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左夢華錄
-
2 # 東籬南山534
據說漢高祖他爹是個實在人,總覺得宮裡連個能說話的人都沒有,大夥見了他都恭恭敬敬小心翼翼的太沒勁,於是一直不開心,漢高祖就花心思為他爹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樣的村莊,不光老家的村民都搬過來一起住,連貓貓狗狗都沒落下,他爹住到了熟悉的環境裡天天找鄰居聊聊天喝喝酒才覺得開心自在起來,漢高祖還得意的問過他爹,以前你老說我沒出息,不如我哥,現在你覺得怎麼樣。他爹就笑著回答他,你們兄弟都好,都好。
-
3 # 悠悠華夏五千載
劉邦出身低微,自然他父親亦是如此,劉家世代務農,貧苦農民劉老爺子的大半生都在為生計而勞苦奔波,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直到劉邦稱帝,君臨天下,劉氏家族的命運才徹底改變。劉邦做了皇帝后每日都去拜見父親,那時的劉邦和父親相處還是和普通父子一樣。但是有一天有位大臣告訴劉老太公:“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您雖貴為皇帝的父親,但他是君王你是臣子,這世上哪裡有君王給臣子下跪的呢?劉老太公聽後嚇的不輕,覺得非常有道理。
後來劉邦再去拜見父親時發現老爺子拿著掃帚畢恭畢敬的站在門口恭候自己,看見兒子來了自己就往後退著走,甚至不敢看兒子一眼。面對父親突如其來的變化,劉邦大吃一驚,得知原因後劉邦下了一道聖旨:人的至親再沒有比父親更親的了……如今各位愛卿尊我為皇帝,而我的父親連一個尊號都沒有,從今日起,尊我父親為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禮。所以劉邦稱帝后對父親還是十分孝心的。
-
4 # 生生不息6605
劉邦稱帝后對劉太公真可謂是物盡其豐上尊號“太上皇”可謂孝也。還有兩個小故事分享一下,一是劉邦下朝後每次見父親都行禮參拜盡孝子之能事,然而卻有大臣對太公說劉邦是太子,您是凡人,哪有凡人見太子而不行禮的道理,於是太公再見到劉邦的時候就畏畏縮縮,劉邦知道原因後遂上尊號給其父親曰“太上皇”。二是劉邦有一次和父親談話時劉邦問太公說你早先曾經多次對我說我不如大哥,你看現在我比大哥如何?太公答道“甚好,甚好”。兩個故事印證一下,,可見劉邦對他父親還是有意見的,但是劉邦的度量不是一般的大,他能忍韓信做齊王,又豈會介意他父親做太上皇。還有就是那個給太公提意見的大臣應該就是劉邦授意的,說這話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這個小人就是這樣想的。有弟子問孝,孔子曰“色難”意思是孝並不是物質的豐滿,而是事親的態度。劉邦能當面問的他父親無言以對,可見劉邦盡孝的態度不過是做給天下人看的。
-
5 # 尋根拜祖
劉太公的地位比較特殊,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位從平民晉升的太上皇。有資料說他叫劉煓、劉執嘉,不過是書上並沒有留下他的姓名,這個名字很可能是後人訛傳。作為第一位平民太上皇,因為在歷史上無先例,所以有關待遇情況怎麼釐定,著實讓大臣們為難了好一陣子。
劉邦雖然很粗魯,但對父親還是比較孝順的,有時候還拿舊事跟父親打打趣。史料關於劉太公的事蹟非常少,劉邦對父親的態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封太上皇劉邦做皇帝,劉太公尚在世,按規矩,劉邦至少每五天就要拜見父親。拜見父親就要行禮,理所當然,要行“子拜父禮”。可問題是,子拜父是家禮,對一個國家來說,劉邦是君,劉太公是臣,哪有君拜臣的道理?
劉太公的管家提醒劉太公:雖然皇帝是您兒子,但他畢竟是君,您是臣,這不合適!
劉太公實誠人,一聽有道理。等劉邦再次來拜見父親的時候,劉太公手持掃帚,站在門口,恭恭敬敬地等劉邦。意思是,我是為您打掃庭院的僕人!
劉邦一見,大吃一驚,這哪成,傳過去,我這皇帝目中無父,該怎麼治國?
在封建社會,可以稱為君的,包括皇帝、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太子等,嫡系一支。大臣們見了他們,都要行君臣之禮,他們相互間,行家禮。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國家君臣大禮,又兼顧了家庭倫理。
建新豐村這個故事不見載於正史。說劉老太公住進偌大的宮殿,開始還很新鮮,把御花園改造成菜園子,自娛自樂,挺高興。但時間一久,不開心了,以前的街坊鄰居不見了,村頭納涼的老槐樹也沒了,平時可以摸點魚蝦的小河溝也沒有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很不習慣。
劉邦一看老父親悶悶不樂,一問明白了,人老了,不習慣環境的變化,思念家鄉的山山水水,大妹子老兄弟的了。
過了段時間,劉邦對劉太公說,咱回鄉去。把老頭樂壞了,跳上車就要走。
車行不遠就停了,劉太公一撩簾子:遠遠一條黃土大道,道路盡頭一顆大槐樹,一條不寬的小河溝,彎彎曲曲伸進一個小村子。
咦!這不就是家鄉的小村子嗎?人還沒靠近,路兩邊,那些熟悉的大妹子老兄弟,甚至大黃狗,都在路兩邊等著他!
原來,劉邦特地在長安附近,完全按家長的結構,重新建了一個村子,並且把家長的父老,全部移居過來!
打趣逗樂在朝堂上,劉邦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回到劉太公身邊,他還是劉季,一家人還經常開開玩笑,打打趣。
有一次,劉邦像個惡作劇的“壞小子”,得意洋洋地問劉太公:當年你老是說我敗家,遊手好閒,總誇二哥好,說他會置家業,您老現在看看,我跟二哥,到底誰置下的家業大!
史書沒交代劉太公怎麼答覆的,要是我就甩他一鞋底:你他孃的,為你這個家業,老子提心吊膽做了多少年俘虜,還差點被人燉了,你得意個屁!
當年劉邦兵敗彭城,把劉太公和呂雉扔給了項羽做俘虜。楚漢戰爭焦灼之際,項羽一急眼,差點烹了劉太公,大鍋都架上了。老頭看著滾開的水,想想自己即將變成一鍋肉湯,嚇得兩腿直哆嗦。
更讓劉太公絕望的是,混蛋兒子竟然對項羽說: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燉了咱爹,別忘了分我一碗湯!
天下有這麼混的兒子嗎!
估計提問者及後世很多人,以此認為劉邦就是個不孝子,當了皇帝也不會對劉太公好到哪裡。
其實,不能以極端環境下的言行,來考量一個人品行。在當時情況下,即便劉邦痛哭流涕,哀求項羽,有用嗎?答應項羽退兵,項羽就一定會饒過劉太公嗎?即便都是肯定的答案,作為政治家的劉邦,他也無法拿天下這個大利益做賭注。
劉邦的混話,實際上是一種聰明的攻心策略,我懷疑,這話是陳平教他說的。
事實上,劉邦做皇帝后,對劉太公還是非常孝順的。
-
6 # 騎驢去高考
劉邦估計是中國古代一眾皇帝中最接地氣的一個。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一個混混怎麼最後能當上皇帝,或者更準確地講他到底有沒有做皇帝的胸襟與水平,以便讓我們這幫同樣泥腿子出身的平苦大眾能心服口服,不會打翻我們心裡的醋罈子。提起他在豐縣的那些日子,人們總是笑得樂開了花,這哪是皇上啊,這不就是我那臭不要臉的小舅子嘛!其實他後來還是那球樣子,但是大家憋出內傷來也不會笑了,誰會拿自個腦袋開玩笑!再說了,你見過有成功人士犯錯的嗎?
我是傾向於劉邦年輕的時候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雖然他也說過“大丈夫生當如此”之類的豪言壯語,但哪個年青人沒說過幾句豪言壯語,他只是看到秦始皇出行的那種排場,真他娘地拉風,滿足他驚豔世人的娛樂心裡,這種娛樂是尋找開心刺激的意思。它不同於項羽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的話裡面充斥著大丈夫生當建立一番驚天偉地功業的雄心氣概和主掌別人生死大權的霸氣,二人人生追求不一樣,展現出的人生氣度也不一樣。跟著項羽,你會覺得很累,但永遠都有一個激動人心的目標;跟著劉邦,你總覺得沒頭蒼蠅似地亂撞,但是日子總是輕鬆的,當然啦,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你都有一種感覺,真他娘地丟人,沒辦法,這就是咱劉四的辦事風格,不走尋常路,怎麼下流咱怎麼來。
正如諸君所知,劉季年輕的時候以流氓無賴著稱,在沛地酒肉鄉里,經常跟幾個寡婦夜裡串門,平時正事你連他個影都見不到,要是喝酒唱歌跳舞,不用您請,他自個就來了。四十大幾的人了,連個媳婦都沒娶上,整天遊手好閒的,到處蹭飯,還當自個本事,也不知道丟人!劉季心裡知道別人是怎麼看他的,包括那個對他一臉嫌棄的爹。他心裡自然也萌生出一種幹出一番事業讓你們看看的心裡,但他對周圍人更多的是一種討厭與鄙視,看不慣他們沒有意思地活得那麼累,看不慣他們的虛偽和假正經,看不慣他們自以為自己道德高尚的傻樣。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看懂劉邦,他是一個追求實際幸福的人,他是一個追求現世幸福的人,他是一個討厭虛禮與虛名的人,他是那種能下得了狠的人!
其實劉邦還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愛好——詩歌,應該年青的時候還特別迷戀,水平不低,要不然只能跟張宗昌這樣的PK了,“遠看泰山黑乎乎,上頭細來下頭粗。若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這就沒法像“大風起兮雲風揚”那樣的傑作那樣值得人玩味了,只會引起大家的爆笑,當然也挺好玩。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後來劉邦參加了革命,小子還成氣候了,後來竟然敢和項王爭奪天下,好像很難理解。其實劉邦一點都沒變,他還是那個頑固追求快樂的人,而且他很清楚,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付出點代價甚至是吃點苦頭是不行的!他一直都有一個人生理念,“無可無不可”,怎麼樣咱老劉都是不會輸的!
劉太公有這樣一個兒子,在他未發跡的時候,他覺得很丟人,自己也受託累。可是當他成功的時候,太公一點也感覺不到壓力,因為在劉邦眼裡,只要老爹感覺舒服就行,咱就是這麼個人!
-
7 # 秦地青草
古代第一位太上皇——劉太公
未發跡之前的劉邦就是個鄉間的混混,整日不學無術,混跡於鄉間酒館,幾十歲沒有成家也沒有家業,老父親劉太公對他沒有一點好印象。後來呂太公(劉邦的老丈人)一家來到沛縣避難,劉邦是當地有名的混混頭子,呂太公跟地方縣令又結交,想借勢宣揚自己名聲,在家中大擺宴席,劉邦跑去混吃喝,在席間“狎侮諸客",開了張一萬錢的空頭支票,娶了呂雉。回到家中劉太公一看,哎呀,這小子可以啊,40歲的人取了比自己小几十歲的年輕貌美女子,還這麼有勢力,跟縣令都有關係。
從這開始算是劉邦人生轉折點。當時朝廷苛政,到處抓壯丁,給皇帝修陵墓,劉邦身為亭長帶領一批農民去臨潼修皇陵。在路上一大幫人都跑了,劉邦一看去了沒法交代,就帶著幾個跟自己好的人制造了”斬白蛇起義“的傳說。從此開始了爭霸天下的路。
據項羽本紀記載: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
大概意思就是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時,劉太公為項羽俘虜,劉邦斷了楚軍糧草,項羽大怒,把劉太公拉出來警告劉邦說,你再鬧我就把你爸給煮了,劉邦是個混混啊,最出名就是不要臉,當時就回到,咱兩是結拜的兄弟啊,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煮了,可別忘了分我一碗湯啊。劉太公當時被人加在湯鍋上,一聽這小子雜這麼混呢。可項羽這人重義氣,當時就把劉太公放了。
劉邦成事之後,當了皇帝,劉太公就尷尬了,因為那時還沒有太上皇一說,也沒有那個皇帝在位父親還在的事情。所以當時就有人給劉太公建議:劉邦現在是皇帝,你雖然是他父親但也要尊君臣之禮。劉太公是個老實人啊,一聽答應了。劉邦再來看他的時候,他就拿把掃帚站在門口倒退著走。劉邦一看就說,你是我父親啊,怎麼能這樣敬我。於是就封了劉太公為太上皇,從此之後也為君了,就不用行君臣之禮了。
就這樣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就成立了,也為我國開創了太上皇這個職位的先河。
-
8 # 剛日讀史
《史記·高祖本紀》說漢高祖:“父曰太公。”,並沒有介紹他的名字。
在民間野史裡說太公叫劉昂,字執嘉,也叫做劉煓、劉湍,生於公元前271年,卒於公元前197年,活了七十五歲。
他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劉季就是劉邦。 老劉頭就是個本份的老農民。
他一輩子生了四個兒子,劉邦是老三(排行存疑,略過不提)。老頭一輩子老實本分,他的夢想就是老老實實種地,能夠有一碗飯吃就行了。
可是三兒子是個混混,天天在外面混,又不種地又不經商,整日遊手好閒,劉太公是非常看不慣的,所以經常數落這個兒子。
看著哥哥嫂嫂日子過的紅紅火火,劉邦還過著四處討酒喝,欠了一屁股的酒債的日子。 劉邦沒有辦法啊,這是自己老爹啊,只能每次都低著頭讓劉太公罵。
所以他對這個老爹是沒有多少感情的,有個例子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公元前203年,楚漢爭霸,楚霸王抓住了老劉頭全家,對劉邦說: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那意思就是你要是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吃了。面對項羽的威脅,劉邦說:
“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我和你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也分我一碗湯吧!項羽還是心腸軟,在項伯的勸阻下,劉太公死裡逃生。
劉與項:
劉邦當上皇帝后,還是蠻守孝道的,經常去看望這個老爸。 史書記載他
“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禮”。可是宮裡的人看不下去了,對劉太公說:您現在雖然是皇帝的老爸,可老是讓皇帝拜見你也不妥吧。太公一想有理,下次兒子再來時,他便拿著掃把站在外面,像奴僕一樣迎接主人一樣。
劉邦:
劉邦不知道演的是哪一齣,連忙上來攙扶,問是怎麼回事。劉太公說:
“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雖然話是這麼說,可怎麼安置這個老爸,也讓劉邦犯愁。有人想出了“太上皇”這麼個位置。劉邦一聽這主意不錯,就讓老頭當了“太上皇”。
這也是史上第一個活著的 “太上皇”。 太上皇是幹嘛的?據記載:
“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所以說“太上皇”就是個榮譽稱號,是沒有什麼權力的。 雖然當上了“太上皇”後,老頭過得還是不怎麼開心。《西京雜記》中記載說
“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悽愴不樂”。老頭愛熱鬧,平時沒事和那些老農民拉拉家常,嘮嘮嗑,才是他喜歡的生活。像現在這樣天天悶在宮裡,連個說話的朋友都沒有,他怎麼開心得起來?
為了老爸能開心點,劉邦大費苦心,在長安建了一個和老家一樣的鎮子,又把老家的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接來。《西京雜記》中說:
“士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雞鴨於通塗,亦競識其家。”這下老頭開心了,樂不思蜀啊。不過老頭也挺有分寸,這些鄉親啥也不懂,太上皇並沒有在兒子面前幫他們跑官要官,對於這點,劉邦還是挺滿意的。
公元前197年,劉太公去世,葬於臨潼。雖然老頭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大事,但他生了個好兒子,這個兒子對他還挺好,讓他過上了幸福的晚年,劉邦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後人多學習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尤在。真好!
-
9 # 浩然文史
太上皇制度是中國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產物,是作為皇帝的兒子、弟弟在處理尚在世的皇帝父親、兄長時提出的變通性稱呼。據統計,中國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數,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卻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厭倦政事主動讓位給兒子的,如宋高宗傳位給孝宗,孝宗傳位光宗。有的是因為戰亂,自己的兒子、兄弟登上皇位,原來的皇帝只能被尊為“太上皇”,如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就遙尊父親為“太上皇”。“土木之變”發生後,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為“太上皇”。有的則是迫於形勢,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門之變”後的李淵最具代表性。
總的來說,這些被尊稱“太上皇”的人都要做過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卻十分特殊,從一介平民直接晉級為太上皇,他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劉太公(約前271~197年),其名不詳(有史書稱其本名劉煓,字執嘉,皆非正史),沛郡豐邑人(今江蘇徐州豐縣)。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別是兒子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女兒宣夫人(名不詳),全家都以務農為業。
劉太公兒子劉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對孤兒寡母。二兒子劉仲對農活十分精通,田種的好,積累下了一點兒產業,劉太公很看好這個兒子。三兒子劉季(後改名劉邦)整天吊兒郎當,不幹農活,憑著自己的擅長交遊的優勢在當地做了一個亭長的小官,天天領著一幫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時候還到大哥、二哥家裡去,惹得兩位嫂子很不高興,父親劉太公也整天數落他。小兒子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母親李氏。他與前邊三個哥哥都不一樣,很喜歡讀書,多才多藝。
蹭吃蹭喝的劉邦劉太公一家人忙時種田,閒時紡織,像大多數家庭一樣,家裡有個讓他不省心的兒子,日子過得也算平平淡淡,沒什麼波瀾。然而,事情還是發生了,給劉太公一家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秦始皇末年,劉邦以泗水亭長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驪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這批犯人跑的沒剩下幾個。按照秦律,劉邦這是屬於嚴重的失職罪,就算到了驪山也是要判刑的。劉邦一合計,乾脆就和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處躲藏。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反抗秦朝,劉邦也趁著這股東風加入了打擊秦朝的行列。經過一系列艱苦的鬥爭,劉邦率領從豐沛出來的一批草根階層竟然大獲全勝,把秦朝滅亡後,又把勁敵項羽打敗,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定名為漢。劉邦搖身一變,成為了漢朝的開國之君,劉太公也變成了皇帝的老爸,跟著過上了人人豔羨的生活。
登基為帝的劉邦二、政治上無權劉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陽,在戍卒婁敬的建議下,又把都城遷到了長安。不過,在戰爭的破壞下,長安往昔的繁華不在,需要花費時間重新修整,就先以櫟陽作為臨時都城。
劉太公並未跟著兒子劉邦一起生活,而是在遠離皇宮的櫟陽居住。劉邦給太公安排了一個得力管家,帶著一大幫人,負責照顧太公的飲食起居。劉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氣,變得異常孝順,每隔五天來櫟陽拜見一次太公,非常準時,場面浩浩蕩蕩,太公也很受用。
不過,有人從這種看似父慈子孝的溫馨場景中,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此人就是後世不知姓甚名誰的太公管家。他對太公說:
天亡二日,士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歸結起來就是,您老人家的兒子不再是您一個人的兒子了,而是天下萬民的皇帝了,您雖然是父親,卻只是皇帝的臣子。現在皇帝每次來都帶著浩浩蕩蕩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來拜見您,給您行禮,您卻還把他當成是兒子來看望父親,安然受用,這讓皇帝的臉面往哪擱呢?
太公聽後,大吃一驚,又回憶起今天兒子來看望自己的種種細節,後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涼意,他連忙向管家討教了一個主意。
五天後,等到劉邦再次到櫟陽拜見父親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太公擁彗,迎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劉邦再次帶著群臣來櫟陽看望自己的老父親時,太公提前拿著掃把等候在門口,見到兒子後,立刻邊掃地邊往後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禮迎接皇帝。劉邦見狀大驚,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擺手示意停止,又繼續說道:“皇帝,您貴為天下之主,不能因為我而擾亂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雖著實令劉邦大吃一驚,卻也讓他很滿意。事後,他知曉原來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賞賜管家黃金五百斤。
明叔的劉邦至今仍被視作經典為了解決去看望父親到底要不要行禮的問題,幾天後,他直接頒發了一道詔書,雲:
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這道詔書中,劉邦把父親劉太公大大誇獎了一番,說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現在我是皇帝了,為了報答父親的教養之恩,現在我要正式尊奉父親為太上皇。
父親教育得好劉太公知道自己成為太上皇了,心裡卻說不出有什麼高興勁兒。畢竟,對兒子的脾氣他比誰都瞭解,自己是太上皇,卻什麼事兒都插不上手。劉邦在前一陣大封群臣的時候,連他最討厭的雍齒都封侯了,而劉邦大哥唯一的兒子劉信明明也有不少戰功,卻沒被封侯。
原來是劉邦當亭長的時候,經常帶著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煩,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鍋底,提醒劉邦鍋裡沒飯了,劉邦的那群朋友見狀就走了。劉邦回頭看到鍋裡明明還有不少飯,對大嫂心生不滿。現在他不願意封大嫂的兒子為侯,就是記著當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勸說下,劉邦還是封了大嫂的兒子為侯,名字卻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給侄子劉信封侯這件事上,劉邦也明確地和太公說“手提三尺劍爭奪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槍拼著命掙下來的,您只管安心養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經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沒有資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個太上皇的名號。
高祖斬白蛇三、娛樂生活很豐富在成功勸說兒子劉邦給侄子劉信封侯之後,劉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後來自己的兩個孫子劉盈和劉如意為太子之位爭得熱火朝天,他也說不上任何話了。
在櫟陽的日子過得雖然富足,沒過多久劉太公就覺得有些壓抑,整日悶悶不樂。劉邦看到後,急在心裡,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聽緣由。管家說,太公最近一直唸叨說想念家鄉的老哥們兒了,年輕的時候日子雖然過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經常聚在一起鬥鬥雞、踢踢球,說說笑笑。現在自己老了,雖然是享福了,卻見不著往日的老哥們兒。櫟陽宮裡伺候的人不少,卻沒有一個人能和他說說話,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裡覺得有些不是滋味。
劉太公懷念的當年生活(圖取其意)劉邦聽說後,為了緩解父親的思鄉之苦,又為了讓父親高興,能夠安享晚年,從全國各地找來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寬的帶領下,仿照家鄉豐邑,在櫟陽重建了一座新豐城。為了讓父親見到自己的老朋友,劉邦下令直接讓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都遷居到櫟陽,陪伴自己的老父親。更有意思的是,豐邑的民眾到了新豐之後,還能立馬找到自己的家,就連那些犬羊雞鴨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兒,可見匠人技術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遠離政治中心,劉太公似乎恢復了年輕時的活力,鬥雞蹴鞠,玩的不亦樂乎。公元前197年,劉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安詳地渡過了一生,死後埋葬在萬年縣(今西安臨潼區)。
文史君說: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並未做過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後,又被尊為太上皇,盡情安享富貴尊榮。雖說沒有任何政治權力不免有點尷尬,但與其他太上皇相比,劉太公能夠富足的安享晚年,無疑也是幸運的。
參考文獻:
馮爾康:《閒話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漢時期的太上皇》,《河北學刊》2009年第6期。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楚元王世家》
-
10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的歷史存在感似乎不怎麼強,原因在於他本身是一個平庸的人,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兒子劉邦,他可能連名字都不會出現在史書當中。再加上劉太公的兒子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的政治地位也算是比較尷尬的。但是劉邦是個孝順的孩子,他很愛劉太公,劉太公的家庭地位還是很崇高的。
劉邦在當皇帝之前,雖然說二流子氣息相當濃厚,但是他對於家庭還是很照顧的。有人說楚漢相爭的時候,劉太公和呂雉被項羽抓住了,項羽曾威脅劉邦,如果不投降就活煮了劉太公,劉邦卻說請自便。事實上劉邦都是裝出來的,他料定項羽是正人君子,不會做出如此無恥的事情,也料定項伯會出手相救,所以才裝出無所謂的樣子,其實他十分擔心項羽會殺了自己的父親。
劉邦稱帝之後,按照禮節,劉邦必須五日朝拜劉太公一次,劉邦開始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可是劉太公的管家告訴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太公您雖然是皇帝的父親,但實際是您還是臣子,哪有皇帝給臣子跪拜的道理。太公覺得說的是,於是在下一次劉邦來的時候,劉太公就拿著掃把在門口恭敬地迎接劉邦。劉邦見父親如此,大驚失色,連忙過去攙扶劉太公。
後來劉邦知道這是管家的主意,便賜給了他五百金作為獎勵。劉邦之所以接受父親的好意,是因為他知道這樣有利於自己作為皇帝的威嚴,這件事之後,劉邦就尊父親為太上皇,這樣就可以接受自己的拜見了。劉太公也很幸運地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劉太公當了太上皇,這可把他給樂壞了,他本想好好威風一把,可是卻沒有得逞。事情是這樣的,劉太公有四個兒子,劉伯,劉叔,劉季(劉邦)和劉交,其中劉伯死得早,只留下一個兒子劉信跟著劉邦四處征戰。劉邦當皇帝之後,大封功臣,連劉邦的死對頭雍齒都被封侯了,可是劉伯唯一的孩子劉信也立了不少戰功,卻得不到侯爵。
劉太公就勸說劉邦應該封劉信為侯,開始的時候劉邦死活不坑,還對劉太公說,天下是我一刀一劍打下來的!劉邦的意思很明顯,一是說天下是我的,我想怎樣就怎樣;二是我是皇帝,您還是不要管國事為好。
劉邦後來礙於劉太公的面子,還是封了劉信為侯,只不過名字不大好聽,叫做“刮羹候”,為何會這樣呢?原來劉邦當時還在當亭長的時候,時常帶著朋友去大哥家蹭飯,劉邦的大嫂很不開心,有一次忍不住,就拿著鍋鏟在空鍋中剮蹭,還故意讓劉邦的朋友看到,意思是自己家都沒吃的了,哪裡有東西招呼你們。劉邦的朋友見狀,紛紛都走了,這讓劉邦很沒面子。說白了,劉邦這是記了大嫂的仇,故意羞辱自己的侄子呢。
劉太公是個聰明人,這件事過後,劉太公就在也不過問任何事情了,一心一意地養老去了。那麼在劉邦的照顧下,劉太公過得幸福嗎?
據史書記載,劉邦定都之後,在皇宮中為劉太公專門分了一間宮殿居住,配備許多宮女太監照顧他。劉太公喜歡種菜,劉邦就讓人在宮殿的園子裡開闢了一塊菜地讓他種植一些蔬菜。可是劉太公似乎還是不大開心,劉邦就派人問劉太公為何不開心,劉太公說,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只有屠宰販和嬉戲的少年,還有賣酒喝酒的和踢蹴鞠鬥雞的,鄉里鄉親的一起,無比快樂。現在這些都沒有,所以我不開心。
劉邦知道之後,便下令在櫟陽仿造家鄉豐邑建造了一座新城,名字叫做新豐城。為了讓新豐城跟自己的家鄉一樣,劉邦讓人仿照豐邑的模樣建造,還把豐邑的居民全部遷到新豐城居住,給他們房子,還給補貼,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他們按照老家的生活方式生活。新豐城建成之後,劉太公就搬回了自己家的房子居住,一切跟豐邑差不多,劉太公很滿意,就這樣開開心心的生活了下去。
公元前197年,劉太公安詳地去世,死後葬在陝西臨潼。劉太公前後當了不到五年的太上皇就去世了,但是對於他來說,這五年還是很幸福的。當初他最不看好劉邦這個兒子,而是看好他最會種地的二兒子劉叔,但是他沒想到讓他晚年幸福美滿、榮華富貴,還給他送終的兒子卻是劉邦。
所以總體而言,劉邦除了不讓父親插手政治,在其他方面對自己的父親都不錯,這一點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很難能可貴的。
-
11 # 藤樹先生
史無前例的尷尬
漢高帝四年,西曆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漢王劉邦即皇帝位,建立漢朝。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發現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尷尬事兒:那就是自己當皇帝了,但是,自己的老父親劉太公,還在人世,這種情況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
因為如果按照君臣的禮節:劉太公需要朝拜劉邦,但如果按照父子禮節,劉邦要給自己這個一輩子沒見過啥世面的父親請安。
這就尷尬了:到底誰該去朝拜誰?
之前的夏商周秦四個朝代,對劉邦來說沒有任何借鑑性:因為夏的創立人啟來自禹的傳位,而禹來自舜的禪讓——這和劉邦的情況,一點可比性都沒有。
而至於商湯和周武王,以及秦始皇,人家的老爸本來就是諸侯,也和劉邦這種情況沒有可比性。
劉太公的短淺
劉太公住進長安的皇宮以後,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根據正史,劉邦本來叫劉季,劉邦的父母,分別被史書上記載為劉太公和劉媼,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真相:那就是劉家人地位非常低,在戰國末期——秦朝,就是最普通的農民,因為他們連名字都沒有。
因為劉季,說白了就是劉老三——劉老三成了名字,這說明什麼?
劉太公夫婦活了一輩子,如果不是因為劉邦的關係,多半一輩子連他們村的地界都沒走出過,在他們的世界觀裡,世界就他們村那麼大,而他們的世界裡,有出息的人,都是一等一的莊稼把式——樂意好好種莊稼、幹農活的那種人。
而劉邦非但不願意當莊稼把式,還看不上這種工作,甚至還曾經在戰國時代在外遊歷,並且,結交一些劉太公眼裡不三不四的朋友,以及談論一些劉太公覺得沒啥用的話題。
總之,劉太公眼裡,劉邦是一個另類,而且特別沒出息、特別不務正業的兒子,而劉邦內心深處,對這個沒有啥見識的老父親,也是持鄙視態度的。
太上皇劉太公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本著衣錦還鄉的心態,把劉太公夫婦接到皇宮,不過劉邦不是出於什麼孝心(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劉邦的成長經歷受到太多劉太公的白眼,心理陰影總是有的),而是出於炫耀。
因此,劉邦再給劉太公請了幾次安以後,就打法劉太公宮裡的主管帶話給劉太公,告訴劉太公:這皇帝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人,而你劉太公還只是個平民,平民怎麼能接受皇帝的請安呢?
劉太公沒見識,但是不傻,知道這話什麼意思,於是,當劉邦再來假惺惺的請安以後,劉太公急忙表示自己是劉邦的臣民,不能接受皇帝的請安。
而劉邦雖然達到目的,但是突然意識到一個新的問題:自己是皇帝,自己的私生子、侄兒也都封了爵位,可劉太公還是個白丁,這也太彆扭了?
這時候有人給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可以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讓他有個與眾不同的稱號。
劉邦於是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不過劉太公這個太上皇當的很不舒服,因為劉邦的心理陰影經常發作,他經常當眾調侃、揶揄劉太公:你以前總覺得我沒有出息,那麼你跟我說說,你以前認為有出息的人,現在都在幹嘛?是不是都在沛縣(劉邦老家)種地呢?
-
12 # 三上歷史
劉太公當了太上皇,但還是向過平民的生活。
太上皇這個詞聽起來高大上,但一說起來,就給人不好的感覺。一般來說,能當上太上皇的不是死人就是廢人—被廢的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秦始皇稱帝后,追封已去世的父親為太上皇。
為什麼叫太上皇,而不叫太上帝呢?
帝,是天子的專稱,所以不能叫。“太上”,是無上的意思,“皇”德大於“帝”,“欲尊其父,故號曰太上皇也”。
唐高祖李淵,被兒子李世民逼宮退位,當了太上皇。
唐玄宗,安史之亂時,被安祿山追的怕了,主動讓位當了太上皇。
太上皇是不那麼好當的,基本上等於被軟禁了。但劉太公卻是一個快樂的太上皇。
劉太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且活著就當了太上皇的人。
在劉邦的創業路上,劉太公做為親爹,天然的就是原始股東。
楚漢相爭時,劉太公被項羽俘虜,也算為大漢的建立做過貢獻。當然,劉太公最大的貢獻是生了劉邦。雖然,後人為了神化劉邦的身份,說劉邦是他母親和龍的兒子,剝奪了劉太公的功勞。
兒子劉邦創業成功,建立了漢朝,把劉太公接到身邊,大房子住著,僕人管家侍侯著。
劉邦當了皇帝也懂禮儀了,每五天都來拜見劉太公。沒有皇帝,就是父子,劉邦跪下請安,太公說,好兒子快起來。
一家子其樂融融,可旁邊的管家看不下去了,私下對太公說:
天無二日,人無二主,皇上雖然是您兒子,便是人主,你雖然是皇上父親,但是人臣,怎麼能讓皇上拜你呢?
如此,則威重不行。太公一聽,有道理,等劉邦再來的時候,就親自拿著掃帚到門口迎接。劉邦大驚,趕緊上前攙扶,太公說:
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你是皇帝了,是天下所有人的主人,不要因為我亂了天下的規矩。
劉邦聽了也覺得對,重重的賞賜了管家。
又過段時間,劉邦下詔說:
天下父子至親,父親有天下傳給兒子,兒子有天下那是父親的功勞。我能在天下大亂中取得勝利,全是我父親教導的好。現在我做了皇帝,我父親還沒有尊號,今天特上尊號叫--太上皇。
劉太公當了太上皇,其實也是想用用手中的權力的,提了好幾次,但劉邦不允許,說:天下是我手提三尺劍打下來的,你就不要來添亂了。
雖然不讓太公掌權,但他還是可以發揮一下作用的,怎麼說也是太上皇。
劉邦年青的時候,常常帶著一邦狐朋狗友去大哥那蹭吃蹭喝。大嫂不願意,他來了就把飯藏起來,不給吃,劉邦於是就記下了仇。
後來大哥死了,只剩下寡嫂和侄子。
劉邦稱帝后,把堂兄堂侄都封了一遍,就不封這個大哥的兒子。
太公看不下去,就來求請,劉邦說,不是不封他,是他娘太沒事個大嫂的樣子。
於是封這個侄子做了羹頡侯,羹頡是個山名。羹,是飯的意思;頡,讀作斜,有脖子僵直的意思; 這連起來有點兒“飯桶”的意思。劉邦好罵人,從這也能看出一點。
太公當了太上皇,雖然每天好吃好喝,一群人伺候,但很無聊。劉邦見他悶悶不樂,就問左右的人怎麼回事。
說,太公這一輩子就喜歡和市井少年在一起,喝酒做生意,鬥雞踢足球。就好這一口,而現在都沒有。
要不說還是皇帝牛B,劉邦為了父親開心,在長安城裡硬是建了一個豐縣,叫新豐。把老家豐縣的無賴少年都遷了過來,陪父親玩。
新豐縣完全按照豐縣的佈局來建,遷過來的人立馬就能認出自已的家。把從老家帶來的雞、羊、牛、狗扔到路上,也能自已找到家。
從此,太上皇在這個熟悉的“老家”安度晚年。
漢十年七月,太上皇崩,葬於萬年縣。
-
13 # 夏目歷史君
劉邦這個秦末一亭長的奮鬥人生實在是令人肅然起敬,一路走來歷經艱險,終於成為大漢皇帝,成為了繼秦始皇、秦二世以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三位皇帝。
劉邦的人情味還是有的,他做皇帝之後回憶說,那時候項羽失敗的原因其中就有一條不近人情:總是吝嗇,為一點點蠅頭小利就死死咬住不放,最後寒了將士們的心;而且項羽嫉賢妒能、剛愎自用,不能用好端端的謀士范增,最後身死國滅,成為沙場亡魂。劉邦發表這番講話後就對著重臣們發誓說不會像項羽那樣刻薄寡恩,而是要以仁愛之心來感化天下蒼生與群臣萬僚。
劉邦說的非常好聽,具體有沒有這麼做呢?當然做了許多事情,成為皇帝的劉邦並沒有忘記昔日的老鄉與戰友,對他們封賞特別優厚,不得不說,儘管後來有人說劉邦飛鳥盡亮弓藏,但是實際上一旦與後世帝王比起來,我們可以發現,劉邦在做皇帝之後的封賞真的是特別優厚——就連數次背叛自己、好幾次致自己於險地,令劉邦從個人角度上恨之入骨的老鄉雍齒,劉邦都給封雍齒食邑二千五百戶這種水平,更不要說張口就要給張良三五萬戶食邑這種事了。
劉邦對於功臣們都這麼好了,那對於自己的親屬,是不是會更好呢?我們來看一看劉邦他爹。劉邦他爹在劉邦做皇帝之前,可以講被劉邦坑的不要不要的,當年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活捉了老爺子,項羽何等殘暴人物,活捉老爺子後為了洩憤,那一頓好打好嚇,老爺子就要以為小命玩完的時候,項羽想了個噁心劉邦的好辦法,那就是當著劉邦的面剁了他爹,再給煮掉,狠狠的挫傷一下劉邦的銳氣。
但項羽還是低估了劉邦對奪取天下的決心,面對自己老爹的威脅,劉邦哈哈大笑,說出來了他的那一套歪理,讓項羽當場“心態爆炸”,不但沒有挫傷到劉邦的銳氣,還傷到了自己的形象,使得楚軍軍心都要動搖了,劉邦說的什麼呢,“咋地啦,你忘了咱倆當年不是結拜為兄弟了嗎?你要這小子記性不好啊,我爸就是你爸,你居然要幹掉你自己的爸爸,真的要煮你老爸嗎,好吧好吧,真拿你沒辦法,分我一杯湯吧就!”
可以想象單是聽到劉邦這個“坑爹貨”說的這番話,劉老爺子就要氣的半死了,更何況可以看見項羽的臉皮正在急劇抽動,下一秒可能就要被項羽扒皮抽筋,老爺子除了只能在心裡大罵不止也沒好的辦法。
當時項羽本來已經怒不可遏了,恨不得立刻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幹掉這糟老頭子洩憤,但是一想到劉邦的歪理,就覺得像吃了蒼蠅一樣噁心,思來想去,項羽最後決定暫時不殺老頭子了,看看以後能不能從老頭子身上再炸出點什麼,於是老爺子苟延殘喘活下來了,想必對於這個坑爹貨已經傷心到了極點了,項羽後來隨著戰局逐步不利,為了向劉邦示好,將劉邦老爹送回去了嗎,希望劉邦能看在往日情分上,按照鴻溝為國界,互不侵犯。
劉邦這人向來出爾反爾,接回老爺子後就加快了對楚軍的打擊,項羽最後自殺,西楚破滅,大漢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之後,成功人士劉邦曾對老爺子耀武揚威的來了這麼一段話,“當年爹你不是老說我不如大哥種田種的好嗎,現在你看,究竟誰更有本事啊?”老爺子沉默不語,劉邦得意洋洋,從這裡可以看得到劉邦其實還是對於老頭子有怨恨的,總是給我說我沒出息,老拿“別人家的孩子”和我比,現在看看,究竟誰才是贏家,頗有大仇得報的揚眉吐氣之感。
而作為一位老父親的老爺子也確實糊塗了:這世道還真是說不清,看著老實巴交勤勤懇懇的長子種田,再看看衣裳楚楚人模狗樣的皇帝劉邦,老爺子只能沉默,此後老爺子被劉邦封為太上皇,之後劉邦裝模作樣的給大哥的子嗣安排了一個頗具羞辱性的封賞,並且沒過多久就給奪爵了,老爺子勸說無效後也就放棄了,後來在一個侍從的建議下,每當劉邦來看自己的時候,都拿著掃帚在門口熱烈歡迎,劉邦很滿意,從未拒絕,這其實也是一個老父親的悲哀。
-
14 # 最愛肉丸子先生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其本名有些野史記載為劉煓( tuān)或劉湍( tuān),字執嘉。不管如何,劉太公的身份起初不過是一介農夫而已,如果沒有劉邦的成功,也不過是歷史的一顆塵埃無人得知有此人。
劉太公的幸福源自劉邦,其不幸亦源自劉邦。先來說說劉太公的不幸之處,作為一個世耕的農民來說,肯定希望自己的兒子也善事農畝,劉太公的三兒子劉季卻是個遊手好閒不誤農事的無賴,劉太公恨鐵不成鋼,除了唉聲嘆氣之外就是對三兒子的責罵。
不過劉邦(此時劉季改名為劉邦了)還是有一定的本事,秦末起義時他帶領沛豐子弟打進了關中,滅亡了秦王朝,項羽大封諸王時,劉邦被封為漢王。
劉邦對項羽的分封是不滿的,本來關中王是自己的,如今只被封在遙遠的漢中巴蜀一帶。公元前206年楚漢之爭爆發,劉太公的家鄉在項羽的控制中,劉邦先前不派人迎接父親妻子,這時候才想到將自己的父親和妻子迎接到自己身邊。
可想而知,劉太公的災難又來了,他和呂雉都被項羽所擒獲,被當做人質。
項羽為了逼劉邦投降,還差點烹飪了劉太公,此時劉太公的心裡有多苦旁人是無法理解的,此時劉邦還說出了“如果要烹飪老爹的話,還要分一杯羹”,劉太公此時應該已經崩潰了。不過項羽被項伯勸住未殺太公,後來楚漢之爭漢王佔上風,劉太公和呂雉就被放回去了。
到此為止劉太公的不幸生活已經結束,幸福的生活充斥著晚年。
劉邦稱帝后,對劉太公是如何處置乎劉邦稱帝后,對功臣論功行賞,對兄弟、子侄予以封王封侯。劉邦對劉太公未給予任何頭銜,只不過甚是禮遇,五天以平常人家父子間的禮節朝見他一次。有時候還和劉太公開開玩笑,拿自己的產業和其兄劉仲的產業做對比,問太公誰比較厲害。
剛開始劉太公心安理得,也樂得皇帝的供養。不過他的一位官家告訴太公說:“天無二日,人無二主。太公雖為皇帝之父,但還是皇帝的臣子,怎麼能接受皇帝的拜見呢?”劉太公也很懂,等到劉邦再來拜見的時候,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的迎接劉邦。
劉邦到此方知,他還未對父親進行封賞,於是效仿秦始皇追尊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帝之例,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庶妻李氏被封為太上皇后,劉太公給予那位官家五百斤賞金。
無疑劉太公是為幸運之人,他未曾當過皇帝卻成為太上皇,是中國第一位在世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劉太公的晚年生活成為太上皇后的劉太公和庶妻李氏住在秦朝的故宮——櫟陽宮,他們兩口想幹嘛幹嘛。劉太公喜歡種菜,據說劉邦就命人在御花園的空地給父親種植蔬菜。
西晉時的野史有記載,劉太公曾在深宮中悶悶不樂,劉邦問其故。太公說:自己平生就喜歡和屠夫少年打交道,喜歡酤酒賣餘,鬥雞蹴踘。於是劉邦就為將劉太公築了一座新豐城,將留在豐縣的故人全部移到此城,供劉太公娛樂。
野史固然不可信,但卻從側面反映出來,晚年的劉太公幸福至極。
-
15 # 不書
在劉邦未起事之前,雖然劉太公日日罵他無所事事,混吃蹭喝,但也沒辦法,誰叫那時候劉邦老大不小了還是個單身漢又一事無成呢?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其實骨子裡劉太公還是十分偏愛他這個三兒子的。據大量史書記載,彼時劉邦成家晚且無所成就,天天到哥哥嫂子家以看老爹為由蹭吃蹭喝。日子久了,他的兄弟嫂子便有了意見,十分不喜歡這個看起來好吃懶做不幹踏實事的弟弟,經常會在劉邦要來蹭飯的時候把飯食藏起來。往往這時候劉太公都會一頓臭罵劉邦的兄嫂,一面罵罵咧咧地把飯食端出來給劉邦吃,待到劉邦狼吞虎嚥吃完後,劉太公又罵罵咧咧地用掃帚趕緊把劉邦掃地出門。日日如此。
(影視劉太公罵咧劉邦)
其實,不僅劉邦的兄嫂,就連附近鄰里都看得出來,老頭子偏愛劉季偏愛得緊,深信自己兒子大開大合的性格能成大事。
由此,劉邦對他的老爺子也是感激敬愛的很。行軍打仗時總與自己的兄弟們談起自己的老爹,情深處總滿含感激之情,經常對人說“不是老爹,自己早餓死了。”
有一次,楚漢大戰,項羽捉了劉太公綁在高臺上以此要挾劉邦說“不投降便把他煮了!”
劉邦深知項羽自詡英雄的性格,越是在乎越中其下懷亂了大局。
於是劉邦索性厚著臉皮大笑道“你我是結拜兄弟,我老爹就是你老爹,而今你要煮了咱們老爹,可別忘了要分我一杯羹啊!”當場氣得項羽恨不得把劉邦逮過來大卸八塊。其實,私下裡劉邦的兄弟們卻發現劉邦的腿在瑟瑟發抖,慌的不行。倘若項羽真把劉太公煮了,對劉邦的打擊雖不敢說致命,卻能讓其抱憾終身。
後來,經垓下之戰,劉邦得了天下。這時候劉太公高壽尚在。
史書記載,這時候的劉邦終於能夠騰過手來以盡人子之孝,即使當了皇帝仍然能夠做到每五天去拜望自己老爹。
(劉邦)
而劉太公還和往常一般時常對他罵罵咧咧的,劉邦不怒反喜,總連連點頭說“老爹說的是,劉季馬上改!”毫無君主威嚴。
後來,不僅滿朝文武,就連劉太公的管家也看不下去了,勸誡劉太公說“現在您的兒子劉季是皇帝,您不應該再像以前那樣對他了,應當先盡人臣之禮,然後關起門來才是父子之情。”
劉太公從善如流,在劉邦再次來拜望他的時候,居然早早的在自家大門口灑掃乾淨,撐著掃帚恭敬地迎接劉邦。劉邦大驚,趕緊迎其入門問其緣由。知道真相後的劉邦更加對自己父親敬佩不已,更加孝順,並詔告天下奉劉太公為太上皇,天下無其不可踏之地,無其不可訓之人。
(長安宮內劉太公行樂圖)
又一次,劉邦來看老爹,見到老爹悶悶不樂,可慌壞了,趕緊問其緣由。原來,劉太公因為此前在沛縣與鄉里鄉親自由瀟灑慣了,天天都能鬥蛐蛐、鬥雞喝酒等取樂,現在做了太上皇,雖榮華富貴卻再找不到往日快樂。
劉邦聞訊,趕緊令人在都城附近建一新豐城,並且把沛縣連人帶物都遷過來,並且下令眾人除對老頭子有起碼尊重外一切如常,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該鬧鬧。劉邦仍舊每五天來看一次老爹,陪著老爹在新豐城內走街竄巷的玩耍鬥雞鬥蛐蛐。那時的新豐城是唯一不用行人臣之禮最特別的存在。得於此,劉太公開心的不行,得以在此安享晚年,直到75歲高齡死去。
(新豐城內劉太公蹴鞠圖:右一運球最破爛那個)
75歲高齡,在人均壽命不過30歲左右的西漢年代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由此可見,劉邦稱帝后對劉太公那是真的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
-
16 # 小約翰
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劉邦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因為排行第三,所以小名也叫劉季。
劉季這個名字雖然從現在的眼光看聽起來挺好聽的,但是其實這個名字在當時很俗,因為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看,劉季就等於“劉老三”。
長大後的劉季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經常去哥哥家混飯吃。父親劉老太公對劉季不喜歡幹活,整天閒逛的習性感到憂心忡忡,因為恨鐵不成鋼,劉老太公經常訓斥劉季的所作所為,說他沒有自己的哥哥會經營持家。
劉邦是怎麼從屌絲混成國君的?劉邦成年後依然我行我素,對父親和哥哥們的勸言毫無聽從之意。後來劉邦機緣巧合之下做了沛縣泗水亭的亭長(亭長差不多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一個村長),時間長了就和沛縣的官吏們稱兄道弟,逐漸有了一些名氣。
山東單縣的呂公為了躲避仇家,舉家搬遷至沛縣,因為呂公和沛縣縣令的關係非常的要好,自從呂公搬來沛縣後門庭若市,前來拉關係套近乎的人絡繹不絕,劉邦自然不甘人後,也前去拜訪。呂公在接待劉邦後,見他相貌奇特,認為劉邦以後必定是大富大貴之人,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劉邦(也就是後來的呂后)。
有一個故事,說是呂公家裡宴請賓朋,給兩百錢以下的只能坐在院子裡,給五百錢以上的才能進屋有座位。劉邦去了呂公家,直接跟門口的人說:“劉邦,贈一萬錢!”。通報的人嚇壞了,以為碰見了大財主,急忙請到首席。其實劉邦一分錢都沒拿,可是他依然談笑自若的在座首,並不拘束。呂公並沒有生氣,他認為這個人這麼不要臉,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將來一定是個大人物!所以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烽火燃遍了天下,秦朝處於風雨飄搖之境。隨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公開與秦朝對著幹。
這個時候,劉邦也在蕭何和曹參的推舉之下,在沛縣拉起了一支三千人的農民起義隊伍。 後來劉邦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起義軍項梁的部下,與項羽一起共事。從此開始了一段讓後世人稱道的逆襲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劉邦得到蕭何、張良這兩個胸懷大志的歷史名臣的輔佐,同時有韓信這個兵神的輔佐,劉邦集團基本上成型。 以蕭何在後方坐鎮,負責糧草兵源,張良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韓信在前線為劉邦打天下。這個組合所向無敵,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最後也在劉邦集團的打擊下,被迫自刎於烏江邊上。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眾部下的擁戴下登基稱帝,國號定為“漢”,封號漢高帝(漢高祖)。劉邦大肆封賞有功之臣,並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可是在封賞的人中,有一個人讓劉邦傷透了腦筋。
劉邦的爹還活著呢!
劉邦稱帝后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老父親的?劉邦稱帝時已經是差不多54歲了,老父親更是80高齡了。雖然劉邦稱帝前被父親經常責罵,甚至可以說是看不起,但是劉邦認為自己已經是皇帝了就必須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自己的父親。 劉邦稱帝后不但把老父親接進宮中,讓他吃好喝好的伺候著,同時劉邦每隔5天就要去朝見一次劉太公。
當劉邦拜見劉太公時還會時常打趣的提起老父親的數落,就說我與二哥誰混得最好?劉太公見到兒子如此出息,自然也十分自豪。
但是身邊人的一句話,讓劉太公暗自心驚:“天無二日,太公雖貴為皇帝之父,實為人臣,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
後來劉邦再來拜見劉太公,劉太公就以人臣之禮拿著掃帚在門口相迎,劉邦看到後大吃一驚,連忙問太公這是為何?劉太公說出了原因。
無論封建社會里皇帝的地位有多高,讓父親給兒子行禮,都是違背倫理和道德的,劉邦自然也知道這點。所以劉邦給他爹創造了一個新頭銜——太上皇。
太上皇,專指皇帝的爹,地位在皇帝之上。天下所有人都是皇帝的臣子,除了太上皇,這樣也就免除了劉太公作為臣子必須給皇帝行李的悖論。
而劉太公,也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活著的太上皇,也是第一位太上皇,中國此後幾十位太上皇的“職業生涯”,都是從劉太公這裡開始的。
-
1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非常忌憚那些和他一起打江山的手握兵權的武將們,他接連不斷地誅殺了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一大幫武將。就算手中沒有兵權的文臣,他也很忌憚。以至於蕭何要透過“自汙”的辦法,來消除他的懷疑。而張良乾脆辭掉一切職務,退隱山林。
劉邦之所以忌憚這些文臣武將,無非是擔心這些人或者利用手中的兵權,或者利用自身的影響,奪取他的皇位。
說起來,有一個人,其實劉邦應該是非常忌憚他的,這個人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為什麼說劉邦應該很忌憚劉太公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太公是劉邦的父親。
(劉太公劇照)
中國古代是禮治社會,按照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一般情況下,都是父親當了君王后,兒子才可能當君王。而且父親對兒子有巨大的權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話,那時候雖然還沒人明確提出來,但其實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比較普遍的認識了。
既然父親對兒子擁有巨大的權力,那麼,理論上劉太公是可以奪去劉邦的皇位的。儘管這江山並不是劉太公打下來的,但是劉太公只要想,或者別人慫恿劉太公這樣做,劉邦的江山轉移到他父親手裡,也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事實上,我們看見劉邦似乎並沒有忌憚劉太公。而且他對劉太公非常孝順,每隔五天都會去朝見劉太公一次。去見劉太公的時候,也是恭恭敬敬對他行禮,絲毫沒有看出劉邦在忌憚他的樣子。
那麼,劉邦真的對他父親劉太公這個潛在的威脅,一點兒也不提防嗎?
我覺得,按照劉邦的性格,他不提防別人奪取他的皇位,是不太可能的。就算他不提防別人奪位,也提防別人染指他的權力。就算他不提防別人染指他的權力,恐怕也會擔心有人會借他父親的名義,有意搞事。總之,作為一個多疑的人,這不符合劉邦一貫的行事作風。
我認為,劉邦其實也是很警惕劉太公的。從劉邦當了皇帝后,對劉太公非常孝道,五天就會去見劉太公一面,對劉太公噓寒問暖就可以看出,劉邦有多麼提防劉太公。
(劉邦劇照)
有人可能會問,劉邦這不是表現孝心嗎?怎麼就說他是提防他父親呢?
問題恰恰出在這裡。我們來看看劉邦當皇帝之前,五十多年裡,他對待劉太公的態度。在沒有起兵造反之前,劉邦是一個不顧家的人,整天都在外面混吃混喝,從來不照顧家庭。為此,劉太公沒有少埋怨他,說他不顧家。可是埋怨歸埋怨,劉邦依然我行我素,沒有任何一點照顧家庭、孝敬父親的舉動。也就是說,劉邦之前一點兒也沒表現出孝敬父親的樣子,為什麼當了皇帝后,卻表現得那麼孝道呢?
有人可能會說,孝道是要講能力的。劉邦之前一窮二白,他想孝道,但是沒那個能力。這話我認為是不對的。孝道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能力。就算沒有能力,堂前問安,也是孝心。古代“二十四孝”中有“臥冰求魚”的故事,這個故事看起來有點假,但其實不假。因為裡面講的就是這個人沒有能力獲得魚,但是他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
劉邦除了在當混混的時候,對劉太公不孝道外,在戰爭期間,對劉太公也非常不孝道。在和項羽作戰中,他的父親劉太公被項羽捉去了。項羽拿著劉太公威脅劉邦,說劉邦如果不投降,他就要烹了劉太公。當時劉邦說,我和你是兄弟,我爹也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你爹,記得分一杯肉湯給我喝。
(項羽劇照)
對於劉邦的這個回答,有人說,這是因為劉邦瞭解項羽這個人,知道他有婦人之仁,絕對不會殺掉劉太公。但是,項羽能夠不眨眼就坑殺20萬秦卒,怎麼就不敢殺一個劉太公呢?逼急了,項羽什麼都敢做,何況是殺一個人!
由此可見,當時劉邦根本就是不把他父親的性命當一回事。既然他連父親的性命都不顧,怎麼還說他是一個孝道的人呢?
所以說,劉邦當皇帝后對待劉太公所表現出來的,其實不是孝道,而是提防。
後來的事情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很快,就有管家對劉太公說,天上不會有兩個太陽,地上也不能有兩個皇帝,怎麼能讓皇上朝拜您老人家呢?您應該主動做出人臣的樣子來。於是,下一次,當劉邦去見劉太公的時候,劉太公就拿一把掃帚站在門口恭敬地迎接。再接著,劉邦就把劉太公封為“太上皇”。
劉太公的這個管家說出的這番話,是他自己想到說出來的呢?還是有人教他這麼說的呢?現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不過,一個小小的,連名字都沒留下來的管家,能有這番認識,其實是很讓我們懷疑的。
不管怎麼說,劉邦透過這事,確立了劉太公的地位,也確立了劉太公的身份,同時也確立了劉太公的職權。這樣一番確立,從此後,劉太公對劉邦就不構成任何威脅,劉邦也不用再提防他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劉氏族譜》)
-
18 # 本草百曉生
劉太公,不是一般人,戴“綠帽子”不介意,事後還要幫人養兒子。
事情是這樣的,某年某月某天,劉太公外出做農活,不巧看到妻子躺在大澤坡上,奇怪的是她身上趴著一條黑龍,正在做羞羞的事。
事後誕生一子,取名叫劉季,用現代化話講就是劉四。伯仲叔季嘛,現在他們家已經有了劉伯、劉仲,也不知道劉太公為什麼不把第三個兒子取名叫劉叔,可能有什麼特殊寓意。
這個劉季很爭氣,逛妓院調戲女子,遊手好閒。但見過他的人,都說此人儀表非凡,定有一番大作為。而他自己大概透過狐朋狗友的關係,當上了亭長一職,官位大致相當於現代的鄉長,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那時他做過最自豪的事情,不過是出差咸陽,看到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心生羨慕,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史官,當場記下這句話。
然後各種打怪搶地盤,最終擊敗大boss項羽,締造了漢王朝。作為皇帝,“劉季”這個名字實在太土,於是改成劉邦。
作為他的“養父”劉太公,當然在家享清福。有次皇帝劉邦下鄉省親,路過自家茅草屋,免不了要去拜拜父親劉太公,太公雖然沒讀多少書,但很會講話。他嚴肅地對這個“養子”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上雖為人子,但即為天下之主,我雖然是你的父親,但是你的臣子,只有這樣,臣民才會尊重你!”
後來,太公聽說劉邦途徑南郡華陽縣(今湖南嶽陽華容縣),當即出門去迎接他,看到白髮蒼蒼的父親,劉邦大驚,急忙下車去扶太公。
太公說“帝,天下之主,不能因為我亂天下之法”。於是劉邦封太公為太上皇,賜金五百斤。
-
19 # 談古論金
劉邦稱帝后好好地奉養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五天朝見太公一次,按照百姓父子之間的禮節,劉太公的管家會來事,與太公說劉邦已經是皇帝,不能還這樣來,太公『從善如流』,便在劉邦駕臨的時候放低身段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迎接劉邦,劉邦見狀又驚又喜,便尊太公為太上皇。
劉太公這個太上皇與以後別的太上皇不同,自己並沒有當過皇帝,這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從太上皇這個稱號來看又是第一個。
身為太上皇,太公也保持了平民的本色,他親自種菜,又與劉邦為了照顧他的舊習慣遷來的豐沛的(太公)『平生所好』『屠販少年』(這些少年此時也不是少年了)一起『酤酒賣餘』、『鬥雞蹴踘』。
總體而言,劉太公與老朋友們過著當年一樣混日子的幸福生活,除了偶爾聽兒子劉邦懟他你喜歡的發家致富的二哥現在的產業與我比誰多這樣的話有點尷尬外,可以說是安享晚年,快樂無比。
-
20 # 花開花落緩行客
劉邦當上皇帝后,封自己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享受榮華富貴,安度晚年。
劉太公本名劉煓,生活於約前271年—前197年,漢朝的建立者漢高祖劉邦的父親,秦末漢初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漢高祖劉邦以區區一個亭長的身份起步,加入到反秦起義軍之中,透過楚漢之爭戰勝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劉邦登基稱帝以後,老父親劉太公尚在人世,被劉邦尊為太上皇,劉太公成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劉太公,爹憑子貴,洪福齊天。劉邦是劉太公第三個兒子,劉邦沒有發跡之前,在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一直不被老爹劉太公看好。
但劉邦後來透過推翻暴秦,戰勝項羽,建立大漢,登基稱帝,富有天下,成為劉太公最有出息的兒子,劉太公也爹憑子貴,成為萬人之上的太上皇。
劉太公自己沒有當過皇帝,卻能在晚年一躍成為太上皇,得以享受榮華富貴,安度晚年,可謂洪福齊天。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劉太公,肯定是姓劉但是他的真名是什麼至今已經沒人知道了,連同他的生年也不太可考,儘管後世有不少記載他叫什麼,甚至他的出生年月都考證的清清楚楚但是仔細一看就會覺的並不可靠。例如說他是前271年生人,但是一般認為(皇甫謐推測)劉邦出生在前256年,當然也有說他是前247不過這不是主流。如果劉邦是出生在前256年那麼太公就是16(虛歲)歲就生了劉邦,這本來也沒什麼古人結婚都早,不過劉邦上面還有兩個哥哥這就很神奇了。
當然史書記載漢文帝也是14歲就生了景帝而且之前已經有了三個兒子(汗),不過誰又知道了。實際上太公的生卒不重要,悲哀的是連作為皇帝的劉邦生日都搞不清楚,不僅如此他的原名也沒人知道了,邦這個名字就是國的意思,孔子有言“且在邦域之中”,在當時邦的意思比國要大,國只是諸侯王的封地而已只是後來劉邦當了皇帝要避諱所以國才取代了邦,所以劉邦就是劉建國的意思皇帝嘛當然要取最大的名字,除了劉邦之外他們家只有四弟楚王劉交有名字,他大哥叫劉伯,二哥叫劉仲,一聽就不是正經名字。
之所以史料如此匱乏是因為他們一家實在太普通了,要知道劉邦在老大不小的時候只是個亭長,網上說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鄉長實際上哪有這麼大,當時的制度是十里置一亭十里才多大人口有多少,相當可能沒有今天一個村的人多,所以說亭長這個職位放到今天很可能不算是公務員編制的。
再說劉邦的二哥劉仲,太公說他能置產從史料表面劉邦二哥應當頗有種地的本事所以劉氏一家條件不會太差應當屬於當時的中產階級,不過這並不能令劉氏在歷史留名,實際上劉仲最出名的是他兒子吳王劉濞。
僅從劉氏一門中看最有可能在歷史留下痕跡的應當是劉邦的小弟弟劉交,他是家裡為數不多的讀書人曾經跟著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學習《詩經》,頗有文采曾為《詩經》作注即《元王詩》(劉交諡號“元”),所以如果就這麼普通的過下去,可能百年後的歷史上會這樣記載“劉交,沛縣人,善文,父太公,有兄弟三人。”僅此而已,但是歷史的巨輪是擋不住的。
太公在豐邑(今豐縣)活了七十多年(姑且就這麼算吧),波瀾不驚直到秦二世元年,有人告訴太公一個好訊息他兒子劉邦因為放跑犯人跑路了,按當時的刑法劉邦的家屬是要負責任的(連坐)不過沒多久又有人告訴太公一個更好的訊息——劉邦造反了。
後來劉邦越混越壯直到後來被封為漢王,前206年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派人去豐縣接自己的老爹以免被項羽做了人質,不過怕什麼來什麼前205年太公還是被西楚霸王抓住了,之後大家就都知道了項羽要燉了他老爹劉邦滿不在乎(原文: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當然後來太公還是平安回來了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太上皇了,前202年劉邦稱帝后為了表達孝道五天去見一次太公,這本來沒什麼,不過太公的管家想討好劉邦於是和太公說皇帝雖然是你的兒子但是不代表您老人家能在他面前人五人六的(原文:天亡(無)二日,士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所以後來劉邦再去的時候太公就對他說“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意思就是雖然我是你老爸,但是你是皇帝是天下老大所有人都應該朝拜你,所以你問我資瓷不資瓷,我明確告訴你我是資瓷的。
劉邦聽了很高興,高興之後他想應當給太公怎樣的個頭銜方便父子以後見面不用尷尬了,其實也沒啥好想的,在劉邦之前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兩個人做過皇帝,說到皇帝的父親那他們都沒有活著是爸爸,不過秦始皇曾經追尊過自己老爸叫“太上皇”雖然是死人,但是無所謂了拿來用了。
於是前201年,劉邦尊父親為太上皇,《史記》記載高祖六年,“夏五月丙午,詔曰: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顏師古注曰:“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可見,這個封號的實質就在於“不預治國”這四個字,實際上太公也不可能干預朝政。
一來太公和以後那些太上皇不一樣他沒做過一天皇帝,江山也不是他打下來的自然也就沒有政治班底,二來太公當時的年紀也已經很大了也沒有精力去幹預朝政。不過劉邦在當皇帝的當年就冊封了皇后、立太子,還追封了自己早逝的母親獨獨沒有給太公封號卻也耐人尋味(也許是確實沒經驗忘了吧)。
撇開這一點劉邦對太公還是很好的,奉養太公的物品很豐厚,太公不喜歡深宮高闈劉邦為他建了“新豐”把他的故交相識帶到了長安,每逢朝宴之時也必請太公赴宴。就這樣太公快快樂樂的又活了四年,到了前197年上皇崩於櫟陽宮,劉邦厚葬了太公並上廟號始祖(三國之前的廟號是很難得到的,一個朝代不一定有幾個),諡號“大皇帝”(諡法中“則天法堯曰大”),可以說對太公的禮遇是很隆重的。
劉太公和劉邦之間的父子親情是建立在太上皇無法威脅到皇帝的權力之上的,有歷史的特殊性這樣的狀況在之後的太上皇中幾乎就沒有了。而太公在歷史上最後的濃墨重筆是在近百年後的《史記》中,為了凸顯劉邦的光輝太公被帶了綠帽子,不是隔壁老王是是龍的(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值得一提是太公為太上皇時其繼室李氏(劉邦繼母)還健在所以被尊為太上皇后,由此形成慣例及太上皇仍健在時其正妻尊為太上皇后而非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