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實力已經完全下降了。只要是個諸侯國都可以欺負一下,但是誰也不敢滅了周,因為會引起眾怒。除非你擁有了對其他國家絕對的實力。就是秦也等了幾十年才敢滅周。

    迴歸題目,是啊,周天子為何不自己招兵買馬壯大自己呢?其實很簡單,最為重要的,沒錢。在那個年代有了土地和人口就有錢,而戰國時期的周天子的轄地就只有小小的周王畿,而且周天子還得分封。所以戰國時期的周天子生活過得很拮据。土地被諸侯佔領了,人口跑到別國去了。根本就沒人。就這點國力,有人才也沒用,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二,體制問題,分封制,連周王畿都被分成東西兩週了,雖然周天子已經衰落,但是任然是天下共主,誰也不敢不承認,就連各諸侯封王還得經過周天子的同意,自封的不算。所以周天子就相當於一個父親,諸侯就是他們的兒子,雖然兒子比自己的老爸強,而且“還不孝”,難道父親就得跟兒子過不去嗎?而且你想過不去也沒那個實力。

  • 2 # 四川達州人

    戰國時,周天子威德不立,無法吸引人才。

    這還只是結果。

    真實原因是,周天子直轄土地就是洛陽那麼點地方,無法擴編兵力,養活更多屬官。

    周天子無錢無人無兵啊,比如王畿的麥子都被鄭公派兵收割。

    比如周郝王的債臺高築就是這麼來的,窮困得被一群地位低賤的商人追債。

    看看戰國七雄,誰家不是數十萬的兵馬才能生存下去?

    再深層次的原因是,自平王東遷始,周天子就只能有那麼大土地。而春秋初期各諸侯還遵守禮法,周天子沒有什麼理由奪取已被封出去的土地,後來更是不屑參加春秋爭霸事業。

    周天子本就是王,唯一的王,諸侯爭霸的口號還是尊王攘夷呢。

    到春秋末期和戰國時,諸侯初步定型,周天子更不能擅自行動,周邊不是楚就是秦,敢擴張領土嗎?

  • 3 # 雲中史記

    即使周王廣發英雄帖,也沒人肯去幫他,周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東周能存幾百年,完全是諸侯們在講究名分的時候還需要它這個招牌,到最最後秦國統一大勢已定,周王已經毫無價值,索性直接滅了周赧王。

    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啟東周朝,也開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大變革歷史時期,此時的周平王,僅擁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塊地方,方圓600裡地,人口至多一二十萬,手裡也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幾個諸侯派兵撐起來的,與晉楚齊等方圓幾千裡、人口百萬、帶甲動輒一二十萬的大諸侯相比,它就是一個小諸侯,即使在春秋初期東周最好的光景給他100個姜子牙一般的人才,東周也撐不起來,底子太差,小國註定很難發展起來,從春秋到戰國,500多年,能上臺面的總是那幾個大國,他們在殘酷的競爭中一直活到了最後的決勝階段。

    諸侯普遍懷疑周平王讓其外祖父申侯串通犬戎打進鎬京,殺父自立,這就嚴重破壞了周禮,這在講究周禮的列國諸侯看來這是大不孝、大不忠的行為,為奪王位,勾結外夷,造成生靈塗炭,簡直天理不容。所以諸侯們從此低看周王一眼,根本不承認周平王的地位合法,後來逐漸禮崩樂壞,大家也開始頻繁的互相攻殺吞併。

    當然,春秋時候,周王室還有一定殘存的威信,幾個諸侯霸主再怎麼牛,也不至於在周王面前怎麼擺譜,定期還是要去周王那拜見拜見,獲得周王的口頭名分。

    而到了戰國,2個標誌性的事件,造成了周王室信用的徹底破產,整套周禮也徹底被破壞了,那就是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後來周安王承認田氏的齊王地位,那這些幾百年傳承的宗法制說破就破了,那誰還拿你周王當回事,天下士子更不可能來投奔這樣的君王。

    春秋時周王好歹還有600裡地,到了戰國,周王的處境更差了,領土只有洛邑周圍一小塊,戰國後沒多少年就分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兩個小國人口不過數萬,還彼此間經常打來打去,而周天子還得在西周公那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和那些百萬人口的大諸侯國家怎麼競爭?

    也是有了周天子的頭銜,才讓周王室活到了戰國末期,當然,周王室被消滅的時候,一切都那麼悄無聲息,就像灰塵一樣被隨手抹掉了。

  • 4 # 大鬍子說史

    周王朝自周幽王之後,已經偏安一隅,形成了一種很畸形的生存狀態。

    招兵買馬,靠什麼?一個是有英明人物的號召力,把大旗一扯,四海響應,二來是要有廣闊的財力、物力作為支撐。

    可週王朝有什麼呢?當時東周統治者的統治地域,放在今天基本上就相當於一個縣城,一個縣長,又不是劉邦那樣的縣長,你有什麼能力去招兵買馬。

    況且,當時春秋戰國時,其實全國的人口非常少。整個中國不過幾百萬人,而各國對於人口的的控制非常嚴格,因為當時的人口還不是一種富裕,而是勞動力,所以諸侯國不會輕易把自己計程車兵和人口放歸到外邊去的。

    而且,闇弱的東周王朝其實也沒有再出現過什麼明君,他們都附屬於某一個時代的某個諸侯國。而諸侯國們也願意立著尊王攘夷的牌匾去幹他們的盟主。

  • 5 # 秦皇漢武

    周天子其實進行過多次改革嘗試,而且遠比各諸侯國改革圖強要早,只不過都失敗了而已。

    受生產力所限,西周建立之初無暇有效統治廣袤的國土,所以沿用了以前的分封制度來進行統治,即周天子把自己沒有能力管轄的土地人口分封給宗親、功臣、貴族,這些人透過對周天子效忠的方式,來實現周天子對全國的管轄。

    最初,周天子軍事實力強盛(西周全盛時控甲十萬,是大諸侯國兵力的數倍),又對各諸侯國兵力做出了嚴格限制,因而諸侯對天子的效忠還是十分有效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的實力逐步上升,與之相對的卻是周天子實力的下降。為什麼會下降?因王位的爭奪,西周多次內訌,兵力受損,而新繼位的天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又將有限的土地人口再次分封出去。

    所以,周厲王繼位時有了實力下降的憂慮,就希望做出一些改革,來確保西周的實力繼續凌駕於各諸侯國之上,但可惜,這次改革失敗了,國人發動暴動(國人暴動本質上是周厲王改革損害了貴族的利益),西周實力進一步受損。

    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繼位後,依然嘗試著推行改革,透過“不籍千畝,借民力治公田”的方式,重新壯大了西周的實力,在周宣王帶領下,西周重新崛起,並且發起了對楚國的戰爭取得了勝利,也擴大了土地人口,但可惜西周運氣不佳,在此後與周邊蠻夷的戰鬥中,西周多次大敗,實力再次受損。

    更倒黴的是,宣王的兒子周幽王又因為繼承人的問題,導致申侯引犬戎攻入鎬京,西周最後的家底全部拼光,繼位的平王不得不靠秦、鄭等諸侯國的護送遷都洛陽,這一遷都直接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周天子的實力下降到了中等諸侯國;二是周天子失去了故土(賜給秦國換取對方對付西戎),將自己侷限於一個四戰之地。

    東遷後的周天子依然希望透過改革重新崛起,比如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就多次向鄭國索要土地,壓制鄭莊公的權力,但可惜這次努力也失敗了,率兵攻打鄭國不僅大敗,還被鄭軍射了一箭。

    那麼這次戰役也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各諸侯國看到了周天子的真正實力(不堪一擊);二是周天子壓箱底的家底拼沒了。據《左傳》記載,周桓王、周襄王去世時,周朝甚至窮到拿不出下葬的錢,不得不求助魯國。

    那麼看完這些背景脈絡,我們再來說下,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在變法圖強,為什麼周天子卻沒有招兵買馬、招攬人才。

    1、窮。

    戰國諸侯國變法此起彼伏,但變法的前提卻是這個諸侯國有實力(軍力+財力)支撐起變法改革,以秦國為例,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實力無法與魏、楚等相提並論,但秦國在變法前依然可以多次擊敗強大的魏國,這也說明,秦國還是有基礎的。

    再來看周王朝,前文已述,周王朝的持續衰落,一度窮到沒錢安葬天子,這種實力想要招兵買馬,招攬人才,難上加難,畢竟人才也是看國度的,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內訌。

    周王朝的改革難度最大,因為他的貴族體系太過龐大,積重難返,稍微一點變動都可能觸動貴族的利益,導致圖強失敗。典型的就如東周公和西周公,原本就已經衰弱到小諸侯級別的東周王室,卻還要被貴族繼續割裂為東周和西周兩個公國,這不是作死嗎?

    3、四戰之地。

    前面已經提到,東周王室地處洛陽,坐享天下商賈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軍事上的隱憂,即你稍有招兵買馬變法圖強的跡象,必然觸動周邊各大諸侯的神經,畢竟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上在諸侯眼裡你也就是個小諸侯,如果你強大了,豈不是要威脅到我?魏國強大後又迅速衰落就是因為他出於四戰之地,先後受到秦、楚、齊等國的圍攻,而實力更弱小的周王室顯然更是如此。

    所以,概括起來,戰國時期周天子之所以沒有招兵買馬變法圖強,原因就四個字:積重難返。

  • 6 # 愚人

    呵呵,周平王因為“弒父”做了個“春秋”夢,戰國能回到從前的西周嗎?

    周“德”,延續至春秋,還算半“尊”。至戰國,殆而逐盡。沒有象文、武、周公一樣的“聖”王,剩餘的就是自生自滅。

    因而,看到這個問題,有些“春秋大夢”的感覺。

    說笑了。但是,問題之後,需要反思的事,特別多。

  • 7 # 大秦鐵鷹劍士

    周朝推行的是實封諸侯制,也就是諸侯國自成一國:有地、有人、有稅賦、有軍隊、有人事任命權、有繼承權,諸侯國只是名義上服從周天子的號令!但是當你比周王室強大了,你還聽周王室的號令嗎?

    西周時期,周王室有錢有軍隊,比其他諸侯國都強大,因此大家都聽周王室的!那時周王室很厲害,誰不聽話他就打誰,齊國國君齊哀公就被周王室活活煮了,徐國叛亂也被周王室滅國了,楚國也經常被周王室胖揍!

    春秋時代,周王室東遷洛陽,關中大地八百里都給了秦國,自己只有五百里左右的土地。鄭國打著周王室的名義四處兼併其他小國,又向王室索要土地,最後還把周天子打傷了!從此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強大的諸侯國都向王室索要土地,不給就搶,反正不滅王室即可。到了戰國時代,周王室成了只有洛陽一城的彈丸小國,整個國土都在韓國的包圍之下!

    周王室名存實亡,老老實實當名義上的帶頭大哥,小夥伴們還喊你一聲大哥,你要招兵買馬,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把你滅了。周王室土地少,人口少,錢糧也少,能幹的人誰來給他效命?秦國求賢令還說強秦者有高官厚祿且與之分土,燕國還築黃金臺招賢納士,周王室拿啥去招兵買馬?

  • 8 # 衛垚647

    最關鍵的原因,都不願意說。歷史書上的答案,恰好是錯誤的。

    春秋到戰國是中國歷史的鉅變時期。此前的國家就是一些據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形態由“點”走向了“面”,經濟和軍事競爭加劇,以前大撒把的政策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桎梏。具體表現在國家層面分封建制,社會層面貴族特權,軍政府專治。

    春秋末期各國都積極進行改革,核心就是加強集權,廢除貴族特權。改革成功者成為“雄”,失敗者提前亡國。對於權利旁落、資源分散、貴族擅權,周王國感受最早,也最痛,因此改革也最早。但受到的阻力也最大。不但王國內有反對勢力,諸侯國也在阻撓。國人暴動,犬戎破鎬都是具體體現。但每次改革,都會被世家指責為“暴虐”。當然史家也不是偏心,最後同意全國的恰恰是“虐秦”。

  • 9 # 寒來暑往430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暴發戶,有了錢之後,沒有規劃,掙的快,花的更快,直到自己一文不名的時候,才發現已經無力迴天了,而且由奢入儉更難,只得一死了之了,古代的君王,這方面經驗更少,財務管理更加混亂,再養一幫報喜不報憂的臣子,君主死到臨頭才發現自己早已是坐吃山空也是正常,朱元璋,康熙之輩坐上了皇位還兢兢業業不是沒有道理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沒有能力發現蟻穴,就不能統領萬里江山!

  • 10 # 橋哥哥橋

    感覺周天子那時候的分封制有問題呀!!

    稅權人事軍權世襲制,全部下放,那哪是封地,根本就是一個國家,周天子靠自己的實力統治諸侯,,我靠後面人家都比你老大都牛逼了,還說個啥??

    大的諸侯國應該發展到一定程度,劃分他!軍隊限制他!諸侯國要越往下傳就越小,你讓他越做越大,那還搞個啥!!

  • 11 # 瀟蕭歷史文社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是整個周朝傳統的捍衛者,他是名義上的天下功主,是整個周朝統治秩序制度的執行者。如果周天子招兵買馬廣納天下賢士,那勢必要給這些人地位,權力、土地等,這樣就必須破壞文王周公留下的規矩。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形成周天子帶頭破壞周朝統治秩序和祖宗留下的訓令,而這是非常危險了。因為這樣做直接將周天子的權威踐踏在地上。

    戰國的開始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當時周天子就是不顧祖宗制度將三家分封為諸侯,無力維護晉國宗室,不但沒有為晉國做主還成為三家的幫兇,這樣的周天子自然沒有任何人會放在眼裡。這就是破壞祖宗制度的代價,一旦周天子帶頭破壞祖制,那麼所有的人就不會再跟從周天子,到時候連天下共主這個名義也沒有淪為普通諸侯國,那麼春秋時期的五霸就不會提出尊王攘夷,只會將他當成普通諸侯國一下滅掉。這樣的情況下,周朝只會加快滅亡不可能讓周朝足足活了八百多年。

  • 1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為什麼今天的英國不選擇整備擴軍,吸收全世界的精英,效仿美國重新成為超級大國呢?

    英國:“臣妾辦不到啊”!

    這也是周天子的答案。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債臺高築”,說的是東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的蠱惑,用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楚孝烈王讓西周拼湊6000士兵,由於沒有軍費,周赧王只好向天下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周赧王的調遣,他借的錢很快就用光,於是富商債主紛紛上門討債,無奈的周赧王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躲債。

    從“債臺高築”我們就能看出此時的東周王朝有多窘迫了,不僅活人沒錢,連周天子死了都沒有錢建造陵墓風光下葬,很多還是刷臉借的周邊諸侯的票子。

    這樣的一個東周王朝,你讓他如何恢復往日的榮光?

    所以,東周是絕對沒有重新復興的可能的,“靜Yes”認為,有以下因素徹底扼殺了周王室的希望:

    1、遷都洛邑,威嚴掃地

    這一切要感謝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拿自己的權威做誘餌,戲耍天下諸侯。終於,前771年,犬戎來攻,鎬京被破,幽王被誅,褒姒易主。

    而周幽王的作死,不僅把他的性命搭了進去,而且還徹底斷送了西周幾代帝王200多年來的苦心經營,從此周天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去不返。

    前770年,周平王繼位,此時的鎬京已經在犬戎的燒殺搶掠中徹底化為廢墟,再也不能作為周朝都城,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時的犬戎在西部虎視眈眈,誰也不能保證這個野蠻的少數民族不會再來一次攻破鎬京的行動。

    所以,周平王為規避這一風險,將都城東遷到洛邑。

    都城,國之根本,社稷之基,最重要的是祖宗宗廟都在此處,離開這裡,意味著徹底告別這一切,也就徹底告別了那個號令天下的強大周王朝。

    果然,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周王室離心,而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徹底失去了統御天下的威信。

    2、京畿縮水,強鄰環伺

    周王朝之所以強大,除了君王的能力強大,能夠鎮得住諸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非常廣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整個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都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

    京畿,即使都城鎬京周邊的土地,在周王室將天下分封給諸侯之後,保留了一塊自留地,這就是鎬京周邊的土地,這片土地是周天子的私有土地,是周王室直接統領的,地位遠遠高於諸侯國。

    這些地區為周王室提供賦稅,兵員等,幫助周天子組成一個強大的集團,有效管理周邊諸侯。

    但是現在都城搬到了洛邑,關中平原再也不復所有。那麼,周王室靠什麼吃飯呢?總不能給諸侯國要飯吧,就算不要土地,周天子也要臉啊!

    所以,周天子還是有自己的自留地的。不過比起關中平原,那就小得太過分了。具體來說,遷到洛邑後,洛邑周邊的數百里土地就成為新的京畿之地,範圍就是洛陽。

    土地小了,自然人口就少,收不上賦稅,周天子就會餓肚子。而周天子能不能向周邊擴張呢?對不起,這裡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封給了諸侯國們。

    3、政治符號,徒有虛名

    孔子曾無比推崇周禮,周天子就是周禮的繼承者。

    那麼,作為有“禮”的人,向桌邊諸侯搶土地合適嗎?開口要都不合適。

    事實上,自從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統御諸侯的周王朝了,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個政治符號。

    什麼意思?就像寺廟裡面供奉的佛像,我們都拜佛,但大部分人並不信佛,周王室就是這樣一尊佛,諸侯國在它面前彎腰低頭,並不是怕它,而是要利用它。利用它幹什麼,讓所有人成為自己的信徒。

    這叫做尊王攘夷,而在春秋時代,這樣的霸主,總共誕生了7位。

    這樣的情況下,諸侯國不把周王室吃掉就已經是燒了高香了,還想著擴張,簡直是痴人說夢。

    而到了戰國時期,大型兼併戰爭開始,周王室逐漸沒有存在的必要。前256年,秦滅周,周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徹底被歷史的大潮湮沒。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13 # 海天玄宇

    周朝是以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互為表裡來治理和統治家國的。族權、政權相結合,達到家國一體。而這個制度註定最高統治集團的權力無法高度集中,各分封諸侯有很大的自主權。

    周建國初,周公在全天下分邦建國,多數為姬姓。《荀子.儒孝》有云“周公兼制天下,立七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又有《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佐證“兄弟之國十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所以周初的統治基礎相當深廣。大抵西周如此。但另個方面也制約了周王本身的發展和中央集權。這裡不具體討論當時的科技、地理等等條件的限制。周王需要不斷的分封和賞賜有功子弟,雖然王幾千里,王軍六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國家制度的根本法理來講周王並不能輕易去兼併各諸侯的土地,尤其是姬姓諸侯。周王是天下共主,行使的更多的是從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下的對內賞善罰惡。對外幫助各諸侯國推行分邦建國,鎮壓異己。帶頭大哥。 這個時期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角度來看,周天子都不具備實現真實意義上的大一統和高度的中央集權。這個時期也是周天子距離這個目標最近的時期。具體不論述。 從西周到東周間發生了兩件重大事件,直接把周王從雲端打到人間,使周天子的威信掃地,這就是幽王見殺和平王東遷。幽王被殺,使平王得位不正,天下失心,周王室內耗,各諸侯國渾水摸魚。出現了兩位周王天子共存的局面。致使互相攻伐不斷,導致對各諸侯國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幽王戰敗被殺,太子伯服被殺,褒姒被擄,周京塗炭。平王等於是引狼入室。王族分解,虢公立王子餘臣為周攜王。申候、晉侯、許文公立平王。天下二王對峙,周天子威儀持續下降,各大卿公擁躉各自天子互戰,藉以謀取私利。及至平王東遷洛邑,晉文侯殺攜王吞河西,秦侯佔周故地,周天子權勢已經從表到裡遠不如前。鄭公等上卿把持朝政。王幾雖尚有六百里,但已經失去原周京的優勢--原周京有崤函之固,秦川八百里,王幾千里,周王獨享山河表裡。而洛邑雖然也有山河險固,不過總體體量和格局遠非秦川八百里可比。而且險要並不獨享,等於無險可守。東遷后王幾最大時只有六百里,周時一里凡三百步,大約合如今的四百二十多米,整體實力大大削弱。而山東諸國,尤其以魯國為代表的不認可,加重了周天子的威儀衰落。在春秋時期各代周王也試圖奮起,比較突出的例子,鄭莊公打敗周桓公,桓公被射,地盤不斷縮小,姬姓諸侯國也不斷減少。在春秋尚有相當多的姬姓大國諸侯。總體周天子的面子還是多多少少有些。雖然春秋無義戰,滅國戰尚不成風。三家分晉,戰國開始後,整個局勢大變,主要姬姓國家只有魏、韓、燕。周天子王幾只有數十里了,幾乎無兵無錢無糧,幾乎就是有心無力的地步。周赧王甚至不惜借錢組建軍隊反擊被滅的命運,結果貢獻了成語:債臺高築。因為中原自古是四戰之地,即使如魏般強大,稍有不慎也萬劫不復。何況不能獨享地利的周王。由於禮崩樂壞,實質上是姬姓天下的崩塌。不少周天子也想振作,不過時代已經沒有機會,歷史的車輪不因個人而轉變。天時地利人和更不在周,老子也只能騎牛西去。沒有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禮樂制的溫情,沒有了血緣的掩飾,戰國以滅國,圖霸天下的戰爭就更加殘酷血腥,周天子無力扭轉乾坤。只能在各大諸侯國中等待著決勝者的出現,完成實質的改朝換代。感謝閱讀,歡迎指正,如果你覺得回答有些許可取之處,真誠點贊,手有餘香,吉祥如意,有緣關注。

  • 14 # 可食中國

    戰國大爭之世,屬於七雄及諸侯國,屬於謀士,屬於名將,獨不屬於沒落之周天子,天下兵馬,百家賢士,匯聚諸侯國,然獨不匯聚周天子帳下。

    一、春秋的亂世的開啟,責任並不完全屬於諸侯國,其實也是周朝統治者自己作死的結果

    從周宣王征伐條戎、奔戎、西戎別支姜氏之戎,一再慘敗,到周幽王朝政腐敗,民怨四起。此時周朝就已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臣子,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權力,也就失去了對治理天下,掌控天下的能力。

    等到公元前770年開始,諸侯混戰,開始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兼併權開始,已經擁有600年左右歷史的周朝就已經進入了黃昏,等待的只是漫長的末日的到來,再也無力迴天,能夠繼續苟延殘喘,只不過是諸侯的策略,是由臣子恩賜給天子的尊嚴。

    所以,一個沒有民心的天子是空的天子,一個沒有諸侯做棟樑的朝廷是一個沒有統治力的朝廷,一個失去土地的王朝是一個註定沒有財富根基永遠也無法強盛的王朝,而一個連權力和治理能力都失去的天子,在如此亂世,財狼虎豹,梟雄英才盡出的時代,註定是沒有前途的。

    二、周天子非雄才,賬下亦無良臣

    再加上週天子之中從未出過真正的英才雄主,一直都是強撐門面,老氣橫秋或幼稚可笑的角色。出無從征戰亂世,入無剛強內在。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然而王土不過六百里,甚至六里,率土之人,莫非王臣,然而人已經諸侯國,臣已歸諸雄,周天子一無所有。

    賢臣良將,強兵勁卒,跟隨諸侯仍然有亂世生存,建功立業之希望,而隨周天子,可能惟有奄奄一息,垂死之絕望。

    而周天子封地之民,早已是安逸之民,失落之民,無賢才,無猛士,無良臣,無悍將之民。周天子之兵將,弱矣,衰矣,悲矣,絕矣。

    所以,財狼環視,以天子為木偶,吞土噬地,斷不予片刻生息發展之機,如此情景,周天子,無力迴天矣。

    目光如電

    洞穿虛妄

    展現真實

    獨立的價值不輸於任何人

  • 1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戰國時,天下的主角已經是戰國七雄了,不管是土地、財富、人口,周天子都沒有與戰國七雄相提並論的實力,已經徹底淪為一個橡皮圖章了。自從三家分晉,周天子承認他們是諸侯。後來魏國又代齊國請封,田齊也位列諸侯,原有的宗法禮儀制度已經破壞殆盡。

    (春秋末年:周王室領地已經很小了)

    西周是國野制度,一個國都加若干野邑。春秋時有了縣、士大夫封邑,這些縣邑都是點狀分佈的,他們服從於氏族的族長。到了戰國郡縣制成為主流,國家對地方控制力度加強,氏族政治開始逐漸讓位於封建專制。所以,如果在春秋時,還有很多在野之地可以被圈佔(當時的中原確實有很多蠻夷,如翟、狄、陸渾等住在現在的河南一帶),那麼到了戰國時期,這些土地都已經被劃入了各個諸侯國的國界,成為事實上的國土。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此時再想圈佔,等同於開戰。

    那麼周王室有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向七大社團去強奪土地呢?很可惜也沒有。

    春秋時打仗,大家多少還遵從古禮,比如對手逃走,只要跑了50步,就不能再追擊了。這是因為春秋時,能夠當兵打仗是國人(貴族)的權力,野人只有提供軍賦的義務,因此春秋時國家的常備軍一般都不會很多,而且大家都貴族,做事留一線,日後好想見,基本都不會往死裡打。到了戰國就不一樣了,軍事學發展迅速,兵不厭詐成為主流,不管是國人還是野人,都要當兵打仗,動輒斬首數萬。周王室的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少,根本經不起幾次折騰。中原各國都是帶甲數十萬的大國,最後周王室全國人口也就只有6萬人口,就是幾個比較大一點的村子而已,早已失去了翻盤的可能。

    (戰國中期:周王室只有一個城池了)

    整個戰國時期,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在經濟上,牛耕技術的普及使得氏族集體生產成為過去,家庭生產成為主流,這使得各個諸侯國能夠編戶齊民,使得國家對經濟和戶口的掌握程度遠超以往,諸侯國的實力因此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在政治制度上,周王室的堅持宗法分封制度,政府官職都是氏族內部分封所來,多為世襲。戰國各個諸侯國開始打破世卿世祿制,開始有布衣將相登上歷史舞臺,各個諸侯國都在延攬人才,積極變法,參與大爭之世。

    戰國出現的這些變化,使得夏商周以來的氏族封建社會、宗族封建社會逐漸過渡到地主封建社會,整個社會都在劇烈的調整期。在這樣的調整期內,會產生很多機會,許多後來居上的諸侯國,就在這一期間獲得很大發展。比如秦國,就在戰國時以商鞅變法而奠定了一統六國的基礎。求變,是戰國時期的主流價值觀。

    而周王室則有太多的政治包袱,作為宗法制度的始作俑者,周王室成為宗法制度最後的屏障。各個諸侯都能兼併,唯獨周王室不能兼併。為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不管分給了誰,到最後都還是周天子的。然而,這僅僅是名義上。可是如果周天子不滿意這樣的分封狀態,那麼,周天子可能連一個象徵意義上的名分都不會存在了。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尊的可是推崇分封制度的周天子,而不是意圖一統一下的周天子。

    此外,周王室作為禮樂制度的創立者和既得利益者,天生具備保守主義的傾向。天下已變周未變,世代都已經發展到長平之戰那種百萬大軍廝殺的時代了,周王室還在破敗的宮殿裡演奏著雅樂正音。

    (長平之戰:趙國的隕落)

    保守主義的傾向,使得周天子在戰國時期那樣的大爭之世,不具備爭雄的野心。周天子真正有中興的時機,時在春秋初期周平王東遷之後的100年間。此時不管是秦國、晉國、齊國、楚國都還在國家初建,內部不穩時期,而周王室是有600裡地的大國、強國。彼時的周天子還有六軍可以出征,國家實力尚可,如果此時改弦更張,積極擁抱時代的大變化,那麼周王朝中興未必沒有可能。

    然而,周王室內部100年內連續3次發生內亂,牽扯了周王室大量的精力,使得周王朝錯過了春秋初期的發展機遇。而且作為親親善恩制度的建立者,自身王室內部不停發生內亂,這讓周王室在諸侯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越來越低。

    (周平王在位51年,是周王室勢力最強時)

    而且周王室自身無力平亂,只能藉助諸侯國的力量。作為有功於王室的諸侯國,周王室不得不將自己的領地再次分封出去,以至於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少。

    到了周桓王時期,鄭莊公還搶收周王的莊稼。周天子氣憤不過要來打鄭莊公,結果沒打過,還被鄭莊公射傷了胳膊。連自己的領地都不能護衛的周天子,自此威望大損。那些有識之士,怎麼可能會選擇這樣一個垂垂老矣,有著眾多的政治和歷史包袱的的政體來施展治國的報復呢?

  • 16 # 荊人夜雨

    這個事情你要結合到歷史程序去談。

    從根子上講,國家壯大靠的經濟,而經濟是需要一定的地盤和人口來承載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理論上天下所有的地盤都是他的,所有諸侯的軍隊都要為周天子打仗。最初也的確是周天子地盤最大,但是:

    1,上一代周天子去世時,他的兒子很多,要分家產的。每代分一點,周天子的地盤就越來越小了。

    2,諸侯在幫助周天子打仗後,你不能不有所表示啊,所以就賞賜點地盤,比如西周末年,犬戎勾結諸侯攻打鎬京。結果鎬京都城被攻破,周幽王被殺。繼位的周平王不得不遷都到洛陽,遷都過程中秦襄公出了大力,周平王就把岐山以西的地盤賜給他了。

    賞來賞去,周天子的地盤越來越小了。

    進入洛陽後,問題更加嚴重。

    周天子位居中間,諸侯拱衛四周,再外面就是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當初周公設計東都的目的,諸侯放在外面,是為了保護周天子,抵抗四周外族的侵略。每次有侵略,所有諸侯軍隊都有義務來幫助周天子禦敵。

    然而到了東周時期,邊境上的諸侯,使勁向外擴張。你看看上面的地圖,秦楚齊燕,都是比較靠近邊界的,方便向外面擴張,增加人口和土地。反而周天子的邊上都是諸侯國,沾親帶故不說,個個還都不好打,不像秦楚邊界上的山野少民,分散容易征服。

    你說這種情況下,蝸居在洛陽周邊的周天子,拿什麼去招攬人才?秦楚齊這些大諸侯國,有錢才能養兵,有地盤才能給高階人才封地。周天子這兩樣都沒有,人才怎麼會過來。

    當然如果在西周早期,周天子能有你說的覺悟,他還可以採用你說的辦法。但那時候周天子威望還在,周邊諸侯國跟自己沒出五服,也聽話,周天子沒覺得有什麼不妥。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衰敗,周天子回味過來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翻盤的時機。

    歸根結底還是西周分封制的鍋。所以後代的所有皇帝都不再用分封諸侯的方法了,都採用郡縣制度。除了皇太子可以接班,其他的王爺都不可能再成為諸侯。

  • 17 # 漩渦鳴人yy

    當然原因有很多,首先第一個就是他們所堅持的那套理念,周天子相比較於同時代的人而言,生活條件比較好,因此也擁有很多的子嗣,等老了,周天子位子只有一個,其他的公子怎麼辦呢?老的那一批周天子肯定認為都是自己的孩子,怎麼允許他們去到那麼窮遠偏僻的地方去受苦呢,因此就把自己封地那些土地稍微封一部分給他,這樣造成了周天子手的土地越來越少,給誰了,給他那些弟兄。

    與此同時,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平王東遷,對於整個周朝的影響,事實上,平王東遷的時候,那個時候在西周仍然還是有一個周天子,雙方為的這個正統的周天子是為可以說已經掐起來了,最終出於多方努力的結果,昨天只只有一個周平王,但是造成的結果就是整個王希千里,咱倆對半平分,周平王手裡只有600裡土地。

    與此同時,由於周朝王室大手大腳習慣了,但是手裡面土地供上來的那些錢不夠用怎麼辦,混吃混喝,我找那些靠近我的諸侯伸手要錢,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這就是鄭莊王,這個人對於霸權早有野心,只不過一直不敢做,他挑起來一個小事情,周天子立刻上當,二人對打,周天子最後一點兒家底兒也被人給敗乾淨了,這場慘敗,一直到春秋初期,整個一個大的階段,周朝都沒緩過勁來。

    比起這些客觀上的因素,主觀上的因素更加使得周朝,或者說周天子很難再度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

    事實上,作為天子,上天唯一的代言人,周朝的王室,擁有周禮的唯一解釋權,你想要維持這樣的分封制度,你就必須得維持周禮,所以你對周禮的那一套制度要嚴苛執行,否則一旦你破了戒,其他人就會跟著你一起去犯賤,這樣造成的結果將是你能依靠的最大倚仗,也就是這個周禮將會徹底不復存在,你對天下諸侯所擁有的最大優勢也將蕩然無存,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被孔子批評就是破壞了周禮。

    什麼東西才是周天子的最大優勢,大家想想曹操為什麼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這個時候周天子不值錢,因為自從平王東遷以後,他這個繼承人的身份就一直存在的疑問,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不僅有一個東周,而且還有個西周並存,對於周天子來說,大家共同遵守的周禮,這才是周天子所能擁有的最好的或者是最強大的遺產,周禮不是一種禮儀,它是一種信仰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你可以吃不飽肚子,可以被別人打,可以被別人罵,但是你不能不遵守信仰,如果你不遵守信仰,你就會被其他的人看不起,孔子之所以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原因就在於他在那個時代重新讓大家的信仰撿了起來。

    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麼?師出有名,你有了出兵的理由呢?打仗才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你計程車兵才會有作戰目的,即便是現在稱霸全球的美國,他打仗人然還是需要幾個理由,即便是沒有,胡謅幾個還是必要的。

    但是周禮大家是清楚的,大家就是一起互相之間能夠相互和諧的存在,互相尊重,互相以禮儀相互打招呼,共同遵奉周天子,哪一條允許周天子帶著軍隊跟其他人打仗了?允許周天子帶著自己手底下的事,並去剿滅敵人了,在這之前,其他的周天子打仗的時候都是把敵人教訓一頓,然後把他們趕回去就行了,沒有趕盡殺絕的。

    周天子也成為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周天子作為天下的霸主,利用他的名義招收人才,這一點合乎情理,但是問題就是如果招收的人才是其他國家的,那問題就大發了,你這是搶其他國家的資源,並且周朝是分封制國家,他們的主張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祖宗是什麼職業,你就是什麼職業,你不可能得到晉升,至於說提拔人才什麼的,不可能的事情。

    綜上所述,周天子幾乎就是一個被時代,被自己祖宗的訓法所束縛住腳步的一個吉祥物,最後周天子都認命了,我什麼都不幹了,我就混吃等死。

    創新,不斷進步,是你能夠存活於這個世界上的一個重要的手段,不開拓進取不積極創新,最終的結果就是你被時代淘汰,分封制最終被封建制度所取代,時代的大的潮流,周天子沒有趕上這一波潮流,或者說作為舊時代的吉祥物,他的淘汰,他的離開是必然的。

  • 18 # 謝金澎

    周天子能夠保住那六百里王土,完全不是靠的才華和顏值,只不過是數百年周天下形成的周禮在起作用而已。畢竟數百年的教化習俗早已深入人心,就如同遮醜的衣服,雖然隨著思想解放越穿越暴露,但要是突然要求一把扯掉,一般人還是有一定的羞恥心理,一時半會做不到。

    再說周天子困居600裡薄地,也威脅不了諸侯國的利益,哪天需要時,還可以提溜出來幫自己正一正名,裝點一下門面道義,在世人面前顯得自己做事還是合情合理、有情有義的。這便是周朝雖然衰落了,無論戰國七雄誰強大了,都沒有滅了周天子而代之的原因。

    既然如此,周天子為什麼不利用七雄矛盾,自己暗自招兵買馬擴軍,待兵強馬壯、時機成熟時,登高一呼,恢復王權?要知道王權的衰落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把西周搞滅亡了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居然玩出烽火戲諸侯這種荒唐的遊戲,最後真被滅亡時,再也無人來救。

    待諸侯崛起,周朝徹底沒落,領地只剩六百里的時候,就這區區六百里薄地要打翻身仗談何容易?再說,列強之所以還讓周朝苟延殘喘,不過是看在他已經再無回天之力。他若要招兵買馬,總得有個由頭,你要看誰不順眼,有我們呢?這裡的我們可以是戰國七雄中的任何一國,他們基本上都輪流強大過。

    周天子要有重新強大起來恢復王權的舉措,立即就會成為割據強權們的眾矢之的,別的諸侯國強大,還可以結盟應對,一旦王權強大了,大家都沒得玩了,那是萬萬不被允許的。

    這個時候的周朝就如同一個垂垂老去的老人,子女雖多,卻沒有一個孝順的,無人供養,自己只能靠著種點菜園子聊以裹腹。但是幾個子女發生矛盾時,又連拖帶架的抬出自己,借自己的嘴主持一下所謂的“公道”。自己要有私房錢露了白,那還得了,各國夾槍帶棒的不是威脅就是明搶,雖然大家出於輩分還見面叫聲“爹”,但是滿眼都是蔑視和不屑。縱然老爹有心重整家業,在眾目睽睽之下,卻也是欲振乏力。

    破落到了如此地步,周天子們哪裡還敢有雄心壯志在那個烽煙不斷、七國爭雄的崢嶸歲月裡圖謀火中取栗?能夠在夾縫中維繫著周天子那塊破招牌不在風雨飄搖中掉在地上摔碎,就已經是他們的最高理想了。

  • 19 # 時光之意

    沒錢沒地,招不了兵。

    一、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屬地小的可憐,而且處於韓國和魏國的包圍之中。想要擴大自己,只能往韓國和魏國身上割肉,這不是在太歲頭上東土嗎,不現實。

    二、戰國七雄,一個個的在搞改革,在提升實力,對於人才那是相當的希求。在那個時代只要是真正的人才肯定會得到重用,那麼一個小小周天子屬地有多大的平臺讓人才發揮?戰國七雄這樣的大平臺不去,會去那個一縣之地的周國?

    實際上到了戰國的時候,放棄原來的屬地,遷往七雄邊緣,透過征服蠻夷部落來提升實力更靠譜一點。

  • 20 # 鏡鑑青年

    這事兒,首先就是一聲感慨:戰國爭霸很精彩,周天子的錢包很無奈。

    對於戰國年間的周天子來說,他們繼承過來的家業,就是個窮掉渣的爛攤。

    這攤子有多窮?可以先瞧瞧周王室的地盤,春秋年間尚且擁有六百里土地的東周王室,接下來卻是越活越抽。在春秋爭霸的一系列折騰裡,就好比一塊大蛋糕般,被各路“春秋霸主”東一刀西一刀的宰。到了戰國初期時,就只剩了今天河南西部一隅的百多里土地。頂著“周天子”名分,卻不過是戰國年間的蕞爾小國。廣納天下賢士?那是相當的沒有吸引力。

    比吸引力更差的,就是周天子的錢包。地盤越來越小,被各路諸侯颳走的,又多是物產豐富的好地段。到了戰國初期,基本就剩下窮地方。於是春秋年間時,周天子就窮的叮噹響,周平王去世的時候,周王室居然連辦喪事的錢都沒有。接下來周襄王即位,更是連出行的車馬費都掏不起,最後全是魯國買的單。

    發展到了戰國年間,地位“蒸蒸日下”的周天子,更是連買單的人都沒有。只能硬著頭皮向各國“告飢”“求金”“求車”,也就是借錢。到了周赧王在位時,甚至還借起了高利貸,以至於借了還不上,嚇得堂堂周天子,竟然修了個高臺住進去躲債,捎帶給後世貢獻了一個成語:債臺高築。

    這麼個“債臺高築”的局面,堂堂周天子,又哪裡有錢去“壯大自己”?

    不過,戰國時代,周王室的越活越抽,雖說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但也必須說,也是周王室不肖子孫們的自作死:明明都慘到這地步了,竟然還不忘了窩裡鬥。

    其實,春秋年間,當週王室尚有六百里土地時,苦心經營再創輝煌,也並非沒有機會。可是整個春秋年間,周王室就發生了四次王室爭位動亂,每次不但鬧得自己元氣大傷,土地也一塊塊被各國趁火打劫。戰國時那一百多里的慘淡家當,就是這麼自己折騰的。

    那到了戰國年間,痛定思痛的周王室,是不是該休養生息了?卻是加倍的不消停:就為了爭這一百多里地,周王室的子孫們,都是精神抖擻繼續鬧。竟把這點土地,都鬧得一分為二。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在洛邑立國,建立了戰國年間的“西周”。公元前367年,周顯王在鞏立國,是為戰國年間的“東周”。這兩家“東西周”,盤踞在一百多里的小地盤上,依然互相狠掐個不停。“重振周王室”這類理想,顯然是顧不上了。

    就這樣,原本就慘到家的周王室,戰國年間又分崩離析,這下徹底連尊嚴都掉了底,在各個強國眼中,更是絲毫地位都沒有。效仿其他列國自強?那是相當沒指望。於是就在“東西周”可笑的互掐裡,秦國先在公元前255年出兵“西周”,打得西周武公倉皇跑進秦國求投降,六年後又出兵“東周”。周朝,這個昔日東亞大陸強大的奴隸制王朝,終於謝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朱元璋陪葬的女人的死法慘不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