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王的書信為: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贏政從不殺有功之人,也不放過有罪之人,對於呂不韋已經很寬容了。
8
回覆列表
  • 1 # 劍掃六合

    呂不韋王道治國,始皇帝法家治國,政見不和註定了其中一方的失敗。至於為什麼會飲鴆自殺,有一種說法是:嫪毐的叛亂等一系列都與呂不韋有關,這讓呂不韋曾經的熱血變冷,使得他的自尊心變得極其脆弱,始皇帝貶他去蜀地前出言諷刺,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才會自殺。

  • 2 # 香茗史館

    根據《呂不韋列傳》的記載來看,造成呂不韋自盡的直接原因就是秦始皇的一封信,雖然這封信中秦始皇只是嚴厲批評了呂不韋,並讓其和家人遷往蜀地居住,不過呂不韋是極為聰明的,他應該是透過這封信料定自己早晚必死,這才喝下酖酒自盡的。

    秦王信件的內容和背景

    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只有13歲,時任宰相的呂不韋獨擅大權,甚至被尊為“仲父”,而嫪毐又霍亂後宮,這令嬴政極為不滿。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年歲漸長的秦始皇與嫪毐、呂不韋的矛盾越發尖銳,這一年有人告發嫪毐並非宦官,且和趙太后私通生下兩個兒子,還意圖在秦王政死後立其子為王。嬴政於是令人嚴查此事,最終將嫪毐,以及他與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全部殺死,並夷嫪毐三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由於呂不韋已經成為了嬴政親政的絆腳石,加上嫪毐案牽扯到呂不韋,於是嬴政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身份,將其遷出咸陽,令其返回河南封地。

    然而返回封地的呂不韋還不清淨,各諸侯前來拜訪的賓客絡繹不絕。嬴政生怕造成動亂,於是在公元前235年,給呂不韋帶去了一封信,責問其道,“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在收到秦王的這封信後,“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為何一封信便令呂不韋自殺

    從這封信的內容看,秦始皇似乎只是對呂不韋“無功而被封十萬戶,無親而被尊為仲父”表達不滿,於是令其全家牽往蜀地。但在極為聰明的呂不韋看來,這封信卻是足以致命的,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嬴政抹殺了呂不韋的功績。呂不韋有沒有功績,那自然是有的,且不說正是在他的努力斡旋之下,嬴政和他父親才能夠返回秦國,並最終繼承王位。僅僅以呂不韋擔任丞相,先後輔佐異人、嬴政兩代秦王的過程看,他的功勞就不小。然而嬴政卻在信中說出了“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這樣的話,這等於是將呂不韋之前的所有功勞都給抹殺了。

    2、嬴政步步緊逼,意圖幽禁呂不韋。嬴政為何要斥責呂不韋,即使如史料記載的一樣沒有明說,但我想呂不韋應該也猜的到,正是由於他返回封地後不斷接待各諸侯使者,這才引起了嬴政的不滿和猜忌,於是有了這封信的出現。而之所以令其和家屬遷往路途不便、地處偏遠的蜀地,就是對於他結交外人的一種懲戒。嬴政的這封信等於是傳達了一個訊號,你的一舉一動都在我的監視下,最好還是不要和外人來往了,不然我會以為你是要造反的。

    秦始皇這封信雖然內容不長,傳達的訊號卻很明顯,等於是在告訴呂不韋,你對秦國沒有功勞,你和秦國宗室沒有血緣關係,我對你已經很不滿了,你再和外人來往我會認為你是要造反的。我想呂不韋正是體會到了這封信中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嬴政的絆腳石,他也料定自己即使乖乖遷往蜀地,恐怕也遲早會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正是這封信讓呂不韋明白,只要自己還活著,嬴政就不會放心,這已經是必死之局,與其最後被潑汙水“因罪被殺”,倒不如自殺留個清白之身。於是呂不韋便自殺了。

  • 3 # 密探零零發

    呂不韋本就是一個出色的商人,即使他做了秦國的丞相,也改變不了自己商人的本質,商人逐利,萬事最求利益最大化,呂不韋自盡亦是如此。秦王嬴政給呂不韋的一封信到底寫了什麼,呂不韋又從中看出什麼玄機,讓他決心飲毒酒自盡呢?

    秦王嬴政的一封信看是指責,實則是一封催命符。呂不韋因為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之後,又因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嬴政擔心他謀反,下令讓其舉家遷蜀,並且給了他一封書信,上面寫著:“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這封看似只是在指責呂不韋,實際上是在問罪呂不韋,只是礙於當時的局勢,一切很隱晦,但呂不韋看出了其中的玄機,這就是一封催命符呀!

    呂不韋不僅對敵人狠,對自己更狠。他透過這封信,已經知道了秦王嬴政對自己的怨恨,知道自己早晚難免一死,與其將來被以各種罪名,落得一個滿門抄斬,連累了家人和族人,倒不如自己識趣一點,自己先下手為強,自盡以此消除秦王嬴政的怨恨和猜忌,尚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壯士割腕,利益最大化。

    總之,呂不韋之死,是秦王嬴政為了加強自己的皇權,消除隱患,被秦王嬴政逼死的,只是一場封建統治者內部的一場博弈罷了,顯然呂不韋敗了,但他也足夠聰明,犧牲自己一個人,保全了自己的家人,也是一個牛人呀!

  • 4 # 軍緣鑫播客

    識時務者為俊傑,呂不韋如此聰明,不會把遷居巴蜀當成網開一面,接下來會是什麼結果,他和秦始皇都心知肚明。

    而這個結果,在一千九百多年後,被年羹堯印證。他從西北遷往江南,走一路貶一路,到達目的地時,已經淪為守門員。最終,老年仍然難逃一死。

    呂不韋跟老年不一樣,他是玩腦力遊戲的標準政客,對於規則內外的事情,都能夠了然於胸。他心裡透亮的,自己有三必死。

    1.混淆血統。

    直到現在,仍有嬴政出於呂不韋血統的說法,無論真假,這樣的傳聞都能夠動搖嬴政的統治地位,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肉體消滅。

    2.禍亂後宮。

    呂不韋自己與太后的關係,本來已經不清不楚,弄去個嫪毐還跟太后生下兩個兒子,這樣的罪過,死一百次都嫌少。

    3.權高震主。

    呂不韋當秦國丞相時有多牛,看呂氏春秋這部書沒人敢評價就知道了。秦始皇偏偏沒有選擇書中概述的帝王之道,而是選定法家學說,這恰恰對映王權與相權勢不兩立。

    無獨有偶,呂不韋和年羹堯一樣,不是一次被遷,他是從咸陽先貶至河南,再遷蜀地的。為了不再受辱,老呂只好一了百了。

  • 5 # 歷史哨聲

    要想了解原因,需要從三個角度去看待:1、呂不韋的年齡;2、嬴政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母親趙姬的根本目的;3、嬴政的書信表達了什麼。

    呂不韋的年齡。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呂不韋是公元前292年出生(雖然資料出處不明),到自殺時公元前235年,呂不韋年紀是57歲。呂不韋已經是高齡老人,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行將入木的老人。呂不韋已經完成了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生命對於他而言只是時間而非成就。

    英雄遲暮心態,是呂不韋在嬴政和嫪毐的鬥爭中採取觀望,並在接到嬴政書信自殺的原因之一。人生已經享受完輝煌,不再有遺憾。呂不韋不再有積極進取、再建功勳的激情。

    1、嫪毐並非是因為和趙姬的關係而得以封長信侯,嫪毐是平定公元前239年長安君成蟜屯留反叛事件而得以封侯;

    2、秦始皇即位時,秦國就有三太后:秦孝文王妻子華陽太后、秦莊襄王妻子夏太后和秦始皇母親趙姬太后。三太后共同執政,形成穩定而平衡的割據,這是秦始皇即位初期秦國的形勢。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未親政時,秦國三大外戚勢力把持著秦國:趙姬的趙勢力,呂不韋是代表;華陽太后的楚勢力,昌平君和昌平君是代表;夏太后的韓勢力,成蟜是代表。這是李開元教授在《秦始皇的秘密》一書中的觀點。由於趙姬、華陽太后、夏太后三大外戚勢力的相互制約,才使得趙姬沒有能夠像宣太后那樣被記載成為聽政的原因。”

    但在韓勢力的夏太后在秦始皇7年去世後,秦國三太后共同執政就失去了平衡。韓勢力的成蟜出於自保或奪位目的,在上黨地區叛變了。嫪毐平定了成蟜的叛亂,以功封長信侯。這時,趙姬、呂不韋、嫪毐三人形成了秦國最強大的勢力,徹底壓制了以華陽太后為代表的楚勢力。

    “趙姬聽政、呂不韋執政、嫪毐軍事,這就是嬴政8年秦國的政治形態。即便是嬴政親政,沒有大變故,怕是也要在他們三人的牽制之下。嬴政就是第二個秦昭襄王,沒有獨攬的大權。”

    秦始皇9年,嬴政親政。親政儀式完成後,嬴政藉助楚勢力,擊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趙姬,又透過採納李斯的諫逐客書壓制楚勢力,重新奪回秦國軍政大權。

    即:秦始皇親政時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趙姬等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從他們手裡重新奪取最高決策大權。

    嬴政寫信給呂不韋的目的。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書信的表面內容是指責呂不韋無功、無親於秦國。但本質上是因為呂不韋雖然被罷免了秦國的丞相之位,其影響力依然非常巨大: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

    秦始皇剛重新奪回軍國大權,但秦國還有呂不韋這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威脅著秦始皇獨斷的權力——一山不容二虎。

    秦始皇寫書信指責呂不韋無功、無親的目的在於打擊呂不韋的威信。而呂不韋因此自殺,原因只能是兩個:1、羞愧難憤、英雄遲暮,一死了之;2、呂不韋意識到自己的高威望阻礙了年輕的秦王建立威望、功勳,就自殺以消除這一障礙。

    總結來說,呂不韋自殺原因:1、呂不韋年紀57歲,已經是老年的英雄遲暮,雄心不再;2、嬴政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趙姬等奪取軍國大權,建立威望;3、嬴政寫給呂不韋的書信,顯示了高威望的呂不韋阻礙了年輕的嬴政建立威望。

  • 6 # 蔚風清雲上青天

    呂不韋前身一平凡商人,政治舞臺好像與這位商人並不沾邊,但註定是一位要傳奇的人物,呂不偉即便不從商,那怕是一布衣草夫,呂不韋也會有惻隱之心,尋找一種途徑,終有時機和舞臺釋放呂不為從政才智。

    所以時機是留給有頭腦情商雙高把握命脈轉折的起點,以呂不為的才智,只要給他一次機會,他便能指點江山,接管政權,網羅人才,儲備黨羽,執掌秦國大權十幾載,讓嬴政感受到了一種極度威脅之感。

    呂不韋位居相國,一時權傾朝裡,組織百家親自編纂了《呂氏春秋》轉眼,時光飛越,秦王政長大,處理問題堅固有力,形成王者風範,對呂不韋大權左傾,秦王非常關注,並奮力削除呂不韋影響力。

    所以秦王久經思考,便下旨讓相國去蜀地,機關算盡,呂不韋深知嫪毒與太后的事件與自己有很多牽扯,自此奏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呂不韋相國邦職,同時將呂不韋遣出京城,去往封地,後日,秦王恐怕呂不韋發動反判,故寫信一份與呂不韋,信中大意是指責,但其實是逼迫自盡,呂不韋已感到不妙,若不自盡,全家性命不保,與是一代相國飲鳩自盡。

  • 7 # 漩渦鳴人yy

    無論如何,秦始皇有一件事情做的比歷史上絕大多數皇帝要好,就是不殺功臣,這對於絕大多數皇帝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品質。

    秦始皇驅趕呂不韋實際上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為什麼他跟呂不韋的感情不深嗎?深,仲父!這是什麼意思?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了,半個爹呀!除了血濃於水的親情這樣的感情,如果不算深刻的話,那麼什麼感情才算深呢?

    但是呂不韋仍然認為自己死定了,為什麼?

    首先自己幹了一件蠢事兒,就是相信了一個叫嫪毐的人,而且自己還相信自己曾經的女人不會幹蠢事兒,但是這兩件事兒混在一起就成了秦國,秦始皇執政以來第一件大事,嫪毐事件。你們在一起談情說愛,男歡女愛,甚至給他生孩子都沒有任何問題,你偏偏不應該給他權利,尤其是給一個這麼有野心的人權利。

    不同於大家的傳統印象,秦國人對於這個方面很開放,比如說秦昭襄王的母親,著名的宣太后,或者是min八子,她就有好幾個情夫,而且在她臨死的時候,希望其中一個情夫陪她殉葬。竟然還有大臣替這個情夫說話,證明秦國人在這件事情上很看得開。你太后有什麼生理上的慾望很正常,隨便搞,只要不影響朝政,不影響我們這些秦國貴族的權力,我們是允許你有這種情況誕生的。

    出了這樣的事情,你等於就是要謀朝篡位,身為整個事件最中心的秦始皇,他是不會允許這種事情誕生,尤其是秦始皇之後,對於呂不韋還有嫪毐,還有自己母親的處理已經看出這個孩子對於權力有慾望,而且很大,呂不韋本身害怕秦始皇秋後算賬,秦國的刑法是很嚴苛的,斬首已經算輕的了,看商鞅就是車裂俗稱的五馬分屍,還有很多人是被腰斬,或者是割掉手臂和斷你的腿,想想只有自殺能夠保證自己死的輕鬆一點兒。

    與此同時我之前的那段話裡面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秦國貴族秦國是有貴族存在的也是一個勢力集團,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而不是秦始皇的存在,才造成了呂不韋不敢面對趙姬,秦國貴族實際上就是秦國的嬴氏子孫,他們害怕什麼?正巧呂不韋手裡擁有國家最高的政治權力,而趙姬擁有最高的軍權,因為那個時候軍權就在趙姬手裡,如果這兩個人攪和在一塊兒,天下是姓贏政的還是姓呂不偉的?秦國貴族,當時就想著這件事情事情一報出來,好,你呂不韋真的跟秦始皇母親攪和在一塊兒了,你覺得秦國貴族會放過他們嗎?

    秦始皇的書信裡面也說的很明白,秦國待你不薄啊,你為什麼還要幹這樣的事情呢?你有什麼臉面去見自己的好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當初說的好好的保證贏政的皇帝地位,結果後來呢。你這樣做,差一點點造成整個國家的改朝換代,你一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你曾經的朋友。

    所以呂不韋選擇自殺,即便秦始皇沒有下達命令,他仍然選擇自殺,因為臉上無光,而且覺得自己這一趟行程也不安全,不僅有秦始皇的壓力,而且還有秦國貴族的壓力。

  • 8 # 西嶽頑石

    我們先來看看嬴政寫給呂不韋的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這份信的語氣是非常重的,它等於否定了呂不韋對秦國的一切功勞,將他一生的努力瞬間化為泡影,字裡行間透露著嬴政的嚴厲和不滿,個人感覺就差破口大罵了。

    呂不韋看到這份信後,是什麼反應?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意思是說,呂不韋意識到自己逐漸受到威脅,害怕被誅殺,此時的呂不韋處境非常不妙,猶如驚弓之鳥,這份信對他來說無疑是一道閻王的催命符。

    呂不韋思來想去,反正橫豎都是一死,那我不等你出手,我自行了斷算了,隨即飲鴆自盡,一來可以留個清白之名,二來避免了遭受秦法酷刑。這只是呂不韋之死的導火索,並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其實是自古以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即權力之爭。

    我們知道,如果沒有呂不韋奇貨可居,千方百計的幫助嬴政的父親子楚從中斡旋,嬴政這一支血脈是鐵定與秦國國君無緣的。所以子楚登基,是為秦莊襄王,呂不韋立刻平步青雲,從一個社會底層的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駕崩,13歲的嬴政即位,此時他年齡尚小,呂不韋大權獨攬。可是隨著嬴政的日益長大,加之本人又是一個嗜權如命,雄才偉略的君主,他必然要收回權力,呂不韋就成了他集權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嫪毐事件給了嬴政機會,其實和太后通姦生子都是小事,甚至陰謀反叛都不是什麼大事,關鍵在於嬴政逮住了呂不韋的把柄,當初正是呂不韋透過暗箱操作將嫪毐送入宮中服侍太后的。

    嫪毐事件爆發後,嬴政的本意是一步到位處死呂不韋,但呂不韋畢竟有功於社稷,這點嬴政心知肚明,而且有很多人為呂不韋求情,所以他沒有采取雷霆手段,而是徐徐圖之,慢慢的一步一步收拾呂不韋。

    嬴政先是免除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將其發配到河南,雙方一年多來相安無事。可呂不韋畢竟名望在外,雖然虎落平陽,可前來拜訪他的諸侯賓客依然絡繹不絕,這無疑觸動了嬴政敏感的神經。

    嬴政擔心夜長夢多,遲則生變,於是就有了那份徹底撕破臉皮的責備信,其實這份信的本意就是逼迫呂不韋自裁,等於發出了最後通牒——遷往巴蜀只是明面上的決定,你不自殺,那我就動手,二人心照不宣,所以呂不韋很知趣的選擇了飲鴆自殺,他已別無選擇。

  • 9 # 秦野雁

    呂不韋對於秦國,尤其對於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於他幫助秦莊襄王繼位,秦莊襄王在位後,便封呂不韋為丞相。這個位高權重的丞相,在秦王政的手中卻落得自盡的下場。為什麼呢?共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還得從呂不韋在邯鄲剛認識趙太后時說起。

    呂不韋受命當子楚的老師時,發現經過自己包裝的子楚在諸侯中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看到自己給子楚的諾言即將兌現了,子楚和自己離成功越來越近時,呂不韋心情很好,便找了漂亮的個邯鄲女子同居,直到她懷孕。當子楚見到此女後也非常喜歡,請求呂不韋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於是就把這個女子賜給了子楚。這就是趙太后,後來趙太后生下兒子政。子楚即秦莊襄王,繼位後立政為太子。

    秦莊襄王繼位三年便去世了,太子政繼位,政便是後來的秦王嬴政。政拜呂不韋為相,稱他為“仲父”。由於政繼位時還小,才有13歲,所以呂不韋和趙太后私通。隨著秦王政越來越大,呂不韋害怕私通之事洩露禍害到自己,便找到了嫪毐替代自己去和趙太后私通,後果然東窗事發,被人告發。

    秦王政大怒,事情牽扯到仲父呂不韋,呂不韋對先王和秦國都有大功,所以秦王政並不想殺他,免去丞相後遣回河南封地。

    本來事情到此為止了。但是還有很多的使者來朝問候呂不韋,這讓秦王政大為惱火。秦王怕他作亂,又遷他去蜀,此時的呂不韋見大勢已去,遂自盡身亡。

    第二個原因,呂不韋以儒治國的政策和秦王政法家治國的執政理念格格不入。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說他借第一個原因的嫪毐事件把呂不韋給貶走了。

  • 10 # 史學達人

    呂不韋擁立秦王嬴政的父親子楚當秦王,對於秦王嬴政來說這是有功的。

    呂不韋在秦莊襄王死後,先是給秦王嬴政的母親趙姬私通,然後等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他又給趙姬送去了一個叫嫪毐的猛男,這是呂不韋的錯。

    嫪毐因為得到了趙姬的寵幸,他開始干預起政事來,門下豢養的門客就有一千多人,這是嬴政不能容忍的事。無奈的是秦莊襄王死的時候,秦王嬴政才十三歲,他還是個孩子,這時候秦國的政事是趙姬和呂不韋掌握。

    所以,到了秦始皇二十二歲進行了成年的加冠禮之後,他就把權利給收走了,他要獨攬大政。這時候嬴政開始清理門戶了,他先是把嫪毐給處死了,又把自己的親生母親趙姬給軟禁了起來。

    因為處理嫪毐事件,牽涉到了呂不韋,畢竟嫪毐是呂不韋送到趙姬身邊的。嬴政是很想殺掉呂不韋的。

    但是,朝中的大臣都反對嬴政這麼做,原因就是呂不韋功大於過,畢竟嬴政的父親是在呂不韋的操作下當上的皇帝。

    嬴政考慮了一下,就罷免了呂不韋的宰相之職,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老家去了。

    可是呂不韋一回到封地去,六國的人都先後來到呂不韋的家裡,想請他出仕去到六國當官。

    這對於呂不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長期掌管秦朝的事,對秦朝的政務一清二楚,若是他真去六國當官了,秦國就危險了。

    秦王嬴政對這件事很忌諱,他就給呂不韋送去了一封信,這封信是想讓呂不韋遷到巴蜀之地去。

    呂不韋是個商人,是個政客,秦王嬴政的意思他怎麼會不懂,把他遷到巴蜀之地去,就等於是把他給貶了。

    在呂不韋看來自己活著終究是秦王嬴政的心病,嬴政早晚會找一件事讓他自殺的。與其讓人逼迫自己自刎,還不如自己主動請纓去死來的痛快。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秦王嬴政沒讓他自殺,而他選擇自殺的原因。

  • 11 # 驊仔說

    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最深沉的愛呀!《史記》: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史記》與《資治通鑑》在這件事上的記載,都是認為嬴政是呂不韋之子的。

    當然這件事在史學一直是有爭議的,但是趙姬本是呂不韋的姬人,後來又與呂不韋私通,實在是令人不得不懷疑的。

    再說回這件事,呂不韋當時的權勢,嬴政想殺他是有困難的,那麼這時候,呂不韋是有機會出走的。那麼那些說呂不韋畏懼於日後會被諂害這種可能基本為零。

    要知道那時候可是戰國,還沒有統一天下。一年多時間,六國紛紛來人為的是什麼?是想請他去做官呀。請呂不韋去,怎麼招,相國沒跑了吧?

    但是他沒去呀!哪怕最後收到信了,再跑也來得及啊!但是他還是不走!為什麼?因為不捨,有可能是不捨得他十多年為秦國打下來的大好基業,但我覺得更像是不捨得他這個兒子。當然了,他的兒子,已經繼承了他的基業,兩者是一體的。

    再者,我們看一下,秦始皇斥責他的這封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君何親於秦?

    這句話簡直就是誅心之問!!!

    要知道,呂不韋不去,在政治上,秦始皇就會一直被掣肘。而且這件事,很有可能當時已經有風言風語傳開了,會不會讓秦始皇非常的被動?

    那麼我們再來看這封信,翻譯過來不就是:你還是不是我親爹啊?你這不是坑兒子嗎?能不能替你兒子考慮下啊?

    愛子心切的呂不韋,只好一死以成全兒子了!

  • 12 # 三叔小記

    呂不韋自殺之前,有這麼三件事,第一,嫪毐叛亂後一年,呂不韋被罷相位,以文信侯的身份被譴到河南;

    第二,呂不韋到封地,各國諸侯賓客使者絡繹不絕來他的家;

    第三,呂不韋家門口熱鬧,嬴政害怕有變,於是給他一封信,說:“你有什麼功勞能使你在河南食邑十萬?又有什麼身份讓你號稱仲父?你去蜀地吧。”

    如此,有意思的是呂不韋並沒出逃河南,也沒在此舉兵造反,他選擇了自殺。這是歷史上很大的一個謎底,分析著,有這麼以下三種情況。

    一,陰謀論

    迎接回太后趙姬後,嬴政、呂不韋,這麼兩人出現在太后宮中,三人徹底深談,嬴政知道了“呂不韋是自己親生父親的真相。”所以決定不殺呂不韋,但由於嫪毐事件影響。

    因此,讓呂不韋回河南,借“毒酒”假死,默默走到幕後,幫助嬴政統一六國,和趙姬幸福地生活。

    也有另外一種可能,瞞天過海,在李斯的建議下,身處河南的呂不韋假死。

    二,為嬴政讓路

    呂不韋一生忠於秦國,他積聚很多人著《呂氏春秋》,目的是讓秦國大一統有理論支撐。

    眼看嬴政年齡日增,權力日益增大,有《韓非子》思想作支撐,決心為他讓路。

    如果加上父子關係,那呂不韋為堵住天下眾人悠悠之口,保全兒子嬴政秦國皇氏血脈。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呂不韋不死,嬴政無以服天下。”

    三,保全家人

    注意一個時間點,呂不韋是在嫪毐興兵後一年罷的相。說明,除去嫪毐後,阻礙嬴政腳步的最後一人是呂不韋。

    嫪毐造反,呂不韋沒出手,為什麼不出手?他在投機取巧。當年,憑藉“奇貨可居”獲得如此利益。這種時機,他再這樣做。

    但嬴政贏了,同時,權力也增大,呂不韋也成了他的阻礙石。知道這種情況,呂不韋主動自殺,謀取最大利益,以求家人平安!

    在《呂不韋列傳》中,“稍侵,恐誅”四個字足以說明,“稍侵”說明嬴政對呂不韋的猜疑逐漸加深,“恐誅”是在說呂不韋害怕連累到家人或家族。

    而嬴政的信在這其中起一個“威懾,震懾”的作用,害怕呂不韋狗急跳牆。

  • 13 # 歷史簡單說

    我們知道子楚,是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王的,子楚之前跟呂不韋說,只要他能成功,那麼他就能拿出秦國一半的土地給呂不韋。

    子楚的父親安國君(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死了,子楚成為了秦莊襄王,子楚封呂不韋為丞相、文信侯,將洛陽的十萬戶做為呂不韋的封邑,要知道萬戶侯都已經十分了得了,更何況是十萬戶侯,可見子楚對呂不韋確實是心存感激的。

    子楚在位三年也死了,秦始皇趙政就成為了秦王,他尊呂不韋為相國,並且叫他仲父,而根據史記的呂不韋列傳記載,趙姬是在有身孕的情況下,獻給了子楚,也就是說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生父,子楚是秦始皇明面上的父親。

    當時有戰國四公子,都喜歡養門客提高自己的名聲,而呂不韋認為秦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而自己是秦國的宰相,應該要比他們名氣更大,養的門客更多,呂不韋的門客高達三千多人,他還組織他的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還承諾說,只要有人能增加或者減少《呂氏春秋》一個字,就獎他一千兩黃金,沒有人能做得到,不過,個人估計,主要是沒人敢去改《呂氏春秋》。

    趙姬原來就是呂不韋的妾,在子楚死後,與呂不韋還經常有來往,隨著趙政的年紀越來越大,呂不韋覺得這樣也不好,就找了一個叫嫪毐的人,獻給了趙姬,嫪毐還與趙姬生了兩個兒子。

    嫪毐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甚至想,等趙政死後,讓自己的兒子來當秦王,被人告發後,秦王趙政就將嫪毐殺死。因為嫪毐是呂不韋介紹進來的,秦王趙政本來打算也順便把呂不韋給殺了。

    但是呂不韋對子楚的幫助確實很大,而且還有很多人給呂不韋求情,秦王趙政就沒殺呂不韋,只是將呂不韋的相國給免了,讓他回到洛陽的封地,但是各諸侯國來拜訪呂不韋的人特別的多。

    秦王趙政擔心呂不韋造反,他就寫了一封給呂不韋,信上說: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呢?秦國為什麼要封你十萬戶?你跟我又有什麼血緣關係?為什麼你自稱為仲父?你到蜀地去吧。

    呂不韋知道,這個只是開始,秦王趙政遲早要殺他的,所以就自盡而亡了。

  • 14 # 玄坤文史

    我用一句話來形容下,“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雖然不太恰當,但是說明下問題還是可以的,呂不韋雖然是商人出身,但是憑藉自己卓越的眼光,選對了資助物件秦公子異人,這也讓他日後權傾一時,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對大秦而言的確是有功勞的,但是在古代,陪在君主身邊再有能力,但是太過聰明這就是你死罪的理由,功勞過高這是你死罪的理由,不給君主背黑鍋,還在行為上讓君主不光彩這就是你死罪的理由。上面三條占上一條就該死,呂不韋還三條都佔了,尤其是第三個,他和秦始皇他媽有一腿,這其實也不算什麼,古代武則天也有面首,但是呂不韋推薦了嫪毐獻給趙太后,想把自己和這件事劃分界限,但是嫪毐卻和和趙太后搞出兩個小孩,這件事被告發後,呂不韋也就被供了出來,呂不韋變成抹黑皇室的罪魁禍首,這就是秦始皇絕對不能忍的一件事。

    嫪毐三族被滅,兩個私通生下的小孩被殺,秦始皇怎麼可能放過呂不韋,但是呂不韋苦心經營多年,從秦始皇他爹公子異人的時候就在支援秦國,也是有很大功勞的,再者呂不韋手下有很多的門客也來為呂不韋求情,所以秦始皇猶豫了下,覺得就算要殺呂不韋也不能這麼直接,就把他放逐到了河南。

    本來秦始皇就已經想殺了呂不韋,呂不韋就該低調,但是可惜的是,人太出名想低調都沒法,被驅逐到河南的時候,各國使者不停前來拜訪,秦始皇知道後就很不爽,還擔心呂不韋會不會造反,於是就寫信斥責呂不韋,大意是你何德何能受河南這塊封地,你是我什麼人?有什麼資格被稱為仲父,你家全去四川吧!這個時候呂不韋也知道秦始皇是容不下自己了,要反抗也沒那本事,免得牽累其他人,以其日後當成反賊被殺,還不如自殺來的痛快,於是就飲酒自殺。

  • 15 # 劉一千五

    秦始皇帝的幼年,少年,青年時很不幸。

    他出生在趙國。父親未得呂不韋資助之前叫異人。呂不韋重金做"人質"生意成功後,改稱子楚。子楚看上朋友美人,決意要來做老婆。呂不韋不得己而忍痛割愛,成全了朋友美意。之後,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取名為政。由於古人以出生地為姓,又叫趙政。但他秦嬴後代。

    秦昭王四十六年,白起打贏長平之戰,啃下了橫亙在秦國統一大業面前的硬骨頭。此後,秦趙交惡。趙姬帶著兒子在邯鄲城東躲西藏才得以倖免。子楚讓呂布韋重金買通城門,得以逃出邯鄲。

    秦昭王一死,孝文王上位三天就追隨先王而去。太子子楚上位。是為莊襄王。三年後,莊襄王也匆忙跟著先王去了。留下孤兒寡母。此時,王太子嬴政即位,是為秦王政。

    趙姬升格為王太后,年紀青青就守寡了,要命的是她有權有勢,就沒有什麼不可以乾的了。更要命的是昔人情人就在眼前晃來晃去。於是,趙姬又和昔日情人呂不韋好上了。好在秦王尚小。可以暫時放心。

    一晃五六年過去了。秦王政未親政,什麼也做不了。這期間,秦王政也風聞自己母親的許多事,但他忍了。趙太后,被呂不韋設計喜歡上了嫪毐。這個猛漢得歡心。他們還給秦王政添堵,生了兩個小弟。只有在親政後才有權,才能做事。

    秦王政很窩火。有三個"父親":生父莊襄王,仲父呂不韋;假父嫪毐。看看氣不氣。後兩者尤其富厚,呂不韋封文信侯,食洛陽十萬戶。嫪毐封長信侯,食邑山陽地。當時的秦國上層四大勢力集團擺在即將親政的秦王政面前,個個都氣焰囂張。嫪毐集團,依恃太后,專政;呂不韋丞相集團;秦嬴宗族勢力集團;剩下的就是具有生命力茁壯的秦王政集團了。

    嫪毐首先發難,本就想秦王政早點消失,想用自己的兒子代太子而立為秦王。所以,在秦王政九年叛亂,發兵進攻舉行成年禮的地點蘄年宮。被秦王政血腥鎮壓,梟首示眾,車裂,滅宗,門客發配充軍,兩個小弟弟被殺,母親趙太后囚禁雍城。

    這還沒完,御史一追查,事牽文信侯呂不韋,次年避嫌免相,回封地去深刻反省,並隨時接受政府調查……

    這本來很正常,又合調查程式。偏是呂大人名氣太大,門客太多。他沒事就修訂他編輯的《呂氏春秋》,秦王政也不計較,呂不韋既然免相,還養那麼多門客,幾千人,武裝一下,就是一支軍隊。這讓年輕的秦王很不放心,如鯁在喉。

    戰國末期,人才流動快。六國的君主一聽呂不韋賦閒在家,便絡繹不絕,高車駟馬,虛高位以待。秦王政一聽大怒,一旦呂不韋跳槽去了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秦國的災難。所以,必須安置在一個穩妥的地方,什麼地方呢?秦之遷人,處蜀,蜀地棧道一封,形同天牢。於是,秦王政勒令呂不韋及其家屬去蜀地。

    呂不韋知道此去不會回來,也知道秦王遷怒於他的原因。只要他死了,家人才免禍發配。所有的一切,都因他而起,是該有個交待了。於是喝鳩而死。

    秦王聞之,呂不韋和嫪毐已死。就免了去蜀去房陵的兩家門客。

    至此,秦王政削除了兩大勢力集團,嚇唬了秦嬴宗族派。剩下的勢力,就是自己的主張統一山東六個國家的新生派了。

    不久,秦王接母親回咸陽,復居甘泉宮。

  • 16 # 竹君楠

    秦王贏政的生世也樸朔迷離,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呂不韋是他的生父。無論怎樣贏政是靠呂不韋的頂力幫助,才一步步登上了黃帝的寶座,呂不韋功不可沒。可是後來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讓呂不韋做夢都沒有想到,真是聰明被聰明誤,卻葬送了自己的一切。

    1:呂不韋是一個富商,看準目標(在趙國當人質的異人),為了撈取、換取政治資本,不惜傾家蕩產。先去宮中送重金給華陽夫人,再遊說華陽夫人無子的種種害處,有子的種種好處。說得華陽夫人大喜(如夢大醒),乘機說異人的好處,怎樣的乖巧、聽話、孝順。華陽夫人高興地接受了異人,當繼子。這也是呂不韋順利成功的第一步。

    2:秦王贏政之母趙姬,本是呂不韋的一個歌妓。呂不韋想自己以後參政,有個裡應外合。又將心愛之人送於異人當老婆(送之前趙姬己經懷了呂不韋的種),再將異人扶上皇位,次年生下兒子,取名贏政(意義是呂不韋讓兒子從政)。異人感激不盡,也不負呂不韋,封他做丞相。可異人好景不長,由於在當人質的時候,缺少營養、再加上種種原因,身體欠佳。當了三年皇帝,生病即死去。此時呂不韋正好扶助少年的贏政執政,同時呂不韋又與趙姬愛昧關係如初。贏政是看在眼裡,恨在心裡。

    3:呂不韋是丞相、仲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薰天,權力大於天(權力大於黃帝)。是任何一個聰明的皇帝都不同意,萬萬不能容忍的。呂不韋撰寫了“呂氏春秋”,他到處張貼告示,要求有知識的高人,挑出一錯字,賞賜黃金千兩,來試探民間老百姓對他的威力。這種事就註定了呂不韋的失敗,招來橫禍(殺生之禍)。

    4:贏政漸漸長大,呂不韋思前想後,感覺再與趙姬愛下去,不對。於是想出了一個金蟬脫殼的計,讓嫪毐來頂替(扮成假太監,送進宮中與趙姬尋歡作樂)。時間長了,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可呂不韋萬萬沒想到,嫪毐私慾膨脹、無法無天,勢力日益增大、強大,想稱王稱霸。贏政知曉後,果斷、迅速將嫪毐滅亡(將母親趙姬帶回宮中軟禁,嫪毐與趙姬所生的兩個兒子,也是贏政的同母異父的兩個弟弟,當場摔死。將嫪毐五馬分屍)。這種種事情,都一與呂不韋脫不了干係。呂不韋是罪魁禍首,秦皇贏政惱怒、憤恨、恨透了呂不韋,又怎麼能放過呂不韋呢!

    但是為了種種原因,贏政不想直接殺死呂不韋。先削掉他的權力,再用人驅趕他岀城(在後邊驅趕的隊伍浩大,虛張聲勢追趕(等於逼呂不韋自殺)。呂不韋也嚇得膽戰心驚,想到嫪毐的下場,更可怕。如果讓追趕人抓去,下場不可設想,還不如自己了結自己。所以呂不韋自殺了,也正合了秦王贏政的最終目的。⋯⋯

  • 17 # 君山話史

    呂不韋失勢,是從嫪毐之亂開始的。

    沒有呂不韋牽線搭橋,嫪毐這個爛人怎麼可能混入宮中呢?雖然呂不韋並沒參與叛變,但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嫪毐與太后的那些好事,呂不韋都是知情的,卻沒有告訴秦王政,有欺君之罪。

    嫪毐叛變被屠、太后遭幽禁,呂不韋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但是,秦王政並沒有馬上動手,直到嫪毐叛亂後的第二年,才罷免呂不韋的相位。或許他還惦記呂不韋當年的救命之恩;或許他風聞呂不韋是自己生父的傳言;更可能的,是他憚忌呂不韋的權勢,等自己親政後羽翼豐滿了才最後清算。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寫道:“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不管嬴政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叫“仲父”許多年了,還是有點感情的。

    免職後的呂不韋並沒有受到懲罰,他出居河南,倒也衣食無憂,生活逍遙。權力是一種癮,上了癮的人很難與權力一刀兩斷。別小看下野的政客,只要讀讀二十世紀的歷史,袁世凱、蔣介石都曾下野,下野後仍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兩千多年前的呂不韋同樣如此,他雖失去宰相頭銜,各國賓客使節仍絡繹不絕前來拜訪,奉為神明。

    嬴政本能察覺到威脅,呂不韋雖下臺卻陰魂不散,仍然有自己根基甚深的勢力。在秦王內心深處,一直充滿著不安全感,從童年時的亡命天涯到成年後弟弟成蟜叛變、仲父把權、母后淫亂,連大爛人嫪毐都想政變奪權,只有獨裁他才能有安全感,把權力牢牢捏在手心,只有操縱別人,才能避免被他人操縱。

    秦王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以嚴厲的語氣說:“君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享十萬戶食邑。君與秦王有何親屬關係?卻號稱仲父。”

    這一封信,給呂不韋的政治生涯劃上句號。不久後,呂不韋的河南封地被悉數收回,全家流放蜀地。這位戰國末年叱吒風雲的政壇人物,曾以曠世豪賭贏得權力,到頭來人算不如天算,最後還是落得輸個精光的下場。

    一生殘暴的秦王嬴政仍然給呂不韋留條生路,沒有殺呂不韋。然而,呂不韋沒有動身前往蜀地,而是選擇了自殺,飲鴆而死。為什麼呢?我想可能有幾個原因:

    其一,呂不韋的生命原本為政治而生,一生追遂權力,如今一無所有,他失去了生存的理由。當一個人從權力的頂峰墜落,從富貴的天堂沉淪,巨大的落差,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其二,秦王此時不殺他,不等於以後不會殺。與其膽戰心驚等著他來殺,不如自己了斷。

    其三,我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呂不韋確實是秦王政的父親,如果是的話,秦王政也一定心裡知道,至是有所耳聞。但是秦王已經放出話了:“君與秦王有何親屬關係?卻號稱仲父。”不認他這個爹了。秦王鐵定不能認這個爹啊,一認怎麼當秦王,你根本不是秦王族的血脈啊。呂不韋為了成全這個私生子,最好的選擇,就是自己去死了。

  • 18 # 趙燕雲

      呂不韋自殺的主要因素大約就是秦王政給他那封信,信中所言: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徹底將其擊跨。

      直接否定了他奮鬥一生的功勞,而且呂不韋和秦王政母親的情史舉國皆知,甚至很多人認為秦王政是呂不韋的兒子。

      中國商界最偉大的商人無過於戰國時期的呂不韋,真正達到了“大商謀國”的境界。他以秦國不起眼的一個在趙國作人質的公子異人為投資目標,經過一系列運作,讓其進入秦國政治核心人物的視線,接著被立為太子,很快有繼位成為秦王---即後來的秦莊襄王,當時最強國之國君。呂不韋當然也獲得了巨大的回報---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家僮上萬。

      莊襄王去世後,年紀尚幼的太子政繼位,呂不韋又為相邦,號稱“仲父”,更是權傾天下。

      這就是後來秦王政所指出的: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

      其實呂不韋功勞還是很大的,且不說其策劃異人繼位。就是他執政時期,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國兼併六國的大業可謂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還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共二十餘萬言,故史稱“雜家”。

      隨著秦王政的長大,與呂不韋的權力衝突日趨顯現,直接導火索是嫪毐叛亂牽扯到呂不韋。因為嫪毐就是呂不韋為了擺脫秦王政母親趙姬的需要而推薦給趙姬的,而且趙姬早年間就是呂不韋的歌姬,後來呂不韋讓她做了勾引公子異人的工具。此後呂趙之間仍然保持關係,尤其在異人死後,就連秦王政到底是異人之後還是呂不韋之後也成為一個故事,大約只有當事人趙姬明瞭。

      秦王政藉此事免除呂不韋相邦職務,令出居河南封地。《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秦王政有殺呂的念頭:“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也就是秦王政有藉此直接除掉呂不韋的念頭,但被勸說後暫時取消。

      而呂不韋遷到洛陽後不知韜光養晦,各國使節絡繹不絕,這大大刺激了秦王政。不久,又覆命讓其舉家遷蜀。而有意味的是並沒下什麼詔書,而是給曾經的“仲父”寫了一封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即信中所說,也就是直接否定了呂不韋的功勞,最後惡狠狠一句:其與家屬徙處蜀。

      當時蜀地類似清代寧古塔。呂不韋縱橫幾十年明白秦王政最終是要自己趕緊結束生命,為其親政讓路。這封信和最後惡狠狠的語氣估計傷透了呂不韋那顆蒼老的心,且不說秦王政是不是其親兒子,就是當年從小帶著他上朝的感情也不至於如此惡狠狠絕情。為了不再牽扯更多,遂飲鴆自盡。時為公元前235年,秦王政開始親政,十四年後一統六國,建立秦帝國。

  • 19 # 積翠古亭

    關於呂不韋自盡的心理動機,司馬遷給出的說法是:“自度稍侵,恐誅”。也就是說,太史公認為是呂不韋覺得自己做得過分,怕被秦王誅殺,所以就喝下毒酒死了。應該說,這可能是原因之一。

    但是,作為一個傑出的大政治家,呂不韋的非常之死,僅僅是羞愧和恐懼嗎?

    之前呂不韋因“私進嫪毐”導致的太后醜聞和秦國政變,應該是很重的罪行了,呂不韋尚且沒有因為羞愧和恐懼而自殺,而這次秦王下書只是指責了呂不韋,罪行並不重,卻飲鴆自殺了,兩相對比,自殺的動機應沒那麼簡單,當有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而這個深層次原因就是:對於一個由商界精英轉成的傑出大政治家來說,有著極為崇高的政治理想,從其耗費巨大精力編撰一部《呂氏春秋》中就可以看出,然而秦王下令其遷徙巴蜀,從此遠離秦國政治中樞,意味著政治理想的徹底喪失,導致其精神走向崩潰,進而選擇自殺。

    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回顧下整個過程:

    呂不韋在權力鼎盛時期,編撰完成了一部政治大作《呂氏春秋》,該書集中體現了他個人的政治主張,也寄託了他個人的政治理想,呂不韋也非常希望這部大作能夠被秦國的新廟堂所接納,並作為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施政指導思想。

    不幸的是,由於呂不韋向太后“私進嫪毐”,最終引發嫪毐之亂。幸運的是,年輕的秦王嬴政果決地平定了嫪毐之亂。此後,呂不韋在嫪毐事件中的重大罪責,也開始慢慢被清查了。

    在罪行公開之前,呂不韋很可能預感到了自己的不妙,為了防止《呂氏春秋》被秦國新廟堂的冷漠所埋沒,呂不韋不首先在廟堂公佈政見,而是向社會直接公開了這部大書,並以懸賞“一字千金”的方式徵求糾錯。應該說,呂不韋不愧具有超凡的商家根底,廣告案的策劃實施在當時社會遠遠超前,立即起到了巨大的轟動效應。但是,這一不尋常的舉措,也加速了與秦王嬴政的訣別程序。

    以不經廟堂參議而公開政治主張為根基原因,以嫪毐事件罪責為直接原因,秦王嬴政最終罷免了呂不韋的丞相職位,但是保留了呂不韋的文信侯爵位,也保留了呂不韋的實封之地——洛陽封地。這樣的處罰,實際上仍然給呂不韋重回政壇,留下了很大的餘地。

    移居洛陽的呂不韋,被山東六國奉為英雄。年餘之間,“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呂不韋不僅沒有迴避,而是選擇了接納。秦王嬴政基於政治警覺,顧忌呂不韋與山東勢力結盟反秦,故此,特別下了一道王書,指斥了呂不韋,並下令其遷徙巴蜀,遠離中原。從政治原則與國家安全的意識出發,秦王嬴政遷徙呂不韋的處置方法,並沒有錯誤。

    然而呂不韋接到王書之後,由此判定,秦王主流集團已經徹底拒絕了他的治國政見,並對他有了很強的戒懼心理,自己重回秦國政壇的希望已經破滅了。

    對於一個有著崇高政治理想的傑出大政治家而言,政治理想的徹底破滅,直接導致其精神走向崩潰,最終選擇自殺結束生命,就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

    那麼,大家不禁要問了,呂不韋的治國理念與秦王嬴政新集團的理念,究竟存在怎樣的衝突?歸結起來,大概有三個方面:

    其一,呂不韋贊同變法與法制,但卻不尊奉法治,違背秦國唯法是從傳統。

    其二,呂不韋主張實行封建諸侯制,與秦國實行的郡縣制有根本衝突。

    其三,呂不韋主張效法古聖賢治國,雜取各家為政之道,與秦國奉行的以法家思想為治國理念的傳統,有著巨大的矛盾。

    這三個方面,既體現於呂不韋的領政實踐,更體現於《呂氏春秋》的系統論述。本文這裡就不詳細展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研讀下。
  • 20 # 有書共讀

    據司馬遷先生說,呂不韋是在收到一封信後“飲鴆而死”的,這封極具恐嚇力的死亡信件來自於他一手扶持輔佐、甚至有傳說與他有血緣關係的秦王嬴政。

    這位昔日曾與他關係親密的秦王在信中已經毫無往日溫情,他責問:你呂不韋有什麼功勞?秦國封你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呂不韋和秦國有什麼親緣?

    讓我叫你仲父?信中還勒令“其與家屬徙處蜀”。

    就是說,請你和你的家屬全部遷往蜀地。

    儘管滿是責備的語氣,可字裡行間我們並沒看到秦王下達死亡指令。

    究竟什麼原因讓政界老將呂不韋選擇以這種軟弱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因為他明白秦王嬴政已經容不下他了。而秦王為什麼要除掉呂不韋?有書君認為原因有三個:

    一、呂不韋是兩起宮廷醜聞的始作俑者。

    呂不韋與當年的趙姬,長期保持不清不白的關係,這是秦國盡人皆知的秘密。

    當年,呂不韋把據說已有身孕的趙姬獻給嬴政的父親子楚,沒出一年就生下嬴政。

    此事便已在秦國和各諸侯國中產生了關於嬴政出身的傳言。

    如果嬴政不是嬴氏血脈,他還有什麼資格坐在王位上呢?

    因此,這個傳言隨時有可能成為秦國宗室貴族用來推翻嬴政的利器,嬴政聽聞此類傳言(他也不可能聽不到),其心情肯定也是五味雜陳。

    呂不韋不僅讓親生母親給了嬴政一個不清不楚的出身,而且一直和趙姬藕斷絲連,這讓逐漸長大並掌握皇權的嬴政實在感覺面兒上掛不住。

    後來,當呂不韋年老力衰無力應付太后後,他又為太后物色到奇人嫪毐。誘導太后與嫪毐私通,並生育兩子。

    之後,嫪毐勢力逐漸壯大後,小人得志猖狂,竟興兵作亂,妄圖除掉嬴政,擁立自己的兒子即位。

    雖然此事很快被平息了,但在嬴政的心裡,呂不韋難逃其咎。

    呂不韋心裡明白,嬴政之所以沒把他和嫪毐一起解決掉,只是考慮到他樹大根深,恐時機未熟,搖動朝局,所以才暫放他一馬。

    自己雖然只是被打發回他的封地洛陽去賦閒,但其實,大勢已去,自己只剩下捱打等死的份了。

    二、呂不韋功高震主。

    客觀地講,呂不韋對於嬴政,的確是於私有大恩,於國有大功。

    在呂不韋一手策劃和贊助下,嬴政父子兩人排除其他競爭者先後登上王座;

    在呂不韋為相主政期間,秦國疆域得到擴張,天下英才紛紛西向入秦,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正因為呂不韋的功勞與威望達到了巔峰,他自然也就引起了秦王的忌憚。

    功高震主雖是個老話題,於呂不韋而言,卻是實情。

    他扶持年幼的嬴政上臺,雖被嬴政尊為“仲父”,但其威望常令嬴政感到無形的壓力。

    加之後來發生的幾件事情,更令嬴政耿耿於懷。

    先是嫪毐謀反事發,因牽連到了呂不韋,嬴政想一起辦了他時,朝中上下為他說情的人竟然幾乎囊括整個朝堂!

    之後,呂不韋被遣送出都城咸陽,他的幾千門客居然沒有樹倒猢猻散,反而死心塌地的跟隨他去了河南。

    最讓秦王感到震驚的是,當呂不韋被免去相國、遣回河南封地後,前往拜訪的各國使節竟然絡繹不絕,一點也不比他在位時少!

    呂不韋有如此高的威望和凝聚力,他又在秦國經商從政多年,對秦國機密瞭如指掌,萬一被其他諸侯國挖去利用,對秦國的威脅簡直無法想象。基於這種擔憂,呂不韋在嬴政眼中,早已成了不能不拔除的眼中釘了。

    三、呂不韋與嬴政政見悖逆。

    郭沫若先生曾說過,從《呂氏春秋》中,“你可以發覺它的每一篇每一節差不多都是和秦國的政治傳統相反對,尤其是和秦始皇后來的政見和作風作正面的衝突……”

    呂不韋與秦王嬴政的政見相背,最明顯的就是呂不韋在為秦國統一提供思想和戰略指導的《呂氏春秋》一書。

    在這本書中,呂不韋沒有把嬴政尊崇的法家擺在最顯著的位置。

    而是推崇道家,提出走講仁政、崇王道、尚君德之路,試圖讓走“霸道”路線的秦國航船改變航道為“仁道”路線,但這卻是與秦王嬴政的政治路線嚴重分歧和衝突的。

    秦王嬴政最崇拜祖宗秦繆公和秦孝公,最服膺霸王之道,最欣賞以斬首為勇的法家路線,最崇尚以權力和刑法治國。

    在這種指導方針下,秦國在作戰中,一直以斬殺敵人首級數目作為戰勝的標誌。在成就霸業的戰役中,動輒斬殺人數以萬計。

    小諸侯國無不懼怕臣服。

    而呂不韋在執政中卻跟這種路線相違背。

    在呂不韋執政以後,史書中就再也找不到秦軍的斬首紀錄了。

    這讓以威力雄霸天下的秦王嬴政感到很不痛快。

    這種政見的分歧對秦王最終決定除掉呂不韋起了決定性作用。

    此事以我們現代人的思維也許會感到難以理解,但是站在一個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封建帝王的思想高度來想,就再正常不過了。

    總之,當年僅二十二歲的嬴政給了呂不韋充滿憤懣和不屑的那麼一封信後,字字刀鋒一般,深深地刺痛了呂不韋。

    他明白,儘管嬴政沒有直接下令讓他死,但他與秦王兩代人的情已斷、恩已絕。

    他也知道,羽翼已豐的嬴政決心已下,殺心已起。

    他不怕以己之命謝罪,他怕嬴政秋後算賬,斬草除根。

    當時,秦國的酷刑是戰國七雄中最嚴苛的,斬首已經算輕的了。

    看看商鞅的結局就知道,如果自己不自盡,不光自己結果會更悲慘,可能一大家子人都難逃活命。

    呂不韋之死,說到底就是秦國權力之爭的結果,對於大權初握的秦始皇,呂不韋是必須要掃清的重要障礙。

    這一點,呂不韋透過那封信已徹底瞭解了。因此除了一死,他已經再無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景帝明知誅殺恩師晁錯,七國並不會因此罷兵,為何還要將其腰斬?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