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嘴O
-
2 # 小夢歷史書
司馬懿兵變是為了殺死當時把持朝政的曹爽,當時他們倆人爭權奪利,如果司馬懿不先動手,後果可能就是自己被曹爽所殺,要麼就是等自己死了,兵權給曹爽奪去,會威脅到自己的後代以及曹魏政權的命運。不管當時司馬懿有沒有篡魏的野心,兵變也不是他能決定的,很多時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
3 # 渭城朝雨憶傾城
因為曹睿前期還是很清醒的,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始終都是受到他的限制,外加蜀國頻頻發兵北伐,司馬懿這個時候能自保已經非常好了,哪有能力發動兵變。
-
4 # 從前1那些事兒
司馬懿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謀奪天下,他是也像曹操一樣,野心是一點一點大起來的。曹丕還在的時候他不敢放肆,輪到曹爽這個草包麼就不談了。
五十年的時間太久了,司馬懿最後會造反也沒得選擇。司馬家在自己手中走向了巔峰,不僅僅是野心,退一步就是爬的越高摔的越狠,進一步就只能造反了,所以司馬懿不反也得反。
-
5 # 左稻故事匯
別被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和晉書所誤導,弄得好像司馬懿一開始就處心積慮要竊奪曹魏江山似的。原因很簡單,人心總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就如魏武在《讓縣自明本志記》裡所說,曹操最初的志向無非是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而已,何曾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注1)進而威逼主上呢?再來看司馬懿,到曹睿死前,司馬懿既沒有機會也沒有所謂兵變謀逆的想法。為什麼這麼說,看看曹魏各朝司馬懿都在幹嘛,就可以明白了。▽於和偉飾演曹操是演得最好的曹操沒有之一
終曹操一朝,司馬懿位卑職小不過是個俸祿幾百石的官員(丞相府文學掾、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因司馬懿支援曹操稱帝,所以才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此時的司馬懿軼比千石都達不到,(注2)能有什麼威脅?所謂後世傳說什麼鷹視狼顧之相,又說曹操夢三馬食槽,曹操因為有點疑心就要把司馬懿幹掉。顯然是不可信的。▽司馬懿鷹視狼顧必預汝家事(注3)
曹操死後,因為司馬懿是曹丕作魏國太子時的四友之一,也是曹丕繼位的大功臣(從龍之功、另管理曹操喪葬諸事,內外肅然,並奉曹操梓宮回到鄴城,故有大功)。這才達到千石級別(丞相長史)、封侯(河津亭侯),勉強算是進入政治核心。▽魏文帝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
其後不斷加官進爵,從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升遷為侍中、尚書右僕射轉撫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固辭時,魏文帝言:“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注4)曹丕對司馬懿是信任和依仗的,曾比之為漢初蕭何,又有言:“吾西、撫軍當總東事,吾東、撫軍當總西事。”(注5)當魏文朝時,司馬懿沒有也不可能有謀逆的想法,更多的是為曹魏建功立業、圖個青史留名罷了。只是萬萬沒想到,曹丕當了五年多的皇帝就死了……到曹丕死時,司馬懿已經和曹真、陳群一起是假節的託孤重臣了,曹丕還遺命曹睿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注6),由此可見魏文帝對司馬懿是引為知己、信任有加、乃至推心置腹。而此時的司馬懿對曹魏也是肝腦凃地、傾心報效的。▽吾基於爾三世矣……魏明帝曹睿(注7)
明帝即位後,司馬懿改封舞陽侯。因督諸軍擊退孫權合肥之圍,升遷為驃騎將軍。太和元年六月,司馬懿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擒孟達於盈旬(注8)。太和四年司馬懿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一起伐蜀,無功而返,第二年曹睿以:“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使司馬懿西屯長安,轉督雍、梁二州諸軍事,此後一直到青龍二年,敵諸葛於渭水(注9)。▽某種意義上是諸葛成就了司馬的一世之名
青龍三年,封司馬懿為太尉,累增封邑。青龍四年,司馬懿獲白鹿,進獻魏明帝。曹睿說:“昔周公旦輔成王,有素雉之貢。今君受陝西之任,有白鹿之獻,豈非忠誠協符,千載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注10)從這段話可見曹睿已有提防、見疑司馬懿之心,但明面上大體還是以褒揚其忠、希望司馬懿作魏室的周公為主旨。
景初二年,殄公孫於百日(注11)時,司馬懿路過老家,見父老故舊,悵然有感,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注12)”古人常說歌為心聲,此時司馬懿功高震主有不賞之憂,從歌詞最後兩句,對司馬懿當時懼禍的心境或可窺一斑。▽秦皇漢武之儔,才具略不及耳…曹睿(注13)
設若曹睿身體無恙,司馬懿平公孫、作京觀歸後,或者真是一個告罪歸鄉,蕭索終老的結局。無奈形勢比人強,這邊剛剛凱旋未歸,那邊魏明帝已將不起,從詔司馬懿便道還鎮關中;到急詔司馬懿回京。三日之間,曹睿詔書五至:“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注14)”司馬懿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四百餘里,一晚上就到了。直入嘉福殿臥內,曹睿執司馬懿手,看著齊王曹芳說:“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注15)”遂與大將軍曹爽並受遺詔輔佐少主。綜上可以看出曹睿對父親留下的佐命之臣司馬懿是重用加提防的,雖付與方面的兵權但也有節制,而對司馬懿來說,其時不能也不敢有謀逆之心,更多的是立功顯名後懼禍待罪的心態更貼切一些。▽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承忍死之託復叛之
正始二年,司馬懿勳德日盛而謙恭愈甚,訓戒子弟時說的:“盛滿者道家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注16)”怕已不再是真心話了。▽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
至於司馬懿什麼時候起了反心,當是曹爽當權後,密養三千死士潛為之備時。高平陵之亂時司馬懿有奏:“先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於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後事為念’。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群官耍職,皆置所親;宿衛舊人,並見斥黜。根據盤牙,縱恣日甚。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專共交關,伺候神器。天下洶洶,人懷危懼。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此非先帝詔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雖朽邁,敢忘前言。昔趙高極意,秦是以亡;呂霍早斷,漢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鑑,臣授命之秋也……(注17)”公卿、時人尚視其為安劉之周勃、霍光,史載天下欣賴之。等到司馬懿一朝大權在手,不聽蔣濟諫說:“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堅持要族滅曹爽時,竊柄神器之心,已昭然若揭也。▽密養三千死士意欲何為?
所以李世民評他:“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注18)”辜負如此,雖說是勢易時逼,身不由己,但其子孫奠基於此,也無可辯之,夫復何言。
參考資料《晉書.宣帝紀》
……大家反饋說看不懂古文,特為之注……
(注1:入朝不趨/進入朝堂的時候不用按著朝臣覲見皇帝的禮儀彎腰小步快走。贊拜不名/朝拜皇帝時,贊禮官僅稱呼官銜不附帶官員名字,以示尊崇。劍履上殿/可以佩劍和穿鞋到議論朝事的大殿。三者本來是皇帝對年高功重的大臣的禮遇,魏晉時成為權臣的特殊待遇,如董卓、曹操、曹爽、司馬懿等)
(注2:漢制,三公年俸[俸祿]為萬石,中兩千石次之,下一級是真兩千石、兩千石再次之,最後一級是軼比兩千石,軼比兩千石以上才算高層官員,丞相司直、護軍都尉、司隸校尉、西域都護、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曹魏承漢制)
(注3:曹操對曹丕說過:“司馬懿鷹視狼顧,必預汝家事。”翻譯成白話文:“司馬懿有異相,不是做人臣子的人,必定會干預你的家事,天子家事就是國事,你要小心提防啊。”)
(注4:魏文帝言:“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即“我處理各種政務,夜以繼日,沒有片刻休息時間。擔任此職並非什麼榮耀之事,只是為我分憂啊。”)
(注5:曾比之為漢初蕭何,又有言:“吾西、撫軍當總東事,吾東、撫軍當總西事。”曹丕曾經將司馬懿比喻為漢朝初年的賢相蕭何。又說:“我在西面的時候,撫軍[即司馬懿]就應當統管東方的事,我東征的時候,撫軍就統管西方的事。”不管是比喻還是這段話都說明曹丕對司馬懿的倚重。)
(注6:曹丕還遺命曹睿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意思是“倘若有人對你離間這三位[指曹真、陳群、司馬懿],應該謹慎對待,不要懷疑他們。”)
(注7:吾基於爾三世矣……出自三國志魏書第三明帝紀裴注,原文為:“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說的是魏明帝曹睿幼時聰慧,曹操很寵愛他,說:“我開創的基業到你這裡就三世了啊。”隱含有讓他承繼大統的殷殷希望,曹操平時與親近大臣朝會和宴會商議國事時,也經常把曹睿帶在身邊,注重對他的培養。)
(注8:擒孟達於盈旬。太和元年,司馬懿得知新城太守孟達意圖謀反,在沒有稟報皇帝的情況下,自專,率麾下大軍急行軍8日趕到上庸城下。大出孟達意料之外,孟達在寫給諸葛亮的信中,“曾預估司馬懿要先稟告皇帝,使者京城來回時間,再加上起兵行軍至上庸的時間至少需要一個月。”司馬懿抵達上庸城下後兵分八道攻城,16天后,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開城門投降,孟達被斬首。因此李世民在宣帝紀後的史論中說:擒孟達於盈旬。)
(注9:敵諸葛於渭水。司馬懿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從太和五年到青龍二年司馬懿率軍在渭水之濱防禦諸葛亮,青龍二年,諸葛亮兵出渭水南原隨後西上五丈原,與司馬懿大軍對峙,最終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故說:敵諸葛於渭水。)
(注10:“昔周公旦輔成王,有素雉之貢。今君受陝西之任,有白鹿之獻,豈非忠誠協符,千載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這段為曹睿說:“昔日周公姬旦輔助成王,向成王貢上白雉。今天你司馬懿在陝西受國家重任,獻上白鹿,你的忠誠之心豈非和千年之前的周公一樣,如符契不差,以治理邦家,使國運長盛不衰嗎!”何以見疑?魏晉時比之周公即已見疑。因曹操就曾自比周公,有詩云:“周公吐脯,天下歸心。”曹睿乃曹操之孫、司馬懿為曹魏大臣,於此典故,盡皆瞭如指掌,心照不宣罷了。)
(注11:殄公孫於百日。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曹睿對司馬懿說:“此事不值得煩勞你,只是想出師必勝,所以還是麻煩你去一趟。你估計公孫文懿會採用哪種計謀呢?”司馬懿回答說:“事先棄城逃走,是上計。憑藉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次計。坐守襄平,那他就要當俘虜了。”天子說:“他將採用哪一種辦法呢?”司馬懿回答說:“只有那些明智的人能透徹估量自己和對方的力量,預先放棄城池,這不是他所能做到的。今我孤軍遠征,他會認為我們不能持久,必然先在遼水抗拒,再後退守城,這是中計和下計。”曹睿又問:“征伐往返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回答:“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就足夠了。”其後對遼東公孫文懿的征討,果然如司馬懿所料,因此李世民在為晉書.宣帝紀所作的史論中說:“殄公孫於百日。”)
(注12:“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意思為“天地自開闢以來,日月都齊放光芒。適逢國家多事,因此我竭盡全力征討遠方。將要去掃除群醜,順路回到了故鄉。萬里之外都要肅清,把八荒納入我國疆土,成功後告老歸鄉,做個待罪之身的舞陽侯啊。”)
(注13:秦皇漢武之儔,才具略不及耳…出自三國志.魏書第三.明帝紀裴注引用世說新語:帝與朝士素不接,即位之後,髃下想聞風采。居數日,獨見侍中劉曄,語盡日。觽人側聽,曄既出,問“何如”?曄曰:“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大意是魏明帝曹睿與朝中的大臣素來沒有往來,即位後,眾臣都想一睹風采,繼位後數天內,魏明帝只單獨召見了侍中劉曄,兩人交談了整天,眾人側耳傾聽,劉曄出來後,眾人問:“君上是個怎麼樣的人啊?”劉曄說:“像秦始皇、漢武帝一類的君主,才具略微不及上述兩位。”)
(注14:“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意為““近日我寢臥不安,望君早到,到京便直接推開宮門而入,來看我。”)
(注15:“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白話文為:“為了將後事託付給你。死是可以忍耐延緩的,我忍住不死就是為了等你,能夠見到你,也就沒有遺憾了。”)
(注16:“盛滿者道家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意思是:“繁盛盈滿這是道家所忌諱的,春夏秋冬尚且往返推移,我有什麼德行能夠居此高位。唯有貶損再貶損,或者可以免於災禍吧?”)
(注17:“先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於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後事為念’。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群官耍職,皆置所親;宿衛舊人,並見斥黜。根據盤牙,縱恣日甚。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專共交關,伺候神器。天下洶洶,人懷危懼。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此非先帝詔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雖朽邁,敢忘前言。昔趙高極意,秦是以亡;呂霍早斷,漢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鑑,臣授命之秋也……”翻譯為:““先帝下詔讓陛下、秦王及臣在御床前,握住臣臂說:“深以後事為念。”今大將軍曹爽背棄先帝遺命,敗亂國家典制,對內則越權壓主,對外則專權威眾,各種朝廷要職,都安插了自己的親信,原來的宿衛人員,都被排斥廢黜。盤根錯節,日益放縱。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互相勾結,伺機篡奪。天下洶洶不安,人心危懼。陛下便是寄身於他的權勢之下,哪能長久安寧?這不是先帝詔陛下及臣升御床的本意呀。臣雖然老朽了,但怎麼敢忘先帝的遺言啊。昔日趙高肆意妄為,秦國就因此而滅亡了,呂雉、霍成君早早被剷除,漢朝天下才得以長久。這是陛下應該借鑑的史實啊,今日是臣以生命效忠陛下的時刻……”)
(注18:“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所作的史論,翻譯為白話文為:“魏文帝曹丕在世的時候,司馬懿得到重用,在許昌受到了與西漢時蕭何一樣的重託,在朝堂上受到的尊崇超過了東漢時的霍光。如果司馬懿能夠竭盡忠誠義節,可與伊尹、傅說一樣被後世所銘記。到了魏明帝曹睿臨終時,又將重任託付給司馬懿。司馬懿接受了兩位帝王的遺詔,輔佐了三代,卻沒有以身相報。後來他利用天子離開京城之際,突然在城內起兵,先帝的墓土還沒有乾燥,兩個顧命大臣就立刻相互廝殺,忠貞大臣的行為,難道就應該是這樣的嗎?這樣報效國家,令人疑惑不解……他如果有輔佐帝王的心,又為什麼之前盡忠而之後又謀亂呢?所以,東晉的晉明帝曾經掩面而哭,對自己的祖先司馬懿以欺詐的手段獲得成功而感到恥辱,後趙的明帝石勒會嘲笑司馬懿用奸詐邪惡的方法奠定了基業。
-
6 # 來是無跡去無蹤
首先是曹睿啟用曹氏宗親來對抗士族大姓勢力,他任用了大批有才能的曹姓人,沉重打擊了以司馬懿為首的計程車族大姓。
其次曹睿這個人具有很強的政治平衡能力,他重用曹休、曹真,用這兩個人有效的牽制住了司馬懿勢力。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他和曹操一樣始終對司馬懿都存在著戒備之心,邊任用邊打壓。
-
7 # 穿越再現彼岸
曹睿的執政能力。
曹睿為曹丕長子,226年即位,是謂魏明帝,即位時23歲,執政13年,239年去世,時年36歲。
曹丕擔心自己的兒子年輕,為兒子安排了四個輔佐的顧命大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可是曹睿非常聰明,擅長帝王之術,為了自己大權獨攬,攘外必先安內。將曹休、曹真和司馬懿三個掌握朝廷實權的人物,輪番調往與東吳和西蜀作戰的前線,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時間很短,根本影響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實際權力,而且也不能干預曹睿的執政。(曹睿劇照)
在對外作戰中曹休和曹真相繼病死,但是他們也抵禦了吳蜀兩國的進攻,並且平息了遼東公孫淵的反叛,可以稱之為明君了。一個沒有多少實權的陳群就沒有調動,對權臣的控制可見一斑了。
曹睿無子,養子曹芳即位。曹睿雖然聰明,曾經有三個兒子,但無一例外都沒有到成年就夭折了。無奈只好弄了兩個養子:齊王曹芳和秦王曹詢。(郭皇后劇照)
239年正月27日,36歲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馬懿和曹爽(曹真長子)進宮,託付後事,曹爽和司馬懿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這時的曹芳才7歲,是謂魏少帝。(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被廢,曹爽專權。曹爽是曹真的長子,曹睿託孤時,他被封為大將軍,假節鉞,簡單說曹爽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大權。
曹爽在曹芳剛剛即位時,凡事和司馬懿商量,不過後來聽了別人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趁機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並將原來的禁衛軍將領蔣濟免職,各主要的軍事位置都換上了自己的兄弟和親信。(曹爽劇照)
244年,曹爽覺得自己是大將軍,但是一點戰功也沒有。於是就起兵征討蜀漢,司馬懿勸阻,但是曹爽大權獨攬,哪裡肯聽。結果曹爽被蜀漢的大將軍費禕擊敗,並且造成很大的內耗,戰爭地區的人民怨聲載道。
247年,曹爽兄弟將郭太后遷移出宮,架空了司馬懿,專擅朝政,黨羽遍佈,並且排擠了大量的官員。在宮殿內,曹爽甚至帶走曹芳的嬪妃出去玩樂,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裡,儼然有取代魏帝的苗頭,因為曹芳不是曹睿的親生兒子,繼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變。曹爽對司馬懿換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試探司馬懿的狀態。當時司馬懿應該啥病都沒有,但是馬上裝病,垂垂老矣的樣子,人都變得糊塗了,試探的人回去彙報給曹爽後,曹爽放心了。
司馬懿在幹什麼吶?這些年來的征討指揮,手下聚攏大批的將士親信,並且暗地裡培養了精銳的3000死士,尋找合適的時機發動政變。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擠下來的軍隊人士以及朝臣,司馬懿都傾心相交,拉攏到自己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經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著魏帝曹芳去拜謁曹睿的陵寢——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參加了拜謁活動,出城前,謀士桓範告誡曹爽,他們這些掌握軍權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參加這個活動,都城軍隊會失去領導,曹爽不以為然。
司馬懿培養的死士和拉攏的被曹爽排擠的大臣將領們紛紛出動,佔據了曹爽及其兄弟的軍隊駐地,開啟武器庫,迅速裝備起來一直大軍,並將郭皇后搬了出來。然後他們認為曹爽兄弟有篡位奪權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職和軍職。謀士桓範逃出都城,建議曹爽攜皇帝曹芳到許昌,號令天下討伐司馬懿。(桓範劇照)
曹爽就是個沒什麼本事的傢伙,遇到這樣的事情馬上慌了,他仍舊留戀家族和安逸的生活,願意投降,繼續他的富貴人生。桓範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後,家族被軟禁看管。司馬懿很快找了一個曹爽謀反的事件,將曹爽家族及其黨羽誅滅三族,5000多人受到牽連。司馬懿從此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
8 # 葉導演的秋天
首先曹操和他的後代都是絕頂聰明的人,只不過經歷過整個漢末和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已經身經百戰,修煉成精了。要說防人之心,帝王之家誰沒有這種意識,關鍵是司馬懿已經位高權重,他的生死關係到世家大族的利益,而世家大族又多是皇親國戚。導致沒有人會隨意動司馬家。
其次,帝王交接,權利沒有分明的時刻是朝廷政治最不穩定的時間。但主要的原因就是那個時候司馬懿已經很危險,不得不出動殺招了。司馬懿作為三朝元老,帝王既要倚重他又要防著他。
那個人就是大都督曹爽,曹爽是絕頂聰明之人,但是機關算盡和伺機而動是遠遠不如司馬懿的,所以把一把好牌打爛了。
然後就是那個時候的司馬懿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寶劍而且是幾十年磨一劍的那種,出鞘必殺人,沒有人能像曹操和曹丕一樣壓的住他,再說都那把年紀了,也是時候該博一博了。
-
9 # 盜帥夜留香YE
怎麼說呢。
其實也不要太針對司馬懿,也不要把司馬懿想得太過於陰謀論了。
人家司馬懿也不是天生下來就像造反的。
不是說在司馬懿投到曹操門下之後,就日思夜想找機會奪取曹家政權的,根本不是這樣。
最多可以說司馬懿骨子裡有造反基因,隨著事情一步一步的發展,慢慢的被激發出來,這才最終走上高平陵之變,奪取曹氏最高權力的道路。
能最終走到這一步,一半原因是因為內心的權利慾望在作祟,另一半也是逼不得已。
而且司馬懿在曹睿死之前,根本就沒有奪取權力的機會,更沒有奪取權力的能力。
因為曹丕還在位的時候,就感覺司馬懿能耐太大,恐怕司馬懿有二心,所以一直防備著司馬懿。
到了曹睿這一輩,依舊如此。
雖然在抗擊諸葛亮這方面,不得不啟用了司馬懿,讓司馬懿在軍中培養了大批心腹。
但是到曹睿快死得時候,曹睿已經讓司馬懿遠離權力中心了,並且安排了五位曹氏親貴作為輔政大臣,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如果不是孫資,劉放這兩位從中作梗,導致重病之中的曹睿改了主意,重新召司馬懿如朝,授予輔政大臣的要務,恐怕司馬懿這輩子,都沒有機會觸控到魏國權力中心了。
而且就算是曹睿後期改變主意了,但依舊沒有完全相信司馬懿,還放了曹爽這麼一個曹氏親貴來制衡司馬懿。
可憐曹睿到死也沒有想到,曹爽和司馬懿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人物。
曹爽空有莫大的權力,但最終還好還是被司馬懿玩得團團轉,最終在高平陵之變中丟掉了曹氏手中的最高權力。
曹操父子辛苦數十年,最終卻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
10 # 愛歷史的傻狗
人心是隨著環境與處境變化的。
曹丕早死,但是魏文帝曹丕給曹睿留的班底可不少,至少時任撫軍大將軍的司馬懿僅僅是四大輔臣之一,而這個時候的宗室還是能頂上事兒的曹二代們,四大輔臣佔了兩個,另外一個陳群則是提出“九品中正制”的另一個世家子弟,同樣是曹丕的老班底了。
這個時候的蜀國諸葛亮在繼續實力準備北伐,吳王孫權也在考慮稱帝,這個時候稱帝是需要有“業績”的,所以面對南方兩個虎視眈眈的敵人,剛駕崩皇帝的曹魏政權首要任務有兩條:第一抵擋外敵,第二穩定內政。
對於年輕的皇帝曹睿來說,其實也很懵逼自己親爹就這麼死了,但是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這些人都是爺爺曹操開始的老班底,曹丕開始又逐漸收回宗族勢力,所以收起皇權來得心應手,分分鐘讓這幾個大臣忙著“為國分憂”去抗蜀抗吳平定各地叛亂去了,順便還能減少在中樞出現的時間,減少在中樞的影響力。
作為回報,曹睿也不是小肚雞腸的人,跟著皇帝的旨意走,尤其是還基本擋住了他爹剛死就有的兩國北伐,加官晉爵是少不了的,也因此司馬懿在這個期間做到了太尉,爵位食邑也加封數個縣。
可以說,終曹睿一朝,司馬懿任勞任怨讓去哪幹活去哪幹活,作為回報,皇帝曹睿給他升官進爵,這個時候的司馬懿仍然有官可生有事可做,也沒有生死政敵。
但是隨著曹睿壯年去世(三十多歲),帝位傳給了年僅八歲的曹芳,而輔佐大臣又成了私心慎重的曹爽,一切都不一樣了,先是明升實降奪了司馬懿的軍權,後又出征失敗,但是失敗後反而更無忌憚,甚至擾亂後宮……這一系列的行為現在看其實才是篡位的前兆!而作為最大的兩塊絆腳石之一,司馬懿就不得不除了。那麼,對於要你命你躲都躲不掉的人,司馬懿兵變之後下死手也就不足為奇了。可是這樣一來司馬懿又成了唯一的權臣,權臣的下場要麼更進一步要麼身死族滅,對於司馬懿來說就是個沒得選擇的路線了。
-
11 # 夏目歷史君
其實原因很簡單,在曹叡死後司馬懿的機會才慢慢顯露出來了。
曹叡死後,繼承他帝位的只是曹叡的一個養子曹芳,曹芳年幼,由宗親曹爽與元老司馬懿兩人一同輔政,一般來說皇帝幼小闇弱,權臣都或多或少會有想法奪權,縱觀歷史,輔臣乘皇帝幼小奪權的案例並不在少數。
而且當時與司馬懿一同輔政的曹爽,即與司馬懿爭權的唯一對手,壓根不是和司馬懿在同一個級別的人物,曹爽在司馬懿面前可以說是被完爆。
曹爽這個人無德無能,排斥司馬懿、獨自掌權後在朝中結黨營私、任用親信專擅朝政;在朝外力主伐蜀徵吳,伐蜀被蜀漢大將王平挫敗死傷無數,徵吳又被吳軍攻破柤中,傷亡慘重。曹爽的所作所為引得了朝中很多人不滿,孫禮、蔣濟等很多有名望的大臣們都希望當時德高望重的司馬懿出山主持大局,而不是讓曹爽把魏國給玩沒了。
在看到曹爽無德無才,又引得多數人不滿的時候,其實司馬懿就已經開始謀劃自己兵變的計劃了,他只不過是在等待一個機會。所以他才會在孫禮前來向自己抱怨曹爽無能時,靜心安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
司馬懿先是詐病讓曹爽放鬆警惕,便於自己更好謀劃起義,這與曾經呂蒙裝病取關羽的荊州應該是如出一轍。在曹爽沒有任何顧忌帶著大多數親信安心帶著幼帝離開洛陽去祭拜曹叡的高平陵墓之時,司馬懿覺得機會來了,於是發動兵變,拿下了洛陽城,讓太后頒佈懿旨聲討曹爽罪狀。
本來曹爽幼帝在手,軍隊又不少,完全有機會與司馬懿拼一拼的,當時他手下的智囊桓範就是勸他挾持皇帝到許昌,再徵調天下兵馬勤王。但曹爽聽到自己投降還有榮華富貴,頓時間就不想奮鬥了,他選擇了回洛陽向司馬懿投降,可惜司馬懿並沒有向之前答應他的那般放過他,而是將其殘忍殺害。曹爽死後,大權則徹底落入司馬懿之手。
司馬懿之所以敢在當時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原因還是對手曹爽太菜了,不僅無德無才,還沒有膽識。司馬懿在曹叡死後,終於等到了曹家一個庸人掌權,這才有了底氣去發動兵變。
-
12 # 三國逐鹿司馬懿為何在曹睿死後才敢發動政變?
諸葛亮常談羨慕,能迴天地春。司馬懿精於謀略,善於用兵,深諳韜晦。他是曹魏三代託孤輔政大臣,又被人稱之為: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司馬懿極其聰慧,博學多識,年少時就遠近聞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繼任丞相後強徵司馬懿為文學椽,後來讓司馬懿做太子中庶子,也就是輔助曹丕的差事。曹丕在位時,司馬懿成為託孤輔政大臣,也是曹丕對抗宗親的工具。
曹睿繼位後,司馬懿臨危受命,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兢兢業業,一生都在為曹魏徵戰,然而卻在曹睿去世後,發動高平陵政變,竊取大權。然而司馬懿既然想篡權,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政變?筆者認為,這是有著深刻原因的,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睿在世之時,司馬懿並沒有實權。曹丕臨終前,將司馬懿任命為託孤輔政大臣,除了他還有三位,分別是曹真、曹休、陳群。曹丕讓司馬懿好生輔佐曹睿,同時也告訴曹睿,要永遠防著司馬懿。因為從曹操開始,眾人都紛紛議論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並且曹操曾兩次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因此曹操警告後人,要永遠防著司馬懿。曹睿繼位之後,司馬懿也成為牽制曹魏宗親的工具。
曹丕在位時,曹真、曹休等就開始大肆圈地據為己有,侵吞國家資產,由於他們手握重兵,曹丕也不敢得罪。曹丕死後,宗親們更是肆無忌憚,曹睿只好用司馬懿牽制,懿依舊管理尚書檯,執行新政,防止曹魏宗親貪汙受賄、任人唯親。因此司馬懿當時只是個文官,並沒有什麼實權。後來諸葛亮北伐,曹真屢戰屢敗,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馬懿為大都督,然而司馬懿雖然掌握兵權,但長期在在征戰,又有大將軍曹真的牽制,沒有機會發動政變。
其次魏明帝曹睿英明神武,牢牢控制大權。不得不說,曹睿是個英明的皇帝,從小就長相俊美,聰慧過人,又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曹操因曹睿超凡脫俗,更是對他寵愛有加,曹操曾誇讚:有曹睿在,曹魏江山可以傳三代了。曹睿在位期間,曾指揮司馬懿曹真等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防禦吳國,設立律博士制度,又與陳群等人制定了《魏律》,因此曹睿是個有座位的皇帝。
諸葛亮北伐期間,司馬懿被曹睿牢牢控制,由於司馬懿侵害了宗親們的利益,曹真、曹休等恨不得殺司馬懿,以除後患。每次都是曹睿阻止。而司馬懿稍有不慎犯錯,輕則降職,重則罷官,因此司馬懿在朝中很不得勢,更沒有什麼謀反的機會。而且當時人心向魏,司馬家族並未給世人什麼恩惠,司馬懿在這個時候謀反無異於自取滅亡。
再次曹睿在位,曹氏宗親依然強大,司馬懿在當時兼職不值一提。曹魏三代用司馬懿的原因,就是司馬懿有大才,可以輔助曹魏江山,然而三代人都未曾重用司馬懿,只是諸葛亮北伐之時才讓他掌握軍權。最主要是,託孤大臣不止司馬懿一個,還有曹真、曹休、陳群。曹真曹休才是真正的掌權者,手握重兵,可以說他們想殺司馬懿易如反掌,只是曹睿護著司馬懿。
後來諸葛亮北伐之時,由於曹真屢次打敗仗,丟城失地,曹睿這才起用司馬懿。而且司馬懿打敗仗之時,曹睿有再次起用曹真。二人相互牽制,由此看來曹睿也是個權謀家。因此曹睿在世,曹氏宗親雖然人才凋零,但大權在握,再加上曹睿英明神武,司馬懿沒有發動政變的機會。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的?
-
13 # 狼的影子319
根本就無所謂等誰死了再政變,小編的說法好像司馬懿天生就是準備政變一樣,其實人家早先根本就不想出來做官,是曹操反覆逼迫,以死相逼,才不得已出仕的,司馬懿這個人博學多才,機敏通達,不管是做秘書,謀士,管理內政,仗鉞征伐都是出色當行,文武雙全,以自己出色的才能和忠誠,得到了曹魏三代君主的信任,曹丕死的時候司馬懿是四個輔政大臣之一,曹叡死的時候他是二個輔政大臣之一,而且曹叡對司馬懿的期望極高,病危的時候飛書快馬急招司馬懿回朝託付後事,甚至一天內連發三道詔書,司馬懿是抱著七歲的太子曹芳在曹叡對病榻前接受遺照的,由此可見,曹魏皇帝對司馬懿的信任。後來導致司馬懿挺而走險,發動政變完全是因為曹爽的胡作非為,把司馬逼迫的要靠裝病才能保命,如果不是如此,他絕不會作出這種事兒來的,所謂的“高平陵”政變,不過是司馬懿的自保之策,因為如果他不動手,曹爽遲早也要殺他。雖然說司馬懿從此控制了曹魏政權,但是他畢竟不是造反篡逆,不過是兩個輔政大臣之間的鬥爭,曹芳不過是從一個權臣手裡轉到了另外一個權臣手裡,皇帝還是皇帝,並沒有因為司馬懿的“政變”而下臺,而且,司馬懿始終都沒有背叛曹魏,終其一生,也僅僅停留在權臣的位置上,他兩次拒絕了“加九錫”的特權,實際上就是向朝廷和外界表示,他沒有篡位的野心,這一點他跟曹操非常相像,曹操也是崇尚“三分天下有其二”卻以禮事殷的周文王,和雄霸天下的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以其兵力廣大,猶能侍奉周室”的千古美談,所以,我一直都不贊成把司馬懿描繪成為一個內心陰暗,隱忍狠毒的陰謀家,他跟曹操一樣,都不是天生的權臣,曹操年輕時候的夢想不過是做將軍,封侯而已,但是他們這樣的人走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自己也是四面楚歌,曹操就說過,即使是天下人都認為他權傾朝野,懷有異志,他也不會自解兵權來證明自己的無辜,那樣實際上是“慕虛名而處實禍”,所以他只能拼命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看清楚這一點,就不難弄明白他為什麼要發動這樣一場“政變”了。
-
14 # 歷史三日談
因此曹操防著他,到了曹丕的時候,其實司馬懿那時候雖然籠絡到了不少人心,但與曹操以及他的兒子曹丕這些真正的大佬相比,司馬懿還是一盤上不了檯面的狗肉,幹什麼事情說什麼話都得注意著點掂量著點。
即使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其實離司馬懿翹尾巴的時候還長著了,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輩,這權力盛衰似乎也遵循著這麼一個原則,因為即使到了曹叡,對於司馬懿的認識和利用還是比較到位的。
那就是直接把司馬懿調離權力中心,今天派到西線去抗擊諸葛亮出祁山的軍隊,明天派到東線去面對孫吳的軍隊,總之放到最前線,即能體現對司馬懿的重視,又能讓他耽耽於邊患壓力,無瑕多想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情。
就這種條件讓司馬懿造反,肯定是難為他了,不能說司馬懿這時候沒想法,但如後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狀況,顯然也不是那麼個情況,對於這些朝堂看重的要臣,讓他們挑大樑造反,那是需要百分之百把握的。
畢竟已經高官厚祿錦衣玉食了,如果沒有萬全的把握,很難講司馬懿會豁出全部身家,去發動一個高平陵事變,拿下曹芳,自己當家做主,因此司馬懿發動兵變他是一個前因後果完整的過程,而不是腦門子一熱一拍屁股就定下來的事情!
-
15 # 難忘歷史的改變
曹睿在世,他有曹操之謀略。把司馬懿調到邊疆去作戰,今天去打蜀國,明天又去打吳國,懿無法篡位。後來曹芳執政時,被曹爽駕空。實際的權力是曹爽了,可是他們對付不了司馬懿,所以被司馬懿斬首。
-
16 # 黑炭頭鴨
司馬懿兵變是為了殺死當時把持朝政的曹爽,當時他們倆人爭權奪利,如果司馬懿不先動手,後果可能就是自己被曹爽所殺,要麼就是等自己死了,兵權給曹爽奪去,會威脅到自己的後代以及曹魏政權的命運。不管當時司馬懿有沒有篡魏的野心,兵變也不是他能決定的,很多時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司馬昭要篡魏也是迫不得已,自己有那麼大的權利在手,要麼放棄權利歸隱山林,要麼就篡魏,自己拿著那麼大的權利想跟皇帝和平共處,那不可能,即使自己不動手,皇帝也會想盡辦法來除掉自己。類似的事例有很多,像康熙除鰲拜,朱元璋殺徐達。總之一句話,你不弄死別人,別人就可有可能弄死你。 順便說一句,孟達兵變時,那時候皇帝權利還是比較大的,即使司馬懿不興兵討伐,蜀國也不一定能攻破洛陽,司馬懿快速攻破孟達有一好處就是,他的能力得到了魏國皇帝的承認,這使得曹睿對自己更加信任。即使如你所說的,蜀國攻破洛陽,皇帝被擒,那結果就是魏國大亂,蜀國吳國趁勢攻過來,到時候司馬懿即使想謀反,也得不到多大的地盤,最終都難免被吳國或者蜀國給消滅。
-
17 # 生說
韜光養晦。
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歷經曹操,曹丕,曹睿,曹芳,透過高平陵政變最終奪得政權。歷史上,關於司馬家篡奪曹魏天下,對司馬懿的評價總是被譏諷為欺負孤兒寡母。
司馬懿同日本的德川家康一樣,一生隱忍,活得很長,笑到最後,到同樣在民間的名聲並不高。
曹睿青年繼位,雖然在位時間並不長,但帝王權術卻一樣遊刃有餘。他沒有親生兒子,只能讓養子曹芳繼位,並讓曹爽和司馬懿輔政。
實際上,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對司馬懿既倚重又猜忌,曹睿雖然年輕,但透過對司馬懿等權臣分化制衡,司馬懿等人也只能俯首聽命。曹睿一死,新上位的曹芳年幼,且並無根基,除司馬懿外,其他有實力拱衛曹氏政權的大臣均已凋零。
曹爽是曹氏宗親,雖然處處防範司馬懿,但卻鬥不過更加老辣的司馬懿,表面上大權在握,實則抵不過司馬懿家族在軍隊中,在朝臣中的影響力。
在曹睿死後多年,曹爽率親信拜謁高平陵,當司馬懿突然起兵,發動政變之時,竟然坐以待斃,完全沒有掌權者的殺伐果斷,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司馬懿家族能取得最後勝利,一是作為士族代表,確實代表著一大部分利益集團,二是其對手曹爽之流確實太弱。曹氏政權人才凋零,而司馬懿代表計程車族掌權趨勢日增,此消彼長,司馬懿也敢於放手一搏了。
-
18 # 錢多多讀文史
司馬懿是個相當沉得住氣的人。
在情勢不佔絕對優勢的時候,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早在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就有了一定勢力。曹操對其十分猜忌,臨死時交代曹丕,要想辦法除去司馬懿。
誰知終曹丕一生,司馬懿依然沒倒。究其原因,就是司馬懿相當謹慎,從不妄動。
到明帝曹叡時,司馬懿見這位皇帝不好糊弄,更加小心,竟然得到了曹叡的信任,託孤於他,讓他與曹爽共同輔佐曹芳。
可以說,在曹芳之前,司馬懿一直未動手,一方面是主君較強,司馬懿未能獲得絕對優勢。另一方面,司馬懿生性謹慎,沉得住氣。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曹芳在位時,控制力已大不如前輩,實力派曹爽又是個狂妄的傢伙。但司馬懿在明帝死後,還是等了十年才動手,其間還不惜裝瘋賣傻以麻痺政敵,充分證明司馬懿不打無準備的仗。
故此,有反心的司馬懿一直等明帝去世十年後,才發動高平陵之變。
幸好,司馬懿是個長壽之人,否則,謹慎的他發動政變得等其兒孫來實行了。
-
19 # 鍾凌晨風
司馬懿為何等到曹睿死了再兵變?
中國古語,富不過三代。其實,貴也不過三代。第一代,打天下的主,自然英明神武,起自平凡,收自富貴。這是雄主,誰都要讓。第二代,跟著第一代打天下,自身素養一般不錯,還有第一代和眾多老臣罩著,也是欺負不得。第三代,大多不行了。久居深宮,錦衣玉食,條件太好。再往後,朝代運氣好的話,還會有一兩個中興之主,再往後,往往就一敗塗地了。中國歷史各個朝代,一般遵循這個發展規律。
曹魏政權,打天下的是曹操,這是第一代。稱帝的是曹丕,這是第二代。曹睿是第三代。雖說已到三代,但是因為曹睿年少坎坷,加上異常聰明,善使謀略,還能堅持皇帝權威不動搖。曹睿死後是曹芳,皇帝年幼,再加上是養子,缺乏鍛鍊,曹氏宗親和夏侯家族這些老人大都凋零,或是被嚴密防範,也就完全不能防範司馬懿了。眾所周知,司馬懿的重要特點是壽命長。耗死了一個個雄主,終於大殺四方,把控朝政,以晉代魏。
所以說,司馬懿為何等到曹睿死了再發動高平陵政變,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演進過程。
一方面,司馬懿才能卓越又有野心,放在哪裡都是梟雄,自然不甘久居人下。這一點,曹氏家族的所有人都感覺到了。有人說司馬懿最後走上政變的路是被逼的。為什麼逼他而不是別人,還不是看到他野心太大?但是,曹氏家族需要藉助他的領導能力對付吳蜀,不能無緣無故隨便擅殺,所以嚴格防範。偏偏曹氏家族的智商過早透支給了曹操和第一代打天下的長輩,後代智商一個個不足。曹操、曹丕、曹睿還能駕馭,到了曹芳時就問題積壓很嚴重了。輔政大臣曹爽這一代,完全不是與司馬懿一個等量級的對手,最後身死人手,也是必然之果。
另一方面,在曹氏家族日漸削弱的同時,司馬家族在迅速崛起。父親司馬防是京兆尹,上層人脈豐富。司馬懿在長期領兵作戰和結交郭太后中積累了大量關係資源。其弟司馬孚也掌握國家重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久經戰陣的能幹之人,而且掌握禁軍,私養死士。再加上,司馬懿還積極聯絡被曹爽打壓計程車族,贏得了廣泛支援基礎。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如此,司馬懿搞兵變風險還是很大。他一直被曹爽架空,裝病乞憐才麻痺對方。等到曹爽與皇帝外出祭靈,他破釜沉舟,兵出險招,帶領死士奪取武庫,挾持郭太后釋出詔令,又因為曹爽軟弱糊塗,不敢挾帝到許昌借兵平叛,在關鍵時刻失去戰心,才能兵變成功。可見,即使司馬懿有野心,有實力,但因為不是皇族,同樣處於弱勢地位,搞兵變風險巨大。曹氏家族掌握國家權力,還被逐漸控制排擠,早晚被替代是很正常的。不是司馬家族,就是鄧氏家族,鍾氏家族。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無可挽回的事實。
-
20 # 有書共讀
看過《軍事聯盟之虎嘯龍吟》的朋友,想必心裡都很疑惑像司馬懿這樣精明會算,城府又深的人為什麼要在侍奉曹家三代之後,直到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下面就聽聽有書君的幾點分析:
1.司馬懿發動兵變並非早有打算
曹操對他的政治及軍事才能十分讚賞,並且曹操善於用人,讓他為曹魏大業盡其才智,對司馬懿的奇謀異策更是從善如流。
在曹操死後,司馬懿又幫助曹丕繼位,作為曹丕繼位的功臣自然也會他被信任。而且曹丕死前還曾遺命曹睿:“有間此三公者(三公指:曹真、陳群、司馬懿),慎勿疑之”,由此也可看出曹丕對司馬懿信任有加,與此同時也看出了司馬懿對曹丕的肝腦凃地。
再然後,曹丕死了曹睿繼位,司馬懿憑藉自己精湛的兵法在與諸葛亮的作戰期間連連取勝,之後因鎮壓公孫淵而被升任為太尉。
在侍奉魏國三朝皇帝期間,司馬懿的才能都是被認可的,一直以來司馬懿的人生都還算太平,有官可升有事可做,也就想不到要兵變。
2.因為無奈而起兵叛變
在曹睿死後,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佐齊王,但曹爽包藏禍心,想要謀權篡位。在這個時候,司馬懿如果再不起兵叛變的,不但自己性命難保,還可能會危及江山社稷,畢竟曹芳也只有8歲。所以,便在曹爽陪曹芳離開洛陽時,起兵控制京都,這就是後來的高平陵事件。
司馬懿這次雖然發動兵變,但這只不過是他自保的一種手段,雖說他從此控制了曹魏的政權,但並非造反謀逆,曹芳依然還是皇帝,並沒有因為這次兵變而下臺。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司馬懿的兵變根本談不上等到誰死了以後來兵變,只不過是他自保的權宜之計。他終其一生,也只不過是停留在權臣的位置上。
回覆列表
曹睿的能力其實並不差,和他爹他爺爺比起來也不是很差。在位期間牢牢把握住了軍權,政權。司馬懿雖然勢力很大,但是在當時真翻不了天。但是曹睿的命短,死的太早,小皇帝太小還沒掌握大權。司馬懿是託孤大臣,另外一位託孤大臣曹爽能力有限,又得罪了很多世家大臣,司馬懿這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