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清劇場
-
2 # 日慕鄉關
每每看到甲午海戰一段的近代史,我都非常痛苦,三十年的洋務運動,無數人殫精竭慮,辦廠、開礦、籌備海軍、改革制度、培養人才,已經看到一絲希望,卻在短短四個半小時的海戰中,喪失殆盡,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被一個剛剛開啟國門30年,國力遠遠不及的日本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平心而論,雙方之間的差距沒有想象那麼大,比之今日中國男足與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戰場之上,差一線就是天壤之別,更何況,日本已經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而我們依舊抱殘守缺,即便甲午海戰贏了,也無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來看看力量對比:1894年9月17日抵達大東溝北洋水師參戰艦艇共計18艘,除去炮艇魚雷艇,主力戰艦約為10艘。
其中,定遠(丁汝昌就在定遠艦)鎮遠兩艘主力艦,排水量過7000噸,各有14英寸巨炮4門,12英寸巨炮四門,時速14.5海里。這兩艘軍艦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國海軍依然是鉅艦,在當時可謂巨無霸一樣的存在,是日本海軍的主要對手。
致遠、濟遠、靖遠、來遠、經遠等巡洋艦5艘,排水量2-3000噸不等,時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楊威、廣甲等三艘較大炮艇,排水量1300噸,時速15海里。
日軍主力艦12艘,其中3000噸左右巡洋艦7艘,包括吉野艦(看到這兩個字就刺眼,所以我從來不去吉野家吃飯),秋津洲、松島(日本艦隊旗艦)、千代田、嚴島、橋立、赤城等,這幾艘都是1888年以後下水的新式軍艦。
噸位和數量看起來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師卻存在兩個致命弱點:
第一:1888年以後再無新艦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標準,軍艦剛剛具備戰鬥力,但當時卻是軍事技術大發展的時代,新裝備層出不窮,如同今天的智慧手機一般,幾年時間,就是巨大的技術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雖然搶購了12門,但還沒有來得及安裝。
在艦炮對轟時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著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擊,射速快,意味著同樣時間,可以多打出幾發炮彈。
定遠艦主炮從裝彈到發射,約要五分鐘,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鐘可以打五彈。
李鴻章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他曾多次上書希望添置新艦,但都遭到了主管戶部的翁同龢阻攔,作為帝師,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國理政,卻是個老幫菜,不僅不懂現代戰爭理論,還公報私仇。
當時民間有諺語: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前一句說李鴻章腐敗,後一句說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生於北京,祖上是江蘇常熟人,作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他的人品學識毋庸置疑,但對李鴻章,卻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臉。
兩人的恩怨說來話長,除了帝黨、後黨之爭,私下有傳言,當年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曾代筆曾國藩彈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此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但兩人的關係的確非常糟糕。
在翁同龢看來,李鴻章挾洋自肥,貪汙腐敗,那麼多軍費花出去了,連個日本小邦都搞不定,還天天嚷著要買新艦,就是中飽私囊。
有翁同龢這道攔路虎,新艦買不成,但添置快炮總可以,無奈趕上慈禧60大壽,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園子去了。
據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考證,慈禧的私房錢差不多有兩萬萬兩,修十個園子也夠了,但這個老妖婆是個財迷,到死都不願意花自己一分錢。
有這兩個惡鬼在前,北洋水師就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殼子,深知底細的李鴻章極力避戰,寄望於歐美調停,但年輕氣盛的光緒和滿口道德文章的翁同龢卻不想放過他,接二連三下旨開戰。
不僅僅是他倆,幾乎所有人都希望李鴻章開戰。
這些人裡,有些是不懂軍事,有些是算政治賬,但大部分,都是隨大流,甚至希望看到李鴻章失敗。
在他們看來,北洋失敗就是李鴻章的失敗,就能趁機把李鴻章扳倒。至於江山社稷,管個毛線。輸一場算什麼,我天朝上國,輸得起!
而無知的慈禧太后,也認為北洋水師勝算很大,既然能贏,為什麼不打!
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北洋幾乎全軍覆沒。
除了臨陣脫逃的方伯謙,其他將士可謂三軍用命,拼死一戰,無奈裝備差距太大,就如同今天的足球比賽一般,場上九十分鐘個個拼命,但如果拼命就能戰勝對手,那麼人家前期那麼多的青訓投入不是白搭了。
最搞笑的是,北洋水師攜帶了大量穿甲彈,缺乏爆炸彈,而日軍戰艦講究快速,裝甲並不厚實,日艦西京丸被打了四個孔都沒有爆炸。
除此以外,北洋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由於歷史原因,北洋將官多出自福建,廣東番禺的鄧世昌不可避免的遭到排擠,有研究認為他執意與艦共存亡就是源於此事。
北洋水師的指揮也在受到指摘,有個在北洋服役的英國混混泰勒爾曾在事後著書大言不慚誹謗劉步蟾,認為他剛愎自用,以雁形陣迎戰,指揮不利。
其實這個泰勒爾只是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混混,英文寫作水平還不如留英的劉步蟾,哪裡懂得海戰知識,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
究其原因,還是北洋裝備及後勤保障太差,加之倉促迎戰準備不足,讓日本人一擊得手。
但這場海戰的失敗卻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大清國雖屢屢被西洋人羞辱,但西洋諸國強盛日久,失敗不足為奇,而日本不過是新晉崛起的小邦,短短三十年就超越天朝上國,邁入強國行列,極大刺激了中國人,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
可惜,變法依舊失敗了,還引來了更加屈辱的辛丑年。
-
3 # 手機使用者69692581840
在亞洲第一艦隊這一榮譽稱呼下!蒙圈了,找不到東西南北了!清政府也是信心滿滿,牛逼哄哄,犯了治國治軍大忌。可是低估了鄰國日本的崛起,人家是臥薪嚐膽,步步高昇,做到了名副其實的強軍,抓住了機會有備而來,主動出擊,而我大清還陶醉在春風裡,倉促應戰,平日裡那有實戰真到了上戰場了,傻眼了體會到了日本海軍的實力,可是悔之晚矣,技不如人,雖敗猶榮,打出了中國男兒本色,
-
4 # 摯守靜篤
甲午海戰,清軍並非不堪一擊,而終戰敗,非參戰清軍戰之過,而是人禍。
首先從清軍軍人的戰鬥來說,海戰中的軍人的戰鬥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第一,指揮員覺著應戰,指揮得當。戰鬥開始於1894年9月15日上午,參戰的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剛護送了4000名入朝授軍後返航到達大連灣這個地方遭遇了日軍,戰鬥隨即爆發。丁汝昌沉著應戰,命整個水師艦隊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定遠號擔當旗艦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併發布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第二,將士們勇猛抗敵,捨生忘死。
關於這一點,從我方來說,定遠艦炮塔起火,指揮官被燒傷卻拒絕躲入船艙在甲板上繼續指揮;超勇號被擊中沉沒,管帶黃建勳拒絕救援,從容赴死與艦上大部官兵一起壯烈犧牲;致遠艦將沉時衝向敵艦,除7名船員被救外,其餘將士全為國捐軀;整個海戰歷經5小時,除極少人臨陣脫逃外,600多名清軍將士血灑黃海。從這些可以看出,清軍將士們並非貪生怕死,不堪一擊之軍人。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為國家所拋灑的鮮血。
可是,戰鬥終是敗了,而且敗給了一個小小島國日本,終是讓我們心傷。那怎麼敗了的呢?
原因當然是複雜的,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各種原因都有。我這裡不想一一來分析。我只從這一次戰鬥來看,來說我的觀點:非戰之過,而是人禍。
近現代戰爭,雖然從整個戰爭的角度來講,正義的戰爭必勝。可是從一次戰鬥來說,武器也是決定勝負的一大重要因素。
北洋水師看起來是中國的海軍主力,可是腐敗的體系已經導致這隻軍隊外強中乾了。據資料介紹,當時的艦隊炮彈不足,質量不好。一隻艦隊,5個小時的戰鬥,彈藥就不夠了定遠和鎮遠的主炮炮彈全部用光。我們在一些電影裡也看到,明明有好的射擊機會,可是炮彈卻啞了,不知道當時參加的軍人心中是有多涼啊。這一點,外國人其實早就注意到了。在黃海戰前半個月,英國人赫德就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說:“當前的難題是軍火,北洋艦隊有藥無彈,有彈無藥,漢納根(北洋艦隊的英國顧問)已受命催辦彈藥,他想能湊夠打幾個小時的炮彈,以備作一次海戰,在海上拼一下,迄今無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遠無到手的希望了。“
你看,我們只看這一點就能看到,這仗叫軍人們怎麼打?
當然,還有更多原因,我就不說了,我說這些只是想證明一點:
-
5 # 品讀H歷史
甲午中日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實力可以說是亞洲第一,因此北洋艦隊經常將艦艇開出港口,來宣揚大清朝的國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方面的艦艇正在加快的更新換代,而清朝將錢財全都花在了慈禧太后身上,艦艇的炮火十分的老舊。
在甲午中日海戰爆發後,清朝海軍的實力依然和日本方面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但是清朝的艦隊一直是躲避戰爭,停在威海衛港口,也就幾艘戰艦和日本軍方作戰,雖然日本軍方的戰艦沒有被擊沉,但是大部分都損害嚴重,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都被日本擊沉,而平遠艦被日軍俘虜,為日軍所用。
甲午中的戰爭,其實清朝的北洋艦隊有機會勝利,但是他們卻一直在尋找戰機,即使有良好的戰機他們也是停在威海衛港口,因此錯過了許多好的戰機,他們一直都是避而不戰,只是為了保護軍艦,可以說中日海戰的失敗,再加上戰爭的賠款,直接推動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我也後來日本全面侵略中國提供了條件,甲午中日海戰的影響是十分遠的。
甲午中日海戰的失敗,是當時的領導者的目光短淺,有戰艦卻不用,只是一味的去保護戰艦,這也看到了清朝統治者的腐敗。
-
6 # 香茗史館
中日甲午海戰,亦稱黃海海戰,最終以清廷的慘敗收場。雖然當時個別水師將領體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但總體來講,清廷花費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的確不堪一擊,當時清廷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實際上無論是軍艦的數量、噸位,還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師完全落後於日本艦隊,再加上在士兵訓練和制度方面的劣勢,最終導致了北洋水師的戰敗。
△黃海海戰示意圖
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的完敗暴露出各種問題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海戰,清廷花費巨資建造的北洋水師完敗,戰敗的北洋艦隊被迫退入威海衛,黃海制海權完全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黃海海戰的失利,可以說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1、艦隊混雜,編隊無法保持:清廷雖為北洋艦隊投入極大,但實際上卻是買買停停,十艘主力艦艇新舊不一,而當時世界海軍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更新可謂日新月異,這就導致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質量參差不齊,而這在雙方接戰的第一時間便暴露了出來。海戰爆發之後,由於北洋水師艦船的速度不一,“超勇”、“揚威”艦齡已達十三年的艦船,很快便脫離了艦隊。擔任先鋒艦隊的四艘日本戰艦很快發現了這一弱點,他們迅速橫越北洋艦隊,圍攻脫離艦隊的超勇、揚威,老朽陳舊、速度遲緩、炮火不濟、防禦力極弱的兩艘戰艦雖然竭力抵抗,但很快便在日方四艘快速巡洋艦的齊射之下中彈起火。
△黃海海戰交戰示意圖
2、失去指揮,艦船各自為戰:這個倒不是丁汝昌的責任,而是因為旗艦“定遠”號年久失修的原因。由於艦橋年久失修,在定遠號以305毫米巨炮射擊之時,艦橋竟然被震塌,導致指揮旗落地,而遠望臺擊毀也隨即被日軍艦隊第一批排炮擊毀,丁汝昌“右邊頭西以及頸項皆被燒傷”,導致北洋水師喪失統一指揮,各艦逐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丁汝昌在短暫裹傷之後,雖然在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激勵將士,同心效命”,右翼總兵定遠管帶劉步蟾也在丁汝昌負傷後,“代為督戰,指揮進退”,尤為出力,但於全域性來說收效甚微。北洋艦隊最終落入敵艦圍攻當中,於此不無關係。
△丁汝昌
3、將領畏戰,方伯謙率先逃跑:在交戰伊始,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便遲遲未能就位,在致遠號與敵人殊死搏鬥之際,我們並未能看到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有何作為,其反而在致遠號重傷將沉之際果斷率領濟遠號脫離戰場,逃之夭夭,與濟遠號同一小隊的廣甲號見狀,隨之同樣逃走。更為可笑的是,方伯謙在指揮濟遠號逃跑之際,簡直堪稱慌不擇路,竟然還撞沉了因重傷脫離戰場,正在緊張搶修的揚威號,而廣甲號更是在逃至大連灣三山島外的時候觸礁擱淺。致遠號重傷沉沒,濟遠號、廣甲號逃之夭夭,直接導致北洋艦隊左翼完全喪失戰鬥力,間接導致右翼的經遠號陷入日艦圍攻之中,最終被擊毀沉沒。
△方伯謙
此役北洋水師雖然慘敗,但雙方交戰後的第一階段,北洋水師其實打的很不錯,日方的比睿、赤城、西京丸等艦艇同樣被打的喪失了戰鬥力,而且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等將官以及部分士兵體現出的大無畏精神同樣值得肯定。
北洋水師的戰敗,內在原因其實才更致命以上原因,雖然是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遭遇慘敗的主要原因,但戰敗其實並不僅僅體現在戰場上,在北洋水師的整個建設過程中,清廷其實就已經暴露出了致命缺陷。
△翁同龢
1、朝廷支援力度有限。雖說清廷在北洋水師身上投入不菲,但事實上這種支援不僅時斷時續,而且在1891年之後,在戶部尚書(光緒老師)翁同龢的主張下,北洋水師經費被大幅度削減,北洋水師至此舉步維艱。隨後燃煤、鍋爐、炮彈等各方面原因開始層出不窮,不僅正常維修訓練無法保證,甚至連保養都難以為繼。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戰爭前夕卻採取“以國賭運”的方式,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海軍力量實際上已經開始發生逆轉。
△北洋水師
2、朝中掣肘嚴重。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言官與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洋務派關係日益惡化,而鑑於翁同龢與光緒帝的關係,光緒皇帝對李鴻章也產生了消極看法。更為嚴重的是,以翁同龢為首的帝黨更是對淮系文武大員開始重點打擊,御史李念茲甚至說出了“淮將除聶士成外,無一善良”這樣的話。這種環境下,北洋水師想獲得長足發展,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鴻章
3、裝備嚴重落後。在甲午戰爭前後,世界海軍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而北洋水師的發展恰恰在此期間陷入停滯。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虧,日軍裝備的反後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鐘可發射5到6發,而北洋水師裝備的同口徑之剛性炮架的後裝炮每分鐘才1發。其次在艦船的航速上同樣吃虧,北洋水師根本沒有與日本艦隊抗衡的快速巡洋艦,隊形轉向不利便是受此影響。最後北洋水師彈藥儲備也嚴重不足,還有炮彈擊中敵艦而不爆炸、所用炮彈“不合式”的情況。
總之,北洋水師的失利以及不堪一擊,雖說有前線將士的責任,但清廷在建設北洋水師時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才是最為致命的。
-
7 # 藍風破曉
甲午海戰,開戰之初,就已經決定了大清的失敗,這是先進生產力和落後生產力的角逐,也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腐朽不堪的老邁帝國的較量。
從五個多小時的戰爭來看,清軍雖然裝備落後,但差距並不是大得不可想象,北洋艦隊損失了“致遠”、“經遠”等五艘戰艦,死傷官兵千餘人,而日本艦隊也有五艘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
這叫不堪一擊嗎?顯然不是,但打不過小日本確實是真的。那麼,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到底差在哪裡?
裝備的差異原來在這裡從戰艦數量來看,北洋艦隊參戰的有10艘主力戰艦,8艘輔助戰艦,而日本參戰的主力戰艦卻只有12艘,看似好像大清數量更多,而且大清有兩艘巨無霸鐵甲船“定遠”和“鎮遠”,這兩艘排水量都超過了七千噸排水量,這樣大的排水量,放到現在,也能稱得上是大船。
雙方這個戰艦數量其實是個假象,因為有四個非常重要的引數,大清完全落敗,一是總排水量,日本是40840噸,而北洋艦隊是32100噸;平均航速,日本是14.5節,而北洋艦隊是10.2,更可怕的是,日本第一遊擊隊的平均航速達到了19.4節;總火炮數量,日本是268門,而北洋艦隊只有195門;總兵力,日本是3916人,而北洋艦隊是2126人。
以上四個引數,可以說日本碾壓北洋艦隊,除此之外,日本裝了不少速射炮,而速射炮的發射速度比原來的後裝炮快六倍,恰好,北洋艦隊更多的是後裝炮。整體統計下來,日本的火力是北洋艦隊的3倍。
大家自行腦補一下,北洋艦隊的對手日本聯合艦隊,整體排水量更大,火力更強,船速更快,人手更充分,誰能獲勝?
當然是日本聯合艦隊,如果北洋艦隊能獲勝,那才是奇蹟。
問題來了,泱泱中華,綜合國力強於日本,為什麼裝備就會差呢?
大清的錢沒有花到地方上明治維新之後,為了國家的發展,從日本天皇到各級官員,都是節衣縮食,為了工業和國防軍事的發展,都在貢獻力量。為了日本聯合艦隊的裝備更新,天皇把自己的小金庫都快掏空了,各級官員每月都抽取十分之一的工資來支援。
而慈禧太后為了自己過個六十大壽,耗盡大量的錢財,各級官員為了祝壽,也是竭盡全力的準備各種禮物。上級如此,往下來說,貪汙腐敗橫行,各級官員恨不得把國家的錢全部裝到自己的口袋裡,整個大清朝“爛”透了。
這樣的狀況怎麼對抗日本那個快速發展的“小鋼炮”?即使日本國小規模小,但扛不住人家團結力量大。
那個時代,工業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日本緊跟世界發展潮流,而大清除了有限的“洋務運動”,大部分時間還是在閉關鎖國,閉門造車。
1888年後,大清王朝對於北洋艦隊沒有增加任何艦隻,沒有任何更新換代,沒有任何技術改造,1891年後,北洋水師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本來並不領先的日本艦隊,經過六年時間的迅速發展,戰艦增加,裝置更新,火力增強。
於是,1894年,大清上下認為北洋水師可以一戰,結果悲劇的是根本打不過,最氣人的是相關人員提供的燃料是劣質煤,使船的執行也大受影響。
最後,李鴻章為了儲存實力,讓剩餘戰艦停在威海港,不予出戰。就此,日本佔領了黃海,取得了制海權。
那麼,北洋水師到底拼命了沒有,努力了沒有呢?
北洋水師大部分還是拼命了,但無奈軍團管理不如人日本當時已經實行了全面的義務教育,年輕人多少都有些文化,因此,當日本艦隊培訓海軍時,接受程度相對較好,技能掌握更快,對於變化更容易適應。日本艦隊的軍官,無一不是受過良好訓練過來的。
而北洋艦隊,官兵大多文化低下,受過專業訓練的較少,就連水師提督丁汝昌都是一個門外漢。
除了本身的基礎不高之外,平常的訓練也不是很富有成效,日常管理也是互相應付。據傳,連戰艦上的炮管都成了晾衣服的地方。這種基礎,這種訓練和管理如何取勝?
看似北洋輸給了裝備,實際上日常管理和訓練就弱了一籌。
有沒有能人?有,鄧世昌等留學歸來的一批可以說是有能力的一批,但,一是這些人數量有限,二是戰鬥經驗還是略有不足,三是對於大局無法控制。
在海戰時,北洋水師的大部分人還是拼命的,不過也出現了“偷奸耍滑”逃跑之人。
值得一提的是,鄧世昌在這次海戰中,被多個日艦圍攻,船身多處受傷,鄧世昌大喊一聲:“吾輩從軍衛國,早致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全艦有了赴死之心,於是致遠艦向日本主力戰艦“吉野號”衝去,日本人慌了,所有火力向致遠號招呼,不幸,一枚炮彈打中了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爆炸,致遠艦沉沒,二百多人基本全軍覆沒。
和致遠號一樣,經遠艦的將士們也是浴血奮戰,最終人死船沉。
五個多小時的戰爭,北洋水師損失五艘戰艦,犧牲一千多官兵,日本損失五艘戰艦,犧牲六百多人。如果不是政府高層認慫,北洋水師還能繼續戰鬥,打是很難打過,但重創敵人還是可以做到。
很可惜,那些殉國的海員,如果大清政府不是那麼不堪,他們當中很多人可能就死不了,如果政府官員再剛強一些,士兵們的死就有了價值。
可惜,沒有如果。
-
8 # 無法超越的足跡
近代史裡面,最憋屈的就屬晚清時期的中日甲午大海戰,也就是這次海戰的失敗導致了清政府在世界帝國豪強面前的缺點完全展露無疑,這也是受到外國勢力入侵的開始,就是這次戰爭的失敗導致了列強對侵佔當時中國的財富肆無忌憚。
而在當時說實話,雖然清政府腐敗無能,但是國家實力也不是日本這個能比擬的,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政府當時的經濟在世界上還是比較厲害的,而日本在當時國家實力根本沒辦法跟清政府比較,但是就是這樣的懸殊比例,清政府在以大打小的戰爭裡面卻輸得一敗塗地,非常的窩囊。
當時清政府的軍事力量也是在日本之上,不論從軍隊數量上面還是武器裝備規模上面,都是強過日本的,但是最後還是輸了,裡面的原因非常的複雜,並不是說清政府的軍隊不堪一擊,而是領導者的指揮無能導致的失敗,軍隊在戰爭的經驗和意志上面遠遠不如日本軍隊,戰爭開始以後其實日本並沒有什麼優勢,只是日本的拼命精神和國家榮譽感使得日本人在戰場上非常的勇猛。
清政府的腐敗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的老百姓對清政府的行為非常的不滿,加上官員之間拉幫結派,沒有形成統一的觀念,相互之間勾心鬥角,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官員腐敗貪汙,下面計程車兵又能好到哪裡去呢!所以在跟日本的戰爭裡面,在精神和氣勢上面就已經輸了。
而日本不一樣,為了國家榮譽感和國家的未來,舉全國之力砸鍋賣鐵來購買武器裝備,來打這場戰爭,就好比破釜沉舟一樣的心態,這樣的心態來打仗,往往能以弱勝強,其實日本人也知道,如果跟清政府打持久消耗戰,日本絕對沒有一點贏的希望,畢竟國家的綜合實力擺在那裡,所以日本只能透過速戰速決硬碰硬,透過戰術快速的把清政府的軍隊打垮,在甲午戰爭裡面清政府由於軍隊腐敗和缺少訓練和戰鬥經驗而被日本打敗,從而賠償給日本兩億兩白銀,這次賠款也是日本後來崛起的主要因素。
-
9 # 炒米視角
光緒20年(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於是朝鮮向宗主國大清求援。結果大清分批派了軍隊去了朝鮮,但是發現起義還沒有鎮壓,就已經平息了。但是發現日本人也以護僑的名義也分批派兵來了。於是朝鮮就說起義平息了,你們都回去吧。結果日本人不走了,於是清朝畢竟是宗主國,就代表朝鮮跟日本談判,結果談來談去,日本卻莫名其妙要協同大清改造朝鮮內政。
李鴻章看到日本人找茬,知道這事不簡單。但是李鴻章還是希望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讓日本撤兵。因為慈禧大壽要到了,舉國都在忙辦壽誕呢,心想天大的事情,等我們老佛爺辦了大壽再說不行嗎?
日本人當然不行,因為日本國內都經濟危機了,內閣都快要倒臺了。因為1888年開始,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沒有市場啊,而且畢竟日本也才改革維新30多年,很多國內矛盾非常嚴重。所以日本讓你早就做好計劃,攻佔臺灣、吞併朝鮮,再一步步侵佔滿蒙,蠶食中國的“大陸政策”。
從1890年開始,日本就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從1893年一直到戰前,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元,再集體提留全國公務員工資的10%,補充造船費用;甚至還有大批的日本女人下南洋去賺錢,寄回日本買軍艦。舉國上下士氣高昂,準備與大清賭一場“國運”。所以你說什麼都沒用,人家已經在磨刀了。
而當時大清處於洋務運動的“求富”階段,大清有錢。在海防和塞防大辯論之後,由李鴻章主持的海軍建設表面看起來,非常榮光。
1886年北洋水師的艦隊曾經開到長崎去保養,結果士兵和日本警察發生衝突,北洋水師總教習琅威理(英國人)直接架起克虜伯305mm口徑的大炮,準備武力解決,結果李鴻章當然說不能打。於是派伍廷芳去談一談,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這被稱為外交大勝利。但是伍廷芳認為不是架起大炮,這事沒那麼好談。畢竟北洋水師世界第六,亞洲第一。
但是,從中法戰爭之後,有10年清朝再沒在打過仗。而1888年以後北洋水師再無新艦服役。所以無論是此前的淮軍還是北洋水師,都已經荒廢了,實際上淮軍戰鬥力下降得比海軍的軍艦還要厲害。
北洋水師不添軍艦,是北洋水師沒錢嗎?是被慈禧拿去修園子了嗎?還是被翁同龢卡著不給呢?
都不是,修造頤和園花費的260萬兩白銀,只是打著“海軍”的名義,由兩江兩廣湖廣各督撫聯合買單的。1884年大清就專門設立了“海防捐”了,這些錢根本不允許以其他名義挪用的。但是在1888年到1894年這6年間,新艦添不了,連彈藥補給都時有時無,這錢去哪了呢?如果告訴實際上連買鎮遠和定遠艦的錢都是借的,你會這麼想?不但買這些鉅艦的錢是借的,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錢也是借的外國銀行的。光緒大婚、慈禧大壽這些錢都的從國庫裡掏(內帑有錢也不用)。
但是買船買炮的錢的從外國銀行借,買“定遠”號和“鎮遠”號的錢就是借的德國德華銀行的。李鴻章為了省錢,更為了自己賺錢,買你家船,你得送你家的炮,另外你還得給我配教官,這就是當時的格局。
所以到了後期實際上清廷每年撥給海軍的200萬兩銀子,基本上不用透過戶部的手了,直接被用來來還利息了。打個比方,也就是說6年前,當別人還在用諾基亞的時候,你分期10年付款買了個價值8000的愛瘋4,6年後你貸款還沒還完呢,還差銀行連本帶利5000塊,人家只花了6000塊買了個愛瘋X。然後你爸還說,他的愛瘋X才值6000塊,跟你的沒法比,玩遊戲你一定贏。
所以後來就連開灤煤礦(大清朝廷開的)都不願將五槽煤(無煙煤)低價賣給北洋艦隊了(原因很簡單,賣給海外,賺大錢,賣給北洋艦隊,吃力不討好,沒錢賺),北洋艦隊用的竟然是冒黑煙的八槽煤。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原本15節速度的軍艦,只能開出8級的速度。本來已經在航速上已經和人家產生代際差了。
所以在這種嚴重不對稱的狀態之下,談判破裂。美英德俄的招呼,日本人根本不理。單方面動手了。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都是因為“差錢”買回來的,戰五渣)。日軍甚至根本不顧及外國的態度,直接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
這事傳到國內,光緒帝大婚過後剛“親政”不久,身邊的清流入翁同龢等人實際上對海戰是根根本一竅不通,教出來的學生光緒,只知道讓前線的將士奮勇殺敵。可惜海戰不是中世紀拿刀對砍。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整個戰爭分為3個階段,歷時9個月,最終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終結。
但是實際上最主要的海戰的就是“大東溝海戰”,歷時不到5個小時。很顯然即便開戰的時候,海軍提督丁汝昌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工作。客觀的劣勢航速慢、缺乏快速炮這些暫不論了,北洋旗艦定遠艦在戰前只補充了55顆國產普通開花彈(就算演習怕是這個彈藥量也少了些吧)。在海戰中,僅1.5小時這類炮彈就打光了。剩餘的3個多小時裡,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只能發射根本不會爆炸的實心彈(灌了沙子的炮彈不是假炮彈,實際上實心彈就是這樣的)。但實際上此前海軍衙門早在黃海海戰前就已撥給北洋海軍3071枚開花彈了,這些炮彈究竟去哪了到現在還是個謎。而日本吉野艦海戰結束後尚剩餘120毫米和150毫米開花炮彈1251發,各種機關炮開花炮彈6095發,彈藥仍舊極其充足。大炮口徑是沒有你大,但是奈何人家數量多啊。
北洋艦隊是沒有準備,但是實際上當日軍的艦隊也沒有海戰經驗啊。看到冒著黑煙的巨無霸來了,也慌得不要不要的。但是日軍主動開始發動攻擊後,局勢就一邊倒了,丁大人不管橫鎮縱陣,都要求“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在丁大人的傳統作戰方案裡,這種戰法是符合船艦的自身特點的。但是你面對的對手早就和你不一樣了,日本船艦的炮位以及數量早就和北洋艦隊形成代際差了。
是戰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其實按照此戰結果來看,北洋水師也只是損失略高於日軍,而且主力尚存,並未完全戰敗。然而這種級別的損失,李鴻章承受不起,為儲存實力,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希望透過陸路炮臺對抗日艦。因此日艦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這就是嚴重的戰略失誤。
果然掉鏈子的還不只是北洋水師已經落後的裝備,還有豬隊友。日軍陸軍配合作戰之後,沿海的陸路炮臺卻掌握到人家手裡,反過來打北洋艦隊。而在此前丁汝昌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可能發生,所以建議炸燬炮臺,結果“通敵誤國”這個大帽子就扣在了丁汝昌的頭上。更可氣的是,丁汝昌自殺成仁後,手下軍官牛昶昞盜用他的名義,與日方簽訂了《威海降約》,把劉公島的整個海軍基地裡的所有艦船統統送給了日本人。從此海軍之痛,一痛就是百年啊。
-
10 # 鐵馬冰河wu
公元一八九四年初,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李朝統治者請求其宗主國大清派兵援助平叛。日本以保護僑民和使館為由,也出兵到了朝鮮。七月二十五日,日軍不宣而戰,突然向駐紮在牙山的清軍發起攻擊。中日甲午之戰正式爆發。
在此前的七月二十一日,李鴻章僱用高升、愛仁、飛鯨三艘英國籍商船幫助運兵增援駐牙山清軍,由北洋水師濟遠、廣乙、威遠三艘軍艦護航。日軍細作得到情報後,迅速報告給軍方,日本海軍十五艘戰艦在豐島附近突襲清國艦隊。濟遠號管帶(艦長)方伯謙貪生畏死,唬得渾身篩糠,躲在鐵甲最厚的船艙內不敢露頭,還無恥的下令掛起白旗,全速逃跑。濟遠艦炮手王國成等人憤怒地接連開炮,日艦吉野號被擊中。另一艘北洋軍艦高升號被日艦包圍,在船上的清軍步兵奮勇還擊,高升號觸水雷不幸被炸沉。船上的千餘清軍將士除三百人獲救外,其餘七百多人殉難。
七月二十八日,日軍猛攻牙山清軍兵營。守將聶士成率部英勇抵抗,但主將葉志超膽小如鼠,居然棄城而逃。葉志超狂奔至平壤,還大膽虛報戰功。李鴻章不辨真偽,竟提升這位淮軍舊部為駐平壤清軍總指揮,賞銀二萬兩。八月一日,清廷被迫對日宣戰。同日,日本也正式向清國宣戰。
九月初,日軍向平壤挺進 。十四日,日軍圍攻平壤,無謀無勇的“逃跑將軍”葉志超再次想腳底抹油——開溜,被將軍左寶貴察覺,派親兵將他監視起來。十五日,日軍猛攻平壤玄武門,左寶貴率軍拼死抵抗,不幸中炮犧牲。葉志超下令在城頭遍插白旗,天黑後再次棄城狂逃,平壤被日軍攻克。
八月十三日,就在平壤保衛戰進行到白熱化時,清廷派招商局用商船五艘運兵十二營,前往朝鮮增援平壤清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率定遠號等十六搜軍艦保駕護航。
八月十八日下午完成護送任務返航時,被日本海軍中將伊東祐亨率領的“松島號” 等12艘戰艦襲擊。事發突然,曾是太平軍降將的丁汝昌倒也臨危不亂,他果斷下令北洋艦隊立即迎戰。
激戰中,日艦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火力猛的優勢,在彼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裝甲巡洋艦“吉野號” 的帶領下,避開北洋艦隊噸位大、鐵甲厚、裝備優的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繞到編隊後側攻擊其側翼兩邊的小艦,將北洋艦隊“後翼梯陣” 的隊形攪亂,使其難以發揮艦船數量多、相互策應、配合作戰的優勢,整體陷於被動。
由於定遠艦是旗艦,很快就成為日艦攻擊的首要目標。交戰不久,在旗艦定遠號上指揮作戰的丁汝昌就受了重傷,桅杆上的帥旗也被炮彈擊落。丁汝昌負傷後,仍然堅持指揮定遠號發炮攻擊日艦。北洋艦隊逐漸被日軍艦隊分割包圍,失去了統一指揮排程。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擔負起指揮作戰的重任。此時,黃海上空炮子橫飛,硝煙瀰漫。致遠艦勇敢前驅,用重炮擊中日方旗艦松島號的炮臺,與敵重創。日本文獻記載:“炮臺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死傷一百餘人,屍積如山,血流滿艦,而且燃起大火,更加困難”。
日軍艦隊的前列艦見旗艦不利,急忙回航,五艘巡洋艦發起瘋狂反撲,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在鏖戰中,致遠號被炮彈擊傷,船身傾斜,彈藥也將耗盡。鄧世昌見軍艦遭重創,已經失去了戰鬥力,下令舵手開足馬力對準吉野號撞去,準備與之同歸於盡。見致遠號不要命地撞過來,日艦驚恐萬狀,水兵們紛紛跳海逃生。不幸的是,致遠號被日艦魚雷擊沉,全艦二百五十多名官兵全部罹難。
鄧世昌
經遠號管帶林永升指揮戰艦堅持作戰,在追擊受傷日艦時又不幸被魚雷擊中。軍艦緩緩下沉,水兵們仍在開炮轟擊敵艦,直到戰艦完全沉沒。致遠號上共有二百七十名官兵,除十六人僥倖獲救外,其餘全部殉難。濟遠號管帶方伯謙見狀驚恐異常,他無心戀戰,掉頭逃跑。濟遠號臨陣脫逃時慌不擇路,還把遭重創的友艦揚威號撞沉。
黃海海戰持續了約五、六個小時,到傍晚時分雙方才分頭撤離。這場前所未有的海戰,清國北洋艦隊損失四艘(也有文獻記載損失五艘)戰艦,傷亡官兵一千餘人, 但船堅炮利的主力艦鎮遠、定遠仍然完好如初,其餘各艦雖各有損傷,經過修整仍可出戰。日方指揮艦松野號和另四艘戰艦遭重創,傷亡六百餘人。
之後,李鴻章為儲存實力,竟命令北洋艦隊剩餘所有艦船躲藏在威海衛軍港內,不許出海作戰。結果,北洋海軍被日本軍隊全部毀滅。一八九四年是舊曆甲午年,所以這場戰爭史稱“中日甲午戰爭”。是役,廣大清軍基層官兵奮起抵抗,英勇作戰,並非不堪一擊,無奈國家綜合實力遠遜日本,加上總指揮官在戰略、戰術觀念上嚴重落伍 ,個別將官貪生怕死,導致清廷花費重金打造的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強大艦隊——北洋海軍灰飛煙滅。
據記載,當初清國成立海軍衙門時,訊息傳到日本後,舉國震動,各方積極籌措擴軍經費,政府也增加了軍事撥款。一八八六年,日方公佈《海軍公債證書條例》,國民踴躍購買海軍公債,籌款一千七百萬元 ;一八八七年,為訂購英國製造的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鐵甲巡洋艦,天皇從自己的私產中撥出三十萬元充作軍費,皇后更是將僅有的幾件首飾都捐了出來。
幾乎與此同時,西太后慈禧每年都要從清國海軍軍費裡提出一大部分款項用來重修頤和園,以至於李鴻章剛訂購了幾艘艦船,腰包就癟了,無奈只得倉猝宣佈海軍“建成” 。甲午海戰最吃緊時,慈禧太后竟在北京大擺筵席,大肆為自己奢侈慶生。似此,大清焉得不敗?
【插圖源自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
11 # 黃河岸邊一老農
中日甲午海戰(1894年一1895年)是由於日夲侵略朝鮮與中國發生在海上的戰爭,因戰爭爆發於舊曆甲午年,所以稱甲午海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國力大增,因此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制定了以掠奪朝鮮和中國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並加緊了擴軍備戰的準備。1894年春,朝鮮南部暴發秘密組織"東學黨"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政府進行鎮壓,慘遭失敗,束手無策,逐向清朝政府請求援兵。日本決定利用這一事件乘機侵略朝鮮進攻中國。6月2日後幾天內,即派出萬餘名日軍進駐漢城,並設立戰時大本營,佔據戰略要地。同時屢屢誘勸遲疑不決的清政府儘快出兵朝鮮協助″戡亂”,並假意表示,日夲政府"決無他意"。6月6日,清政府應邀相繼派出由總兵聶士成、提督葉志超率領的二千多名清軍進駐朝鮮牙山。這時朝鮮東學黨起義已被平定,其國內政局己趨於穩定。清政府向日本政府建議雙方此時應該撤軍,竟遭到心懷鬼胎的日方拒絕。日方反而提出了干涉朝鮮內政的"改革方案",不僅不退兵,還在繼續增兵。中日雙方出現矛盾,且日趨尖銳澈烈,戰爭一觸即發。7月23日,清庭被迫增兵。同日,日軍突然佔領朝鮮王宮,發動政變,並向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公署發起進攻。25日,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了中國運兵船,爆發豐島海戰。29日在陸路上的侵朝日軍進犯駐守牙山的清軍。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戰。此時,清政府分主戰、主和兩派。主戰派多為沒有實權的官僚,而實權則掌握在主和派手裡。主和派頭子李鴻章仰承慈禧太后的鼻息,玩弄"以夷制夷"的伎倆,乞求列強調停,準備妥協退讓。所以,清軍受此影響,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九月中旬,清軍在平壤戰敗。兩天後,即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十二艘護送運兵船抵鴨綠江口大東溝。17日上午,發現西南黑煙簇簇,一支懸掛美國旗的艦隊疾駛而來。午刻,船漸漸逼近,共十二艘,突然全部改懸日本旗,並向中國船隻發動猖狂進攻。丁汝昌在旗艦定遠號飛橋上指揮作戰,敵艦一炮擊中了定遠號船頭,震裂了年久失修的飛橋,丁汝昌從空中跌落,身負重傷,但他仍堅持在甲板上督戰。當時多數艦艇的愛國官兵,同仇敵愾,英勇奮戰。定遠號中炮起火,官兵們毫不畏懼,一邊救火,一邊繼續向敵艦開炮。致遠號身中數十炮,遭到重創,而且炮彈也盡數打光,管代鄧世昌下令鼓輪撞擊日艦吉遠號,不幸中雷沉沒,全艦官兵絕大部份壯烈犧牲。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力戰陣亡,全船官兵堅持到沉沒為止。日本侵略者和北洋艦隊的外國顧問,都不得不承認中國水兵的"技術極佳",″可稱善戰"。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剛和日艦接觸,就掛起"夲艦重傷"訊號,轉舵逃跑。廣甲號也緊隨其後,在大連灣三山島外觸礁,戰鬥結束後被日艦發水雷擊沉。經過五、六小吋激戰,北洋艦隊損失五艘,敵艦也重傷多艘。敵旗艦松島號被鎮遠號巨炮擊中,彈藥庫起火爆炸,官兵斃傷一百多人。赤城號橋頭及前部下甲板被擊毀,艦長以下死傷甚眾。日西京丸號也中彈累累,失去戰鬥能力。敵艦付出巨大代價後,先向南退去,北洋艦隊也馳回旅順港。黃海大戰,雙方艦隻數目和總噸數大體相等,日艦船身小而駛速快,快炮多而重炮少。日艦突然襲擊,北洋艦隊在李鴻章的退讓影響下,缺乏作戰準備,炮彈奇缺,艦船失修,加之部份將士貪生怕死,因而導致甲午黃海大戰失敗。1O月下旬。北洋水師黃海戰敗以後,傷船先回旋順港修整,後馳回威海衛軍港,李鴻章下令″不得出大洋浪戰",從此北洋艦隊困守港內。1895年1月2O日,日本侵略者為了徹㡳消滅北洋艦隊,出動艦艇二十五艘,軍隊二萬餘人,在成山頭登陸,攻陷榮成縣。25日,日軍分兩路從陸上進攻威海衛,並封鎖港口。當時港內停有戰艦九艘,炮艇六艘,魚雷艇十餘艘。丁汝昌遵照李鴻章"保船避戰的命令,堅匿不出。30日日陸戰隊攻破威海衛南邦炮臺,守將劉超佩倉慌逃走,北邦炮臺守軍也望風而潰,統領戴宗騫逃往劉公島。集中威海I口外的日海軍與日夲陸軍協同圍攻北洋艦隊。處境危急的北洋艦隊廣大愛國官兵,抵抗達半月之久。但是,隨著形勢的惡化,一些貪生怕死的將領勾結外國顧問海軍副統帶英國人馬格祿和美國人浩威,公然脅迫海軍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召集各將領會議,令港中餘船猛衝突圍,遭到懦夫們的抵制。丁汝昌在內外敵人的夾擊威逼下,服毒自殺。2月12日,由美國人浩威起草投降書,偽託丁汝昌的名義,向日軍交出殘餘艦艇十一艘,劉公島炮臺及軍資器械。至此,北洋艦隊全部覆滅,清朝政府在甲午海戰中遭到徹底失敗。
-
12 # 沐容劍秋
中日兩國的甲午海戰,對清朝來說,是恥辱。對清朝國民來說更是恥辱。甲午海戰,說清軍不堪一擊,這不是歷史,更不是歷史的真相。戰敗的這口大鍋不僅僅應該是由清軍將士來背。
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以前,就擁有一支海軍。而且裝備有14英寸,配備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噸主力艦兩膄。巡洋艦,魚雷艇各有數十膄。這支艦隊還曾去過朝鮮,日本,新加坡。據當時世界軍事年鑑統計,清朝海軍排名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強之後,排第八位。而日本海軍全部噸位及海戰潛力,都落後清朝海軍。在世界排名僅僅是第十六位。
按資料分析,中日對陣,清朝海軍應該完勝日本海軍。可是甲午海戰結果於清朝來說,簡直慘不忍睹。清朝的主力艦,最後被拖回腳盆國,充當海邊碼頭上的商用“躉船”。心口真疼,亦無能為力!
梁啟超在論甲午戰爭時說,“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以一人而戰一國,可見,清朝的腐敗無能,任誰都會回天乏術。當然,甲午戰爭裡的主角北洋水師自然少不了被口誅筆伐,畢竟鍋還是需要人背的。
-
13 # 宇澤歷史
甲午海戰中的清軍不堪一擊?真在歷史上肯定不是真實的事情,要知道在北洋艦隊第一第二次訪問日本時都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隨著後期日本聯合艦隊的飛速發展,北洋水師的實力才慢慢劣於日本海軍,但要說甲午海戰中清朝海軍不堪一擊,那實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眾所周知,甲午海戰總共分為三個階段。從豐島小規模海戰到清日主力軍艦黃海海戰再到後來的威海衛保衛戰,主要的兩場海上戰役就是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雖然北洋水師最終慘敗,全軍覆沒於威海衛,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北洋水師並不是後來謠傳的那樣不堪一擊!
豐島海戰
1894年7月25日凌晨4時,北洋水師濟遠、廣乙兩艦協助飛鯨號在朝鮮牙山灣港口卸下大部分輜重後,便起錨返航接應途中航行的高升號以及操江號。但由於高升號秘密向朝鮮運兵的計劃被洩漏,日本聯合艦隊早已派出了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軍艦前往朝鮮海面準備展開海上遭遇戰,消滅北洋水師這兩艘軍艦。
對比一下豐島海戰時清日兩國軍艦的實力,北洋水師擁有濟遠、廣乙兩艘軍艦,日本聯合艦隊擁有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軍艦。在火炮配置上北洋海軍有艦炮32門,無速射炮,魚雷發射管8門,日本海軍有艦炮84門,配備速射炮22門,魚雷發射管13門。北洋海軍總噸位只有3310噸,平均航速14.5節,日本海軍總噸位11075,平均航速19.8節,且日艦多為新式戰艦,艦齡較短。
雙方在海上遭遇之後隨即展開了激烈戰鬥,雖然雙方實力差距較大,但廣乙號仍然是擊中了浪速號一彈,炮彈穿透浪速號左舷,由內部穿過後部鋼甲板,炸燬其備用錨和錨機,浪速號受到輕傷。廣乙號在遭到還擊之後艦橋和桅樓被炸燬,最終退出了戰鬥在朝鮮西海岸觸礁擱淺自沉。濟遠艦在豐島海戰中,由於方伯謙膽怯畏戰,僅僅在逃跑過程中船上的幾名水手用尾炮禦敵,共打出四發炮彈,三枚炮彈擊中吉野,其中第二發炮彈命中吉野艦要害部位,造成其中傷被迫放棄了追擊。
整個豐島海戰期間,在雙方差距相差如此之多的情況下,日方艦隊都沒有將北洋海軍濟遠、廣乙這兩艘軍艦輕鬆擊沉,由此則可以看出甲午海戰中的清軍並非不堪一擊,當然,朝鮮戰役中的清朝陸軍除外。
接下來說一下黃海海戰,這是清日兩國主力軍艦的海上大對決,雖然紙面實力在開戰前仍然是亞洲第一,但實際實力已經無法與現在的日本聯合艦隊所想比擬。畢竟一個是在積極發展,另一個則是逐漸走向衰落。豐島海戰之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李鴻章心裡更是清楚,自家的戰艦不管是巡航速度還是火炮發射速度都明顯劣於日本艦隊,遠海作戰沒有勝算的把握,為了儲存實力,北洋艦隊也只能在近海一帶巡邏,再憑藉海岸炮臺和天然的屏障來抵禦日本海軍。
1894年7月17日上午11時40左右,由於北洋艦隊所用的劣質燃煤,煤煙比較濃厚,便早先被日本聯合艦隊發現。倘若要說北洋艦隊實力不堪一擊的話,那麼黃海海戰也沒必要打五個多小時。雖然在海戰中,日本軍艦一艘未沉,但也還是付出了旗艦松島的重創,要是再打出一枚開花彈,估計松島艦就要與日本聯合艦隊說再見了。其次比叡、赤城、西京丸也遭到了重創,餘下的日本軍艦則是不同程度的輕傷。但經過五日的修理,這些遭受重創的軍艦便又奇蹟般的恢復了巡航戰鬥力,再一次出現在了大清國近海領域。
再看北洋水師,既沒有配備速射炮,也沒有足夠的開花彈,沒有優質的燃煤,鍋爐老化,航速跟不上,艦隊不成隊形,艦齡太長軍艦年久失修老化,在旗艦定遠訊號旗裝置被炸燬過後,整個艦隊缺乏指揮群龍無首,濟遠、廣甲畏戰逃跑等等!但仔細分析,北洋水師軍艦大都老化且炮彈緊缺,而日本聯合艦隊標配大量速射炮,並使用苦味酸火藥,最終也僅僅取得擊沉經遠、致遠、超勇三艦,揚威、廣甲則是自爆沉沒的,餘下的北洋艦隊各艦重視的戰果,這難道就是北洋水師的不堪一擊?
顯然,說甲午海戰中清軍不堪一擊的都是謠傳,黃海海戰中被圍攻的定遠、鎮遠在被單累累的情況下仍然能邊還擊邊撤離戰場,這就是清軍的不堪一擊?
剛剛還在網上看到有人說吉野艦一艘就可以在黃海海戰中單挑北洋艦隊,你這當吉野艦跟河原要一是戰神嗎?
北洋水師只不過是生不逢時,以一己之力抵抗日本舉國上下,要是朝廷能多花一些經費用於海軍建設,那麼定遠、鎮遠想必也能在重創之後得到快速修復重回戰場,而不是在威海衛海軍基地中被日艦隊甕中捉鱉!
-
14 # 歷史鐵疙瘩
甲午戰爭清軍總體表現欠佳,但是單論海戰卻並沒有那麼不堪。
甲午戰爭中為增員先期入朝的葉志超部,大連護送總兵劉盛休率所部銘軍10營4000人分乘5艘運兵船奔赴朝鮮。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艦隊主力護送,護航艦隊包括軍艦12艘、炮艇2艘、魚雷艇4艘。增員部隊於1904年9月17日晨在大東溝全部登陸,北洋水師本來預計在下午返航,結果在11時許巡邏艦發現日海軍艦隊從西南方襲來。
提督丁汝昌當即下令各艦起錨備戰,以定遠號、鎮遠號為第一小隊,致遠號、靖遠號為第二小隊,來遠號、經遠號為第三小隊,濟遠號、廣甲號為第四小隊,超勇號、揚威號為第五小隊,排出犄角魚貫小隊陣,準備迎戰。等到日海軍逼近後,為發揮各艦艦首重炮的威力北洋水師變陣為犄角雁行陣,定遠號居中,其餘各艦兩翼展開。
日本聯合艦隊以吉野號、高千穗號、秋津洲號、浪速號為第一遊擊隊,松島號、千代田號、嚴島號、橋立號、比叡號、扶桑號為本隊,西京丸號、赤城號追隨本隊。12時5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時,定遠率先發炮,緊接著北洋各艦相繼發炮轟擊。三分鐘後,日旗艦松島進至距北洋水師3500米時開始還擊。
黃海海戰中國參戰軍艦10艘,總噸位31366噸;總兵力2000餘人;日本參戰軍艦12艘,總噸位40849噸,總兵力3500人。日方在總噸位數、艦隊數、兵力上都是佔據優勢的。而航速上中國艦艇平均航速每小時15.5海里,日本艦艇平均航速每小時16.4海里,速度上也是日方佔優。北洋水師火炮173門,日方火炮268門,其中速射炮97門,日方在火力上也有明顯優勢。
海戰伊始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懼怕定遠、鎮遠的巨炮,向左做大轉彎突襲超勇、揚威兩艘弱艦。戰至下午2點23分,超勇中彈沉沒,揚威被重創擱淺。而北洋水師旗艦定遠桅樓被日本排炮擊中,丁汝昌被拋下艙面身負重傷。定遠管帶劉步蟾代為督戰指揮,北洋水師各艦以艦首指向日本聯合艦隊本隊,發動猛攻,先後擊中松島號炮塔及炮位、比叡、赤城、西京丸先後受創逃逸。
3點時分,由於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各艦的速度優勢,使得北洋水師被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前後夾擊。定遠中炮起火,日海軍第一遊擊隊乘勢直衝定遠,為掩護旗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立即下令開足馬力馳出陣位直接向吉野號撞去,準備同歸於盡。日軍驚慌下轉而集火致遠,魚雷、艦炮齊發,致遠中魚雷爆炸,管代鄧世昌、大副陳金揆、二副周居階及官兵兩百餘人與艦同沉,壯烈殉國!經遠號管代林永升面對四艘敵艦圍攻,臨危不懼,奮戰到底,最後被日艦擊沉,林永升以下官兵兩百人壯烈殉國!而濟遠號、廣甲號管代方伯謙、吳敬榮見形勢不妙先後臨陣脫逃。濟遠號深夜駛回旅順,廣甲號行駛至大連灣時觸礁擱淺,兩日後被日海軍發現擊沉。
3點20分海戰進入到白熱化。以松島號為首的五艘日艦纏鬥定遠、鎮遠,以吉野號為首的四艘日艦圍攻靖遠、來遠。靖遠、來遠中彈累累,頑強苦戰,最後衝破日艦包圍,馳至大鹿島附近滅火。定遠、鎮遠在劉步蟾的指揮下繼續與聯合艦隊鏖戰。3點30分定遠艦炮擊中松島,引爆了上堆積的彈藥,松島遭受重創,死傷一百餘人。4點10分,聯合艦隊各艦支撐不住開始向東南撤退,北洋水師追擊日艦隊,等到雙方相距3海里時聯合艦隊本隊又回頭應戰,雙方又激戰一個小時,日艦隊本隊艦隻大多受創,向南逃逸,定遠、鎮遠及滅火後歸隊的來遠、靖遠又追了數海里才調頭駛往旅順軍港。
中日黃海海戰,北洋水師以弱戰強,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管代鄧世昌、林永升戰死,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戰後清朝高層指示“保船避戰”,中國失去黃海制海權。北洋水師不堪一擊所言不實,而清朝末年國運衰弱,高層只想個人私利,不願齊心為國卻是事實。
-
15 # 狸花貓22
1~兩個肉帶著一票脆皮輔助對抗一票adc刺客法師!脆皮死了,肉沒用了!
2~國內一方勢力對抗一個國家,這個勢力還要受到別的勢力拖後腿!
-
16 # 大國布衣
甲午戰爭清軍沒有想象中那麼不堪一擊,但是清朝確實在此戰遭到了慘敗,舉全國之財力而組建的北洋水師也幾乎在此戰損失殆盡,不過清軍的頑強抵抗依然打出了血性。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便效仿西方,走向了軍事強國之路。中日之間幾乎都在同一時間大力發展海軍,清朝發起洋務運動後,也效仿西方,從德國、英國等採購軍艦,至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朝的北洋水師已發展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王牌艦隊,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日本從1891年開始,陸續從法國、英國訂購了軍艦,至開戰前,日本軍艦已經擴大到30多艘,成為亞洲唯一可以與北洋水師一決雌雄的艦隊。
為了與清朝海軍決一死戰,日本可謂是處心積慮早有準備,1894年朝鮮爆發聲勢浩大的東學黨起義,傾向於清朝的明成王后請求清朝出兵朝鮮,清軍入朝屯兵平壤,而日本方面,反應也是迅速,出兵8000,以“保護僑民”的藉口開赴朝鮮與清軍對峙。同時,圍繞著朝鮮問題,日本知道不可避免要與清朝迎來一場血戰,在此後的時間裡,日本持續不斷向朝鮮增兵。於大同江外海,日本海軍集結了12艘軍艦,包括“吉野號”、“高穗橋號”、“秋津洲號”、“浪速”、“松田”、“嚴島”、“橋立”等8艘5000馬力以上的主力艦和巡洋艦,為了與清朝這一戰,日本可謂是傾巢而出,派上了其全部精銳主力。
1894年9月15日,在經過漫長的戰和討論後,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等候運兵船裝載陸軍及輜重。16日凌晨1時,銘軍的10個營共4000人分乘5艘運兵船,由北洋艦隊護送,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16日中午,艦隊抵達大東溝,到次日早晨,軍隊全都登陸。至此兩軍都完成了最後的戰略部署,大戰即將來臨。
戰鬥剛開始沒多久,已經服役了12年的“定遠”艦就被炮轟受傷,定遠艦是旗艦,旗艦受傷,北洋水師瞬間失去了指揮,不久,“超勇”、“揚威”兩艦也相續被擊中起火,13時30分,“超勇”號沉沒。從戰鬥一開始,北洋水師便劣態盡顯,但依然給予了堅決的反擊。“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當場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而面對日艦的猛攻,早已遭受重傷的“致遠艦”,艦長鄧世昌決意與敵同歸於盡,駕駛致遠艦猛衝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最終被日之魚雷集中,“致遠號”爆炸沉沒,全艦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餘自鄧世昌以下全部壯烈殉國。之後,“經遠號”日艦“浪速”、“吉野”、“秋津洲”、“高千穗”的包圍猛攻,全艦官兵在官帶林永升的帶領下奮勇抵抗,最終力竭沉沒,全艦官兵二百餘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餘全部陣亡。
黃海海戰共歷時5個小時,戰鬥打的無比慘烈。北洋水師五艘主力艦被擊沉,而日本海軍一艦未失,僅有幾艘受傷。這是一場實力均衡的海上對抗,但北洋水師並沒有打出該有的氣勢,相反的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重大戰略失誤,如旗艦“定遠艦”中炮彈後,水師提督丁汝昌從艦橋上跌落受傷,而他並沒有指定誰來當代理指揮官,至使各艦陷入各自為戰,散漫無序的境地。同時,不少將領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在激戰中,致遠、經遠二艦不幸被敵軍擊沉,濟遠、廣甲、揚威三艦驚恐萬狀,倉皇逃竄,濟遠還可恥地掛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戰鬥力,還嚴重地擾亂了軍心。4艘魚雷快艇有3艘懾於敵威,一直躲在遠處不敢參戰,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此規模的大海戰,北洋水師竟然出現了炮彈不足的情況,定遠和鎮遠都打到了無炮可用,被動挨打。
甲午戰爭的慘敗失利對清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此後北洋水師逐漸衰敗,中日之間的海軍實力對面出現了逆轉,日本在東亞開始逐漸後來居上。日本方面對黃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舉國同歡。明治天皇頒佈敕令嘉獎有功官兵,還親自譜寫軍歌《黃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義烈之戰,大破敵之氣勢,使我國旗高照黃海之波濤。”甲午戰爭爆發17年後,腐朽的清朝也走向了滅亡。
-
17 # 歷史微旅者
不堪一擊?是真的不堪嗎?還是另有隱情?看下去你就知道。
19世紀末,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並且一直對外擴張,而中國則是腐朽的清政府,雖然龐大,也經過洋務運動的自強,但是僅僅迴光返照。
日本因為國土狹小,資源貧瘠,只好將國內矛盾向國外轉移,所以就把目光放在清政府身上,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先攻佔臺灣,後朝鮮,再是東北蒙古,最後滅亡中國。
很多人都認為日本在做夢,畢竟中國有過同治中興,有著亞洲最強大的海軍,然而這一切都是外強中乾。在北洋海軍建立的幾年後,清政府盲目自大,開始停止訓練,並且沒有購買新武器裝備,也沒更新彈藥,兵團冗員嚴重。
在甲午開戰時,清軍有96萬人,但實際上只有十幾萬,而日軍則是不打折扣的24萬。武器比不過,人數也比不過,甲午之敗,一目瞭然!
而且國內光緒主戰,而慈禧太后不願戰爭破壞她的六十大壽,李鴻章也不捨得拿出自己家底去拼,一味議和,最終無效,雙方也因此正式宣戰!
甲午戰爭正式開始,先是朝鮮之戰,清軍起初大佔優勢,但是因受到日軍埋伏,清軍大敗,日軍佔領朝鮮全境。
之後就是黃海海戰,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進行海戰,這一站讓丁汝昌陣亡,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等軍艦,但是日軍也損失較大。
李鴻章為保全實力,讓保留大半實力的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將黃海海權拱手相讓,導致日軍後續將威海衛一鍋端!
可以說清軍並不是不堪一擊,更多的是因為清政府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不能同心協力,讓日本這個彈丸之地有了可乘之機!
-
18 # 小鎮月明
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事實,但是北洋水師不堪一擊卻不是這樣的,在黃海海戰前期中日曾是勢力相當的,只不過中國輸在了受制於清朝的封建沒落統治下。
北洋艦隊被李鴻章創建於公元1888年,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具備近代化條件的水師艦隊,是清朝洋務運動中三隻艦隊中實力最強的一支艦隊。這支艦隊由100多艘船艦組成(主軍艦、輔軍艦、運輸船),號稱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艦隊。北洋艦隊是李鴻章一手操辦,前前後後共花費大約數億兩白銀。北洋水師的武器裝備大都先進,其裝備配製都來自於英美等強國的先進裝置,不論是攻擊力還是防禦力都和日本海軍相差無幾。
在當時那個時代,清朝的北洋水師被冠之以亞洲第一,世界前十。那麼說到這一點兒的時候,有不少人會說:那為什麼發生在1984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會敗呢?這個結果確實是當時很令人瞠目結舌,不僅僅是清朝朝野,就連日本政府也為之動容,乃至看好中國的世界帝國主義列強都大為震驚!
第一點,日本在豐島偷襲清軍運兵船之後,清軍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訓練,此前的北洋水師疏於嚴格訓練。反觀日本,十八世紀六七十年代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基本上就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所以在近代化海軍全面素質這方面是遠遠不及於日本的。
第二點,即便北洋艦隊的武器裝置都是花費巨資從外國置辦進口的,但是從根本上缺乏操縱武器的人,沒有經過專業化指導的北洋艦隊,即便具備武器優勢,但是又能怎樣呢?另外一點,黃海海戰開始的時候,清軍並沒有來得及更新彈藥且彈藥緊缺,這就使得開戰之後的北洋艦隊只能苦吃“啞巴虧”。
第三點,雖然在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後,北洋水師不乏有英明的將領(比如丁汝昌、鄧世昌),這些愛國將領大多都積極抗日愛國,而且對大部分愛國官兵都起到了極大計程車氣鼓舞;但是,在這種民族危亡時刻,仍然還是有個別將領臨陣逃脫,消極投降不抵抗,從內部就已經動搖了軍心,再加上慈禧、李鴻章等最高層的管理集團卻是“拖泥帶水”,太不盡如人意。
第四點,真正意義上的“不堪一擊”可以說是威海衛之戰,在黃海大戰結束後,北洋水師仍舊保持有大部分力量,但是為了儲存實力(守住家底)的李鴻章沒有讓北洋水師繼續堅守黃海陣地,卻傻傻的命令艦隊退守威海衛,自認為可以保留實力東山再起的李鴻章大錯特錯,得知訊息的日本下一步直接包圍了威海衛,將北洋水師一舉殲滅,至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雖然最終結果是清廷戰敗,但是在黃海海戰中我們仍舊沒有退縮,在愛國官兵的誓死保衛下,對日本還是有一定衝擊的。所以不能說清軍面對日本不堪一擊。
-
19 # 使用者9484240859996
不要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改變和創新加前進是唯一的方向。基礎工業的建立是強大的根本。它可以改變人的意念。科學是探索的方向
-
20 # 本草百曉生
甲午海戰時,清軍作戰十分英勇,最少李鴻章是這麼認為的,平壤交戰之初,李鴻章就收到前方統帥葉志超的“捷報”,非常興奮,當即獎賞葉白銀萬兩,並提升他為平壤各路兵馬統帥,可沒過幾個月,李鴻章看見日軍艦隊遊弋在渤海灣,耳旁是震耳欲聾的炮擊聲。不是被滅了嘛,相信很多人也會跟李中堂一樣驚訝,這倭寇清軍怎麼就是打不過!
據記載:從山西調往東北支援的清軍,從士官到士兵無不有吸食鴉片惡習,他們出征,腰間斜插煙槍一杆,背上背一把火槍,俗稱“雙槍軍”。見者百姓無不噓之以聲。
明明平壤一役,葉志超逃跑有功,卻謊報李鴻章說自個斬殺“倭兵一千七百人”,只因“朝人奸細甚多”,導致我方“且戰且退”。真是作戰英勇,可笑的是,葉志超在帶隊逃跑時,竟肆意搶掠朝鮮商民的財物,姦淫婦女。朝鮮人告狀說“清軍把軍馬放養在耕種田裡,肆意踐踏蹂躪莊稼穀物,還闖入民家破壞門窗,拔劍橫刀威脅百姓,搶奪什器,抓走耕畜家禽...”。本來清軍是朝鮮請來的“王者之師”,現在倒成了別人眼中的虎狼大盜。
當得知清軍潰敗的真相後,朝廷震驚,葉志超則被刑部判為“監斬候”。但即使斬了葉,依舊無法挽回戰敗的定局,也改變清軍無法無天的軍紀!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
1.政府能力
日本政府大力發展西化在當時,可國內卻還是喜歡醉戀著以為自己還是一個強國。一點發展都沒有,可日本大力發展西化。所以甲午戰爭時候日本的軍工企業差不多已經好了。我們政府卻還是半封建社會腐敗社會。
2.軍備
清朝末期的軍備,其實並不差。差的是政府無能。軍隊也不差比如鄧世昌等人。以死撞擊了日本軍船。
3.制度
為啥要說制度呢?日本以前是來向我們學習的。可是到了清末就開始向西方學。可我們並沒有。還是一直保持著半封建社會。這種社會不合適了。如果還繼續保持就只能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