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聃
-
2 # 紅牛1021882811
漢武帝為不留後患才連鍋端決殺匈奴的,不給留生存於地,一部分跑到歐洲,把東、西哥特人趕進了羅馬帝國,由於匈奴的到來改變了歐洲的歷史,然後匈奴在歐洲建國了,所以匈奴也有過一次建國史叫“大匈奴帝國”,羅馬人稱匈奴王阿提拉為“上帝之鞭”,也是對匈奴人的稱稱呼。上帝之鞭的意思是:因為羅馬帝國歐洲最大沒有強敵,所以欺凌、縱慾、腐敗,連羅馬本國人都看不下去了,此時匈奴的到來,羅馬的方陣抵不了匈奴的鐵騎,所以羅馬人說:上帝早已看不慣羅馬人的極度腐敗,上帝便用匈奴來懲罰他們抽打他們的,於是羅馬稱匈奴為“上帝之鞭”。由此可見羅馬的戰力和漢朝軍隊相比不是一個等級的,你看羅馬在歐洲那可是牛的很,得風得雨的,如果到亞洲羅馬活不過一年就得亡國。如果沒有匈奴的到來,現在的歐洲可能是一個大國,就不象現在分裂的那麼 “亂” !!
-
3 # 老馬不識圖1
匈奴人沒有自己的根據地,走到哪吃到哪,唯一的財富就是牛羊,居無定所,極不穩定,騎馬打仗速度快是優勢,一旦打敗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無法休整無法補充,只能勝不能敗這是遊牧民族最大的弱點,正是漢朝猛將霍去病掌握了這點,打的匈奴一敗塗地。
-
4 # 東東歷史
也沒有一蹶不振,匈奴還是漢朝邊境最大的威脅。匈奴真正開始瓦解是匈奴內亂造成的。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喝北匈奴。南匈奴親漢,聯合漢一起對付北匈奴。匈奴退出歷史舞臺則一直持續到了東漢末年,魏晉時期。漢和鮮卑一起擊敗匈奴。匈奴才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
5 # 野叟雜談
對於西漢王朝來說,匈奴始終對於漢朝的國家安全來說是一個威脅。劉邦的時候,被迫與匈奴和親。呂后的時候,不得已忍氣吞聲。漢文帝的時候本來想對匈奴作戰,因為發生了濟北王劉興居謀反的事件而作罷。漢景帝的時候,真的嫁了一個公主給匈奴。
漢武帝即位之後,不甘於繼續容忍匈奴的欺凌,決定對匈奴採取攻勢。從馬邑之謀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去世,和匈奴打了三十多年。漢武帝時期,漢匈之間大規模的戰爭發生了三次。因為有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積累,漢朝國力雄厚,漢武帝主動求戰,北伐匈奴,取得了比較輝煌的戰果。經過了漢武帝時期數十年的戰爭,逐漸扭轉了西漢初年西漢王朝對匈奴的戰略頹勢。至少,漢朝和匈奴之間,在戰略上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
漢朝和匈奴打了數十年之後,雙方誰都打不下去了。因為,戰爭意味著巨大的消耗。而這種消耗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承受不起的。漢武帝后期,甚至連軍馬都不夠了。漢武帝為了改良軍馬而發動了對大宛的戰爭,以奪取汗血寶馬。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之後,奪取了三千匹寶馬。
匈奴方面來說,更加困難,連年的戰爭使得匈奴人根本無法安於生計。匈奴人不得已,退到了漠北。
漢武帝晚年,非常想在自己的生前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派人對匈奴講,如果你們想打,就來實實在在幹一場。如果打不起,就投降。幹嘛非要跑到漠北苦寒之地呢?
匈奴人也不傻,我打不過你,我能躲!草原那麼大,難道還沒有我能躲的地方?漢朝有幾次出征,根本沒有找到匈奴人的蹤跡,不得不空手而回。
漢武帝末年,試圖根本上解決匈奴問題,派出了貳師將軍李廣利統領二十八萬人出征匈奴。卻遭到了空前的失敗,李廣利本人也投降匈奴。漢武帝不得不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了世界。
漢武帝之後,漢昭帝、漢宣帝在位期間,漢朝致力於休養生息。而匈奴內部卻沒有能安定下來,出現了五匈奴爭立的局面。最終,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漢朝才最終解決了匈奴問題。一直到王莽時期,西漢後期六十多年,終於迎來了邊境的安寧!
-
6 # Bowen26482961
基本來說,任何一個遊牧民族如果在極短時間內被消滅這麼多人,絕大部分民族就完蛋了。這是一個加速衰減的過程,你最精壯的那部分男子不見了,沒人防禦沒人放牧甚至沒人去找尋足夠的食物來抵禦最基本的嚴寒和飢餓的侵襲,那麼剩下的老弱病殘很快就會被別人殺死,掠奪,或者餓死病死。拆了一部車的發動機整部車就是渣渣了,一個道理。
-
7 # 凱撒寶
戰爭不是以殺人多少唯一標準來評定勝負的!漢武帝時期主要是奪取了匈奴主要後勤基地祁連山,這是匈奴越冬的主要基地,這是匈奴無法承受的,想象一下夏天時你牛馬成群可是冬天時全部凍死餓死!你怎麼生活?還有匈奴是多個遊牧部落的統稱,當時統治階級為匈奴部落!一旦主體部落受到毀滅性打擊,其他外圍部落將毫不猶如的脫離另立山頭!
-
8 # 手機使用者6733570360
匈奴總人口只有60多萬人,殺了10萬人,還多是男丁青壯,你別忘了匈奴人就是靠這些青壯搶劫才讓匈奴強大的,失去這麼多人都快滅族了。但是漢朝的損失更大,漢武帝初年,漢地總人口是6000多萬人。到打敗匈奴人時漢地總人口只有2000多萬人了。損失了60%的人口,而匈奴人也只剩下不到30萬總人口。
-
9 # 巖松巖松
匈奴的盛衰的根本原因就是匈奴民族被兩漢不斷打擊從漠南退至漠北,退避漠北即意味著匈奴衰微的必然。陰山是一道重要的氣侯及生態分界線。陰山之南的河套地區及敕勒川是匈奴的重要牧地,特別是兩千年前的陰山山脈松雲蔽日,鳥獸眾多,是匈奴人天然獵獲倉庫和災難庇護所。匈奴進可同漢朝邊民貿易或者閃擊劫掠漢地、退可隱入陰山,獵獲鹿豕,休養生息。而漠北苦寒多漠,物產極為貧乏,兩漢多次打擊匈奴,並將關隘、治所推至陰山腹地乃至漠上,並停止糧帛和親,關閉邊貿。從根本上掐斷了匈奴的經濟喉管。所以還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得對,而不是幹掉多少匈奴軍民。
-
10 # 八千里雲
漢武帝知人善任,大膽啟用霍去病
霍去病(前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霍去病率軍北進,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萬多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漢武帝驅逐匈奴兩千裡餘外於狼居胥山下!此戰匈奴一戰不起,從而再也不敢進犯中原。
-
11 # 生在人間
歷史上軍事實力最強的朝代,漢朝只能排到第四位
在歷史上,中原王朝經常會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與入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一句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這句話是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的上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形容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強大軍事實力來的。如果要給各個朝代列一個排行旁的話,漢朝最能排到第四名。
為什麼漢朝排第四名呢?雖然漢武帝時期給予匈奴沉重的打擊,使得匈奴分化為兩部分,北匈奴遠走西域。由於漢武帝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數次遠征匈奴,百姓負擔沉重。在漢武帝之後,漢朝還是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之策,例如:漢元帝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排第三名的就是唐朝。在剛剛建國之後,在李世民的領導下,唐軍先後滅東西突厥,滅高句麗,滅吐谷渾等,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均達到鼎峰。雖然唐朝遭遇了安史之亂,使得開元盛世被腰斬。從此唐朝武力就開始一路衰落,以至於首都先後四次被敵軍攻陷,但是依舊打敗敵軍,存活了下來。
第二名就是明朝了,明朝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關寧鐵騎,明成祖朱棣就是靠它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另外明朝從朱棣開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而且明朝的軍隊一直都在與北方的元朝殘餘勢力在打仗,所以說軍隊的戰鬥力是不容小視的。在朝鮮與日本打也是完勝。不過明朝曾經在與後金的薩爾滸大戰、鐵嶺大戰、遼瀋大戰均以失敗告終,使得後金勢力坐大,所以只能排在第二名了。
秦朝軍隊
排第一名的是秦朝,有人會說秦朝的時間太短了。但是秦朝在秦始皇的領導下只花了十年的時間就統一六國,並且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 匈奴單于“頭曼不勝秦”,被迫“北徙”十餘年。另外還修建通往北方邊疆的直道,對來犯之敵可以快速調集軍隊給予打擊。
-
12 # 風絮悠然1
霍去病以戰養戰,千里奔襲不帶糧草,在草原上見一個部落滅一個,掠奪匈奴牛羊物資以做補給,而匈奴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性質,遇到作戰才集合各部落青壯,平時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所以很多部落都被霍去病蕩平,牧業生產無法安全的進行,而匈奴不像大漢冬天可以儲存糧草,夏秋不放牧,牛羊掉膘,熬不過冬天,匈奴越打越弱。再說大漢騎兵本就憋屈著一口氣,在草原長期的殺戮中更加激發了狼性,加上漢軍的領軍人物都是人中豪傑,一隻獅子領著一群狼,匈奴豈有不敗之理。
-
13 # 戰塲YOK1942419
原因是漢朝讓匈奴失去了牧塲,他們說:亡我祈連山,使我六畜不養息,亡我胭脂山,使我歸女無顏色。這就是關鍵之處,失去最好的土地,他們的經濟就走下坡,人再多也無法生產,又無法奪回土地,所以就慢慢沒落了,一部分人投降漢朝,一部分人向西發展,再也無法結成強大力量,雖然後來有阿提拉這個上帝之鞭崛起,卻也祗向中西亞和歐洲發展勢力,東面是不再回來了。
-
14 # 松鼠講武堂
匈奴的強大應該是不用懷疑的,就網友提的這個大問題我提出三個子問題:
漢武帝殺了10多萬匈奴人是否傷及匈奴根本
匈奴人是不是在漢武帝之後就一蹶不振
匈奴消亡的原因
殺了10多萬匈奴人是否傷及匈奴根本我在此並不探究漢武帝到底殺了多少匈奴人,姑且認為殺了萬匈奴人,我們來看看漢武帝之前發生類似的事件。在漢武帝之前,有兩次重大的中原對匈奴打擊:一次是趙國李牧對匈奴的打擊,一次是秦朝蒙恬對匈奴的打擊。
公元前244年,李牧指揮數十萬大軍,各兵種協同作戰,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匈奴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名將李牧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
秦攻擊匈奴
我們都知道,殲滅的效果要好於擊潰(消滅對方有生力量)。雖然蒙恬的戰果看起來並沒有李牧大,但是從史書中我們發現:
《史記》記載,經李牧一戰,“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史書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來看看這兩次打擊的實際效果都很好,可以說與漢武帝的打擊力度持平。那麼結果是什麼呢?趙國重創了匈奴,僅僅30年不到的時間匈奴又崛起了,因此才有蒙恬再次打擊;秦朝覆滅後, 匈奴趁楚漢相爭(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3年)、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其驍勇善戰的領袖冒頓單于統率下,四面出擊,重新控制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攻城屠邑,毆略畜產”。這次匈奴僅僅花了10年就再次崛起了。在這裡我無法深入分析是否漢武帝長期多次的打擊是否更加有力撼動了匈奴的基礎,但至少從歷史上可以說“殺了10多萬匈奴人”並不能傷及根本。有一點要明白,匈奴實際上不是單一民族構成,它是在征伐其他遊牧民族中不斷吸收融合而成,所以可以很好解釋為什麼短短10年匈奴就能崛起。匈奴人是不是在漢武帝之後就一蹶不振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大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從公元前138年馬邑之戰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吞併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取得了對匈奴的戰略優勢;後期的作戰主要在漠北進行,希望徹底消滅或降服匈奴,(從公元前119一直到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勞民傷財,與匈奴互有勝負,沒有達到戰略目的。按照“一蹶不振”的說法,如果漢武帝的打擊讓匈奴人一蹶不振,按理應該也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實際情況是:
西漢末年,王莽破壞中央和西域的關係,中原戰亂不已,導致西域再次被匈奴控制。
東漢建立後,繼續把打擊匈奴作為國策。班超重新從匈奴手中奪取了西域,被封為定遠候。大將軍竇憲於公元73、公元89、公元91年三次打擊北匈奴,刻石燕然,迫使北匈奴西遷。
也就是說直到東漢時期匈奴依然夠強,那麼疑問來了:匈奴這麼強,到底是怎麼消亡的?
匈奴的消亡匈奴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天災人禍。漢武帝晚期的前104年到漢宣帝在位的前68年,匈奴至少遭遇了四次罕見的天災,後兩次尤為嚴重:前71年冬,匈奴單于率數萬騎遇大雪,人員、牲畜生還者不足一成;前68年,大饑荒造成人員畜產死亡十之六七。匈奴人口不足百萬,幾萬甚或十幾萬的人口損失,對其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打擊非常致命。
漢宣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
接著是人禍。大災之後尚未復原,匈奴又陷入分裂。前60年虛閭權渠單于死後,匈奴本就存在的權力鬥爭加劇,及至前57年出現五單于爭位的亂局,數萬人死於此次內亂,畜產損失十之八九。此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呼韓邪單于率南部支持者投靠漢朝。接踵而至的天災人禍,加上週邊遊牧部落與西漢聯合攻擊,匈奴力不能支。前36年北匈奴郅支單于的殘餘勢力被平滅。
遊牧民族的特點縱觀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基本特點都是:靠天吃飯,和則強,分則弱。北方都是草原,遊牧經濟的先天不足:脆弱性及產品的單一性,決定了匈奴經濟狀況取決於環境。
西漢疆域圖
惡劣的環境賦予了遊牧民族優秀品質:“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晁錯)。他們團結就如同一把堅韌的匕首,嚴重威脅中原安寧;分裂就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結果就會被其他遊牧民族給吞併融合,最後消失。匈奴如此,鮮卑如此,突厥亦如此。或許用“消亡”並不準確,因為他們只不過是變成了其他的民族而已,就如同蒙古族有著匈奴的血液,而突厥演化為今天的土耳其一般。
結論“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賈誼這句話準確地點破了匈奴消失的真正原因。在中國北方廣袤的草原,諸多遊牧民族林立,你弱他就強,匈奴再強大也經不起內亂的折騰,最後免不了被其他民族吞併融合的命運,這才是我們所應該汲取到的最大教訓。
匈奴復原圖
-
15 #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綜合分析:漢武帝時代中原政權解決了內部的諸侯王問題,文、景兩朝又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樣漢武帝時代就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試圖使用軍事手段徹底解決匈奴對中原的威脅,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分別是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首先是河南之戰,前127年武帝派衛青為主帥,率大軍進攻匈奴的樓煩王部和白羊王部,佔領了匈奴的河套地區,在這裡設定了朔方郡,隨後築城屯兵,擋住了匈奴對朔方郡的反攻,此役使匈奴人失去了在地理上最好的地方,使匈奴的畜牧業受到很大的打擊,同時也使匈奴不像以前那樣容易直接進攻漢朝的邊境。其次是河西之戰,前121年,武帝以霍去病為主帥,率領大軍進攻匈奴渾邪王部和休屠王部控制下的河西走廊,獲得大勝,解除匈奴對中原西部邊境的威脅。最後是漠北之戰,前119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主力進攻打擊,派衛青和霍去病分別出擊,這次深入漠北,直接與匈奴單于決戰,匈奴軍隊的主力遭到重創,有八九萬騎兵死亡,此後匈奴單于不敢再到漠南駐牧。自漢初以來形成的匈奴對於漢朝的軍事優勢正式逆轉。 不過漢武帝的戰爭政策,雖然取得不小的成功,但也要注意的是,他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對匈奴的戰爭是硬仗,每次作戰的傷亡都很大,衛青和霍去病的勝利,靠的是拼消耗,二人的軍事才能都是吹出來的。根本沒有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之類的。差不多達到一比一的地步,如漠北之戰,殲敵八九萬,而漢軍損失士兵數萬,戰馬十多萬,加上長途作戰,每次都要調動和消耗大量的財富,三大戰役下來,漢朝的財政也瀕臨崩潰,武帝為了打仗,想了很多增加財政收入的辦法,其實就是巧立名目,苛捐雜稅,弄得老百姓生活反比匈奴人來侵擾時更痛苦。其中一些辦法,後來為歷代專制政府所繼承,給人民造成了長期的痛苦,也給中國社會造成了持續的傷害,如鹽鐵酒專營專賣政策、算緡告緡政策(打土豪、分家財)等。因此戰爭政策可以說是一個兩敗俱傷的政策,從漢初一直到漢武帝時代,一百多年間,漢與匈奴的關係緊張,互相攻戰不斷,特別是漢武帝中後期,約有二十多年基本上處於不間斷的大規模戰爭階段,上面講到的漢朝方面發動了對匈奴的三大戰役,而事實上每次漢軍出擊之後,匈奴都要組織人馬反擊,雙方几乎年年都有大戰,可以說無論是漢朝還是匈奴都遭到人力物力的極大消耗。 相對而言,戰爭對匈奴造成的經濟破壞遠遠比漢朝為大,首先,從戰爭本身來說,雖然漢朝方面為了保證前線軍需供應,需要調動大量的物資,其損耗非常大,但因為漢—匈奴戰爭的主戰場基本都在匈奴境內,所以漢朝的農業生產本身不會受到什麼影響,對漢朝而言,戰爭消耗了大量農業生產積累起來的財富,使得海內虛耗、府庫空竭,換句話說就是存不起錢來,但對匈奴來說,戰爭造成的後果就要嚴重得多,因為每次大戰,對匈奴的遊牧經濟都是重大打擊,牲畜的直接損失很大。比如河南之戰開始時,漢軍首戰雖然只取得了俘敵3000人的小勝,但卻在戰鬥中搶獲了匈奴人的牛羊超過百萬頭。其次,漢武帝發動的三大戰役,使匈奴在漠南地區不能立足,特別是使匈奴失去對水草豐盛的河南地和商業發達的河西走廊的控制,也就在經濟生產能力上對匈奴造成根本性的打擊,為了避開漢軍,匈奴人基本上不會再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漠南地區活動,三大戰役後,有一年漢軍曾組織了一次五千人小規模北伐,但深入匈奴境內,行軍二千餘里,結果是不見匈奴一人而還。 漢匈之間的競爭,最終以匈奴的臣服,漢朝的勝出結束,那麼雙方的競爭,漢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後勝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說是“文化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匈奴不是在軍事上被漢朝打敗的,而是自己內亂造成國內統治秩序崩潰,整個社會陷入困境,最終不得不求助於漢朝,主動歸服於漢朝,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的話,公元前60年開始的五單于爭立之亂,並不是偶然的。匈奴帝國的每一次最高權力轉移的過程,幾乎都伴隨著劇烈的政治鬥爭,前126年軍臣單于(冒頓的孫子)死後,其太子於單被其弟左谷蠡王即後來的伊稚斜單于打敗,投降漢朝,漢封為涉安侯。前85年,狐鹿姑單于死後,也發生過單于的顓渠閼氏及其親信廢除單于之弟右谷蠡王,而另立己子左谷蠡王為壺衍鞮單于的事件。每一次權力交接的明爭暗鬥,都在摧毀單于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最終以五單于爭立達到白熱化,使得匈奴的實力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再也無力跟漢朝相爭,分裂的匈奴不得不借助漢朝的力量生存了。 由於缺乏像漢朝那樣成熟的政治文化,漢朝經過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逐漸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意識形態,和以“忠孝”為核心的政治倫理,皇帝的權威和神聖性獲得全社會的認可,因此儘管漢朝也有皇位繼承的鬥爭和內亂,但各方力量在這個成熟的政治文化氛圍中還沒有失控,整個社會的穩定性沒有遭到破壞。比如說類似的權力交結期中的鬥爭,漢朝也有,前91年,衛太子因巫盅事件而發動兵變,兵敗而死,太子一方和武帝大臣一方在長安各有數萬人參與戰鬥,前87年漢武帝病死,他生前的司機霍光成為首席輔政大臣,昭帝在位的十多年間,實際上完全由霍光專權,前74年,昭帝病死,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時年19歲,但只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廢掉,據說霍給他羅織了多達1127件,其中所謂的大罪,有一條還是在服喪期間常私買雞豚以食這樣的事情,之後霍從民間找到漢武帝的孫子劉病已,就是後來的宣帝,這時的漢朝天下,可以說盡在霍光之手,但由於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成熟,這一系列事件並沒有動搖皇權的根基,霍光權侵朝野,也不敢自己做皇帝,宣帝是他在民間找的一個孩子,既無顯赫的政治身份,也沒自己的政治實力,前68年霍光死後,他最終還是做穩了皇帝之位,後世還是明君的身份,成為漢代最受人景仰的皇帝,以這樣的情況,當時居然也沒有暴發皇位爭奪的戰爭。
-
16 # 創史人
其實在春秋戰國期間,匈奴就很猖獗了,不斷侵略趙國,被名將李牧一次性消滅其10多萬戎行,從此幾十年不敢南下。
可是匈奴的恢復性很強,秦以後又佔據了河套區域,秦始皇派蒙恬30萬大軍,北逐匈奴800裡,然後修築長城。這一次,20多年無戰事。
後來即是咱們都知道的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差點將老命搭上,只得不斷求和。
漢武帝期間,國力強壯了,就都不相同了,在通過幾回大戰後。漢武帝投入了超過10萬馬隊,前後連續投入聲稱上百萬軍力。其間前119年,單次軍力投入50多萬。最終,衛青斬首10萬,據記載加上別的兵路共約15萬有餘。
從此匈奴就玩完了,史記上的記載是,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這一次沒能像曾經相同,休整個幾年捲土重來,而是一蹶不振了。
這首要是因為,其時的漢軍遠征匈奴,在殺光其戎行的一起,也進行了三光政策,他們的牛羊悉數搶光,看到的成年男子多數被殺,能燒掉的也都燒掉了。而匈奴作為遊牧民族,最主要的日子戰鬥力來歷即是牛羊馬,這些畜生可不像是咱們漢人的水稻,隔半年就能出產,這種牛羊馬一旦大規模失去,那恢復起來是格外慢的。
並且,隨著戰役的繼續,匈奴從水草豐厚的河套、漠南被趕到了漠北苦寒之地。其時一部分西遷到了歐洲,留下來的許多婦女兒童在沒有滿足的牛羊馬等食物的情況下很多逝世。因此,匈奴實力被大大消弱。
-
17 # 千古名將英雄夢
漢武帝搞定匈奴問題,並不是全靠殺人;事實上,就算對於匈奴,十幾萬人也傷不了它的根本,要知道當年戰國時期李牧曾一戰斬首匈奴十萬,但只能暫時遏制住匈奴,沒過幾十年,匈奴又重新崛起了,而且很快稱霸了亞洲。
匈奴,它鐵血彎弓,它全民皆兵,它實在是一個太可怕的對手。早在漢初,草原民族中除成吉思汗外最傑出的軍事統帥、騎兵大兵團戰略的創始人,匈奴冒頓單于就已向東征服了悍勇的東胡民族,佔有大興安嶺遼河上游地區;向西攻破了強大的月氏民族,並降服樓蘭、龜茲等西域三十六國,將祁連山天山一帶萬里沃土全部收入囊中;接著又向南攻取河套地,兼併北狄的分支樓煩和白羊部落,與漢朝西北邊郡連線;然後還向北降服了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大大小小諸多遊牧部落,拓地遠至俄羅斯貝加爾湖,將整個蒙古高原及部分西伯利亞冰原全都統一在自己的兵鋒之下;其後匈奴又箭指中原,侵入燕、代,並佔領了長城以北的全部地區。至此,匈奴的勢力範圍已超過漢朝數倍,疆域東西一萬四千裡,南北七千裡,亞洲東部的草原大漠,全部歸其所有。在它的巔峰時刻,匈奴騎兵數量總計多達四十餘萬,而漢朝全部兵力不過才三十餘萬,騎兵更是少得可憐。
事實上,李牧蒙恬時的匈奴部落,與漢初冒頓單于統治下的匈奴帝國,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存在。
秦時匈奴
西漢初年之匈奴
那麼面對如此強大之匈奴,漢武帝是如何讓它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亞洲歷史舞臺的呢?
首先,養馬。漢朝初年,漢馬奇缺,劉邦的御駕想找幾匹毛色相同的馬都找不著,而丞相蕭何都只能坐牛車,因為當時一匹馬貴至百金,這價錢在當時可以買到三千畝良田!所以文景皇帝開始瘋狂的養馬,政府在邊郡設立了三十六所官方馬苑,由太僕直接負責管理,其手下養馬士卒多達三萬餘人;同時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規定有馬一匹,就可免除三個人的兵役。這樣,中國的養馬業得到迅猛的發展,到漢景帝晚期,僅官府的苑馬就有40餘萬匹,市場上的馬價最低時竟降至僅四千錢。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大江南北每個大街小巷都是馬,田野裡更是牲畜成群不可勝數,但凡家境還算殷實的人都乘公馬,你騎匹母馬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要是再厚顏無恥騎去赴宴的話,小心可別被主人家掃地出門了!
所以,在漢武帝晚期,漢武帝歷經漠北大戰之後,還能隨隨便便就組織十八萬騎兵去邊塞耀武揚威,並給匈奴烏維單于下了道戰書,給了他兩個選擇:
第一:今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
第二: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何苦逃沙漠。
而在自己瘋狂的養馬爆兵的同時,漢朝對匈奴採取了瘋狂的經濟戰與掠奪戰。
對,你沒看錯,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遊牧民族才能掠奪農耕民族的。漢武帝的偉大創舉,就是實施了對遊牧民族的掠奪戰。
如河南之戰,衛青大軍共虜獲牛羊馬匹數量多達百餘萬頭,漢朝邊郡現今的畜產總數也不過如此。
漢朝發財,匈奴自然虧大了,從前他們每次入侵漢邊郡,搶掠的畜產也不過數萬,這下子自己反一口氣損失了百餘萬,等於前面七十年積累的戰果連本帶利全賠了進去。此戰匈奴兵力雖損失不大,但經濟遭到了嚴重打擊;更重要的是,匈奴失去了肥美的河套草原塞上江南。
再如漠南之戰,衛青大軍所獲匈奴右賢王部畜產數千萬,更是河南大捷的十倍。
再有河西之戰,霍去病奪取了河西走廊,使匈奴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河西草原與祁連牧場,從此匈奴人日夜夜夜唱起這首著名悲歌,簡直如喪考批:“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接著,漢武帝又徙民屯北,鞏固戰果,遣平陵侯蘇建興民夫十餘萬築朔方城與五原城,又遣霍去病與李息建河西四郡與金城郡,並從帝國各地,遷居數十百萬的百姓於此,農耕放牧,以民養兵,進一步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
至此,連番大戰之下,匈奴雖然只損失了七分之一的軍隊,但畜產與草原已損失近三分之一,不能再跟漢朝耗下去了。
於是,一場悲壯的大遷徙開始了,匈奴單于部軍民共數十萬人,集體離開了他們繁衍生息的家園,用車馬載著他們的帳幕與家當,越過一個又一個的戈壁沙漠,去往遙遠的漠北苦寒之地,從此一蹶不振。
最後,在漢武帝后幾代人的努力下,匈奴最後的肥肉西域諸國也歸屬了漢朝。匈奴在亞洲再也混不下去,於是歸順的歸順,西遷的西遷,整個民族分崩離析,終於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
18 # 歷史知事
這個問題分三個,
一,匈奴是不是很強大?
二,漢武帝是不是隻殺了十多萬匈奴人?
三,匈奴是不是從此一蹶不振?
第一個問題,匈奴很強大,比戰國趙國,和秦朝面對的匈奴更強大。尤其是冒頓,老上,軍臣單于在位期間,匈奴東征西討佔據了東到東胡,西到中亞的大片領土,面積與漢相當。經濟軍事實力更是今非昔比。
第二問題,漢武帝不止殺了十多萬匈奴人,直接被漢軍殺掉的戰士是十多萬,可是僅河南一戰就獲牛羊百萬,河西走廊,河套平原,西域這些經濟重地被奪取。漠南漠北兩次王庭被一鍋端,試問,哪個王朝經得起兩次靖康之變這樣的滅頂之災?經濟被摧毀,政治上被斬首,軍事上失去安全之所,你說匈奴受到打擊大不大?
第三問題,匈奴是不是從此一蹶不振?是,不完全是。漠北之戰後,匈奴分為兩部,北匈奴遠逃西方,成為羅馬人的上帝之鞭。南匈奴在元帝時內附,有昭君出塞。東漢時曾經重奪西域,被班超擊退。漢末三國南匈奴也參與了曹操勢力。後來五胡亂華也有南匈奴一份力量。可以說,漢武帝對匈奴的打擊把匈奴這個兄弟之國變成附屬國,原先和親那些屈辱外交一掃而光。
-
19 # 劉三解
這涉及到遊牧國家組織形態的問題,所以需要一些基礎知識的鋪墊。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實也是有代際的劃分的。
匈奴、檀石槐建立的鮮卑、後來的柔然、突厥,乃至於契丹,在政權組織形態上,都屬於比較典型的遊牧國家,即以核心部落,或者說部族為單于、可汗的權力基礎,再以血緣相關的兄弟、子侄帶領一部分核心部族的武力,分封管理一大批附庸部落,附庸部落平時要繳納貢賦,戰時要在各個分封的貴族統帥下出徵,但是在基層,仍舊是血緣維繫的種種異姓部落,甚至是不同的語言、人種。
而下一個文明形態,是在金朝影響下的蒙古,採取的是金朝開創的地域部族制度,即將不同血緣的部落打散,形成千戶的基層部落單位,再之上則是地域性的萬戶。
這部分地域性的萬戶就有可能是諸子分封,也可能是親信臣子統領。
早期的遊牧行國文明形態,核心部族的人口、兵力是整個政權存在的基礎,因為唯有它們可以戰勝、威懾其餘的附庸部落,他的血親分封體制才能維持下去,同樣,他的戰時戰利品分配和貢獻制度,也圍繞著核心部族的人力、物力、兵力的優勢,也就是必須的強幹弱枝。
而漢武帝對於匈奴的打擊,就和唐太宗對東突厥的打擊一樣,拳頭不再是清理邊境騷擾的小動作,而是追逐單于庭、汗庭的定點決戰。
這種決戰由於遊牧民族的戰爭方式,往往是分級徵召附庸部落,就存在一個很長的時間週期,比如冒頓單于時代的控弦四十萬不是隨時有40萬騎兵,而是總動員之後,可以集中四十萬兵力。
漢軍和唐軍的主動斬首行動,等於是在對方沒有徵召起大規模兵力的情況下,對汗庭核心部族的重點打擊,無論決戰勝敗,這個核心部族的正常放牧肯定沒戲了,大規模的抄掠又會讓它們損失大批的零散人口和物資。
因此,別說漢武帝的北征造成了匈奴汗庭的巨大傷亡,即使根本沒有打著,匈奴核心部族的力量也是不斷地衰弱。
核心部族的衰弱就勢必帶來與附庸部落力量對比的消長,附庸部落就會起兵反叛或是不再繳納貢獻,不再派兵從徵,則這個政權就會進入惡性迴圈,越打越弱,最終被某個新崛起的部族吞併。
比如北匈奴西遷後,在草原上的十萬落匈奴就加入了新崛起的鮮卑,冒稱鮮卑,也就是後來建立北周王朝的宇文氏的先祖。
-
20 # 冷兵器研究所
十萬多萬人在草原民族那裡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相當於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左右,這已經是能讓對方元氣大傷的數字了。首先農業經濟能供養的人口數十倍於草原遊牧經濟,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上草原遊牧民族人口數字時一定要將這個數字擴大數十倍才對。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總人口在2016年才是303萬,這還是包含了相當一部分礦業經濟和現代醫療加成的結果。
古代的匈奴人最多可以出動多少兵力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最多的記錄是40萬以上。即使這個數字為真也是匈奴人全民總動員的結果,是把所有匈奴男子都計算在內的結果,並不能當成實際兵力。在二戰中德軍一共有1800萬人次服役,陣亡人數是325萬,負傷致殘人數是400萬,這已經達到了德國人承受的極限。
匈奴損失十幾萬人的同時也一定會承受更大數字的受傷致殘人數,考慮到匈奴人的醫療水平,他們的受傷致殘人數會更高。因此按照40萬人最大兵力計算,匈奴人損失也超過了二戰時期的德國。匈奴的總人口數量在百萬左右,用漢朝的話說就是相當於漢朝的一個郡,而漢朝一個郡的人口也就是上百萬。在這上百萬匈奴人口中要扣除戰鬥力相對較低的女人、老人和孩子,這樣匈奴人實際上可出動的兵力最多也就是20多萬。
這個數字已經是草原遊牧經濟所能提供的極限了,13世紀的蒙古人最多也只有12萬多兵力,清朝入關時八旗總兵力也只有12萬以上,蒙古軍和八旗軍實際上是有大量農業經濟支撐的軍事力量,他們的總兵力尚且如此,因此匈奴人很難依靠單純的遊牧經濟擁有比這兩者數量還多的軍隊。其次匈奴人的統治區域內還有東胡、羌人等少數民族,被漢軍殺死十幾萬人後最保守的估計也是喪失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和近半青壯年,這個受傷嚴重的狼群會遭遇其他狼群的挑戰,在西漢末年他們只能勉強保住自己在草原上的地位。在東漢時匈奴再次被漢軍打擊後,東胡分支的鮮卑人就取代了他們在草原上的地位,在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人的勢力就遠遠沒有鮮卑人強大。
回覆列表
嚴格講,匈奴並沒一蹶不振,只是後來或分裂或西遷,但直到東漢也是一大邊疆問題。同時西遷的匈奴部落威聲赫赫,影響所及,使得西羅馬滅亡。可查查“上帝之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