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沬選蘀哋蕗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開始推行中央集權制以後,中國就一直是一個以統一為主流的國家,任何分裂國家的人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民國時期各地軍閥林立,但是各地軍閥都沒有選擇獨立,都在形式上服從中央政府的指令,各地軍閥的官職都是中央政府委任的。抗日戰爭期間,各地軍閥都服從民國政府的號召一致抗日,川軍、桂軍、粵軍、晉綏軍、滇軍、馬家軍等軍閥部隊都給日寇沉重打擊!

    民國時代各地軍閥為什麼不選擇獨立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獨立就是分裂國家,是國家的罪人,是民族的罪人!某個軍閥一旦獨立就會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大家會群起而攻之,不僅地盤與地位不保,還會遺臭萬年,子孫後代都會跟著蒙羞!我國曆史上不乏漢奸賣國賊,他們無一例外都遺臭萬年,被萬千國人世代唾罵。西湖旁的佞臣鐵像多次被毀,就可知國人對賣國賊的痛恨。軍閥都是人精,自然不會冒天下之大不諱去搞獨立,一搞獨立就會身敗名裂!

    其二、軍閥林立,相互兼併征戰都是內政,都在一面旗幟下爭奪,一旦裂土分疆搞獨立,那麼必然會引來各路大軍圍剿。首先中央軍會來圍剿搞獨立的軍閥,其次相鄰的軍閥會打著擊滅叛逆的旗號來圍剿。一個軍閥再厲害也無法同時擊敗各路大軍,獨立旗幟一旦樹立起來,人民也不會支援你,因此必然會兵敗身亡。袁世凱那麼利害,他復辟帝制還被各地軍閥聯合起來擊倒了,民國時期的大軍閥沒有袁世凱的實力與威望。

    民國時期雖然全國在形式上是統一了,但是國內各地軍閥林立,相互爭鬥還是十分的激烈。東北三省及平津一帶由東北軍控制,張學良雖然易幟服從中央政令,但是在東北依然是大軍閥。山西的閻錫山有晉綏軍做支撐,算是山西的土皇帝。新疆由盛世才控制,青海、甘肅、寧夏由馬家軍控制;四川軍閥更多、楊森、劉湘都稱霸一時;雲南的滇軍、貴州的黔軍、廣西的桂軍、廣東的粵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都是一方軍閥!

  • 2 # 拾葉

    其實民國時期軍閥不敢獨立是有原因的,主要從以下三點來說說

    第一、民心

    清王朝經歷了260多年的統治覆滅了,但中國在軍閥混戰階段還是有一個各方認可的政府存在,即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而且經歷了辛亥革命,剃髮令後,當時的全國人民民心還是心向民國和共和的。而軍閥可以稱霸一方,有兵有槍,這時候人民怕你,允許你存在,但一旦你宣佈獨立,則引起真正的民憤。

    第二、民國軍閥將領出身想法

    在民國時期,雖然軍閥眾多,但他們其實都是有一個身份的,也是一直是身份的演變,清朝剛滅亡時,各地軍閥以曾經清朝封疆大吏,北洋軍為主,在他們心中,民國政府經歷了袁世凱之後,一直被北洋系所控制,其實他們內心是認可的,而且只是想做一方土霸王如陳炯明,或者爭奪中央政府大權如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而且當時的北洋將領深受愛國情懷薰陶,他們每個人都是堅定的民族主義者,有著一顆愛國,救國之心。第三、中國文化

    中國大一統經歷了兩年多年,無論人民還是軍閥,都有著大一統的思想。在中央政府還存在的情況下,沒有人敢於冒得罪天下人之不敬,宣佈獨立。我們從當時的外蒙古獨立後,北洋政府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即使內部鬥成這個樣,也派兵征討,收回外蒙古。所以當時的軍閥無論怎麼鬧,怎麼內鬥,一旦有一個宣佈獨立,則會引起其他所有軍閥的共同誅之。這一點歷史上有先例,類似東漢末年時期,雖然各個地方在鬧,但沒有真正實力的情況下,沒人敢稱帝,典型代表唯一一個袁術鬧獨立稱帝,卻短短几個月就被其他割據勢力迅速滅掉。

    民國將領每個都是有血性和愛國的,從1912年民國建立到1949年敗走臺灣,三十八年雖然戰爭不斷,內鬥,抵禦外敵。但從曾經軍閥混戰時期一直到抗日,無論蔣介石的新軍閥還是曾經北洋系的老軍閥沒有一個敢改天換日,他們一直遵循一箇中國,且一直承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這個在國際上代表的中國之唯一政府的存在。在抗日戰爭中,更是表現出了崇高的愛國情結,例如張作霖因不願與日本合作而被炸死,吳佩孚誓死不願做日本的代言人,抗戰爆發後,雖然雲南距離前線數千公里之遙,雲南王龍雲卻坐不住了,率先誓師奔赴抗戰前線。率領滇軍千里赴國難。川軍首領劉湘剛統一川蜀地區,就出兵千里赴國難等等這樣的案例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又怎會有人選擇獨立呢?

  • 3 # 沫白讀史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民國時期,社會動亂,軍閥割據。各路軍閥爭鬥不斷,但他們為什麼不獨立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各軍閥實力相當,一方獨立容易遭到群而攻之。

    各軍閥之間進行過很多戰爭。他們各自割據一方,中央政府對他們幾乎沒什麼約束力。財政,官員認命等方面幾乎全是由他們自己掌握。

    雖無割據之名,卻有割據之實。既然獨立的意義已經不大,為什麼還要冒著群而攻之的危險獨立。若一個不小心,所得兼失。

    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凝聚力不斷加強。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倍受迫害,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與此同時,民眾思想得到啟蒙。甲午中日戰爭後,舉國上下為之震驚,民族工農業,民族各方面能力不斷提高。

    民族凝聚力空前加強,民眾的愛國統一意識不斷覺醒,這時候,各軍閥如再提割據,豈不是與人民為敵,與大勢所背。

    三、軍閥領袖具有愛國精神

    拋去社會因素,各軍閥統領也大多具有愛國統一之心。例如,奉系領袖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失敗後,就一直定居北平。在後來日本人佔領北平後,冒著生命危險拒絕替日本人辦事。

    雖然他們會相互搶地盤,但他們都是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他們都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不願意去分裂這個國家,不願意成為民族的罪人。

  • 4 # 洛水清風

    民國時期,可謂是軍閥林立。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老軍閥被打垮了,閻錫山、李宗仁、劉湘等新軍閥又站了起來,民國幾十年,實際上沒有真正統一過中國。那麼,這些國中之國的軍閥,為啥沒人公然獨立呢?我覺得有一下三中原因。

    一:大一統的思想早已融進民族的血液裡。自漢武帝后,大一統已經成為仁人志士畢生的追求。民國時期,軍閥們為了爭奪地盤,打的是不可開交 。但誰的腦子裡也沒有過獨立的念頭,誰也不願揹負分裂國家的千古罵名,雖然他們在一方稱王稱霸,但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就是大一統思想的影響。

    二:出頭椽子先爛。民國時期,軍閥雖然稱霸一方,但他們沒有獨立實力與能力。張作霖經營東北十幾年,他敢冒天下大不韙宣佈獨立嗎!借他十個膽也不敢。因為那樣不僅會受到其他軍閥的聯合討伐,他的內部也會四分五裂,因為誰也不願做分裂國家的罪人,說白了,大一統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誰鬧獨立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必然落個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

    三: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別看軍閥門跟蔣介石明爭暗鬥,離心離德 ,其實,這是中國的家事,兄弟之爭。一旦小日本侵略中國,軍閥立刻就團結到一起,共同對付小日本。雲南王龍雲出兵了,廣西李宗仁也調兵遣將,就連西北的二馬也派兵抗戰。劉湘臨死前更是留下了“日本一日不退出中國,川軍一日不回川”的鏗鏘誓言。由此可知,國家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

    民國時期的軍閥雖說整天為爭奪地盤,打的昏天地暗。但是,他們誰也不願、不敢獨立。這應該感謝漢武帝的大一統思想,感謝儒家精忠報國的思想。沒有這兩個思想做後盾,中國早就像歐洲一樣,四分五裂了。

  • 5 # 史水老鼎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中國歷史上的民國時期,之所以會造成各路軍閥山頭林立卻不獨立,是有其歷史、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原因的——

    歷史原因:在中國的歷史上,民國有似戰國——各軍事集團遙相呼應,獨守一隅,“畫地為牢”。但因了“逐鹿中原”的歷史侷限,他們雖一個個可以做“土皇帝”,但很少有人敢公然自稱真皇帝……

    文化原因:中國的大一統、大團圓的文化結局的國情和民情,決定了民國的軍閥們只可、只能統一,不敢、不願獨立——獨立,意味著四面樹敵、意味著以一敵眾。結果只能使四面楚歌、自甘毀滅……

    軍事原因:我之所以常說民國有似戰國,最有底氣之處就在於其時都還沒有能夠產生出一個足夠強悍的軍事集團!不能“振臂一呼、應者如雲”而企圖得成霸主,只能說是自取其辱、自尋死路……

    當然,之所以造成那樣的一個局面,還有著其他方方面面的侷限。不過,有此三個方面的原因,足以註定民國時期的各路軍閥不敢盲目地鬧獨立……

  • 6 # 司徒小雄

    大家好,鄙人司徒少雄,關於這個問題,我來發表兩句看法。

    清末和民國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沒有之一。特別是民國,機會是天天都在打仗。

    民國時期,中央政權統治區域有限,更多的是地方軍閥,形成了軍閥割據狀態。筆者的問題是各路軍閥為什麼不敢獨立,實際上他們都是處於半獨立狀態。只要中央的命令對自己有用,那就奉詔。如若不然,正如奉系張作霖所言,準備成立東三省自治,不跟關內那些人玩了。

    我估計題主的意思是為什麼各路軍閥不敢建國,脫離中央政府。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自秦始皇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之後,統一的概念早已經深入人心。都是說著同樣的話,同樣的生活習慣,那就必須要在一起。

    其次,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張作霖不準備跟關內那些人玩了,並不意味著他將在東三省故步自封。而是他打了敗仗,處於守勢。事實上,張作霖還在努力發展,想著實力恢復之後,進京南下,統一全國呢。

    再次,軍閥混戰,你不打別人,別人要打你。你不可能妄想著獨立建國,軍閥互相攻伐,你不增強實力,等你對手強大起來了,倒黴的就是你了。不打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把全國打成一個整體,不打成一個聲音,這戰爭無法結束。而把持中央的軍閥,更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這裡的天子是指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無論如何不可能讓地方獨立的。

    最後,應該還是得益於秦皇一統天下之功勞。當時的人們應該沒有想過關起門來自己建國,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即便是偽滿政權,如果不是受制於倭寇,假如偽滿強大,他肯定還藏著恢復大清的心態呢。

    因為他們都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何來敢不敢之說呢?

    我是司徒少雄,請大家多多關注。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民國時期,各路軍閥為什麼不敢獨立?其實原因很簡單

    話說大清末年,天下崩亂,清政府不能挽救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於是孫中山,黃興等人在一起秘密謀劃翻天覆地,消滅滿清王朝恢復中華。於是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國的一頁。可惜歷史證明,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北洋政府都沒有能力救中國,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名存實亡,天下也分崩離析,成為了各路軍閥的天下

    然而奇怪的是,軍閥雖然各自為政,包括北洋三系等人卻始終沒有敢於割地稱王,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兩點其一:民族主義和民國思想深入人心

    儘管各路軍閥彼此混戰。但是他們的首 腦人物簡直都是堅定地民族主義者。如終身不入租界的吳佩孚,堅決不作漢奸的段祺瑞,絞盡心力不使日本干預東北的張作霖。他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拋棄自己中國人的認同。

    其二:獨立並沒有什麼好處

    軍閥們不獨立的話,上級領導為了名義上的歸屬權多多少少都會給撥款。割地稱王無疑會給周圍的軍閥口實,估計馬上他們就都來打你了。名義是剿賊,實際上都是他們來分你的土地。反正軍閥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已經是是土皇帝了,幹嘛非要鬧獨立呢?

  • 8 # 靜夜史

    當然是因為各路軍閥都有一顆中國心嘛!

    不知從何時開始,一股股翻案洗白的東風吹滿神州大地且越刮越猛,在秦檜、吳三桂、汪精衛之流成功“翻身”後,民國時期的各路軍閥成為下一批重點發展物件,包括張作霖、張學良在內的各路軍閥,不僅要成為胸懷天下的武俠義士,更要成為大公無私的愛國先鋒。大有顛覆廣大人民群眾認知,打碎是非正義三觀的意味。

    這些軍閥為何不“獨立”?真的是他們更愛國嗎?當然不是,就像今天海峽對岸的獨立分子一樣,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們更熱愛這個有5000年輝煌文明的國家。

    1、沒有現代國家意識

    雖然軍閥有槍有錢有女人,但不代表他們比常人有更多的無形資產,特別是戰略眼光。

    特別是在“國家”這個問題上,幾乎所有的軍閥都沒有系統而全面的認識。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倒不是因為軍閥們忙於戰爭無暇學習,而是因為我國的國家和民族意識,最早形成於抗日戰爭時期,具體來說就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後。

    因為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加上共產黨成立之後的不斷奔走,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社會各階層的無差別侵略,沉睡百年的中華民族終於開始覺醒。

    在中華民族全體覺醒的情況下,各路軍閥也才真正有了國家和民族意識。

    在民國38年的時間裡,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為分界點,民國時期的軍閥分為新軍閥和舊軍閥。

    舊軍閥即北洋軍閥,最早起源於袁世凱的新軍,新軍閥則以蔣介石為首。而無論新軍閥還是舊軍閥,本質上都是反人民的,性質上都是反動的。

    在1937年國家民族意識形成之前,要求舊軍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新軍閥雖然趕上了1937年,但此時的蔣介石作為軍閥已經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讓他宣佈獨立,蔣介石表示娘希匹。

    所以新舊軍閥之所以沒有獨立,是因為和“獨立”緊密捆綁的現代國家民族意識根本就沒有形成。等到現代國家民族意識形成時,新軍閥已經失去了獨立的條件。

    2、沒有基本的自主權

    無論影視劇裡還是現實中,軍閥都是耀武揚威的存在。但他們耀武揚威的資本,除了自身的努力,更取決於他們背後的帝國主義勢力。

    清朝滅亡後,我國之所以陷入北洋軍閥混戰的局面,就是因為列強認識到在巨大的體量面前,獨霸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才退而求其次,儘可能地佔據更多的地區。而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無疑就是扶持在華代理人。

    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日本扶持的皖系和奉系軍閥,美英扶持的直係軍閥等粉墨登場,將神州大地攪得天翻地覆。

    雖然列強深知自身沒有能力控制全中國,但他們從未放棄完全控制我國的野心,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如果日本支援的皖系或奉系軍閥宣佈獨立並獲得列強的承認,那麼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國的其他範圍成了名副其實的外國,日系想要染指這些區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武裝入侵,這對於帝國主義蠶食我國而言是極其不利的。

    況且這些由帝國主義支援的軍閥們,即便宣佈獨立,比如1926年1月11日張作霖宣佈東三省脫離北京政府宣佈獨立,但因為懼怕連鎖效應,所以這樣的獨立只能是我國境內各方勢力的自娛自樂,根本不可能獲得其他帝國主義的普遍承認,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

    因此歸根結底,在我國土地上劍拔弩張的各方列強,唯一能夠達到的默契就是:像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一樣,相互承認各方在我國的勢力存在,為其後因自身實力此消彼長帶來的不確定變數留下足夠的空間。

    金主的默契,註定了作為臺前木偶的軍閥,根本沒有獨立的可能性和空間。

    所以,在半殖民半封建體制下的近代中國,所謂的“軍閥愛國”是真正扯淡的偽命題。即便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我國有了現代國家和民族意識,但因為身後帝國主義的縱橫捭闔,被操控的新舊軍閥根本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方向。

    近代軍閥裡唯一有所謂的血性的,當屬1958年蔣介石堅持“一箇中國”政策,反對美帝國主義分裂祖國。而即便如此,蔣介石也沒有做到完全的獨立自主,他的成功,更多的是建立在美帝國主義對共和國深深忌憚的基礎上。

    古往今來的歷史一再證明,所謂的大一統歷史慣性,在現實利益的強烈衝擊下,必然顯得一文不值。而那些高唱民心向背的,固然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但在那個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軍閥混戰時期,民心從來微不足道。

    都有收入,煩請斧正。

  • 9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建國大業》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裡面就有一個情節,在渡江戰役之前,蔣介石被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逼下了臺,然和和解放軍談判,當時李宗仁白崇禧就是想劃江而治,蔣介石和他的兒子蔣經國就談到這一點,蔣經國當時也說到這一點和共產黨劃江而治,蔣介石就說出了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劃江而治,把中國分裂,這樣的歷史罪名他不敢背。

    在清朝滅亡之後,特別是北洋政府垮臺之後的這一段時間,中國確實有大大小小的軍閥太多了,就說北洋軍閥大大小小的加起來恐怕上百個都不止,比如說一些大軍閥就有,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馮國璋等等。當時西南還有滇系龍雲,桂系李宗仁,湘系唐生智,西北還有西北三馬,西北五馬,新疆就有盛世才等人。

    可以看到這些人雖然在歷史上的名聲都不怎麼好,但是確實在近代這個軍閥混戰的局面下,卻沒有人鬧獨立,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實力不夠,另一方面來說都有一顆愛國心,分裂國家的歷史罪名蔣介石都不敢背,這些小軍閥敢背嗎?

    清朝滅亡之後當時有北洋政府代表著國家的最高權利,軍閥雖然很多但是名義上還都是北洋政府的,後來國民革命軍北伐,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一時期各個軍閥之間還是混戰不斷,但是都沒有獨立。首先來說就是實力不夠,當時誰敢獨立呢?而且要知道這個時候的中國軍閥雖然很多,但是一旦有人獨立的話,那麼其他的各個軍閥肯定聯合起來順勢滅了你,你這不是給別人找藉口嗎?軍閥混戰不就是為了搶地盤嗎?你這個就是在給別人找藉口打你。

    其次來說不管是北洋軍閥,還是國民黨內部的人,這些人雖然魚肉老百姓,但是真正敢背叛國家的人有幾個呢?出來汪精衛這等人,估計也沒有多少人敢分裂國家了。

  • 10 # 歷史大良造

    民國時期,各路軍閥為什麼都不敢獨立?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誰要是獨立,那就是千古罪人遺臭萬年!袁世凱就是一個赤裸裸的例子!

    1915年12月,袁世凱在某些復古派的擁戴下,接受皇帝的尊號,恢復了君主制,建立中華帝國。

    結果是什麼?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制,北洋的段祺瑞馮國璋也身為不滿,直接致電給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牛不?就八個字,不跟袁世凱廢話的!25號唐繼堯、蔡鍔在雲南宣佈起義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袁世凱不得不在1916年3月22日宣佈退位!

    而袁世凱之後中國不下十個軍閥勢力,為什麼沒有一個再敢獨立的呢?

    首先袁世凱的例子是一個前車之鑑,而各路軍閥的統領們,都是從封建社會走過來的,從小就受到愛國思想的影響,雖然一個個都是大老粗,但是在愛國的問題上沒一個是含糊的。獨立這種黑鍋,他們可不會去背,也沒有勇氣和資本去背!

    其次就是每個軍閥們都有共同的夢想,可能你們不會相信,那就是統一中國!吳佩孚是這樣,張作霖是這樣,李宗仁是這樣,靠實力打下來的江山才能穩固下來,那才是真的英雄!當時中國土地上不下十個的軍閥割據,要是誰敢先獨立了,那就是引火燒身,群雄而攻之,其他人完全可以不計前嫌先把那個搞獨立的先滅了,再來各自算賬!

    最後,正如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漢室早已名存實亡!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的情況和漢朝差不多,但是就算如此,那中華民國中央中央政府依舊是存在的,只不過是誰厲害政府就在誰的掌控之中!比如當時東北奉系軍閥張作霖,可以說是最厲害的那個,雖然和日本人合作但也只是利益關係,他並沒有出賣中國做漢奸!

    民國時期,群雄逐鹿,不敢獨立,一是愛國,二是英雄夙願,三為國外勢力的滲透!雖然民國時期這些軍閥大佬天天打來打去,但好好君並不覺得孰對孰錯,他們個個都是英雄,當然是愛國主義的前提下!

  • 11 # Ghoul內幕

    各方軍閥割據亂戰,估計不是不敢獨立這麼簡單的問題,是因為哪個是什麼時期啊,世界亂戰,國內政治局勢又有外部勢力參與其中,如果論合作,曾經有這麼著名的十六個字,叫“翻雲覆雨,出於俄頃”,你們翻臉比翻書還快。

    在歷史上也留下一個名詞,叫府院之爭。

    這府院之爭,說起來也就是那些政客們之間的那些勾心鬥角,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一地雞毛,雞毛蒜皮。

    什麼你說哪句話不尊重我了,一個具體的人事安排到底誰決定了,國務院秘書長到底該誰當了,徐樹錚這個人到底該去還是留了,山西有幾個廳長,我該不該簽字畫押了,全是這種破事。

    你強別人更強,大家的實力都是有得看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民國初年,也就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了,這一段時期,一些對歷史不熟悉的人覺得特別亂,一會兒皖系、一會兒直系、一會兒奉系,什麼袁世凱、黎元洪,搞不清楚,一鍋粥。

    實際上非常好記,大家記得,在1912年是民國的元年;1928年,東北易幟,標誌著蔣介石北伐成功,期間一共十六年。這十六年一共分四段,每段四年,四四一十六,整整齊齊擺在這兒。

    你看,1912年到1916年,袁世凱期間;1916年到1920年,是皖系軍閥執政;1920年到1924年,直係軍閥執政;1924年到1928年,奉系軍閥執政。四四一十六,非常整齊。

    再一個:這權力這個東西不能信。因為在不確定性的時代,那個原來給你感覺很確定性的權力,實際上是靠不住的。

    一個真正能幹成的大事,它的特徵是什麼?就是你要製造一個利益結構,在這個利益結構當中,所有的人都能夠得利,這才叫真正的大事。

    最後奉上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三個軍閥:

    張作霖的奉系軍閥、

    馮國璋的直係軍閥、

    段祺瑞的皖系軍閥.

    此三個軍閥派系最具影響力,因此被並列三大軍閥。

  • 12 # 歷來現實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時代。袁世凱利令智昏、逆流而動,上演一幕復辟醜劇,但只當了83天“準皇帝”就在舉國聲討中死去。

    竊國大盜袁世凱死後,中國再沒有能擁有絕對權威的鐵腕人物,中國進入了一個軍閥混戰,群雄割據的北洋政府時代。那時候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領軍人物猶如過江之鯽,可是他們為什麼就沒有一個鬧獨立呢?

    當時中國的軍閥雖然多如牛毛,但不外乎兩大類。

    第一類是有自知之明、偏安一隅、小富即安的。如龍雲、韓復榘、張宗昌、劉湘和哈兒將軍範紹增。

    第二類是想問鼎中原,一統天下的。如張勳、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和李宗仁。

    先介紹一下這些理想遠大的。

    閻老西是民國陸軍上將,老家山西,和蔣介石一樣都是在日本上過軍校,領導過推翻滿清的起義,統治山西30年,是山西名副其實的土皇帝。這傢伙也不是不想當皇帝,軍閥混戰的時候,他深挖洞廣積糧,大開兵工廠,大造軍火,韜光養晦,他要幹什麼?等待時間,問鼎中原。

    1930年,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張學良聯合,閻錫山出任三軍總司令。三軍總司令意味什麼?槍桿子呀,天下槍桿子我是大拿,槍桿子出政權,閻錫山被馮玉祥一往前推,閻老西搞不清自己吃幾碗乾飯了,野心爆棚,等當皇帝。所以軍閥們聯合反蔣。

    蔣介石在危難時候拉攏張學良倒戈,張學良揮師入關,閻錫山美夢落空。此戰中國軍民死傷近30萬人,河南、山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國力損耗,元氣大傷;而東北軍進駐關內,邊防空虛,事實上為日本帝國主義造成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條件。從此之後,閻錫山才明白自己的斤兩,老老實實做自己的山西王。

    馮玉祥更是個野心勃勃的皇帝迷,倒戈將軍馮玉祥,整天穿粗布,讀聖經,但比誰都心狠手辣,比誰都野心勃勃。但馮玉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沒有皇帝命,白折騰半輩子。

    張作霖想當皇帝。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整天算計日本人,被日本人算計。

    孫殿英、孫傳芳、馬步芳、韓復榘、盛世才這些軍閥,屬於胸無大志,小富即安的人,他們有自知之明,沒有帝王慾望,風光一輩子,享樂一輩子就知足了。

    他們不想獨立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軍閥們生在於清王朝,自幼接受的是三綱五常,深受忠君愛國的薰陶。

    不要看他們是大佬組,可也不想當亂臣賊子,不想當賣國賊。別管是段祺瑞、孫步芳,張作霖還是張宗昌和吳佩孚,我們都不願意做漢奸。

    他們和列強勾結過,合作過,也出賣過國家利益,但沒有認賊作父。他們和列強之間也就是相互利用。實事求是地說,軍閥們沒有獨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壓不住場面,沒那個獨立的資本。他們不知道鬧砸了怎麼收場,但知道鬧砸了沒有退路。

    第二、國家觀念根深蒂固。

    中國上千年來就是個統一的國家,沒有四分五裂過,大家潛意識裡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別看軍閥們心狠手辣、狼心狗肺,但他們也有中國人的認知,只是利益不同,觀念不同。如果鬧獨立,那就是千古罪人,無法面對列祖列宗,讓子孫後代跟著受株連。

    第三、不想成為眾矢之的。

    別看軍閥山頭林立,中央政府軟弱無能,但中央政府還是有號召力的。一旦誰宣告獨立,那就是眾矢之的,就會眾叛親離。就會被群起而攻之,淹沒在全中國的憤怒浪潮中,被全國人民聲討。那樣就是凶多吉少,最後註定是身敗名裂,禍及子孫,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槍打出頭鳥,當年的袁紹就是明證。

    第四、沒有幾個國家敢支援獨立。

    鬧獨立的軍閥們必須要有靠山,要有洋人撐腰、支援。可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列強歷來維護中國統一,覺得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不符合他們的戰略利益。在大清的時候,歐洲列強都沒有讓中國分裂,何況世界已經走進了更文明的時代,他們不敢做逆時代潮流而動的事情。

    蘇俄在十月革命後,也不敢公開支援軍閥獨立,不敢和中國人民公開為敵。日本倒是巴不得中國四分五裂,但日本已經扶持一個傀儡溥儀,承諾天下都是溥儀的,要幫他復辟。

    日本怎麼也不能再扶持一個偽政權跟溥儀分庭抗禮,這樣如何面對溥儀自圓其說呢?日本扶植汪精衛是日本全面侵華,短期內滅亡不了中國之後,形勢所迫才那樣做的。

    所以,不要說軍閥不想獨立,就是想獨立,國內必定罵聲一片,國外也沒人扶持。

  • 13 # 本草百曉生

    “軍閥時期”實際指的是“1916-1928”這十四年,各大軍閥雖佔山為王,但名義上依舊承認在北京的北洋政府,為什麼不各自獨立呢?

    原因很簡單,無論皖系段祺瑞還是直系馮國璋,都聲稱:我們是“北洋團體”,這兩股勢力佔據中國南北主要省份,都是北洋派,誰敢單獨鬧,說自己要獨立北洋政府。相信話沒喊出口,立刻就會遭到部下的反對。

    再說盤踞廣西、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省的桂系,本身勢力就比不過北洋集團,偶然藉助孫中山的革命團體,喊下獨立的口號,見大軍壓境,趕緊取消獨立。

    說到底,軍閥目地只是爭奪地盤,圖的是經濟利益。若獨立有風險,他們便會立刻放棄。典型的就是湖南,一會被北洋佔領,一會被桂系佔領,口號也跟著在變。

    正因為,孫中山看清軍閥本質,所以意識到必須組建自己的軍隊,這些所謂的軍閥沒一個靠得住。

  • 14 # 依稀說史

    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將領沒有一個足以震住其他人,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時期。除了有北洋系軍閥之外,中國當時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非北洋系軍閥。中國近代軍閥割據時期,大大小小的軍閥一共有幾十個,但是絕大部分軍閥也只是在國內割據,很少有軍閥想著建立獨立國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受大一統影響。從秦始皇開始,統一就是中國歷史的大趨勢。統一之所以會成為中國歷史的大趨勢,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孔子。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成果,消除地方分裂的因素。其實,漢武帝時期也被稱為大一統時代。漢武帝不僅完成領土上再一次大一統,更主要的是完成了思想上大一統。漢武帝採取董仲舒儒家春秋大一統的思想。與此同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為統治思想。此後大一統思想一直都存在於中國人心中,雖然中國古代曾經出現不少並立政權的情況,但是隻要有機會,各個政權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到了民國時期,大一統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軍閥的受教育程度雖不盡相同,無論是有知識的軍閥還是大老粗軍閥,大部分都受到傳統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他們連當皇帝、當總統,組成新政府都不敢,更不用說獨立建國。眾多軍閥都是傻瓜,他們不會幹這種遺臭萬年、被刨祖墳的事,他們承擔不了這樣的罵名,也不敢承擔這樣的罵名。這是他們不選擇獨立主要原因。

    其次,軍閥們沒有獨立的基礎。中國各地區,尤其是傳統的十八省,統一在一個國家內已經兩千多年。統一的思想和我是中國人的思想已經深深植入每一位人心中。如果軍閥想獨立,勢必會引起當地老百姓和全國老百姓的一致反對。沒有老百姓的支援,他們玩玩不敢輕言獨立。而且中國各地已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個地方早就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被輕易分割。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是炎黃子孫,大家在一起生活已經上千年,大家早就習慣了我是中國人。如果那個軍閥膽敢獨立,勢將會快速滅亡。

    第三,當時的軍閥沒有這個實力。大部分軍閥不會獨立,但是也保不齊個別人,不顧民族大義,甘願做歷史的罪人。外蒙古的一些貴族,曾經企圖分裂外蒙古,後來北洋政府派軍隊收復了外蒙古。當時有實力的軍閥希望消滅其他軍閥由自己掌握全國政權,對於他們來說掌握全國政權要比獨立更具誘惑力。沒有實力的軍閥只希望佔據一塊土地當自己的土皇帝。當個土皇帝的代價要比獨立的代價小得多,也安全得多。

    第四,國際關係。民國時期,近代國家概念已經為世界人民熟知。改變國家現有領土狀況相對來說比較困難。一些軍閥若想獨立,也必須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當時沒有哪個國家,為了承認一個所謂的獨立國家而得罪中國。他們寧願在國際上跟中國打交道,而不願意跟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小國”打交道。想獨立的軍閥在獨立之前也要考慮自己獨立以後的各種事務,他們是不是能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就算個別國家別有用心地承認他們,他們又能維持多久。

    第五,軍閥也是中國人。如果拋開西方列強等國外勢力。這些軍閥和東漢末年的軍閥一樣,他們只是割據勢力,他們也都是中國人。民國時期的軍閥對內固然不斷征伐,甚至是殘忍殺害。但是總的來說這是中國內部的爭鬥,並不代表這些軍閥不愛國。其實大部分軍閥有愛國之心,他們也會為了祖國利益拒絕外國勢力的誘惑。比如段祺瑞是一個大軍閥,但是他的個人品質並不差,他有六不總理之稱,他晚年拒絕和日本人合作。吳佩孚也算一個兇殘的軍閥,他最後因為拒絕和日本人合作而被謀害。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給當時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中國歷史程序。但是絕大部分軍閥始終沒有獨立的想法。

  • 15 # 一起探尋歷史的真相

    民國時期,各大軍閥割據一方,為何都沒有選擇獨立?

    答案:其實很簡單,大的軍閥例如北洋軍閥(無論是袁世凱時期,還是之後的直系,皖系,奉系)都不想偏安一隅,而是想晉升一層,兼併其他軍閥,達到統治全國的目的,而類似晉系軍閥,桂系軍閥,川系軍閥,滇系軍閥等小軍閥只能區域性自保,不具有統一全國的實力,所以不可能鬧獨立,那樣就會被扣上分裂祖國的帽子,引火燒身,引來各路軍閥征討,必死,得不償失,而現實確實也是這樣進行的。

    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後,要兵無兵,要錢沒錢,這個總統沒法做,只好把總統位置交給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可以說如果袁世凱不當皇帝,他這個總統可以多做幾年,北洋軍閥在當時根本不能稱作軍閥,而是國家的正規軍。 袁世凱死後,副總統黎元洪昇任大總統開始執政,但是黎元洪手裡無兵無將,俗話說,槍桿子出政權,國務總理,陸軍總長段祺瑞才是名副其實的一把手,

    這裡還有一個故事,黎元洪也混了那麼多年,怎麼手裡會沒兵權呢? 黎元洪

    其實在袁世凱推薦黎元洪任職副總統之前,黎元洪屬於湖北都督,控制著湖北的軍政大權,兵多將廣,錢糧充足,如果去了北京,去當一個虛的副總統,湖北大本營,老根據地就丟了,湖北一丟,自己可是註定成為孤家寡人了,所以就推脫湖北暫時走不開,一直在那裡整頓軍務,

    袁世凱直接讓陸軍總長段祺瑞去湖北“請”黎元洪了,黎元洪沒辦法,只好答應即可動身, 黎元洪臨走之前,還幻想能再回來當他的湖北都督,但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前腳一上車,袁世凱的電令後腳便到了:陸軍總長段祺瑞代理湖北都督。 兩個月後,等段祺瑞將湖北的軍隊裁編得差不多了,北洋軍將領段芝貴和王佔元先後擔任了湖北都督,這裡已沒黎元洪什麼事了。

    袁世凱死了後,北洋軍閥分成了三個派別。

    1、直係軍閥

    勢力範圍: 北京,天津,直隸(河北)、湖北、江西、江蘇

    直係軍閥依馮國璋為總代表,主要代表有曹錕(直隸督軍)、吳佩孚(直魯豫兩湖巡閱使)、馮玉祥(陝西督軍)、孫傳芳(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 各部官員有:王佔元(湖北督軍)、陸建章(陝西督軍)、孟恩遠(吉林督軍)、李純(江蘇督軍)、陳光遠(江西督軍)、齊燮元(江蘇督軍)、王承斌(直隸督軍)、蕭耀南(湖北督軍)、方本仁(湖北省主席)、周蔭人(福建督軍)、陳調元(安徽督軍) ,最強盛時有18個師,轄18個獨立旅,總兵力達60萬人。到北伐戰爭爆發時,直係軍閥總兵力已銳減至20萬左右。

    為什麼這一批人稱之為直系呢?還有馮國璋怎麼是直系總代表呢?

    這就要跟袁世凱練兵說起了,1906年,袁世凱在天津練兵之前,袁世凱首先在保定設立編練北洋常備軍的專門機構——軍政司,該司分兵備、參謀、教練三處,馮國璋出任教練處總辦。馮國璋竭力修明操法,制訂章程和編練計劃,從而把新舊軍隊的訓練統一起來,之後,馮國璋出任清政府練兵處軍學司正使,同時督辦北洋各武備學堂,兼任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和將弁學堂督辦,因此北洋軍閥集團中不少軍官都是他的門生、故舊,為他後來充當直係軍閥總代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直係軍閥這一批人大多就是這個學校:天津武備學堂(屬於直隸)的圈子朋友而已,後來把這一個軍閥團體稱之為直系。直系各地軍閥並不是完全是馮國璋的手下,只是馮國璋資格老,受人尊敬而已,起到串聯作用,所以直係軍閥忠誠度並不高,只是彼此合作。

    2、皖系軍閥:

    總代表:段祺瑞 ,安徽人,所以把段祺瑞統領的這一批軍閥稱為“皖系”勢力範圍: 安徽、山東、陝西、甘肅、上海、浙江、福建

    總代表:段祺瑞(國務總理,陸軍總長) ,各部:張懷芝(山東督軍)、倪嗣沖(安徽督軍)、段芝貴(湖北都督)、吳光新(湖南督軍)、陳樹藩(陝西督軍)、張廣建(甘肅督軍)、陸洪濤(甘肅督軍)、楊善德(浙江督軍)、盧永祥(浙江督軍)、何豐林(上海護軍使)、李厚基(福建督軍);

    袁世凱死後段任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掌握了北洋政府大權,皖系軍閥佔據了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江西等地,實力雄厚。直皖戰爭爆發後,皖系軍閥被直、奉聯軍擊敗,段祺瑞遂匆匆下野。皖系最強大時有6個整編師,20個加強旅,擁兵30餘萬。

    段祺瑞四大金剛之一的靳雲鵬,18歲時,投奔了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督練的“新建陸軍”,隸屬於段祺瑞部下,1912年7月經段祺瑞舉薦,靳雲鵬任第5鎮統制,並會辦山東軍務,同年9月授陸軍中將,經段祺瑞向袁世凱保薦,再任北洋軍第5師師長,1913年8月暫行代理山東都督,並加陸軍上將銜,12月正式任命。兩年後,又被袁世凱任命為泰武將軍,督理山東軍務。靳雲鵬

    還有四大金剛之一的傅良佐,袁世凱死後,他投入段祺瑞領導的皖系,翌年7月張勳復辟時,傅良佐輔佐段祺瑞討伐張勳。翌月,傅良佐因功升任湖南督軍兼冠威將軍。傅良佐

    還有湖南督軍吳光新,這個可是段祺瑞的小舅子,段祺瑞妻弟,民國成立後,歷任陸軍第二十師師長、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湖南督軍。吳光新

    皖系各部軍閥基本都是收到段祺瑞提拔和重用的將領,所以皖系各部軍閥忠誠度比較高。

    3、奉系軍閥:

    張作霖是奉天督軍,奉系依次得名,勢力範圍: 奉天、 黑龍江、吉林、熱河、察哈爾、綏遠

    總代表:張作霖(奉天督軍), 各部:張景惠(察哈爾督軍)、張作相(吉林督軍)、湯玉麟(熱河督軍)、孫烈臣(黑龍江督軍)、吳俊升(黑龍江督軍) 新派堂主:楊宇霆(奉軍參謀長)、姜登選(安徽督軍)、郭松齡(京榆駐軍副司令)等

    奉軍編有4師16旅,總兵力約40萬 ,該軍器械精良,訓練有素,是民國五大軍閥中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的兵工廠,並有200餘架飛機的地方武裝割據勢力。至北伐時,奉系擁兵約30萬。

    一開始是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軍閥執政,大總統黎元洪下臺後,馮國璋繼任大總統,由於對於革命軍是和談還是武力鎮壓,馮國璋(主和)和段祺瑞(武力)起了衝突,於是段祺瑞聯合直係軍閥曹琨一起把馮國璋趕走了,以後曹琨上臺,之後由於權利問題,直皖兩系爆發矛盾,1 920年,曹琨聯合奉系的張作霖,於7月14大敗皖系,直、奉兩系軍閥遂控制了北京政權,1920年直皖戰爭之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直奉兩繫系在交通系首領梁士詒是否出任內閣總理的問題上鬧翻,於是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經過幾個月的大戰,奉系戰敗,於6月18日簽訂停戰協議,山海關為兩軍分界線,奉軍撤出關外,直軍也大部分撤回原防,第一次直奉戰爭宣告結束。

    1924年9月,直奉兩系爆發了第二次戰爭,奉系投入總兵力15萬左右,直系投入總兵力20萬左右,正在雙方打的難分難解之時,直係軍閥馮玉祥在10月23日發動北京政變,控制住北京,曹琨下臺,馮玉祥的突然倒戈,讓直係軍閥十分被動,到十月底,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吳佩孚逃跑了。馮玉祥

    這是還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老資格的直係軍閥馮玉祥為何要倒戈?

    馮玉祥在1911年灤州起義之後投奔直係軍閥陸建章,成為直係軍閥的一員,從此步步高昇,做到陸軍十一師師長,從屬直係軍閥,後任陝西督軍,

    第一次直奉大戰時,河南督軍趙倜(1916年袁死後,任河南督軍兼省長,1920年直皖戰爭時期,擁直反皖。戰後,被直系大將吳佩孚排擠,地位降低。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趙響應奉系在河南反吳)與安徽督軍張文生髮兵偷襲鄭州,捅吳佩孚後方,時任陝西督軍馮玉祥與趙倜的部隊在鄭州展開血戰,擊敗趙部,穩定了吳佩孚的後方,立下了大功,事後曹錕任命馮玉祥為河南督軍,在吳佩孚的反對下就任。吳佩孚

    馮玉祥擔任河南督軍,可吳佩孚把河南視為自己的地盤,委派多名親信擔任要職。馮玉祥則對這些官員視為空氣,甚至還殺了些抗命不從之人,二人對掐上了,吳佩孚授意財政部扣發馮部軍餉,讓馮的日子十分艱難。 曹錕見兩人積怨日太深,於是將馮玉祥調任北京陸軍檢閱使,但吳佩孚只允許馮玉祥帶少量人馬離豫,其他部隊留在河南,馮玉祥趁吳佩孚不備,將全部人馬裝上火車,連夜離開河南。

    1923年曹錕透過賄選(約含現在135億)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身處北京的馮玉祥多次幫曹錕收買議員,為曹錕當選立下汗馬功勞,由於吳佩孚的阻擾,馮玉祥沒有得到任何獎賞,這讓馮玉祥對吳佩孚、曹錕都很不滿。 馮玉祥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總司令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路軍總司令,出古北口經赤峰一線迎擊奉軍,還規定不設兵站,各部自己籌措給養,並派胡景翼率部監視馮玉祥,可以說馮玉祥要是不倒戈,早晚死在吳佩孚手裡。 馮玉祥立即密聯對吳佩孚不滿的直系將領孫嶽,胡景翼,又與孫中山互通,並暗中勾結張作霖,得到140萬軍餉資助,計劃妥當後,駐紮在古北口並不進軍,卻給曹錕連發捷報。 10月22日晚,馮玉祥突率大軍入北京,23日控制總統府,

    隨後民國的權力大棒轉交到奉系軍閥手裡,在北洋軍閥混戰的同時,南方的國民革命政府也建立了,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北伐,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基本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之後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北洋軍閥統治覆滅 。

    此時軍閥有再來看下其他軍閥

    馮玉祥的西北軍:1927年5月,馮玉祥出兵潼關,參加北伐。部隊達到25萬人,後達到40萬,這時的西北軍達到頂峰。

    楊虎城的陝軍:兩萬人左右,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十軍。

    樊鍾秀的建國豫軍:分駐汝、魯、寶、郟等縣,隊伍多達近四萬人。

    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總兵力約14個團,抗戰時擴編至4個軍48個團20餘萬人。新桂系軍隊參加過北伐、抗戰,該軍紀律嚴明,戰力強悍,屢立戰功。

    川系軍閥是由7、8個小軍閥整合而成,早期他們在四川境內混戰不休,弄得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後來,劉湘部川軍崛起,並逐一擊敗各路小軍閥,成為獨霸四川的大軍閥 。川軍總兵力大約40萬。抗戰爆發後,川軍誓師出川抗日,立功無數,犧牲甚大。

    滇系軍閥,首領盧漢,3個軍約10萬人馬

    閻錫山的晉系軍閥

    北伐戰爭時期,閻錫山把晉軍編為三個軍團,共轄12個軍,17個師,12個騎兵師,7個獨立旅,共擁眾20餘萬人。

    1930年又經過中原大戰歷時七個月,由於張學良導向蔣介石,而改變整個結局,然後各地軍閥再次洗牌。

    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徹底瓦解,分裂成了四大派系。

    閻錫山領導的晉綏軍也受到重創,內部的商震和傅作義等將領也前後聯合成一個系別。 左一為傅作義

    張學良的東北軍因為進入關中幫助中央軍,所以在戰後得到了華北的地盤,緊隨其後又收編了大量的西北軍和晉綏軍派系的殘餘勢力,一舉成為全中國第二大的軍事派別。

    新桂系撤退回廣西以後,在陳濟棠派粵軍的幫助下自保。與此同時,派系領袖中的黃紹竑退出了新桂系。 陳濟棠

    建國豫軍的首領樊鍾秀陣亡,他領導的派系也在戰後被收編了,

    石友三領導的西北軍由張學良收編。而後因唯密謀奪取華北,被蔣介石和張學良左右夾擊致使全軍覆沒。石友三

    楊虎城領導的陝軍因為協助蔣介石而得到了陝西地盤。

    張發奎領導的粵軍因戰鬥實力大損,不得不依附於新桂系。張發奎

  • 16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雜詩)

    獨自立國眾必圍,力量懸殊不可生。

    出頭之鳥莫去做,免掉內憂與外憤。

  • 17 # 薛白袍

    選擇自立?找死呢?

    民國時候,軍閥林立,但是當時國家還是有個名義上的總統的,而在民間心裡共和制已經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維護共和制是大家都認的一個高壓線。

    在這個高壓線下,各位軍閥怎麼玩都行,但是一旦逾越這個條線,比方說搞獨立啥的,這位軍閥也就混到頭了,必定會被群起而攻之。

    民國時候最牛的軍閥當屬袁世凱了,袁世凱廢共和,搞君主立憲,結果導致全國伐袁,甚至很多袁世凱的部下也藉機離開老袁,他這皇帝當了83天就被迫取消帝制了。

    民國的大小軍閥還有誰比袁世凱牛?袁世凱想改變一下制度都敗了,敗得很慘,別的軍閥看在眼裡,誰還想觸黴頭,搞獨立,抱著姨太太悶聲發大財不好嗎幹嘛鬧獨立當這個出頭的椽子。

    中國做事,自古以來講究道義,講究名正言順。

    三國時袁術撿了塊傳國玉璽,就認為天命所歸,然後貿然稱帝,然後被曹操呂布孫策聯手攻擊,因為貿然稱帝,天下諸侯對其敬而遠之,導致沒人肯幫袁術,他孤軍奮戰。

    袁術的很多手下,也何其離心離德,紛紛藉機和他劃清界限。

    其中就有孫策。

    孫策原本是袁術的手下,以討伐揚州刺史劉繇為名,和袁術借了千餘兵馬,討還了一些自己父親孫堅手下的戰將,就踏上了創業之路,所以在孫策打下的地盤中有袁術派去的官員管理當地的。

    但是袁術一稱帝,孫策宣佈和袁術劃清界限,驅逐孫策派到自己身邊的官員,並且把廣陵、江東大片土地被據為己有。

    在多方勢力的絞殺下,袁術窮途末路,最後臨死想喝口蜂蜜水而不可得。

    可見道義,很重要。

    這也是民國軍閥不敢獨立的原因。

    在民國,鬧獨立不但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在道義上也會被輿論討伐,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袁世凱之後,北洋政府雖然也出現過張作霖這樣的強人,但是他也只是被稱為東北王,從沒想過玩獨立。

    另外一個不敢獨立的原因,大約也是因為軍閥眾多。

    民國時候軍閥眾多,不管是皖系,直系,奉系,還是桂系,黔系,川系,大約每個省都有大大小小的勢力佔據,大家的地盤犬牙交錯,平常看不對付了往往還要打一架,摩擦不斷,如果有誰膽敢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搞獨立,大約其他派系軍閥做夢都會笑醒。

    終於有個合理的理由去瓜分那個搞獨立的傢伙的地盤了,如果一旦有軍閥鬧獨立,周圍幾家軍閥都會聯合起來,圍剿他,然後瓜分其地盤,財產,女人。

    就像曹操孫策呂布瓜分袁術的地盤一樣。

    所以民國軍閥是沒有膽量搞獨立的,他們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可以關起門來當土皇帝,何必玩獨立這個遊戲把自己搞得身敗名裂呢。

    軍閥,其實從北洋時期到後來蔣先生的南京時期,從沒有真正消失過。

    ============================

  • 18 # 小鎮月明

    其實獨立的危害要遠遠大於不獨立,表面上聽起來獨立似乎就是脫離了中央的可以在自己的地盤上為所欲為,不受管轄。但是相比於這些蠅頭小利,各大軍閥為自己謀劃得更長遠。

    天下本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雖然歷史上經過好幾次的大分裂,但是統一乃是主流,不出一百年國家又會重新變成一個整體。照著這種情況來看,統一是大趨勢。而若是軍閥一旦宣佈自己獨立,就相當於其餘全部的軍閥對立。其他任何軍閥都可以打著正義的旗號討伐。雖然當時中國有幾個大軍閥存在,但是大多數的實力都不相上下,只夠在自己的地盤上作威作福。一旦其他勢力聯合,獨立的軍閥肯定會被夷為平地。

    在沒有足夠的實力的情況下,任何一個軍閥都不會主動去冒這個險。而且成王敗寇,雖然統一是主流,但是其過程的艱辛難以預料,稍有不慎便遺臭萬年。而且就算有著強大的實力支撐,但是要步步為營方可取勝。只要棋差一招便是滿盤皆輸。縱觀歷史,齊恆公最先稱霸雄踞一方,卻沒有想到最後稱帝卻是秦國。所以這種根本預料不到的事情,讓很多軍閥望而止步,只甘願管轄自己的小地盤。

    其次雖然各大軍閥沒有真正宣佈自己獨立,但是從現象來說已經算是獨立。因為各大軍閥所管制的地盤,稅收和財務都被相應的壟斷,已經算是當地的一個土皇帝。而且沒有宣佈獨立,就屬於中央的管轄範圍之內,還會有補助之類的物品,可以說生活確實不錯。

    雖然軍閥所佔據的地盤管制著當地的老百姓,但是並不能代表老百姓也被割據了。這種情況若是放在秦始皇時期,或許在老百姓心目中出生在哪一個國家便是哪一個國家的人。但是歷史經過了兩千年,思想已經大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老百姓心目中只認可中國這片地方,卻不認同一個獨立出來的小國家。沒了老百姓的支援,就相當於缺少了強大的後盾,連獨立的想法都難以出現,又何況是單打獨鬥呢?

    而且民國時期獨立出來的國家也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在中國恐怕國際認可的還是南京政府。作為一個三無背景新興獨立出來的國家,實在是舉步維艱。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各大軍閥都有一種民族歸屬感。雖然各大軍閥時常開戰,爭奪地盤。但是他們也具有一致對外的民族氣概。例如吳佩孚,段祺瑞張作霖都是錚錚漢子,寧肯死也不會像日本人低頭的那一種。這一種氣概使得他們不會脫離中國而單獨存在。

    愛國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思想,五千年的文化將所有人凝聚在一起。雖然民國時期軍閥相互爭奪地盤,但是他們都認同自己是華夏兒女,具有炎黃子孫的氣

  • 19 # 司馬砸光

    1937年7月底,湯恩伯第13軍按蔣介石命令從大同乘火車緊急開赴南口,抵擋來犯的板垣師團等精銳日軍。可路經柴溝堡車站時,卻被察哈爾省主席劉汝明的部隊用火炮和機槍攔下了——出身於西北軍的劉汝明,擔心湯恩伯部中途下車武力佔據察哈爾,因此不準湯部過境!

    蔣馮閻

    後來在蔣介石、馮玉祥的親自協調下,加之攻陷北平的大批日軍正有進逼南口的企圖,劉汝明終於勉強放了行,接下來才有了湯部在南口與日軍血戰18天,遠遠超出了蔣介石所要求的8天。

    之所以講這段,意思就是軍閥們雖然沒有選擇名義上的獨立,實質上都有著很大的自主許可權,是和國民政府保持表面上的一致或者直接叫板,關鍵還是看核心利益。

    對於要不要獨立,軍閥們嘴裡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事實上,除了民國早期在對抗袁世凱的護國運動、護法戰爭中紛紛通電獨立,各省或者各區域的軍閥們在後來很少直接宣佈“獨立”了,因為他們都想明白了,何必落個“口惠而實不至”,口頭不說暗地裡當獨立王國的老大豈不是更實惠?

    他們雖然沒有在名義上獨立,可該“獨立”乾的事一件不落,信奉用行動說話。

    韓復渠

    比如山東省主席、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渠,廣東廣西於1936年掀起“兩廣事變”反蔣時,他選擇通電支援陳濟棠、李宗仁;東北軍、西北軍1936年於臨潼捉蔣時,他也通電錶示支援。到了全面抗戰以後,他又用武力阻攔劉峙第二集團軍部隊進入山東。包括後來視蔣介石、李宗仁要他在山東逐次抵抗的命令如無物等,都說明他治下的山東的獨立性,就差一個全國通電了。

    不止是韓復渠,桂系的廣西,山西的閻錫山,雲南的龍雲,四川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軍閥,平津的29軍,西北五馬等,都有非常大的獨立財政、行政、軍事等許可權。甚至在日軍的威脅利誘下,閻錫山還私下與日軍簽署了《汾陽協定》,這就是山西已經在事實上“獨立”的最大鐵證了吧?他一直視山西姓閻,山西就是他的“自留地”,誰想要就與誰拼命,包括國民政府。

    名義上歸屬中央、實際上自己說了算,是軍閥們多輪“精算”後最佳選擇

    張宗昌

    1926年的一期北伐打疼了吳佩孚,1927年的二期北伐做掉了孫傳芳,1928年的三期北伐乾淨利索地贏了二張父子及張宗昌,這讓舊軍閥們開始明白,國民革命軍已經完成了發育,成為了當時最強悍的軍事力量,誰直接硬槓誰就會灰飛煙滅。

    你如果不能打敗他,就最好加入他。看明白了這點的閻、馮等老軍閥,也果真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的行列,變成了新軍閥的他們雖然後來也試圖與國民政府再掰掰手腕,可經過中原大戰的實戰檢驗,他們終於知道,要再保持明面上的獨立,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他們學乖了。

    閻錫山

    軍閥們的算盤都打的啪啪響,個個都是“精算師”:首先是真心打不過,即使有心也無力,鬧獨立的成本代價太高,搞不好可能連老底都輸掉;再則是如果表面上服從國民政府,還能向其索取一定的軍餉和裝備,再加上原本自己“統治區”的財政稅收等,也能養著一支規模還算可觀的軍隊,還可以繼續當自己的“土皇帝”,這多爽啊。

    更重要的是,隨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落地生根,民眾擁護“統一”的意識空前高漲,這剷除了軍閥割據獨立的基本土壤。在這種情況下,軍閥們能以省主席的名義保持著“半獨立”,就已經是最大限度了,畢竟全國統一的趨勢浩浩蕩蕩,誰再逆勢而行,只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20 # 坐看東南了

    民國初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形成各派軍閥,奉系、直系、皖系等等,後來又有桂系等,有西北軍馮玉祥,晉軍閻錫山,川軍,等等。

    直到1929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校長才形式上統一了中國。

    很多人確實會有疑問,軍閥為什麼不獨立?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軍閥都是漢人,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思想。再說了,在當時的環境下,哪個軍閥搞獨立,都是找死。

    不管是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還是李宗仁、馮玉祥等,這些新老軍閥都沒有想過要獨立,但是確實都想過要當老大。

    民國的軍閥,基本都有些情懷,說起愛國,一個個都當仁不讓。一個不愛國的軍閥不是好軍閥,一個不愛國的軍閥是成不了軍閥的,亂世出梟雄。國家混亂的時候,你搞歪門邪道是不會成功的,是沒有人追隨的。

    亂世要想稱雄,必須要把自己打扮的高大上,才會有人效忠你。若是搞獨立,分裂國家,這豈不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這事是絕不能做的,會毀了自己。

    論品德,民國的大軍閥一個個都是正人君子的做派,比如西北軍老大馮玉祥、山西的閻錫山、四川的劉湘、東北軍張學良,做人都是杆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完孩子之後,女人都會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