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多謙0768
-
2 # 依與夢
不是忍了七年才殺,而是故意縱容了七年才殺。
朱元璋想廢掉存在了千年的丞相制度,但直接廢除會引起滿朝上下的反對,而且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提拔了胡惟庸,放縱他使勁作死,然後時機成熟了,收網,以胡惟庸為例子,證明丞相制度的缺點,然後名正言順的廢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是一個權利慾望很強的人,希望所有事物必須在自己掌握之中。而丞相制度雖然經過數度削弱,但依舊權利很大,朱元璋容不下。不過他這麼做了也有個弊病,就是得事必躬親,所以他才老抱怨“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這個也是他看官員不順眼的原因)。
-
3 # 建築景觀諮詢師徐易山
朱元璋是為了廢除宰相制度,故意放縱胡惟庸種種不法行為,最後才殺了他以及一大批同黨,順便藉此大案,廢除中國延續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實現了君主獨裁,杜絕了相權與君權的抗衡。
-
4 # 觀汗青
胡惟庸作為淮右集團領袖接班人,由於被告發毒死浙東集團領袖劉基,導致明初政治勢力不平衡,相權威脅到皇權,被朱元璋連根拔起,至於有太監告發胡惟庸謀反,應該是自導自演,胡還沒傻到家裡長了石筍祥瑞就拉朱元璋過來看的地步,欲加之罪而已。
-
5 # 呆哥163
胡惟庸案:最早是徐達奏胡奸邪。胡惟庸辦事有違法紀,如自留宮女……。家人告發,朱元璋把那家人殺了,有所覺察,問劉基的事。胡害怕,饋二百金與李善長。誘用太監福壽。陸宗亨費聚,常常因粗犯法被責,胡就利誘他們。收陳寧,毛襄,劉玉寶,魏文為心腹。讓李從義說服李善長,林賢下海招倭,封績去聯元,以井筍塚光為借,陰謀捉拿朱元璋。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羽林掩捕之,萬五千人。宋濂孫宋慎坐罪。詔告天下:韓國公李善長,列侯胡美,唐勝宗,陸仲亨,費聚,,已故侯顧時,陳德,華雲龍,王志,楊璟,朱亮祖,梅思祖,陸聚,金朝興,黃彬,薛顯,都督毛襄,陳萬亮,耿忠,於虎二十人。葉昇坐交通胡伏誅。
-
6 # 行雲流水1437995
胡惟庸自朱元璋起事不久就投奔他,在其手下立下不少功勞。李善長卸任丞相之職後,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
胡惟庸做了左丞相後,牢牢地把中書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擅作主張,獨斷專行,"生殺黜陟",不向皇帝奏明就直接執行。1378年(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命奏事毋關白中書省",顯然是裁抑中書省權力的一個措施。但胡惟庸等人卻不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組織黨羽,“在外收集軍馬",並派人勾結倭寇,又向蒙古貴族殘餘勢力勾結,"請兵為外應",陰謀武裝政變,篡奪政權。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清除了胡惟庸等人,興胡黨大獄,累計被殺三萬多人。
朱元璋待下忌刻,屠殺功臣,歷代皇帝無出其右。朱元璋在其身體尚健,自認為控制得住功臣們。只因兒子朱標軟弱,為給兒子清除障礙殺掉了一些桀驁不馴的功臣。
1392年朱標去世,孫子朱允文被立為繼承人,朱元璋為了給孫子執政掃清障礙而徹底動了殺機,又感到自己身體虛弱,時不我待,才不擇手段地屠殺大批的人,如果胡惟庸當時不殺,恐怕這時也活不過明天。
朱元璋嫉功妒能已經到了神經質的地步,屠殺功臣比屠殺敵人還狠,以胡惟庸飛揚跋扈的性格,不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已屬萬幸。
-
7 # 濟溪河是中藥師
領導與下屬的相處之道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句話非聖賢之言,卻每每成為一些忠臣諍臣或自我標榜為“忠臣諍臣”之人的說辭。
在君臣相處之道上,至聖孔子與亞聖孟子意見是有所區別又相輔相成的。
孔子提倡“君君臣臣”,也就是說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各司其職,君聖臣賢,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孔子的這番理論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孔子根據歷史史實總結歸納的金玉良言。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明君賢臣搭檔是齊景公與晏嬰。
過了一會兒,齊景公感覺更冷了,就又對晏嬰說,晏嬰啊,你順手把那件皮衣給寡人遞過來。晏嬰又是毫不猶豫拒絕,說道我不是給你拿衣服伺候你的臣子。
齊景公聽後,無可奈何。
又一次,大冬天的,齊景公趁晏嬰訪問鄰國,抓緊時間把農人們召集起來,在沒有農忙的時候為自己建造遊樂用的場所。
農人們當然不樂意啊,忙了一年啦,本來該好好修整修整,這下可倒好,大冬天的幹這麼重的體力活兒。人們一邊幹,一邊編好歌謠諷刺。
晏嬰回來後,知道這件事,就在與齊景公見面的時候,把歌謠唱了一遍。齊景公一點就透,說你是說我不應該這麼做對吧,那好吧我馬上叫停這件事。
晏嬰呢,則馬上到工地上,大聲責罵工人,說他們不知好歹、消極怠工,農人們肯定生氣啦。正在這個時候,齊景公的命令來了,停止施工。
人們開始為齊景公讚歎了,為他們擁有一位知錯能改的賢明君主而歡呼雀躍。
這才是一名真正的賢德臣下――晏嬰。處處為國家著想,更處處為主上分憂、匡扶君上的過失,不居功、不自傲,事情做得很到位,又不顯山露水,恰到好處。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做過乞丐的,後來參加反抗元朝暴政義軍時,可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能從一個微末的小兵,成長為一位富有四海、君臨天下的大明開國皇帝,沒有天大的本事怎麼可能呢?!
有些人常常把朱元璋說成是一個殘忍暴戾、昏庸嗜殺的暴君,可歷史上有過朱元璋坐了天下後殘殺平民百姓的記錄嗎?
連清朝公認的聖祖康熙,懾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崇高威望,三跪九叩明孝陵,且心服口服地敬上《治隆唐宋》的石碑,表達自己的無比崇敬之情。
聖祖康熙,這絕不是作秀,而是作為一位德才兼備、歷經磨難的帝王發自內心的歎服!
據此可知,朱元璋是何等偉大!至於那些抹黑朱元璋及明朝的宵小們,該閉嘴就閉嘴吧!中肯的批評建議,可以考慮接受;惡意的詛咒謾罵,不僅數典忘祖,更是衣冠禽獸,不值一提。
在明太祖面前,耍么蛾子就是找死,胡惟庸的那些事兒不必提了,只有一句話、兩個字――
該殺!
-
8 # 大國布衣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當然不是因為他要謀反,而是朱元璋下了一盤大棋。
朱元璋從乞丐到和尚再到開國皇帝,人生經歷豐富多彩,眼光、戰略不是書生的胡惟庸能比的。但為何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做到高度的中央集權,可以舉起屠刀清洗開國功臣,卻唯獨忍了胡惟庸七年,仍憑他權傾朝野、飛揚跋扈?
“相權”在古代的官僚體系中,相權是在一定程度上對皇帝的一種制約,也是對皇帝工作的一種分擔。宰相作為百官之首,他們雖然名義上是聽皇帝的,但在現實中宰相擁有很多的特權,比如“封駁”,皇帝的政策不好,宰相可以拒絕執行;又如代擬詔書,政策制定好了,皇帝改個章就行了。很多皇帝為了偷懶,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只要有人幫他幹活就行了。但在朱元璋的眼中這卻是一根刺,一根讓他寢食難安的刺。
(廢相前)
然而“相權”已經延續了幾百年上千年,貿然廢除“相權”必然要被大臣們群起反抗,所以廢除相權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而這個胡惟庸就是一個關鍵。胡惟庸果然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他大權在握、結黨營私、目無君上。
朱元璋的耐心不是為了等時機殺胡惟庸,而是他的那個位置“宰相”。忍了七年的朱元璋看到到時機成熟,便給出致命一擊。為了震懾反對廢除宰相的人,朱元璋又一次舉起屠刀,牽連被殺的人數達到三萬多人。當真“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隨便的一條罪名都可以讓胡惟庸萬劫不復,所謂胡惟庸的謀反只是朱元璋強加的罪名而已。
不過胡惟庸死的並不冤枉,他在任職宰相期間,品行、道德低下,隻手遮天,挑釁皇權。而朱元璋也正是看到胡惟庸這點,才覺的他有資格做棋子。等了七年,才殺了胡惟庸,順便廢除了宰相這個職位。
朱元璋為了不讓皇權旁落,一次又一次的舉起屠刀。在那種年代,唯有“狠”才能震懾天下人心,才能讓皇權更加鞏固。
當然“飛鳥盡,彈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是對朱元璋最真實的寫照。
(廢相後)
-
9 # 淡看天上月
胡惟庸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光看《明史》估計是得不到真相的。得綜合諸多史料進行一番考證,才能得出一個推論,有人也做了這個事,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胡惟庸案。
登丞相位明初最開始人宰相併不是胡惟庸,而是李善長。本來可以繼李善長之後當宰相的是劉基,可是劉基不想當宰相,朱元璋經過一番選擇之後,才選擇的胡惟庸。
一場大案的開始胡惟庸當了宰相幾年之後便被朱元璋處死,其最開始的罪狀只有結黨擅權,但是不知道朱元璋具體為了幹什麼,但是目的很清楚,他想牽涉更多的人進來,所以胡惟庸被處死之後,罪狀還沒有結束,還在持續增加,其中就包括了謀反和通倭。
史料記載的胡惟庸是一個陰險和權力慾很重之人,若是史書記載沒有錯,這樣的人和朱元璋是很難長久和平相處下去的,皇帝和宰相又是經常打交道的,故胡惟庸被殺很有可能就是胡惟庸的貪婪而觸怒了朱元璋被殺的。
至於朱元璋安插那麼多的罪狀給胡惟庸,就是為了牽扯更多的人,這一點清朝的皇帝也是有樣學樣,只是清朝皇帝一次性列齊而已,而這個謀反的罪名是真是假的選擇性,就看你選擇相信什麼了。
-
10 # 逸豆歸
因為朱元璋想借胡惟庸,達到撤銷丞相之職的目的,所以不斷縱容他,讓其一步步滑向深淵。胡惟庸最多也就是結黨,還不具備謀反的實力。
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藉機取消了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延續了千年的丞相制度至此終結,無論是這份殊榮,還是這莊大案,歷史最終銘記了他,不知九泉之下的胡惟庸作何感想。胡惟庸終究只是一個跳樑小醜,這一切都是朱元璋一手製造的。下面,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胡惟庸能終結丞相制度的深層原因。
首先我們先熟悉一下胡惟庸的仕途,好了解事件的背景。胡惟庸本是個小人物,也沒有過人的本事,官也不大,李善長在與劉伯溫鬥法的時候,需要尋找一個代理人,這個人要好操縱,胡惟庸就入了李善長的法眼,於是,李善長把胡惟庸推上了淮西集團領袖的位置,自己退居幕後,從此胡惟庸走上了舞臺中央。
胡惟庸打倒了劉伯溫,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強,反而因為他比較弱,朱元璋才站在了他這邊,勝利的天平才傾向於他。在打倒劉伯溫以後,胡惟庸任丞相,便越發膨脹,認為自己無比強大,開始貪汙受賄,結黨營私,甚至開始挑戰朱元璋的權力,欺上瞞下。種種不軌,朱元璋一定了如指掌,可是像朱元璋這種權力慾望極強的人,居然容忍胡惟庸獨掌相權七年之久。胡惟庸這種小人物,居然能這麼放肆,讓人不解。我們仔細想想,便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不妨讓我們先看一下另一個歷史事件。
“鄭伯克段於鄢”這件事,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這件事指的是鄭莊公打敗了謀反的弟弟。其弟共叔段仗著母親的溺愛,做出了種種僭越行為,不斷挑戰鄭莊公的忍耐力,而鄭莊公一忍再忍,最終共叔段發動叛亂,鄭莊公忍無可忍,發兵平定叛亂,肅清逆弟,坐穩了國君的位子。如果沒有鄭莊公的縱容,共叔段也罪不至誅,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欲擒故縱或者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呢?留給我們思考。讀了這個故事,是不是對朱元璋容忍胡惟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那麼,朱元璋究竟為什麼甘願忍受胡惟庸這麼久的專橫,看著他一步步滑向深淵卻不制止呢?常言說的好“不為小利,必有大謀”,朱元璋究竟想做什麼呢?
從後來朱元璋在胡惟庸案發後取消了丞相制度,我們可以得知,朱元璋不為胡惟庸這個小利,等待的大謀就是取消丞相制度。朱元璋忍受胡惟庸這麼久,是因為眼前這個敵人太強大了,延續了上千年的制度,已經深入百姓和大臣的內心,不能說廢就廢,必須得有一個充足的理由。他一直在等待,等待一個機會,等待著丞相犯錯,而且是大錯,大到謀反篡權的錯,而胡惟庸這樣無才無德之人再合適不過了,胡惟庸,正在一步步按照朱元璋的劇本往深淵走。
胡惟庸的對策是,拉更多的人下水,拉攏大臣,滿朝文武都綁在一起,以期朱元璋有所忌憚。胡惟庸低估朱元璋了,朱元璋從沙場血光中一步步走到今天,在殺人這個問題上,朱元璋從不畏懼,也從不手軟。
終於,帷幕要落下了,歷史記載不一,一種說法是,胡惟庸沒有把外國使節來京的事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抓捕了所有相關官員,包括胡惟庸,一個叫塗節的人看胡惟庸要不行了,就跑去把胡惟庸的陰謀上報給了朱元璋,朱元璋終於等到了最後時刻,最終殺了朱元璋,牽連了上萬人。
在處死胡惟庸一個月後,朱元璋撤銷了丞相一職,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終於不再有人分權了。胡惟庸也因此成了終結丞相制度的丞相。 朱元璋改革前後的中央機構對比
-
11 # 聊以自娛2
我來簡述一下胡惟庸被殺的過程:
“胡惟庸案”又稱“胡黨之獄”,簡稱“胡獄”,為明初四大案之一。除掉胡惟庸後,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後設殿閣大學士供皇帝做為顧問,朱元璋結束了中國的丞相制度,加強了皇權專制。
胡惟庸(?—1380年),濠州定遠(今屬安徽滁州)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等為友。胡惟庸早年投奔朱元璋麾下,充當小吏,因為胡惟庸是開國功臣、丞相李善長的女婿。數年間,步步升遷。中書省執政楊憲被誅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很有才幹,處事謹慎小心,獲得了明太祖朱元璋和丞相李善長的寵信。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在他任期內,朝中遍植朋黨,不遺餘力地打擊異己,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
第一代丞相徐達、李善長與朱元璋一起打過江山、出生入死、共過患難,彼此瞭解信任。這兩個人辦事往往先請示朱元璋後再具體執行,皇權、相權彼此相安無事。胡惟庸任丞相卻不同:生殺廢黜大事,有的不報告朱元璋便擅自做主,直接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過來看:凡是舉報、彈劾、不利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朱元璋審閱,找個藉口和機會便對呈報人實施打擊報復。凡是奔走於其門、投靠攀附、賄送自己的,便可以加官進爵、委以重任。後發展到恃權自專,朝中大事,不待奏聞,就自行決斷了事。
前左丞相、大將軍徐達知道他的奸惡、陰險,向朱元璋舉報。胡惟庸得知後,便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企圖謀害徐達,被福壽告發。御史中丞劉基(劉伯溫)也曾對朱元璋揭發過他,後來劉基生病,朱元璋令胡惟庸帶太醫探視,胡惟庸便藉機將劉基下毒致死。學士吳伯宗彈劾過他,差點大禍臨頭。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賓士過市,墜死車下,胡惟庸卻將駕車的人殺死報復。此後,胡惟庸權勢更盛。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說什麼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墳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後代有“天子”之命。胡惟庸就更加得意、自負,從此便有了異心。
胡惟庸與太師李善長相勾結。將自己哥哥的女兒,嫁李善長的侄子李佑為妻。又曾與御史大夫陳寧坐在中書省中,閱覽天下兵馬簿籍,令都督毛驤將衛士劉遇賢、亡命之徒魏文進收為心腹。吉安侯陸仲亨從陝西回來,擅自乘坐驛車。受到朱元璋責罵。平涼侯費聚奉命安撫蘇州軍民,卻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責令其前往西北去招降蒙古,又無功而返,受到朱元璋嚴厲斥責。胡惟庸便暗中對他們威逼利誘,讓他們在外面收集兵馬。胡惟庸因兒子墜車殺死駕車人的事被朱元璋得知,胡惟庸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朱元璋不許。胡惟庸害怕,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其舊宅井裡湧出醴泉,此為祥瑞,並藉此邀請朱元璋等前來觀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太監雲奇緊拉住韁繩,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覺事態嚴重,立即返回,登上宮城時,發現胡惟庸家上空塵土飛揚,牆道都藏有士兵。朱元璋大怒,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當天處死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並以“圖謀不軌”罪誅殺了胡惟庸的九族。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勳、宿將皆受株連,致死者達三萬餘人。之後,“丞相制”被罷黜,這就是明初著名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與後來“藍玉案”合稱“胡藍之獄”,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告結束。
後世不少學者認為:胡惟庸排斥異己不是“胡惟庸案”的關鍵所在。胡案的癥結在於胡惟庸為人過於獨斷專行,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奏請,便擅自加以處理。這自然讓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感到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也有不少史學者和明史專家指出:所謂的胡惟庸案只不過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大大加強了皇帝專制集權。回答完畢,謝謝!
-
12 # 暢享明亮1706
朱元璋能夠從一個小小的乞丐,一步一步的爬升,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明王朝,自然有他的能力和小心機,而且朱元璋無疑是一個狠人,從他將替他開疆拓土,歷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殘殺殆盡,就能看的出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胡惟庸基本上是沒有謀反能力的,但是他的確權利慾太過旺盛,眼裡容不得外人,結黨營私,觸碰了朱元璋的底線,最終被控謀反處死。
胡惟庸出身於書香門第,自認有一身才華,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對他很是喜愛,但是一直到明朝初期,胡惟庸都沒有得到重用,一直在李善長手下擔任文職,屬於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明朝初期,朝廷大臣內部主要分為兩派:李善長的淮西派和劉伯溫的浙東派,後來劉伯溫被誣陷後辭官,朱元璋雖又扶持了楊憲,但是楊憲因為冒進,被李善長彈劾,辜負了朱元璋的期望,最終被朱元璋所殺,從楊憲被誅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很有才幹,非常寵信他,進而胡惟庸靠著自己的能力和李善長的推薦一步步扶搖直上,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時升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登上了他權利的頂峰。
獨斷囂張,結黨營私,貪汙腐敗
胡惟庸人最終官拜左丞相,自然是大權在握,而且自認為深得朱元璋的寵信,便被權利慾衝昏了頭腦,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胡惟庸當丞相後,對於一些生殺廢黜大事,經常被上報朱元璋便自行處理,甚至膽敢幫朱元璋批所有奏摺,各部門的奏章均要經過他的篩選才能上報朱元璋,他趁機將對自己不利的奏章都會扣留下來。
另外他想盡一切辦法排除異己,對自己不利的人他都會除掉,所以因為他的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相權危及皇權。另外,胡惟庸私自任免官員,所以很多官員偷偷賄賂胡惟庸,胡惟庸都欣然接受。獨斷囂張,結黨營私,貪汙腐敗這些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胡惟庸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
府內藏兵
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發現他舊宅枯井中竟然湧出甘泉,並興致勃勃的以此為藉口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自然十分高興的欣然前往,但是在朱元璋走至西華門時,太監雲奇忽然緊拉皇帝鑾駕韁繩,雖氣喘吁吁說不出話來,但他指向胡惟庸府宅,朱元璋見狀不妙,他便登上宮城檢視情況,看到此時胡惟庸府上塵土飛揚,殺兵四伏,朱元璋大怒,當即派兵捉拿了胡惟庸,並以謀反叛亂罪名將胡惟庸誅殺,隨後,朱元璋大開殺戒,與胡惟庸案有關係牽連的竟然多達三萬餘人。
-
1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秦獨創“丞相”官名,百代皆承秦制。“相也者百官之長也”,而“丞”本身有輔佐之意,同時與“承”字相通,有承受之意。意思是,丞相承接皇命,輔佐施政。
由於君主既需要丞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所以歷代以來,君權與相權的鬥爭一直都未停歇。
(丞相官名自秦朝始)
以前都是貴族政治,世家大族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不方便直接與世家大族發生矛盾,而且國政事情繁瑣,皇帝一個人也顧不過來。於是,丞相就代行百官之長,作為官僚集團的代言人,向皇帝彙報工作。
隨著科舉制的產生,朝廷的官職脫離了貴族政治,因此,皇帝開始縮減丞相的權力。宋太祖廢君相“坐議之禮”,開始在待遇上降低,直到後來明太祖朱元璋時,直接罷中書省,廢丞相制。
使得朱元璋動這個心思的,就是胡惟庸案了。胡惟庸案牽連甚廣,前後所殺3萬多人,連韓國公李善長也在因此案被殺。
胡惟庸案實情如何,在明朝時就有爭議。可是案發後,丞相制度被廢,是為事實,而且朱元璋還命令後世子孫,如大臣議復立丞相者凌遲處死,皇帝立丞相者直接廢掉。
(朱元璋崛起於社會底層)
可見,朱元璋對丞相制度極為忌憚,原因為何呢?
朱元璋是底層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對官僚集團充滿了不信任,但是國家行政又離不開這些人。所以,一開始缺乏治國理政經驗的朱元璋就延續了元朝的中書省和左右丞相的制度。
大明朝第一任丞相是李善長,這個被朱元璋稱作比肩蕭何的開國功臣,在這個崗位上做了4年。李善長的工作明顯沒有達到朱老闆的預期,因為朱元璋發現李善長已經成為淮西勳黨的首領,一些矛盾糾紛,朱元璋說話都不如李善長好使。雖然李善長是文臣,但是也是打過仗的,朱元璋十分擔憂李善長會做亂。
恰好"李善長不是那種宰相肚子能撐船的人,他為人剛愎自用,睚眥必較,拉幫結派,大權獨攬,讓朱老闆憂心不已,開始心生反感,就開始設定了御史來制衡。可是朱元璋發現,李善長根本不受控制,因此就開始冷落他。
李善長自以為朱元璋離不開他,假意要辭職,結果朱老闆立刻批覆同意。李善長傻眼了,說的話沒法收回,只好回家了。
(李善長被罷相)
李善長這一走,心裡不踏實,就推薦了姻親胡惟庸來接替。這個胡惟庸也是淮西勳黨成員,只是他加入比較晚,所以資歷淺。考慮為了平衡淮西勳黨的勢力,同時便於掌控,也是為了給李善長一個面子,雖然劉伯溫說過胡惟庸不能為相的話,朱元璋還是把相位給了他。
讓朱元璋始料不及的是,胡惟庸一開始還算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後來同樣也是大權獨攬,肆無忌憚,且由於洪武朝屢次北伐,丞相居中排程,竟然收穫了一大批死黨。
這讓朱元璋感受到了失控的危機,但是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前線將士正在用命之時,貿然處置可能會造成大面積叛亂。
於是,朱元璋開始透過故意冷落胡惟庸的方式施加壓力,並且改了工作流程,讓六部有事不要知會中書省,直接向皇帝報告。
這是明顯要奪胡惟庸的權,胡惟庸做丞相7年,驕縱不法的事肯定不少,一旦失勢,胡惟庸心知不會有好結果。在危機的壓力下,胡惟庸做了一些未雨綢繆的工作是說的過去的。按明史的記載,胡惟庸做了很多具有謀反跡象的工作,如在自家院子裡埋伏刀斧手、勾結日本武士和北元等。其中,寧波林賢案發是在胡惟庸已經被殺數年之後才案發。為此,朱元璋還下令關閉寧波通商口岸。
(胡惟庸橫行不法)
不過,朱元璋的意圖並不僅僅是廢殺胡惟庸,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將起兵作亂的根源——淮西勳黨給解決掉。眼看著朱元璋重典治國,這些淮西勳黨有陰謀作亂的想法是可能的。他們可能不會自己造反做皇帝,更有可能推倒朱元璋,立一個比較聽話的皇子做皇帝,從而實現皇帝與功臣集團共治天下的局面。
所以,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是想將這潛伏在暗處的陰謀勢力連根拔起,至於胡惟庸案的實情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是皇帝的政治需要,即使沒有實情,也可以編織出來。
胡惟庸案綿延十多年,最終李善長也因此案被殺。要殺李善長可不容易,他是開國第一功臣,而且有免死金牌,除了造反大罪,根本沒可能殺掉他。所以,朱元璋不惜羅織罪名,借胡惟庸案殺了他。
有能力,有實力,有威望能實施造反大業的人都被殺了,朱元璋認為大明天下該穩如泰山了。朱標認為朱元璋殺氣太重,朱元璋就丟下一根荊棘,讓朱標抓起來。朱標不能抓,朱元璋說,我現在就是要把這些刺都給擼平了,再交給你呀。
所以,胡惟庸是真要謀反嗎?他是有那個能力和實力的,然而他的所有罪名都不能說是罪證確鑿的。至於為什麼要等了七年才動手,這是因為胡惟庸飛揚跋扈的丞相生涯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另外,朱元璋需要時間讓胡惟庸製造更大更多的對立面,才能順利地推動廢除丞相的決策。
朱元璋本人是工作狂人,他廢了丞相後,朝中大事鹹決於皇帝一人。到了朱棣時,由於長期在外征戰,不得不設定內閣來管理一些小事。到了明仁宗時,由於他身體不好,就又給內閣升了官,明朝的內閣制度逐漸形成。
(內閣制度取代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用以避免君權旁落,可是很快明朝的內閣制度的職權又超過了宰相制度。文官內閣制度的強大,使得明朝皇帝備受牽制,但凡有些想法的皇帝,都受到了文官集團的抵制,甚至還有些皇帝的去世,顯得疑點重重,如明仁宗、明宣宗的去世,明武宗、明熹宗落水而死,背後有沒有文官集團對君權的反動行為,已不可知。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往後的明朝歷史卻又等來了內閣制度,這可能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可見,在歷史規律面前,朱元璋個人能力再怎麼強大,終究還是要屈從於規律。
-
14 # 棍哥觀史
所謂忍了七年其實就是指胡惟庸做了七年的丞相,問題的核心也是這七年的丞相不斷向朱元璋的皇權發起挑戰,故而才有了“胡惟庸案”的皇相之爭大結局。所以從這一點看,胡惟庸的謀反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事件徹底解決了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因此這也是胡惟庸謀反的一大疑點,即朱元璋自導自演的廢相鬧劇,當然,這裡胡惟庸的囂張跋扈是在盡力的配合朱元璋的演出!
胡惟庸案始末胡惟庸是以李善長為師友,也是以李善長為核心,拉攏了淮西勢力為一個官僚群體,成為明初最大的一個權利集團。胡惟庸本人也是於洪武六年(1373年),由李善長推薦,出任了大明王朝的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時就進為了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當然,這也得益於楊憲被誅。
“(劉)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明史》胡惟庸與太師李善長關係甚好,他將哥哥之女嫁與李善長之侄李佑為妻,二者結為姻親,算是強強聯合,故而淮西朋黨權勢滔天。胡惟庸也就更為囂張,甚至是開國功勳都已不入其法眼,如與其有背,便加以收拾,徐達因不滿其囂張行徑,直言不諱的告發到朱元璋那裡,因此受到胡惟庸排擠和圖害,劉伯溫的突然離世更是和其脫不開關係。
“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明史》胡惟庸獨攬大權以後,生殺廢黜皆可自斷,甚至是高層官員的處罰與任免都不報與朱元璋而自行處理。內外各部門的奏章,都由胡惟庸率先過目,不利於自己的,便扣下不再上呈。明初朱元璋廢罷的眾多功臣武夫,職權盡失,便奔走於胡惟庸門下,賄賂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以求提攜,這也是其培植自己勢力的有力證據。
陸仲亨、費聚先後因小事受朱元璋處罰,隨後胡惟庸便籠絡二人為己效忠,按《明史》的說法,二者也成為胡惟庸在外募集兵馬的左膀右臂。胡惟庸因與陳寧曾同坐中書省,因此二人結為朋黨,後又拉攏毛驤、劉遇賢、魏文進等人作為爪牙。而後,胡惟庸令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為外援。又令元舊臣封績外聯北元,請兵為外應。一切準備就緒,時逢胡惟庸之子乘坐馬車時墜死,胡惟庸便私自處死駕車馬伕,此事引朱元璋大怒,令他償命。胡惟庸害怕至極,於是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並散佈訊息於自己培植的勢力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
但時至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遣使入明朝貢,胡惟庸身披舊罪仍不收斂,獨斷外使朝貢一事,未報朱元璋,恰恰被內廷宦官碰見,上報朱元璋後再引龍顏大怒,於是下敕令責備中書省臣。胡惟庸與汪廣洋推諉責任於禮部,禮部又推中書省,這等推諉引起事態升級,朱元璋徹底爆發,牽扯出眾多高層官員的不法舉動,關押下獄者眾多,其中塗節為邀功自保,便告發惟庸謀逆。御史中丞商皓當時受牽被貶中書省吏,為圖官復原職,亦告發惟庸謀逆籌劃,因此胡惟庸案事發,胡惟庸、陳寧和塗節皆遭誅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李善長家奴盧仲謙再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私下往來諸事,朱元璋定其罪為“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一家70餘口遭誅;陸仲亨家奴封貼木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以及趙庸都參與了胡惟庸的謀逆籌劃。朱元璋繼而徹查,肅清逆黨,後還牽扯出“藍玉案”,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才結束,該案涉及“一公二十一侯”,誅殺同黨三萬餘人,以《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
案件疑點據《明史》另載,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家裡老宅水井湧出“醴泉”而邀請朱元璋觀賞,稱之為“大明祥瑞”。朱元璋去往途中,於西華門被太監雲奇匆忙攔下,並手指胡家,朱元璋敏銳的直覺告訴他事情有變,因而立即返回宮中,登上城樓才發現胡惟庸家裡佈滿甲士,於是立即逮捕胡惟庸,當即處死。
“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錢謙益但據《明太祖實錄》來看,此事發生的四天之前,塗節剛告發胡惟庸的謀逆企圖,朱元璋心有多大呢,還能去胡惟庸家裡?再者,胡惟庸這麼聰明的人,如果真要在家裡刺殺朱元璋,會讓城牆上的人看見家裡的刀兵?城牆上可都是守衛宮廷的侍衛啊!所以雲奇告變之事應該屬於杜撰。也是此事的記載,留下了胡惟庸案的歷史疑點,故飽受史學界爭議。
事件分析此事件中,不管胡惟庸是否真有叛亂之舉,他都有必死的理由,那就是相權對於皇權的挑戰超越了朱元璋的心裡底線。
朱元璋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下令大臣上奏,不可“關白中書省”,也就是說大臣奏報任何事,中書省不需要知曉,這已經表明了朱元璋要加強皇權的慾望和需求,在這種形勢下,胡惟庸的擅權就是對於皇權的挑戰,外國使臣入朝納貢都不報與皇帝,國是誰的國?誰又是國的君?而在胡惟庸案後,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體現了朱元璋加強皇權的意圖,此舉也標誌著我國封建社會皇權與相權合二為一,皇帝獨攬大權,至此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再者,從胡惟庸案牽扯出來的朝廷重臣來看,淮西官僚集團就是朱元璋整治的物件,由於淮西朋黨的拉山頭和小團體,導致了明朝官僚體系的亞健康狀態,限制了明朝官僚體系的健康發展,這對於國本而言是不利的。淮西勢力在明初為朱元璋制衡新派官僚的有力武器,但隨著劉伯溫、宋濂等勢力的衰敗,淮西勢力不僅不再是制衡利器,反而成為毒瘤,故而需要削弱。
綜上所述,胡惟庸在位七年,政績不錯,亦成為朱元璋制衡官僚體系的有力武器,但在其權勢日漸上漲時,需要迎頭痛擊,當皇權不斷受到挑戰時,更需要及時糾正。正如《明史》所言“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此話即可以理解為胡惟庸謀反之罪不止是公佈的那些,還有更多可以挖掘;亦可以理解為朱元璋至始至終都沒有找到胡惟庸謀反的證據。故而胡惟庸有沒有謀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封建社會的皇權在此事過後達到了頂峰!
-
15 # 鯤鵬國學
其實也不能說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丞相制度,從秦國開始到朱元璋的時候已經沿襲了一千多年,朱元璋之前,歷朝歷代都設定丞相!
到了朱元璋的時候,開始的時候,他勢必也要設定丞相制度的,只不過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大明朝之後,在治國的過程中,朱元璋慢慢的發現,丞相的權利實在是太大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權利居然被一個文臣丞相奪走了那麼多,他感覺實在是受不了的!
而且胡惟庸確實也是比較飛揚跋扈的,至於謀反的事情,借給胡惟庸幾個膽子他也是不敢的,他知道朱元璋這個皇帝是個狠角色!但是朱元璋建立了一套東廠的特務系統,這樣所有的大臣的一舉一動都在朱元璋的眼睛裡!所以說胡惟庸的所作所為也讓朱元璋很是心中鬱悶,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就藉著胡惟庸的問題來誅殺胡惟庸,而且他要徹底的廢除丞相制度,這樣就沒有人再能分掉自己的皇帝大權了!
把所有的權利都歸併到自己的手中,執行一段時間之後,朱元璋發現,自己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累到不行,這個時候他就讓一些內個學士之類的官職幫助自己處理政務,但是這個內閣學士的權利是很小的,而且職位也是不大的!只是5品或者5品以下的官職!
後來慢慢的演化,就有了內閣大學士的說法,到了明朝中晚期的時候就被稱為閣老,而且明朝的中後期的皇帝也是越來越懶,越來越扯淡,這樣除了內閣,還有太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內閣與太監之間的相互制約來共同治理這個龐大的大明帝國!皇帝就是做更換內閣和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的工作!
-
16 # 啟程向前
這是老朱為自己的後繼者鋪路呀,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老朱是為了自己老朱家的江山考慮,任何有可能威脅自己老朱家江山的人都會被清理掉。
至於謀反不謀反還不是老朱說了算。
-
17 # 我不是易中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定罪“謀反”被殺,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早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頒佈了朱元璋詔令:
六部所屬諸司奏事勿關白中書省凡事六部管轄的事情都不用經過中書省,意味著丞相的權利成了擺設,胡惟庸徹底失去信任,他從洪武六年(1373)繼位,到現在只有短短五年,胡惟庸從官場得意馬上變成人生失意。
這麼一算朱元璋只忍了他兩年,就準備讓胡惟庸人頭落地。當然光看時間節點,並不能說明問題,但是時間過後,我們可以發現答案。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的《昭示奸黨錄》裡,定位李善長為胡惟庸從犯處死。
用了整整十餘年時間,朱元璋才平息了胡惟庸案的怒火。可見胡惟庸案牽連之眾,影響之廣在明朝四大案中獨樹一幟。我用這十年發生的事,我給大家一一揭開胡惟庸案背後的秘密,到底是誰在隱忍?誰在謀反!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意味著近二十年的民族矛盾徹底消滅,讓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激烈的內部矛盾開始不斷激化,明政治體系分成淮西、浙東兩派,雙方為了權勢不停地拳打腳踢。
胡惟庸就是淮西派的中流砥柱,我們仔細看胡惟庸的履歷,在朱元璋開國分封六個公爵,二十八個侯爵的名單中他並不在列,就這樣胡惟庸能從一個七品知縣躍為百官之首,替代李善長作為帝國權柄最大的左丞相。
胡惟庸的崛起是黨爭態勢中的異形產物,隨著黨爭而和皇權相爭。類似淮西、浙東的矛盾從任何朝代無法斷絕,漢朝有外戚之爭、宋朝有文武之爭、唐朝有牛李黨爭,只不過換湯不換藥。這種黨爭之所以無法斷絕是因為黨爭的發起人都是國家政治中心的核心人物,處置不好會動之國本。
強勢如朱元璋,怎麼能容忍被大臣撥弄敏感的專權神經?於是在黨爭中尋找突破口,發現兩黨是以丞相一職為核心的利益團體。丞相的職能是輔佐皇帝承上啟下,而黨爭的惡化讓丞相成了打擊政敵的最強武器,承不承上大可不必,但是必須啟下。
在李善長的帶領下淮西集團無限做大,浙東集團開始凋零。原本可以制衡的政治體系成了一邊倒,成了皇權和黨權的直接矛盾,皇帝和丞相的硬性PK。此時朱元璋已經有心事罷黜丞相,於是勸退李善長,而李善長卻把胡惟庸這隻奇兵埋伏在明政治體系。
胡惟庸作為李善長的絕對嫡系,朱元璋為什麼選擇繼續放任淮西黨?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致仕,作為開國六公爵之首,李善長的影響力不可能因為不在其位而不謀其政,反觀淮西一派,也絲毫沒有因為帶頭大哥的失勢低調行事,放棄私利,反而越發努力鞏固自己黨派地位,這也是朱元璋最忌憚的地方。
在確定丞相一職時,朱元璋曾和劉伯溫有過一次“相位論”,劉伯溫曾舉薦過三個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評價最低: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本意是指胡惟庸就是個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次富有深意的談話卻決定了明朝最快的職位輪換。
實際上楊憲和汪廣洋是朱元璋的代言人,用來制衡淮西黨,維護皇權的職業打手。朱元璋本意是不想傾向浙東黨,繼續在兩黨中間首鼠兩端,可惜這兩人的表現讓朱元璋大失所望,楊憲利用職能大肆打壓對手,而洋廣洋無為而治,說好的聽我的話辦事,可是臣辦不到。可胡惟庸能辦得到,那就讓他上吧!
朱元璋和李善長,到底是誰捧殺式的讓胡惟庸走向滅亡?楊憲、汪廣洋先後在丞相職位上一輪遊,然後人頭落地。胡惟庸終於得到夢寐以求的左丞相職位,淮西黨又煥發第二春,胡惟庸充分發揮了丞相職能,收受賄賂、任人唯親、結黨營私,不斷的把淮西一派的利益最大化,最囂張的時候甚至瞞著朱元璋扣押奏章,獨自專權。
胡惟庸的膨脹,除了幹了些違法的事,最主要的是幹了兩件大事。1,繼續對浙東集團的無限壓制,設計謀殺劉伯溫。2,不斷貼近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派,和李善長結為間接的兒女親家。李善長也沒有想到這個年輕人接替了自己位置不說,還接創造了最壞、最作的淮西領袖。
好吧,朱元璋是時候亮出那把隱忍屠刀!此時的浙東黨團滅了,淮西黨爛透了,該收拾收拾停業整頓了。在胡惟庸兒子摔死後,朱元璋讓其抵命,胡惟庸案轟轟烈烈的爆發了,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先後處死。而李善長卻一直默認了胡惟庸走向作死之路,冷眼旁觀曾經最忠誠的下屬。
胡惟庸的倒臺,是謀反?還是為了結束最後的黨爭?謀反罪,號稱必死罪!胡惟庸為什麼非要以謀反定罪?再回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胡惟庸失勢的那一年。朱元璋強調:六部所屬諸司奏事勿關白中書省,說明朱元璋已經發現胡惟庸亂權。而胡惟庸壓根沒有軍事背景,更沒有軍事指揮權,靠什麼謀反?何況整整拖了兩年。
最後胡惟庸死了,丞相制廢掉!同時朱元璋的手術刀還默默的收割了武將集團,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
文武體系全部破而後立,背後的秘密只有一個,朱元璋開始為自己得兒子鋪路,實現全部中央集權。胡惟庸必須死,同時必須覆滅的還有捆綁著的淮西集團。那麼謀反罪,就是最合事宜的罪名,朱元璋要還兒子一個政治清明。
事實上朱元璋對李善長一直心存幻想,胡惟庸案件前後並沒有準備徹底清算,可是朱標意外死亡,朱元璋才決心除掉這位一直隱忍的始作俑者。胡惟庸案持續到十年以後,也是李善長隱忍的十年,是朱元璋皇權和權臣爭鬥的十年,也是無數人頭落地的十年。如果非要搬出蓋棺定論,我相信最有心事謀反的應該是李善長,胡惟庸還嫩了點。
-
18 # 趣談國史
大明一朝,只有過4位丞相,而胡惟庸是最後一位。以胡惟庸的才能、品格,完全無法勝任丞相,但朱元璋偏偏要讓胡惟庸當丞相。為何?他要借胡惟庸這個白痴的腦袋,幹一件千古未有的大事——廢除丞相。
讓胡惟庸做丞相,有兩個好處:第一,胡惟庸勢單力薄,資歷淺薄,腦子又不行,容易控制;第二,胡惟庸品格低劣,做事的水平太低,易犯眾怒,朱元璋若想收拾他,很容易抓住把柄,並且順應眾意。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廢除丞相呢?
一直以來,丞相都是幫著皇帝幹活的。有了丞相,皇帝會很輕鬆;沒了丞相,皇帝的工作量會激增。
有史家認為,這是因為朱元璋的權欲太大,容不得丞相分一杯羹。
我覺得不太對。因為以朱元璋的資歷、威望和權謀,沒有任何一個丞相會對他形成威脅。不管誰當丞相,都得對朱元璋俯首帖耳。既然如此,丞相就是朱元璋的狗,指哪兒打哪兒,並不會影響朱重八同學的權欲。
在我看來,朱元璋是在下一盤大棋。這盤大棋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太子朱標。
開國功臣,歷來都是一群如狼似虎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幫助開國皇帝奪取江山。開國皇帝活著時,這些人不敢放肆。可是一旦開國皇帝死了,繼位之君是否能夠控制他們?這是個大問題。
大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有兩大集團,分別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一般的皇帝,喜歡搞平衡,讓兩個集團的大臣互鬥,他自己漁翁得利。但朱元璋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叫花子出身,對風險的恐懼深入骨髓。他擔心,將來的朱標是否能夠控制住這兩個集團?為了子孫江山永固,他要把一切危險因素全都消滅。
朱元璋的策略是先滅浙東,再滅淮西。此前,朱元璋藉助胡惟庸,滅了浙東(浙東集團的首腦劉基,就是被胡惟庸毒死的)。現在,他要再次藉助胡惟庸,滅了淮西。這次借的,是胡惟庸的腦袋。
幹掉胡惟庸,就是滅淮西的開幕大戲。
於是,胡惟庸案啟動,朱元璋把所有需要消失的人,都放進了胡惟庸案這個大筐裡。等到消滅乾淨後,朱元璋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口氣,是替朱標松的:小子,你的江山終於安穩了。
可惜,朱標突然病死,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
為了讓孫子朱允炆的江山亦是穩固的,朱重八同學只好依葫蘆畫瓢,又搞了一個藍玉案,牽涉甚廣,替朱允炆掃清了威脅。
作為老父親和老爺爺的朱重八,好累啊。
-
19 # 觀景說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隨後朱元璋對有功之臣之臣進行了封賞,李善長和徐達兩人位列功臣榜前列,李善長官拜中書省左丞,統領百官;徐達官拜中書省右丞,統領武官。在最初的功臣榜並沒有胡惟庸的名字,他是在大明王朝建立後才嶄露頭角的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前夕,李善長向朱元璋推薦了他的老鄉胡惟庸,隨後朱元璋提拔還是寧國知縣的胡惟庸為太常少卿。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舉薦胡惟庸擔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胡惟庸被朱元璋升任為百官之首的左丞相。
胡惟庸從洪武六年開始擔任中書省右丞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這七年時間裡,他結黨營私,朝中遍植朋黨,不留餘力的打擊異己,對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党進行特別照顧,使得淮西集團的勢力不斷壯大。
浙江青田人劉伯溫,曾經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由於他與淮西集團有矛盾,所以一直都沒有被重用。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誠意伯,俸祿只有240石。而李善長則被封為韓國公,享受俸祿4000石。這樣巨大的差距讓老劉萌生了退意。
劉伯溫對胡惟庸為相還勸過朱元璋:“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意思就是說胡惟庸做事一向積極,果斷,容易與控制慾極強的朱元璋產生政見上的分歧。但是劉伯溫推薦的楊憲和汪廣洋兩個人在相位上沒呆多久就人頭落地了。朱元璋只能把目光落在了胡惟庸身上,老胡同學心裡同樣大喜,終於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省丞相。
也正是劉伯溫說過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話,這才讓胡惟庸記恨於心。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生病,胡惟庸派醫生前去探望,劉伯溫在服用醫生開的藥後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如果說排除異己只是朱元璋殺胡惟庸的一個藉口,那麼朱元璋殺胡惟庸的關鍵所在卻是他的獨斷專行。朱元璋是一個控制慾超強的帝王,他絕對是不允許還有人可以逃脫他的掌控。
胡惟庸在壯大淮西集團勢力的同時,膽子也越來越肥,到了後來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奏摺,他不再向朱元璋彙報請示,反而擅自截扣下來自己處理。輕車熟路的胡惟庸越來越膨脹,這就讓老朱增添了幾分殺意。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對朝中大臣一直都有猜忌之心,特別是明朝的四位宰相都一一被他所殺,到後來他徹底廢除宰相制度。雖然朱元璋有過多次對宰相權力的削減,但宰相始終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權的成在本身就是對皇權的一種威脅,再加上胡惟庸變本加厲,為非作歹,朱元璋不殺你殺誰?
出發前,朱元璋讓太監雲奇先去探路,當朱元璋走到華西門時,太監雲奇跑過來急忙拉住韁繩,急不能言,用手拼命的指上胡家。朱元璋感到事態嚴重,立即返回,隨後登上宮城時發現胡惟庸家上空塵土飛揚,牆道藏有士兵。
朱元璋大怒,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在當天就處死胡惟庸、陳寧等人。胡惟庸案牽連之廣(連李善長在內有3萬多人被處死)、時間之久(長達10時間),影響深遠。
在胡惟庸案發生後,朱元璋加強了中央皇權集中制,徹底廢除宰相制度,從此以後封建王朝中的“丞相”職權被三省六部所瓜分。因此中國最後一位挑戰皇權的丞相胡惟庸,成了朱元璋改革宰相制度的墊腳石。
-
20 # 小龍談歷史
明朝初期“洪武四大案”中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胡惟庸雖然沒有劉伯溫名氣大,但是明朝的丞相制度就是在他手裡終結的。朱元璋容忍胡惟庸為相期間的囂張跋扈,獨攬朝綱,那麼權力慾望極重的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容忍胡惟庸的越權行為長達七年?朱元璋的用意何在?胡惟庸最後真的要謀反嗎?還是朱元璋為了達到目的所設下的陷阱?
朱元璋一介布衣透過自己的艱苦奮鬥當上皇帝,可謂是白手起家,朱元璋這麼奮發圖強從一名草根登上皇位,那麼可想而知他對權力的慾望有多大,加之他生性多疑,跟著他一起創業的人就悲劇了,他認為大家都是出身貧寒一起打天下的人,別人也有成就帝業的夢想,所以跟著朱元璋混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朱元璋等到天下太平以後,便開始誅殺跟他一起創業的功臣。但是胡惟庸卻是個列外,為何胡惟庸能安然度過七年?我們來看看朱元璋為什麼信任胡惟庸。
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此時朱元璋在攻打和州,胡惟庸投靠朱元璋比較早,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只佔領了一塊小地盤,這樣算起來胡惟庸還是個老革命。胡惟庸最開始在朱元璋手下幹一些雜事,他的學識不高,但是非常能幹,受到朱元璋賞識,不久升任為知縣。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封胡惟庸為太常寺卿,就是管理祭祀的官員,胡惟庸除了能幹,他還是朱元璋和李善長的老鄉,因為這兩重關係,胡惟庸一路加官進爵,每三年升一級,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做到了明朝最重要的部分中書省左丞相,就是副丞相,可謂是平步青雲,朱元璋對胡惟庸的評價也很高。
《明史.胡惟庸傳》: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譯文:胡惟庸很有才,所以寵信他,他也很努力,還能揣摩皇帝的心意,所以他能平步青雲。胡惟庸有些地方不招別人待見,比如徐達就很討厭他,徐達為人正直,功績顯著,朱元璋也很信任他。胡惟庸不滿徐達看不起自己,為了抓住徐達的小辮子,胡惟庸收買徐達手下的人監視徐達,結果被徐達知道了,徐達為人正直沒跟他一般見識,只是跟胡惟庸保持距離。
劉伯溫也不看好胡惟庸,李善長因犯錯被朱元璋罷免了相職,朱元璋就問劉伯溫立胡惟庸為相怎麼樣,劉伯溫一口否定胡惟庸,他說丞相猶如駕車的馬,胡惟庸能把馬車弄翻,朱元璋先後任命幾位丞相都獲罪,丞相之職只能讓胡惟庸擔任。
胡惟庸性格霸道為相幾年殺人如麻,很多事情都私自處理不上奏朝廷。之後胡惟庸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來巴結胡惟庸,目的為了謀取一官半職,胡惟庸收到的珍珠美玉數不勝數。
從此以後,胡惟庸從霸道幹練的官員變成了大貪官,他以為自己權利大,可以一手遮天。他的家人更是依仗的胡惟庸的權勢胡作非為,連他手下的僕人都敢打守邊關的官員,朱元璋大怒將僕人處死。
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引來朱元璋的猜疑,朱元璋開始懷疑胡惟庸,這時胡惟庸還不收斂點,一如既往的猖狂。一次胡惟庸的兒子坐著馬車過市,結果車伕不小心把馬車給弄翻了,馬也死了,胡惟庸的兒子一氣之下把車伕給殺了,朱元璋知道後處死胡惟庸的兒子,胡惟庸因為兒子的死,起事造反。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關於胡惟庸造反的這段歷史,史書是這樣記載的:胡惟庸騙朱元璋說他家裡有泉水湧出,朱元璋聽後就好奇去胡惟庸家看看,在途中突然有一位宦官雲奇衝進來,跳上朱元璋的馬車,駕駛馬車一路狂奔,旁邊計程車兵一看不對勁,就把雲奇打成重傷,雲奇臨死前指著胡惟庸的家。朱元璋登上城牆發現胡惟庸家裡駐滿了軍隊,就這樣胡惟庸全家倒黴了。朱元璋不僅僅是殺了胡惟庸,後來二十幾名官員、2萬多家屬受牽連被殺。
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云奇這麼一個人,這只是朱元璋為了除掉胡惟庸設下的圈套,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
胡惟庸權力太大,威脅到了皇權,之所以他能容忍胡惟庸7年,他想解決皇權和相勸之間的矛盾,宰相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朱元璋為了解決丞相權力過大,所以他必須除掉胡惟庸,讓胡惟庸坐實以下犯上的罪名。胡惟庸去世後不久朱元璋就終結了丞相制度,明朝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沒有丞相了,朱元璋真是老謀深算。
回覆列表
胡惟庸作為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藉此兩案,朱元璋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萬餘人。
據傳胡惟庸案是這樣的,拍個電影什麼的沒問題: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報朱元璋說,他家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這是上天給予您的瑞兆,希望您能移步觀賞。朱元璋就欣然前往,可剛到西華門之時,一個太監衝到前頭,馬車受驚,只見他氣喘吁吁,又焦急的說不出話,所以被侍衛們亂棍打死。太監臨死之前用最後力氣指著胡惟庸家方向,朱元璋因此察覺到異樣,馬上回宮,登高眺望,居然看到胡惟庸家藏匿士兵,刀槍林立,之後以謀逆罪處死了胡惟庸。
這種傳說聽聽就好了,歷史上的胡惟庸,從和州投奔朱元璋,明建國之後直到洪武六年,擔任宰相,位極人臣。一方面,胡惟庸辦事得力,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心裡,胡惟庸肯定是個得力助手;另一方面,揹著朱元璋,他囂張跋扈,史書上記載,許多人為了各種目的賄賂胡惟庸,而胡惟庸也貪贓枉法。 不過史書上雖然記載胡惟庸勾結大臣,也的確貪贓枉法,但是他並沒有直接掌握兵權,也就是說,他沒有可以號令的軍隊。
歷史上的胡惟庸案起初是他的兒子墜馬而亡,胡惟庸一怒之下斬殺了駕馬者,可朱元璋知道後下令要殺胡惟庸償命,無論胡惟庸如何求情都不行,胡惟庸急了,開始聯合大臣,密謀造反,但在洪武十三年,因為有人事先告密,還沒有來得及實施計劃的胡惟庸及其同黨被抓。
傳說也好,史書記載也罷,都是胡惟庸案表面文章,愚意認為胡惟庸犯不犯法、謀不謀反都要死,謀反更有可能是朱元璋精心安排的。因為丞相之位影響到了皇帝的集權,古代封建社會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利,如果有人威脅到皇權,那麼不管他對皇帝有過多大的幫助結局只有死。
並且在朱元璋心裡,丞相制度是一定要廢除的,而如果只是貪汙受賄,最多隻是殺死一個胡惟庸,但是如果丞相謀反忤逆,就能夠廢除掉這一制度,為後來的皇帝掃清障礙,胡惟庸被殺以後,丞相制度被廢,皇帝開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