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7
回覆列表
  • 1 # 視覺黔東南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

  • 2 # 資治通見

    河西走廊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線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東亞的馬六甲海峽——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祁連山與主要城市

    在綠洲和沙漠之間

    位於武威市的烏鞘嶺,海洋季風最遠只能吹到此處。這裡既是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線,又是中國大陸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界線,同時也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

    整個河西走廊氣候乾旱,戈壁和沙漠廣泛分佈,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但是幸虧有祁連山的存在,滋潤哺育了整個河西走廊。祁連山東西長約1000公里,年徑流量約158億立方米,涵吐近千條大小河流,在山前形成了富饒的綠洲和大片草原。

    祁連山的融雪在河西走廊境內形成三大河流——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56條脈流。

    河西走廊主要河流

    其中石羊河水系位於走廊東段,中部是武威盆地。

    流向沙漠深處的石羊河

    黑河水系在張掖、臨澤、高臺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一個個綠洲像小島一樣散落在茫茫沙漠戈壁中,成為農耕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依託。

    時人有云,“終歲雨澤頗少雷亦稀聞,惟賴南山融雪回合諸泉流入大河分築渠壩,引灌地畝,農人亦不以無雨為憂”。

    衝出祁連山區的疏勒河

    此外,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祁連山脈曾生長覆蓋著廣袤的植被,西從敦煌與西域相交的伊吾(今哈密),東至天祝烏鞘嶺,森林和草原延綿1000多公里,放牧條件十分優越。

    史載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後,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可見自秦漢開始,祁連山腹地及山腳就有大片草場。

    沃饒的山間河谷,大通河上游

    如今祁連山仍然有水草豐美的山丹馬場、皇城草原等草場。因此,河西走廊這種亦農亦牧的條件,決定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幾千年來在此反覆爭奪廝殺。

    河西走廊雖然土地面積遼闊,但不適宜利用的戈壁、沙漠、山地和寒漠等佔大部分。

    在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河西走廊北部,分佈著中國第二大沙漠——阿拉善大沙漠。河西走廊許多地段深入到阿拉善高原中部,多有沙磧,間有綠洲相連,如額濟納河(即黑河)、居延海(黑河下游終端湖)等。

    然而,歷史上河西走廊沙漠戈壁面積並不像今天這麼大。

    自明清以後,隨著移民不斷增加,農業活動的加劇,導致今天內陸河上游地區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減少,冰川面積縮小,雪線上升,草場退化,水土流失;中游的綠洲地區,農田鹽漬化、荒漠化,水質汙染,古城址廢棄;下游地區,終端湖消失,沙生植物枯萎,物種減少,沙塵暴肆虐。

    這也是河西走廊今天必須正視和麵對的問題。

    在中原王朝與遊牧帝國之間

    地理角度上看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絡的最重要視窗。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絡的重要紐帶。

    自張騫“鑿空”通西域後,漢武帝派霍去病西擊匈奴,開闢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不但連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而且隔絕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遊牧民族聯合起來對付中原。

    漢、魏、晉、隋、唐、元、明、清等王朝出於政治軍事的考慮,把河西走廊的開發提升到保障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

    從東西向上看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

    東漢末年,涼州羌患不斷,威脅關中、益州數十年,東漢朝廷花費大量錢財兵力,勉強鎮壓羌人,卻也埋下了王朝覆滅的種子。

    安史亂後,河西為吐蕃所有,導致攻守易勢,長安無所拱衛,吐蕃以此為根據地,甚至一度攻破長安。

    北宋時期,河西為西夏所有,使得宋朝失去軍馬的重要產地。因此在對抗擁有優勢騎兵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政權時,往往處於劣勢。

    與此相對,少數民族政權如西夏在據有漢化程度較高的河西走廊後,文明程度迅速提升,成為與遼、宋三足鼎立的一方強國。

    西夏的核心區實為河套地區與河西走廊(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公元1111年)

    清朝顧祖禹認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同樣,強盛王朝如漢、唐、清等如果想經略新疆,河西走廊是繞不開,也是必須重點經營的根據地。

    兩漢的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府,唐朝的安西、北庭都護府,清朝伊犁將軍轄地等管理新疆天山南北廣大地區,無不以河西走廊為依託。

    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唐代王維有詩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戴叔倫又有詩云,“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陽關和玉門關,被中原人視為中土王化到達的最西端,也是漂泊在新疆、中亞地區的中原人的精神故鄉。

    從南北向上看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線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清初的準格爾部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以及和碩特汗國的羅卜藏丹津等蒙古貴族先後叛亂,使得北到外蒙古,西到新疆,南到西藏的廣大地區長期處於戰亂狀態之中。加之喇嘛教的傳播,蒙、藏等信奉同一宗教,如此廣大的地域如果連成一體,對於中原而言是個巨大的包圍圈。

    因此,將在歷史上漢化程度較高、農耕相對發達、漢人定居比較多的河西走廊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上至關重要。也許,正是出於此種考慮,擁有河西走廊的甘肅省成為少數民族自治區(州)中大洋中唯一的省份。(青海雖為省,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自治州)。

    在華夏文明和西域文明之間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自漢武帝設定河西四群,遷徙漢族居民,進行農牧業開發後,中原王朝開始在河西走廊開護屯田,興修水利,豢養軍馬,供給軍糧,發展農牧業經濟 ,保障通訊報警和商旅往返,逐漸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中原的絲綢、瓷器、漆器、鐵器、竹器及其他商品和漢民族高度發達的造紙、印刷、火藥等文化,經過河西走廊輸往西域、西亞及中東、西歐。西方商客也經過河西走廊,將珠玉、珍玩、葡萄、核桃、良馬等運抵長安、洛陽。

    唐代絲綢之路

    絲路暢通時,這裡是西來東往的總樞紐。

    張籍在《涼州詞》中寫道,“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帶著我們重溫了河西走廊當年商業繁盛的歷史。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動盪,常年戰爭唯處西北一角的河西較為安定,成為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世家大族逃避政治災難的首選地,大量的內地移民給河西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學者雲集,人才輩出,因此,河西的儒學傳統沒有中斷。

    十六國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時期,河西涌現出一批大儒,其中的代表人物中來自敦煌的有東晉時期活躍在洛陽的以大書法家索靖為代表的“敦煌五龍”、郭瑀、宋纖、宋繇、汜騰、劉昞、索敞、張穆等人,來自酒泉的有祁嘉、馬岌,來自武威的有段承根、陰仲達,來自金城的有宗欽、趙柔,還有來自周邊地區的人。

    他們在河西著書立學,建立公私學館,一時間河西講學之風盛行,其中的代表人物即是郭瑀,他在張掖臨松山講學,弟子三百,河西文化與學術盛極一時。

    與此同時,來自中亞和印度的文明種子也傳播到了河西走廊。

    河西的金塔寺、天梯山石窟儲存有非常原始的石窟影象,另在莫高窟、文殊山、馬蹄寺都有北涼時期的洞窟,而在炳靈寺石窟則有早於420年的大量彩塑與壁畫。這是中國境內除新疆以外最早的石窟,而且多是在北涼時期營建的。

  • 3 # 煩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失去河西走廊,中國失去一個重要戰略後方,也失去了天然的對外貿易通道,海洋又被他國控制,打通河西走廊直接把中國的全球戰略給救活了,使資源輸入不再唯一依靠馬六甲海峽,也使中國勢力進入中亞西亞和歐洲,以後全球就是以亞歐大陸為中心的文明經濟圈。

  • 4 # 成歡驛

    是中原力量向亞歐大陸擴充套件的重要通道,失去這個通道,新疆,西藏,甘肅,內蒙,寧夏亦不保,外部勢力兵鋒會直接面對中原腹地,迫使中原處於全面戰略防禦態勢,戰略緩衝大幅度減少,資源物力被消耗於防守,大國之夢破滅,復興無望。歷史中原長期控制這個地區,國家強盛時了,力量可以透過這個通道深入亞歐大陸腹地,對於大陸上國家都是現實威脅。

  • 5 # 如如自在1

    風水輪流轉。按玄空大卦,三元九運五黃在南方,西北方會更快發展。南方之南海可燃冰技術己成熟,可燃冰將可持續開採並代替石油等能源。西北之土地及地下相應礦物亦會被更成熟的技術開發利用。所以河西走廊及西北五省未來二十年會有大發展。

  • 6 # 天鵬3

    河西走廊僅從戰略角度分析:一是古代中國的河西走廊是中西方經濟交流的唯一便捷通道。二是河西走廊處於青藏、蒙古兩大高原的唯一谷地,水源物產都能足夠補給。三是聯合友國,征服敵人的唯一戰略方向,東邊是中國的全部朝貢國,西邊北邊原民族隨時變幻(變換)主體統治民族,西域因地處沙漠綠州,國小兵弱是中國聯合的長期盟友,而河西走廊是最佳通途。

  • 7 # 愛看愛思考

    為什麼會有河西走廊這個說法?那是因為,明朝政府從來沒有控制黃河的河套地區!同樣它們也沒有控制青海。才會有了河西走廊的叫法。清朝政府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和青海省。河西走廊就是個在地理上,比較好走的道路而已。沒有了其它的意義。

  • 8 # 坐在墳頭鄙視鬼

    大家都玩過紅警吧,忘了有一個地圖叫北極圈還是叫西伯利亞什麼的。地圖上部偏左有一個區域,左側是懸崖,部隊上不去,右側是一條小路,步兵和坦克只能排隊一個一個上去,如果在這部署一支部隊,那就是進可攻,退可守。河西走廊就跟這個差不多。

  • 9 # 阿麓

    在古代非常重要,不然中國那麼多王朝,也不會花血的代價,寧可不要內蒙古,青海,西藏,也死守河西走廊,其實漢族才是名副其實的戰鬥名族,那麼難啃的西域,各朝各代失而復得反覆無數次,最後還是把命門給拿下來了……

  • 10 # 諶人

    河西走廊是大自然贈予中國的禮物,在山巒疊嶂的荒漠西北,居然有這樣一條1000公里長的狹長平坦綠帶,是適合人類休養生息的富足之地,在漢代就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譽。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中亞各國的咽喉要道,國防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今天,中國倡導構建亞歐大陸橋、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河西走廊是無可取代的重要節點,經濟地位也十分重要。河西走廊還是蒙古高原冷空氣南下影響中國中東部的重要通道,地理氣候位置也及其特殊重要。

  • 11 # 科普新人

    字面的意思,河西走廊是黃河西面的走廊。為什麼叫走廊,源於古代此地水源充沛,牧場農田豐富,而南面是祁連山,北面是高原有荒漠,東連關內糧倉~河套平原,西接西域各國(也有荒漠)。這條綠油油的地帶,是一條重要的過道,軍事政治地位極其重要,是為河西走廊名稱的由來。

    古代為什麼這麼重要,一是軍事地位,此地為關內的拱衛,且易守難攻,與漢中毗鄰,歷史上得漢中的基本都能得天下,著名的戰役數不勝數,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二是貿易地位,由於河西走廊一般情況東西北為三方勢利,而且生產力和產品差異很大,所以河西走廊也是重要的貿易關口。三是養馬場,古代騎兵在戰爭中往往起決定性作用,戰馬資源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河西走廊是天然的養馬場,又有西域的良好馬駒,可以說得河西得天下之騎兵,得河西能得天下。

    等等吧,河西走廊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改革開放後發展卻過於緩慢了,由於過度農牧業導致荒漠化加重,祁連山的水源由水患變為不足,生態破壞很嚴重。幾百年前的綠色走廊,如今越來越窄,但是又有一股春風吹來,一帶一路是個機會,希望河西走廊的人民用高科技致富,儘早擺脫低效農牧業,發展節水工程,開發新能源發電蓄電與輸電網,走真正的科學發展路線。

    願河西走廊越來越寬,河西人民越來越富,河西的黃地早日實現風吹草低現牛羊。

  • 12 # 己齋論史

    河西走廊的打通這點要歸功於漢武大帝,如果沒有漢武大帝雄才大略,就不可能有絲綢之路。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佔領河西走廊就可以掐斷絲綢之路。漢代衛青、霍去病與匈奴大戰的目的,就是奪取河西走廊,恢復與西域的聯絡。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過烏鞘嶺,再過古浪峽到西涼(武威郡)那就是一馬平川(地勢平坦幅員遼闊的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河西走廊與金城蘭州以南地區的本質區別。在古代,河西走廊作為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相連線的唯一紐帶,歷史地位至關重要。

  • 13 # 90大歷史

    一、則是自漢朝起,作為中國連同中亞、歐洲的經濟命脈走廊的必備戰略要地、交通要道!

    二、則對於歷代王朝的戰略格局來說,他丟了等於丟了關中以西的所有控制權,這對於根基立在關中的王朝是很大的威脅,所以我國漢朝、隋唐,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還有北宋初期對於河西走廊的爭奪都時刻沒消停過。

    三、則同樣的做對比,也能看出唐朝時期的吐蕃對於青海地區以及河西走廊的控制慾望就是很積極很大的,因為如果他們一旦控制了河西走了,勢力勢必對外擴張,而不再被侷限在一個地區,從而將自己的王朝帶入鼎盛。所以,可以這麼說,吐蕃和大唐的戰爭很多時候都是為了這些地區的控制權再反覆爭奪。

    四、則是除了交通、軍事、經濟、戰略等價值以外,更主要還有可以促進中西方交流,以及對西域各國的宗主權,這是在漢朝起就存在的,而且是中國曆代王朝都花盡心思經營的,所以說,河西走廊的意義可以說等於歷代王朝天下的半壁江山。這就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 14 # 地球知識局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線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絡的最重要視窗。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絡的重要紐帶。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線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線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線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透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絡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 15 # 巴山夜雨涮鍋

    河西走廊,指的是甘肅省西北部的平原,西臨祁連山以東,東臨合黎山,南臨烏鞘嶺,長約1000公里,寬窄不一,最窄僅幾公里,最寬處近二百公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這塊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性首先體現在交通經濟。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上的要隘,絲綢之路從中國關中地區到歐洲地區,第一站出了長安,立刻就是河西走廊。誰控制了河西走廊,誰就控制了絲綢之路,也就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咽喉。因此,河西走廊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

    其次,河西走廊的三面,或者是綿延的山脈,或者是一望無際的戈壁,人煙稀少。唯有河西走廊內部有諸多衝積平原,綠洲密佈,在過去千年來是個豐饒富足的地區。這個地區可以開荒種地,可以移民屯兵——而相對來說,在其餘三面,都難以養活大批人口。這就造成河西走廊成為關中西出的一個難得的前進基地。誰控制了這塊地方,誰就能在戈壁高山環繞中擁有一塊立足根據地,從而無往不利。

    其三,對於中原王朝的進取而言,河西走廊是西出新疆、中亞地區的必經之路。如果河西走廊被人控制,則軍隊出征西域,等於一出長安就面臨著敵對環境,補給線平白延長了千里,等到達新疆、中亞時,早已疲憊不堪。相反,若是在河西走廊控制一系列綠洲、城池,則把帝國的勢力範圍往西推進了二千里,無論是小股部隊的據守待援,還是大軍的征討,都更加從容。

    其四,對於中原王朝的防守而言,如果河西走廊在手中,就有了一塊抵擋西邊入侵的緩衝區和橋頭堡,河西走廊的堡壘城池可以有效預警和擾襲。相反,若是河西走廊丟給敵國,那麼就連長安之外都可能處處烽煙,關中平原也就非常不穩了。

    (玉門關)

  • 16 # 海堂123

    呀,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就是保證經濟全國倒數第一的甘肅能離倒數第二第三的雲南貴州差距不太大。要知道,河西五市的文化和蘭州及其以東地區毫無關係,新疆和青海可是對河西走廊垂涎三尺啊。

    不開玩笑了。。河西走廊重點還是民族穩定,畢竟河西五市的漢族率至今都在95%以上也相當不容易啊。

  • 17 # 英漢微視

    我所讀懂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段重要通道。在“一帶一路”的今天,它也是甘肅狹長道路連線新疆,跨越巴基斯坦唯一的西北通道。隨著中國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使用,波斯灣的原油可以透過河西走廊運回內陸, 比海運印度洋走馬六甲到太平洋要縮短三分之一的路程。經濟地位與戰略地位不可低估。

    去年有幸利用20天時間,去了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裕關和敦煌的玉門關,整好橫貫河西走廊全境,感觸頗深。下面以行者的筆觸回答 個問題。

    河西走廊是指過了烏鞘嶺以西,夾在祁連山以北,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以南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的平原地帶,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目前的河西走廊有一條高速貫穿全境,就是連霍高速。連霍高速東起連雲港,西至新疆的霍爾果斯,全長4395千米,經過連雲港、徐州、商丘、開封、鄭州、洛陽、三門峽、西安、寶雞、天水、蘭州、烏魯木齊、伊寧、霍爾果斯等主要城市。把古代的絲綢之路拓寬的又平又直。

    一,過了烏鞘嶺第一座城市就到了武威

    武威古稱涼洲,自古以來就是河西走廊第一門戶。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軍隊的“武功軍威”,於西漢元狩二年(前121),派驃騎將軍霍去病越過黃河長驅直入打擊匈奴,使整個涼州納入西漢版圖。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武威郡。

    武威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三國時期,馬超隨父親馬騰割據壟西,就是"涼州大馬"的代表。

    每到一個旅遊城市,都會看到一個以馬踏飛燕作為旅遊標識的塑像,誰也不會經意其中的含義,當步入甘肅武威城市後,才發現馬踏飛燕是從武威雷臺出土的,並且與三國名將馬操扯上了關係。

    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雷臺發現的一座已遭兩次盜掘的東漢晚期墓葬中,出土了銅車、陶器等220餘件文物,其中就有馬踏飛燕傳國重器。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

    二,張掖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張國臂掖(腋),以通西域”之意。

    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是對當地三個重鎮一種褒獎。張掖、武威是西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駝鈴不斷,有金、銀之稱,並非因為礦藏。

    放置在張掖站前小廣場的大石頭就是崑崙玉,如果像和田玉那樣值錢會是什麼樣呢?張掖在河西走廊是個不缺水的城市,有溼地面積6.2萬畝,水源來源於祁連山的融化雪水經地下水溢位地帶,與城區毗鄰,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

    張掖境內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氣勢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堪稱奇絕,山體呈五光十色。可惜去的當天是沙塵天氣,陽光,視線不好。

    張掖歷史悠久,曾經的一個少數民族西夏王朝在這裡橫刀立馬。世界最大的室內臥佛就在西夏國寺裡。

    三,酒泉與嘉峪關

    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酒泉產玉。“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指用崑崙玉做成的杯子。崑崙玉呈青色,杯子作出來也是這個顏色。西夏國寺就是塊崑崙玉。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現代航天的搖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令國人為之驕傲。

    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一萬多公里,頭尾相連。登上此樓,感慨萬千,心潮澎湃。

    四、敦煌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敦煌地處新疆與甘肅交界處,屬於盆地性氣候,常年刮東風和西風,使鳴沙山下滑的細沙又被風的自然力量重新堆起,因此每年接待幾十萬人的聖地依然沙丘高聳,這是自然送給敦煌最大的饋贈。否則敦煌上千年悠久的歷史將成為樓蘭與龐貝古城。

    敦煌境內有兩條大河,疏勒河和黨河;1958年,疏勒河上游的雙塔水庫建成後,疏勒河在敦煌境內長達300多公里的河道斷流。1975年,敦煌又修建了黨河水庫,下游的地表徑流斷流。

    五,玉門關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定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河西走廊的盡頭是玉門關,出敦煌向西,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黨河水庫西南方向,一馬平川的戈壁灘,寸草不生,不寬的柏油公路伸向遠方。

    接近疏勒河一帶,渾黃的駱駝草頑強地生長在地面上。一小時後,水泥路接替了柏油路。前行幾公里後,沙丘上如孤墳頭長著乾草,已有植被覆蓋零星地表。陽光照在車尾後面的車窗上,環顧四野,天地相接,地灰黃,天蒼茫,暉暉陽光普蒼桑。

    前面出現了一個方形土堡,這就是河西走廊的終點,玉門關唯一的舊址。這個舊址,當時是個城堡,是漢代當年把守將軍的住址。

    從甘肅的蘭州到玉門關,歷時20天,走走停停,感覺祖國地大物博,一個甘肅讓我肅然起敬。狹長的地理環境,蘭州的黃河因在蒙古高源上游非常清澈;東西走向的祁連山長年不化的白雪,成為河西走廊水的源;頑強的駱駝草生長在荒漠中春風吹又生;渾黃的沙漠起伏綿綿,黑色的戈壁灘綿延百里寸草不生,但它也沒有阻擋住中華古代文明的腳步。沙海駝舟,鈴聲悠悠。新的時代,賦予河西走廊新的使命,那就是“一帶一路”在這裡延行!

  • 18 # 楊振崋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核心區域為(河西五地)主要有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歷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和交通要道。

    一、經濟地位: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原地區的經濟意義甚至遠超戰略意義,自漢代開始至唐、宋、明、清的經濟繁榮離不開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國倡導構建亞歐大陸橋、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河西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無可取代的重要節點,經濟地位也十分重要。

    二、戰略地位: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中亞各國的咽喉要道,國防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河西走廊東西隔絕維回,南北隔絕藏蒙,是防止祖國分裂的前線,如今的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價值。自漢武帝在山丹建立軍馬養殖基地到新中國成立以來蘭州軍區和西部戰區的戰略意義足以證明河西走廊的軍事戰略存在價值。

    三、交通地位: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同時,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線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像連線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透過河西走廊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絡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綜述:河西走廊是連線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咽喉,地域雖小但經濟、軍事戰略意義重大,是維護國內軍事穩定,是維護維、蒙、藏、回民族團結穩定,是維護國家與亞歐各國軍事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祁連山孕育滋養的五個城市繁榮發展,使得河西地區荒漠化程序逐步減少,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關係著國家軍隊運送,西部的石油、天然氣運送,民族關係的融合,河西走廊的穩定繁榮發展關乎國家格局的政治軍事經濟發展,其地位不容小覷。

  • 19 # 大河線上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臺、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石羊河水系。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裡經過。

    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蘭新鐵路、蘭新客運專線也由此透過。

    現狀

    被稱為“西北糧倉”的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是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的融水滋養、灌溉而“造就”。一旦祁連山出現問題,對於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態無疑是釜底抽薪。

    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甘肅的人大代表安國鋒和政協委員郝樹聲,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提出以“加強祁連山生態保護”為主題的提案,提到作為整個河西走廊“母親山”的祁連山,最近幾年出現了嚴重的雪線上移、冰川退縮、草原退化、林木減少等現象。

    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溫家寶總理談了他惦記甘肅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祁連山冰川保護,黑河、石羊河沙化鹽鹼化治理。而這四件事情都與河西走廊生態環境有關。

    在河西走廊東部,巴丹吉林和騰格裡沙漠有合攏趨勢,給楔子一樣鑲嵌其中的民勤綠洲帶來巨大壓力;在西邊,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逼近敦煌。有專家斷言,倘若任由形勢惡化,河西走廊生態環境有可能在50年內全面惡化。

    以上內容摘自網際網路,僅供參考

  • 2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我看來:河西走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國家西部屏障的戰略意義。根據國際地緣政治的鼻祖麥金德的心臟地帶說認為:歐亞大陸為世界島,其在經濟和軍事上自給自足的中心遠離海岸,是世界島的核心。這一核心地區大致上西起歐洲多瑙河,東到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主要包括我國的東北三省、內外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伯利亞、中亞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西北部。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地區面對東部具有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河西走廊的穩定意味著中原和新疆的聯絡將是暢通的,而從地緣格局上來看守新疆則足以保蒙古,保蒙古則足以衛京師。

    中外交往的通道意義。無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在的一帶一路戰略,河西走廊都是聯絡中原和新疆乃至中西亞各國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的暢通有助於我國走向世界,也有助於沿線周邊鄰國的經濟發展,對維護睦鄰友好關係具有戰略性作用。

    豐富的資源儲備。河西走廊擁有豐富的金銀、玉石、石油等資源儲備,其開發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無比巨大的。

    歷史文化的傳承意義。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極其重要的一段,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足跡,至今這裡還留下了數不清的歷史文物珍寶:這其中有敦煌莫高窟中數不清的壁畫、雕塑和經書,也有不少珍寶至今埋在漫漫黃沙之中無人知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楚霸王項羽的謀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