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武歷史講堂

    安祿山為什麼敢造反,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解釋。

    第一,安祿山有足夠的資本。唐朝軍威遠布,控制了很多偏遠的地區。這些地方,遠離 中央,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民風強悍不服從中央管制。中央要直接控制的難度十分大,為了能有效管理這些地方,設定了節度使。這些節度使集行政、財政、軍事大權於一身,可以說是要權有權、要錢有錢、要兵有兵。造反之前的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手裡精兵15萬,這些兵長期鎮守邊關跟少數民族常年作戰,都是精兵。其中還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他們善於騎射,弓馬嫻熟,又對安祿山忠心耿耿。

    第二,牙兵制度。當時的節度使為了自己的地位能夠鞏固,就單獨控制親衛,也就是牙兵牙將。這些兵將“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姻黨盤戶”,慢慢的就跟節度使等人形成了利益同盟,甚至裹挾節度使。史籍記載他們“其兇戾者,強買豪奪,逾犯法令,長吏不能禁。”所以,這些牙兵是安祿山的倚仗。

    第三,密謀已久。安祿山在北方收契丹的壯士為義子(據說有8000多人),之後又利用手中的權力,招降納叛組建自己的文武行政體系,完全獨立於中央。不斷的軍事演練震懾周圍州縣,所以安祿山一叛亂,周邊州縣望風而降。

    第四,玄宗晚年懈怠。玄宗早年確實是一個明君,但到了晚年沉迷於楊貴妃的美色,荒廢政務,對朝內朝外的危機並不放在心上。加上玄宗一朝,唐朝承平日久,地方軍隊疏於訓練,州府官員也是庸碌之人。整個唐朝雖處於盛世,但已經危機四伏。

  • 2 # 七追風

    安祿山也很鬱悶啊,你們不逼我,我能反嗎?

    這事兒還要從安祿山的主子,唐玄宗說起。那時候唐朝的國力全是強盛,一片歌舞昇平。唐玄宗心裡美呀,這是我的天下,我要享受啊!於是,他不想管事了,各種想著辦法的玩。

    帶著楊貴妃驕奢淫逸,享受生活。這時候的安祿山其實沒啥想法,我也能有好日子過就行,所以他一把年紀還認楊貴妃當“乾媽”,逗得唐玄宗非常高興。

    安祿山那時候的日子過得其實很不錯,手裡有兵有地,威望很高,唐玄宗也不找他麻煩。就這麼開開心心的過一輩子,其實挺美的。

    但是,唐玄宗身邊又來了個楊國忠。楊國忠也是個寵臣啊,他一看唐玄宗對安祿山這麼好,心裡很嫉妒。於是想著辦法的找事兒,安祿山在外面,楊國忠可是天天跟著唐玄宗,這一陣一陣的“風”吹著,不感冒也會覺得冷啊!安祿山意識到:唐玄宗時間一長,還真有可能猜疑自己。

    於是安祿山也表了表忠心,把長子放在長安當人質,自己還親自跑過來說說情況。不過,唐玄宗也不管管這倆人,你倆鬥,接著鬥!

    安祿山想想楊國忠天天說自己要“造反”,又想想手底下精兵強將,管轄地區又有著極高的威望。得嘞,我不等你來殺了,我先過去殺了你!

    所以,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口號起兵了。造反這種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幹起來,就身不由己了。你自己不想幹,手下人也會接著幹,所以,安祿山只有閉著眼睛往前衝了。

  • 3 # 旅行中國

    這個問題可以分解開來尋找答案。

    安祿山造反時的大唐處於什麼狀況?

    大唐帝國經過包括女皇在內的幾代有為皇帝的開拓,國家實力在開元、天寶年間達到了頂峰。開放、自信的大唐周邊已經沒有像樣的敵人,甚至部分異族精英都成為對大唐死心塌地的貴族或將領。

    此時唐朝在腹地實行州縣制。而邊疆地區則為了安置歸順的遊牧部落而實行羈縻府州制。那些歸順部落不僅保留了原來的風俗習慣,還冊封原來各部落酋長擔任都督、刺史,准許世襲,無需呈報人口,只需以進貢土特產的方式代替賦稅,可以保留原部落的兵士。這些部落在唐朝對外征戰時,要為大唐出征。

    但是這種統治並不穩固,這些遊牧民族很多不願充任大唐的炮灰,當唐軍在與吐蕃的戰爭中失利後,一些蕃族部落便開始叛亂。這些叛亂使得唐朝出現嚴重的兵源不足和財政困難,中央軍事力量大大削弱。為應付邊境戰爭,便出現了節度使這種權利極大的邊防軍區制度。

    年輕時的唐玄宗也有徵服四夷的雄心,因此對節度使的權力給以更少的限制。

    有的節度使任期過長,如安祿山就擔任了14年平盧道節度使。有的節度使一人兼統多鎮,如安祿山就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朝廷對異族將領過於重用,除了安祿山,大唐重要將領中,還有高仙芝、哥舒翰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異族精英。

    節度使除了獨掌兵權外,還持有地方財政和民政大權,必然產生對中央的離心傾向。雖然李隆基的親信曾多次向其表示憂慮,但皇帝並不在意。最重要的是,這些擁兵自重的節度使距離都城距離很近。

    安祿山是個什麼人?

    安祿山是個胡人,母親是突厥人。因為長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雜居地,周圍都是善勇鬥狠的人,使其性情殘忍,狡詐多智,善於揣度人意。成年後的安祿山身高體胖,曾因為偷羊差點被殺,後來參軍也因違反軍紀差點被砍頭,這些經歷都會加強他的性情,愈發殘忍狡詐。憑藉運氣、戰功、諂媚、賄賂等手段一路高升,最終攀升到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成為一方軍閥,

    安祿山為什麼造反?

    當安祿山位居高位,出入中樞時,雖然深得皇帝和貴妃的恩寵,但此時李隆基年事已高且專注於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正是李林甫獨攬大權,大肆排擠賢能的時候。不過李林甫這個人可能感覺到安祿山這個人有很大的野心,一直在有意無意的壓制他,安祿山也表現的十分恐懼李林甫。

    李林甫死後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楊國忠的本事遠不及李林甫,但論起糟蹋江山的本事則遠超過前任。楊國忠本來與安祿山的關係尚可,原以為安祿山會成為他的政治盟友支援自己,卻因才能有限鎮不住安祿山,反而被安祿山鄙視。可能是感到安祿山對自己的藐視而惱羞成怒,或者真的發現了安祿山圖謀不軌的跡象,反正依楊國忠排除異己的品性,便屢次上奏告發安祿山圖謀造反。本來安祿山背後就有一幫人在鼓譟他造反,尤其是那個史思明,在這種壓力下,安祿山就造反了。

    所以安史之亂是當時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以及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的結果,有其歷史必然性。看似強大的帝國,往往隱藏著快速傾覆的內在風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盛世?但是政局動盪啊,貞觀和開元之間還有一個武州革命,就是武則天!所以從大背景上看,安祿山是藩將,這個在唐代很多例子,如哥舒瀚等,安祿山手下計程車兵也有很多是少數民族族裔。

    唐代仕人也就是雖然自身有的也有少數民族血統,但是對於藩將一方面依靠其勇武,另一方面卻對這種力量保持著戒心。這也反映在河北諸鎮,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後實際上與中央保持著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在經濟文化上也有自己的獨立性。這種大的背景是發生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

    使用安史年號的墓誌,其表述的內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安史政治立場的反映,最近發現的安祿山謀主嚴莊之父嚴復的墓誌為我們研究安史之亂的政治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根據墓誌可以推斷安祿山利用天寶九載四星聚尾的天象異動作為其起兵的政治號召,選擇以燕作為國號或許也與這一讖言有關。

  • 5 # 農民工的歷史觀

    安造反時,大唐已經開始出現頹勢了,說白了當時的大唐已經處在山頂往下滑的狀態,這時候只需要一個人用把力一推,大唐就會瞬間跌入低谷,很明顯這個人就是安祿山,看出這一點的不止他一人,整個大唐都在低落的邊緣,看似盛世的表面是底下不斷的暗流湧動,要說安祿山的勇氣,一來自於他多年的苦心經營和手握的雄兵,二來自於他對當時大唐實際情況的研判,很明顯這兩個理由都夠正確,不然也不會在瞬間將盛極一時的大唐推入深淵。

  • 6 # 94310417小云

    安祿山河北營州人氏,自幼喪父,陏母改嫁雜胡而改姓安,其人自幼蠻勇有力,身材偉岸而號博殺呈勇。時邊關大帥張守珪招兵買馬,祿山被召入帳下,因邊關兇險多鮮卑族,雜胡滿蒙各族勢力,多有紛爭戰事,幾年拼殺下來,祿山由一個萌頭悍夫,厲練成了校級軍官,戰功卓越,風頭正盛,因一次戰役失利,損兵拆將,張大帥不忍誅殺乃壓祿山於大理寺,時丞相為李林甫和張九齡,祿山之罪當斬,李林甫上報玄宗,玄宗以為將才難得,想赦免,張九齡觀祿山其人,大肚翩翩,賊眉鼠眼,必為宗室大患。乃力主嚴刑俊法。無乃聖上天恩而釋之,從此一步登天,在李林甫護佐下,飛煌騰達,當上了將軍節度使,由於安祿山情商極高,以楊貴妃為母,其肚大似

  • 7 # 我是趙帥鍋

    從理論上看,安祿山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實力。因為,當時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約60萬。安祿山雖然負責關東三大軍區,但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18萬左右,相當於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一。

    並且,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北的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總兵力就已達21萬,這還不包括禁軍的兵力。如果加上禁軍的兵力,西北地區的兵力可達到25萬。換句話說,僅西北軍區的軍事力量就足以壓制安祿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一旦戰爭開始,雙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造反,等同於以卵擊石。但問題是,安祿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雖然從軍事上來說,不官是軍隊人數,還是軍事素養,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都要遠遠高於關東三大軍區。

    所以,只要安祿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舉將西北軍調往關東,直接就可以把安祿山打殘。但問題是,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大規模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卻存在著一個天大的隱患,那就是回紇、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邊防薄弱,大舉率軍南下趁火打劫,到時帝國的都城長安,可能都會受到回紇和土蕃的威脅。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夠透過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撫回紇和土蕃,但問題是,如果西北三大軍區在平叛的過程中選擇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機鬧獨立,那大唐帝國的優勢,自然也就蕩然無存。

    第三,大唐皇帝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會堅決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如果安祿山叛亂後,西南和江南也跟著遍佈叛亂,大唐帝國恐怕就只能是風雨飄搖。

    所以,處於安祿山的角度,如果樂觀的分析,顯然會覺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紇、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國的西北、西南、江南也會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這樣一來,大唐帝國當時就磚崩瓦解。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只要行動夠迅速、執行力夠強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國的。本來,對於造反這種事,人們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樂觀。而且安祿山的手下也都會極力勸說他,誇大他們的優勢,總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終於忍不住選擇了造反。

    但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之後,開局雖然近於完美,但他希望出現的事,一件也沒有出現,所以最後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

  • 8 # 星火辰

    安祿山的重要謀士嚴莊、高尚二人,在鼓動其造反時,認為安祿山勝券在握。在一片繁榮的情況下,大唐盛世其實吹彈可破。很多時候,不是勇氣的問題,是實力和形勢,更有安祿山日益膨脹的野心。

    一、史書中明確描述的,安祿山久經準備,實力強大

    天寶元年,安祿山即擔任平盧節度使,後來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算上其開元末年擔任兵馬使的日子,安祿山在軍中享有高位已經二十年了。這二十年的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表現得像個粗直的胡人,像個弄臣,而其實呢,他已經進行了長期的軍事準備。當然,這種軍事準備可能最初並不是為了造反,而是為了防備邊患,但從客觀上說,都演變成為了他造反的資本。

    1、強大的軍力。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造反起兵時,有胡漢軍隊十五萬,這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其實安祿山所掌控的軍力還不止這些,畢竟還要留下一些軍隊防備唐軍從朔方來攻他的後路。而唐朝呢,能征善戰的軍隊都在安祿山所掌控的北部邊防線上,在哥舒翰所掌控的隴右、河西邊防線上,在北庭、安西的西域地帶,唐朝河北、河南,乃至長安所在關中的防禦極為空虛。後來,唐朝臨時組織起二十多萬的大軍對抗安祿山叛軍,但這支軍隊都是都市中的普通市民,遇到安祿山的軍隊一戰而潰,也就很正常了。

    2、能征善戰的將領。安祿山手下有一批極能打仗的將領,這些將領都是安祿山親自從底層提拔起來的,因此對安祿山十分忠心,其中不但有史思明、蔡希德等在後來戰爭中證明了戰鬥力的驍將,還有後來河北三鎮的開山祖師,甚至薛仁貴的後代薛嵩也在安祿山手下。而唐朝呢?玄宗末年,唐朝體制上已經極為腐敗,僵硬固化,給年輕將領的晉升道路極窄,若想從禁軍中找個出路,可禁軍更是爛透了,裙帶、吃空餉、殘害新兵的事件普遍存在,唐朝除了從邊兵中找統兵大將,其實沒有其他辦法。後來呢,率軍抵抗安祿山的高仙芝、封常淸、哥舒翰,包括郭子儀、李光弼,都是邊兵大將。

    3、充滿野心的謀臣。安祿山手下,嚴莊、高尚、高邈、何千年等人,都是智慧很高、但不講道德的人,他們極力鼓動安祿山造反,也給他提出了許多現實可操作的詭計,安祿山有些採納了,有些沒采納。而朝廷裡面,卻是楊國忠這類狂妄自大,善於搞政治鬥爭,卻缺乏遠見和軍事謀略的人。

    4、長期和充沛的物資準備。十多年裡,安祿山以鞏固邊防和征討北方叛亂為由,透過合法、非法各種手段,積累了大量物資、軍械。而唐朝呢,特別是在內地,因為太平久了,人不知兵,武器入庫,到叛軍打來時,有些城池衝忙掉出武庫的軍械來用,結果要麼朽壞了、要麼士兵都拉不開弓。

    正因為有這些一眼可見的原因,嚴莊、高尚認為,安祿山可以輕易攻下長安。

    二、史書中需要總結的、沒有明確提到的,或乾脆隱諱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幾點

    1、需要從其它資料中總結,即唐玄宗晚期的執政已經十分腐敗。史書中明確說到唐玄宗晚年寵幸貴妃、修仙練道,不問政事,將朝政交給李林甫,坐看安祿山壯大。這些說法,其實不可全信。因為沒有一個帝王,能夠在放棄最高權力後,還能獲得自身安全的。玄宗晚年雖然怠政,但不可能放棄對朝廷重要事務的掌控。但不得不說,玄宗晚年的政治已經十分腐敗,問題相當嚴重。最大的問題,一是玄宗出於享樂、榮耀所需,對百姓日益加大的盤剝。二是朝廷渠道對中下層官員、將領的關閉。正因為如此,安祿山在河北一帶其實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跟隨,他的許多文臣武將曾經還是唐朝的中下級官員。

    2、沒有明確提到或乾脆隱諱的是,玄宗其實已經在對安祿山下手了。通常認為,是李林甫坐讓安祿山壯大,楊國忠又逼反安祿山。其實呢,玄宗已經在對安祿山下手了。這點,玄宗當然不怕世人知道,但他兒子唐肅宗可不想這樣。畢竟,唐肅宗是自立為帝的,若沒有正當理由,他這種作法是會招到儒家批判的。於是,肅宗將他老子玄宗塑造成一個年老昏庸、毫無作為的形象。但畢竟他是玄宗之子,又不能把玄宗貶得一無是處,於是,按照玄宗旨意行事的李、楊二人被拉出來墊背,畢竟這二人可是肅宗的仇人。安祿山在起兵前,其實已經感受到了來自玄宗的巨大壓力,想起前有王忠嗣等人的結局,安祿山便起兵了。

  • 9 # 唐風宋月

    安祿山造反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經濟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軍事戰爭尤其如此,離開了這個基礎的支撐,沒有人膽敢輕易的以身試險。安史之亂是唐王朝時最大的一次社會動盪,也是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歷史轉折點。安祿山敢於興兵作亂,向唐庭叫板,並非憑匹夫氣血之勇,既是謀定而後動的結果,也與戰爭策源地可以為其提供充足糧餉與兵源有關。

    安祿山發跡於河北,任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柳城、雲中太守, 押松漠、饒樂、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閒廄、隴右群牧使等職。身兼無數要職,加上唐玄宗對他的寵溺,安祿山自然會生不臣之心。

    安祿山勢力盤踞的河北地方,在隋王朝時就是產糧大省,到了唐王朝時更是加大了農田水利的建設,河北一躍成為重要產糧區。

    據史料記載,天寶八年(749),天下屯田共收l,931,906石, 河北430,280石,佔總數20%有餘。糧食產量的提高, 河北成了有唐一代建立義倉、常平倉的主要地方。經多年積累, 到天寶八年,河北道正倉儲糧1821546石,義倉儲糧17544660石,常平倉1663778石。除正倉糧排名全國第三外,義倉、常平倉儲糧均 居全國第一。

    有了充足的糧餉,安祿山才會甩開膀子造反。

    鹽,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無巧不成書的是,河北於此得天獨厚。上古時期的黃帝與蚩尤之間的爆發的戰爭,就是為了爭奪河北涿鹿地區的鹽而大打出手的。鹽雖屬專賣,控制在中央手中,但戰端一開,河北的鹽業自然會落在安祿山的手中。

    冷兵器時代,衡量國力的標準無過於人口的多寡。天寶元年的人口普查顯示: 河北道戶數1487503, 僅次於河南道;人口10230972,為全國第一。

    無數次的邊境戰爭,使得大批流離失所的遊牧民族內附。而這些自幼弓馬嫻熟的邊民自然是最好的兵員補充物件。史載,“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糜之,無所役屬。安祿山一切驅之為寇,遂擾中原。”

    唐玄宗還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將唐廷最大的牧馬場“隴右牧場”拱手送給了安祿山。有了這些高質量的馬匹,擅長奔襲作戰的安祿山如虎添翼。安祿山叛亂後,名將哥舒翰臨危受命守堅守潼關,不肯出擊,既有老成持重避敵鋒芒的考慮,也是實在因缺少馬匹,無法與安祿山抗衡。

    就在安祿山心癢難耐、躊躇滿志時,唐玄宗又昏招迭出,居然恩准安祿山在河北自己鑄錢。安祿山擁有鑄幣權, 雖不能完全解決全部戰爭的經費, 但至少有了叛亂的啟動資金。加上安祿山出生掮客,天生長袖善舞,早於此前“潛遣賈胡行諸道,歲輸財百萬……陰令群賈市綿採朱紫服數萬為叛資。”

    有錢有權、有人有馬、有鹽有糧,安祿山不造反豈非是辜負了養虎為患的唐玄宗?說楊國忠逼反了安祿山,那只是表象,至於說安祿山起兵造反是衝冠一怒為了搶奪楊玉環則純粹是扯淡了。沒有了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造個屁反?當然,既搶了唐玄宗的花花江山,又可以順手奪了他的心愛女人,摟草打兔子,何樂而不為?

  • 10 # 圍爐品茗人

    我們先簡單捋一下安祿山的發跡史,早年的安祿山是根本沒有造反的野心的。從奴隸到幽州節度張守珪的義子和手下,他畏懼的連飯都不敢吃飽(因為他的義父張守珪嫌他太胖)。到開元二十八年,他出任平盧兵馬使,開始進入高階將領的行列。也是從此時起,史書中對安祿山的記載不是軍功多少,而是對他如何討好上級和朝中要員頗多記錄。由此可見,安祿山已經意識到要往上爬必須討好這些他得罪不起的權貴們,尤其是那個聖明的皇帝!從此以後,安祿山的仕途進入快車道。天寶元年(兩年後),安出任平盧節度使,正式進入十鎮節度行列,獲得面見皇帝的資格。天寶三年,兼任范陽節度使。天寶十年,兼任河東節度使。短短十年,大唐十鎮節度他一人兼任三個。整個唐朝東北方面的軍隊都歸其一人節制。這還只是軍隊方面,這三鎮下轄的今天遼寧西部,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州縣的官吏考核任用,財稅調撥都是他的權力管轄範圍。

    綜上,安祿山的野心就是在這短短十數年的不斷晉升中慢慢滋長。自身權力的不斷膨脹再加上其他的因素綜合作用下,安祿山有造反的勇氣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個人覺得從安祿山的角度來看。他敢於造反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安祿山軍事實力雄厚。前面我們分析了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十五萬。請注意,當時大唐的常備軍估計在六十萬左右,安祿山佔據其中四分之一。而且這十五萬軍隊是精銳中精銳,常年在邊境對東北的契丹,奚胡等番族作戰。可以說除了西北的幾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沒有誰能抵抗安祿山手下的精銳。所以安祿山的實力不能簡單的以數量來分析。應該綜合數量和質量分析,其實東北三鎮和西北三鎮的軍力差不多。其他部隊西域兩鎮路途遙遠,且剛從怛邏斯之戰後恢復不久,戰力成疑。劍南節度、嶺南五府經略使(嶺南的叫經略使,實際上叫九節度一經略比較準確,這裡為了行文方便,統稱十節度)和中央的禁軍都久疏戰陣,不堪一擊。所以安祿山的軍事實力應該說是略弱,而不是簡單數字上的一比三的比較。

    第二,大唐的外強中乾。正如題目中所說,唐玄宗的統治被稱為大唐盛世,但是這只是指開元年間,天寶年間的大唐朝廷的外強中乾,或許外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安祿山是肯定能看出來的。畢竟他的身份和地位擺在那裡。他對大唐帝國的中樞裡的哪些權貴到底有幾斤幾兩是肯定能瞭解的。老皇帝的怠政放任,楊國忠等權貴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安祿山瞭如指掌。帝國內部州縣的防禦力量,包括拱衛帝都的禁軍戰力如何,安祿山也肯定都探查的很清楚。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安祿山的野心越來越無法遏制。事實證明,無論是洛陽防禦戰,還是潼關防禦戰,大唐中央尤其是唐玄宗都做了“豬隊友”,統兵的封常清(安西、北庭兩鎮節度),高仙芝(入京為郡公,曾任安西節度),哥舒翰(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都是名將,三人均不同意出關速戰,但是前兩者被軍前斬首(直接導致軍心打亂),後者被強逼出關尋求安祿山主力決戰,中伏兵敗。

    第三,安祿山任職過久,準備充分。節度使的這一設定雖然有其高效性但本身有其較高的風險性。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在管轄範圍內可以說就是名義上沒有稱王,但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事,政治,經濟大權都集於一身對中央政權來說就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一般節度使任職不會太久(離任的節度使一般也會召回京城任職便於控制),而安祿山到反叛時已任職平盧節度使接近十五年,范陽節度使接近十二年,河東節度使接近五年,這在其他十鎮節度中是非常罕見的。當然對此要負最大責任的應該是唐玄宗和李林甫。一個是老皇帝怠政昏聵無節制的寵信,一個權相怕人爭權爭寵改變過去邊鎮節度使入朝為相的慣例,導致節度使久任專權。同時府兵制的全面瓦解,導致節度使麾下的軍隊和節度使形成了極強的依附關係,使安祿山牢牢控制了帝國最精銳的軍隊。再加上河北本身是北方產糧基地,安祿山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山西的鹽,隴西牧場的馬,這些都歸安祿山管轄,你看看,反叛的後勤準備都齊活了。

    第四,民族矛盾可以利用。這裡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唐玄宗酷喜邊功,所以對周邊地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張性進攻。導致周邊關係一度緊張。安祿山也是賭反叛之後,中央政府不敢或來不及抽調過多的邊軍。第二點也是更關鍵的一點是,安祿山在平盧和范陽盤踞多年,河北等地胡人眾多,同時安祿山在胡人中形成了一股效忠於他的實力。在他的麾下本身就有非常多的胡人將領,再加上網羅了一批失意的漢族文人組成了智囊團。就在叛亂前夕,安祿山還一次性在軍中提拔數千名胡人軍官,替換了許多漢族將領,這使安祿山軍中的胡人勢力進一步穩固,其本人也更能牢固的掌握這支精銳。還有就是我們不要以為安祿山就一定是反面的殘暴的不得人心的。其實在河北的軍事割據勢力中,安祿山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他死後,他的舊部從將領到士卒甚至稱他為聖人。為他和史思明等人立祠,可以想象當時安祿山在軍中和胡人中的威望。

    綜上所訴,可以看出安祿山的野心是隨著個人權勢的膨脹一點一點的滋長起來的。在反叛是,他個人已經對大唐朝廷的虛弱非常清楚,他個人所掌握的權力也使他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充足的後勤保障。長期盤踞在范陽等三鎮使其在軍民之中都有較高的威信,這一切都促使了安祿山漸漸有了不臣之心。最後,安祿山較為懼怕的李林甫死後,唐玄宗的日益老邁,楊國忠上臺後對安祿山的打壓,和太子李亨的關係也不佳,再加上安祿山本人非常胖身體已經出現問題(叛亂不久就幾乎已經失明),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其在天寶十四年發動“安史之亂”,開啟了連綿數百年的亂世。

  • 11 # 離相如如

    盛世是表相,主昏臣已庸,

    不復開元初,君明臣忠貞。

    玄宗幾任相,每況愈下行。

    只求順己意,加上會積銀。

    承平已日久,漢人武氣平,

    守邊多外族,其心非忠君,

    有奶便是娘,與唐不相親,

    一旦機緣夠,難免起異心,

    況復奸相激,形勢難逆行。

    事起昏招數,賊勢遂難平。

  • 12 # 蘇綻

    安祿山起兵的時候,唐朝正處於開元盛世以後的鼎盛期中。安祿山在這個時候起兵,的確讓人措手不及。一般而言,只有在王朝走下坡路,或者王朝在內憂外患不斷的情況下,才會有人趁機起兵,而安史之亂,顯然不符合這個情況。

    安祿山膽敢在盛世起兵,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安祿山對唐朝內部的虛實瞭如指掌。其二,安祿山對自己的實力有著充分的自信。

    唐朝方面,安祿山起兵前,唐朝還沉浸在開元盛世的光輝中,歌舞昇平,大多數將士已經數十年沒有打仗,中原百姓更是半個世紀沒有見過烽火了。而另一方面,唐朝中樞經過李林甫、楊國忠的接連禍害,朝廷上下一片腐敗,軍務廢弛。而唐玄宗本人,也早已沒有了年輕時的開創之心,而以至昏聵不遺,聽信奸讒。總的來說,唐朝內部早已腐壞,華麗的外衣之中,早已腐朽不堪。

    而這一切,被可以隨意出入宮禁的安祿山,早已看在了眼裡。安祿山在朝廷布局多年,不僅深得唐玄宗信任,還認了楊貴妃做乾孃,並和楊氏兄弟攀親交故,朝廷有大把幫他說話的人和眼線。朝廷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安祿山甚至比唐玄宗更清楚。

    至於安祿山方面,安祿山掌握著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兵力,是當時勢力最大最強的藩鎮將領,總兵力十數萬,且都是精銳,要知道,玄宗時唐朝總共只有十個藩鎮,而安祿山獨佔其三。此外,由於楊國忠當權後,建議玄宗多任用胡將,因此,安祿山的軍中,胡將掌握著絕對的控制權,這也是叛軍對安祿山死心塌地的原因之一。

    靠著對唐朝的瞭解,以及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安祿山發動了對唐朝的攻擊。實際上,正如安祿山所瞭解的那樣,唐朝的確不堪一擊。幸運的是,安祿山起兵僅一年,就被兒子弒殺了,否則,安史之亂平定起來將更加困難。

  • 13 # Good夏天

    瞭解了當時的情況之後,小編髮現當時安祿山的地位是很高的,當時他掌管三個地區,擔任三個地方的節度大使,手底下的軍隊加起來都有二三十萬人馬,當時的軍事、財政方面他都掌握著大權,當時除了唐朝的皇帝,安祿山差不多是在唐朝實力最大的官員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權利,你難道會沒有野心嗎?如果你說沒有,小編是不會相信的。

    以上是安祿山造反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在朝廷上,除了安祿山手底下軍隊人最多之外,接下來就非朔方莫屬了,如果要想壓制安祿山的勢力,也只有朔方可以做到,但是當時皇帝並不完全信任朔方,不會給他很大的權利,當時安祿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是比朔方要高的,有這層保護罩,自然而然野心就又會增加一些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安祿山憑藉個人關係,在朝廷上和大家的關係都比較近,誰屬於哪方勢力中的一方,他都一清二楚,所以當時朝廷幾乎就是個空殼了,因為當時除了朔方軍隊以外,其他的大多數人都已經倒向安祿山了。第四個就是怪當時唐玄宗太自我了,他以為安祿山和朔方即使手中掌管再多的軍隊,有再多的權利也是不敢造反的,所以他並沒有把他們兩個放在心上,然後就導致了安祿山造反,明明自己很有實力,並且手握兵權為什麼不造反呢?

    第五個就是當時唐朝的大宰相李林甫跟安祿山勢不兩立,多次差點把安祿山害死,雖然後來李林甫被革職了,但是安祿山仍然心有餘悸,他覺得皇帝對自己有小心思,說不定哪天再找來一個李林甫跟自己作對,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不自己自立門戶呢。第六個就是因為安祿山跟唐玄宗關係甚好,但是唐玄宗身體不太好,如果哪天唐玄宗駕崩了的話,新皇帝肯定是不會容忍先皇的謀臣留在自己身邊的,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他為什麼不先發制人呢,也算是留給自己一線生機,如果不行動,也許自己隨時都會被別人幹掉。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安祿山掌管的領地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具有優勢的,如果當時造反,自己手底下又有大量的人馬,成功的機率是很大的,所以如果是你,當時手握兵權又有實力造反,你難道還想在別人手底下做小白鼠嗎,作為男人,為了自己的權勢,不如搏一搏,也許單車還能變摩托呢。

  • 14 # 攻於九天

    誰啊,唐玄宗唄。從邊鎮胡商成為帝國三鎮節度,控兵近二十萬,是當時唐軍邊軍的一半。邊軍常年處於戰爭狀態,保持著強烈的戰鬥慾望和精悍的戰鬥力,與之對比的帝國腹心百年不聞兵戈聲,府兵嚴重廢弛,吃空餉喝兵血成為常態。當一個人突然獲得了不受控制的權力,自然而然會有進一步的野心。安祿山對河東節度使的謀劃就是這個野心對帝國上層的試探。要知道,河東作為李家的龍興之地,實際意義和象徵意義都很重要。地理上,河東是關中的東北屏障,駐軍五萬,既捍衛帝國中心,也是帝國中心輻射北部疆域的重要地區。連這樣一處戰略要地都給了原本就兼任平盧范陽的安祿山,這不給人明說“我不行了,你來當皇帝吧”。平盧,范陽,河東使河北河東連成了一片,加上帝國中央不斷地下放財政權,監察權,連地方官員任免權都給了,你說這樣都不造反,還有天理嗎?至於說盛世,有連續二十幾年處於戰爭狀態的盛世嗎?

  • 15 # 鯤鵬國學

    這個問題太有意義了,其實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自己給的安祿山造反的機會和勇氣!

    安祿山本來是一個俘虜!後來靠著自己的智慧,胡人的很好舞蹈技能博得了李隆基的寵愛,也博得了李隆基的信任,還認李隆基做乾爹,慢慢的李隆基就越來越喜歡他!安祿山也很會在李隆基面前裝傻充愣,李隆基就覺得安祿山很可愛,又有點傻,又很忠於他!所以李隆基也慢慢的給安祿山權利,最後讓他成為一方大員,成為邊疆節度使,有軍政大權!

    由於安祿山跳舞好,楊貴妃就經常跟安祿山學跳舞,最後創造了霓裳羽衣曲!美輪美奐的霓裳羽衣曲是李隆基和楊貴妃的合作的作品,安祿山也發揮了巨大的功勞,李隆基當然是更喜歡安祿山了!

    但是安祿山看到了,李隆基的不理朝政,只知道享樂!他知道,大唐帝國的繁榮只是一層紙了!尤其唐朝軍隊在西亞戰場上一次失敗,更是給了安祿山很大的信心!安祿山有野心,長安也太繁華,他也想當皇帝,到長安來享受!

    於是,唯一能節制安祿山的權相李林甫去世後,李林甫雖然弄權,但是他一眼就能看出安祿山的心思,安祿山是最怕李林甫的,所以李林甫死後,安祿山就更是毫無顧忌了!

    終於給他的乾爹,李隆基,送來了一份大禮,安史之亂!

    戰亂髮起後勢如破竹,李隆基為避其鋒芒,逃到了四川,作為四大美女的楊貴妃,李隆基最愛的楊貴妃,也是長恨歌的女主角,在逃亡四川的路上,在官兵的逼迫下,被他最愛的皇帝李隆基賜死了!

  • 16 # C叔聊歷史

    安祿山的謀反並不是誰給的勇氣,反而是一步步被逼的不反不行。

    但這一定程度上是唐朝【出將入相】模式和【節度使】制度導致的惡果,正是這種體制逼迫安祿山不得不造反。而在安史之亂之後的君王都以之為前車之籤,唐朝以後為了鞏固統治就再也看不到這種模式了。

    什麼是出將入相模式

    出將入相有兩層意思:

    1、首先是文武雙全,文武雙全並不是單指文采好,武功高,而是政治能力以及軍事能力,也就是出去能帶兵打仗,平時能治國安邦。

    2、其次是在唐朝及唐朝以前,許多建立卓越軍功的將領會被提升為宰相。比如漢朝的韓信,先秦的吳起,三國時的諸葛亮,曹操,還有唐朝的李靖。

    這和安祿山造反有什麼關係?

    我們要關注幾個人,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林甫當上了唐朝宰相,這個宰相位置得來很不光彩,歷史上李林甫被定為奸臣那是沒跑的,他還給我們貢獻一個成語“口蜜腹劍”。但是要說李林甫的能力其實是很強的。

    當時唐朝歷來有【出將入相】的傳統,也就是在外立了軍功的節度使可以來當宰相,這種模式本來是為了防止那些節度使在邊關擁兵自重,明升暗降,變相去兵權的做法。但到了李林甫這,出問題了。

    因為這些節度使的存在威脅到了李林甫的地位,於是李林甫慫恿玄宗

    “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

    說胡人能征善戰,又不會耍花花腸子玩心眼。但實際上,因為這些胡人將領不懂漢文化,一般打仗交流可以,但要和李林甫競爭宰相那是不夠格的。

    所以大量胡人被提拔,像西突厥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以及後來的安祿山。

    安祿山和楊國忠的愛恨情仇

    前面我們說了李林甫雖然為人奸詐,但能力是非常強的,安祿山是聰明人,所以他知道李林甫對於自己意味著什麼,李林甫的權利慾就是安祿山的保護傘,但李林甫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著安祿山,兩人加上楊國忠一直保持著某種三角平衡。

    說道楊國忠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楊貴妃才雞犬升天,但其實這也是玄宗的操縱,用楊國忠就是為了遏制李林甫的勢力。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共同的利益讓楊國忠和安祿山走到了一起,於是兩人一起一步步設計,誣陷,把李林甫拉下了馬。但是李林甫的死導致了另一個嚴重的後果,三角平衡被打破,安祿山和楊國忠的同盟走到了盡頭。

    為什麼楊國忠不能像之前李林甫一樣控制安祿山呢?

    1、李林甫的政治敏銳度以及能力比楊國忠高太多,李林甫在的時候,安祿山有什麼風吹草動李第一時間就知道,安祿山每次到長安彙報工作都要看李林甫臉色,可對安祿山來說,楊國忠雖然是宰相,可安祿山根本不鳥他。

    2、楊國忠對自己實力認識不清,仗著在皇帝身邊,又是宰相,楊認為安祿山應該聽自己的,當安祿山沒有如他所想那樣行動時,沒有使用李林甫恩威並施的手段,反而採用不留退路的手段。

    這讓兩人都陷入無可挽回的局面,進而改變了大唐的命運。

    安祿山的處境

    安祿山不是腦子一熱才造反的,是一步步被逼上這條路的。讓我們來看看當時安祿山的處境。

    楊國忠在玄宗面前屢屢進奏安祿山意欲謀反,但玄宗選擇相信安祿山,至於玄宗為何縱容安祿山,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總之玄宗選擇相信,甚至在設宴時體諒安祿山肥胖,為其單獨設定座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寶十三載(754年),楊國忠唆使京兆尹麾下的官吏突襲了安祿山的府邸,聲稱獲得與安祿山的親信安岱、李方來等人的謀反證據並讓手下侍御史鄭昂之絞殺了他們,直接殺人滅口。這就是嫁禍安祿山要謀反,但這次玄宗還是相信安祿山,下令貶謫了京兆尹李峴。

    接下來是吉溫事件,吉溫是安祿山在朝廷裡的代理人,兩人的協議是安祿山推薦吉溫擔任輔相,而吉溫則透過“出將入相”模式援引安祿山入朝代替楊國忠擔任右相。而這層關係被楊國忠發覺,楊國忠先將吉溫外貶到地方任太守,然後再次貶謫為縣尉,最後在肅清李林甫殘黨的運動中將他一併誅殺。

    楊國忠打擊安祿山的行動還在繼續,天寶十四載(755年),楊國忠再次指使京兆尹的手下襲擊安祿山宅邸,又一次聲稱獲得安祿山謀反的證據並又一次處死被逮捕的安祿山幕客。

    儘管玄宗選擇一次次信任安祿山,但對於此時的安祿山來說,幾乎已經陷入了絕境。

    1、皇帝雖然相信自己,但也沒有處罰楊國忠,哪怕自己什麼都不做,但楊國忠不會收手。

    2、現在認慫也已經不可能,哪怕自己放棄兵權回到長安,但楊國忠肯定不會放過他,回去等於羊入虎口。

    3、哪怕玄宗再相信自己,但皇帝已經老了,而太子現在站在楊國忠這邊。

    該怎麼辦?

    安祿山的選擇

    安祿山不是個傻瓜,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如果謀反是十拿九穩的事,那早就反了。實際上安祿山知道此事凶多吉少,但現在擺在眼前只有2個選擇:十死無生和九死一生。

    面對安祿山選擇豪賭一把。

    不過即使是豪賭安祿山也不是完全沒有優勢:

    1、安祿山手下的部隊雖然只有20萬,但都是常年在邊境作戰的職業軍人。

    2、部隊裡有像契丹、突厥、同羅等外族軍人,這些人都驍勇善戰,且只聽安祿山而不知大唐。

    3、安祿山對人才的網羅,相比李林甫楊國忠等簡直是一股清流,他放眼全國,不分民族、出身,只要有才,便大膽收用。比如薛嵩、田承嗣、高尚等

    當然,即使有這些優勢,安祿山的謀反按照正常情況推斷,成功率也不高。但是之後唐玄宗以及楊國忠等人的各種令人窒息的操作導致安祿山一路推到長安,更讓唐玄宗親手殺死了最愛的楊貴妃。

    這些操作可以說天不佑唐朝,但安祿山在第二年也死於自己兒子之手,整個叛軍勢力也分崩離析,否則還真不好說唐朝會不會提前終結。

    總而言之,安祿山的謀反並不是臨時起意,也不是對局勢判斷不清,而是唐帝國的政治制度造成的這一系列問題。這些制度讓四方向唐朝臣服,卻讓唐朝落入內亂,而唐之後的宋明清,都加強了中央集權,極大削弱了在外武將的權力,可內亂是沒了,卻要被外族欺負。所以三國演義開頭的那句話說的太對,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終究逃不過這個規律。

  • 17 # 大飛哥愛歷史

    安祿山之所以敢造反,是因為他對唐朝朝廷上下腐敗的政局的掌握,隨著唐玄宗晚年以後日益驕奢淫逸,完全喪失了年輕時銳意進取的精神,寵愛楊貴妃,楊國忠李林甫等人,當時政局已經相當腐敗,只是唐玄宗身在溫柔鄉里,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元二十一年,但是身為中書令的張九齡就對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到了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征討契丹失敗,張守圭和張九齡都建議殺了他,結果唐玄宗認為安祿山痴、忠,不同意,最終釀成大禍,並不斷給他加官進爵,任平盧、范陽兩鎮節度使,又兼任河北採訪使、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將軍,封東平郡王,又請求任河東節度使,玄宗把河東節度使韓休珉徵為左羽林大將軍,以安祿山代之。看看他身兼數職,放眼大唐無可敵者,他忌憚李林甫,雖然李為奸相,但是李林甫卻可以打壓安祿山,後來攀附楊貴妃,結交楊國忠,在楊國忠除掉李林甫後,他認為羽翼已豐,他又和楊國忠鬧翻,打著誅殺楊國忠的幌子,從范陽起兵一路南下,當時唐朝內地由於承平日久,毫無防備,節節敗退。直至潼關陷落,大將哥舒翰戰死,最終長安陷落,唐玄宗倉惶出逃,直至公元763年才被平定。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朝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安祿山早就有反意,唐玄宗等統治集團並未重視,安祿山之所以敢反,是因為他深知唐朝內部的腐敗,自己早有反意想代唐而立,但是唐玄宗始終裝著看不見。自己又手握重兵,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歷經八年的安史之亂,拖垮了唐朝,耗盡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唐朝精銳部隊損失殆盡,最後只能邀請回鶻幫助入關平叛,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就此衰落,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亂導致了藩鎮的崛起,一點一點蠶食著這個帝國,公元907年,輝煌的大唐帝國最終為藩鎮所滅。

  • 18 # Mer86

    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的實力強大,手握十八萬大軍,約佔唐朝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是他敢造反的基礎;二是唐廷內部的宦官、文官、武將各種不和,猶如一盤散沙,安祿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合,導致安祿山產生了唐玄宗會幹掉自己的認知。

    於是,安祿山就在這種自以為很強,自以為對方很弱,自以為一定會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安祿山自認為很強

    安祿山起兵之前,唐軍總兵力約六十萬,其中安祿山的關東軍十八萬;哥舒翰、郭子儀等人的河西軍二十二萬;中央軍九萬;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萬。剩下的就是一些散佈在各地的藩鎮部隊了。

    當時,安祿山的部隊雖然只佔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佔絕對優勢,但他的實際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二十二萬人,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分別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單個來看,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確實老糊塗了,他居然給了安祿山那麼大的權力。

    如果說,玄宗只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別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為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敢跟著他造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裡:安祿山只管一個藩鎮,當安祿山想造反時,周圍另外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只有吃癟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三鎮節度使,就相當於河北、遼東、山西的兵馬都掌握在了安祿山一個人的手上。當年光武帝劉秀建立霸業時,他能掌控的地盤也就這麼大。

    既然有光武帝佔據山西、河北、遼東成就帝王霸業的先例,那麼我安祿山為什麼就不能試一試呢?

    安祿山認為唐軍很弱

    安祿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當時唐軍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將領,一個都沒有。

    比如說郭子儀,他在安史之亂前,還沒當上節度使。安祿山身為三鎮節度使,壓根就瞧不上郭子儀這種低階人物。

    還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儀當上節度使,並且坐穩了之後,經郭子儀的推薦,才當上的節度使。這種比郭子儀更低階人物,安祿山更是一萬個瞧不上眼。

    至於其他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透過爆揍安史叛軍,一步步提拔上來的唐軍將領,安祿山就更瞧不起他們了。

    因此,安祿山起兵之前,郭子儀、李光弼這一票人,都還沒什麼名將光環,根本不在“自認名將的安祿山”眼中。

    可能有人會問,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當時的名將,難道安祿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祿山瞧不上他們。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祿山大十三歲,但是晉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亂事發前兩年才做上節度使的位置。在安祿山看來,封常清就是個碌碌無為之輩。並且,安祿山也不認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麼很強的敵人,都是在虐菜罷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兩位,他們兩位都不是漢人,在朝中沒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們,那麼他們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後來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並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節度使,他們兩人的兵馬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別說他們回援不帶自己的部隊,就算他們帶了,區區五萬人而已,安祿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雖然是河西軍的老大,可惜呀,他因為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已經無法指揮大兵團作戰了。後來靈寶之戰,哥舒翰的臨場指揮確實是很爛。

    因此,在安祿山的眼中,自己兵強馬壯、猛將如雲。而唐朝方面的將領都是渣渣,能用的將帥要麼是無根基的藩人,要麼是老邁之身的殘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祿山認為自己肯定會殺他

    其實安祿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輩子搞政治平衡,讓大臣鬥來鬥去的報應。

    唐玄宗是靠政變上臺,他一輩子都怕別人也篡他的權。因此他十分熱終於平衡政治,一輩子都在讓大臣內鬥。李林甫沒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祿山被李林甫壓制得死死的)。

    可是當李林甫死後,新上臺的宰相楊國忠完全就是個只會斂財的廢柴玩意。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就只能靠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對付安祿山。

    玄宗認為這會破壞平衡(既要壓制武將,又不能讓宰相坐大),就拉攏安祿山,甚至還讓他認了楊貴妃當乾兒子,藉以拉攏。

    結果楊國忠還是不依不饒。他為了能讓安祿山作實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動給安祿山的叛變創造種種條件。因為只有安祿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證明他是對的,玄宗才會繼續信任他,重用他。

    這是不是很搞笑?

    雖然當時玄宗並沒有表示不信任安祿山,但站在安祿山的立場來看,楊國忠這麼不依不饒的整他,他最後肯定是必死無疑的。

    首先,當年掌管四鎮兵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關係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邊反覆說王忠嗣會造反。結果玄宗就信了,將王忠嗣貶官,導致其抑鬱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態在安祿山看來,完全沒有任何信用保證。或者說,唐玄宗在安祿山看來,根本就沒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楊國忠,自己的乾媽楊貴妃可能會救自己一次兩次,但是肯定不會為了自己,跟楊國忠撕破臉皮。

    第三,當初為了求寵於唐玄宗,安祿山已經和太子李亨鬧翻了。就算玄宗不殺自己,太子一旦繼位,他也肯定會殺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乾媽也靠不住,太子還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敵。那麼安祿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總是一死,還不如搏一把。

    總結: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過分高估了安祿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給了他太大的節度權力。而安祿山對唐朝的局勢判斷也存在誤差,他過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勝算,全然無視唐軍的實力。並且,唐玄宗和安祿山君臣之間又缺乏默契,導致安祿山一直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最終也就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悲劇。

  • 19 # 成都地產柏原崇

    安祿山自豪地回答道——“是我手上的軍隊給我的勇氣,是李唐王室強枝弱幹給我的勇氣,是蕃漢文化交融給我的勇氣。是奸臣專政給我的勇氣,是李隆基老兒察覺到我的野心,楊國忠對我的敵意,令我不得不破釜沉舟給我的勇氣,”

    首先第一點,大唐的確是盛世,但是個軍事上強枝弱乾的盛世,是個矛盾重重鬥爭激烈的盛世。

    玄宗年間為了更好地應付邊疆戰事而進行了兵制改革,廢除了府兵制,擴大了節度使的許可權。本來的採訪使,屯田使,支度使的職能也被節度使兼任。加強了地方士兵對地方節度使軍職升遷,經濟,政治上的依賴性,大量的節度使親兵力量得到增強。而與此同時禁軍的戰鬥力卻由於管理的疏忽而逐漸下降。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控近18萬大軍,同時還取得了隴右群牧使的職位,為軍隊補充大量一流戰馬提供了便利。

    第二就是唐王朝社會的胡化風氣,尤其是軍隊體系中對胡人將領的重用自然削弱了狹隘了民族忠誠性,漢人士兵對於李唐沒有忠誠,追隨著胡人節度使給予自的現實利益。

    到751年,除了劍南道,其餘節度使都是由胡人將領擔任的了。大批的胡化漢人集團也因此地方利益的忠實代言人。

    第三就是李隆基對安祿山野心的逐漸察覺。

    楊國忠為了打擊政治對手京兆尹李峴,曾經指使京兆尹的官員去襲擊安祿山在京城的府第,並在那裡發現了安祿山意圖謀反的證據,安祿山在京城的兩個代言人安岱和李方來因此被處死,安祿山大怒,並提起申訴,最終玄宗信任並安撫了他。

    在755年初,安祿山不敢親自來朝,但希望玄宗批准很多非漢族將領取代漢族將領,最終李隆基派了一名宦官去調查安祿山的意圖,由於收受大量賄賂,最終這名宦官回稟聲稱安祿山忠誠於唐王朝,玄宗因此讓楊國忠以後不要用這種對安祿山的指控來打攪他。

    但隨著時間推移,安祿山的異常表現越來越明顯,比如門下給事中裴士淹在前往河北巡視時等了三週才被接見,同時還受到冷遇。

    楊國忠同時也繼續在京城打擊安祿山的支持者,並且尋找安祿山謀反的證據,搞得安祿山惴惴不安,因此在玄宗親筆詔書讓其回京參加其子安宗慶陰曆六月的婚禮時,安祿山稱病拒絕了。

    最終玄宗疑心也越來越大,收賄的宦官東窗事發被處死,最終當玄宗的使者抵達范陽時,安祿山甚至是坐著接見,甚至拒絕表達敬意了。

  • 20 # 水一白聊歷史

    當時唐軍一共60萬軍隊,中央軍力不足十萬,而且這十萬軍隊還屬於"老弱殘兵”,在安祿山的眼裡,真沒啥戰鬥力。而邊鎮節度使手中軍隊超過了五十萬,重點佈防西北和東北。而60萬之中,有至少十五萬是在安祿山手上的。更重要的是,當時領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手下的這十五萬是純精銳部隊,都是強悍善戰之徒,而與之相對比的,唐朝在北方與其交戰的部隊,要比安祿山的部隊差了幾個檔次。

    除此之外,在唐玄宗正享受太平盛世的時候。安祿山一直都在積蓄力量,他依靠玄宗的信任,以抗敵為名積蓄大量糧草,兵器,戰馬和精銳力量。收契丹等少數民族健兒為義子,人數多達八千。利用李林甫大量打擊異己的時候,趁機吸納人才,並大量招收武將謀士,成立自己的一套軍政朝廷。

    可以看出,安祿山謀反的時候,有兵、有糧、有武器、戰馬、精銳力量,還有人、有將、有謀士,可以說是萬事俱備,連東風都不缺了,當然有勇氣揮軍造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期剪輯師是給什麼素材都能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