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萬曆一朝,除了最一開始的張居正外,似乎沒有聽說還有哪個權臣!即使掌權的太監也沒有,萬曆是如何做到牢牢掌控權利的?對比他的孫子天啟,短短兩三年就被魏忠賢掌權了!
14
回覆列表
  • 1 # 桃子的思考

    明史,清人編撰,有些事,真不好說,但馭人之術,皇帝只要不是白痴,都能掌握住,並很好的運用。畢竟皇權至上的相對和平時代,問題不大。

  • 2 # 白雀寺蘭玉

    不像電視劇裡演的,什麼洪水、旱災蝗災都要找皇帝決策,這類常發性問題內閣已經有一套很成熟的解決流程了。皇帝本人只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如萬曆三大徵。或者只出席一些禮儀性的國家活動,比如祭天、皇帝親耕等等。總結起來,明朝中後期皇帝對國家事務干預度如下:

    清朝皇帝(因為對漢人的不信任從而主動集權)>明朝皇帝(懶得管從而形成的微妙平衡)>現代君主立憲制君主(憲法制約)

  • 3 # 柯扶風

    這完全取決於明朝的內閣制度,在明朝有一個比其他朝代都要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皇帝的權力被內閣所限制。

    對於明朝的內閣大臣來說,除了朱元璋和朱棣等有數幾個勤政的皇帝說了比較算的話,其他皇帝都是不必怎麼理會的。

    但是明朝還有一套限制內閣的體系,就是硃批是絕對掌握在皇帝手裡的,你可以折騰任何事情,只要你不涉及皇權,我隨你折騰,但你要爭奪大權,不好意思,內閣啥事都會幹不了。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對於萬曆朝代的大臣們來說,皇帝只是個傳說,其實他已經很少過問朝事了,只是,他後來選的幾位首輔大體上海市能夠維持朝局的。而且他還牢牢把握著朝局的動向,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出來警告當朝的內閣。雖然小事不過問,但大事還是要看他的意思的。

  • 4 # 寧劍

    因為古代當官不能跳槽。萬曆不上朝不回奏摺不見官員,行政早亂套了。要是前幾朝有丞相在,沒皇帝都可以,可明朝必須皇帝來做。大量官員退休,沒有人補上。還好有太監竊權干政主文官配合下,行政還勉強運轉。

    為什麼還掌握權力?極端獨裁,手下權力都分散了,又有最黑暗的廠衛恐怖手段在。

  • 5 # 牛欄網廠養殖用網廠家

    極其簡單幾句的就可以明白,就是因為朱棣開創的內閣制度,萬曆只要掌握了內閣大臣就是不上朝也沒有關係。雖然內閣大臣權利大但是他沒有決策權。決策權在皇帝手上,皇帝還有一個執筆太監權利也不小是用來打壓內閣的。。(比如魏忠賢)(也包括內閣大臣不是一個人也是勾心鬥角,如果內閣大臣齊心協力了那麼皇帝手裡的執筆大太監就會發揮他該發揮的作用了)所以說不僅不會被架空而且國家也不會因為皇帝不上朝而亂。。。

  • 6 # 黛楠仙子

    首先這個問題就有毛病,雖然我沒有詳細的研究過這一段歷史,但萬曆皇帝只是不上朝而已,人家照樣理政,而且每天都忙的要死,上朝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如果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把精力用在正地方,不搞形式主義,國家不好才怪了

  • 7 # 劍雨人間

    不上朝是正確的,不理政怕是不合適的;不理政不要說三十年,三個月都沒有辦法有效控制那些官場老油子了。萬曆只要抓住內閣就行了,讓內閣去辦事就行;皇帝作為方向盤,內閣就是發動機。但是上朝對於皇帝來說終究還是大有益處的。

  • 8 # 齊天小聖143432292

    看了那麼多回答,感覺都只是一昧的吹捧明朝罷了,只不過是被民族主義矇蔽了雙眼,不願意正視事實,當然回答都不符合實際,更多的是武斷!壓根就什麼都不懂!

    明朝之所以皇帝長期不上朝,不理朝政,還能安然無事,皇權也沒有旁落,就在於明朝從一開始就實行的全國特務制度,從朱元璋時設立錦衣衛,到後來的東廠西廠,可以說把特務網路越來越推到登峰造極,全國官員在做什麼,全國百姓在做什麼,根本就需要皇帝親眼去看,他哪怕坐在大內禁宮裡,一樣對天下事瞭如指掌,天下不敢有二心!錦衣衛和東西廠只對皇帝一人負責,有事可以直接彙報皇帝,而不受任何部門和滿朝文武約束,尤其是後來的東西廠,首領都是皇帝貼身太監擔任,凌駕於百官之上,他讓人三更死,就絕對活不過五更天,對全國擁有生殺大權,甚至擁有哪怕沒有證據也可以先抓人先審人先殺人再向皇帝稟報的特權,要不為啥滿朝文武都投東廠門下,如同子孫一樣孝敬,不那麼做在朝廷裡都活不過五分鐘!得罪了東廠就等於在自己死刑判決書上籤了字!明朝把秘密特務組織推到了最頂峰,歷朝歷代都沒有像明朝那樣實行密佈全國的特務組織來治國的,哪怕清朝都沒這樣過!

    很多文章也都介紹過了,大臣們一舉一動都逃不過朱元璋的眼睛,哪怕大臣在自己家裡坐床上生氣,第二天朱元璋都能知道,大臣家裡請客吃飯,來了什麼人,做了什麼菜,大家坐在什麼位置,朱元璋都清清楚楚!可見錦衣衛特務真是無孔不入,時時刻刻都在被人秘密監視!

    後來明朝皇帝還是不放心,在錦衣衛後,又設立東廠西廠,錦衣衛首領信不過,東西廠由皇帝貼身太監擔任首領,凌駕於錦衣衛之上,錦衣衛也要聽命於東廠太監!

    所以,就算萬曆四十年不上朝,他也對朝堂上文武百官,天下百姓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在說什麼都瞭如指掌,不用皇帝親自天天跑朝堂上去看看百官們都在忙啥呢,當然也就圖個清淨,在後宮裡享清福了!天下仍然太平無事,啥事沒有!

    東西廠實在是太可怕了,遍佈全國的分支機構,遍佈全國的特務,嚴密監視所有人的一舉一動,不管美國的中情局還是蘇聯的克格勃,在東廠面前都弱爆了,畢竟不管中情局也好還是克格勃也好,都不能想抓 誰就抓誰,想殺誰就殺誰,可東廠能,哪怕沒有一點證據都可以抓人審人關人甚至殺人而無需得到皇帝批准,東廠另設刑堂和監牢,獨立於其他部門無權干涉!可以說,東廠太監首領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只直接對皇帝負責,這也是王振和魏忠賢時期,滿朝文武皆拜在他們門下,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需要理由就有生殺大權!

    皇帝自然省心很多,都懶得上朝!在帝王眼裡,殺個大臣還是普通百姓,跟殺條狗無異,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漏網一個,也懶得約束東廠,東廠說誰謀反誰就謀反,殺了就是了,在立個新的就是了,看看朱元璋,大開殺戒,不分青紅皂白,大多數人都是冤枉的,可依然殺,開國功臣讓他殺絕了,滿朝文武殺絕了好幾茬,先全都殺光,然後再立新的,然後再殺光,在立新的!當時大臣每天早上上朝,全家披麻戴孝送出門,下朝回家,全家舉家慶祝又平安度過一天!都達到這個地步!

    朱元璋首創的凌遲處死,割三千刀三天才死,撥皮充草,腰斬等酷刑,康熙因為親眼看到腰斬行刑,覺得太過於殘忍而下令廢除!人被腰斬並不會立刻就死,還能掙扎十幾分鍾,忍受巨大痛苦才慢慢死去!

    這也是為何有人會說明朝是個奇葩的王朝,也並非空穴來風,明朝在很多制度上確實可以用變態和殘忍來形容,光他創立那麼多酷刑,濫殺無辜和登峰造極的特務組織,就讓歷朝歷代汗顏!就算滿清都很多方面自嘆不如!

    或許這也能解釋為何滿清能這麼容易就征服天下,南宋好歹還又撐了一百多年,拖死了遼,金和西夏,可南明就只堅持十幾年就土崩瓦解了!崇禎自殺身邊連個文武百官都沒有,只有個太監王承恩跟隨!明末,天下無一人勤王無一人赴國難,崇禎在孤獨和恐懼中上吊自盡,堂堂天子死的這麼窩囊!對比蒙古人南下宋亡,天下赴國難的數不勝數,忽必烈給文天祥宰相都不做,只一心求死,臨刑面朝南方南宋方向跪拜而死!襄陽之戰,蒙古圍城三年,督戰蒙古王爺戰死好幾個始終無法破城,被迫繞道其他地方攻宋!最後一戰崖山之戰,不願歸順蒙古百姓跳海而死者超過十萬,海面上被密密麻麻屍體遮住,戰事緊急,大臣朝當時只有八歲的宋皇跪拜說,陛下不可被俘受辱,說完揹著皇帝跳海自盡,當時太后在另艘船上,聽聞皇帝殉國,哭著扯亂頭髮脫了鞋子說,妾身苟活至今,就是為了保住先帝最後血脈,如今血脈已斷,我也沒有活下去必要了,也跳海自盡!就連大奸臣秦檜的孫子當時駐守一城也和軍民奮死抗擊蒙古軍,城破被殺!看看大宋最後時刻,多麼悲壯和蕩氣迴腸,全國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殉國,在對比明朝亡國時,滿朝文武沒有一人挺身而出捍衛皇帝,全國百姓無一人挺身而出共赴國難,大明土崩瓦解的速度都讓滿清大吃一驚,最初滿清入關還提心吊膽小心翼翼,不敢太明目張膽了,只打著替崇禎報仇的旗號,生怕遭受漢人激烈反抗,甚至都做好了待不下去撈一票就退回關外的打算了!可沒想到入關後一切進展的這麼順利,順利的滿清都不可思議,進而才有了征服整個華夏的野心!清軍南下,十幾年功夫南明就土崩瓦解,除了個別地方,幾乎都沒遭受什麼像樣抵抗!

    也足可見,明朝是多麼喪盡天下人心,壓根就沒有一人願意替他賣命,寧可屈從於滿清剃髮易服,也不願意跟隨大明

    長期恐怖特務統治,導致民間道德體系崩塌,懷疑不信任和恐懼瀰漫,仇恨瀰漫,這也是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軍隊如此濫殺,張獻忠屠川幾乎殺盡川民,滿清立國後不得不從湖南湖北移民入川填補人口!或許四川人和湖南人都那麼喜歡吃辣椒原因吧!

    滿清作為外族能夠輕而易舉就入主華夏,並且能很快就站住腳很,與其說滿清高明,倒不如說大明喪盡民心,寧可做滿清奴才,也不願為大明賣命!

    朱元璋作為古代皇帝裡唯一草根出身,沒有受過什麼良好教育,沒有一個相對平和的生長環境,小的時候家鄉遭遇瘟疫,全家死光,只剩下他自己,連埋葬一家十幾口人的墓地都沒有,鄰居可憐他,送給他一塊地這才安葬了全家,沒飯吃還跑到皇覺寺做了和尚,他到不是一心向佛,而是做和尚有口飯吃!當了皇帝后朱元璋也說過,朕當年,生者為衣食所急,死者為陰宅所難!

    正是這種苦難的生長環境,讓仇恨過早的在他心裡形成,或許也沒解釋為何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了權力後那麼的弒殺,一種扭曲的心理,仇恨一切,懷疑一切,寧可錯殺,也不放過!他兒子朱棣很像他,曾開創三千人同時凌遲壯觀場面,自己還親自監督,臺下三千人慘叫不斷,他坐在臺上看的津津有味,凌遲要割三千刀,要割三天,為了避免劊子手動了惻隱之心,三天不到犯人如果死了或者多割一刀或者少割一刀就死了,劊子手也要被凌遲!就是讓犯人飽受痛苦和折磨在死!簡直變態到了極點!

    一個扭曲的生長環境最終產生扭曲的心理,仇恨一切,懷疑一切,朱元璋誰也不信任,或許這是他創立錦衣衛特務組織的原因吧,內心充滿了仇恨,大開殺戒,殺光了開國功臣不過癮,就殺滿朝文武,殺光了在找人來做官,然後再算殺掉,然後再找,反反覆覆,弄得最後沒人敢出來做官,朱元璋又變態下令,有招不來,全家也要凌遲!丫的不做官都不行,不願意做官也要被凌遲!這不是把人往死了逼嗎,做官死定了,不做官也死定了,總之橫豎都得死!縱觀歷朝歷代,朱元璋敢說殺人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像朱元璋這麼弒殺!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沒殺一人就坐穩天下,哪怕流氓皇帝劉邦,也沒殺過功臣,韓信並不是劉邦殺的,而是他老婆呂后,趁著劉邦去外地巡查,命宮女用布矇住韓信,數十宮女用竹槍捅死了!開國功臣張良,蕭何等都活的好好的善終,尤其蕭何,做了三朝宰相,輔佐劉邦,兒子和孫子三代皇帝!至於殺英布和彭越,也是他們舉兵謀反,都封他們為王,他們還是謀反了,劉邦親率軍平叛,兩軍陣前劉邦還問英布,我待你不薄,為何謀反,英布來了句,想做皇帝嘍!那這就怪不得劉邦了!

    可以說是朱元璋開創了大殺功臣先河,朱元璋殘忍,暴虐,懷疑和仇恨,扭曲的心態,也給大明未來滅亡埋下伏筆,喪盡人心!大明亡的時候也最淒涼和悲慘!任何朝代滅亡,都好歹都會有忠義之士和仍然忠於他的,忠臣孝子仍然大有人在,就大明最悲催最丟人,堂堂華夏竟然無一人願意赴國難,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

    大明也就佔了個最後一個漢人的王朝,從民族感情上來說如今很多人支援他,因為反清而支援明,如果他不是最後漢人王朝,早就被扔進垃圾堆裡去了,最奇葩的一個王朝,最變態的一個王朝!清之所以被人罵,也主要是民族感情上讓很多人無法接受邁不過去這個坎,讓外族統治!哪怕滿清滅亡時,也仍然有大批忠臣孝子去支援他,這也是為何滿清亡還受到優待,滿清皇帝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裡,國家還年年撥款養皇室!康有為等一大批保皇派一直主張的是君主立憲而不是推翻滿清!還鬧過張勳復辟鬧劇!甚至滿清都亡了很多年了民間還很多人保留著辮子!

    我也能理解,太多的人並不是因為大明多好而去支援他,純粹是因為民族感情,最後的漢人王朝,因為是漢人才去支援他,僅此而已!

  • 9 # 福建陳伯

    誰告訴你不理政了,不上朝不等於不處理政務,首先明朝有內閣輔政,奏摺皇帝還是要親自批閱,就是決斷權在自己手裡握著,人事大權更是一把抓。其次,明朝有東廠 西廠 錦衣衛,特務統治,全國發生的重要事情皇帝都是知道的,軍權也在皇帝手裡握著。萬曆皇帝不上朝,整個國家機器還是在正常軌道執行著,題主本人可以自己開個公司試試看,自己完全不管理,看能不能運轉超過一年不倒閉的,腦子是個好東西,提問前問題也得在自己腦子裡過一遍,希望題主以後也能有一個

  • 10 # 天馬行空九萬里

    明朝制度設計,就在於防內。一是內閣制,皇帝董事長總經理一肩挑,內閣成員只是秘書長,朝堂無人挑戰皇帝。二是特務制。東廠西廠錦衣衛,只對皇帝一人負責。三是衛所制,就是軍隊衛所形式屯兵屯田,兵和低階軍官世襲,但領兵大臣臨時指定,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無法擁兵自重。這種形式,對內獨裁,有了外敵,難逃滅亡。有史家講,明亡實亡於萬曆。

  • 11 # 愛貓志士

    首先,不上朝不是不理朝政,否則三大爭怎麼打?除了皇帝能調兵誰有那個膽子去調兵?

    其次,明朝自朱元璋開始就加強集權,想架空皇帝?難於登天。諸如劉瑾,魏忠賢,乃至張居正的下場就放在那裡。

    其三,明朝的沒落是註定的,就像所有所有的王朝一樣,小農註定被淘汰。

    其四,千萬別說什麼資本主義萌芽,自己意淫的東西你還真信,如果僱傭就代表萌芽,那麼春秋戰國時就已經萌芽了。

    其五,別提內閣,除了字一樣,他和今天的內閣制根本不是一碼事。

    明粉的智商通常是負的

  • 12 # 匠心防水

    在權利劃分中,分為人臣之權和人君之權。

    凡是治理國家的內政外交、文治武功、蒞民治事、上下庶務,都屬於人臣之職,均可委任臣下辦理;凡是“區別邪正,進退左右,操榮辱之柄,制英雄之命”,都屬於人君之權,必須由帝王親掌,絕不能委給臣下。執行權乃至決策權均可委之大臣,但清要雄劇之職的用人權、組織制衡的職能配置權以及組織執行的監控權,一概歸之君主。

    這就是說做事的權利都可以完全放給別人做,但是人員的任用不僅不可以放出去還要考察是否被別人影響所致。歷史上很多權臣架空皇帝,不是因為他們做事幹練,而是他們有了處罰和獎勵別人的權利,有了任用和推薦官員的權利。而人需要進步又沒法接觸皇帝,繞不開權臣就只能依附權臣。人才是這個世界靈魂,有人自然有權利。所以說皇帝只要掌握用人的權利,在關鍵位置保證是和自己一心的人,有怎麼會被架空。

    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不辦事,到並不是糊塗。雖然不辦理朝政,但是文官和將領的任用一直都是萬曆自己決定。所以萬曆皇帝不會被架空。但是,萬曆皇帝沒把時間用在甄別人才上。雖然有任用的人權利,也保持了自己的地位不被架空。但是造成明朝人才凋零,為明朝的覆滅埋下了種子。

    所以搞高階的權謀,可以讓自己在內部保證地位和勝利。但是對外的爭鬥,還是需要領導去發現內部的人才。而發現人才就需要自己先成為人才,這就需要自己的努力。

  • 13 # 人生如夢zhw

    一、問題提的不準確。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是萬曆皇帝沒有三十年不理政。

    二、首先要了解明朝的制度設計。明朝實行以內閣為核心的文官治國制度。

    1.明朝內閣對最終決策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雖然沒有監督六部執行決議的權力,所以內閣只有決策權,沒有行政權,行政權在六部各寺)。

    內閣的票擬是最終決策的籃本,硃批也一般不會完全跳出票擬。當然皇帝可以責令內閣改票甚至退票重擬,但內閣也可以封還皇帝的內出中旨(楊廷和,就多次封還皇帝的中旨),除了內閣,六科給事中也是具有封駁權,也可以封駁皇帝的詔旨。

    明朝文官治國標誌內閣制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政治制度。透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尤其是萬曆皇帝皇帝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怠政慵懶的皇帝。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內閣制這一有效的體制使得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得以以一種較為安定的模式執行下去。皇帝怠政,首輔幾乎掌握了國家的大權,僅僅在這一點看來,這和現代的君主立憲制的首相領導下的內閣制有很大的可比性。

    明朝文官集團部分限制了君權,使得國策制定實行存在部分民主科學性。明代朝廷如果有大事,各部不能單獨決定,而是由所有部門在皇帝面前公決,這叫做廷議。

    三、綜合分析。

    1.萬曆皇帝只是不上朝,缺少了廷議這個環節。

    2.大事決策操作流程。(1)內閣針對事件票擬決議。(2)票擬決議交掌印太監,掌印太監讀與皇帝聽。(3)皇帝出臺最終決議,由掌印太監抄寫或直接蓋皇帝印璽。(4)由太監帶聖旨給相關人部門宣讀執行。

    在這一流程中皇帝不能直接草擬聖旨,聖旨必須出自內閣。內閣對皇帝聖旨有封駁權。

    3.萬曆雖然沒有早朝。但不等於不見大臣。重大事情透過內閣合議和太監傳達。重大事件決策權一直屬於萬曆。

    4.萬曆透過人事任免獎懲等權術控制朝臣。利用黨爭,利用文臣與太監這些矛盾達到平衡控制時局。

    5.利用明朝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加強對朝臣控制。

    明朝皇帝沒那麼壞,是滿清政府黑的太厲害。

  • 14 # 馬釘切克鬧

    首先,萬曆皇帝不上朝不等他不理政,與嘉靖皇帝一樣,日常政務有內閣處理,重大事務才由內閣僚員向皇帝秉奏。上朝對於皇帝來說是件痛苦而麻煩的事,同樣對於百官來說也是一樣。若非重大節慶,上朝並不是一件非有不可的事宜。

    萬曆透過平衡官僚派系之間的力量,經由宦官集團加以牽制,由此而達成了一種穩定的四邊形政治結構,即皇帝-----官僚——宦官——百姓,即便這樣,官僚的權力還是太大了,稍不留意就無法駕馭文官集團。到了天啟皇帝,為了抑制官僚集團勢力的過度膨脹,天啟不僅賦與宦官集團極大的信任和權力,魏忠賢的九千歲就是天啟皇帝故意而為,也唯有如此,宦官集團才能平衡坐擁朝野影響力的文人官僚團體,由此可見,文人官僚集團的權力大到了何種恐怖程度。

    明朝末期,如果不是大膽放出宦官集團,文人官僚還真能讓高坐丹墀之上的帝王成為一個只具象徵性的政治符號,而這此極具影響的大官僚又都是江南財閥和大地主階級的利益代言人,東林黨就是其中最具實力和民間影響力的一個文人官僚集團的派系,這也是天啟皇帝要重點防治的物件。

    很多現在的歷史學者,往往都以史解史,全然不考慮當時的政治環境和政治結構,他們沒有大歷史背景、大戰略空間的考量,更沒有跨學科、多維度的思考習慣,這也是文科生的通病。

  • 15 # 笑嘗歷史百態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著實權這事其實很好理解。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馬雲天天東北西跑,一年也不會有幾天在阿里巴巴總部待上幾天,可阿里同樣賺錢,馬雲之所能離開,是因為他下面有副總裁,有經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門,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樣,史料上稱,明朝是封建社會制度最完善的,以至於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監督機構(督察院)與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權,而宰相職位的廢除,奏章成為了皇帝的唯一專權。外有監察機構與錦衣衛監視百官,內有奏章專權披紅,行駛政務聯絡。。這樣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亂,也亂不起來,而廢除宰相,奏章直接變成皇帝的專權之後,更是無礙,而“萬曆的三大徵”便是明神宗幕後操作的。

    說起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水。萬曆10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48年。萬曆剛登基的時候,由李太后,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萬曆在位前十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萬曆中興”。

    因為繼位時間過早,萬曆早年一直在太后與大臣的操控之下執政,幸福指數特別低,但是萬曆不氣餒,同樣學習,隨著知識的增多,開始變得寡言少語,甚至看起來可欺。鄭貴妃還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於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後世有絕對的權威,後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隨著制度實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就開始變味了,言官制度,變成了換取名氣的途徑,面對“軟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變成了口水戰。

    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開會討論,並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關鍵人物到場就好,因此萬曆皇帝為了避免口水,開始了無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討論時,只需將相關一小部分人叫來議事即可。而“萬曆三大徵”(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以及抗倭援朝戰爭)便是這樣完成的。而日常事務,走奏章即可。

    不過隨著萬曆的皇帝的年紀越來越大,也開始荒於政事,又無像張居正這樣的人可以督導,明朝開始走向衰落。歷史記載中,把萬曆年作為明朝開始走向滅亡的起點。

  • 16 # 明史林泉

    明朝皇帝基本上全部掌握有實權,後期就算太監囂張跋扈,但是隻要皇帝想,太監立時斃命,劉瑾如此,魏忠賢如此。為啥?因為明朝皇權從未旁落,因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皇帝專制的朝代。

    秦漢時代前期,宰相分享了部分皇權,因為宰相的建議皇帝一般都還聽,宰相畢竟位高望重。

    東漢時,外戚太監一度完全掌握了皇權,可以達到廢立皇帝的層次。

    三國兩晉南北朝,皇權也勢弱,軍閥可以讓皇帝“禪位”。

    隋唐時期,中期的太監開始監軍,後期的太監發展到可以控制皇帝人選。

    宋朝,皇帝開始認真考慮皇權的威脅,將軍隊精英放在開封,地方部隊勢力大減,朝廷裡面呢,宰相權力被分割殆盡,行政,軍事,錢糧被三種官職行使,而且宋朝是一個沒有長官的朝代,縣長能斷的案子最大隻能是杖打100,皇權直接通達到州一級。兩宋四百年,沒見誰能威脅皇權。

    到北宋畢竟還不算專制皇權,國家大事,皇帝還是跟宰相們談論,他們的意見也經常左右皇帝決策。宋朝奉行的是皇帝與士大夫集團共治天下的策略。

    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完全的專制皇權產生。中後期的大學士當然可以跟皇帝談論朝政,但是皇帝說的話幾乎不能更改,所以內閣看似權重,其實對於軍國大事的決定性很低,張居正算是權相了,可是他權力頂峰時也就是推薦個吏部尚書人選。至於司禮監,看似在皇帝忙碌時幫助皇帝批覆奏章時蓋章,這麼大一個空子,如果和內閣合夥,確實可以上下其手,篡改皇帝旨意,影響朝政。可是皇帝有空親自批紅時或者皇帝想批紅時,這個權力會乖乖的回來。所以皇權從沒旁落。

  • 17 # 陸棄

    明朝自明太祖洪武元年建國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北京滅明,共276年國祚,歷經十六帝。但是明朝居然有121年的時間裡皇帝沒有上早朝的時間。如明武宗雖豹房沉迷無度,常駐宣府,親征蒙古王子也是親臨流矢,但也搞得大臣們也提心吊膽。南巡作樂。但也荒廢了朝政,多年不理政事。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篤行道教,獨守深宮,齋醮煉丹,以求長生。明嘉靖二十一年,由於迷信吸風飲露的求仙之術,導致“壬寅宮變”,此後嘉靖帝遷居西苑長達二十四年不理朝政。雖然明朝出現一些昏庸的皇帝,甚至有連續幾十年不上朝理政,但是明朝的國家機器照常運轉,君主權利也沒有旁落,就連後世的清朝也直接承襲。特別是明神宗萬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後期也掌握實際的權利,這一切都是什麼原因呢?

    這一切得感謝明太祖朱元璋,設計的這套政治結構,影響他身後五百年的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解決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明洪武十三年發生胡惟庸案,明太祖以他的鐵腕手段,廢掉了宰相制度,裁撤了中書省,將權利分與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地方上設立都指揮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分管軍事、民政、司法。將權利牢牢的把控在中央的手中,防止了地方勢力的形成而威脅中央,又設立督察院和北鎮撫司,監督和監視百官。明成祖又設立東廠,形成明朝特別有名的廠衛制度,可以說縱觀中國歷史中的特務機關,大明朝可以稱第二,沒誰敢稱第一。 加之明永宣時期建立的內閣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利再次加強,也保障了皇權的鞏固,內閣是皇帝的最高幕僚,全國大小奏事由內閣給出票擬,後轉報司禮監,經皇帝批准后皇帝批紅,但實際上皇帝;批紅的奏摺才只有幾本,大多數是經皇帝准許後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為批紅。這套內閣制度,也保證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理政但整個大明朝的政治機器都能夠有效的運轉。但是留下了巨大的隱患,明末時期給黨爭埋下種子。 由於明朝的這一套政治制度的保障,雖然明神宗萬曆皇帝打三十年的時間不上朝,不接見大臣,主要是透過諭旨的形式把控著整個大明朝的實際權力,加上他能很好的利用六部和內閣之間的矛盾,達到政治上的平衡,雖然寵信宦官,明神宗也依然能夠掌控權柄。甚至到了木匠皇帝明熹宗,雖然重用魏忠賢,大明朝的實際權力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太監弄權也沒有達到東漢和唐朝宦官弄權而威脅皇權的地步。

  • 18 # 歷史小書生

    一、明朝那時候已形成成熟的文官制度,皇帝不上朝但依靠成熟的文官體系也可以保證國家機器的執行;

    二、萬曆不上朝不代表他不處理政務,更不等於不掌權,內閣的條陳對策都要報到後宮請皇帝批示的

  • 19 # 含笑半步跌249053432

    首先皇權到了明代以後,皇權的集權的程度已經達到了極限任何一個太監和權臣都無法做到取代皇權,其次明初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無論是對老百姓還是對官員的監督都達到隨時監聽,大明的整體國力雖然衰弱了但是並不代表皇權失去了控制,其次皇帝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就好像同一個班的學生每天同一個教室學習為啥有的學習好有的學習差,個人的學習能力不一樣,悟性不一樣所以即便人家天天不上朝做木匠活其實人家已經把活安排的妥妥的,能夠合理劃分主次,辦事情抓主重點,當然事倍功辦。崇禎跟他哥比起來他就是個差學生,辦事抓不住重點,不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只是一味病急亂投醫,其次作為一個管理著你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一定能夠合理的利用人才。大明如果換做他哥做的話也許還可以給大明繼續續命,我們看到大唐在安史之亂後大唐繼續延續了上百年,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大唐後面出了好多牛逼的皇帝一在給這個王朝續命。

  • 20 # 三世皈依

    這個問題問題問的好。縱觀大明王朝皇帝的執政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皇帝都不直接參與朝會,,但是他們並不是不理政事!明朝的政治設計是很有意思的,其他的王朝都是扶植兩方勢力進行相互牽制,比如漢代,就是外戚和太監進行相互的牽制。而明朝則是太監和內閣進行相互的牽制!

    明代皇帝大多都不上朝,他們在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是內閣先對國家大事討論,研究好對策形成票擬,讓後再上報。太監將票擬呈給皇帝,一般是太監將票擬讀給皇帝聽,皇帝再給意見,完了太監根據皇帝的意見在進行修改,這個修改太監就是太監的二把手,叫秉筆太監。寫完後交給太監總管,也就是一把手,他拿個皇帝的印璽,對意見蓋章,最後下發給內閣交六部執行。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其實是很聰敏的,他們不上朝但是能確保實權不被架空的原因就是在這裡,內閣是受到太監的監督的,而且地方上也有太監對各地進行監督,大事小事要是沒有太監的參與那就形同違法,這樣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文官和太監的相互監督,大權還是在皇帝的手機!

    所以萬曆皇帝雖然三十年沒上朝但是大事小情他都知道,誰想架空皇帝首先躲不開太監的監督,這也就是明朝獨有的政治執行制度,皇權沒有旁落反而更加鞏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周朝能存在800年而其他朝代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