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舟絃歌
-
2 # 景觀歷史
秦朝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而壽命卻只有短短十四年。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又一大一統王朝,共歷四百年。為什麼秦朝時間這麼短,漢朝卻很長呢?
首先是秦朝實行的嚴刑峻法,以鐵血政策統治人民,再有就是秦始皇修長城,蓋宮殿不管人們死活。雖然有的工程造福後代,但當時的人們承受不了 。始皇帝還把六國富豪的人民全部遷到咸陽,都在秦帝國的監視之中。所以秦始皇駕崩後,帝國的根基已經有了動搖,再加上繼位的秦二世被趙高所引誘,對人民更加實行殘暴統治。終於在大澤鄉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開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次起義。相繼而來的是六國遺民紛紛自立復國,脫離秦朝統治,強大的秦帝國瞬間土崩瓦解。
漢朝建立者劉邦,深知秦朝統治的暴政,天下統一後,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政治上採取老子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鼓勵百姓開發耕地,經濟得到大力發展。同時與北方匈奴結好,使其國外無戰爭。後來又經過文景之治,奉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國家已經非常富有,偶爾還全年免田租。百姓過上了好日子,誰還去造反。
總結:六國人民的造反並不是單獨的去反秦朝而不去反漢朝,人們都是為了能夠活下去。一個國家的穩定,並不是靠著鐵腕統治而來,而是靠著穩定的發展,民心所向。即使你再強大,在人民面前你失掉了民心,也是彈指一揮間,灰飛煙滅,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3 # 158808147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他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由於秦朝實行法家治國的思想,採取的是嚴刑峻法,這自然引起了六國遺民的反抗和不滿。加之秦朝統治全國的時間太短,只有14年,法家思想還沒有徹底得到六國遺民的認可,秦始皇在世時,雄才大略,六國遺民還不敢有所動作,等到他一去世,百姓們積累的怒火,就一發不可收拾,隨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而徹底崩塌。
漢朝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廢除秦的嚴刑峻法,剛開始採用黃老之術治國,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後又確定儒家治國思想,並逐步剪滅異姓王,採取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同時將關東六國的豪族,遷到關中,以加強控制。繼續保留推行完善郡縣制,保留秦朝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的度量衡等有利於中央集權的措施。從而使大一統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造反被視為十惡不赦的大罪。這保證了漢朝能長久穩定的統治,也為後來國家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
4 # 垚珠
首先,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秦朝有人造反,漢初也有人造反,異姓王和劉姓王都造過反。區別在於:秦朝很快被造翻了,而漢朝沒有。
秦朝短命,漢初的統治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是實行郡縣制,沒有靠得住的實力王國翼擁中央;其二是失去禮制,僅依法治。所以,漢初大舉分封宗室,制定禮儀,借鑑周制。
我認為,漢祚得以延續,從偶然因素說,益於政治手段和軍事策略的成功運用;從必然因素講,是休養民生、遵從儒術、加強德治的結果。
秦皇實行中央集權,郡縣垂直治理,是一種進步的政治理想,但時機未到,操之過急。加之趙高亂政,嚴法苛刑,百姓唯有苦役和恐慌,天下怨氣瀰漫,故轟然傾覆,勢在必然。
-
5 # 方城闕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華夏,自詡功績大於開天闢地的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在中央實行中央集權制,地方上採用郡縣制;車同軌、文同書;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成為彪炳千秋的千古一帝。
可為什麼貌似強大的秦帝國卻傳二世而亡,國祚只有短短的十五年。漢初的政治家賈誼在《過秦論》中一針見血的指出秦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施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最終官逼民反,引發了陳勝、吳廣起義。
一石激起千層浪,六國舊貴族率先響應,各地群雄並起,不能阻擋。可見不施仁政的秦王朝是多麼的不得人心,正應了那句話“天下苦秦久矣”。
而反觀劉邦建立的漢朝。
從劉邦沛縣起兵時,就與沛縣眾長老約定保境安民為本義。等進入函谷關後,在蕭何的建議下廢除秦朝繁瑣嚴厲的法律;並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優待秦王子嬰,封存秦朝宮殿。這一系列仁義的舉措,深得關中百姓的擁護。
在隨後四年多的楚漢戰爭中,劉邦的所做所為也與嗜殺的項羽有很大的不同。最終劉邦以自己的仁義與權謀,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項羽。
三年的滅秦戰爭、四年多的楚漢之爭,使天下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人們透過血的教訓,渴望安定;天下一統,罷兵休戰的好處深入人心。
同時劉邦在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在政治上採用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的管理制度;經濟上實行體恤民情,與民休養的黃老之術;法律上刪繁就簡,廢除了許多秦朝的法律。讓百姓體驗到仁政的好處,天下歸心。
雖然在漢朝初期,尚有臧荼、陳稀、英布幾位異姓王舉兵造反,但由於違背民意,大都是曇花一現。經過劉邦、劉盈、劉恆、劉啟四代君王的休養生息,輕徭薄役,減輕刑罰的仁政舉措,漢朝終於迎來了歷史上聞名的“文景之治”。
其間景帝時期又發生了“七王之亂”,但這都屬於皇室之間的內部矛盾,而不是像秦末由下到上的百姓起義,兩者之間有根本的不同。
透過漢初七、八十年的輕徭薄役、休養生息,百姓們親身感受到天下統一的益處,同時統治者也認識到實行仁政在國家管理的實際功效。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以仁政為本的儒學在董仲舒的建議下,在漢武帝的支援下,在百姓的擁護下,得以成為正統思想,大漢朝的基業更加穩固。
造反,起義?那是大不逆的行為,根本就沒有存活的餘地。除非王朝經濟破產了,百姓吃不上飯了,要餓死人了,才會有這種事情的發生。
-
6 # 孤獨沙彌
問題個人認為有點不妥!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在位期間真基本沒有造反的!只有到秦始皇死了以後,才有的各種起義,最大的當屬陳勝吳廣起義!原因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天下,當真一代雄主!六國殘餘視力所剩無力,根本組織不起也不敢組織反抗!而且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行“車同軌,書同文”,也利於社會的發展,只是後期,迷信長生,大興土木,造成民不聊生,為秦朝滅國埋下伏筆!以至於到了二世,民情積壓達到爆發頂點,才如星火燎原之勢出現了不斷的農民起義!
再說大漢建立以後,推到了秦朝,一定程度上緩解或達到了農民不滿,揭竿而起的目的!縱觀歷史,在一個王朝真真建立初期,大家氣也舒緩了,心理上就是一種觀望態度,基本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起義或反抗!中國自古以來有著較強的奴役性,幻想不滅,基本都在忍受和期盼!漢朝建立後,基本上修養創傷,同每個剛建立的朝代一樣,大多能汲取前朝滅亡之教訓!再者,漢朝確實是個樹立民族氣節的朝代,從某種程度上凝聚了民族的魂,百姓大多數是滿意的!最後,秦朝存在時間過短,根本沒有形成所謂的“秦朝人”的烙印!所以,漢朝建立後基本沒有起義!
-
7 # 野史日記
秦始皇是始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摸石頭過河的狀態,所以秦始皇很不容易,他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秦始皇的秦國有一些模式可以讓他複製到全國,但是六國的貴族利益被傷害,所以推行起來非常困難,最終秦始皇離世,六國舊貴族復國反叛,劉邦和項羽倆人打著滅秦的旗號,給秦朝終結了。
劉邦後來打敗項羽,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前前後後享過405年。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那些造反的舊貴族在秦朝的時候嗚呶喊叫的造反要復國,到了漢朝的時候就原因接受大一統了呢?
第一、郡縣制二次推廣易接受
在秦朝時期,秦始皇推廣很多新政,咱們就拿郡縣制為例,推行的過程十分困難,又推廣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馬同轍等等,這些基礎的建設已經整得差不多了,六國百姓差不多都接受了,唯一不接受的就是六國貴族,因為這樣的事情影響他們的利益了,但是秦始皇在,他們不造次,只敢過過嘴癮,加上秦始皇徵百越,轉移了國內的矛盾,這才維持住,但是秦始皇死後,一些叛亂爆發,秦朝兵力在外,竟然一時不能平叛,這讓六國舊貴族看到了機會,紛紛起兵造反,想恢復舊制。
到了漢朝就不一樣了,當漢朝再次統一的時候,劉邦的軍隊都是能征善戰剛打出來的精兵,誰敢炸刺兒,劉邦就敢了滅了他,他們比之項羽何如?自然沒人敢造反。此時劉邦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繼續推行秦朝之前推行的郡縣制等制度,之前秦朝已經大力推行多年,百姓和貴族對這個制度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接受,二次推行的時候,矛盾和衝突就沒有秦朝時那麼激烈了。
第二、秦始皇和劉邦對貴族的手段不一樣
秦始皇滅了六國,對六國貴族採取了安撫的懷柔手段,希望他們能跟著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和地盤,配合自己的工作。
結果六國貴族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不為秦始皇著想,建立秦朝之後,六國貴族成為了矛盾主體,他們總是想回到過去的模式,但是秦始皇肯定不願意。
到了漢朝,劉邦可不慣著他們,只要是表露出不聽話的跡象,哪怕是半點,劉邦就把他的勢力滅掉,大漢建立,六國貴族的勢力基本被劉邦給滅沒了,他們就算有造反之心,也暫時沒有那個實力。
第三、劉邦和秦始皇情況不同
秦始皇是始皇帝,是中國大一統的開啟者,秦始皇是征服六國建立的國家,六國那一代人對秦始皇殺死自己的親人恨之入骨。
但是劉邦不一樣,劉邦打著反抗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和六國貴族共同利益,也是一個推翻秦朝的一員,一開始,劉邦不僅不是他們的仇人,還是他們的“好戰友”呢。
第四、劉邦平叛能力大於秦二世
秦二世的能力不行,這才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其實漢朝也有很多的叛亂,只不過都快速鎮壓下去了,沒有因為造反而亡國,所以給人的假象,好像六國貴族消停了,其實不是。
1、淮南王英布叛亂;
2、濟北王劉興居叛亂;
3、淮南王劉長叛亂;
4、七國之亂;
5、梁王劉武的儲位陰謀;
6、淮南王劉安叛亂;
7、南越國相呂嘉之亂;
8、東越王郢叛亂;
9、朝鮮王衛右渠的叛亂;
10、廣陵王劉胥謀反事件;
11、江都王劉建謀反事件;
12、光武帝劉秀之子楚王劉英謀反事件;
13、阜陵王劉延謀反事件;
其中的七國之亂也差點要了漢朝的命,並非一帆風順的王朝。
總體來說,劉邦造反和秦始皇蕩平天下有著本質區別,秦始皇是六國的敵人,劉邦開始的時候是六國的朋友;秦始皇打下了推廣的基礎,劉邦二次推廣容易被接受;劉邦將異性王和貴族都屠滅了,所以掃除了一些潛在的威脅,而秦始皇屬於另一條路,他在世的時候還好,但是秦二世卻玩不轉。
-
8 # 大秦鐵鷹劍士
六國後人反秦不反漢,關鍵原因有兩點:其一、秦朝時六國貴族後裔數量多,勢力大;漢朝時六國貴族後裔數量少,勢力弱;其二、漢朝修正了秦法,部分嚴柯的法律被廢,郡縣制也改為郡國並行制。基於以上兩點原因,六國後人自然沒有實力反漢,也沒有理由反漢。秦朝已亡,滅秦有功有漢朝自然不會招來六國後裔的嫉恨。沒有仇恨,沒有實力,沒有理由,六國後裔如何反漢呢?
秦滅六國,戰爭烈度並不大,秦軍並沒有殺戮各國王室後裔,也沒有屠城殺降。除了趙國、楚國有實力與秦軍一戰外,其餘諸國都是一戰而降或者不戰而降。六國王室後裔與貴族在戰爭中雖有折損,但是主體仍在。秦末戰爭中,六國貴族後裔紛紛反秦,他們或死於秦軍之手,或死於相互內鬥,數量大量減少。楚漢相爭時,六國後裔依然參與了戰爭,且損耗及多。到漢朝建立後,六國貴族後裔數量事實上已經十不存一了,沒有貴族領頭,平民百姓不會造反的。
比如趙國後裔趙歇在張耳、陳餘的支援下恢復了趙國,但是最終死於內亂之中。魏國後裔魏豹朝秦暮楚,最終被劉邦的手下誅殺。韓國後裔韓成在張良的支援下復國了,後來韓國被韓信攻滅。齊國後裔田榮、田安、田都在內戰中死亡,最終沒有了勢力。楚國的後裔羋心被項氏家族立為楚懷王,最終被項羽誅殺。燕國後裔沒有立國,雖然有燕國的存在,但是跟姬姓燕國沒有關係,最終燕國被漢軍攻滅。秦國後裔基本死絕了,部分逃至日本,部分隱姓埋名於天下,沒有勢力反漢。
漢承秦制,劉邦將大部分秦朝法律、政治體系恢復了,保證了漢朝的穩定性。不過劉邦廢除了秦法中一些較為殘酷的刑罰,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分封制。劉邦沒有大興土木,而是與民休養,輕徭薄賦,這種政策下天下百姓不會反。另外對於有功之臣,劉邦還是分封了,讓他們當了諸侯,在一定程度了緩解了功臣貴族的要求。後來劉邦消滅異姓諸侯國,這些異姓諸侯跟六國基本上沒有關係了。
一句話漢朝修政秦法保證了天下百姓不反漢,秦末戰爭中六國貴族後裔大量死亡導致六國沒有領頭人反漢。六國後人反秦不反漢,基於實力的大大衰弱;如果韓信是六國王室後裔,那麼劉邦的平叛戰爭勝負未可知也。
-
9 # 納蘭談史
秦國對皇帝制度的探索可謂史無前例,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憑更是藉著強大的武力橫掃東方六國,摧枯拉朽令中國實現了大一統,強行把諸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們拉進了集權制的牢籠之下,這不僅讓舊諸侯們心生怨恨,還嚴重挫傷了各國民心,使得六國後裔暗地裡密謀復國,所以在秦末暴亂之際,六國臣民同仇敵愾共抗暴秦。而漢初時期就大不相同了,社會經歷過滅秦戰爭、楚漢之爭、諸侯兼併之戰後,整個國家的利益階層大換血,成為了以劉氏子弟為核心,開國將領為輔的新貴族階層,而六國貴族這時可謂名存實亡了,即便是有王侯之名,但是手中也早已沒有了獨立的軍權和財政權,所以對西漢政權產生不了多大的威脅。
更有劉邦的郡國並行製作為機制保障,可以說是既沿襲了周代的舊制,又摻雜了秦國的郡縣制的優點,是為中庸之策,進而也保證了政權的穩固性大大提高。還有一點,那就是漢初國家統一後採取的是“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就迎合了百姓們對太平日子的渴望,國家逐漸繁榮富強,迎來了矚目的文景之治,與此同時民間經濟也得到了良好的復甦,百姓生活在和平年代,而且日子過得還算可以,都不願意更反對戰爭的出現。而秦國卻與之恰恰相反,秦皇不僅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搞大工程,還苛捐雜稅、強徵民夫引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對秦政權嗤之以鼻,所以漢政權有廣大群眾基礎作為依託,自然叛亂要少的多。當然了,漢朝能夠持續穩定也有秦朝的巨大貢獻在其中。畢竟秦朝是第一個吃“集權制”螃蟹的朝代,也為漢朝及歷朝歷代今後在施政布策方面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案例教訓,看以看出漢代的無論是“以孝治天下”還是“仁治天下”,甚至是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都和秦代的絕對“法治天下”出入很大,這也充分證明了皇權政治的權威是先要建立在德之上的,這才符合天授人權的法理性,從而贏取民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
10 # 過去即歷史
如果秦朝不是把自己玩虛脫,六國的後代也沒造反的想法;西漢注意調整自身的指導思想,還糾正了秦朝的各種刑罰和苛政,跟秦朝比,西漢太好了,還能過得下去,幹嘛去造反?
就是造反,你看劉邦對付開國功臣的手段就知道,可能幹不過劉邦,再說西漢在底層有基礎,沒有多少人跟著他們造反。
剛經歷了戰亂,百姓最渴望的是和平;西漢實行的無為而治恰逢其時;等西漢恢復了農業生產,六國舊貴族更沒希望造反了;可能感覺生活的還很帶勁,造哪門子反。
-
1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秦朝和漢朝時期,六國貴族的力量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謂六國貴族,指的是被始皇帝一統天下而喪失權力的六國王室以及一些掌權者家族後裔,當年嬴政覺得時機成熟,派遣大軍一一攻伐六國造就大秦天下,六國的土地軍隊雖然都被秦國佔據,但是六國貴族們並沒有滅亡,相反,他們在各地仍有較強的號召力,比如魏國的魏豹,楚國的項羽等等,這就是為何這些人在始皇帝駕崩後揭竿而起,當地百姓紛紛響應的原因
但是漢朝就不一樣了漢朝建立前是楚漢戰爭,楚漢相爭前,其實六國貴族,比如復國後的齊國韓國都與楚霸王項羽交惡,後來被一一攻伐,三秦好像被劉邦所滅,總之當時的天下,六國貴族基本上都被項羽劉邦兼併殆盡,已經沒有力量了
-
12 # 南方鵬
每到新舊朝代更替時,總會有野心家不滿意天下將定,而作出亂事,不說遠的,就說新中國成立後,還有人想當皇帝,在82年,四川巴中縣興隆鄉人張清安就透過向巴中縣當地民眾宣講《五公經》,逐漸蠱惑起了一批信徒,成立了“中原皇清國”,自當皇帝還任命副皇帝。還有丁興來當上道德金門皇帝,雖是鬧劇,可見人心不古,亂世出英雄的念頭根深蒂固,新時代如此,舊時代更不用說了。秦漢兩個王朝建立之初,都是造反者蜂起,此起彼伏,不同的是秦王朝因此滅亡,漢朝雖處理得當,也好不了多少,劉邦在平叛過程中還中了英布一箭,箭傷加老病而死亡。
秦統六國,靠的是武力,經濟和文化各方面比不上關東六國,雖然在軍事上摧毀敵國,但六國人心仍在,精神不滅,就算在滅六國過程,亂象就已經出現,李信在秦王面前誇下海口,領二十萬大軍伐楚時,就受到奉秦王命令鎮撫南陽一帶的、原楚國公子昌平君的迎擊,以致伐楚一役失敗告終,此後,叛亂四起,從韓地的張良一直為刺殺秦始皇做計劃可知,而張良與項伯等交好也可見六國後人抱團的事實,到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四起,看似龐然大物的秦王朝轟然倒塌。
漢朝吸取秦亡的教訓,既沒有全部分封,也沒有全部實行郡縣制,而是兩者兼用採用郡國並行,分封異姓王到同姓王,再到削弱同姓王到推恩令才塵埃落定,漢朝處理統一初的人心比秦王朝好,所以它扛住反撲第一波而成了長命王朝。雖然如此,韓信韓王信英布等人的反事也是此起彼伏,並沒有停歇,到劉邦死時,天下還不能說是大定了。
-
13 # 魏青衣
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十二,秦始皇焚書坑儒。根據史書上的描述,已經影視作品中的描述,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秦始皇嬴政,都是一個暴虐的君主。
沒有雄才大略,能成為秦始皇嗎?不能,沒有強硬手段,能一統六國嗎?也不能,對於歷史而言,秦始皇是歷史的開創者,是負責開創的人,都說秦始皇暴虐無道,百姓民不聊生,不過是因為大秦時期,天下大勢正在改寫,改變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想要平平靜靜的改革,就算是終其一生,都無法做到,秦始皇用生命短暫的幾十年,將郡縣制度推行到了全國的大街小巷,其中需要承受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天下就這麼大,六國貴族也都是天下權益大蛋糕的分享者,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是打一座城,就屠一座城的嗎?並不是,除了某些特殊情況,秦始皇嬴政對於六國貴族其實還是比較寬容的,並沒有斬草除根。
六國為何要揭竿而反?因為六國後裔看到了復興的希望。陳勝吳廣起義,一時間大秦還奈何不了他們,大秦已經衰落到了這般地步?六國貴族後裔爭相露頭。
像是劉邦這種的,也是趁著那段歷史崛起的,但當時反秦的主要力量,還是六國後裔,像劉邦等人,只能跟在項羽等人背後打打助攻。
六國的貴族後裔看到了復興的希望,但凡是有點實力的都已經跳出來了,等到後來的楚漢戰爭,六國後裔更是死傷慘重,這時候,六國貴族後裔有實力的基本上也都沒了。
換句話說,大漢的天下與大秦的天下不同,大秦的天下還遺留了眾多的六國貴族後裔在民間,甚至在某些官位上,而大漢的天下,天下已經很少見到曾經強盛的六國貴族後裔,挑起戰亂的主要力量幾乎已被湮滅殆盡。
都說大秦的歷法嚴苛,導致民不聊生,確實如此嗎?其實並非是大秦的立法嚴苛,而是大秦之前,沒有詳細法律的時候,百姓習慣了自由散漫的生活,突然進入到了編制體系,一時間自然難以接受,特別是後世之人,更是對秦朝暴政誇大其詞,這也就導致了無論是秦朝時的百姓,抑或是秦朝以後的百姓,盡皆認為始皇帝暴虐無道。
實際上,漢朝採用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制度,沿用秦時舊法,只不過加以改進,這時候的百姓已經能夠接受法律,不再像過去那般,無法接受。
但凡是歷史的開創者,改革時總是要困難重重的,在後世人看來,改革帶來的好處時顯而易見的,但改革卻是依舊困難重重,為何,正是因為讓所有人接受新東西,總是需要漫長時間的。
大秦之所以被推翻,無非是因為法令嚴苛,六國貴族實力強盛。而劉邦卻是很少有這兩點的困擾,其實劉邦也曾經率兵征伐諸侯國,勝利之後,天下更是無人能夠阻擋大漢一統江山的步伐,不是沒人造反,而是漢朝時期造反的人,實力已經不足以推翻大漢王朝。 -
14 # 正史風雲
秦朝有人造反,而漢朝無人造反,我覺得有以下兩個原因。一、秦吞滅六國,人心不服
秦始皇滅掉六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原來的六國貴族和富豪全部遷到咸陽來監管,在現在看來沒什麼感覺,但是在當時,確實劃時代的創舉,形成了中國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原來的六國人民對秦始皇有滅國之恨。再加上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朝後,並沒有考慮到戰國時期連連戰爭造成的滿目瘡痍,沒有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而是對民暴虐、奢侈享受,大量徵集社會勞動力修建宮室,修築長城,開道修路,致使民不聊生,天下人攝於秦始皇的威名,忍氣吞聲,積怨已深。所以,始皇一死,大家都一哄而起。
二、漢初休養生息、人心思定高祖當政時,雖然實行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該封賞的都進行了封賞,但是社會並不穩固,還存在著“功臣”、“宗室”和“外戚”之亂,所以,高祖基本上沒有享受過安穩的日子,一生勞碌的命,但是,高祖除了出兵平叛之外,對民是主張休養生息的,真正實現的是在文景時期。《漢書·孝文帝本紀贊》記載: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孝文帝愛民如子,常常反思自己的德行,實乃天下人之福。而且經過500年春秋戰國,後又經過楚漢爭霸、高祖平叛,在戰爭的摧殘下,整個社會已經極度衰弱,天下人人都想安定下來,再加上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略,大家都得到了切實的利益,所以,無人願意再反漢。
-
15 # 水一白聊歷史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秦朝剛統一的時候,那麼多前六國的人都不造反,反而要等到十幾年以後,秦始皇死了,才出來造反?這十來年的時間,他們都在做什麼?是畏懼秦始皇麼?還是無人響應?
說到底,秦始皇統一那段時間,雖然對於六國貴族來說,都有亡國之恨,畢竟他們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被打落到了凡間;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相反,他們內心深處還有一種,終於不用打仗了,不用上戰場了,可以過幾年太平日子的感覺。
看起來戰國七雄打得不亦樂乎,最後吃苦的還不都是老百姓麼?此時的老百姓,如果能過太平日子,給誰交稅不是交呢?可問題是,秦始皇雖然給了他們希望,但是很快又打破了他們的希望。不停地搞基礎建設(長城、馳道、豪華宮殿等等),又挑起了戰爭大旗(對南越50萬大軍、對匈奴30萬大軍)。雖然說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實際上,天下的百姓已經苦了很多年了。
天下百姓繃的那股繩隨時有斷裂的風險秦始皇在的時候,秦朝還是有很大的威懾性,所以除了像張良這樣的搞搞偷襲以外,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但是,秦始皇一死,似乎就在給天下傳遞一個訊號,機會來了。所以,沒過多久,陳勝、吳廣就站了出來,一聲怒吼,群起響應,不過就是一種釋放而已。
為什麼這個時候前六國的貴族會有號召力?正因為秦朝讓天下百姓更苦了,所以給了他們一種錯覺,似乎回到過程的戰國混戰的狀態會更好,至少那還是自己的國家。畢竟誰也不敢保證換一個人會不會又跟秦朝一樣,繼續壓榨百姓。
所以,剛開始的起義軍,更有號召力的恰恰是六國的貴族後裔。只不過,到了最後,反而昌劉邦以其獨特的平民身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漢朝為什麼沒人造反?說沒人造反,這就有些過了。西漢雖然沒被造反成功,但是被造反還是不少的,只不過最開始是異姓王,後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劉姓子弟了。
題主大概想說的是六國貴族不造反了吧
1、一個原因是,六國貴族勢力被大大削弱了,先是秦始皇統一的時候移民了十幾萬,再者在秦末戰爭中又死了一大批參戰的,到了劉邦統一,又一次搞了一次大規模移民,人數也有十幾萬。剩下的自然也就形不成什麼氣候了。
2、再一個原因是,隨著六國的連續失敗,他們的號召力已經降到谷底了,老百姓從自身角度來說,絕大部分是抵制戰爭的。日子過得去,誰也不願意打仗。尤其是漢初又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六國貴族的號召力自然也就無法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大規模加入了,兵源這條路自然也就堵死了。
那麼,為什麼還是會有造反的呢?
因為劉邦為了聯合更多的力量,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王。但是這些異姓諸侯王在統一以後,就會對他的漢家王朝形成威脅。所以,壯大的異姓王國與漢朝統一之間就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必然要解決,或主動或被動,劉邦最終還是對他們下手了。而劉邦下手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有率先反抗的,就形成了造反的局面。
後來造反王也是一樣的道理,當諸侯的力量變強的時候,他就一定會對統一造成威脅,當他的利益無法得到滿足或者被削去的話,造反就成了其中一個最大可能性的選擇了。
-
16 # 高美鶴
現在有很多人都歌頌秦始皇,但當時的人民可吃了大苦頭了,超強勢的政府,百姓與奴隸無異,我想任何人都不想生活在那個年代,真是人生的不幸,雖然他統一了中國,這又有何用呢,馬上又分裂了,任何政府都應以民為本才能長治久安,孟子說的好,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
-
17 # 芒果論史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現在大多把秦亡的原因歸結於“嚴苛的律法”,可實際上“律法”與秦亡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大,因為西漢建立之初基本上也是沿用秦朝律法,天下也沒有出大亂子,可見“律法致秦亡”一說是站不住腳的。
兩個小問題秦亡於“律法”的這個觀點從何而來呢?
劉邦和秦始皇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劉邦帶兵入關之後,曾經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這個“三章”的意思並不是說劉邦自己定了三條律法,而是說,劉邦把秦王朝嚴苛的律法全部廢除,只留下了“殺人償命,盜竊、搶劫者抵罪”這三條。關中人民對劉邦的這個決定非常擁護,劉邦因此而得到了關中民心。正是因為劉邦做了這麼一件“約法三章”的事,所以大家都把百姓擁護劉邦的原因歸結到了“廢除秦王朝律法”這一點上。但我認為,當時關中百姓擁護劉邦,主要還是來自於劉邦的“仁”,而不是劉邦廢除“律法”的舉動。
就好比劉邦經過宛城的時候,宛城人民激烈抵抗,劉邦短時間攻打不下來,想走又不敢走。但後來一宣佈投降者無罪,宛城就不攻而破了,由此可見,這些普通百姓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小命。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關中人民,關中人民都是秦人,而起義軍都是打著舊六國的幌子起兵反秦的。舊六國人推翻了秦朝,那他們對秦人不正應該狠狠的打擊報復嗎?所以說,劉邦這一支起義軍進入秦地之處,關中人是很害怕的。
但是,劉邦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打擊報復,反而還約束自己計程車兵,儘可能的維持了關內人民的穩定生活。這樣的“仁義之舉”才是促使秦人信賴劉邦,親近劉邦的根本原因所在,廢除秦王朝律法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律法與仁政“約法三章”雖然被廣為傳頌,但當一個完整的漢帝國建立起來的時候,僅靠“三章”律法是不足以維持國家穩定的。在漢初名相蕭何的主持下,西漢王朝較為全面的確立了自己的“律法”,而西漢律法實際上也是從秦律法中繼承而來。
更重要的是,秦律法中的一些嚴苛之處並未被取消,尤其是殘酷的刑法基本照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即便是這樣的情況下,西漢也並沒有出大亂子,所以說,“律法”不是秦滅亡而西漢昌盛的原因所在。
劉邦和秦始皇的個人價值觀以及社會倡導才是導致秦亡而西漢盛的核心所在。
秦始皇畢竟是貴族出身,他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是秦王,滅六國平天下對他而言不過是一件歷代秦王立志於完成的任務。而完成這件任務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讓秦王朝更輝煌,讓秦王更尊貴。在秦始皇的眼中,那些普通人就應該為他而服務,那些人過得好不好並不重要,努力為他服務就是那些人的使命。所以說,秦滅六國,天下疲弊,但修長城,修阿房宮,修驪山墳墓,派人求仙問道,泰山封禪,一件又一件的大工程接踵而至,普通人根本沒有停下來喘口氣休息的時間,他們必須時時刻刻為大秦奉獻自己,當有人不願意再進行這種無休止的勞動時,其他人也就應聲而起了。
劉邦不一樣,劉邦早年讀過一些書,以“信陵君”和“秦始皇”為偶像,但他本身又是一個草根階層。應該說,他是一個信奉著“遊俠精神”,懷揣著遠大理想的普通人,他來自底層,知道底層人民的辛苦,所以他愛民,惜民力。
雖然說劉邦現在被各種電視劇刻畫成了一個“混混”形象,但在歷史中,劉邦是一個長者,他和項羽爭霸的時候,天下的老百姓都願意跟他而不跟項羽,因為項羽暴虐,愛殺人,愛屠城,而劉邦寬厚仁和,愛惜民力,更是被稱之為“長者”。
底層人民的樸素價值觀一直伴隨了劉邦一生,他做皇帝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沒有和他的臣子顯出尊卑之差距。劉邦的“仁政”讓已經被多年戰爭拖累得疲憊不堪的人民得以休息,得以恢復生產,得以擁有安定的生活。
蕭何建議劉邦修宮室,劉邦卻將蕭何罵的狗血淋頭,這等愛惜民力的表現,可是秦王朝一個又一個的大工程所能相比的呢?所以說,造秦王朝反的人,主要還是因為受不了無休止的壓榨,而劉邦不壓榨他們,他們也就沒有造反的必要了。
一個淺層次原因前文贅述的“律法與仁政”是大秦滅亡而西漢昌盛的根本原因所在,現在再來講一個表面的原因。
秦滅六國之後,六國貴族散佈於天下各地,所以說陳勝吳廣打出大楚的旗幟就可以拉上一大幫人,項梁扶立一個楚懷王也能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集體。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秦沒有對六國後人做好妥當的處置所致於的。而劉邦就很擅長於吸納他人的教訓,西漢建國之後,劉邦進行過一次貴族的遷徙,把舊六國貴族一股腦的全搬到關中去了,什麼齊國的田家,魏國的魏家,通通搬到關中。如此一來就給了天下人一個姿態,六國貴族都在關中,誰敢號稱六國後人,那都是騙你們的!
透過這種方式,劉邦巧妙的解決了他人借用六國貴族名頭進行造反活動的由頭。
當然這只是一個表面原因,真正能夠讓西漢不步入大秦後塵的原因,還是在於劉邦以及後來幾位繼任者所實行的“仁政”!
-
18 # 樑子芾
秦滅亡就是出了內奸!李斯這閹貨夥同閹貨,狼狽為奸滅亡了秦朝!再次證明了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秦始皇制定的國家政策、方針——沒錯!推行的國家建制更沒有錯!錯就錯在:秦始皇沒有峒查出李斯這個,披著羊皮的狼!
-
19 # 謀士說
其實秦始皇在位期間,六國人都不敢造反,最多像張良那樣花錢招募大力士去刺殺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規模的起義在史書當中沒有記載,大澤鄉起義成為反秦的導火索,是秦始皇駕崩後發生的。
從湖北雲夢出土的《秦律》來看,秦始皇當政的時候,秦朝律法不是那麼嚴苛。根據《秦律·徭律》的記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這段話的意思是,朝廷徵發服徭役,如耽擱時間不出行,應罰2副盔甲。遲到3天到5天,批評;6天到10天,罰1塊盾牌;超過10天,罰1副盔甲。因大雨或洪水導致的耽誤,可免除本次徵發。這麼說,陳勝和吳廣去漁陽戊邊遭遇大雨延誤時間,是不需要死刑的。
此外,在《秦律》當中還有記載,服徭役還有工錢,可以換成糧食,且一戶人家只出一個人即可。像劉邦也曾到咸陽去服徭役,但是服徭役並非終身制。所以造反的人自然很少,我認為陳勝造反的原因是,秦二世即位以後更改了秦朝的律法,使得秦朝的刑罰更嚴苛,所以秦始皇一死,農民就開始暴動。
此外,從陳勝起義的口號來看,陳勝等人還是比較希望扶蘇即位的 ,所以《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在起義時就說:“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秦朝的滅亡都是秦二世一手造成的。很多老百姓都聽說扶蘇賢能,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扶蘇被秦二世所殺。於是,陳勝就以打著扶蘇的旗號起義了。
秦朝被推翻以後,由於秦始皇的大一統思想已經根深蒂固,楚漢之爭後漢朝建立,所以沒有人再造反。其實,秦朝的滅亡秦二世要負主要責任,假如是扶蘇即位,秦朝不至於這麼快滅亡。扶蘇的賢能是有目共睹的,秦始皇死後驪山陵墓也會隨之停止,有可能阿房宮也會停止,徭役不會這麼重。所以,秦二世成為皇帝就是秦朝的災難。
劉邦稱帝以後,重點在鞏固漢朝統治,與匈奴和親,實行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少了戰爭誰還去造反呢?秦二世如果不更改秦律,不實行苛政,沒有趙高這樣的奸臣攪局,換成是蒙恬,六國後裔也不會造反。所以,秦二世自己在作死,這怪不得誰。
-
20 # 適學
劉邦國策:
廢除郡縣制,實行封王分治制,各地可以獨立行政,適合各地具體地理民情,比今天美國洲治制早千多年,先進多了,而且比郡縣制溫和多了,剛剛還是嚴寒的冬天,現在溫暖一些,各地人民百姓感覺好了,就不造反啦。
回覆列表
其實,漢初也有不少人曾經造反。只不過都沒成氣侯而已。
劉邦封了八位異姓王,後來造反加上
試圖造反還沒成功就被告發的就有七位啊。
譬如韓信試圖和匈奴聯合造反被人告發。
陳豨和王黃一同起兵造反。(史書記載是因為和韓信密談)
彭越因為不願意出兵平陳豨,被劉邦懷疑,後來被門客告發造反。
英布聽說彭越,韓信被殺以後起兵造反(英布以前是項羽手下的將軍,後來背叛了項羽改投劉邦)
當然還有臧荼造反,利幾造反,貫高謀殺劉邦,盧綰也造反。
這麼看比秦朝一點都不少。
而且前幾十年裡,秦滅六國,陳勝吳廣起義,再後來的諸侯造反,楚漢相爭,耗費了太多的人力物力,漢初就算造反也沒有多少錢。
我記得,史書裡說,漢初劉邦想找四個顏色一樣的馬拉車都沒有,王侯將相只能坐牛車,這麼慘的經濟狀況可怎麼造反啊。
而且漢初很多人在還沒真正造反的時候就被呂后密謀殺了,這點來看,呂后的政治手腕還是很可以的
(雖然她後期並沒做什麼好事吧,但是單從這一點來看很厲害了。)
圖片是遊戲三國志的韓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