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項羽鉅鹿之戰後,成為當時最大的農民軍首領,但是項羽卻把大部分地盤封給別人而不是建立全國政權。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按正常人的理解應該是把自己分在包括河南河北山東的中原地區,畢竟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或者把自己分在原秦國老家,關中巴蜀一帶。但是項羽只把自己分封在原春秋吳國和越國舊地,無險可守,經濟沒有北方發達,結果還是輸了。
11
回覆列表
  • 1 # 朱松73703554

    能不分封嗎?當時進關中的有諸王和大將軍有幾十個,況且項羽實際控制的只有魯地楚軍當時只有幾萬人,還有英布這種半獨立的將軍。只有分封諸侯。之於說地緣最差?則不對,當時故秦,齊等被分封了3....4個王還有趙,燕魏都被一分為二,,互相牽制。。。而自己獨有9郡佔天下1/4,,況且都是魏楚故地的精華,只不過沒想到不到1年時間趙秦齊燕便完成了同一

  • 2 # 龍舞

    首先要說明項羽雖然是一員武將,可他卻有一統天下自己當皇帝的心,從他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意圖就可以看出來,秦朝的滅亡並不是項羽一個人的功勞,他當時只是名義上的諸侯聯軍的首領,真正為他賣命的只有他的嫡系部隊,六國舊勢力、楚懷王和劉邦都是他統一天下的障礙,對付劉邦是封到當時鳥不拉屎的漢中,順便安排秦國降將守住原秦國地盤牽制劉邦,畢竟關中王應該是劉邦的,這裡給劉邦和三秦之間故意製造矛盾,讓他們爭鬥彼此削弱,至於鴻門宴為什麼沒殺劉邦,先不在這個問題裡探討,由於章邯之前投降項羽害得20萬秦軍被坑殺,秦朝降將在秦地並不得人心,鬧不出多大動靜,再了項羽攻入咸陽燒殺搶掠把秦地破壞的非常嚴重,而且秦人對項羽也是恨之入骨,雖然秦地有險可守,但是內部統治不會太穩定,很可能會爆發內亂,西邊還有個強敵劉邦,故項羽覺得自己不在秦地最好,六國舊勢力不可小視,只能一步步削弱其實力,故把原六國土地再細分化一分為三,其中在安插自己的親信就是為了日後對付他們,地盤分完了楚懷王留著就是自己當皇帝的絆腳石所以就殺了。至於項羽為什麼把自己封到楚地,跟他是楚人有一定關係,前邊說了關中不適合佔了,選楚地分封自己也不能說是多大的錯誤,楚地雖是四站之地,但項羽的地盤最大,而且周圍分封的都是自己的親信,就算髮生戰爭有自己的小弟擋著呢,不會直接到自己地盤,到時候再救援應該沒問題,至於為什麼沒把自己分封到河北河南山東之地,個人認為首先自己根基不在那,得不到當地大族的全力支援,一但發生戰事,後方不太容易讓人放心,楚地是自己的根基,統治起來相對容易,一但發生戰事後方也不容易叛亂,再了六國舊勢力也強力要求分封到原住地,順便做個順水人情。大家是不是突然覺得項羽挺有大局觀的啊?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當時范增的思路,或者是他兩個一起商量的

  • 3 # 在野武將

    首先,今天我們覺得分封制問題很大,中央集權好。但當時人不是這樣覺得的。在他們看來,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廢封建,行郡縣。具體來講,郡守縣令到了一個地方,他們不會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和當地人之間沒有任何羈絆,他們的權威完全來自咸陽的皇帝,所以只管奉行秦的律令,無顧當地人的實際需要。這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到了漢初,仍然是封建和郡國並行。只是劉邦把劉氏的子孫分封到了許多地方。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當時人的觀念。首先,六國的君主及貴族還有相當的後裔,他們仍然希望恢復六國的秩序。所以酈食其就跟劉邦說,“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就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愛戴。這雖然不一定是一個好主意,但至少說明了當時的一些觀念。為什麼這不是一個好主意呢?張良講了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

    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這是說,現在大家都拋妻棄子地跟著劉邦混,這是為什麼呢?是希望立功,立功然後可以獲得封地,傳給子孫。現在劉邦要把六國君王的後代立為諸侯,大家一看,建立了再大的功勞也不可能成為一方諸侯了,那就不和劉邦幹了。自己割據一塊地方,自己稱諸侯了——韓信其實也就這樣做了。

    換而言之,當時人有這樣一種觀念,都希望建立功勳,然後成為一方諸侯,子子孫孫傳下去。其實項羽某種意義上也是順從這種觀念。當然,在任何意義上,項羽給自己的地方都不算差。

  • 4 # 每日趣評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說明一點,楚國多俊才,項羽是楚國人,韓信也是楚國人,而劉邦算是半個楚國人(沛縣早期隸屬於齊國,後被楚國佔領,再後來就歸秦直接管轄了),可見整個秦朝末期就是這三個楚國人在折騰了。而項羽則是秦國最直接的掘墓人。

    項羽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擊敗了秦軍主力,因此他在取得鉅鹿之戰後威望如日中天,諸侯看到他咳嗽一下心裡都要打顫。項羽當時擁兵四十萬,劉邦兵力是十萬,他們兩個是諸侯聯軍中實力最強的,但最後的分封權在項羽手中。

    項羽最後的分封方案是范增出的主意,這個分封方案可不如題主提問的那樣,項羽傻傻的將好的地方都留給了別人,自己卻留下了最差的地方。

    首先我們說關中這個地方,也就是原來秦國地盤。項羽之所以不要這個地方是因為他坑殺了秦國二十萬降卒,關中的老百姓對他是恨之入骨,他即使要這個地方,這裡的統治也是很困難的。於是經過權衡利弊,項羽將這樣的黑鍋甩給了章邯、司馬欣。

    章邯和司馬欣原來是秦國將領,在鉅鹿之戰中投降項羽,撿的一條性命。但是他們手底下計程車兵雖然投降了,卻被坑殺。老百姓當然會認為這裡面有貓膩。作為秦國將領苟且偷生,置士兵性命於不顧,這樣的人來重新管理原來的秦國領地,能管好才怪呢。還有一條就是,將章邯、司馬欣封在關中目的是為了防範劉邦有小動作。劉邦當時的實力已經鋒芒畢露,因此項羽為了限制他,一方面帶走了他八萬士兵,只給劉邦留兩萬,一方面把他封在漢中,還派章邯看住他,這樣的安排可謂是狠毒至極。

    至於齊國,齊國本來就不在項羽可控範圍之內。當時實際控制齊國的是田榮。而田榮在鉅鹿之戰中沒有響應項羽,因此兩人接下樑子。

    至於像魏國、韓國這些地方項羽倒是真沒有客氣,項羽自己的封地楚國已經不是原來的楚國舊領地了。他已經將韓國一部分領土納入楚國版圖。將魏國一分為二。

    整體來說,原來的七個國家,除了楚國都被項羽拆的七零八散,因此項羽的分封可真不想題主說的那樣光明磊落,相反是極其陰險的。不過大家都不是傻子,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楚漢爭霸。

  • 5 # 漁樵說史

    項羽當時爭天下手上最大的資本是什麼?不是別的,正是手中的五萬精銳楚軍!楚兵思歸,作為統帥的項羽豈能違背軍心?況且,鉅鹿一戰,他坑殺二十萬秦軍,已失秦地民心,關中就是再好,也不能作為根據地了。兩相比較,項羽錦衣夜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項羽為什麼分封天下?只因為實力還不夠當皇帝罷了。

  • 6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項羽為什麼要分封諸侯,或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既有現實需求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

    1、當年各家共同反秦曾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而當時劉邦先入關中,項羽並不想遵守約定,為了欲蓋彌彰,掩蓋先入秦者王之的盟詞,項羽主持分封諸侯以抵消劉邦的功勞,藉機將劉邦弄到偏遠的巴蜀。

    2、當時項羽已經對楚懷王不滿想要殺人自立,一方面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等人殺死楚懷王;另一方面為了取得其他人的支援,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分封諸侯。

    3、滅秦的主力是六國聯軍,項羽只是名義上的統帥、楚國的實際控制者,其他諸侯都有自己的地盤軍隊。就是項羽名義上的部下劉邦,彭越等人也都有自己的基本盤,可以不聽項羽的號令。所以如果當時項羽不進行分封,在聯軍內部自己就開戰了。後來劉邦擊敗項羽後大封異姓王其實也是相同的原因。

    4、至於項羽為什麼封自己在楚地,一方面是因為楚地本身就是他的地盤,想怎麼幹都行。中原地區都有人佔據,項羽不可能憑一張嘴就搶了別人的地盤。關中一帶被項羽燒殺搶掠一通後當時非常衰敗,自然也不選。最後“錦衣夜行”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項羽想回老家炫耀一下。

    項羽所建都的彭城地處西楚,他本人有諸侯王的霸主地位,因而自稱為“西楚霸王”。因為他的地盤兼及梁、楚,相應的諸侯王領地就必須調整變化: 他把魏王豹改封為西魏王,領有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東之地,讓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他封自己的先鋒部屬英布為九江王,建都於六(今安徽省六安縣北)。另外,熊心所派的將軍共敖在攻擊臨長江的南郡(今湖北省洪湖以西和四川省巫山以東地區)時多有戰功,項羽封他為臨江王,讓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又封統率百越之眾支援諸侯破秦入關的鄱君吳芮為衡山王,讓建都於邾(今湖北省黃岡市西北)。連同他本人在內,共封五王。

    項羽分封的另一個難點在於如何處理有地無功的諸侯王與有功無地的義軍將領之間的利益分割。對付這一問題,項羽基本上採取了對諸侯王改變封號、壓縮封地、騰出地盤、封給功臣的方式。為此,在齊國,他改封田榮輔佐的齊王田市為膠東王,讓建都即墨;參加了鉅鹿之戰並隨從入關的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戰國時末代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在項羽渡河救趙時攻下濟北數城,領兵歸附,因而被立為濟北王,建都博陽(今山東泰安北集坡)。在燕國,項羽改封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封燕將臧荼為燕王,讓建都於薊(今北京市西南)。三齊二燕,又封五王。

    項羽讓韓成仍為韓王,建都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但始終未讓他歸國;他又改封趙王歇為代王,騰出大片地方後,封隨從入關的張耳為常山王,讓建都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西南),領有趙地;張耳的親信申陽曾為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令,曾攻下三川之地,迎接楚軍過黃河,被封為河南王,建都洛陽;趙將司馬昂(也寫作“昂”)平定河內郡,屢次立功,被封為殷王,建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韓趙之地,又封五王。

    除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外,天下共封有十八個諸侯王,史稱“十八王之封”。另外,還封有功於趙但未隨從入關的成安君陳餘南皮三縣之地,封吳芮的部屬梅鋗十萬戶侯。

    對這次的分封項羽十分滿意,可他卻不知道,也正是因為這次分封,在不久後,天下將會重新陷入動盪。 引起這場動盪的除了劉邦還有兩個人,兩個他刻意沒有封賞的人。這兩個人一個是齊國的田榮,此人擁兵數十萬,自然不會承認戲亭分封;而另一個則是因為和張耳產生隔閡而憤然離開義軍的陳餘,雖然項羽封了三個縣給他作為食邑,可畢竟不能與封王同日而語,他同樣對這次分封十分不滿。

  • 7 # 紅色記實

    項羽太嫩了吧!

    當然,這是政治幼稚病吧。項羽以為,秦朝殘暴,滅了六國,六國都恨秦朝,所以群起而攻,現在六國勝利了,項羽就把天下分封了,以為大傢伙從此都安分守己了。項羽也就稱霸天下了。

    這不僅項羽的政治錯誤,也是軍事戰略的錯誤,他只是衝鋒陷陣很牛。所以,如此單純太嫩的項羽,怎麼可以適應複雜狡詐殘酷的鬥爭呢,他的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 8 # 同濟天下

    項羽為什麼不直接稱帝?項羽是腦袋犯糊塗了嗎?很多人心中都有這樣的困惑吧。事實上項羽並不是傻,既然你能想得到稱帝,項羽又怎會沒想到呢?分封諸侯是項羽當時的明智之舉,實則也是無奈之舉罷了。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秦朝暴政,各國老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啊。山東六國的百姓心裡壓根就不同自己是秦朝人,只是在等待著一個時機復國而已。終於,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發出了推翻秦朝的第一後吼,老百姓紛紛響應。後來劉邦和項羽的加入,也就使得貌似強大的秦帝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六國也紛紛復國。

    暴秦推翻後,天下存在三種較為強大的勢力。分別是項羽、劉邦和山東六國諸侯的勢力。項羽的勢力最為強大,但他並沒有強大到可以吃掉另外兩方的能力,因此只能以分封的名義,將他們安撫住,最後再伺機一個個攻破,實現其分而破之,徐徐圖之,最後稱帝的意圖。

    至於說項羽把地緣最差的分給自己,這個說法不準確。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從地圖可以看出,他的西楚國版圖佔據了大秦帝國的版圖的四分之一,其餘四分之三被其它十七路人馬瓜分。可以說,天下富庶之地已盡入項羽囊中,因此項羽的封地並不差,相反還引來了其它諸侯的嫉恨。

    準確的說,應該是項羽定都彭城是他的敗筆。但選擇彭城為國都也符合項羽當時迫切想衣錦還鄉的心情,也符合項羽婦人之仁,目光短期的性格,也就決定了其最後烏江自刎的命運。

  • 9 # 史海爛柯人

    此題絕對堪稱謬論,而已有的十餘條回答,竟然均被問題本身牽著鼻子走,羅列了很多“原因”來自圓其說。我雖然不研究秦漢史,但還是想就此說些自己的看法,算是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專業的人士就此展開深入論述,以免讓有些回答誤導大家。

    我們不能拿今天的版圖來衡量當時的地緣

    提問者稱,項羽將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而這個所謂“地緣最差的地盤”,便是以彭城為中心的江東地區,也是項羽起家的地方。那麼,我們不妨在地圖上審視一番秦國末疆域。

    熟悉歷史和地理的朋友很容易看出,彭城雖不能算作“天下之中”,但也絕不是什麼地緣最差。相反,江東地區完全可以稱作四通之地,以此稱霸一方,作為十八路諸侯之首領,自是綽綽有餘。而其唯一的缺憾則是沒有缺少天險可憑。

    江東地區經濟富庶,是受戰火摧殘較輕的地域

    在秦末農民起義過程中,許多地方都飽受戰火蹂躪,特別是秦都咸陽,遭受了起義軍的洗劫,並被項羽付諸一炬,短期內根本無法恢復。當然,項羽之所以火燒咸陽和大肆分封,也反映出他沒有稱帝之心,而是想著回到戰國時期的諸侯時代。

    而作為“諸侯之長”,西楚霸王自當不會愚蠢到把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事實上,就當時來看,彭城以東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最為突出的,有著十分良好的經濟基礎。對比日後楚漢之爭時,項羽的糧草供給能力是劉邦難以企及的。正因如此,將彭城比作秦末最為富庶的一塊肥肉,是十分貼切的。

    項羽軍隊的主力均來自江東,勝利後也有“衣錦還鄉”的夙願

    江東地區的項羽的根據地,而自項梁和項羽起兵以來,所依仗的主要力量,也都是江東子弟。在取得抗擊暴秦軍事鬥爭的勝利以後,包括項羽本人在內的不少將領和士卒,都具有十分強烈的思鄉情結。

    這種想法,在史書中有清楚的記載。通俗來講,項羽等人的想法便是,一路拼殺過來,終於實現了大富大貴,大丈夫做到這種程度,若不能回到家鄉,告慰父老,就好比是穿著錦緞所做的衣服在夜裡行走。換言之,就是成功了,得回家顯擺一番。

    所以說,秦末農民起義勝利後,項羽進行分封時,絕非把地緣最差的地方留給了自己,相反,而是挑選了一塊最為富庶的地區,想著安穩地做楚霸王。然而無奈的是,出身市井的劉邦,卻一直沒有忘記他的帝王夢。最終,歷經了四年的楚漢之爭後,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劉邦成為了漢高祖。

  • 10 # 矛與盾1949

    項羽是秦末名將,“西楚霸王”。鉅鹿一戰,以三萬子弟兵獨自抗衡秦朝名將章邯的二十萬精銳,並將其打敗,至此威名遠播。打敗秦國後,天下諸侯俯首覲見項羽,稱其為“項王”,等待他的分封,從此“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但是,項羽的結局卻是垓下被圍,自刎謝罪,劉邦下令將其分屍,得到他的屍首就可以封侯。

    漢大將軍韓信入蜀後,曾對項羽言行進行了一番分析,是諸葛亮“隆中對”的原版。他說,項羽佔盡天時,卻放棄最豐腴、牢固的關中,回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彭城,真是愚蠢!後來,關中被劉邦佔領,數年間卻足以和項羽平分秋色,最後把項羽打敗,不得不說項羽的決策確實欠妥當。但為什麼項羽要“出此下策”呢?

    項羽入秦後,也確實見識了秦地的物華天寶,畢竟那是秦國集數百年營造的要塞,數百年經營的糧倉,集天下財物堆砌的寶殿。項羽的本意是要留下來坐享富貴尊榮的,但偏巧此時出現了一根“攪屎棍”,他的餿主意改變了項羽的決定,也改變了中國此後的歷史。

    “攪屎棍”對項羽說,一個人穿著好衣服就應該回到家鄉(衣錦還鄉),讓鄉親們都知道;如果穿著好衣服卻走在夜裡(錦衣夜行),無人問津,這和不穿又有什麼區別呢?項王,現在大破三秦、統領諸侯,卻要留在關中,不正如錦衣夜行麼?您應該到家鄉,讓老百姓都知道,這是何等的榮耀啊!不管此人的話是否值得推敲,此時項羽已經決定回到楚地,去炫耀他的豐功偉績了。

    但走之前,項羽仍然認為關中要比彭城更具有優勢,於是實踐了那句經典的俗語“我得不到的,誰也別想得到”。首先,把秦國一分為三,設立原秦國舊將為雍王、塞王、翟王;接著,坑殺二十萬秦國降兵;最後一把火將阿房宮化為灰燼,珠寶玉器、美女珍饈全部運回彭城。這樣就將原本牢不可破的秦國徹底瓦解,項羽則可以心安理得的回家享受“第一等”的都城了。

    緊接著劉邦入蜀,佔據漢中千里沃野,韓信暗度陳倉、水淹廢丘,三秦之地便盡歸劉漢獨佔了。三秦之地,是劉邦能夠和項羽抗衡的資本,畢竟在天時、人和難以預測的同時,地利才是實實在在的優勢。即使劉邦面對項羽屢戰屢敗,甚至丟盔棄甲,只要劉邦據守關中,他就有反敗為勝的機會。結局也正是項羽只失敗一次,再無翻身的可能了。

    項羽為什麼要放棄關中,果真如韓信所言,是愚蠢麼?其實與項羽的性格、經歷有很大的關係。項羽是楚國人,秦國滅楚,他成了遺民。更重要的是,他是名門之後,是楚將項燕的後人。加之項羽從小臂力過人,史稱“力能扛鼎”,所以他從小便認為自己不同於普通人,說白了就是天生優於別人。

    此後,他的種種行為都是基於這種“優越感”和由此產生的自信,敢於去破釜沉舟也是,敢於去侮辱諸侯也是。這種“老子天下第一”,無所顧忌的性格,自然需要點事實支撐,而衣錦還鄉就是最好的證明。很多學者認為,正是他的性格決定了其只能是“西楚霸王”,而不會去統一天下,因為沒有對手的遊戲,不是顯得很無趣麼?這些對手的存在,才能襯托出自己的蓋世無雙,譬如項羽一發怒,就嚇得劉邦屁顛屁顛到鴻門宴上道歉。道歉之後,怒氣全消,項羽也沒把劉邦當回事。

    所以,項羽的種種行為,不過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而解讀這段歷史,尤其無法脫離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相反,那些言辭緊密的推理則有些牽強附會了。

  • 11 # 國病

    很簡單。不要聽那些胡說八道的。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要臉面的帝王級人物。

    第一、秦不是亡於暴政。秦是因為秦始皇意外死後,出現沙丘政變,進而導致內亂。這就給了舊貴族反撲的機會。秦是亡於一場復辟運動。

    第二、秦亡是很偶然的。如果不內亂,舊貴族不會騷動。如果沒有項羽這個軍事天才的險勝,也不會成功。項羽破釜沉舟足以說明這個人個性。他不是那種有深謀的政治家。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這種人的思維是極端理想化的。

    第三、項羽後期表現基本證實了這點,他就是要恢復舊制。只稱霸,不稱帝。否則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怎麼會心慈手軟放過劉邦。怎麼會在分封時不好好部署。

    第四、他給自己家鄉的土地,戰敗了自刎也不肯過江,都說明這個人是一個理想化的人。是個在乎名譽和臉面的人。眾人相約恢復舊制,他怎麼會好意思背信棄義自己稱帝呢?連動了殺劉邦念頭都覺得不是大丈夫所為。

    第五、漢代施行郡縣和分封並舉,說明分封還是有這個制度需求的。反過來又證明了反秦確實就是舊制度的復辟。

  • 12 # 蕭武

    項羽並不是分封諸侯,而是對既有諸侯的一次公開承認。在此基礎上再對各諸侯國的封地進行了調整,以確保自己對其他諸侯國的優勢,從而成為真正的霸主,也就是西楚霸王。

    在秦國消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之前,中國經歷了西周和東周長達八百年的分封制。形成這種局面,也不是因為周朝心血來潮,要故意把自己的打下來的江山再分開來。恰恰相反,這是因為周朝吸取了商朝的教訓,做出的調整。

    商朝我們雖然也稱為一個朝代,但實際上他與秦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商朝本質上就是一個部落聯盟,而且是相當鬆散的,商朝下屬的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些不同的部落。商朝只是透過對外征服戰爭來討伐那些不服從並挑戰自己權威的部落,而對那些並不挑戰商朝權威的部落都是不干涉內政的,控制力很弱。

    商朝這樣做也同樣不是因為商朝的祖宗心血來潮,而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商朝的中央政府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這些區域的。比如說道路交通,官僚體系,這些都還不健全,處於非常初級的狀態。只要是自己的實力能夠完全控制的地方,自然都是完全控制的。

    所以,到周朝崛起的時候,商朝還在和東夷部落作戰,而在周朝正式反對商朝之前,雖然周朝的崛起已經明白無誤的威脅到了商朝的權威,但是商朝能夠採取的控制措施只有把周文王召入朝歌,囚禁在羑里,而無法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即便如此,當時商朝的諸侯國卻越來越多的同情周朝,而加入了反對商朝的行列。

    周朝正是在這些部落的支援下消滅了商朝,這本質上只是周與商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其他諸侯國並沒有積極參與,大多數作壁上觀。周朝對自己周邊的諸侯國也進行了吞併戰爭,這和商朝的做法並沒有太大不同。雙方都在大力消滅自己周圍的小諸侯國,以提高自己的實力。

    但因為當時的文明中心在關東的中原地區,所以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更多,而周朝在消滅商朝的時候,對這些關東諸侯國採取的主要也是拉攏的策略,只對個別不服從自己的諸侯國採取了戰爭。這些針對諸侯國的戰爭一直從周武王時期持續到周公攝政的時期。

    同時,周朝也吸取了商場的教訓,大量分封自己的同姓諸侯國,名義上是夾輔王室,實際上是安插在原來留下來的各諸侯國的中間,也就是安插的一些釘子。當然,這其中很多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也帶著周朝的文明去到了一些尚未完全開化的地區,進行了開發和建設。

    西周時期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擴張與兼併從未停止,兼併戰爭一直都在進行。這其實就是一個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的過程,其中一些國家因為各種原因強大了起來,一些國家則在競爭中被消滅。到春秋戰國之交,這個過程大體上完成,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能夠在長期的兼併戰爭中延續下來的國家,自然都是積累了相當強大的實力的,並且都在春秋晚期或者戰國初期進行了變法,也就是類似商鞅變法的舉措,主要內容其實就是廢除各國內部的分封制,打擊和削弱公族權力,加強王權和中央集權,同時在行政上則逐步改為郡縣制。

    最後,秦國只是在戰爭中消滅了其他各國,從而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和中央集權。而在這之前的商朝,西周,春秋和戰國都是一直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說,戰國時期最後的結局必然是歸為一統,區別只是由誰來完成這個過程而已,而秦國在這個競爭中勝出了,成了被歷史選中的一個。

    秦朝統一之後,秦始皇就不斷採取各種方式來加強中央對各地的控制,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道路工程修建,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都是屬於建立一個大一統國家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是天不予壽,秦始皇還未來得及完成這個過程,就已經龍馭上賓去了。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就像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隨之而來的就是秦朝的大崩潰,其他諸侯國乘機復國,各王其地,重新回到了戰國時期的格局。這其中,項羽和劉邦就在楚國的名字之下崛起成為了反秦主力軍,並最終消滅了秦國。

    項羽賴以成名並建立自己在各諸侯國中的威信的,其實也就是鉅鹿之戰。這之前,項羽雖然也英勇無敵,但是始終都不是獨當一面的高階將領。只是在諸侯聯軍眼看著章邯所率領的二十萬秦軍很快就擊敗了陳勝吳廣以後,趙國也快要頂不住了,諸侯聯軍卻不敢救援,這才為項羽提供了一戰成名的機會。

    其實以鉅鹿之戰時的形勢來說,章邯即便是能夠消滅來援的諸侯聯軍,也已經很難再建立起秦始皇那樣的大一統帝國,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承認秦國作為諸侯霸主的前提下,承認已經復國的諸侯國。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項羽擊敗了秦軍,成了諸侯的霸主。

    所以說,並不是項羽要分封諸侯,而是當時本身就已經是諸侯割據的局面了,項羽也沒有能力短時間內完全徹底消滅各諸侯國,只能先採取重新調整封地,削弱各諸侯國的辦法。

    而在調整之後,齊國不接受項羽的方案,項羽就出兵進攻齊國去了,也正是齊國的持續抵抗為劉邦率軍出漢中佔領關中爭取了時間,成就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佳話。其實真正在明修棧道的是齊國,而不是韓信。

  • 13 # 英勇的少年大俠

    首先,本人很難同意題主關於中原地區地緣很好的說法,中原地區固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從來都是四戰之地、兵爭不止,相反如果只是滿足偏安一隅或者養精蓄銳想法的話,題主所提供的第二個選擇先秦之地是個很不錯的選擇,畢竟進可攻退可守,而且不久之前始皇帝就是因之以成帝業的嘛。

    下面,我們來說回正題,正如毛主席曾經說過的那樣,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人,而不是任何其他的因素,所以項羽失敗的最大原因正是他自己,而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他從來都沒想過要贏,否則以他當時所擁有的實力分封個屁的諸侯啊,直接黃袍加身、拔劍四顧,誰敢說一個不字?

    那麼他為什麼要選擇分封諸侯呢,也許是他難以適應潮流的變化,沒有認識到秦一統天下的重大意義,也也許是在他的回憶裡楚國昔日的場景太過美好以至於他不惜一切都要回到最初的起點吧。

    但其實無論如何,項羽都可以說是把極好的一手牌打出了極爛的效果。真可謂“天予弗取,反受其殃”啊!

  • 14 # 狐狸晨曦

    項羽在起兵反秦前,見到秦始皇車駕,便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項羽滅秦後,尊奉原主君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即名義上的天子,卻將他流放到湘南荒僻之地,一年之後就迫不及待地殺之,也足以證明項羽此生的志向,同樣是成為如秦始皇嬴政一樣的統一帝國的集權帝皇,而絕不滿足於做一個虛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因此,項羽分封天下,實為當時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麾下的40萬大軍,絕大部分只是在鉅鹿大戰時攝於他兵威而暫時臣服。一路跟隨項羽入關的諸侯聯軍,真正直屬於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懷王分派給他北上救趙的5萬楚軍,經過不斷戰損和沿途擴軍,此時也不過六七萬人,真正直屬於他的兵馬,只佔聯軍總人數的一小部分。

    當秦朝滅亡後,項羽“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這一職位的歷史使命自然終結。聯軍將領們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趙將申陽、張耳、司馬昂是趙王趙歇的部屬,燕將臧荼是燕王韓廣的部屬,齊將田都、田安是齊王田市的部屬,“沛公”劉邦、楚上柱國共敖和項羽這個“魯公”一樣,都是楚王熊心的部屬。他們和項羽的主從關係,同樣也自此終結。

    因此,項羽若想憑著這些根本不再屬於他的幾十萬兵馬,不再和他有主從關係的諸侯聯軍將領,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君臨天下,建立類似秦朝的全國政權,豈不猶如痴人說夢?

    此前,劉邦正是約法三章收買秦地百姓民心,收編留守秦軍迅速擴軍至10萬人,並封鎖函谷關,企圖"吃獨食"獨據關中,才招致諸侯聯軍將領們的眾怒,被項羽因勢利導,籍聯軍兵威以勢壓之,兵不血刃迫使劉邦降伏,並強迫劉邦裁軍至3萬,把他驅逐到當時極偏僻的漢中、巴蜀之地。

    因此,同樣只有幾萬本部嫡系人馬的項羽,又怎會再重蹈劉邦覆轍?

    項羽此時的頭號大敵,已經變成了他主君楚懷王為代表的六國舊王族。暫時聽從他命令的諸侯聯軍將領,同樣野心勃勃,各懷鬼胎。所以,項羽若要繼續將張耳、司馬昂、燕王、田都、田安、共敖這些人綁在他的戰車上,形成新的共同利益,就非給他們足夠的好處不可——那就是:我讓你獨立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

    當項羽公然表示:【諸位將軍和我項羽一起披堅執銳,三年苦戰,攻滅暴秦平定天下,這都是我們大家的功勳。楚懷王本無功勞,只是我項家所立的一個伐秦的招牌,正當由我等分其地而王之】,便得到了聯軍諸將的集體支援:善!

    【項羽怒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資治通鑑》

    於是,項羽尊奉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卻將他驅逐到荒僻的彬,然後順理成章將楚王的王冠戴在自己頭上,並自稱“西楚霸王”,明確自己分封、處罰各國諸侯王的權力。正所謂「滅秦之功,又大半成於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

    接著,項羽開始了他的大分封,將跟隨他入關、共同作戰的諸侯將領,立為新諸侯:

    將齊地一分為三,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遷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而壓制齊地最強實力派田榮不予封王;

    將趙地一分為二,封趙將張耳為常山王,遷原趙王趙歇為代王,壓制趙國強大實力派陳餘不予封王;

    將燕地一分為二,封燕將臧荼為燕王,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將韓地一分為二,封原趙將申陽為河南王,韓王韓成如舊;

    將魏地一分為三,封依附楚國的魏王魏豹為西魏王,原趙將司馬昂為殷王,將魏國東部膏腴之地盡數劃入自己直轄版圖,壓制魏國實力派彭越不予封王;

    將秦地一分為三,跟隨入關的三名秦國降將,章邯封雍王、司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

    此外,項羽封楚將劉邦為漢王,管轄漢中、巴蜀;

    封楚將共敖為臨江王,管轄南郡、黔中,長沙(戰國時楚國丟失給秦國的故土);

    將當時佔據了原楚國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吳芮的領地一分為二,封吳芮為衡山王,將自己部將同時也是吳芮女婿的英布,封為九江王;

    項羽劃給自己直轄的西楚國,即所謂的“彭梁九郡”,遠不止是他起家的江東吳越故地,還包括了原楚懷王佔據的楚國土地,原魏國東部大片土地,以及威懾中原和關中的戰略要地南陽郡。

    那些新受封諸侯率軍回國,當然不免和被項羽移封的舊君主、被項羽故意壓制的實力派爆發激烈內戰,是以此時天下局勢,可謂“諸侯皆弱,西楚獨強”。

    從鉅鹿破秦存趙、到新安逼降章邯,從鴻門威懾劉邦,到借分封攪動天下大亂。項羽作為一個25歲的年輕人,竟將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的權謀手段玩弄到了極致,

    即使各路諸侯都洞悉了項羽並不隱藏的意圖,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功名富貴驅動所有人心,因此他們也只能不由自主地順著項羽的驅使去互相牽制、搏命廝殺。這才是真正的陽謀天下!

    項羽數年征戰,斬殺和坑殺秦軍將士超過四十萬人,這樣的血海深仇導致舊秦遺民對其他恨之入骨,他也沒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擁戴,因此才放棄了有地勢之利的關中,還軍彭城。項羽的如意算盤便是先行驅虎吞狼之計,儘可能削弱各地諸侯,然後再憑藉自己佔據的人口繁盛、經濟發達的彭梁九郡,快速集結一支兵力強大的精銳軍團,再去次第掃平這些新舊諸侯,一統天下。這對當時的項羽來說,其實已經是可能選擇的“最優解”了。

    項羽的分封方式,即自己治下領地行郡縣制,和臣服異姓諸侯王並行的“郡國制”,是在秦始皇"郡縣制"基礎上,依據當時天下情勢做的一大變通,劉邦建立漢朝後同樣效仿,所謂“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

    西漢時成書的《史記》,將項羽列入唯有天子帝皇可居之的《項羽本紀》,並非單因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何等偏愛,而就是源於項羽的這次分封,是漢王朝的上溯法統之由來。劉邦的漢王,既非自封,亦非名義上的天子“義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項羽所直接封授。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項羽本紀》【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後漢書·志第二八·百官五》

    當然,隨著幾百年後漢王朝政權鞏固,就不再承認“劉邦曾為項羽臣屬”的法統了。東漢班固修《漢書》就只將項羽劃入《項羽傳》,秉承了「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都是楚義帝熊心的臣子,項羽弒君,劉邦討逆」的漢朝官方史觀,並在此後兩千餘年,影響延續至今。

  • 15 # 小文章大視野

    項羽分封諸侯,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項羽項梁起義之時,是以復興楚國為主要宗旨的,之後也十分注意聯絡其餘五國後人,發揮這些人的力量。項羽滅秦後,雖然實力雄冠各諸侯,但是各諸侯的勢力仍然不可忽視,而且此時楚軍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楚懷王,項羽也不可能將他撇開,綜合來看,分封既是安撫之舉,也是為項羽之後稱霸做準備;其二,當時秦朝剛剛滅亡,雖說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兩代秦皇的暴虐,但是也引起人們對其制度的懷疑。郡縣制度因為沒有沿用多長時間秦朝就滅亡了,故而很多士子覺得郡縣制度不利於維護國家的統治,而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度卻使周朝延續了近八百年,兩相比較之下,分封制便成了時代的主流。

    項羽分封

    而項羽之所以跑到離關中千里之外的彭城去做霸主,也是有他自己的考慮和思量的。第一,關中地區經過連年的戰火摧殘,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而當時的秦國都城又被項羽自己一把火幾乎燒成了灰燼,關中地區要徹底恢復過來至少需要十數年的時間,而當時的政治局勢是:各諸侯雖然都得到了自己的封土,但是心中不滿者大有人在,因此未來短時間內戰爭可能避免不了,此時的關中地區無法支撐未來的戰爭需要,不如捨棄更妥。

    項羽影視形象

    第二,關中地區是秦國的根基之地,秦國勢力根深蒂固。秦朝此時雖然已經覆滅,但是關中地區自秦國為正式的諸侯開始,便一直是秦國的根基或者說腹心之地。秦國在此地經營了數百年之久,雖說今朝落敗,但是秦人的勢力在關中地區仍然十分強大。項羽如果選擇在此地建國,憑藉著他的屠軍殺王燒城之舉,得民心肯定談不上,說不定還要晝夜防範他的臣民,避免他們起來造反,如此形勢,關中之王,不做也罷。

    劉邦影視形象

    第三,項羽一生以恢復楚國基業為主要目標,既然秦朝已滅,當然應該正式復興楚國。然而,楚國故地不在關中,而在長江淮泗一帶,既然是復興楚國,那自然是應該到故地,重新建立基業。而且項羽的部下大多為江東子弟,現在天下大定,自然人人尋思返回故鄉,連項羽都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之。如果繼續留在關中,恐怕項羽手下的江東子弟就該給他添堵了。

    彭城之戰

    從戰略的角度以及之後形勢的發展來看,項羽捨棄關中確實是一個重大的錯誤,但是在當時的局勢下,既然必須有所取捨,關中和彭城,項羽便選擇了彭城,這也談不上失算,可惜,一把好牌,到項羽的手裡,還是打得亂七八糟了。

    (全文完)

  • 16 # 行者李體雙啟左飛雲

    項羽攻下秦國該稱帝,傻傻地自封為王,給了別人機會,。若稱帝,用秦法舊臣,很快統一天下。他只想回到秦國以前,七王天下。

  • 17 # 剛剛圖774

    地緣政治最差?沒有吧!西楚向西可以威脅關中,北方是三分的齊國,在分封之初,已經沒有強敵環繞,項羽一支獨大,周圍的諸侯只有聽從霸主項羽的命令!

    說到項羽為什麼要分封諸侯,或許他並沒有稱皇帝的想法吧。他是十分痛恨秦國的,他的祖父在和秦國作戰中陣亡了,他的父親也在和秦國作戰中陣亡了,所以他恨秦國的一切,包括皇帝制度,所以他想做的可能是向齊桓晉文那樣的諸侯霸主吧。

    項羽進關中的時候,他是作為聯軍的統帥進入的關中,所有的諸侯和他們的軍隊都是名義上不得不聽令於項羽,因為項羽戰勝章邯的威望已經如日中天。但是他不想稱帝,所以他只能效仿周武王分封諸侯,他的分封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要儘量弱化諸侯以強化自己,秦國、齊國這兩個傳統意義上強大的國家都一分為三,趙國也一分為三,化為代國、趙國、常山國,其他舊國也在地盤上做出削減,比如魏豹的西魏只佔據了原魏國的西部分,而東部分則劃入西楚的地盤裡。

    作為西楚霸王,他所維護的也只是自己的霸主地位,他要求天下諸侯息兵止戰,結果齊王消滅了濟北王和膠東王統一了齊國,項羽雖然對齊國不以為意,但是齊國的行為毫無疑問挑戰了他定下的秩序,他很沒有面子,所以項羽稱王后的第一個進攻目標就是齊國。

    也正是項羽把精力放在齊國身上的時候,劉邦才得以出陳倉,定三秦。

  • 18 # 史書上冬眠的蛇

    每當看歷史看到這段的時候,我也納悶,項羽當時為天下宰,為什麼不仿照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而非要分封什麼十八路諸侯呢?最後弄得事權不能統一,各自為政,遂讓滅秦的果實沒能得到保全,天下重新陷入戰火之中,最後還丟掉了天下和性命,實為可嘆。

    但是當我們細分析過當時的情形之後,我們又不得不佩服這種做法的精明所在,下面,就由我帶大家揭開這歷史上的迷霧,一起回到那個年代去看看。

    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事反秦,當時立了楚國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還叫義帝,尊為天下共主,然後以其名義號召天下,遂成反秦之勢的。我指出義帝所在,倒不是說他就是項羽稱帝的障礙,事實上,一個沒有勢力的義帝是無法阻礙項羽做任何事的,關鍵是立義帝的思想太可怕了!

    當時,山(崤山)東六國皆反,大家都是打著六國之後的旗幟,沒有打這個旗號的陳勝吳廣都被殺了,也就是說,沒有根基的權勢,一旦受挫,就會瞬間土崩瓦解,連反敗為勝的機會都沒有,這是文化決定的,我們需要一個旗幟,而當時,在項羽的隊伍中,大家都有所屬,只是為了反秦才走到了一起,秦一亡,這種聯合也就不存在了,各國還是歸屬各國,就連跟項羽一樣是楚軍的劉邦都跟項羽不是一回事,就別說其他人了!

    項羽當時只是深得其勢,未獲其實。項羽能成為天下宰,是因為他在滅秦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是秦亡了,不代表他能全面繼承,他當時不具備那個實力,所以就是想當皇帝,也得徐圖緩圖之,就像劉邦後來稱帝,不也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一樣的道理。

    現在的問題是怎樣做既能照顧各路義軍,又能讓自己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處於優勢位置,以便緩圖天下。模仿東周初年,齊桓公尊王霸諸侯的方法可謂一箭多雕。首先,這是順應民意的做法。秦始皇以武力在十年內統一天下,廢除那些已經延續幾百年的諸侯國,天下民心不附,現在正好趁機恢復東周列國制度,以順應山東六國民意。

    其二,這樣分封,也順應了各路豪傑還有那些六國後裔的心思。他們名義上是恢復六國,其實誰不想當王當侯?大家幾年來親冒箭雨,刀頭舔血,難道真的想復立六國之後?不過都是想著自己那點祿位而已,項羽分封,也算還了他們的心願。

    其三,趁機立楚懷王為天下共主,呼為義帝。大家一想便知,這楚懷王再誰控制下?當然是項羽,就是說,即便分封了,項羽照樣可以利用楚懷王號令天下,以徵不享,這就在政治上處於不敗之地,當然,後來項羽怎麼做又是後話了。

    除這三點之外,項羽在分封上也是煞費苦心,並不是說山東有六國,就分六個諸侯,而是將每一國拆成兩到三個,分別置王,這樣既達到了分封多人的目的,又削弱了各地豪傑的實力,讓項羽完全可以各個擊破,或者達到威懾效果。

    項羽自封的西楚可不是貧瘠之地,也不是最差的地盤,可以說,那裡是物富民豐,交通天下,最理想的諸侯國領地,更重要的是,項羽在那裡民眾基礎好,支援率很高,是其優良的人員和後勤補給基地。

    從後面的楚漢相爭我們也可以看出,最後一戰亥下之戰,是劉邦背信棄義,撕毀合約而為,這裡面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不能讓項羽回到封地,等他養好了創傷,就沒人能打敗他了,可見西楚之重要!

  • 19 # 智慧改變命運

    秦一統天下符合潮流,秦失在國家需要休養生息,六國反叛勢力還沒有清算融合結束,雙重憂患下,繼續峻法即和平年代的峻法,國策適當,造成兵變演化為全國性,組織鬆散而目標一致的反秦暴動。

    論功行賞是符合舉事之本質的,項羽以共主行分封之事。但18路諸侯項羽不佔絕對優勢或沒有形成絕對多數統一聯盟。

    由此,項羽無法取得最大利益,也使分封留下了內亂的根。

  • 20 # 歷史有知社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盟軍進入關中,大肆宣洩了山東六國對秦國長達一兩百年的仇怨。事罷,項羽使人致命楚懷王(熊心),楚懷王回覆“如約”(先入關中者為王)。而按楚懷王該約定,則意味著要將天下恢復到秦國統一前的局面。即:楚王熊心(盟主)、齊王田市、趙王歇、燕王韓廣、魏王豹、韓王成、關中王(秦王)劉邦。

    天下如此劃分,則意味著滅秦有大功的諸侯將相(項羽等人),將無地可王。莫說項羽不會滿意,那些跟隨項羽破秦入關的諸將相,也不會滿意。故而,項羽徹底架空楚懷王,尊其為義帝,而自主封王。項羽封王的法理依據是:...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名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也即是說,項羽認為當下之王,不過是憑藉其血統名分而已。而真正滅秦定天下的,是諸位將相(項羽的盟友)與我項籍。故而,項羽主張“按功分王”,至於那些無功的當下之王,則要排在諸將相之後。所以,項羽封王也就造成了兩大集團的矛盾,即新王集團與故王集團的矛盾,而最為突出的矛盾體現在以下六對。

    齊地矛盾:故齊王田市徙為膠東王,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齊地的實權人物田榮,因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而沒有受封。故而,引起了齊地田榮的不滿與反叛。田榮先擊敗了齊王田都,又追殺了不肯聽命的膠東王田市,然後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之地。

    趙地矛盾:故趙王歇徙為代王,而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趙地)。在趙地頗有影響力的陳餘,因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陳餘與張耳在趙地的功勞幾乎等多,而陳餘未能封王,故陳餘心中不滿。故請田榮發兵相助,擊敗了張耳,復趙王歇於趙地,趙王歇封陳餘為代王。

    燕地矛盾:故燕王韓廣徙為遼東王,而立燕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願意遷徙遼東,而被臧荼所殺,臧荼並有燕、遼東之地。這也是項羽分封諸侯中,唯一併掉故王的諸侯。

    秦地矛盾:在項羽入關之前,劉邦實則已是關中王,故此對矛盾為劉邦與三位秦降將的矛盾。項羽立劉邦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之地,實則也是徙封。劉邦還定三秦之地,亦是以此為藉口。

    楚地矛盾:項羽徙楚懷王(義帝)至長沙郴縣,而自立西楚霸王。並立黥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該對矛盾為項羽、黥布、共敖等人與楚懷王的矛盾。《史記·項羽本紀》載:..趣(催)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項羽派遣兩位諸侯王擊殺楚懷王,可見楚懷王除了名號之外,仍具一定實力。而項羽也背上了弒主的惡名,在政治上陷於被動。

    而韓、魏之地,一則其地多為項羽所據;二則,韓王成、魏王豹的實力較弱。故而,新舊諸侯的矛盾並不突出。唯有梁地(屬戰國魏地)彭越無所屬,故在田榮的招納之下,而屢屢攻擊楚軍。

    項羽之失天下,並不在於其分封諸侯的本身。而在於其所封的新王勢力,並不能彈壓住當地的舊王勢力。故而,天下再次崩壞,而項羽窮於應付,以致自己也被吞沒。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董卓為什麼要暴曬漢武帝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