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老師帶你玩轉大學
-
2 # 筆下春風
問題中27件國寶我親眼見過的不多,但對曾侯乙編鐘印象最深,所以我為這個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瘋狂打call。
欣賞一件文物,就要了解她的前世今生,說到曾侯乙編鐘,來頭可是很大的,作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於上世紀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屬於戰國早期文物。
她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這個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其音域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被中外相關學者稱為“稀世珍寶”。還有一個不大為人所知的小故事,就是08年北京奧運會的金牌的頒獎音樂《金聲玉振》中青銅器的聲音就來自於曾侯乙編鐘,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當我親自看過這件國寶後不僅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尤其是對音樂文化的創造性的開拓成果。回來後仔細了相關資料,對她的瞭解越深,越覺得她偉大。你設想一下,兩千年前,如此恢宏的青銅樂器,所涵蓋的音域之廣,簡直是難以相信,說明在那個時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是極其驚人的。要知道,這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可以說,曾侯乙編鐘稱為國之重器名副其實。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更對其上的銘文感興趣,也更加感嘆她的偉大!
查詢資料後得知曾侯乙編鐘共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在鐘體、掛鐘構件和鍾架上均有出現。從網上的資料照片可以看出,銘文章法嚴謹端整,縱行橫列,佈局很均衡,中華文字與重金屬的結合使得曾侯乙編鐘變得魅力無限。
不去親身參觀,不知道她給人帶來的震撼,希望有時間,大家去親眼參觀一下。我想文化自信就源於我們對這些祖先留下的寶貴物質財富的認同和熱愛,也希望國寶帶來的民族自豪感化為我們不斷奮鬥的動力,中華文明,永遠屹立於世界之林。
我為曾侯乙編鐘打call,我為中華文明打call!
-
3 # 新知傳習閣
一
我選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從1984年到2001年先後發現了30多支擷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製成的骨笛。
經過專家考證,這些骨笛最早的一批距今7800年-9000年,有2、5、6孔的;中期骨笛,在公元前6600年-6200年期間,這個時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開七孔;晚期的骨笛,大約在公元前6200年-5800年之間的四百年時間,除了開七孔外,還有開八孔的,在吹奏出七聲音階,另外多了變化音。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二
一九八七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明相請中央民族樂團來組織對樂器的試驗,音樂家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骨笛的基本音階,用骨笛能準確的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
後來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載文介紹了這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從此,河南省漯河市舞陽賈湖的骨笛正式走進了世界音樂研究的殿堂。
賈湖先民在骨笛製作前就經過了一定的計算程式,並在製作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骨笛上留下了製作時為計算開孔孔距而留下的計算刻度。賈湖的智者已經能把自己對音的高度感覺,和對管的長度及其變化、不規則形的管內徑粗細變化加以綜合考慮和計算,並在無數的製作骨笛和開孔實踐中,找到自己在骨管上所需要的音高排列。三
賈湖文化是中國華夏族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也是中國音樂和樂器史上重大的發現。
賈湖人極有可能是東夷部落中太昊氏族之先民,在考古的同時,也發現了1000多粒炭化的稻米,經專家鑑定,屬於人工栽培稻。也就是說賈湖人不僅採摘狩獵和捕撈,還是農業文明的先驅。並且他們還發明瞭酒的釀造技術,比過去傳說的杜康還要早上數千年。
能做出這麼精確的骨笛,說明當年的賈湖人應該有非常先進的文化生活,當然這是對比同時期地球上的其實人類而言。他們有用玉石、動物骨頭做成各種形狀的裝飾品,還有與殷墟甲骨文所見基本相同的文字。
這些發現,尤其是賈湖骨笛的問世,向世界證明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
4 # 珞珈山的貓
謝邀,誠惶誠恐回答這個問題,我選擇曾侯乙編鐘。小編不才,閱歷尚淺,不能夠將27件以及更多還沒有推薦的國寶一一拜訪,但很榮幸的是大學與湖北省博物館隔水相對,只需要幾站公交便可到達湖北省博物館,豐富多彩而又不同於中原文化的楚文化孕育了大量的獨具一格的文物古器。深深地吸引了眾多的去武漢求學的學子前去觀賞學習研究品鑑。這其中也包括一個渺小的我。
大學四年,我曾不下數十次,近百次的前往湖北省博物館去淨化自己的心靈。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湖北省博物館擁有四大鎮館之寶。分別為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對越王勾踐劍我更多的是喜歡,對於鄖縣人頭骨化石我更多的是敬畏,對於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我更多的欣賞,而對於曾侯乙編鐘,我只能說:一見君面難自棄,一首古曲蕩心扉。湖北省博物館除休息日以外,其他時間均免費向公眾開放,而且最值得讚揚的是,營業期間每天湖北省博物館都會進行編鐘演奏,上演一場場穿越古今的時空對話。既然讓今天的人們切身感受到了2000多年前祖先的智慧。也真正的讓曾侯乙編鐘活了起來,而不是一具冰冷的文物。這是我今天為何倍加推崇曾侯乙編鐘的原因。曾侯乙編鐘整體共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外加楚惠王贈送的l件鎛鍾,共65件。總重量達2500公斤。按型制的大小規格不同。全部編鐘以大小和音高編成8組。懸掛在鋼木結構的三層鍾架上。鐘上均篆書銘文,共2800餘字,對於曾侯乙編鐘的前世今生,我不再做過多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央視最近在熱播的《國家寶藏》,27件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總有一件驚豔到你!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去各個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去切身的感受一下國寶的魅力以及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
5 # 涅槃重生一次
我選越王勾踐劍!
雖然可能只有我選它!但是我還是會選它。 因為它不僅僅只是一把劍!而是代表著它背後的主人越王勾踐!這個是一種意義!一種中華民族忍辱負重的意義!
越王勾踐劍:冷兵器的巔峰之作,歷2400年而不朽 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 1號墓出土。劍長55.7釐米,劍身寬4.6釐米,劍柄長8.4釐米。上有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8個鳥篆銘文。 鳩淺即勾踐。劍首為圓箍形,劍格正面用藍色玻璃 、背面用綠松石嵌出花紋 ,劍身飾菱形暗紋 。製作精良 、犀利異常,是東周兵器中的精品,反映出越國當時制劍工藝的高水平。
-
6 # 豆漿騎兵
先亮答案:越王勾踐劍,震古爍今的歐冶子與八荒名劍的故事,太過有魅力!
一、歐冶子與八荒名劍:
1.歐冶子其人:
歐冶子(約出生於公元前514年前後——卒年不詳),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先是吳國攻破楚國,後吳越先後吞併長江以南45國。
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銅和鐵效能的不同之處。
2.鑄造八荒名劍:
歐冶子何時成名,史書並無記載。但是在他成名後,歐冶子先後為越王允常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稱越五劍;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寶劍:七星龍淵(後因避諱唐朝建立者,李淵的名諱,改名為龍泉劍)、泰阿、工布。
人們將歐冶子所鑄這八柄寶劍,統稱為八荒名劍。
二、越王勾踐劍:
1.蛟龍捧爐,天帝裝炭——純鈞劍:
在《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中,純鈞劍被大量提及,那時歐冶子已經過世,純鈞在越王勾踐手中,當時越國有一位著名的相劍師,名叫薛燭。勾踐先後將豪曹、巨闕、拿出供薛燭鑑賞,薛燭都說劍是好劍,但是不夠完美。
於是勾踐將純鈞劍拿出,薛燭大驚失色,說:“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
純鈞劍,很有可能是越五劍中唯一存世的一柄千年寶劍了。
2.越王勾踐劍:
1965年12月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望山的一號楚國貴族墓。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
試之以紙,20餘層一劃而破。劍全長為55.6釐米,其中劍身長45.6釐米,劍格寬5釐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這柄劍, 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為越王勾踐自用劍。結合史書的描述,這把劍很有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純鈞劍,但為慎重起見,科研者稱其為勾踐劍。
3.鉻鹽氧化處理技術:
越王勾踐劍,除了造型精美,設計精巧外,千年不鏽這一點更是令國內外的考古專家歎為觀止。寶劍出土後,對寶劍劍身做過專業的物質分析,結果顯示在這柄越王勾踐劍,劍身發現了一層特殊的防鏽物質——即現代的鉻鹽氧化處理技術。
鉻鹽氧化處理技術是現代才由西方率先應用至產品防鏽工藝上,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換句話說,就是歐冶子本人鍛造的純鈞劍(越王勾踐劍)所用的防鏽技術,整整領先同行們達2000年之久!
越五劍均為銅錫合金劍,七星龍淵、泰阿、工布為鐵劍。根據史料記載,一代鑄劍大師歐冶子已經完全掌握鉻鹽氧化處理技術了,並且把這種技術應用到八荒名劍的鑄造中。
八柄劍中,不算純鈞劍,明確出現在史料不止一次的有:“巨闕、魚腸、湛盧、七星龍淵、泰阿”,有明確物主傳承的有:“湛盧、七星龍淵、泰阿、”時間跨度超過一百年的有:“湛盧、七星龍淵、泰阿”。(《越絕書》、《吳越春秋》《晉書》等等史料)
三、極有可能尚存於世的另一柄寶劍——七星龍淵:
1.國之重寶——七星龍淵劍:
歐冶子在為越王允常鑄造出越五劍後,一時名聲大噪。楚王命令風胡子到越地尋找歐冶子,請他製造寶劍。歐冶子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這三把劍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
相傳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2.龍泉劍的由來: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龍泉劍誕生在春秋末期,戰國初年,距今約有2600餘年,有史可查的,佩戴過龍泉劍的人分別是楚昭王、伍子胥,伍子胥之後龍泉劍從歷史上消失了幾百年,其後被大唐開國皇帝李淵所得,李淵死後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將此劍傳於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同葬於昭陵。
歐冶子所鑄的七星龍淵劍就此消失,其後出現的龍泉劍,都是後世仿造歐冶子所鑄,只是還保留著龍泉劍的名字而已。
新中國成立後,龍泉劍被選定為國禮,賦予了這柄縱貫古今的寶劍,更多的政治使命。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奶爸,不一樣的豆漿!!!)
-
7 # 文藝小青年lll
在武漢多年已經記不得去過湖北省博物館多少次了,每次去都去看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墓的展覽,其實是非常喜歡這兩件國寶的。其中曾侯乙的尊盤也是件很不錯的國寶,用的是施蠟法制造的,還有冰窖。
我投自己家鄉河南骨笛一票。
-
8 # 顧先生講中醫
如果說送給我一件的話我選擇-越王勾踐劍
此劍1965出土於湖北省,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
我還是不太喜歡收藏的,那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一把劍呢?這緣于越王勾踐的歷史故事,從上中學那時起對這故事有一點點了解。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我也就不說了。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生活中我的工作生活並不完美,曾多次失敗,愛情也隨之離去過幾次。喜歡這把劍源於勾踐王的王者之霸氣,和勾踐王的臥薪嚐膽。
當然我所說的送給我,是一個玩笑,到這吧劍確實具有歷史意義。而且這把劍裡的故事就如一部勵志小說一般。
-
9 # 秉燭讀春秋
我喜歡遼寧博物館珍藏的《洛神賦圖》,原因就是我欣賞洛神的風采,那種飄逸的美感,那種若有所失的缺憾美。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原本已失。
遼寧省博物館珍藏的是宋代的摹本,它和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洛神賦圖》全卷分為三個部分,它主要描繪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
畫卷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畫卷從右端開始,第一段描繪了黃昏,曹植路過洛水之濱時停駐體息。
突然,在平靜的水面上,風姿絕世、含情脈脈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從容,凌波而來。
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視著前方水面上美麗的洛神。同時解玉佩相贈表達對洛神的深切愛慕。洛神欣然接受,二人情意纏綿,但守之於禮。
洛神與諸神仙嬉戲,水波不興,水神鳴鼓,女蝸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間、水中若隱若現,舒袖歌舞。
第二段描繪了人神殊途,素描了含恨別離時的情景,這是畫卷情節的高潮。
畫家大力描繪洛神離去時的陣容,場面宏大激揚,熱鬧非凡。六龍駕駛著雲車,洛神乘雲車向遠方駛去。
在岸邊,曹植在眾隨從的扶持下,目送著洛神漸漸遠去,眼神中傾訴著無盡的悲傷與無奈。洛神不停的回頭望著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捨與依戀。
隨著二者距離越來越遠,襯托出曹植與洛神心中無奈分別的苦痛。
最後一部分描繪曹植啟程回家。表現洛神離去後,曹植對她的深切追憶與思念。
曹植乘輕舟溯流而上追趕雲車,希望再次見到洛神的倩影。但是無奈人神相隔,早己尋覓不到洛神的蹤影。思念與悲傷之情不能自己,以至於徹夜難眠,在洛水邊等待到天明,流連忘返的場景。
《洛神賦圖》說的是曹植對洛神的愛戀,其實是曹植內心對嫂子甄洛的暗戀而已。
曹丕自從娶了袁紹之兒媳甄洛後,剛過了蜜月就上了戰場,家中只留下了年幼的小弟和青春年華的美人甄宓了。
二人相依為命,隨著日月的消失,曹植髮現暗戀嫂子甄洛了。對嫂子有一種依戀之情。
-
10 # 秦嶺太白山腳人
27件文物中我最喜歡的是石鼓。
正如第一期節目中所說的"誰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
我們的信仰是歷史與文字"。
圖為石鼓(十面石鼓一面無字之外,其餘九面用大篆(石鼓文)記載了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考慮過我們的信仰終究是什麼?外國有宗教,而我國的道、儒、釋嚴格意義上並不適應與全民,或者說,道、儒、釋每個或多或少對我們都有影響。
有人說我們的信仰是祖宗,誠然,我們對自己的祖宗確實看的很重。
比如筆者的家族,筆者家在農村,在1997年拆老房子的時候,在房頂的木頭縫中發現了一個從清朝流傳下來的族譜,上面清楚的記載著爺爺輩的姓名,但是爸爸這輩子就沒有了。為何從木頭縫中發現,大家應該懂得那十年。
自從發現族譜之後,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我們薛氏家族的人員第一件事就是祭拜族譜,然後去各個健在的老人家裡拜年,是族譜讓我們原本已近慢慢疏遠的關係再次走到一起,也正是因為祖宗力量的號召,我們薛氏家族越來越團結。
但是當看第一期石鼓的講解時,當看到我們的信仰是歷史與文字時,頓時有種豁然開朗之意。
族譜的發現不正是歷史與文字的傳承嗎?
其根便是歷史與文字。
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單體來說,祖宗會是大家的信仰;但是如果是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話,我想歷史與文字正是我們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五千年的根,而這個根正是我們的信仰。
當外國友人問起,你們的信仰是什麼呢?
我可以很自豪的說,是我們中華延續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字;
當國人問起,我們的信仰終究是什麼呢?
我可以大聲的說,是我們自己傳承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字。
而石鼓便是這傳承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字之最好證明。
最後想說下,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我們自己的東西,相信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走向復興。
-
11 # 千千千里馬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有多少個第一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一一說說。
首先,這是宋代唯一流傳下來一件最大的讚美詩般的青綠山水畫。
其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畫家創作的一件傑出作品。
好了,只有這兩個第一都已經千載難逢了。
中國的山水畫唐代中期已經成熟了。而且畫法多樣。杜甫的詩裡即有“元氣淋漓障猶溼”的寫意畫,又有“十日一山五日水”的工筆畫。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唐代晚期寫意山水畫,也已成熟起來了。到五代有荊浩、巨然是用純墨來做山水畫的,荊浩提出了筆法和墨法的理論,為水墨山水畫開闢美學理論,深刻影響了宋代。
到了宋代,山水畫家,大部分都畫水墨山水畫,那種富麗堂皇的金碧山水畫,逐漸退出了山水畫風格的主流。
王希孟是宋徽宗時代的青年,宋徽宗是宋代很有藝術創造性的一位帝王畫家,他對唐代繪畫非常熱衷於恢復學習,在他的主持倡導之下,一股學習唐代繪畫的風氣形成,重視寫實寫生,作品富麗堂皇,是這一時期的繪畫特點。
王希孟完成《千里江山圖》這件作品時只有十八歲。
據蔡京對《千里江山圖》的題跋記載,王希孟的繪畫藝術在畫院開始並不突出,經宋徽宗親自指導,這個青年幾個月之後,繪畫技法進步非常快。《千里江山圖》就是在宋徽宗的指導下完成的,可見宋徽宗的教學方法也很厲害啊。
《千里江山圖》這幅畫,長度接近11米2,寬51釐米。整幅作品千山萬水,色彩堂皇,村舍儼然,漁舟唱晚,一派平和盛世的富貴氣象,讓人感覺山河之壯麗,天下之富有盡收畫中。
色彩上因為用礦石顏料,所以非常鮮亮。今年在故宮展出時,觀眾排隊觀賞,無不驚歎千年之後,居然新美如故,這也是這幅作品神奇的地方。
由於五代以後,中國山水畫的主流是水墨山水,所以,能夠見到這麼大的一幅青綠山水,美術史的意義也很大。因為,這個作品既有唐代山水畫的風流餘韻,又有宋代的藝術創新,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性繪畫瑰寶。
我們用文字了來描寫繪畫作品,那是非常笨拙的。不如我們看看作品。可以細細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最後我們說說作品對後世的影響。
《千里江山圖》場面宏大,氣象萬千。開創了描繪全景大山水畫的先河,可以說,畫這麼大的場景,需要視覺的多視點轉換,中國人在十世紀就能夠創造性運用“散點透視”,這是中國畫獨有的藝術特色之一。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也是一件“散點透視”的傑作,但是沒有青綠輝煌,而是恬淡寧靜的另一番美感。同時,繪畫作品的讚美性美學,對後世影響巨大。例如我們當代大畫家傅抱石,李可染,張大千,錢松巖都創造過不少非常精彩的具有讚美頌歌美學的山水畫,甚至也有張大千創造的長卷。但是,像《千里江山圖》這樣金碧輝煌的作品,至今沒有第二件。
-
12 # 一枚明粉
南京博物館的《坤輿萬國全圖》。
這是大航海時代,中國(明朝)融入世界的重要體現。
明朝是一個開放的時代,軍事上對西方武器(佛郎機、紅衣大炮、鳥槍)的引進;經濟上與全球貿易,大量白銀輸入。其實文化上地圖製作、天文儀器等都大量輸入。可以說明代中西交流是全方位的。
《坤輿萬國全圖》通幅縱 168.7釐米,橫380.2釐米。圖首右上角題“坤輿萬國全圖”6字。主圖為橢圓形的世界地圖,此外並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圖和地理圖:右上角有九重天圖,右下角有天地儀圖,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圖和日、月食圖,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圖和中氣圖;另有量天尺圖附於主圖內左下方。各大洋繪有各種帆船共 9艘,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共15頭,南極大陸上繪陸上動物共8頭,有犀牛、象、獅子、鴕鳥等。1602年8月7日,這幅地圖得在北京刊行。
關於這幅畫到底是誰創作的有爭議,有的說法是中國人創作的,依據是裡面的地名用詞;有的說法是利瑪竇創作,進獻給朝廷。我比較傾向兩種觀點雜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依據就是利瑪竇和許多中國士大夫有交流,他們合作創作,才能使得既有全球的準確圖形,又有典型的中國詞彙。
日本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狩野文庫藏日本摹繪本《坤輿萬國全圖》@溫長卿。上面的狗國典型的中國傳統詞彙,帶狗皮帽子的部落。
(全圖的勘測繪製肯定來自西方,當時中國人的地圖知識還達不到)。
中西融合才有了這幅圖。加下來我們欣賞下圖的細節吧(轉自國家地理網)。
(大明,海直接叫大明海)
(英國;東南角是葡萄牙,當時稱為弗朗機)
(日本四島)
今天李之藻原刻版《坤輿萬國全圖》共有七件,都儲存在國外。分別是梵蒂岡教廷圖書館(兩)、日本京都大學、日本宮城縣立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原克萊芒學院、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天文臺。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推薦朋友們去看:
[1]龔纓晏,梁傑龍. 新發現的《坤輿萬國全圖》及其學術價值[J]. 海交史研究,2017,(01):1-13.
[2]李兆良. 《坤輿萬國全圖》與《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外譯本考疑[J]. 測繪科學,2017,42(05):35-43+61.
[3]李兆良. 公元1430年前中國測繪美洲——《坤輿萬國全圖》探秘[J]. 測繪科學,2017,42(07):8-16.
[4]李兆良. 明代中國人環球測繪《坤輿萬國全圖》——兼論《坤輿萬國全圖》的作者不是利瑪竇[J]. 測繪科學,2016,41(07):59-66.
[5]鄒振環. 殊方異獸與中西對話——《坤輿萬國全圖》中的海陸動物[J]. 海洋史研究,2015,(01):292-333.
[6]楊雨蕾. 《坤輿萬國全圖》朝鮮彩色摹繪本及相關問題[J]. 歷史地理,2014,(01):336-343.
[7]李敏傑,朱薇. 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對國人世界觀的衝擊[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01):82-85.
[8]李兆良.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中國發現澳洲——鸚哥地、厄蟇、火雞的啟示[J]. 海交史研究,2012,(01):60-84.
[9]袁荷,段運冬. “中國意識”的視覺傳播與構建——基於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的考察[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3(03):170-174.
[10]梅曉娟,周曉光. 利瑪竇傳播西學的文化適應策略——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中心[J].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6):716-721.
[11]楊澤忠,周海銀. 利瑪竇與坤輿萬國全圖[J]. 歷史教學,2004,(10):63-65.
[12]王綿厚. 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和《兩儀玄覽圖》的比較研究[J]. 遼海文物學刊,1995,(01):214-222.
-
13 # 八卦販賣機
我選石鼓,我對於這27件國寶的瞭解並不多,只是在節目上了解到了一些詳細的專業資訊,其他的也只是瞭解了一些基本資訊而已。在這個基礎上我選擇了石鼓,在《國家寶藏》第一期節目的三個國寶當中,石鼓是最其貌不揚的一個,它沒有璀璨的色彩,沒有精湛的工藝,可是它是最厚重的。
中華文化能夠得以源遠流長,漢字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漢字的發展對於我們民族而已是至關重要的,中國自古以來就疆土遼闊,如何統治如何融合是一大問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實施車同軌、書同文的規定,這對於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的文字得以統一,歷史得以記錄。
石鼓讓我們看到了漢字原始的樣子,讓漢字的歷史發展更加清晰,石鼓不僅是漢字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對於書法藝術、石刻藝術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石鼓上的文字也被稱為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演變的一種漢字形式,是漢字演進歷史過程中的活化石。
石鼓厚重,就像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澱,不動聲色你也知它沉穩有力。石鼓斑駁,是傷痕也是時光,就像我們中華民族一切過往經歷的傷痛都是勳章!
-
14 # 奮鬥吧P年
能入選《國家寶藏》的文物都是有歷史故事和不小來歷的,都是國寶,所以很難說最喜歡哪件,如果非要選的話---我最喜歡的國寶是“各種釉彩大瓶”。一開始只是看圖片,而不知道它背後的故事時,對它的第一感覺是豐富,然後就是太花了,一個瓶子竟然17種花色,像網友調侃的那樣:乾隆這農家樂的審美遺傳誰呀!
我為什麼為這件國寶打call呢?
1.各種釉彩大瓶的成功燒造,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故宮志願講解員現場揭秘,這17種高溫、低溫釉、彩,如果每種燒造的成功率為70%,那麼要完全成功的燒出這件國寶,機率是0.23%,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就是現在有各種輔助都不可能能做出來,然而清代景德鎮的匠人們卻做到了,這是多麼的偉大。要知道那個時候可沒有現在的溫度計,溫度的把握全靠匠人的推測和經驗,這無疑又給燒造帶來了巨大困難。
聽講解員說,是用單瓷片去試溫度,我曾經也聽過一種說法,是觀察唾沫蒸發的快慢,聽起來不怎麼靠譜哈。
所以我說,它的存在是個奇蹟,而它也素有“瓷母”之美稱,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
2.還因為這是景德鎮匠人燒出來的
我現在就在景德鎮讀書,也有修陶瓷藝術鑑賞這門課,對中國陶瓷很感興趣,所以當時看到它出現,就看的很認真,而且愛豆王凱是它的國家守護人。
我為每一件國寶打call!!!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
最近還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心覺得當時的匠人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能花一輩子去做好一件事,流傳千古,不枉此生!
-
15 # 六甲番人
CCTV國家寶藏節目正在熱播,其中筆者關注和喜歡的國寶是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文化“玉琮王”。
為何筆者會喜歡這件玉琮王?
一、玉琮王的簡介:
我們先看關於這件國寶的簡介,良渚文化“玉琮王”,整器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器型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對鑽圓孔,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獸面影象,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紋飾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每節琢刻一組象徵性的神人獸面圖案,獸面的兩側各淺浮雕一變形誇張的鳥紋。
文字不好理解,直接上圖如下:
筆者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工藝學家,所以喜愛與否全憑個人感覺,與寶物的珍稀及工藝特點無關。至於為何喜歡,大致是因為筆者聯想到“玉器”、”良渚文化“、“虞朝”。
二、關於玉器: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和使用玉器的民族,由於玉比一般的石頭堅硬,所以加工玉器需要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精細的分工,浙博的這件精美的玉琮王正是說明了中華民族遠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
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君子比德如玉“,我們的祖先教育我們要如玉器一般,溫潤謙恭,潔雅高貴,堅貞不屈。
筆者喜愛玉器,認為玉是天地之精華,是有靈性的寶石,是以時常佩玉以自勉。
三、關於良渚文化:
考古學定義的良渚文化實際上是虞朝文化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華夏文明早期文化型別,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000年。
而考古挖掘的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說法不一,多數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祭祀的法器。
良渚文化的分佈主要在太湖流域,核心區域包括餘杭良渚、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是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再往外是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良渚遺址區內有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相當於當時的首都。
四、關於虞朝:
史記及先秦文獻記載的五帝之一的舜,又稱為虞舜,姚姓,媯氏,名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
有歷史學家提出,虞朝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虞朝有虞舜和商均兩代君主。
而《左傳》和《國語》等常以虞夏商周四代連稱,但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乾脆從信史中將虞朝刪去,所以如今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都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朝代的開端。
但是考古學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為“虞朝”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證據,筆者也更願意相信虞朝是中華朝代的開端。
-
16 # 科技NFC
越王勾踐劍在我這裡首選,就那一個著名的成語,臥薪嚐膽就可以詮釋。偉大的人物,也是一段千古佳話。CCTV不出手則已,伸手必是大製作,不見《中國詩詞大會》,不見《朗讀者》,《國家寶藏》及時出現,這個節目再次火,是註定的,張國立的主持,各個國寶的守護者,想不火都難啊,各大博物館鼎力支援,老百姓不是不想看到中國文化的傳承,只是少有這樣用心的節目,央視及時的又站出來了。贊一個。就不影片截圖了,發個旅遊時有國旗的照片吧。
-
17 # 歷來現實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公元1984年10月)
“張主任!快來看吶!282號墓!”
“什麼情況?小賈?”
“笛子!這裡有兩支笛子!”
“請記得我
記得我們縱歌
在這賈湖的秋色
請記得我
記得白首之約
守著湖中的仙鶴
請記得我
我將去自己的墳墓裡想念你
請記得我
八千年後,骨笛聲響時,便是重逢的時刻
請記得我
請記得我
。。。。。。”
刺目的光芒,打破八千五百年的沉寂,我恍然驚醒,當雙眼適應了久違的正午陽光後,我發現自己居然是輕飄飄的在半空中浮蕩。
一幫民工正在我下方七嘴八舌:“噫,還真是笛子來!”,他們正圍在一個翻開的墓穴旁邊,看著墓中的遺骸(我原來長得這麼骨感!)和股骨邊的兩支笛子,一支完好無損,另外一支已斷為三截。
“不要動!那是我的雌鶴骨笛!”我一看到那支斷笛,柔腸百轉。那是我心愛的雌鶴骨笛,是我為夏兒親手做的。它代表著夏兒,陪伴我走過那無盡幽深的八千多年歲月。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重新組建賈湖遺址考古隊,由時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的張居中帶隊,於1984年10月前往賈湖村。考古隊隊員賈芬良開始清理M282號墓那具骨架時,他驚奇地發現,這具骨架的左股骨內外兩側,各有一件管狀器物,長約20釐米左右,一面排列著7個整齊的小圓孔。位於內側的一隻已經斷成3截,而外側的器物儲存相對完好。這兩件器物看上去像是用動物的骨管做成的,通體呈土黃色,晶瑩亮潔。“真是個笛子!”姓張的主任驚喜的拿起我的雄鶴骨笛,姓賈的小子小心的接過,用嘴嘗試著吹了一下,然後吐出一口八千多年的泥土,“吹不動,裡面全堵死了。”
我嘗試著想用腳去踢姓賈這個小子的屁股,最終卻做不到,我反應過來,我只是個憤怒卻無助的老魂靈。
張主任卻把目光投向了泥土中已經斷為三截的雌鶴骨笛,我無心看他,只是盯著我的雌鶴骨笛。
愁緒飄到八千五百年前,夏兒躺在我的懷中,面孔蒼白:“阿華,我走了以後,照顧好我們的三個孩子”。
我點頭,沉默以對。唯有緊緊的抱住她,怕她的生命就這樣流走。
“我們的雌雄骨笛呢?”
我從腰上抽了出來,把一對晶瑩剔透的笛子放入她的手中。
“我再也陪不了你了,不許給別人,把它折成三段,代表我們的三個孩子,讓它們陪著你走完剩下的人生。”
“夏兒,你不會死,你不會死!”懷中的溫度在漸漸的流逝。丹頂鶴在空中哀怨的嘶鳴。
282號墓規模最大,隨葬品多達60件,墓主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墓中的2支骨笛,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側,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內側,製作之精良,音質之優美,都堪稱賈湖遺址骨笛之最。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時已經斷為三截。經專家分析,骨笛並非是入土時折斷,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經損壞。耐人尋味的是,主人並未拋棄之,而是細心地在折斷處鑽了4個小孔,用細線連輟,可見墓主人對它的珍愛。(河南鄭州,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旁,張居中的家,公元1997年7月1日)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都1997年了,這十三年中,我學會了很多,我知道了身處的時代,我瞭解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後來被稱作“華夏民族”,我高興地看到人們把我做的雄鶴骨笛稱為“華夏第一笛”,說它是人類最早的吹奏樂器。我甚至興奮的收看了香港迴歸的現場直播,我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感到由衷的自豪。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該骨笛是用鶴類尺骨管制成。磨製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七孔發音而鑽的調音孔。賈湖骨笛已經具備七音階甚至變化音級,而與之同時期的其他旋律樂器卻處於三聲以內的音域範圍。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它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樂器,反映了我國史前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古物》等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目前,這一成果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之所以纏著張居中,是因為我還有個心願未了,而且我已經找到了與他溝通的有效方式——每到午夜12點之後,他都會坐在書桌前,開始寫那本《舞陽賈湖》,只要翻到我遺骨照片那一頁的時候,他就能聽到我的聲音,假如我想開口說話的話。
一開始他以為遇到鬼,後來他習慣了,對他來說我確實是個只有聲音沒有影象的老鬼,再後來他一度是盼望著我來,我可以為他解答一些我和夏兒生活過的那個年代的事情。當我意識到他是在利用我,我馬上也反應過來我也可以利用他。
“我要見夏兒。”
“怎麼可能?你不都說了嗎,現有281個墓穴沒有一個是她的,按你說的位置,我們根本沒有找到她的墓穴,只有流水沖刷的痕跡。”他抬起頭,小心的笑了笑,又說:“八千五百年太久了,老兄,你要學會忘記。”
可我怎麼能夠忘記夏兒?我大聲的衝他喊著:“可我和她約好的八千年,她會等我的!”
張居中做了一個無可奈何的手勢:“好吧,就按你說的,可你已經晚醒了五百年,誰讓你睡過頭,當年你們為什麼不發明個鬧鐘。”
我把八千五百年前的髒話甩給了張居中,他絲毫不以為意,反而快速地用筆記錄。
《舞陽賈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居中等編著,文字180萬, 其中插圖367幅、另有彩版48幅,圖版224幅。科學出版社, 1999年2月出版。《試論賈湖先民的生存環境》,張居中等,環境考古論集(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00年。《八千年前的書法藝術》,張居中——河南賈湖原始文字的發現與研究,中國書法,2001年第1期。《試論刻劃符號與文字起源》張居中等——從舞陽賈湖契刻原始文字談起,中國書法,2001年第2期。 張居中等,河南賈湖稻作農業及其文化和生態背景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專案優秀成果選編(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 蕭興華、張居中等,七千年前的骨管定音器----河南省汝洲市中山寨十孔骨笛測音研究,音樂研究,2001年第2期。當我對他展開最後的威脅,無非是告訴他我以後不會再出現在他身邊,他緊張了。
“五百年吶,老兄,歷經明朝8個皇帝、清朝10個皇帝,民國8個總統,新中國都建國48年了,哪兒去給你找她啊。”他苦惱的揪著自己本來就不多的頭髮。
“只有一個辦法”我鎮定地說:“在一個全體華夏民族都能看到的盛大場合,吹響那隻雄鶴骨笛。她會聽到的。”
張居中驚愕的看著我:“這個我說了能算?我一個小小的研究員!”
我繼續威脅。
“我想想看,等我有能力讓別人接受我意見的時候,我會幫助你!”張居中向我保證:“在研究所可不行。”又補了一句:“我只是一個小小的研究員,副的!”
我心照不宣的按照他的提示去幫他窺視他領導的喜好。
張居中,1998年晉升為研究員。2000年6月調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任教, 2003年6月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03年9月起兼任校博物館館長。1999年底的一天,張研究員神秘兮兮的告訴我,利用他們發掘出來的珍貴古樂器比較多的優勢,省博物院準備籌建一個古樂團,上級領導們都很重視。
“那又怎樣?”我剛看完《喜劇之王》,還沉浸在尹天仇和柳飄飄的感情裡無法自拔,百無聊賴的回答他。
“老兄,你想讓骨笛重新響起來,得一步一步來不是?”
哀莫大於心死的我,彷彿又看到了一點希望。
一個月後的一天,我在考古所的一間舊工作室裡看到了賈芬良,他正在認真的打磨一根不知道是什麼材質的管狀物,工作臺上還放著我的雄鶴骨笛,當然,是個外形很像的仿製品。奔四張的他一直沒找到願意嫁給考古隊員守活寡的姑娘,不過,這次他身後卻坐著一個長髮的姑娘,他們還在聊天。
“賈老師,這是您做的第五支了吧?”那個“賈”字剛一出口,我飄浮的身體差點穿透地板跌進地下室,聲音多麼像夏兒!
“這回一定成。”大賈躊躇滿志,也不知道是對笛子還是對姑娘。
我仔細盯著這個姑娘的面龐,眉目之間倒是依稀有一點夏兒的影子,但,不是。
“賈老師,音準都沒問題,就是音色差了一點兒。”姑娘撅起嘴巴,“其實我也說不清楚是什麼感覺,反正就是覺得不對勁兒。”
“放心,我是所裡複製技術最過硬的,打小我也愛吹笛子。”大賈繼續捯飭,“耽誤不了你後天的排練。”
我真想告訴大賈,若要骨笛發出最美妙的聲音,那需要白鶴的鮮血。
然後就聽到姑娘驚叫了一聲:“賈老師,你的手指流血了!”
姑娘手忙腳亂的給大賈止血,大賈倉皇的擦拭著笛子:“不要叫我老師,我,我還沒結婚呢。”
2000年4月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正式成立,並將這些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轉化成了立體的舞臺展示藝術。河南博物院是中原傳統文化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華夏古樂團從事的工作即是中華古代音樂文化遺產的研究、傳承和展演,帶給中國和世界一種古老文明的文化記憶,也給公眾提供了一種古老音樂創新展示的公眾文化服務品牌。樂團針對史前至唐宋古代樂器進行了複製研發。包括骨笛、陶鼓、陶壎、排簫、銅鐃、編鐘、編磬、木鼓木瑟、琴箏阮笛、琵琶簫管等有十幾個品類150多件。2000年10月28日,泰國公主詩琳通女士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出大廳裡觀看了華夏古樂團的表演後,與演奏賈湖骨笛的女演員熱切開聊。
大賈在臺下看著女朋友與公主熱烈擁抱,心情也相當激動。
公主甩開翻譯,徑直用中文問大賈女友:“真美,這一支笛子是8500年前那一支嗎?”
大賈女友驕傲的手指往臺下一點:“不!是俺物件複製的!真的那一支,也是俺物件挖出來的!”
當公主殿下從大賈女友口中得知,8500年前的舞陽賈湖遺址裡還有絲綢織物的時候,驚訝的張大了嘴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驗在賈湖遺址M436和M451兩個墓葬土樣中檢測到了蠶絲蛋白殘留物。生土樣品中未檢出蠶絲蛋白。表明蠶絲蛋白殘留物是墓葬土壤中特有的,應該來自墓葬中的隨葬品。因此,賈湖先民很可能已經開始使用蠶絲纖維,並將其織造成了精美的絲織品。我在人間孤單的飄蕩,覺得日子一天天過的比地下還要漫長,直到接收到張居中的資訊。他說,在大家長期不懈的努力下,在一些國際友人的關懷下,在領導人們的重視下,我的願望馬上就要實現了。
(北京,中國國家大劇院,公元2011年1月26日)
悠揚的骨笛,空靈的罄聲,煌煌的鐘聲,絢麗多姿的盛唐樂舞…… 1月26日晚,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首度登上我國最高藝術殿堂——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帶來一場名為“絃歌八千載——華夏古樂音樂會”的千年古樂盛宴,讓前來觀賞演出的觀眾們領略到了上古音樂的幽遠、商代祭祀音樂的莊重、漢樂的絕妙、唐代宮廷樂的繁榮、宋詞吟唱的清雅。是誰的聲音,在唱我們的歌。
淚光中,我看到了夏兒。八千五百年後,她依然很美。
“請記得我
記得我們縱歌
在這賈湖的秋色
請記得我
記得白首之約
守著湖中的仙鶴
。。。。。。”
-
18 # 劍子仙蹟哦
每一件國寶都有護寶人,目前播出的二期的出現護寶人有:王凱、李晨、梁家輝、段奕宏、撒貝南、王剛。後面的嘉賓還有易烊千璽、劉濤、馬蘇、何炅、秦海璐、陳曉、劉奕君、郭濤、雷佳音、關曉彤、蔡國慶、任重、寧靜,另外還有九大博物館館長。
在節目中會首先由護寶人從博物館館長哪裡將國寶帶入現場,在來透過小劇場的形式來演繹沒一件文物的前世故事。編劇功力深厚,每個單元劇厚重不失有趣,這裡的嘉賓演出秒殺隔壁的《戲精的誕生》。
踏花歸去馬蹄香少年得意的王孟希,和不僅僅是老奸巨猾蔡京——《千里江山圖》
有愛蓋章題字,大雜燴審美,但是有著帝王包容之心的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有這千年前文字故事,今天我們依舊能看到——千年石鼓
中國劍魂勾踐劍,王者之劍、出鞘匡正諸侯——勾踐劍
令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一統華夏,的秦國商鞅之法——雲夢秦簡
戰國之中的禮樂文化、和諧有序——曾侯乙編鐘
目前《國家寶藏》僅僅播出兩期,大家快點上車。
喜歡秦法竹簡太屌了,喜歡勾踐劍太帥了,喜歡《千里江山圖》太漂亮了,喜歡編鐘太好聽了。
最最最喜歡dw還是秦法竹簡,沒辦法我是商君粉絲啊。
-
19 # 納蘭談史
立錐莫笑無餘地,萬里江山筆下生。
我最喜歡的是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而且也由衷的敬佩作者。
精細入微的畫功讓人心曠神怡,山巒起伏的群山再現江南的美妙絕倫,亭臺軒榭、小橋流水、水磨長橋、漁舟唱晚等景象環環相扣,顏料層次分明。細小的人物紋絡刻畫的栩栩如生,趕集、捕魚、駛船以靜寫動,可謂集北宋之精工,合天下之大成。
意境高遠之處還不乏青年才俊的灑脫激揚,也讓人感覺不到傲氣與輕浮。難以想象是一位年僅十八歲的少年所作,當然也少不了宋徽宗的鼎力支援。
俯視全圖,山水渾然一體,千里江山之壯闊讓人震撼,平遠之勢之間隱約穿插著色彩靚麗,千山萬壑星羅棋佈,萬丈瀑流憑空恣肆。可謂書畫藝術之精品,也彰顯了北宋王朝的國力強大、盛世繁華。
-
20 # 趣聞檢視
我最喜歡的國寶是越王勾踐劍。“臥薪嚐膽”的歷史故事我們都聽說過,通過了解相關知識,讓我們認識這位越王勾踐,這把寶劍就是其擁有的五把寶劍之一。寶劍所帶來的謎團。
越王的寶劍為什麼會在楚國貴族墓中呢?寶劍經歷2000年為什麼不生鏽?寶劍製作工藝採用了複合金屬材料,專家破解了很多年,歷經2000多年寶劍為什麼還是那麼鋒利?這些很多都是未解之謎,隨著現在技術發展,部分謎團近年來才得到解惑。
《國家寶藏》湖北博物館展示的越王勾踐劍由段奕宏作為“國寶守護人”,為我們展示國寶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關於這把寶劍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其鋒利程度。曾經專家還做過測試,用寶劍劃紙,居然輕輕一劃16層紙就被劃破了。很讓人驚訝,埋藏了2000多年的寶劍沒有生鏽,還這麼鋒利。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去湖北國家博物館參觀,瞭解其背後的故事,這把寶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青銅劍之王”,2013年國家把越王勾踐劍,收錄進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錄。
CCTV國家寶藏節目正在熱播,悟空問答和節目組聯合開展“ 我最喜愛的國寶”評選活動。即日起到2018年2月3日,回答本問題,為你最喜歡的國寶打call,將有機會獲得500元現金獎勵及悟空問答周邊獎品哦~
候選名單如下:
故宮博物院:石鼓、各種釉彩大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上海博物館:大克鼎、緙絲蓮塘乳鴨圖、商鞅方升
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坤輿萬國全圖
湖南省博物館: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遼寧省博物館:萬歲通天帖、洛神賦圖、鎏金木芯馬鐙
河南博物院:賈湖骨笛、婦好鴞尊、雲紋銅禁
陝西曆史博物館: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杜虎符
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
浙江省博物館:落霞式“綵鳳鳴岐”七絃琴、玉琮、寧波“萬工轎”
回覆列表
最喜歡陝西的杜虎符。外形上是一隻威猛的老虎,昂著頭,尾巴捲曲,背部彎曲成一個凹槽狀,脖領處有圓孔,虎身鏤刻有銘文,以及金絲,做工精緻,即使兩千年後依然清晰可辨,虎身上的字型筆畫優美。做工令人歎為觀止。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兵符。下面是杜虎符的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