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邊塞詩人多懷念飛將軍李廣,好似李廣如果再世就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危廈於將頃,可是歷史上同時期的將領中貌似衛青霍去病更具備這種能力啊?
5
回覆列表
  • 1 # 如是蟬聞

    蟬聞答題。

    首先是因為司馬遷的緣故。

    司馬遷的史記,在古時的影響力極大,是當時文人學習古文的最佳範本之一,因此又對文學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而史記中的李將軍傳,又是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與項羽本紀一起,堪稱是司馬遷最富感情的大文章大手筆。

    為什麼呢?

    因為兩位都是典型的悲劇人物,司馬遷尤其對這樣的人物充滿著複雜的感情,動筆寫起來,自然形象極為生動,容易引發後人的共鳴。

    詩歌這種言情的文字,最喜歡的便是此類題材。

    反觀衛青等,雖然功業更突出,但人物形象卻過於扁平了,不出彩。當然,寫這兩位的詩歌其實也不少的。

    其次,李廣一生的經歷更傳奇。

    李將軍號稱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但說實話,小規模的戰鬥倒是長勝,每每一碰到大戰,總因為各種原因大敗而回。

    這也是他終生未得封侯的原因。

    即便是在大漠的最後一戰,他竟帥兵迷失道路,耽誤了與衛青的匯合,而衛青此戰又是大勝。難怪六十多歲的李廣憤懣難言,最終揮刀自刎而死。

    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將軍一生征戰,未封侯不說,竟自殺而亡。怎不令後世文人為之嘆息,繼而賦詩以抒自己之胸懷,澆自己之塊壘呢。

    就這樣。

  • 2 # 榮導有戲

    李廣比衛青、霍去病出名,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李廣自身的原因,李廣抗擊匈奴,有比較突出的貢獻,而且為官清廉;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是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建廟追封,李廣得以名揚後世。而李廣和衛青、霍去病有一段私人恩怨,衛青造成了老年李廣的自殺,霍去病則為私仇,故意射殺李廣的幼子李敢,所以衛青、霍去病後世褒貶不一,這裡我詳細的介紹下。

    首先,李廣出名的原因是,一生鞠躬盡瘁,抗擊匈奴,是漢朝的民族英雄,而且李廣個人在漢朝和匈奴的影響力都比較大,李廣善於射箭,也成為流傳後世的一個佳話,比如《水滸傳》中花榮因為箭法準,就有了“小李廣”的綽號,但歷史上的李廣是死於自殺,《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最後也是自殺而死。

    其次,李廣為官清廉,為軍事百姓愛戴,李廣常把自己的俸祿分賞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兩袖清風,也沒購置自己的家產,為官清廉,為百姓所追憶。

    最後,唐太宗李世民追認李廣為自己的先祖,後來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時,就安排了李廣,為李廣建廟,一直到宋代,設古代名將廟,安排七十二名將時,裡面依然有李廣,所以李廣的名聲由於李世民的推動,在後世流傳的更長遠。

    李廣和衛青、霍去病之間有一段恩怨,因為李廣晚年抗擊匈奴時,漢武帝擔心李廣年老不能取勝,讓衛青不要安排李廣做前鋒,於是衛青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故意安排李廣進攻時繞遠路,而又沒有很好的與老將軍協調好私人關係,導致李廣為了抗擊匈奴,率軍進入沙漠後,因繞遠路沒有嚮導,而迷路,沒能趕上大戰。衛青自己與匈奴大戰,又沒捉住匈奴軍的首領單于,因為李廣沒能加入戰鬥,衛青回來後又找李廣對質,最後李廣憤愧自盡。

    衛青作為全軍的統帥,由於管理上的失誤,和下屬在戰前和戰後,沒有充分和諧的溝通,導致老將軍李廣自殺,衛青這個統帥有管理失當的責任,是難辭其咎的。李廣自殺後,幼子李敢把衛青打了一頓,衛青因為心中有愧,把這事壓了下來,也沒向皇帝告狀,但霍去病為了幫舅舅衛青報仇,在後來的甘泉宮狩獵中故意射死李廣的幼子李敢,這是因私怨,蓄意殺害英雄後人呀,所以霍去病最後的下慘也不是太好,二十三歲號稱因病去世,是因果迴圈,還是有內幕原因,真相只有歷史自己才知道。

  • 3 # 漩渦鳴人yy

    這件事情的起因,相信某一個人脫不了干係,那就是司馬遷,正是因為《史記》上面司馬遷對於李廣這個人物精彩的描述,使得後人對於李廣這個一生充滿著悲劇色彩的名將感到了一絲敬佩。

    有人會說,司馬遷不是號稱最正直的史學家嗎?他難道會在這件事情上摻入過多的個人色彩,事實告訴你,還真的會,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像與這個人沒有當過皇帝,但是司馬遷給他的轉紀成為本紀,本紀就是皇帝的紀傳,關於項羽的那一段描述被稱為《項羽本紀》,司馬遷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械人,鄭某些方面,他仍然有一些自己的情感,為什麼他會選擇對於李廣這種不吝嗇筆墨的這種描寫呢?

    大家是否還記得司馬遷這個人為什麼會受宮刑,沒錯,司馬遷跟李廣的孫子是好朋友,也許是二者之間關係太近或者是司馬遷對於這段事情感到憤慨,因此在實際上面對於李廣這位老相信有著很多的筆墨描述,而對於霍去病,衛青,漢武帝的親戚感到了一絲憤慨,甚至還在某些歷史片段裡面加入了yy的成分,比如說使勁,上面有一段描述描述的是獲取並進攻的時候,然後在實際上面司馬遷不多不少的加了一個字,幸,根據史學家對於這個字的描述判斷出來。司馬遷是猜測和具備衛星與漢武帝之間有著那樣不可描述的關係……

    當然,今天的主題並不是這個。我們是說為什麼在唐朝,邊塞詩人會選擇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李廣身上,而不是衛青霍去病這樣功成名就的人身上。

    其實過多的就是一種對於自身的那種遭遇上的同情,這一點跟司馬遷本身對於李廣的描述有著不可避免的關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到李廣這個人,大家第一個印象就是這個人很能打仗,而且戰功很多,但是犯的錯誤也很多,而且跟上面的關係處理的不好,最後導致了這個人一生未封侯,他戰功的肯定,即便戰功赫赫,即便是已經歷經很多年,與敵人作戰,但是沒有得到他人的肯定。

    對於這些邊塞詩人而言,他們之所以有時間去寫詩,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他們已經賦閒在家,或者是此時此刻已經無仗可打,懷才不遇,無法建功立業,這就是成了他們的寫照,因此在歷史書上面不斷地翻閱之後,他們發現李廣這個人跟他們實在太相像了。

    並且,唐太宗李世民在為自己的身份進行鍍晶,也就是古代的皇帝,通常會選擇一些神話傳說或者是自己的祖先是聖人,烘托自己天子身份高貴。君權神授的這種思想,因此他在尋找自己祖先的時候破格的將李廣作為他的祖先供奉了起來,並且特別的設立了廟宇,這一下子李廣的身份就水漲船高啦,寫李廣等於就是對當時大唐王朝最高統治者身份的肯定,為什麼不去寫呢?

  • 4 # 國史拾遺

    第一是太史公司馬遷喜歡李廣。可能是兩人有一些聯絡吧。當年司馬遷就是因為為李廣的孫子李陵說情,才惹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

    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了李廣大量的篇幅。李廣的一些小戰鬥,都給了詳細的描述,讓李廣的形象更生動、高大。

    另外,李廣的命運更容易引起詩人的共鳴。李廣功勞很多,卻遺憾未封侯,並且最後又自殺身亡,讓人同情。

    衛青、霍去病都是幸運的成功者。現實生活裡,像他們那樣幸運的人是很少的,多數都是像李廣這樣不得志的人。李廣更讓容易讓人引起共鳴,所以經常會出現在詩文裡。

  • 5 # 楊朱學派

    李廣的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後人卻懷念稱讚的是李廣,而不是衛霍二人?

    我總結有以下原因:

    一、先解析衛青的第一場勝仗。

    當時漢朝派四位將軍,分四路進攻匈奴。其中包括衛青、李廣率領的數千騎。

    由於李廣被匈奴贊為飛將軍。人怕出名豬怕壯。匈奴的主力全部來圍殲李廣的數千騎。

    衛青趁匈奴後防空虛,突襲匈奴老巢。俘虜匈奴單于的妻妾奴僕,大獲而歸。

    另外兩位將軍也不救援李廣。而是負責皇帝小舅子左右翼的安全。

    最終李廣軍全軍覆沒。如果沒有李廣吸引匈奴主力,衛青哪有機會直搗匈奴老巢?

    事後衛青加官進爵,而李廣被判處死刑,花錢贖罪,貶為庶人。

    衛青凱旋後,並未向天子說明。正因為李廣吸引了匈奴的主力,自己才能立下奇功。

    二、李廣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在這一點上,衛青不如李廣。而霍去病更爛,對待士卒苛刻,不能與麾下同甘共苦。

    三、如果說項羽神勇,千古無二。那李廣的箭法,則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梁山好漢之一的華榮因箭法好,被稱為‘小李廣。’

    四、李廣的‘飛將軍’之名是匈奴給予的。正如遼國稱楊業是‘楊無敵’。

    五、《史記》中文學造詣最高的有三篇,分別是李將軍列傳,項羽本紀,淮陰侯列傳。在這三篇中,李將軍列傳排第一。司馬遷給李廣做了一定的宣傳。

    六、霍去病品行低劣。用卑鄙手段暗殺李廣之子李敢。最終霍去病莫名的早逝,其子也被漢武帝暗中毒殺。(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有兩人被殺,大快人心。一個是法家酷吏張湯,被另一個法家酷吏處死。一個是霍去病父子之死。)

  • 6 # 瑞瑞說歷史

    這個問題是稍微有點瑕疵的,後世詩人雖然對李廣很推崇,但是也沒有否認衛青霍去病的功勞啊。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被認為武將的最高榮譽啊。。

    如果單從歷史功績來看,李廣確實不如曾經擊敗匈奴,在大漠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衛青。但為什麼後世的詩人對李大家推崇。

    咱們先大概瞭解下李廣這個人。 李廣),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實際李廣也是個悲劇的人物,年輕時,是世家子弟,本應該遠征漠北,但是在文景二帝時期,西漢對匈奴是被動的,不敢主動出擊,李廣一直被埋沒。到了武帝時期,西漢遠征匈奴,本以為李廣能夠大展才華,但是卻出來衛青霍去病兩個絕世將星,李廣根本沒有立功的機會,就算出徵,也只是側翼部隊,不是主力,所以,最終李廣羞憤自殺。

    我們再來看看後世大概有哪些詩人的作品是懷念李廣的

    詩人王昌齡在其詩《出塞》裡寫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嚴武的《軍城早秋》:“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高適的《燕歌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王勃的《滕王閣序》“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些人以用典的手法表達了對李廣的懷念與同情,熟悉文學的朋友可能知道,用典對詩的作用。根據《辭海》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事以類義"也。

    所以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後世詩人對李廣倍加推崇了 首先,李廣是個對抗擊匈奴的英雄,(雖然不是主力,但是也率軍對匈奴作戰) 其次,李廣個人品質很好,為官清廉,經常與士兵同吃同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李廣一生不得重用,有點懷才不遇的感覺,最終都沒有封侯,讓人同情,同時也能引起一些懷才不遇的詩人的功名,借歌頌李廣的作品表達自己想為國盡忠但不能重用的委曲情懷。

  • 7 # 月望與東山

    在漢朝歷史上,李廣的戰績的確遠不如衛青霍去病,但是他對中國古代文人的影響卻遠遠超過衛青霍去病。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古代到底有多少文人詩詞是寫到李廣的吧。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出塞詩》裡就寫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中可見, 詩人對李廣的讚美及仰慕之情。另外一個同樣是邊塞詩人高適在《燕歌行》裡也寫到:“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同樣是懷念、敬仰李廣將軍的。盛唐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更是十分自豪地將李廣稱之為自己的祖先,寫下了《贈張相鎬二首》之一:“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同樣是李氏的晚年詩人 李商隱也寫了關於李廣的詩:“雲臺高議正紛紛,誰定當時前寇勳?為幕灞陵原上獵,李將軍是舊將軍。”南宋愛國主義詞人辛棄疾在《卜算子》中也寫到:“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游也寫到:“行伍豐盡食,大將不言飢。渴不先飲水,驟不先告疲。”

    關於李廣的詩詞太多太多,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衛青霍去病沒影響到後世文人,偏偏是李廣?事實上,認真分析起來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李廣身上有兩點東西值得後世文人大書特書的。

    首先一點就是李廣的英勇善戰,威名在外。儘管李廣一生敗績多多,但是匈奴一聽到李廣的名字,只有兩個字,快跑。李廣的名字在匈奴人的心目中不亞於兇人惡煞。也正如此,唐朝的詩人高適王昌齡李白等懷念李廣的時候,講的都是如果活出李廣武功蓋世的樣子讓塞外敵人魂飛魄散。

    其次一點就是讓後世文人感慨良多,就是李廣奮鬥一生,名播千古,竟然都沒有封侯。相比之下,多少不知名的,不如他的人不但封侯而且位極三公。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古代的文人,凡是懷才不遇的人常常自比李廣,以此諷喻人生或聊以自慰。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文人多失意,他們懷念同情的都是失敗的英雄,而不是光輝燦爛的成功英雄。就像項羽一樣,古來多少文人都以他入詩詞,卻極少提到劉邦。這跟他們多讓李廣進入詩詞而少提衛青霍去病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說在古詩詞中,項羽的詠歎比劉邦多;同情李廣的比贊詠衛青霍去病的多!

  • 8 # 菁城子

    讀唐朝人的詩歌,你會發現李廣在詩人筆下,基本上只有兩種形象。

    第一種是讚美:“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讚美李將軍的勇武;“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隊山”——讚美李將軍守衛邊關,功勞赫赫;“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讚美李將軍愛惜士卒。

    另外一種情緒是同情:“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陳子昂)——講李將軍白首未封侯,可憐;“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貴。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李白)——李將軍白首未封侯,還死在邊關,可憐;“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不封緣數奇”(王維)——李將軍命真不好啊。

    所有同情,基本上都圍繞“李廣難封”這件事情來說。所謂“難封”,指的是李廣將軍一輩子,從來沒有封過侯。李廣有才華,可惜不遇賞識。這種反差很容易讓失意人形成強烈共鳴。

    世界上所有的失意人,都有一種自況:我的本事很大,才華縱橫,可惜沒有得到施展。這個世界有負於我!於是,他們到處尋找類似悲劇的人物,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屈原是其中一個,只不過屈原的君王楚懷王實在是個昏君,實在難以借來自況。唐朝人在漢朝的歷史人物中,一共找到了兩位,一位是文人賈誼,另一位是武將李廣。他們生活在明君治世,卻不受重視,唐朝詩人拿來抒情,恰到好處。

    李廣一生最大的悲劇無非是:打一輩子仗,名就而功不成,不得封侯。關於他的不封侯,如果仔細辨析,其實並不冤枉。漢朝以軍功封侯,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嚴格地說,沒有打過勝仗。這和他的作戰風格有關,也和他孤傲耿介的性格有關。

    唐朝詩人厭惡衛青霍去病,主要原因是:這兩人都是皇親貴戚,仗勢搶功,衛青逼死李廣,霍去病射死李廣的兒子李敢。這樣的怪罪其實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衛霍二人出身都很卑賤,他們不過是抓住歷史給予的機遇,大放異彩,才到到皇帝垂青。李廣是邊廷名將,他的機會原本更多,只是時運不佳而已。李廣之死事件中,衛青其實是沒什麼責任的。李廣的軍隊因為迷路,在沙漠時白白逛一圈。衛青身為主帥要追究李廣的責任,是職責所在,也在人之情理。李廣自覺羞辱,乾脆自殺。其實,他自殺的主要原因在於,再也看不到建功封侯的機會。一則李廣年紀已經大了,不再有上戰場的機會;此外,當時漢匈之間大規模的戰役,基本結束了。

    霍去病射死李敢,草菅人命,這確實是他的過惡。李敢自身也有問題,他埋怨衛青對父親之死負有責任,多次輕慢衛青。這種事情在古代官場是很難容忍的。這件事情,衛青基本上沒有責任。衛大將軍性格溫和,待人寬厚,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唐朝詩人抬高李廣貶低衛青說來說去只能拿出身說事,其實是很不公道的。

    唐朝詩人同情李廣,只是舔舐“不才明主棄”的傷口,哀嘆自身不遇,希望引起君王的重視,賞個一官半職,以便蔭妻封子。至於現實生活中屢屢碰壁的真實原因,恐怕他們自己也不願真實面對吧。

  • 9 # 腦洞大開的歷史

    駱賓王

    王勃

    陳子昂

    王昌齡

    高適

    王維

    李白

    杜甫

    岑參

    李商隱

    ……

    再來兩首關於李廣的名詩(不要告訴我你沒讀過):

    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林深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陵中。”(這一首的作者你知道不?)

    這麼多著名詩人為什麼對李廣“情有獨鍾”?因為李廣胸前有個標籤,他們覺得掛自己胸前也挺合適——“懷才不遇”。中國古代文人往往自視甚高,志氣高遠,但眼高手低,結果得不到重用。他們要發洩這種懷才不遇的情緒,又不能直接對當朝抱怨,只好藉助歷史上相似命運的人物來“代表”一下,李廣就是這樣的“代表”。

    李廣不僅是詩人熱情謳歌的物件,還是普通百姓眼裡的悲劇英雄。當時資訊傳播方式有限,沒有流行歌曲之類,而文人的詩歌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傳唱很廣。因此,李廣在民間的名氣越來越大。

    衛青與霍去病的官兒比李廣大,戰績也比李廣強太多,為什麼文人們不去寫詩稱頌呢?

    因為這兩人春風得意是靠裙帶關係,文人在嫉妒他們成就的同時,又認為他們得勢不夠硬氣(靠關係得位置有施展平臺),有酸葡萄心理作怪。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們雖然盡說李廣好話,不為衛青與霍去病鼓吹,但歷代兵家卻推崇衛青與霍去病,認為李廣無論治軍還是打仗,都不行。

    如果我是老大,也會重用衛青與霍去病,而不是李廣。

  • 10 # 在野武將

    我們看國共戰爭片,一定會發現國民黨軍隊有個大問題。凡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全部美式裝備,各種補給都很充足。至於那些雜牌軍,不光待遇差、裝備差,往往還要充當炮灰。

    其實,漢武帝治下,情況有些類似。

    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的近臣嫡系,漢帝國最精銳計程車兵、戰馬任憑他們排程。李廣是邊境行伍出身的猛將,沒有外戚的身份,相當於漢帝國的雜牌軍。所以,李廣所部,待遇、裝備都比較差,出征匈奴時,還要承擔最苦、最難出成績的任務,自然付出傷亡多,看上去收效少。

    要深入討論這個問題,就需要梳理一下漢代的騎兵戰法。我們會發現,衛青、霍去病突擊戰法的成功,需要大量支線部隊的輔助。這些支線部隊,由點及線,切割草原的活動空間,這樣漢庭才能把我匈奴主力方向,由衛霍率領精銳,給予致命打擊。至於那些支線部隊,兵力、裝備有限,他們的生死成敗,對於漢帝國來說無關痛癢——對漢武帝來說,作為炮灰的李陵就應該死在那裡。

    作者指出衛青、霍去病的主力,其實是手持長槍的槍騎兵,這和長於騎射的匈奴騎兵有很大不同。概言之,匈奴人自幼騎馬,騎馬射箭是其長處;如果要和匈奴人拼騎射,那正好就撞到對方槍口上了。所以衛青霍去病發明出了一種新戰術,就是拿著長槍往前衝,然後在白刃戰中硬碰硬。在雙方都沒有馬蹬的情況下,漢軍在鐵製兵器方面有天然的優勢,長槍長戟是匈奴所不具備的,這樣一來,衛青、霍去病軍就可以揚長避短,取得佳績。這一看法非常精彩,作者進一步列舉漢代畫像石等出土文物,為讀者呈現出漢代槍騎兵的面貌,這裡就不劇透了。

    但作者對李廣的分析就比較薄弱了。

    他認為,李廣在戰法上保守落後,基本上還在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老路。所以,作者講:“當衛青、霍去病已經做出表率、幾乎所有漢軍騎兵都接受了……衝鋒肉搏戰時,李廣仍迷戀著他已經藝術化的騎射本領。”(Kindle版:loc 728)在他看來,既然衛青、霍去病開發出了槍騎兵衝鋒肉搏的戰法,全軍就應該紛紛效仿;李廣覺得自己了不起,硬是要和匈奴比騎射,他行他上了,可是他手下人不行啊,這樣打能不輸掉麼?這樣一來,他認為李廣拒絕先進的、適合漢軍的作戰方式,走上了個人英雄主義的歧途。

    我個人不太認同。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像對國軍雜牌軍說,你看,人家張靈甫的74師,可以快速突擊,集中火力猛攻,你們怎麼還在和共軍瞎周旋,運動戰你能打過共軍?(當然,這裡有一些不貼切的地方,張靈甫的74師也完蛋了……)

    面對以騎射見長的匈奴,槍騎兵有優勢,但劣勢也很明顯:畢竟戈矛槍戟這樣的兵器,最多不過2米多,箭怎麼也可以射幾十米。大家速度差不多快,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們一隊槍騎兵衝鋒尋求肉搏,對方騎射手機動後撤,一邊撤一邊射箭——速度一樣的情況下,永遠追不上的……同時,長途奔襲,衝鋒突擊,對馬匹的消耗很大。東亞戰馬本來身材較小,耐力有限,一旦馬匹大批死亡,刀筆吏就要來興師問罪了……

    所以實戰中,要實現騎兵衝鋒的戰法,有一些前提條件。戰役準備上,需要有大量馬匹,供主將任意使用。戰術上要選擇狹長地形(作者已經注意到)。更重要的是,在戰略上,就需要攻其必救,打擊其王庭、後方族帳。所以元朔五年(前124年),衛青需要,直接打擊右賢王所部後方,最後俘虜“男女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這裡,俘獲人口牲畜的數字值得注意,這意味著漢軍掌握了匈奴右賢王本部的動向,避開其外圍遊騎,直接向其男女老弱、牛馬資產發起攻擊。這樣一來,匈奴弓騎不得不回師救援,由此才能迫使匈奴放棄“追逐騎射”,陷入“短兵肉搏”。(Kindle版:loc 666)

    攻其必救的戰略目標,不是一支軍隊可以實現的。這多個戰鬥單位共同推進。這個時候,誰能獲得更多的戰馬、補給?誰能第一時間獲得匈奴動向?在掌握有關情報以後,誰可以攻擊匈奴薄弱的輜重,獲得豐厚戰利品?誰必須牽制匈奴精銳騎兵,甚至與其展開苦戰?

    司馬遷告訴我們:這些軍事決策背後,是殘酷的政治現實。誰能獲得皇帝的寵信,誰就能在戰場上獲得主動;相反,缺少堅實的政治背景,縱然有一身的武藝,也不過是大漠中的孤軍,刀筆吏面前的敗將。

  • 11 # 風雲說收藏

    你好,李廣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現象,也是每個中國人心裡的一個遺憾,就像諸葛亮一樣。本來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地位沒有這麼高,只是後人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諸葛亮的在後世粉絲狂漲,力壓孫權和司馬懿。

    李廣難封,是中國人對於英雄遲暮、有志難全的一個總結,這一點,李廣似乎是不幸的。在很多人心裡,李廣無論是軍功還是資歷,都完全夠得上封侯的條件,無論是馳騁草原,還是鎮守燕雲,都可圈可點。

    但是,事實上,在李廣的軍事生涯中,從來沒有獲得過一次像樣的重大勝利。這一點,李廣和衛青、霍去病是沒法比的,這也是漢武帝對他又愛又恨的原因。正是這個原因,李廣對漢武帝不封侯也是沒有什麼意見的。

    漢武帝識人用人的水平不會比後世的馬後炮文人低,實際上他作為當事人,是最瞭解他的這些將帥。他看得出李廣是一員難得的將才,而不是一個統帥千軍的帥才,更何況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人可堪大用,他不需要在李廣身上去冒險。

    但是李廣是執著的,他一直被衛青霍去病兩人壓著,一直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每次有徵伐,他都會竭力去爭取先鋒的機會,但是事與願違,每次都表現不好,直到最後一次征伐匈奴,面對屬下部隊的配合不力,這位為戰爭而生的倔強老頭以自殺來表達了自己的心有不甘。

    李廣是生不逢時,如果沒有出生在漢武帝時代,也許他會成長為一代名帥,但是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他只能做一個配角,沒有機會超越衛青霍去病,只能做一代名將。其實,李廣能位列衛青霍去病這倆軍事奇才之下,從另一個方面看,相比他的孫子李陵,他也是幸運的。

  • 12 # 張明揚不說話

    李廣是命運多舛的悲劇英雄,而這正是詩人最有發揮空間的人設。再加上《史記》的影響力實在巨大,歷代詩人很難不受司馬遷“挺李廣貶衛霍”價值觀的“引導”。

    李廣的形象在唐朝得到了極大的“神化”,李廣被唐朝大詩人追捧為一代戰神,甚至有古今第一名將的意思。王昌齡在《出塞》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盧綸在《塞下曲》中寫道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王維在《老將行》中“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杜甫在《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中“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候”。

    光看唐朝詩人的詩,你還以為李廣以一人之力打敗了匈奴,封狼居胥了呢。

    為什麼李廣在唐朝如此“走紅”?原因之一自然是唐朝對外武功赫赫,邊塞詩很盛行,很流行誇耀開疆拓土的戰功,因此李廣在唐詩中也順帶著增加了很多曝光率。

    而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常常被忽略。在唐朝吹捧李廣其實是一件政治上非常正確的事情,大唐皇室對此樂見其成,甚至在背後積極推動。

    一生沒有封侯運的李廣無法想到的是,李廣一脈在魏晉之後的亂世中卻異軍突起,“隴西李氏”成為了那個時代可以與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這些頂級大族相提並論的門閥,其間甚至還出了一位名不符實的皇帝:西涼太祖李暠,自稱李廣的十六世孫。

    而到了唐代,背景神秘的李淵家族也自稱源於“隴西李氏”,將李廣視為先祖。或許就是出於追捧“本朝”先祖的原因,一個在戰場上並無特別建樹的話題將軍成為了大唐詩人筆下的戰神。

  • 13 # 半卷

    不談誰更厲害,就談一談歷史書寫對於人們觀念的影響。

    想要了解衛青與霍去病兩位歷史人物,司馬遷和《史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司馬遷充分肯定衛青和霍去病的功績,對於兩人的戰功寫的十分細緻,但是,司馬遷秉筆直書,也是揭露了兩個人的缺點。

    《史記》在《佞幸列傳》談到了兩人“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而兩人的傳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也有一段話“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原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主”從這些文獻記載裡,我們能看出衛青和霍去病憑藉外戚身份和漢武帝寵幸出將入相,這一點不為當人所齒。

    而司馬遷還有其他記載“(霍去病)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事多此類。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霍去病的不體恤士兵,衛青的媚上都秉筆直書於《史記》。

    班固的《漢書》也是繼承了不少司馬遷的觀點,可見漢代人眼中衛青與霍去病功過都很明顯。所以,後世閱讀了解衛青與霍去病,他們必須閱讀《史記》,那麼衛青與霍去病譭譽參半也是情理之中了。宋人黃震雲:“使武帝志在見民,專任李廣足矣。看《衛霍傳》須合此傳看,衛霍聲振華裔,今看其傳,不值一錢。”蘇軾也在《東坡林志》裡記載“武帝踞廁見衛青”寫到——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長孺,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蘇軾所詬病的也是衛青的媚上。

    你要是說司馬遷一點點也沒有拿衛青、霍去病對比的意思,我是不信的,因為他兩的傳記和李廣傳記中間就隔著一個傳,還是跟他三人有關的《匈奴列傳》。

    最有趣的是,唐宋的武廟裡有他三的身影。李廣缺少戰功依然和衛青、霍去病被官方欽定為被祭祀的名將,這是不得不發人深思的一件事。

  • 14 # 歷史雜貨鋪

    古代的讀書人很多都是非常驕傲自大的,有趣的是還有很多是不得志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寫詩的時候總是要找一些可以和自己產生共鳴的,很明顯衛青和霍去病與他們是沒有共鳴的,這兩個人一生戰功赫赫,在歷史上更是大名鼎鼎,大多數詩人和他們是沒有共同點的,自然不會寫詩去懷念他們。

    李廣也是大漢的名將,他最大的悲劇就是,打了一輩子的仗了,名氣打出來了,卻沒什麼太大的功勞以至於沒有封侯,正是因為這個點,讓後世的詩人覺得自己和李廣非常的像,所以詩人們總是喜歡寫詩來懷念他,換句話說就是在詩人的眼中,他們和李廣是一樣的人,他們和李廣惺惺相惜,所以要寫詩來說李廣。

    李廣非常的有才華,卻沒有得到賞識,這種人就容易讓詩人們形成一種強烈的共鳴,當然僅限於一些失意的詩人,這些人都認為自己非常有才華,本事很大,就是沒人賞識,才會導致自己才華沒法施展,李廣就是另一個自己,寫詩說李廣同時也是直抒胸臆。

    這些文人還真是挺有意思的,看不上霍去病和衛青,原因就是他們戰功多,地位很高,和自己不是一類人,只要對方犯個錯就拿出來罵,罵霍去病一般都是說他殺死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可如果李敢不傷衛青,霍去病也不會殺他。當然李敢傷衛青也是因為他覺得父親的死是因為衛青。文人們就抓住這個不放,壓根不管霍去病為什麼殺李敢。

    文人們罵衛青基本就一個點,出身卑微。所以說詩人們寫李廣其實是在自比,自己不得志寫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至於衛青和霍去病,和他們不是一類人,所以不會去寫他們。當然歷史上還是有關於這二人的詩文的,只是相對較少罷了。

  • 15 # 達摩說

    詩人不是歷史學家,但這並不妨礙詩人以自己的視角去解讀歷史。與其說他們是在借李廣來抒懷,倒不如說李廣的個性、經歷和命運更容易觸發他們的共鳴。

    回顧詩人眼中李廣的人生,我們發現,他的身上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李廣愛士卒,威望高,射術精,在敵人眼中也是值得稱讚的對手。比如匈奴人就很懼怕李廣,稱呼他為“漢之飛將軍”;

    第二,李廣戰功卓著,漢景帝時期參與平叛七國之亂,還在邊疆協助抵禦匈奴,令匈奴人不敢悍然入侵;

    第三,雖然李廣威望高、戰功高,但始終沒能封侯,而衛青、霍去病卻憑著外戚的身份扶搖直上。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漢武帝認為李廣“數奇”,暗示衛青不要讓他擔任前將軍;

    第四,李廣的死,是漢武帝和衛青的合謀,而且運氣也沒有站在他這一邊。他迷失道路,沒能如期與衛青會合,他也沒錢為自己減刑,更不願受到刀筆之吏的羞辱,憤而自殺。

    可見,是李廣身上的那種懷才不遇契合了詩人們的個人經歷,並給他們帶來了命運無常的悲壯感。

    但如果我們更客觀去審視李廣,會發現歷史上的李廣最後遭致這樣的厄運,除了有客觀上的因素,自己從主觀上也有很大的問題。

    首先,李廣親士卒不假,士卒也發自內心愛李廣,但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李廣帶兵鬆弛,缺少紀律,跟著李廣從軍不辛苦。

    第二,李廣面對匈奴時,西漢朝廷的主要政策是防禦,故李廣的戰術思維更傾向於防禦,而進入武帝時期,國家的對匈政策則從消極防禦改為主動出擊,相比於衛青、霍去病,李廣自然不適應這種戰術,戰績肯定也不理想。

    在這個問題上,司馬遷要負很大責任。司馬遷在《史記》中,極盡筆墨去讚美李廣,而對同時期的衛青等人的評價就有點消極。當然,這可能跟他的個人命運有關,但他肯定在某種程度上被李廣的命運所感染,失去了作為史學家的客觀態度。

    而後世讀了《史記》的那些詩人們,同樣也會被司馬遷筆下的那個李廣所感染,發出“但使龍城飛將在”的感慨,感懷“李廣難封”的際遇。

  • 16 # 太上老君的葫蘆

    不說李廣的遭遇,今天特此糾正一個很多人都弄誤會的一個常識性錯誤!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指的是誰?有說李廣的,有說衛青的,更有奇葩說是霍去病的,今天把個人意見說明一下,共同探討!

    我個人認為指的就是衛青!

    原因如下: 但使龍城飛將在,應該這樣讀:但使.龍城飛將.在, 意思是說龍城飛將是一體的。字首龍城是為了襯托飛將。

    都知道衛青初次出征就直接長途奔襲幾百裡偷襲了匈奴的祭天聖地龍城,據說是在現在的蒙古國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請注意一點,那個時候可沒有現在的交通工具,完全是靠馬來機動的,而衛青之前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以來,匈奴對先秦和漢王朝都保持著絕對的機動優勢!匈奴絕對不可能想到衛青居然會深入他們的境內來往數百里,還能大勝而歸!在匈奴和漢朝雙方的印象裡,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就像是從天上飛過來一樣! 所以,後人稱呼衛青是龍城飛將,無論從歷史事實還是從個人感情上來講,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如果非要這樣讀,但使龍城.飛將在, 非要把龍城和飛將分開,還有什麼意義?李廣被稱作飛將軍,這個沒問題!但是龍城呢?單獨拉出來龍城有什麼意義? 即便作者想按龍城大捷來誇衛青,也不能單單寫龍城倆字啊!沒有任何指向性!

    所以,不能因為李廣被稱作飛將軍,就把飛將當做是他!前面的龍城已經確定了歷史事件,這個時間和李廣一點關係都沒有! 甚至在這個大作戰當中,李廣還是戰敗的一隊!

    至於霍去病,那就更不可能了。龍城大捷和他沒關係,至於飛將軍的稱號,也和他不沾邊! 拿飛將軍說事,呂布還被成為飛將軍呢,難道這裡還有呂布的事兒?

    以上純屬純屬個人想法!

  • 17 # 餘笑寧

    看了好幾個答案,都在說衛霍李在史書和詩詞中的形象,但沒一個從一個我這個角度來答:那些詩詞作者幾乎都是文名極高,但基本沒一個能踏踏實實做實事的!

    北宋時砸缸出名的司馬光(修史也挺出名的哈),有次出差視察河工,回朝後大發議論;皇帝一聽,說的不錯,想派他修河,被文彥博還是誰一頓狂噴:此非優遇文臣也!意思是儒臣說話可以,但別派我去幹實事,那都是小人物乾的!

    中國古代因為識字率不高,知識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所以造成文人們極度膨脹,自以為經天緯地無所不能,唐代大詩人層出不窮,在中國文學史上稱得上一流超一流的大詩人極多,但這些大詩人大多仕途不順,真要太順了也成不了大詩人了,文章憎命達嘛!

    但任何一個王朝可以沒有詩人,但絕不能沒有踏踏實實做實事的官員,而真能撲下身做實事的,又不可能有詩人那種天馬行空、空靈浪漫、神思飄逸的思想,而這類人又被那些文才絕豔的詩人們所瞧不起!

    從初唐四傑到三大詩人,再到詩佛詩鬼……等唐代大詩人,看看這些留下不朽詩篇的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可曾有一個為改良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留下發明創造讓百姓受益的麼?可曾有一個抗擊外侮平滅叛亂流血犧牲的麼(顏真卿不是詩人)?李白救郭子儀,我不知真假,還被歷代文人一捧再捧,甚至吹捧為郭子儀的老師,詩人教將軍,不被人笑掉大牙?!

    文人通病,自以為讀幾本書,寫幾首詩詞,便能經天緯地無所不能,皇帝老兒不用就是昏君!我們想一想,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偉大詩人,真要做十年二十年宰相,大唐在他們這樣的人治下會怎樣?

    其實今天不也一樣嗎?我們的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創造了多少好東西,但名氣得利能比的上四天六千萬、那些小鮮肉流量小花嗎?能比得上那些什麼國學大師、大V大咖嗎?就這那些大師大V大咖大明星還盡一肚子牢騷!什麼時候那些流血流汗犧牲的真正奉獻者發過牢騷?人家幹實事幹正事還忙不過來呢!

    我們再回頭看看衛霍李的功績,以及漢代封侯的必須條件,衛霍都達到了,但李廣沒達到!李廣確實是猛將,但卻不是能獨擋一面的合格將領,如果在今天的部隊,武藝極好,無人能敵,槍法如神,百步……千步穿楊,但卻會迷路,遇敵時不管戰友配合自己衝上去……這絕對是個好兵,但卻是連個班長都不能當的好兵啊!

    但歷史是文人寫的!文人墨客往往都會感懷傷秋,懷才不遇,又好用典,司馬遷春秋筆法寫衛霍李,正好被他們拈來一用!!!

  • 18 # 彭導帶團遊西北

    這麼多回答的,可見這個問題很熱門,在此彭導也不敢妄言,只是從自身理解的角度說一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王昌齡的出塞在當初上學時候就已經被老師不斷提醒,裡面的飛將是李廣,後來做了導遊,行走在西北大地上也是這樣給客人講的。可隨著西北歷史接觸的多了,慢慢發現,這裡面不簡單!

    第一,李廣並沒有到龍城,但李廣被稱為飛將軍,真正到龍城的是衛青,當時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征討匈奴,李廣面對兩倍以上的匈奴主力,另外兩路一路還沒出徵就回來了,一路沒有找到匈奴主力,還有一路就是衛青的部隊,由於匈奴單于並不瞭解衛青,繼而認為即使打敗衛青部也產生不了重大影響,而打敗了久負盛名,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李广部,則會產生巨大的戰略影響!於是集中兵力圍剿李廣,而衛青就成了無人問津的一路兵力!

    恰恰是李廣無意中的鉗制,使得衛青能在草原上深入深入,不斷的深入,一直打到匈奴的後方,他們的聖地龍城,殺死,俘虜匈奴人以千記,以至於匈奴人以為衛青是從天上飛過來的,驚呼衛青為龍城飛將。

    以上是龍城飛將的典故,可是一千四百年前的王昌齡並沒有寫清楚詩文中到底指的是李廣還是衛青,但這個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學習並不是背書袋,而是學習這種精神!

    第二點想說的是,之所以唐朝人推崇李廣,我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一是唐朝的國姓是李姓啊,更何況李世民也一直再說自己是西涼王李暠的後代,而在西涼時期(定都敦煌),李暠也宣稱自己是李廣的後代,今天敦煌買的杏皮水,李廣杏有可能就是這樣來的。這可能跟中國的每一任王朝統治者都願意給自己找個牛逼的祖上有關係。李世民推崇道家老子李耳就是出於這樣的原因。那麼這麼一來,李家漢朝名將李廣被推崇也就容易理解了。

    另外一點,李廣難封已經隨著王勃的滕王閣序傳遍天下,可是這樣一個漢家名將,一輩子未被封侯,卻讓千百年後的後人始終念念不忘,原因就在於司馬遷的史記。我們似乎都忘了這一點,有時甚至容易將司馬遷的史記當成完美無瑕的史書,真實的情況是司馬遷儘量在史記中追求事實,但真實已經過去,留給我們的哪一樣歷史記載不或多或少的帶有主觀的意見和看法呢?

    更何況,司馬遷是在受腐刑後才開始寫史記,是在為李陵求情惹毛了漢武帝才受得腐刑,而李陵是司馬遷的好友,更是李廣的孫子啊,還有就是李廣之子李敢當年在李廣拔劍自刎後找到過衛青理論並砍傷了衛青,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借打獵中的機會射殺了李敢!你想象一下,自己好朋友的親爹讓人家給殺了,在記錄的時候能寫的那麼客觀嗎?你和我現代人做不到,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就能做到嗎?難!!

    還有衛青,霍去病都是外戚,是影響朝局的一股很重要的勢力。看看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描述外戚勢力的就知道即使衛青霍去病有天大的功勞,司馬遷作為史官,更是作為個普通人是無法放下這種對外戚的偏見的。

    我認為還有最後一點,自己琢磨的,那就是衛青在漢武帝時期跟低調,真正做到了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對匈奴作戰七戰七捷,但家人榮華富貴了,就有點飛揚跋扈,這一點在戾太子劉據事件中可以看出來,漢武帝在打壓衛氏一門,後面的漢朝歷史中衛氏的影響力遠遠不如霍氏!

    而霍去病呢,23歲(一說24歲)就英年早逝了,他最大的影響力就在於他的異母兄弟霍光。除此之外,衛青,霍去病都是私生子,衛青的出身是平陽公主家的騎奴,若不是漢武帝看上了衛子夫,衛青的出身是不會改變的!

    也就是說從出身來說,衛青,霍去病他們出身卑微,而李廣是名門之後,出身並不一定高貴,但一定是將門虎子,這也是司馬遷喜歡結交李陵這樣的朋友,而不喜歡衛家,霍家這樣的暴發戶的一部分原因。

    以上這些理由,足以看出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是有偏頗的,這也就造成了後世只知李廣難封,飛將軍,卻忽略了衛青,霍去病的功勞!

  • 19 # 歷史簡單說

    總的來說,李廣是一個悲情人物,而唐代詩人都是比較感性,比較壯志難酬的感覺,他們可能從李廣身上找到了共鳴。

    李廣的知名度之所以這麼高,個人覺得有幾個原因,第一,李廣的孫子是李陵,而李陵後來因為兵敗投降了匈奴,司馬遷因為此事而受到了宮刑,最後寫出了《史記》,可以這樣認為,《史記》這部作品,跟李陵,乃至李廣都有很深的關係。

    第二,王勃的《滕王閣序》裡面“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裡面體現著空有一身才華,卻懷才不遇,不受重用,或者像李廣辛苦征戰一生,卻不能封侯。

    第三,王昌齡的《出塞》裡面的那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很多人認為龍城飛將指的就是李廣,但實則不然,據史記記載,李廣確實有“飛將軍”之稱,但是在龍城之戰,勝利的只有衛青這一路,而李廣是兵敗被俘,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就認為龍城飛將指的就是李廣,因為他們知道李廣叫飛將軍。

    第四,李廣射虎的故事深入人心。

    第五,李廣之死涉及到了衛青,霍去病兩個人。在漠北之戰,李廣因為迷路,而未能到達指定的地點,李廣十分羞愧,就自盡而亡。而李廣之子李敢,認為是衛青故意的,就將衛青打傷。

    但是衛青興許對李廣之死有一點愧疚,或者比較寬容,這個事情就這樣過去了,但是霍去病卻不能接受,而李敢還是霍去病的部將,所以在甘泉宮狩獵的時候,就射死了李敢,漢武帝對外說,李敢是被鹿給頂死的。

    第六,李廣在唐代名氣如此之大,比較受人懷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唐朝是李唐,李淵是李廣的後代,那麼他們就顯然會比較同情李廣,而不推崇與李廣之死有的衛青和霍去病了。

  • 2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廣一生的戰績其實非常一般,官位也非常一般,最終連一個最起碼的侯爵都沒有得到,和衛青、霍去病遠遠不能比。但是他對後世的影響,則明顯地超過了衛青、霍去病。唐宋兩朝,都把他放在古代最重要的行列,詩人讚歎他的詩詞,那更是數不勝數。

    (飛將軍李廣畫像)

    那麼,李廣為什麼會在後世,尤其是在詩人中獲得那麼大的推崇懷念呢?

    第一,詩人推崇李廣,是因為感同身受。

    古代詩人,尤其是詩詞寫得好的詩人,大都是不得志的。有一句話叫做“愁苦之詞易巧,歡愉之詞難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詩人才華橫溢卻不得志,李廣武藝高強也是一生不得志,“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最終連一個侯爵都沒得到。這樣的境遇,讓古代優秀的詩人們感同身受,所以,經常會以寫李廣來“澆心中的塊壘”,抒發自己的鬱悶之情。選擇李廣,而不是選擇一生榮光無數的衛青霍去病來寫,就很容易讓人理解了。

    同時,選擇李廣作為寫作物件,還有一個原因。中國古代從漢高祖那裡傳下來一個規矩,非同姓不封王,無戰功不封侯。封王完全是一種奢望,封侯倒是可以追求的一個人生理想。但是封侯必須要有戰功,所以班超“投筆從戎”開了一個先河,詩人們都想學班超,“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而李廣作為一名能力卓著的戰將,就算“從戎”了,就算立下了不少戰功,依然不能封侯。因此,這不能不讓人慨嘆。

    (大將霍去病)

    第二,李廣的“相對戰功”,絕不輸於衛霍

    我這裡所說的“相對戰功”,是基於這個武將的身份,他所能帶動的兵力情況,以及他所參加的戰役情況進行的綜合考量。

    衛青、霍去病因為是漢武帝的親戚,因為性格很好,又極力討好漢武帝,因而深得漢武帝寵愛。他們由此成為三軍統帥,所帶的兵力非常多。基於漢武帝時期軍隊整體的戰鬥力強大,他們所打的都是大戰役,獲得的都是大勝仗。雖說這個大勝仗並不一定就是他們打下來的,但他們作為軍隊的最高統治者,肯定獲得最多的獎勵。

    李廣一生都只是個偏將軍,他指揮的軍隊數量非常有限。當他單獨出戰的時候,所帶的軍隊更少。雖然經常都能打勝仗,但是取勝的規模不是很大。當他作為大軍團中間的一個方面軍的時候,其戰功又會被埋沒。或者被安排去打戰略不是很好的那種戰爭。比如他幾次跟隨衛青作戰,衛青給他安排的路線都很糟糕。

    不過就算這樣,相對於他殺死敵人的數量,他的“相對功勞”並不在衛青、霍去病之下,所以後世的詩人們非常地同情他推崇他。

    (衛青)

    第三,李廣具有強大的人格力量,這種人格力量折服後人。

    李廣的人格力量體現在兩點:

    一是英勇無畏。李廣被稱為“飛將軍”,就在於他不但武功高強,騎射一流,而且英勇無畏。他數次深入險境,但最後都能依靠他絕世的謀略和不屈的精神,從險境中走過來。這種英勇無畏,是一個軍人最重要的品格。李廣就具有這樣的品格。

    二是不附權貴。李廣之所以一生沒有封侯,就是他不攀附權貴,因此也不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受漢武帝的重用。而這種不附權貴的秉性,也就是他人格最閃光的地方。

    李廣一個不得志的將軍,能夠在後世有那麼高的令名,絕不是偶然的。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麻團時,麻團為什麼會在油鍋裡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