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簡單說
-
2 # 帝國烽火
毛主席曾經說過“劉邦是一個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將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將敵人搞的少少的,這一點劉邦的確不簡單,他在自己的生變籠絡了一幫人,這幫人最後幫他打下江山。
劉邦為什麼能籠絡這麼多人在身邊呢?首先就是劉邦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張良一直是韓王的人,在留遇到劉邦之後,給劉邦講解兵法,劉邦全部能聽懂,且能聽的進去,所以張良就次就跟著劉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剛愎自用,韓信曾經說過他在項羽帳下的情況,項羽是“言不聽、計不從”,兩者一對比,自然跟著劉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劉邦豁達,劉邦不喜歡讀書人,曾經騎在周昌身上,和周昌開玩笑,然後問周昌他是一個怎麼樣的君主,周昌說他是和夏桀商紂一樣的人。這在古代就是對帝王島侮辱,但是劉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後面就沒提過這方面的事。
劉邦還比較豪爽,跟著劉邦的都不擔心劉邦不會給他們富貴,尤其是他從沛縣帶過來的那一批人。劉邦對跟著自己的人都是封賞比較多,韓信作為大將軍,最後封齊王、盧館也也被封王,張良是自擇齊地三萬戶,還有帶出來的那一批將軍,都有封侯,這一點讓那個跟著他的人知道劉邦不會虧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劉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這麼用,是他將將的特殊能力,這一點在他對後世的安排可謂體現咋淋漓盡致。
劉邦不愧於一個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國歷史在的重要節點的領導者。漢初的“三傑”都是大才,但是他們都願意被劉邦帶領,可見劉邦獨特的魅力。
-
3 # 遙望燕園
漢高祖劉邦舉事之前,不過是沛縣的一個小小亭長。
論職級,不過是管理“亭父”、“求盜”兩名小卒的基層公務員,論家世,不過是有些閒錢和薄田的小地主家庭,何以能驅策沛縣豪族出身的豪吏蕭何、曹參、樊噲等人,何以能驅策韓國相門之後張良、韓國王室之後韓王信?劉邦憑什麼駕馭這些出身和能力都不在他劉邦之下的能人奇士?
細考劉邦的人生經歷,驅策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縣豪吏看似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一眾核心班底之後,再驅策張良、韓王信等貴族則變得比較順理成章了。
劉邦初起時,已非沛縣的泗水亭長,而是流亡於芒碭山間的山大王,且身上有著眾多荒誕不經的“神蹟”。
那一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高呼,而後,陳勝舉事的訊息傳遍山東六國,六國百姓紛紛殺掉秦廷派到當地的行政長官,響應陳涉的舉事。
在劉邦工作的沛縣,沛縣縣令擔心被殺,於是跟主吏椽蕭何、獄椽曹參等商量,打算打起響應陳勝的旗幟,據沛縣反秦廷。
蕭何、曹參認為,沛縣縣令為秦廷服役多年,突然改弦更張,百姓未必會跟從。於是,二人建議沛縣縣令招募流亡在外的反秦人士回到沛縣,有了反秦人士的輔助,百姓一定會認為,沛縣縣令是真心實意地造反,才能聽命於沛縣縣令。
於是,沛縣縣令派劉邦的連襟兼好友樊噲去請劉邦,劉邦到達沛縣城外,沛縣縣令已經返回,逮捕了蕭何、曹參的家人,不準劉邦進城,劉邦使了一個計策,慫恿沛縣百姓殺掉沛縣縣令,響應自己。
劉邦進城之後,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推舉新的話事人。
蕭何、曹參等人基於三點原因不願做話事人。
第一,他們的家人是劉邦救下來的,劉邦於他們有恩,且百姓也多支援反秦人士劉邦,他們應當推舉劉邦;第二,他們和沛縣縣令一樣,是沛縣的大官,為虎作倀多年,恐怕沛縣百姓不聽他們的號令;第三,反秦乃亡族滅種的大事,成功了是為王為帝,失敗了則是誅九族,如果不做話事人,就沒那麼顯眼,若是失敗了,或許還能逃過一劫。
另外,當時的劉邦已有百十來號骨幹分子,如果其他人想要做話事人,這百十來號骨幹分子會答應嗎?蕭何、曹參等人不是沒頭腦的愣頭青,自然不想跟劉邦針尖對麥芒,而是順水推舟,推劉邦做話事人了。
在大概決定了劉邦做話事人之後,他們又開始占卜,卜者表示,劉邦做話事人,最吉利。沛縣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推波助瀾,說以前就聽說劉邦身上有諸多神蹟,所以劉邦是做話事人的最佳人選。
其實,從《史記》的記載中,我們能夠發現,當時在沛縣,蕭何、曹參本就跟劉邦交好,甚至可能名面上蕭何、曹參的職級比劉邦高,但暗地裡卻都是管劉邦叫老大的主,所以蕭何、曹參等人當然會推舉劉邦做話事人。
但當時也有其他人想做話事人,如王陵。
王陵是沛縣豪族,劉邦做亭長的時候,以“兄禮”事王陵,也就是說,劉邦曾管王陵叫老大。所以,對於劉邦被推舉為話事人,王陵的心裡疙疙瘩瘩的,所以王陵自己單幹了,後來還曾拉起一支人數不少於四千人的隊伍。
在與王陵甚至雍齒等人的競爭中,劉邦因反秦人士的特殊身份,因百餘名核心骨幹的武力支援,因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縣固有豪吏的推舉,因曾流傳於沛縣的諸多神蹟,劉邦成了話事人,號沛公,舉紅旗,在短時間內組建了人數達三千人的反秦隊伍。
而後,劉邦迅速地攻城略地,很快就佔據了整個泗水郡,以豐邑為大本營。
就在劉邦的反秦事業順利起步即將騰飛的時候,後院失火,留守於豐邑的雍齒叛變了。
劉邦回師豐邑,戰敗;轉而攻佔其他城池做大隊伍,回師再戰,又敗。無計可施的劉邦只好求助於其他反秦武裝,並在求助的路途上遇到張良,這時候的張良也聚集了百十來人的隊伍,打算去投景駒。
雖然劉邦還沒從雍齒手中奪回豐邑,但此時的劉邦應當已經擁有了萬八千人的隊伍,對比張良的百十來號人,劉邦的勢力可謂非常大了。
對於當時的張良來說,去投靠一個素未謀面的景駒也是投,投靠到相談甚歡還頗受尊重的劉邦麾下也是投,二選一中,張良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劉邦,並開始為劉邦造勢,說劉邦天賦過人,是他所遇到過的所有人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太公兵法》的人。
顯然,在反秦的路上,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過程,當時的張良雖有相門之後的名頭,但論軍事實力,不過是一隻小蝦米,而劉邦則是一條擁有長成為大魚趨勢的小魚,所以自然而然地,劉邦成了君,張良成了臣。
一段時間後,劉邦又成了臣,項梁成了君,因為劉邦投靠了項梁。
也是在劉邦投靠了項梁之後,張良離開了劉邦。
張良為什麼要離開劉邦呢?
明面上的說法是,張良乃韓國相門之後,致力於復韓,所以張良打算擁韓國的公子成為韓王,在項梁的支援下復韓。
實際上的原因應當是,張良覺得劉邦已不是獨立武裝,跟著劉邦乾沒什麼前途,但又不能直接轉投到項梁麾下,所以只好重新選擇一個君主,張良為自己選擇的君主便是有著韓國王室血統的公子成。
張良做夢也不會想到,在他張良離開劉邦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項梁戰死,劉邦由半獨立武裝再次變成獨立武裝,並在西進的路途上接連收羅了酈食其、灌嬰、酈商等許多能人奇士,軍隊人數擴充套件到幾萬人的規模,而他張良藉著公子成的名頭,也依舊是隻有千把人的武裝,今天打下一座城明天又失去,只能不斷地打遊記。
面對劉邦的上升態勢,張良再次跳槽回到劉邦麾下,直到劉邦在咸陽分封中被項羽打發到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得知劉邦被“發配”到巴蜀做漢王后,張良再一次離開劉邦,回到韓王成身邊。
這一次,張良又失算了。劉邦僅僅用了一年,就擊敗了項羽所封的三個秦王,還定關中,有了能和項羽掰手腕的能量,而張良所輔佐的韓王成則先被項羽降為侯後被項羽殺掉。
於是張良再次回到劉邦麾下。從此以後,張良始終都是劉邦的臣子。
從張良反覆跳槽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之所以能夠駕馭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當世人傑,主要還是因為劉邦本身本事過硬。
正所謂,“打鐵還要自身硬”,如果劉邦像陳勝一樣,是個只會喊口號的庸主,能鎮住蕭何、張良等人嗎?蕭何、張良等人還不得像武臣、魏咎一樣,今天是陳勝的臣子,明天就自己稱王了?也就是說,劉邦的馭人之術應當非常高明。
這從劉邦和酈食其的相遇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來。
劉邦西進的途中,求賢若渴,酈食其主動來投,但劉邦卻先給酈食其一個下馬威,後在酈食其說出一番道理之後主動低頭承認錯誤,奉酈食其為上賓,這種馭人之術屢試不爽,隨何成功策反英布之後,劉邦也在英布面前做了同樣的表演。
縱觀劉邦的一生,我們能夠總結出,劉邦是見人下菜碟的,對於張良這種急需得到他人認可的,就展現出自己對《太公兵法》的深刻理解;對於酈食其、英布這種一身銳氣的,就先挫一挫他們的銳氣;對於自己押送的徭役,劉邦就展現出自己的豁達、大度和為他們著想;對於王陵、雍齒這種不願臣服自己的,就不斷地打壓,打壓到他們服了為止……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史記·黥布列傳》、《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4 # 水合先生
劉邦為什麼能駕馭這麼多比自己能力強的人?
首先,時代背景是在秦滅六國後,六國原先的一幫人才,到秦國統一後,沒有用武之地了。以前他們有平臺,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現在他們很大一幫人沒落了,懷才不遇。
到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英雄豪傑都紛紛起來反秦,想從反秦的機會中實現自己的包袱。
起先,一部分人跟隨陳勝吳廣,陳勝吳廣失敗後,很多人轉投項羽,包括,張良,韓信,陳平,英布,各路諸侯等等,但是這些人,覺得項羽太剛愎自用,不用任用自己的才能,他們的包袱在項羽身上不能得以實現,所以最後很多人都投向了劉邦。
劉邦出身低微,沒有貴族的架子,為人也隨和,人也比較仁慈寬厚,打仗帶兵不行,管理內政不行,謀劃出計策能力也不行,各方面能力都不強,還好色貪財,但是他能善於聽言,能用人。當然,自己能力不行,也只能聽別人的用別人的了。所以,在他這個平臺,各種人才都能人盡其用,人盡其才,這些能力比劉邦強的人都願意為他傾盡所學,把才能發揮到最大,天下有能之士皆為劉邦所用,所以,最終劉邦能打敗項羽,能統一天下,開創400年漢朝。
最終,這些能人們都在劉邦這裡實現了願望,何樂而不為?
-
5 # 臨石觀海
劉邦為什麼能駕馭這麼多比自己厲害的人?漢高祖劉邦出身亭長,狀似無賴,吊兒郎當,遊手好閒,卻能擊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奪得天下,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更匪夷所思的是以這樣的一個人,手下藏龍臥虎,且都心甘情願為其賣命,著實令人不解。
《史記•高祖本紀》雲:“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那劉邦何德何能能駕馭這麼多厲害角色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出身低,接地氣,有自知劉邦早年當過亭長,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現在的村長,雖然俗語有云“別拿村長不當幹部”,但確實地位不算高,只能險勝後世的朱元璋。而正因為出身低微,他有自知之明,沒有架子,很有親和力,而這就讓這個秦末創業團隊極具凝聚力。
知人善任,胸襟廣闊劉邦眼光獨到,讓下屬各司其職,充分發揮了每個人的才能,這個不必多表,我們來看下劉邦自己的原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身為一位帝王,能在成就帝王之業後說出這樣的話,是何等氣魄,何等胸懷。而下屬聽到這樣的話還不感恩涕零,盡心報答知遇之恩?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劉邦能擊潰項羽,奪得天下絕不是偶然,反觀西楚霸王,雖有英雄氣概,卻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間接成了劉邦的人才輸送基地,導致韓信,陳平,英布這些能左右天下大局的人才都投向了劉邦,此消彼長,安能不敗。
總結:縱觀楚漢之爭,劉邦堅韌不拔,知人善任,而楚霸王驕傲自滿,優柔寡斷,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劉邦出身微寒,一直忍辱負重,最終厚積薄發,一戰功成。而項羽出身名門,不可一世,卻高開低走,烏江自刎,不得不令人感嘆。
-
6 #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劉邦為什麼能夠駕馭這麼多比自已歷害的人?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幾種理由:
第一點劉邦身上有強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講一則小故事,劉邦和張良在一同投奔景駒的路上相逢,兩個人彼此交談,一見如故,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轉頭投入了劉邦的陣營。張良作為漢朝三傑,也是滿腹經倫,胸懷大志,當初在亂世投奔,也希望找一個好老闆,以便展示自已的才華,但他與劉邦初次相遇就成為至交,你不得不承認,劉邦身上確實有迷人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甘願投之門下,為之犧牲和奉獻一切,張良就是貢獻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後功成身退了。
劉邦年青時候喜歡遊手好閒,被人慣以無賴之閒,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劍,取得天下建立大漢的祖業,他身上還是具備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與人為善,心胸開闊,為人大度,行俠仗義,勇於承擔責任等等優秀的品質,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圍。
第二點劉邦善用人才,恩威並用,寬猛相濟。
再講一則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項羽手下的將領,季布幾次都把劉邦打敗了,而丁公追擊過劉邦但又最後放了他。劉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來,隨後又把季布放了,並封他為郎中,因為劉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這樣忠臣來輔佐。丁公和季布是親戚,他說季布給過劉邦難堪都做官了,我有恩於劉邦應該給我更好待遇,而他做夢沒有想到是,劉邦把丁公抓起來並對大家說:丁公做項羽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失去了天下。劉邦把丁公殺了,並且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當丁公。
劉邦這一招絕對拍案叫絕,恩威並用,讓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漢朝。作為漢朝最大老闆要管理好一個國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揮若定,必須保持一定的威嚴,沒有令下屬感到畏懼的威懾力,是難以盡職盡責的,僅靠一張慈相的面孔,美麗動聽的言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並用,寬猛相濟才是上策,而劉邦掌握的恰到好處,沒有打人沒有罵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難到你不敬佩!
第三點劉邦公正豁達,用人沒有門戶之見,沒有門弟之分,正確建議虛心吸納。
再來一則故事,婁敬是一介平民,他從山東趕來見劉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勢,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因為秦地固守險要,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張良也同意此建議,因為關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攻守自如。劉邦採納了建議,很快遷都關中長安。
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出劉邦此人高超之處,一個皇帝聽從一個老百姓的意見,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個人想要幹一番事業,是離不開朋友幫忙的,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還找來了漢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創立了大漢朝。一個人要想成功,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成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有人總以為有本事,有見識,有閱歷就能成功,其實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來自於人際關係。
第四點劉邦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
大漢建立,在慶功宴會上,劉邦總結自已勝利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馳騁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取得勝利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一個范增可用,但對他還心生猜忌。
這一段話說得很精彩,也很坦蕩,道出劉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領導才能,作為一個領導指揮全域性,知人善任,人盡其用,各盡其職,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劉邦高超的用人之術,正是他傑出政治的表現。
總而言之,正是劉邦能夠駕馭這麼多歷害的人,他才有足夠能力建立了大漢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
7 # 當下最美Lak
劉邦為何能夠駕馭比自己厲害的人?
因為劉邦是一個有目標,以及對大方向把握比較準的人,這樣的人他往往都自己要求很高,而且進取心很強,一個領導的野心和胸懷往往能夠讓自己和團隊走的很遠!
韓信用兵天下無雙,蕭何後勤保障也是非常的到位,張良深謀遠慮,但他們都沒有強大的進取心,以及對未來方向的掌控!
所謂領導一定是一個對未來有想法和野心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有強烈的進取心,一個在任何情況都不放棄,以及加倍努力的人,劉邦的想法就是一統天下,任何人不管何種想法,都必須以這個目標為準。
他的手下有很多有才好和能力的人,也有很多是才華橫溢的人,但一個人欠缺了進取心和堅持奮鬥的能力,再有才華也沒有用!
大丈夫當如期,透漏了劉邦的格局,一幫是一個有志想要一統天下的人。
他的眼中在彭城之敗後,要麼是他的敵人,要麼是他的朋友,沒有中間派,所以蕭何張良韓信為代表的人,他們都是劉邦的朋友,任何站在項羽那一邊的人,都是劉邦的消滅物件!
劉邦的進取心太強了,能從給陳平四萬金,就可見一斑,一個志在統一天下的人,這樣的人註定是要成功的,其它的人只能做他的幫手。
領導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確定目標,所有人為一個目標而奮鬥,堅定而不動搖!
韓信蕭何張良他們在一個有目標感和足夠努力的人的領導下,自然能夠收穫成功!
-
8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劉邦都被我們人為的有意或者無意的瞧貶了,在真實的歷史前提之下,劉邦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當然他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也不是一個出色的謀臣,更不是因為出色的軍事上,卻是一個非常合格的掌控者。
事件回顧這個世界上少有那麼一類稱之為天才的人,他們似乎從出生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未來的某一日將會大放異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面彰顯出自己不同的風範來,更要命的是他們做的每一步看似不經意之間完成,可實際上卻大有深意。
就像諸葛亮還沒有走出小小的茅廬,就已經知道三分天下的大勢;就如同韓信在之前的時候還被別人當做狗一樣,四處的鑽褲襠,可是眨眼之間就已經平定了東南,統領冰軍團短短的三年之內就已經改變了天下。
相比較而言,劉邦這一類的人不顯山不露水,表面上看起來平淡無奇,可如果仔細深究的話,卻要了親命。
因為劉邦從來都不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從他率領軍團行軍打仗就能夠看得出,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項羽攆著跑。劉邦也絕對不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謀臣,因為當劉邦在面臨韓信的無理請求的時候,不止一次的發火,如果不是自己身邊的謀臣關鍵時刻踹了自己一腳,恐怕韓信早就反水了。
此外,劉邦似乎也稱不上一個政治家,畢竟在剛剛攻進咸陽城的時候,劉邦就非常自大,並且稱之為皇帝,對於其他諸侯大肆封賞,這一系列的行動下來只是碰到了一個釘子卻非常致命,那個人叫項羽。
沒錯,這就是事實縱然劉邦有三種缺點,但劉邦整體來看卻有一個優勢,這一個優勢很多人根本無法企及,包括項羽在內都無法突破這個底線,那就是掌控者。
表面上來看劉邦和廢柴沒有什麼區別,似乎連吃喝拉撒睡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前後左右來回的安排,可與此同時,劉邦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間卻有著帝王之氣,什麼叫帝王之氣我們不得而知,只不過在那個年代劉邦的確算得上異類。
他可以輕而易舉的拉攏自己周邊的每一個人,可以讓韓信跟隨自己,可以讓張良、蕭何效力自己,甚至在第1次見到自己未來的媳婦呂氏的時候,就已經讓她迷戀上了自己。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劉邦彷彿就如同一個金字招牌一樣,往那一站、往那一戳,自己連話都不能說,所有的賢良之才通通的都跑到了劉邦這一邊,轉而朝項羽使勁的吐唾沫。
當然,所謂的掌控者必然有著他的過人之處,在該裝孫子的時候,劉邦把所有的尊嚴和麵子通通拋在一邊,可在當主子的時候,又能夠把之前丟掉的一切統統拿回來,這一切都得益於劉邦從小便在市井當中混跡,知道人前顯貴人後受罪,更知道有的時候面子尊嚴可能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值錢,為了目前的利益,為了長遠的考量,他甚至可以丟下一切。
-
9 # 鐵馬冰河wu
按《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記載來看,劉邦是卷帙浩繁的中華歷史上第一位沒有文化的開基帝王,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登上最高權力寶座的“流氓皇帝”。劉邦帶領他那幫起自蓬蒿的兄弟們打天下,化腐朽為神奇,擊滅暴秦,掃平群雄,首開“布衣將相之局”,也算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呢。
司馬遷用他那枝如椽之筆在《史記》中把劉邦描寫成一個一身痞氣的“流氓皇帝” ,但他還是能夠實事求是,在對劉邦貶責揶揄的同時,並沒有忘記他的過人之處,那麼,劉邦究竟有什麼長處呢?
一個鄉下無賴,卻天生具有領袖潛質劉邦小時候也讀過幾天書,頗認得幾個字,並非全文盲,但他絕非本本分分的唸書人。他不喜務農,不事產業,整日價吊兒郎當,和一幫狐朋狗友廝混在一起,其父劉老太公為此曾多次唾罵他是個“無賴”。
劉邦成人後,秦始皇已經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劉邦透過考試當上了秦的泗水亭長,主抓鄉里治安,也時常押送刑徒到咸陽驪山為秦始皇修陵, 算是秦朝最基層的“小公務員”吧 。這段時間,他和蕭何、曹參等郡縣小吏往來密切。他雖是一介酒色之徒,在私生活上有欠檢點,但為人仗義,豪爽大度,待人寬厚,胸懷大志,這些性格特點使他能孚眾望。
秦末,秦始皇修驪山大墓需要大批伕役,劉邦常受命押送刑徒到咸陽驪山服苦役。
某次,他押送一批刑徒赴關中,一路上,刑徒們紛紛逃亡。到豐邑西邊的一處大湖邊時,晚上歇息,劉邦多喝了幾杯,他暗自思忖:“秦法嚴酷,刑徒們已逃去大半,即使到了也要被治罪,我還不如做個好人,乾脆將大家都放了”。仗著酒勁就把刑徒們身上的繩子都割開,說:“你們都各自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逃走了”。有十幾個刑徒很感動,表示願意跟他走,劉邦連夜帶著這十幾條漢子從大澤裡遁去。
他帶著那十幾個刑徒逃到了芒碭山區(今河南永城附近),落草為寇。
據說在逃亡的路上,劉邦曾拔劍將一條擋路的巨蛇一揮兩斷。早先,秦始皇聽人說:“東南有王氣”。於是他多次東巡,企圖鎮住這股五彩雲氣。劉邦斬白蛇的故事愈傳愈神,甚至連彭城(今徐州)沛縣一帶的人都聽說了,一批性格強悍的年青人聽到傳聞後,都願意到芒碭山來跟從他。如此一來,劉邦利用迷信以及自己的為人在自己身邊聚集了一大批人, 是彼時人們公認的英雄豪傑。
劉邦取天下,不靠“德”而靠“能”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大亂,劉邦趁機帶領大家走出芒碭山,回到沛縣,在蕭何、曹參等人的配合下,誅殺了沛縣令,被眾人推為“沛公”,宣佈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劉邦、蕭何、曹參、樊噲、雍齒等人聚合沛縣豪傑兩、三千人,活動在今天的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在轉戰中遇到了韓國舊貴族張良。在張良、陳平等人的運籌帷幄下,已近年近五十的劉邦由弱變強,也逐漸開始有了問鼎天下的志向。
劉邦這人確實有無賴氣質,關鍵時刻能豁得出去,很有些“六親不認”的潑皮本性,且其人頗有權謀,能服眾。而且他度量寬宏,知人善任,所以能在身邊聚攏一大批英才,且這些能力很強的人都心甘情願的為他效命。這就是他能掃平群雄,擊滅項羽,全取天下的關鍵所在。
劉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建漢稱帝,不在其德,而在其能。
能駕馭那麼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可見劉邦的情商、智商均高人一籌秦始皇之所以能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主要是秦國經過數百年積累、發展,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後又經過六代人不懈努力才得以實現的。但劉邦不同。劉邦出身寒微,以一個文化不高的鄉下人,僅用幾年時間便再次統一天下。不僅他自己榮登九五之尊,而且追隨他建功立業的一大批鄉下佬都做了三公九卿。對於商、周、春秋、戰國以來極度注重門第出身的門閥祖制來說 ,這不啻於是一個驚世駭俗的巨大變化。漢高祖劉邦起自草莽,在當時已經引起極大的轟動,人們不免議論紛紛,嘖嘖稱奇,史家因此將他稱作大聖,百姓將他視作真龍天子。劉邦開創的“漢初布衣將相之局”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大變局。
據記載,西漢的開國功臣,除個別人外,大都出身寒微。唯獨張良出身最為尊貴,他是韓國故相之子。 其次為張蒼,秦國御史,叔孫通秦待詔博士。其他的人裡,蕭何是沛縣吏掾(縣衙書吏),曹參獄掾,任敖獄吏,周苛卒史,傅寬魏(項羽所封諸侯國)騎將,申屠嘉材官(秦役備役部隊軍官)。其他的陳平、陸賈、王陵、酈食其、酈商、夏侯嬰等都是白徒(布衣平民)。樊噲是殺狗賣肉的。周勃則是專門替人承辦喪事的。灌嬰是布販子。婁敬是趕車的。一代英才,皆出其中,這些人能文能武,都比劉邦有能耐,卻追隨劉邦執鞭墜蹬,東征西討,出謀劃策,一個個封侯賜爵,致身將相,此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也。
劉邦以草根身份,缺文少墨的“流氓”稟賦,能團結這麼多人才一起打拼事業,在秦末群雄爭霸中脫穎而出,戰勝強大的對手項羽,奪取天下,徹底打破了千百年來世卿世祿的定製,開創了幾百年的王朝基業。他的權謀與能力可見一斑。
韓信將兵,劉邦將將 ;知人善任,採人所長劉邦生性豁達大度,從諫如流。他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從不固執己見。《史記》載,劉邦一向能聽取別人的意見,擇善而從之。譬如:他採納酈食其的建議,攻取陳留,以此為基地,積蓄錢糧,招兵買馬,徐圖發展;他聽從蕭何舉薦,築壇拜韓信為帥;後來他聽張良勸說,封兵強馬壯、舉足輕重的韓信為齊王;楚、漢鴻溝對峙、劃界時,他聽張良、陳平之勸,乘勢追擊大舉東進的項羽。稱帝后,他本欲定都洛陽,後聽婁敬建議,改定都長安。這些能聽正確意見,採取正確舉措的優點,讓劉邦脫胎換骨、 化繭為蝶、一步步走向勝利。
劉邦知人善任,能用人所長。西漢建立後,有一天劉邦和文武大臣們討論自己戰勝項羽的原因所在。大臣們各抒己見,劉邦都不滿意,覺得沒說到點上。最後他和盤托出自己的見解來:“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即所以為吾擒也”。眾人聽罷,恍如夢醒,對其不凡見解心悅誠服。
即便雄才大略的韓信,對權謀老到的劉邦也無可奈何。劉邦曾同韓信發生過一場爭辯,韓信認為劉邦只能將兵五千,他自己卻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同時他又補充說:“陛下不能將兵,卻能將臣 ”。意思是劉邦雖然不善將兵,卻善馭將。韓信心裡太明白了,他縱有萬般之能,也逃不出劉邦的手掌心。
劉邦胸襟開闊,唯才錄用,用人只看才能,不問出身,能做到人盡其才,所以天下英雄皆入其毃中,甘為其驅使,義無反顧地助其一統天下,加上後來他自己的進步,遂成為無敵於天下的傑出政治家。時勢造英雄。正是時勢把一個泗水亭長鑄造成了叱吒風雲、縱橫捭闔的大英雄,也開創了布衣將相之局的大漢天下。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劉邦自己就是個厲害的人,他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用人。
漢六年,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他自己總結的就是會用人: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可劉邦到底怎麼會用人?張良、蕭何、韓信這樣的人傑為何甘為驅使?
第一,劉邦本人就很有能力由於影視劇等的影響,很容易讓我們對劉邦產生誤解,以為他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無賴,正好碰上亂世才當了皇帝,事實並非如此,劉邦本人無論是文還是武,都是有足夠水平的。
《史記·留侯世家》: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這是劉邦與張良的第一次見面,這時候劉邦遭遇部下雍齒的叛變,丟了豐縣還奪不回來,劉邦想向景駒借兵收拾叛徒,他就在留城見到了張良。
很明顯,此時的劉邦是一個失敗者,連部下都管不好,人馬也才幾千,完全沒有半點成大事的氣象。可當張良跟他談起苦學十餘年的《太公兵法》時,劉邦是一聽就懂,一學就會,還喜歡活學活用。
幾次三番下來,張良給出的判斷是“沛公殆天授也”,天生的,學不來啊。
劉邦的天賦的確是不錯的,但他也不是全靠天賦,他年輕時候是受過系統教育的。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盧綰跟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兩人從小關係就很好,一起上學是很正常的。劉邦的四弟劉交曾跟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學習《詩經》,劉邦跟發小鑽研《尚書》也在情理之中。
別看劉邦平時不事生產、好酒及色,經常跟狐朋酒友出去鬼混,從他年輕時跑到大梁跟張耳融洽相處幾個月來看,他的學識風度都是完全夠用的,也正是因此,他才能贏得張良的好感,將其收為己用。
而在武方面,劉邦有膽色,這從他發跡前的傳奇故事——斬白蛇可以看出來,這個故事別管他扯不扯,至少喝醉了的劉邦一刀砍死別人害怕的大蛇(一般的蛇估計常人並不會太害怕),這相當於縮略版的武松打虎,說不定施耐庵的靈感就是從這裡來的呢。
此外,劉邦本人是指揮過很多戰役的,經常吃敗仗不假,可敗給的都是同一人:項羽。這種級別的對手,整個天下也沒幾個人敢說穩贏,劉邦屢戰屢敗都算正常。
一旦對手不是項羽這個級別的,劉邦就成了戰神了,剿滅異姓諸侯王的時候,滅韓信和彭越都是玩的陰招,因為正面剛不過,可滅臧荼、韓王信這些人都是親征解決,劉邦也有足夠的資本宣稱自己是馬上取天下。
第二,劉邦有自知之明會用人取得天下這點是劉邦自己總結出來的,說明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何會擊敗項羽,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他承認沒有這些人的幫助,自己是搞不過項羽的,這一點,他曾主動承認過。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謝,因問王曰:“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這是劉邦跟韓信的第一次見面,劉邦文韓信有什麼能教自己的(面試官上線),韓信反問道,你覺得你跟項羽誰強?
這世界上最難的事有很多,承認自己比對手差恐怕是一個,尤其是在優秀的人身上。劉邦沉默了好久,才如實回答,這也展現了他的過人之處,不用假話迷惑自己,這一點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第三,劉邦很會裝有個詞叫恃才傲物,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比較高傲,就算是找老闆,也只是四十五度低頭,而不願彎腰,對待這種人,需要打壓消磨他的傲氣,也需要重視滿足他的虛榮。
劉邦是學過《尚書》的,他弟弟劉交學的是《詩經》,儒家那一套周禮什麼的他肯定都知道,可《史記》中劉邦待人接物都有前後反差,開始是傲慢,後面就變成了禮遇。
比如初見酈食其時。酈食其是驕傲的,在求見劉邦之前,他觀察過途經家鄉的數十個將領,結論是全都是廢物,到劉邦經過時,他託關係得到了劉邦的召見。
見面時,劉邦正在洗腳,這樣的動作是很不禮貌的,酈食其也不生氣,也作出了不禮貌的舉動:長揖不拜,並刺激劉邦,問他是幫諸侯滅秦還是幫秦滅諸侯。
劉邦氣得大罵酈食其是“豎儒”,又表示我當然是要滅秦,酈食其順勢提出自己的觀點:既然要滅秦,你就不能對長者(酈食其比劉邦大)無禮!
劉邦於是整理了衣裳,用高規格的禮儀接待了酈食其,給酈食其一種被重視的感覺,讓酈食其自我感覺良好。
這就類似於某些商家先漲價再降價的行為一樣,如果只看最近,很容易以為你得了實惠,其實往前看,其實你虧了,只不過買家虧的是錢,酈食其虧的是滿足感。
這種方法劉邦用了很多次,比如接見英布的時候,他也是在洗腳,英布大怒,可回到住處一看,帳御飲食從官都跟劉邦一樣,這是高規格待遇啊,英布轉怒為喜。
當然,也有失敗的時候,比如周昌,劉邦一手摟著戚夫人接見的他,周昌大怒,轉身就走,劉邦一看不妙,這小子不按套路出牌,趕緊追了上去。如果劉邦不重視周昌的話,根本不會追上去。
第四,劉邦會顛倒主次很多事情,明明是劉邦自己想做的,卻總會人覺得是為了別人而做,他本人也很強調這一點。
比如當亭長時押送徭役,一路上都有人逃跑,劉邦自己猜測,真到了目的地也就剩他一個人了,為了及時止損,他決定放了這些人,並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你們這一走,我也要跑了)
這個局面跟陳勝吳廣面對的還要複雜,陳勝吳廣想的是如何欺騙一幫順民跟他們造反,用迷信就可以,而劉邦想的是如何讓這幫桀驁不馴的人以為受到他的恩惠,所以他選擇放人,還感慨了一句。
這樣一來,大家就會以為中劉邦是為他們好,有些人直接就留在了劉邦身邊,跟著他到山裡混了。
又比如蕭何舉薦韓信之時,劉邦明明對蕭何追回來的這個人起了興趣,但他的說法是“吾為公以為將”。是看著蕭何的面子上才任用韓信,而不是因為自己有興趣。
對韓信也是一樣的,到楚漢之爭末期時,項羽派武涉勸韓信反叛、蒯通勸韓信自立,韓信都拒絕了,理由就是“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第五,蘿蔔加大棒這一點是馭人之術的核心,只有好處當然是不行的,關鍵時刻得來點教訓,韓信就經常被搞,軍隊指揮權被劉邦奪過多次,蕭何也一樣,劉邦在外征戰時,蕭何留守關中輸送物資,劉邦沒事派人來問情況,蕭何立馬把子侄送上前線,充當人質。
對韓信的敲打就更入人心了,韓信作為一介統帥,軍隊就是他的命根子,軍隊是他縱橫天下的資本,可劉邦輕易就能奪取軍隊。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脩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當韓信、張耳還以為劉邦被困在滎陽中出不來時,劉邦假扮使者進了軍營,等到兩人一覺醒來,軍隊換了主人!
這也是韓信在齊地沒有造反的一個原因,天知道劉邦會不會突然出現在他的身邊,再一次奪去他的指揮權,事實上,在垓下之戰後,劉邦又一次這麼做了,韓信毫無招架之力。
-
11 # 可榮188
大丈夫當如是爾!當押送犯人的劉邦遠遠望見壯觀的秦始皇出行場面時,情不自禁發出一聲讚歎,這一聲感慨非一般人敢說出口,彼時的劉邦卻大氣地吼出這一聲,殊不知這聲感慨在那時會引來滅族之災的,但劉邦這想法沒憋在心裡,而吼了出來,做到心口一致,真人中之龍也!
劉邦貌是市井無賴,然而內心對於人性的把握卻是恰到火候,曾經手無分文卻去吃了後來成為他岳父呂公(呂文,字叔平)的霸王餐,並被贈送一老婆(呂雉),這正應了辦大事要臉皮厚的精髓。古時要想成大事,必藉助於鬼神,陳勝吳廣上演了一場篝火狐鳴,魚腹丹書的開幕式,為自己造反合法化贏得理由和擁護,劉邦也不例外,來了個太祖斬白蛇的包袱,並被傳得神乎其神,連他本人都差點信了,說劉邦殺了白蛇,有一老太婆在旁邊哭泣,說這蛇是他兒子,是一位龍太子,這下人們都認為劉邦是真命天子下凡了。
做領袖者必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是駕馭能人。劉邦更是運用得爐火純青,後來他得意得自己都總結出來給大家聽: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沒讀過書的劉邦做事懂得重點,劉邦在整個成長壯大過程中,把自己的位置擺得精準,他明白,單獨一個張良,或是單獨一個蕭何,或是韓信,都成不了氣候,只有他劉邦把這些人集中就可成大器。
知遇之恩,籠絡和尊重有才之人是贏得擁護的法寶。劉邦的江湖義氣寬廣的胸懷也許與身俱來,在生活的運用中達到石膏點豆腐的功效,從善如流更是明智帝王擁有的美德,劉邦都一一做到了,他掌握著未來帝國的巨輪,駕馭著這些棟樑之才,亦步亦趨地勾畫著疆國版圖,終於,劉邦成功了。
卓越的技能只能謀生,傑出的思想方才謀國。劉邦用其傑出的王者思想駕馭著擁有卓越技能的部下,開啟了大漢之路。
-
12 # 大蔥侃侃侃
因為劉邦是一位傑出的領袖,天生擅長與人打交道,識人用人,具備合格領導者所需要具備的絕大多數要件。
首先,劉邦對人才很大方,放手任用,不加干涉,只要你有本事,我就任你發揮,要錢要官都給,非常大手筆。 最好的例子是韓信,蕭何推薦了劉邦就給大將軍之位,從無名小卒一躍而成為三軍統帥,這氣度也只有劉邦能有。 換位思考一下,你要是個人才,遇到個對你用人不疑的領導,要錢給錢要地位給地位,就算他脾氣不好愛罵人,也願意跟著他混。因為你追求的他都給你了呀。
其次是不貪功,不裝大尾巴狼。蕭何、曹參、張良都批評過劉邦,或是說出很傷領導面子的話。 比如韓信就說劉邦的統帥能力遠不如自己,但就是能將將,也就是控制將軍。 這話要是對項羽說,項羽分分鐘會把你給砍了。
但劉邦就不會,他很實在甚至實際,他的目標就是奪取天下,其他的都可以捨棄,甚至老婆孩子親爹親孃,你要是能把事給我辦了,你隨便罵我都行。而且事辦成了,要官要錢我都給你,沒問題。
劉邦的最大優點在於自知之明,他從來都能清楚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只要自己搞不掂的事,統統放手讓別人幹,而不會瞎指揮,這一點讓他節省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
再次是仁德,我懷疑劉備就是學的這手。約法三章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劉邦對百姓仁愛秋毫無犯是出了名的,盡最大可能團結群眾,體恤民力。 這一點哪怕是到了他一統天下即位天子了,也還是沒變,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蕭何主建宮殿,規模大了點還被他罵了。 項羽太殘暴,所到之處幾乎都要屠城,實在太失人心。 從這點上說,劉邦是很清楚人民群眾力量的領導者,並因此勝利。
最後就是悟性,劉邦沒受過教育不讀書識字,但不是不懂文化,相反,劉邦是個天賦極高的人。 張良、韓信,蕭何這些人在彙報工作建言獻策的時候,都承認劉邦的天賦很高,很多事一點就透,而且馬上會去行動,反應能力超群。 要知道,很多話,張良、韓信這種人在項羽面前是說不通的,他就是沒gai到那個點你也沒轍,但這在劉邦那從來都不是問題,人才們自然可以知無不言,盡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長才。
綜上,劉邦其實是一個很棒的領導,能駕馭那麼多厲害的人也不奇怪了。
-
13 # 幫你製作短影片
漢高祖劉邦舉事之前,不過是沛縣的一個小小亭長。
論職級,不過是管理“亭父”、“求盜”兩名小卒的基層公務員,論家世,不過是有些閒錢和薄田的小地主家庭,何以能驅策沛縣豪族出身的豪吏蕭何、曹參、樊噲等人,何以能驅策韓國相門之後張良、韓國王室之後韓王信?劉邦憑什麼駕馭這些出身和能力都不在他劉邦之下的能人奇士?
細考劉邦的人生經歷,驅策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縣豪吏看似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一眾核心班底之後,再驅策張良、韓王信等貴族則變得比較順理成章了。
劉邦初起時,已非沛縣的泗水亭長,而是流亡於芒碭山間的山大王,且身上有著眾多荒誕不經的“神蹟”。
那一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高呼,而後,陳勝舉事的訊息傳遍山東六國,六國百姓紛紛殺掉秦廷派到當地的行政長官,響應陳涉的舉事。
在劉邦工作的沛縣,沛縣縣令擔心被殺,於是跟主吏椽蕭何、獄椽曹參等商量,打算打起響應陳勝的旗幟,據沛縣反秦廷。
蕭何、曹參認為,沛縣縣令為秦廷服役多年,突然改弦更張,百姓未必會跟從。於是,二人建議沛縣縣令招募流亡在外的反秦人士回到沛縣,有了反秦人士的輔助,百姓一定會認為,沛縣縣令是真心實意地造反,才能聽命於沛縣縣令。
於是,沛縣縣令派劉邦的連襟兼好友樊噲去請劉邦,劉邦到達沛縣城外,沛縣縣令已經返回,逮捕了蕭何、曹參的家人,不準劉邦進城,劉邦使了一個計策,慫恿沛縣百姓殺掉沛縣縣令,響應自己。
劉邦進城之後,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推舉新的話事人。
蕭何、曹參等人基於三點原因不願做話事人。
第一,他們的家人是劉邦救下來的,劉邦於他們有恩,且百姓也多支援反秦人士劉邦,他們應當推舉劉邦;第二,他們和沛縣縣令一樣,是沛縣的大官,為虎作倀多年,恐怕沛縣百姓不聽他們的號令;第三,反秦乃亡族滅種的大事,成功了是為王為帝,失敗了則是誅九族,如果不做話事人,就沒那麼顯眼,若是失敗了,或許還能逃過一劫。
另外,當時的劉邦已有百十來號骨幹分子,如果其他人想要做話事人,這百十來號骨幹分子會答應嗎?蕭何、曹參等人不是沒頭腦的愣頭青,自然不想跟劉邦針尖對麥芒,而是順水推舟,推劉邦做話事人了。
在大概決定了劉邦做話事人之後,他們又開始占卜,卜者表示,劉邦做話事人,最吉利。沛縣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推波助瀾,說以前就聽說劉邦身上有諸多神蹟,所以劉邦是做話事人的最佳人選。
其實,從《史記》的記載中,我們能夠發現,當時在沛縣,蕭何、曹參本就跟劉邦交好,甚至可能名面上蕭何、曹參的職級比劉邦高,但暗地裡卻都是管劉邦叫老大的主,所以蕭何、曹參等人當然會推舉劉邦做話事人。
但當時也有其他人想做話事人,如王陵。
王陵是沛縣豪族,劉邦做亭長的時候,以“兄禮”事王陵,也就是說,劉邦曾管王陵叫老大。所以,對於劉邦被推舉為話事人,王陵的心裡疙疙瘩瘩的,所以王陵自己單幹了,後來還曾拉起一支人數不少於四千人的隊伍。
在與王陵甚至雍齒等人的競爭中,劉邦因反秦人士的特殊身份,因百餘名核心骨幹的武力支援,因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縣固有豪吏的推舉,因曾流傳於沛縣的諸多神蹟,劉邦成了話事人,號沛公,舉紅旗,在短時間內組建了人數達三千人的反秦隊伍。
而後,劉邦迅速地攻城略地,很快就佔據了整個泗水郡,以豐邑為大本營。
就在劉邦的反秦事業順利起步即將騰飛的時候,後院失火,留守於豐邑的雍齒叛變了。
劉邦回師豐邑,戰敗;轉而攻佔其他城池做大隊伍,回師再戰,又敗。無計可施的劉邦只好求助於其他反秦武裝,並在求助的路途上遇到張良,這時候的張良也聚集了百十來人的隊伍,打算去投景駒。
雖然劉邦還沒從雍齒手中奪回豐邑,但此時的劉邦應當已經擁有了萬八千人的隊伍,對比張良的百十來號人,劉邦的勢力可謂非常大了。
對於當時的張良來說,去投靠一個素未謀面的景駒也是投,投靠到相談甚歡還頗受尊重的劉邦麾下也是投,二選一中,張良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劉邦,並開始為劉邦造勢,說劉邦天賦過人,是他所遇到過的所有人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太公兵法》的人。
顯然,在反秦的路上,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過程,當時的張良雖有相門之後的名頭,但論軍事實力,不過是一隻小蝦米,而劉邦則是一條擁有長成為大魚趨勢的小魚,所以自然而然地,劉邦成了君,張良成了臣。
一段時間後,劉邦又成了臣,項梁成了君,因為劉邦投靠了項梁。
也是在劉邦投靠了項梁之後,張良離開了劉邦。
張良為什麼要離開劉邦呢?
明面上的說法是,張良乃韓國相門之後,致力於復韓,所以張良打算擁韓國的公子成為韓王,在項梁的支援下復韓。
實際上的原因應當是,張良覺得劉邦已不是獨立武裝,跟著劉邦乾沒什麼前途,但又不能直接轉投到項梁麾下,所以只好重新選擇一個君主,張良為自己選擇的君主便是有著韓國王室血統的公子成。
張良做夢也不會想到,在他張良離開劉邦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項梁戰死,劉邦由半獨立武裝再次變成獨立武裝,並在西進的路途上接連收羅了酈食其、灌嬰、酈商等許多能人奇士,軍隊人數擴充套件到幾萬人的規模,而他張良藉著公子成的名頭,也依舊是隻有千把人的武裝,今天打下一座城明天又失去,只能不斷地打遊記。
面對劉邦的上升態勢,張良再次跳槽回到劉邦麾下,直到劉邦在咸陽分封中被項羽打發到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得知劉邦被“發配”到巴蜀做漢王后,張良再一次離開劉邦,回到韓王成身邊。
這一次,張良又失算了。劉邦僅僅用了一年,就擊敗了項羽所封的三個秦王,還定關中,有了能和項羽掰手腕的能量,而張良所輔佐的韓王成則先被項羽降為侯後被項羽殺掉。
於是張良再次回到劉邦麾下。從此以後,張良始終都是劉邦的臣子。
從張良反覆跳槽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之所以能夠駕馭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當世人傑,主要還是因為劉邦本身本事過硬。
正所謂,“打鐵還要自身硬”,如果劉邦像陳勝一樣,是個只會喊口號的庸主,能鎮住蕭何、張良等人嗎?蕭何、張良等人還不得像武臣、魏咎一樣,今天是陳勝的臣子,明天就自己稱王了?也就是說,劉邦的馭人之術應當非常高明。
這從劉邦和酈食其的相遇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來。
劉邦西進的途中,求賢若渴,酈食其主動來投,但劉邦卻先給酈食其一個下馬威,後在酈食其說出一番道理之後主動低頭承認錯誤,奉酈食其為上賓,這種馭人之術屢試不爽,隨何成功策反英布之後,劉邦也在英布面前做了同樣的表演。
縱觀劉邦的一生,我們能夠總結出,劉邦是見人下菜碟的,對於張良這種急需得到他人認可的,就展現出自己對《太公兵法》的深刻理解;對於酈食其、英布這種一身銳氣的,就先挫一挫他們的銳氣;對於自己押送的徭役,劉邦就展現出自己的豁達、大度和為他們著想;對於王陵、雍齒這種不願臣服自己的,就不斷地打壓,打壓到他們服了為止……
-
14 # 石門過客
劉邦的神助手主要有三個: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都是天才級別的人物,劉邦能駕馭他們,這足以說明劉邦絕不是等閒之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劉邦比這些人還要厲害,那麼他主要厲害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劉邦善於團結部下,捨得放權,領導力十足。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他讓每一位部下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安排都是有條不紊。
其次,劉邦用人不疑,信任屬下,特別注重論功行賞。對於人才,劉邦給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最實在的肯定。奪取天下以後,劉邦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總之,劉邦能夠輕而易舉的駕馭這些厲害的人,那麼足可以說明劉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厲害。
-
15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老爹有話說:劉邦能夠駕馭那麼多比自己厲害的人,一個最大的原因:劉邦能夠洞察並且滿足對方的需求。
01.漢初三傑的蕭何、張良、韓信,哪一個都比劉邦厲害,可是他們都願意跟隨劉邦打天下。
為什麼?
因為劉邦知道他們想要什麼,都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蕭何想要的是建功立業,最終封侯拜相。張良想要的是推翻暴秦的統治,讓天下的老百姓們,都能生活安定。韓信想要的是,領兵打仗,建立功勳。
02.劉邦剛開始佔據沛縣起兵反秦的時候,沛縣的老百姓們,主張推選一位領導者,帶領大家對抗暴秦。劉邦並沒有第一時間,就站出來說,我可以坐這個位置。相反,而是沉默,沒有發表意見。
後來,大家才一致推選劉邦,作為領導者。為什麼劉邦一開始的時候,不發表意見?因為他知道,蕭何、曹參兩個人,都有所顧慮,不願意做這個領導者。
這樣一來,最後做這個領導者的,一定是自己,所以劉邦才沒有發表意見。
劉邦的洞察力,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劉邦能夠駕馭那麼多比自己厲害的人,最大的原因就是,劉邦能夠洞察並且滿足對方的需求。
-
16 # 雲發學院
“地痞無賴”翻身把家當,振臂一呼將士謀臣千千萬。到底是“流氓”有魅力,還是將士謀臣忘記滴眼藥水?
自然都不是!
劉邦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說,劉邦這叫有“領導力”,字面意思,所謂領導力就是可以領導人。在多數普通人的印象中,領導都是些啥都懂一些,又懂得不深,但很會挑刺的存在。其實不然,領導的專長在於識人用人,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管理專業”。
要做號召群雄的“領導者”,劉邦自己不是不學無術的“流氓”,而是有謀略的領導者。
一、知人善任,部下各司其職
劉邦不過是中陽裡一戶農家的兒子,不事農作,還喜好戲耍周圍人。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身,故而劉邦更有容人之量。不妨以己度人,做個選擇題。項羽與劉邦各開一家公司,同時向你發出了offer,你會選擇哪家?有如張良般有遠見的直接選擇劉邦,有如韓信般渴望到強盛公司發展選擇項羽的,可惜進了項羽的門你才發現,沒有完善的晉升機制也就罷了,老闆還是個任人唯親剛愎自用的大哥大。縱然胸有奇貨,也只能轉掉車頭去劉邦那瞅瞅。
劉邦則是與項羽完全不同的管理方案。
你行!你想幹!那就給你機會,最典型的例子,劉邦需要選擇一位大將軍統率三軍,心裡惆悵 的不行,跟著自己的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給誰都不合適,再者劉邦也清楚自己這些兄弟沒有多少軍事才能。於是就敢用蕭何推薦的韓信。
一方面是相信蕭何,另一方面也是劉邦有識人之能。
二、懂得取捨,洞察人性
劉邦捨得給官職,從後頭“創業”成功,一群人按勞分配。劉邦心中再不樂意設立異姓諸侯,也給了。且對蕭何、曹參、樊噲這些這跟自己打江山的老功臣也是仁義之至。彼時“漢王 ”起義,打得也是仁義的旗號。
劉邦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光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在籠絡人心方面就比項羽強。
還有一出經典案例,“鴻門宴”前的安排。
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史記》
劉邦在得知了張良與項伯的關係後,在超短的時間內就抓住了項伯的心思,主動與項伯結為親家,後在鴻門宴上項伯以一己之力救下了劉邦。劉邦對人性的洞察,對部下的管理,無一不透露著自己雖然能力不足,但你們跟著我有肉吃這一理念。
這樣的領導者誰又能抗拒?
三、性情豁達,不失威嚴
劉邦若是隻有仁義,為籠絡人心嘔心瀝血而不會有後來的成就。劉邦不是軟柿子,他待部下的好,是來自上位者的關懷,讓部下心懷感恩,卻不會心生取代之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邦的性格決定了在那個群雄並起的亂世他能崛起。
仍舊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呂公剛到沛縣定居,因與縣令是故交,故門前總有人拜訪,劉邦當時還是別人口中“不學無術的無賴”也去了!還謊報了極高的拜賀禮金。有人向呂公戳破真相,呂公卻不以為然,認為劉邦非比尋常,面相也不是普通人。後果真器重劉邦,將自己的長女呂雉嫁給了劉邦,劉邦也確實如呂公期盼的那樣,非比尋常,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劉邦區區亭長,卻能憑藉自身的氣場征服人,也算是一項不得了的專屬技能了。
綜上所述,劉邦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當時大勢所趨下的必然,能駕馭比自己厲害的人亦是劉邦綜合能力的體現。
-
17 # 芒果論史
這個問題提得其實並不太準確,劉邦之所以能夠駕馭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比如漢初三傑)本就是由於劉邦要強於他們。
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的人,當張良在謀略上強於劉邦,蕭何在理政上強於劉邦,韓信在軍事上強於劉邦的時候,劉邦在領導力上強於他們所有人。
這才是劉邦能夠駕馭比他“厲害”的人的原因所在。劉邦曾經和韓信探討過帶兵之事,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覆他,“最多十萬”,劉邦又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多多益善”。話題聊到這裡,劉邦就覺得有些不開心了,他冷笑一聲問韓信,“那你怎麼被我擒拿了?”
韓信回答說,“我善於帶領士兵,陛下善於統率將軍!”
我們不排除韓信有拍劉邦馬屁的可能,但從客觀上來說,韓信說得確實有道理,劉邦最強大的地方就在於他的領導力,關於這一點我們從漢初三傑的其中二傑身上進行分析。
蕭何:害怕表現自己劉邦能夠當上沛公,成為諸侯,蕭何的主動退讓是起了不少作用的。當時劉邦唆使城內百姓擊殺縣令,沛縣的反秦鬥爭因此逐漸啟動,這個時候就急需選出一個帶頭人領導沛縣人民作鬥爭。
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蕭何,因為蕭何以前在沛縣是二把手,他的個人能力有多強大家都很清楚明白,選擇蕭何當首領,大家都是服氣的,但是蕭何拒絕了,為什麼呢?
因為蕭何覺得反秦這件事能不能成功還是個未知數,如果不隨起義軍起義恐怕無法在沛縣待下去,但如果帶頭起義,一旦失敗必定死無葬身之地,倒不如繼續做二把手,天塌了有一把手撐著,自己大不了到時候換個老闆,總不至於連累家人。
因為蕭何的退讓,劉邦最終當上了沛公,成為了沛縣起義軍的領頭人,他相對於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統治地位由此開始,直到他死才算結束,而這當中體現出的正是蕭何“不敢表現自己”的心裡。除了這件事之外,蕭何早年的一件事也可以體現這一點,由於蕭何在沛縣的工作非常出色,一個秦朝中央官員希望可以把蕭何提拔到中央工作,但是蕭何拒絕了,他還是願意留在沛縣這個小地方。
也就是說,蕭何的個人能力極強,但他不敢,或者說是不願意進入陌生的環境之中去挑戰自己,突破自己。如此性格註定了他不適合成為一個領導者,他沒有劉邦身上透露出的那股自信,更沒有劉邦身上強大的領導力。
張良:不願交流,沒有號召力張良在刺殺秦始皇失敗後亡匿下邳,他花了十年時間去研究《太公兵法》,但是他與人談論《太公兵法》沒有人能夠理解。後來遇到了劉邦,張良所言劉邦總是可以頓悟,於是張良把劉邦視作知己。
後人冠以張良“謀聖”之名,他在楚漢之爭中為劉邦獻出的諸多計謀也足以證實他的能力。但當他跟隨韓王成的時候,他們連一座小縣城也打不下來,這是因為張良的計謀不頂用了嗎?
當然不是,其實原因在於張良和韓成都沒有足夠的領導力,他們不能夠把手下人凝聚起來,軍隊也就沒有足夠的戰鬥力。張良知道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但是他做不到,他是強大的謀士,卻不是強大的政治家,因為政治家需要足夠的領導力。
看完張良的一生,我們其實會發現張良是一個孤獨的人,他每次獻計都是和劉邦直接交流,他的朋友很少,大臣、將軍、平民,張良知道他們,但是沒有和他們做朋友,張良和他們始終是一種平淡的,很疏遠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劉邦猜忌韓信,懷疑蕭何,但始終信任張良的原因。因為張良沒有凝聚力,沒有號召力,更沒有領導力,他只是劉邦手下一謀士,沒辦法也沒能力靠自己組織起一個強大的勢力。
蕭何、張良乃至於韓信都有他們各自的強項,在這些方面劉邦拍馬也不及他們,但同樣的,劉邦也有他們拍馬也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強大的自信,強大的領導力。
駕馭人才不靠軍事,不靠政治,也不靠謀略,靠的是領導力,這就是劉邦為何能駕馭比他“厲害”之人的原因了!
-
18 # 高分文案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連項羽這樣一代霸王都沒能爭得過他,不得不說,劉邦的厲害之處還是讓人欽佩。但是,畢竟他的出身不高,能夠接觸到的也不是特別有本事有背景的人,他又是靠著什麼,能夠吸引那麼多人跟隨他,甚至有一部分還是從項羽的陣營跑過來的。
劉邦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格魅力呢?
劉邦集團中的人物,大抵有兩類。一是其嫡系—豐沛功臣集團,如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
二是逐漸從對手吸收到的優秀人才,如張良、陳平、韓信、英布、彭越等。
這類人又分為三類,一類是因為“士為知己者死”而對劉邦效忠的張良、陳平等人;第二類是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又有投機心理的韓信等人;第三類是完全是投機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劉邦能夠讓自己的小夥伴—豐沛功臣集團對自己效忠,是因為他敢於承擔政治風險,敢為他人所不敢為之事,這是他最初起兵時能成為領袖的根本原因。從此以後,蕭曹等人與其確立了牢固的君臣關係,之後自然終身追隨。
一、能夠分享,出手大方。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召叢集臣,置酒相樂,並閒聊起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他問大家,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高起、王陵二人就說了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得了地,便封賞給有功之臣,說明陛下能與天下同利。”所謂與天下同利,即是與手下人同利,得地封地,得金銀當然更會分金銀,跟著他出力即有封賞,所以人人歸心,以死相效,這天下還會不是他劉邦的?
二、不怕失敗,沒死再來。
劉邦打過許多勝仗,也打過很多敗仗,但他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無論敗到何種程度,他都不氣餒、不放棄。比如,彭城之戰,他帶領56萬大軍攻打項羽,被項羽3萬輕騎兵給幹了,最後丟盔棄甲,全軍覆沒,他多年積累起來的一些家當,幾乎喪失殆盡。但他一點也不灰心,甚至逃跑的路上,他還有心思收了個美人戚姬,後來又白手起家,重新再來,竟然最後把項羽給滅了。跟著這樣從不放棄的人,就如同跟隨了希望,所以跟隨者越來越多。
三、用人廣泛,知人善任。
關於用人,劉邦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老闆,他的手下,有貴族,有遊士,有平民,有官差,有布販,甚至有狗屠、強盜、車伕,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他收來就用,一用就靈,所以他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別人也心甘情願,死心塌地。
四、沒有牽掛,當舍就舍。
我覺得劉邦的這個特質,是與其他成功者有點差異的。他只有自己的目標,為了目標,什麼都可以捨棄,什麼道德人倫,什麼父慈子孝,這些與打天下、坐江山發生衝突時,當舍就舍,當棄就棄,他在親情上從不婆婆媽媽,沒有什麼東西比目標更重要。項羽要烹他父親劉太公,劉邦說,烹吧,記得分我一杯羹。孩子們在戰爭中逃跑,坐在他車上,他怕被抓到,順手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絲毫也不猶豫。對目標這樣堅定、這樣能割捨的人,無論多大的事情,都有希望成功。所以,跟隨的人自然就多。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漢室大業,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係。
-
19 # 天空昊主
看了很多評論,把劉邦是一頓好誇啊。客觀的說,還是毛主席說的“決策對頭,用人得當”,可為什麼劉邦能用那些比他利害的人呢?就要從六韜中說的大象無形,大工不工了。劉邦這個人看上去什麼都不是,好像對任何人都不存在威脅性,連他的對手項羽都對他懷有幾分不忍下手之心。可他老丈人怎麼就偏偏就看上了這麼個“不著調”的女婿?一個字,膽。康熙給乾隆的一句話,“大丈夫若無膽就像國無明君”。劉邦不服老子管,整天遊手好閒。不聽聖人言,什麼雞零狗碎的事他都敢幹。敢打破階層,和什麼人都能混到一起。前提是除了無賴就是有膽。古時候不是有句話叫做“肝膽相照”嗎?大臣的忠肝,就是為有義膽的伯樂君王服務的。劉邦恰恰還有一個心胸,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和劉邦在一起,所有人的特色都是鮮明的,唯獨就是看不到劉邦自己的長處,甚至和任何人相比,他都是一無是處。就連樊噲都能把他罵得狗血淋頭。試問一個無限展示自己的平臺,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任正非說,“我其實什麼都不行,全是他們幹出來的”。這裡劉邦也是一樣的,我什麼都如人,我怎麼就得到了江山?一句話,就是決策對頭了。劉邦反抗強秦,是眾人的願望。劉邦幹掉項羽,也是眾人的希望。所有人單打獨鬥都不是強秦和項羽的對手,又不能融合到一起,偏偏劉邦能把所有人的能力聚集起來,讓所有人有了展示的平臺,這就是用人得當。就像今天的華為,老任也不是什麼高科技人才,為什麼就能領先世界,推行5G技術?無非就是用人得當。所以,決策者的大我無我,敢於挑戰和拼搏,不是什麼人都有的!再就是嚴格的管理,和賞罰分明的制度,才能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有說多了(個人觀點[呲牙][祈禱][祈禱][祈禱])
-
20 # 喵喵趣見
韓信曾說劉邦擅於“將將”,這並不僅是一句恭維的話。劉邦在初期時,身邊就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事業進一步發展,謀士有張良、陳平,武將也有韓信、周勃、彭越、英布、灌嬰等人,可謂人才濟濟。
一、天生的氣質
生活中不乏這樣一些人,當他們一出現,或者一開口就會吸引你的目光,劉邦就是這樣一種人。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風骨不凡,蕭何就是見他談吐與眾不同,認為他能成大事,才對他另眼相待。不僅蕭何,連呂公都因為劉邦的氣質,而認定他非等閒之輩,並將掌上明珠嫁與劉邦。
在當時秦朝的嚴苛統治下,人人都是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但劉邦不同,他可以在身無分文的時候,謊報“賀錢一萬”,謊言被揭穿也依然泰然自若,這種行事讓他顯得鶴立雞群。以一般人的品格而言,這種行為就是厚顏無恥;可偏偏在劉邦身上,就是一種卓爾不群,這是一種天生的氣質帶來的,也可以稱之為影響力。
正是因為這樣一些氣質,讓他在還沒成事時便彙集了一批人,比如蕭何、樊噲、曹參,這些就是劉邦的種子成員,有了種子,團隊進一步發展壯大,才有實力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再加上劉邦為人有義氣,擅於爭取人心,更擅於政治作秀,於是逐漸有良才加入。
二、卓越的領導能力
能吸引人才,足可以見劉邦的號召力,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領導能力,團隊便如一盤散沙。劉邦作為一名出色的領導,很明白身邊人的特質,比如蕭何擅於安頓後方,張良擅於出謀劃策,韓信擅於調兵遣將。如果沒有劉邦的知人善任,那麼良才會長期處於不合適的位置,最終導致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選擇離開。
其次,劉邦擅於權術。陳平離開項羽投靠劉邦,很多人認為是劉邦寬容或者用人不疑的表現。但是,從後期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可知,劉邦並不是一個完全豁達的人,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內心已經翻江倒海,但表面仍能不動聲色。在招攬英布的時候,劉邦故意先折辱英布,又賜予英布豪華的居所,最終使英布臣服,這一點也可見劉邦擅於謀劃人心,也是權術的另一重體現。
此外,還有劉邦用人不拘一格、能夠賞罰分明等特質也為他駕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最後,還想說明一點。很多人疑惑劉邦為什麼在沛縣時就能得到那麼多人才,比如蕭何等。其實,這些人並非一開始都是人才,只是在跟隨劉邦的過程中,逐步參與的事情變多,能力得到鍛鍊,才逐步發展成人才的。之後,劉邦的團隊中,每個人都在升級,變得優秀,才逐步有了更優秀的人加入,而作為其中領導者的劉邦,也一步步精進,才有了未來更多的可能。
這很像一個創業團隊,有一個實力還不那麼強的主心骨,周圍也都是些小角色,但在一次次戰鬥中,大家都不斷進步,最終小角色成為一個個的精英,主心骨成長為了行業大佬。天生的某些特質,加上長期不斷的摸索,加上比一般人更加的操心,才是終極的秘訣或法寶吧。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劉邦有一個最大的特性,那就是大度,能包容人,很有人格魅力,或者說劉邦情商很高這樣就能讓很多人信服,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從幾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知道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離開項羽,來到了劉邦,開始也只是一個低階的官,後來經過夏侯嬰與蕭何的推薦之下,也沒有太大的提升,韓信覺得劉邦與項羽一樣,對他不夠重視,所以就逃跑了。
但是劉邦與項羽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雖然都看不到韓信的才能,但是劉邦相信蕭何能夠看到韓信的才能,所以只憑蕭何的幾句話,就封韓信為大將軍,還築臺拜將,所以借別人的眼光,那是更為高超的眼光。
周昌是御史大夫,敢直言不諱。有一次,周昌去找劉邦,剛好碰到劉邦與戚夫人抱在一起,周昌扭頭便跑,劉邦就追上,坐在周昌的脖子上,問他:你覺得我是什麼樣的皇帝。
周昌說:你和夏桀和商紂王並沒有什麼兩樣。要知道,這兩個君王是有名的暴君與亡國君,可是劉邦聽了卻哈哈大笑,反而對周昌更加的敬畏,要是碰到其他人,一聽到這句話,肯定會氣得直接殺掉周昌的。
劉邦被項羽圍於滎陽,他正等著打下趙、齊兩地的韓信來救,可是韓信派來的使者告訴劉邦說,韓信請求他封他為假齊王,劉邦這個氣呀,我還在被圍著呢,你到好,跑來討封了,還想當假齊王。
可是經過陳平、張良的踩踩腳,使使眼色,劉邦立馬明白了現在的處置,不能與韓信鬧掰了,轉頭換了個笑臉,假怒道:當什麼假齊王!要當,也應該是真齊王。劉邦這個轉換情緒,大局觀可想而知。
劉邦很恨一個人,那就是雍齒,雍齒本來是劉邦的手下,劉邦信任他,讓他守豐邑,可是劉邦一走,雍齒就背叛了劉邦,劉邦打了三次,最後向項梁借兵才奪回豐邑。
劉邦是很痛恨雍齒的,可是在建立漢朝之後,在張良的開導下,還封雍齒為侯,封邑兩千五百戶,足可見劉邦的氣度。