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的旨意17

    魏忠賢領導的東廠和錦衣衛是朝政的平街器,魏忠賢可以死,但東廠和錦衣衛的作用決不能削弱,崇禎就不懂這個道理,剷除魏忠賢后馬上集權,凡事自己親自管,造成東林黨無人監督並獨攬朝政,再說東林黨這幫人都是嘴上君子,對別人要求是孔聖人標準,但自己圈子裡搞黨派,無惡不做,真是害人害國啊!大明政權就是在崇禎打破原有政體框架後在一幫嘴上君子的忽悠下斷送的。所以說魏忠賢不死,雖然東林黨人過得會很不舒服,但大明朝政會穩固。

  • 2 # 故城舊影

    這個說法怎麼樣,姑且不論,不過這裡既然提到這個問題,我想原因無非就是魏忠賢的作用。

    歷史上記載的魏忠賢未必是真的

    明末由於商人的發展,可是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們的財富和他們的地位嚴重不對等,所以他們就培養一批文人去朝中做官,這就是後來說的東林黨人,東林黨人敢和皇帝叫板,讓皇權很多時候受制於大臣,明末帝王普遍有這個情況。

    天啟皇帝的做法是隨便你們怎麼鬧,反正你們手裡沒權,我沒錢了就讓魏忠賢去砍頭抄家,所以魏忠賢是用來制衡東林黨勢力的。而清朝之後修明史很多都是東林黨人修的,所以魏忠賢的記載有偏差也是難免的。

    崇禎繼位,重用東林

    天啟去世以後,崇禎繼位,上來就把魏忠賢殺了,然後重用東林黨,可是崇禎這個人用人無度,前後換了五個大學士,自己足夠節儉,卻依然沒錢,要是有魏忠賢,讓他去抄家不就完了,所以他就有錢,有錢就都好辦了,全國兵馬隨便調動,再不濟也不會讓李自成把都城佔領了。

    而崇禎讓大臣捐錢大臣紛紛沒錢,可是李自成過來直接搜刮帶走7000萬兩。

    所以有了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大概就是指崇禎的用人問題吧!

  • 3 # 九公子001

    魏忠賢是政治平衡器,當時重用的實幹派人物,明末,朋黨嚴重,大家只顧私利,而忘國,魏忠賢能夠平衡文臣武將與中央的關係。魏忠賢被殺後,好多實幹重臣被處理了,由東林黨書生治國,書生空談誤國啊。

  • 4 # 不予十分

    因為東廠錦衣衛是皇帝的耳目,而魏忠賢集合了齊浙楚三黨,是制衡東林黨的唯一手段,有魏忠賢東林黨就會有所顧忌。比如,魏忠賢在時,每年江南茶稅可以收幾十萬兩,東林黨當政就只能收十幾兩了。剩下的全嫁接在農民身上,導致農民起義一發不可收拾。

  • 5 # 打鐵狼

    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句話對,也不對,魏若不死明廷不一定會在崇禎手上覆亡,有可能還能苟延殘喘個二三十年,說它不對,是因為明廷此時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覆滅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而不是是與否的問題,明廷有一套成熟的文官制度保證了皇帝撂挑子依然可以讓朝政正常執行,明代以前朝廷的糾錯制度靠的是御史大夫進言以及皇帝推翻前代冤案,到了明代,皇帝出口成憲,後代推翻前代所判極為困難,錦衣衛與東西兩廠就是皇權不信任文臣武將的具體表現,太祖與成祖當庭刑杖大臣,讓讀書人尊嚴全無,從而讓文人與朝廷離心,而先天的缺陷是明廷優待讀書人,但培養方式卻是讓讀書人成了在明廷身體上吸血的蛀蟲。重文輕武發展到了極端,一個七品縣令能直接將三品武將按倒杖打,胡亂指揮,仗打贏了是文臣帷幄運籌有方,仗打輸了就是武將怕死,文武離心,武將怕仗打贏了就是斃命之日,最後發展到了文臣領兵,仗打好了又怕派系得利就死命在後方拖後腿,這又以東林黨為最,明末剿滅農民起義一次次眼見成功都敗在一方吃人飯不幹人事的御史身上,到了明末土地兼併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宗室與士大夫拿到了大部分的土地卻不上繳賦稅,失地農民的賦稅依然上繳,農民根本活不下去,而代表江南十大夫的東林黨,手上握有大量土地,又兼興盛工商業,手握大量財富卻不願上繳半分賦稅,足見東林黨的無恥根本,而魏卻是大力征收商稅,因為土地已經集中到宗室與士大夫手上,已經無法收稅了,魏跟東林黨的爭執已經無可避免,魏還是務實的,至少他在任期間,農民起義均能撲滅,收商稅補充國庫充實東部防線,後金根本無法入關,在大局上哪怕知道孫承宗為東林黨依然大膽啟用,其格局不是那些為反對而反對的東林黨能比的,只是滿清入關後,明史多為東林黨人所修,為尊者諱,而宦官一向又是背鍋的最佳人選,魏的本來明目更加不可見

  • 6 # 虞姬搬運工

    純謬論!自古奸臣就是奸臣,奸臣當道社會必亂,萬曆不作為有張居正大行改革,天啟不作為魏忠賢有推進社會前進?更何況崇禎時期民變最主要原因就是旱災,內有叛民,外有賊軍,你指望奸臣去內賑災救民,外平賊收地?不投降就不錯了。我的觀點就是崇禎還不夠狠,他要像朱元璋那樣多來幾個抄家的,還需要愁錢的事嗎?沒錢賑災,沒錢發兵餉,不亂才怪了!

  • 7 # 呼風喚雨的男孩

    土地兼併在明朝根本不是問題,雖然各個帝國都亡在土地兼併,但是明不會,因為明經濟太發達,即使不收農稅,南方工商業足以滿足國家財政,明亡在財政崩潰,原因就是東林黨做大,國家無法向魏忠賢時期那樣向東林黨背後的南方士紳徵稅,倘若崇禎沒有被東林狗忽悠,罷免魏忠賢,國家向工商業徵稅成為制度,那麼中國將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可以想象的是必然迎來新的時代,英國當年就是這樣,圈地運動導致農民破產,勞動力湧向工商業,國家向工商業徵稅,國家內需滿足不了的時候開始向世界擴張,鴉片戰爭就是連鎖反應。如果魏忠賢不死,東林黨不做大,世界上第一個做這個事的就是中國

  • 8 # 滬說

    魏忠賢不死,大明未必不滅。把魏忠賢的死亡定成大明滅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不負責任的。

    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魏忠賢的死加速了大明滅亡的步伐。魏忠賢的死,到底讓崇禎朝損失了什麼?

    1.喪失了中央對地方最強有力的統治,尤其喪失了對南方的有效控制;

    2.朝廷的效率變的極其低下,在稅收、繳費、平叛等方面更是如此,結果是經濟發達地區雖然沒受破壞,但朝廷依舊是入不敷出。

    3.帝國再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而且高效的機制。

  • 9 # 這個-辣眼睛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其實主要是魏忠賢不死代表魏忠賢的勢力能繼續平衡東林黨,從東林黨的手中硬挖出錢來維持國家運轉,這樣就不用加稅,農民就不會大規模造反,小規模完全可以鎮壓,國內沒有農民造反清軍肯定不能入關的,要知道,直到最後要不是吳三桂開關清軍還在關外進不來,明朝最少還是可以撐個幾十年的,接下來就看造化了,要是出一個朱元璋這樣的皇帝可能明朝就中興了,小冰河時期也是隻剩下幾十年就過去了。

  • 10 # 暢聊君

    曾有人提出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為何會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歷史的史實真的是這樣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曾掌管特務機關東廠,兇殘跋扈,殺人甚多。當時,趨炎附勢之徒對他競相諂媚,《明史·魏忠賢傳》記載:“群小益求媚”,“相率歸忠賢,稱義兒”,“監生陸萬齡至請以忠賢配孔子。”魏忠賢本系市井無賴,中年自鬮入宮,由守門太監一躍而成為控制內閣、左右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他利用手中權勢結黨營私,殺戮忠良,無惡不作,禍國殃民。透過特務機構東廠、錦衣衛、鎮撫司殘酷壓榨和殺戮人民;魏忠賢的閹黨把大批反對他們的正直計程車大夫,如東林黨人,編成“天鑑錄”、“點將錄”等名冊,按名殺害。魏忠賢的國家觀念,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並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於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魏忠賢死後大明王朝便滅亡了,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以及善於把握動盪時局的“能人”來獨當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所以說魏忠賢不死國家不滅,魏忠賢雖說有過失,但也不至於投敵叛國,他對於這個國家還是有存在的意義的!

  • 11 # 雙魚yilongyang

    這種人的說法就是一種洗腦術,道光說,我不死就不會亡國,是他忘記了第一次雅片戰爭已經敲響了清王朝喪鐘,道光清廉勤政,但周邊人都貪腐,還隱瞞真相,官商勾結裡道外國,陷害忠臣良將,看今天何其相似?未經中央政府授權私下對印度說中國志度的軍官和外交官不是裡通外國的叛國罪?日本汽車缺陷全球召回單獨不召回中國產品,相關部門不聞不問,網路積極刪除不利評論,這不是叛國?咸豐說我不死大清不會亡國,但天下風火連天人民造反白蓮教控制地方政權,清政府已經失控。光緒說,到我死大清還在,他忘記了火燒圓明園他被逼逃亡陝西,忠臣良將被逼死義和拳小刀會太平天國已經把清胡搞的內外交困民不聊生,亡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跟源幾十年前己經埋下,只是什麼時候暴發的問題。歷史不能重演和假沒,魏忠賢不死沒準死的更慘。對暴力禍國分子必須連跟拔除,永除亡國禍根

  • 12 # 暗夜騎士111

    魏忠賢是好是壞都不重要,大家都知道,在明朝,太監都是對皇帝忠心耿耿的家奴,或者說是皇帝的惡犬,魏忠賢起的作用是制衡東林之流的文官集團,魏忠賢死後,東林黨獨大,把商賈富戶應繳納的稅款轉移到了農民身上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民變,這到底誰是忠誰是奸!?被東林黨噴為奸黨的馬士英以身殉國,文官集團領袖錢謙益帶著東林黨徒爭先恐後的投降滿清,這到底誰是忠誰是奸!?崇禎籌餉,只籌到了區區十幾萬兩銀子,李闖破城刮地三尺搜刮出了七千餘萬兩白銀!魏忠賢若在,收個千把萬兩銀子跟玩似的,這些人還得爭先恐後送過來,否則魏忠賢有的是辦法收拾他們!這些欺下哄上之徒只怕魏忠賢這種惡犬而壓根不怕皇帝,之所以收千把萬兩是因為剩下的留著慢慢收,不能一次性收割完!魏忠賢對這種度拿捏的爐火純青,綜上,魏忠賢不死,明王朝滅不滅亡不一定,但至少起碼要多活幾十年!

  • 13 # peter1955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上吊前才明白自己被誰玩死了!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是天啟帝朱由校臨終對朱由檢的囑託!可惜他沒當回事!東林黨借崇禎之手誅滅了魏忠賢!

    滿清歷時百餘年編纂的《明史》把明朝多位皇帝寫的不理朝政,耽於玩樂。明朝皇帝雖然不“勤政”,但是國家機器卻能夠有效運作,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明朝皇帝的大智如愚;說明他們能夠有效掌控平衡朝中各派實力,深諳馭人之術。傖促繼位的小皇帝朱由檢根本不明白自己該幹什麼!老話說!不怕愚者惰!就怕愚者勤!崇禎若學哥哥少管些事可能不至於玩完得那麼快!

    魏忠賢是草根出生,做事還是比較為百姓考慮。河南等地發旱災,魏忠賢積極展開賑災措施,免除災區賦稅。同時籌錢修繕水利。遼東明軍雖然屢戰屢敗,但軍需卻從來沒有缺過,每次魏忠賢都是能夠提供足夠的軍需讓遼軍恢復實力再戰,所以雖然明軍屢敗,但其實還是壓著後金在打,主動權仍在明朝手裡。而且魏忠賢主要是加徵海貿稅商稅礦稅鹽稅來籌集資金,農稅則能免就免,也就是徵富人的稅補貼窮人,結果就是文官士人階層對魏忠賢恨之入骨。魏忠賢此舉大大觸動了以東林黨人為代言人的江南工商地主們的利益。魏忠賢在司禮監期間,明朝沒有發生過大的變亂,對後金的戰事也處於不斷轉好的狀態,因此說起來魏忠賢功大於過的。在當時,以他為首的一個閹黨小集團 制衡了外戚宗室跟文臣兩大集團。 崇禎誅殺魏忠賢后,帝國 的財政狀態如何?一年不如一年啊,最後明朝是窮死的,知道不? 明朝最大的蛀蟲根本不是太監集團,而是外戚宗室文臣,這兩條大蛀蟲在帝國的身上不斷的吸血,最後把明朝吸死了。國家打仗需要錢糧 ,要錢糧必須加徵賦稅。沒有了魏忠賢閹黨集團的制衡,無法加稅於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徵農業稅,這隻能逼反吃了上頓兒沒下頓的農民們;因為明末幾十年正趕上全球性小冰河氣候,黃河以北地區農業都歉收;果腹都成問題,你還要加稅,能不反嗎?

    江南稅收是大明的血管!魏忠賢當政時每年有數百萬進帳!東林黨掌權後連幾十萬也收不到了!

    我們知道的魏忠賢是東林黨口中的黑山老妖!真實的魏公公若真是那麼可惡他能束手就擒嗎?自古太監再橫也是皇帝的看家狗!太監只忠於皇帝!而朝臣可是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明朝的帝王在這一點上都很明白!唯崇禎被迷了心竅!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是崇禎的死穴!

  • 14 # 起風了分享

    第一次發言,希望不要噴我,我認為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崇禎一開始殺魏忠賢后面又厚葬他,就很說明問題,縱觀明朝中後期的歷史經常是宦官和文臣的相互鬥爭,皇帝就好像是這兩方相互爭奪的陣地,有的時候皇帝重用宦官,有的時候重用文臣,但是不管怎麼說皇帝還是天然的親近宦官,原因無他因為宦官的權利來自皇帝沒有後代,也就是沒有退路,他們的貪錢其實都是給皇帝的,後面殺魏忠賢也就是一句話的事,而文臣不一樣他們的權利來自科舉和他們所在的派系,他們有後代有退路,大不了換個主子,魏忠賢在天啟皇帝的時候已經把文臣派系打殘了,所以就有很多的官員依附在魏忠賢的身邊,這就是他叫九千歲的原因,但是也是因為他是宦官,他是比別人更加知道皇帝重要性,有一次天啟掉水裡他想都不想就跳下去救人,本身他是不會游泳的,所以後面天啟更加信任他,所以明朝晚期他已經控制了大部分的官員為他所用,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但是崇禎想做一代明君被文人洗腦了,上來就殺了魏忠賢來安慰文臣派系,但是就是因為他這樣打破了權利的平衡,造成了政治混亂,宦官勢力就此末落了,沒有牽制文臣派系的力量在加上崇禎的個性對人嚴厲懷疑心重,這就是為什麼他最後會寫文臣都該殺,也是為什麼在京的文臣派系不想給他出力的原因。

  • 15 # 糾結帝

    我以前發文也提到過這事,不是給魏忠賢洗白。魏忠賢確實也不是什麼好鳥,但是殺了魏忠賢朝廷失去了對東林黨人的制約。東林黨人其實也不是壞鳥。把持朝政後免除和消減了很多稅收。百姓是高興了。朝廷國庫見底了。魏忠賢當政的時候,每年耗資巨大的遼餉,與李自成張獻忠的做戰的軍餉。朝廷都還能運轉正常。這與魏忠賢的運籌帷幄分不開的。明朝滅亡後世總結清流誤國是有道理的,雖然魏忠賢拉幫結派賣官貪腐卻有其事,但是輪治國能力甩東林黨人幾條街。結果最後李自成打到北京,守軍軍餉都發不出,這個時候東林黨人一個比一個哭窮哭的厲害。。這也是事實。李自成破城後收刮的7000萬錢財,富賈商人佔十之56,官宦十之34。整個皇宮國庫就收刮到13萬兩。崇禎最大的錯誤應該是平定內亂之後,再除掉魏忠賢,而不是用人之際自斷手臂。

  • 16 # 孫履真

    崇禎皇帝根本就不是按照皇帝來培養的,他和他哥天啟帝的老爹朱佑樘(泰昌帝?)本身就擔驚受怕了一輩子,剛當上皇帝一個月吃了太醫給的瀉藥,拉的不成樣子怕都掏空了,還不長心眼,一個半吊子給了兩顆紅丸,也就是春藥也敢隨便吃,這二桿子樣子,哪像皇帝氣派?大兒子天啟文盲一個,小兒子就很聰明瞭?

    一切都是氣數到了。

    本來要是沒有韃子,明朝正在經歷資本主義進化,國家自己正在調整,許多地方不用官員也能很好治理,正在改革最脆弱的時候,內外一頓猛捶,這隻剛化繭準備成蝶的蠶蛹,一定能絢麗地走向資本主義。

    可是沒辦法,朝堂亂了,即使民間能人,基層能人再多,一次次打敗各地流民,爬到能掌兵權的地位,就被捲進朝堂,明末出了多少名將?都是剛一露頭,就被捲入朝堂。

    只能說,崇禎根本沒有能力維持自己的政府,志大才疏,卻以為自己能像朱元璋一樣能把事都自己幹了,一年換一屆內閣,而朝堂上根本就沒把他崇禎放在眼裡,只是眼看著自己的小家,辦起事來根本就是湊合。

    要治這些滾刀肉老油條,只有扯下溫和的面具,比他們更無恥更狠,但是崇禎只能說滿朝大臣皆該殺這句話,根本沒辦法引導這些人去幹事,自己幹不了,當時要是有那種狠霸勢力,像魏忠賢這類人,至少不會把底下這些東林黨放出來。

    一旦放出來,皇帝又是沒本事,這些人都是面上的孔聖後裔,最注重私名,做任何事要以自己的名聲,自己族群的利益為主,這是千百年的惰性,可以說,就是這種惰性,讓崇禎的朝廷根本沒有凝聚力,也沒有新的衝擊能讓他們醒過來,所以這就是個大泥潭,只能把明朝就這樣窩囊地拽進深淵!

  • 17 # 明理很難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誇張。且聽我道來。

    先說魏忠賢,此人仗著天啟貪玩不務正業大權獨攬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殘害忠良打擊異己。心靈陰暗禍亂後宮。把皇帝的孩子帝國的繼承人搞死一個又一個。讓天下人給它建廟與孔子並列,無恥至極居然還有人為它鳴冤!真是為了觀點新穎臉都不要了,和為藥家鑫辯護髮明出彈鋼琴殺人的某教授的無恥程度不相伯仲。

    再說東林黨。當忠良功臣反被小人戲謔欺侮甚至命運都被一個太監掌控時,你指望身為讀書人的大臣還保持貞節嗎?歷史上確實有不畏生死堅持真理的烈士,但大多數還是在乎自己老婆孩子高堂父母的普通人。但我不是誇東林黨。東林黨一開始應該還是些仁人志士,但到後來能和大閹宦死磕到底的,已經不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了,正常的人都有家有室誰會一直不顧全家性命和魏忠賢死磕?到天啟後期的東林黨人,多是些頭腦發熱的憤青和政治投機者!也就是說,魏忠賢固然是大奸賊,但後期,注意是後期的東林黨,也不是好鳥!

    有人為魏忠賢平反,依據有四。1天啟在傳位前誇魏忠賢做事謹慎得體,可當大任。2魏忠賢善於經營沒讓皇帝缺過錢,說明能幹。3魏忠賢出身貧苦知道下層人民的疾苦,政令接地氣適合最底層人民。4魏忠賢對皇帝絕對忠心。以上四條,首先第四條站不住腳,理由是魏忠賢禍亂後宮,殘害天啟的兒子,這難道是對皇帝忠心?第2,3條說魏忠賢有能力這個不否認,沒能力當不成也當不好天下第一奸賊權宦。這種奸賊,能力越大對朝廷對天下的破壞越大,不能拿能力給奸賊平反。否則希特勒也能平反。至於天啟的評價,一個不務正業任用奸賊,連自己繼承人都沒留下的混賬皇帝。能拿他的評價考量忠奸嗎?

    綜上,魏忠賢絕對是奸臣。為其平反者都是為求觀點新穎臉都不要的貨色。但大明的滅亡絲毫不怪魏忠賢。天啟昏庸不務正業,大臣當然要勸諫約束他。皇帝不想被約束聽嘮叨,就寵信聽話的太監,並借太監之手打壓大臣。魏忠賢如果是個正值的太監也輪不到他來伺候天啟。甚至作為奴才規勸皇帝會讓他死的很慘。所以這樣的昏君必然有這樣的佞臣。就像唐玄宗有楊國忠李林甫,宋徽宗有蔡京高球。再說東林黨,東林黨開始和魏忠賢鬥,是為了拉皇帝回頭,後來隨著和魏忠賢矛盾的升級隨著魏忠賢一再殺他們的同黨罷他們的官,這些人和魏忠賢已經變成了純粹的利益朋黨之爭。再無正義真理可言。這時候皇帝,國家社稷民生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閹黨掌權還是東林黨掌權,然後怎麼提拔自己人,怎麼把持朝政怎麼殘害對手,管你是好人壞人能力如何非我族類全部否定。說到這就順理成章地講到了崇禎亡國。沒辦法,祖宗造孽報應子孫。吝嗇無比的萬曆,泡妞至死的泰昌,為了不打擾自己幹木匠活放任魏忠賢殘害忠良的天啟,已經寒透了天下赤子之心!留在朝廷裡崇禎身邊的,還有幾個是為報國為天下?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的蛀蟲!所以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奮勇殺敵不抵既得利益者幾句風涼話。很多人怪崇禎無能找崇禎的缺點我想說人都有缺點。這個由前朝三代皇帝禍害下來的爛攤子,別說崇禎,交給朱元璋也照樣滅亡。換做李自成去朱元璋,我相信他能再建一個王朝,換做崇禎是朱元璋,他也照樣是滅亡。

  • 18 # 清史宴

    太監無根之水,他離了皇帝,什麼也不是,根本就沒法生存,崇禎到死才明白。

    明朝的皇權是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的,官僚士族階層的權力非常大,如果他們有意的跟皇帝對著幹,作為高高在上的皇帝,也真的沒辦法,否則就不會出現萬曆數十年不上朝的現象。皇帝要知道民間百姓疾苦和官員的政治生態詳情,這就需要靠身邊的太監來實現了,所以明朝中後期的太監才會如此得勢,但是皇帝若想清除某個太監,也還是一句話的事情。

    崇禎能夠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除掉魏忠賢,不是因為他多麼英明神武,而是作為太監的魏忠賢,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本身他就岌岌可危,時刻都有喪命的危險。當一個人決定做太監的那一刻起,他的命就不在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皇帝了,因為從此他成了無根之水,一旦離開了皇帝,根本就不可能存活。所以明朝的太監,無論多麼的貪婪和無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皇帝絕對性的忠誠。

    皇帝為了打壓士人,就必須要培養絕對忠於自己的勢力。當魏忠賢在世的時候,每一次大明出現危機,他都能巧妙的化解,民間也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關外的後金,對大明也沒有致命的威脅。不是說魏忠賢多少的能幹,而是作為太監的魏忠賢是務實的人,不像崇禎時期的內閣大臣們,每天口號喊得很響,就是不幹實事,一切都以個人利益為中心。

    不過總結一點,就是魏忠賢不死,明朝也免不了滅亡的厄運,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局,大明帝國的氣數已盡,猶如垂垂老矣之人,就是神醫華佗在世,也無法起死回生。

  • 19 # 你的姨媽90後

    明孝宗朱祐樘時期,重用文臣,皇權願意下放給能臣,青史留名,故能成就弘治中興!

    明武宗繼位,深感皇權處處受到文臣制約,極力想擺脫文臣約束,不斷挑戰世俗規則,又成立另一個議政機構豹房,並重用宦官劉瑾,對抗整個文官集團。所以得罪文官集團,故文人對其極盡汙衊之事,留下臭名。

    之後堂弟明世宗繼位,同樣致力於恢復皇權,透過大禮儀之爭重新強化皇權,此人聰明絕頂,天賦異稟,竟主動放棄宦官集團,分化文官內部,以此達到集權目的。不料造成惡果,文官開始抱團,並形成派別,黨爭開始激烈化。

    明穆宗繼位,能力平庸,依賴文臣。之後明神宗繼位,前十年皇權傍落,權臣加能臣張居正改革,迎來萬曆中興十年。成年後,透過整治張家收復皇權此後不再信任文官,也走上獨自對抗文官之路,無同盟軍的明神宗步步敗退,最後竟消極應對,懶政怠工,自此以後,大明江山,大明朝局,昏天暗地,社會矛盾嚴重激化,流民集中流竄作案,騷亂不斷,出現敗亡跡象。

    神宗之後,被冷落幾十年的太子繼位,是為明光宗,所謂苦盡甘來,極盡縱情聲色,不及一月,竟紅丸喪命。繼任者為魯班傳人明熹宗朱由校,不管其智商能力如何,始終信任魏忠賢,鉗制東林黨,政局平衡。魏忠賢人品低劣,斂財無數,但大事不糊塗,國事當前,也能任用東林黨人才袁崇煥,孫承宗挽救危局。終究明熹宗一朝,如能即時改革,尚能有救。

    明熹宗落水病亡,親弟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繼位,上位不久,殺魏忠賢,滅其一黨,竟不扶持另一勢力以鉗制東林黨,東林黨一黨獨大,東林黨執政,其時東林黨人大部分已經不復當年之氣節品行,內耗彈劾不斷,施政之內容以東林黨人利益為先,昏招頻出,幾年之後,流寇更甚,關外戰亂,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朝廷無錢無糧,拆東牆補西牆,“諸臣誤我”,大明王朝崇禎十七年亡於流寇李自成,明亡。

    以上所列舉,只想表明,朝廷無小事,任何時候作為統治者,都不能任由一人,一黨,一勢力做大,學會制約,否則危及國家興亡。崇禎的悲劇在於,殺魏忠賢之後沒有扶持起來另一個李忠賢,黃忠賢,劉忠賢,以至於東林黨一黨獨大,任意妄為,崇禎下達命令,下面東林黨人陽奉陰違,逼迫崇禎不斷殺戮大臣,殺了一個東林黨,又只能任用東林黨人,因為朝廷內外都是東林黨人。

  • 20 # 一枚明粉

    因為瞎扯。我就從財政角度談下魏忠賢時代吧,即《魏忠賢主政時期,明朝財政到底有多弱》。

    要點

    萬曆三大徵沒讓財政枯竭,朝廷在魏忠賢主政前夕的家底,比較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遼東缺餉是常態,因為士兵工資照發,故局勢較穩。

    魏公公徵稅能力被嚴重誇大,向富商徵收商稅更是病急亂投醫。

    崇禎初,“眾正盈朝”,穩住了魏忠賢主政以來瀕臨崩潰的財政。

    相比閹黨,東林黨人的確問題也不少,但把明朝垮臺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後者貫徹,既想當然又荒謬。

    名詞

    邊餉 負責沿邊n鎮的軍費年例銀,每年開支300多萬兩。

    新餉 遼事興起後,負責遼東及周邊防禦支出,每年開支400-700萬白銀不等。

    魏忠賢主政之前的家底

    要了解魏忠賢主政時期(天啟四年—天啟七年)遼東及其他邊軍的軍餉情況,不妨先了解其主政前夕明廷的財政情況。

    記錄這一時期財政狀況,有四種史料很重要,分別是《明神宗實錄》(萬曆朝歷史)、《明熹宗實錄》(天啟朝歷史)、《三朝遼事實錄》以及《度支奏議》,其均屬檔案資料彙編,各色財政資料多能相互印證,其中《三朝遼事實錄》的作者是王在晉,《度支奏議》的作者是畢自嚴,二者均有豐富的軍政經驗。上述史料都比較可靠,本文的諸多財政資料,均來源於此。

    天啟朝初年的財政儲蓄,自然繼承自前朝,尤其是萬曆一朝,在這一時期,財政還是比較充盈的。即便是經過前朝“萬曆三大徵”的折騰,朝廷的財政壓力也不大。

    ▲萬曆三大徵之“壬辰倭亂”。圖為朝明聯軍的一次攻城戰。

    據學者劉利平的研究①,以及《三朝遼事實錄》、《明神宗實錄》等文獻的記載,三大徵花費的白銀總共在1000萬兩上下。從1591到1600年,三大徵前後耗時十年,平均下來每年耗費100多萬兩,並不算一個特別大的數目,和宮裡每年收上來的黃蠟、白米、瓷器、毛皮價值(盧象升認最少有200萬兩②、黃仁宇估算為400-500萬兩③)相比,不值一提。

    所以,“萬曆三大徵”並沒有將明朝的國庫耗盡,銀子還是有,萬曆留下的內庫就至少有700萬兩。但在萬曆四十六年春,明清戰爭開始之後,更多銀子被作為軍餉投入到遼東前線。第二年春,明廷出兵10萬攻打後金,耗費500-600萬兩;開原丟失後,先後有18萬明軍出山海關;瀋陽遼陽丟失後,先後有15萬左右明軍出關。大兵需要大餉,從萬曆四十六年到天啟元年的三年間,明廷發給遼東軍費2018萬兩白銀④,當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還制定了耗時八個月,用兵十八萬,需餉2160萬的戰略計劃。⑤

    戶部出的軍費耗掉2000多萬兩銀子,這其中還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萬兩銀子,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庫也支出不少。而這時期的國庫(戶部)收上來“遼餉”不到1500萬兩。

    不足的銀子哪來的?顯然是前期所積累下來的,萬曆朝以來的老底,能支撐起遼餉的花費,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萬兩白銀,九邊也並不欠餉,足以說明魏忠賢主政前夕,明朝的家底還算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的軍餉

    但是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包括遼東在內的邊餉就捉襟見肘。

    天啟二年,明軍在廣寧大敗於後金,自此,明軍基本不再大規模進取,採取守勢,且築且屯,步步蠶食。之所以如此,因為:1、軍餉不再像過去那麼充足;2、野戰能力、軍隊信心大損。萬曆四十六年春以來的那些戰役,花掉三千多萬兩軍餉,真的傷到朝廷財政的筋骨了。

    ▲明朝九邊圖。

    然而儘管如此,魏忠賢主政之前的軍餉,還是不缺。據學者林美玲統計,天啟三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尤能支出347萬兩白銀⑥,遼餉支出628萬兩白銀⑦,天啟四年,魏忠賢主政之後,遼餉等邊餉數額急轉直下,天啟五年、六年、七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分別是298餘萬、104餘萬、146餘萬兩白銀⑧,而天啟四年,朝廷發給遼東的軍餉是499餘萬兩(缺額127餘萬兩),天啟六、七年,這部分缺額高達幾百萬兩,欠餉應該是常態。

    因此,說魏忠賢主政時期的遼餉充足,顯然不合史實。可為什麼遼東士兵沒有兵變呢?因為魏公公在遼餉不夠的情況下,優先保證士兵的工資,而用於軍隊的其它耗費,基本不管,而且基本無視其他邊鎮的軍餉需求。

    遼東局勢較為平穩,乃是他本人對遼東情有獨鍾,但這犧牲了其它邊鎮士兵的利益,因為缺餉,戰鬥力嚴重下降,讓西遷的蒙古林丹汗隨隨便便就搶了大同(崇禎初有“虜與夷並重”的說法),陝西三邊不少士兵加入“流寇”,內憂更憂。

    魏公公主政時期留下的遺產,是大明王朝嚥下的一顆毒果。

    被嚴重誇大的徵稅能力

    《為什麼殺了魏忠賢不久,大明朝就垮了?》還稱,魏忠賢主政時期徵收了大量商稅、海稅,保證了遼東軍餉的供應,這一觀點同樣是想當然,毫無根據。

    和田賦、鹽課等正項相比,晚明朝廷所徵的商稅、海稅屬於雜項,包括“內地關稅”、“地方商稅”、“番舶抽分”、“房地契稅”、“竹木抽分”、“礦銀”、“漁課”等,事實上,商稅和關稅加起來,也不過五六十萬兩(崇禎時期的關稅、商稅反倒高於魏忠賢主政時期)對於動輒幾百萬兩的軍費消耗,這點稅如同杯水車薪。

    況且,爆款文也想當然地高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朝廷的收稅能力,據《度支奏議》記載,天啟六、七年到崇禎元年六月的兩年半時間內,朝廷有489萬餘兩白銀的舊餉沒收上來,而專用於遼東邊防的“新餉”,則有328萬餘兩白銀的稅被欠著。

    這麼多稅沒徵收上來,朝廷還指望怎麼發錢?天啟五、六、七年完全撐不住。財政外解不到,內庫空虛,欠餉成為常態,邊餉數額迅速下降,遼餉只能靠搜刮雜項、挪東挪西維持。所謂魏公公重視商業稅,其實是病急亂投醫,其徵稅能力被爆款文嚴重誇大。

    崇禎初穩住了崩潰的財政

    爆款文的結論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上臺搞亂了明朝財政,朝廷缺餉,但事實恰好相反。

    崇禎上臺後,接過了魏忠賢主政的爛攤子:八百多萬兩沒徵收上來的新、舊(邊)餉銀。財政空虛,三年內邊餉發了不到額定的一半,專用遼東防務的新餉也開始欠著,於是只能坐等兵變與被打。崇禎元年,薊州兵變、寧遠兵變,蒙古林丹汗寇大同⑨,財政危機引發軍事危機,朝廷急需整頓。

    據曾美芳⑩博士的研究以及《度支奏議》的記載,經過努力,崇禎元年、二年、三年遼餉基本得到保障;邊餉發放額已完成百分之九十⑪,基本上扭轉了魏忠賢時期接近崩潰的財政,勉力維持了收支平衡,讓大明可以多堅持幾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所謂東林黨人惡化了魏忠賢主政時期的財政,純屬無稽之談。

    餘話

    綜上,本文的結論是:晚明財政家底不錯,萬曆三大徵的消耗並未如後世想象的那樣大,明清戰爭中的薩爾滸戰役到廣寧戰役,幾乎耗盡國家積累,之後就是勉力維持,魏公公主政把財政折騰得更差了,留下一堆問題;崇禎初,畢自嚴的上下整頓為明朝續命,崇禎帝最後能走多遠,端賴歷史程序。與閹黨相比,東林黨人魚龍混雜,其行為的確問題不少,但把明朝垮臺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東林黨人、崇禎帝貫徹,則既想當然又荒謬。

    註釋

    ①劉利平:《明代“播州之役”軍費考》、《三朝遼事實錄》,卷3,數字為2387000兩。關於這些數字的出入,在於每個人的統計標準有區別,這裡不做敘述。

    ②盧象升:《盧象升奏牘》,卷4。

    ⑤熊廷弼:《楊嗣昌集▪敬陳戰守大略疏》。

    ⑥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18頁

    ⑦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33頁

    ⑨李華彥:《崇禎朝薊遼兵變與餉稅重整》,博士論文。

    ⑩曾美芳:《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博士論文。

    ⑪畢自嚴:《度支奏議》,邊餉卷7

    這是我發在騰訊文化“彰考局”上的一篇文章。這裡分享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有什麼好玩的遊戲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