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你這問題問的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雖然我沒有受過饑荒,但是我聽過饑荒。

    不說遠了,就幾十年前

    據說連老鼠都被吃沒有了,河裡的魚都撈光了,連麻雀都要絕種了,那還有什麼獵打?成都人湯師傅活著的時候和我們小輩吹牛。

    他弟弟,那時還小,他媽沒有奶水。

    實在沒辦法,他跳的大河裡面去撈魚,幾次差點沒命。

    小河溝已沒有魚了,成都那地方到處都是河和水溝,別的地方就別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餓了會去找吃的。

    能打獵,能撈魚,何必餓肚子呢!五胡亂華十六國時,戰亂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晉史尤其五胡亂華時,記錄吃人的就有十多處,各民族都在吃!燒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紅燒的,換著方法的吃,那時的人還不如一頭豬。

    而侯景做亂時,連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這麼炫的朝代,卻有黃巢用人肉當軍糧。

    在我記憶裡,幾乎所有朝代都出現過饑荒。

    但,達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隨著戰爭!

    所以,天災引起的饑荒並不可怕

    而,往往人禍才是最可怕的!

    蓉兒總結一下。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正常的王朝,糧食都是有儲備的。遇上災荒,會拿出來用。

    中國對糧食,自古以來看的都比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儲備。

    連每個縣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儲備。

    今年遇上災,明年總會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災。

    但是遇上了戰爭,生產力被破壞。人口凋零,大面積死人,還會發生瘟疫。這個時候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所以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千古名言!

  • 2 # 清風知水

    這問題我還真有點發言權,我家鄉鹽城水網密佈,氣候溫和,可以說是魚米之鄉。不過即使如此,光靠漁獵真養不活多少人口。我父親十幾歲時(七十年代末),曾經和我一個堂叔兩個人,光靠很簡單的漁網之類工具,把全村的野魚幾乎一掃而光。至於打獵,我們那最大的野生動物就是兔子和黃鼠狼。能養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時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夠幾家人打打牙祭。如果發生災荒,自然界動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為稀少。

  • 3 # 葉子寫實

    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白痴, 晉武帝也怕自己的兒子不能繼承江山,就出題測試,司馬衷的夫人賈南風很聰明,作弊幫司馬衷度過了難關。

    司馬衷當上皇帝后鬧出了很多的笑話,其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

    這個問題有點異曲同工之處呀。

    在古代有天災有人禍,大的天災有旱災、水災蝗災和瘟疫。古代的人都靠天吃飯,長時間不下雨,河流都要乾涸,種的莊稼都被幹死。人們連書皮都能吃光,更何況地裡的小動物,他們有的也餓死,僥倖活著的也早早的就被人吃光了。再餓了就要人吃人了,我小時候老人們流傳下來的故事,就有鬧饑荒是家裡人為了不讓老人餓死,吃孩子的,這是孝道。雖然這些現在我們不能理解,卻反應了那個時代的無奈。

    西晉滅亡後,多個各遊牧部族進入北方並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在這個時期戰亂頻發,北方人口凋敝,遊牧民族經常以人肉作為軍糧,男人要種糧食,他們就吃女人的肉,稱女人是“兩腳羊”,可以看出,在他們眼裡,根本就不把女人當做人。在他們的眼裡,女人這種毫無反抗能力的動物,跟羊簡直沒有什麼兩樣,只不過她們是用兩隻腳走路而已。

    水災也會把莊稼全淹死,民房沖毀,而大災過後還常常爆發瘟疫。古代的人們生活是很艱辛的。

    在古代沒有農藥和化肥,糧食的產量本來就很低,再加上還要給國家繳稅,能留給自己的糧食是有限的。在古代老鼠是吉祥物,就是因為家裡有餘糧了才會有老鼠光顧,就說明這是一個富裕的家庭。

    生活在現在社會的人是多麼的幸福,我們不用擔心餓肚子,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談談農藥化肥的危害,談談環境的汙染……事實這些都是建立在豐富的物質基礎上的。我們當珍惜今天的生活,在看到農藥和化肥弊端的時候,也要給他們添上一份功勞。更不要忘記那些曾經為人類的溫飽問題做出貢獻的人們。

  • 4 # 穿越再現彼岸

    烏蘇里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

    這首歌唱的的是我國現存仍然以漁獵為生的民族——赫哲族的生活場景,很多人嚮往這種美好的生活,不過你知道以漁獵為生的赫哲人目前才幾千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數中排行倒數第二位。(赫哲人節日圖)

    不要小看遠古時期人類的智商,遠古人類最早以捕魚、打獵、採摘植物的果實、種子為食品,但是人口一直不能壯大,究其原因是因為漁獵養活的人口是非常有限度的,古代部落以漁獵為生的人,所要控制的區域要特別大,才能維持本部落的生存,部落人口一般都維持在幾十人到200人左右,再多人就要分開部落了,尋找食物至關重要的。

    中國曾經的大型動物到哪裡去了?

    根據古代的記載,中國所處大陸地區有很多大型的野生動物,文獻記載也都有的。現在在中國都很少見到他們的蹤跡了,為什麼呢?一部分作為觀賞抓了起來,大部分的大型動物都被遠古和古代的人抓住做食物了,也有一部分被人類馴化,如雞、牛、羊、馬、驢、豬等。古代鬧饑荒早就把注意打到了野生動物的身上了,經歷這麼多年代,這些大型動物逐步被人類獵殺食用了,也逐漸消亡在中國大陸。

    最典型的例子是猛獁(長毛象),大概在一萬年前突然絕跡,古代人瞭解長毛象的生活規律後,一個或者幾個部落聯合埋伏在長毛象必經之路射殺長毛象,一頭成年的長毛象的肉足夠一個部落大半年的食品了。長毛象滅絕有氣候變暖導致的原因,人類的捕獵加速了長毛象的滅絕。(猛獁象圖)

    主要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口糧問題。

    中國餐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奇葩食品?

    在我們國家的各地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可以想見古代的人為了吃飯做了些什麼事情,先看看這幾個獨特食品:(宣告一點,注意保護動物)

    一、螞蚱(蚱蜢)食品。

    二、蟾蜍食品(有毒注意保護,上海古鎮有)。

    三、河豚(有劇毒)。

    四、蛇(南方飲食之一)。(注意保護野生動物)

    五、竹鼠(以竹子等的莖葉為食,也是美食之一)。

    六、蟬和幼蟲。

    其實中國餐桌上的奇葩食品還很多,大部分這些產品都是我國古代的人嚐鮮嚐出來的,解決吃飯問題的,以備不時之需。

    古代饑荒的規模有多大?漁獵能解決多少人的饑荒問題?

    隨著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人類的人口數量激增,農業才是人類實現人口爆發式增長的主因。古代的饑荒少則幾千到幾萬人,多則幾十萬到數百萬人,人們在饑荒中尋找各種各樣的食品解決吃飯問題,漁獵只能解決極少一部分的吃飯問題,等同於杯水車薪了。到了饑荒厲害的時候,很多人家“易子而食”,這在史書記載中屢見不鮮。大的饑荒往往伴隨著農民起義,靠起義佔領有糧食的地方,解決吃飯問題。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很多是滅亡在饑荒問題上。

    比較殘忍的時東晉時期,北方的羯族人作戰時往往帶著很多年輕的女性,他們戲稱為“兩腳羊”,滿足慾望,解決軍隊吃飯問題。這個民族的殘忍也導致了這個民族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被滅亡了。

  • 5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非常有意思,有點像以前那個說“為何不食肉糜”的昏庸皇帝。

    鬧饑荒了,為什麼不去捕魚打獵?

    首先請問,饑荒只鬧人類嗎?那些飛禽走獸有什麼特異功能嗎?可以在人類要餓死的時候,獨善其身?

    別鬧了,一個地區鬧起饑荒來,人獸都逃不過。

    要相信,在吃飽的原始本能方面,不用任何人教,每個人都會竭盡所能去完成。

    餓到極點的時候,吃人在歷史上都是時有發生,難道會放過魚和走獸。

    遠的不說,就說1942年那場河南大饑荒。

    田地幾乎絕收,於是,樹葉、雜菜等平時給牲畜吃的東西,眼下也成了饑民們的美味;蒺藜、柿餅這些平時覺得難吃的東西,價格也在不斷飛漲;榆樹皮能扒的,也被扒得精光用來填肚,對此,當時熬過了光緒三年(1877)大饑荒的老人們有經驗,他們說,吃了草根樹皮,即使熬過了這個年景,也是要病死的。實在沒有吃的了,大雁屎也開始走香起來。熬過了1942年這場大饑荒的河南偃師老人韓雷松回憶說,大人們告訴他,大雁的糞便是可以吃的,因為大雁吃的是糧食,拉的屎,裡面有不少還沒消化完的糧食籽,這種說法,在1942年的河南非常流行,無數已然餓得兩眼發昏的人們,已經顧不得髒和臭,只要有,就敢吃。

    看到了嗎,連屎都開始吃,難道不知道要去打獵抓魚嗎?

    再說回古代,除了飛禽走獸的日子也不好過外,在很多的朝代,很多的山澤都是屬於國家或者皇室的。

    也就是說百姓是不能進入上述區域活動的。

    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了,百姓就會起來造反。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就是饑民在張角的鼓動下發起的。

    人都不傻,只要日子能過下去,百姓是絕對不會去造反的。

    但是沒有飯吃,早晚要餓死,這時候任何的鼓動都是一條導火索,餓的嗷嗷叫的饑民隨時會被點燃。

    一旦發生饑荒,首先要從沒有饑荒的地區調動糧食,進行賑災。

    歷史總是相似,往往王朝末期,政權搖搖欲墜之時,自然災害便伴隨而來。

    災害進一步暴露政府在統治政策上的無能和問題,進一步打擊政府的權威。

    比如明末,關外已經打的一塌糊塗,關內又饑荒四起,可是朝廷卻無力賑災。一方面無力安撫百姓,一方面為了應付軍費開支又繼續橫徵暴斂。

    最終大明朝飲鴆止渴,千瘡百孔,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6 # 眸子8552

    我經歷過饑荒,60年代。

    為什麼″饑荒",首先是由於″自然災害"。那時的人們的生產水平、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和現在沒法比。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前蘇聯又讓我們還貸。國家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

    那時東北還好,大批關內人開始跑到東北(那時叫他們:氓流,我們村只有百分之二十是有戶口的,其餘都是關裡跑來的)。

    因為遇上災年,而且是一連三年。那就是″赤地千里"。莊稼、樹木、草連小河都乾枯了,人們沒有了賴以生存的糧食,於是就以樹皮草根來充飢,這就叫″饑荒"。

    古代人類的生產水平很落後,遇上災年(旱災、水災、戰爭),就難以生存下去。遇水災,大水一衝,什麼都沒了。遇旱災,赤地千里,草都枯死了。還有蝗災,那蝗蟲埔天蓋地,一走一過綠色全無。遇到戰爭,更是流離失所,能活下來以是命大。

    農耕民族,以前是靠天吃飯的。收成好能免強吃飽肚子,遇到災荒,寸草不生,河水乾枯那來的魚?動物都遠遠的逃走了,何以獵?只有草根、樹皮。

    現在國家領導的好,科技發達了,有災也不怕了。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所以該滿足了。

  • 7 # 蟈蟈的文史原創

    謝謝您的邀請我回答此問題,我想古代之所以鬧饑荒無非是天災人禍,天災包括大旱、水災,而人禍則是各種割據勢力連年征戰,導致壯丁被抓入伍,良田無人耕種,本來在那個年代產量就低,再加上種的又少,收成自然就少,而各種勢力又不斷強取豪奪充當軍糧,導致種地的反而沒飯吃,於是發生饑荒的現象。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經歷過饑荒的人都知道,一旦遭遇饑荒年代,只要認為能吃的,基本上都吃過,甚至是觀音土都能吃,當然,捕魚打獵也是一種解決的方法,但其是受條件的限制的:

    1. 捕魚打獵不足以滿足饑荒年代人充飢需要的。如果叫作“饑荒”,那說明就是大區域的遭災的,不是幾家幾戶,或者幾十、幾百戶的問題,如果連片區域都遭災,沒有糧食吃,成千上萬的民眾如果僅僅靠捕魚打獵來活下來,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數量有限,一方面也不是說隨時捕魚打獵都有的,這種方式只是在已經有解決饑荒的辦法外,可以作為輔助手段而已。

    2. 如果遭遇水災或旱災,此種辦法更是沒有辦法實現。遭遇水災,河口氾濫,大片土地被淹,放眼望去遍地是水,這種災情逃跑還來不急,哪有時間去釣魚捕獵的,何況去哪釣魚捕獵呢?如果是旱災,顧名思義,旱災老天爺不下雨,那就會導致禾苗枯死,糧食絕收,江河湖泊都會乾涸,水源的缺乏,魚兒如何多呢!野生動物也需要水來維持生命,一旦缺水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動物數量的極具減少,他們不像人類也許還有點儲存,他們完完全全是純屬靠天活著的,所以,一旦水災旱災,這種情況更不能實現。

    所以,在我們查閱古籍以及歷史資料時,對於如何解決饑荒的記錄大多是吃野菜、樹皮、觀音土,以及凡是能吃的都吃了,最慘的就是吃人,易子而食,很少提到捕魚打獵的,因為這個對於解決饑荒真的是太微乎其微了。

  • 8 # 大秦鐵鷹劍士

    天災之時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十分稀少,能吃的都吃了,更不要說河裡的魚,林裡的獸,天上的鳥了。河裡沒有魚了,所以捕獲不到魚充飢;樹皮都吃光了,才開始吃觀音土。饑荒之時,想進山捕獸,下河網魚來充飢是不現實的,因為魚獸都死絕了;農業區不是原始森林,人們在豐年都捕魚捉獸改善生活,因此魚獸的數量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大饑荒爆發後,最主要還是靠朝廷從饑荒區外圍調糧接濟災民,要百姓捕魚捉獸過日子一點不現實。 饑荒發生後,朝廷通常都會採取救災措施,包括開倉放糧,鼓勵大戶人家捐獻糧食。朝廷給災民的糧食分兩種,一種是要還的,另一種是不用還的。災民沒有離開戶籍所在地,則朝廷給他們按戶籍人口發口糧,這些糧食需要災民們在豐收後分批還給國家,這種方式秦國採用得多。另一種是朝廷直接給災民發放稀粥,一日兩餐保證餓不死,這種不需要災民們還,漢朝之後的朝代多數採用第二種方法。

    有借有還,故第一種方式餓死的人少,也十分有用。儒家批判秦朝的救災政策,認為秦朝暴虐,糧食應該免費分給災民,不需要還,更不能收利息。秦法認為國民有交稅的義務,災年受國恩,就當借多少還多少,否則災民們都會變成疲民,不再勞動而是等著朝廷救濟,百姓認為朝廷救濟理所當然,就不再勞動,坐等朝廷救濟。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爆發大饑荒,秦昭襄王最開始不救濟災民;後來開倉給百姓借糧,又開放王室禁苑讓有功有爵百姓進入採摘度災。無功百姓不救濟,只借糧,還加收利息還糧。

    後世受儒家思想影響,國家救濟災民是理所當然,不但不能收利息,連借的本錢都不能收回,以此彰顯朝廷皇恩浩蕩。於是災民大批次餓死,官吏中飽私囊,下撥的糧食被各級官吏高價出售,極少一部分做成清湯給災民吃。朝廷不會追問糧食那裡去了,因為官員們會說都給災民了,查也查不到。救濟災民本是辛苦勞累的事,最終卻成了官員們的肥差,誰去救濟災民,誰就能名利雙收,苦了的只是百姓!

    天災的目的就是要消滅過多的人口,人禍的目的就是要在天災中大賺一筆橫財。天災人禍之下,饑民們不得不揭竿而起,攻城拔寨,開倉自救。饑民們起義後,又是軍旅世家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朝廷撥軍糧派大軍剿滅各處起義,在戰爭中無數人被殺,嚴重的還會改朝換代。所以治理大饑荒最關鍵的在於吏治,天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借天災而起的人禍。天災僅僅殺人數千,人禍則屠城過萬!

  • 9 # 坦兒tt

    植物是食物鏈的最低端,食草(包括糧食)動物要想長到一定質量,要直接或間接消耗比自身質量多得多的植物才能完成。比如一斤的雞要吃好幾斤的糧食才能長成一斤。食物鏈更高階的吃雞的狐狸要長一斤,間接消耗的植物就更多了。

    大災之年,食物鏈最低端的植物都沒了,高階的魚和獵物還多嗎?

  • 10 # 鹹魚閒聊

    這個問題與一千八百年前晉惠帝司馬衷的那“驚天一問”有異曲同工之妙!

    司馬衷是西晉第二個皇帝,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根據《晉書》記載,某一年國內發生饑荒,大量百姓被活活餓死,當有官員將此訊息上奏朝廷後,司馬衷很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餓死,雖然沒有糧食了,但還有肉啊,所以他非常不解的問周圍的官員:“何不食肉糜”?

    那麼“何不食肉糜”?是啊,糧食沒了,可以捕魚打獵啊,就像很多影視劇中演繹的那樣,水中的魚山上的獵物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什麼不下河捕魚不上山打獵呢?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有記載的幾千年歷史中,曾發生過無數次大小災荒,也曾餓死過無數人,難道餓死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去捕魚打獵嗎?面對飢餓與死亡,難道災民就從沒想到過捕魚打獵嗎?

    事實上,很多人所認知的古代生活環境僅僅只是影視劇中所呈現出來的趨向於理想狀態的環境,而真實的古代社會,百姓的生存條件是很艱苦的,張養浩曾寫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就是最好的歷史寫照。

    我們可以看看一些史書中關於饑荒的記載,“寧州頻歲飢疫,死者以十萬計…城中糧盡,炙鼠拔草而食之”,“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馬毛皆盡”,“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肉以食”,“關內大飢,人相食”,“此地深入尺餘,其土可食”……

    從上面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發生饑荒,百姓想要活命就是吃老鼠,家畜,草樹皮,觀音土甚至是“易子而食”,至於所謂的捕魚打獵幾乎不見於史書,其實不是他們不想捕魚打獵,而是真的做不到!

    首先,中原地區歷來就是以農耕農業為主的,農民對捕魚打獵根本沒有經驗,更沒有相關的技術,所以成功的機率非常小,有限的捕魚打獵無法滿足龐大的受災群眾。

    其次,受災地區往往都是赤地千里的不毛之地,如果發生蝗災,蝗蟲過後更是一片荒涼,這種情況下,哪裡還會有動物留下來任憑災民抓捕?

    還有就是,捕魚打獵需要消耗的體力太多,這種體力上的消耗與最終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這個道理與獅子老虎等食肉動物時常對幼小和年老的獵物下手而一般不會對成年的體格健壯的獵物下手是一個道理,自然法則告訴我們,如果你消耗過多體力最終還是一無所獲,那麼你的生命將終結的更快,獅子等猛獸如此,人類亦是如此。

    最後就是,某些時期,魚類資源和森林資源都是朝廷的,私自捕魚打獵是違法的,是不允許的,所以饑荒時期,人們實在餓的不行了也只能晚上偷偷去捕魚打獵,這種情況下成功率是很低的,也很難維持一個正常家庭的基本生存。

    其實我們也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在魚類和森林資源非常豐富的前提下,假如今天發生饑荒了,僅憑我們現在的生活經驗去捕魚打獵維持生存靠譜嗎?

  • 11 # 方圓讀書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說起古代的“災難”,除了戰爭以外,那恐怕就得是災荒了,而災荒有洪災也有旱災,當然了,還有疾病帶來的災害。但是後者一般只是在於救治上的問題,如果能救治得當,那麼自然也能緩過來。但是每當遇到旱災或者是洪災,那老百姓們面對的就是吃飯問題。

    而在古代時候的饑荒,只要一出現,就會死很多人。

    那麼你可能會問了,所謂的饑荒,那不就是吃不飽肚子嘛,既然目的是為了填滿肚子,那什麼不可以吃?沒有糧食,可以上山打獵,可以下水捉魚啊!不至於死這麼多人吧?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第一個例子:“人相食”事件

    這個事件發生在漢武帝時期,事件發生於建元三年,起因是由於黃河決堤引起的,恰好這一年還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結果便造成了大規模的“饑荒”。而大規模的饑荒,所導致的便是“人相食”的結果。但其實,當時的西漢王朝實際上還是屬於巔峰期,並且剛剛經歷了文景之治,所以國庫裡面還是很豐盈的,但是因為漢武帝未動用國家儲備賑災,而是以運輸困難,糧食沒法送達的理由給搪塞了。

    即便是在24年後的一次冰災中,導致了“關東郡國十餘飢”,在這樣的條件下,百姓們自然沒有多少存糧,可是漢武帝仍舊沒有撥款賑濟。也許,現在的他,正在準備搞自己的“窮兵黷武”吧!

    據《明史》記載:

    “(崇禎)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七年,京師飢,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這其中,甚至有人把已腐爛的屍體從墓中盜出來食用,有些人家不忍殺害自己家的孩子,便和別人交換。可見其饑荒如此之嚴重。

    那麼,我們回到我們前面說的那個問題,為何這些人不打獵或捕魚而食呢?實際上不是不想,而是沒有這樣的條件。既然是饑荒,那麼肯定周邊能吃的東西也都吃完了,所以哪裡還有什麼可以使用的東西呢?如果真的有,那麼就不至於啃樹皮,嚼菜根了。

    而導致饑荒的原因,除了天災以外,實際上很大原因是因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苛捐雜稅我們尚且不說,如果一個地方真的發生了饑荒,那麼如果朝廷能撥款幫扶的話,那麼也不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後果。但是就因為朝廷的腐敗,官員的腐敗,才最終導致這樣的慘狀。

    所以說,災荒不可怕 ,可怕的是朝廷視而不見,官員的中飽私囊......

  • 12 # 漁耕樵讀

    題主這個問題提的真是有一種“百姓何不食肉糜”的感覺,如果能捕到魚打到獵百姓何苦餓著呢?饑荒的時候人們連土都吃了,如果有魚獵還不瘋搶了啊。

    在明朝崇禎年間,晉,冀,魯,豫,陝五省大旱。據記載:“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清乾隆五十年,十三省大旱:“草木獸皮,收拾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籍”。獸皮草木蟲魚甚至連蒼蠅都沒放過,來來來,你告訴我什麼地方可以捕魚打獵,我們一起去拯救災民。

    再則捕魚和打獵都需要技巧的,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漁民和老獵人捕魚打獵都未必能做到次次滿載而歸,否則人們何苦從漁獵轉到農業。何況已經餓的奄奄一息的人,就是動物從你身邊跑過你也未必能捉住。光緒四年,北方五省(又是這悲催的五省晉,冀,魯,豫,陝)大饑荒:“即無可食之肉,又無割人之力”。你不是餓嗎?不是想要糧食嗎?看看你周圍都是活生生的糧食,但是你連收割的能力都沒有,你要吃他,他還想吃你呢,你未必能吃掉他,他可能就把你幹掉了。你連割人的力氣都沒有,還想捕獵,真是異想天開。

    而且饑荒發生的時候,你能想到的能吃的基本上都已經被別人搜刮過了。據《魏書》記載侯景之亂的時候

    屠一牛得絹三千匹,賣一狗得錢二十萬。皆燻鼠捕雀而食之,至是雀鼠皆盡,死者相枕。

    連老鼠麻雀都吃光了,你還特麼告訴我他們為啥不吃魚。要有魚吃,誰吃老鼠和麻雀啊?其實能吃鼠雀都是好的了,看看歷史上記載的“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的例子都不勝列舉。在清朝光緒年間,連人倫都徹底奔潰了:“父歿子不葬,啖其肉以充飢。子死而父不悲,折其骨以為焚”。

    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想象大饑荒下人們的困苦生活,雖然無法想象,但是換位思考一下也是可以的,你能想到的別人也應該已經想到了。否則有些想法未免就顯得可笑了。像晉惠帝問出了:“百姓何不食肉糜”,被嘲笑了一千多年,那就不好了。

  • 13 # 鳶飛九天2018

    古代鬧饑荒時,往往出現“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悽慘景象。如在民國18年爆發於陝西等地的旱災,連續幾年的時間,陝西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當時陝西全境940萬人,由於這場大旱災,死去的人就超過250萬,逃亡的也有40多萬。

    旱災

    如此恐怖的災難,哪怕如今我們只是在書本中看到,依然震撼和心痛不已。也因此,許多對古代饑荒一無所知的人往往會冒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些沒有糧食可吃的人,不去捕魚打獵以維持生存呢?

    然而,這個想法終歸只是生活在城市,連肚子都很少餓的現代人的美好幻想罷了,與西晉皇帝“何不食肉糜”的疑問並無區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什麼情況下會鬧饑荒:

    一是人禍。在王朝末年的戰亂,由於朝廷控制力的大幅衰弱,導致野心勃勃的軍閥、起義軍四起,他們征戰不斷,諸多勢力為了贏得勝利,往往會橫徵暴斂,竭澤而漁,對於對手的地盤,為了洩憤和削弱對方的實力,動輒屠城,亦或裹挾大量普通平民,導致大面積地區人民被迫停止了生產,沒有生活來源,最終引起大面積饑荒。

    飢餓的災民

    一種是天災。在古代,人們抵抗天災的能力其實十分薄弱的,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飯。因此,一旦出現大面積、大範圍、長時間的洪水、乾旱或其他災難,老百姓儲存的不多的糧食吃完之後,就會出現大範圍的饑荒。

    一旦出現大範圍的天災,往往波及幾十萬甚至數百萬的百姓。如此規模的遭災百姓,即使當時的朝廷仍在,限於封建王朝的動員和生產能力, 也很難對全部災民進行賑災。因此,不可避免的,災區就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持續時間一長,餓殍遍野也就不奇怪了。

    災民

    而如果天災和人禍一旦同時出現,就更為恐怖。例如東漢末年,三國紛爭之後,全國的人口由東漢鼎盛時期的6000多萬,銳減為不足1000萬。這也就意味著,全國超過5000萬的人在戰亂和天災之中失去了生命。

    除了被直接殺死,大部分失去生命的災民,其實都是餓死的。那麼,他們為什麼不捕魚或打獵為生呢?很遺憾,不是遭遇災難的百姓不這麼做,而是根本做不到。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一旦生存遭遇威脅,餓得兩眼發慌的百姓,即使是“易子而食”也並非沒有出現過,更遑論捕魚或者打獵。

    狩獵

    但殘酷的事實是,一旦出現大範圍的災荒,也意味著,當地的其他可供打獵或捕獲的生物也同時遭受了災難,而只有本能的動物們,抵禦災害的能力還不如人類。

    因此,即使災民想打獵,也無獵可打。更何況,即使捕獲少量的獵物,對於龐大的災民團體而言,也不過杯水車薪。因為,漁獵生活本身就是養活人口數量最低的一種生活方式。

    因此,一旦遭遇大範圍的災荒,絕望的災民們,或等待著活活餓死活,或向聽說過的可能生存的地方遷徙,淪為流民,或揭竿而起。而這一切,也不過是絕望的掙扎罷了,絕大多數人的命運依然悲慘。數萬、數十萬乃至數百萬人的死亡,也屢見於史書。

  • 14 # 靈石蘊

    確實,古代人好傻

    饑荒年間,地裡沒了糧食,但是山裡獵物多啊、什麼錦雞、穿山甲、還有傻狍子等等,都是美味,運氣好逮幾個大野豬熊瞎子之類的,光豬頭都夠全村吃好幾月的;就算附近沒山,還可以下河捕魚呀,青草鰱鱅螃蟹大蝦隨便吃,再不濟還可以出海嘛,就沒聽說過海里面沒魚的時候

    活路辦法多的事,幹嘛扒樹皮、啃草根、還吃什麼觀音土呢,至於嘛

    災年時,人家康熙就很聰明

    據清稗類鈔記載,有次遇到災荒年奏請救災時,康熙爺說:你們漢人一天吃三頓飯,晚上還喝酒嗨皮,朕一天才吃兩頓飯,當年出塞打仗,將士們也不過一天一餐,前段時間十四阿哥領兵出關,也是一天一餐,什麼災年呀,你們把每天的三頓飯改成兩頓一頓,不就行了嘛……

    看看吧,要不怎麼說康熙是明君大帝呢,愣是把朝三暮四玩出了新花樣

    真想不明白,古代幹嘛還要逃荒,這得有多笨啊……

    題主真睿智

  • 15 # 船伕

    一,沒有魚!打什麼魚?

    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那個本沒有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其實換成大白話就是,人多的地方,寸草不生啊!尤其是在古代,舉個例子:要知道黃土高原,原本可是樹木茂盛的森林!

    經過古人近千年的“濫砍濫伐”(沒辦法,主要是為了給皇帝造宮殿),結果就變成如今的樣子——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野生動物更是想都不要想了,這樣的環境,饑荒來了,那裡還有動物留給你去打獵。

    二、離太遠!怎麼過去?

    或許還有人會說,黃土高原沒有魚沒有野生動物,那可以去江南,可以去東北啊!喂喂,等一下,古時候可沒有高鐵,交通方式主要靠雙腳,一般人一天走幾十公里就基本極限了,而且還是在後勤補給充足的情況下。

    而如果是餓著肚子,最大的可能性是,沒等到地方就先餓死了!所以上面說的去東北或江南,完全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美好的想象罷了。而且饑民一旦彙集,產生的破壞力也是極強,所過的地方基本會把能吃的都吃光了,後面的尾隨者,所面臨的窘境是:就連草跟樹皮都沒得吃了!

    三、太晚了!來不及了

    我們來看一張有些嚇人的統計地圖,在過去,曾經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和陝北、河南地區是爆發饑荒最為頻繁的地區。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就是因為河南爆發了舉世罕見的饑荒。明末清初的李自成(見註釋1)叛亂,起義則是陝西等地的饑荒。

    當饑荒爆發以後,人在極端飢餓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很多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比如說:吃人肉!在陝西、河南等地區的地方縣誌中,很容易找到關於饑荒的記錄,而其中就不免會出現,關於人吃人的人間慘劇,百姓易子而食!

    還記得《三國演義》(見註釋2)中那個將妻子殺了,做成肉羹給劉備吃的故事麼?不談這件事的合理性,單單這件事存在於廣為流傳的小說中,正好從側面說明,在古代,吃人肉對於老百姓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註釋1:李自成(1606年—1645年),即闖王,陝西榆林米脂人,曾為明朝銀川驛卒,後因崇禎裁撤天下驛站而失業,最後在饑荒爆發後,走上了起義道路。

    註釋2:《三國演義》第19回:玄德匹馬逃難,借宿於一獵戶家中。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次日,忽見一婦人殺於廚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驚問,方知昨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勝傷感,灑淚上馬。劉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隨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遠行。”

  • 16 # 歷史知事

    鬧饑荒的時候,打人遠遠比捕魚打獵能解決吃飯問題。

    整個中國歷史,就是一部饑荒史。就連我們的聖人孟子的生活理想,也不過是不那麼太飢餓。

    來看看孟子的社會理想: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即使是在“理想社會”,也必須50歲以前不穿好衣服“帛”,70歲以前不吃肉。孟子這麼說,還不如直接說永遠不吃肉永遠不穿帛呢!因為戰國人均壽命才20多。

    飢餓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人口增長、官吏膨脹、災難頻發。其中最為不可控的因素當然是自然災害。

    按照歷史記載,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中,旱災1056次,水災1029次,再加上蝗蟲、冰雹、颶風、地震等,中國人在2000年間幾乎每年都要受災,在災難的夾縫中生存,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最重要的主題。

    1,吃大戶。

    吃大戶和打土豪不一樣,吃大戶僅僅是到大戶人家吃飯。一群饑民直接衝進大戶人家,坐在院子裡、躺在大廳裡,人多勢眾,家奴們不敢趕走,連句狠話都不敢。如果得罪了這些急眼的饑民,各種傢俱古董都會被打碎,甚至有人會直接防火燒房子,那時候損失就大了。

    吃完這一家,就開始吃下一家,沒有土豪可吃,就上縣衙、府衙住著去。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行動,確實能解決相當一部分人的吃飯問題。可是當大戶們也被分光吃盡後,往往就要走第二條路了。

    值得一說的是,明清時期人口過億,巨大的人口壓力讓大戶們再也不敢接受任何一夥流民,直接收拾金銀細軟逃到城裡去。

    2,流亡要飯。

    饑荒到來,通常來說是數十里乃至數百里的受災地區,想要吃飽飯,必須離開這片區域。按照這種理論,農民都會變成流民,如果沒有流民安置的措施,流民在要飯路上逐漸出現組織性,形成流賊流寇。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支農民起義軍。

    流亡要飯的途中,必須補充體力,這樣一路上吃草、吃樹、吃土啥也吃,要能走到有飯吃的地方就行了。(朱之文在村裡被吃大戶,這些人都不餓)

    3,吃草吃樹吃土。

    農業社會的流民,走到哪裡都像蝗蟲一樣,啥東西都能吃掉。地主老財一聽說難民要來,直接關門進城,時間一晚,說不定自己家糧食和錢沒有了,小命都要搭進去。

    這基本上就是饑民生活的全部了!(現在還有人吃土嚐鮮呢!)

    饑民們唯一沒有想到一件事,為什麼打獵捕魚呢?

    這裡的原因有三個:

    1,沒有魚和野味可打。

    中國社會發展到明清,基本上能開發的地方都有人居住,即使是荒山野嶺的,也能碰到人。這些地方,山上沒有野味,水裡沒有魚蝦,即便是有,也往往被專業的漁夫和獵人先弄走了。

    如果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可以去打魚,那讓世代為生的漁夫和獵人怎麼辦?

    河北、山東等地流傳著一個東北黑土地上“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吃得上飯的人,拼了命都要去東北定居。

    2,沒有工具可用。

    打漁和捕獵,都是需要工具的。在農業社會,大多數人能吃飽飯就是萬幸,根本沒有玩具和休閒娛樂這些東西。所以,魚叉、魚鉤、彈弓這些東西根本沒有!即使有賣的,可能成為饑民的人,也是買不起的。

    3,沒有力氣上山下河。

    最重要的一點是,即便有魚和野味,也有漁獵所用的各種工具,饑民也沒有力氣去打獵打漁!當大家都在外面吃大戶、乞討的時候,去打漁打獵,這是風險最大的一種方案。改行當獵人,遇上猛獸怎麼辦?打不到獵物怎麼辦?迷路了怎麼辦?這些問題,對於老實巴交的農民來說,都是十分可怕的。

    多說一句:如果有能力去打獵打漁,這就算是專業技術人才了。一旦饑荒到來,直接揭竿而起當大王,自然有一群小弟幫忙搶東西,根本不發愁找飯吃的問題。

  • 17 # 史味人生

    提這個問題的莫不是“晉惠帝”的轉世“靈”童?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何不食肉糜!捕魚打獵的前提是:

    1、首先要有魚兒抓,有兔子逮;

    2、其次要有力氣抓到僅存的魚兒,逮到跑得快的兔子;

    鬧饑荒無非兩種原因:

    1、天災:大旱、大澇,而大澇雖然會澤國千里,但是最可怕的是大旱,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糧食顆粒無收,水源乾涸,何來的魚兒和兔子;

    2、人禍:戰爭頻發,兵連禍結,百姓流離失所,也會引發饑荒;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既然已經鬧了饑荒了,老百姓就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努力活下去”。人在面對極度飢餓的時候,會不顧一切的本能去尋找各種吃的。自然災害的時候,樹皮草根都被扒光了,就是這個原因,“吃土(真正的吃土坷垃)”致死的事件比比皆是。

    第一個前提:有魚吃,有兔抓

    大饑荒的時候,若是身處江河邊、或是背靠深山老林,最初可以不用遷徙逃荒,憑藉捕魚打獵維持生存,但生物總有吃完的一天,到時候只能以草根樹皮填肚子,開始逃荒,逃荒之路上飢不擇食,如果有“蝗蟲”之類的昆蟲、“老鼠”等之類的小動物,那絕對是美食了。

    第二個前提:有力氣去找吃的

    楊顯惠先生的《夾邊溝記事》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如果有了一點力氣,就到草灘上挖野菜、捋草籽,煮著吃下。體質稍好的,到草灘上挖鼠穴,搶奪地鼠過冬的口糧;看到晰蜴,抓來燒著吃或者煮了吃,有人因此中毒而亡。到了寒冬臘月,野菜無跡可尋,右派們只能煮幹樹葉和草籽果腹。草籽吃了脹肚,樹葉吃了也便秘,無奈之下,只好趴在洞外的太陽地上,撅著屁股,相互配合掏糞蛋。

    第一句話就是“如果有了一點力氣”,隨後才可以去求生。但是後面還有更驚心動魄的一幕,去河堤上捋草籽,捋回來經過麻煩的加工才能食用,否則致命,人們發現“捋草籽消耗的熱量大於食用草籽提供的熱量”,結果吃草籽的人,餓死的更快,“這不是求生,而是求死”了。

    “抓蝗蟲、螞蚱而食”同理,這都是需要消耗大量體力才能抓到獵物,但是可悲的是獵物帶來的能量遠低於消耗的能量,只會加速人的死亡。

    餓死的獵豹

    都知道獵豹跑的快,是草原上的飆車王,每次捕獵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而且獵豹捕捉的成功率在50%,遠高於老虎和獅子,但是假如獵豹連續5次不能捕捉到獵物,那麼等待它的就是“飢餓帶來的死亡”。它體內殘存的能量不足以進行第6次高速捕獵,偏生獵豹“不食腐”的驕傲個性,最後只能在傲嬌中停止呼吸。

    河水徹底乾涸、方圓百里寸草不生、樹皮被扒盡、除了尚存的皮包骨的人類,地上無任何生物痕跡,這樣的景象也只在電視上看到過,還是美化過的,真實情景超過正常人的想象。

    所以面對題主“古代鬧饑荒,為什麼不捕魚打獵呢”這樣的疑問,我權且認為是吃飽了撐的的緣故,面對發生過的人間慘事,我們要保持敬畏之心,否則當真以為歷史不會重來麼?

  • 18 # 歷史總探長

    在古代,饑荒發生的時候往往都會面臨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種饑荒往往會快速的波及到臨省,繼而擴大災情。

    古代災荒引起的原因可能大多數會歸結於天災,而並非人禍。

    可是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來看,封建王朝中的任何一個饑荒的引起往往都是由於朝堂官員之間“上欺下壓”而造成的,天災所造成的饑荒不能說沒有,但是和人為造成的饑荒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

    中國古代作為小農經濟所主導的封建社會,百姓對於物資的依賴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極大的放大。

    而歷代帝王也將穩固萬眾黎民作為王朝統治的重中之重,百姓只要能夠吃飽穿足就能夠盡心竭力的庇護和臣服於這個王朝,可是他們不知道歷代的帝王根本無法深切的理解小農經濟的脆弱,也許僅僅是朝廷官員的一項措施就足以摧垮整個黎民百姓的生計問題。

    在饑荒發生的時候,往往都伴隨著天災的發生,甚至不是天災所導致了饑荒,而是大規模的饑荒進而引發了天災,這類例子數不勝數。

    而且打魚捕獵這種主意實在是極其的幼稚。

    你可以去現在的水庫或者附近的魚塘看一看,感受一下有沒有能夠打魚捕獵維持生計的可能?

    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即便是在古代也一樣,在人群密集的山河湖泊往往都是被當地官府和富商所管轄的,想要在這裡大魚捕獵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主動會將這些地方貢獻出來。

    而那些位於荒郊野外的魚塘實在是沒有多少的魚兒可以供人使用,人群密集的地方公共資源被佔用,人群不密集的地方又沒有多少東西可供使用,而且所謂的饑荒並不是僅僅是幾百個人的小饑荒,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的流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龐大規模的饑民就算是樹皮也能被沿路啃光,更不用說為數不多的魚塘和湖泊了。

    可以參考一下現在如果鬧饑荒,你去哪裡搞魚吃?

    這種方式不僅僅不現實,而且是荒唐至極。

    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清軍在未入關之前,他們曾經也是在白水黑山之間過著漁獵生活,可是最終呢?當軍隊極度膨脹的時候,這些所謂的漁獵生活根本沒法滿足這些幾萬人的需求,甚至開始屢屢你搶奪明朝東北邊境的物資來維持正常的軍備物資。

  • 19 #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如果由縱橫來答的話大家看完肯定會感覺很有難受!

    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漁業資源和狩獵資源較為充足的18線小縣城,而且我家又是漁民世家,十來歲的時候就成天釣魚到海里抓螃蟹,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跟我爸出過海,家裡現在也在從事水產養殖工作。

    對漁獵資源還是懂一些的,今天縱橫就跟大家探討一下古代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不捕魚!

    生產工具不發達,無法捕撈大量的漁業資源

    漁業資源從古代到近代的改革開放之前是非常豐富的,這一點是母庸質疑的,我本家叔叔水性特別好,以前經常潛到水裡捉海螺什麼的,他告訴我以前潛水到水底,海螺多的不要不要的,就是拿不上來。

    當然,那個時候有生產隊看管,也不讓隨便捉,改革開放後,灘塗(退潮時裸露的地方)被承包出去,依然是不讓淺水作業。所以,我相信古代的灘塗也是有“海霸”佔據的。

    當然,大海最多的資源,其實還是在海里,裡面的漁業資源很充足,但是古代的漁業生產力是相當不發達的。以現在的作業船隻來說,每個沿海省份都在限制船隻的馬力,原則上不再增發,但是480馬力,960馬力的大鋼殼數不勝數。

    而我小的時候,也就是九幾年的時候,我爸造了一條66馬力(長八米左右)的船就已經方圓幾十裡海岸最大的船了,等到零幾年我爸造了一條240馬力(長18米)的船在同村的船裡都不算大,可見漁業生產工具是近20來年才發展起來的。

    在沒有機械動力的古代,依靠人力的小船本身就沒有多少,能夠作業範圍也是有限的,風帆船我是不瞭解的,大家不要和我抬槓。

    所以,古代發生饑荒後,你想要打漁,沒有作業工具是不行的,大海可不是跟你鬧著玩的。

    交通不發達,大海能夠輻射的範圍小

    我上面說的,對大海瞭解也是一個因素,古代交通不發達,離海幾十裡的村子基本就跟大海沒有什麼關係了。

    真正的海邊全是鹽鹼地,根本就不適合人居住,我家離海最近,大概20里路,我讀小學的時候放學就走著去海邊,然後再走回來。

    但是我母親的村子,離海邊就有四五十里了,那個村子裡的人跟內陸人基本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我讀中學的時候,我媽村子裡的學生很多連海都沒有見過,所以連大海最基本的常識漲潮退潮都不知道。(本來想說我小時候救人的事,篇幅有限就不講了)

    我爸看一眼潮流表,再看一下風,今天多大的潮就知道了,離海遠的人是不知道的。

    這還是兩千年前後,要是在古代的連個腳踏車都沒有的時代,估計稍微離海遠一點,他都和大海沒有什麼聯絡。

    直到現在開始,海邊的加工廠多了起來,我母親村子裡的人才陸續有到海邊去打工的,往往都是一個三輪車拉滿滿一車人(這是現在發生的事情)。

    現在的交通如此發達都這樣,你說古代全靠兩條腿,跟大海能發生什麼樣的關係。

    漁業資源都有保質期

    另一方面縱橫以前幹過海鮮生意,海鮮這個東西貴在一個“鮮”,一般的海產品從海里出來,死後不加冰,夏天的時候當天就會臭,而海鮮變質是不能吃的,容易死人的。

    我跟我哥批發海鮮的時候,都是花錢打製冷過的海水,溫度只有七八度,然後打氧,才能保證海鮮不死,死後的海鮮要立即加冰,這樣時間也不能拖長,到了海鮮市場的產品根本不能剩,賣不出去的時候直接送冷庫凍板。

    這一套海鮮技術,是縱橫的血淚史,很多時候因為疏忽導致海鮮變質也是正常的事情,賺點錢是真不容易,風裡來雨裡去的。

    想必在古代都已經是饑荒年份了,根本不可能有保鮮的功能讓海鮮長時間的離開海岸,運送到內地。

    以前內地能吃到海鮮,那都跟楊貴妃吃嶺南的荔枝一樣,現在也是依賴冷鮮鏈的發達,說句得罪人的話窮人是吃不起海鮮的,說句實話,我平時都吃不起海鮮,只有等到時令海鮮最便宜的時候買一些。

    竭澤而漁,很可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擁有了各種技術和生產工具的情況下,饑荒之年依然不能依靠捕魚為生

    說點沉重的話題,現在漁業資源的匱乏,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漁民的網都是絕戶網,不管大小全部上船,大的有大的價錢,小的有小的價錢,每一次出海一條船可以打幾百斤都幾千斤不等的小魚,實在是有點嚇人,以前我的客戶有賣那種小魚小蝦的,收的時候只有塊八的。為了這點錢,漁民都不能把網眼做大一點。

    當然,我本身就是漁民出身,這個情況我是瞭解的,你不用小眼網,別人用,誰也不會聖母婊看著別人一天幾千塊打著,自己在那裝大尾巴狼。根本還是在於相關部門不能嚴格管理,如果都不讓用小眼,因為捕撈的數量少,反而能提高大魚的價錢。

    絕戶網導致的就是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以後海產品的價格將越來越高,我小的時候皮皮蝦兩三塊錢一斤,現在貴的時候要七八十,隨著皮皮蝦在網上走紅,估計以後會更貴。

    以海邊灘塗來說,更是直觀的觸目驚心,以前的時候有人承包,然後放養蜆子等,每年市場上都有固定的蜆子出售。

    最近幾年發展旅遊業,不讓承包灘塗,讓遊客到海邊有一個玩的地方,旅遊到海邊的人每個人都拿那種鐵鍁,小鏟子到海邊去翻地,不管多小的海鮮一律當作戰利品,現在已經到退潮後灘塗上幾乎除了人沒有什麼“活物”的現象。

    承包灘塗固然讓人生氣,我小的時候到人承包的灘塗裡面去抓螃蟹還被人打過,但是現在這種情況更讓人傷感,現在我家本地蜆子都已經供不上了。

    再回到問題的本身,饑荒是什麼?他本身就是人與自然發生矛盾爆發的產物,你不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也不會尊重你。

    現在的人的確不再擔心溫飽問題了,如果我們不愛護我們的環境,真正的“饑荒”一定還會面臨。

  • 20 # 溫讀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天災都是人類所避免不了的災禍,現代還好一些,有相對應的救助措施,古代就慘了,老百姓們只能流離失所,天災過後就會出現饑荒,大片大片的人被餓死,人們為了活下去,不惜吃草、土、樹皮等一切可以吃的東西,甚至還有的易子而食,就是想在災荒年中活下去,那麼有的人可能會問了,既然可以吃樹皮,為什麼當時的人不捕魚打獵?

    其實說起這個,我們後世的人沒經歷那麼慘痛的時代,倒有些像那位說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饑民餓起來連人都不放過,怎麼可能會漏掉魚蝦呢?古代鬧饑荒的情況,主要是大旱、大水或戰亂,以及一部分的地震,大旱肯定是沒有魚蝦的,因為河裡的水,都不夠大家飲用,怎麼可能有魚蝦,大水也不行,水太深人容易淹死,戰亂倒有可能一些。

    再說了饑民之所以去吃樹皮,那是因為糧食、野菜都吃完了,那麼河裡的魚蝦有的話,肯定也會吃完的,一條河的魚蝦,根本架不住那麼多人去抓捕,還有打獵的,古代的山林不像現代一樣,現代因為科技發展了,所以即使去農村,走到哪兒都是有路的,但古代更接近原始森林,有的地方還有老虎、豺狼,一個不小心就容易葬身於此,非常的危險。

    同時打獵也需要技巧,還要有自己的工具,光靠手中的幾根棍子,是打不死猛獸的,而且當時的饑民,因為吃不飽的原因,每個人幾乎瘦得已經脫形,怎麼可能對抗的過獵物,別成為動物口中食就不錯了。其實饑荒到來時,百姓們的求生慾望比誰都要強,他們會吃任何東西,只要能活下來的話,並且知道哪個地方有吃的,肯定是涸澤而漁,不然自己肯定會被餓死,這也是為什麼魚蝦無法成為迴圈資源的原因,因為饑民們實在等不了它們長大。

    還有在某些朝代,政府是不允許平民捕魚打獵的,貴族把這些資源全部據為己有,還會派專門的人看管,如果有平民私自捕殺的話,那按照法律來說,這都是犯法的,所以到了饑荒年,有的百姓會偷偷打獵或捕魚,但成功的機率很低,一方面要防止有人發現,另一方面這些體力勞動,也並不容易,很難維持一個家庭的口糧。

    所以在饑荒年,會出現大量的平民向富庶的地方轉移,這些人久而久之就成為流民,給社會帶來巨大隱患,像歷史上的幾個朝代,都是被這些流民所覆滅的,例如東漢、明朝,皆是因為連年饑荒,政府不作為,有人組織流民造反,然後王朝矛盾一下子迸發,最後亡國。

    上面所述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其實不是饑民們不知道捕魚、打獵,他們也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傻,是因為這些東西,一開始就已經吃完了,或者不可以去,所以才選擇吃樹皮、吃土,但即使這樣的話,每到饑荒的時候,還是死了無數的百姓,正是對應了那句話,興亡百姓皆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找一個愛你的人,還是會找一個你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