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河說歷史
-
2 # 深夜堂堂
第一,慈安是正宮皇后,慈安的地位在那裡呢,慈禧再厲害也不能動慈安呀。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是後宮。慈禧不過就是一個貴妃而已,皇后可是後宮的最高領導。整個後宮都歸慈安管的。
第二,咸豐還在位,皇帝最大,咸豐雖然不咋的,但是也不傻,慈禧背後搞小動作,咸豐會不知道?而且慈禧進宮比慈安晚一些,宮裡面的關係,勢力自然要比慈禧好。再說一點,皇后的地位高就算是搞關係肯定找皇后,而不是找懿貴妃。而且誰願意得罪皇后。
第三,懿貴妃慈禧就算是咸豐死後也是靠著兒子同治,母憑子貴才上位的,慈安依然是東太后,壓她一頭。
第四,都知道咸豐風流成性,而慈安的性格又與世無爭,咸豐自然信任看重自己的這位懂事的皇后。慈禧隨便動慈安,也是為了兒子同治的未來,她知道兒子是要繼承皇位的,去跟慈安鬥沒必要,而且也鬥不過。慈安能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穩坐皇后之位,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
3 # 文軒春秋
在咸豐或者的時候,慈安是皇后,慈禧只不過一個貴妃。慈禧又怎能鬥得上慈安。只是慈安沒有出生兒子,而咸豐的唯一兒子是由慈禧所生,在咸豐去世,慈禧所生的兒子繼位後,不得不把慈禧的地位抬高。
在多情好色的咸豐皇帝身邊,慈安依然能夠在美女如雲的宮中保持10年榮辱不衰。這個除了她本人的超凡容貌與人品外,還因為她有著一套成功有效的處理和駕馭眾嬪妃的能力。
慈安優於德,對權利不感興趣,是一個大智若愚的女性。在咸豐去世後,她把日常朝政多讓給慈禧來處理。而慈禧遇到朝政大事時,攝於嫡庶之分,不敢自作主張,仍然會徵求慈安的意見。由此可以見,慈安太后在掌握權利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相傳咸豐臨時前寫了一道密旨給慈安,大意是“葉赫那拉氏,祖制不得備書房。今既生子,異日母以子貴,自不能不尊為皇太后,惟朕不能深信其人。此後能安分守己則以,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誅之。凡我臣子,奉此詔如奉朕諭,凜尊無違!”遺詔的存在,慈安對慈禧有著相當大的震懾作用。
-
4 # 歷史假專家
慈安是咸豐明媒正娶的老婆,是妻子,剩下的人即便再獲寵,也只是小妾而已,而且咸豐雖然後期醉生夢死,剛剛繼位時,還是想大幹一場,施展自己抱負的。
第一,不是昏庸到底。
雖然皇帝在圓明園裡縱情聲色,但是這位少年天子,曾經也是一位有志青年,不過運氣太差,趕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和列強侵略中國的時代,所以深宮長大的他,實在不知如何應付,然而至少他是有過抱負的,所以並不十分昏庸,所以對於像慈安那種傳統女人,又是自己的皇后,他不可能去一味的寵愛妃子。
第二,情勢所逼。
慈禧雖然美貌,又會揣摩皇上心思,還能代替皇上批閱奏章,足以讓人覺得她十分受寵,但是寵是一回事,那是個人情感,國家大事,咸豐也不敢馬虎,特別是大清朝又岌岌可危,內憂外患不止,慈禧的性格他知道,所以遠近親疏他還是分的清的,雖然寵愛慈禧(生了兒子很重要)但是卻並未對慈安怎麼樣,仍然視為髮妻,是無可替代的中宮皇后。
-
5 # 嘉子z
不止是咸豐在時慈禧鬥不過慈安,同治的時候也鬥不過啊,慈安活著的時候,就是壓慈禧一頭的,沒辦法正宮就是正宮!不過她們姐妹倆應該也不會窩裡鬥,畢竟兩人的依仗、目標都是一致的,也得互相依靠,電視劇電影就不必當真了
-
6 # 小達人201
慈安進宮半年就被封了皇后,是六宮之主,慈禧入宮五年後生了咸豐唯一的兒子才母憑子貴被封了貴妃。咸豐雖然好色,可並不糊塗,對後宮情況如何他看的很清楚,他最相信的是沒有權利慾的慈安,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慈禧,所以死了後還留一到聖旨壓制慈禧。這樣的情況下,慈禧怎麼去鬥慈安。
-
7 # 史不語
提起慈禧,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禍國殃民,第二才是她的智計權謀。雖然慈禧的智計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可以說是矬子裡面拔將軍獨當一面,可是為啥在咸豐在位的時候,慈禧一直對慈安畢恭畢敬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慈安的出身和地位遠優於慈禧
慈安太后出身清代旗人的頂級名門鈕弘毅公家,即鑲黃旗滿洲鈕祜祿氏額亦都一門。鈕弘毅公家在清代一共出了五位皇后,六位貴妃,可以說是清代旗人名門中的名門。
而慈禧太后的出身則要遜色得多,史載記錄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官宦世家,父親叫惠徵,而至於慈禧的出生地,則更是一個謎,北京、安徽蕪湖、甘肅蘭州、浙江乍浦、內蒙古呼和浩特……曾都被疑為她的出生地。
一個是出身貴族中的貴族,一個是連出身地都語焉不詳,高下立判。
第二、慈安本人的手段被嚴重低估
提起慈安,人們總覺得她過於忠厚老實,沒有主見,以至於事事都要靠慈禧決斷,而實際上恰恰相反,真正的慈安太后從小生長在上流社會,對於官場的傾軋和各種算計見過不要太多,在她成為中宮皇后的十年之中,她的地位始終牢不可破,除了憑藉本身出色的容貌和人品之外,更和她本身的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係。在美女如雲的皇宮,在多情好色的咸豐帝身邊,能保持10榮寵不衰,就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
即使把她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來衡量,即使把她與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較,慈安太后也絕不是一無是處。只是由於本身性格的原因,慈安太后一向不喜歡爭權,所以日常朝政都交給了喜歡出風頭的慈禧,而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
第三、咸豐皇帝留給慈安太后的殺手鐧
在野史記載中,咸豐臨死前,為了防止慈禧作亂,曾留給此案太后一道秘詔,內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諭誅之。可是慈安太后宅心仁厚,明知道慈禧失德,仍然設酒席招待慈禧,並拿出遺照恩威並施,慈禧表面上仍是畢恭畢敬,不敢表露絲毫,可是內心卻頓起殺機,數日後,慈禧請慈安到長春宮,拿出點心招待慈安。慈安有午睡醒後吃點心的習慣,就吃了點心,連說:“好,好!”慈禧說這是她孃家送來的。過了幾天,慈禧派人送點心給慈安。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來的點心後,腹痛惡心,遽然死去,年四十五。而這也僅僅是人們的猜測,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從這三方面來說,慈安的綜合實力遠超慈禧之下,只不過由於自身的性格的原因,註定了在咸豐死後,要吃慈禧的暗虧。
-
8 # 沙皮狗的夢
不管你是什麼臣,畢竟人家是咸豐皇帝的老婆,你來硬的人家說你欺負寡婦,來軟的人家又不吃你那一套,人家還是同志皇帝的母親,你說可怕不可怕,再說了,那時候的人都安逸怕死,只要不動了自己家的銀子,誰會管你
-
9 # 歷史研究社
慈禧太后,雖然沒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位女皇帝,可這位“老佛爺”手中的權力卻與皇帝無異。獨攬大權近半個世紀,凌駕於大清王朝“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規之上,慈禧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她又是怎麼做到的?
事情的導火索年輕的咸豐皇帝一命嗚呼(30歲)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留下了年幼的獨子愛新覺羅·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咸豐皇帝當時想著,自己快要昇天了,這皇位咋辦呢?無論怎樣這皇位還得給自己的兒子繼承啊,年幼就年幼吧,誰讓自己當時不早點要小孩呢……,於是咸豐在死前就把兒子立為了皇太子。當然,咸豐為了兒子能順利當皇帝,著實也想了點招——任命八大顧命大臣。
爭權奪位的“各路英雄”咸豐皇帝也不傻,萬一八大臣有了異心怎麼辦?這六歲的皇帝還不是被一巴掌拍死?於是,咸豐在掛之前留了一手,授予皇后“御賞”印章,皇子“同道堂”印章,也就是說要兩個章一起蓋才有效。可是老鹹啊,想得太簡單了,也太低估了皇位(權力)的吸引力,並且太相信女人了。咸豐一掛,各路英雄紛紛冒頭,總的來說有三路:
以顧命八大臣為首及其支持者;以兩宮太后(慈禧、慈安,這兩女人好得穿一條褲子)為首的後黨;以恭親王為首的親王系列。悲催的顧命八大臣事情的結局其實我們都知道了,顧命八大臣的位置還沒坐熱就兩個女人打敗了,事情大致是這樣的:八大臣有能力但得罪的人太多,於是給了主打“悲情牌”兩女人機會拉攏了人心,親王派不甘寂寞插上一腳,並且和兩女人聯合了(可能認為女人好欺負吧),於是三足鼎立的局面迅速被打破,還沒反應過來的八大臣被密謀端了。悲催的八大臣之首肅順最後連申訴的機會都沒有,就被砍頭去見了咸豐,其他的七人也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革職的革職。之後,恭親王也被藉機收走了實權,幾乎淪為軟禁。慈禧以子為貴,從此開始大權獨攬,如日中天之路。咸豐皇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做的人事安排看起來順理成章,周密妥當,最終卻演變成這樣的結果。
-
10 # 愛看愛思考
咸豐皇帝特地為了,慈禧太后留下了一枚印象。就是憑藉著這枚同道堂的玉印,使得慈禧太后順利的當上了兩宮太后之一。後來也是憑藉著這枚同道堂印,慈禧得以在八大顧命大臣撂挑子時順利的處理朝政。這個是八大顧命大臣沒有想到的,又是以皇帝的名義,招恭親王赴承德避暑山莊弔孝。一同密謀發動了北京政變,一舉拿下了顧命八大臣。慈禧太后正式登上了,統治中國的最高舞臺。
-
11 # 孤獨的人209381559
咸豐臨終託付的“顧命八大臣”,為何鬥不過慈禧和慈安?這是因為,慈禧和奕訢均是工於內訌的小人。與之相對應的是,八大臣忠誠有餘,心機不足。慈禧叔嫂在密謀拿下八大臣的時候,八大臣卻在為咸豐的喪事而奔忙,全然不知大禍馬上臨頭。在護送庸君的靈柩回驚時,慈禧叔嫂的一切準備已經就緒,只待庸君靈柩抵京,魔爪就伸向了毫無防範的八大臣。其次,對清妖忠心耿耿的肅順,力圖要挽狂瀾於既倒。為此,他雷風厲行、鐵腕反腐,令貪腐勢力對其恨之入骨,種下了殺身之果。肅順,這個愛新覺羅家族的英雄硬漢,在心黑手辣、工於心計的慈禧、奕訢嫂叔面前,還是嫩了!(圖片源於網路)
-
12 # 菜根漫譚
1861年8月22日,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行宮。他的身後留下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和皇后慈安、懿貴妃慈禧。
咸豐皇帝死前,留下三道遺命,一是立載淳為皇太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顧命大臣,掌管朝政。三是分別授予皇后慈安、懿貴妃慈禧“御賞”、“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但是,八大臣根本就沒把慈安和慈禧兩個婦道人家放到眼裡,大事小事都由他們做主。兩個寡婦又氣又急,便使了障眼法,把正在北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找來商量對策。奕訢從小就比咸豐聰明伶俐,還差一點頂下咸豐自己當上皇帝。所以咸豐對他一直是嫉妒討厭恨,從來不讓他擔任重要職務。八大臣也看不起奕訢,與他矛盾很深。
奕訢來到熱河後,立即與慈禧、慈安閉門密談,終於策劃出一個驚天的大陰謀。奕訢回到北京,馬上聯絡兵部侍郎勝保,調動軍隊,作好了政變準備。
不久,慈禧、慈安與八大臣共同護送咸豐皇帝的梓宮從熱河趕往北京。半路上,慈禧、慈安以同治皇帝還小,自己又是婦道人家為由,從小道趕回北京,八大臣等則繼續護送咸豐的梓宮。
慈禧、慈安一到北京,便立即會見恭親王等人。隨後二人聯合下旨,宣佈解除八大臣的職務,將肅順斬首;令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
八大臣剛剛受命,還沒來及給小皇帝輔政,就消逝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權傾一時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敗得這麼快,死得這麼慘呢?
一是八大臣麻痺大意,盲目自信。當時,八大臣權傾天下,說一不二,根本沒有把恭親王和兩位太后放在眼裡。他們沒想到慈安、慈禧兩個“頭髮長見識短”的婦道人家能有如此深的心機,敢使如此狠的手段。他們更沒有想到一直被咸豐打壓,早已不在權力核心的"死鹹魚”恭親王,能颳起這麼大的狂風,掀起來這麼高的巨浪,一出手就直接把他們拍死在沙灘上。
二是八大臣狂妄傲慢,樹敵太多。
八大臣位高權重,傲視一切,頂撞太后,訓斥朝臣。大小官員屏聲靜氣,敢怒而不敢言。特別是首輔肅順強勢霸道,專權蠻橫,飛揚跋扈,得罪眾臣,朝廷裡很多人攻擊八大臣欺負“孤兒寡婦”,毫無君臣禮儀,反對八大臣的暗流湍洶湧動。
三是八大臣粗於謀略,不善心機。
八大臣尤其是首輔肅順都是很有才幹的朝臣,但是他們只看到有利的形勢,卻看不到暗藏的危險;只會使用強制手段,卻不會使用示弱手段;只懂得硬攻猛打之力,不懂得分化瓦解之術。當時,朝中有八大臣、兩太后和恭親王三股勢力。如果他們能對兩太后表面上恭敬順從,慈安不可能和慈禧結成同盟。如果他們不擠兌恭親王,而是給他一點權力虛名,恭親王也不會那麼堅決地與他們為敵。可惜,歷史從來就沒有“如果”二字。
天時,地利,人和,八大臣一個不佔,他們怎麼能不失敗呢?
-
13 # 夜月下鳴蟬
顧命八大臣,這恐怕是歷史上最短命最悲催的顧命大臣了。當時的顧命八大臣包括肅順,穆蔭,杜翰,匡源,焦祐瀛,載垣,端華,景壽等八人,這八人因為是先帝咸豐皇帝敕封,可以代理朝政,同時又要慈安皇后,慈禧懿貴妃兩位各掌印章御賞和同道堂,所有八大臣的旨意都需要讓印上這兩枚章才算生效。
咸豐皇帝想的倒是很美,平衡之策也玩的很溜,可惜沒有料到慈禧的心機深沉,膽大妄為。為什麼這麼說,後宮不得干政,這也是滿清祖訓,可是慈禧母憑子貴,掌握實權不說,垂簾聽政不說,還搞死了滿清的皇帝,這還不是膽大妄為。
再就是,這八位大臣也實在是太粗心,以為把持朝政了就是安穩了,就可以飛揚跋扈、目中無人了。在那個位置上,權利鬥爭要常常居安思危,否則極有可能身死族滅,就算自己不親力親為,也要主動派人觀察。說白了,還是小看了慈禧,不把這個女人放在眼裡。沒想到慈禧會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徹底翻盤。而作為盟友的恭親王居然又被慈禧等軟禁了,可以說也是吃了小看慈禧的苦頭。
-
14 # 黑句本
咸豐帝臨終託付的顧命八大臣,看似兇猛,實則為一條繩上不堪一擊的螞蚱。
但即便如此,這個問題問的還是有缺陷,僅憑慈禧和慈安,未必就能鬥敗八大臣,問題裡遺漏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恭親王。
是叔嫂聯手,最終鬥敗了八大臣。
可問題依舊還是問題,憑什麼叔嫂聯手就能鬥敗手握咸豐臨終御命的八大臣呢?
答案應該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是顧命八大臣自身的成色有致命傷,尤其是八大臣之首的肅順。
對此,曾國藩的看法就很有說服力。慈禧聯手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前,肅順曾力挺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但曾國藩卻並未對肅順直書謝意,為什麼?
因為曾國藩覺得肅順像極了歷史上不能長久的權臣。在曾國藩看來,肅順雖然精明幹練,魄力宏大,敢於重用漢人,瞧不起滿蒙親貴中的昏聵之人,但同時肅順更是個驕橫跋扈、獨斷專行的人,橫起來甚至連恭親王也不放在眼裡。而恭親王是什麼人?不僅有帝王才,而且身後有滿蒙親貴的龐大勢力支援,肅順雖然表面得勢,其實很勢單力薄,如遇變故,他必定不是恭親王的對手。
說白了,曾國藩認為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就是外強中乾,根本不具有控制朝局的勢力。
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要說到咸豐帝對身後事的佈局了。
表面上看,咸豐的佈局很周全,很高明。顧命八大臣主政,慈安和慈禧透過"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御印共同制衡,初一看,儼然成熟的三角平衡態勢,誰也別想獨霸朝綱。
但深入具體實際看,咸豐的這佈局不僅漏洞很大,而且極易釀出政變。
雖說這種佈局意在讓八大臣和慈禧相互制約,但面對權力,這種制約只會導致互相愈發嚴重的敵視對立。
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敵對一方的慈禧一旦發力,平衡馬上就會被打破,別忘了,除了八大臣、慈禧、慈安外,還有小皇帝呢,還有恭親王呢,八大臣擬好的政見,慈禧、慈安不蓋章那就是廢紙上的廢話,但如果慈禧、慈安以小皇帝的名義頒下蓋有雙印的聖旨,加之又有恭親王為首的滿蒙權貴在朝堂上支援,那會是什麼局面?
所以說,一旦爭鬥爆發,慈禧一方能很輕鬆地就廢了八大臣的武功,而八大臣呢,只剩挨宰的份。
因此,咸豐的身後佈局實則是一招臭棋。
再說第三點雙方權斗的具體表現。
縱觀整個辛酉政變,八大臣一方不僅狂妄,而且輕敵,關鍵時刻還婦人之仁。狂妄就不說了,他們始終就沒把慈禧這個女人放在眼裡,覺得朝堂上一發飆,慈禧必將敗下陣來。而慈禧恰恰利用了八大臣的這個心理,第一次提出要垂簾聽政,八大臣一強勢反對,慈禧立馬服軟就是極其鮮明的例證。
然而就在這表面服軟的偽裝下,慈禧暗地裡擺出的卻是破釜沉舟,死中求生,恭親王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也是睿智隱忍之極,叔嫂二人正是靠著這種互相默契配合最終成功地繞過了輕敵的八大臣,從而完成了面見合謀。
最不可思議的是隨後兩方一起護送咸豐梓宮回京時發生的一幕。
婦人之仁的肅順竟然就同意了慈禧要抄近路回京的請求,很顯然,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還渾然不知,還覺得咸豐的遺命就是絕對的尚方寶劍。
正是因為有了比肅順提前三天回到京城這一關鍵中的先機,慈禧和恭親王完成了全部的政變安排,等肅順回到京城的時候,早已不是大勢已去的概念,已經是刑場已成的事實了。
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徒有稻草幻象成的權柄,八大臣豈能不敗亡!
況且運籌這天時地利人和的還是百年難遇的權力母獸,慈禧。
-
15 # 漢水白石言
清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清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臨終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是為“贊襄政務八大臣”。
1.清咸豐帝。網路配圖
同時,授予東太后慈安皇后“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西太后慈禧掌管)。
2.東太后慈安皇后。網路配圖
時清廷主要政治勢力有三股:一是以八大臣為首的朝臣勢力,包括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等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勢力,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的大臣勢力。
3.怡親王載垣。網路配圖
二是以恭親王奕欣、醇郡王奕譞等的帝胤勢力,是咸豐帝的兄弟。
4.恭親王奕欣。網路配圖
三是6歲的同治帝和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的帝后勢力,掌管“御賞”“同道堂”兩顆特製印章有頒佈詔諭的權力,對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有不予蓋章的否決權。
5.西太后慈禧。網路配圖
最後帝后勢力和帝胤勢力聯合,利用官民對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跑到承德等的強烈不滿,將責任強加到八大臣加到他們頭上,搶佔先機、先發制人,發動辛酉政變。
6.肅順。網路配圖
而八大臣為首的朝臣勢力,不僅力量遠弱於對手,而且對對手的力量估計過低、疏忽大意,導致失敗。
7.辛酉政變。網路配圖
載垣在北京被捕,賜白絹自盡;端華賜死,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景壽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肅順被斬於菜市口;穆蔭被撤職流放;匡源革職;杜翰革職,流放新疆,後被赦免;焦佑瀛革職。
-
16 # 西嶽頑石
不過,咸豐也為身後之事做了一番佈局,向兩宮太后各賜一枚“御賞”和“同道堂”的印章,命以肅順為首的八個大臣為顧命大臣,八大臣擬旨必須加蓋兩宮太后的印章方可生效。咸豐此舉,無疑是制約各方勢力,使權力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
然而,就在咸豐屍骨未寒之際,兩宮太后聯合奕訢悍然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八大顧命大臣的權力,慈禧由此正式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拉開了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序幕。我認為,“辛酉政變”之所以能成功,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八大臣過於自信很顯然,八大臣並未將兩宮太后放在眼裡,認為孤兒寡母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先帝遺詔猶如一把尚方寶劍,誰敢不從。尤其是肅順,驕橫跋扈,目中無人,甚至不把奕訢放在眼裡,以百官之首自居,認為自己顧命大臣的位子穩如泰山。
然而,盲目自信使肅順過分低估了兩宮太后的政治野心,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他根本沒有認清當時微妙的局勢。兩宮太后和奕訢決定先發制人,沒有同咸豐靈柩同行,而是抄小路提前返回了北京。提前返回這樣居心叵測的要求八大臣都可以一口答應,讓兩宮太后輕而易舉的擺脫了他們的監視和控制,可見八大臣有多麼麻痺大意。
咸豐靈柩原定於9月29日到京,但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濘,比原計劃晚到了四天,直到10月3日,先帝靈柩才緩緩駛入北京。而兩宮太后29日到京,30日發動政變,時間差了整整三天,兩宮太后贏得了時間和空間,打了八大臣一個措手不及,此時的他們無異於羊入虎口。
第二、罪名太重咸豐帝西狩承德避暑山莊,是為了躲避英法聯軍的入侵,沒想到最終病死在承德。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生靈塗炭,舉國憤怒。兩宮太后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皇帝百姓受驚、咸豐西狩等政治責任一股腦的全扣在了八大臣的頭上。
在當時的形勢之下,此舉無異於火上澆油,使不明真相的天下百姓將怒火全都發洩在八大臣的身上,辛酉政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贏得了民心。講真,這個黑鍋一旦扣上,八大臣的命運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
第三、求生本能在兩宮太后看來,“辛酉政變”是一次孤注一擲的驚天豪賭,不殺身便成仁,所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從策劃到實施,雖時間緊迫,但準備工作做的非常充分,對當時的局勢看的十分清楚,這是一場生死博弈,她們不敢有絲毫馬虎大意。
反觀八大臣,不知道是沉浸在先帝之死的悲痛之中,還是憧憬在日後輔佐新皇的喜悅之中,毫無一點警惕性,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卻渾然不知。二者相比,相形見絀,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此言非虛。
-
17 # 鐵馬冰河wu
在第二次雅片戰爭中,清軍一觸即潰,節節敗退,而英法聯軍卻長驅直入,兵鋒已逼近北京。1860年8月,咸豐帝倉惶逃離北京。到熱河後,咸豐已心力交瘁,病入膏肓。1861年8月21日,咸豐傳諭立6歲皇子載淳為太子,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大臣盡心輔佐,贊襄一切政務。這8人就是著名的“顧命八大臣”。
第二天,咸豐病死,載淳繼位,擬改年號“祺祥”。可是,這年號還未正式實施,清廷內部就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奪權鬥爭,史稱“祺祥之變”。
原來,咸豐帝生前,肅順等人很受其倚重,權力很大,這使得載淳的生母那拉氏十分嫉恨;肅順等人則認為,咸豐帝一旦死去 ,野心勃勃的那拉氏母因子貴成為皇太后,肯定會對自己不利,所以也常在咸豐面前詆譭那拉氏,雙方關係已勢同水火。
載淳繼位後,肅順等人以“贊襄政務王大臣” 之名義,開始掌握朝政大權,勢焰熏天。那拉氏和鈕鈷祿氏均被尊為皇太后。一為西太后(慈禧),一為東太后(慈安)。慈禧早就對肅順等人掌權極度不滿,隨著她成為皇后,一場你死我活的大變故已不可避免。
慈禧明白,要想扳倒肅順等人,首先就必須徵得東後慈安的同意與支援,於是她便向慈安提出垂簾之事。慈安性格溫順,膽小怕事,也不太戀棧權力,所以,最初她沒有應允慈禧的提議。慈禧便向慈安訴說肅順等人種種擅權跋扈之事,引起了東後對八大臣的不滿與憤慨,並決定與其結盟。她二人密召恭親王奕訢來熱河商議,奕訢被其兄咸豐冷落,因此和肅順等人一貫不睦,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開始抓緊密謀。
奕訢指出,要徹底制服肅順等人,兩後必須還京,他向兩後保證,外國人只想獲利,對大清內政毫無興趣,絕不會干預此事。密謀完成後,奕訢立即趕回北京,隨即開始緊鑼密鼓地為政變做各項準備。
慈禧為擺脫肅順等人的控制,同時為順利發動政變,堅決要求回京。肅順等人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古訓認識不足,居然毫無戒心,對二後的提議也沒有反對,而是準其回京。
史載,1861年9月23日 ,幼帝載淳恭奉咸豐帝的梓宮(棺材)離開熱河啟程回京。這天一大早, 行完啟靈禮,兩後和載淳間道先行,命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7臣隨從,而令肅順隨咸豐梓宮緩緩後行。這樣,慈禧略一施計,就把肅順這個最難對付的敵人給徹底孤立起來了。
9月29日,抵達北京,西太后見恭王奕欣已經準備就緒,於是乘熱打鐵,立即於第二天下達諭旨,將載垣、端華、肅順等8位顧命贊襄政務大臣一齊革職拿問。肅順等人措手不及,來不及串聯,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10月6日,慈禧、慈安再頒上諭,賜死載垣、端華,肅順加恩立斬,其他5大臣或流放或下獄。就這樣,權謀老辣的慈禧聯合恭王奕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摧垮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勢力,在她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高超手段的精準打擊下,肅順等人甚至毫無招架之功與還手之力。之後,清朝的歷史進入了東、西太后“垂簾聽政”的階段。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 ,也稱“祺祥之變”。
【答題碼字不易 剽竊必究】【網路配圖】
-
18 # 王榮聯1
咸豐在位時,是慈禧鬥不過慈安嗎?不是。是慈禧隱忍不與慈安鬥嗎?是的,至少有一半是這樣。這是為何呢?筆者以為,第一,慈安是咸豐帝的正牌皇后,在後宮有絕對的領導地位,作為小老婆的慈禧放下身段,覺得沒必要去跟慈安鬥。第二,多虧慈禧肚子爭氣,為咸豐皇帝生了個兒子叫同治,這是慈安所沒法比的,因此慈禧懶得與慈安鬥。第三,慈安不是慈禧斗的對手,慈安為人本份,天生不是斗的料,慈禧認為沒有斗的價值和必要。第四,對宮廷政治極感興趣的慈禧倒是希望聯手慈安,結成聯盟,共同對敵,這才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咸豐在世時,以肅順為首的老臣就曾勸說重病在身的咸豐帝殺了慈禧,以免後患。果然,咸豐駕崩後,慈禧聯手慈安和小叔子奕祈發動了“辛酉政變”,一舉除掉了以肅順為首的老臣集團,為她順利進入政壇掃清了障礙。
-
19 # 青年史學家
1861年8月,咸豐帝在彌留之際對身後事做出了安排,其中包括任命了肅順、端華、載垣、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大輔政大臣,這八人在當時都是身居高位的,領頭的是肅順,肅順是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端華是鄭親王,載垣是怡親王,這樣的一個團隊看起來力量應該是非常強大的,不過很快八人就被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形成的政治同盟給拿下了。
當時的慈禧太后不過26歲,慈安太后24歲,恭親王也不過28歲,這三個人為什麼能夠取得政變的成功呢?
實際上,當時皇室成員中除了恭親王之外,還有一個成員也起到了比較關鍵的作用,那就是醇親王,道光帝的第七子,當時21歲,1861年9月4日,奕譞做了步軍統領,實際上掌握了京師的軍權,這就為政變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再者,恭親王一系當時有勝保、桂良的支援,桂良是恭親王的岳父。桂良與肅順等人因而辦理夷務出現過矛盾,因而至今仍然有人懷疑桂良才是策動政變的主兇。
再者,當時朝臣當中有非常強烈的正統觀,這一點從御史董元醇等人的上奏就可以看出來。肅順等人即使勢力再強大,在當時不過只是臣子,他們所對抗的是皇室中的核心成員,因而肅順等人並沒有得到廣大士人的支援。
而且因為肅順此前受咸豐帝重用的時候得罪了很多人,因此在朝中樹敵過多,這也是導致他沒有人支援的重要原因。
-
20 # 橘玄雅
文宗咸豐帝臨終託付的顧命八大臣,即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這八位大臣裡,匡源、杜翰、焦佑瀛都是漢臣,進入中樞純粹是因為當時任軍機大臣的關係,不是主要人物。景壽是額駙,是個勳戚,奉差辦事而已。其中主要執牛耳的,就是載垣、端華和肅順,其中主要出主意的,就是肅順。
肅順出身宗室庶流,但是為人極其自負,桀驁不馴,對於婦孺,他是相當看不起的。誰知道慈安和慈禧都不是省油的燈。
薛福成在《庸盦筆記》裡說,“當是時,肅順專大政,暴橫不可制,太后與慈禧皇太后俯巨缸而語,計議甚密。於是羈縻肅順,外示委任,而急召恭親王至熱河,與王密謀兩宮及皇上奉梓宮先發,俾肅順部署後事。既至京師,則降旨解肅順大學士之任,旋革職拿問,遂誅之。肅順素蓄異謀,以皇太后渾厚易制,赦忍而少待,不意其先發制之。臨刑時,頗自悔恨雲。”可見肅順是自認為小瞧了兩宮太后,過於大意,才失腳的。
回覆列表
慈安是皇后,在咸豐活著的時候,根本不存在”鬥“。只是慈安沒有生出兒子,而慈禧生了咸豐唯一的兒子。咸豐一死,慈禧生的兒子繼位,不得不臺高慈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