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兵說

    首先,我想說這部電影很好看。其次,我想說這部電影不止好看,還值得思考一場戰爭、紀念一輩英雄。

    圖注:馮小剛和協拍部隊官兵合影。

    《芳華》以南疆戰事為背景展開,還花700萬拍了段6分鐘的長鏡頭戰爭片斷。電影的主人公劉峰,是軍區文工團的一名政工幹部,學雷鋒標兵,卻因為摟抱了自己喜歡的女演員林丁丁並大膽表白,被上升為“觸控事件”,受到處分,下放到伐木連當兵。隨後,他被調到野戰軍下屬的工兵營一連三排當副排長(在電影中的職務改成了副連長),參加了邊境作戰。

    電影中6分鐘的戰鬥,呈現的是一場連排級的小規模反伏擊戰。整個電影從宏觀背景看,對映的是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南疆戰事。從電影中參戰人員的著裝、戰場地形並聯系小說的敘述看,顯然是以西線戰場即雲南老山地區邊境防禦作戰為背景。

    拍這樣的戰爭畫面,當然需要部隊協助。《芳華》的協拍部隊前身,正是當年浴血南疆的英雄部隊。這支部隊的參戰經歷,與電影高度吻合。

    這支參戰部隊,系原14軍所屬的40師。這個師的前身,是組建於1937年8月1日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總隊,參加了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兩廣戰役及解放雲南戰役等。

    圖注:原40師所屬118團8連,前身為八路軍129師某部八連,在百團大戰中與日軍肉搏相拼,被八路軍授予“白刃格鬥英雄連”榮譽稱號。2015年9月3日,以八連為骨幹基礎的百團大戰“白刃格鬥英雄連”英模方隊官兵走過天安門。

    繼1979年參戰後,1984年4月,該師再次亮劍南疆,奉命收復老山。時任師長劉昌友、政委陳培忠。

    圖注:1984年4月,40師誓師出征,口號是“血戰老山頂,領土一日還”。“劉峰”在哪裡?就在這個佇列裡。

    4月28日,40師以“血戰老山頂,領土一日還”之決心,攻佔老山、662.2高地,配屬41師122團卷擊那拉以南、247高地以北地區等要點後轉入防禦。至1984年8月4日將防務移交給11軍32師,該師擊潰敵人10多次反撲,立下赫赫戰功。

    在4個多月的老山作戰中,40師英雄遍地。這些英雄,都可以理解為“劉峰”的戰友。而真正的戰場,永遠比電影更動人。

    圖注:張大權塑像及遺照。

    在老山主峰,立著一位英雄的雕塑。這位英雄名叫張大權,生前系40師118團2營5連副連長。收復老山之戰,進攻路線林密草深、地雷密佈,有的道路坡度達70度,敵人還設定了密集的火力網。張大權帶領戰士勇猛衝擊,3次負傷,腸子流出。他把腸子扎進肚子堅持戰鬥,帶領連隊第一個將紅旗插上老山主峰,直至壯烈犧牲,被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118團主攻營營長臧雷,描述了他在現場看到的場面:衝擊主峰的進攻道路,被鮮血染成了紅色,十幾位犧牲的同志都向前倒下,緊握武器和拳頭,沒有一個同志閉上眼睛,周圍則是敵人100多具屍體。

    為什麼要在老山主峰為張大權塑像?因為他是收復老山的標誌性人物,是老山精神的集中代表,是《高山下的花環》的原型英雄。

    圖注:史光柱,40師118團9連2排4班班長,“中國的保爾·柯察金”。這張流傳廣泛的油畫,通常認為原型人物是史光柱。

    另一位被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的40師老兵,名叫史光柱,雲南馬龍人。在老山收復戰中,他作為118團9連2排4班班長,帶領戰士英勇戰鬥,4次負傷,左臂被4塊彈片擊中、右耳膜被震穿、喉部被打進1塊彈片,左膝嵌進1塊彈片、雙眼被炸瞎。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作戰,勝利完成任務。

    英雄豈止在戰場!戰後,史光柱雙目失明,仍以頑強毅力學習,樂觀對待生活,成為第一位獲得學士學位的盲人、第一位英模作家和我軍第一位盲人詩人作家,先後被表彰為“全國自強模範”等,2009年入選“新中國成立以來百名感動中國人物”,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史光柱寫下了諸多詩歌和文學作品,代表作有詩集《我戀》《背對你投下黑色的河流》《山也亮 河也亮》《眼睛》等。1985年,他創作並原唱的《小草》,從央視春晚走進千家萬戶。在老山主峰的“老山文化經典歌曲石林”,立著一塊石頭鐫刻著這首感動幾代人的《小草》: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春風啊,春風把我吹綠,大地母親把我緊緊擁抱!”

    圖注:老山主峰,《小草》石刻。

    119團8連三排代理排長李海欣,加上他帶領的14名戰士組成的“十五勇士”,則是40師一個光輝閃耀的英雄集體。在老山防禦戰中,15名勇士堅守142高地55晝夜,同30倍之敵浴血奮戰,打退敵人輪番進攻,斃敵104名,奇蹟般地守住了陣地。

    7月12日,敵軍對142高地進行大規模反撲,李海欣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直至最後一息。此戰,15名戰士9人負傷、5人犧牲,其中3人和敵人同歸於盡。1984年9月,授予李海欣“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5名戰士則被昆明軍區授予“十五勇士”榮譽稱號。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的高地,至今仍被稱作“李海欣高地”。

    圖注:昆明軍區《國防戰士》報刊發“十五勇士”的英雄事蹟。

    圖注:1984年7月12日,敵軍對老山發動大規模反撲,雙方猛烈交火,“十五勇士”以“人在陣地在”之決心守住了142高地。

    麻栗坡烈士陵園7排33號,埋葬著一名19歲的新兵。在這個著名的烈士陵園埋葬的眾多40師烈士中,他的事蹟不像他的許多班長、排長、連長那樣驚天動地,卻感動了億萬人。

    他1984年1月入伍,當年4月28日參加收復老山之戰,英勇犧牲,被追記三等功一次,立功證書準確翔實地記錄了這位新兵的戰鬥功績:

    三等戰功,在40師光輝的英雄譜中毫不顯眼。不同的是,這位新戰士在3個多月的軍旅中一直堅持寫日記,因為他想把日記和軍功章寄給媽媽。

    他犧牲後,戰友在他身上找到了2本被鮮血浸染的日記本。烈士的母親從雲南硯山到部隊接收兒子遺物,將日記本帶回了家。

    她不識字,但無數次地翻看兒子的日記本。兒子寫了什麼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兒子臨死之前想念媽媽、呼喚媽媽。

    烈士當然知道母親不識字,但依然給媽媽寫下這些文字。對生死未卜的戰士來說,最想告別的是遠方的媽媽,能給媽媽留下的只能是文字。

    2010年,烈士母親去世。2015年1月21日,領袖視察14集團軍時朗讀了這名新戰士在戰場上寫給母親的詩,稱讚他“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的軍人血性。詩文如下:

    這位名叫王建川的戰士,以及他對媽媽的思念和愛戀,因為這首詩廣為人知。

    上圖:19歲的王建川。

    在118團一營,王建川有一位戰友名叫趙佔英,他同樣在老山收復戰中犧牲。和王建川不同,趙佔英沒有給媽媽留下任何文字。

    趙佔英犧牲後20年,他77歲的媽媽第一次到麻栗坡看望兒子。有人拍下了老媽媽不斷拍打兒子陵墓失聲痛哭的照片。

    失子之悲、久別之痛、生活之難,媽媽的淚水忍了20年。愧疚、思念、悲傷,兒子在遙遠的小城墓地等了媽媽20年。

    有人替趙佔英寫下一首小詩:《媽媽,我等了您20年》(節選)——

    媽媽!那一定是你/我聽到了/那手工的繡花布鞋/踏在地上的聲音/從襁褓時開始就聽著/一直聽到穿上了綠色的軍裝/媽媽,20年前/當我被敵人罪惡的子彈擊倒在前沿/我多麼想你親手為我合上雙眼/用你溫柔的手/再摸我的臉頰一遍……

    上圖:趙佔英烈士。

    在老山作戰中,40師英雄輩出,僅1984年由軍委授稱的個人就有“孤膽英雄”陳洪遠、“戰鬥英雄”張大權烈士、尹光忠、史光柱、秦國富、李海欣烈士、楊國躍和“戰地模範指導員”郭興科烈士。上述,僅僅是幾名代表。

    廣而論之,從1984年開始的大輪戰,還有11軍、1軍、67軍、47軍、27軍、37師,以及雲南邊防守備部隊、公安、武警、民兵、民工和空軍,共27萬兵力參戰。10年南疆戰事,成為我持續時間最久的一場戰爭。

    老山,是千千萬萬“劉峰”用鮮血和生命奪回的。他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共和國的南疆長城。無論活著的、犧牲的,立功的、讓功的,留城的、回鄉的,都是國家的英雄,民族的英雄,軍隊的英雄,我們的英雄。

    致敬,老山英雄!

  • 2 # 大米有文化

    我給這部電影打8分,看的非常感動,但是未必所有觀眾都能有這種感情和代入感,特別是年輕觀眾。

    1、《芳華》可能對70前的人會比較有感觸,50後、60後那一代人的青春歲月自然感觸最深。至於90後幾乎都不知道那個年代發生的故事。80後估計聽父母隱約說過。所以這一部電影定義為馮小剛那一代人的青春“懷舊”是比較恰當的。

    2、電影中的五分鐘戰爭鏡頭極其殘酷,有點《血戰鋼鋸嶺》風格,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敏感話題,具體的觀眾去電影院自己看吧。要不是有八一廠的背景估計早就被斃了不知道多少回了。

    3、電影中涉及到了戰爭中另外一個很少觸及的話題:“精神創傷”。何小萍飾演的這個角色就是在戰爭極端環境下,導致的精神創傷。當然這個創傷不是全部在戰場上遭遇的,她從出生以來以及長大後在文工團的遭遇就是當時整個社會的縮影。

    4、電影中的開頭和結束的旁白忽然找到了1997年《甲方乙方》的感覺。雖然是一部讓人沉重乃至痛苦的電影,但是這一次似乎馮導內心無比的輕鬆,就像第一次看《甲方乙方》時的感覺。娓娓道來,卻再也忘不掉。1997年到2017年,20年彈指一揮間,那些芳華已然逝去,而英雄的讚歌卻永遠唱不完。不管時代過去了多久,青春永遠是值得歌唱的。

    5、馮導在用《集結號》和《芳華》為那個時代的軍人們書寫一個紀念冊。有這樣一個被我們忘卻的年代,有這樣一個被歲月忘卻的群體。那也曾經都是一個個激昂的青春啊,和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一樣。我曾遠遠的見證過那個芳華,是那樣的讓人神往,讓人難以激動。今天我又看到了童年模糊的記憶中的那些身影,在大銀幕上變得如此清晰。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的真實,又不真實,是如此的狼狽,又不狼狽。何小萍明顯沒有展現完整的殘缺經歷,也把另外一個傷痛更加真實的還原了出來。“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芳華來了,我們安心老去。

  • 3 # 聽荷小語

    期待很久,《芳華》首映。自2010年電影《唐山大地震》後,再沒有一部電影,如《芳華》一樣,讓很多人,在螢幕下淚流滿面,潸然感慨。在我觀看的影院裡,感動淚流者,不乏八零後、九零後。不是源於悲傷、苦痛、艱辛,而是源於真實、刻骨、莊重。散場時,一代人的芳華已逝,但觀摩者,很難做到談笑如故。三十多個人不約而同選擇原地靜坐,默默看著冗長的字幕流盡;聽著熟悉的旋律響完。等待自己的情緒找回原來該有的樣子和節奏。走出影院,車馬粼粼,陽光灼灼,芳華依舊。

  • 4 # 體壇小龍蝦

    剛剛看完電影!芳華,芬芳之氣,華彩之時。芳華少年們,在在那個特殊年代經歷是事情,是我們今天這代人無法感受想象和感受的。《芳華》是一部有些鮮明時代背景的影片,影片中到處可見領袖頭像,大標語,和牆畫!影片講述了在一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一群青春少年不斷成長,不斷感受命運的波瀾!在那段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每個人從生下來,好像後面要發生的事情和故事都已經安排好了,但大部分人又都不願意屈服這所謂的命運安排,尤其是電影裡這些芳華少年,於是他們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具體的劇情在這裡就不過多的講述,請大家還是到電影院裡用心去體會吧!

    先來說說我的感受,作為一名80後,可能無法真正理解影片中所要表達的內容,但我還是感受到了那個特殊的年代裡,人們在命運面前是十分渺小的,但人在與命運對抗時卻又是力量十足的!作為縣城小木匠的兒子,劉峰這個戰鬥英雄,只能販賣盜版圖書,還要忍受某些聯防隊員的欺壓,而生在大城市的林丁丁可以出國,高幹子弟的郝淑雯後來找了另一個高幹子弟,奔波於海南搞房地產,電影裡的這些細節,是現實的反映,多少還是讓人唏噓不已!

    電影畫面感很強,一下就帶你進去那個年代,尤其是那個長達6分鐘的戰爭長鏡頭,非常真實,非常殘酷!最重要的還是要說裡面的幾位天然美女,怎麼說呢?那種漂亮和美麗,好像只能穿越到那個年代才能找到,如今的女明星整容成風,爭議不斷,緋聞纏身,看著就讓人煩!馮導再次領先一步,這麼大規模的啟用新人,這麼大製作的一部電影,估計誰都會猶豫一下!

    總之,大家去看吧,電影不錯,又是一部非常有情懷的電影,尤其是那首《那些花兒》的宣傳曲,真的非常喜歡!

    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 5 # 周矩心眼界

    第三種感情,評馮小剛的《芳華》

    電影《芳華》描述了幾對在文工團的青春男女的愛情故事,前半段略顯冗長,故事也不夠典型,直到男一號學雷鋒標兵劉峰向“團花”林丁丁表白時,一個擁抱被認為是耍流氓,上綱上線後,故事才漸入高潮。部隊的某些潛規則,在正義的藉口下也不時閃現人性的陰暗。

    倒是戰爭救贖了人們的靈魂,生與死麵前人性的善良,堅強,勇敢都得到彰顯。

    電影的精彩之處猶如足球比賽的加時賽,最後一分鐘踢進一個漂亮的弧旋球達到高潮。

    在結尾的一分鐘裡,何小萍把在口裡憋了十幾年的話終於給已經殘疾的劉峰表白了。不是俗套的“有個人等你很久了”,而是“希望你能抱抱我”,以後,他們沒有結婚,相依為命生活在一起。也沒有要孩子。

    這種感情超脫了世俗的功利,塵世的煩惱,就是為了在靈魂上能夠彼此依偎。這可能就是第三種感情吧,不是夫妻,不是普通的朋友,更不像情人那種卿卿我我,而是經過了血與火考驗的兩個靈魂平靜地接受過去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和不公平,他們需要在精神上抱團取暖。

  • 6 # 經過春天的螞蟻

    看到樓上的那麼嗨,我能說點不同意見嗎? 這個片子憑心而論只能算是及格,講故事的水平也只能算是勉強及格,在馮小剛的片子裡也只能全是中下水平。

    講故事,《芳華》的敘事主題並不明確,每個故事每個片段都是淺嘗輒止;講情懷,好像剛有那麼點感覺又戛然而止了;講戰爭,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戰爭之後的主人公的遭遇,但也僅此而已;講人性,人性的光輝和陰暗,又被芳華流逝的懷舊主題沖淡。最後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好人當不得,好人最吃虧……難道這就是馮小剛下大力氣賣弄情懷,又是跳檔,又是唱歌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院看到很多中老年人的身影,或許,《芳華》會讓60.70後的人們唏噓不已,作為80後的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儘管不是一個好故事,但她在某些方面是有突破的,比如越戰題材、比如戰鬥英雄們戰後的境遇等等,仍然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 7 # 手機攝影藝術

    一般。

    很一般。

    遠遠低於對它的預期。

    故事人為感過強,情節邏輯有問題,人物刻畫也分散,很多節點都淺嘗則止。

    女主受欺負,男主命運多舛,其他人物的舉動,儘管有時代背景在那裡託著,但大體都缺乏內在的必然性。

    所以,一開始的那點代入感,慢慢都被消解掉了。

    想激動找不到激動的橋段,想想叫好遇不著能叫好的細節,欲深思卻又覺得問題設定得有點虛假。

    還有就是細節的失真。

    戰地野戰醫院裡,醫生護士都滿身鮮血,一身鮮紅;後來,的越南軍隊實施的空戰;男主的截肢,後來的落魄;女主的發瘋,後來又自愈;等等,在邏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漏洞,讓人很難信服,很難完全跟著劇情走。

    此外,還有幾點疑問。一是這樣的文工團裡,怎麼就會好人不多?如果真的好人不多,那麼,結尾時為何大家還哭得呼天搶地,莫非,他們在懷念那些埋汰劉峰活雷鋒、欺負勢單力薄的小萍?

    再就是,有好幾個地方,本來覺得應該出彩了,卻都戛然而止,頹然而退。勉強推上去的女主草地獨舞,分手時大家群情悲傷,都沒有達到真正的熱度。

    馮小剛也許是走心了,但沒有走好。嚴歌苓也許是小說寫好了,但劇本卻沒有打磨好。

    也許,他們都太自信了。

    一個覺得故事可以隨意編,反正是過去的事兒,怎麼編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愛看。一個認為自己就是票房毒藥,就這麼拍拍票房都不會差到哪兒去。

    這麼個片子,完全辜負了我們的期待。

    也許,它的票房不會太好。

    也許,人們很快就會把它忘掉。

  • 8 # 中國豬頭哥

    看完《芳華》很有感慨。電影的一切背景都熟悉,軍人,文工團,連隊,拉練,越戰,改革開放初期,就是沒有游泳池。

    電影真實、入肉、到位,看得心情有些沉重,TMD好人怎麼都這結局......流了眼淚。覺得操蛋,真的,大部分人把別人的善良看作理所應當,把別人的低微當作笑柄,把別人的尊嚴視作草芥,而大部分人在這其中扮演了一個推波助瀾的角色。那善良、同情心、憐憫心去哪裡了?生活是現實的,現實沒有塗脂抹粉、是實實在在的,現實教人成長,而成長的過程是一次次的傷害再療愈,是一次次的跌倒再爬起。而之後的那顆滿是傷痕的心啊,該是怎樣的心境!

    聽到旁邊一女的跟她身邊的男人說,1949年不就全國解放了嗎?怎麼1979年了還打仗?她應該有30歲左右了,不是小娃娃,頓感無語。越戰那段用一代人的青春和熱血譜寫的歷史正在被人們遺忘,而歷史是不應該被忘卻的,《芳華》上映正當時。

    即便是不屬於那段歷史的年輕人,也應該去看看《芳華》。至少能知道,建國之後不是就一片形勢大好,依然在打仗,打了很多仗,也死了很多人。

    最後韓紅演唱的《絨花》響起: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滿滿的情懷和催淚的感動,整個影院直到字幕全部放完觀眾方才離場。

    謝嚴歌芩的好小說,馮小剛的好電影。

    《芳華》是一杯酒,敬我們和你們的青春,敬老兵!芳華夢歸客,蹉跎歲月歌。就讓他們的故事,珍藏在那段最美的年華中......(2017.12.15 武漢)

  • 9 # 最毒莫若

    相比同檔電影,《芳華》最值得一看。但《芳華》的上映之路很是坎坷,原定國慶檔,但是上映之前卻遭遇臨時撤檔,主創面對鏡頭,痛哭流涕,讓人心酸。

    最娛也是從初秋等到寒冬,才一睹一代《芳華》的青春風采。我提前看的點映場,從電影院出來,百感交集,出電影院的的觀眾,幾乎清一色男性,70後居多,都低著頭,與我一樣,回味著電影裡一幕幕……,果然沒白期待,《芳華》是我迄今看到的馮導最好作品,超過了當年《集結號》。

    12月15日正式上映後僅僅20小時即票房破億,在同期上映國產片中登頂單日票房冠軍。票房飄紅的同時,影片更憑藉過硬的口碑,斬獲淘票票平臺8.9、貓眼平臺9.1的高分,即使在一向挑剔的豆瓣平臺,影片仍然取得了7.9的超高成績,可謂是近期國產片中的“口碑王”。

    其中的一個大贏家應該就是導演馮小剛了,要知道馮小剛的電影就已經是很長時間沒有競爭賀歲檔了。而且馮小剛最近的幾部電影不管是口碑還是票房都是沒有很好的成績了,如今憑藉著《芳華》馮小剛就是要再一次的證明了自己了,馮導沒白哭。

    《芳華》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是觀眾得到了很好的體驗,電影中的演員也因此獲得了很好的關注。尤其是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的黃軒,將男主劉峰的善良、熱情、青春、熾熱的愛情、戰場上的英勇、戰友犧牲的痛苦、默默承受一切的寬容詮釋的淋漓盡致。

    馮小剛曾表示這個人物非黃軒莫屬,選黃軒是選對了,因為他是一個非常能給人帶來信賴感的人,更是直言黃軒是一個素養很高的演員。如今賀歲檔黃軒帶著兩部電影上陣,《芳華》打頭陣,票房給力,下週還有陳凱歌的《妖貓傳》,妥妥的承包賀歲檔,這一次不爆都很難。

  • 10 # 陳令孤

    每次看馮小剛的電影,都有一種感覺。看的時候很爽,輕鬆,不用多思考,感情濃烈,想跟著哭,節奏流暢,不累,也沒尿點,覺得這就是好電影呀。但是,當走出影院,再去回顧電影,總感覺影子又模糊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他的電影是一種精神撫慰品,也是王五四口中的“精神大保健”,能完全滿足觀眾走進影院的需求,那就是暢快地宣洩感情。要麼大笑,要麼大哭,要麼感動,要麼震動,渾身舒坦,渾心也舒坦。但這種舒坦是停留在表面的,是我們能夠從日常社交和對歷史的粗淺理解中獲得的,而沒有觸及到真正的靈魂和人性深處。

    所以他的電影顯得概念化,直抒胸臆,也直白地刺激觀眾,不會去玩一些藝術手段,比如多線敘事、留白、長鏡頭等等。他的電影就是傳統觀眾養成的看電影的方式,好人和壞人分得看清,觀眾一看就知道該站在誰的立場上。這種鮮明的人物形象雖然方便了接受,但不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很難引起思考。

    這就是他的片子給人感覺比較糙的原因,不夠細膩,不夠含蓄,不夠剋制。反映在《芳華》中,開頭描寫文工團生活的故事時還比較細緻,但後來就是大踏步地快進了,人物命運瞬息轉變,給人大開大合的感覺,但是內中到底是什麼緣由,冥冥中是什麼力量,就缺少探討。

    同樣是跨時代敘事,我們再看看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就沒有這種感覺,裡面雖然人物較多,情節也比較凌亂化,但是他抓住了人物內在的精神神韻,刻畫到骨子裡去,也就讓人覺得高階了。

    《芳華》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清晰的,人物之間衝突也非常激烈,但這種衝突停留在性格的層面,而不是人性的層面。活雷鋒劉峰一輩子都是好人,即使中間展現出的一份性愛的衝動,也無傷大雅的。何小萍受難的命運也是她一生的軌跡,最後歸為平淡。大院子弟郝淑雯、上海姑娘林丁丁也一直享受著本來就屬於他們的命運待遇,沒什麼意外。

    一部好電影,它的故事是向前推進的,它所刻畫的人物也是要有變化的,也就人性的救贖。也許有人會說,這是根據原著改編的,事實就是這樣,為什麼非要拍成那樣呢?是的,我們沒有必要讓馮小剛非要做李安,做王家衛。他就是他,他滿足的就是需要他的觀眾。

    除了敘事和塑人外,馮小剛的電影在運鏡和構圖上也一直比較糙,基本上沒有什麼震撼的鏡頭運動方式,用的都是最流行的拍法,所以顯得逼格不夠。他可能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從上一部潘金蓮開始在畫面上做文章了,開始重視形式上的藝術創新。而這次《芳華》的攝影也有很大的進步,鏡頭的運動和晃動緊緊跟著人物的心靈變化,或交代環境組成,或營造氣氛,或抒發情感,都做得非常好。這要歸功於攝影師羅攀的功勞。

    回到文工團,它是一種體制化特有的東西,是體制化的瑪麗蓮•夢露。部隊的文藝演出真得是為了給大家娛樂嗎,當然不是。戰爭的目的是掠奪資源(或保護資源),而女人就是資源的一部分,如果戰士看不到女人,只有眼前瀰漫的硝煙,他們計程車氣會受到影響,方向也會變得迷茫。所以,戰爭需要異性的鼓動,需要美麗的東西的感召。

    回到影片的主題——青春,《芳華》拍得很美,美得殘酷,又殘酷得詩意。所謂的青春,既是年輕的靈魂,也是年輕的肉體。看著畫面中那些青春的臉蛋,青春的眸子,青春的傷愁,的確很觸動人。更重要的一點是,青春之所以美麗,在於它有很多的可能性。

    如果有一天,這種可能性沒有了,那我們就老了。

    其實,我覺得馮小剛最厲害的一點是選演員,這次黃軒在《芳華》中就表現非常好。我很少看到年輕的演員能在電影中表現的如此自信,如此自然,如此沉穩。但黃軒做到了,他完全融入到了那個環境中,融入到了自己所塑造的角色中了。

    看他的眼神,唸白,動作,真得很享受。

    看來,中國的演員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的,還是有未來的。

  • 11 # 君箋雅侃紅樓

    《芳華》最終還是趕上了賀歲檔。已經數年沒有在賀歲檔出擊的馮小剛都快讓我們忘了曾經的賀歲檔之王的美譽。《芳華》上映一波三折,連帶主演黃軒都被背上一個自帶掃把星的男人,主演的劇沒有一部順利的。

    《芳華》還是上映了。首日票房成功超越《奇門遁甲》,據說口碑票房全面第一。娛眼覺得這也應該。畢竟當時的撤檔雖然耽誤了播出,但也吊足了觀眾的胃口。馮小剛出品,再怎麼,品質也能保證。

    自媒體上從昨天下午開始就一面倒的鋪天蓋地的文章。各種溢美的,說成可以和《戰狼2》媲美的年度大戲。一直也沒覺得《戰狼2》多好,只是恰逢其時的出來了一部戳中了民族情感的不錯的影片而已。而《芳華》個人覺得達不到《戰狼2》的高度。

    我們看過馮小剛類似題材的作品。無論是《集結號》《1942》還是現在的《芳華》。走入年代,必然是大群戲的鋪張。但個人覺得角色塑造上,《芳華》不如《集結號,》無論黃軒的劉峰,還是苗苗飾演的何小萍,都不如穀子地,趙二斗,桂琴等來的震撼人心。而在大場面的把控上《芳華》又不如《1942》。由於劇情的設定,那一腔熱血終究不如那世紀悲劇來的猛烈而實際。

    由於某種原因。我們對越反擊戰的教育一直很淡化。教科書都是一筆帶過。年輕人對那段歷史的記憶都是隻言片語。也許只有父母那一輩的人才更有代入感。這也是電影院第一次吸引了那麼多老年觀眾的原因。四十多年前,那是我們父母那一代的《芳華》,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這就是整部影片的主基調。那一輩人,沒人不會唱這首《血染的風采》。

    電影看完後,很多小夥伴詢問怎麼樣。說要帶爸爸媽媽來電影院觀看。我鼓勵他們有空都要帶父母來看看。《芳華》的群戲雖然弱,但也有非常出彩的場面,何小萍獨舞那一塊,撕相片....文工團的一切...可總覺得不完整。總感謝有一種不吐不快的鬱壘在心中。也許有些是馮小剛的妥協吧。也許只有我們父母那一輩才能一看就懂。畢竟電影院,哭的最多的,還是從那個時代走來的父母輩。

  • 12 # 映畫臺灣

    只想說說我個人對芳華的感覺

    1、《芳華》的文工團戲份很美,很青春,很有年代感,戰爭戲很殘酷。其實我覺得馮小剛導演是想借這種殘酷,來襯托那種美好,殘酷與美好的鮮明對比,更具震撼力。但我個人完全不能容忍片尾那麼美的《絨花》,讓我討厭至極的那個歌手來唱,你就不能用李谷一老師經典的原唱麼?

    2、因為之前怕這部電影在國內再也看不到了,我歷經千辛萬苦買了臺北金馬影展的場次,然後跑到臺東去玩兒,因為季風的關係,被困在島上了,當天火速從臺東趕到臺北看晚場,後來算了一下,中間的補票趕路之類的費用,多給了600-800人民幣。在趕路的過程中,傳來了《芳華》定檔的訊息(當時心中一千萬個MMP)

    3、臺北新光影院2號廳的《芳華》觀影效果,力撼國內大多數IMAX廳,那種1970年代的色調,通透又浸潤。我的位置不佳,但作為一個影展的“老油條”,在開場半小時後跑到空著的VIP座位上,超級皇帝位,才不負臺東狂奔到臺北之苦

    4、個人覺得《芳華》是不及《我不是潘金蓮》的,但是呢,兩部電影的確沒有啥可比性,但《潘金蓮》的創新性和電影感,確實比《芳華》夠味

    5、看過電影之後思考了好幾天,漸漸得出的結論是,馮小剛之所以拍這樣的題材總是怪怪的,是因為他真的不是一個駕馭大的歷史題材的狂魔級導演,《1942》和《唐山大地震》都是如此,《芳華》更是如此,一到宏大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他就拍得形散神更散

    6、本來想帶父母去看的念頭也打消,因為那六分鐘殘酷的戰爭場面,真的怕我媽接受不了

    7、黃軒很棒很棒,不過,他演的老好人活雷鋒,卻是那麼可憐的結局,這部電影的基調好喪氣啊,就好像說,好人都不是好下場,反而那些偷奸耍滑的惡人,卻過得那麼油光水滑

    8、華誼這幾年那麼衰敗,但是每部馮小剛的電影裡,還是不會缺四川的那個著名的酒品牌啊

    9、女演員都選得很好,我個人喜歡女一鍾楚曦和女二苗苗,她們一定要紅,她們一定會紅

  • 13 # 石勒_

    剛從電影院出來,看完馮導的,芳華,我在電影院裡看到周圍的觀眾都是一些20歲左右的年輕人,和我這個經歷過70年代80年代,打兩遍,發白的,觀眾相比,我算是比較獨特的了,我懷疑這些觀眾,你們感受過,70年代,那些穿著綠軍裝,有紅領章的,風采嗎?,你們經歷過那個時代嗎?恐怕不多我是從那個年代裡過來的,那時候整個中國都是貧窮的,包括農村,和城市,我們這些普通的百姓,看那些,軍人,確實有一種芳華絕代的感覺,尤其是女兵,我就有真切的感受,但實話實說,今天看馮導的電影,感覺拍的不怎麼樣?,其實我挺崇拜馮導的,他以前拍的電影,我,已經被大多數人逐漸遺忘的年代中,發生的一個狹窄載的區域裡,在一段,已經被大多數人逐漸遺忘的年代中,發生的一個很普通的故事,很分散,很零散但真的從這些故事中我們提煉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他是讓我們感嘆這些人的芳華易逝嗎?但真的沒意思

  • 14 # 電影StayNight

    《芳華》是一部看完讓人喜愛到不敢輕易推薦給別人的電影。同時,我認為這是馮小剛導演十年來最好看的電影作品。

    本人很喜歡黃軒,儘管他上一部電影《非凡任務》差強人意,但他的《芳華》和《妖貓傳》我都是為他本人去看的。《芳華》因為馮小剛導演、因為電影劇照、因為延遲上映等因素,已經引起過太多無關電影本身的討論甚至爭執。當你刨去這些“娛樂”,僅僅是看故事,你會覺得心都被挖空了。

    你很難去簡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它好像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男女主角,沒有平常電影的起承轉合,甚至沒有特別的高潮——幾個青年,一段芳華。

    我是90年代初的那批獨生子女,沒有經歷過文革浩劫,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甚至不太知道在新中國成立後還有一場那麼血淋淋的戰爭。所謂的文革,就是歷史書裡的白紙黑字;那些色彩濃烈的標語,好像只是古董茶杯上讓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可是《芳華》讓我覺得自己離那段時間特別近,離電影中每一個人都特別近。馮導功力太深,每一個人物都沒有大篇幅描寫,觀眾卻能清楚地瞭解他們的脾氣、性格,讓人愛憎分明。

    《芳華》很殘酷,好人竟然沒有好報:活雷鋒劉峰,抗洪斷了腰,把上進機會讓給別人,在越戰中斷了右手,最後竟然生活拮据還被老婆戴綠帽子;自卑卻懷有赤子之心的何小萍,被大家嘲笑誣陷,越戰中救助無數傷員,卻在戰後嚴重心理創傷,終身未婚。

    而勢利的林丁丁,誣陷劉峰耍流氓後,心安理得當著主唱,最後遠嫁澳洲當上了闊太太;而明知道好姐妹芳心暗許卻橫刀奪愛的郝淑雯,最後嫁給心上人過著安逸生活;而那個接受蕭穗子各種好意跟人家曖昧到沒邊的陳燦,最後選擇了門當戶對的幹部子弟,最後生意風生水起。不站邊、不害人、不出頭的蕭穗子,平平淡淡過完一生,最後抒寫了這一段芳華。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你會覺得壓抑、無奈又痛心,這些就是血淋淋的現實和人性啊,這些就是離我們很近又很遠的一代人的人生啊。

    我太喜歡何小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了,正如電影裡所說的:從來沒有被善待過的人,反而最懂得善良。劉峰僅僅是習慣性地幫助過她,卻在她孤寂的心田裡開出了滿樹的花。那個年代真美好啊,喜歡一個人,就是一輩子。

    除了電影情節之外,片尾的《絨花》也很增色: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硬骨綻花開,漓漓鮮血染紅它。

    願那樣荒誕的時代再不到來,願每一段青春都是芳華。

  • 15 # 茹雪21

    謝謝小剛導演為我們重塑青春,再現芳華。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一路芬芳滿天涯。“他們從未結婚,卻待人溫和,彼此相偎一生。”或許多少年後,就沒人再拍這樣的電影了…..有人在最好的年代虛度光陰,有人在最窮的年代洗盡鉛華。我是泡在淚水裡看完的,回來的路走的很慢,很長……我愛芳華,是因為彼此太相似,雷同到無以復加。我愛芳華,是那個年代真實的再現。我愛芳華,是骨子裡的真實和用心的演繹。我愛芳華,是它太珍貴稍縱即逝,容不得你去無視,怠慢和後悔。我愛芳華,是不忘的初衷,堅守與追求,困苦與無奈都不能磨滅那份壓抑扭曲萌動的青春和夢想。芳華已逝,面目全非,原諒我不能展示衰老……我愛芳華,所以不能自己,淚水涓涓細流……我愛芳華,包括我的,你的,我們的——芳華。

  • 16 # 鄭晉說體壇

    值得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一定有自己記憶的場景,沒有經過那個年代的人一定能找到身邊同樣的人性。

    馮小剛不是拍的電影而是白描了青春的記憶。沒有了馮氏的幽默和做作,多了超乎想象的深情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飽滿的平淡,不奢華,這是屬於青春的芳華。

    馮小剛不是以前的馮小剛了,他老了,不裝了,這是真實的和沒有距離感的馮小剛。

  • 17 # 一把解不開的鎖

    《芳華》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我亦被感動著,眼含熱淚。

    “何小萍瘋了,看著她帶著孤獨的傷,在操場翩翩起舞,我想說,曾經經歷苦難的人,內心總會在傷痛中承受孤寂的美好”。

    故事終究是故事,但卻照亮著現實,青春、人性、等級……哪一樣不在敲打易去的夢想。

    走過青春,感悟生活,時代的傷與痛,小人物的無力與蒼白,不覺淚痕點點。

    瘋了,一個瘋了的人,感覺到世界瘋了,自己的內心是平靜的。

  • 18 # 丿小白105827466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我當過兵,我是八零後,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可我就在收復兩山戰役所在軍分割槽服役過。在過邊防連,在過部隊醫院當兵,每年到邊防巡診,看到那些經歷過戰爭的老百姓,能感受得到邊疆人民對軍人的崇敬和愛戴。說實話,可能真的經歷過那個年代,那場戰爭的人才能更有感觸吧。我剛從文山的影院出來,影院看芳華的人很多,很多都是參過戰或支過前的老兵,也有年輕人,可能因為我們邊疆經歷過這場戰爭的原因吧。沒有人感覺無聊玩手機,都靜靜的看著,就在文工團撤銷前夜散夥飯那段,《駝鈴》那首歌想起的時候,一些老兵真的是老淚橫流,也許這就是他們的芳華吧。個人覺得這樣的電影應該早點出來,讓年輕一代知道還有這麼一場戰爭,也讓他們都感受到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相處中善良和醜陋的一面

  • 19 # 羅志淵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好的文藝作品,可以是時代的印記,也可以讓人反思一個時代。

    懂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往往可以照見現實,或者說,歷史會讓人回憶。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面對歷史與現實,因為忘卻歷史,就是背叛民族。

    電影《芳華》在審查上,因為背景年代,而幾番周折,最後經過調整才得以公映,這也算是一個好的結果。

    馮小剛的電影,有一定的時代感與時代情懷,與他個人經歷有關。他也許想把自己的記憶拍成電影,來記錄那個時代。

    馮小剛的《芳華》,讓我想起當年張揚的電影《向日葵》,它們都有相同的追求與情懷。《向日葵》沒有所謂的“大片”的豪華,卻描述了中國近20多年的變化,思想與社會的變化,算是一部具有人文關懷與精神追求的好電影。

    經過觀看這部電影,很容易讓一群人產生共鳴,在那個年代,是激情的,也是瘋狂的,然而,歷史並不能撫平我們心靈上的傷痕,有些人選擇失憶,而對於不願意失憶的人群,更願意把那段歷史稱為詩意的年代。

    幸運的是,我們都還活著,我們可以用今天的眼光去反觀那段歷史。如果說,有一群人已經選擇集體失憶,不願意出聲的話,那我更願意去儲存那段記憶,畢竟那是一個詩意的年代。我會把我們的眼淚與激情、痛苦與迷惘寫成一首一首詩,以此加深我們對父輩的理解,從而讓我們去做更好的父親。

  • 20 # 重量級閨密

    一小時前一家人剛剛看完《芳華》,回家路上給女兒講述了一路,我們那一代人的記憶。79年,自衛反擊戰,那時我12歲,小學 五年級,當地駐軍坦克旅全旅參戰,勝利凱旋後,全市開慶功大會,在市體育場,我們十五小學五年級的女生,抽一部分到現場給英雄們獻花,我有幸是其中一位,手裡拿了五朵大紅花,分別給五位英雄掛在了胸前。這是我一輩子記憶猶新的。感謝馮導的《芳華》,讓我又重溫了我們那一代人的記憶。不知當年那些英雄們過得都好嗎,國家應該善待他們,人民也不應該忘記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客車不允許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