鑑真已經65歲,雙目失明!但他還是信心滿滿,堅持東渡!

    最後,日本又派來了遣唐使,鑑真這一次選擇了跟隨遣唐使回日本!這種行為在今天就是“偷渡”,鑑真順利到達了日本!

    他帶走了什麼?帶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還有唐朝醫書《鑑上人秘方》!為日本的醫學發展起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建築技術!除了醫學,還有唐朝最先進的建築技術、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術也在日本傳播!

    此外還有飲食、茶葉、各種小吃、釀造等製作技術也授之日本!

    最為關鍵是書畫!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無價之寶!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鑑真帶走了很多書畫。且都是名人書法真跡!最為著名的王羲之的行書《喪亂帖》,如今還在日本收藏!

    最後說一點,因為那時候沒有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社會文明發展還沒到那一步!鑑真所帶走的唐朝文物、技術等,也不是以牟利為目的的。如果放在今天,那就是典型的間諜,文化間諜、技術間諜。

    所以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有人認為鑑真東渡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也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物、古代唐朝先進技術的損失! 是功是過不能因主觀原因去評定!

  • 2 # 鄧海春

    鑑真歷史上六次東渡日本,在中、日兩國都擁有很高的聲譽,而正是這位算得上德高望重的高僧,卻因東渡所攜帶的“東西”被後人誤解,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唐朝水軍與日本水軍於白江口交戰,唐軍一萬精銳在劉仁軌的指揮下全殲四萬倭軍,日本徹底拜服。戰敗後的日本頻繁派出遣唐使向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技術。在此期間,日本遣唐使榮瑞、普照二人以東瀛百姓誠心學習佛法為由極力邀請鑑真東渡日本。或因弟子阻攔或因師弟陷害,鑑真前往日本的計劃並不順利,前後五次東渡行動均以失敗告終,最終於天寶十二年(753年)東渡成功。鑑真抵達日本後於首都奈良收到日本天皇的隆重禮遇,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南山律宗開創者。

    鑑真東渡日本不僅帶去了大量佛經、佛像及其製作方法,還攜帶了法器等佛教用具。鑑真所攜佛經為手寫本,令人讚歎的是,即使鑑真在東渡途中雙目失明,他還是在弟子的幫助下校正了佛經中的錯誤。當時的日本由於效仿唐朝的政治體制,出現了許多百姓為了逃避徵稅自行剃度出家的現象,這使得政府無法正常運轉。鑑真抵達日本的同年於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規範了自行剃度的行為,建立了正規的受戒方式。

    鑑真東渡不僅向日本宣揚了弘大的佛教文化,還為其帶去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如醫術、建築技術、生活用品製作方法等。鑑真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傳入日本,並且留下了一本醫書《鑑上人秘方》,這本醫書後開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鑑真醫術精湛高超,據日本史料記載,他僅憑嗅覺即可分辨藥草的真假及種類。先進精準的醫書和高超的醫術使得日本的醫療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救無數百姓於病痛之中。鑑真是一位可敬的醫者,也是一位優秀的工匠。由他所築的唐招提寺的金堂儲存至今,其高超的技藝可見一斑。

    其實鑑真將佛經、醫術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帶去日本並不會引起後人的不滿。古往今來,道士,僧侶,乃至傳教士一般都會透過醫術或其他途徑給予當地人好處作為傳教的基礎,被接納才能被相信。

    鑑真為了發展書法文化帶去日本的《喪亂帖》以及其他現在看來的文物,才是讓人詬病的關鍵。《喪亂帖》為東晉王羲之真跡,王羲之的墨寶在當時就已價值連城,到今天它的價值更是難以用金錢衡量,這部中國古代的文化精品現在卻被日本宮內廳收藏。

    隨著今年來不斷有文物被高價由國外買回,有關走失文物的原因也不斷被大眾注意,雖然歷史上有一些文物在中外交流的過程中被送到海外,但這屬於古代兩國之間的正常文化交流。我們也在不斷的交流中不斷的進步,鑑真東渡的積極意義還是遠高於這些文物的價值的。

  • 3 # 青山流雲82781657

    鑑真所帶走的唐朝文物、技術,如果放在今天,那就是典型的間諜,文化間諜、技術間諜。而且是主動叛逃外籍的叛國間諜

  • 4 # 農民看笑話

    上學時,歷史上可吹捧鑑真這個和尚了,還稱之為“大師”!說實話,鑑真就是一個叛徒,在國內不好好的待著,去給日本做貢獻去了,真不明白歷史教科書的宣傳,一邊吹捧鑑真的“中日友好”一邊宣傳日本侵華所帶給國人的災難,很矛盾啊!

  • 5 # 葛大小姐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我們現在看來,鑑真東渡不畏艱險、弘揚佛法,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而在當時唐朝政府看來,鑑真東渡是徹徹底底的一次瘋狂偷渡行為,且屢教不改,其心可誅。

    鑑真東渡到底有多瘋狂

    663年,唐朝與朝鮮作戰,日本派出水軍湊熱鬧,中日艦隊在白江口爆發大戰,3萬日軍被全殲,400多艘戰艦被擊沉,血流成河、火光沖天,日本是一個不打不服的民族,這一仗把日本打醒了,於是派出大量遣唐使來學習研究這個對手。

    742年秋天,唐朝佛教律宗大師鑑真在揚州大明寺講授佛法,兩個日本大和尚榮睿、普照奉天皇之命,從長安趕到揚州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法,不知道這兩個日本和尚是如何忽悠的,鑑真鐵了心要去,徒弟們勸他“大唐和日本之間隔著茫茫大海,路途又遠,實在是太危險了”,鑑真說道“傳揚佛法,何必在惜生命!”

    55歲的鑑真不顧年事已高,身體有恙,一心要東渡日本傳法,次年春天,不顧政府禁令,鑑真帶著弟子出發了,在此後的5年間,他遭遇了官府禁止、遇到過大風大浪,一連4次全部失敗了,第一次被官方指控為“勾結海盜”,第二、三次遇到颶風觸礁,第四次被官府押回原籍,鑑真大和尚百折不撓、愈挫愈勇。

    748年,60多歲的鑑真第五次起航,從揚州出發,在舟山群島遇到風暴,停留兩個月後繼續出發,第二天再遇颶風,海上漂了14天,糧食吃完了,淡水喝光了,日本和尚榮睿、得意弟子祥彥先後病死了,鑑真眼病發作,遇到一個外國庸醫,最終雙目失明。

    幸運的是遇到了兩個超級“鐵粉”,振州別駕馮崇債派兵護送,迎入私宅設齋供養,還強行仁鑑真為幹母舅,大海盜馮若芳也送來大量禮物,論分供養,鑑真等人住在大雲寺過了一年多的幸福時光,積蓄力量,準備再次出發。

    753年11月16日,66歲的鑑真等人秘密從張家港出發,次年一月終於到達日本九州島,歷時十年的東渡終於成功了。

    763年,鑑真知道自己即將去世,舊宰唐招提寺的僧房裡,面西端坐,進入禪定,以76歲高齡圓寂了。

    鑑真給日本帶去了什麼

    鑑真帶到日本四十八部佛家經典,主要有《四分律》一部六十卷、《四分疏》五本各十卷、《菩薩戒疏》五卷等等。

    鑑真形式上是一個僧侶團隊,實際上是一個規模完整的文化技術顧問團,隨著鑑真東渡日本的人員中,有雕刻玉器的、雕塑人像的、鐫碑的、鑄造的、擅長繪畫書法的、精於建築的、還有懂醫術的,可以說,這個團隊把當時唐朝最成熟的文明成果全面系統的介紹到了日本,對於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唐招提寺木雕群就是按照鑑真帶去的乾漆夾紵像作為參考,在鑑真弟子的指導下完成的。他的弟子還參與設計了唐招提寺建築和西大寺佛塔的建造。

    另外,鑑真還帶去了大量的繡像、雕像、畫像、金銅像和數貼,為日本的造像和佛畫藝術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鑑真精通醫藥,著有《鑑上人秘方》,創制了“奇效丸”、“萬病藥”、”豐心丹“等秘方,江戶時代以前,日本的藥商還奉鑑真為始祖。

    鑑真還帶去了大量的甘蔗和蔗糖,正倉院還收藏過鑑真帶過去的蔗糖。日本人吃的豆腐、醬油也和鑑真有關。

    鑑真最被國人詬病的應該是他把王羲之的真跡《喪亂貼》帶到了日本,王羲之的墨寶在當時已經是稀世珍品、無價之寶,據說《蘭亭序集》就深受李世民喜愛,死後帶入他的墓葬之中,鑑真帶走的《喪亂貼》目前收藏在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目前,國人高價收購流落海外的國寶捐獻給國家,而《喪亂貼》已經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迴歸的可行性為零。

    對鑑真的誹謗

    雖然鑑真將大量技術和佛法帶到了日本,受到很多日本人的敬仰,但是依舊被一些日本人所誹謗,日本一些學者懷疑鑑真東渡的動機,有一種說法說他是唐朝的間諜,這種說法是鈴木治在《白江村》一書中提出來的,該書把唐朝描述為顛覆日本並使之動盪的”幕後黑手“,該書作者說,唐朝為了監視日本情勢,本打算派遣大量間諜前來作亂,由於各地節度使不受中央控制,無暇顧及,不得已,只好利用佛教來控制日本的寺院和僧侶,”遂令距遣唐使必經的揚子江河口很近的揚州延光寺的鑑真律師,搭上歸國的遣唐船而潛入日本“。

    鑑真東渡日本後,被天皇委以受戒傳律的大權,動了當地佛教律宗的乳酪,受到誹謗而被免職,離開奈良大寺唐院,自立唐律招提寺居住,境況冷落、慘淡。

  • 6 # HuiNanHistory

    唐朝的鑑真大師東渡日本,為歷史上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樣的人物,我不懂有什麼值得詬病的地方?

    鑑真出生於唐朝武則天時期,俗姓淳于。在公元701年,鑑真進入揚州大雲寺為沙彌,後跟隨道岸禪師進入長安。

    他在長安居住時,勤勉好學、博覽群書,除了精通佛經外,還在建築、繪畫和醫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學成後返回了揚州。

    公元742年,日本留學僧人榮睿、普照到達揚州大明寺,懇請鑑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教經典。鑑真欣然應允。

    可惜的是,前五次東渡都因為各種原因而中途夭折。直到753年,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的協助下,鑑真秘密出海,偷渡到了日本薩摩。

    在日本期間,鑑真得到了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他於公元756年,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整個日本的所有僧尼,正式建立了戒律制度。

    除了佛教的影響外,鑑真對日本最大的影響就是醫學。

    是他,引入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知識,並將麻黃、細辛、芍藥、附子、紫蘇、丹參、黃芩、桔梗、苦參、當歸、柴胡等藥材,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醫學的革新。

    這些沒什麼值得詬病的地方。

    總而言之,有什麼詬病請直接說明白,別讓我們正常人瞎猜了。

  • 7 # 這個歷史很正

    鑑真和尚從他的的所作所為來看,可以把他看作為一個迂腐的和尚,也可以把他看作為一個執著的和尚。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鑑真東渡”這件事開始說起了。

    鑑真東渡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事件,因為鑑真的到來是日本佛教開始傳播的一個起點,也是日本開始廣泛學習中原文化的一個歷史節點。

    鑑真一生共有六次東渡,但是在當時唐朝的各方阻攔下,前面五次統統失敗了,只有在最後一次東渡日本才成功了,並且最後病逝於日本。

    鑑真東渡日本除了攜帶大量的佛經以外,實際上,鑑真東渡帶去了一個團隊的人,這個團隊裡面包括各式各樣的人。

    有建築師(現代唐朝建築儲存最完好的就是日本)、畫師(日本的浮世繪就是唐畫演變而來的),醫師,匠師(中國刀的巔峰時代—唐刀)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甚至連豆腐都是中國傳過去的,日本人改良以後就叫做—日本豆腐。

    這些人的存在幫助了日本縮短了文明的程序,而且現在為止最讓人詬病的還是,鑑真將王羲之《喪亂貼》真跡帶去了日本,並且還成為日本現在的國寶。

    鑑真為了傳教的信仰而放棄自己祖國,說實話,這種行為確實讓人有點不舒服,但是鑑真還是有一番作用的,那就是中原文化在日本也算是生根發芽了。

    我們如果仔細一點的話,就會發現日本任何一個地方都能見到中文(繁體),而且日本的所有重要的大型傳統活動都是使用中文的(日本天皇登基都是使用漢字),這種影響一支援續到了現在。平成現任天皇年號,來之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尚書》:地平天成。

  • 8 # 老泰迪講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本意是好的,促進唐朝和日本的文化關係嘛!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背後議論鑑真和尚,甚至不少人因為帶去日本的唐朝東西而在背後貶低他,到底是為什麼呢?且往下看!

    書籍,書法,中醫,食物.....

    首先我們知道鑑真和尚曾將唐朝的中醫,建築書籍帶去了日本(手抄本),本身這兩樣沒什麼大不了,畢竟是手抄本不是原本;但是,鑑真和尚將很多價值連城的名家真跡(書法)帶回了日本,這就導致中國本土失去了這些無價之寶。

    其次,當時的日本人醫術很差,大多數日本人得了病只能等死,鑑真和尚的醫術非常的高超;他隨身攜帶著大量的中醫藥材,到了日本後親自為當地居民義務看病,非但如此,鑑真和尚親自將自己的醫術傳授給了他在日本的信徒弟子,最終為日本留下了被日本人稱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的醫術《鑑上人秘方》,這使得日本人的醫術蓬勃發展起來。

    當時很多日本人吃不上肉,天天吃素,身體營養跟不上,鑑真和尚親自傳授了他們豆豉、豆腐、茶葉的做法,這使得日本人的體質日漸增強。

    愚授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好心的傳授,但是宏觀整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鑑真和尚的傳授實際是“愚授”,之所以說他的傳授是“愚授”,是因為日本在歷史上多次侵犯我國,多次騷擾我國,而有能力侵犯別國的基礎就是本國經濟文化發達,本國青壯年體質強,人數多;鑑真大師為日本傳授的醫術促進了日本民眾思想的進步,減少了日本人傷亡,換句話而言可能也延緩了日本人的壽命;鑑真和尚為日本人帶去了較為營養的豆豉、豆腐、茶葉等食物的做法也就意味著增強了日本人的體質。

    後來我們也看到了,上世紀日本侵略我國,中國人的體質和日本士兵的體質完全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老一輩經常說;日本人體質非常好,經常是五六個中國人才能消滅一個日本人!

    結語:

    所以說啊,鑑真和尚的傳授是好事,是促進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好事者發現這種傳授可能也意味著“愚授”!很多人在思考,倘若沒有鑑真和尚帶去的醫術和食物做法,日本會不會不會做出侵略中國的計劃?但是歷史容不得假設!勿忘國恥!珍惜當下!

  • 9 # 立志成蟲

    個人對鑑真和尚東渡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先進的東西或者文明的精華真不大清楚,但是詬病鑑真和尚的人很無恥,中華文明強勢了幾千年,對外交流文明文化一直影響著世界也是幾千年,有什麼要詬病的?只能說明作為後人的我們至今沒能延續和恢復中華先民們創造的世界第一強國的輝煌。就說日本,在漢代就跟中國有來往交流並接受漢朝皇帝的冊封,名氣最大的是唐代的“遣唐使”,一直延續到清代,日本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和中華文明的學生。雖然在唐朝和明朝時日本挑戰過中國,都以失敗收場。到近代,日本成了強國並開始侵略中國,這時候中國怎麼被日本宰割了?跟唐朝時鑑真和尚東渡有多大的關係?

  • 10 # 剛日讀史

    鑑真,唐朝和尚,俗姓淳于,江蘇揚州人。因為東渡日本傳播大唐文化而名流青史。迄今為止,主流意識上,大眾認為鑑真是偉大的文化傳播者。而非主流小眾者卻對其起了誹謗,原因如下。

    一,鑑真瘋狂東渡的動機

    鑑真東渡,可以用瘋狂來形容。歷經6次,歷時12年,並死了無數弟子,終於在第六次時成功登入日本。

    (鑑真像)

    742年,鑑真第一次剛準備渡海時,被高麗僧人如海向告密,說鑑真一行人勾結海盜,準備出海。因此,這次出海未成,被官府收繳所有物資而夭折。

    743年12月,第二次準備好乾糧、佛經、佛像、經疏、香料、藥品,當時還帶了玉匠、畫師、雕佛、刻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匠共85人。卻沒想到,船隊剛出長江口,就遇到颶風,船被大風颳爛了,要休整。

    (鑑真東渡油畫)

    744年第三次,修好船準備出發,又在舟山海面觸礁,只得又回去休整,在休整期間,有佛教徒向官府告密,說有人誘使鑑真出國渡海,官府因此抓了日本留學僧榮叡。又失敗了。

    744年第四次,鑑真一行30多人瞞著官府,想秘密從福州出發。誰知道鑑真的弟子靈佑,向官府採訪使告密,鑑真他們被追回後,遣返揚州。

    748年6月27日,被釋放的榮叡、普照兩人又慫恿鑑真第五次出海。這一次出海,他們瞞過了官府,在海上漂泊了三個月,又遇到颶風。在颶風中,他們的船隊被吹了14天,漂到了海南島的崖縣(今三亞市)。

    這次的損失巨大,留學僧榮叡被颶風捲走,同時捲走的還有鑑真喜愛的弟子翔彥,鑑真本人也雙目失明。

    753年,66歲的鑑真被在唐朝當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說動,於10月19日,第六次東渡日本。12月20日,鑑真終於如願以償的踏上了日本國土鹿兒島秋目浦。

    鑑真如此瘋狂不顧生死的六渡東海,他為的什麼阿?傳法嗎?鬼才會相信是傳法這個動機。但是除了傳法,中國人找不出鑑真必去日本的原因,因為他去日本帶去的是大唐文化之精華,直接促進日本快速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邁進。

    但是各位注意了,鑑真東渡,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毫無好處,毫無意義。渡海活動,只是對日本人有天大的好處。

    甚至他的弟子祥彥還深有怨言:“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到,是故眾僧鹹默無對而已。”——《大和上東征傳》這一段是鑑真問他的弟子們,誰願意跟他去日本阿,他的弟子們全部默然不答,只有他喜愛的弟子祥彥用上文回答。

    (鑑真和弟子們劇照)

    祥彥回答的簡單翻譯是:日本那麼遠,海上命運難測,大家都怕死,要去師傅你自己去吧。

    說的好聽一點就是傳播中華文化,其實別人根本不需要你鑑真去傳播,因為華夏文化的先進性,導致華夏文化圈內的小國家,如高麗、日本等,早就派出一波波的留學生,貪婪地吸取華夏文化。

    二,間諜說與逃亡說橫空出世

    其實,鑑真渡海動機,不單是咱們中國人費解,就連日本人也困惑無比,因為鑑真這6次渡海太瘋狂了,瘋狂得不正常,生死不顧,還死了無數個弟子,甚至都雙目失明瞭。

    為了研究鑑真東渡的原因,日本學界還特意提出了5種假說。

    2,被日本聖德太子的敬佛崇佛心打動

    (劇照)

    3,弘法說

    日本是佛教律宗的空白之地,繼承律宗學說的鑑真,急需傳播律宗學說。於是,他不顧生死的6渡東海。

    4,逃亡說

    日本小野勝年為首的一些學者指出,大唐盛世末期,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宗教等將發生劇烈變動——安史之亂。而這種變動提前被鑑真察覺到了,絕望的鑑真才趕赴日本,這個相當於“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避世。

    但是,根據我國學者王勇的研究,《大唐鑑真傳》中,處處透露出鑑真獨有的盛唐氣度。所以,這個因絕望而逃亡的說法太過荒謬了。

    “鑑真的盛唐氣度語調:“而今大唐國家道俗總大興隆。”——《大唐鑑真傳》

    5,間諜說

    日本學者鈴木治,寫了一本書《白江村》,此書共15章,全部論述一個觀點:大唐想顛覆日本。書中以猜測、杜撰、想象的手法,描述了鑑真是大唐派來日本的間諜。

    他猜測,大唐派鑑真到日本,是想控制日本的寺院和僧侶,並源源不斷給大唐提供情報,以達到顛覆日本的目的。只不過後來被“安史之亂”打亂了計劃而已。

    這本書作者荒誕不羈,這是有源頭的。

    原來,在鑑真東渡到日本後,直接被聖武天皇任命為統管全日本的僧綱。本來是混亂無比的新舊教團利益群體,直接有了領導人。

    (日本天皇劇照)

    舊教團勢力自然不甘心,他們多次誹謗、汙衊抹黑鑑真,導致鑑真在聖武天皇死後,頂不住壓力而辭掉僧綱一職。筆者猜測,這鈴木治就是利用這些汙衊加以藝術修改,寫成的《白江村》一書。

    “後真和上(鑑真)移住唐寺,被人誹謗。”——《從高僧沙門釋思託傳》三,鑑真給日本帶去了什麼東西

    第六次,他帶的東西清單如下:

    人員:鑑真,相隨弟子:祥彥、法進、壇靜、思託、義靜、法載、法成等14人。藤縣通善寺尼姑智首等3人,揚州信徒潘仙童、胡國人安如寶、崑崙國人軍法力、佔婆國人(今越南)善聰等共24人。

    物品:一是佛、菩薩雕像繡像,其中有繡阿彌陀佛像、雕白旃檀千手觀音像、繡千手觀音像、救苦觀音像、藥師像、彌勒像及功德繡普集變一鋪,還有如來肉舍利三千粒等。二是佛經,有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八十卷、《大佛名經》十六卷、金字《大品般若經》一部、金字《大集經》一部、南本《大涅槃經》四十卷等。三是戒律《四分律》六十卷及其單行僧尼戒本、律論《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四是律宗三家的律學註疏,其中最多的是南山律宗道宣的著作。五是天台宗的著作,有隋智顗《摩訶止觀》十卷、《法華玄義》十卷、《法華文句》十卷、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十二卷等。六是珍貴文物和工藝品,其中有東晉王羲之的真跡行書一帖,王獻之真跡行書三帖及水晶、金銀等制的佛具、阿育王塔樣金銅塔一區等等。按照以往東渡準備的物品推測,此次也一定帶有香料、藥物等。

    (王羲之書法真跡)

    其他非主要物品在第六次渡海時不見詳述,不過可以參見第二次渡海時的物資詳細:

    落脂紅綠米100石、甜豉(日本納豆的祖宗)300石、牛蘇180斤、小麥50石、幹胡餅2車、幹蒸餅1車、幹薄餅1萬隻、番捻頭(麻球)一半車、漆盒子盤30副、銅瓶20只、花氈24領、袈裟1000領、裙衫1000對、坐具1000副、大銅盂4個、竹葉盂30個、大銅盤20面、小銅盤44面、一尺銅疊80面、少銅疊300面、白籘簟16領、五色籘簟6領、麝香20劑,沉香、甲香、甘松香、龍腦、香膽、唐香、安息香、棧香、零陵香、青木香、薰陸香等共600餘斤,畢波、訶子、胡椒、阿魏、石蜜(冰糖)、蔗糖等500餘斤,蜂蜜十斛、甘蔗80捆、青錢10000貫、正爐錢10000貫、紫邊錢5000貫、羅補頭2000枚、麻靴30雙、席帽3個。

    (鑑真曾住過的日本唐提詔寺)

    可以說,鑑真帶去的東西,令當時這個日本社會翻天覆地,從奴隸社會跨進了封建社會,令日本在書法、建築、美術、美食、佛學、醫學、雕塑等領域繼承了大唐的風格。

    鑑真之所以受到後人詬病,是因為他這次東渡,對我國毫無意義,甚至是傳播先進文化技術的“資敵”行為。甚至有令國人心痛的王羲之父子真跡。

    但是對日本人卻有天大的好處,直接鹹魚翻身,但他因為觸犯了舊教團的利益,一樣被人誹謗。以至於有日本後人寫《白江村》一書來諷刺他。

    唉,農夫與蛇的故事上演了一遍又一遍,卻總有無數國人不長記性。

    歪眼小史

    文:梁生

  • 11 # 畫素說

    公元663年,唐朝水軍與日本水軍於白江口發生水戰,唐軍大破四倍於己的日軍。此役是中日兩國的第一次正面交戰,最終大唐以壓倒性勝利而告終。此後,直到1592年明朝的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近千年間日本未敢再與中國交鋒。

    白江口一戰,直接打痛了當時的日本。從那之後,開始向中國虛心學習,學中央集權、地方管理、先進技術,甚至學習我國的歷史文化。總之他們把在唐朝能學習到的一切全都學回去並大力推廣。

    鑑真東渡的背景

    不過在日本的學習過程中,日本也開始出現問題。許多日本百姓為了躲避苛捐雜稅就“出家了”。但這些也並不是真心向佛,出家只是為了躲避官府的苛捐雜稅,說白了就是“花花和尚”。

    日本的統治者原本是想用佛教來穩住百姓,讓他們在家好好種地,不要整天想著造反。但隨著時代發展,面對沉重的苛捐雜稅讓老百姓們喘不過氣來,日本的老百姓們要麼跑到了山裡當土匪,要麼當起了和尚,畢竟當和尚不交稅也不用服徭役。

    於是乎,許多老百姓把自己頭一剃、袈裟一穿就宣稱自己出家了。而日本的佛教寺院就更加不得了,坐擁著龐大的土地,信徒一呼百應,甚至不少的寺院還養起了僧兵,他們財政自理不用向朝廷交稅更不用服徭役,儼然一副霸王的派頭,與統治者相抗衡。日本統治者原本是希望以佛教來更好的進行統治,沒想到反而被佛教牽著鼻子走。

    日本統治者迫切需要一位唐朝高僧到日本,去扭轉這一尷尬的局面

    只是,當時鑑真大師已年過五旬,且身體並不是太好,弟子們都勸阻鑑真不要東渡。但鑑真卻說傳播佛法應義無反顧,我去意已決不要再勸。弟子都被鑑真師傅感動的稀裡糊塗,紛紛表示願跟師傅前往。

    只是鑑真大師的前四次東渡日本全無功而返,不是被唐朝海關遣送回去就是遇到大風大浪。終於在745年第五次東渡,他們終於“登陸”,只是登陸後才發現到了抵達的是海南島而不是日本。也是這次東渡,高僧榮睿身亡了鑑真大師突發眼疾雙目失明,他們只能先返回揚州。

    公元754年,大家以為年僅七十的鑑真大師應該已經放棄東渡了,大師毅然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隻,開始了他第六次東渡。

    這次東渡終於取得成功。在次年一月鑑真大師一行人登上了日本的九州島。開始了不辭辛勞傳授佛法。日本方面專門為鑑真大師建了一座寺院,讓鑑真傳授經法,這座寺院坐落在奈良,歷經千餘年依舊矗立,這就是奈良的唐招提寺。

    公元763年夏天,鑑真大師在唐招提寺圓寂,享年76歲。日本在唐招提寺樹立了鑑真的雕像,尊他為"日本律宗太祖",世世代代緬懷大師恩情。

    如果問大師為日本帶去了什麼,答案是為日本帶去了一個“盛世”

    鑑真大師給日本帶去佛經的同時,還把中國的中醫藥技術、建築技術、書法藝術、雕刻工藝、茶葉、小吃等等。

    其中帶去了中國的典籍、書畫,最為我們後人所詬病。其中不乏名人字畫,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真跡等。

    雖說這些行為放在我們現代來看有失妥當,但我們不能以現今的價值觀來衡量古人。唐朝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度,國家之間也非壁壘分明,大師在客觀上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

  • 12 # 歷史時燒錄

    唐朝鑑真不顧當時政府的反對,偷渡去日本,把當時先進的社會科學文化技術傳給了日本人,為日本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建立了中日之間的友誼,這倒是無可厚非,但是不該連同珍貴的名人字畫《喪亂帖》“偷”去給了日本。

    鑑真(688年—763年)俗姓淳于,揚州江陰(今江蘇揚州)人,14歲便在揚州大雲寺削髮為僧,22歲受戒。他早年雲遊長安,洛陽等地,26歲起住持揚州大明寺,專說戒律,此後積極研究建築、雕塑、醫藥等,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高僧。後來,受日本邀請先後五次東渡沒有成功,最後於754年1月23日成功到達日本。763年在日本去世,享年76歲。

    鑑真為什麼下那麼大的決心冒險也要偷渡去日本?

    關於鑑真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的東渡去日本,幾經失敗還是不死心,其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下面兩個:

    第一個是日本非常需要他去傳授佛法。

    自從日本和唐朝在白江口之戰後,被打得慘敗的日本開始不斷地一面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一面在其國內進行重大改革。

    在改革過程中,很多日本人為了逃避賦稅而自行剃度為僧,因為當時日本有規定,進了佛門就不用繳稅。為了逃稅而紛紛皈依佛門,這如何得了?於是為了控制佛教,日本上層參照了唐朝的受戒制度。聽說唐朝實行受戒,必須由著名佛師主持儀式,透過考試才能確定受戒資格。在這種情況下,於是日本派遣唐使來唐朝聘請戒師。

    再說,鑑真也想起了關於中國南嶽慧思禪師轉生為日本王子的傳說,以及日本長屋王子崇敬佛法,並親贈袈裟給中國僧人的故事,使鑑真非常受感動。這是鑑真鐵了心要去日本傳播佛法的首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唐玄宗時期出現了興道抑佛的浪潮。

    經過南北朝到唐朝這段時期,道教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規模和信仰人群,而且唐玄宗個人非常信仰道教,他始終把振興道教當做自己的責任,所以唐朝社會上出現了興道抑佛的浪潮。在這種情況下,鑑真決心去日本弘揚佛法,發展新興的佛教國家。

    鑑真沒有經過唐朝官方的同意,前5次不是被告發,就是偷渡遇到風浪,而都沒有成功,反而導致眼睛受傷。第6次,日本人決心懇請鑑真和他們一起東渡。這次鑑真雖然雙目失明,但東渡的決心依然很堅定。當時唐玄宗也想派人去日本宣揚道教,但遭到日本拒絕,因此下令不許鑑真赴日。結果鑑真還是秘密的到了日本,且再也沒有回來。

    鑑真東渡為何遭後人詬病?

    鑑真去日本時,帶走了王羲之的一幅行書真跡—《喪亂帖》、三幅王獻之的行書真跡以及其他各種書法50卷。這些名人字畫在當時可能不怎麼昂貴,但到現在可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了。他把這些名人字畫帶去給日本,便是遭到後人詬病的原因。

    鑑真來到日本後,被封為“大僧都”,領導日本所有僧侶,給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但後來由於日本上層內鬥,鑑真遭到排擠。後來日本官方給鑑真建造了一座名叫唐招提寺的寺廟,讓鑑真居住。日本天平寶字七年(763年),為日本傳播佛法奮鬥了一生的鑑真在日本圓寂,享年76歲。鑑真為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日本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1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宣傳佛學,帶到日本的不僅有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還有一些國寶,比如《喪亂帖》和《二謝帖》《得示帖》

    鑑真大師是中國唐朝時期的著名高僧,鑑真大師生活的年代正值大唐的鼎盛之年,國家經過貞觀之治後國力強大,加之武則天在位時期寵信佛教,佛教文化在這期間得到空前發展和繁榮,中國成為東亞佛學研究中心,很多外國留學生都願意來到中國學習文化佛學

    鑑真大師當時在中國頗有名望,是律宗南山宗傳人,大明寺住持,神獸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兩代君王敬重,當時日本遣唐學生邀請鑑真大師東渡扶桑傳教。大師慈悲為懷,欣然應允,五次出海而不得甚至損傷了雙目,但鑑真大師矢志不渝,終於第六次出海時來到日本,為聖武天上皇、光明皇太后、孝謙天皇等四百餘人授戒,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鑑真大師東渡,不僅給日本帶來了佛學文化,同時也將中國的一些技藝帶到了日本,成為中日兩國曆史的淵源

    鑑真大師是圍棋傳入日本的第一人,也是日本中醫的始祖,據日本《本草醫談》記載,鑑真只需用鼻子聞,就可以辨別藥草種類和真假,他又大力傳播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常識,留有《鑑上人秘方》一卷。當然,鑑真大師也是一個愛書法之人,正因為如此他東渡日本的時候也把當時歷朝歷代很多大家的真跡書法帶到了日本去,比如說東晉時期的書法大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兩人的大作,這些書法如今收藏在日本而不是中國,總歸是有些遺憾的

  • 14 # 小司馬說

    公元688年(唐武后垂拱四年),一個男嬰在今江蘇揚州一帶呱呱墜地,他的出生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在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他卻成為中日兩國文化交往的象徵。時至今日,在兩國人民心中仍然倍受尊崇和禮讚,他就是被日本人親切稱為“天平之甍”的中國唐代著名高僧——鑑真。

    鑑真塑像

    鑑真,俗姓淳于,自幼即對梵音經卷產生濃厚興趣。公元702年,時年僅14歲的鑑真前往位於家鄉揚州的大雲寺出家為僧,成為一名虔誠的小沙彌。鑑真進入佛門之後,虛心求學,禮敬師長,在青燈黃卷的陪伴下很快成長起來。

    七年之後,即公元709年,鑑真隨高僧道岸禪師遠離家鄉揚州,西行長安求法。

    彼時的長安早已是享譽國際的大都市,加之武則天在位,佛教得到空前規模發展。那時的長安城,佛寺林立,高僧雲集。在這種濃郁的佛教氛圍之下,鑑真如飢似渴,遍訪高僧,廣覽群書。不僅如此,有鑑於長安城的繁華興盛,除了佛教,鑑真還對建築、繪畫、雕塑甚至醫學產生了強烈興趣,並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並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詣。

    在長安城的這段求法經歷,對鑑真的一生影響巨大,在這段時間內,鑑真廢寢忘食,研習百家,逐步成長為一名學識淵博,充滿智慧的高僧,為他後來東渡日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715年,27歲的鑑真離開西京長安,返回故土揚州,成為彼時揚州大明寺的方丈,是享譽當地的知名佛教領袖,其名下弟子多達數萬人。

    唐朝時中日海上來往路線圖

    隋末唐初,佛教在日本開始流行。初期,日本因缺少名僧不能主持佛教重要的受戒儀式,故決定向唐朝聘請戒師。尋找戒師的任務便落在了日本僧人肩上,這些僧人隨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深入唐都長安等地尋訪名僧。

    來到揚州,鑑真被日本來的僧人虔誠求法的誠心所感動,遂答應他們的請求,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鑑真雖答應隨遣唐使赴日,但深知這是一條充滿無數荊棘險阻的旅程。

    首先,唐帝國嚴格限制國人外出他邦,沒有國家同意,私自出國將會受到朝廷的嚴厲懲罰;其次,唐朝和日本遠隔大海,彼時造船技術落後,加之海況複雜,很容易遭遇颱風等惡劣天氣,故能夠順利安全到達日本之人屈指可數。

    事實上,在鑑真東渡之前已不知有多少人命葬在茫茫大海之中。

    反映鑑真東渡的畫作

    公元742年,鑑真帶領弟子開啟第一次東渡,前後共計六次啟行,五次失敗,耗時近12年,終於在公元753年踏上日本的土地。

    在這12年時間內,鑑真一行人中,先後有36人死在東渡路上,200多人退出東渡行列。即便如此,鑑真仍然矢志不移,排除萬難,一往無前,最終成功到達日本。由此可見鑒真東渡之艱難!

    今日本唐招提寺

    除了為日本佛教帶來新氣象,鑑真和弟子還向日本人傳授了唐朝先進的醫藥、建築、書法、繪畫、雕塑等技藝。這些鑑真帶去的新鮮事物對日本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公元763年5月6日,鑑真以75歲高齡坐化於唐招提寺。

    大雄無畏,勇猛精進。

    鑑真的一生充滿傳奇與坎坷。但他那為達目標,勇往直前的精神始終鼓舞后來每一位國人。

    至於題幹“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可能是一部分人認為,鑑真東渡向日本輸出了彼時唐朝的先進文明,促進了日本的進步和發展。而那批日本人的後代不僅沒有感恩,反而在一千多年後向自己的“老師”舉起了屠刀。

  • 15 # 百川流

    唐朝有兩個著名的僧人走出國門,一個是玄奘,另一個是鑑真。

    玄奘和鑑真兩人都算是“偷渡”出國,一個向西一個向東,為佛教在東亞地區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促進了亞洲文化的交流。

    一、為何東渡?

    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弘揚佛法。當時日本效法唐朝,對僧尼免除徭役,於是很多貧苦人家紛紛出家,日本的佛教制度很不完善,就派人來大唐學習,最好能請到高僧東渡日本。後來其中有兩位僧人找到了鑑真,並說動了鑑真前往日本。

    二、他帶走了什麼?

    鑑真是一個佛學高僧,同時也精通中醫、建築、書法、烹飪等。自己也收藏了許多相關書籍和書法真跡。在他東渡時,除了手抄本的中醫、建築等書籍,還帶走了一些書法大家的真跡, 有王羲之的行書真跡《喪亂帖》、王獻之的三幅行書真跡,以及其他各種書法50卷。

    只說這王羲之的《喪亂帖》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無價之寶,現收藏於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真跡流失海外對於我國書法史來說算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喪亂帖》自唐朝流入日本後,便沒出現在文獻中。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才發現其蹤跡,據記載:

    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任駐日欽使隨員期間,於日本搜訪古籍圖書時發現了《喪亂帖》,隨後重新描摹勾勒,編入《鄰蘇園帖》一書中。

    鑑真本人也是書法名家,在書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的《請經書帖》被譽為日本國寶。東渡時攜帶的書法作品以及他的書法對日本書道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 16 # 鹹魚閒聊

    鑑真,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之邀決定東渡日本。

    然而,鑑真的東渡之旅是異常坎坷的,至於原因,除了受限於當時的造船技術和對洋流季風氣象條件的不瞭解之外,唐朝政府的不支援也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素。唐朝時期,想要東渡日本必須獲得朝廷的許可,否則一律不準出海,而鑑真當時就沒有獲得朝廷的許可,所以鑑真一行人只能私下籌集渡海,但是沒有了朝廷的支援,東渡就變得非常困難了,畢竟大家都不是出海的專業人才,也沒有充足的物資準備。

    自公元742年至公元753年,鑑真先後六次嘗試東渡才得以成功,這期間他歷經了千難萬險,甚至還付出了雙眼失明的慘重代價。

    那麼,鑑真為何不顧朝廷的禁令而執意東渡呢?其實原因並沒有那麼複雜,只是鑑真對於弘揚佛法的一種執著追求,而他選擇東渡日本也是基於當時日本國內的一種社會背景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全面學習中原文化及制度的鼎盛時期,為此在鑑真東渡之前,他們效仿唐朝制度進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然而改革後的日本政府發現,當時有相當一部分的日本老百姓為了逃避官府的徵稅而自行出家為僧,那個時候,日本僧人是可以不用交稅的,但是日本政府雖然知道有很多僧人是為了逃避賦稅而自行出家的,但卻苦於沒有有效的甄別手段,於是他們想到了可以到唐朝去尋求控制佛教僧人的方法。

    後來,他們從唐朝學來了以“受戒”的方式來規範僧人,即一個普通人,必須由高僧對其進行一番考察瞭解後,願意為其主持“受戒”儀式,方可成為一名真正的僧人,享受真正的僧人待遇,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資格審查。然而“受戒”儀式並非所有僧人都可以主持的,必須由真正的得道高僧才有資格,而當時的日本國內並沒有,於是日本政府便派榮睿、普照兩個青年僧侶前往大唐尋找真正的高僧,邀請他們到日本為僧人主持受戒儀式。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鑑真決定東渡為日本弘揚佛法併為日本僧人授戒。

    鑑真歷經磨難來到日本後,受到日本兩任天皇的高度重視及重用,被封為“大僧都”,負責規範日本國內的僧眾,為此他曾先後為500多名僧人授戒,而日本也專門為其建造了一座寺廟,也就是今天奈郎的唐招提寺,此後鑑真便在唐招提寺內講律授戒,直至去世。

    事實上,鑑真和尚當年東渡日本,不僅為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佛經,還有很多的醫書和書法,這些都極大的促進了中原文化在日本的流傳與發展。

    然而在鑑真帶去的這些東西當中,也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文物,而且都是孤品,尤其是書法作品,這其中當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多篇真跡最為珍貴,例如王羲之的《喪亂貼》。

    因為鑑真的原因,《喪亂貼》等眾多書法真跡流失海外近1300年,這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巨大的損失,而這也是鑑真如今被很多人所詬病的地方。

    不過,在當時,因為沒有文物保護的概念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約束,所以,鑑真將這些孤品拿去日本也談不上對或者錯,這只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已,因此,我們也不能以現在的道德和法律立場去批判一位一千多年前為中日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高僧,這是不合情理的。

  • 17 # 亙古聞今

    當時日本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落後。鑑真將唐朝的醫學、 文學、 雕塑、書法、繪畫等文化知識以及製糖、縫紉、做豆腐等技術帶到了日本。日本各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現在來分析鑑真被人詬病的原因:

    1、鑑真帶去了祖國寶貴的文化財富。鑑真和尚帶去了當時的很多書籍。因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為中國的盛唐,全世界人們都來爭相學習盛唐文化,鑑真和尚傳播這些文化本該無可厚非。但被人們詬病的是鑑真和尚帶去了王羲之的原跡作品。作為當時盛唐相信除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出名外,還有很多書法家在當時留下很多字畫。所以被人們詬病的原因之一就是真跡作品。

    2、鑑真和尚讓日本得到了發展,但是近代以來我們國家飽受日本侵略之苦。這是鑑真和尚被日本詬病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日本本為彈丸之地,在清末透過學習西方強大起來進而侵略中國,自然被現在的國人所恥,這種歷史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很難被忘卻的。作為時隔1000多年的鑑真怎麼會想到這些呢?

    3、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已成為中國的威脅。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雖是一衣帶水,但是兩國政治交往並不和諧,無論是從軍事還是到經濟。近幾年的祖國發展強大,得以讓國人安心,但想必不安心的會是日本。當時鑑真傳播文化完全是一種大國風範的文化自信,即我們並不怕別人抄襲和學習,因為唐代中國的文化經濟保持著非常大的活力。處在鼎盛時期的人們自然不會計較這些文化傳播。

    無論如何鑑真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現在很多關於唐代時期的文化在日本保留的非常好,比如中醫。反觀國內卻被糟蹋。這種人類珍貴文化的保留可以透過傳播得以儲存和發揚,所以鑑真和尚冒著失明之苦,用於傳播人類寶貴文化的精神和付出是值得肯定的。(有想法歡迎交流,亙古一直恭候。)

  • 18 # 漩渦鳴人yy

    我大致看了一下很多人所謂的詬病,就是說競爭把中國的好東西帶到日本去,結果對中國沒有任何好處,這,我就很奇怪了,老祖宗的東西是你們自己丟的,現在又說老祖宗的東西又是好東西,所以把自己扔掉的垃圾給別人的人都是壞人,這樣的強盜思維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鑑真東渡的最主要的原因很顯然是為了弘揚佛法,宗教無國界,這一點確實是事實。你想想當初從天竺傳教過來的天竺僧人,這些人過來洪陽湖佛法的時候,難道印度人還要罵他們,說你們把自己的宗教傳教給其他的人是你們就是叛徒,你們就為人所詬病,你們這些人就應該遭到天譴。

    並不會,佛教在中國的盛行,它的榮耀時光也是有的,比如說著名的大唐僧人唐玄奘大師就是一位大師。沒有任何質疑,對於佛法的精通以及對於歷史風俗,民風民情國土等等方面的研究,都遠超同類人,最起碼在座的各位沒有資格說他在學問方面的不足,這個是誰帶給他的?唐玄奘大師曾經也是一位落魄關門人戶家的孩子,他的家庭以前也是一個官員家庭,可是後來因為政局的改變,最後落魄成為一個佛法中人,但是佛法卻給了他希望,所以他能夠不停的學習,最終能夠成為一代大師。那他成為一代大師了,最終去天竺完成留學,難道就應該說曾經教授陳玄奘大師的那些天竺僧人都應該為人所詬病,都是印度的叛徒嗎?這種強大的思維又是從哪裡來的?這種詬病又是怎麼說起來的呢?

    還要整出來一堆類似於間諜呀,或者是偷國寶啊之類的說法。你這又是何苦呢?小說的比我給你,你去寫小說不就完了,何必在這裡誤人子弟呢?

    鑑真東渡的時候,當時中國是強盛的,難道就因為競爭把大唐的文化傳授給日本,就使得日本強盛起來?中國的衰弱那是肯定的,楊若兩個國家一直在進步,中國跨的步子肯定比日本大,要是一直壓著日本人也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自己把老東西好東西全給扔了個精光,回過頭來卻怪自己的先人做事情,沒有分配好遺產。這個一種巨嬰的思想又是從哪裡來的?

    說到底還是自己的無能,最終造成了這種情況,人家是透過努力成為一代大師,能夠有資本跑到其他的國家,宣揚大唐文化,宣揚自己的佛法,這是什麼?這叫本事,你有本事你也可以做到像他這樣的你,就像現在的美國,全世界宣揚自己的美利堅文化,宣揚自己的自由主義,過頭來你自己什麼都辦不到,還反過手來,質問其他的人,你的質問的資格來自於哪裡?

  • 19 # 北岸木子話文史

    首先,鑑真是個佛學家,對中醫學、建築、書法、烹飪等甚為精通。當然,如果鑑真只是傳播這些相關的知識,就不會有被後人詬病他帶走的東西。

    鑑真和尚帶去的關於中醫學和建築的書都是手抄本。然而,在書法方面,他帶去了歷代真跡的書法作品。其中,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的代表作位列其中。

    要知道,在唐代,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就已經是無價的。

    鑑真東渡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可以說是中國和日本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然而,這種交流主要是文化傳播,因為當時在日本確實沒有太先進的文化。

    鑑真嘗試去過日本六次,他最後一次終於到達日本的時候,已經雙目失明,但他的智慧和知識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尊敬。

    與此同時,鑑真還把大量的書籍、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文化帶到了日本,為日本省了一千多年的彎路。在鑑真的主持之下,日本唐昭提寺開始建造,佛教文化在日本生根發芽。

    然而,現在有些人對鑑真東渡有一些極端的想法。原因可能是中日的四次戰爭。

    第一次是劉仁軌指揮唐軍水軍在白江口和日本水軍作戰。在這場戰鬥中,唐軍1萬精銳部隊消滅了日本4萬軍隊,讓日本臣服。

    然而,對於唐朝來說,這算不上什麼。強悍的唐軍記曾經以六千人的兵力來打二十萬人。因此,朝廷只認為這是一場小規模的戰爭,歷史書只簡單地提到了它。

    因此,對於唐朝來說,並不排斥日本出使唐朝,也願意在日本傳播唐朝的先進文化。唐朝在文化輸出和接受方面是非常強大的。

    第二次是在明朝。這一次中國和日本打得不輕鬆。明朝和日本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八年,成為萬曆三大戰中唯一的海外戰爭,也是消耗最大的一場戰爭。

    此外,在萬曆以前的嘉靖時期,日本倭寇也給東南沿海帶來了麻煩。雖然明朝最終取得了徹底的勝利,但日本人給中國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第三是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中國慘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朝的家底幾乎打光,日本終於露出獠牙,開始侵略中國。

    在第四次中國抗戰中,中國付出了3500萬人的代價才取得戰爭的勝利。而後中日之間的關係仍然存在一些僵化和隔閡。

    所以,一些極端的人開始認為,如果唐朝沒有把先進的文明傳給日本,就不會有現在的局面。但是也不能夠否認的是,日本為中國打開了一扇現代世界的窗戶。同盟會也在日本成立,孫中山、魯迅等人都曾經留學日本。

    我們不能責怪像鑑真這樣的文明傳播者,因為只有透過學習,一個國家才能強大,只有寬容,一個國家才能強大。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是抵制外來事物或害怕新事物,而是要有自信,這樣才能夠將所有的新事物和外來事物取精華,棄糟粕,成為我們自己的文化。

    在古代中國,這種信心從未喪失。在現代中國,我們應該把它撿起來。

  • 20 # 無為在歧路40609821

    讓人詬病的不是鑑真和尚帶去了什麼,而是鑑真和尚這種瘋狂的宗教狂熱分子為了自己的所謂理想,無視國家利益,同胞利益,而做出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愚蠢行為。

    我們都知道自從秦漢時期開始,中日就有了交流,公元1世紀時,班固所著《漢書》在《地理志》中提到“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島上的人民。據《後漢書》記載,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國即開始交往,光武帝賜以印綬。18世紀,在九州北部福岡發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漢倭奴國王”字樣(此印收藏在福岡市博物館),從實物上證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國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關係。

    直到唐朝,當時的日本還沒有形成自己文化體系的日本,他們不光生產落後,連文字也在效仿唐朝,因此他們每年都會遣派一些日本人來中國留學,學習文化知識。

    鑑真東渡是在盛唐玄宗時期。這一時期佛教雖然未被禁止,但地位已大不如初唐。因為唐玄宗推崇道教,所以對佛教採取了抑制政策。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一萬二千多僧尼被還俗,並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禁止官員和僧尼交往。

    在這一時期,大唐對四周的小國是有極大的文明優勢的,同時出於防範周邊國家的戰略要求,歷代帝王都嚴禁向周邊國家進行大規模文化輸出和技術輸出。而佛教,是防範中的重點。

    說回日本,據日本史書記載,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餘年間,共任命遣唐使達19次,其中一次是為了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國,稱“迎入唐使”,3次是為了送還唐朝赴日的使臣,稱“送唐客使”,另有兩次任命後終止,正式派遣而到達唐朝的共有13次。  日本初期派出的遣唐使規模不大,一般每次出動一、二條船,每船約載120人。而因為鑑真的東渡,帶去了大量現進的技術和工匠,到了8世紀後,規模擴大,組織完備,制度也大體固定下來。一般每次五、六百人,分乘四隻船前來中國,因此,“四隻船”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已經成為遣唐使的同義語。遣唐使的官員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其重要任務之一是迎送留學生和學問僧。

    這些日本留學生到了大唐不一定會被錄用,在派去大唐在之前,他們會進行一次嚴苛的篩選,出身貧寒低微的沒有資格出國。一般都是些沒落的貴族子弟,但也得是品學兼優者。日本為了想讓他們去大唐系統的學習,給這些人才下達任務,如果他想回國以後從事政治法律領域,那就去大唐學習律法;如果想搞藝術創造,就去大唐學繪畫詩詞工藝等等。當他們到了大唐,又會被大唐官方再次篩選一次。漢語水平差的不要,人品不過關的不要。所以,總會有一批人被遣送回日本,而這些被遣送的學生大多沒臉再回自己故鄉,有的跳海自盡,有的輾轉來到越南苟且偷生。

    即使日本人來大唐學習有諸多阻礙,也沒有難住日本鳳毛麟角的人才!每年都會有一兩位頂尖的日本人才,在中國研究經史,涉及工藝,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帶回日本。他們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掌握了不少實際操作的技能,比如建築,初級紡織技藝等等,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奉行""拿來主義"",唐朝中國哪些方面優於他們,就學習哪方面。說到這裡,要提醒大家一個事實,那就是別以為中國古人都是傻子,當時的政府對於外交同樣也有嚴格的限制,對外交流也不是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想學什麼就教什麼!涉及國家戰略物質的例如種子,絲綢及印染技術,軍事技術乃至相關書籍,都是嚴禁出口的,列國使節來華人員以及僱工,都在外事部門的盯防之下,就是不讓其接觸到重要資源!文化可以學,詩詞歌賦可以送,文字可以學,經史經過編譯可以送可以教,但重要的東西,別說日本,朝鮮都拿不到!

    但是,鑑真和尚的狂熱舉動卻給日本帶去了至為關鍵的戰略資源!其中包括:中醫和中醫藥、農業技術和種子、茶葉、豆腐的製作方法!還有先進的建築技術和王羲之的國寶!而最容易為人所忽視的是,其六次渡海的經驗特別是失敗的經驗和海圖!這是人類航海初期極為寶貴甚至可以決定一國國運的寶貴財富,白白送給了日本!為了其佛門一家之私,出賣中國利益,結異國之歡,千古罕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為何將天下交給養子柴榮?真的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