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無敵小廿廿

    隨著影視劇的播出,野史的大加渲染,孝莊皇太后與攝政王多爾袞的故事充滿了傳奇,很多人都十分疑惑,太后下嫁皇叔多爾袞,這種事情到底是否符合滿族的傳統和皇家的禮儀,他們有沒有向天下頒發詔書,還是這其實只是一個沒由來的傳說而已呢?

    1643年,皇太極駕崩,皇位之爭就此展開。豪格、多爾袞和福臨都是有力的競爭者。其中豪格和多爾袞是擁有實力的親王,得到八旗部隊中半數的支援。福臨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緊緊拉住兩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使兩紅旗長支援福臨。最後,多爾袞改變初衷,擁戴福臨。幼主福臨即位,多爾袞把持國柄,成為了攝政王。

    至於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我們從史料上可以推測出來,正史記載,順治元年,授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尊為皇父攝政王。《清朝野史大觀》中也記載,多爾袞還以順治的名義向天下頒佈詔書:“皇叔攝政王現在單身,他的身份、地位、相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非常願意嫁給他。”

    多爾袞病死於喀喇城,年三十九歲,詔追尊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次年正月,尊妃為義皇后。《東華錄》中也說“皇父”是清君主對某個臣下的尊稱,並不表示多爾袞為福臨的皇父,所以,孝莊之謎仍未解開。

  • 2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1

    凡同時涉及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影視劇,如《孝莊秘史》《大清風雲》,都安排了二人愛得天荒地老、死去活來的虐戀戲。這個虛構在歷史上,似可找到足夠的證據。

    一、南明遺老張煌言的《建夷宮詞》說:“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太后再嫁,皇帝敬酒,抗清名臣按南朝禮制,嘲笑入主中原的滿洲人,大嫂嫁小叔,下臣娶太后,違背和褻瀆倫常。有人認為清軍入關,搬來了八旗的政治統治,征戰之時營造高壓態勢,民間自然不敢妄傳宮闈秘事。

    但是,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雖為儒將,但他該有北京密探,傳來新朝敵情,為了對敵軍進行攻心戰,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打造最有力度的宣傳書,哪怕是捕風捉影而未必還考慮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即便是謗書也要震懾敵心。

    《大清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許晴版莊妃與姜文版皇太極

    二、順治八年二月,世祖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對已死後追封成宗義皇帝的多爾袞,反戈一擊,整出十四款大罪,其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云云,似乎坐實了攝政睿親王逼太后下嫁,故而有了他皇父攝政王的身份,他可以隨意出入太后居處。

    關外舊俗,小叔娶寡嫂,並不少見,太祖繼妃富察氏就原為堂兄遺孀。但,已入關接受漢化的世祖,顯然對叔叔的強迫是不情願的。與順治帝有些交情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曾在《韃靼戰紀》中寫道:世祖“發現自己的叔叔活著的時候懷著邪惡的企圖,進行曖昧的罪惡活動,他十分惱怒,命令毀掉阿瑪王華麗的陵墓,掘出屍體。這種懲罰,被中國人認為是最嚴厲的,因為根據宗教的規定,死人的墳墓是備受尊重的。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這個阿瑪王,即多爾袞。世祖嚴懲死了的多爾袞,真因太后下嫁嗎?

    三、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后崩逝,遺囑聖祖:“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清聖祖實錄》),故而沒有被運回盛京與太宗合葬於昭陵。她的靈柩浮厝於“暫安奉殿”近四十年,直至雍正三年,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其陵在昭陵西,故稱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昭西陵碑文上刻有“念太宗之山陵已久,卑不動尊,惟世祖之兆域非遙,母宜從子”。所以,有說法稱孝莊因下嫁過多爾袞,無顏去見前夫太宗。

    2

    太后下嫁之說,張煌言的《建夷宮詞》,無疑因是當事人寫的,很有說服力。但是,他在南方,當時征戰激烈,又相距千里,難免捕風捉影而臆斷成說,加之又是最恨的敵情,不免酒後起興,口占一絕,即便誤傳而來,正好一洩心中巨大的憎恨和禮教的撻伐。此詩一出,通俗易懂,正好流傳。今日流行的營銷炒作術,虛實掩映,又何嘗不是從古代這樣的攻心術、輿論戰中學來的呢。

    乾隆年間國史館纂修蔣良騏在《東華錄》中寫到多爾袞的罪狀,並未將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與擅到皇宮內院,弄作一款,而是分別臚列為兩條,一是“自稱皇父攝政王”,二是“又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多爾袞到皇宮內院,並非夜宿太后居住的慈寧宮,而是散播太宗繼位不合法,重提太祖遺言要傳位多爾袞,故而使順治帝再次繼位不正而極度惶恐。

    明崇禎十六年,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馬爾蒂諾·馬爾蒂尼,歷經千辛萬苦從海上來到達中國杭州,開始系統學習中文,並給自己起了一箇中文名字:衛匡國,弄了一個號“濟泰”,意在衛護、匡救明國,幫助中國康泰。不久,他來到北京,卻遭遇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八旗軍趕跑大順軍。明朝覆滅後,衛匡國曾覲見順治帝,參加過順治帝的大婚,得到了朝廷的善待。他對多爾袞也有很好的印象,認為:“他具有超人的謀略和精明,並以勇武和忠實著稱。他的聰明才智使最有學識的中國人都欽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贏得平民百姓的愛戴。”而對其身後榮辱鉅變很是同情:“阿瑪王使韃靼獲得了中國,由於他的賢明公正仁慈和軍事才能,韃靼人和中國人都對他很敬畏。這個當權者的死給朝廷帶來很大的麻煩。”(《韃靼戰紀》)

    《孝莊秘史》順治帝與多爾袞爭權

    《清史稿·多爾袞傳》所載濟爾哈朗等給多爾袞弄的罪狀,有:“昔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諸王大臣共矢忠誠,翊戴皇上。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後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濟爾哈朗預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應該不是已有的“報功”或“瀆倫”之說,而是為了高居在諸和碩親王甚至兩位輔政叔王濟爾哈朗、多鐸之上,弄出的“清初親貴之爵秩”(鄭天挺《多爾袞稱皇父之由來》)。

    多爾袞原為叔父攝政王,按順治帝的稱呼,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多鐸皆為皇叔父,同等稱呼,並無區別。多爾袞將濟爾哈朗排擠出局,另擇胞弟多鐸為輔政叔王,但他自知多鐸對他不是順承,而多有拆臺,自然要高多鐸一等。如何表示高一等,出掉“叔父”或“皇叔父”那是不可能的,在除自己親率的正白旗外,其他七旗環伺之下,他唯有改加法為減法,厚著臉去掉“叔”字才是唯一解決的辦法。《朝鮮仁祖實錄》中有記載:順治六年二月,仁祖“曰:‘清國諮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金自點曰‘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也。’”這樣的去法,未必不是一種實情。多爾袞為了“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儀仗、音樂、侍從、府第,僣擬至尊”,故強迫順治帝下旨,承認他是皇父攝政王,儼然以“二帝”之一自居,而不是做太上皇。多爾袞何其聰明,難道不知道太上皇只是虛榮,而未必是皇帝?漢高祖稱帝后,就曾封了其父太公一頂太上皇的帽子。精通權謀的多爾袞,定鼎中原獨攬大權後,要的是諸王與天下臣民對他的臣服,而非象徵性的尊崇。這也與他到皇宮內院散播太宗繼位不正的事情吻合,他對帝位還是有熱熱的慾望的。

    3

    世祖被迫下旨,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是在順治五年十一月,有詔為證:“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大有勳勞,宜加殊禮,以崇功德,尊為皇父攝政王。凡詔疏皆書之。”論功勞,清軍入關,多爾袞總排程,先後肅清崇禎帝的大明軍、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只剩下南明小政權在強大的八旗大軍與明朝降軍的重圍下,危於累卵,垂死掙扎。多爾袞為首功,誠如後來乾隆帝所言:“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清史稿·多爾袞傳》)

    值得注意的是,多爾袞晉級皇父攝政王,始於順治五年十一月。是時,多爾袞大福晉博爾濟吉特氏還在。她於順治六年十二月病逝,還被“以冊寶追封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清史稿·多爾袞傳》)。若以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作為太后下嫁的一大證據,那麼太后下嫁之後,是給多爾袞做妾?即便多爾袞與太后兩情相悅,不計名分,或只做露水夫妻,但再庸懦的順治帝與清朝皇族斷然不會答應太后紓尊降貴,居於多爾袞原配大福晉之下。

    多爾袞

    大福晉過世,多爾袞授意朝廷“以冊寶追封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這是昭告天下這個博爾濟吉特氏尊大,自然不是以障眼法去扇那個下嫁的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一個大大的耳光。如果太后還是太后,只是拔高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來匹配成婚,那又何來了“太后下嫁”一說?就是多爾袞與太后玩了不合法的婚外情,那太后還是太宗的妻子,而多爾袞有自己的正宮元妃,就沒有了嫁娶之說。宮闈秘史,多為茶餘飯後的談資罷。

    《清史稿·多爾袞傳》還記載:“七年正月,王納肅王福金,福金,妃女弟也。復徵女朝鮮……五月,率諸王貝勒獵于山海關,朝鮮送女至,王迎於連山,成婚。”這句話,暴露了多爾袞好色的本性。原配剛死不到一月,多爾袞就從已故侄兒、肅親王豪格遺孀中,將自己的姨妹強娶過來,同時派人到朝鮮王族徵集秀女。五月,多爾袞在外行獵,聞訊朝鮮女到,急不可耐地迎上去,當夜成婚。

    如果這段史料屬實,那麼置下嫁的太后於何地?難道說太后下嫁多爾袞後,不論情愛所繫,還是情勢所迫,多爾袞未必在順治帝已蓄勢爭權、諸王貝勒也虎視眈眈下,還能如此瘋狂妄為。要麼,這段史料,是為了掩蓋太后下嫁多爾袞醜聞而弄出的煙霧彈,讓後世讀者甚至研究者因為多爾袞的極度好色而不理會太后下嫁一說。要麼,太后下嫁為子虛之事,而此正是多爾袞風流成性的本色。

    4

    至於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時,孝莊太后還只有三十五歲,從情慾和身心上都有對異性的需要,若其真的下嫁,斷然不會容許多爾袞再接連強娶、徵調其他年輕女人進入情場。

    從孝莊成功地輔佐順治、康熙兩任明君的事功來看,她是一個懂得堅忍的偉大女性。她為何不願意與太宗合葬,而遺言另葬於北京,這未必不是她哀痛獨子英年早逝、牽掛孫兒獨撐大廈的真實情結。一位在長期激烈權鬥下歷練出來的成熟的政治家,絕非自縛於小我情長不得脫。她在支援順治帝主動接觸中原文化的同時,自然受過漢人禮制的一些影響。至於接受了多少,只有天知道,只有順治、康熙的政治事業中滲透著點點滴滴。但,從服侍了她一輩子的侍女蘇麻喇姑,終身不嫁、終年不浴、終生不服藥等奇特事來看,作為主子的她,也該更有常人不可比卻少為人知的歷史。否則,她怎會容忍一個怪女子,並倚為第一心腹。畢竟,歷史給她記載,也不是很詳細。

    《孝莊秘史》中的孝莊與康熙帝

    當然,她也知道,她在太宗的后妃之中,雖是少女初嫁,卻還不如幾個半路殺入的寡婦,從丈夫那裡得到該得的疼愛和尊重。雖然當時滿人禮教觀念還很粗糙,但清朝皇家初入關內、如何置身漢人世俗構建新的威儀,未必容許她去追愛其他非子孫的男人。她在面對多爾袞的淫威委曲自守時,守護得更多的,當是她兒子順治帝的帝位和江山,甚至是皇帝的尊嚴和聲譽,而不是自己的情愛和慾望。

    文史大家金性堯在《太后下嫁案》中,強調“《朝鮮李朝實錄》於康熙二十七年正月,記朝鮮聞孝莊逝世,卻秘不發喪,朝鮮大臣感到奇怪”,認為“這是因為聖祖已感染漢化,越發感到其祖母下嫁之不光彩,故有秘不發喪、靈柩浮厝等措施”。康熙帝接受漢文化,重用漢文人,甚至他的血管裡留著一半漢人的血液,但是他的骨子裡還是堅守滿族中心論,以“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若我朝”,貫穿康熙盛世及其帝王心術。

    聖祖為了彰顯其母身份,用政治手段玩了一回抬旗的族群修飾。他雖生於關內,受了中原禮教觀念的影響,但不深切。他妻妾成群,有四對親姐妹,還有一人即慧妃為其遠房表姑。他深得祖母孝莊寵愛和扶持,對其只有強烈的感恩之情,“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即便其祖母有下嫁史,他也未必心懷芥蒂,而會打出更加堂皇的幌子。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康熙二十七年正月,朝鮮才知孝莊逝世,認為秘不發喪,而《清史稿·聖祖本紀》對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病重,記載聖祖“親制祝文,步行禱於天壇”。《清聖祖實錄》寫得更感人,稱聖祖禱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孝莊病逝,“上哭踴視襝,割辮服衰,居慈寧宮廬次。甲戌除夕,群臣請上還宮。不允”(《清史稿·聖祖本紀》),情深意切,真實流露,無需遮掩。如據朝鮮官方史料為實,揣測接到資訊遲緩而認為有隱情而秘不發喪,那麼清朝官方記載,還有多少是沒有被修飾諉過呢?當然,史料哪怕是實錄,也未必是史實,但未必數千裡之外的朝鮮記載,沒有水分。

  • 3 # 諶人

    孝莊下嫁(多爾袞),順治出家、雍正篡位、乾隆出身,是清朝的四大疑案之一,除了雍正篡位基本了排除了嫌疑,其它三疑已無從查清。

    懷疑孝莊與多爾袞叔嫂勾搭成奸,也有四大推理。一、孝莊要保住幼兒福臨帝位和自己太后地位,只有奉承小叔子多爾袞,甚至不惜以身相許。從她(透過兒子)給予多爾袞攝政王的冠名變化;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可見兩人關係變化的端倪。二、多爾袞死後,唸佛的順治居然下令掘墓鞭屍,可見仇恨之深,或為母親失身的恥辱洩憤。三、北方少數民族沒有漢族這麼多倫理禁忌(也包括半漢半胡的李唐王朝),發生這種事不算新聞。四、身後榮譽極高的孝莊,年輕時也不一定是正經女人,據說她曾以身相許施展“美人計”,才幫助皇太極招降了明朝重臣洪承疇。

    這種事諱莫如深,當然不會記載在清朝檔案裡。作為對滿人統治者的鄙視,民間當然要私下廣泛議論,是否當真無從考證,留下一團歷史疑雲。

  • 4 # 紅楓文史娛

    孝莊皇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袞,要想弄清這件事,得先探究一下這種說法的來歷。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研究員李國榮在《檔案發現與清前期宮廷四大疑案》一文中曾對其中“太后下嫁”這一疑案做過剖析,他認為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理由有如下十條:一是孝莊為保住幼年順治帝的皇位;二是叔嫂之間的收婚和繼婚符合當時的滿族婚俗;三是孝莊與多爾袞曾青梅竹馬;四是在檔案中,順治曾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五是張煌言有詩句提到太后下嫁一事;六是順治在多爾袞死後的報復行為,疑為因母后失身下嫁感到悲憤和屈辱;七是順治在諭旨中曾提到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八是孝莊死後因此事感到羞愧未與皇太極合葬;九是孝莊葬於清東陵也就是順治陵的風水牆外;十是近代學者劉文興提到其父曾見到太后下嫁詔。

    以上十個理由基本涵蓋了太后為何下嫁多爾袞的種種說法,但細細推敲,沒有一條站得住腳。

    一、保皇位說。當初順治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清廷內部為了避免分裂,豪格和多爾袞兩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多爾袞的目的是既然自己當不上皇帝,那就立一個年幼之主,由自己和濟爾哈朗輔佐,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位已定,權無旁落,多爾袞已沒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再行廢帝自立之事,所以,太后下嫁是為了保兒子皇位這一理由顯得蒼白無力。

    二、滿族婚俗說。這一條不值一駁,“兄死弟娶其嫂”,滿族婚俗允許這樣做但也沒有強制必須這樣做,何況,到清太宗皇太極這裡,對滿洲的婚姻習俗進行了改革,規定:“不許亂倫婚娶”(《清太宗實錄》卷十一),嚴禁轉房婚——不許娶庶母、嬸母、嫂子、侄婦等。

    三、青梅竹馬說。小說家言,野史演義,倒是給後來的影視劇創作提供了不少戲說素材,正史中找不到與此有關的一點蛛絲馬跡。

    四、皇父攝政王說。“皇父”含義等同於“相父”、“仲父”,稱不是自己父親的年長男性為“父”在歷史上有慣例,如秦王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項羽稱范增為“亞父”,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周武王稱姜子牙為“尚父”,多爾袞迫使當今皇帝順治稱自己為“皇父”,主要還是為了彰顯自己在朝中說一不二、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跟孝莊沒有什麼關係。

    五、張煌言詩說。張煌言,號蒼水,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他曾寫過《建夷宮詞》十首,其中一首寫到:“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首詩成了支援太后下嫁多爾袞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書面證據,也是唯一書面證據,但是,要知道,張煌言是明朝遺老,誓死不降清,用“建夷”這種充滿蔑視諷刺的詞語來描述清朝,已經說明了他創作這些詩的背景和出發點,而且其一生活動區域都是在南方,皇宮裡的事除了傳聞和猜測他又如何知曉?另外,《建夷宮詞》中還有一首“掖庭又說冊閼氏,妙選孀閨足母儀。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意為諷刺清初皇帝娶了一個帶遺腹子的寡婦為後,這皇帝是誰?帶遺腹子的寡婦又是誰?張煌言於康熙三年被殺,此時康熙還是個孩子,顯然不可能,那就只有順治了,能貼上邊的只有董鄂妃,但董鄂妃17歲入宮,根本就不是寡婦。若暗指孝莊,但孝莊一生也只有福林這一個兒子,即使下嫁也無子可遺,可見,張煌言這首詩是根據道聽途說而來,其本意還是汙衊中傷清廷,按今天的話說,就是傳播小道訊息,造謠誹謗,所以,拿他的詩來作證詩很荒唐的。

    六、順治報復說。多爾袞在世時,一直壓制順治,飛揚跋扈,多有僭越,而且還殺死順治同父異母的大哥豪格,強娶其妻為妾,這一切都會造成順治對多爾袞的極度仇恨,在其死後不久進行瘋狂報復、發洩不滿是很正常的,非要把這些跟太后下嫁扯在一起有點離譜。

    七、親到皇宮內院說。蔣良騏《東華錄》記載,順治八年二月己亥,順治在給多爾袞定罪的詔書中稱,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親到皇宮內院”,有人據此認為有穢亂宮廷之嫌。可其實這句話還有下文:“自稱皇父攝政王,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意思是說,多爾袞曾親到皇宮內院,稱太宗皇太極得位不正,自然順治繼位也不正,以此來挾制順治,這是多爾袞的一條重要罪狀。這就不難理解了,單獨把其中一句話拿出來作為太后下嫁證據,顯然是斷章取義。

    八、合葬說。1688年,孝莊死後未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孝莊有遺命:“太宗文皇帝梓宮安放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皇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皇太極在世時,孝莊也就是當時的莊妃在後宮中的地位僅排第五,並不顯赫,也未受到特別寵愛,皇太極自1643年故去至今,已是四十五年過去,孝莊與皇太極之間的情愫恐怕早已淡漠。孝莊從三十歲開始守寡,與兒子、孫子相依為命,死後遺願與兒孫守在一起,合情合理。

    九、葬於東陵牆外說。清東陵共有15座陵寢,最開始建的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最高位置,孝莊是順治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與她的輩分不符。所以康熙只得遵祖母遺命,在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37年以後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這樣,孝莊雖未與皇太極合葬,但其陵寢名為昭西陵,名義上與瀋陽的皇太極昭陵仍是一個體系,並非像傳說中孝莊死後,因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

    十、下嫁詔書說。近代學者劉文興說他的父親劉啟瑞見過,但除了他的這句口頭之言外,截至目前,任何文獻中都沒有找到相關記錄,也沒有第二個人說親眼見過,顯然,這是不能作為歷史證據的。

    綜上所述,太后下嫁多爾袞這個故事雖然編得有鼻子有眼,豐富生動,卻都是推測而來,沒有任何可靠的書面證據可以採信 ,基本上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很可能是不滿清朝統治的漢族文人或明朝遺臣用來羞辱清廷而捕風捉影編造出來的。

  • 5 # 青史老哥

    儘管我也很喜歡《孝莊秘史》這部電視劇,以及屠洪綱演唱的主題曲《你》,但是“孝莊下嫁多爾袞”一事,虛假的可能性遠超過真實性。

    ↑鐵腕政治家多爾袞化身成了情聖

    書名透著濃濃的野史和戲說氣息不說,作者本人的立場也是值得關注的,比如張煌言,生於1620年,卒於1664年,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崇禎時期的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順治二年(1645年)南京被清軍攻陷後,他繼續起兵抗擊清軍,堅持了近二十年,最終兵敗後在杭州遇害。

    考慮到張煌言活躍的年代,恰好是多爾袞攝政時期,他在文集裡寫下“太后下嫁”的文字,代表了當時許多人都持有這樣的看法,但也只是民間或者反對派這樣猜測罷了,民間對宮廷密事的八卦之心從不止息。

    而張煌言在乾隆年間被平反,還被放進了忠義祠,那麼乾隆年代生人的蔣良騏在他的《東華錄》裡是否就借鑑了張煌言文集裡的敘述呢?

    不過他們這些作品寫出“太后下嫁”的依據可不是親眼所見,更可能是根據建州女真入關前的習俗“弟娶寡嫂”,當時的滿族還有娶親生母親之外的亡夫遺孀的習俗以及其他一些莫名其妙的婚嫁習俗,例如多爾袞的親侄子豪格犯了罪,結果多爾袞把豪格的妻子納為福晉。

    ↑孝莊皇太后被寫入了歷史八卦裡

    也就是說,“太后下嫁”雖然只是流傳於野史,但依據當時的習俗是可行的,孝莊是皇太極的遺孀,也就是多爾袞的寡嫂,在當時尚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的清王朝而言,這個習俗仍然存在。

    那麼正史的資料呢,翻閱一下可知,多爾袞一生共有妻妾十人,但他一則去世過早,二則子女緣薄,只有一個女兒。多爾袞的正妻是博爾濟吉特氏,此女在電視劇和小說裡常常被寫成是孝莊的妹妹,其實兩者只是同族關係,並非親姐妹。隨著多爾袞去世後被剝奪封號,博爾濟吉特氏也被廢為庶人。

    此外,皇太極還把自己的側妃竇土門福晉所領養的一個蒙古女孩子——淑儕許配給了多爾袞。

    正史上有明確記錄的就是這些,也正因此,近年來閻崇年先生等歷史學家強烈駁斥“太后下嫁”一說。

    是是非非,我們又一次陷入了歷史的羅生門怪圈,然而就算多爾袞娶了孝莊,那也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像《孝莊秘史》裡那個多情的可以為了美人放棄江山犧牲生命的情聖多爾袞,只可能是意淫,不僅真實的多爾袞遠非如此面目,而且這世上恐怕也沒有這種情聖。

    政治修羅場上,你談愛情?圖樣圖森破啦。

  • 6 # 與書居

    清初的“太后下嫁”,指的是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一事。孝莊太后是否真的下嫁多爾袞,這事從清至今,都沒有一個定論。野史傳說、史家考證,眾說紛紜。認為“太后下嫁”確有其事的有之,主張“太后下嫁”系子虛烏有的有之。

    認為“太后下嫁”是屬實的理由主要有四:一是清初抗清志士張煌言的詩,“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該詩言之鑿鑿的指出,太后下嫁多爾袞。二是現在發現的不少順治朝的奏疏中,稱多爾袞為“皇父”而不是“皇叔父”。三是順治朝清廷向朝鮮遞交的國書中,有“皇父攝政王”一語,使得朝鮮君臣將“皇父”視為“太上皇”。四是孝莊太后病逝後,康熙沒有將她的靈柩與皇太極合葬,讓人聯想到是否與“太后下嫁”的傳聞有關。

    主張“太后下嫁”為捕風捉影之事的逐一批駁了以上四條理由,其中以著名的清史研究大家孟森的考證最為詳實。孟森在《太后下嫁考實》一文寫到:一、張煌言的詩是孤證,孤證不立。且張煌言為抗清積極分子,他的看法難免帶有個人成見,更何況詩歌本來就是興致揮灑而作的,所以他的話不能盡信;二、父之為稱,古有“尚父”、“仲父”,這是君主尊敬臣子的表現。多爾袞貴為攝政王,且是順治帝的叔父,所以順治稱他為“皇父”是符合古禮的;三、朝鮮君臣將“皇父”視為“太上皇”,是因為他們不解“皇父”是“皇叔父”隱去“叔”字而來的,並不能證明他們就知道太后下嫁的事實;四、太后死後不得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她是皇太極的第二位皇后,而第二後不合葬的,“累代有之”。如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諸帝的第二後,都不合葬。因此,這也不能做為太后下嫁的證據。

    當然,“太后下嫁”作為清宮三大疑案之一,時至今日依然吸引著不少史學家的探索熱情。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王思治教授就認為,孝莊太后很有可能迫於險惡的政局,不得已而嫁給多爾袞。欲知詳情,可閱讀王思治發於《歷史研究》2011年第二期的《“太后下嫁”辨證》一文。

  • 7 # 妙史

    “太后下嫁”的傳說在明末清初時已經開始流傳,到清朝末期時又開始引起人們的再次關注。在《清朝野史大觀》中就有記載,“多爾袞還以順治的冥醫向天下頒佈詔書:皇叔攝政王現在是單身,他的身份、地位和相貌,皆為國中第一人,太后非常願意放棄自己的地位嫁給他。”那麼,孝莊太后真的嫁給多爾袞了麼?

    我們先分析一下當時形勢。1644年,皇太極駕崩。但是並沒有明確由誰繼承皇位。這時有實力參與競爭的有三個人: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其中豪格與多爾袞都是親王,有一定的實力贏得八旗部分人的支援。而福臨相對而言,競爭力就要弱很多。這時候,福臨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看中了兩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就緊緊的拉住了代善,使兩紅旗支援福臨,接著有拉入鑲藍旗。最後,福臨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又促使多爾袞放棄爭奪帝位的想法,開始擁戴福臨。至此,福臨繼位,為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為孝莊太后。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博爾濟吉特氏既然要為自己的親生兒子謀取皇位,那麼要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就是必然的。而一個女人用什麼辦法來說服另一個人放棄爭奪皇位的想法呢?顯然新的聯姻,絕對是合理的解釋。

    另外,滿族入關後雖然已經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迅速過度,但是還保留著“兄死則妻其嫂”的遺俗。所以孝莊下嫁多爾袞也是滿族傳統的。

    在清朝將領良騏的《東華錄》中記載,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經常來皇宮內院”。假如孝莊沒有嫁給多爾袞,那麼多爾袞經常出入皇宮內院,顯然是說不通的,恐怕皇室宗親也不會答應,順治帝也不會答應。而且,多爾袞死後,朝廷破格追封他為誠敬義皇帝。

    此事在朝鮮《李朝實錄》中也有段記載,順治六年,清廷派使臣去朝鮮遞交國書。朝鮮國王見國書中將多爾袞稱作皇父攝政王,便問:“貴國怎麼稱多爾袞為皇父,而不是皇叔父?”使臣答道:“去掉叔字,是朝中的大喜事啊,他和皇帝就成了一家人。”

    綜上所述,“太后下嫁”一事應該不是捕風捉影。

  • 8 # 澹奕

    說不上下嫁,不過布木布泰與多爾袞之間有私情或許的確是真實存在的,畢竟多爾袞正值英年,布木布泰年輕守寡,而滿洲人最初風俗開放,對女子守貞也並不看重。

    皇太極駕崩之後,眾多的親王貝勒勢力雄厚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而實力最強悍的就是多爾袞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兩人僵持不下最終採取折中方案,讓布木布泰的兒子福晉撿了便宜成為了新皇帝。然而後妃在先皇駕崩之後再嫁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之間即便是有些什麼,正史中想要有所記載基本也是不可能的。而野史中的紀錄,也造成了如今關於此事真假的各種爭議。

    布木布泰與多爾袞之間只差一歲,皇太極駕崩之時,布木布泰風韻猶存、多爾袞英姿勃發,兩人正是郎才女貌的。多爾袞對於福晉的支援,也是超乎尋常。因為常年的南征北戰,多爾袞與電視劇中的形象相差很多,中年後的多爾袞體弱多病,經常咳血,而孝莊太后對多爾袞也非常照顧,兩人因憐生愛也為未可知。

  • 9 # 國家人文歷史

    皇太極突然去世,沒有來得及指定皇位繼承人。當時最具有實力競爭皇位的有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雙方爭奪激烈,各有自己的擁護者和勢力。但是讓人驚愕的是皇太極的莊妃突然下嫁多爾袞,多爾袞退出競爭,推舉莊妃與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為帝,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掌管實權。在影視劇和一些野史中多是這樣的說法,那麼莊妃真的下嫁多爾袞了嗎?

    清代野史中記載,皇太極比莊妃大二十餘歲,且晚年健康不佳;多爾袞比莊妃僅大一歲,皇太極在世時兩人早已暗生情愫,甚至通姦。皇太極突然離世,作為地位不高且育有一位皇子的莊妃無論是為自己的將來還是兒子的將來著想,嫁給多爾袞,使兒子奪取皇位,讓多爾袞為其效力,似乎合情。

    在李亞平的《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認為:在實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嫂婚制等多種婚姻形態的遊牧部族中,父親死後,兒子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媳等這類現象十分正常。從這方面看,莊妃下嫁多爾袞並不違背倫理,也是合理的。

    從一些史料上看,也有證明孝莊嫁給了多爾袞。《清朝野史大觀》中,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後范文程建議:攝政王喪妻,皇太后新寡,“皇上既視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異居,宜請王與皇太后同宮”。此事在當時流傳甚廣,尤其是對於反清的漢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大丑聞。南方抗清的張煌言《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 諷刺皇太后本該喝做壽的酒卻喝了結婚的喜酒。還有一個最間接的證據就是孝莊臨終遺命死後不合葬在皇太極陵墓。

    但關於孝莊太后是否真的嫁給了多爾袞,史學界還有爭論,這也被列為清初三大疑團。因為關於她嫁給多爾袞的史料多出自野史和一些反清人士的詩詞創作中,可靠性有待考證。且受影視劇對他們青梅竹馬形象的塑造,讓人認定孝莊太后嫁給了多爾袞。

  • 10 # 史之策

    沒有下嫁,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孝莊失身了!

    清太祖皇太極駕崩,因為死的太過突然,還沒來得及留下傳位詔書。皇位懸而不決,所有有機會的人都虎視眈眈。其中有四個人最有可能獲得皇位,這四個人中並沒有孝莊皇后兒子(福臨)的位置。

    Δ多爾袞

    禮親王代善,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以及鄭親王濟爾哈朗。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八旗裡面的兩旗。但是因為代善年邁,濟爾哈朗並非皇室之人。所以他們對於皇位均保持著中立的態度!接下來一切就看多爾袞與豪格的態度了。

    然而這個緊要關頭,恰好是清軍入關的決勝階段。八旗內部經不起折騰,必須以和為貴。這個時候代善站出來調停,推選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為帝!

    但是福臨與孝莊皇后勢單力薄,連八旗裡面的任何一旗都沒有掌握。而且福臨登基的時候才六歲,太過年幼。於是推選多爾袞與濟爾哈朗作為攝政大臣,輔佐福臨處理事務。然而毫無根基的福臨與孝莊皇后完全成為了傀儡皇帝。

    Δ順治與孝莊皇后

    為了穩住多爾袞的各方面的情緒,以及獲得多爾袞的支援。於是後世留有了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的說法!不管有沒有嫁,但是失身是必然的!

    首先多爾袞作為攝政大臣,完全的是獨掌大權,根本不把福臨放在眼裡。同時多爾袞還有很多越位的嫌疑,無論是朝服還是穿戴只是稍微的比皇帝弱了一點。更別提在吃飯上面,都是直接傳膳,這已經是皇帝專用詞。連住的建築,氣勢絲毫不必皇宮差!

    為了放緩多爾袞上位的心,孤家寡人的孝莊母子只好暫時妥協。雖然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這個事情,但是關於多爾袞在一次外駐回朝中,曾經在孝莊皇后的營長裡面留了一宿。難道兩人在談論國家未來?我不信!

    Δ孝莊皇后

    幸運的是,本來正值壯年的多爾袞突然去世,給孝莊母子帶來了希望。順治正式掌權後,很快的將多爾袞黨羽剷除。並且在多爾袞死後的兩個月後,查實了多爾袞有篡位的嫌疑,順治將多爾袞的屍體挖了出來,對屍體砍頭、鞭屍。

  • 11 # 日慕鄉關

    孝莊究竟有沒有嫁多爾袞,可以說是清宮一大迷案了,這種事情從正史是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也不像光緒死因,可以透過科學來驗證,所以只能透過一些蛛絲馬跡,自行揣測,見仁見智!

    孝莊下嫁多爾袞一事最初起源於張煌言《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康熙三年在杭州遇害,後世把他和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建夷宮詞》寫於順治初年,不用翻譯也能看出意思:太后大婚,不是孝莊還有誰?

    後世有人說:張煌言是明朝將領,立場有問題;又在南方,怎麼能對千里之外北京的宮廷秘聞這麼清楚?這個邏輯本身是錯的,如果張煌言是清朝將領,立場同樣有問題,如果是中立,經過後來的文字獄,這事誰敢說又誰敢傳?正因為他的敵對立場,所以對敵人瞭解關注更多,也更加敢說!

    至於張煌言是照實說還是瞎編,另當別論。但空穴來風並非無由,我們分析幾個多爾袞與孝莊有私情的證據。

    (1)皇太極死後為什麼選擇福臨,有人認為是多爾袞與孝莊早就有私情所以選擇福臨,這個觀點今日看來可能性不大,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大家互不相讓,以索尼鰲拜為首的上三旗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堅持必須由皇太極的後人即位,當時符合條件的人選只有兩個,福臨和博穆博果爾,博穆博果爾的母親西麟趾宮貴妃的地位尊於西永福宮莊妃,但不好意思:他媽是二嫁,有負面影響,所以福臨勝出也不奇怪,加上多爾袞自己做不了皇帝,找個小孩子即位方便自己攝政攬權,選擇福臨倒也合理。

    (2)皇父攝政王,據說張煌言寫《建夷宮詞》的一部分依據就是來自這個稱呼,多爾袞入關以後先是號稱:叔父攝政王,後來不過癮改為皇叔父攝政王,最後乾脆來個:皇父攝政王。歷史學家孟森曾就此作洗白“皇父之稱,猶之尚父仲父,純為報功,不關瀆倫。”,這純粹扯淡,皇父和仲父尚父能一樣嗎,呂不韋布局多年,讓嬴政喊個“仲父”頂天了,充其量類似於叔父,多爾袞又不是不識字,喊皇父,要麼是太欺負人了,要麼是和他老孃有一腿,斷然沒有第三種可能。

    (3)多爾袞剛死倆月,順治就開始鞭屍,給多爾袞定了十大罪狀,並且把他從墳裡挖屈來,鞭屍、砍掉腦袋。比伍子胥都猛,如此歇斯底里,說是被壓抑多年後的清算報復也說得通,類似場景歷史也曾經出現過,比如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張居正和萬曆老媽也傳過緋聞,但是比起順治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這麼瘋狂是不是有隱情?

    (4)孝莊死後要求就地安葬,沒有歸葬盛京陪伴皇太極,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事情,按照祖制無論是葬在哪裡都是應該回去的,雖然記載孝莊遺囑的《孝莊秘史》真實性有待確認,但孝莊死後三十八年才由雍正皇帝葬於昭西陵,不能不說讓人浮想聯翩,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事情?

    至於有沒有下嫁,證據都在這,大家自己判斷吧!

  • 12 # 我是一個小書蟲

    孝莊下嫁,順治出家,雍正繼位,乾隆身世是清初四大疑案!這四大疑案成了影視劇的寵兒,所以戲說“1644年大清入關,拯救了中國的電視產業。”

    孝莊下嫁之謎,是清宮戲中熱點話題,不但我們不清楚,就連歷史學家也有爭議,支持者認為。

    1 寡嫂嫁叔是滿族習俗,這種行為在滿族人看來很正常!

    2 多爾袞野心勃勃,大權獨攬,孝莊做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下嫁多爾袞極有可能。

    3 多爾袞的頭銜由攝政王,一直加至“皇父”,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

    4 張煌言的詩,“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5 孝莊死後,葬在遠離盛京昭陵千里之遙的東陵“風水牆”,沒有跟皇太極葬在一起!

    以上幾點理由看,孝莊肯定下嫁多爾袞了,不過再來看反對者的理由!

    1 滿族入主中原,接受了漢文化,不會出現寡嫂嫁叔的情況。

    2 “皇父”等同於“尚父”,“仲父”,是古代君臣的尊稱,並非君主本人。

    3 張煌言是抗清人士,抱有成見,他的詩不足為據。

    4 清代不和皇上葬在一起的皇后不止一人,如順治孝惠後,雍正孝聖後等。

    所以,這個問題成了疑案,也沒有人能說清楚孝莊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我個人偏向認為是下嫁給多爾袞了,即使沒有下嫁多爾袞,他們之間也保持著一定的情婦關係!

    為了兒子的皇位,為了政權穩定,無論孝莊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孝莊都是個精於權謀的政治家!

  • 13 # 縱橫國史

    其實,從清代歷史的蛛絲馬跡來看,孝莊與多爾袞的關係絕非一般,下嫁也不是不可能。以下的這四件事,足以證明這一說法並非捕風捉影,而是有事實依據。

    其一、皇太極兒子那麼多,多爾袞憑什麼擁戴福臨。當時,多爾袞與豪格對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甚至差點兵戎相見,同室操戈。此時,多爾袞趁機提出擁戴皇太極九子福臨繼承帝位,由他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那麼問題來了,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憑什麼讓“不大不小”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呢?而且還是“立刻”提出,這其中之貓膩自然不簡單。況且,多爾袞與孝莊平時就比較熟,疑點多多!

    其二、清軍入關後,多爾袞權勢熏天,為何不取代順治。入關之後,多爾袞利用各種手段相繼把代善家族的兩紅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豪格的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再加上自己掌握的兩白旗,多爾袞已經掌握了八旗中的六旗,可謂是權勢熏天,無人可擋。不過,多爾袞並沒有稱帝取代順治,而是繼續當攝政王,這並不符合他的行事作風,他可是一位十足的野心家啊!而且,此時多爾袞經常出入後宮,來來往往,無任何阻攔!

    其三、多爾袞之“皇父攝政皇”稱號透露出秘密。入關後,多爾袞先後強迫順治封其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則就大有問題了。多爾袞雖然功勳卓著,居功至偉,但從血緣上來講,他也只是順治帝的叔叔,而現在則用“皇父”一詞,這不就是掩耳盜鈴,此地無銀三百兩嗎!其死後不久,順治先是追封其為“清成宗”,後則立馬削爵位,剖屍,挫骨揚灰,而孝莊居然不發表任何意見!

    其四、孝莊死後,為何不與皇太極合葬。孝莊臨死前給康熙的遺言是“不要運回盛京與皇太極合葬,以免打擾到在昭陵安葬的丈夫!”這純屬藉口,當時的大清王朝封建化程度已經很深了,皇后與皇帝合葬是再正常不過了,可以說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而其靈柩也是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才從清東陵遷到“昭陵”的對面,與其遙相呼應!可以說,孝莊自始至終都沒有和皇太極安葬在一起,也許是出於對丈夫皇太極的歉疚吧!

    其五、多爾袞有霸佔對手妻妾的前科。多爾袞為人心狠手辣,十分歹毒,尤其是對自己的對手和敵人!因為豪格的干涉,多爾袞無緣帝位,為此他便想方設法迫害豪格,後來乾脆霸佔豪格之妻,也就是自己侄兒的老婆。皇太極繼位之初,便強迫多爾袞母親阿巴亥陪葬努爾哈赤,令其自盡而亡,當時多爾袞三兄弟很年輕,沒有反抗的實力。此等深仇大恨,多爾袞自然會報復,況且皇太極已死,孝莊和順治這對孤兒寡母便是待宰的羔羊了!

  • 14 # 布夫舟

    孝莊皇太后是一個比較很重要的歷史人物,對清朝的早期延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孝莊皇太后下嫁,這也一直是清朝的疑案之一。之所以有這種說法,目前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證據。

    1.保全兒子的皇位

    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她才32歲,6歲的福臨繼承了皇位。但是,多爾袞手握重兵,是朝中最有權勢的人,甚至連當時的玉璽也是掌握在他手中。多爾袞本身也是皇室宗親,可以說在當時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加上據說多爾袞及其迷戀孝莊,孝莊為了自己兒子的皇位,完全有可能下嫁個多爾袞。

    2.多爾袞“皇父”稱謂

    據說當時多爾袞是公開以皇父自居,稱號就是“皇父攝政王”。另外,多爾袞的稱號在歷史上發生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因此,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多爾袞才有可能被稱為“皇父”。不過也有學者根據滿漢文的不同來推斷,可能是由於文字導致的歧義,皇父攝政王其實就是指的叔父。

    3.皇帝諭旨以及太后下嫁詔

    據記載順治曾經說過幼年的時候和皇太后分居,母子之間一個月才能見一面。當時皇宮權力最大的按照道理來說不是孝莊就是順治,不大可能母子二人無法見面。因此,可以推斷當時他們母子是受到外來壓力的,極有可能就是孝莊皇太后並不住在皇宮之中。近代學者也曾記載其父親在內閣中收拾檔案的時候,曾看到過下嫁的詔書。不過現在還未找到,如果真的存在,必定是最為權威的證據。

    4.孝莊死後葬在東陵

    按照清朝早期的喪葬制度,皇后是需要和皇帝合葬的。清太宗皇太極是葬在瀋陽的昭陵,而孝莊皇后卻是在東陵。有人推測,這是因為孝莊因為改嫁而無顏面去見皇太極。不過這本是就是歷史難題,康熙無法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沒有單獨將祖母安葬在東陵的先例。所以直到雍正朝,孝莊才葬在了東陵,也就是說孝莊停放在東陵地面前後時間達到了38年。

    5.固有習俗

    據說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有一種習俗: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庶母;兄長死了,弟弟可以娶其嫂子。最有名的就是王昭君出塞,她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之後,呼韓邪去世,於是王昭君按照匈奴婚俗嫁給他的兒子為妻。中國早期也有類似的習俗,比如唐朝便是這樣,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楊玉環本是唐玄宗的兒媳。所以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多爾袞是有可能和孝莊結婚的。

  • 15 # 坐看雨收雲散

    多爾袞囂張跋扈真有霸佔親嫂子的圖謀嗎?

    有,這個野心自始至終藏在多爾袞心中。皇太極,孝莊,多爾袞自小就是青梅竹馬長大的,皇太極和多爾袞年輕時都是英俊,且多才勇武,這在遊牧民族是女孩眼中的男神。相對於皇太極的沉穩,多爾袞的機智活潑更能得到當時為姑娘的孝莊的傾慕。可是命運就是如此捉弄人,皇太極當上皇上後居然納孝莊為妃,這樣多爾袞也就只有,把相思淚嚥進肚裡的份啦!他沒有任何資格和理由去和皇帝親哥哥爭女人。但對孝莊的痴心,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沉重啦!皇太極一死,皇位的繼承權的爭奪達到了白熱化。福臨的勝出是多爾袞和孝莊合作的結果,也是藉此討好孝莊的表現。孝莊母子無勢無兵,也只有依靠多爾袞的勢力才能坐穩皇座,多爾袞也藉此與孝莊重溫舊夢,多爾袞欺福臨年幼,多次為自己上尊號,儼然以太上皇自居,與孝莊的關係試圖公開化,以得到群臣的認可。但這最後的要求被睿智的孝莊拒絕,因為她要給當上皇上的兒子留臉面,以便兒子能面對天下黎民百姓,不能因自已的私慾而毀壞了兒子的名聲!就這樣孝莊太后守住了最後的底線,為自已的子子孫孫留下做為皇上的尊嚴!這也是孝莊能名垂青史,後代景仰的原因吧!是嗎?

  • 16 # 光頭楊哥

    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這種說法,首先起源於順治皇帝時期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這個奇怪的稱呼讓大家浮想聯翩。

    關於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這種說法,在清朝的正史中並沒有記載。最早的記載是出自南明魯王大臣張煌言的《建夷宮詞》: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時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這首詞寫於順治7年,也就是1650年,張煌言以當時人的口吻記述當時發生的事情,可信度很高。但是多爾袞卻早於這個時間,也就是順治5年(1648年)就被順治尊奉為“皇父攝政王”了。所以這最大的可能是張煌言的杜撰了。

    在此之後,後人和野史對孝莊下嫁多爾袞有很多猜測,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1、政治婚姻

    皇太極突然去世,孝莊才32歲,而順治也才6歲,多爾袞在當時是權傾朝野的人物,就連順治的皇帝大印都在多爾袞手上,他名義上不是皇帝,做幹著皇帝的事情。順治的皇位隨時不保,孝莊採用下嫁多爾袞的方式來保兒子的皇位。

    2、滿族風俗

    滿族人有一種風俗,就是“父終子繼,兄死弟及”,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父親死了兒子繼承父親的一切,同時也要娶自己的繼母,同樣如果哥哥死了,弟弟就要繼承哥哥的一切財產,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嫂子了。因此孝莊下嫁多爾袞也是符合滿族的古老風俗的。

    3、多爾袞的稱謂變化

    皇太極死後,順治稱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但是後來又改口稱“皇父攝政王”,這種稱呼上的變化,就說明順治的母親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才會有這樣稱呼的變化。

    4、孝莊死後沒有和皇太極合葬

    按照歷代皇家的制度,皇后死後都要和皇帝合葬的,但是孝莊死後卻並沒有和皇太極合葬,而是葬於清東陵的風水牆外。後世之人猜測這是因為孝莊下嫁了多爾袞,有辱皇家威嚴,把她葬在風水牆外,是為了懲罰她。

    5、太后下嫁詔書

    宣統帝大臣劉啟瑞在收拾內閣文件的時候發現了順治皇帝時期的“太后下嫁詔”。

  • 17 # 歷史神秘人

    民間一直流傳孝莊下嫁給多爾袞,只是清朝的檔案中沒有記載也沒有孝莊下嫁給多爾袞的詔書。

    孝莊下嫁給多爾袞這個事情是出自於反清義士張煌言寫的《建夷宮詞》。裡面寫道“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奉太后婚。”從中就可以了看出孝莊下嫁給多爾袞的情景,只是張煌言是反清的義士出於政治目的有意詆譭清政府也是可能的,當然啦多爾袞在當時也確實是娶了孝莊太后的妹妹的,剛好張煌言聽了這個事就移花接木把多爾袞娶孝莊妹妹的事實變成了娶孝莊,也許是張煌言聽錯了或者是有意為之吧!

    不過從孝莊對多爾袞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他們兩人之間是有曖昧關係的!孝莊13歲嫁給皇太極,開始皇太極還是很寵愛孝莊的,他們確實有過一段甜蜜的時光,只是後來皇太極娶了孝莊的姐姐海蘭珠以後,皇太極就冷落了孝莊,甚至孝莊為皇太極生下了福臨之後,皇太極對孝莊的態度還是冷淡的。二十多歲的青春年華啊,一個在深宮裡面寂寞難耐的孝莊這時候肯定需要有人安慰啊,而這個時候英氣不凡的多爾袞走進了孝莊的生活裡,他們年齡相仿,多爾袞能文能武和孝莊是有興趣的話題的,當然啦因為皇太極還在,所以他們也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表面上恭恭敬敬,暗地裡有什麼曖昧關係就誰也不知道了,總之他們兩人之間在皇太極在位期間有交流互相安慰是很正常的,也許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戀愛吧!

    孝莊對多爾袞的加封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到最後的皇父攝政王,孝莊封皇父這種稱號當然有政治上的考慮為的就是保護自己兒子的權位,畢竟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如周武王叫姜子牙尚父,秦始皇叫呂不韋仲父,項羽叫范增亞父等,所以稱呼上沒有理由說明孝莊就是下嫁給多爾袞因此成為了順治名義上的父親,當然孝莊是否有藉著字意上來迷惑多爾袞還是有這個可能的,其中有沒有真感情只有孝莊知道了,也許多爾袞當真了呢!

    多爾袞死後孝莊居然給多爾袞封義皇帝,廟號成宗這就可以看出孝莊對多爾袞還是有某種感情在裡面的,畢竟以皇帝的封號給一個死了的人實在太高了,孝莊可以不封的,但她還是做了,如果沒有感情還真說不過去呢!後來順治撤銷了對多爾袞的封號,還掘了他的墓鞭了他的屍體,這種行為還真的恨多爾袞恨到骨子裡了。順治恨多爾袞有公恨也有私恨吧,也許是順治看到過孝莊和多爾袞的曖昧行為,眼裡實在看不下去,所以在多爾袞死後進行鞭屍吧!而孝莊對順治的行為也沒有多說什麼,一慣的沉默,也許是心虛吧!

    孝莊是個有政治才能的女人,在清朝的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力的人,同樣她也是女人,有感情的需要就不足為怪了!

  • 18 # 待我施為地煞變

    孝莊沒有嫁給多爾袞,這個絲毫沒有疑問。

    為什麼沒有,因為各種檔案上都沒有記載孝莊皇太后成婚或多爾袞親王成婚這種大事。

    結婚在一夫一妻的現代是件大事,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古代更是件大事。在現代男女二人,既沒有領證,也沒有舉辦婚禮,只要一起生活多年,有了孩子,哪怕沒有孩子;別人都預設他們是夫妻了。

    在古代決不是這樣。咱們看看反應清朝貴族真實生活的《紅樓夢》:賈府的傳統,男子成婚前,先在他房裡放兩個丫頭,負責他的性慾以及生育。薛蟠沒成婚前,先納香菱作小妾。

    不是說你跟他睡了,你就是他的妻子了,你是妾就算給他生了孩子,他想賣你仍舊可以賣你,你只是件私有物品。丫頭的地位更低,老爺天然有跟她們發生關係的權力。發生了關係也說明不了什麼。而妻不一樣,妻也是主人,也是家裡所有財產的擁有者和管理者,而妾就相當於炕頭上的一個花瓶吧。

    所以,古代娶妻是很鄭重的事,要請親朋好友,告祭祖宗等。皇帝娶皇后,親王娶福晉,那就更繁瑣。

    這問題就來了,一個是親王,一個是太后,地位這麼高的人,舉辦個成婚典禮,穿什麼服色,怎麼迎親,哪些命婦送親,哪裡抬轎,哪裡設宴等等,肯定繁瑣的要死。但文件裡偏偏沒有一點這樣的記載。

    當然了,你可以說他們很有現代意識,婚事從簡。那多爾袞的妻子呢?前面已經說了,娶妻可不跟納妾一樣,往家裡塞個女人就行。多爾袞的正妻,既沒有她被廢的記載,也沒有她降室的記載(高歡要兒子跟柔然和親,柔然說兒子不行,高歡自己娶才行,高歡原來的正妻婁氏就自降為側室)。

    親王的命婦被廢被降,是不可能不在宗人府記錄存檔的,所以說根本就沒這回事。既然沒降,那隻能委屈孝莊作妾了,這可能嗎?

    至於你說多爾袞跟孝莊有沒有曖昧過,有沒有上過床,這就無所謂了。就算都發生過,也絲毫說明不了孝莊嫁他了。他們真舊情復發,宮裡門一關,誰還能礙著他們?非要這麼麻煩成婚幹嘛?

  • 19 # 時拾史事

    題主覺得空穴來風必有因可以理解,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八卦都是事實~對吧。

    這件公案是歷史謎題,只能說羅列一些事實,大家自行判斷。(很多老師們都曾經有過肯定或否定的揣測,僅僅以正史來考較,學界認為是不存在下嫁的)

    下嫁論的主要證據是順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告天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這是很多人認為孝莊下嫁多爾袞的證據來源,見於諸多史稿,順治八年,追論多爾袞生前謀逆,“(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攝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也是其大罪之一。清世祖順治六年,張蒼水作《建夷宮詞》十首,其中就有: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疑似諷刺孝莊多爾袞。孝莊死後不願葬到皇太極身邊,反而說: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但是清史專是家孟森認為皇父是尊臣的稱呼。也有人認為滿文ama(阿瑪)不僅僅是生父,可用於對同輩的尊稱。而張蒼水是反清將士,也不能信。而不合葬也不是首例,不能為依據。

    所以,你覺得呢?嫁了還是沒嫁

  • 20 # 社會生活博覽

    “太后下嫁”之說傳了千年,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引起這個說法原因是順治五年,親王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他這個稱謂引起了人們的猜測,認為只有皇帝之母“屈尊下嫁“,多爾袞才會有這個特殊的稱呼。

    那麼,“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呢?就先從頭簡單的說一下:

    孝莊太后叫“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第二個女兒,也是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后”。當時,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隨同自己的姑母“哲哲”也就是“孝端文皇后”,一起嫁給了“後金貝勒皇太極”。婚後,她和皇太極生育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順治皇帝)。

    據史料記載,“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 生得天生麗質,還是個端莊大氣、聰慧果斷又賢德的女子。早在皇太極時期,她就皇太極所倚的後宮內政的幫手。皇太極稱帝后,建了五宮,便封“布木布泰”為永福宮“莊妃”。皇太極死後,因是順治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為太皇太后。之後,她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清朝的“興國太后”。

    閒話少說,書歸正傳。關於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一說,其實,正史中並沒有記載。歷史上對於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一共有三種猜測:

    第一種說法是:兩個人一直都沒結婚,而是非法同居,至死都保持著親密的情人關係。

    第二種說法是:兩個人都非常恪身守禮,不但沒有結婚,也沒有越軌成情人,而是始終都保持著純粹的皇嫂與小叔子的關係。

    第三種說法說:皇太極駕崩之後,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兩個人就結了婚真在一起了。

    但實際情況究竟是哪一種呢?人們又議論紛紛,但似乎每一種都有可能,但每個種可能的證據又都不充分。

    《孝莊秘史》電視劇中,少女時期的孝莊,與少年多爾袞,與在草原上,一見鍾情。便對著蒙古包山萌海誓,終身相許。此後,二人雖然沒能“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多爾袞好像一直都很痴情,他除了自己很不願意地討了一個小玉兒做老婆外,一輩子都沒討過其他女人。

    然而,事實上呢?

    多爾袞與孝莊之間根本就沒有什麼機會去一見鍾情、生死相許。原因有三:

    一、他們兩個只在集體的聚會上見過三次的面,而且都有眾人在旁邊,所以不可能當場就愛得死去活來;

    二、對科爾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只是她們身份的使命。愛情只是她們夢中的海市蜃樓,她們不敢想,也沒有機會做。

    三、實際上,多爾袞並不是只有小玉兒一個女人,不算上孝莊,他的妻妾也只少有十多人。

    那麼,“太后下嫁”之說大家只是猜測,不過有時候猜測也是有憑有據的,比如以下幾點:

    1、滿族“兄終弟及”的舊俗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是滿族古有的習俗,兄長去世,弟弟要繼承兄長的一切遺物,同時也要續娶嫂子。當年多爾袞續娶自己的嫂子孝莊文皇后,是符合滿族習俗的。

    2、“皇父攝政王”的稱謂

    多爾袞原是“皇叔父攝政王”,但他卻突然自己已成為“皇父攝政王”,並公開以皇上父親的身份自居。這個突如其來的稱謂,使人們想到: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才有可能產生。

    3、“大禮恭逢太后婚”

    在明末清初的抗清將領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稱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其中:“上壽”就是祝壽的意思,“合巹”是古代少數民族結婚的習俗,“慈寧宮裡爛盈門”是說太后宮裡的人們都非常高興,最後這句“大禮恭逢太后婚”,無疑就是太后的壽辰與婚宴在一起舉辦的意思啦。

    4、為兒子皇位,屈尊下嫁

    皇太極駕崩時,孝莊才三十多歲,而順治才六七歲。而多爾袞卻手握大權,是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其野心就是想以代統天下,年幼的小皇帝隨時有可能被他廢掉,據說他連“玉璽”大印都搬到了自己的睿親王府裡。這樣看來,孝莊為了保住兒子皇位,不得不委身於小叔子多爾袞,從而屈尊下嫁給。

    5、“太后下嫁詔”

    近代學者劉文興,在《皇父攝政王起居注》中,所撰的“跋中”寫道:“父親劉啟瑞在宣統元年任內閣侍讀學士,奉命收拾內閣文庫檔案時,竟然見到了順治時的‘太后下嫁詔’。”

    不過,此證據還有待考查。

    6、不會威脅到順治皇位

    據說,在“松錦大戰”後,睿親王多爾袞身體受到重創,再也生不出孩子來。所以孝莊才敢於嫁給他,因為他們的婚姻已經不會對兒子福臨造成威脅,反而只能帶來利益。

    7、死後葬於“風水牆”外

    孝莊太后殯天后,沒有與瀋陽“昭陵”的皇太極合葬,而是葬在了“清東陵”的“風水牆”外。對此,人們便猜測一定事出有因。因為按清早期的喪葬制度,皇后、妃嬪死後都是要與皇帝合葬的。因此,孝莊可能是因為下嫁了多爾袞,而無法與先皇合葬;並且因為下嫁而有損皇家威嚴,因此把她葬在風水牆外。

    那麼,從上面這幾條證據來說,“太后下嫁”就是真的了。

    但是,縱然是真的,也有情可原。要知道,皇太極駕崩後,汗位之爭非常激烈,大戰一觸即發。特別是多爾袞與豪格兩個親王,都想坐上大寶之位。但要是兩人真幹起來,滿清非得亡國不可。這時孝莊挺身而出,在兩中勢力之間幾番斡旋,才使他們雙方決定各退一步,答應另立別的皇子。於是多次商榷之後,通意讓福臨繼承皇位。但此後攝政王多爾袞,仍獨攬大權,而年幼的順治帝,又撐不起朝面。孝莊只有下嫁多爾袞,才能保住兒子的皇位。

    不過,也有許多證據說明“太后下嫁”只是謠傳:

      1、“皇父攝政王” 不足為憑

    如果以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來說“太后下嫁”, 也是不足為憑的。因為古代的早有一些君王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稱謂的;並且孝莊,也曾經認“傳教士湯若望”為“碼法”——父親的意思。

    2、史料沒有任何記載

    “太后下嫁”之說,史料沒有任何記載。但是,像《清史稿·多爾袞傳》中,對多爾袞構陷豪格,強納豪格之妻為妃之事,都作了詳細記錄。如果“太后下嫁”是名正言順的成婚大典,既然是符合滿族舊俗的就沒有什麼可值得隱瞞的。所以宮廷史冊或其他史料,不會沒有一點記載的。

    3、“卑不動尊”的禮俗

    孝莊太后去世時,皇太極已死去多年了。所以,沒有讓她去昭陵與皇太極合葬,可以是按照古代“卑不動尊”的禮俗,才沒有合葬的;況且,昭陵裡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后。

    由此可見,“太的下嫁”的真實性,並不是太充分。

    但是,不管如何,“孝莊”在世的七十四年裡,她與清朝的四代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共同經歷了內憂外患、風風雨雨。她以自己的智慧和膽識,在大清朝的風雨兼程中度過了傳奇精彩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田氏代齊,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齊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