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資治通見

    “飛將軍”李廣為何一輩子不得封侯?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

    衛青是不是天幸,另說,然而,李廣終身未能封侯,的確很難找出更確切的原因:命數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

    李廣的名聲很大,一是因為他的射箭水平極高,如小李飛刀一般例不虛發,只要箭離弓必有敵人隨弓弦之聲倒地;曾經誤把石頭當作老虎把箭射進石頭中,還留下唐代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二是因為他很愛他計程車兵,吃喝都和士兵一起,得到賞賜也都分給部下,待人又寬厚不苛刻,士卒們都樂於為他出力。他的名聲是匈奴替他宣揚的: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 躲避了他數年,不敢侵犯右北平。

    然而,李廣終身未能封侯,不得爵邑,官也不過九卿。而李廣的從弟李蔡,為人中下,名聲比李廣差遠了,卻早早地功至二千石,有功封為樂安侯,後為丞相。你說有人構陷過他嗎,沒有;你說漢武帝不曾聽過他的名聲嗎,當然不是;難道是漢武帝妒才忌能嗎,可漢武帝即便有這個毛病,也並不是用在李廣身上。李廣號稱出擊匈奴七十餘戰,我們來看一看他的戰績:

    李廣出兵雁門攻擊匈奴的時候,匈奴打敗了李廣的部隊,生擒李廣。李廣假裝受傷生病,匈奴騎兵就把他放在兩馬之間的網兜裡躺著。走了十幾里路,李廣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他便忽然躍身跳上少年的馬,把少年推下馬,奪下他的弓,向南騎馬飛奔幾十裡。李廣遇到自己的殘餘部隊,也由此進了關塞,胡人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他一邊跑一邊拿弓回射,得以逃脫。

    李廣隨大將軍衛青一起出定襄,抗擊匈奴,各個將領都憑著斬殺敵首的數目來定封賞,許多將領都封侯了,但李廣的部隊卻沒有功勞。注意,是“無功”,而非“有功不得封”,史家知道,問題是出在李廣身上而不是皇帝身上。兩年之後,李廣帶領四千名騎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帶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大家都很恐慌,李廣卻很鎮定:他派他的兒子李敢帶幾十名騎兵,衝進又衝出匈奴的騎兵包圍圈,安定軍心。在漢兵死亡過半漢軍的箭快要用盡了,李廣又親自用強弩射死敵人的副將,士氣大振。一直戰鬥到第二天,張騫的軍隊終於來了,匈奴解圍了。至此,李廣幾乎全軍覆滅。按漢法,張騫行軍遲緩,判為死罪,出錢贖為平民;李廣的軍功和罪罰相抵,沒有封賞。

    這就是李廣的幾次重要的戰績。

    沒錯,李廣本身很有作戰能力,善於團結軍隊、善用心理戰、個人又驍勇無比,然而,每一次,他不是全軍覆沒,就是自己被俘,要麼就是在沙漠中迷路……這讓漢武帝如何委以重任?基於同情李廣,從史書上缺乏細節的記錄中,我願意相信,他一再遭遇到遠遠比他實力強大得多的敵人,是他倒黴;然而,成功只需要事實,失敗卻需要一百條理由來開脫,光這一點,就足見李廣的落魄。

    此後,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大舉出擊匈奴。李廣多次親自請求出徵,皇帝都不允許他去;元狩四年,終於答應了他,派他做前將軍。

    出塞後,衛青知道了單于居住的地方,親自率領精兵追趕,而命令李廣繞東路和右將軍合併。李廣很想和匈奴一戰,衛青卻不讓,而是派公孫敖和自己一起對付單于。李廣很生氣,不辭而別,帶領士卒與右將軍合軍;誰知卻迷了路,延誤了與大將軍會合的時間。衛青派長史拿乾糧和濁酒送給李廣,詢問李廣等二人迷路的情況,又催李廣的幕府接受傳訊;雖然罪責還不明確,但李廣已心灰意冷了,拔刀自刎。

    其實李廣知道,不是衛青有意為難他,而是在出發之前,漢武帝就下了旨意,稱李廣“數奇”,不要讓他與單于面敵,恐怕難有好結果。所謂“數奇”,就是運氣不好。

    機會像雨點一樣打來,李廣卻一一躲過了。孩子,你太不幸了。正如他自殺前的喟嘆:“豈非天哉!”

    當然,把李廣的不幸歸結於“命”,哪怕是實情,也太沒有建設性了。《史記》沒有給出的答案,也許藏在《漢書》的這一段裡。李廣對善於望氣(一種相法)的王朔說:“每次出擊匈奴,我都有份,而我手下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不及中人,以軍功封侯的就有數十人,我哪一次落在人後了?始終沒有尺寸功勞得以封侯,是不是因為我命中註定不能封侯?”

    王朔說:“將軍想一想,你有沒有什麼特別後悔的事?”李廣說:“我當過隴西太守,羌曾經反,我誘降了八百多人,當天就把他們都殺掉了,至今仍然後悔。”王朔說:“最大的禍害就是殺掉已降的人,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比起八百條人命,李廣的不得封侯也就算不得什麼了。我不相信這兩件事有因果關係,但我覺得,如果別無選擇,相信善惡有報,至少是種正能量。

    假如真有報應這回事,他的悔意,多少可以拯救他。

  • 2 # 職場前沿思維

    李廣難封出處,唐·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最主要原因就是生不逢時!

    李廣參軍是在漢文帝時期,而飛將軍之稱謂得自於文帝晚年時期,文景兩代所奉行的國策是和親政策,而匈奴一直對漢朝邊境掠奪不斷,李廣數遍期間建功頗多,歷任邊關八個郡的太守。而史記中記載,匈奴因李廣戍邊,數年不敢進犯,聞而避之。後匈奴買通漢朝的外交官公孫昆邪向漢景帝進言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隨後,漢景帝把李廣調回宮中,任未央宮衛尉。而漢武帝時期,李廣與匈奴作戰僅僅寥寥幾次,

  • 3 # 側耳z傾聽

    一個說法是李廣的將軍是皇帝的弟弟梁王封的,當時梁王的勢力很強,可是梁王不行了的時候,李廣就受到猜忌了,皇帝怎麼會放心這種人呢。

  • 4 # 談笑書生

    李廣,西漢名將,陝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在中國歷史上,他無疑是一位充滿濃厚悲劇色彩的人物。自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由於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抗擊匈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軍前自殺,一生與匈奴七十餘戰,為二千石吏四十餘年,但至死未得封侯,給後人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慨嘆。司馬遷《史記》中一篇《李將軍列傳》,對李廣的遭遇寄予了無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後人一掬“李廣不封侯,古往今來同一哭”之熱淚。太史公本人還因為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向漢武帝辯解而被施以宮刑。然而,他並沒有揭示造成李廣不能封侯的深層次原因,卻使得李廣的“飛將軍”正面形象代代流傳,二千多年來讓後人感慨、惋惜。而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乃天幸,李廣無封緣數奇”卻是意氣用事、難著邊際,更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釋李廣緣何而不封侯。   “李廣難封”之因,我們應對歷史做冷峻的思考  

      李廣的青年時代恰逢文景時期,那時國力還不足以與匈奴打一場大戰,李廣英雄無用武之地。    當時的軍事政策也是以防禦為主,就是衛青和霍去病在那個時代也不會有所作為,也只能是被動防禦。文帝也曾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在那個大背景下,再有才幹的將領也難有所作為。但是即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李廣因其勇猛善戰也是有受到封賞的機會的。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所以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    李廣驍勇善戰,一向以硬碰硬,從而常常導致傷亡或慘敗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上書:“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被任為上郡太守。後李廣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李廣英勇善戰固然是優點,但同時也是缺點,每每遇敵,依仗“藝高”而致“膽大”,經常以劣勢兵力向敵優勢兵力發起衝擊,因武藝高強敵軍對李廣莫奈其何,甚至被俘也能奪馬回營。雖然個人表現極為出色,但以少拼多造成部卒死傷慘重,而且難以聚殲敵方。一仗下來,敵我傷亡對比經常得不償失,或得失相當,自然難以立功封侯。漢武帝元光二年馬邑之戰(前133年),漢用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誘匈奴單于入塞。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制,派大軍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事機不密,單于發覺這種情況,引兵離去,30萬漢軍無功而退,驍騎將軍李廣自然無功。   元光六年,李廣率萬騎出雁門,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于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兵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賓士,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餘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這一方面是因為李廣為名聲所累,遭強敵所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李廣一向以硬碰硬,戰術不靈活,導致慘敗。   李廣心胸並不寬廣,這也許是他得不到皇帝賞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廣賦閒以後,常與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到藍田南山中狩獵。曾有一次在夜間帶著一個隨從騎馬外出,與別人在鄉間飲酒。歸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廣不讓通行。李廣的隨騎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亭尉說:“就是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透過,何況是前任將軍!”於是就扣留了李廣等人,留宿霸陵亭下。過了不久,匈奴攻入遼西,擊敗了韓安國的軍隊。於是皇帝召回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准許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軍中李廣就把亭尉殺了,然後向皇帝上書謝罪。我們不難看出,這個霸陵尉死得有些冤。不管當時他喝沒喝醉酒,他的做法都是無可非議的。既然現任將軍都不能夜晚通行,你李將軍又有什麼特權來破壞這一規矩呢?就因為按規矩辦了,掃了前任李將軍的面子,當前任李將軍變成現任李將軍,手中握有生殺大權之後,霸陵尉就只有引頸就戮了。李廣的心胸怎麼會狹窄到這種程度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李廣不能封侯的最終原因,則是青年才俊後來居上,衛青、霍去病的輝煌戰功無人能及。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再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衛青軍出定襄,擊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軍無功而還。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徵匈奴。李广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計程車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佈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直到博望候張騫的救兵趕到,才解了匈奴之圍。這一戰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武帝認為他年老未被啟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出塞後,衛青得知單于的駐紮地,便決定自率精銳部隊襲擊單于。而命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東路道遠,而且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李廣請求為先鋒,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可是衛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囑咐,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正面對陣。這時候,衛青的好友公孫敖新失掉侯爵,擔任中將軍隨大將軍出征,衛青想給他立功機會,所以把李廣調開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與單于對陣。李廣當時知道這一內情,仍堅決拒絕調動。衛青不接受他的請求,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中說的辦。李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動身了,內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途中部隊因無嚮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回師後,李廣對他的部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言畢引刀自刎。李广部下全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可見,李廣之所以不能封侯,除了時運不濟,早年無用武之地,中年以後又遭遇衛青、霍去病等有著外戚背景的青年才俊後來居上外,還有其自身弱點:缺乏政治頭腦,拙於戰略指揮,心胸狹窄,常自負其能,不計後果。所以對他的分析和評價,應少一點兒道德上廉價的同情,多一分歷史上冷峻的思考。

  • 5 # 漫溯古今

     司馬遷把《李將軍列傳》寫得生動異常,成為《史記》名篇。後來的不得志文人,常為李廣一灑終生不遇之淚。可是,夷考其實,李廣之不遇,起碼一大半要怪他自己。  李廣乃是“漢之飛將軍”。武藝超群,擅長騎射。他愛護部屬,能團聚一批和他情投意合的騎士。他作戰極為勇敢,自文帝時就與匈奴野戰不休,一直打了四十多年,七十餘戰,是轉戰沙漠的三朝老將。這些,都是他的優點和特色。然而,他終生未曾封侯。因為按漢家制度,他一生沒有打過什麼勝仗,無法封侯。李廣為什麼打不了勝仗?可由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點是,李廣是一位“戰將”,而非“大將”。他的敵手是匈奴人。他的本領,匈奴騎士也擅長,而且擅長騎射的“射鵰手”比當時的漢軍要多。一對一的比,李廣個人可能操勝算,人數相當的部隊對抗,可就難說啦。  李廣統率部隊的方式有問題。經過選拔的戰士,武藝精強,很講義氣,同生共死。然而,組織性差,紀律散漫。在大漠中宿營,人人逐水草自便,若是遇到敵人夜間劫營,勢必各自為戰,勝算不多。再說,李廣帶兵全仗力戰,有明確記錄的一次是“以郎中令將四千騎”,遇見匈奴左賢王四萬騎的大部隊,李廣派兒子李敢率精銳小分隊衝擊敵陣,自己以強弓“大黃”射殺匈奴幾員裨將。可是,漢軍“死者過半”,“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張騫的一萬騎兵後期而至,解圍,“漢軍罷(疲)”,無力追擊。“廣軍幾沒,罷歸。”“廣軍功自如,無賞。”這是很典型地表現出李廣作戰特點的一次戰役。  李廣個人英雄主義的狂傲之氣很重,往往一時衝動,不從長計議,不考慮後果。以他最後一次出兵而言,衛青有私心,偏向中將軍公孫敖,想與其一起幹掉單于。李廣不能忍讓,不與衛青進一步核對行軍路線,負氣出師,不找嚮導,失道誤期。導致自殺。受情緒支配,乃為將之大忌也。  情緒衝動,死要面子,幹出無原則的事,也是李廣的毛病。因為在亭下蹲了一夜,重掌軍權後,馬上把公正執法、但說了一句風涼話的霸陵尉帶到管轄的軍區內殺掉,實在不合法不合理。還有殺降,簡單化處理問題,拿人命不當回事(多年後自己也引為憾事)。  以上缺點,加在一起,造成他屢戰屢不能勝,以至封侯無望。並非“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固命也!”   漢文帝評論李廣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這話有一定道理。原來,楚漢相爭,軍隊固然有時很多,但成分複雜,有如“驅市人而戰之”。這樣的隊伍,需要臨陣衝鋒的鬥將。項羽以八百餘人潰圍,以二十八騎進行最後的東城一戰,是典型的鬥將戰例。李廣最適合打這樣的仗。漢文帝說他能取萬戶侯,就是從此種戰役的角度來判斷的。匈奴騎兵往往組成大兵團,單兵戰鬥力強,漢軍要戰勝他們,騎兵更得多於和強於匈奴才行。這就要組成有強大後勤保障的更大的兵團。以騎兵為主體,其統帥不一定臨陣當先,卻要指揮得當。李廣,雖然和匈奴從小打到老,可是沒有從戰爭中進一步學會指導戰爭的藝術,絕難擔當起如此重任,註定了他的失敗。這是我們替他遺憾的事。   我們只是評議李廣不得封侯的根本原因。若是對李廣全面評價,司馬遷的評議有一定道理。李廣才氣無雙,不阿權貴,不營私財,愛護士卒,作戰勇敢當先。他不愧為職業軍人的典範。

  • 6 # 王重陽56

    李廣的功績不夠,而且生在一個相對太平時期,李廣前、中期漢匈相對太平,雖然邊境摩擦不斷,但那也只是摩擦,算不上戰爭,不是戰爭就沒有足夠戰果,後期漢匈大戰的時候,他不是被匈奴群毆了,就是沒打到人,最後還迷路了,時勢造英雄,沒辦法。

  • 7 # 三隻腳的大烏鴉

    1、封侯是要打勝仗的,李廣一輩子敗仗多勝仗少,怎麼封?他要是能封侯,其他如衛青和霍去病這種天天打大勝仗的是不是該封王了?

    2、李廣的出名實際是個烏龍事件,李廣本來只是一個普通將領,因為他弓馬出眾,個人武藝高,所以匈奴人尊其為飛將軍。這種將領歷史上其實多的是,但李廣有個優勢,他孫子李陵是司馬遷的好友,司馬遷就是因為幫投降匈奴的李陵說好話才被處以宮刑的。有這麼一個背景,司馬遷當然要在史記裡為李廣一家大吹特吹了,李廣一家不牛逼,司馬遷怎麼能證明他這個宮刑受的很冤枉呢。

    如果僅僅這樣也就算了,但到唐朝,王昌齡寫了一首很出名的出塞曲,裡邊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流傳極廣,而很多人就將詩裡的飛將和飛將軍李廣等同了,以為寫的就是李廣,於是李廣就和這首詩一起紅了。實際上王昌齡寫的是衛青,因為龍城之戰是衛青的成名戰。但誤會已經產生了,從此以後李廣的名聲一發不可收拾,到唐德宗的時候直接進了武廟。所以你如果去查查歷史,就能看出關於李廣的正面評論不是司馬遷說的就是唐朝之後才出現的。

    所以說,司馬光說李廣徒有其名確實是有道理的。

  • 8 # 公子皇鋣

    李廣可以說如雷貫耳,他的事蹟經司馬遷記載後被人哀頌了數千年,王維曾在詩中寫到“李廣無功緣數奇”,但是很多人已經分析過李廣難封的原因不僅僅是命不好那麼簡單。

    李廣的武力值不用說,多年戍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漢武帝時代無賴般毫無功績的外戚田蚡都能封侯,李廣當然也可以,因此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不在功績,而在漢景帝那裡!

    在景帝繼位之初李廣已經很出名了,吳楚七國之亂時他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叛,並立下了大功,但也犯了讓漢景帝永遠難以釋懷的錯誤,那就是私自接受了梁王劉武授予的將軍印。因為這個原因,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李廣落了個不賞不罰的局面,這是他錯過的最佳封侯時機。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親弟弟,那是一個漢景帝心中極為忌憚但嘴上還要好言撫慰的人!景帝一度被母親竇太后逼的差點立他為皇位繼承人,這在景帝心裡一直是個陰影,難以放下。正如有人說過“最是無情帝王家”,皇權面前兄弟又能如何?而且誰又不想把皇位傳給兒子?弟弟再親能比的了兒子嗎?

    景帝對劉武的意見已經到了難以容忍的地步的時候了,對於李廣這一做法當然也是難以接受,景帝肯定會懷疑李廣他和劉武有沒有其他交往?不封賞他已經相當於處罰他了!但是李廣對此似乎一無所知。

    後來李廣在任邊地郡守期間,更是不顧當時大局多次與匈奴交戰,被人多次在景帝面前告黑狀(類似於捧殺),這對於李廣可不是什麼好事情,多次調動工作地點,但他依然如故,這對於景帝來說是多麼不識趣的一個人,在景帝心裡可以說已經掛上號了。

    正如王立群教授在講《史記》時講的那樣,景帝是一個只做不說的人,也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作為皇帝他不會點撥李廣,也不會處罰他這樣一個天下聞名的人,他需要李廣去揣摩他的心思,自己調整,但是很顯然李廣不具備這個才能。

    我們都知道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中漢景帝說周亞夫“不能擔任少主的大臣啊(非少主臣也)”,誰又知道景帝有沒有對兒子劉徹說過李廣類似的話呢?更何況前面所說的梁王劉武還是武帝劉徹的皇位競爭對手,因此武帝順勢給李廣穿小鞋是很正常的了。

    可憐李廣至死恐怕也不明白他的難封不是因為騙殺降兵,而在於一系列他可能壓根不曾注意過的卻又致命的細節!

  • 9 # 娛樂圈大咖秀

    一說為“殺已降”。

    李廣在世的時候,就對他自己沒能封侯疑惑不懈,曾請教一位操望氣之業(相面)的王朔。王朔針對李廣自悔在任隴西太守時,曾殺過已降的800名羌人之事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二說為“殺霸陵尉”。

    李廣曾因兵敗而丟了將軍職,一天夜晚回家路過霸陵亭,霸陵尉按規定不放行,李廣手下的人說情道:“這是過去的李將軍。”酒醉的霸陵尉輕蔑地回敬道:“當今的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過去當過將軍的人!”後來李廣復職,公報私仇,藉故殺了霸陵尉。明人董份於是說:“廣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殺降也,亦淺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史記評林》引)此說似以小節論大端,難以令人信 服。

    三說為“治軍不嚴”。

    宋人何去非認為:“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而廣每至敗衄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廣之治軍,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於部曲頓舍,警嚴管攝,一切馳略,以便其私而專為恩,所謂軍之紀律者,未嘗用也。”

  • 10 # 無為83434513

    不是徒有虛名,而是他殺了8百多主動投降他的敵人,因為他出了一個告示說那些敵人只要主動投降就免出他們的罪還有獎賞,這8百多人投降後不但不賞,反而殺死他們,李廣這樣做有損陰德,所以後來他怎樣努力都不能封侯。

  • 11 # 紅黑聖西羅

    李廣百戰之功而不得封侯,可能有幾點:

    1、一生只會帶兵上陣殺敵,沒有處好跟皇帝和權臣的關係;

    2、做了幾十年的高階將領,卻沒有任何積蓄,《史記》:李廣廉潔,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家無餘財,沒錢能辦什麼事;

    3、口拙不善言辭,《史記》:“廣訥口少言”,不會說話的人能幹什麼事;

    4、性格缺陷,器宇不足,個行很執拗,很自信,非常較真,早年受到侮辱,啟用後就去報仇了,的確是快意恩仇,但這氣量……

    多方面的原因造就了他不得封侯,也確實冤不得人。

  • 12 # 珥陵三菱

    李廣是非常勇猛的漢朝大將軍,立了不少赫赫戰功。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評價是非常高的,但是李廣之前是為漢文帝當臣子的,後來又為漢武帝當臣子的,在漢武帝時期,李廣作為元老級人物,理應收到尊敬,可是李廣的孫子李陵做了漢奸,導致漢武帝對李廣不待見了。

    起初,在漢文帝時,李廣可能就已經不受待見了,他曾經說李廣這人:“數奇。”也就是說他命不好。

    後來說為“殺霸陵尉”。李廣曾因兵敗而丟了將軍職,一天夜晚回家路過霸陵亭,霸陵尉按規定不放行,李廣手下的人說情道:“這是過去的李將軍。”酒醉的霸陵尉輕蔑地回敬道:“當今的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過去當過將軍的人!”後來李廣復職,公報私仇,藉故殺了霸陵尉。明人董份於是說:“廣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殺降也,亦淺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史記評林》引)此說似以小節論大端,難以令人信服。

     

    之後說為“治軍不嚴”。宋人何去非認為:“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而廣每至敗衄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廣之治軍,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於部曲頓舍,警嚴管攝,一切馳略,以便其私而專為恩,所謂軍之紀律者,未嘗用也。”

      (《史記評林》引)所謂“治軍不嚴”,是與李廣同時代的一位將軍程不識治軍整嚴相對而言的。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停宿駐留,不擊刁斗;幕府中那些表冊文書也大多省約。然而他對征戰大事還是肅審慎嚴的。司馬遷就認為他與程不識一樣是“名將”。所以,南宋葉適對此辯駁說:“李廣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論之,固非矣。”(《學習記言》卷二《史記》)明末清初的大學者王船山在《讀通鑑論》中發展了他的觀點,認為李廣是“攻兵之將”,程不識是“守兵之將”,“非可一律論也”。

      

    最後還有一個結論是李廣系“常敗將軍”。宋人黃震說:“李廣每戰輒北,因躓終身。”(《史記評林》引)司馬光也認為:“效不識(即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資治通鑑》卷十七《漢紀》九)既然如此,當然不能封侯。然而,現代學者表示懷疑

  • 13 # 在水一方122097561

    漢家對待李廣也是不公的,從匈奴人對李廣的害怕程度就能說明李廣久在邊關戰功卓著。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14 # 巴山夜雨涮鍋

    李廣當然有不少特長,武藝高強,膽略出眾,善於帶兵。然而他也有不少缺點。最終李廣不能封侯,這些缺點的影響不可忽略。

    首先,李廣膽子太大。作為將領而言,既要足夠大膽,也要足夠謹慎。而李廣一味勇猛。早在漢景帝時候,公孫昆邪就哭著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把李廣調為上郡太守。

    這種戰爭風格,在他射箭的細節也能看出。史記記載,“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李廣規定士兵不許遠遠射箭,非要等敵人近了再射,這樣命中率高,可同時也是一種玩命的打法。很多時候李廣憑藉這個能給匈奴人沉重打擊,但也因此吃了不少敗仗。

    其次,李廣藝高人膽大,所以有時候見到敵人就殺心大盛,粗枝大葉丟三落四。比如某次李廣帶著百騎去追殺匈奴幾個神箭手,結果遭到匈奴數千騎兵包圍。那一次李廣憑藉類似“空城計”和自身的神箭安然歸來。但是史記還記載了“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就是說李廣手下的大部隊並不知道李廣幹這事兒去了。作為一個師長級別的主帥,為了追殺幾個敵人特工,弄得大部隊失去聯絡,也真夠玄的。

    由於這種作風,李廣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也打了不少敗仗。比如某一次李廣軍大敗,自己還被俘虜。雖然憑藉智勇雙全逃回來了,卻因為敗兵而要被處斬,用錢才贖回一命,廢為庶人。而在李廣最後那次戰爭中,李廣明明應該配合衛青夾擊匈奴主力,卻因為走岔了道,未能及時趕到戰場,導致匈奴單于逃走。這事兒也是怪不得別人的。

    除此之外,李廣心高氣傲,不懂得謙和。霸陵校尉禁止他夜行本來是秉公執法,他卻在當權後殺害霸陵校尉洩私憤,這完全是胡作非為。對大將軍衛青,他也不夠尊敬,甚至當面掀桌子。須知,就算你不趨炎附勢,哪有因為主帥不按你的安排部署,你就當場發飆的?李廣就是倚老賣老,覺得自己天下第一,不聽他的都看不順眼,這就是心態失衡。

    最終,他自己走迷了路,沒能趕到戰場,這事兒發生沒有一點反省,卻拿“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雖然夠豪爽,但卻對國家沒什麼好處。

    綜上,李廣雖然優點很突出,但性格中也存在嚴重缺陷。如果運氣好,優點得到發揮,缺點能夠不造成大麻煩,可能前途無量。但當運氣沒那麼好時,因為這些缺點導致最終含恨而終,也就毫不奇怪了。

  • 15 # 安興小技術員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漢軍與匈奴的一場大戰結束後,李廣在軍帳中引刀自剄,場面悲壯,他的同僚、戰友為之痛哭。訊息傳到長安,街巷百姓聽聞,無論知與不知,男女老幼皆為之流淚。

    此後,史家為李廣立傳、評論,文人為之作詩,後世帝王為之立廟追封,其形象由文學典故、民間傳說紛傳至今。但是,大多數人似乎只選擇了他們願意相信且為之感動同情的李廣,比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勃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尤其是“李廣難封”四字,不知擊中了多少顆心,刺激了多少條淚腺,使之唏噓感慨、扼腕長嘆。

    李廣能贏得大多數人的贊誦與同情,一是因為他是一個抗擊匈奴的英雄,二是他身經百戰卻沒能封侯,即是認為皇帝、朝廷對他不公。這些都是他們在李廣身上容易看到的情形,也最容易被認知、感受。

    現在的我們知道,英雄人物的民間傳說、文學形象與歷史的真實面目經常是有出入的,甚至大相徑庭。那麼,李廣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為什麼難封?當時的皇帝與朝廷是否對他不公?

    要回答這個問題,須從李廣的出身及經歷談起。

    李廣的官宦及軍旅生涯

    李廣出身不錯,先祖李信,秦時為將軍,追擊策劃過刺殺秦王贏政的燕太子丹有功。李家原是槐里人(今陝西興平),後遷到成紀(今甘肅天水),世代學習騎射。

    漢文帝十四年,前116年,匈奴入蕭關,李廣以良子家(當時的體面人家,不事商賈巫醫樂師等業)從軍。軍事生涯的第一次亮相,李廣表現漂亮,“用善騎射,殺首虜多。”,得到一個武騎常侍(皇帝警衛)的職位,這個職位不高(秩八百石),但跟皇帝親近,易被賞識、信任,前途光明。李廣常隨文帝出巡、狩獵,“衝陷折關及格猛獸”,才能得以彰顯。不久,李廣被調去防守邊關。

    景帝初即位,李廣從隴西都尉調任騎郎將(警衛隊長),顯然,兩代皇帝都看上了李廣的忠勇。只是,一名真正的軍人總是渴望馳騁沙場的。兩年後,即景帝三年,前154年,李廣的機會來了,吳王劉濞聯合六個諸侯王發動叛亂(七王之亂)。李廣以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擊吳楚軍,在昌邑之戰中,李廣奪得敵軍軍旗,一戰成名。結果因犯政治錯誤而被奪功,調任上谷太守,隨後轉上郡太守。終景帝之世,李廣一直守關,把漢朝的北邊防線守了個遍,歷任隴西、北地(今甘肅慶陽市馬嶺鎮)、雁門(位於山西山陰縣)、代郡(今河北蔚縣)、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太守。

    到了武帝時代,李廣步入中年,有資歷、有名望、有經驗,尤其是口碑好,忠勇、厚道。於是,當時政治力量尚薄弱的武帝把他升遷為未央宮衛尉。衛尉,九卿之一,負責宮殿安全工作,職位、地位都比較高,這是李廣官宦生涯的一大進級。

    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武帝祖母)去世,武帝真正掌握了大漢的所有權力,壓抑多年的他開始施展鴻圖大志,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改變對匈奴和親以及防禦的策略。

    元光二年,前133年,武帝採納大行令王恢的計策,以馬邑城(今山西朔州)引誘單于,令大軍埋伏馬邑旁谷,欲圍殲之。任命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村官將軍,凡計三十萬大軍出征。這是李廣第一次以將軍身份出征,相信這比他升遷衛尉還要激動。可惜,天不遂人願,單于入塞後識破了這場騙局,迅速撤軍。自從劉邦出擊匈奴,在平城被圍困七天差點死掉之後,漢朝一直對大規模與匈奴作戰沒有信心,這也導致領軍的韓安國與王恢不敢臨機作出積極決策,致使三十大萬一無所獲。李廣的第一次將軍之徵也就這樣結束。

    不過令李廣欣慰的是,武帝雄才大略又好大喜功,匈奴這麼好一個對手,他是不會放棄名垂青史的機會的。李廣也就有仗可打,有功可立。

    四年後,李廣的機會又來了。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廣以驍騎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萬萬沒想到,由於李廣名揚匈奴,被敵人集火,結果被活捉。雖然最後憑著機智逃脫回來,但朝廷以士卒亡失多且被俘,判斬刑,李廣花錢贖命,被貶為庶人。

    李廣的官宦及軍旅生涯就此結束了麼?在衛青、霍去病等一批少壯派還未崛起站穩腳跟前,武帝是不會忘記李廣的,況且當時成熟且對匈奴有實戰經驗的將領還不多。就在年邁的韓安國抵禦匈奴失敗後,李廣接任右北平(今屬內蒙古寧城縣)太守。

    不久,李廣又被調回長安,升任郎中令。郎中令與衛尉同屬九卿之位,兩者有相同的職責——負責宮殿警衛,但郎中令職責職權更多更廣,與皇帝也更密切。這是李廣一生中最高的職位了,但他並不得意於此,他的夢想是建功封侯。而武帝一邊敬他這樣的老將,一邊不斷培養軍中少壯派,如衛青、霍去病等,給機會他們建功立業。

    李廣一年年老去,焦慮越來越重,他知道自己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在衛青歷練成熟,封侯且獲得大將軍稱號後,元朔六年,前123年,武帝開始發動對匈奴的全面作戰。以衛青為大將軍,趙信為前將軍,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從定襄出擊匈奴。李廣依然被選用了,但未授予重任,武帝對他的軍事才能表示了擔憂,從“後將軍”這一任命可以看出。後將軍的責任最輕,但建功的機率也最小。結果可想而知,這一次李廣連匈奴毛都沒摸到。

    兩年後,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朝再次對匈奴展開大作戰。這次戰略是漢軍分二路出擊,霍去病、公孫敖一路,李廣與出使西域回來的博望侯張騫搭檔一路,兩路互不統屬,武帝的意思是讓他們撒歡了打。李廣這路從右北平出發,幾百裡後就遇到了匈奴左賢王大軍,按說這下李廣要High了,可以大規模與匈奴PK,倒黴的是,李廣這個前鋒僅有四千騎兵,對方卻是四萬騎兵,被圍個裡三層外三層,更倒黴是張騫帶的一萬騎兵遲到了。幸好,李廣臨戰經驗豐富,加上他兒子李敢的年少英勇,最後還是把匈奴打退了。可是,代價慘重,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朝廷判功過相抵,沒有半點賞賜。

    經過幾場對匈奴的大作戰,加上衛青、霍去病等青年將軍的優異表現,武帝的自信心爆棚,決定策劃一場大決戰,欲滅匈奴於一役。

    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將騎兵五萬,數十萬後援步兵,分別出定襄、代郡。這一年,郎中令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知道這次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征戰建功的機會了。多次向武帝請求出徵,而且要求作前鋒,只有做前鋒才有最大機率建大功。可武帝並不這樣想,他覺得李廣太老且多有敗績,此次決戰幾乎傾盡漢朝的全部軍事力量,不容有任何閃失。李廣不依不撓,最終武帝妥協了,讓他從屬衛青,同時給了衛青一道密詔。

    按計劃,武帝是讓霍去病主攻單于軍的,結果陰差陽錯,衛青軍團與單于主力遇上了。當然,在衛青看來,這是天賜良機,是一塊大肥肉。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這塊肥肉不好吞,同時,讓誰來咬第一口也是問題。於是,衛青把前將軍李廣踢開,將其軍隊與右將軍趙食其的軍隊合併,命其出東道迂迴包抄。李廣當然不肯了,拼著老臉爭來的機會,而且是直接幹單于。衛青抬出武帝作擋箭牌,說皇帝認為李廣年老,運氣又差,不能與單于交鋒,否則可能失去擒殺單于的機會。這個理由不能讓李廣信服,他認為是衛青故意把機會給新近失侯的公孫敖,公孫敖與衛青同出身於建章營,且救過衛青的命。雖知如此,但李廣更知軍人的天職,他接受了的命令,帶著滿腔怒氣。

    當衛青主力與單于交戰時,另一邊,李廣與趙食其的軍隊卻偏偏迷失道路,錯失了合圍單于的戰機。等到戰役結束,衛青回軍時才遇到他們。一回大營,衛青就派長史責問李廣、趙食其失道緣由,欲上報武帝。羞憤交加的李廣不作對答,長史繼續責問李廣的下屬,這時,李廣說話了,他說校尉們無罪,是他一人的錯,他一人承擔。此時,他已明白,建功立業封侯夢至此已徹底終結。

    回到軍帳,李廣召集麾下,說了以下一段話:“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以徒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說完,拔劍自刎。

    可以想見,李廣是帶著羞愧,以及深深的遺憾自盡的。 

    縱觀李廣一生,從武騎常侍做到九卿之位的衛尉、郎中令,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深得皇帝信任,在文臣武將中甚至匈奴都有名望,應該說是人生贏家了。可他為什麼執著於徵戰,並且每每奮勇爭先,不惜死命來建功封侯,除了作為軍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外,封侯對他有什麼吸引力?他對此為什麼耿耿於懷?

    封侯有什麼好處

    侯,是一個爵位。周朝時,自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戰國時,秦國以耕戰著稱,為獎勵軍功,制訂了更多等級的爵位。商鞅為秦變法,其中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整理創制出二十等爵位:一為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武帝時為避諱改稱列侯或通侯,武帝名徹)。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因為此項軍爵制度,秦軍成為虎狼之師,席捲天下。漢承秦制,這套爵位制度也承襲了下來,因為效果確實好。

    軍人們出生入死,可不是喜歡打打殺殺,也不是單純保家衛國,最關鍵是為了得到獎賞。朝廷給軍人的綜合獎賞就是賜予爵位,爵位裡包含了物質、精神、政治等獎勵。秦時規定,斬首一人,獲得一級爵位、田一頃、宅一處、僕人一個,斬首越多獲得爵位越高。三級簪嫋可以吃小灶,四級不更可免充更卒(輪流服役計程車卒),七級公大夫見縣令、丞可以揖而不拜,八級公乘可以用公家車了,九級五大夫及以上就可以免服役(漢文帝時)、有食邑(食戶租稅),最高階列侯更不得了,金印紫授,有封邑(封國),食租稅(一般千戶,多的萬戶),可世襲。總之,爵位的好處,在經濟上平時吃得比普通士兵好,有食邑,有田宅,有奴婢,家人衣食無憂;在精神上,有榮譽,有社會等級,有權勢的官僚也要對他們優禮相待;有政治上,個人及家人可以免服役,犯罪了可以多一層保護,輕罪可以先削爵或奪爵,不用直接受刑罰,如同黨員犯錯可以先留黨察看或開除黨籍。

    爵位有這麼多實在的好處,軍人們能不奮勇殺敵,能不拼了老命追求嗎?而列侯是最高爵位,就成了軍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漢三年,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形勢危急,酈食其建議劉邦復立六國之後,誘使他們背叛項羽轉向劉邦,張良及時勸阻說:“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張良是秦漢第一流謀士,他深刻洞察了將士們的心理——不怕流血犧牲就是為了封侯享富貴。事實也是如此,劉邦滅項羽後,將軍們就迫不急待等封侯了。漢六年,劉邦一次在洛陽宮閒逛,看到一幫將軍在竊竊私語,問張良,他們在幹嘛,張良說他們想謀反,劉邦詫異地問,天下都平定了他們謀反幹嘛。張良解釋說,他們是在爭功,而你目前只封了蕭何、曹參等故人,怕天下土地不夠封,他們擔心。劉邦問那怎麼辦?張良建議先給劉邦平時很恨但又有功的人為侯。劉邦立即就封了雍齒為什方侯,群臣一看,立馬就放心了,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說回李廣。李家“世世受射”,李廣天賦異稟——猿臂,手像猿一樣長且靈活,騎射一流,這樣的人,成為軍人是順理成章的事,而軍人追求建功立業亦是理所當然的夢想。文帝起,李廣就開始打匈奴,做過多任邊關太守,武帝時升至九卿之位,二千石的大官,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結果年六十好幾也沒能封侯,而他的同僚、下屬、晚輩一大批都封了,他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如此,李廣能不鬱悶,能不耿耿於懷嗎?

    可是,李廣那麼努力,卻為什麼還是沒能封侯呢?

    李廣為什麼難封

    一次,李廣與望氣家王朔聊天時坦露心跡:“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確實,很多職位比他低,名聲及能力比他差的都封侯了。跟隨衛青、霍去病的那些後起之秀不說了,最鮮明的一個比較就是他的堂弟李蔡,與李廣在同一起跑線——文帝的武騎常侍,但他前124年就以軍功封樂安侯,前121年便升丞相,而且,李蔡的名聲比李廣差很多,貪財,膽小。所以,李廣百思不得其解,他打匈奴那麼多次,為什麼撈不到半點功勞封侯,是面相不好還是沒那命?王朔問他平生有沒有做過什麼悔恨的事。李廣答說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他誘降了八百人又把他們全殺了。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這就是你沒能封侯的原因。

    這當然是望氣家的荒誕之言。

    從李廣一生經歷來看,其難以封侯的原因可以概括以下幾點。

    一、性格問題。李廣忠厚,英勇,可也血氣旺盛,自負,好戰。任上谷太守時,但凡匈奴過來挑逗騷擾,李廣必與之交鋒,不管不顧,頻繁到“日以合戰”。典屬國(外交部長)公孫昆邪哭著跟景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景帝立即把他調任他處。這就說明他喜歡逞個人英雄,不考慮全域性。

    另外,李廣不善言辭,比較沉悶,少與人交往,唯一的興趣愛好就是射擊,一個人時就出去打獵、射虎,跟人在一起則“畫地為軍陣,射闊狹以飲。”比誰射得準,輸了罰酒,這就是他的遊戲。本來,個人興趣,人際交往多寡沒什麼可說的,但是作為一箇中高階官員、將領,李廣這種自負又自閉的性格必然會使他政治意識薄弱,政治敏感度低。七國之亂時,李廣奪旗立功、成名,應該說,這是李廣軍旅生涯中最接近封侯的一次,奪旗與斬將一樣,在戰役中是很大的功績,後來他的兒子李敢跟隨霍去病攻打匈奴左賢王,奪得左賢王鼓旗,賜爵關內侯。即使這次不至於封侯,至少也能為日後封侯積功。可惜的是,年輕的李廣毫無政治頭腦(當然,他直到死都沒什麼政治意識),居然接受了賞識他的梁王授予的將軍印。梁王是景帝的親弟弟,加上竇太后的寵愛,驕縱在所難免。但政治是不講溫情的,無論父子還兄弟,皇帝對諸侯王始終存在猜忌與防範。李廣接受梁王的將軍印,大大犯了景帝的忌,致使漢廷對他不賞不功。

    還有一次,李廣被貶庶人期間,夜出打獵回來,霸陵尉不讓他進城,李廣被羞辱一番,在外過了一夜。不久武帝調李廣任右北平太守,李廣申請帶霸陵尉一起赴任,結果那人剛到軍中就被李廣斬了。隨後,李廣上書謝罪,武帝回說:“將軍者,國之爪牙也。《司馬法》曰:’登車不式,遭喪不服,振旅撫師,以徵不服,率三軍之心,同戰士之力,故怒形則千里竦,威振則萬物狀;是以名聲暴於夷貉,威稜乎鄰國。’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於將軍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顙請罪,豈朕之指哉!將軍其率師東轅,彌節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意思是說,我讓你去鎮守一方,是為了殺敵報國,不要在意一些小節小事。這這件事中,充分反映了李廣自負、偏狹的性格,沒有大局觀沒有政治頭腦,體會不了武帝的心思。這樣的人,個人能力雖強,可要給予重任,領導就會有疑慮,甚至放棄。這在與匈奴全線作戰時,李廣總是被武帝授予後將軍名號,委以迂迴、包抄的任務中可以看出來。

    二、缺乏戰略思維。李廣自負好勇,魯莽,但他並不笨,一般的計謀也是有的。一次,景帝派他身邊一親信去跟李廣習兵,此人帶著十幾個騎兵瞎溜達時遇到三個匈奴人,看對方人少好欺負,直殺過去,結果眾騎兵反被對方射死,該親信逃回李廣處。李廣斷定三匈奴人為射鵰者,帶了一百騎兵追過去,殺二捉一,正準備回軍,前方突然出現上千匈奴騎兵,李廣兵嚇尿了,想逃,李廣臨危不亂,命令前進,虛張聲勢,唱了一出空城計,倒弄得匈奴兵以為有伏兵,撤了。元朔六年,李廣被匈奴活捉,也是憑他的機智逃脫。另外,李廣歷任邊關多地太守,見多識廣,臨戰經驗豐富。元狩二年那次,李廣半道上遇左賢王四萬騎兵,而張騫失期,李廣不懼不亂,運用他豐富的臨敵經驗,以四千騎兵硬是抵擋住了四萬敵軍的輪番攻擊。

    多年守邊,使李廣擅長遊擊、區域性作戰。但是,此類戰役,遇到的基本是小股敵軍,非匈奴精兵,力量薄弱,憑李廣個人高超的射術,加上合理的戰術,勝利不是問題。與之相應的,斬首數及俘虜量也少,難以積功。另外,李廣射敵風格是“見敵,非在數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這就略同遊戲了。因此,李廣不僅斬俘量少,還數被困辱。

    習慣游擊戰、區域性戰,執著於個人英雄主義,不體會領導意圖,使李廣目光短淺,缺乏整體戰略思維。這樣的將領,想主導大規模作戰,立得大功是很難的。無怪乎武帝每次都讓他做後將軍。

    三、治軍方法問題。李廣帶兵“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不注重部隊編制,不注重排兵佈陣;紮營找了水草多的地方,遠處設個哨崗,其他人就自由活動了;部隊文書、考勤工作,能省則省。另一方面,李廣對士兵特好,糧食、水不夠,有士兵沒吃沒喝到,他就不吃喝,對士兵不打不罵。士兵們很喜歡跟他混,也樂意效死。說白了,李廣的治軍方法就是,無組織紀律,靠人品人格魅力帶兵。這樣的將領帶出的兵,忠勇是忠勇,可如果派去大規模作戰,與主力交鋒,結局可想而知。以之相對的是同樣做過衛尉的程不識,他治軍嚴謹,紀律嚴明,雖然游擊戰缺乏機動性,但遇大敵不至於全軍覆沒。

    四、運氣問題。文帝評價李廣:“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就是說李廣生不逢時,要擱他爹高祖劉邦時代,萬戶侯不在話下,可與曹參、周勃、樊噲、灌嬰比肩。當時漢朝領土內無戰爭,外部雖有匈奴侵擾,但文帝採取的政策是和親與防禦。無仗可打,軍人也就沒有機會建功封侯。但武帝時就沒這問題了。武帝對李廣的評價有“數奇”二字,數是命數,奇與偶相對,古人占卜以得遇為吉,意思是李廣命運不好,不是被匈奴活捉就是被困辱。

    不過,李廣運氣不好是有原因的,多年來與匈奴交戰,使匈奴人對他大名如雷貫耳,稱“飛將軍”,連單于都覺得他牛逼,所以一聽說有李廣出征就對他“格外關照”。比如,元光六年,本來漢軍主力是衛青的部隊,但匈奴壓根沒聽過這個新人,不以為意,派大軍壓李廣,李廣軍少,兵敗被俘。再有一個原因是搭檔問題,比如,馬邑之圍,韓安國、王恢貽誤戰機;元狩二年,張騫失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純屬運氣差,元狩四年,就是李廣最後一次征戰,本來做前鋒的卻臨時調到右路,這還不算,迂迴途中卻又迷路了。

    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比如武帝對李廣的偏見,對衛青、霍去病的偏愛;衛青給李廣小鞋穿。事實上,武帝說李廣“數奇”,不委以重任,是建立在對李廣的軍事才能以及戰役統計結果上看的;衛青、霍去病是皇親國戚,武帝對這倆人偏愛不假,但也是在發現他們有著優異的軍事才能的基礎上,衛青的長平侯、霍去病的冠軍侯,也是在他們確確實實建功後封的。在與單于交鋒時,衛青調離李廣除私心外,也是遵照武帝命令列事,對李廣那次是否能立功不造成什麼影響。

    總之,上述李廣四個方面的問題,尤其治軍與戰略方面,使他無法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建立赫赫戰功,他的功勞在當時按“首虜率”計算軍功也沒能使他得以封侯。武帝及當時漢廷對李廣的賞罰也不存在不公。

    不過,沒封侯不代表沒有貢獻。李廣死後名垂千古,當時他那些封侯的同僚、戰友,倒是多數早被人忘卻了。

  • 16 # 殘留的記憶22438970

    簡單說沒有功勞。仔細看史記你會發現,司馬遷一直誇李廣,但是全都是虛的,沒有任何干貨。李廣就是個和司馬遷關係非常好,但沒什麼功勞的將領。因為司馬遷寫書基本是喜歡誰誇誰,就把他捧得特別高,但沒有功勞編不出來。

  • 17 # 鬍子瘋瘋

    漢朝沿襲了秦制,包括軍功制。李廣守邊,以主動出擊著稱,雖然有勝有負,但匈奴人還是很忌憚他,不敢擾邊。沒有敵人可殺自然也沒立不了功。

    砸缸德佬一生沒做過一件好事,是文化漢奸的鼻祖,它的話怎麼能當真!

  • 18 # 夜狼文史工作室

    首先,遲遲不能封侯與徒有虛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李廣難封,是有歷史背景的,首先,他所處時代是文景武三朝,其軍旅生涯的大部分時候文景時期在邊塞抗擊匈奴,做了七個地方的太守,那時漢朝對匈奴戰爭處於守勢,他因為多次擊退匈奴人的進攻而聲名大震,得到了飛將軍的美名。這可不是司馬光口中說的徒有虛名,而是一槍一箭打出來的。

    但為何打了這麼多仗,卻為何難封呢?因為中國古代論戰功是要看你砍了敵人多少腦袋,斬首多少多少,而李廣青年中年一直在邊塞守衛疆土,守城護寨,你能有多少割下敵人腦袋的機會。在皇帝看來,守住了是你一個臣子的本分,你是不能因此而封候的。而到了武帝時期漢朝對匈開始採取攻勢,但李廣又老了,加上運氣也不好,於是老打不了勝仗,以至於他的部下,他的子侄都封侯了,就是他老人家一人難封。成了世紀難題,最後予以希望封侯的漠北一戰,卻又迷路了,不僅封不了侯,還要問罪,李老將軍心一橫,抹脖子了,成了千古悲歌。

    除了時運的因素,李廣的政治智商也是問題,李廣難封難道真的是文景愛老不愛少,武帝愛少不愛老,非也,李廣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廣真正的成名出道之戰是景帝七王之戰,原本在此戰中李廣表現很驚豔親自率部打上城樓奪了叛軍帥旗,但李廣本人卻腦袋打鐵,竟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將軍封印,讓景帝給他打上了梁王的人的烙印,貶到邊塞守邊二十餘載。到了武帝時代,武帝大力提拔自己的新生力量,衛霍當道,李廣也憑老自持,與衛霍相處並不融洽,穿小腳鞋子當然在所難免。所以到了戰爭,骨頭全扔給了李廣,你不是匈奴人最怕的飛將軍嗎?硬骨頭當然你得啃。啃不下來,大家全坐著等看你的笑話,封侯,做夢吧。

    但當時,李廣雖未封侯,在軍中的威望是極高的,你看田蚡搞竇嬰一案,田蚡發飆的理由是灌夫在自己的婚宴上對長樂宮衛尉程不識不敬,田蚡話卻偏要繞幾個彎,說你對程不識將軍不敬,李廣將軍與程不識將軍同為兩宮衛尉,你這是對李廣將軍的不敬。讓竇嬰灌夫上了套。

    可見,即使在當時,李廣雖未封侯,擁有的並不僅僅是虛名,而是威望。

    後世經常拿李廣衛青霍去病三大將比較,論誰強誰弱,如果把漢匈戰爭看成一場足球賽的話,李廣更像是一名超級後衛,在漢帝國對匈奴實施戰略防禦的時期長期堅守邊塞,力保大漢國門不失,一次次瓦解匈奴人的進攻;而衛青更像一名坐鎮中場,組織由守轉攻的中場靈魂人物;年輕的霍少則更似鋒線尖刀,用最快的速度,最靈幻的腳法,最犀利的角度給予匈奴人最後一擊。

    三大將,李廣悲壯、衛青大氣、霍少鋒銳,各有不同的氣質,揚誰貶誰,都屬偏見。

    至於司馬光的評價,你得看看那是宋朝文人說的話,他們處的是一個嚴重重文抑武的時代,那時候,帝國的最高權利機構武將與狗不得入內,在司馬光們看來,“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出強寇,凱歌勞旋,獻捷太廟,其榮無以加。”,這句話很好翻譯,大意就是那怕你領兵十萬,幹掉党項人,恢復幽雲十六州,把契丹人趕到狼居胥山,取得霍衛這樣的成就,回來在太廟給匡胤老祖宗報喜,這些榮光都比不上在東華門外摘下個科考狀元桂冠。

    霍衛他們都打心眼瞧不上,那連個侯都封不上的李廣,自然在他們眼裡就是徒有虛名了。

  • 19 # 馭風者520

    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也不是李廣徒有虛名,沒有真本事,而是上級領導安排的不好。李廣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特種兵司令,完全可以挑選出來一大群特種兵,跟著他一起殺敵。可是上級安排他做統軍大將,完全是趕鴨子上架,不能發揮作用,加上名氣太大,吸引了敵人注意力,於是老是倒黴,這個事情不能全怪李廣。

  • 20 # 清水空流

    李廣難封。馮唐易老。大家常常為這兩個人感到遺憾。

    李廣和匈奴打個一輩子仗。不僅未得封侯,而且落得自殺的結局。李家代都很不幸。李敢為私仇刺殺大將軍衛青。衛青隱忍,但被霍去病射死,李陵因敗仗被迫投降匈奴,被族滅。

    李廣未得封侯,主要原因還是李廣自己的性格決定的,恃才傲物,秉性剛烈是李廣的性情,這種性格立於朝堂之上肯定要吃虧的。司馬遷在史記裡說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對李廣結局抱有同情,但李廣的作為表示反對。

    李廣兵敗被免職,過城門時候,守城兵卒不讓過,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李廣懷恨在心,復職第一件事,就是把把那個士卒調到自己的身邊,最後給斬殺面,李廣的度量可見一斑。用現在的話來說,李廣情商太低,不會做人。再一點,李廣只能作為主將,指揮能力欠缺。對比一下衛青,霍去病,甚至韓安國,都差的太遠面,用現在的話說,不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只有指揮一個軍的能力。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是王維對李廣難封的解釋。但運氣的這東西太牽強,衛青就算走運也不能走一輩子吧(衛青還真走了一輩子)但沒有真本事,走運也白搭,李廣不走運,走背字也不能一輩子吧。漢武帝不喜歡李廣是肯定的,為何不喜歡,在七國之亂的時候沒,私自接收梁王印信,這事漢武帝能記李廣一輩子,漢武帝並非寬容之君。能讓李廣領兵已經算不錯了。李廣與匈奴做戰,勝仗很多。敗仗也很多,作戰指揮的不穩定,也是李廣的缺點。也就是說,戰術上是可以的,但在戰略上差的太多。

    總的來說。李廣難封,很複雜,到現在,也難以有個比較明確的解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李廣的遭遇值得同情。不封侯值得惋惜,但絕非不應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句子值得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